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二
天台沙门释 湛然 述
○三四谛境(二)初列章
二初又下随释(四)初明四谛(二)初标列
二有师下随释(二)初出他解(二)初述(三)初以大小相对明谛
二作无下判约行法分作无作
三经言下依经重释作无作等(二)初释有作有量
二无作下释无作无量
二如此下略斥
二四种下四番四谛(二)初标列
二其义下释(二)初正释(三)初所依正教
二约偏下明立法差别意
三所言下正释(四)初生灭四谛(五)初立名所从
二然苦下明立四所以
三杂心下释相(二)初释(三)初杂心
二大经下大经
三遗教下遗教
二此皆下结
四次第下明安立次第(二)初约教
二又举下约行
五圣者下释名
二无生灭四谛(四)初得名
二苦无下释相(二)初释
二又习下引证
三又无下结名(三)初略结
二大经下引证
三是故下正结
四圣谛下指广
三无量四谛(四)初得名
二苦有下释相
三大经下引证
四是名下结名
四无作四谛(四)初得名
二以迷下释相(二)初释
二即事下略结
三大经下引证
四一实下结名
二然胜下破古(四)初重叙胜鬘师意(二)初指彼所立
二何者下释彼所立(二)初释三
二灭初下释一
二达摩下叙达摩破(二)初难
二那云下结
三答胜下胜鬘师救(二)初约理言四谛皆常
二今欲下约显说一常三无常
四今难下今家判(三)初斥
二当知下结判
三涅盘下引大经证结
二二判下判麤妙(二)初约四教判
二若约下约五味判
三三开下开麤显妙○
四观心下观心
○三三开下开麤显妙(二)初标
二先叙下释(二)初叙诸经意(二)初叙诸经意(五)初大品
二中论下中论
三无量义下无量义
四法华下法华
五涅盘下涅盘(二)初列二品文意
二文云下解释(三)初列
二经释下释(二)初释(二)初释四句
二若得下余三句例
二问佛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
三如此下结意
二或三下重约教理等判
二如是下正开(二)初开
二四皆下借光宅义以显成妙
○四二谛境(二)初标列
二夫二下正释(四)初略述诸意(二)初叙他失(三)初通明失
二妙胜下别显失相(二)初明圣者往因(三)初引经
二二圣下况斥
三问释下料简释妨(二)初第一重(二)初问
二答(二)初通指二生之前
二又二下别约教简示
二第二重(二)初问
二答(二)初通答
二然圆下别答
二然执下近代凡执(三)初执佛果不同
二梁世下执世谛不同
三陈世下执破立不同
三古今下总结
二今谓下辨今得(四)初总明立意
二略有下列三
三随情下解释(三)初随情(五)初略明所以
二如略下引教示相
三如顺下譬执教之失
四众师下重斥
五若二下去取
二随情下随情智(四)初立相
二如五下引事
三经云下复引教证
四如此下结
三随智下随智(五)初立相
二如眼下举譬
三又如下引事
四毗昙下重以譬显二谛深胜
五故经下引教结名
四若解下结
二明二谛(四)初明来意
二若用下明功能(二)初出初番(二)初法
二如劫下譬
二况铺下以后况初
三所言下广释(二)初列
二实有下释(六)初藏教(二)初正解二谛(四)初释相
二大品下引证
三病中下述意
四是为下结名
二约此下示三意
二幻有下通教(二)初释二谛(五)初立名
二何者下斥前
三若明下正释相
四大品下引证
五是名下结名
二约此下明三意(二)初列
二随智下分别(二)初标
二何者下释(四)初出同异
二何者下释同异
三如百下举譬(二)初譬
二俗是下合
四秪就下引例
三幻有下引圆接通(三)初以一法标
二俗不下略以三法示
三其相下辨相(四)初正释三相(二)初正释(三)初寄非漏非无漏法辨相(三)初依教立
二初人下明行相
三何者下重释
二大经下寄空不空法辨相(二)初依教立
二二乘下明行相(三)初通教钝根取解
二利人下利根发别人取解
三利利下利根发圆人取解
三复次下寄一切趣非漏非无漏法辨相(二)初依教立
二初人下明行相(三)初通教钝人取解
二又人下利人发别人取解
三又人下利人发圆人取解
二是故下结
二无量下明三意(二)初立
二若随下释(二)初释入真
二三人下释照俗
三何故下释疑(二)初立疑
二此是下释
四大品下引证三人
四幻有下别○
五圆入下圆接通○
六圆教下圆○
四问真下问答料简○
三判麤妙○
四开麤显妙○
○四幻有下别(二)初正释(二)初正释相
二二乘下斥小(二)初斥
二大经下引证
二约此下明三意
○五圆入下圆接别(二)初正释(二)初略立
二别人下斥别释相
二约此下明三意
○六圆教下圆(二)初释二谛(四)初立
二真即下释相
三如如下譬(二)初譬
二珠以下合
四不二下明谛意
二约此下明三意(二)初释
二身子下引证
○四问真下问答料简(三)初料简真俗同异(二)初间
二答(二)初列四句
二三藏下释四句
二七种下略撮七种使文可览
三问何下料简不接三藏(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三判麤妙(二)初约七重(二)初单约七重(七)初藏教(二)初立
二二谛下斥
二如幻下通教
三以别下别接通
四以圆下圆接通
五别二下别教
六圆入下圆接别
七唯圆下圆教
二次约下约三意(二)初离判(二)初标
二且约下判(二)初三藏(三)初立(四)初立随情
二执实下斥情立智
三若能下正明情智
四从四下正明随智
二随情下判
三譬如下譬
二既成下明下六重(二)初释(三)初寄生苏释通等三(二)初立
二是时下举譬
二心渐下寄熟苏释别等二(二)初立
二既知下譬
三诸佛下释圆教
二是则下结
二又束下束判(二)初正判
二问前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
二若以下约五味
○四开麤显妙(二)初标
二三世下释(三)初总举三世佛出世意
二法华下举论以证佛意(二)初引论
二必非下释论意
三始见下正明开相(三)初略明今日入实施权(二)初正明入实开权(二)初入实
二为未下明施权
二但如下明机感之相
二有人下明久远施权入实(二)初出旧
二今言下正解(二)初明久远施权(二)初重叙寂场为况
二文殊展转明久(三)初正明
二文云下引证
三当知下结
二本来下明入实(二)初明久远入实
二若从下明今世入实
三其未下正明今经开权显实(二)初正明开(五)初竪约四味论开
二诸教下约诸味中诸教横开
三三藏下举难况易
四文云下引证
五此即下总结
二若如下叹教斥偏(二)初总叹(三)初约化仪
二佛出下佛意
三诸教下教旨
二人不下得失(二)初失
二若得下得(二)初正明得(四)初约法以明得
二二万下约三世佛以明得
三涅盘下举涅盘以释疑
四观此下结劝
二摄大下重破教道(二)初举论师谬谓
二今试下明今家斥失(八)初总举迹中十妙
二且用下别以初妙比破
三四悉下逗机比决
四彼直下斥偏
五因缘下展转比决
六当知下结叹
七天竺下举胜况劣
八思自下结
○五明三谛(二)初依他教以立名义(三)初依他经立名
二今经下依今经例立
三问若下问答料简(二)初问
二答(三)初举胜鬘例涅盘斥问(二)初总斥
二若不下释
二又三下重举楞伽例余经酬难
三众经下结
二今明下正开章解释(二)初列章
二却前下随释(三)初明三谛(二)初明去取
二约别下正明五文(五)初别入通
二圆入通
三别
四圆入别
五圆
二判麤妙(二)初约教
二约五下约味
三开麤显妙
○六明一谛(二)初别明一谛(三)初分别(二)初法
二如醉下譬
二转二下判(二)初约教
二三藏下约味(二)初正明
二地持下借地持以显一实(二)初借地持(二)初引文(二)初约行
二又教下约教
二今借下正明今意
二执着下寄此文后约行人破执
三开麤下开
二诸谛下通明无谛(二)初正明无谛(二)初别约极理以明无谛(三)初正立无谛
二二下判麤妙
三不可下明绝待
二若通下通约诸谛以明无谛(二)初约诸教(二)初列四教
二前不下明判开
二约五下五味
二问何下问答料简(三)初第一重(二)初问
二答
二第二重(二)初问
二答
三第三重(二)初问
二答
○二论诸境同异(二)初明来意
二十二下正明开合(四)初正明离合(六)初因缘合十如(二)初开合意
二无明下正开合(二)初正合(二)初合思议两番(二)初对(二)初别对
二又总下总对
二此两下结
二次用下合不思议两番(二)初正对(二)初标
二无明下对(二)初别
二又总下总
二若细下辨通别
二经云下略指
二四种下四谛合上二(二)初合十如(二)初以生无生合
二无量下以无量无作合
二四种下合因缘(二)初以生无生合
二无量下以无量无作合
三七种下二谛合上三(三)初合十如
二七种下合因缘
三七种下合四谛
四五种下三谛合上四(四)初合十如
二五种下合因缘
三五种下合四谛
四五种下合二谛
五一实下一实合上五
六言无下无谛合上六(二)初以无合六
二无谛下以无合无(二)初合
二不来下结意
二复次下准前例立随情等三
三问诸下问答释疑(二)初问
二答(二)初总明诸纷葩之意
二华严下正约味明纷葩之相(二)初法(二)初释
二若无下结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况佛下况
四问上下问答通经(二)初问
二答(七)初指十如
二四种下指因缘
三四四下指四谛
四十如下指二谛
五安乐下指三谛
六方便下指一谛
七若言下指无谛
○第二智妙(二)初明来意
二智即下正释(二)初列章
二总智下随释(二)初总论诸智(二)初列六章
二数者下依章解释(六)初数
二类(二)初列
二如是下结
三相(廿)初世智
二五停下五停四念智(二)初五停(三)初释名
二观能下明停心功能
三数息下正明用治
二念处下四念(二)初明功能
二初翻下判位
三煗法下四善根智(四)初煗(五)初正释煗义
二尊者下释煗在初
三于正下明所缘谛(三)初释
二煗能下料简
三如佛下引证
四所有下料简释疑(二)初简法
二煗有下简品类(三)初初师义
二复有下次师义
三瞿沙下瞿沙义
五烟有下明功能
二顶法下顶(四)初对上下三善根以辨相
二复有下释名
三云何下释顶法观相(二)初释(二)初明能信之观
二此信下明所缘之境
二问应下料简(二)初第一重(二)初问
二答
二第二重(二)初问
二答
四问何下释法名退(二)初问
二答(二)初正释顶退
二若能下明不退两缘
三忍法下忍(三)初下忍
二行者下中忍
三复以下上忍
四复次下世第一(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行者下合
三问世下料简(三)初问
二答一下答
三世第下叹第一义(三)初立全胜
二亦分下分别不同(二)初立二门
二分者下释(二)初释分
二或言下释都
三问前下分别六义(二)初问
二答
四初果下四果智
五支佛下支佛智
六六度下六度智
七通教下体法声闻智
八通教下体法支佛智
九通教下体法菩萨智
十又能下体法菩萨出假智
十一十信下别教十信智
十二十住下三十心智
十三初地下十地智
十四三藏下三藏佛智
十五通佛下通教佛智
十六别教下别教佛智(二)初正释
二或言下释疑
十七圆五下圆教五品智
十八六根下六根清净智
十九初住下初住至等觉智
二十后位下妙觉智
四照(三)初叙意(二)初明破计
二若四下明立法
二问智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三)初正答
二仁王下引证
三譬镜下举譬
三世智下正释(七)初照十如
二二十下照因缘
三二十下照四谛
四次二下照二谛
五次明下照三谛
六次二下照一谛(二)初列四实
二前三下对四教
七次二下照无谛(二)初通序意
二前七下正明照境(三)初正释
二前无下判
三若就下开上诸智
五判○
六开○
二对境论智○
○五判(二)初判(三)初约智以判(二)初一往略判
二何者下解释(二)初明十二为麤
二别教下明后八为妙(二)初通明八妙(三)初正明别妙
二常途下破古
三今明下显正
二又别下料简(二)初对简
二何者下双释(二)初释别(三)初正判别三麤一妙
二类如下举藏通以例别圆
三今别下显别例成
二圆教下圆教
二又约下约知见四句以判(二)初列四句
二先约下释(二)初约四教明知见(二)初略列三藏及圆
二凡夫下正释(二)初藏教
二约圆下圆教
二究竟下以佛智摄之(四)初略举
二如经下引经解释
三方便下叹(三)初正叹
二境渊下结叹
三唯佛下举果智以叹
四如此下结(二)初结归眼智(三)初眼智
二一切下明眼智所知见
三此知下明相即
二对前下判
三若得下约五眼(二)初明来意
二如肉下释(三)初正明五眼
二诸教下约教
三总结无别文
二是为下结
○六开(二)初约智开(二)初总明所开一十六番须开
二何者下释(二)初释(二)初开藏通十二番(二)初明开世智(二)初明世智
二或与下略结位
二若五下开十一智(二)初略开十一
二须一下略明格位
二又决下开别教四番
二十六下结
二复次下约眼开(二)初明开(二)初总开
二文云下别开(二)初开(五)初肉眼(三)初正开
二学大下引证
三即是下结
二净名下天眼(二)初引经明开
二此即下结
三愿得下慧眼
四决法下法眼
五四眼下佛眼
二五眼下结
二问佛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
○二对境论智(二)初标列
二对境下释(二)初对五境(二)初略明十如意
二次对下对六境(六)初对因缘(二)初引经
二何者下释相(二)初总明今意(二)初叙大意
二三藏下得名所以(二)初各明(四)初藏教
二通教
三别教
四圆教
二以四下结叹
二所言下历教解释(二)初释(四)初藏经(四)初推受以至无明
二无明下推无明以感现报
三观此下用观(二)初观生(二)初通观轮回
二过去下束成因果
二痴惑下观灭(二)初明子灭(三)初法
二若不下譬
三是名下结
二无子下明果灭(二)初释
二是名下结
四则是下结名
二中智下通教(三)初推因果
二无明下起观(二)初生(三)初观往因能招现果
二今达下观现因能招来果
三有智下引人例法
二无明下灭
三是名下结
三上智下别教(二)初释(三)初观境(二)初总举
二无明下明派出三道
二观此下正明用观(二)初释
二诸行下总结
三知因下观成(二)初明十行观成
二如是下明十地观成(三)初明能障
二无明无下明障破德成(二)初明前七支破
二爱取下明后五支破
三自既下观成利他
二是名下结
四上上下圆教(三)初推因果
二知十下起观(三)初标
二烦恼下释(三)初烦恼即般若(二)初法
二如耆下譬
二业道下业即解脱(二)初法
二如神下譬
三苦道下苦即法身(二)初法
二如彼下譬
三如是下结成(二)初略结成
二何者下结
三是名下结
二约此下明判开(二)初略述判开
二又四下明判所以
二展转相照(二)初明来意
二思议下正展转相照(四)初正明传照(六)初因缘智
二四种下四谛智
三七种下二谛智
四五种下三谛智
五一如下一谛智
六无谛下无谛智
二如此下判开
三如此下开教见理
四七种下略以智例境
○二对四谛(二)初释(二)初引文立意(三)初正引经文
二若依下束判经文
三今若下明判所以(三)初立根对理
二声闻下列
三此乃下指广
二又云下正释(四)初藏(三)初重引经文
二凡夫下释
三即是下结
二又云下通(三)初引
二即是下释
三乃是下结
三又云下别(三)初引
二依前下释(三)初重对前辨
二分别下正明
三既称下辨异示相
三是为下结
四又云下圆(二)初释(四)初引
二非苦下释
三又云下引证
四如此下结
二例此下例
二如是下判开
○三对二谛(二)初例境略列(三)初总标意
二上真下例上开为七
三内外下列(三)初略列
二若对下广列
三上七下列三意
二若析下正释(四)初正释(三)初释(七)初析法二智(二)初正释(二)初立二智
二说此下明三意
二今更下依教重分别
二此三下体法二智(二)初斥三藏
二体法下正释(二)初立二智
二为缘下明三意
三此三下体法含中二智(二)初斥体法
二体法下正释(二)初立二智
二说此下明三意
四此三下体法显中二智(二)初斥含中
二又体下正释(二)初立二智
二为缘下明三意
五此三下别二智(二)初斥显中
二别权下正释(二)初立二智
二以此下明三意
六此三下别含圆二智(二)初斥别
二别含下正释(二)初立二智
二以此下明三意
七此三下圆二智(二)初斥含圆
二圆权下正释(二)初立二智
二为他下明三意
二此之下判(二)初正判(二)初举今经明妙
二又从下更比决(二)初约教(四)初判前四番
二又从下判后三番
三又前下通判七番
四又不下判后一番
二又历下约味
二若不下叹用判意(三)初总述
二何者下解释(四)初引华严
二世人下明谬释
三此释下难(二)初通难
二若藏下历教难
四若得下显正
三此中下结意
三若开下开(三)初法
二如贱下譬
三开诸下合
二二智下例诸境(二)初总叙意
二今对下正例
三问随下问答料简(二)初问
二答
四夫二下斥旧明今经破立之意(八)初举宗以质非(三)初示法相
二说此下质偏
三既不下示宗承所用
二若破下明宗所凭意(二)初正指经部
二若巧下明宗中所破
三方便下约今法斥彼人法
四若作下正显其破相(二)初举七二之相
二又纵下举三意之相
五若但下明教法功能(二)初举初番况后诸番
二若寻下广举下六番所破
六世人下结斥
七今若下重叹
八如此下形论意未周
○四对三谛(二)初重叙五境(三)初总标来意
二夫三下略列三境
三三法下相对立五解释
二对比下对境明智(三)初标五种相
二三智下境智相入明(五)初中入空三智(三)初明三境发三智
二然初下解释(二)初释行相
二今若下结示
三世人下引同
二如来下如来藏入空三智(三)初正释藏智
二前中下比决
三大经下引证
三中智下中对两三智(二)初释
二故地下引地持
四如来下如来藏入中智(四)初略立
二两智下对前辨体
三故地下引论师意证
四前两下示今意
五圆三下圆三智(二)初释
二释论下引论证
三中智下解释(三)初正释(二)初教五
二若欲下观(二)初辨因果(二)初总辨因果
二如璎下对三观(二)初引璎珞
二今用下正对三观
二上明下例智相入
二言麤下判(二)初教(二)初判前两都不成三谛故不用
二中入下释后五重(五)初中入空智
二次如下如来藏入空智
三中对下中对二智
四如来下如来藏入中智
五圆三下圆三智
二若历下味
三开麤下开(四)初略以劣况胜
二故大下引证
三凡夫下释大经文以合今意(二)初以凡况小
二二乘下以小况大
四如此下结归
○五对一谛(三)初释(四)初立
二释论下譬
三诸智下合
四故知下结
二若待下判
三若开下开
○六对无谛(三)初立
二若历下判
三若以下开
○第三行妙(三)初标
二为二下列
三夫行下释(二)初略简麤显妙(二)初对前境智举麤(三)初明三法次第相须
二而解下明三法更互相显
三如此下结
二妙行下显妙(二)初标
二如经下释(二)初正释(二)初引经
二既具下结成三德
二此之下与境智互融(三)初总明
二前境下别明
三若三下结
二前对下依章解释(二)初叙来意
二若直下正释(二)初释通途增数行(四)初先叙意
二释论下正释
三行虽下明不思议相导相发等
四若得下结叹
二二约下约教增数行(二)初通约四教明增数相(三)初正释(三)初标
二若三下释(四)初三藏(二)初增一至三(三)初一数(二)初引经
二所言下释
二增二下二数
三增三下三数(二)初对
二戒经下引教(二)初引
二诸恶下释
二若得下广指诸数
二通教(二)初叙意
二今且下正释(二)初释一法(二)初正释(三)初标
二论云下释(二)初出论文
二云何下释论意(二)初引论文自释(二)初论文自标
二所谓下论中自释(二)初略释
二如四下举类
二今观下正释论文(三)初法(四)初略释
二若言下纵征
三如是下例破诸法
四此以下结成观相
二如前下譬
三合(无别文)
三是为下结
二如是下指广
二或二下余数
三别教(二)初广(二)初正释
二是一下功能
二若二下略
四圆教(二)初广
二增百下略指
三结(无别文)
二然增下判(二)初约四教以判麤妙
二今经下约今经重显妙行
三开麤下开
二复次下广明别圆两五行(二)初列章
二别者下解释(二)初释(三)初释两五行(二)初次第行(二)初列
二圣行下释(二)初正释(五)初圣行(二)初列
二如经下释(二)初引经立意(二)初经文
二从此下文中结示
二若闻下正释(三)初明依经立信
二自伤下明依信立愿(二)初自愍悲他
二菩萨下正明愿相
三发誓下依愿立行(三)初戒行(三)初释(二)初正释(二)初明持根本白四为远因
二因是下明由本出生五支诸戒(二)初列
二根本下释(三)初前二支(二)初别释二支(二)初释第一支
二前后下释第二支
二此两下总对后辨异
二非诸下次二支(二)初正释二支(二)初释第三支
二护持下释第四支
二复次下寄此位中判道定属戒(二)初判
二何者下释
三回向下后一支(二)初标名
二即是下释(二)初略举愿行
二佛誓下释愿行(三)初总愿指前
二六度下明事行
三又别下广明别愿(三)初举菩萨戒中一十二愿
二又更下列大经防护十愿(二)初列(二)初列
二以此下结意(二)初标意
二菩萨下会同
二然护下与根本五支辨同异
三大论下对大论十戒以辨同异
二涅盘下结劝辨位
二戒圣下判(二)初标意
二禁净下正判(二)初约教判(四)初四戒藏教摄
二不析下析戒通教摄
三大乘下大乘不退等别教摄
四随顺下后三戒圆教摄(二)初释
二净名下引多文证
二复次下约五味
三开麤下开(二)初寄相待重问答释疑(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二开麤下正明开显
二定行○
三慧行○
二梵行○
三天行○
四婴儿行○
五病行○
二问圣下问答料简○
二圆五下不次第行○
二当知下判
三若开下开
二问法下料简释疑(二)初问
二答
○二定行(三)初标
二一世下列
三世禅下释(三)初释(三)初世间禅(二)初列
二根本下释(二)初根本味禅(二)初总释(二)初释总名(三)初释名
二大品下引证
三若能下功能
二隐没下释通体
二此有下别释(二)初标三品
二初修下释(三)初释四禅(四)初初禅
二若欲下二禅
三二禅下三禅
四欲厌下四禅
二行人下释四等(二)初标修意
二此有下释(三)初明处所
二复次下辨修相
三发时下隐没等
三行人下释四空(五)初标修意
二灭色下略出定体
三方便下明修相
四复次下明所离相
五诃下下指广
二根本下根本净禅(三)初结前总标
二此又下列
三涅盘下释(三)初释六妙门(四)初释名
二此三下对余二以明行相(二)初标
二慧性下释(二)初便宜
二若作下略指对治
三若广下功能
四修此下正释(二)初总释(三)初略举数
二佛言下引证
三即此下示相
二修数下别释(二)初释(三)初释数(二)初修
二与数下证
二若患下释随净
三然观下释观(三)初通标
二此中下料简
三修实下释(二)初修(二)初释(二)初总
二皮肉下别(四)初不净
二复观下苦
三又观下无常
四复观下无我
二如是下功能(二)初别明破四倒
二不得下总明除我
二如是下证(二)初释相(二)初正释
二心生下功能(二)初总
二得四下别
二是名下结
二佛坐下引证
二十六下释十六特胜(三)初释名
二此从下得名
三修相下正释(二)初竪(二)初正释(二)初释前二(二)初修
二觉息下证
二若知下释后十四
二观弃下功能
二若横下横
三通明下释通明○
二世间下出世禅○
三三出下上上禅○
二前根下判(二)初约法
二复次下约心
三若开下开(三)初正明开
二故知下结示
三四禅下举况结
○三通明下释通别(二)初正释(二)初修(二)初正明(二)初总举三事
二谛观下别观三事(三)初观息
二息本下观身
三观身下观心
二如是下功能
二证者下证(二)初正证
二能具下功能
二委在下指广
○二世间下出世禅(二)初结前
二二明下释(三)初标名数
二谓观下列
三观者下释(三)初正释四相(四)初明观禅(二)初自列四门以结名
二行人下正释(四)初九想(四)初明观意
二必须下劝修
三随所下能所对辨(二)初略明能所(二)初能治
二能除下所治
二破六下广明能所(二)初明所治(三)初标数
二有人下释名相
三此六下过患
二能修下明能治(二)初通标
二死想下别对
四此九下明功能(二)初明治惑功能
二虽是下明入大功能(二)初法
二如海下譬
二八背下八背舍(二)初释名
二修者下正明修
三八胜下八胜处
四十一下一切处
二明练禅(三)初立名
二上来下立意
三阿毗昙下辨异
三明薰禅(三)初立名
二前是下辨异立相
三除麤下功能(二)初除垢功能(二)初法
二犹如下譬
二行者下自在功能(二)初法
二如熏下譬
四明修禅(二)初立名
二近远下辨相
二又九下明此四复练薰修八背等(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定法下合
三大经下结地功能(四)初引经结名
二地能下明地功能
三一一下结归(二)初总标
二何者下释(二)初明观禅具法(二)初明具三种念处
二又不下明具四念处(二)初明立念处
二复次下明念处具法(二)初明横具观练薰修(三)初正明具四
二二乘下斥小立名结成地相
三问无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二)初引大论明有无(二)初正引论文
二当知下举况
二大经下引证
三若尔下结难
二问诸下明竪具道品(二)初问
二答(二)初明念处具(二)初略立
二大论下引论示相(二)初示
二初善下以下位况上
二若念下以煗等例
二观禅下例练等亦然(二)初略例
二然菩下明例诸禅具诸法意(二)初誓愿(二)初明誓境
二愍伤下正明起誓(三)初悲
二夫欲下慈
三有四下结
二又诸下明行相(二)初正明行
二一切下结归
四是故下结得名
○三三出下上上禅(四)初立名
二如地下指地持
三自性下略释初自性一禅
四此九下略况结
○三慧行(二)初标列
二生灭下释(四)初生灭四谛慧(四)初苦谛慧
二以不下集谛慧(二)初明三恶
二又知下明三善
三观依下道谛慧
四倒不下灭谛慧
二无生灭四谛慧(二)初四谛(四)初苦谛慧
二知集下集谛慧
三道本下道谛慧
四法若下灭谛慧
二虽知下愿行
三无量四谛慧(二)初四谛(三)初与小对辨(二)初引经
二若是下释经意
二此慧下正释
三二乘下对斥二乘以显真正
二约此下弘誓
四无作四谛慧(二)初正释四谛慧(二)初总立
二大经下释(三)初释解惑因缘(二)初释(二)初迷
二若解下解
二道灭下相即
二若尔下释成四种(二)初正明四谛体即
二四既下融通地前(二)初融
二何但下结成三谛(二)初结
二大品下引证(二)初引
二寂灭下释经意
三大经下释无作
二如此下明观成具行愿等(三)初略引(七)初明得无缘慈悲
二修色下明具道品
三徧舍下明具诸波罗蜜
四修此下结地名离五怖畏(二)初结地名
二离五下离五怖畏(二)初略标列
二大经下释
五得入下明具二十五三昧
六我性下明具真应二身
七此地下明具四德
二地持下引地持广释五怖畏等(二)初引地持(二)初地持
二十地下引地经地论同(二)初引同
二十地下以论三业料简(二)初引论文
二活者下解释
二私谓下私释(三)初约离五怖畏
二复次下约坏二十五有
三被二下约四谛立故四德成
三今释下约大经广明二十五三昧○
○三今释下约大经广明二五三昧(二)初正释(二)初通释别名意(二)初正明四意
二虽有下简示
二通释下正释(二)初通释意
二地狱下各各别释(三)初广释二十五相(廿三)初无垢三昧(四)初出有过患
二菩萨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见见思下结行成三昧
四菩萨本修下慈悲破有
二畜生下不退三昧(四)初出有过患
二菩萨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见见思下结行成三昧
四菩萨本修下慈悲破有
三饿鬼下心集三昧(四)初出有过患
二菩萨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见见思下结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四阿修下欢喜三昧(四)初出有过患
二菩萨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见见思下结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五弗婆下日光三昧(四)初出有过患
二菩萨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见得人下结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六瞿耶下月光三昧
七郁单下热炎三昧(四)初出有过患
二菩萨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见得人下结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八阎浮下如幻三昧(四)初出有过患
二菩萨下明本法功德
三见思下结行成三昧
四彼阎下慈悲破有
九四天下不动三昧
十三十下难伏三昧
十一焰摩下悦意三昧
十二兜率下青色三昧
十三黄色下略例黄赤白三三昧
十四种种下种种三昧
十五二禅下双三昧
十六三禅下雷音三昧
十七四禅下注雨三昧
十八无想下如虗空三昧
十九阿那下照镜三昧
二十空处下无碍三昧
二十一识处下常三昧
二十二不用下乐三昧
二十三非想下我三昧
二此二下释通名(二)初释
二大经下引大经意释成
三无畏下总以妙用结之
二问三下释疑(二)初问答料简(二)初问
二答
二又涅下融会
○二梵行(九)初释名
二以此下功能名立
三菩萨下得名之由
四非余下简非破邪
五以今下结归正体
六大经下引证无缘
七若依下显圆辨异
八慈若下反以偏显圆
九是慈下以功能结名
○三天行(三)初约释名辨位
二菩萨下明天行所到
三天行下对余四行以辨有行之由
○四婴儿行(三)初行释(五)初正明行体
二天行下与天行对辨冥显不同
三众生下明用行意
四慈善下明机感之相
五渐修下正出行相(二)初渐(二)初列(二)初释(四)初人天
二又示下藏
三又示下通
四又示下别
二皆是下结
二大经下引经释成(五)初藏
二又云下通
三又云下别等菩萨
四又云下人天
五又云下下二乘
二慈善下顿
二又判下判
三开麤下开
○五病行(二)初释(五)初明行之所依
二若始下明有行之由
三今因下与婴儿行对辨
四以众下明有病之缘
五或游下正明行相
二是故下结
○二问圣下问答料简(二)初问
二答(三)初约因果别故有证无证
二又有下约别圆以判
三又地下明圆别互融(二)初明互融以显文意
二地前下还约别释以辨文相(二)初明地前显别
二地上下明登地同圆(四)初融前三地
二无畏下即此三地得名之由
三登地下明别圆之意(二)初法
二例如下譬
四从登下融前五行(三)初融自行
二若地下融化他(二)初梵行
二地地下病儿二行
三佛地下诫劝
○二圆五下不次第行(二)初约教(四)初引经立行
二此大下判因果
三举此下举此斥偏
四若圆下正明圆行(四)初略立
二如大下引证(二)初大论
二亦如下大品
三此经下引同(三)初就因果互现
二入室下人法互举
三涅盘下次不次互现
四今依下依今经广释行相(三)初标
二文云下略对(二)初略对
二此五下融通显妙
三云何下广释(二)初引文以释五行(四)初圣行
二云何下梵行
三云何下天行
四云何下儿病二行
二又复下例以五行用销诸文(二)初正销初地诸法(二)初正销(三)初销十界(二)初释
二当知下结
二又一下销三谛三昧(二)初正对五行
二又圆下以三谛对二十五有过患
三又如下销慈悲破有
二若渐下与别对辨
二又圆下销前来诸境(五)初对因缘
二又是下对四谛
三又是下对二谛
四又是下对三谛
五又是下对一实谛
二观心下观心(七)初明来意
二即观下正释
三初心下称叹
四初心下况叹
五地持下引地持释入位相
六当如下结位
七是为下辨异
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二
左街僧录主管教门公事住持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传天台宗教特赐慧光法师臣若讷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