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二
天台沙门释 湛然 述
○第二释名章(二)初标
二大途下释(二)初明来意
二略有下开章别释(二)初列章
二一相下正释(四)初相待(二)初标
二息义下正释(二)初释(二)初明止(二)初列
二息义下释(三)初息义
二停义下停义
三对不下对不止止(二)初辨意
二今别下出今第三止相(二)初正出
二如经下引证
二观亦下明观(二)初列
二贯穿下释(三)初贯穿
二观达下观达
三对不下对不观观(二)初辨异
二今别下出今第三观相(二)初正出
二如经下引证
二是故下结
二二绝下绝待(三)初总标文意
二先横下立横竖二破(二)初立章
二若止下解释(二)初横破(三)初正破
二故龙下引证
三无生下结斥(二)初正结斥
二四句下释(二)初总标
二起灭下别
二又竖下竖破(二)初正破
二皆是下结斥(二)初结斥(二)初总
二尚来下别
二何以下重释
三今言下明绝待(八)初明绝待不可说(三)初明绝待止观(二)初明所绝以显能绝
二悉皆下示绝待止观
二止观下更斥相待
三故知下结(二)初结止观(二)初止
二颠倒下观
二亦是下结得名不同
二绝待下有缘须说(二)初明说意
二若有下释
三此之下结成二空(三)初标二空
二是字下释二空(二)初释性空
二亦不下释相空
三是字下结
四亦名下列绝待异名(二)初列
二故如下释(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止观下合
五世人下破他谬释(二)初破
二何以下释
六若得下出绝待正体
七如前下举譬
八若尔下释疑(二)初疑
二今以下释
三三念下会异名○
四四通下通三德○
○三三会下会异名(二)初止观各会(四)初会绝待异名
二诸经下会止观异名
三所以下释会异名意(二)初释
二当知下结
四若闻下诫劝
二又止下止观自相会
○四四通下通三德(三)初简用名之意(二)初问答(二)初问
二为对下答
二诸法下重问答(二)初重问
二大论下答
二若用下正明相通(二)初正明通三德(二)初正相通(三)初正通(二)初止观通德(三)初共通(二)初正明共通
二问止下释疑(二)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
二又大下引证(二)初大品
二是故下大经
二复次下各通(二)初明各通意
二如止下正各通(二)初止
二贯穿下观
三复次下并通
二复次下德通止观(二)初标二三德下释(二)初共
二三德下各
二若信下劝信(二)初举异名劝信
二若信下举祕藏劝信(二)初举异名劝信祕藏
二若信下以字义劝信秘藏
三而诸下明名偏意圆(三)初诸经
二止观下引同
三偏举下况结
二止观下通诸异名
二又通下通十种三法
三问云下料简(三)初出旧解(二)初问
二答(二)初引旧(二)初小乘师(二)初总标
二般若下别释(三)初第一师
二又云下第二师
三若灭下第三师
二诸大下大乘师(二)初总标
二法身下别释(三)初第一师
二又言下第二师
三又言下第三师
二众释下总斥
二今明下今家正解(三)初约理藏释
二身常下约行因释
三即一下约字用释
三问三下判通别偏圆(二)初问答正判(二)初问
二答(二)初答(二)初通
二若依下别
二是则下结
二问答开通(二)初问
二答(二)初许可所问
二何者下解释(三)初三障相通至极
二又约下约三报别开三道
三约三下约三惑别开四倒
○第三显体相(二)初标
二既知下释(二)初来意
二粗寄下开章别释(四)初标列
二夫理下生起
三法华下以四一辩用章意
四教相下依章解释(四)初教相(二)初来意
二若凡下正释(二)初次第(二)初拙(二)初有漏(二)初正明有漏
二故大下引证斥非
二若二下无漏(二)初判
二此之下斥(二)初斥
二何以下释
二巧度下巧(二)初正释(二)初止(二)初列
二一体下释(三)初正明三止(三)初体真止
二二方下方便随缘止
三三息下息二边分别止
二此三下释疑(二)初引观为列
二释论下引论释疑
三详此下辨同异(二)初研详同异
二同者下正释同异(二)初明同
二其相下明异
二次明下观(二)初依经列
二所言下释(二)初正释(三)初空观(五)初通途约诠(二)初出经
二经意
二又会下约证况修(三)初法
二如云下譬
三由真下合
三又俗下约能破用
四又分下约情智
五问初下料简(八重问答)
二从空下假观(二)初法
二今当下譬(二)初譬(二)初譬
二从假下合
二若人下二重譬(二)初譬
二此譬下合
三中道下中观(二)初正约璎珞经文以释中道
二问大下问答料简(二)初正问答二重
二故法下引法华二文以释前意(三)初明圆慧眼能见
二故法下明二教二观所不能见
三二教下总结
二此三下辨同异(二)初研详同异
二同者下正释同异(二)初明同
二其相下明异
二此依下判结(二)初判属大
二以义下判屡次第
二圆顿下不次第(二)初明圆顿(四)初明止(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止谛下合
二以观下明观(三)初法
二如摩下譬
三观境下合(三)初正合
二不权下斥前次第
三故中下引证
三又如下明止观同时(二)初譬
二眼喻下合
四若见下例结
二何但下开显诸名(二)初总标章
二其相下正示开显相(三)初开显体中三止三观
二体真下开释名中三止三观
三如此下结(二)初总结次第名义(四)初正结
二经言下引经结
三虽多下引论结
四众名下总结
二相待下结叹
二二明下眼智○
三三明下境界○
四四明下得失○
○二二明下眼智(二)初总释(二)初约体理以明无说
二虽叵下约事以为能显(三)初总明能显
二止观下别判
三其体下结意
二今先下别释(二)初次第(二)初正明眼智(三)初定因果
二三止下正释(二)初明三止以对三谛而成三眼
二三观下明三观以破三惑成于三智
三是则下结
二问眼下料简(二)初约慧眼一切智广辨(二)初问
二答(二)初约四句(二)初列
二凡夫下释
二复次下约信法
二就此下余二眼二智略类
二若一下不次第(八)初一往总斥
二若明下开前次第远近二由(二)初标
二如前下开(二)初开远由
二得体下开近由(二)初正开
二眼故下得名
三佛眼下明果德具足
三王三下引证
四问释下料简辨相(二)初问
二答(二)初略酬问意(二)初三智
二金刚下五眼
二所以下更释问意(二)初眼(三)初正释
二故经下引证
三而独下摄用从体
二佛智下智
五故知下结得名之由
六境之下释(二)初明二譬譬名异体同
二今将下为显体同而立异名
七用此下正明今意以能显所
八如此下结示师资所传之法
○三三明下境界(二)初明来意(二)初明正来意
二夫信下寄信法以辨来意
二就此下开章别解(二)初列章
二经云下解释(二)初明说境意(二)初明自行意
二若为下明化他意(二)初明大师意(二)初正明化他意(二)初列三意
二云何下释(三)初随情(三)初明暗者执门(二)初譬
二凡情下合(三)初明大悲为说
二虽闻下明凡情各执
三是诸下结执失理
二所以下明说者迷教(四)初凡师执教
二经称下引圣往因执教之失
三今世下正明今世凡情迷旨
四如是下总结
三若识下明识者达教
二随情下随情智(二)初正立三谛
二如相下约位以判
三随智下随智(四)初约位判
二三谛下称叹三谛俱非情等所知(二)初引大经
二唯佛下引法华
三不可下斥夺
四如是下总结
二今更下更以二谛释成三谛(四)初略示二谛亦有三种以例三谛
二疑者下立疑释难
三又一下正用四悉约随情等三义加中道以明三谛(二)初广约随情(二)初约四悉正释(三)初约教以明四悉
二乃至下约观以明四悉
三如是下总结教观得益不同
二法华下引经证成(二)初引经
二何故下释经(三)初对四悉
二何故下料简中间二悉二(二)初问
二若通下答(二)初正释
二如佛下引例(二)初引佛说为例以明生善
二又佛下重释行恶以例对治
三种种下重释第一义
二随情下明情智略例
四是则下结责劝修
二私谓下明章安意
二二明下境智离合○
○二二明下境智离合(二)初标列二文
二众经下正释(二)初明谛离合(二)初总序诸经
二三藏下明离合(二)初二与三以明离合(四)初藏教(三)初略判但二无三
二菩萨下寄人判谛
二前已下权加中道以判离合(四)初辨异
二菩萨下立三谛
三离则下判离合
四是为下总结离合
二次三下通教(四)初正明离合
二昔庄下破古师
三但空下与三藏辨异
四是为下总结离合
三次别下别教(三)初判有无为俗以异前二
二胜鬘下引二经证俗(二)初引胜鬘
二大经下引大经
三若论下正明开合
四次圆下圆教(二)初引二经(二)初引大经明开合
二法华下引法华明开合
二是为下结
二次明下二与四以明离合(四)初判横竖
二则有下列
三生灭下正明开合
四今将下以论偈合
二二明下约智离合
○二二明下约智论离合(二)初谛智相对各明离合(二)初正明(三)初明智有开合谛不开(二)初问
二一智下释(四)初对一智至三智
二四智下对四智
三若经下泛对诸谛以明智
四十一下对十一智以明三谛
二复次下谛智俱开
三又智下谛智俱不开
二若智下结归
二次约下约谛智共论离合(二)初约教(五)初藏教(二)初明境发智
二慧眼下明智缘谛
二通教下通教(二)初明境发智
二一切下明智缘谛
三若作下别接通(二)初明境发智
二智缘下明智缘谛
四别教下别教(二)初三谛(二)初明境发智
二智缘下明智缘谛
二若别下二谛(二)初明境发智
二智缘下明智缘谛
五圆教下圆教(二)初明境发智
二智缘下明智缘谛
二问云下问答料简(二)初征
二答初下释(二)初明通教须接
二不以下余教不接
○四四明下明得失(三)初约思议不思议通标得失
二若言下别释得失相(二)初明有性过故失(三)初示性计之相
二所以下释依生过
三当知下总结
二故龙下破性明得(二)初约龙树伐破以明得
二今以下明今文用破
三以是下别判得失(三)初明可说不可说(二)初明自行不可说
二虽不下约化他故可说(三)初略对四悉
二虽作下结能说者性相二空
三故金下引证
二若破下明判权实
三如是下历教(四)初明藏教(二)初略明得失
二何以下释
二又凡下通教
三若别下别教
四若圆下圆教(三)初判教证
二何故下释
三无思下正明圆教自他之相
○第四明摄法(二)初明来意(二)初立疑
二今则下答(三)初总答
二何者下举二喻
三大品下引二文证
二今更下开章别释(四)初列章
二此六下生起
三事理下略示摄相
四一以下广解释(二)初以止觐别别摄六(六)初摄一切理
二二止下摄一切惑(二)初释(二)初通标权实二理以为所迷
二若迷下别解(二)初权(五)初释无明生十二因缘
二是十下束为三道(二)初结成三道
二成论下引论证
三经中下出异名
四束缚下释名
五三世下结成摄法
二若迷下实(四)初明界外十二缘(二)初对小辨相
二故宝下依论释相
二束此下依论束为三道
三此十下辨同异
四此惑下结成摄法
二更料下料简
三三止下摄一切智
四四止下摄一切行(二)初结前生后
二行有下正释(三)初明行相不同(五)初列四教正助二行
二慧行下判正助
三毗婆下明用正助意
四正助下明为智所导
五若三下正解释(四)初藏教
二若通下通教
三若为下别教
四若中下圆教
二复次下辨所行之法(四)初明事禅
二四念下明入空行法
三四弘下明入假行法
四乃至下明入中行法
三如是下结成摄法
五五止摄下摄一切位(二)初总明来意(二)初明无次位
二又大下明有次位
二若析下历教广释(二)初广历四教明位(四)初藏教
二若体下通教
三若从下别教
四若圆下圆教
二问大下料简破立(二)初问
二答(四)初通引大乘有位以责偏见
二中论下破立(四)初明破外(五)初引论明外人无位
二无何下征青外人
三既见下判外属非
四尚不下况破外人
五此斥下结
二若斥下破小教
三如我下通述今意
四点此下结要显正
三今但下判有无凭教
四又约下准论结摄(二)初以论偈结
二秪用下示摄方法
六六摄下摄一切教○
二上六下六法更互相摄
○六六摄下摄一切教(二)初略引婆沙明摄诸教
二若观下别明心摄(二)初正明心摄(二)初明摄世间
二云何下摄出世间(二)初明二论(二)初宝性论(二)初譬
二如来下合
二又约下菩提心论(二)初譬
二云何下合(五)初四教
二又观下顿教
三若观下渐教
四若用下摄法华涅盘
五又若下不定教
二略摄下举例广摄
二复次下明心摄之意
○第五明偏圆(四)初来意(二)初牒前章
二收法下正明来意
二就此下列章
三夫至下明意(二)初用五章意
二以小下明所以
四小者下广释(五)初明大小(二)初小(七)初略示止观
二如释下示邪析相
三论文下示正析相
四析名下得名之由
五何但下明正析所破功能(二)初明诸门用析
二故大下明诸破意
六凡有下依门用观
七故知下正判
二次明大(九)初释名略示观法
二大人下辨异
三衍中下大傍兼小(三)初正引教释
二譬如下举譬(二)初譬
二今摩下合
三例如下引例
四所言下与三藏对辨(二)初折法(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今大下体法(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五又大下正示体观
六复次下重与三藏辨情理不同(二)初小
二大乘下大(三)初法
二如寻下譬
三寻约下合
七体法下依门起观
八此观下正判
九若得下形斥
二二明下明半满(三)初释名
二世传下辨非
三今明下显是
三三明下明偏圆(四)初释名
二通途下正释(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小半下合
三故大下引证
四唯此下结示
四四明下明渐顿四○
五五明下权实○
○四四明下明渐顿(四)初释名
二此亦下显同
三三教下正释
四今更下广简(四)初三句简
二复次下约教观行证简(三)初正约教证等四
二前两下约果头权实(三)初合明前两教
二别教下别教
三圆教下圆教
三复次下约开权会权
三复次下约不定教简(二)初来意
二所以下正释(二)初历教(二)初广约圆教(二)初譬
二众生下合(二)初正合
二如辟下约支佛以示同发相
二若前下略明三教
二复有下义立(二)初约真谛
二若修下约中观
四复次下约渐圆四句简(四)初立渐圆四教各有二句
二然渐下开通(二)初开(二)初列
二何者下正释
二列小下例(二)初例
二何者下释
三观心下引证(二)初述证意
二第六下正引证(五)初藏教
二三十下通教
三第九下别教
四二十下圆教
五第八不定教
四今约下引例
○五五明下明权实(二)初释名(二)初略释名
二立权下借释法华名以助释
二问何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四)初约四悉五时以判权实(四)初总标设化用教之意明为实施权以明权实
二权实下约兴废之相以明四悉
三若约下约五味
四是故下结
二对三下约四种止观以明开权(二)初总标
二所以下释(六)初直约诸教以明开权
二又四下约教望理以论权实
三等是下判说皆权(二)初征
二以有下释
四又此下开教即理
五此非下示同释疑
六非权下总结(三)初以一止观结
二观故下结会异名
三此非下以实理结
三问为下约接通以明教理(二)初问(五)初问为权为实
二复何下问何意不预四教
三何意下问何故但接通
四何位下问何位被接
五接入下问接入何位
二答(二)初约教答(五)初答初问
二四教下答第二问
三诸教下答第三问
四若齐下答第四问
五九地下答第五问
二若就下约谛答(四)初答第一问
二破见下答第四问
三闻已下答第五问
四三藏下答第三问
四重简教理权实(二)初问答(二)初问知实
二答
二问答(二)初问(二)初问知实
二若不下难违经
二答(二)初答初意
二若言下答违经(二)初牒难
二大经下申难意(二)初申大经文(二)初牒经中难辞
二此义下消难辞(三)初明不闻不知
二经称下明齐教巳知巳理
三又举下举例释
二胜鬘下申胜鬘(二)初牒难
二远寻下申经意(二)初法(三)初约大初业
二若取下约小初业
三若古下重出大意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小乘下合
○第六方便(二)初标
二方便下释(二)初通明顿渐二种方便(二)初顿(二)初番(二)初释
二大论下引证
二又方下二番(二)初释
二大品下引证
二若依下渐
二今就下别示今文明行方便(二)初略立远近二种方便次位处所
二横竖下正释(二)初略明近方便功能
二今释下正广明今文远方便(六)初列五科
二夫道下生起
三譬如下举譬(二)初譬
二止观下合(二)初合
二世间下举况结劝
四此五下引证
五一具下广解(五)初具五缘(三)初列五缘
二禅经下明五缘意
三此中下正解释(五)初持戒清净(二)初列
二列名下释(四)初列戒名(二)初正列十名(二)初列
二此十下结
二大论下料简三学有无(三)初明旧三学有无(二)初正释(三)初戒
二佛不下定
三外道下慧
二常途下破古
二今用下新三学(三)初戒(二)初列
二根本下所发不同
二根本下定
三四谛下慧
三性戒下重料简三学无作(二)初正释(三)初明戒学无作(四)初约受成异
二故四下引证性戒
三此罪下明此性戒为遮戒作障作因
四小乘下明大小三聚以简戒体
二定共下定学无作
三道共下慧学无作
二戒定下结(二)初结
二故经下引证
二二明下明持相(二)初标
二不缺下释(二)初事(四)初释十戒(七)初不缺戒
二不破下不破戒
三不穿下不穿戒
四不杂下不杂戒
五随道下随道无着二戒
六智所下智所赞自在二戒
七随定下随定具足二戒
二用中下开权显实
三涅盘下引同结摄
四束前下判位高下
二向判下理(二)初结前生后
二先束下正释(二)初约十戒(二)初束前十戒为境及观
二所言下正明约观(四)初以事戒为观境
二次观下空观(二)初正释(二)初随道(二)初引金刚
二今云下释成
二若重下无着
二防止下结成止观
三次观下假观(二)初正释(二)初智所赞
二虽广下自在
二如此下结成止观
四次观下中观(三)初正释
二如是下结成止观
三故梵下引证称叹
二复次下约五名(三)初正释(五)初约戒名
二又毗下约毗尼名
三又波下约木叉名
四又诵下约诵名
五又律下约律名(二)初正释(二)初正释
二私谘下章安私问答(二)初问
二答(二)初竖
二又亦下横
二如此下结
二观心下结成观心
三若事下判成坏
三三明下明犯相○
四四明下明忏净○
二衣食具足○
三明闲居静处○
四明息诸缘务○
五明近善知识○
二诃五欲○
三弃五盖○
四调五事○
五行五法○
六此二下结示○
○三三明下明犯相(二)初正明犯相(二)初通标犯缘(三)初略立二喻
二大经下略引经文
三行人下合喻
二爱罗下正释(二)初约爱释(二)初犯事罪(二)初律仪戒(二)初明二罪(二)初释初罪(二)初犯相
二若爱下持相
二爱心下僧残(二)初明犯相
二行人下明持相
二爱心下明三罪(二)初别明犯
二吉罗下举轻况重
二贪攀下定共戒
二深着下犯理罪
二次见下约见释(五)初结前生后以辨同异
二佛在下举事况过
三故大下重结罪名
四云何下正明犯相(二)初事(二)初律仪戒(二)初明罪
二谓诸下重示过相
二空见下定共戒
二坚执下理
五当知下结斥破计
二复次下明持犯不定(四)初明来意辨别
二若通下判通别
三约此下列释四句(二)初列四句
二一乘下广释(二)初正释(四)初乘戒俱急
二二戒下戒缓乘急
三三者下戒急乘缓
四四事下戒乘俱缓
二行者下结因果
四凡如下结醐邪难(二)初结
二幸于下劝
○四四明下明忏净(四)初辨事理可忏不可忏(二)初问起
二若犯下释(二)初事(二)初轻
二若犯下重
二次理下理(二)初轻
二见若下重
二若人下辨久近难易
三若欲下释事理十心以为忏本(二)初明用十功能
二顺流下正明十心(二)初明顺(二)初正明十心
二是为下总结
二今欲下明逆(二)初爱(三)初明来意
二先正下正释(十)初正信因果
二自愧克责
三怖畏恶道
四当发露
五断相续心
六发菩提心
七修功补过
八守护正法
九念十方佛
十观罪性空
三是为下总结
二次忏下见(三)初明来意
二一翻下正释(十)初翻破不信
二生重慙愧
三怖畏
四发露
五断相续
六发菩提心
七修功补过
八守护正法
九念十方佛
十观罪性空
三运此下总结
四是名下结成(四)初结成眼智
二得此下结成眼智摄法
三又能下结成止观
四故知下结成元意
○二衣食具足(二)初来意
二衣者下正释(二)初衣(二)初事(三)初上士
二十二下中士
三多寒下下士
二观行下理(三)初上品
二三衣下中品
三百一下下品
二食者下食(二)初事(三)初上士
二二阿下中士
三三既下下士
二若就下理(三)初上品
二头陀下中品
三檀越下下品
○三明闲居静处(二)初明来意
二好处下正释(二)初列
二若深下释(二)初事(二)初正释(三)初上士
二二头下中士
三三兰下下士
二若离下结过
二观心下理(二)初正释(三)初上品
二头陀下中品
三闲寺下下品
二安三下对事辨异
○四明息诸缘务(二)初叙来意
二缘务下正释(二)初列
二一生下释(二)初事(四)初生活
二二人下人事
三三伎下伎能
四四学下学问
二观心下理(四)初观生活
二人事下观人事
三伎术下观伎能
四习学下观学问
○五明近善知识(二)初叙来意
二知识下正释(二)初列
二若深下释(二)初事(三)初外护
二二同下同行
三三教下教授
二观心下理(四)初引经示相
二今各下开对(三)初佛菩萨
二六度下六度道品
三法性下法性
三此则下总结示(二)初结数
二若能下结示
四此等下简示(二)初简
二三昧下例
○第二诃五欲(三)初标
二谓色下列
三十住下释(二)初事(六)初总譬(二)初引论
二今私下章安私对
二譬如下牒前本譬
三色欲下广解相状引事诃责(五)初诃色
二声欲下诃声
三香欲下诃香
四味欲下诃味
五触欲下诃触
四此五下别譬
五此五下总结过失
六上代下引古诗
二观心下理(三)初总举色欲功能能生三谛
二故大下别出欲中诸见滋味
三今观下正约理诃(三)初空观(二)初折观
二若摩下体观
二复次下假观
三又诃下中观(四)初正明中观
二故释下斥小
三如是下结成
四深诃下诃意
○第三弃五盖(三)初标
二所谓下列
三通称下释(二)初明盖相(六)初释通名
二前诃下辨异出体
三喻如下牒前本喻
四如翦下略明诃弃
五大品下引证
六此五下正明盖相(二)初征起
二贪欲下释相(五)初贪欲盖
二嗔恚下嗔恚盖
三睡眠下睡眠盖
四掉悔下掉悔盖
五疑盖下疑盖
二五盖下明弃法(二)初结前生后
二行者下正释(二)初事(四)初明辨先后
二若贪下正明设治(五)初治贪(三)初明药病相对
二何以下重明过患
三今观下正设治
二若嗔下治嗔
三若睡下治睡
四若掉下治掉散
五若三下治疑(三)初疑自
二若疑下疑师
三若疑下疑法
三问曰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二)初述旧
二今释下正解
四十住下引证
二问初下理(四)初问答辨四分为长远之由(二)初问
二答
二若广下正明盖相长远
三阿毗下斥旧(二)初破毗昙立盖相不长
二上弃下重破常途明盖不远
四利使下正明用观(三)初正出利使
二次第(三)初空观
二复次下假观
三复次下中观
三复次下不次第(二)初斥权略立(四)初略斥次第
二地摄下引二论意同次第
三圆释下引佛化为证
四若得下结成略立
二故大下正明不次第(二)初约欲盖广释(三)初引经
二释曰下正释(二)初略
二今更下广(二)初正释(二)初标
二云何下释(四)初明欲是因缘生法
二云何下明欲空
三既识下明欲假
四虽能下明欲假
二无趣下结成
三如此下结位
二圆弃下余四盖例
○第四明调五事(五)初标
二所谓下列
三如前下牒前本譬
四眠食下判内外开合
五调食下正释调相(二)初事(三)初调食
二调眠下调眠
三三事下三事合调(四)初明合调之由
二初入下正明合调
三若能下明合调之意
四始此下明合调之位
二观心下理(二)初正明调相(三)初调食
二调眠下调眠
三合调下三事合调(二)初约教(三)初调身
二调息下调息
三调心下调心
二次约下约观(二)初三观共三事各调(三)初三观调心
二调身下三观调身
三调息下三观调息
二复次下三观各三事共调(三)初空观调三事
二第二下假观调三事
三中道下中观调三事
二行者下明调位
○第五明行五法(六)初标
二所谓下例
三前喻下牒前本譬(二)初譬
二今亦下合(二)初合无五法
二若能下合有五法
四一心下重举譬(二)初船譬
二又如下飞鸟譬
五无此下结示所谓(二)初况出
二当知下结示
六成论下正释(二)初出异解
二若毗下正释(二)初约初禅
二复次下约三观(三)初空观
二复次下假观
三复次下中观(二)初约教
二复次下约观
○六此二下结示二十五法功能(二)初明用广(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若细下结
二今用下明功深(四)初以方便能为深理之因
二见理下由方便故以见深果
三今且下寄浅立名
四然不下以破执显深
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