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四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使品第四
已广说业。彼业伴烦恼受种种生,非离烦恼。烦恼今当说。
一切有根本, 业侣生百苦,
谓彼有七使, 牟尼说当思。
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此有贪欲等七使为种,以烦恼故业,业故受生。彼烦恼业伴生百苦,不离于业。烦恼转时作十事,所谓根坚固分相续起,于田生、依果种,业有执、自具愚,于缘引识流越善业,急缚义不令作越界方便。彼智者当知此义。如此七使为九十八,今当说。
界行种分别, 说有九十八,
十种修道灭, 余则见道断。
此七使,界、行、种分别,为九十八使。彼七使中贪欲使,于九十八使中以种分别为五,恚使亦如是。有爱使,界种分别为十。慢使,界种分别为十五,无明使亦如是。见使,行分别为五,行种分别为十二,界行种分别为三十六。疑使,界种分别为十二。是为七使分别为九十八。问:此九十八使,几见断、几修断?答:十种修道灭,余则见道断。爱、慢、无明,界分别为九,瞋恚为十,余八十八使见道断。彼于谛暂见则断,故曰见道。若数习道而断,故曰修道。若见道所断,是说见断。若修道所断,是说修断。如是不觉心觉心九种一种九种九种,破石方便断,藕丝方便,未见尔炎观,已见尔炎观,彼断时修四行道,是见道断;彼断时修十六行道,是修道断。对无事、对有事亦如是。已说使对治差别,谓种差别今当说。
使有二十八, 是障于见苦,
彼当见苦时, 永尽无有余。
见断八十八使中二十八障,见苦故,见苦断。断义此品后当说。
见集断十九, 当知灭亦然,
增三见道断, 十说修道灭。
见集断十九使障,见集故,见集断。当知灭亦然者,见灭断十九使亦如是。增三见道断者,二十二使见道断。十说修道灭者,十使修道断,如前说。已说使种差别,界差别今当说。
第一烦恼种, 在欲当知十,
二种种有七, 余八见道断。
第一烦恼种在欲当知十者,如前说,初见苦断烦恼种,彼十使欲界系。二种种有七者,见集、见灭断各七使欲界系。余八见道断者,见道断八使欲界系。
欲界应当知, 四是修道断,
谓余上二界, 当知同可得。
欲界应当知四是修道断者,若修道断烦恼四是欲界系,如是说欲界三十六使。谓余上二界者,余六十二使在色无色界。问: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当知同可得。彼三十一使色界系,三十一使无色界系。已说界种差别,使自相今当说。
所谓有身见, 受边见邪见,
二取应当知, 是五说名见。
诸行从缘起,而无知乱心愚夫于五受阴若自若共起我我所,审尔计着,是名有身见。于诸行受断常,审尔计着,是名受边见。无施等,审尔计着,是名邪见。于有漏法受第一,审尔计着,取见等除等故,是名取见见。于有漏行受净等,审尔计着,取戒等除等故,是名取戒见。此五烦恼决断故说见,此一邪见邪决断故,以行差别故说五见(二取梵音中亦可言摩亦可言,此并有窃取义、选择义,虽实与理乖而意存求宗,故言选择。所受非道,故言窃取)。
贪欲疑瞋恚, 慢痴说非见,
境界差别转, 建立种种名。
贪欲疑瞋恚慢痴说非见者,于彼境界乐着,名贪欲。于谛,或名为疑。众生非众生数忿怒,名瞋恚。族姓色力富势伎术等方他卑等上起意自高,名为慢。于谛愚,名为痴。此五烦恼非慧性,故非见。是为十使。境界差别转建立种种名者,此十使境界差别转故,建立种种名。此诸使若障见苦,说见苦断。如是障见集灭道,说见道断。
下苦说一切, 二行离三见,
道除于二见, 上界不行恚。
下苦说一切者,下苦谓欲界苦,彼一切十使与见苦相违故,见苦断。二行离三见者,除身见、边见、戒取,余七使与见集灭相违故,见集灭断。道除于二见者,除身见、边见,余八使与见道相违故,见道断。问:何故身见、边见见苦断非余耶?答:苦处转故、果处转故,见彼则断不远随至根,此见不随根故,初见谛则断。问:何故戒取见苦见道断非集灭耶?答:彼处起故。异学于彼二谛相违,非集灭。彼垢处故,于集谛欲,洗浴处故,于灭谛欲。若内法者见苦断,外法者见道断。问:疑使何故不修道断?答:于事不见故疑,于事见故断。彼方起见故,无有见修道断。上界不行恚者,色无色界除恚,余如欲界说。彼色界见苦断九,见集灭断六,见道断七,修道断三;无色界亦如是。问:上二界何故无恚耶?答:彼无有无惭、无愧、悭、嫉、忧苦性故,寂止养身故,得慈心故,无九恼性故,离不饶益相故,离一向不善故。二果故是瞋恚。已说使界建立,一切遍今当说。
普遍在苦因, 疑见及无明,
是使一切种, 谓在于一地。
见苦集所断疑见,彼相应无明及不共,此十一使当知地地一切遍,广境界故。自地如是缘使五种,上不使下,非境界故、离欲故、断知故。下不使上,劣非所使事故、依果不可得故。当知见谛所断是一切秽污法因,彼应如是。何以故?圣人不起无有爱、瞋恚缠、慢种现在前者,应说转,非分故。无有爱者,断见所长养,随断见起;彼断见灭故。瞋缠者,邪见所长养,随邪见起;彼邪见灭故。慢种者,身见所长养,随身见起;彼身见灭故。已说自地一切遍,他地今当说。
他地为境界, 除二见如前,
地地九遍使, 非想则不然。
前说十一一切遍,除身见、边见,余九一切遍。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是他地一切遍。彼欲界见苦断邪见,若自若共谤色无色界果,见取受第一,戒取受净,起疑或无明不了。欲界见集断邪见,若自若共谤色无色界阴因,见取于因受第一,疑或无明不了。如是初禅见苦集所断邪见,若自若共谤七地苦集,如是广说,乃至无所有处见苦集所断邪见,若自若共谤一地苦集,如是广说。非想非非想处地无他地一切遍,无上地故。界亦如是说,无色界无他界一切地遍,无上界故。问:一切遍有何义?答:一切有漏种普缘义是一切遍义,缘力持义是一切遍义。一切起一切众生一切事故名一切遍,无有凡夫于有漏法本来不取我等行。问:何故身见、边见说自地一切遍,非他地耶?答:见现境界故。此见见现境界,非下地生见上地。虽上地生见下地,前已说上地使不缘下地爱恚慢,自相起故。不缘他种,况缘他地。未离欲者虽乐上地,是欲非贪。
若缘苦邪见, 是违于见苦,
一地缘九地, 缘集亦复然。
若缘苦邪见是违于见苦一地缘九地者,欲界见苦断邪见缘九地苦,从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非一时,谓欲界非色界无色界,若异者则断知坏及界坏。初禅缘八地,二禅七地,乃至非想非非想缘非想非非想。缘集亦复然者,如说见苦断邪见,见集断邪见亦如是。问:云何唯使是一切遍,复余法耶?答:
若一切遍使, 同一果诸行,
当知一切遍, 非为诸得等。
若一切遍使相应受等法及共有生等。彼亦一切遍。同一果故、和合故、相随行故、前后无不合故,是名一切遍。一果等非性故,得非一切遍。一切遍使三事故五种,因缘五种、使五种。彼相应法五种、因缘五种、不使五种,非使性故。彼共有法五种、因不缘五种、不使五种。是故说。若一切遍使一切遍因作四句。一切遍使非一切遍因者,未来一切遍使也。一切遍因非一切遍使者,过去现在一切遍使相应共有法也。一切遍使一切遍因者,过去现在一切遍使也。非一切遍使非一切遍因者,除上说。
邪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
灭道之所断, 当知无漏缘。
见灭见道断邪见疑相应无明及不共无明,此六使当知界界无漏缘。彼见灭断邪见谤于灭、疑惑、无明不了,于灭处转。如是见道断于道处转。问:见灭断邪见,为见灭谤耶、不见耶?若见者,不应谤,以见故。若不见者,不应无漏缘。答:见谤,但邪见。如有处人想谤处,彼亦如是。问:如欲界见苦断邪见缘九地苦,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缘一地,见灭断亦然耶?答:不然。问:云何?答:
若灭境界见, 自地诸行灭,
是境界非余, 灭尽非因故。
若灭境界见自地诸行灭是境界非余者,欲界见灭断邪见,缘欲界诸行灭,非余初禅。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如是。问:何故非他地?答:灭尽非因故。灭尽者无为故,非展转因。非展转因故,自地诸行灭,为邪见境界,故非余。谓善知亦如是者,不然。何以故?转生相违故。善智者行谛,与转生相违,是故彼转异秽污亦异,以有漏地因果断故。谓见苦断邪见亦自地苦为境界者,不然,展转相牵故,若生、若依、若立、若因,展转因故。问:见道断邪见云何转?如见苦集断耶?如见灭断耶?答:异转。问:云何?答:
若道境界见, 彼见则缘道,
展转相因故, 六地及九地。
道者,展转相因故。欲界见道断邪见缘六地法智品,色界无色界八地。见道断邪见缘九地未知智品唯法智,未知智展转相因。若彼法欲界爱所润见我我所受,彼诸对治应欲界见道断邪见缘,非此烦恼他地缘。如此论,未知智亦如是说。问:灭道法智非色无色界法对治耶?是故彼智应为色无色界见道断邪见境界,若非境界者亦不应说。若法色无色界爱所润见我我所受,彼诸对治应色无色界见道断邪见缘。答:俱不全,故无过。非全法智为彼界对治,虽灭道法智非苦集法智,亦非灭道法智全为色无色界对治。唯修道法智对治非见道,彼初非分故。是故汝所说不然,譬如乐根意行(忧喜舍在意地,因六识故立十八意行,欲界乐根不在意地,故不立意行)。问:何故贪、恚、慢、见取、戒取非无漏缘耶?答:
贪缘不应责, 不为不饶益,
寂静第一净, 彼非无漏缘。
智者见贪过,若无漏缘者不应见过,若不见过亦不应断。若欲涅盘者,是善法欲则非贪爱;不饶益故起瞋,彼非不饶益;不寂静故起慢,而彼寂静。见取者第一行,转无漏法第一。若彼无漏缘者,应是正见非烦恼,不颠倒故。戒取亦如是。问:诸使何所使?答:
欲界一切种, 一切遍使使,
缘缚于自地, 上地亦复然。
欲界一切种一切遍使使缘缚于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缘使欲界五种。问:色无色界云何?答:上地亦复然。如是色无色界自地一切遍使缘使自地五种。
谓彼诸余使, 当知缘自种,
缘使自境界, 一切所依品。
谓彼诸余使当知缘自种缘使自境界者,余不一切遍及一切遍使,自相境界故。缘使自种法一切所依品者,若一切遍及不一切遍,若有漏缘若无漏缘,彼各使自品相应法。
若使无漏缘, 他地缘烦恼,
自品相应使, 境界解脱故。
若使无漏缘他地缘烦恼自品相应使者,若使无漏缘及他地缘自品相应使,非缘使。何以故?境界解脱故。此使境界解脱,以无漏法解脱一切烦恼,上地诸法解脱下地烦恼故。问:一一使几使使?答:
彼使身见者, 见苦所断种,
见集一切遍, 见苦余亦然。
彼使身见者见苦所断种见集一切遍者,谓身见为见苦断一切使所使,以自种故。及见集断一切遍所使,广境界故。问:见苦断余使云何?答:见苦余亦然。如说身见,当知见苦断余使亦如是。
如苦集亦尔, 灭道有漏缘,
尽使于自种, 修道断亦然。
如苦集亦尔者,如说见苦断,见集断亦如是。灭道有漏缘尽使于自种修道断亦然者,如是见灭、见道、修道断亦如是。差别者,见灭见道断使自种有漏缘使,尽使自种及一切遍使使,亦无漏缘相应使使。问:已知使诸使使,所使诸使使,谁为缘使使,非相应使使?乃至谁非缘使使,亦非相应使使?答:
见苦使自品, 缘使及相应,
见相应无明, 缘使余亦然。
彼身见、身见相应、无明,二种使使:缘及相应。余见苦断使及见集断一切遍缘使,非相应使,不同品故。余使亦非缘使亦非相应使。身见相应非使。法身见及相应无明相应使亦缘使。余见苦断使及见集断一切遍使,缘使非相应使。余使亦非相应亦非缘。如身见,如是边见见苦断邪见见取戒取疑贪恚慢亦如是。见苦断无明,于见苦断无明及见集断一切遍缘使,非相应。余见苦断使,亦缘亦相应使。余亦非缘亦非相应使。如见苦断,见集断亦如是。见灭见道断有漏缘,及修道断亦如是。差别者,若使相应可得,即彼使相应使及缘使。
若灭境界见, 彼俱生无明,
诸一切遍使, 有漏缘相违。
若灭境界见彼俱生无明者,见灭断邪见,彼相应无明相应使,彼无明邪见相应使,彼相应法二俱相应使。问:余使复云何?答:诸一切遍使有漏缘相违,若一切遍及见灭断种有漏缘使缘使,余非相应使亦非缘使。以是义故,当知余无漏缘使亦如是。不共无明差别者,彼无相应使使。
彼使与微入, 随入亦随逐,
是从三事起, 当知不断等。
彼使与微入随入亦随逐者,彼使者作也,微入者性也,随入者相应也,随逐者得也。复次使者如乳婴儿,微入者微细行也,随入者如麻中油,随逐者如空行影水行随。问:云何起彼使?答:是从三事起,当知不断等。三事故起贪使,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贪欲使不断不知是因力,贪欲缠所缘是境界力,彼不正思惟是方便力。此说烦恼具足因缘,不必要具三事,若必具三事起者不应退。当知一切使亦如是。问:诸使为不善、为无记耶?答:
身见受边见, 彼相应无明,
欲界中无记, 色无色一切。
身见受边见彼相应无明欲界中无记者,欲界身见、边见及相应无明是无记。何以故?于施戒修不相违故。若计我者行施令我后世得乐,亦持戒令我生天,亦修道令我得解脱。断灭见者顺解脱。复次此见于自事中愚故起,不为逼迫他起。彼计我者眼见色,言:我见非眼见。不以我见色逼迫他,是故非不善。余欲界烦恼是不善。色无色一切者,色界无色界使一切无记,正受坏故、无苦受性故。不善者苦受报,彼色无色界无。非色无色界有欲界报,果报断地故。问:何使何处转?答:
贪欲瞋恚慢, 过去或缘起,
未来说一切, 余二世尽缚。
贪欲瞋恚慢过去或缘起者,过去贪恚慢是自相烦恼故,不能于一切有漏法起。贪者不能不见不闻不思惟境界起,由方便故炽然。或时有人于眼起爱,非余身分。恚慢亦如是。未来说一切者,未来贪恚慢缘缚三世,一切有漏法以三世缘故。余二世尽缚者,见疑无明是余,彼共相起故。若过去未来缚三世有漏法,现在使不定故不说。若有者,若自相烦恼现在前,即彼现在未来缚。过去若于彼起,已灭不断。问:非为过去使断,即彼未来断耶?何故说过去起已灭不断耶?答:不以等种故说,有时增上中种先起。彼若过去断,即彼未来断,于彼事中未来软烦恼缚,是故无过。若共相烦恼现在前,缚三世一切有漏法,此则总说。若五识身烦恼,过去缚过去,现在缚现在,未来若生法缚未来,若不生法缚三世事。若意地者,过去未来现在尽缚三世事。问:云何缚?答:若眼识身烦恼缚,所缚缘色,彼相应法相应缚。彼相应法,意入及法入。如是乃至身识身烦恼缚所缘触,彼相应法相应缚。若意地烦恼缚所缘十二入,彼相应法相应缚。彼相应法,意入及法入。彼婆蹉部说:人成、结成、事成。阿毗昙者说:人不成、结成、事成。譬喻者说:结成、人不成、事不成。境界不定有欲无欲故,有时于彼起欲、起恚、起慢、起嫉、起厌、起悲、起舍。已说使世建立,次第今当说。
烦恼次第起, 自地于自地,
上地亦生下, 当知随次生。
烦恼次第起自地于自地者,自地一切使于自地一切烦恼次第转,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当知随次生者,上地烦恼次第生下地烦恼。彼染污心命终起下地中阴生阴,彼非想非非想地次第生八地,乃至梵世次第生欲界。问:此诸烦恼,世尊说扼、流、取、受漏、缚。彼云何?答:
有扼漂流取, 泄漏与结缚,
以是义故说, 扼流取漏缚。
苦所扼故说扼。故彼四种: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问:何故五见说见扼?一无明立一扼耶?答:等担故。问:何故色无色界结除见无明,余立一有扼耶?答:等正定地故,及隐没无记故。漂众生故说流。彼亦四种,如扼说。取有故说取,极执故。彼亦四种:欲取、见取、戒取、说我取。问:何故无明说扼流而不说取耶?答:非捷疾行故。执受义是取义。捷疾行,彼无明非捷疾行,以愚故不说取。问:何故四见说见取,一取说戒取耶?答:等担故。谓彼能炽然业及违道故、内外可得故。外道不食等苦作道想,内道粪扫衣等作道想。问:何故色无色界结说我取,非欲界耶?答:内处起故。色无色界结内向起,自己缘故。欲界结外向起故,是故说欲取。一切入处漏故、心漏连注故说漏。彼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问:何故说见流见扼,不说见漏耶?答:住义是漏义。此见捷疾,于住不顺,是故余不捷疾,烦恼杂已说。漏漂义是流义。见于漂顺,是故建立流苦。系义是缚义。问:扼、流、取、漏、缚有何性?答:
数有二十九, 亦说二十八,
三十六十五, 欲等扼流性。
彼欲扼性二十九:贪五、恚五、慢五、疑四、十缠。缠此品后当说。有扼二十八:爱十、慢十、疑八。见扼三十六:五见界行种,分别三十六。无明扼界种,分别有十五。流亦如是。
谓前三十四, 次种说三十,
第三者说六, 第四三十八。
欲取性三十四:贪五、恚五、慢五、无明五、疑四、十缠。见取三十,除戒取。戒取性六,戒取界种分别有六。说我取性三十八:爱十、慢十、无明十、疑八。色无色界有二缠:睡及掉缠。非界种分别,前已说故,此中不说。
说彼欲漏性, 当知四十一,
有漏五十二, 无明漏十五。
欲漏性四十一:贪五、恚五、慢五、疑四、见十二、十缠。有漏性五十二:爱十、慢十、疑八、见二十四。无明漏性十五。此百八烦恼。扼义故说扼,漂义故说流,取义故说取,为漏义故说漏。问:诸烦恼种云何起?答:
无知故犹预, 犹预故邪见,
因此邪见故, 转生诸身见。
初以无知故,苦不欲乃至道不欲,是名无明。无明故犹预:苦非苦耶?乃至道非道耶?是无明转生疑,疑故求决定。若得正方便生正决定,则有苦集灭道。若邪方便生邪决定,则无苦集灭道,是疑转生邪见。若此非苦者则是我,是邪见转生身见。
从是起边见, 戒取戒想取,
于彼决定已, 次第生见取。
彼于我见变坏便见断,若见相似相续便见常,是身见转生边见。若见一边净,是边见转生戒取。若净者是为第一,是戒取转生见取。
自见则生欲, 他见则起恚,
自见举名慢, 从使转生缠。
彼自见生染、他见起恚、自见举慢,是从见起贪、恚、慢,从使生上烦恼缠。问:何者是?答:
无惭与无愧, 睡悔悭嫉掉,
眠忿及与覆, 是上烦恼缠。
十缠,所谓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此相行品已说。谓此是使依(依者,梵音腻山地,腻山地义言津液,谓缠是使之津液,如苏蜜瓶津液流出也)。问:何缠何使依?答:
无愧睡与眠, 此三无明依,
掉悭及无惭, 是从贪欲生。
无愧睡与眠此三无明依者,无愧、睡、眠,当知无明依。问:若彼缠是无明依者,以无明相应耶?答:若无明依,即无明相应。或无明相应非无明依者,余七缠是。掉悭及无惭是从贪欲生者,掉、悭、无惭缠,是贪欲依。问:若缠是贪欲依,即彼相应耶?答:作四句。依不相应者,悭缠是。相应不依者,无愧、睡、眠是。亦依亦相应者,掉及无惭是。非依非相应者,除上说。
覆缠二使依, 悔则因犹豫,
忿嫉瞋恚依, 明智之所说。
覆缠二使依者,或说覆缠是爱依,以爱力故覆藏。有说是无明依,以无知力故覆藏。悔则因犹豫者,悔缠是疑依。忿嫉瞋恚依明智之所说者,忿缠、嫉缠是瞋恚依。问:此烦恼,垢有六,何依?答(急缚是缠义,轻系是垢义,是十缠六垢差别义也):
所谓烦恼垢, 害恨瞋恚依,
诳高依贪欲, 是义应当知。
所谓烦恼垢害恨瞋恚依者,害及恨是瞋恚依。诳高依贪欲是义应当知者,诳高垢是贪欲依。
所谓五邪见, 谄依由是生,
说依见取果, 是恼应当知。
所谓五邪见谄依由是生者,五见起谄依,健疾故。说依见取果是恼应当知者,恼垢是见取依。问:何缠与何烦恼相应?答:
一切烦恼俱, 说睡及与掉,
无惭不善俱, 无愧亦复然。
一切烦恼俱说睡及与掉者,此二缠一切烦恼相应。一切秽污心不寂静故,当知掉。烦恼现在前,心无所堪故,当知睡。虽掉掉不相应及睡睡不相应,自性故,以少故不说。当知使即烦恼,彼缠一切烦恼俱故。五种六识身,三界不善及无记。无惭不善俱无愧亦复然者,此二缠一切不善使相应,一切不善心现在前,坏恭敬、不畏罪,是故彼缠说五种六识身,不善故欲界系。
悔在于意苦, 修道之所断,
眠唯在欲意, 余各自建立。
悔在于意苦者,悔在意地,捷疾故。以愁戚起故、忧相应故,苦受所摄,故在欲界。问:此何断?答:修道之所断。善行恶行中生,故修道断。眠唯在欲意者,眠在欲界意地。眠时一切烦恼共行,是故欲界一切烦恼相应。余各自建立者,余缠上烦恼各自建立,所谓忿、覆、悭、嫉不与余使相应。除无明,当知悔亦自建立,余烦恼行非性故。问:何故悭、嫉立九结中非余耶?答:
所谓悭与嫉, 独立离于二,
是故此二缠, 立于九结中。
悭嫉二缠,自力起故独立,一向不善故离于二,以是故立于九结中。睡、掉者,一切烦恼俱故不独立,不善及无记故不离二。眠亦与余使相应故不独立,善不善无记故不离二。无惭、无愧虽离二而不独立。悔虽独立而不离二,善不善故。忿及覆虽独立亦离二。或有欲令是使性,彼记有八缠,悔、眠若善者当知非缠,缠一向秽污故。问:爱何故立一结而二使,或三或六耶?答:得一缚相故立一结,正定地不定地故说二使,界别故说三,依别故说六。问:何故三见立见结,二见立他取结耶?答:名等故、事等故。身见、边见、邪见是女名,十八使自性,是故立一结。他取结是男名,彼亦十八使自性,是故立一结。是故如是说。若见相应法爱结系,非见结亦非不见使使。若集智生、灭智未生,见灭见道断(见取、戒取)相应法爱结系。以爱结有漏缘故,非见结。以彼一切遍见结断故,虽自种见结不断而不缘彼,无漏缘故、非相应异品故。非见使不使,以五见为见使,三见为见结故。已说烦恼自性,根相应今当说。
诸使在三界, 尽舍根相应,
随地诸根使, 相应至色有。
诸使在三界尽舍根相应者,三界一切使舍根相应。何以故?随顺一切烦恼故、与欣戚及俱烦恼转行故、以一切烦恼皆处中而息故。若异者无离烦恼,是故舍根得五种六识身三界。随地诸根使相应至色有者,谓喜根、乐根乃至梵世,彼诸使喜根乐根相应。光音天亦有喜根,彼地使喜根相应。遍净天有乐根,彼地使乐根相应。果实天有一舍根,彼诸使舍根相应,非余(爱等是欣,烦恼恚痴是戚,烦恼邪见是俱烦恼,舍根悉与彼相应,同共一缘行也)。
邪见及无明, 欲界中乐苦,
瞋恚疑唯苦, 谓余一向乐。
邪见及无明欲界中乐苦者,邪见起恶业则喜、净业则忧。无明一切根相应。瞋恚疑唯苦者,欲界疑不决定故不喜,是故苦受相应。初禅二禅无余根性与喜根相应,欲界喜根麁故。众生不应起而起,如贫贱人常戏笑,随彼事不应起而起。欲界疑微细故,不与喜根相应,瞋恚忧戚行起,故苦受相应。谓余一向乐者,欲界余烦恼乐行起,故乐受相应。
谓勋二相应, 见断唯应意,
欲界诸烦恼, 说诸根相应。
谓勋二相应者,修道断烦恼名为勋。身受相应及心受。若六识身者,彼五根相应,如所起随其义说彼苦根欲界乐根。五识身,喜根忧根,意地舍根。六识身一切身受,修道断意俱有。见断唯应意者,见道断烦恼在意地。意识诸根相应非随事起故。欲界诸烦恼说诸根相应者,此说欲界诸烦恼。上地随地根相应亦如是说。问:诸缠何根相应?答:睡、掉、无惭、无愧,五根相应。眠,三根,除乐根、苦根。忿、悔、嫉、恨、害、恼,忧根及舍根。覆、诳、谄,三根,除乐根、苦根。悭,喜根及舍根。高,三根,除苦根、忧根,以高意地故、三界喜行转故。问:诸使几识相应?答:
贪欲瞋恚痴, 当知六识俱,
谓欲随道断, 上地随所得。
贪欲瞋恚痴当知六识俱谓欲修道断者,欲界修道断欲恚无明六识相应。上地随所得者,色无色界无瞋恚,爱无明随有识身即彼相应。谓梵世四识身可得,即彼地二使四识相应。
无色界一切, 非事慢意地,
当知彼七使, 自性果及人。
无色界一切者,谓使无色界见道断及修道断。非事慢意地者,欲色界见道断及慢。此诸使在意地,虽上三禅亦意地,以界分别故不说地。问:云何知使?答:当知彼七使自性果及人。三事故知使,谓自性、果及人。彼自性者,贪欲使如兴渠勋,瞋恚使如苦种子,有爱使如婴儿衣,慢使如憍人,无明使如愚痴人,见使如迷失道,疑使如惑二道。果者,贪欲使修习多修习生鸳鸯雀等众鸟中,瞋恚使修习多修习生虺蛇中,有爱使修习多修习生色无色界,慢使修习多修习生卑贱中,无明使生暗冥中谓世界中间,见使生邪见家,疑使生边地。及人者,贪欲使当观如难陀等,瞋恚使如央掘魔等,有爱使如阿私多阿罗兰,欝头蓝子等,慢使如慢高儿等,无明使如欝鞞罗迦叶等,见使如须那刹多罗等,疑使如摩诃迦叶等。以此三事知使者则能远离,如知嶮道。满烦恼为使,不满烦恼为缠,是故缠不立使。烦恼垢亦如是,以是五事具故名满。烦恼五事者,谓诸结、缚、使、上烦恼、缠。若一一不具,名不满烦恼。已说烦恼建立,断烦恼今当说。
一时断烦恼, 正智之所说,
如此诸解脱, 亦非一时得。
一时断烦恼正智之所说者,此诸烦恼顿断不渐渐。谓自分对治起时而苦法忍起,欲界见苦所断十使顿断。苦未知忍,色无色界十八使顿断。如是乃至道未知忍,十四使顿断。修道渐渐圣道起,上上四使顿断。乃至上上圣道起,渐渐四使顿断。如是一切地。问:见道一时断应尔,以一种道断九种结故。修道断者以九种道断九种结,云何一时断?答:修道断者,若此种对治起,即此种顿断不渐渐,初已断故。如此诸解脱亦非一时得者,彼诸解脱数数得。谓欲界见苦谛断及色无色界见苦集灭断六时得,谓自分对治时,及四沙门果时,及增益根时。色无色界见道断五时得,除自分对治,以道未知智初得故。欲界修道断五种:五时,除须陀洹果三种;四时,软软种;三时,色无色界七地及非想非非想地八种;三时,除前三沙门果、软软种;二时,阿罗汉果及增益根。问:诸烦恼云何断?答:
谓彼缘中觉, 及说彼缘断,
亦说得对治, 又复彼缘灭。
四事断烦恼,谓知缘、缘断、得对治、彼缘灭。知缘者,见苦见集断自界缘及无漏缘。缘断者,见灭见道断有漏缘。得对治者,修道断。彼缘灭者,他界缘。复次五事断烦恼,谓因永灭、得断、转依、知缘、得对治。已说断烦恼因缘建立,断知今当说。
欲界中解脱, 圣说四断知,
离色无色界, 当知五断知。
九断知欲界烦恼断立,四断知色无色界烦恼断立,五断知虽智知而断。是智果故说断知,如业果亦名业。
苦集烦恼尽, 总说一断知,
灭道断各一, 如欲上亦三。
彼欲界见苦集断烦恼尽立一断知,见灭断二,见道断三。如欲界,色无色界见苦见集断亦立一,见灭断二,见道断三。此品后广说。
修道断当知, 界界断说一,
三断是智果, 余则说忍果。
欲界修道断一断知,色界断二,无色界断此三,当知是智果。问:以何等故色无色界见道断立一断知,修道断立二耶?答:见道断同对治故,修道断不同故。问:余断知何果?答:余则说忍果。见道断尽六断知,说忍果,忍对治故。见道断尽若言忍果非断知者,不然,谓忍智眷属故、与智同一果故。是故见道修道断俱得名智果。已说断知是智果,谓若地若道、若法智未知智、若彼同品果今当说。
初地说一切, 禅五亦复八,
无色说一果, 眷属果亦然。
初地说一切者,未至依具九断知果,彼三界对治故。禅五亦复八者,阿毗昙者说:根本禅五断知果,谓色无色界烦恼断,如前说。尊者瞿沙说:有八除五下分结尽断知,是未至依果故。彼欲令欲界见谛断尽是禅果。禅中间,如禅说。无色说一果者,三无色定说一断知果,一切结尽是。眷属果亦然者,如色空处眷属亦说一断知果,色爱尽是。虽四地修道断尽建立断知,但第四禅软软种尽得断知名,是故说是空处眷属果。
世俗道果二, 圣九法智三,
未知智说二, 彼品果六五。
世俗道果二者,五下分结尽及色爱尽,是世俗道果,谓圣人以世俗道断二界结故。圣九者,一切九断知是圣道果,以圣道对治一切烦恼故。法智三者,三断知是法智果。五下分结尽,色爱尽及一切结尽,是以修道法智断三界结故。未知智说(二者二断)知,是未知智果。色爱尽及一切结尽,是以色无色界修道果故。彼品果六五者,法智品果有六断知:欲界见道断三,及前说法智果三。未知智品五断知果,色无色见道断三,及前说未知智果二。问:谁成就几断知?答:
或有诸圣人, 未成就断知,
或成一二三, 四五及与六。
见道五心顷不成就断知,集法智集未智忍一,集未知智灭法忍二,灭法智灭未知忍三,灭未知智道法忍四,道法智道未知忍五,须陀洹六。向斯陀含果者,若倍欲尽超升离生如前说,若次第向成就六。斯陀含果亦六。向阿那含果,若欲爱尽超升离生如前说,若次第向成就六。得阿那含果一,下分结尽是。向阿罗汉果者,若色爱未尽一,色爱尽二。阿罗汉果一,一切结尽断知是。问:谁舍几断知?答:
舍一二五六, 如舍得亦然,
得果及度界, 二处断知集。
舍一二五六者,阿罗汉果退,舍一断知。色爱尽阿那含色界缠退,舍一。若色爱未尽欲界缠退,舍一。色爱尽阿那含果欲界缠退,舍二。得阿罗汉果,舍二。若欲爱尽超越阿那含,舍五。次第舍六。问:谁得几断知?答:如舍得亦然。或有得一断知,见道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第十四。乃至道未知智心一一得一次第。阿那含果得一,五下分结尽是圣人色爱尽一。色爱尽是阿罗汉果一,一切结尽是得二者。阿罗汉无色界缠退得六者,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欲界缠退,无有得五者,是故经中无。问:此断知何处集?答:得果及度界二处断知集。此断知二处集,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以彼处得果即彼度界,是故下分结上分结断时得道未知智生。六种断虽得果非度界,色爱尽虽度界非得果,余非度界亦非得果,是故此诸断知处不名为集。已说建立自性果成就舍得集,若因缘彼断得断知名今当说。
谓彼二因灭, 离系及度界,
得于无漏得, 及缺第一有。
以四因缘故,或五彼断得,断知名见道。四因缘,谓俱因灭、俱系离、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彼苦法忍、苦法智、苦未知忍生,非俱因灭。虽见苦断因灭,非见集断。以是义故非俱系离,虽得无漏解脱得,未缺第一有故。如是一因缘合,三因缘不合。苦未知智集法忍生,虽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余二因不具,是故此处不立断知。集法智生俱因灭,谓先见苦断因灭,今见集断因灭,当知亦是俱系离得、无漏解脱得。苦未知智生时,已缺第一有,是故此处建立断知。集未知智生,一切因缘具,是故此处建立断知。如是灭法智第三、灭未知智第四、道法智第五、道未知智第六,此说见道也。修道断五因缘,前四及界永断是为五。欲界修道断烦恼九种展转相缚,乃至非相非非想地亦如是。彼欲界一种断,乃至八种,具二因缘,谓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三因缘不具。第九种灭具五因缘,是故此处建立断知。初禅一种断,乃至八种,具二因缘非余,如前说。第九种断,具四因缘,一因缘不具,谓度界。第二第三禅及三无色亦如是。第四禅地乃至八种断,具二因缘非余。第九种断,具五因缘,是故此处建立断知。非想非非想亦如是。以是义故,凡夫离欲不立断知,以彼不得无漏解脱得亦不缺第一有故。已说断知,三种境界五种爱生今当说。
好境俱不俱, 彼二种爱生,
恶境二亦然, 一则谓为舍。
好境俱不俱彼二种爱生者,好名可爱乐境界。若得彼境界,不离爱生:云何令我于此事不离?若未得者,想得爱生:云何当得?恶境二亦然者。恶名不可爱乐境界,彼亦二种:爱生俱者离想爱生,不俱者不得想爱生。一则谓为舍者,舍名境界非可爱乐非不可爱乐,一向愚爱生。问:彼使为心相应为不相应?此何所疑?二师异说故。毗婆闍婆提,欲令不相应;育多婆提,欲令相应。于此有疑。答;相应何者?
谓使烦恼心, 障碍不违净,
妙善心可得, 非不相应使。
使有二事故恼心:缘及相应。若使心不相应者,不应于缘中恼心,以彼无缘故。一切心不相应法,无缘亦不相应,非有相应法故。心为使所恼,如所说,贪欲恼心故心不解脱。以此说故知使心相应。障碍者,若使心不相应者,道生时不应障碍,不违心相续故。以障碍故,非不相应。不违净者,若使心不相应,不应与善心相违,与善心一时俱生不应作过。作过故,是故非不相应。复次善妙心可得,功德相违故名使。若使心不相应者,彼常行故,善心应无生处。善心生故,当知非不相应。复次说着相等故。云何贪使?谓染着相。云何瞋使?谓心法恼。云何慢使?谓心法举。如是比。是故使心非不相应。若缠善心相违非使者,不然。何以故?得使相故。贪欲缠故名贪欲缠,如是比。不说差别因,俱是贪欲。而言缠相应使不相应者,但有言说,竟不说差别因缘。若言缠以使为种子者,所说不成,因不相应、果相应故有过,是使非不相应。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