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六 长水沙门 怀远 录 二颂料拣诸圣初六尘。 ▲一 △精了不明彻者。语倒合云不精了明彻。 ▲二 △句味。味即文也,古翻为味字。能显于名句,如味显食也。 △名诠自性者。如云火秪诠得火,更不含水,风等并是何火等。 △句诠差别,即言炭火、艾火等。 ▲三 △不常。其所觉者,根境合即有所觉,香尘不合则无,故曰不常。 ▲四 △非本然者。非是自然,常有味也。 △不恒一者,所觉味境不定一味也,谓甜苦等变故。 ▲五 △合离。性非定者,合所触即身有触尘,离则无也。 ▲六 △必有所者。必有能所也。 根五一。 △亏半者,四角但见前二角也。 ▲三 △舌非入无端者。舌入非无端也。端,由也。舌根非无,由端自有也。 ▲四 △身与所触同者。互相因待,俱无自性。又同即合也,身与所合,方有知觉也。非圆满觉性所修之观,故云各非圆觉观也。身有知,尘无知,各有分限,不相冥合,故曰涯量不冥会。 识六一。 △三和者,根、境、识三也。 △非相者。根境合生,本无自相可得也。 △自体非定者。根境偶则有,不对则亡。又为属根,为属境,故曰不定。 ▲二 △法界为体者。以法性平等为自体也。但为太高故拣,然亦随用。 ▲三 △住成心所住者。住心一处,则成心有所着也,非圆观也,真无住故。 ▲四 △弄音文者。音即声,文即文字也。此声名句文四法中,略举初后也。与下句名句,非无漏影互言也。 △名句非无漏者。或可声、名、句、文是所作,性属有漏故,故曰非无漏也。 七大初 △地性质碍有为,非是虗融成就圣性之法门也。 ▲二 △如如非觉观者。如如之理,非有寻伺也。 ▲三 △厌有者存。有则牵淫,故厌有也。 △真无取舍,何厌之有?故非真也。 ▲五 △昏钝。先非觉者,晦昧为空故。 ▲六 △唯识者,唯遮境有,境空也。识拣心无,心不无也。既存心,则妄也。 初、标叹所入法。 △此方真教体者,真实教体也。以耳闻音声为教体,故曰在音闻也。无有染碍,故曰清净。 △缘名句文者。缘,声也。以声中屈曲诠表,即名句文也。 △引生。闻慧者,心所法也。此于所闻,起决定解。大抵此方,以音声为能诠教体。如香积世界,以香为教体,或衣、或树、或卧具、或镜像、水月等作佛事。 ▲二、略叹能入人。 △良哉者,良,善也。 △妙音。观世音者,由妙穷音声实相,能徧观十界音声也。 △亦真俗二谛者。中道实理为真谛,空假为俗谛。 △自利利他者。妙音自利自行,观音圆离三种惑染,故曰梵音。普应十界,化他无忒,故曰海潮音也。 △世间乐者,人中财食随欲之乐,天上自在快乐及禅定等乐。出世即二种真乐,二乘等乐。 ▲二、释成。 △不为不思无者,不可因不思前境,便无闻性也。 △故令语倒者。合云出觉观思惟也。 △徧行。思者,心所法也。徧行,五中之一也。 △观照者本觉。体有照明,即真闻性也。 初告语。 △金刚对空观者,金刚能坏万物故。 ▲二、斥失 △何不自闻。闻者,上闻字训观也。 ▲初脱尘旋根。 △因声名字者。因声尘故,说有闻也。 △旋闻与声脱者。旋伏妄闻,与声境俱泯也。 △能脱者,能亡根尘之观慧也。 ▲二、尘消觉显。 △闻复翳根除者。闻性若复元真,如翳之妄根自泯,故曰除。尘亡则真显,故曰尘消觉圆净。 ▲三、觉极无碍。 △寂照含虗空者。寂照之理,含容十方国土。空尚含容,余物可知也。 ▲二喻 △必有所依者。或[萉-巴+(旡-兀+ㄎ)]或草等,喻妄起必依真也。 ▲三合 △六、和合者。因缘和合,乃成六根也。又眼与色和等(云云)。 ▲二、观成利益。 △圆明净妙者,三德难思也。 △互现者。断德未圆,即影取智亦未圆也。 ▲四、劝修。 △倒闻机者。机即根也。 △返闻。闻自性者,返观自闻性也。 二、重明差当。 △即事。舍尘劳者,因权小而入实也,又因始、因割、因水等事也。 △因事远游者,背觉合尘也。 △未得归还无行也。 △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解。心了了已和,必从耳根发行证入也。 大科 △三、辨离魔业行者。前明正道,此显助道,正助相资,方成大事矣。 △疏:魔辨逼真者,魔有辩智,宣说近真,染惑众生,沈沦生死。 △朋流众者。朋党,法辈多也。又朋党流行,滥述之言众也。 △四、依者。住前名初依,五品十信位也。初住至五住名二依,六、七二住名三依,八、九、十住名四依。通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堪受人天依止也。此约圆教配也。 △八不净者:一、田宅;二、种植根㘽;三、贮聚稻谷,居监求利;四、奴婢人民;五、养群畜;六、金银财宝;七、象牙刻镂诸宝大牀等;八、铜銕釜镬等。 二、陈所愿。 △疏:悲增菩萨入地,方伏烦恼,是任运伏也。 △智增地前永伏。然天台惟通教留惑润生,以无应本故,故须留惑牵生三界。 一赞请许宣。 △事理两修者。观理破惑,达惑成智,即理修。持戒诵呪等,即事修。今正明事修,以助理修也。又道场中事仪外,三七日中,心无异缘,唯念实相,亦理修也。 初、总明三学。 △戒学。先者,以戒器不完,定水不住,戒净则可依之发安。定水若澄,万象斯鉴,故因之发慧也。涅盘云: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殊贼。 △对机不同者,多贪众生修不净观,散乱修数息观等。 初示意。 △定、慧二门前已说者,从初至第四半经,总是开解,即慧学。从阿难举喻,譬如天王赐与华屋至此,是明定学。故此下唯明戒学。 △符律谈常者。意明今经唯显圆顿,合明大乘持戒,何以但明四根本耶?故引涅盘以显同也。涅盘正显常住佛性,亦止明四根本戒,以符合小乘律制,为最后诫勖也。今云摄心为戒,断性亦无,即大乘持戒。故知名虽同小,持心永殊。 ▲初、标示。 △不随生死相续者。若亡爱欲,三界难拘。先明淫者,约自行说,故欲在初,以是三界生死本故。故诸行者,不得不慎也。菩萨利他为重,故戒杀为先也。 ▲二、未来多惑。 △为善知识者赞叹淫欲为真修行等。 △皆是淫根者,纵得妙悟,但资贪欲根本,以不断淫,轮回罔息。 二、杀为鬼因。 △祠祀者,立祠庙,受享祀也。 △三种肉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杀也。 △五种即加自死鸟残也。 △七种即加不为己杀及先干也。 △九种者,即于上三中,皆有前后方便,故成九也。见三者,见牵去,见持刀将杀之时,名前方便;见杀时正罪,见煞已欢喜,名后方便。闻三亦然。疑三者,初瞥尔举心,名前方便;分别思忖,疑为己煞,名根本正罪;疑然己欢喜,名后方便。或云:于前七种,更加彼煞,请己食,不期而食。又除十种肉外,若不见、闻、疑,皆许得食,谓人、象、蛇、猕猴、师子、驴、马、狐、狗、猪,况显 △不踏生。草者,不坏生也。如草系比丘,被贼将草系,不敢动身,恐损草故。 △东方即指此方也。 △此土即西国也。彼多以皮为衣也。 二、反以喻显。 △皆为彼缘者。由服因食,以之为缘,故牵三界也。 △足不离地者。劫成时,光音天下为人种,身有光明,足行离地,因食地饼林藤等,从此足不离地。 △辟谷者。辟,除也,即休粮绝粒也。 △身。身分者,身食也,身分服也。 三、盗因。 △上人法者,三乘圣果也。 △循方者。顺法也。又循,历也。即循历方巷而行乞也。 △裨者,附也。附托佛法,兴贩如来也。 △却非出家者。却非毁出家具戒之人也。 ▲二、反结酬偿。 △马麦者。昔有婆罗门,名因提耆利,博达多智,教五百弟子。因王设会,请毗婆弃佛供养。大众悉赴,唯一病比丘弥勤不来。余比丘为请食,回过梵志山,见食香美,因生妬心,云:秃头沙门应食马麦,不应食此甘馔之供。诸童子曰: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昔梵志即我是五百童子,今五百罗汉,是故同在毗兰邑马廐中,九十日食马麦。我不云师主亦食马麦故,故得捣麦食也。 △水灌漏巵者。汉书颜师古云:巵,饮酒圆器也。文选曰:王巵无当。当,底也。即漏巵也。 △分寸不畜即不贪,于会礼众即不慢。 △有人捶詈等,即不瞋。不将如来不了义教回为己解,即不痴也。 △晖即晖法师。 四、妄因疏。 △起贪痴。慢者,贪利养故。妄语,或愚痴故。或欲己尊胜故。 △波罗夷云极恶,死堕极恶处故,或云弃等(云云)。 △多罗木断已,不复生也。 △四摄者:一、布施,以财法二施,令彼附己也。二、爱语,以輭顺之语,慰令受道。三、利行,三业利他,令生恭敬。四、同事,以种种形同其事故。 △密因者,所行祕密,不与人知。 △求那者。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铠,罽宾国王子。宋文帝时来于建康,垂死乃屈二指,表证斯须二果也。真观法师垂终,反屈三指,表证三果。 △后君噬脐者。此译者借彼语以润文也。此鲁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祈候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音生)甥、聃甥、养甥(并邓臣,侯亦外甥也),请杀楚子。邓候弗许。三甥曰:亡国者必此人也。不早图,后君噬脐(如噬自脐,终不可及),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果被灭之。规,求也(此下入第七经)。 他力离魔者,持戒但遮现业,若有无始冤横宿殃不能排遣,或于禅中发来三种治魔亦不得免,唯有建立道场、持呪礼佛等他力可能治也。 初总结前文。 △正顺解脱者。由戒防非三业,各各得解脱故。 △先容者。容,仪也,即入佛法之先仪也。 △色香味触无非实相者。持中道戒也。法法无非实相,绝二边之染,名真持戒。口等为枝叶也。 二劝诵神呪 △无为心佛者,大定智悲熏习而现,非有为造作所成,故曰无为。 △垢障。尘沙者,垢障似尘,若沙之多也。功行有力,则能动魔,所谓城高则荒生,道尊则魔盛。 △恩爱习气。非一生者,五百生中为夫妇故。 初示行仪。 △五缘即阙者。夫欲修行,先具五缘: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息诸缘务,四、闲居静室,五、近善知识。 △七逆者。父母。罗汉。佛身血。和合。僧和尚。阿闍梨。 △皆见好相者。见光明佛相,好异华等相也。 △百八烦恼者,九十八使见思,更如十缠,谓无慙、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沈、忿、覆。 ▲二、明感应。 △圭山修证仪者有十八卷,总开三门。一道场法事门,有七科:一劝修,二拣器,三诃欲,四弃盖,五具缘,六严处,七立志。二礼忏法门,有八事:一启请,二供养,三叹赞,四礼敬,五忏悔,六杂法事,七旋绕,八坐思。三坐禅法门,凡有八事:初总标,二调和,三近方便,四辨魔,五治病,六正修,七善发,八证相。 △背本习者。如修念佛三昧,见佛身相等,即称习也。别见异相,即不与修多罗合,故名背也。 一、坛场基量。 △旃檀者,出外国,有白有赤。俞益期曰:木根谓之旃檀。 △沉水者。异物志曰:出自南国。以时研,倒着地,久烂,取至坚者,入水则沉。与水平者名𣝕香。 △苏合者。续汉书曰:出太秦国,合诸香煎汁为膏也。一云兽所作,中国谓之怪香。 △熏陆者,出秦国海边,大树生在沙中。凡盛夏时,树胶流入沙上,状似桃樛。 △郁金者,说文云:百草之华,远方所贡,合而酿酒,以降神也。 △白胶可见。 △青木者出交州,有云出天竺国。 △零陵者,南越志云:土人云:燕草,芸香。月令云:仲冬,芸始生(香草)。 △甘松者,广志云:出凉山。 △鸡舌者,出五马州,可合以香合。俞益期曰:木之华为鸡舌。 △茹退者,茹食麤者退为粪。 △除地者,削除地面,令平净也。封土令高,谓之坛。坛方圆丈六,及外供具,一一皆十六。应以道场表四种法界,统四法界为一真法界,即如来藏,正是行人所证之法。四界互具,即成十六。十六融通,秪是一界。行人所解、所修、所证,俱不离此,故以表也。 △兜娄婆。香者,出兜渠国。汉武故事曰:西王母将降,上烧此香,香闻百里。 二、陈象设。 △当阳安卢舍那者,是今经部主也。 △蓝地迦即青面金刚。 △频那夜迦双身之类。 △五悔者,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然行人建立道场,自供养凡有八事,能治八障,成就八善。一供养,除悭贪障,惑大富贵。二叹佛,除恶口障,得无碍辨。三礼佛,除我慢障,得尊贵身。四忏悔,除三障四魔,得依正具足。五劝请,除谤法障,得多闻知慧。六随喜,除嫉妬障,得大眷属。七回向,除狭劣障,成广大善。八发愿,除退屈障,能总持诸行。愿如束物,所行即无舒散。垂终若得愿力,则恶念不生。不牵恶道,即生善处。 △职,主也。 △假择灭者。择是智,灭是理。由智拣择惑障,故证灭谛理也。若望大乘,即是未证,故名假也。 初现化佛。 △肉髻即无见顶,顶相表实相无相也。 △百宝光表。本具十界,互具成百也。 △千叶宝莲表。界界十如,即具千如权实法也。此约理具百界千如也。 △从化佛顶放十道光明等,即表全性起修,成就果中胜用也。佛现化佛,即化复作化也。 △畏爱者,畏于密迹,持杵擎山;爱于化佛,莲华说呪。一畏一爱,兼聚于怀也。此示折摄二化。 △哀佑者,哀怜福佑也。 ▲二、说呪辞。 △非余圣所能通达者。非七方便等所知也。 △大辟者死罪也 二,叙呪功能。 △乘此呪心者,运载也。由此法为运载,能于十方现身转法也。 △五、盛阴者,身聚不净,受领恶触,相象倾渴,事不现前,起心求欲,念念迁流,于境不了,种种迷惑也。 △大小诸横者。灌顶经云:大横有九,小横无数。 △四、饭诸子者,阿那律、阿难、难陀、婆提婆敷等,及余眷属,即罗睺、耶输、陈如、十力迦叶等。 △用劫寿说不尽者。既是密诠藏体,功不可穷。功若有尽,藏体应是思议法也。 初、总劝受持。 △一切诸毒者。外则一切恶病,一切冤家,一切诸难,但不饶答己事,皆名毒也。内则贪瞋痴毒。 初标。 △出世间智者,三乘圣智也。 ▲二、释十一段。 △大小毒者。大毒令人寿夭,小毒令人不安。 △碜者,馔中有沙也,即心怀毒恶之人也。 △俱胝,此云兆。心忆口持,非观持也。文中虽举三度,即包六度。戒波罗蜜,即含施也。由持戒故无杀害,即无畏施,更兼财食施之。精进含忍,由忍故能精勤也。智慧摄定,有定方能发智。 △不清净者。未得无漏清净也。 △五辛、如下自明。生食发嗔,熟食发淫,为过深也。 △园舘者,客舍也。周礼:五十里有舘,舘有委积,以待朝聘之客也。 △二十八宿。谓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云云)。 △通达。即五位之第三位也,如上明也。 △五土者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湿也。第四地位疏须位之得。 位有因果者,住前为因,住上名果。又等觉已前名因,妙觉名果。 △惑有麤细者。见思为麤,无明为细。 △智明昧者。我空智昧,法空智明。又权小智昧,圆实智明。又等觉犹昧,妙觉方明。前云明极即如来。 △断浅深者。智浅则断浅,智深则断深。又愚始二教断浅,终等三教断深。 △用优劣者,初住见百佛界,乃至佛地见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等。 △寡闻者,无多闻智,暗教修行也。认四禅为四果。垂终后,有来迎谤云:佛说阿罗汉人不受后有,总是妄说。从此陷狱。 ▲初、述益。 △得正熏修者,舍小向大,依观音门修首楞严定也。 ▲二、正请。 △佛三摩提。拣权小也。 △信解行地,即地前十信三贤也。地者,谓此四十位是行所依,故称地也。然的就今经,前二渐次为信解行地,第三渐次得意之流,即是真修(云云)。 疏述意。 △本性即虗者。如病目见华,华本不实,故叙二相。 △因妄有生者。因迷不了,有诸法生。 △灭妄名真者,灭即涅盘,生死即转为涅盘,故云灭妄也。 △念即生相者,起信论:始自迷真,终至受报,总成生、住、异、灭四相。最初迷真微细,名为生相。 △能止后念令不起者,始觉初起也。 △了本无生者。始觉智起,即了诸法不曾生起。信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等。 △转迷依为悟依者,其实所依不转,但由能依法迷悟尔。但全迷是悟,亦无可转,秪是了达,故名转。 △六依者,一、损力益能转,即资加二位,以信慙等损本识中染种势力。二、通达转,由见道智断二障麤分别。三、修习转,十地渐断俱生。四、圆满转,究竟位以金刚定顿证佛果。五、下劣转,二乘厌苦忻寂,证真择灭。六、广大转,大乘俱无欣厌,双断二障,顿证无上菩提。 △因明发性者。因不了本有妙明,妄执为所,故有影明发于性上也。 △性妄见生者。由执所明,能见俄起,故曰见生。此见全迷性起,故曰生妄。 △二、相俄生者,影明妄见也。 △此有者,蹑上异相也。异为能有,同为所有。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从无明本立一切法也。迷无住故,成九界染法。悟无住故,成佛界依正净法。问:无明依法性而有,何云无住耶?答:离无明外,无别法性为无明本。以全法性是无明故,全所覆为能覆故。约事理染净不别,而别义说两重也。两重若异,即权教也。 妄性无体者,妄无体性也,又妄法之性也,性即无明也。 △非有所依者修,然成妄异。何因依又全法性成,更无能依所依也。 △非真求复者,蹑上转相也。 △宛成非相者,境界妄现也。 △非生非住者。略举四相之二也。妄生,妄住也。非心非法,即妄色妄心也。 二,随业受生。 △遂有相生相灭之报者。爱故相生,憎故相灭也。又善生故恶灭,即感人天;恶生故善灭,即三涂也。 △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者,异相无因故有,而为同相所因;异相本无住着,而为同相所住。 △疏:果住于因者,异因同果也。如树生果,果住于树也。 △成业性者。六根六尘,是造业之性。 三类生差别。 △翻覆者,或走或飞,不当其类也。 △假颠倒者。假托他身为己形质也。 △障颠倒者,由障碍故,结成形色。色即明着,故托明以受生。 △爝火即萤火。庄子曰:日月已出,爝火不灭。 △惑者,暗昧不明之象,故所受身无色相也。无色界及无相天也。 △无想。羯南者,想心不行也。即望夫石、女姑泉等。 △劫毗罗等者。劫初时出世,造略数论,恐身不久被人破所造论,遂往自在天所,请延寿法。天曰:往余甘林中,求余甘子食,可令身永。又问延法,令变身为物。报门徒曰:我化为石,异宗来难,但书石上。后陈那造因明论破之,石即书答。又展转问,答之不得,石即汗流,大吼振碎。 △非有色相者本无自体也。 △成色。羯南拾沫成□。质也。 △水母者俗曰鰕蚫 △非无色相者各有自卵也。 △无色。羯南者,从无相声,以召成,不召则坏也。庄子曰:虫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又雌孔雀闻雄者鸣即有身。 △非有想相者。螟蛉之相,不从蜾蠃想。 △成相。羯南者,却假蜾蠃,想成子也。螟蛉即菜虫,亦桑虫也。蜾蠃,蠮螉。 △非无想相者。初须想爱,变土成儿。 △无想羯南者。生已即无想爱,故食父母也。又土无想爱,故云无想羯南。 △破镜。为者鸟字,合是等字以破镜,是兽非鸟也。故史记孝武本纪曰:祀黄帝用一枭破镜。孟康曰:枭,鸟名,食母也。破镜如貙(世于功),虎眼,食父也。尔雅曰:貙,似狸。黄帝欲绝其类,令百物祀皆用之。 △相成相袭者,相成即相生也,相袭即相害也。春秋云袭郑、袭许等,皆暗侵伐之名也。(此下入第八经。) 二、反妄归真。 △辨地位之相者,反逆也。迷则顺妄逆真,悟则顺真逆妄。良由逆妄之智力有浅深,故所妄之惑法尔有其前后,故成位次差降不同。今经无位而位,始干慧,终妙觉,历五十七位,以显行之浅深矣。 ▲初、结前颠倒生。 △颠倒。妙圆者,颠倒即迷也。 ▲二、生后渐次法。 △渐次者,此是即理而事,不次而次,成三对治不同,渐教历别之次第也。亦如天台五品,对破五障十信相似,入住证真,总五十二位,皆是不次而论次也。今经第三渐次得意者,即证无生法忍,初信即见道位。 △须具众因者。须藉三渐次为对治也。起信云: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有其旷秽,须以种种磨治,方得显现等。 初、总指食为助因。 △大种者,四大种也。 △相续执持者,由食资益故,识心寿命,相续无断也。 △香味触三正消变者。正消则资益诸根大种,不正消则损诸根大种,不名食也。不云色者,以色是香味触三所依之相,不名食故。 △段者,有形段故。 △触者,根、境、识三触。对可意即生喜乐,能益身,故名之为食。如人所求叶意,则体貌悦怿也。 △意识相应触起者,徧行五中心所法也。 △与欲俱转者。思亦徧行中一也。欲即别境五中之一也。转,起也。思惟希望过求之境,有喜乐生,益身命力,故名为食。 △如四食章。佛初出家,于外道边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后于牧牛女边受乳糜食。外道闻之生谤,问佛云:所言证得一法,余不能知者,请为说之。佛为除彼自饿外道无利勤苦之行,乃曰: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正觉正说,余不能知。然此四食,段以变坏为相,触以触境为相,思以希欲为相,识以相续执持为相。 △茖。䓗。薤也 △兰䓗韭也。 △慈䓗。今䓗也。 △兴渠。此方无故不飜。慈悯三藏云: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 二、刳其正性 △让讥嫌与性重等者。菩萨利物为先,起过招讥,累他堕苦,故深诚也。 △债有余者。食人负债,虽偿未毕,犹系狱中,喻似二乘,犹有爱习。 △罗刹女妇。随所生子,生已即食,爱罗刹女,食善根子。 △华茎毒蛇。凡夫贪五欲华,不见爱蛇,死堕三恶。 △淫女者,喻爱女能夺善法之财。 △摩楼迦子者。尼拘大树盖五百乘车,设被些子抽藤,即缠令枯死。爱藤能缠,慧命枯死。 △瘜。肉者爱瘜,能兴五阴之疮。 △彗者。彗星苦出,天即饥馑。爱彗若兴,令人善根谨乏。 △触八。覆随者,触即不得与染心男身相触也。八者,不得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覆者,不得覆他重罪。随者,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即为僧所举,未与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 △菩萨律仪者,十重四十八轻也。大乘举心即犯,故执心。 △负累者,偷窃不行,则不欠资财,为业系累,抑亦不来酬还宿债。 △父母肉身覩佛闻法天眼天耳。 △得大神通游十方界神境通 △宿命清净。宿命通、他心通,含存其中,即相似五通。六根清净者,观见十方眼,听受正法耳,得大神通身,宿命清净意,余鼻、舌含在其中。 △观行。持经者文,字字性空,即解脱也。 三、违其现业出观,犹未全亡,故云不多流逸。 ▲二、获无生忍。 △内悬宝月者。宝即假,月即中,即假中之空,故云内悬。引圆宝证清净,是空义也。 △密圆净妙者。密,理也。圆,智也。净,行也。 △皆现其中者。三德一时显发也。 △不离等者。从此位位妙修理证,三智三身分分而显,随其惑落,即彰位号也。然第三渐次获无生忍即通名,以从初信直至等觉,皆得名为无生忍故。又第二、第三渐次俱通超次。若利根,第二渐次即得六根清净,钝者秪在观行位中。第三渐次,利根即获无生法忍,所历五十七位皆是真修,钝者秪在相似初信,方破无明,方登法忍。又十信具在相似初住,方破无明,入无生忍。圣位难量,非可麤意(云云)。 疏文初立位所由。 △断伏者,教道名伏,证道名断。又等觉名伏,妙觉名断。又教道名断,证道不断(云云)。 △起信道。前名相似觉道,中名随分觉道,后名究竟觉。圆人初心,圆修三观,圆伏诸惑。圆观三德: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八、九信断界内尘沙,十信断界外尘沙。以未破无明,未证实理,但名为伏。初住方名断道。又位位皆有伏、断,此且略点大纲。既是亲证境界,凡夫漏识,莫能备悉。由惑落前后,合所显理,得名不同。如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显法身发真妙用,约智即般若德。功力浅深,约行即解脱德。由是圆人所显、所悟、所修,皆不离理、智、行也。 △无有佛涅盘者,亡证果法也。亦无涅盘佛,亡能证人也。 △远离觉。所觉者,双亡理智也。 △华严四十一位不说十信,但有住前十善心也,亦不出等觉。 △大品即有等觉涅盘五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初干慧地。 △欲爱干枯,根境不偶者。初句蹑前第二渐次也。前云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即欲干也。次句蹑第三渐次也。前云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不行即根境不偶也。 △不续生者,尽此残质,更不重受三界生也。此已断三界见思,故不续也。破所知者,无根境已偶,故无明即破,法界理显也。亦可且破界内法执,入似位也。 △生实报者,真实感报也。 △执心虗明者。我法二执空,故曰虗明。 △未沾果海法流水者。未与理水接也。问:第三渐次已证法无生理,何言未沾?答:但未与后位理水接也。此正在无间道断惑时也。若入解脱道证,即初信也。若钝根者,第三渐次犹属似位。未接法流理下,疑也。 信初蹑前,总示欲习。初干,即干欲也。未与法流水接,即唯有智慧也。 △中。中者,即中智证、中理也。 ▲疏:三、双次,则双遮、双照。寂、照俱中,故曰中中。第三,中中者,进进也。 △圆妙开敷者。显发也。由念念增明观智力故,圆妙之理,又得开发。 △重发真妙者。即圆妙开敷也,又从理发智也。或可从相似证,转真实证,故曰重发真妙。 二、正开十心一。 △妙信常住者。妙信即能冥之智,常住即所冥之理,即妙信之常住也。又即理之智,智亦常住,此则妙信即常住也。 △疏:于实德能者,即一体三宝也。于此忍可乐欲,冥然契入也。 △一切灭尽者。顿断一品无明,故曰一切灭尽。又约一断一切断,故曰灭尽无余。 △不偏不邪释中。 △是佛正因释道。 △不杂伪妄释钝真。不住一切法而住中道,故曰即住其中。 ▲二 △一切圆通者,达九界即佛界也。故得三科:一切诸法,无碍自在。 △如是乃至者,超越现在也。 △习气。即种子也。一切种子,蕴在识中,多所遗忘,今悉能记忆也。 △所经。未经者,即已起未起之种也。 △忘失烦恼。即二十随烦恼之一也。 ▲三 △精真发化者。从此精真之智,现化自在也。又发化者,融通也。由此真智,融通一切妄想,纯成真智也。 △进趣真净者。进增净行,趣向真理。 ▲四 △心精现前者,即心性弥显,纯一妙智也。 △慧即是智,故云左右惑。慧能拣择是因,智能决断是界。金刚论云:慧是智因。 ▲五 △执持智。明者以定持慧,无二边之动乱。 △寂妙常。凝者,即上周徧之智,凝然湛寂,故称曰定。但照故曰智,寂故曰定,体不异也。 ▲六 △定光。即蹑上定慧也。 △明性深入者。智性深照三谛理也。 △惟深惟进者,深于理,进于行也。 ▲七 △心进安然者。理智相冥,保护无失也。 △气分。交接者,所证之理与佛所证等也。佛踞极理,今始分得,故云交接。 ▲八 △觉明即蹑上定慧。由其觉慧深冥于理,智定力深,故能使佛光因心中现。又以因心冥极果理,故云向佛安住。此即因果平等,互相涉入,名回向心。 ▲九 △心光密回等者。光即照也。由心光冥合于佛,故曰密回。 △获佛常凝者。凝,寂也,即分得常寂理也。又心光密回,即蹑上回佛慈光。获佛常碍,即蹑上向佛安住。 △无上妙净者,深得中道也。无二边为作,防非不失,名戒心住。 △定道者,即定共戒,道共戒。此之二戒,得不因受,舍非要期,但随定道证道之所感也。 ▲十 △过累不拘者,明持戒之德也。若不持戒,则起过造业,为业系累,即不自在。今善得中道,徧应十方,故大自在。 △以此为足者。以戒为足也。戒经云:常当护戒足。 三十住一。 △以真方便发此十心者。拣异相似,故曰真。以此真智,显发此十心也。 △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即十心圆融,互相涉入,自在无碍,即是一心。由此妙智而得心精显发,名发心住。 △发心者,三心发也。一、正因性显,即理心发。二、了因,即智心发。三、缘因,即行心发。十种三法,一时显发。无住而住,是住不思议解脱。然不独此住三心开发,但破无明见理,即三心发。 ▲二 △心中发明者,蹑,上也。发明,即显现也。履以成地者,即以此心为基,依之显发妙用也。地者,有能生义故。又以初住为二住所观境,故云治地住。或可瑠璃空中现精金,假 ▲三 △游履十方者。由理智合,故能起大用也。 ▲四行与佛同分,真智与究竟果同也。 △受佛气分者,即分证与究竟理等也。既合佛理智,即是用权实二智为父母,故如阴身自求父母也。 △入如来种者。既合佛二智,即是禀佛遗体。初托圣胎,令佛种不断。 ▲五 △亲奉觉胤者,由是受气为种,胤育长养,诸行圆成,如人在胎,五位具足,故云人相不缺。 ▲六 △容貌如佛者。具足理智,无缘慈悲,应用无尽,全如佛也。 ▲七 △身心合成者。蹑上容貌如佛,心相亦同也。 △日益增长者。种、智、行三,念念资益增长也。 ▲八 △佛自具十身者:一、菩提,二、愿,三、化,四、力,五、庄严,六、威势,七、意生,八、福,九、法,十、智。 ▲九 △形成出胎者破第九。无明之因如出如,又从体起用如出胎。 ▲十、化缘具足,堪行佛事,故云表以成人。 △太子者,天人最大之子也。 △世子者,继世之子也。上言太子,下云世子,互其文也。汉制,天子之嫡嗣曰太子,诸候嫡嗣名世子,古则互称皆得。如礼云文王世子,此天子称世子;春秋云晋太子申生,此诸候称太子;今译者从古式也。 △疏圆融不碍行布者。圆融是约理、约横,故一位即能包括含融一切位也。行布是约事、约竪,故因不该果,后不是前。二义相资,方成圆妙。若知二义相济,教味圆实,则随举一义,二必相兼。故华严初住成正觉,现十界身,作大佛事。一位具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虽则圆融若此,而位次宛然,高下不滥。今经第十住,方明成佛入胎,形成出胎。文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岂非并是二义无碍?若昧斯旨,众异难通。 △大品为如佛者,通教第十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能八相成道利生,故如佛也。 四十行一 △十方随顺者,现十界身,施三轮化,若自若他,咸生欢喜。 ▲二 △疏:如欢喜等者,明四悉檀也。一切诸佛、菩萨出世利生,无越此四:初、世界悉檀,生人欢喜益,即随方异说,令生欢喜;二、为人悉檀,生善益;三、对治悉檀,破恶益;四、第一义悉檀,入理益。悉,徧也。檀,施也。以此四益,徧施法界一切众生也。 ▲三 △得无违拒者。违意则多瞋,今自他不违,故无瞋也。 ▲四 △种类出生者,现种种同类之身,化一切也。出生者,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 ▲五 △一切合同者。于一切法,皆合妙理也。所有尘沙法门,或逆或顺,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故曰得无差悞。由不迷法,故离痴乱。 ▲六 △则于同中者,能于同中现种种异,即理而事也。 △一一异相各各见。同者,即事而理也。同异无碍,名善现行。 ▲七 △如是乃至者。化用无量,略有六种自在。今但叙大小自在,故云乃至。于一尘中现十方界,而不坏一尘之小相,又不损十界之大相,故曰现尘现界也。 ▲八 △咸是第一波罗蜜者,所起之行皆是无作,超过一切权小之行,即是究竟彼岸之行,故曰尊重。 ▲九 △如是圆融者。蹑上尊重行也。既能觉了一一法门皆合涅盘,即能成就诸佛利生轨范。 ▲十 △性本然故者。达前诸行,皆是性本具足,不从修得。此了修即性,名真实行。 五十回向 △回向者。前来诸位,并约从体发用说。今则摄用归体,回前二行,向佛果理,故曰回向。 ▲初 △纯洁精真者,唯一清净实智也。既能了法成智,则无无明惑障为留碍,故曰远诸留患。般若亦同等者,彼说度四生九类,尽成佛道,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若有相,则疫倦爱憎也。 ▲二 △不坏者,能以妙智坏一切法而不为坏,名不坏回向。 ▲三 △觉齐。佛觉者,亦可分智,与究竟果智同。 ▲四 △至一切处者,处即理也。由智显发,徧照于理,智称理周,故名至一切处。 ▲五 △世界如来者。此依、正全是一心,故得各各体徧,互相涉入。 ▲六 △生清净因者,理具性德之行,具故名生。因即行也。全性成修,故云依因发辉,取涅盘果。顺性而修,故曰随顺善根。 ▲七 △真根既成者,真因已成也。了达一切众生皆我心性,我心既徧,一切众生心性亦徧,彼此性同,故得不失。 ▲八 △如名不动,故云即一切法,即世间相常也。亦可二无所着,双遮也。 △亦三谛者,即一切法,俗也;离一切相,真也;二无所着,中也。 ▲九 △真得所知者,已了法法无不是也。十方无碍者,不着二边,善得中道,故无缚着。 ▲十 △法界量灭者。无十界高下之相,故云量灭。又混四法界,故曰量灭。 △疏:圣法因义者,所证不思议实相之法,为圣智之因,故云圣法因也。 四加行 △疏:小乘五位者。五停心,总、别念处,名资粮位。暖、顶、忍、世第一,名加行位。初果为通达位,二、三果名修习位,四果名究竟位。 △大乘相宗,三贤为外凡,名资粮位。四加行为内凡,名加行位。初地名通达,二地已去名修习,妙觉名究竟。然今位在回向之后,将入初地,作此四番加功用行,破入初地之障。或有不出者,含地回向发心也。问:从前至此,利根已破四十一品,无明稍钝,破三十品,何啻明加功用行耶?答:诸经论及法相宗,并是初地入理,剏入此理为难,故陈四种加行。今圆实教中,无位可论,但寄权教名目,以辨圆之位次,故亦地前立也。名虽同权,义须圆实。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然今地前立四加行,凡有三义:一为拟权故。二为登地高深,却难进趣,不同前位,破执尚浅。如人及第为官,历任虽多,将入庙堂,更宜进德修业。三亦兼被历别之机,于此修入,以法华后有重施义故。有兹三意,故在地前出也。初地名决择,究竟名解脱。初心虽祈究竟,及到地前加功,且希见道。如人西上,意祈见王,及近京几,且祈入门而已。 △以佛觉为己心者,用初地果智为己因心也。 △未能离因显果者,加行为因,初地为果,位位相望,迭论因果,存二相因果也。 △心佛二同者,因果平等也。犹存中相,故云非出唯识。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迷觉即因果者。迷因果,觉也。 △前之二位,依明得、明增二定等者。依明得定,发下寻伺,观观名义。名义自性、名义差别四法,所取是无,立为暖位。以此四法,皆是自心假施设有。(初得慧日,名明得定。)寻伺者,寻求伺察也。即寻伺名等四法,假有实无也。依明增定,发上寻伺,重观无所取,名顶位。即重观四法,实无可得。(明相转增,名明增定。) △后二位等者,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随顺忍乐,立为忍位,即印前顺后。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双印二取俱空,名世第一。(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名为无间。)然上四位所立观门,并是未证所修。今即证位,圆修定慧,渐入渐深也。 七十地。一、欢喜地。 △地者,可游履义,又出生义。智为能履能发,理为所履所发也。 △经:觉通如来者,妙智冥合果理也。当尔之时,远离分别动摇,寂能所相,离五怖畏,开百法明门,证三德祕藏,故曰通达,亦曰一子地。已离异生性障,故等观众生如一子也。 △檀波罗蜜增上者。意显此地菩萨,亦备修诸度,但就增胜得名。入此地时,理、智、行三,及诸陀罗尼等,一时显发也。 △徧行者,真如徧在一切迁流法中,今得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二、异性入同者,蹑前地为所破也。性戒成就者,无二边垢染,善得中道性戒。 △三、成就胜定等者。谓以智慧光照诸三昧,及闻持陀罗尼,能得自在故。 ▲四、二身见者,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中,各断一身见也。身见以第六我执为本。 ▲五、一切同异者。达俗即照真,照真即达俗,故真俗同异俱不能及,故曰所不能至。 △类无差别者。种种异类,唯一真如,不同眼等种族别故。 △下乘者,声闻涅盘也。不着此证,故名断。 ▲六、性净明露者,三德又转转增明也。疏住因缘智等者,虽修十二因缘智,而不住着,以之作方便,引发后位无分别智也。然疏中多用唯识义消经,学者随文用圆意疎之,不可对滞(云云)。 ▲七、远行。地者多劫行,行至不动之边际,故曰远行。 △方便善巧。波罗蜜者,谓方便摄取众生,安置诸善法中。自此四度,皆后得智。 ▲八、无分别智任运相续者。此地破现、相、梨耶三境,自此都泯。既无心外之法,故自行化他,于兹顿息。摄用归体,唯与理冥,故云任运相续。未必至此方得无分别智任运续也。 △愿波罗蜜者,谓现多烦恼,不能摄取内心正定。为薄烦恼故,须发种种愿力,愿薄诸烦恼,成大精进。 ▲九、善慧地者,从真如理起大慧用,说一切法、一切种智无碍自在,无不降伏,故名善慧。 △四无碍。解者,在心曰解,腾口曰辨。 △力波罗蜜者。由亲近善知识故,听闻妙法,如实思惟,如实修行,增长善力故也。 ▲十初、标指。 △第四位者,修习位也。 ▲二、正显。 △融为果。海者,转因成果也。 △二相尚存者,能覆智,所覆理也。 △业自在者。能断业相,无动作因,故得自在。然真如唯一,但就所亡惑障有殊,故彰徧行等名也。 △智波罗蜜者。如所显示诸波罗蜜,自受用法乐及成就众生等,皆依智所建立也。 ▲等妙二位并可见。 三,结位初。 △幻者。譬如幻法,虽无有实,而可见闻。今观若智若惑,若行若证,诸法亦然。 ▲二 △炎者,风鼓尘和。日光名为野马,渴鹿谓之为水,无智谓之为实。 ▲三 △水。月者,水中月影,当处不实。 ▲四 △空者,空但有名,望似有色。 ▲五 △响者,妄谓空谷有声发响。 ▲六 △城者,日初出时,蜃吐其气,望如城郭,日高即无。 ▲七 △梦者。在梦谓为实,寤方知是虗。 ▲八 △影者。影现不可捉,元来自寂然。 ▲九 △镜像者,不内外出入,非生灭可求。 ▲十 △化者。如化不曾生,更说谁为灭? 第五、出圣教名殊。疏: △是尊重法释宝字。 △揩定邪正释印字。 △唯佛究尽释无上。 △以此照明释眼。 △竪穷横徧释海。 ▲三 △密。即祕密藏也。 △因即楞严妙定,以之为因,证彼果理也。 △智碍即所知障 △莲华者,三德显发,似莲华出水。 六,趣生因果。 △三界。九地者,欲界五趣杂染地,色界四禅,无色四空。 △故意令生者。令起贪爱烦恼,润生三界,教化众生也。 二、结示中。 △前后相济者。即俗而真,一切咸泯。即真而俗,因果照然。偏在一边,成断常见。 初总分二分:一、标列。 △因彼妄见,有妄习生者。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既因妄造,必受妄执。正法念经云:如绳系飞鸟,虽远摄即还。众生被业牵,当知亦如是。 二、外分想能飞举,乃至成佛亦资想念,如观经中观念弥陀而生净土。然内分非谓无想,但是情染之想也。 初纯想中。 △心开见佛,亦须兼通观行相似(云云)。 ▲二、情少想多。 △差别之因。一、如上说者,上中下品异,如魔业中说。 △仙鬼等四。飞仙九想。大力鬼神八想。飞行夜叉七想。地行罗刹六想。 △保总法。忍者,保持安隐,令无退也。 ▲三 △情想均等。想明斯聪者,想是清明之法,稍增必聪慧也;情是幽暗之法,稍增必愚钝也。 ▲四情多。 △无间是七热者。俱舍说:八热第八,名为无间。于八热外,自有五无间也。 三,结由自业。 △共中共变者。山河、大地、地狱等,是众生共业共变。唯识有四句:一、共中共变,即山河地狱等。二、共中不共,即田园产业。三、不共中共,即妻女等。四、不共中不共,即正报身。 △同受此苦者。谓彼彼同受镬汤等。 △受报不同者。虽同感地狱,而受苦各异。谓彼銕牀,此刀山等。又彼八寒,此八热等。 △元地者,谓本造铁丸因,即受铁丸苦等,结前生后。 引满者,牵生地狱是引业,受有轻重是满业。初淫习。 △无明正发者,即痴使贪、瞋、慢等九为助发也。由贪、痴等惑故,起于淫行,故淫为所发也。 △根随者,根本烦恼六,随烦恼有二十,并如上贪习。 △有。有具者,于种种物上生贪也。 △地狱者,地下有狱也。狱,局也,拘局罪人处也。梵语泥犁,此云无去处。捺落迦,云受苦器。 △郁钵罗云:青莲华冻成青淤之色。奔茶利云:白莲华。钵头摩云:红莲华。皆色如此也。八寒:一疱,二疱列,三𠿒(音喝)哳詀(叱涉切),四郝(音赤),五虎虎,六青莲华,七红莲华,八大红莲华。八热者:一等活,二黑绳,三号呌,四大号叫,五烧热,六极烧热,七徧烧热,八无间。 △瘴海气也。 △人吸即病 △冲突也。 △忤,触也,逆也。 △火能铸物。由瞋火故,铸成种种金苦具也。 △宫。割者,男子去其势,故云割;女子閇其宫,故云宫。又割即截其耳也。 △秦五刑者,秦相商君公孙鞅所制。一、墨刑(刻其额,以墨指之),二、劓(截其鼻也),二、(剕其足也),四、宫,五、大辟(死刑)。新五刑,即汉郑侯萧何所制。一、笞。笞,耻也。鞭令青色,象东方甲乙木。有五等:一十至五十,每十下赎铜一斤。二、杖。鞭令见血,象南方丙丁火。亦五等:六十至一百。三曰徒。徒者,奴也。白日驱使,象西方庚辛金。夜间即禁之,亦五等:一年(二十斤),一年半(三十斤),二年(四十斤),二年半(五十斤),三年(六十斤)。四、流。流,散也。如水东流,更不西返。水黑,象北方壬癸水。有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五、死。人死则骨肉归土。土黄,象中央戊巳土。 △延亦引也。 △校即枷也。易曰:荷挍灭耳。 △大尾长胡者。诗曰:狼䟦其胡,载疐其尾。 △锐首者,央锐其头也。文选云:锐耳白头。 △飞心者,动役其心也。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者。风与微尘,各不可见也。尘虽有相,非日不照,以喻奸𧨀,人所不觉。 △如擘者,如擘五指也。 △车槛者,拘夹罪人具也。 △畜恶者,积恶在心也。匿怨而友人,若作槿字,滥上投礰也。若抛字,即滥上掷也。 △萨迦耶。此云邪见。 △见、戒禁取者,见即身边二见也,戒禁即戒禁取也,取即见取。此五若执常即违断,执断即违常,故曰出生相反,发于违拒。 △染慧者,邪智也。 △见取者。我所见事取,为最胜诸见。 △戒禁者,因见持戒也。外道因以天眼观见鸡狗死得生天,便谓但是鸡狗死悉生天,遂持鸡戒、狗戒,如彼宿食。讼即覆藏己事,被他讼发也。 △追触暴熟者。追他过恶,触恼其心,令暴热也。 △䖧螫者,欣人之事,如虫毒伤人也。 二六,交报。初、总标。 △六识造业者。六根但是造业之具,如鱼鸟之网。然六识造,复有正助。第六正造,前五识是助造。 △总报业者,引业也。此业于诸业中最胜故,即能引生诸趣故。 △善不善思者,正是业体。善思即为善报之因,恶思即是恶报之因。由前六造因,第八无记受报。 △强盛随转者,前五不能造引,但随六转。第六造善强盛,前五即随造善;造恶强盛,前五即随造恶。 ▲一见报。 △色能役心,令心躁动,故盛火现。 △种种恶物者,铁山、铁城、牛头、狱卒、创劒、刀兵等。 ▲二、闻报。 △雨雾毒虫合是身境。 △毒气合是鼻境(云云)。 ▲三、齅,报。 △馁爽者。鱼败曰馁,羮败曰爽,即败坏失鲜洁也。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 △为道者,涂道也。 △观即门两阙也。古今法云:阙者,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以标表宫门也。观者,登之可远观也。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也。 △倳者,竹之锋刃也。又倳者,以物插地也。思报。 △风能转变迅疾,且无形状,似意之速疾也。 △荒即乱也。 △合石等宜为身境 二、别显重轻。 △六根十因具足同造者。如眼根造恶时,余五根俱时,备造十因也。 △不涉余根者。如眼识与意造业时,但是眼根眼境同造,不兼余根境造也。 △口意不作者。意云:身犯杀、盗、淫者,口不起四恶,意不贪、瞋、痴也。或意造三恶,身、口不作等。或可身、口、意三作杀、盗、淫者,谓意念、口言、身作也。 △三、业不兼者。不具造杀、盗、淫三也。或为杀时,即不作盗、淫等。或可犯杀,盗时不兼淫也。或犯淫、杀,即不犯盗。此但约不具犯也。 △单犯一业者。即犯一业时,意不念,口不言也。或可前二业,此一业也(云云)。 二、鬼趣 △轻重不禁者十重四十八。 △毁佛涅盘者不信有究竟安乐处也。 △非是轻受者。非谓造贪物等十罪后,便秪受鬼趣轻报。此已于地狱受重苦毕,方受鬼报也。 △魃鬼。即旱怪之鬼,有经作妖鬼,即妖媚之鬼,惑乱人也,以多情故。 △苦。苦具者,种种违心之境也。 △水石变怪者。孔子世家曰:丘闻之,石之怪变罔阆,水之怪龙罔象。或云独足魍魉,山精也,好学人语,能迷人。 △童子师。即鸣童也。因果报应,皆虗妄造受。若了圆常,都不可得。故云:若悟菩提,本无所有。三、畜趣。 △咎征者,恶行之验也。 △𪄲鴹。即阴鸟,故主雨。谚云:𪄲鴹鼓舞,天下大雨。 △鶴者相鶴。经云:阳鸟也,是以主旱。鶴能警露,露下则鸣。 △狐即妖兽。说文云: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枕丘首。名山记云:狐,先古之淫妇也,其名紫,紫化为狐。 △应时者燕雁也。燕知社后来,社前去。今古注云:燕一名天女,亦名鸷鸟。诗云:燕燕于飞,差迟其羽。雁者,随阳之鸟。礼云: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麟凤者。麒麟,凤凰也,牡曰麒,牝曰麟。说文曰:仁兽也。诗义曰:麟,马足,黄色,圆蹄,角端有肉,音中黄钟,王者至仁则出。凤凰者,神鸟也,雄曰凤,雌曰凰,鹑火之禽,阳之精也。瑞应图云:王者之嘉祥也,遇乱则居夷狄也。 四、人趣可见。 ▲五仙趣 △俾贱作贵者,点物成金之类也。 △荣卫者,身中阴阳二气也。 △悉化源者,知一切物变化之源也。此十种仙,不离人间,但是名峯灵岳,方丈蓬莱,即自变化园亭庄宅而居止也。如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农入天台山,度山见一大溪,有二女子,姿容妙绝,遂留半年。后因怀土求归,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更变,并无相识。及子细询问,问得其家,是七世孙,故知此皆仙类也。 天欲界。 △天者。果报天然,不藉为作,念衣衣来,想食食至,故名曰天。俗中释天云:天者,显也,在上高显也。又天者,坦也,坦然高远也。春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曰昊天,其气布散,浩浩然也。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然此六天寿量,如俱舍说: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云云)。 ▲初四,天王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者,略举其一也。须具持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兼行上品十善,方生欲天。然此欲界六天,兼护法心,得生四天。兼慈化人,生忉利天。其心细妙,善巧纯熟,生𦦨摩天。兼修禅定,摄麤细念住,生兜率天。修欲界定,生化乐天。修未到定,破事障,生他化天。四王去人间四万逾善那,于须弥半山有四级:东提头赖吒,南毗留勒叉,西毗留博叉,北毗沙门,共领八部鬼神。 ▲二、忉利居妙高顶。俱舍云: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峯,金刚首所居。中宫名善现,周万逾缮那。四峰即三十二天所居也。 △戾者,逆也,乖也,未能乖逆彼意也。 △三灾不及者。此约弥勒居处说也。余凡夫天,还受三灾坏也。 △所居器者,器界依报也。 △六、受欲等者。谓地居二天,形交同人法,𦦨摩勾抱,兜率执手,化乐对笑,他化相视,俱名欲也。楼炭经云:地居形交不泄,𦦨摩相抱,或但执手,兜率意喜语笑,化乐共相瞻视,他化但闻声及香气而已。此六天衣,皆重半两。阿含云:四天半两,忉利六铢,𦦨摩三铢,兜率一铢半,化乐一铢,他化半铢。 △形虽出动者,不同人类欲心麤染之相,且云出动也(此下入第九经)。 二、色界。前欲天亦是色法,以彼三欲五妙胜故,但受欲名,此约色法殊胜故得名。又此所有依正庄严,皆禅定发,异下散动,故受禅称。此天衣与欲天不殊,头虽无髻,如似天冠,无男女相,形唯一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即定慧相均之目也,亦云功德丛林等。此天无昼夜之异,寿命与身量数等。 △除无想者,含在广果天也。 △大众部者。律有上座部、大众部也。 △六行者,修六行事观,伏惑也。亦名十二行观,因果合称也。初攀为因,至土为果。初厌为因,去下为果。即厌下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求色界是净、是妙、是离也。 △味此而生者。有漏心修,随发支林,多生味着,即便感果受生,不出三界也。 △独一而住者。天王先住一劫,后起异计,思念眷属,梵子俄生。 △无寻唯伺者。麤念断故无寻,存细想故有伺。 △为一因主者,计我为因,能生梵众也。 △八苦者,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也。 △不于三界现身意者。若静身敛念,方得入定,即现身意也。身如木石,即现身。心如死灰,要期出入,即现意也。若云在欲而行禅,令魔心愦乱,即不现身意也。 △五支者,初心觉悟名觉,细心分别名观,庆悦之心名喜,恬惔心之名乐,寂然不散名一心。二禅初天。 △离觉观者,寻伺立也。寻伺是发语之加行,加行既无,语言即息也。光复生光,故云光光相然。 △离诸麤重者,亡寻伺也。 △无前五识者。小乘及凡夫,若在定时,俱不能起前王了境。 △欣上厌下者。厌,离觉观也。此二动乱定心,故是苦。从此二法生喜乐,故是麤。此二翳上定,故是障。二禅异斯,故欣。余悉俲此(云云)。 △内净支者。初禅八触既除,即内净与定俱发,余悉同上。 三禅。 △圆光成音者。圆满慧光,成就教体,故曰成音。 △三、慧者,闻前光音,思惟妙理,修习禅观也。现所诠妙理,清净之性也,即寂灭乐也。 △舍者乐,上舍喜。 △念者,护念令其增长。 △慧者善巧离着,乐者快乐徧身。此乐不同二禅倚喜生乐,亦不同觉观生乐,唯受乐息,故曰一心。 四禅。 △愿智无诤边际者。此依四禅修超越三昧禅也。此禅最为高上,故云边际。边际,至极义也。亦云愿智顶禅。又能转寿为福,转福为寿,故名愿智。又随愿即知三世,能令他心不起诤,故名无诤定。 △彼器非常等者。彼器即依报,非是常住不坏之法。情即有情正报。寿命有限,报尽必灭,故云生灭。然此四禅得四支林:一、舍,二、念,三、清净,四、一心。疏不出者,略也。离三禅胜乐,不生忧悔,名舍。等智照了,名为护念。无下地染,名为清净。定体不动,名为一心。 二、五不还天何故须杂修耶?谓五净居无别引业,一切有情法尔第四禅中秪有三品,总报引业生彼三天。圣人既无烦恼,故须杂修资下三天,故业生生五天也。然所资故业是一,由能资因行相有五,故感五天。故颂云: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 ▲初、无烦天。既无苦乐相形,则无鬪诤。鬪诤不生,则无烦恼。 △杂修初品者,即下品心资也。谓行人先入四禅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满。由此有漏无漏间杂修故,名为杂修,亦名来熏禅。以用无漏来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也。由此资故业故,从广果殁,便生无烦天也。 ▲二 △机括者,是弩矢要。欲发矢以机括为要,譬修禅以舍心为要也。若有苦乐研磨,则生热恼,今既不交,故得清凉也。 △中品杂修者,用前二品三心(二无漏心、二有漏心、二无漏心为三心)为加行,更引一无漏、一有漏、一无漏以为根本。资故,业故,从广果殁,生无热天。 ▲三 △更无尘像者。周徧澄寂,更无尘像可以碍心也。定慧均等,故无沈散。由无沉散,故名善见。 △杂修上品者。此品有九心,用前六心为加行,更起三心为根本,资故,业故。从广果殁,生善现天也。 ▲四 △精见现前者。精明照了,自在无碍,名善见天。 △陶。铸者,陶即陶师为器也,周书曰,神农作陶,陶人,瓦器之官也,铸即炉冶铸像也,汉书曰,犹金之在镕,惟冶者之铸,注曰,镕谓铸器之模范也,喻变化自在也,此杂修上胜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为加行,又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即殁广果,生善现也。 ▲五 △群几者。几者,动之微也,即穷及万有,将形之际也。此欲形未形之时。 △所依大种者。四大种为识心所依,即有理也。空又是有理所依也。此当杂修上极品,即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殁广果,生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 △无色界无处者,以无色法及所依处俱异熟生,有胜劣故,说有四种。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也。 △同分者,意识也。若无色法,受想行三蕴依何而住?谓依意识及命也。 ▲初 △回心不入。入有浅深者,有按位入,有胜进入。按位者,如在小方断见惑,入大即圆初信。二、三、四果,即二信至七信。升进者,即破无明,入圆初住也。 △消碍之言,亦通前二者,有顶、广果也。 ▲二识。 △无碍无灭者。谓此空亦空也。 ▲四、非非想。 △于无尽中发宣尽性者。识在故无尽,妄计为尽,故云发宣尽性也。 △非毕竟不回者,斯但不于涅盘现座回心也。如不于此回心,生方便土中,初果经八万劫方回心,二果六万,三果四万,四果二万,支佛一万。(一、二、三果云生方便者,此据本说也。本者,谓一生中修习,秪得初果。此人成无学后,若生方便,须经八万大劫方回心也。余果例知。然是敷逼之谈,要令其人惮远,速于此世回心。其实生彼,闻胜应佛说法训诱,未必须经尔许时也。)从无想所外道天等者,如疏。今更作解。言无想天无上生义者,且据经偏说,机宜无量。或有一类于斯有上生者,理亦无妨。或可斯文结指当文,因拣无想不入也。此既于彼穷研舍心,身心俱灭,认斯空处,便为涅盘,更不入无色,故云不归。不同广果能穷色尽,归无色也。 七修罗趣。海龙王经云:阿须伦,此云不善神,由慢疑瞋故,受此界生也。余如前。 △第七、陈禅那现境者。即重明禅中所现境界,令行人预识,不落群邪。故佛大慈,不问自说也。 △揽七宝机者。揽,取也,即以手再来取按也。 迷真妄起 △疏:我痴者,即最初无明业相也。 △饰三摩地者。三摩地言义该理行,今惟指理,谓圆定慧,严饰法身也。 △心精通。脗者,心性通合也。 △亦通罗汉者。开权后经,故可通也。 △阴消入明者。阴是迷惑无知,明即智慧显发也。 △削藉者。削除板藉,子孙永无食禄也。 △区宇者。色等五别如区,同是阴覆如宇,然斯秪是色等边际也。 △忆妄如一者。起心分别,即有忆妄,今亡分别,故如一也。 △初、心有破无明分者,色破方是观行位耳。今约三惑一体,一破徧破,故见思时即是破无明也。 △内外。精研者,内身外境也。又内五藏,外身质也。 △离心主。宾于肝者,本是心主,而离心主入肝为宾也。 △宝色分现者。越分而现也。又青等分分而现也。 △迫心者,急切观心也。 二,受阴。 △反观其面者。实魇歇亦不反见自面,但是心于根门,动用自在故也。 △赤子者,始生,其体赤而未衣也。 △婴儿者,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也。厌游盛故,魔即现身水上,出没自在,称善知识:我能令汝早得解脱,争求此人以断命根?佛知,即令以观解之。 △称量同德者。于见识同者,言我与彼等,亦属慢也。 △卑劣者。知身卑贱,反自矜高也。 △安顺入心者。由心安定境,顺而无逆,禅支深入,故发狂欲。 三想 △得意生身者,随意能应十界利生,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即同楞伽三种意生,俱在十地。若净名疏中三种意生,俱约似位:一、三昧正受意生身,通教;二、观法性意生身,别教;三、无作意生身,圆教。皆言意者,未发真修,犹是作意。 △淬(七内切)利者,淬,染也。爱染祈利,令得精明也。 △暂见其身如百千岁者。此人颜貌耆古,如百千岁,又乍见似如百千年之旧识。 △爱深入者。惟爱深入山谷幽寂处也。 △简䇿符牍者,简即简牍,䇿即史䇿。春秋曰:大事书之于䇿,小事简牍而已。符者,竹长六寸,分为两片,各收一片,则合君臣之信也。 △理于地下者。诱彼听人藏身于地下,自有明月宝珠照之,使不暗也。 △化性者。化即万化,穷万物变化之性,入空寂也。 △蚀神罗计也。 △四派者,阿难叹曰:我今于世无用,诣闍王所告别。门人云:王睡即度恒河,王梦盖茎忽折。觉已,门人奏其事,王随追之,半河方及。请曰:世尊入灭,迦叶入灭,我俱不见,唯仰尊者。今复弃我,何所归依?阿难默然,即入风迅三昧,分身四派也,骨与二国及天上地下也。 △四、安乐者,身、口、意及誓愿安乐也(此下入第十经)。 四行阴。 △寤寐。一者,有想象及梦事可分。寤寐之殊,今既皆亡,虽有寤寐,故如一也。般若云:远离颠倒梦想。 △麤重即想心也 △来无所黏者。镜虽现净秽之像,像不粘着镜体,故曰虗受照应。如想尽故,根识对境,虽暂分别过去,更无缘虑。 △毕竟无有无始妄习者。上句释了罔,下句释陈习。次解意云:惟有了别之识,此识具足无始罔象种子,詺此以为一精真也。 △未通各命者。未达识阴也。识是众生各各性命之由绪也。 △同生基者,同以行为生灭本也。 △各别。性命者,善恶种子,千差万别,咸蕴识中,故各别也。 △熠熠者,日中之尘。扰扰,纷纭也。 △元性者,行阴是众生生灭之本性也。此以事为性也,熠熠即生灭也。 △性入元澄者灭斯熠。熠,元性归寂之识,阴也。 △波澜即喻行阴。 ▲初二,无因。 △正心,即正定之心也。行阴周徧生灭,故云圆扰。 △湾环者,轮回也。 △本无因者。一切众生,八万劫前,本无因由而生也。见末无因,却云皆本无因者,以本验末也。本既无,末可知也。 ▲二中 △穷心境性者,心性境性,生灭无断,故计为常。 △氷水者,氷喻生,水喻灭。 △六根者,六根之识也。 △心意识者。重牒上八种识也。心即第八,意即第七,识即前六行阴,正是微细生灭,妄计为不生灭理。 △生理,即行也。行中无想阴麤浮生灭,故云更无流止运转也。 ▲三中 △有漏观者,未断惑也。 △假想见者。观中似见也。 △心如微尘者。微尘至细难见,心亦难见,色身即无常也。 ▲四中 △过未即今无,故名有边。现在行心相续无穷极,故名无边。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者。一切众生身,虽在我知中,被我得见,而心不现我知中。此心既不到我知中,故名有边。由我能徧一切众生身,故名无边也。 △研令取空者。前三阴既空,行亦研究令空也。计一切众生身中,念念生灭,半生名有边,半灭名无边。 △一切所有者依报也。 ▲五中 △观变化。元者,即生灭元也。 △见。所见处者,见得及处也。 △不见。见处者,见不及处也。 △以理都观者。总观行阴之理,别生八种见解也。于义无准,故遗失章句也。 △但答是者,兼通有无也。 △二相各别者。有中虽有于无,而无且不是有,故云别也。 ▲标。 △行是我之所有者。行既迁流不绝,必我死后有相,如见彼在,必知水存也。 ▲六中 △四句者,一色是我,二我有色,三色属我,四我在色,受想行例然,故有十六相也。 △或见我圆者。执我性圆徧,能含国土,国土之色,是我能有。 △随我回复者,由我安置也。 △依行相续。云我在色者,在一切色内迁流。我既与行相续,故我亦在色中。 △不被阴迷者。不被十境恼也。 △两驰者,各存其相,无相夺也。究竟烦恼,究竟菩提,不相融刻,如树与果也。 ▲七中 △心无系者,不缘念也。受能领纳,任持不散,故曰连缀。 △纵有生理者,有行阴也。虽有行阴,与草木等,故知亦归无也。现在既不可得,应知死后四阴亦空。因果合论,名八无相。 ▲八中 △兼受、想灭者,略举已灭二阴也。行存是非无,例知已灭三阴亦非无。已灭三阴今非有,例知现存行阴亦非有。故以存殁相例,成四句非有非无。现今四阴既非有非无,死后四阴亦非有非无,故名八俱非也。 △自体相破者,当句自破也。计有非有以即无故,计无非无以即有故,故成自相破也。 △随得一缘者,若于一阴见得现在死后非有非无,即知余阴亦然也。 ▲九中 △七际者,七处报也:一、人,二、天,三、初禅,四、二禅,五、三禅,六、四禅,七、无色。此七处报尽,皆归断灭,更不续也。 ▲十中 △五处现今即是涅盘,更非别有安乐处也。因修欲定,见圆明相,便计欲界是涅盘也。因初禅无忧故,便谓涅盘等。 △胜净依。即涅盘异名也。 五识阴。 △沈细纲纽者,法喻双举也。沉细行阴,为能感因。 △补特伽罗是所感果。 △深脉者,行阴微细,如身中血脉,深密难了。 △精色者,精明曰色也。又曰:是太阳之精,故曰精色。 △内。内者,上是内照之观,下即所照内境。识阴已极,此外更无妄法可照,故曰无所入也。无业牵生诸趣,故曰诸类不召。 △见闻通邻者,即见闻觉知通融邻接为一体也。 初因所因执。 △已灭生灭者。已灭行阴生灭,而识阴微细犹在,故曰精妙未圆也。 △觉知通㳷者。即见闻觉知,融通㳷合,以为一也。 △全是识影者,变起真如影像也。 △言因所因者,因由所因,妄识执为真常,能为其因生万法也。此即执妄为真也。 △所归。冥谛,即识也。妄计为所归,究竟涅盘也。 △因中为所得者。计有此,真可得果上所归安乐处也。 ▲二中 △能。非能者,不唯认识为因,抑谓之属我体。 △外道所宗者,外道计欲界第六是常住,能生诸子。己心为能事因,众生为能事果,从能成事,故曰能事。 ▲三中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者。于识生灭中,便妄计为常也。又在行阴生灭中,见识不动,早计为常也。或可早字应作妄字,笔之误也。 ▲四中 △成虗谬果者。妄计人死成草木,实无此理,故曰虗谬。 ▲五中 △观尘成就者。观地大之相,寂然不动也。又积尘能成世界也。 △一切亦尔者。因于根中发得互用,遂计物物之上,皆可发于胜用,成就胜果。物既有知,亦可修成知见,合得常住,故崇火等。 ▲六中 △计明中虗者。已灭行阴生灭动乱,计此识阴圆明虗静也。 △非灭群化者。即已除灭前之四阴,故云灭群化。又已破行阴类生变化之基故,故云群化。 ▲七中 △劳与牢古同用。 ▲八中 △互通者。识为命根,彼我皆以此识为命,故互通也。 △恐销尽者。不贪欲则识不续,识不续则命销尽也,故留尘劳。 △女宝者。尔雅云:男宝曰彦,女宝曰媛。 结劝中。 △因依。迷惑者,因不了识而生迷也。 △先习迷心者。宿曾熏习,斯迷倒性,蕴在识中,因定激发也。全止是观,故曰奢摩他中毗钵舍那。 △心垢洗除者。不为魔垢染心,故曰洗除。 △褫(直是切,又音祉)易曰:以讼受服,赐之鞶(大带)带,终朝三褫之。 △下、劣增进者。二乘行劣,由离魔故,能进大行也。 二,阿难因闻请益别显中。 △必非妄想同类者。意云:体是妄想同类,故能容有想水想酸生也。故知不独想阴是妄想也。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者。显受亦是妄想也。若不因受妄想领纳,安能令其色体有损益耶。 △融色质者。由想念故,融变其身,如望夫石、女姑泉等。又如月光童子,想身成水等。能坐缘天下,故曰通心念。能变一切影像而缘,故曰变影像。 △不出见闻觉知者,识体隐密,故约事用以表。 △不容习妄者。若是真实,不合容受习妄而发现也。 △习几者,此是见闻中串习之几微也。 △罔象者,无形也。 △湛入合。湛者,上湛是观伏行阴生灭,下湛是合归澄湛识阴也。亦可澄湛之定,合归湛寂之理,理是识之极边际也。 △日出孩生者。日出则团圆顿现,孩生则六根并足,此喻理顿悟也。日乃渐渐升陟,孩则渐渐长养,斯喻事次第尽也。 三流通 △七宝者。然有三种:一、海中七宝,谓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二、人间七宝,谓金、银、瑠璃、颇梨、真珠、砗磲、玛瑙。三、轮王七宝广大等,即弥勒颂也。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今唯阙不颠倒心也。若欲具者,即布施不求名等,即不颠倒也。轮王七宝者,轮宝、白象、绀马、神珠、玉女、居士、主兵。住劫时,人寿八万岁,即轮王化世也。 △眴息。即经此方他方者,业猛盛故,堕狱如箭射也。 △现无僧用者,不堪与大僧共任作法也。亦翻极恶死,堕极恶处故。 △十重者,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自赞毁他、说在家出家菩萨过失。 贪瞋谤三宝。 △一念者心之极少分。极微是色之极少分,刹那是时之极少分也。 △苦因成安乐国者。转三道,成三德也。能除极苦,反受极乐也。 △能说人清净者,非是名利生灭心说也。 △所说法净者。说实相究竟之法也。 △得果净者,不令得人天二乘之果也。三、总结回向,即疏家流通分也。即回其制疏功利,普益自他,同臻祕藏也。 △回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事向理者,本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也。今回此心,向于实际。回自向他者,若迷理徧,凡所修善,秪严自身。今知自他体等,顺于本性,故回向众生也。回因向果者,所修善种,不趣二乘。所修顺性,皆成了因。因必显果,故回向菩提。如此回向,方是菩萨大行,方获自他等度也。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六(终) 楞严经释题一卷 宋 宗印述 载于楞严经集注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