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卷第五 姑苏尧峯兰若沙门 遵式 述 △第二、论文二:初、题目。 ○涅盘无名论第四 泥曰、泥洹、涅盘,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疏曰:涅盘者,是中国梵音。西有五天竺,唯中国音正,如此方夏音正,楚音讹故。泥曰,泥洹,皆梵音之讹也。秦曰无为,亦云灭度。然万法虽众,不过心境,心境乃生住异灭有为之事也。事本无体,起必全真,真体湛然平等一相,是故即有为而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心如境如,故曰无为。生死本无起灭、烦恼本无缚脱,故曰灭度。此则前三论但境智未亡,今境智不二,故知四论说则前浅后深、理则同时一致。良由境则虗而无相、智则寂而无知,境智一如,即今无为灭度之义。然涅盘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盘,谓理性本净,不待修也。二有余依涅盘,谓烦恼永寂,微苦所依未灭故。三无余依涅盘,谓烦恼既尽,余依亦灭故。四无住处涅盘,谓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约修显故。唯识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此约定性,唯我世尊可言具四。然今一乘之教论此四者,中二约应化、前后约真实。但由应必全真、真不离应,事皆揽理、理外无事,故真应不二,通具四也。但真外执应,即为今之所破。若即应即真,竝今无为灭度之义。又于四中,后三约修、初不待修,若修即无修、证即无证,则三乘因果竝得一乘无为之果。下之破立,准此可知。言无名者,万法归本,各失自相、平等一味,不容异名,非唯即相无相,亦乃即名无名,故云以无所得故得阿耨菩提况涅盘也。又前则真俗同一,次则寂照同一,今则心境同一,不见二相岂容异名也。论如前释。第四者,次前三也。涅盘无名之论,依主释。于前五名中,缘会诸法本无理智之异,缘会即本无,故曰一义。 △二、本文中二:初、标章。 九折十演者 折者,屈也,即下九章有名之难辞。演者,水长流也,取连续不断之义,即下十章无名之主义。虽以有名屈折,而无名之旨常通,故曰九折十演。者之一字,牒前标后故。 △二、正论一十九章,分三:初一章开宗定义。文二:初、章名。 开宗第一 开启涅盘无名真常之义,为下十八篇所宗。亦犹仲尼谈孝,先有开宗明义之章。 △二、本文中二:初、陈宗序意。文二:初、陈宗二:初、引经总标。 无名曰: 主者之宗尚,故标其所称也。 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 此二涅盘,诸经皆说。余,残也。烦恼虽尽,而身智未亡,曰有余;至于灰身灭智,曰无余。若定性二乘,从有入无,具此二种。回心二乘及一切菩萨,不入无余,异二乘故。佛应化身,示现具二。者,即牒经也。 △二、依经释义三:初、翻名释涅盘。 秦言无为,亦名灭度。 秦朝翻上涅盘,有此二译。下自释云。 无为者,取乎虗无寂莫,妙绝于有为。 虗无寂寞者,真理无声色也。妙绝者,即有而无也。有为者,三世四相心境诸法也。夫全真之事,虽事相宛然,而即事之真,真常虗寂故。过现未来、生住异灭一切有为,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色无声,显示此义故,翻曰无为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楞严》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大患者,生死也。《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四流者,欲、有、见、无明也。《华严》亦说此四。既常漂溺有情,故曰流。生死是妄果,四流是妄因。若知生死本真、四流常寂,故能灭大患、度四流,不历僧只而登妙觉者矣。前是通翻,谓一切有为皆即无为。此约别翻,生死烦恼即灭度也。至于凡圣、染净、依正等,一一皆可以即平等也,则涅盘义无处不显。故大唐奘师翻为圆寂,谓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也。 △二、就理释无名。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 斯者,指涅盘也。镜像者,镜中现像似有实无。幽宅者,圣贤所住深理也。一切有为生死及四流,皆同镜像之不实。推之不实,则同归一性。性本平等,故绝差别之称,乃曰涅盘无名。如百川归海,各失本名。 △三、约应显假名。 而曰有余、无余者,良是出处(上呼)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 良,信也。处,居也。从真起化,居处人天,故出现曰有余、息化曰无余。信此不虗,皆即真之事也。 △二、序意。 余甞试言之。 甞,当也。试,且也。未敢决言其理,当且议之。 △二、立义推宗三:初、标宗叙义三:初、明体超数表。 夫涅盘之为道也。 此句标所宗,则知所议是无为之至道。又道者所行处也,众生虽不失而常背此,圣人虽不取而常履此,今议圣者所行所证之处,故此句为总、下多句为别,以别释总,则句句上皆有此句。 寂寥虗旷,不可以形名得。 深广不可测也。寂兮无声,寥兮无色。冲虗故深,旷大故广,故不可以形名求也。 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 微妙不可知也。有心知者,解心妄智不能及。 超羣有以幽升。 非有也。羣有者,三界二十五有,谓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无想、五净居、四禅、四空处,此二十五处皆属有情所居。涅盘非有,故曰幽升。 量太虗而永久。 非无也。量,比也。太虗常住,体无生灭。道亦如之,故曰永久。 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 弗,不也。罔,无也。眺,见也。随顺者无踪迹可得,瞻迎者无端首可见。上句则得在于无得,下句见在于无见。无得者方能随顺,无见者乃曰瞻迎,妙在斯矣。 六趣不能摄其生。 即无生也。天、人、狱、鬼、修罗、畜,此六是迷涂生趣,不能摄之,故无生曰道。 力负无以化其体。 无,灭也。力负者,变化之力趋新舍故。故力莫大于无常,不能化真常之妙体故。 潢漭惚恍,若存若往。 积水曰潢,水大曰漭,今但语其深广。惚恍者,不定也。深广之体,欲言其有,心色两亡;欲言其无,幽灵常在,故若存若往,此显不可思议也。 五目不覩其容、二听不闻其响。 肉、天、慧、法、佛眼曰五目。左右二耳曰二听。理绝见闻,故不可覩听也。 冥冥(深也)窈窈(远也),谁见谁晓? 谁,何也。以何为见?以何晓了? 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 弥纶者,周徧义。靡,无也。曳,出也。徧无不在,而独出有无之外。上句则即一切法,下句离一切相也。然上诸句皆谈涅盘妙道体本如是,文虽似重,义各有理。且别中初句离名相故,第二句绝知解故,三离常情故,四超断见故,五佛非新得故,六菩萨莫窥故,七、八生灭难求敁,九、十存亡叵测故,十一、十二见闻不及故,十三、十四深远难穷故,十五随缘普周故,十六体常不变故,如是之义皆语涅盘。诸佛既以八万四千尘劳一一为门,即知有尘沙妙义,今且略谈十六句也。 △二、明比量难求。然法相宗说有三量:一心真见道曰现量,相见道曰比量,比度不真故曰非量。今比之既难,用比则失,失乃成非,是故一切深义竝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现量者可证也。 然则(承上也),言之者失其真。 语言非是道,用言则失真。 知之者反其愚。 愚者,昧也。道体常寂如愚,知解非是道,存知失寂灭。 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 有无非正道,存之滞二边,故伤其躯而乖其性。盖涅盘体离此四故,四皆乖失,岂知见之比度也?非谓别有玄道不可四求。 △三、示现量之所以。 所以(由比之不得故也)释迦掩室于摩竭。 释迦始成道,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七曰不说法,同掩室也,自受法乐故。或云思惟行因缘行故。今取前义,行满证圆、现量亲证,故无所说。七日之数,或云一七二七乃至七七、半年一年,但为见闻随机,故诸经各异。《智论》云:「佛初成道五七日不说法。」《法华》亦云:「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净名杜口于毗耶。 梵云维摩诘,此曰净名。杜,默也。梵云毗耶离,此曰广严,即城名。昔维摩诘与五千菩萨,在毗耶城室内共谈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无言,文殊赞曰是真入不二法门。 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 《大品经》须菩提于岩中晏坐,释梵雨华为供。善吉曰:「空中何以雨华?」天曰:「我见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曰:「我于般若未曾说一字。」天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波罗蜜。」又复雨华。上所显者,初则果佛无说、次则菩萨无说、三则二乘无说、四则天人无说。是知证之则圣凡皆尔,背之则比度皆非,故引四事以证,广在诸经。 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神者,不测之智也。御着,控也。理当以智御,故口默也。岂为无辩?辩才不能及此矣。此结成唯现量可到,非比度可解。 △二、引教推穷二:初、引教明深。 经云真解脱者。 解脱是涅盘之一德,权教三乘皆具解脱离缚之义。今一乘三德简异于彼,故云真。举一即三故,但云解脱。 离于言数、寂灭永安。 言诠数量不及,故曰离言数。生灭灭已,故曰寂灭。真常不动,故曰永安。上总,下别释。 无始无终。 释上寂灭义,即乐德,寂灭为乐故。 不晦不明、不寒不暑。 体非晦明寒暑故、数量不能及故。释上离数义,即我德,自在故。 湛若虗空。 水澄曰湛。故不动如虗空,溥徧常住。释上永安义,即常德也。 无名无说。 体本无名故无说。释上离言义,即净德。离言偏过非故。未见涅盘经文,理必如此。 论曰(衍论):「涅盘非有(有即乖性)亦复非无(无即伤躯),言语道断(言即失真),心行处灭(知即反愚)。」 文竝可见。 △二、推穷显妙二:初、总释。 寻夫经论之作,岂虗构哉? 作,立也。构,成也。推究经论,皆以义立文,岂虗成立而无诠表耶? 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果者,决定义。寻其涅盘妙体,定非有无,故不可以有无名数而得也。非有无之所以,下自推释。 △二、推释。 何者? 有何所以?下释。 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 本者,推求义。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此五覆法身真理,故曰五阴,即有为色心二事。既五阴即寂灭方曰涅盘,则不可以涅盘为有也。 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 幽灵不竭者,寂寂惺惺之体无穷,故不可曰无。 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 抱一湛然者,两手相合曰抱,合抱则同一。湛然者,不变也。此幽灵不竭之体,理智不二始终不改故。万累都捐者,一切尘劳门总曰万累。捐者,弃也。即事而真,故万累当体都息矣。 万累都捐,故与道通洞。 洞者,达也。事与理同,故曰与道通洞。 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 不测之体绝二相故,故无能所修证之功。以能修能证即所修所证,故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等也。 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 以无修无证、无因无果,同真际、等法性,故曰至功常存。 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 冲者,虗也。由冲虗常不改故,即尘劳而道体通达。故《净名》曰:「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冲而不改,不可为有。 道体不改冲虗,焉可曰有也? 至功常存,不可为无。 平等至功,竖贯三际、横及十方,岂曰无也?由上义故,经论皆谓涅盘妙体非心言有无可得者,故非虗构也。 △三、结示深玄。文三:初、结难测。 然则(总承前义),有无绝于内(离性相也)、称(去)谓沦于外(离名言也),视听之所不暨。 暨,及也。体超名相,非声非色,故视听不及。 四空之所昏昧。 外道所修四空定,谓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妄计为究竟。于此妙道迷而不知,故曰昏昧。 △二、结平等。 恬焉而夷、怕焉而泰。 恬怕者,心之寂静。夷,平也。泰,通也。涅盘妙心平等通达,无所不在故。 九流于是乎交归。 九流者,欲界一地为一流、上二界八地为八流,九类虽殊,理唯一致,故曰交归,故会色归空。归是即义。 众圣于是乎冥会。 众圣者,三乘人也。冥会者,契合也。三乘同归一佛乘,一佛乘者无为灭度,故曰于是冥会也。以九流对众圣,圣凡同体,故曰平等也。 △三、结超情。 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 老子有希夷义,即无声色也。杨子有太玄义,玄者黑也,黑故无异见,即不可测也,况玄之又玄曰太玄耶?今惜语,涅盘妙道既非思议所得,故曰太玄之乡也。 而欲以有无题牓、标其方域而语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题牓,谓书题牓示,皆诠名也。邈,远也。此破三乘异见,既不能即事契真,乃谓实有有余、无余名之与相以为涅盘者,皆以书题牓示、标指生灭方域语论妙道,迷之甚远也。论主既欲返权顺实,理当如此也。 △后一十八章问答推穷,合为九重,开解行证之次第。大分为三:初三就真应明等解,次四对三乘显等行,后二就人法示等证。初中三重:一、真应异同辩。文二:初、叙应疑真问。文二:初、章名。 核体第二 核,责也。前云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故今执示现生灭之相,责核推究涅盘真体何以绝有无名相也。此据人天二乘所见应化为实,故疑真身何以离名绝相? △二、正问中二:初、序问。 有名曰: 难者所谓涅盘必有名相可得,故标有名为难者之辞。 夫名号不虗生。 名因相有。 称(平声)谓不自起。 称说言谓必由名起,故不自然。此上是泛叙。 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即前经),盖是返本之真名、神道之妙称者也。 返者,归也。由圣人归本证神妙不测之道,是此有无二涅盘,故经文立此名称也。然今有名者陈相致问,盖以二乘所见应化为真,未达真身毕竟寂灭、报体相续长时,故执示现生灭之身已为返本真实。则知向下所说,但认化身示成正觉,以为大觉法身圆满,故说因果行相正符小教。虽以法报标名释义,多论化相,此意为欲破二乘及诸凡夫执化为真,令达真化不一不二之旨耳。 请试陈之。 此句是无名者问曰:试且陈之行相如何耶? △二、立问中三:初、陈有余相:文二。初、牒名述相中三:初、牒名。 有余者。 △二、述相有五:初、果德已圆相。 谓如来。 应身如来也,谓从如实道来应众生。 大觉。 自他觉满故。 始兴。 三十四心断三界九地惑尽,于金刚座上、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 法身初建。 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初圆也。即八相成道丈六之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乘既认此以为真佛,故今标指之。 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觉之茂林。 八解者,八解脱。《大品》云:「一内有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解脱、四空处定、五识处定、六无所有处定、七非非想处定、八灭受想定。」此八有断惑之能故,如清流有浣濯之用。佛已澡之,故得上法身初建也。憩,息也。七觉者,即七觉分:一择法、二精进、三念、四定、五喜、六舍、七除,一一有觉分之言。或曰觉支,即菩提分法。共成觉道故,如园林秀茂。佛已憩其中也,故得上大觉始兴也。此二义,多用《净名》。彼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二、因行已满相。 积万善于旷劫。 小乘亦说,菩萨成佛,定满三僧只修有漏四波罗蜜,及百劫修相好等。皆旷劫积善也。 荡无始之遗尘。 直至菩提树下,三千四心一时断惑。遗,弃也。尘以坌污为义。即明见修烦恼,是无始可弃之尘垢尽,故今曰荡也。即知小乘所说,前三僧只但是伏惑,直至菩提树下方有断义。若约始教菩萨,则金刚心断种义耳。 三明镜于内、神光照于外。 天眼知现在、宿命知过去、漏尽知未来,曰三明。由内证根本、外发后得,故有三明神光外照也。此则智行满。 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 僧那是梵语,此云四弘誓愿,即烦恼愿断、法门愿学、佛道愿成、众生愿度,前三是智、后一是悲,悲智愿三即菩提体。始结四心、双行二行,自行已满、利他无穷,故大悲终心长时赴难,填度生愿故也。此则愿行也。 仰攀玄根、俯提弱丧。 上句智穷深理,故曰玄根。下句悲济羣生,故提弱丧。弱谓劣机,即乐小法者。丧谓丧失,即三界众生。此释上四心不过此二故也。 超迈三域、独蹈大方。 超迈三域者,出三界也。独蹈大方者,已成佛道,不共二乘,故云独蹈。上句则报超三界,下句则果异二乘。 △三、利他益物相。 启八正之平路、坦众庶之夷途。 启,开也。八正,则八正道。《大品》云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三乘出离正道,故曰平路。坦,平也。众庶者,不一之称。夷途者,断常二边邪见也。今以八正道为平等之正路,平众生之异见,同归正道故。 骋六通之神骥。 骋,奔也,即驰骤义。六通者,三明外更加二天耳、三他心、五如意后得。自有曰三明,赴他有六通,天耳察声故、他心知他心行故、如意速疾而往故。神骥者,健行千里马也。圣人六通赴机疾速,如神骥之奔骋。此明大悲愿力,利他无处不周也。 乘五衍之安车。 乘,运也。衍者梵音,此云乘,即五乘为五衍也,三乘外加人天乘。安车者,安处车乘也。以六通神骥,运五乘安车,即皆令出离三涂及三界故。 至于出生入死、与物推移,道无不洽、德无不施。 洽,霑也。出入生死界中,随顺五道示现受身,无为道德悉施众生,如春泽普滋。此结利他事也。 △四、二智常行相。 穷化母之始物、极玄枢之妙用。 此明后得智达俗。化母者,因缘也。一切事法,皆由因缘从无而有,故因与缘为物之始。玄枢者,俗智也。《尔雅》曰:「制扇以附门傍者曰枢。」有动运义,以喻智有照用。简异邪智,故曰枢枢妙用,极智用以穷事也。 廓虗宇于无疆、耀萨云于幽烛。 此明根本智达理。廓,彻也。虗宇者,真理虗寂,绝边疆故。萨云是梵语,具云萨云若,此云一切智,即真智也。耀、烛皆照义,以根本智烛幽深理也。 △五、将欲示寂相。 将绝眹于九止、永沦太虗。 欲绝未绝,故云将绝。眹者,化迹。九止,即前九类,是生灵止处。圣人示现欲息,息同太虗。 而有余缘不尽、余迹不泯,业报犹魂,圣智尚存。 缘不尽,即残机未了。迹不泯,即化身未息。此是无漏业报所招,尚有神魂圣智,存此赴应故也。 △三、结名。 此有余涅盘也。 结相就名也。 △二、引经证成。 经云:「陶冶尘滓如炼真金。」万累都尽而灵觉独存。 先喻后法。炼金之法,陶汰溶冶,滓鑛尽则真金现。修行证性理亦如之,定慧双修,二障尽则灵觉显,灵觉身智即有余也。 △二、陈无余相中二:初、牒名述相三:初、牒名。 无余者。 △二、述相中二:初、总陈。 谓至人教缘都讫,灵照永灭、廓尔无眹,故曰无余。 教,化也。讫,毕也。灵照,智也。廓,空也。化相随缘已毕,智照亦灭,身智既泯故空廓无眹曰无余,即八相中入涅盘相也。 △二、别陈中四:初、征释所因。 何则(何以至人灭身智耶)?夫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 《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今借彼语。大患者,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有身故有。故今灭身,则大患永离。 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虗。 劳勤者,断惑证理、弃妄求真,行一切净行,皆䇿勤劳苦,由智故有。故今绝智则劳勤永息。二乘厌于人天起行,实有如此,故灭身智以求寂灭。 然则智以形倦、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弗已。 智因形故有生死之倦,形因智故有损益之劳。修途者,长途,三界六道宛转无始,皆由身智互牵转而不息。 △二、引证因起。 经曰:「智为杂毒,形为桎梏。」 毒药能损身,喻之如智,则形以智劳。桎梏者,《山海经》云:「桎其足、梏其手。」即械缚也。喻之如形,则智以形倦。 渊默以之而𨖚、患难以之而起。 渊默,即无余涅盘。由有身智故远于无余,患难从生也。 △三、正明灭相。 所以至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 二乘不了化相示现,执为真实,故说佛身实有生灭。为破此执,特有斯问。灰身者,化火焚灰故。捐形灭智者,真俗智灭故绝虑。 内无机照之勤。 机,智也。灭智故无勤劳。 外息大患之本。 捐形故大患无本。 超然与羣有永分、浑尔与太虗同体。 羣有,三界二十五有。身心灭故,超越羣有、同太虗空。此明色心灭。 寂焉无闻、怕尔无兆,冥冥长往,莫知所之。 无声曰寂。《涅盘经》云:「寂然无声便般涅盘也。」怕尔无兆者,灭声色故但见冥寂,不可测其所往。 △四、引喻以况。 其犹灯尽火灭、膏明俱竭。 灯尽则火性灭。膏油竭,喻身灭。光明竭,喻智灭。 △三、结名。 此无余涅盘也。 △二、引经证成。 经云:「五阴永尽,譬如灯灭。」 由此故立无余之名也。 △三、双结正难。文二:初、双结有无。 然则有余可以有称(去),无余可以无名。 皆谓相上各可以立名也。 无名立则宗虗者欣尚于冲默,有称生则怀德者弥仰于圣功。 显立名之益。宗虗者,即趣寂之人,故欣尚冲默;怀德者,则大悲之人,故仰慕有余功行。各从所尚,而有进修也。 斯乃典诰之所垂文、先圣之所轨辙。 名出《胜鬘》及诸经,故曰典诰。轨辙者,轨则途辙。皆证此二涅盘故也。 △二、牒前正难中四:初、牒前难。 而曰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 牒前也。下难云。 使夫怀德者自绝、宗虗者靡托。 靡,无也。因闻涅盘绝有无故,怀有余者绝趣向,宗虗寂者无归托。 △二、举喻难。 无异杜耳目于胎殻、掩玄象于霄外,而责宫商之异、辨玄素之殊者也。 杜耳目于胎殻,即前视听不暨也。掩玄象于霄外,即前四空之所昏昧。玄象,即四空天。掩闭霄外,四空天即昏昧不显也。责者,问也。宫商,则五音之二。玄,黑也;素,白也,则五色之二。责宫商者,要知五音清浊之异;辨玄素者,要别五色黑白有殊,此则必有见闻之处。即前所谓九流交归、众圣冥会,必有归会之处。此喻意谓涅盘既绝视听又非四空,如何令九流众圣归趣耶?似杜绝耳目而欲问五音清浊、辨五色殊异。岂有此理也? △三、诘责难。 子徒知远(句)推至人于有无之表、高韵绝唱于形名之外,而论旨竟莫知所归,幽途故自蕴而未显。 子者,男子之通称,召无名者也。徒,虗也,知理不谛故为虗知。但以高绝才韵,推涅盘出有无,唱妙道、超形名,而不知旨无所归矣。涅盘幽途自此蕴藏而不显。 △四、结无益。 静思幽寻,寄怀无所。 难者静心幽寻前章也。寄怀者,解心无所寄托。 岂所谓朗大明于冥室、奏玄响于无闻者哉? 大明,即二相。玄响,即二名。冥室,是不见二相。无闻,是不闻二名。众生既无见闻之益,故宜表示之,令其熏善种。既泯绝名相,岂能示之以真相、奏之以真名耶? △二、真应异同答。文中二:初、章名。 位体第三 位,次也。则应化之相示生示灭,从有而无,位次如是。体,依也。涅盘妙性本无名相,为万法所依曰体。然即体之位全真而起,故有出现入灭位次。即位之体全应而显,本绝去来之形名。前难者执化相以为真佛,故以名相有无难前章绝名相之体。今先令达真应假实不同,然后示化位即体,故曰位体。 △二、正答三:初叙、难非真二:初、翻前疑二:初、破前疑。 无名曰:有余、无余者,盖是涅盘之外称、应物之假名耳。 前云返本真名神道妙称,盖不达示现耳。今直破之也。 △二、遣前执。 而存称(去)谓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 存,执也。志,慕也。封亦执也。耽,着也。此四虽言别意同。盖不了圣人示现名相,而执名称言谓以为真、慕形器色象以为实。此则不了依他故起徧计,而不知情有理无耳。 名也,极于题目;形也,尽于方圆。方圆有所不写、题目有所不传。 题目者,书题名目也。涅盘真体本绝名相,故方圆不能图写、题目不能传说。下责云。 焉可以名于无名而形于无形者哉? △二、示真应。文二:初、明应化非真。 难序云有余无余者,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来隐显之诚迹也。 难者所陈二涅盘相者,是如来为执无者显现有余权相,为执有者隐现无余寂相,致立教化之意、诚实之事迹耳。此明应化,下显非真。 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 玄寂幽致者,是即事而真、有无双寂,显上权寂非此玄寂也。 又非至人环中之妙术耳。 环中者,空处也。术,法也。至人所证微妙至寂之道,虽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隐显二相,非此妙术也。 △二、示正观真体。 子独不闻正观之说欤? 召有名者曰子。经有正观之说,何独不闻? 维摩诘言:我观如来。 〈见阿閦佛品〉世尊问曰:「汝以何等观如来耶?」此即答文。彼有多句,今此略引维摩以中道观,观第一义谛真身如来也。如谓真如。来而无来,故曰如来。 无始无终。 彼云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亦不住。前际寂灭故无始,后际寂灭故无终,则中间寂灭故无住。即三际而无三相,故无始终也。 六入已过、三界已出。 彼云「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谓真身寥廓,不可以根识尘六积聚处所摄也。又非欲色无色界地所收。 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 方,所也。法性无住,故不在也。无处不全,故不离也。为者,造作义。体非新生,不由修得,故非有为;不似太虗色外别有空豁之体,故非无为。 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 缘虑不到其体,故不可以识识。五眼不见其形,故不可以智知。 无言无说、心行处灭。 彼云「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盖为言说诠表、心识分别皆不及故。 以此观者乃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 彼云「名为邪观。」此者,前诸义也。他者,即始终六入三界有无等相。本觉真体当以中道正观而契,不可以有无邪观。即知有名者,邪观未正,但认应化虗相,岂见真常佛体? △二、正明位体三:初、标宗显义文二:初、标宗中三:初、引经。 《放光》云:佛。 此云觉。法相教说佛有三身,谓法、报、化。约理为法身,约智用为报身,约事用为化身。又报身有二:自受用、他受用。终教合之为二,以自受用报合法为真身,他受用合化为应身。虽说二身,而不一不二。以实教理智体用虽有二义而无二体,以始觉合本为真,全真起用为应。前难者但执丈六化身以为真佛,尚未知自报相续无穷,况法性真身湛然常住也。今但引经立实,以明不二之真佛,则权义自破、疑执自除矣。 如虗空。 喻也。虗空有三义:横徧故、竖穷故、含容故。真身徧一切处、穷三际时,具河沙净功德故。 无去无来。 离有余无余去来相故。此上明真体也,下辨位。 应缘而现,无有方所。 全真之应,随缘而现,应以佛身得度者而现佛身,乃至三乘天人八部等品类,无有方所。良由大悲愿力称法性故,随一一根缘现无方大用也。 △二、释意。 然则(承上经意),圣人之在天下也。 此句总牒也。既曰全真而应、触事皆真,则圣人无处不周。此语亦用〈系辞〉,彼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寞虗无,无执无竞。 此释真身也。上句约理。寂寞者,无声色也,本自虗无故,若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下句约智。执竞者无明妄动、我法潜兴,则有执着诤竞。今言无执竞者始觉合本,无明麤细俱离,此则金刚位后一切种智圆满之时。故《起信》云:「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以为真身也。此智与理不一不二故,说自受用身土量周法界,故上经曰「佛如虗空,无去无来。」 导而弗先、感而后应。 此释应身也。导者,接引也。机缘未熟,故无先导之事;机熟为能感之缘,圣人定有应现。此明应身定从缘起,既随缘各感,故有十重身土,及千丈、丈六等别,故上经曰「应缘而现,无有方所。」据前有名者,但以丈六之身为问,犹未知胜应,况真身耶? △二、喻释。 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象。 以喻上真应身不一不二之旨。山谷深远曰幽,随召则有响。明镜当台,随照则有象。谷唯幽、镜唯明,本无声象,以喻真身唯具性净功德,本无名相。召之则有响、照之则有象,以喻随缘应身示现名相也。良由谷幽故能应响、镜明故能现象,则以喻由智合理为真,方能起应。又由应响方知谷幽、现象始知镜明,则以喻由应化无方,始达理智究竟。以喻求法,反覆可思。 对之弗知其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 释镜像喻也。此明非唯真身本无来去,应身来去之相亦非实有,如镜中像对之则现,来无所从。随,顺也。顺而推求,求之既无,以何为往?但由外相对之则恍有,有非定有;不对则惚无,无非实无。应身示现之相,理亦如是,来无所从、去无所往,但由机缘感不感,故见生灭耳。 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释俗响喻也。亦显应身去来之名非实有也。在召者见响曰动,谷本常寂。谷本无声曰隐,处召之应弥彰。但由召者呵之则出幽,不呵则入冥,故曰谷响有无。变化无常示现之名,理亦如是,但由根有感不感,故说佛有去来名也。 △二、显义三:初、约化体名相显。又二:初、即名显义。 其为称也(牒二涅盘名),因应而作(作者立也),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余、灭名无余。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 应本自真故。 无名之道,于何不名? 由无名故能顺一切名,故曰于何不名。 △二、即相显义。 是以至人(牒上真应佛也)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 前云方圆不写,今云随方圆得方圆之相,在人天得人天之形,以方圆泛举天人正论故。又方圆约土、人天约身,非唯全真起于应身,亦乃全真起于应土,故祖教明以缘就性、身土体同,以性就缘能所差别。今明以性就缘,故在方圆为依、人天为正故也。 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 反明也。岂有天人之所能,能于天人之事耶? 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顺明不二也。由理绝天人,故能随天人之缘也。 △二、约化用施为显。 其为治也。 治上呼。即前有无二用。 故应而不为、因而不施。 前云因应而作而体绝施为之相。施谓施设。为谓作为。示现身土、出生入灭、住世说法,皆施为也。 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应而不为,故为莫之大。 虽绝施为之迹,而施为应化广大莫加。其能广大者,盖出真起故。 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乎无名。 返小成者,以大用无方,回返丈六之身。一佛小成之劣用,以称真广大,会三乘有作之用,归无名之化源。此约法性宗即真之应,收前二教也。 经曰:菩提之道。 菩提约智,涅盘约理,理智无二体,故今引经说菩提义,意证涅盘义也。 不可图度。 此句为总离,下诸句图度之相。 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 无上相故高不能图度等。极谓边际相。水深曰渊,谓下尽相。此二句是一相,谓无高下是离竖穷相,无广极是离横徧相。此上遮相也,后二表相。言大则包藏天地,言细则入无中间,如隣虗尘更无中间之位,亦全具道体故入无间。 故谓之道。 结上所明,不可图度是谓菩提也。 △三、结成。 然则涅盘之道,不可以有无得之,明矣。 以菩提绝图度,例涅盘亦绝图度,故不可以有无名相得之之义明矣。 △二、结责惑情。 而惑者(不了真应之人)覩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 此责前云「有余可以有称、无余可以无名」。神变者,示现出世不测之用也。 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牓玄道而语圣心者哉? 妄想者,倒心也。牓者,示也。有名者,执有无名相为返本真实神道妙称,故今责之,有无唯妄心所居,岂以此标示为涅盘而语论圣人心智耶?又有无不可标玄道,妄想岂足语圣心?心为能证、玄道是所证,此责以妄为真也。 △三、述意显解三:初、述解意。 意(解心)谓至人(证极曰至人,寄人以显法体)寂怕无兆(真体常寂本无声色)、隐(无余)显(有余)同源(应全真起),存不为有(示现有余故非有)、亡不为无(示现无余故非无)。 △二、征释。 何则(双征上不有无义也)?佛言:「吾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虽形不形。」 先单释不有义。佛出现事,生必兼形、形不兼生。八相成道则有受生,若千丈及十重身土现形非生。凡可示现处无不受生。现形既曰示现,于生形则体常寂灭,故曰存不为有。 以知存不为有(结不有也)。经云:「菩萨入无尽三昧,尽见过去灭度诸佛。」 此下单释不无义。智为能入,理为所入。三昧,此云正受,亦云等持。从理之智还契于理,理智不二,三际平等故不可尽。即诸佛之正体,示现之相虽灭,此不可灭,故尽见也。 又云:「入于涅盘而不般涅盘。」 般,入也。示相入灭,体本不生,何有入灭?故曰亡不为无。 以知亡不为无。 结不无也。下双述成。 亡不为无,虽无而有。 示无而真体常住故。 存不为有,虽有而无。 示有而真体虗寂故。 虽有而无,故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故所谓非无。 即应而真,以显佛体本绝有无矣。 △三、结定。 然则涅盘之道,果出有无之域绝、言象之迳断矣。 迳,路也,故有无是言象之路。既出有无,则言象路绝断。定如是矣。 △三、结责乖旨。文三:初、牒前非理。 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虗(此牒前文)。无乃乖乎神极、伤于玄旨者也。 神极、玄旨,皆语深理也。圣人证此,尚无能所之迹,况外有身智为患难而欲弃灭之事耶?然此下论文,古人多谓重破无余涅盘,以执有易遣、滞无难除故。乍观可尔,细寻则局,以下有顿赴殊对、象出心生等义,非一向破无。既迷上位体玄旨,执生执灭,竝为所破,故科曰结责乖旨。 △二、以理推破三:初、引经立理。 经曰:「法身无象,应物而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 前说圣人以身智为患,故今引经立真应身智正义,以为能破。各有二句,皆上句明真,下句明应。又上约理,下约事。法者轨持义。身者体义。法性有真轨持义,为万法所依之体。圣人证此,故曰法身。所谓湛然虗寂,本无色象故。《金光明》曰:「佛真法身,犹若虗空,而能随缘应,现示种种形。」经又曰:「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般若智体,本自无知,而能对缘不失鉴照,既身智即真而应,应本自真,故即身无身、即智无智,何有患难而欲灭耶? △二、释成正理。 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 释上应物而形也。羣机不一故言万,一时普应故顿赴,既无形而形,故无挠动。 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释上对缘而照也。虽异问殊对,而无心普应,不干动其思虑故。 动若行云、止犹谷神。 云无心而出岫,以喻顿赴而不挠其神。谷无念而答声,以喻殊对而不干其虑。 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 双结上也。 既无心于动静,亦无象于去来。 即应而真故。智本无心、形本无象,何有去来动静,而有有无决定之名相耶? 去来不以象,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 即真而应,故智无方、形无碍。器者,皿也,可承受义。机熟受化,则无不示形故。 △三、结破有无二、初、破有。 然则心生于有心、象出于有象。 此先破前有余之执。悲智心生相好,象出在根感,故见有心象也。 象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焦。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纭纭自彼,于我何为? 我者,即法身真我也。金石流而不焦者,劫火坏时金石流散,此不可焦,盖由真体无相故。又用无勤劳者,由真心无念故。纭纭自彼者,身智之事自属受化之机,非法身如是。此破有毕。 △二、破无。 所以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充八极而无患。 次破前无余之执。前说身智为患,今直非之。八极者,四方四维。身智尚无,况有患难耶? 益不可盈、损不可亏。 损必有所益,真体有必有所无。前既无有,此必无无。有非有故,益不可盈;无非无故,损不可亏。下责云。 宁复疴疠中逵、寿极双树,灵竭天棺、体尽焚燎者哉? 宁复者,责词,何有此事也。《泥洹经》云:「佛将般涅盘,于中路患痢。」《尔雅》曰:「路有九达曰逵。」双树者,即娑罗树,此云坚固。有四双八只,四荣、四枯,表四德、破四倒。如来于中,头西面南右脇而卧,示现入灭。灵竭者,智灭也。体尽者,身灭也。天棺者,以千叠缠身,内金棺中,次银、次铜、次以铁棺,灌满香油,依轮王棺法,化火焚之也。经中广有异事,皆是随机见闻,非谓如来体有生灭也。 △三、结责迷情。文三:初、责有。 而惑者居见闻之境、寻殊应之迹。 即前所陈有余行相,皆是殊异应迹耳。 秉执规矩而拟大方。 秉亦执也。规矩者,方圆也。《老子》曰「大方无隅」,方圆岂能拟议?以显真身湛寂,有相岂能指陈耶? △二、青无。 欲以智劳至人、形患大圣,谓舍有入无,因以名之。 此责前所陈无余行相。因以名之者,因舍有入无,名为返本真实,迷之甚也。 △三、结责。 岂谓采微言于听表、拔玄根于虗壤者哉? 采、拔,皆取也。微言者,诸经之妙言也。即《维摩》、《放光》等经。玄根者,法性真源也。虗壤者,不实之土,以喻应相。为前难者执权名滞化相,故今责之,岂能采实教微言于听表,又岂能取法性玄根于应化之间?上释真应异同辨竟。 △二、有无即离辨二:初、有无难出问中二:初、章名。 征出第四 征者,推问也。因前章明涅盘出有无,故今双牒有无而推问涅盘出有无之理也。 △正问二:初、泛叙难端中二:初、泛叙。 有名曰:夫浑(上呼)元剖判,万有参分。 儒道穷五运之前,天地未分,三才浑为一气,故曰混元,亦曰混沌。至于剖判清浊,则清升曰天、浊坠曰地、和气于中曰人,则三才启运。万物不过三而分之也。 有既有矣,不得不无;无不自无,必因于有。所以高下相倾、有无相生,此乃自然之数,数极于是。 三才是有,对有立无。于有无中,复暂有无,或高或下,相向相生,此则物理之数。自然如是,非彊使之。 以此而观化母所育,理无幽显。 《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母者,母人,有生育义故。未有三才名字之前,此为变化之本。今观此理,幽显万物无不统摄也。 恢憰恑怪,无非有也。 《庄子》云:「恢憰恑怪,道通为一。」此则言其变怪殊形好丑差别,无不属有,亦不过有无所摄。 有化而无,无非无也。 有而后化,化复归无,无不属无。 然则有无之境,理无不统。 三才属显、变怪属幽,竝不过有无,故理无不统。意谓真实涅盘亦不过无之所统。 △二、引证。 经云:「有无二法,摄一切法。」 此证前为量。 △二、正伸难意。文三:初、别经标指。 又称三无为者。 小乘说无为有三,相宗说六,今约小乘人致问也。 虗空。 一也。太虗非生住异灭故,性离作为。 数缘尽。 二也。数即智也。以智为缘,拣择诸惑,显灭尽理,即择灭无为也。 非数缘尽。 三也。即非择灭无为。不假智数择断而得灭尽。如阿罗汉,永离三界苦果。果非择断,故云非择灭。但断集因,即择灭也。 数缘尽者,即涅盘也。 标指择灭所显,以为真实无为之义。然前即双执有无二相为真,今则已知有相非真,故疑无相必实。虽则舍有取无,意谓亦不过二相,故责无为何离有无也。 △二、推求出意。 而论云:有无之表,别有妙道。 前云果出有无之域。 妙于有无,谓之涅盘。 妙者,不可思议故。不可以有无思议,谓之妙道。 请核妙道之本。 请无名者研核其本,必不过于有无。 果若有也,虽妙非无。虽妙非无,即入有境。 此牒前云「虽无而有,所谓非无」,乃征之也。道若是有,妙局非无,非无之妙即当入有,故知非无即是有也。 果若无也,无即无差。无而无差,即入无境。 又前云「虽有而无,所谓非有」,复征之也。道若是无,妙在无差,无差之妙即当入无。 总而括之、即而究之,无有异有而非无,无有异无而非有者,明矣。 有名者总以非有非无之文,搜括推究妙道之本如是也。无有者,不可也。异者,非也。不可非有又非无,又不可非无又非有。妙在非无则定有,妙在非有则定无,则非有非无微妙之道不过有无义已明矣。 △三、结责非理。 而曰有无之外别有妙道,非有非无谓之涅盘。 牒前所言出有无也。 吾闻其语,未即于心也。 未解此语故。即者,契也。 △二、双超不离答。文二:初、章名。 超境第五 超,出也。境谓色等六尘界。上难者先以有无名相求真,次征出有无之所以。今显真体超出色声妄境,故不可以应化为真。故前云果出有无之域,乃曰超境。若了色性本寂有无元真,故下云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故科曰双超不离也。 △二:正答。文二:初、破泛难三:初、纵夺破。 无名曰: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 此纵也。诚,实也。法即万法,理谓物理。前有名者所陈有无,实能该统诸法道理,生则有摄、灭则归无故。 然其所统,俗谛而已。 夺破也。俗谛从缘,故有无可统。则知前章所明,但以俗难真耳。 △二、引经破。文三:初、引经。 经曰:「真谛何耶?涅盘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是。」 皆上句问,下句答。虽真俗二谛不即不离,然而难者以俗混真为问,故今引经。且就不即门以示之。涅盘此曰无为,既无生住异灭为作之相,真谛岂有无可摄也?故知前说有无能统者,即俗谛且。 △二、推释。 何则(何谓有无是俗谛耶)?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 无而忽有故曰有于无,有而忽无故曰无于有。 有无所以称有,无有所以称无。 有其无故称有,无其有故曰无。 然则有生于无(因无生有)、无生于有,离有无无、离无无有。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 倾,夺也。似高下相形夺也。 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 △三、结非。 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 有有故有无,乃不过有为对待所摄,故曰俗谛耳。 △三、结责。 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 此出过也。形,现也。因有无故,言象可现、是非可生。下责云。 岂足以统夫幽极而拟夫神道者乎? 幽极者,无为之理幽深以至于极。神道者,道不可思议故曰神,岂以言象是非之理而统之耶? △二、答正难三:初、明前章意。 是以论称出有无者。 前位体论云果出有无也。 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 核体中所陈有无二相,不过色等六境。 六境之内,非涅盘之宅(应化非真实故),故借出以祛之。 祛,遣也。位体中言出,乃假借之以遣核体中执应之惑。 △二、正显超境。 庶悕道之流,仿髴幽途、托情绝域,得意忘言。 总劝离执也。庶,望也。悕,求也。仿髴者,近也。幽途者,正道也。托情者,寄心也。望求道之人,不可任情执而远真旨,当以非有非无正解,仿髴近于正道,寄解心于绝六尘之域,得意趣而亡出有无之言,固可求道矣。 体其非有非无。 此示正解也。体,解也。真常法体即应化,而不可以有无声色推求,方为体解。 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 此明不离义。若即应而真、真不离应,故非有无相外别有真佛之体。 △三、示前经意。 经曰三无为者(前引之经也),盖是羣生纷绕,生乎笃患。笃患之尤,莫先于有。 此明经意。纷绕者,妄心纷飞、众惑缠遶。笃,重也。患,害也,即善恶等业也。由妄动故,造业受报,故曰笃患。推其过尤,本因执有而兴。 绝有之称(平)莫先于无。 经说无为为真,欲绝有为惑业故。权教三乘皆说择断惑业,永离苦果而证无为,方为真实。 故借无以明其非有。 假借无为真实,以破有为颠倒。 明其非有,非谓无也。 经中明其虗妄非有,非谓无是真实。又三乘之人若明有为非有,更当了法性真常非谓断灭之无,故不可执权经疑实旨也。 △三、两亦双非辨二:初、双非即离问,二、即离同时答。初中二:初、章名,二、正问。今初。 搜玄第六 搜,求也。搜求前章玄旨,何以非即又非离耶? △二、正问三:初、牒前叙疑。 有名曰:论旨云涅盘既不出有无。 前云「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 又不在有无。 得意忘言,体其非有非无。 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求之矣。求之无所,便应都无。 即之不得、离之不可,恐应无道可求。 △二、重述疑意。 然复不无其道。 有名者又复疑之云:道不可曰无。 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 既疑有道,必可搜寻。 所以千圣同辙,未尝虗返者也。 此释不无所以。千者,大数也。辙,车辙,有运载义。众圣同以涅盘出离,未有不得而却返三界者,乃知其道不无矣。 △三、搜求玄旨。 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可得闻乎? 虽知道存乎不出不在之间,未达不出不在之旨,故求于闻诲。此则解心已庶几矣。 注肇论疏卷第五 音切 潢(后光切) 漭(莫朗切) 窅(杳音) 溥(怖古切) 挠(女交切) 焦(子姚切) 疴(于何切) 疠(力誓切) 逵(奇归切) 燎(力吊切) 恑(居毁切) 憰(古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