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卷第四 姑苏尧峯兰若沙门 遵式 述 △二、答外问中二:初、问中二:初、上书致意。 刘公致问 致、立也。〈远法师传〉云:「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裔。承积庆之冲粹,体方外之虗心,百家渊谈靡不游目,精研佛理以尽斯妙。晋文帝义熈中,曾宰江州柴桑县,后弃宦林薮、高尚隐趣,即居庐阜朋亲远师十有二年。卒因生上人入关从学回,乃以般若无知论示之。刘公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呈之远师。乃抚机叹曰:『未甞有也。』」今致问者,下云「但暗者难以顿晓,犹有余疑一两」,此亦叩击玄微,欲自他无昧于真旨耳,因先有书叙通问意。今此四字为题,乃后人节段于后,亦犹译者品分于经段焉。 遗民。 未见传文,疑其隐山自称之名,必然矣。 和南(致敬之辞)。顷䬸徽闻。 去呼。徽,美也。采于盛德,故曰徽闻。 有怀遥竚。 遥有伫望之怀。 岁末寒严(十二月书),体中如何?音寄雍隔(秦晋不通故),增用抱蕴。 用者,樊仰也。怀抱蕴积于思咏。 弟子沉疴艹泽,常有弊瘵耳。 疴瘵皆病。病时故也。 因慧明道人北游。 庐阜望长安曰北。 裁通其情。 作书通意也。 古人不以形踈致淡,悟涉则亲。 古人如此,今何不然。下云。 是以虽复江山悠邈不面当年,(形疎)至于企怀风味。 企,望也。君子之德如风,教有义故曰味。 镜心象迹。 心向师之教迹,如镜对于物象。 伫悦之勤,良以深矣。缅(远也)然无因。 秦晋远隔,无因相见。 瞻霞永叹。 瞻向如在云霞,永叹不息。 顺时爱敬。冀因行李。 履同,古时字少。 数有承问。 人来望音,欲承其问。 伏愿。 此下伸意译场高德。 彼大众(逍遥园众)康和,外国法师常休纳。 丘慈罗什、北竺䟦陀等,寻常纳休美。 上人(指论主)以悟发之器,而遘(遇也)兹渊对。 对罗什深谈。 想开究之功。 开解研究于般若义也。 足以尽过半之思。 〈系词〉云:「智者观其彖词,思过半矣。」解已过半也。 故以每惟乖阔,(隔远也)愤愧(恨也)何深。 深叹恨也。 此山僧(叙庐岳胜事)清常,道戒弥厉。 弥,多也。厉,筞也。戒行多筞勤。 禅隐之余,则惟研(究至理)惟讲(论教义),恂恂穆穆。 王肃注论语云:「恂恂,恭貌也。穆穆,和也。」行谨而同六和,故曰恂恂穆穆。 故可乐(落音)矣。 悦服其事故。 弟子既以遂宿心。 昔有林泉之心,今已遂遁。 而覩兹上轨(又见莲社清节),感寄之诚(寄托有感)日月铭至。 铭,记也。至,极也。心诚不昧,以日月为铭故。 远法师顷恒履宜,思业精诣,干干宵夕。 《易》云:「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干,健也,进趣不息。 自非道用潜流、理为神御(心神诣至理),孰以过顺之年。 孰,何也。孔子云:「六十而耳顺。」 湛气若兹之勤。 神气不疲,盖资道德。 所以凭慰(爱也)既深,仰谢逾绝(谢之不已)。去年夏末始见生上人,示无知论。才运清儁,旨中沈尤(深契至理),推涉圣文婉而有归(援引诸经各有所诣),披味殷勤不能释(舍也)手。真可谓浴心方等之渊。 叹此教义是大乘方等真乘,如渊流可以浴涤心尘,使除染着。 而悟怀绝冥之肆者矣。 又如市肆,可以观鉴虗实,破三乘冥昧、决乎权疑。 若令此辩遂通,则般若众流。 般若有八部:大品、小品、放光、光赞、道行、文殊问、金刚、实相,故曰众流。 殆(且也)不言而会。可不欣乎!可不欣乎! 且不待言议而可解会。重言者,欣之至也。 然夫理微者辞险。 高峻曰险。诠旨深故辞高。 唱独者应希。 少也。事出《文选》「阳春白雪之词,唱高而和寡。」 苟非绝言象之表者。 者,人也。自非得意之人,焉契言象之外? 将以存象而致乖乎? 存言象则乖意趣也。 意谓答以缘求智之章,婉转(美而连环)穷尽,极为精巧。 义尽精诣,文竝巧美。 无所间然矣。但暗者。 叙问意也。自谦曰暗昧之者。 难以顿晓,犹有余疑一两。 一两条疑,向下伸述。 今輙题之如别(别纸)。想从容之暇(闲也),复能麤(略也)为释之。 △二、正致疑问三:初、牒疑文。 论序云: 刘公指前标宗已下、问答之前为论序云也。 般若之体非有非无,虗不失照、照不失虗,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前云「其为物也,实而不有」等文。 下章云(前十八章问答中云)「异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答体用中文也。 又云(第十八章中文)「用即寂、寂即用(实也),神弥静、应逾动」, 权也。此上文义,如前已释。刘公见文理相违,故牒此为问端也。 △二、陈疑问二:初、通致问,二、别致问者,然通别二问,即康法师科。或有云:前是从来疑,后是当论疑。文中云「常所弥昧」,故曰从来。书无明文。又似疑者之过越。刘公乃远法师之座宾,岂不能开决所疑,不远于千里而求悟也。盖抑扬论旨、穷诘幽微,以晓于未来。此如先佛会中本高迹下诸大士也。今既先牒本论疑文,次开通别二问,文义连续,理必如此。常所弥昧,亦疑者自谦之通语。就通致问中二:初叙所疑。文二:初、总。 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 此下总问前般若体用。今叙述之文皆顺正理,但后有所疑之辞,今先明体。言圣心者,标权实也。冥寂者,显体也。冥,暗也。六合冥然千差都泯,权实归体寂而虗焉,故曰冥寂。理者,道理也。同无者,似太虗也。虗空略有二义:一平等而住、二体无生灭,故智体道理穷极亦尔。此即叙前般若之体非有非无等也。 不疾而疾、不徐而徐。 此疑用也。疾,速也。徐,缓也。《南华》云:「不徐不疾,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口不能言也。」今叙全体智用,言其体则不徐不疾,语其用乃而徐而疾。有感则应故疾,未感未应故徐。不可测故。 △二、别。 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 此叙实智体用。废,险也。知即用也,寂即体也。上二句明体用不相失,下二句明相即。知时即寂,故未始不寂;寂时即知,故未始不知。此疑前用即寂、寂即用文也。 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 此叙权智体用也。运物成功者,先明其用。圣人运悲愿以拯物为功业,为成此业故,化世令进获出世之益。此行利他之因,故名曰道。虽处有名之中者,牒上用也。佛具十号,百亿垂形,现同类之名相、演同类之言音,种种差别一一不同,即处有名而能应之;体本寂故,与无名无相同也。此疑前应逾动。 △二、陈能疑。 斯理之玄,固常所弥昧者矣。 斯理者,指上所叙体用道理也。玄者,深也。理深难晓。固与故同,即所以也。弥,甚也。由寂用难同、有无不竝,此理难晓,所以常有昧心。若观前叙疑之文,岂不知体用深旨?此乃假设疑词以开未悟也。 △二、别致问中二:初、呈疑。 但今谈者所疑,于高论之旨欲求圣心之异。 但,语词也。谈者,即刘公,指谈论之人也。疑论中所说圣心权实体用有无有异,故致下三问。 △二、致问三:初、体用必有何无问三:初、叙述疑意二:初、叙体。 为谓穷灵极数、妙尽冥符耶? 此初问因前所说体非有无,用寂相即、动静同时。理既幽玄,故今先叙定而问也。此先定体。言为谓者,审定之辞。先即极也,灵知即智数也。妙尽者,智体无知也。冥符者,智体无知,即与无相理冥合也。耶,疑词也。疑意云为当穷极智数妙尽知照之相、冥符虗无之理,故曰体无知耶? △二、叙用。 为将心体自然灵怕独感耶? 次定用也。为将,亦审定之辞。心体、灵怕,竝智也。自然者,无所作为也。独感者,常途说感属生、应属圣。今明圣心唯自感悟、无所应化,曰独感。意谓为当心体无所作为、智用独自感悟,乃曰用无应耶?据此所叙,般若无知为体、无作为用,甚得玄旨。但向下别有疑情耳。 △二、牒问体用。文二:初:难体属定慧。 若穷灵极数妙尽冥符(牒上智体同无),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 刘公意谓冥符体上必有灵照不昧,故欲立寂照定慧之名而诠召之。由此故情解未亡,即乖法体,故论主向下不许也。 △二、难用当息应。 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牒上无为之用),则羣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 羣数者,随机不一之智为能应。几者,将近也。息,止也。刘公虽知灵照无心,未达无心普应,故疑寂怕自然则应化之心近于止息矣。此乃错谓无心为不应,故论主向下不许。 △三、牒上请答。 夫心数既玄而孤运其照。 此牒上叙体。虽心体虗玄而灵照孤运,故欲召之为寂照。 神淳(智用自然)化表(独感不化曰化表),而慧明独存。 既无心应用、慧明自悟,故曰独存。此牒上叙用也。然据刘公已达般若寂照为体、无作为用,深得玄旨。但不合立寂照之名为体,用中以无心为不应,此乃故问以为将来。下请答。 当有深证,可试为辨之。 请意云论主一向以无知为体、无应为用,必当深有证见,且为辨析之。 △二、照用空有不同问四:初、呈疑。 疑者当以抚会应机、覩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矣。 此因前云俯仰顺化应接无穷而无照功。疑云既抚会应机必有知照,何谓而无照功?故曰不可谓之不有。不有,即无知也。 △二、引论。 而论旨云本无惑取之知,而未释所以不取之理。 前第一问答中所说本无惑取之知之义,今刘公牒文为疑。若为本无惑取故曰无知者,而论主未释不取之理有何所以。 △三、正难二:初、开两关。 谓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 欲定圣心知有知无,方可明应会之所以。 为当唯照无相耶? 一向照理,即知无也。 为当咸覩其变耶? 变即万变事法。一向达事,故即照有也。 △二、明互违。 若覩其变,则异乎无相。 照事则事有相,与无相之理有异。 若唯照无相,则无会可抚。 照理则理空寂,故无应会抚接众生。故下论主答云「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 既无会可抚,而有抚会之功。 既无心接物,何以前明圣心有抚接应会之功?前所谓俯仰顺化等,则必须有知,不可云无知。 △四、请答。 意有未悟,幸复诲之。 悟,晓也。未晓应而无知之旨,幸乞训诲开示也。 △三、是当是非悟惑问四:初、牒前论。 论云「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 此文已释。今先牒之。 △二、叙所解。 夫无当而物无不当,乃所以为至当。 刘公已知真境无相之相为至极当对也。 无是而物无不是,乃所以为真是。 又知真智无知之知。此为真实、是当之智。此上皆领悟也。但不晓拂迹,云是而无是、当而无当,故有疑也。今先叙所解,然后致疑。 △三、致疑问。文二:初、是非问。 岂有真是而非是、至当而非当,而云当而无当、是而无是耶? 疑云论主对至当说非当,故云当而无当;又对真是立非是,故云是而无是。耶之一字,即疑辞也。 △二、悟惑问。 若谓至当非常当、真是非常是,此盖悟惑之言本异耳。 常是常当者,泛常境智也。本者,从来义。刘公又疑论中约悟达者说前至当真是,约迷惑者说今常是常当。既悟惑有异,乃云是而无是、当而无当。若然者,则一悟一惑从来自异,何必言之。 △四、求示诲。 固论旨所以不明也。 固者,承上之词。虽以是非悟惑,疑其所说如此,尚未明决定之义,故曰不明。 愿复重喻,以祛其惑矣。 喻,明也。祛,遣也。愿论主再为明之,遣迷惑之心也。 △三、总结问二:初、叙宗乘结问。 论至日(至庐山日也),即与远法师详省之。 刘公在白莲社,故与远法师同见此论,详而寻省。 法师亦好(句去呼)相领得意。 远师亦好尚此文,兼领得意趣。此上明解同,下明疑异。 但标位似各有本。 标位者,标指师承之位也。各有本者,宗各有本。然般若论最为先作,刘公未见前五名一义之宗,故自云论主师罗什以一音为宗,刘公师远法师以法性为宗,宗本各别,故有所疑也。 或当(平)不必理尽同矣。 连为一句读。或当者,恐也,即疑辞。意谓师承各别,或恐见理不必尽同,故有所不晓,乃致前问也。 △二、叙同友结问。 顷兼以班诸有怀(句),屡有击其节者,而恨不得与斯人同时也。 顷者,向也。非唯远法师同问,兼诸友人疑意亦然也。班,分布也。有怀者,怀道同人也。击节者,扣击节要也。者,即人也。斯人者,彼指论主也。谓得此论日,又分布示诸同人,屡有扣击节要之者,皆有所恨,不得与论主同处一时而决所疑也。 △二、释答文二:初、回书叙答。 法师释答 论主释答前问,亦先有书叙答意。此亦后人题之耳。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慧明道人至,得去年十二月疏。 疎也,疎通情意,即前书也。 并问。披寻返覆,欣若暂对(如暂面对)。凉风届节,顷常如何? 《尔雅》云:「北风曰凉。秋风多北。」 贫道。 自谦也。乏道德曰贫道。 劳疾。 勤劳未息,患不知道故。 多不佳耳(佳,胜也)。信(书也)南返,不悉。 不备悉也。返复南方故。 八月十五日。释僧肇疏答。 古者书有广略,此上略陈,下广云。 服像虽殊。 虽僧俗像异,服饰亦殊。 妙期不二。 微妙为期,彼此不二。 江山虽缅(远也),理契即邻(近也)。所以望途致想,虗㦗(心也,虗自心致想)有寄(如有所托)。君既遂嘉遁之志(遁,隐也)、标越俗之美,独恬(心静曰恬)事外、欢足方寸。 尘外之欢,足悦于心。心曰方寸。 每一言集(聚也),何甞不远。 指彼聚集言论,何有不远。 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 喻,比也。悠然,远也。晋有七贤,即刘灵、向秀等,俱隐山阳竹林,高远雅咏。刘君比之亦然。 清散未期(未期相见),厚自保爱。每因行李,数有承问,愿彼山僧(祝颂庐山清众)无恙(《尔雅》云:「恙,忧也。」安曰无恙)、道俗通佳。 远师领徒七百,于时周续之、靁次宗等入莲社,故曰道俗。佳者,胜也。 承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道行异常)虽未清承(清心承禀),然服膺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伫望日久)。公(远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弥,多也。厉,勤也),养徒幽岩、抱一冲谷。 抱一者,心契一乘玄门。冲,深也。 遐迩(远近也)仰咏,何美如之。每亦翘想一隅。 方也。想远师所居。 悬庇霄岸。 如在云霄之下,承彼庇廕故。 无由写敬,致慨(叹也)良深。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 刘君清对远师,故有悟心之欢悦。 即此大众寻常。 答前问逍遥园事。 什法师如宜(常也)。秦王(后秦第二主,讳兴)道性自然。 道法自然,秦王得之。 天机迈俗,(迈超也)城壍三宝。 城下河曰壍,此护其城故,可比秦王护三宝也。 弘道是务(以弘道为务)。由使异典(下云新经二百余部)胜僧(下文可见)方(始也)远而至,灵鹫之风萃于兹土。 昔日世尊说上乘于灵鹫山,真风玄范今竝聚于秦国。 领公远举。 往也。支法领往西土取经。 乃千载之津梁。 桥梁可以渡流溺,比至教可以越尘劳,故曰津梁。 也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古《华严》等经),请大乘禅师一人。 即佛度䟦陀罗,此云觉贤,善得大乘禅观故。于时慧观、慧严等于西域请一大德东归,彼诸德曰:「非佛陀余人不可。」遂共来之长安。后庐山远法师迎接人山翻译禅经,从其禀受。后于扬州谢司空寺译古《华严经》。 三藏法师一人。 虽解通三藏而传译律乘,即弗若多罗。 毗婆沙法师二人。 论师译《毗婆沙论》,即昙摩掘多与昙摩耶舍。 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即《法华》、《金刚》等经。 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 三四已上皆数。徒者,属也。教习禅心道业。 夙夜匪懈。 《毛诗》。次句云「以事一人」,即䇿勤不舍朝夕也。 邕邕(和也)肃肃(整齐也),致可欣乐(爱乐也)。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 弗若多罗也。同罗今译《十诵律》六十一卷。淫盗杀妄四戒为根本,僧伽已下枝末译之无失,曰精悉。 若覩初制(如见佛之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秦言无比法)胡本。 胡,是梵也。论有二十二卷或三十卷,道标法师序。 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 弘始十年译,十一年罗什亡,即知此书是九年中事。预问论中事理,言论奇新也。 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 猥,弊也,谦云弊迹。嘉运者,善时,见闻异典胜僧故。盛化,即遇秦王明化故。 自恨不覩释迦祗桓之集。 但恨不在只园亲预佛会。 余复何恨(余无所恨)?而慨(叹)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不得与刘公同会逍遥法集,又有此恨也。 生上人顷(向也)在此同止数年(生公在秦三年),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叹也)中途还南。 中途,指前路也。已归庐阜,故曰还南。 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 惘悒者,心之悬想无已,何以言也。 威道人至。 昙威亦庐山人。至长安也。 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 三昧,此云正受,此通事理。正念于佛,故云念佛三昧。远法师序咏此事,刘君继和。威道人示论主,故今美之。 此作兴寄既高。 《毛诗.序》云:「诗有六义,曰风、曰贼、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念佛之咏乃寄兴之义,美其高作也。 辞致清婉(美也,立文清美)。能文之士率称其美。 率,伏也。作者皆率伏称美。 可谓游涉圣门,叩玄关之唱也。 咏念佛之旨,故游涉圣门、叩击玄关也。 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求见广集)?什法师以午年(弘始八年属丙午)出《维摩经》(译出也),贫道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輙复条记诚言以为注解。 什师随译而讲,肇师随听而注,即今现行四注之一也。条记者,逐文记录也。诚言者,讲者谛实之辞也。 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 承讲者所说为本据。 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南附呈刘公),君闲详,试可取看。 得闲详审,且试取看。 来问婉切。 正叙。前问婉美切当也。 难为郢人。 《庄子》云:「郢人以污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斵之。匠石运釿成风,听而斵之,尽污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今比刘公切问如彼匠石,论主自谓难为对受故如郢人。 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笔语。 竝谦语也。心不涉玄,语多短拙。 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 理本绝言,问答皆失。 云云不已,竟何所辨? 今问答不已,则乖旨失趣,何所辨耶?下云相期于文外耳。 聊以狂言示酬来旨耳。 无言彊言曰狂言,所为酬来旨也。 △二、正答所问三:初、总答疑意二:初、略牒所问。 疏云: 古多以书曰疏。疏,疎也,疎通情意。今指彼书云。 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故常所弥昧者。 称者,指彼所说也。者字是牒。 △二、劝令证悟。 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 为前刘公述所疑,皆合正理。但能疑之心,自称弥昧,故今更不别答,但劝令舍执除疑。苟不滞言,理当自显。既以至论在怀,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故当内照而亡言得旨,取定在心不在言也。下责之云。 复何足以人情之所异,而求圣心之异乎? 前云「欲求圣心之异」。世人断常情执则有异,圣心岂有异也? △二、别答三问三:初、体用不二真常答。文四:初、正明体用答二:先、牒问。 疏曰:谈者谓。 牒彼疏曰。指彼谈论之者所谓也。 穷灵极数、妙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则羣数之应故以几乎息矣。 △二、正答。文二:初、双非显不二。 意谓。 论主自意所谓也。 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名。 穷极智体以至于无知,妙尽冥符之义甚显。寂照定慧但此体具,非即是体,以体绝思议,故云不可也。此则许刘公已知体性灵寂,但不合立定慧寂照之彊名,故知解不亡岂能证入。 灵怕独感,不可称羣数以息。 已知智用灵怕自感,此为应本有缘,则应何甞止息?故云不可。此如明镜无心,随照现像之义。今许刘公已达无心之心,但不合以无心为不应,故今双非之也。 两言虽殊,妙用常一。 一体一用曰两言,体不碍用故无知而知、用不碍体故应而无应,既全体全用,故曰妙用常一也。或体有知无知两言、用有应无应两言。总之则有无两言在般若常一也。 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 迹,言也,言是心之迹。执我之言,则体用有无见异。在圣人得之,体未甞殊用、用未甞异体,所以虗不失照、照不失虗也。 △二、推释明体用二:初、推。 何者? 何故体不可名定慧、用不可称息应。 △二、释中二:初、释体。 夫圣人(举人显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 玄心者,心智虗玄,照无照相故曰默照。此则玄心犹属智,默照即理也。智即理故极同虗无,此即前所谓穷灵极数妙尽冥符也。清凉云:「照体无目即是证如。」理智虽有二名而无二体,此正明一心理智也。 既曰为同,同无不极。 无不极者,盖言于至极也。许刘公既推智即于理,此乃达之于至极。不夺云。 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 定慧者,《华严》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定者,心一境性也。即心冥境之一性曰定、了境之性一曰慧,此皆心境照用也。今既始觉合本、内证自心,岂容更立心境可定可慧之解心耶?故责云何有也。若有解心,即同分别。 定慧之名非同(句),外之称也。 定慧名义即所解之境,必有能解之心,故非同无之妙契,乃知是妙尽冥符外之名称耳。下先释非同云。 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 若有定慧之称,须具心境能所,故非理智同无也。故观云:「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次释外之称云。 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 若知定慧之称是内证外之名字,即知非我智体所有也,故上云不可以定慧为名。 △二、释用。 又。 释上所推,何故用不可言息应。 圣心虗微,妙绝常境。 能应之心本无思虑,故虗寂玄微也。即前所谓心体自然。常境者,常情有无境也。妄心因境而起,随境有无;圣智灵明永悟,故妙绝常境,即灵怕独感。此明虗无为体长存,以为应本也。 感无不应、会无不通。 感,属生。应,属圣。会即合也。《易》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圣人无心而长应,应之于有感。众生根感则圣应,无不会合,故能应之心无所不通也。 冥机潜运,其用不勤。 枢机乃运动之处,以喻于智。今由冥寂潜密,即无用之用,故用无勤劳也。前所谓神弥静、应逾动,下责所问云。 羣数之应亦何为而息耶? 亦何为者,本自不为也,今何说息耶?故云不可称羣数以息。然刘公所问已达心体虗无、用常无作,但欲体上立定慧之名、用中疑其不应。今但除其疑,不除其解。疑情果遣,体用不二之理自明,则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何所惑也。 △二、拣异断常答四:初、对妄显真。 且夫心之有也。 前问意所谓体必有知、用必有应,盖以断常之心欲求圣智之异,故今拣破。且夫者,泛叙之辞。心之有者,心有知用也。 以其有有,有不自有。 有有者,有境故心有知用也,则知用之有不自常有。既由境有则心有,境无则心亦无,此体、此用不离断常也。 故圣心不有有。 圣人之心体用真常,不因有境而暂有也。 不有有,故有无有。 有无有者,有体、有用全同虗无之有也。 有无有,故则无无。 既真心体用虗无长有,故无断见之永无。 无无,故(牒上也)圣心不有不无。 不同常见之有,亦不同断见之无。 不有不无,其神乃虗。 神者,不测也。智之体用不可以有无测者,乃同虗寂故也。此明般若一心体用不同,断常之情惑也。 △二、推释真妄二:初、总推。 何者? 何故妄心不离有无、真心不有不无也? △二、别释中二:初、释妄心。 夫有也无也,心(真也)之影响也。 有无者,妄心也。影响者,喻不实也。影有光影及照物成影,今取后义。响有声响及谷中答响,今亦取后义。因物有影、因呵有响,以喻全真心起妄心。由境有故心有、境无故心无,有无妄心乃即真之影响也。 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 言象有无乃妄心攀缘之所。此明刘公以妄心取言象有无为般若也。《略例》云:「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又云:「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所以达心境有无者,当即妄以会真也。 △二、释真心二:初、明即妄之真。 有无既废,则心(相也)无影响。 有无妄心由即真故废而自尽,即真心本无影响之虗妄,如即波了水,波相自尽。 影响既沦,则言象莫测。 沦,没也,泯绝之义。影响妄情既泯,则言教义象亦绝,故云莫测。 言象莫测,则道绝羣方。 道,谓教道也。羣方者,不一之法门。所谓寂照、定慧、体用、有无等,本为遣情故立义解。今情亡解泯,教道法门竝绝,故曰道绝羣方。即观云:「不可亦不可也。」 道绝羣方,故能穷灵极数。 教道绝,故唯证相应,故能穷极智数以至于虗玄也。 穷灵极数乃曰妙尽。 妙尽者,智即无知也。 妙尽之道,本乎无寄。 智无知,故同真理之寂灭。理智不二,迥绝无可寄也。此则无分别智合无差别理。故清凉云:「照体无自即是证如。」前所谓妙尽冥符理当如此,岂于此存寂照定慧之虗名也。 △二、显即体二用。谓问者体用各陈,故有无疑异。今由即妄显真,真能境智,故次明即体之用。文二:初、正明体用。 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虗以谓之。 述体也。冥寂者,智即理故冥同寂灭,谓之虗玄,是言体也。 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 明用也。妙尽之义由穷极智数至于无知,故曰存乎极数。虽极数体寂而灵知不味,常照于理事,故曰数以应之。有本上句末多「妙尽」,此句中少「极数」,近人以古本校之加削。今详上下相蹑于理颇当,故今从之也。 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 动,用也。即体照用常与事理会合。 虗以谓之,故道超名外。 言体则常谈于虗寂,理超名相故。 道超名外,因谓之无。 知即无知、应即无应,既显智体,故曰般若无知无虑。 动与事会,因谓之有。 无知即知、无应即应,言用故曰智有知、神有应。 △二、结用归体。 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 语用则真有知应。 彊谓之然耳。彼何然哉? 体本具用,故立知应之彊名;用本自寂,何有知应可得之相。 △三、引经证成。 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上句实智即体而用,下句权智即体而用。故圣人照理、达事之用,未甞离体。 △四、结显不二。 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 此指智体也。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究竟寂灭之道,唯证可到。 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也。 为,是也。岂闻说有无动静而以断常之情测度也。又,有无约实,动静约权。权实皆即体之用,故无有无动静之异也。 △三、责问非真答四:初、泛叙迷真二:初、叙迷情。 而今谈者。 者,即是人。虽泛叙今时谈论,意在责于问者。 多即言以定旨。 多谓多分,未必全如此也。即言定旨,如以所标指为明月也。 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 大方,语出《道经》,云「大方无隅」。征者,推也。隅,即角也。欲寻大方,必晓无隅;而推觅隅角者,岂晓大方也。怀,心也。前识者,亦《道经》,云:「前识者道之华。」则前识非玄道。标者,指也。认前识为玄道,岂谓达道也。此则借外书以斥学者执言教而迷至理,滞于有无。刘公所云欲求圣心之异是也。 存所存之必当。 去呼是也。存,执也。心为能存,道理为所存。心存异解,乃谓必是正理,故执有无疑于圣智也。 △二、明执教。 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虗。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边见者,有无二边执见也。见为能存,二边为所存。闻说圣心有,则执有,如于妄想。闻说圣心无,则执无,同于太虗。即以边见而滞有无,岂于有无不二之间得般若之玄道? △二、推释玄旨二:初、推。 何者? 何以谓之处中莫二之道? △二、释三:初、标真境。 万物虽殊(相也),然性本常一。 性也。此则不坏假名而谈实相,故曰处中妙道。 △二、示迷悟。 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上句不可执相为真,下句不可坏相见理。言非不物者,非无物也。 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 执有则迷一性平等,故名相异陈。 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 不滞相而见性,故即物而契真,此曰处中莫二也。 △三、明智照。 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不非物于物。 不非物者,不坏物相也。不滞物相为实,不坏物相求真。 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 缘相非实有,缘起非实无。 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 不取物相,相虗幻故。不舍物相,相显然故。 不舍故,妙存即真。 不舍物相,即相而观无相,曰妙存,故即事即真也。此显即随缘而观不变,所以不舍。 不取故,名相靡因。 万物虽众,非名即相。靡,无也。因,由也。万物皆真性揽缘而起,外无别因,故曰靡因,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此明即不变而达随缘,所以不取。 名相靡因,非有知也。 了真无俗,智无取相之有。 妙存即真,非无知也。 即事契真,智非木石之无。 △三、引经证成。 故经云:「般若于诸法(标境智),无取(非有所以不取)无舍(非无所以不舍),无知(非有知也)无不知(非无知也)。」 此证成上义。 △四、结责情执。 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 攀缘,即妄想。绝心者,绝妄心。妄心即攀缘,攀缘即着有无。圣智出于外,故绝之也。此结上下责。 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 诘,问也。欲求圣心有无而致问者,甚违远也。然情不可及智,故远之弥甚。 △四、返诘玄旨答。文二:初、推有无二:初、标意。 请诘夫陈有无者。 请,求也。诘,问也。夫,语助也。陈,说也。刘公前说般若体用有无之异,今推求诘问,必无此理也。者,是牒辞也。 △二、推诘三:初、求有不成。 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 生,起也。妄智因境而起,故极于相内,乃曰有知。 法本无相,圣智何知? 圣智照真法,真法本无相,真智何有知?此求有不成。 △二、推无不是。 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虗无情之流。 无情者,无灵觉也。流者,类也。世人说木石太虗及诸无灵觉之类为无知。 灵鉴幽烛形于未兆,道无隐机,宁曰无知? 灵鉴者,智用也。幽,深也。烛,照也。初句明智彻理源也。形,现也。未兆者,朕迹未生。次句明照穷物始也。道者,不二理也。机即机关运动,喻智用也。不二之道在智则不能潜隐。后句明双照理事也。反显智用岂同木石之无知。未句结显也。此推无不无也。 △三、显非有无。 且无知生于无知,无无知也。 且者,牒上辞也。世有无知之名,起于木石无知之体。般若寂而常照,故无无知之名体可陈。 无有知也。 此文影上,合先云有知生于有知,世有有知之名,起于妄想有知之体。般若照而本寂,故无有知之名体可陈。 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 谓者,评论也。般若既无有无之名可诘,必当以非有非无推诘评议之也。故前云般若之体非有非无等也。 所以虗不失照(非无也)、照不失虗(非有也),怕然永寂。 心静曰怕,怕即寂也。智体本寂,故云永寂。 靡执靡拘。 靡,无也。执拘,皆心有所着。智用无为,岂有拘执? 敦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耶? 不可执用为有、执体为无,而以有无陈之也。 △二、显玄旨三:初、引经标玄。 故经云:「真般若者(真简虗妄标也),非有(体用虗寂)非无,(体用)无起(体用非新生)无灭(体用非后灭)。」 般若中有六不,今非有无即不增减,无起灭即不生灭,垢净岂存?故兼之。又有无起灭各具四句,谓一非有、二非无、三非有无同时、四非有无俱泯,起灭亦然,所谓四面不可取也。 不可说示于人。 离上四句,将何言说以示于人?唯内证可得,非见闻所知也。 △二、推释玄旨。 何则? 既云非有无等为真般若,何以又云不可说示耶? 言其非有者(牒经),言其非是有。 出经意也。为明般若非是实有知照,故说非有。 非谓是非有。 遣执。不可闻说非有,便谓般若属无。 言其非无者(牒经),言其非是无。 出经意也。为般若非是顽瞽之无,故说非无。 非谓是非无。 亦遣执。不可闻说非无,便谓属有。是知经说非有非无等,但遣执着,毕竟不能言于般若,故知般若不可说也。 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 此又双拂。上言迹,恐有云由般若离二边故,经说非有非无。虽不可以有无说,则非有非无之言岂非说般若?故今拂之。竝上二字牒经,中间非字为能拂,下二字为所拂。良由二执情亡,般若本无非有非无之名字,此如病尽药除之义,离四句、绝百非曰真般若也。 △三、结劝寻玄。 是以须菩提终曰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 《大品》意云诸天子闻须菩提说般若。诸天子云:「夜叉语尚可解,须菩提语不可解。」须菩提云:「诸天子不解不知,我无所说也。」良由真智绝言,言不可及,不知以何为传授。古诗云:「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今亦云知何以传,盖言不知也。 庶参玄君子有以会之耳。 庶,望也。参玄君子者,指刘公也。望契会言外之玄旨耳。 △二、照用空有同时答二:初、略牒前问。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耶?为当咸覩其变也? 牒上可见。 △二、正答所疑二:初、直叙疑情答三:初、叙问乖真。 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覩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 谓前所问照用空有不许双行,甚违大乘实理。今不欲直破,故云似谓。其旨者,般若义趣也。不一者,空有不许同照故。 然则,即真之义,惑有滞也。 有无竝照、理事双融,故曰即真,乃实教之义。趣问者未晓玄旨,惑而有滞也。 △二、示其正义四:初、引经立义。 经云(《大品.习应品》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约境明智用双行,立上即真之义。然色空有无多就情拣,理事性相多约智论。今据刘公所问不许互照,滞于断常,故初句简实色,次简断空,后二句一念双简。得智用者则事不异理、理不异事,理事互融、空有竝照。虽《心经》亦有此四句,秦世未有,故引《大品》为定也。 △二、悟惑对释二:初、叙迷情,二、示正义。今初。 若如来旨(如汝来问之旨,下同),观色空时(照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 空色殊照,故各一心。 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 即上云覩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 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也。 此,实也。陈,说也。真空幻色本自不二,今既各说,故失不二之本也。 △二、示正义。 是以经云非色者。 牒上经中即色明空义。 诚以非色于色。 经说真空即幻色故。 不非色于非色。 上非色是真空,下非色是断空。不说真空是离色灭色故。 若非色(空也)于非色(离色灭色),太虗则非色。 释上非理也。空若离色,唯太虗离色耳。 非色何所明? 出过也。断灭之空,无知无用、非修非证,何必辨明? 若以非色(真也)于色(幻也),即非色不异色。非色不异色,色即为非色。 色空不二,为经正义显矣。 △三、结显所以。 故知变即无相、无相即变。羣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 羣情者,执心不一也。为执色为实者说不异空,执空为断者说不异色,故立教设迹有异也。 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 考本者,推校也。玄籍者,《大品》也。伪者,虗也,俗谛幻有曰伪。谓推考《大品》文意,岂谓心有真俗之殊、境有空有之异?此亦破前所执也。 △四、会通前义。 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覩变动,不乖无相之旨。造有不异无(照色不异观空)、造无不异有(观空不异照色),未甞不有、未甞不无。 甞,曾也。理事双照、空有同观,故不照则已,照则未甞有异。 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此是《放光经》。前牒为问端,故今重引证,兼示之也。 △三、结责所问。 以此而推,寂用何妨? 以,用也。用经正义推寻,故知般若寂用同时,何妨碍也。 如之何谓覩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 责也。 △二、就解推破答三:初、叙错解。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 恐者,不定之辞。脱,错也。躁,动也。刘公所见未必如然,或恐有此错脱,而谓圣心空有各照、动静用殊。由此错解,故下牒彼所云。 故言覩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 △二、劝探玄。 若能舍己心于封内、寻玄机于事外。 然般若等智岂独在于圣心?凡心既全真而起惑,但当即惑以求真,故今劝舍内封。般若故非外得。封,执也。内执有无,劝之令舍。玄机妙智,出有无之事外,劝之令寻。寻言而得意者,可以忘言。忘言得意,意无所得,则谁曰不证耶? 齐万有于一虗、晓至虗之非无者。 此劝得已而用也。齐,平也。一虗者,至理也。玄机发照则触事皆理,理不离事,故至虗之理非无也。者,即牒指在人。能如是者,下云。 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抚化,未始为有也。 此又劝其说化传通。当此之时,可作此言也。上三句即前俯仰顺化等,末句即而无照功。 △三、责所执。 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 刘君前曰「本无惑取之知,而未释所以不取理」,故今责之。圣心本自无取,故言不取。不取之理何更待释? △三、双非是当悟惑答四:初、牒前领问。 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 初牒前,次领问。如其来问,亦可如此。然刘公已知真智无知而知、真境无相即相,但未晓知即无知、相即无相,故前立至当非当、真是非是而问。故今先领其所悟,次破其所执,故云亦可耳。 △二、纵夺而答。文二:初、纵其所悟。 若能无心(若内无执异之心方为能善也)于为是(立真是)而是于无是。 以真是对立于非是也。虽知真智无知而知,立此以为真是,待之故有非是矣。真非之见惑在执心,若无执心方乃善了。下当义同此。 无心于为当(立至当)而当于无当。 以至当对立于非当。虽达真境无相而相,若至当非当,执心不亡则不可也。 者。 牒上也。能绝是非之执者。 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 既达无知而知,则了终日知而无知。又达无相而相,则知终日相而无相也。此则但除其执,前义自显矣。 △二、夺其所执。文二:初、正明。 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 有是者,有真是也。无是者,无知也。当义准此。但恐刘公于无知立有真是、于无相立有至当,则执心不除,惑患生也。 △二、征释。 何者(征也。有何患耶)?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 可是当者,实有真智真境也。下出过云。 则名相以形、美恶(污音)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 形,现也。美,好也。至当真是名相现,则美好心生;非是非当名相现,则厌恶心生。欣厌不亡,则轮回奔竞,孰能止绝?此则正在无明深坑。般若智照岂在是非可得耶?又美恶心念纷纭奔竞,何能止息?故非般若寂照如是。 △三、显示正义。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 内心曰怀。洞者,亦空也。心体寂灭,空之又空,故曰空洞也。分别名识、缘虑名知,心体本绝,故皆曰无。此显智体寂灭、境智同如。 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可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 此二句各明即用之体。居动用处可名,皆见心境历然。即心无心、即境无境,故止无为宅绝言也。此显前是而无是、当而无当之义。又上句明心境相即无相,下句显名即无名。无名无相则湛寂,有相有名则繁兴,故上云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 寂寥虗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若了全用之体,体绝心境形名。所解如此者,则可如其来问也。 △四、结责非问。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旨也。 喻,晓也。此上结责。 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 此非其所问也。恐者,不定之辞。生,起也。物者,俗谛万物也。然者,如此也。彼者,真心绝相也。心境是当起是非形对,恐于俗谛万物可说如此。彼真心本绝能所异相,何足彊以是非之情而求也? △第三、结劝探玄。然前结问,盖因执言滞迹、师承有殊,虽拟圣心,必成局执。故今结前所答,泯迹拂言而令直造玄微,即心即智者矣。文三:初、言迹迷悟。文二:初、明迷则生执。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 言迹者,教义也,即前所陈标位有本、宗旨不同。立教为言,设义为迹。且圣人立教诠义,为所不达者以指标月也。情见既多,兴言亦异。若各兴教义者,则见解多途,故曰异途之所由生也。 △二、显了则造玄。 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 言迹不能诠辨于至理,盖心言罔及,故曰不思议也。 △二、举善达之人。 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 善达言而听言者,方能求言在于无言。 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 善达义而观义者,始能寻义在于无迹。言迹既亡,岂分宗异也? △三、结显玄微。 至理虗玄,拟心已差(非解所到),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非言所及),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庶,望也。通心君子者,望刘公内照,同契言迹之外,为所期也。 △三涅盘无名论。明理智不二显证一。前论境则真俗互融,智则根,后体一。今由境智不二,一如无二如,唯此一法。本自无为、真常寂灭,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斯为证之至极。为显示此义,故次来也。约教理则前浅后深,一道竖穷至此。在行果则同时修证,起必全真。但心境不二而二为修,二而不二为证,故前论则能所未亡,此论则泯绝无寄。大凡实教从因至果,一道用心始终如此,故初住发心许有分真成佛之义,故知即因即果、即行即证矣。《华严》云:「初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彼约事顿、此约理顿,故知不俟三只方为果满。又此论来,虽则理由前论,发起亦在秦王。秦王既先唱此宗,论主乃迎述幽旨。由此论来乃有二意:一成立主宗故、二圆满教理故。由斯二意,故先有表文,次方立论。依此分文:初、表文,二、论文。初中又二:初、表题。 上涅盘论表 古题云「并表」,今依近本。此题亦后人立。下奉于上曰上。表,外也,伸明本意已在表文。既因秦王作论,论成故表进之也。 △二、表文三:初、总叹王德。 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闻外书所说也,即《道德经》文,今文略。彼云「矦王得一以为天下政」。始皇讳正,故云治天下。 伏惟陛下(指阶陛之下)!睿哲钦明。 此四者语出《尚书》尧舜二典。今以至德叹秦王也。 道与神会。 无为曰道,不测曰神,神解契于道性曰会。此明具王德。 妙契环中,理无不统。 环之中,盖言于空也,中不空则非环矣。达空理故能统该羣物,此叹知佛理也。 游刃万机,弘道终日。 上句美王业,下句赞外护。 威被苍生,垂文作则。 苍生者,言天之生灵威德覆被。又垂训以礼乐之文作则故。 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二、叙述宗由四:初、叹至理深玄。 涅盘之道(标一乘果法),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 大乘了义曰方等。水深曰渊。府者,聚也。言一乘为三乘究竟所归。又为了义教所聚之处。 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 水无边曰渺漭。《老子》曰:「听之不闻曰希,视之不见曰夷。」皆语妙道深玄。 幽致虗玄(句),殆非羣情之所测。 殆,且也。 △二、叙重恩谦感。文二:初、叙恩感遇。 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 微,劣也。猥,鄙也。皆谦词。蒙恩故出俗闲居学肆也。 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 此即在学肆也。载,即年也。论主十九师罗什,三十一亡,则知论成不久示寂也。 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盘一义,常以听习为先。 听习涅盘义,是了义中最胜,故曰为先。 △二、谦力寡微。 肇才识暗昧,虽屡蒙诲谕,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谘参无所,以为永慨。 屡蒙罗什诲谕,疑心尚暗,故曰漠漠。且竭愚不已似如有解,但未历明师印受,故不敢自决。此乃奉主之言。又因罗什去世,师问无所,故慨叹长永。 △三、叹秦王明悟。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 《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邻」也。神契者,神解相契也。目击道存者,出《庄子》「仲尼曰:『若夫仁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快尽其中方寸者,目之击视,顿领涅盘妙心。 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振,举也。玄风者,涅盘真轨也。玄风将坠,故奋迅举振以开下流,故云末俗。《康疏》云:「什法师亡后,秦王通四科义:一通圣人不住法、住般若义;二通圣人放大光明义;三通三世义;四通一切法空义。」第四即涅盘义。秦王通云:「夫道者以无为为宗。若其无为,复何所有耶?」今叹此事故云也。 △四、序答旨幽深。文二:初、正明。 一日遇蒙答安城矦姚嵩书问无为宗极。 安城矦者,封受之爵也。姚嵩,即秦王庶叔。书问者,姚嵩有书问秦王三义,不问三世义。问一切法空义云「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以何为体」等文。秦王答云「吾意以无为为道。道止无为,未详所以宗也」等文。论主遇蒙答旨,即决疑心,故遂作此论也。下引秦王答文。 何者?(何谓无为之义)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故也。 欲者,悕望心也。未达万法全真、外求理事,皆欲也。故见实有生死,流转无穷。 若欲止于心,即无复生死。 即事而真,故理外无事可取、事外无理可求,即欲止也。生死即真,故无复生死。 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虗空合其德,是名涅盘矣。 心即真故曰潜神,境即真故曰玄默。不二之道竖贯三际、横通十方,故德合太虗,即涅盘无为之义。 既曰涅盘,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百川入海,各失本名;万法归真,竝无异称,故曰涅盘无名。此责安城矦所问以何为体之异见。上竝秦王语。 △二、美叹。 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 下论主美叹也。《易》云:「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今美秦王穷极无为微妙之意,故出言象之外也。 自非道参文殊、德侔慈氏,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壍? 参,厕也。侔,竝也。二皆同义。文殊是不足梵音,具云曼殊室哩,此云妙吉祥,亦云妙首、亦妙德,即法王之子。慈氏者,姓也,梵云弥勒,名阿逸多,此云无胜,胜德过人故,即一生补处菩萨。今反美秦主道德,非与此二大士参竝,何能宣扬玄道深旨、为佛法之城壍焉? 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 大教,即佛教也。幽旨,乃无为深旨。此二者去圣已远,今之重兴,故曰复舒、更显。 寻翫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岂直当时之胜轨,方乃累劫之津梁矣。 寻文翫义,不舍于心目;一欣一悟,交集于怀臆,故手之舞之不暇也。直,但也。当时者,当今之时也。津梁者,津济可以通舟运,梁桥可以接道行。今秦王立无为之胜轨,使而今而后有出尘之正道故。 △三、奏闻作意二:初、明作意。文二:初、赞前义幽深。 然圣旨渊玄、理微言约,可以匠彼先进、拯拔高士。惧言题之流,或未尽上意。 先领前文义精当,故曰然也。圣旨渊玄者,秦王义意高深,无为理微,王言简约。匠,师也。拯,助也。先进利根或有所疑,可以此为师训拯助。进,趣也。惧言题之流者,言题既简,不晓者惧之。即中下之流,恐未能尽于上意,故今作论以备之。 庶拟孔易十翼之作,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 庶,望也。拟,比也。孔易十翼者,孔子作十翼以赞易道。十翼者:上经彖一、下经彖二、上系三、下系四、大象五、小象六、文言七、叙卦八、说卦九、杂卦十。今比拟仲尼所作,岂贪于文,图欲显易旨之幽深。今亦不求多文,但显秦王之深旨耳。 辄作无名涅盘论,论有九折十演。 即标下所作之纲领,竝如下释。 博采众经,托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 广博采摭佛经、依托圣言为证量,成立晓喻,以此赞述秦王无为之义也。 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 非谓关涉造诣秦王神解之心,又非穷究秦王远当之旨。下云。 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 但欲拟度无为玄门,且班布开喻后学之徒耳。 △二、助末章高判。文二:初、叙判斥之义。 论末章云: 秦王通第四义,末章有此云。 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 逍遥园诸家谈一切法空之义,泯绝归空,全同断见。 吾常以为太甚迳庭,不近人情。 吾者,秦王自称也。太甚迳庭,出《庄子》。李颐音云:「迳庭,激过也。」着空过甚,不近人之情解也。下难云。 若无圣人,知无者谁? 知者,证也。既无圣人,谁证无理?此斥不达之流,不能即有以契无。 实如明诏。实如明诏。 论主叹也。王言曰诏,诏旨明白故。 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 《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今借彼文。恍惚者,似有若无,不可见故。窈冥者,深䆳不可测故。无为之道者,在乎杜绝思议之间,有而精微。游者,履也。虽平等味,同其道、合其微,其唯圣人乎。若无圣人,谁证道也? 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幸遭高判,宗徒𢄶然,扣关之俦蔚登玄室。 顷,向也。踌躇者,犹豫不进也。怏怏者,疑恨也。此旨者,空廓之旨。高判者,秦王判斥也。𢄶者,快也,心之决了曰𢄶然。俦,倨也。蔚者,艹木盛貌,今取盛义。疑心既决,进道者盛也。 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暎于千载者矣。 此亦叹前。佛灭后圣贤已隐,法轮久不转,道光长掩耀;今由秦王宣扬,故使再转重照也。 △二、伸述作之怀。 今演论之作旨,曲辨涅盘无名之体。 秦王判释已明,今乃委曲更辨。曲辨之意者,下云。 寂彼廓然,排方外之谈。 寂,灭也,助秦王灭诸家廓然断见。又《庄子》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则涅盘等义皆方外之教。今明即事即真,故非方外之谈,乃推排之也。作论雅意其在此矣。 条牒如左,谨以仰呈。 条,录也。左,后也。仰,上也。录牒在后,谨而进上也。 △二、乞指授。 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指授。 少参者,谦也。似合上意,愿敕记而存之,差则乞从指授耳。 僧肇言(表毕) 注肇论疏卷第四 音切 竚(除吕切) 疴(于何切) 瘵(侧界切) 遘(古候切) 彖(羊吏切) 儁(子竣切) 婉(于远切) 邕(于龙切) 猥(于隗切) 惘(文两切) 悒(于急切) 釿(牛引切) 漭(莫朗切) 摭(之石切) 颐(以之切) 窈(于鸟切) 怏(于两切) 𢄶(呼麦切) 蔚(于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