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卷第三
姑苏尧峯兰若沙门 遵式 述
△大科第二明体用不二显智一。此论来意者,前显不二之境,今明双融之智,故次来也。然境非智无以显融通,智非境无以发互照,良由智用和融方显真俗理一,但文不顿书、理不顿显,故先明境、此明智。然智一之义,意有两途:一则权实互具、二乃二用同体。实由二用同体故、权实互通故,对境则真俗互通、在智则根后同体,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斯为般若无知焉。文二:初、论文,又二:初、题目。
○般若无知论第三
般若是梵语,此翻曰智,即用也,通权及实。或曰根本、后得,如理如量。真智、俗智,名异义同。或曰在因名慧,在果名智。或曰实则名智,权则名慧。今因果权实通得智名,谓下论中竝不名慧,故知但以一用分二,故今通翻曰智。又前宗本篇中有沤和之名,文云「权慧具矣」。今无沤和,则知智通权实,实智照理、权智照事,义分二照,用乃相融。此中实智照前不真空,权智照前物不迁,前既真俗相即,此亦权实互具。言无知者,即体也。体是本觉真心,心性寂灭,本无知觉。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离念本觉,即今无知,为权实体故。六祖以无念为宗,神秀以离念为宗,虽分顿渐,皆明智体无知。所谓如珠发光,光还自照。本觉起照,还契本觉,即理智不二之义。《华严》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证,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般若无知之旨,良在斯矣。若对上五名一义者,本无、实相、法性体上起智用,权则达缘会、实则照性空,权实不二还照本无等理,为一义也。般若即无知,持业释。般若无知之论,依主释。
△二、本文二:初、序意三:初、标宗陈惑。
夫般若(双标权实)虗玄。
一心真理虗寂玄微,为权实体,不可以识识智知,故曰无知。
者。
牒上所标。
盖是三乘之宗极也。
《法华》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一乘法是彼三乘所宗之至极也。彼一佛乘者,乃今即理之智,为此论所宗。故权实不异理乃曰般若虗玄,所谓佛之知见故也。故《涅盘》云:「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诚真一之无差。
诚,实也。智体真一,故无差别。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也。此上标宗,下陈惑。
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
异端者,语出《论语》。今谓人随情见,解别言差。正明权宗迷实,故异论各兴纷然不一。自佛灭度,权多乱实,故曰久矣。盖彼境智不谈一心为源,故使异论纷纭迷之久矣。
△二、序闻悟之由三:初、明师教东来。文三:初、标名叹德。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
法理无舛,解惑在人。既有异端,何以正之?故今先标其人。人能弘道,道在于人。故对彼惑者,有此正师,故标牒之也。天竺是梵音,正云印特迦,此云月邦。天竺有五,《僧传》云:此师祖是南天竺之国相。什生于龟兹,出家后往天竺传道,故称天竺沙门。言鸠摩罗什,是梵名,具云鸠摩罗者婆,义翻云童寿。高行胜业,备载本传。此即论主受法之师也。
少践大方,研几斯趣。
贱,履也。大方,语出《道经》,云「大方无隅」,今借语以目真理无际故。少年乃心诣至理也。研,核也。几,心也。研核自心,以般若为趣故。此上叹其所得,下释其深契。
独拔于言象之表。
拔,出也。言象之表者,《易》所谓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今美什师得智之深意,故出言象之表也。
妙契于希夷之境。
契,合也。虽以智合理,理外无智,故契而无契曰妙契。希夷者,《老子》云:「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真理无声色也。罗什师契理于声色之外,故上曰少践大方也。此上序得理智,下明利用。
齐异学于迦夷。
齐者,平也、伏也。异学者,外道也。迦夷者是梵音,具曰迦维罗卫,是天竺一国之名。《康疏》云:「此云赤泽。什师在彼,曾以智慧屈伏外道。又温宿国中,亦曾摧伏外道。备在本传。」今且举迦夷之一国,以叹其能耳。
扬淳风以东扇。
淳风者,春风也。以其和而发物,而况圣法能随根起智。言东扇者,彼望此为东,传风曰扇。此叹什师传法、东流智用之能事。
△二、美其来由。
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
爰,欲也。烛,照也。殊方者,彼土来此,是异方故。匿耀者,掩智用也。凉土者,五凉,当后凉,都姑臧。什法师本因此土前秦符主讳坚,建元十三年,有德星现。至十八年,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四伐龟兹。吕光果克龟兹,与什同回。至凉州,闻本主为姚苌所害,光乃窃号关外,遂称后凉。父子承袭,三主一十八年,什师亦在后凉一十八载匿耀韬光,余如传述。
所以道不虗应,必有由矣。
圣道埀应,必待时至,根熟方可传通。今十八年匿耀之所以,盖欲待时候机故也。
△三、流通年数。
弘始三年岁次星纪。
姚苌崩,子讳兴立位,岁号弘始。言星纪者,《尔雅》曰:「丑月曰星纪,丑年曰赤奋。」今避文拙,故以月名号年岁星次在丑位故也。
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
康引三十国春秋云:后凉吕隆惧南凉北凉所逼,表奏秦请迎罗什。至五月,秦遣陇西公石德伐吕隆。隆至,九月归降,方得迎罗什师入关。谋,计也。举,用也。师者众,即兵也。秦王乘吕有入国之计,故用兵伐凉,迎什来之也。
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矣。
意也者,牒上索意也。前秦取什,后秦次主方来。而上云「道不虗应」,其意何也?今牒而释之。《大品》云:「般若于佛灭后,先至南方、次西至北,北方大盛。」《智论》释云:「北方,谓北天竺也,今谓北天。」般若运数,转兴东国,待时而至,使其然矣。此上序弘始三年为发教之时,下明秦王为待熟之机也。
△二、秦王垂护二:初、标号叹德。
大秦天王者。
天王者,法天而治,使民归往故。
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
无为而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盖王者之道德。今叹秦王道德充实,故契合百王之端、洽润千载之下。
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
王者游智刃日应万机,万机之暇弘佛道于终日。季,末也。苍生者,指万民也。既日应万机,下民仰之如天;由弘道终日,故使如来遗法倚仗流通也。
△二、明翻译阐扬。
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
集,聚也。义学者,学习译场义理之人。逍遥观者,逍遥园中有观也。躬,亲也。秦文者,新旧译出之经。方等者,大乘般若教也。罗什入关,既重译诸经,故秦王亲执新旧二文与什公参,竝详定方等至教之深旨也。
其所开拓者,岂唯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秦王与什师如是开拓于圣道,不独一时之益,乃累劫为迷津之梁道也。故知般若真旨,自罗什东来、秦王参定,义方明正矣。
△三、明预座闻悟。
余以短乏,曾厕嘉会,以为上闻(句)异要,始于时也。
短乏者,谦也。厕,预也。嘉会者,译场也。上闻者,闻般若上义也。昔因异端殊执、正理无凭,今预译场,闻此上义一乘异要甚深之旨,始于时而领悟。
△三、赞深谦述。
然则。
牒上。虽因罗什、秦王护此闻悟。下云。
圣智幽微,深隐难测。
般若体用幽微、量超数表,故曰深隐。由此故难测度也。
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
释上体量难测。无相故不可以象思,无名故不可以言议。
为试惘象其怀,寄之狂言耳。
今论者欲剖闻悟以示未来,而口不能言、心不能测也。为试者,且用也。惘象者,语出《庄子》,但取无心之义。狂言者,盖无定语也。且用无心之心、无言之言而议论之,以息异端耳。
岂曰圣心而可辨哉!试论之曰:
非谓般若言可诠辨,且论之耳。
△二、正论。文二:初、标宗正显。文四:初、标具用之体。文三:初、引经标体。
《放光》云:「般若(标能观智)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出体也。言所有相者,即现在所有差别相,始自色心、终乎种智,世出世间相。生灭相者,过未相。然般若体性,过去非新生、未来不灭坏、现在无住,异三际、常平等,等同虗寂,故曰无相。又中间不住异故非有,前后无生灭故非无,体超四相、量绝百非,故曰无相。譬如虗空,虽毕竟湛寂,而前际无生、后际无灭。般若实体,当知亦然。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成立上义。然相则就体而论,知见带用而辨。辨用归体,体本自寂,故无知无见也。言所知所见者,所有之知见耳。灵知正见,言用则有、言体则无,今既明体,故曰无知无见也。然由体无知见,故能知见,如镜无像故能照物。又有知曰无明、有见曰妄想,智体无无明亦无于妄想,由离迷妄故无知见也。又体无相故非色、无知见故非受想行识,出世智体非蕴聚法故也。
△二、约体辨用二:初、牒经问用。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
辨,明也。何耶,是疑辞。此论正明能照之智必有知用,而《放光》曰无相、《道行》曰无知见者,何所辨耶?
△二、即体显用三:初、正答。
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言果有决定有此义也。无相之知者,据《放光》答用也。般若真体虽三际无相,即体之用了了常知。不知之照者,据《道行》答用也。不知者,牒上无知也。虽体无知见、湛然寂灭,而全体之用灵灵常照。圭山云:「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名正念?」明矣者,体必具用,义可见故也。此则据理而答,以实教言体则必具用、谈用必全体,如水与波不相舍离。极成之理明矣。
△二、推释。
何者?
推也。何以无相不知果有知照之义?
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
反释也。夫若有知之体而起于知用者,必有所不知矣。此则妄心逐事不能契真,二乘证真不能达事,皆有知故有所不知。下顺释。
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全无知而起用,故用无不知也。然此义犹暗,若谓以无知为体而起于知用者,则尚惑矣;当了即无知而知,全体为用,方真达般若体用之旨。但言不顿说、理实同时,如全金成像。思之。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一切知者,理事双照、真俗竝观也。但全体之用,鉴照照用自然融通,即佛正徧知义也。所以知照之义在乎无相无知也。
△三、引证。
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信体用不二也。
△三、会用归体。
是以圣人。
般若体用不二,得之者曰圣人。
虗其心而实其照。
虗寂心体必具权实照用。
终日知而未甞知也。
终日照理达事,未甞有知也。此述上体用同时,下会归于体。
故能默耀韬光、虗心玄鉴。
无照而照曰默耀。韬,韫也、藏也。照而无照曰韬光,心而无心曰虗心,无鉴而鉴曰玄鉴。此则默韬虗玄皆体也,耀光心鉴皆用也。此四二而不二者,其唯圣人乎。
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
闭塞者,泯绝也。聪者,听之明也。冥冥者,寂之又寂。故虽体用常俱而体外无用,若全用归体则闭泯智照、杜塞聪明,唯本来觉性冥冥寂寂者矣。故《起信》云:「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即般若无知之义。
△二、明即体之用五:初、明权实同体。
然则(承上之辞),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上明全体智用,今开用为二:一能穷理曰实、二能应物曰权。权用名神、实用名智,但由所照理事不二而二,故能照智用权实有殊。而其两用未始抗行,故下论中多影略言一。学者必须互知。今此先明实智也。穷者,照之极也。幽者,理之深也。实智虽有穷理之鉴,能照之体寂而无知。
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
次明权用也。神者,不测之义也,应化之心不可知之故。应会者,感属机、应属圣,应与感合曰会,虑则思念也。无知无虑,文别理同。神有感应合机之用,能应智体本无念虑,是知照理应机二用虽殊,无知无虑体一,故曰般若无知也。
△二、显一体同虗。
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独王者,唯一故自在也。世表者,处世不滞于世也。无虑而应,应无所滞故,自在不染也。玄照者,照而无照也。事外者,不滞事也,无知而照故。即事而真故,不滞事也。
△三、述成二用。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
实智穷理,理不异事。
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权虽无虑,终日化生。
△四、显即体之所以。
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
俯,下也。仰,望也。俯就仰望,随顺应化,接之无穷。盖权智之用也。
无幽不察。
实理幽深,智无不察,盖实智之用也。
而无照功。
实体无照、权体无功,二用即体,体无照功也。
△五、结成二用。
斯则无知之所知(实也),圣神之所会也(权也)。
△三、体用合明四:初、标指。
然其为物也。
此标牒之辞。上所论般若体用有无无定,未知照理照事是何物也,故今牒而指之。
实而不有、虗而不无。
用即体,故实而不有;体即用,故虗而不无。
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
存,在也。般若体用常在乎不二,而不可以有无议者,其唯圣智如是也。
△二、推释。
何者?
推之。何故不可以有无论耶?
欲言其有,无状无名。
体无形状,离心缘相;体绝言说,离名字相,故不可言其定有。此释上实而不有。
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圣人用此照理达事,未甞间息,故不可言其定无。此释上虗而不无。
圣以之灵,故虗不失照(全体具用);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虗(全用是体)。照不失虗,故混而不渝。
混,融也。渝,变也。用即体,则混融常虗、虗而不改。此明不变之体终古不忒也。
虗不失照,故动以接麤。
麤者,对细之假相也。对上理体细妙故,指今事用麤着也。体即用,则运动接照而无穷。此明随缘之用不失也。
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言体则无知无虑,言用则照理照事,此二者言异而义同,故体用存而不可以有无论者,圣智之谓也。
△三、引经。
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
《净名经》长者偈赞。集起曰:「心分别名意。唯第八赖耶集诸种子、起现行,故独得心名。第七缘内、前六缘外,皆分别故,俱受意名。」八识竝妄,真智离妄,故无心意也。又无心即无知也,无意即无虑也,而现行者常行照鉴故。
《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平等本觉之体,动则曰无明、不动曰究竟觉。觉体虽寂,而能建立境智诸法。此上二经竝证体用不二也。
△四、结不二。
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
圣智之迹,虽有知无知、有应无应,言量万端,不二之理本一。如言水则静、言波则动,波水动静,本乎一致。此则《起信》真如生灭二门不二,本乎一心也。又依真如门修止,即今实智;依生灭门修观,即今权智。止观依一心而起,即今无知无虑,为权实所依也。今会用归体,故曰致一也。
△四、境智结会二:初、结境智权实。
是以般若可虗而照。
实智无知而知也。
真谛可亡而知。
真境无相,故实智亡相而知也。此结实智对不真空论也。
万动可即而静。
事用不一,故曰万动。各不失缘,生此相故,即动而静。
圣应可无而为。
权智无应而应也。此结权智,对上物不迁论。所以能照之体虽一,由对二境,发所有二。既真俗二境相即,故权实二智亦融。
△二、结权实同体。
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
先指上所结曰斯。则权实相本无知无为,全体具用。法尔曰灵,知妙应故,分权实耳。
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知照为作但由体具,非谓体有,故曰般若无知也。
△二、问答推析者,文有一十八段,皆展转蹑迹,假致疑难以导深旨。古者分为十八科,今合问答以为九重:一体用、二名实、三心境、四两关、五是当、六取舍、七应会、八真妄、九寂用,各具问答。然此九中,据文则初一双明、次五唯实、第七唯权、后二双显、据义则一一兼通、盖由体用互融故权实相即。今初体用问答,文二:初、知会有无难,二、体用同时答。今初。此因上云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有无相违,故此兴问也。文二:初、牒用难体。文二:初、叙难。
难曰:夫圣人(约人辨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
实智灵照、真心用常独朗,不因境有,故触事而真,故曰物物斯照。
应接无方,动与事会。
权智应感,无定动用,皆与俗谛事相合宜也。
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动与事会,故会不失机。
无遗者,顺理也。实智能知,知必顺理;权智能会,会必合机。
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
必有能会之智可以应会。
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
定有能知之智可以鉴知。
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虗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虗会。
不虗者,定有也。
△二、正难。
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
无会者,即前无虑。据上所释,定有知会;而前所谓无知无会,其义何耶?
△二、纵夺重难。此难意与上同,但别有疑情,故重问也。
若夫忘知遗会者,
牒所解也。忘,舍也。遗,弃也。意谓实智有知、权智有会,但舍弃知会之心,故曰无知无会者。
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
私,己也。自取知会之巧曰私。圣人无此,故知而曰无知、会而曰无会。此上纵。下夺云。
以成其私耳。
若以无知无会为圣,智者虽不取知会之功归己,返欲取无知会之功归己也。下难。
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
圣智若此,权实定有知会,但可谓之不自取知会耳,何得无知会耶?
△二、体用同时答三:初、正答前难。文二:初、答体用难。文二:初、正答。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前曰神有应会之用)而不仁。
前曰而无虑焉。功者,业用也。高者,胜过也。不仁者,《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𢏺云:「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故不仁也。」今圣人权智化生,令获出世之益,故其功胜过二仪。而能应之体本无思虑,故同天地之不仁。此答上权智即应而无虑也。
明逾日月(前云智有穷幽之鉴)而弥昏(前云而无知焉)。
逾,过也。弥,极也。日月唯明于世事,而圣人实智能契出世真理,故有过日月之明。而能照之体本自无知,极同于昏昧。此答上实智即知而无知也。此上竝答以全用之体。
△二、责非。
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
此责执无之见。木石者,无灵觉之物。瞽者,盲也。前云无知无虑,岂同此之无知也?
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此责执者之见。诚,实也。人者,心多妄计。前云有知有应,异于人之妄想也。者字,再牒上也。未详般若有知之义如何?下云神明故,则不测灵明之智不可实以知、会事相而推求之也。此责前难者以有难无,乃谓般若有同人心、无同木石,岂知体用同时不二之旨也。
△二、答纵夺难四:初、叙计。
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甞不有知。
子意者,彼难者之意解也。欲令者,解心使之故。未甞不有知者,语反,顺合云定有知也。般若本无此理。盖难者意解,谓令圣人虽不自取知会之功,而谓圣心定有知应也。此即牒上问者邪解也。据此文倒,顺合云子意谓圣人定有知而不自有其知也。
△二、斥非。
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
无乃者,斥辞。乖,迷也。一迷圣心量、二失圣教量,故责也。
△三、征释。
何者?
征也。求上二量也。
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虗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
此引《大品经》,出圣教为量也。真般若者,牒二智实体也。清净者,体性寂灭也。如虗空者,举喻也。智体犹如太虗,无生灭染净故。无知等者,释上清净义。灵知真见,实用则有、体性则无。作为缘虑,权用则有、体性亦无。既明真体清净,故知本无此四也。
斯则知自无知矣。
此显理量也。据斯经义,则知权实知会之体本自无知,此理极成。论中多单明实智会而无会,文影略耳,下皆类此。
△四、结责。
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
结非前解也。岂谓圣智实有知会返照,不欲取之,而说无知无虑耶?
△二、蹑迹断疑。此下论文非答前难,但前语意有迹,故论者蹑而断之。文四:前二破疑执,后二释正理。前二中但有牒辞,即是疑意虽破、当时现行,即遮未来种子故。取金刚遮断之意,以为此科。文二:初、断有知性空疑。文二:初、牒疑。
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
疑者因见上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虗空」等文,乃疑云:般若必有知,但为智性本空,故称清净无知等也。故今牒之。
△二、正断二:初、比破。
则不辨于惑智。
无明心能知名义,曰惑智。此智定是有知,因境而有、离境则无,性本自空。圣智同此,何以辨别?
三毒(贪瞋痴)四倒(无常乐我净而计有者也)皆亦清净。
皆者,总也。三毒四倒七种颠倒,皆从妄想心生。既属有知性空,亦可同般若清净之义。
△二、夺破。
有何独尊净于般若?
尊,崇也。若惑倒同圣智者,何故经中唯推崇清净无知在于真般若也?故知圣教独崇之智,非同惑妄有知性空也。
△二、以境叹智疑。文亦二:初、牒疑。
若以所知美般若。
疑者又云:圣智虽非性空,而定属有知,但由照真境时所知无相,故美叹智曰无知矣。故今先牒之。
△二、正断二:初、叙定。
所知非般若。
此句定宗。所知曰境,般若曰智。境智定不同,故曰非也。
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
此据疑者定义也。疑者曰:智定有知,境属无相。故今定云:据汝所说,则所知之境常清净,无相般若之智常自有知,未可曰清净无知也。
△二、夺破。
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
缘,由也。致,立也。若如疑者所见,则经中秖合欢真境清净,亦无缘由立清净之言叹真般若也。今以经中唯叹般若之文为正量,验知非因境无相而曰智无知也。
△二、释正义二:切、释前经义。
然。
领前之辞。所疑既非清净无知之义。何也?故今领之。
经云般若清净者,(此再牒前经也)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
将无以者,拟议经旨之语。本觉为智,所依曰体,体不可改曰性,体即性也。真净者,非离染之净,乃真实清净也。本无惑取之知者,释无知见等,为真净义。非离惑取曰无知,乃本自无惑取,故曰无知。
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
结成清净无知之义,破前二疑也。
△二、重显体用。
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
岂唯体无知故名清净无知?有知之用常自清净无知也。故体用不二旨清净故,故曰真般若者清净无知等也。
△三、结显正义。因答难断疑已,故结显前权实体用不二之正义。文二:初、结显前义。
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
即体之实智,照真谛理也。然此但契自智之无知即照无相之真谛,非谓外有真谛以为所照决定之相。
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
兔马之遗者,《婆沙论》以三兽渡河入水深浅,即象马兔喻三乘造理有异。二乘灭妄求真,如兔马之涉水,泛身而过;菩萨证唯心,故如大象之渡河,截流而过,故无兔马遗余,一乘智鉴无不穷极故。前曰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此中更合云:圣人以无虑之般若、照彼不迁之俗谛,俗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应之用。既一体二用,约境义分,境既真俗相融,用亦权实不二,故论中或秖就一用显体,已知二用不殊故。今影略出之,以显前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之正义也。
△二、明前所以。
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
此明前权智所以能会之智不差机宜。言当是者,以取应对之义,至下文辨应而无虑,故曰当而无是。
寂怕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此明前实智所以虗寂淡怕故无知。无知之知,无不鉴知。
△二、名实问答二:初、两名求实问。文二:初、泛陈名实。
难曰:
此蹑上答中名异,故今立难。下自指前。
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
通者,运用不滞也。凡世立物名,盖为物不能运用,故以名召令得通用。
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
虽体与名殊,定有对名之体而对于名。
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隐。
△二、牒文正难。文三:初、牒前名异。
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
此即牒上寂怕无知而无不知之文,以有无名异为难也。
△二、叙欲一之意。文二:初、自意。
意谓(难者之意所谓也)无知未甞知、知未甞无知。
尝,曾也。圣心若定无,则未曾是有;定有,则未曾是无。乃可归一也。
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
若有所定,方是能诠名教、通运所诠智体,亦是立言召物之本意。理当如是。
△二、论意。
然论者(者即指作论之人也)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
论主欲明圣心体一,而立文有异。寻此异文而求一体者,未见有当名之定体。
△三、两关正难。
何者?
征也。何谓寻文求实未见其当?
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
辨,明也。有知得圣心,无知明何事?
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
无知得圣心,知名明何物?
若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平呼)哉。
若二名都不得圣心,未审前云无知无所不知,复论何事耶?又解,二名既不得圣心,未审对何名论召圣心之体耶?
△二、双拂显玄答三:初、拂迹双泯。
答曰:经云般若义者。
标也。般若体上合宜,道理曰义。
无名无说。
名诠自性,说谓言说。言由名起,既不可名召,故非言说所及也。
非有非无、非实非虗。
非有无者,转释上无名说义。智性不同妄心有知,又不同木石无知,故不可以有无名言诠召也。非虗实者,转释非有无义。非实故非有,非虗故非无也。
虗不失照。
故非虗无,体即用也,不变即随缘义。
照不失虗。
故非实有,用即体也,随缘即不变义也。
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
斯则者,牒归上也。由体用不二,故非实非虗;由非虗实,故非有无性。非有无,不可以名召,故曰无名之法。名既不立,如何言也?前难者以名求体,殊未达名所不能召也。经义如此,故当信之。
△二、释妨述意。
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
妨云。既言般若义者无名无说等,何以云言所不能言也?故今上句领前也。然者,踌躇经旨也。理非诠表,无以传达于后人,故当藉言也,故曰般若义者等文也。故知为物有说,理实无言。
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
圣人言教,终日说般若非有非无等,但为破惑,毕竟于般若未尝有言说可及。《涅盘》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如是二中间,未曾说一字。」何谓经有可言也?此上释妨,下述意。
今试为子狂言辨之。
狂言者,不定之语也。且为难者以不定之语诠辨之,非谓般若可说也。
△三、正显玄旨三:初、显体用玄微。
夫圣心者。
标圣人所证一心具权实体用故。
微妙无相,不可为有。
妙者,不可思议也。妙之至妙,故曰微妙。妙体无相为是也,不是有故。此明心体也。
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弥勤之用,照理达事,不是无也。此明全心之用。
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
智用双存,故非无。
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
不可思议,绝名教诠表,故非有也。前经所谓无名无说、非有非无,盖体用同时,不在二边也。
△二、释知无知之意。
是以。
牒上体用二言,释言下之意。
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
前言无所不知,非谓智是有知,盖欲通般若有鉴照、异于木石,所以言知也。
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前云寂怕无知,非谓智属无知,盖欲辨般若之体相异于妄心,所以言无知也。
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
正破难者执前知无知之言也。辨体相故说无,不是定无;通鉴照故说有,不是定有。前何以将知无知定名取定圣心耶?
非有故,知而无知。
此下正示非有非无之义。非有故,牒上通鉴不为有也。谓灵知即无知,故所以有非有也。
非无故,无知而知。
非无故,牒上辨相不为无也。谓无知之体本自灵明,所以无非无也。良由体用、知无知虽有二言,定无二相。
△三、结不二深旨。
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
全用是体、全体是用,如波即水、全水即波也。
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无以者,劝不可也。不可见前知无知言异,而谓圣心体用有异也。
△三、境智问答二:初、以境求知难。文三:初、泛叙难端。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
前云「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蹑前,先叙境智,反难无知也。真谛无相,唯般若实智能照,自余不可测度,故曰深玄。
圣智之能,在兹而显。
兹,此也。由见真谛,故名圣智。般若功能在此真谛而表显之也。故前曰「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也。
△二、引经成立。
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
经文语反,由般若故见真谛也。下成立经意云:真谛为发智之缘,故圣智之能在兹而显也。
△三、结难有知。
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若以所知发智之缘推求于智,既有照理之能,智必有知,何谓无知般若耶?
△二、心境同无答三:初、以理正答。文三:初、正答。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
此明境智体同用异。且夫真境无相,真智无知,今上句约用纵之,以真境求真智,义分能所。下句就体夺之,真智无知,即真境无相,理实无二。故清凉曰:「智体无自,即是证如。」
△二、推释。
何者?
推也。以缘求智,何以智无知耶?下释。
《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
缘,虑也。识以了别为义。经是简妄反显也。般若不缘虑色境而生分别妄识,是名般若不见色。若妄心则缘境生分别,故有知见。则知难者以智为知,乃是认妄为真也。
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
此明真心真境。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清净者,本来寂灭也。色心既本自清净,故般若体性清净无知。故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
△三、结显。
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
此三也字,前二即结上经旨,后一生起后文。以前段就体推释同虗,此中约用结显义分能所境智。经云「般若清净」,即灵智无知以为能觉也。「五阴清净」,即真境无相以为所觉也。此乃以无知心觉心无知,义分能所耳。下句生后。此所知无相境,即发般若之缘。由了无相,方曰般若故。
△二、简辨真妄。此下论文由前难者以缘求智,以智为知,执妄为真,故今简辨令了真妄。文四:初、总标境智。
夫知与所知。
总标也。真妄二智俱曰能知,真妄二境同名所知。
△二、真妄对辨。
相与而有。
相者,当对也。与者,共同也。难者以妄智对境,有知有相故。
相与而无。
主家义分能所,以真智对境,无相无知故。
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
物者,指心境也。莫之者,不能也。真心境则同虗寂,不能令有。
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
妄境智则同幻有,故不能令无。
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
妄境为缘,起妄智之分别。
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
生,起也。所缘之境本寂,不能起能缘之分别。
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
境寂心空,故智照所缘而无分别。故上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此释真境智义也。
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
境为缘而起智,是以能知所缘相因而生分别。故古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此即上难者云「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三、结示起由。文二:初、正示。
是以知(妄智)与无知(真智)生于所知矣。
迷自心则执境智起,起之则境生,故妄智曰有知。了自心则境寂智虗,虗而不二,故真智曰无知。故前问者答者俱曰以缘求智,而有知无知之异者,葢迷悟之不同耳。
△二、征释。
何者?
真妄二智何故同生于所知?
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妄智迷真,心外取相,故知妄境也。
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
真境本无相,真智以无知而契之,故曰何由知。
△四、释成所以二:初、牒所以。
所以然者。
有何所以故,妄境智则知缘相因而生,真境智则缘所不能生耶?故今牒之。
△二、释成。文二:初、释妄。文二:初、正释。
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
事本空无,妄智不达,执之为有,见有境起。
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
因有境故智有分别,故有知心起。
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
既境智相生,即智为境、缘境为智,缘缘会故,境智同有也。
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
从缘境智,缘会则生、缘离则灭。既有生灭,故非真谛门中,乃称为妄也。
△二、引证。
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
证上可知。然《中观》文有二句,上句证前、后句标下,故今取义便,隔彼后句以就次科也。
△二、释真三:初、标。
不从因缘故即真。
不藉因缘生者方名真实。标也。
△二、释。
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
今真谛门中无相真境与无知真智是一心理智,假分能所,实无二相。既非缘有,故名曰真。
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
无物者,境智既不从缘,故无缘生境智之物,所以曰真境真智无相无知也。
△三、引经。
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
真谛门中不见有境智之法,故无缘相生。上明所以竟。故知难者以妄问真也。简辨已毕。
△三、结答前问三:初、述成无知。
是以真智观真谛,未甞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
述成真境智,显无知义。以真智不取,是观真谛义也。
△二、释妨除疑。
然。
领前也。智实无知,如何契理?下释云。
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
智非木石之无知,但以照而常寂,故真境无外相,即真智无知尔。
△三、结难非真。
而子欲以缘求智、以智为知。
此牒彼执妄也。
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哉?
责迷真也。缘自非缘者,真境非外缘,如何发智有所知耶?
△四、两关问答二:初、不取违知难。文二:初、牒论叙难。
难曰:论云不取者。
牒上云智不取所知者。下叙难。
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
开两关也。
△二、两关正难。
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
夜游者,暗中游方也。缁素者,黑白也。智若无知故不取,则圣心冥昧,如人夜行,岂辨境之黑白?何以云真智观真谛也?
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
若先有知、后不取者,知即是取,与不取有异也。
△二、知即不取答二:初、双非有无。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
不同木石无知,不同妄想有知。木石绝灵照,妄想居攀缘,般若离二边,故非此二而说不取也。
△二、正答不二。
知则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当灵鉴时本无取着,故能无取着而长鉴知。如摩尼珠现色,而本无色,无色而常现色,此乃全用即体、全体即用。知与不取,说虽前后,义实同时。
△五、是当问答二:初、无当违有难。文二:初、牒论叙难。
难曰:论云不取者。
牒上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正难下句也。
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
诚,实也。不物于物者,不执着于物也。既无惑取之心,故曰不取。
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
是当之言,诸教少有,此论多说。凡两物不别曰相是,敌对曰相当,亦犹彼此是非,盖诸法相望之通名也。今明境智相当相是,故曰是当。今且以智曰是、境曰当释之。真心真境同虗,故无惑取,则无心是于境亦无境当于心。此即难者解不取之义如是也。
△二、以无难有。
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谁,何也。心无是、境无当,但可云无知,以何当对于圣心而云有知耶?无所不知者,有知也。此则难者但解其体、未达其用,故为此难也。
△二、有无双融答三:初、领问。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
前难者虽解境智同真,未了即真心境,故以无难有。今先领彼所解,后示体用双融之正义也。
△二、正答。
夫无当则物无不当。
境则全理之事,无相即相。
无是则物无不是。
智亦全体之用,无知即知。
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
知即无知,照而常寂也。
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
相即无相,触事而真也。若达此知无知不二、相无相无殊,则何疑前云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也。
△三、引证。
故经云:「尽见诸法(境智历然)而无所见」者也。
智无知、境无相故也。
△六、取舍问答二:初、舍有滞无难。文三:初、呈解立难。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
此因上是而无是,故立此问,遣后人之余疑。非不能是者,即上云是也,显有照鉴故。诚以无是可是者,意谓由境无所是之相可是,故曰无是。此以有知之智对无相之境,故曰是而无是也。
虽无是可是。
境虽无相可是。
故当是于无是矣。
圣心必须对于无相境也。
△二、引经成立。
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
经是正义,真谛无有无相,般若无有无知也。今难者解意不同,意谓般若是有知,由真谛无相可得,故般若无知也。者之一字牒经。不自领经意云。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
信经所说,则知般若定无照有之知,以显唯照无也。
△三、正难滞无。
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也?
为,是也。累,滞也。圣心若以无相真境是无相者,有何所以滞累此真谛而取于无相耶?虽不取有,少异于妄心;若取于无,何殊于断见。故此疑问也。
△二、取舍俱离答二:初、直非所难。文二:初、正破。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
般若无此取无相之心也。
△二、推释。
何者?
推上也。
若以无相为无相(牒问),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
若以无相是无相,无相即是相。虽舍有相而着无相,岂为智照也。
譬犹逃峯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
逃,避也。峯者,山之高处也。壑者,溪也。逃避峯之危峻,而赴于溪壑,俱不免害身之患。舍有取无,俱不免乎取相。般若圣智故非如是也。
△二、显示正义。文二:初、示正义。
是以至人(约人显智也)处有不有、居无不无。
居处者,智之所诣故。即事造理,故处有不有;理不异事,故居无不无。又处有居无,照理事故,即前是当也。不有不无,泯理事故,则无是无当也。
虽不取于有无。
明不取也。非唯不取有,亦不取无也。又即前无当无是义也。
然亦不舍于有无。
明不舍也。正不取时,即不舍故,故云然亦。又非但不双取,然亦不双舍,即前物无不是、物无不当也。又初句不有离增益谤,次句不无离损减谤,次句双非有无离相违谤,末句双照有无离戏论谤。四谤既无,百非斯绝,是当之义仿髴圣心也。
△二、出所以。
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
此显已证之所以也。和者,谓浑杂也。光者,智用也。圣人光有二:一身光、二教智光,今明教智光。尘劳者,三界中五尘坌污劳扰之处,是羣生之所居。圣人浑和其间,以教智光而开导之也。周旋者,周徧返覆也。五趣者,天、人、狱、鬼、畜。鬼开修罗,即六趣也。四生不过五趣。圣人垂形于五趣,周徧返覆也。前明说教,此显现身。盖圣人从根后智,起大悲之化用也。
寂然而往、怕尔而来。
虽往来于三界,往无往相,故曰寂然而往。来无来相,故曰怕尔而来。前明处有,此显不有。
恬淡(上呼)无为而无不为。
心静曰恬,智纯曰淡。虽无作为之心,而常照理达事,故无不为。此明上居无不无也。
△七应会问答。文二:初、无知生灭问。又二:初、牒前叙难。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
即前云会而不差也。由无为而为,故应会众生不差失于机宜也。
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
释不差之义。根熟则应之令入道,未熟则存之令熟,则《金刚》所谓护念付嘱之义。
△二、正难。
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根熟则能应心生,未熟则能应心灭。既曰当而无是,则无知无为何得有此生灭?
△二、用无生灭答四:初、真妄对明。
答曰:生灭者(牒所问也),生灭心也。
妄心取相,故随境生灭。
圣人无心,生灭焉起?
圣心无取,故曰无心。既不取境,何有生灭?
△二、释妨正答。
然。
牒上领问也。问云既无心生灭,何有应而不差之义耶?故今领之。
非无心(非同木石之无心),但是无心(无取着心)心耳。
灵明之心长在此为应。本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又非不应(非同二乘之不应),但是不应(不起分别之应)应耳。
机感应生,则悲应之心常存。所谓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三、举喻结答。
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虗无为体。
质,实也,应之不虗故。直,但也。权智无心之心,不应而应。其由春夏秋冬,虽应不失时。虗而无体,权智无心而应,类此可知。
△四、结非所问。
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八、真妄问答二:初、惑智同真问。文二:初呈解。
难曰:(解中疑问)圣智之无(圣人无心生灭焉起)、惑智之无。
境有生灭,智乃随之。离境智无,生灭何有?难者因前而解,故此呈之。
△二、疑问。
俱无生灭(同也),何以异之?
如何分真妄之异耶?
△二、真妄同异答三:初、总标。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
体本无知故。
惑智之无者,知无。
了知无体故。此上标真妄。
其无虽同(同无生灭),所以无者异也。
无之所以真妄有异。此标同异也。
△、二释真妄中二:初、推释。
何者(推上异之所以)?夫圣心虗静,无知可无。
智体本无知见,故曰虗静。三际常然,可无生灭也。
可曰无知,非谓知无。
此明真异于妄,不假知了。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
惑智取境,随境生灭。智性空无,生灭不有也。
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
此显妄异真也。前则本无故无,此则了空故无,所以异也。
△二、结会。
无知,即般若之无也。
智体本无生灭,故曰般若之无。
知无,则真谛之无也。
结会妄智为真境也。难者既了惑智性空,则惑智为所了境。由了始无,即事而真,故曰真谛之无也。故知无生灭则虽同,本无、今无有异也。
△三、释同异三:初、正明。文二:初、显体同用异。
是以般若之与真谛。
牒上同无之境智也。
言用即同而异。
即同无,而理智不泯,是用也。
言寂即异而同。
虽理智宛然,而同一虗无,是寂也。
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
体同故心境彼此无殊,用异故不失能所之功。
△二、述成不二。
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
辨者,解了也。欲解同无,但观理智。欲明理智,须了同无。此明互即,下显双亡。
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
辨异于同,故不可得异;辨同于异,故不可得同。同异两亡,此答前云俱无生灭何以异之也。
△二、推释。文二:初、双征。
何者?
何故不可异而又不可同?
△二、各释中二:初、释不可同。
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
约心为内,以境为外。盖指拄如此,非有内外之相。独鉴之明者,智也,即心之照。心外无法,故曰独鉴。又以对下万法故。万法之实者,理也,理为万法之体故也。
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
事本即真,非智不显。
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
与,共也。由智显理,理显曰智,故共成鉴照之功也。
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
结异也。圣智与理所以不可得而同者,此明照用也。
△二、释不可异。
内虽照而无知(照体本寂)、外虽实而无相(真理本空),内外寂然,相与俱无(境智同寂)。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
结同也。圣智与理所以不可得而异者,此明寂也。
△三、引证三:初、证辨同于异。
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
诸法者,心、境也。不异者,同虗寂也。者字是牒经。下释之云。
岂曰续凫截鶴、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
续凫截鶴,语出真经。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鶴胫虽长,断之则悲」等。夷,平也。岳,山也。盈,满也。壑,溪也。此则反释经意,岂谓令凫鶴长短、溪山高低等无差别,而谓诸法不异?非此说也。下顺释云。
诚以不异于异。
不异之义,于殊异中也。则高低长短性不可异,故曰不异也。
故虽异而不异也。
此证上辨同者同于异也。
△二、证辨异于同。
故经云:「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
《大品经》空生叹佛赞法,虽诸法同真无异,而境智宛尔差殊。此证上辨异者异于同也。
△三、证同异不二。
又云:般若(智)与诸法(境)亦不一相。
能所各存,证上不可得而同也。
亦不异相。
同一真体,证上不可得而异也。
信矣。
佛语实不虗,故自信信他也。
△九、寂用问答二:初、寂用何异难。文二:初、牒论。
难曰:论云「言用则异,言寂则同」。
牒上云圣所不能同用也、圣所不能异寂也。
△二正问。
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异乎?
此是请益。问般若真一无差,何以有一用一寂之异?未详审也。
△二、用寂同时答二:初、正答同时。
答曰:用即寂。
不离境智之二,而同一寂灭也。故《胜鬘》云:「二而不二,难可了知。」如全波是水故。
寂即用。
同一虗寂,而能所历然。《胜鬘》又云:「不二而二,难可了知。」如全水是波故。此中言寂即权实同体,言用即二用双明,竝体用同时故也。
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
言体者,非所依真体,此明相依之体。用依于寂,以寂为体;寂依于用,以用为体,相依故体一也。同出而异名者,寂出用、用出寂,故有寂用之异名,非谓别有一体为用寂之出处也。
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
又合云更无无寂之用而主于寂也。今文影略。更者,定义也。意云定无无用之单寂而为用之依主,又定无无寂之单用而为寂之依主。不有则已,有则用寂同时。既无二体,如何一有一无?
△二、结会。权实九重问答本因权实体用而起,今迹亡疑尽、理显义圆,故今结会归前,显体用不二也。文三:初、结义归前。
是以(承上用寂不二故)智弥昧、照逾明。
结实也。弥,极也。逾,过也。体本无知,故昧之弥极。即体之照,照彻理源,其明过逾于常照也。即前云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神弥静、应逾动。
结权也。体本无虑,故静之弥极。即体之应,常应有缘,故动之逾越也。即前云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下总责疑者。
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
明与昧、动与静,岂当执异也?
△二、引文为证。
故《成具》云:「不为而过为。」
证上权智静而常用。
宝积曰:「无心无识,无不觉知。」
证上宝智即昧而明也。《净名》上卷实积偈赞云:「以无心意而现行。」今则小变其文也。
△三、总结文意。
斯则(总指标宗已上问答等文也)穷神(权也)尽智(实也),极象外(有无曰象)之谈也。
般若体用不二,故极有无之象外也。谈者,指上所说也。
即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结也。明文者,如证而说,故曰明了之文。思之可解。又或近指上二经曰明文。问答终此。
第三般若论毕。
注肇论疏卷第三
音切
骁(古公切)
苌(除良切)
袭(似力切)
韬(他刀切)
洽(胡夹切)
拓(他各切)
韫(于昆切)
渝(弋朱朱)
忒(他得切)
瞽(公五切)
仿髴(上芳往切,下芳勿切)
凫(扶音)
胫(经郢切)
惘(文两切)
抗(可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