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略注卷二
明匡山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不真空论第二
此论真空不空,以为所观真谛之境也。不真有二义:一有为之法,缘生故假,假而不实,其体本空。此俗谛不真故空,名不真空。真性缘起,成一切法,体非断灭,不是实实的空,名不真空。有是假有为妙有,空非断空为妙空,此则非有非空为中道第一义谛。以妙空破心无论、本无论二宗,以妙有破即色游玄论一宗,即命题一语,曲尽真谛之妙、妙契中道之旨,非玄鉴幽灵,何以至此。
夫至虗无生者(指中道第一义谛,非思量分别境界),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般若实智照理,故曰玄鉴。中道为实智所归,故曰妙趣。此则空而不空,有物以中道为宗极,故有而不有。非空非有,妙尽中道。此标宗立体,下依宗辨相)。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上言所观之境,此言能观之人。中道妙理,唯圣乃证,故曰自非圣明有独达之智,何能契悟于二而不二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虗,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此释上不滞二边之所以也。神心,谓实智内照,即玄鉴。无穷,谓中道,即妙趣。穷不能滞,谓不堕断空。此释上半句谓不滞空,下释次半句不滞有。极耳下,谓权智外应。耳目声色乃有物。极,谓宗极。由权智外应,而不动本际,故处有而不为所制。圣能如此者,岂不以即万物之自虗,故物不真累其神明哉?由万物自体本虗,故即有以观空,故物物皆真,与智冥一,故不能累其神明也。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此承上不滞二边以明妙契中道之所以也。理,调也。圣人乘一真之心,而调顺万物,则物物皆真,无一法可当情,故无滞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审,犹处也。一气,犹一真。化,谓万法。以审处一真之心以观万法,则法法皆真、万物皆己,故所遇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湻(混,谓混融。杂,谓异类。𬈠,谓一真。由法法皆真,故众生如也。众生本如,故能混融异类,则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平等寂灭,故一一𬈠真);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以所遇皆真,故触事而真,故物物归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此结显一源。良由心境一如,故万法皆如,故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由心境不异,则万法皆空,故象非真象。诸相寂灭,则无法当情,故虽象而非象矣)。然则物我同根(物,谓境。我,谓心。同根,谓心境一如。释上观智俱泯、心境两忘)、是非一气(是,谓真谛。非,谓俗谛。一气,谓真俗不二、妙契中道),潜微幽隐(如此境智俱忘、真俗绝待,长为深潜微密幽隐之境界,唯圣能证能知),殆(殊也)非群情之所尽(如上所云,殊非浅智劣解者所能尽也)。故顷尔谈论,至于虗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
此下叙异见,皆在所破以申作论之怀也。虗宗,即下所引三宗,各立异见,故每有不同。大凡立论盖为显理,今以不同之见以适大同之理,有何法而可同哉,由各骋己见、竞论虗宗,所见不一,故论旨不同。要归至理,则毕竟难同。故得不已,造此论以破之。
何则(征起众论)?心无者(先叙破晋道恒心无宗),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叙异计也。言心无者,谓但无心趋附于万物,未达物虗,故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虗。
此出得失也。以心不附物,则不被外境摇动,故得在于神静。以不了万物缘生性空,故失在于物虗。以心空境有,非中道也。
即色者(次破晋道林造《即色游玄论》为即色宗),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此叙计也。谓青黄等色,不自为色,但因人名之为色。心若不计,则虽色而非色矣)。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
此叙破也。夫凡言色者,但当在色本就是色,岂待人名彼青黄然后为色哉?此直下,言得失。此但言色不自色而已,未了色体本空也。以唯知依他起名假,不知圆成体真,故非正论。
本无者(此破晋竺法汰本无宗),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此叙计也。此以情好尚于无,故触事发言皆宾伏于无。故言非有,则计有亦无也。及言非无,则计无亦无也。有无俱无,将谓虗玄。不知堕于断见,未明正理,故非正论)。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此出正理也。详夫圣人立言之本意,但以非有者显物非实有,言非无者显无非绝无也)。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何必下,斥异见也。然非有非无,但是有非实有、无非实无,又何必执计非有为绝无此有、非无谓绝无彼无哉?然虽有无俱无,似为玄妙。此直好无之谈,未达正理,岂是顺通事物之实性,以达即物明真之旨哉?上叙破计,下叙立论正义。
夫以物物(二物字,谓以名名物)于物(此物字,所名之物),则所物(此物字,谓所名)而可物(此物字,乃所名之物)。以物物(二物字,亦是以名名物)非物(此物字,亦指所名之物。言非物,如龟毛兔角等),故虽物而非物(言虽有其名,无实物可得)。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
将以名言论真谛,惟真谛非名言可及,故发论之初先以名物以启端。谓以名名于有相之物,则有物可指。若以名名于非物,然非物乃无相之物,如呼龟毛兔角等,此则但有虗名,其实无物以当其名,故曰虽物而非物。由是观之,如说火谈冰,岂有寒热于齿颊?此物不即名以就实也。如呼龟毛兔角,岂有毛角以应求?此名不即物而履真,谓不就所呼而得实物也。是知名不就实,则有相之物皆假名;物不履真,则无状之体但虗称。《密严》云:「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物尚如此,况真谛无相,岂名言之可及乎?故下云。
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拟之。试论之曰:
真谛寂寥空廓,思议之所不及。离相离名,象数所不能诠。迥出常情,故曰独静于名教之外。如此岂语言文字所能辩哉?今为破迷执以显正理,故不能杜口缄默,聊复厝置其言以拟议之,略试论之耳。上叙意,下正论。
《摩诃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
此引教定宗也。言诸法非有非无者,先立中道谛体也。言不有者,即俗谛不有也;不无者,真谛不无也。以俗谛假有,不真故空。真谛缘生故,不是实实断空。故题称不真空,含有二义,此遮二边以显中也。故立论之初,引此二论以定纲宗,发明中道第一义谛,不属有无二边也。下依宗斥邪。
寻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虗豁,然后为真谛者乎?
此斥邪谬。先破本无一宗也。以本无宗义,谓非有,有亦无;非无,无亦无。有无俱绝,不达缘生千化之有,故堕断空。以此断空绝无一法,故云涤除万物;闻见俱泯,故云杜塞视听。古人呼此为豁达空,故云寂寥虗豁。意谓不有不无者,盖是双非二边,以显中道第一义谛,岂以豁达断空为真谛乎?古德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以此一宗为害甚巨,众圣所呵,正在所破。故论开端即痛斥之,急欲令人发起大乘正信也。下显正义。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此显正义。言非有者,在即物以顺通其理,故物物顺理而不逆,是为非有);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言诸法缘生虗假,故即假即真,不必改易然后为真。若改易求真,是为析色,非真空也,故为非无)。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不是实无);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不是实有)。虽有而无,所谓非有(结以不真故空);虽无而有,所谓非无(结不是实空)。如此,则非无物也(言非是绝无,正破所执),物非真物(但物非真物耳。正出论义)物非真物(非真,即题称不真),故于何而可物(不可物,即题称空义)?
反覆论议非有非无,以释成不真空义,以破本无之妄计也。盖即有以明空,是谓妙空;即空以明有,是谓妙有。不真一语,尽大乘空义。真谛之理,妙极于斯。
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虗,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此下依宗广辨,以明二谛无双,以显中道第一义谛也。文有三段:初色空不二、次真俗不二、三有无不二。今初。色性自空,在色即是空,非色败为空,此正显色空不二也。是故圣人即万法以见性空,以万法本性自空,故不待宰割分析然后为空也。彼计本无者,岂不沦于断灭耶?
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日有即虗之称。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
此引二经以证色空不二之义也。《净名》云:「菩萨病者,非真非有。」《超日明三昧经》云:「不有受,不保命,四大虗也。」非但二经明色性空义,即三藏殊文,皆显色空不二之旨,故曰统之者一也。
故《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
次明真俗不二也。先引经约成得以定二谛,以真谛离缘,故无成得;俗谛缘生,故有成得。
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此约真伪以分真俗。以真俗谛缘生故假,故曰伪号。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无得是有得真名。
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虽伪而非无。
此下约双非以明不二。先出所以。良由有依真立,故有而非有;真自随缘,故无而不无。
是以言真未尝有(以物即真,故未尝有),言伪未尝无(随缘建立故不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言异而旨一)。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正显不二)。」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
放光已下,通明真俗不二之旨也。物,指中道理。古德云:「二谛并非双,言单未曾各。」宗门谓:「一双孤雁,搏地高飞。一对鸳鸯,池边独立。」曹洞宾主五位,正偏兼带,照用同时,虽发明向上,实显理事混融、真俗不二之旨。苟悟即真,自然得大机用矣。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
此下三辨有无不二也,此以二语征起。果,实也。谓万物果有其不有,果有其不无耶?且征定,下四句释也。
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
释不有不无义也。谓果有真空,则幻有是假,故虽有而不有。果有妙有,则无非断灭,故虽无不无。故下成正义。
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虗(非豁达断空);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谓是缘生假有,故非实有)。若有不即真(谓不实有)、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此结成有无,总显不二之义也。谓若有不是实有,当即有以观无,则无非实无,不必芟夷其迹然后为无也。若芟夷其迹,则为析色。若绝无,则堕断灭。以真谛之理本非有无,故称异而致一也。上显真俗不二,下引经斥迷以摄归真。
故童子叹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引经证成,摄归真谛非有非无也。《楞严》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以从因缘,故非有无。
《璎珞经》云:「转法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转无所转。」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良以说法非有非无,故法轮转无所转。诸大乘经唯明此理,而人不达,妄执定有定无,故下斥破。
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
将斥迷谬,先纵显俱非也。谓法果实无,则执断之邪见非惑矣。若法果实有,则执常者为得矣。
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此正破本无、心无二宗);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此破即色一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斥破迷谬,以摄归真谛也。上约三种不二,反覆核论非有非无,以祛迷执。苟契双非,不堕二边,则真谛自显矣。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
此下至「显于兹矣」一段,正显不真空义。初引《道行》立义,次引《中观》,约缘生无性以明不真。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以从缘生是假,故不有;既从缘起,则本不有而今有之,故云不无。由假故不真,为空;以缘起故不实无,故不是真空。
所以然者(此下辨非有无),夫有若真(实也)有,有自(一向)常有,岂待缘(会聚)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实也)有。有非真(实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上释非有)。不无者,夫无则湛(凝也)然不动(变也),可(许也)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此约因缘以明非有非无也。谓若有是实有,则一向自有,不待缘会而后有矣。譬彼真无,亦不待缘。今既待缘生,则非实有矣。若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湛然者,以始教相宗不许真如随缘,谓凝然不变,故论主出此文以破执无之见。意谓真如既已随缘成一切法,则非凝然不变矣。以真如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二义,下引论证成。
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下斥异见)。」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
此引《大论》重释因缘义也。谓诸法既属因缘,则本非有无,是知无属因缘,则非断无;有属因缘,则非实有。寻思此言,岂但相反之论而已哉,其意特显诸法非有非无义也。良以佛说因缘二字,破尽外道断常之疑,故论宗此以斥异见。
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即是无,不应言有。
此言申相反意。谓法应是实有,则不当言无;若应是实无,则不当言有。今言非有非无者,正以假而非真,故言非有非无耳。下释异同。
言有,是为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
此释异同以明不二也。今言有无者,但是假借有无以明非无非有耳,非实有有无作实法也。其实一体,但称说似有不同。苟能领会一真之理,则万法唯真,无异而不同也。下显不真空义。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此辨双非以显不真空义也。谓万法实不有,岂可强执为有耶?诸法果不无,岂可强执为无耶?故不可定执为有为无也。
何则(征释双非)?欲言其有,有非真(实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此显双非,结归不真空义,以呈观体也。若言实有,则缘会而生,本自无生,故非真实生也。若言实无,则缘起即形,随缘成事,则非实无也。二者皆非真实,故题称曰不真空,义显于兹。良以不真故空,故非实有绝无也。前约缘性无生以明不真竟,下约名实无当以明不真。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此引经证成不真义也。彼经二十七云:「须菩提!名字者不真,假号为名,以假故不真。」谓但非实有,非绝无也。故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但非真人耳。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此以假名释非有非无也。以名求物,如呼木贼、地龙等物,岂有真贼、真龙以当其名耶?以物求名,如召火呼冰,岂实有寒热以及齿颊耶?足知名实无当。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名实无当,则名相元虗。求物而不可得,则妄想不有。此心境两空、真俗不立,中道之旨于是乎显矣。下斥迷返悟。
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
中论第四云:「诸法实相,无有彼此。」意显法本一真,元无彼此。由人妄执,故起是非。三祖云:「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
此出迷者双执也。如两人东西对立,同观一标,东者谓在西、而西者谓在东,然标实无东西。迷人妄执为必然,此惑之甚也。故彼此未始有,惑者未始无。由是观之,诸法本无,而迷者妄执为定有定无,正此意也。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彼此)而可有(执也)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
此言悟则是非两忘,自离有无之执也。既悟物无彼此,则知法非有无,但有假名,元无实义。
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
此引内外微言,以结属忘言之妙也。《成具》云:「诸法无所有,强为其名。」园林,即漆园,庄周尝为此吏,故以地指人也。指马之喻,〈齐物论〉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意谓物论之不齐者,盖由人之各执是非之见也。以指喻指等者,谓人以己之初指,喻彼之次指,为非同己之指以为必然。若易而观之,则彼之执次指者,又以己之初指为非矣。马,即双陆之马,戏筹也。意亦如指。意谓指马本无是非,而人妄执彼此为必然。岂非惑耶?以譬诸法实相岂有自他,而人迷执为有无。亦,犹是也。苟能忘言契理,则彼此情忘、是非齐泯,有何法可当情乎?《成具》则妄想元空,园林则是非无主,故曰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虗,不假虗而虗物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此结归中道第一义谛也。以圣人证穷真谛,故异类分身而不动真际,故千化不变;入众生界而不被烦恼所碍,故万惑常通。以其万法即真,故不假分析而后为虗也。故引经证成,由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立处即真。
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此结归一心,以明圣人之实证也。初云「目对真而不觉」,以道在目前故不远。以不觉,则迷之为凡、悟则为圣。是知了悟实相常住,则顿超生死,永证无为。故曰体之即神,不假外也。
不真空论(终)
肇论略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