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义集三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帝王第二十五
皇后第二十六
世界第二十七
诸国第二十八
众山第二十九
诸水第三十
林木第三十一
五果第三十二
百华第三十三
众香第三十四
七宝第三十五
数量第三十六
什物第三十七
显色第三十八
帝王篇第二十五
《帝王略论》曰:「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遗嘱,鹤林之顾命,虑四众以微弱,恐三宝而衰坠,托国之威风,藉王之势力,故委寄于帝王,伎勅以流通也。
【因陀罗】此云帝。正翻天主,以帝代之。諡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嗣称世子。」《白虎通》曰:「皇者天之总,美大之称也。煌煌,人莫违也。不烦一夫,不扰一士,故为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号三皇。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此名五帝。」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为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王肃云:「王者虽号称帝,而不得称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与父,尊卑相去远矣!」《金光明经》云:「以天护故,复称天子。」《庄子》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逸士传》曰:「帝尧之时,有老人击壤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遮阅那】或云曷啰闍,此云王。《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氏传曰:「辩,治也。吴楚之君,僭号称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为天王。故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能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养之如春。譬犹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参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释氏以自在名王。《妙玄》云:「转轮圣王,四域自在。」
【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闍】或遮迦越罗,此云转轮王。《俱舍》云:「从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施设足》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别,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云云)。」契经从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灌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转金轮王。转余轮王,应知亦尔。」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者,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说:「我等国土,宽广丰饶,安稳富乐,多诸人众,惟愿天尊,亲垂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各安其所,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夺戈始定。」
【摩诃三摩曷罗闍】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
【首图驮那】或名阅头檀,此云净饭,或翻真净,或云白净。
【途卢檀那】此云斛饭。
【萨缚达】《西域记》云:「唐言一切施,是如来昔修菩萨行时号。避敌弃国潜行,至此摩诃伐那伽蓝,唐言大林,遇贫婆罗门方来乞丐,遂令羁缚,擒往敌王,冀以赏财,回为慧施。」
【尸毗迦】《西域记》云:「唐言与。旧曰尸毗,略也。」
【歌利】或名迦利,或名迦蓝浮。此云恶世,又云恶生,又云无道。《西域记》云:「羯利王,唐言鬪诤。旧云歌利,讹也。」
【频婆娑罗】或名瓶沙王,此云摸实,身摸充实。又翻形牢,亦云影坚。影谓形影,皆取体分彊壮之义。频婆,或云频毗,此翻颜色。娑罗,此云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王。
【波斯匿】或名不黎先尼,此云和悦。《西域记》云:「正名钵逻斯那恃多,唐言胜军。」《仁王经》云:「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
【优填】《西域记》云:「讹也。正名邬陀衍那王,唐言出受。」
【毗卢释迦】《西域记》云:「旧曰毗流离王,讹也。」
【鞞罗羡那】秦言勇军。
【阿闍世】此云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或呼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妙乐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
【阿育】或阿输迦,或阿输柯,此云无忧王。
【补剌拏伐摩】《西域记》云:「唐言满胄,无忧王末孙。」
【尸罗阿迭多】《西域记》云:「唐言戒日。爱育四生,兴崇三宝。象马饮水,漉而后饲。在位五十余年,野兽狎人。」
【儴(汝阳)佉王】亦云霜佉。此云贝,乃珂贝耳。
【逻闍伐弹那】《西域记》云:「唐言王增。」
【摩诃因陀罗】《西域记》云:「唐言大帝,无忧王弟,宽刑六日,获果出家。」
【祗陀】或云只洹,此云战胜。生时,父波斯匿战胜外国。《西域记》云:「逝多,唐言胜林。旧曰只陀,讹也。」诸经言只树者,《西域记》云:「时,给孤独愿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咳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金藏,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难曰:『自今已来,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提黎挐太子】《大论》:「秦言好爱。」《西域记》云:「苏达挐,唐言善牙,亦云善与。」
【阐释迦】《西域记》云:「旧曰车匿,讹也。亦释种,太子出家,令车匿牵揵陟。揵陟,马名,正云建他歌,译云纳。」《经音义》云:「车匿本是守马奴名。」《净名疏》云:「其自恃王种,轻诸比丘。僧法事时,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评论?』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令作梵坛,谓默摈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
皇后篇第二十六
《周礼》云:「天子后立六宫。」郑氏注云:「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座。」《毛诗》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仇。作此关睢之诗,盖兴文王后妃之德也。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
【摩诃摩耶】《西域记》云:「唐言大术,或云大幻。」晋《华严》:「摩耶夫人答善财言:『我已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门故,为卢舍那如来母。于阎浮提迦毗罗城,净饭王宫,从右脇生悉达太子,显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本行经》云:「尔时太子诞生,适满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终。」《因果经》云:「太子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瞿夷】此云明女。《五梦经》云:「是舍夷长者女。长者名水光,其妇名余明。妇居近城。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内皆明,因立字云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罗云,名耶檀,亦名耶输,其父名移施长者。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释长者。太子以三妃故,白净饭王为立三时殿。」《大论》云:「释迦文菩萨,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输陀罗,罗睺罗母也。瞿毗耶是宝女,故不孕子。」
【韦提希】此云思惟。《观经》云:「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摩利】或云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记》译为柰,因施柰得报也。女名胜鬘,为逾闍王妃。
【半尸迦】此女,《十诵》云:「有好善容,评堪直半尸迦国,为人欲抄断故,令遣使僧中代受戒。」
世界篇第二十七
《楞严》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世界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故《楞严》云:「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大论》明三种世间:一者五阴,二者众生,三者国土。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界有二种:一者十界,二者三界。言十界者,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此名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名四圣。《指月钞》「问:『十界之名,有何显据?』答:『《大论》云:「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受记作佛,十界明矣。』」二、三界者,一欲界。欲有三种:一饮食,二睡眠,三淫欲。于此三事,希须名欲。若有情界,从他化天至无间狱。若器世界,乃至风轮,皆欲界摄。二色界者,形质清净身相殊胜,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三无色界者,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又此三界总举则六道,别分乃二十五有。荆溪颂曰:「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又此三界通有三种,谓小千中千大千也。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昔南山尊者问韦天将军曰:「余闻一佛化境三千国土日月岁数,或言百亿,或言千百亿。」答曰:「如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时语讹惑,略致斯尔。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熏闻》云:「恐西天数,亿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释尊所化之境。如《法华》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而生三界。圬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那】此云处。真谛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此即只园。」《婆沙》云:「举舍卫,令远人知,国是总也。举只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须摩题】《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所居国土,名须摩题。」
【索诃】《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娑诃,皆讹。」《楞伽》翻能忍。《悲华》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界。」真谛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杂会世界。长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传》云:「娑婆则大千总号。」孤山云:「举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东弗于逮】《西域记》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诸方之前也。又翻为初,谓日初出处也。」《俱舍》云:「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
【阎浮提】讹云剡浮,此云胜金。《大论》云:「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砂,名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刊正》云:「此则河因树立称,金因河得名。」长水云:「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为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西域记》云:「南瞻部洲,旧曰阎浮提洲,又曰剡(以冉)浮洲,讹也。」《藏钞》云:「瞻部,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南瞻部洲,北广南狭,三边量等,其相如车。」《俱舍》云:「瞻部洲人身,多长三肘半,人寿无定限。」
【西瞿耶尼】此云牛货,亦翻取与。《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为货。」《俱舍钞》云:「劫初时,因高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故。」《西域记》云:「西瞿陀尼洲,旧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讹。」《俱舍》云:「西牛货洲,寿五百岁,相圆无缺,长十六肘。」
【北欝单越】或欝怛越,此云胜处,亦云胜生。于四洲中,有情处货,皆最胜故。亦云高上,出余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长三十二肘,寿满一千岁。故《俱舍》云:「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以寿定故、以乐极故、以执坚故,圣人不生,八难中一;若论值佛闻法,南洲最上。」故《大论》云:「南洲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西域记》云:「北拘卢洲,旧曰欝丹越,又曰鸠楼,讹也。金轮王乃化被四天下,银轮王则政隔北拘卢,铜轮王则除北拘卢及西瞿陀尼,铁轮王则唯瞻部洲。夫轮王者,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感有金银铜铁之异。」
诸国篇第二十八
古之王者,建国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阴阳之所和。《仁王经》云:「此瞻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楞严经》云:「此阎浮提,大国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阎浮提,八万四千城邑聚落。」然法身无像,岂假地以居之,应物有形,故随国而化矣。所以佛生迦维卫,成道摩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俱尸那,故此四处建窣堵波。《智度论》云:「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如偈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供养法师敬尊重。』」
【印度】《西域记》云:「天竺之称,异议紏纷,旧云身笃,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云云)。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成光子曰:「中天竺国,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至金地国,西至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阿耨达,亦各五万八千里,则知彼为中国矣。」《梁传》云:「何承天以博物着名,乃问慧严曰:『佛国将用何历?』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竪晷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核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景,其法甚详。宿度章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
【婆罗痆(女点)斯国】《西域记》云:「旧曰波罗柰,讹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罗柰,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遶城,亦云鹿苑。
【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处。上古有仙曰黄头,依此修道。《西域记》云:「劫比罗伐窣堵,旧曰迦毗罗卫,讹也。」或名迦维卫,或名迦夷,此云赤泽。或名婆兜释翅搜,此云能仁住处,音讹也。竺法兰对汉明云:「迦毗罗卫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门慧严与南蛮校尉何承天共论华梵中边之义,乃引周公测景之法,谓此土夏至之日,犹有余阴,天竺则无也。言测景者,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测景,得頴川阳城,于是建都。土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昼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与土圭等,此为地中。郑司农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当知阳城,盖就此土自为中耳。既有表景,岂非余阴耶?况此土东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观之,边义彰矣。
【舍婆提】《西域记》云:「室罗筏悉底,旧讹云舍卫。此云闻物,宝物多出此城。亦翻丰德,一具财宝,二妙五欲,三饶多闻,四丰解脱。」义净译金刚,云名称大城。《摭华》云:「但得闻义,而缺物义。」此乃憍萨罗国都城之号。檇李《证真钞》云:「为简南憍萨娑国,故废国名,而标城号。」《发轸》:「问:『诸经中,说佛生迦毗罗国,何以论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毗罗与舍婆提相隣,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摩竭提】此云善胜,又云无恼。《西域记》云:「摩竭陀,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中印度境。」《文句记》云:「此云不害。劫初已来,无刑害故。至阿闍世,截指为刑,后自啮指痛,复息此刑。佛当生其地,故吉兆预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无害。」《文句》曰:「此云天罗,天罗者王名,以王名国,城名王舍。」
【罗阅只伽罗】《西域记》名曷罗闍姞利呬(火利)。此云王舍城。应法师云:「罗阅,义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国中城名也。」《大论》云:「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一婆罗门来乞,而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愍念,赐自少多。』王言:『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时两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诸女啼哭,号恸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处,置九十九王中。须陀须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辜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当便来还。若过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说偈言:『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拘尸那】此云角城。《辅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毗耶离】亦名维耶离,鞞舍隷,吠舍离。此云广严。《西域记》云:「吠舍厘国,旧讹曰毗舍离。」什师云:「毗言稻,土之所宜也。离耶言广严,其地平正庄严。」《净名略疏》云:「此云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净。有师翻为好稻,出好粳粮,胜于余国故也。有言好道,国有道砥直(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国人民,好乐正道,自敦仁义,不须君主,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归悦。」
【伽耶】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场约二十里。《西域记》云:「城甚险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峯峦危嶮。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矩奢褐罗补罗城】《西域记》云:「唐言上茅宫城,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国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拘苏摩捕罗城】《西域记》云:「唐言香华宫城。」谷梁曰:「城以保民为之。」《华严》宝眼城天告善财言:「应守护心城,离生死故。」
【羯若鞠闍】《西域记》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树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从定而起。见王百女,诣宫来请。唯幼稚女,而充给使。仙人怀怒,便恶呪曰:『九十九女,一时腰曲。』从是之后,名曲女城。」
【苏伐剌拏瞿呾罗】《西域记》云:「唐言金氏,出上黄金,世以女为王,因以女为国。」
【乌仗那】《奘传》:「唐言苑,昔阿输迦王之苑囿也。旧曰乌场,或曰乌茶,皆讹。北印度境。」
【憍赏弥】《西域记》云:「旧云拘睒弥,讹也。中印度境。」
【罽宾】此云贱种。《西域记》云:「迦湿弥罗,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用供众僧。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隣境诸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
【劫布呾那】《西域记》云:「曹国。」
【赭时】《西域记》云:「唐言石国。」
【飒秣(音末)建】《西域记》云:「唐言康国。」
【弭秣贺】《西域记》云:「唐言米国。」
【屈霜(去呼)儞迦】《西域记》云:「唐言何国。」
【阿逾(戈朱)闍】此云不可战国。
【喝捍】《西域记》云:「唐言东安国。」
【捕哺】或名捕揭。《西域记》云:「唐言中安国。」
【戊地】《西域记》云:「唐言西安国。」
【羯霜那】《西域记》云:「唐言史国。」
【阿耆尼】《西域记》云:「旧曰乌耆,讹也。」
【屈(居物)支】《西域记》云:「旧曰龟兹,又音丘慈。」
【健驮逻】《西域记》云:「旧曰干陀卫,讹也。」隋云香行国。
【曷部多】《西域记》云:「唐言奇特。」
【佉沙】《西域记》云:「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言犹讹也。正音云室利讫干栗多底。」
【至那仆底】《西域记》云:「唐言汉封。河西蕃维质(音致)子所居,因为国号。」
【瞿萨怛那】《西域记》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羊晋),祷毗沙门像,额上剖出婴儿,不饮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涣那国,匈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且,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讹也。」
【薄佉罗】应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僧伽罗】《西域记》:「唐言执师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执师子,父杀应王慕,王畏暴逆,重赏远放,船漂宝渚,遂立此国。」
【震旦】或曰真丹,或云旃丹。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此不善华言。《楼炭经》云:「䓗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
【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曰大唐。」
【伊沙那】《清凉疏》云:「此云长直,谓里巷径永。表知三际故言长,表知胜义故言直。」
【蔑戾车】《奘传》:「唐言边地。北印度北境,皆号蔑戾车。」
【干闼婆城】《大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无有实,名揵闼婆城。」静苑《华严音义》云:「西域名乐人为干闼婆。彼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因即谓龙蜃所现。」《辅行》云:「干城,俗云蜃气。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近看即无。」
众山篇第二十九
五岳镇地,支那之书备焉;七金环山,天竺之典载矣。或作天龙窟宅,或为贤圣道场,翻译既传,名义当集。
【势罗】《西域记》:「唐言山,邬波世罗,翻为小山。」《广雅》云:「山,产也,能产万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苏迷卢】《西域记》云:「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毗昙》、《俱舍》云:「妙高,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
【弥楼】有人谓,弥楼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须弥亦云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是则山体亦异。
【柘(之夜)迦罗】或云灼羯罗,又云斫迦罗。应法师云:「此云轮山,旧云铁围。围即轮义,译人义立。」
【耆闍崛】《大论》云:「耆闍名鹫,崛名头。是山顶似鹫。」《增一》:「佛告诸比丘:『此山久远,同名灵鹫。』」《观经疏》云:「诸圣仙灵依之而住。」《西域记》云:「宫城东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栗陀罗矩吒。此云鹫峯,亦云鹫台。旧云耆闍崛,讹也。既栖鹫鸟,又类高台。」应法师云:「案梵本无灵义,此鸟有灵,知人死活,故号灵鹫。」《婆沙》云:「其山三峯,如仰鸡足,似狼之迹,亦名狼迹,又名普贤山、白墡山、仙人山、负重山。」
【目真隣陀】或云目脂隣陀,此云石山。
【钵罗笈菩提】《净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诸山上,故曰明。」《西域记》云:「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
【屈屈吒播陀】《西域记》云:「唐言鸡足山,亦名窭卢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峯,迦叶既入,三峯敛覆。三会说法之后,余有无量憍慢众生,慈氏将登此山,弹指峯开,迦叶授衣,火化入灭。」
【因陀罗执罗窭诃】《西域记》云:「唐言帝释窟。西峯南岩间,有大石室,广而不高,佛常中止。时天帝释,以四十二疑事,书石请问,佛为演释,其迹犹在。」
【䮚(勒邓)迦】《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有䮚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于此说《䮚迦经》。旧曰《楞伽经》,讹也。」
【补陀落迦】或云补涅洛迦,此云海岛,又云小白华。《西域记》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游舍。」
【优留曼陀】亦云优留曼荼,此云大醍醐。
【轲(苦贺)地罗】此译轲,空也;地罗者,破也。名破空山。
【比罗娑落】《西域记》云:「唐言象坚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坚。」
【弹多落迦】《西域记》云:「旧曰檀特山,讹也。」
【逾健达罗】此云双迹。此山之峯,有二陇道,似车迹故。
【由干】此译云双。
【陀罗】此云持,名双持山。
【伊沙驮罗】此云持轴,形如车轴故。
【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山,本树名也。
【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
【頞温缚拏】此云马耳山,状如彼故。
【毗摩恒迦】此云有障碍神山。
【尼民达罗】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鱼故。
【摩黎】或云摩罗耶。在南天竺,多出栴檀。
【尼民陀】此云持边。七金外边,护持围绕余六山故。
诸水篇第三十
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形为四大,气冠五行。《禅源诠》云:「水举名,湿指体。」澄之则清,混之则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今佛教中明水源流,故具列之,令甄别耳。
【阿伽】此云水。《释名》云:「水,准也,准平物也。」《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明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一切过患;八、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净觉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轻冷软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是法入。
【阿耨达】《西域记》云:「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银、铜、铁、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信度】旧云辛头,此云验河。
【殑(巨升)伽】此云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又云河神之名,以为河名。《西域记》:「旧曰恒河,又曰恒沙,讹也。」章安云:「诸经多以恒河沙为量者,有四义故:一、人多识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此即四悉檀也。」
【缚刍】此云青河。《西域记》云:「旧曰博叉,讹也。」
【徙多】此云冷河。《西域记》云:「旧曰私陀,讹也。」
【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记》云:「唐言无胜。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㕧(许梨)剌(力葛)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是产阎浮金处。梁宗法师云:「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动,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舍身,故今至彼入灭。」章安云:「相传熙连秪是跋提。今言不尔,跋提大,熙连小。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间。熙连禅尼,此云不乐着河。」《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涅盘经》说六河:谓生死河、涅盘河、烦恼河、佛性河、善法河、恶法河。
【娑竭罗】或娑伽罗,此云醎海。《书》曰:「江汉朝宗于海。」《庄子》曰:「溟海者,天池也。」《淮南子》曰:「海不让水积,以成其大。」孙卿子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吴都有朝夕之池。新《华严》云:「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金刚三昧不坏不灭经》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刚轮故,大海不减;此金刚轮随时转故,令大海水同一醎味。」《华严》云:「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复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大集》云:「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与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萨亦尔,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华严》云:「海有奇特殊胜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能包容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并修无厌足。」
【贺逻驮】此云池。停水曰池,《广雅》曰沼也。
【提】《大论》翻洲。《尔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大论》云:「世间洲者,如洲四边无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间亦如。」或言洲潬(徒亶)者(《尔雅》谓水内沙堆也。渚者,《尔雅》小洲)曰渚。《大涅盘》云:「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宝渚,乃获诸珍。大般涅盘,喻之为宝。」
林木篇第三十一
毗蓝名苑,母摘华而降生。菩提觉场,佛观树而行道。居鹿园以说法,住鹤林而涅盘。既皆依于修林,故宜编乎异木。
【婆那】正言饭那,此云林,丛木曰林。《杂阿含》:「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已见。』『是处名曰优留曼荼山。如来灭后百岁,有商人子名曰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最为第一。』」
【菩提树】《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涅盘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法苑》云:「释迦道树名阿沛多罗。」
【娑罗】此云坚固。北远云:「冬夏不改,故名坚固。」《西域记》云:「其树类斛,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华严音义》翻为高远,其林森耸,出于余林也。后分云:「娑罗林间,纵广十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峯,受无边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大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面皆悉一枯一荣。」后分云:「东方一双,在于佛后;西方一双,在于佛前;南方一双,在于佛足;北方一双,在于佛首。入涅盘已,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来,其树惨然,皆悉变白。」
【毕利叉】亦名毕落叉,此云高显。佛于下降诞,则为高胜;名显天人,故曰高显。《本行经》云:「是时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执波罗叉树枝,即生菩萨。」
【阿输迦】或名阿输柯,《大论》翻无忧华树。《因果经》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毗蓝尼园,见无忧华,举右手摘,从右脇出。」后汉《法本内传》云:「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否?』腾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毗岚园内,波罗树下,右脇而诞。』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至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满,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灭度。』故《涅盘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出种种光,大地震动,声至有顶,光遍三千。』即《周书异记》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音广)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云:「西方有大圣人灭度,魂相现耳。」』」魏昙谟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丽问,朝代并同。荆溪《辅行》亦云:「当此周昭王甲寅之岁。」第二,齐王简栖述头陀寺记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洎隋翻经学士费长房,撰《开皇三宝录》,佛以周庄王他十年,即《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显,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传》说,恒星不现夜明也。《瑞应经》云:「沸星下现,侍太子生。」故《左传》云:「星陨如雨。」《本行经》说虚空无云,自然而雨。《左传》又称与雨偕也。又云:「成道即当第十八主,惠王十九年癸亥也。示灭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时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净觉造《通源记》,依此费氏朝代。由《净名疏》云:「周时佛兴,星陨如雨故也。」法琳评曰:「但据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别由他事。案《文殊师利般涅盘》云:『佛灭度后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化五百仙人讫,还归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盘。』恒星之瑞,即其时也。又长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过。何者?案刘向古旧二录云:『周惠王时已渐佛教,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时始成佛者,不应经教已传洛矣。」第三,后周道安法师《述二教论》云:「慧光遐照,庄王因覩夜明;灵液方津,明帝以之神梦。」注云:「《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星陨如雨,即周之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桓王五年岁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而灭度。」法琳评曰:「安之为论,据罗什记;罗什记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汉桓帝时在洛阳翻译,信执笔者,据桓帝时。但罗什秦时始来,世高汉朝先至,二师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为记,非是安论,造次缪陈,并由当时传者之过。」又《法显传》云:「圣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时生者。」辩正评曰:「虽外游诸国,传未可依。年月时乖,殊俗实为河汉。」又《像正记》定平王时戊午岁,法琳评曰:「依《像正记》,罕见依凭。」案通慧《鹫岭圣贤录》,说佛生时,凡有八别:一、夏桀时,二、商末武乙时,三、西周昭王时,四、穆王时,五、东周平王时,六、桓王时,七、庄王时,八、赵伯休梁大周元年。于庐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圣默记,推当前周二十九主,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后所指,时既纷杂,故唐贞观十三年,勅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等,问法琳法师,何故传述乖紊,无的可依?由是琳师先列其真,后陈其妄。遂定周昭丙寅岁生,周穆壬申,世尊示灭。从此起算,至今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总计二千九十四年(此依?禅师《清规集》算,若依文律师年谱,少十三年)。《西域记》云:「自佛涅盘,诸部异议。或云已过或九百,未满千年;或云一千二百余年;或云一千三百余年;或云一千五百余年。然既古今绵远,东西杳邈,不宜确执,是一非诸。」故南山律师问天人云:「此土常传佛是殷时、周昭、鲁庄等,互说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人见,并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亿天下。故有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俱在大千之中。前后咸传一化,感见随机前后,法报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论月分,如《浴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应》亦云四月八生,《萨婆多》云二月八生,费长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圣诞于迦维。洎乎示灭之辰,《涅盘经》曰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然此诸文,出有异者,盖西域以寅月十六为岁首,以寅月十五为岁终。彼分三际之殊,此立四时之别,加复震旦立正,三代有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灭,既准《周书》,日月之数,当依姬世。三宝纪定四月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圣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异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闭,龙蛇斯蛰,微阳潜布于下泉,句萌未达于上土。以兹而生者,应气运而来;以兹而灭者,应代谢而去。然考二月涅盘,属十二月,此尽美矣。其定诞生,亦十二月,未尽善也。故《二教论》云:「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与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依《瑞应经》也。如用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巳,乃周之六月也。详此滥用建巳月者,由闻声便用,不摭实求时也。」又《二教论》云:「杜预用晋历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﨟八浴佛,乃属成道之节。故《周书异记》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当今之﨟八也。」《西域记》云:「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闻诸先记》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涅盘,当此三月十五日也。说一切有部,则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入涅盘,当此九月八日也。今详西域,如奘师云:『建寅为岁首』,二月则当建卯,四月乃属建巳。况《涅盘》、《瑞应》,翻传到此,适当汉魏之后,皆遵夏历。所以天下相传,以卯月为涅盘,以巳月为降生者,殊有由也。」诸文所载年月日异,故附此集,录示后世。
【尼拘律陀】又云尼拘卢陀,此云无节,又云纵广。叶如此方柿叶,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热痰。《摭华》云:「义翻杨柳,以树大子小,似此方杨柳,故以翻之。」《宋僧传》云:「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译其所无。如拘律陀树,即东夏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多罗】旧名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椶榈,直而且高,极高长八九十尺,华如黄米子。有人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则树高四十九尺。《西域记》云:「南印建那补罗国北不远,有多罗树林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
【尸陀】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祗》云:「此林多死尸,人入寒畏也。」《法显传》名尸摩赊那,汉言弃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论名安陀林,亦名昼暗林。
【曳(移结)瑟知林】《西域记》:「唐言杖林。其林修劲,被满山谷。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丈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鞞铎佉】《西域记》云:「象坚窣堵波北山岩下,有一龙泉,是如来受神饭已,及阿罗汉于中漱口嚼杨枝,因即植根,今为茂林,后人于此建立伽蓝,名鞞铎佉。唐言嚼杨枝。」毗柰耶云:「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臭,二口不苦,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四分》:「不嚼杨枝有五过:口气臭,不善别味,热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弹多抳(尼倚)瑟搋】(丑皆)弹多,此云齿;?,此云木。谓齿木也。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多用竭陀罗木。此方无故,多用杨枝。《寄归传》云:「大如小指,一头缓嚼,净刷牙关。用罢擘破,屈而刮舌。」《五分》:「嚼已,应净洗弃,以虫食死故。」
【波吒厘】《西域记》云:「旧云巴连弗邑,讹也。谓女楈树也。」
【阿梨】或云:此方无,故不翻。其树似兰,枝若落时,必为七分。义净译《孔雀经》:「头破作七分,犹如兰香䔠。」复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兰香也。曼折利,䔠头也。旧云阿梨树枝。既不善本音,复不识其事,故致久迷。然问西方,元无阿梨树也。」
【尸利沙】或云尸利洒,即此间合昏树。有二种:名尸利沙者,叶实俱大;名尸利驶者,叶实俱小。又舍离沙,此云合欢。
【荃提】荃,谓荃草,出昆仑山。提,谓可迁徙提挈也。见《经音义》。
【伊兰】《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旃檀生末利山中。牛头旃檀,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在地下时,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众人不知,言此山中纯是伊兰,无有旃檀。而伊兰臭,臭若肨尸,熏四十由旬。其华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旃檀,虽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旃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旃檀上妙之香,永无伊兰臭恶之气。」
五果篇第三十二
律明五果:一、核果,如枣杏等。二、肤果,如梨柰,是皮肤之果。三、壳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桧果,字书空外反,麁糠皮,谓之桧,如松柏子。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颇罗】此云果。
【庵罗】正云庵没罗,或庵罗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经》云:「维耶梨国,梵志园中,植此柰树。树生此女,梵志收养。至年十五,颜色端正,宣闻远国,七王争聘。梵志大惧,乃置女高楼,谓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树所生。设与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楼上,请王平议,应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从伏窦中入,登楼共宿,谓女曰:『若生男,当还我。』即脱手金环之印,付女为信。便出语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军皆称万岁,六王罢去。后女生故活,至年八岁,持环印见瓶沙王,王以为太子。至二年,会闍王生,因让曰:『王今嫡子生矣,应袭尊嗣。』遂退其位。」肇师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树,定非柰也。又翻为难分别,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与《大经》意同。经云:「如庵罗果,生熟难分,具有四句,释难分别:一内外俱生,二外熟内生,三外生内熟,四内外俱熟。」《纂要》云:「旧译为柰,误也。此果多华,子甚少,其叶似柳,而长一尺,广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钩曲。生熟难知,可以疗疾。彼国名为王树,谓在王城种之。」
【庵摩勒】肇曰:「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西域记》云:「庵没罗果,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
【阿摩勒】树叶似枣,华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
【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鷄,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无所不入。
【频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润。
【阿摩落迦】《西域记》云:「印度药果之名也。」
【播啰师】此云胡桃。
【镇头迦】此云柿。
【笃迦】此云栗。
【居?(音陵)迦】此云李。
【曷树迦】此云欝勃。
【恶叉聚】资中曰:「此云綖贯珠。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真际云:「恶叉树名。其子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蔕,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言惑、业、苦者,惑乃烦恼道,业即业道,苦谓苦道。而此三道,通于三土。故《辅行》云:『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为业道;感界内生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
【摩那陀】此云醉果。
百华篇第三十三
《十轮》云:「供养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将华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说即为供养。」《大品》云:「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化作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及须菩提上,亦供养般若波罗蜜。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华悉周遍,于虚空中化成华台,端严殊妙。须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华,天上未曾见如是华。华是化华,非树生华。是诸天子所散华,从心树生非树生华。』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所念,语须菩提言:『大德!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华若非生法,不名为华。』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大德!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识亦不生。』须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受想行识。』」以如是华供如是佛,显能所以不二,彰依正以无殊,号不思议法供养也。
【布瑟波】此云华。
【弗把提】此云天华。
【须曼那】或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须曼女,生于须曼华中。
【末利】亦云摩利,此云柰,又云鬘华,堪作鬘故。《善见律》云:「广州有,其华藤生。」
【闍提】此云金钱华。
【波罗罗】此云重生华。
【婆利师迦】亦云婆师迦,又云婆使迦,此云夏生华。又翻雨华,雨时方生,故曰雨华。
【那婆】此云杂华。
【优昙钵罗】此云瑞应。《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施设论》云:「绕瞻部洲有轮王路,广一逾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转轮王出现于世,大海水减一逾缮那,此轮王路,尔乃出现,金沙弥布,众宝庄严,旃檀香水以洒其上。转轮圣王巡幸洲渚,与四种兵俱游此路,此华方生。新云乌昙钵罗。」
【分陀利】此云白莲华。睿师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体逐时迁,名随色变,故有三名。」
【优钵罗】或沤钵罗,或嗢钵罗。此云青莲华。优钵罗盘那女,生青莲华中。
【钵特摩】此云红莲华。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大论》:「问:『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床为世间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云云)。又如此华,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拘勿投】亦云拘勿头,此云地喜华;亦云拘某陀,此云黄莲华。
【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
【何罗歌】或阿迦,此云白华。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阿提目多伽】旧云善思夷华,此云苣蕂子。苣(勤似)蕂(音胜)胡麻也。又云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龙䑛华,其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堪为香。
【婆诃迦罗】《大论》云:「赤华树。」
【阿楼那】或阿卢那,此云红赤色香华。如日出前红赤相,梵呼彼相为阿楼那。
【育坻(直尸切)】此云相应华。
【波罗奢华】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则黑色;日正照时,华赤色;日没时,华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经音义》云:「此华树汁,其色甚赤,用染皮㲲,名曰紫矿(古猛切)。」
【俱兰吒】此云红色华。《大论》云:「一、人间莲华十余叶,二、天华百叶,三、菩萨叶千叶。」
众香篇三十四
《净名疏》云:「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腾馨之用。」《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于法。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为佛事。如《大论》云:「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戒德香经》阿难白佛:「世有三种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华香。此三品香。唯能随风。不能逆风。」故今所列,并此三也。
【干陀罗耶】正言健达,此云香。张华《博物志》云:「有西国使献香者,汉制不满斤,不得受。使乃私去,着香如大豆许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面十里,经月乃歇。」《华严》云:「善法天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圆而以熏之,普使诸天心念于佛。」
【多阿摩罗跋陀罗】多,此云性;阿摩罗,此云无垢;跋陀罗,此云贤。或云藿叶香,或云赤铜叶。
【牛头旃檀】或云此方无故不翻。或云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正法念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峯,多有牛头旃檀。若诸天与修罗战时,为刀所伤,以牛头旃檀涂之即愈。以此山峯,状如牛头,于此峯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旃檀。白檀治热病,赤檀去风肿。摩梨山,此云离垢,在南天竺国。」
【瞻卜】或詹波,正云瞻博迦,《大论》翻黄华。树形高大。新云苫末罗,此云金色。西域近海岸树,金翅鸟来,即居其上。
【多伽罗】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论》云:「多伽楼,木香树也。」
【波利质多罗】此云圆生。《大经》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罗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华开敷,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又翻间错庄严,众杂色华,周匝庄严。《法华文句》指此为天树王也。
【拘鞞陀罗】此云大游戏,地树香也。
【阿伽楼】《大论》云:「蜜香树。」
【兜楼婆】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香草,旧云白茅香。
【迦箅(方尔切)】此云藿(呼郭香)。
【毕力迦】或云即丁香。
【咄噜瑟剑】此云苏合。珙钞引《续汉书》云:「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亦云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国人采之,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一物也。
【杜噜】此云熏陆。《南洲异物志》云:「状如桃胶。」《西域记》云:「南印度阿吒厘国,熏陆香树,叶似棠梨。亦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南方草物状》曰:「出大秦国,树生沙中,盛夏树胶流沙上。」
【突婆】此云茅香。
【嗢尸罗】此云茅香根。
【先陀婆】此云石盐,其香似之,因以为名。《华严》云:「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于一生所系菩萨座前,烧其一圆,兴大香云,遍覆法界。」《涅盘》云:「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善知。谓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时奉马。皆但云先陀婆来。」章安云:「此之四义,亦与四教四门四句意同,皆应次第对盐等四。」
【羯布罗】此云龙脑香。羯,或作劫。《三藏传》云:「松身异叶,华果亦殊。初采,木湿未有香,干则顺理析之,中有香,状如云母,白如氷雪。」
【莫诃婆伽】此云麝。
【多揭罗】此云零陵。《南越志》云:「土人谓之燕草芸香。」《说文》云:「芸草,似苜(莫六)蓿(音叔)。」《淮南》云:「芸可以死而复生。」
【阿伽嚧】或云恶揭噜,此云沈香。《华严》云:「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沈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圆,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异物志》云:「出日南国。欲取,当先斫树坏,着地积久,外朽烂。其心坚者,置水则沈,曰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精坚者,置之水中,不沈不浮,与水平者,名曰?香。」
【掘具罗】或窭具罗,或求求罗,此云安息。
【茶矩磨】此云欝金。《周礼.春官》「欝人采取以鬯酒。」《说文》云:「欝金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欝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
【鷄舌】五马洲出,《南洲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鷄舌香。』」
七宝篇第三十五
佛教七宝,凡有二种:一者七种珍宝,二者七种王宝。七种珍宝,略引四文。《佛地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牟呼婆羯洛婆,当砗磲也;六遏湿摩揭婆,当玛瑙;七赤真珠。」《无量寿经》云:「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砗磲。」《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大论》云:「有七种宝:金、银、毗瑠璃、颇梨、砗磲、码碯、赤真珠。」二、七种王宝者,晋译《华严经》云:「王得道时,于其正殿婇女围绕,七宝自至:一金轮宝,名胜自在;二象宝,名曰青山;三绀马宝,名曰勇疾风;四神珠宝,名光藏云;五主藏臣宝,名曰大财;六玉女宝,名净妙德;七主兵臣宝,名离垢眼。得是七宝,于阎浮提作转轮王。」
【苏伐罗】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论》云:「金出山石沙赤铜中。」许慎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真谛释金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耳。」
【跋折罗】亦云斫迦罗,《大论》云越闍,新云缚左罗。《西域记》云:「伐罗闍,此云金刚。」《起居注》云:「晋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消,可以切玉如泥。」什师云:「如有方寸金刚,数十里内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于是现。」《大经》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在大众,色则不定。」《大论》云:「金刚宝者,帝释所执,与修罗战,碎落阎浮。」《萨遮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烦恼山,能坏亦如是。」《无常经》云:「金刚智杵碎邪山,永断无始相缠缚。」
【烁迦罗】乃坚固义,此同金刚。
【阿路巴】或惹多,此云银。《大论》云:「银出烧石中。」《尔雅》云:「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
【瑠璃】或作琉,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柰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头梨,从山为名,乃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坏。又言金翅鸟卵壳,鬼神得之,出卖与人。或名绀瑠璃。」《释名》云:「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古字但作流离,左太冲《吴都赋》云:「致流离与珂珬(皆宝名)。」后人方加其玉。
【珊(苏干)瑚(音胡)】梵语钵攞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盘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任昉《述异记》曰:「珊瑚树碧色,生海底。一株数十枝,枝间无叶,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余。」应法师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黄色,三年虫食败也。」《大论》云:「珊瑚出海中石树。」
【阿湿摩揭婆】此云琥珀,其色红莹。《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广志》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是琥珀。」
【牟婆洛揭拉婆】或云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宝,今名砗磲。《尚书》大传云:「大贝如车之渠,渠谓车辋,其状类之,故名车渠。」渠,魁也。后人字加玉石。
【摩罗伽隷】此云码碯,此宝色如马之脑,因以为名。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缠丝焉。梵名谟萨罗揭婆。谟萨罗,此云杵;揭婆,此云藏。或言胎者,取马脑坚实为名也。
【颇梨】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即苍玉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记》云:「正名窣坡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大论》云:「譬如过千岁氷,化为颇梨。」
【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
【摩尼】或云逾摩。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或加梵字,显其净也。又翻增长,有此宝处,增长威德。」《大品》云:「如摩尼宝,若在水中,随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又《大品》「阿难问憍尸迦:『是摩尼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论》云:「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烧。」《辅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论》。《华严》云『如意摩尼』,似如并列二名。若《法华》云『摩尼珠等』,似如体别。」《大庄严论》:「有摩尼珠,大如膝盖。」《大论》云:「如意珠,状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观经》指如意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摩罗伽陀】《大论》云:「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
【因陀尼罗】《大论》:「此云天赤珠。」
【钵摩罗伽】《大论》:「此云赤光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珠体名为赤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蛇脑中。」《汉书》云:「珠蚌中阴精,随月阴盈虚。」
【甄叔迦】此云赤色宝。《西域传》:「有甄叔迦树,其华色赤,形大如手。此宝色似此华,因名之。」慈恩《上生经疏》云:「甄叔迦,状如延圭,似赤琉璃。」
【摩诃尼罗】《大论》云:「此翻大青珠。」
【金银生像】沙弥十戒第九,不捉金银生像。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言生像。此翻金银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谓金则生是黄色,银则可染似金,故云生像。」《指归》云:「况于阗语,与五印度语不同。若四分到于阗,自经一番翻了,经本到唐,则为重也。」
【吉由罗】或枳由逻,此云璎珞。
【弥呵罗】此云金带。
【曷剌怛那揭婆】此云宝台,亦云宝藏。
数量篇第三十六
理非数量,如虚空无丈尺;事有法度,犹丈尺约虚空。故《大品》「须菩提白佛:『无数、无量、无边,有何等算?』佛言:『无数者,名不堕数中,若有为性中、无为性中。无量者,量不可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无边者,诸法边不可得,虽性非算数所知,而相有分齐之量。』」今附此集编出数量。《俱舍论》五十二数,皆从一增至十也。谓一、十、百、千、万、洛叉(亿也)、度洛叉(兆也)、俱胝(京也)、未陀(秭也)、阿庾多(垓也)、大阿庾多(壤也)、那庾多(沟也)、大那庾多(㵎也)、钵罗庾多(正也)、大钵罗庾多(载也)、矜羯罗(或甄迦罗)、大矜羯罗、频婆罗(或频跋罗)、大频婆罗、阿閦婆(或阿刍婆)、大阿閦婆、毗婆诃、大毗婆诃、嗢蹭伽、大嗢蹭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致地婆、醯都、大醯都、羯臈缚、大羯臈缚、印达罗、大印达罗、三磨钵耽、大三磨钵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罗闍、大拈筏罗闍、姥达罗、大姥达罗、跋蓝、大跋蓝、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罗搀、大跋罗搀、阿僧企耶。《算经》黄帝为数,法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㵎、正、载。《风俗通》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㵎,㵎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亿分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虞书》曰:「自伏牺画八卦,由数起。」《律历志》引书曰:「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孟康曰:『初以子十乘三,三余则转因其成数以三乘之,历十二辰,得是积数也。五行阴阳之数备矣。』)。其算法,用竹径一分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六觚,六角也。度角至角,其度一寸,面容一分)。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论语》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权衡嘉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书》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师古曰:「底,平也。」),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玑,斟酌见指,以齐七政(师古曰:「月、五星、日也。」),故曰玉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孟康曰:「忖,度也。度其义有十八也。黄钟、龠、铢、两、钧、斤、石,凡七;与下十一象,为十八也。」)。
【洛叉】或落沙,此云十万。
【俱胝】或拘致,此云百亿。
【那由他】或云阿庾多,或云术那,或那术,此云万亿。
【阿僧只】或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楚词》云:「时犹未央。」王逸曰:「央,尽也。」《大论》云:「僧只,秦言数;阿,秦言无。问:『几时名阿僧只?』答:『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只。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只。』」《菩萨地持经》云:「一者,日月昼夜岁数无量,名阿僧只;二者,大劫无量,名阿僧只。」
【优波尼沙陀】《清凉疏》云:「此云近少,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应法师云:「论中义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宝等,但得三界果报;无漏善法,得佛果也。」
【歌罗分】《经音义》云:「如以一毛析为百分,一分名歌罗分。论以义翻,名为力胜,以无漏善法,胜有漏也。」
【迦罗】《清凉疏》:「此云竖,析人身一毛以为百分。」
【褒罗那地邪】此云旧第二。
【佉卢】十佉卢为一佉梨。
【佉梨】此云斛。《律历志》云:「量者,龠(音药)、合(音阁)、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孟康曰:「概欲其直,故以水平之。井水清,清则平也。」),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应邵云:「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婆诃】此云篅,(音垂),盛谷圆?也,篅受二十斛。《俱舍》云:「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此言一篅。二十斛麻,百年之间,除去一升,除尽麻时,頞部寿满也。」
【迦利沙钵拏】八十枚贝珠,为一钵拏。十六钵拏,为迦利沙钵拏。
【逾缮那】此云限量,又云合应(计应合尔许度量)。《业疏》云:「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西域记》云:「夫数量之称逾缮那者,旧曰由旬,又曰逾闍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裁,唯十六里。」《大论》云:「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故曰极微也。」《俱舍》颂曰:「极微微金水,兔羊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逾缮那。」
【一箭道】嘉祥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汉书.律历志》曰:「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曰?。』)。」又曰:「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大各切)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师古曰:『子谷,犹言谷子耳。秬即黑黍。先取北方为号,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中者不大不小,言黑黍谷子大小中者,率为分寸。』)。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一磔手】《通俗文》云:「张申曰:『磔,周尺。』」人一尺,佛二尺。唐于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盖周尺八寸也。贾逵曰:「八寸曰咫。」言肤寸者,四指曰肤,两指曰寸;言一指者,佛指阔二寸。
【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言一围者,《庄子音》云:「径尺曰围。」言一仞者,《说文》云:「仞谓申臂一寻也。」《史记》并郑玄,皆云七尺曰仞。《小雅》:「四尺谓之仞,倍谓之寻,寻舒两肱。」或曰:五尺曰寻,倍寻曰常。
【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盘陀】此云二十八肘,《华严》大数增至百二十五。见〈阿僧只品〉。
什物篇第三十七
《经音义》云:「什者十也,聚也杂也。亦会数之名也。谓资生之物。」《庄子》、《关尹》曰:「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玉篇》云:「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事也类也。」
【佉啁(竹交)罗】此云小长床。
【兴渠】讹也。应法师:「此云少,正云兴宜。出乌茶婆他那国,彼人常所食也。此方相传为芸台者,非也。此是树汁,似桃胶,西国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愍冬到彼土,不见其苗。」《苍颉篇》:「荤,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荤。」
【摩偷】(又云窣唎,翻酒)《大论》:「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蒲萄阿梨咤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三者药酒,种种药草,合和米麯、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迹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汉书》:「酒者,天之美禄。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陶侃甞曰:「少时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多饮。」或云酝者,酿也。《苍颉篇》云:「酒母也。或云醪(力刀)。」《苍颉篇》谓有滓酒。《大庄严论》云:「佛说身、口、意,三业之恶行,唯酒为根本,复堕恶行中。」
【蔡】《指归》云:「那烂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后步之,数足步影也。」新《毗柰耶》云:「佛言:『应作商矩法。取细筹长二尺许,折一头四指,竪至日中,度影长短,是谓商矩。』」一说商矩二尺,屈折头转,如人脚影,故人滥用。
【毗岚】亦云随蓝,此云迅猛风。《大论》云:「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随岚风至,碎如腐草。」《佛地论》明八风,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净名疏》云:「行坚固慈者,则心如金刚,成真慈心,不为界内外八风之所毁损。」荆溪云:「外无八相,只是违顺真中不同,故与内别。」
【差罗波尼】或纤罗半尼,此云灰水。
【朱利草】《大论》云:「秦言贼。」
【阿伽陀】此云普去,能去众病,又翻圆药。《华严》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律钞》云:「报命支持,勿过于药。药名乃通,要分为四:一、时药者,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二、非时药者,诸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限分无违;三、七日药者,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日限,用疗深益;四、尽形药者,势力既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
【萨褒杀地】《西域记》云:「唐言蛇药。佛昔为帝释,时遭饥岁,疾疫流行,医疗无功,道殣(渠?切,《左传》:『路死人也。』)相属。帝释悲慜,思所救济,乃变其形为大蟒身,僵尸川谷(死不朽也),空中遍告。闻者感庆,相率奔赴,随割随生,疗饥疗疾。」
【优檀那】《妙玄》云:「此云印,亦翻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释名》云:「印,信也。所以对物为验也。」《说文》云:「执政所持信。」
【婆利】或盎句奢,翻曲钩。
【亟缚屣】或名革屣,此云靴。佛昔于阿軬茶国,听着亟缚屣(所绮)。《说文》:「皮作曰履,麻作曰屦(音句)。」
【富罗】正言腹罗,译云短靿靴。
【舍楼伽】此云藕根是也。
【荤辛】荤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荤,姜芥是也;是荤复是辛,五辛是也。《梵网经》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渠。」准《楞严经》,食有五失: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一生过者,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二天远者,经云:「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三鬼近者,经云:「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四福消者,经云:「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五魔集者,经云:「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又《楞伽经》「大慧问曰:『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呪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又令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一切肉与葱,及诸韮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善见论云)食大蒜,咽咽得提,余细薤葱不犯。(西域记云)菜则有姜芥苽瓠荤陀菜等,葱蒜虽少,噉食亦希。家有食者,驱令出郭。(佛设渐化,通食三种净肉,所谓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疑杀。或言五净,加自死肉,及鸟残肉。《楞伽》、《梵网》,并皆断制)。
【印】《大论》云:「佛法印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云云)。寂灭者,是涅盘,三毒三衰火灭故,名为寂灭印。问曰:『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说?』答曰:『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寂灭涅盘。』」论又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问曰:「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答曰:「现在色亦无住时。如四念处中说。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以随逐微细故不识。如人着屐,若初日新而无故,后应常新,不应有故。若无故,应是常,常故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则道俗法乱。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若有住时,则无生灭。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
显色篇第三十八
《阿毗昙》明三种色:一者可见有对色:即色尘一法,为眼所见,假极微所成,名为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色,谓眼等五根,此胜义根也;声等四尘,此之九法,非眼所见,皆假极微所成。三者不可见无对色,即无表色。唯识宗明第八识变三种色,一唯麁非细,即山河大地等;二亦麁亦细,内身浮尘色,对山河等色即细,比内身中五根即麁;三唯细非麁,即内五根,此即大乘胜义五根。以能造八法,不可见有对净色而为体性也。《瑜伽论》及《五蕴论》明三种色:谓显色、形色、表色。开显色为十三,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空。一显色开形为十,谓:长、短、方、圆、麁、细、高、下、若正、不正。开表为八,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俱舍》出无表色者,谓无所表彰也。《涅盘》出无作色者,谓无所作为也。萨婆多出无教色者,谓无所教示也。《事钞》释云:「教者作也,不可教示于他。」《业疏》云:「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辨,无由教示。方有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大论》明四种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止色(恶不善业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余无用之色也。《资持》云:「《四分》二非为体,体从心发,然限在小宗。曲从权意别立异名,退非是)小、进不成大,密使行人,心希实道,多方之义,其在兹焉。」
【俱兰吒】此云色,质碍曰色。
【伊尼延】或伊泥延,此云金色,正言黳(乌奚)尼延。《大论》明三十二相,第八名伊泥延鹿䏝相,随次?纤。
【苏楼波】此云妙色。经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为生老病死迁。」
【尼罗】此云青色,东方甲乙,岁星属木。
【阿卢那】此云赤色,南方丙丁,荧惑属火。
【卢醯呾迦】《西域记》云:「唐言赤色。」
【迦沙野】此云赤色,梵音呼异,今具录之。
【叔离】此云白色,西方庚辛,太白属金。
【讫里瑟拏】此云黑色,北方壬癸,辰星属水。
【迦茶】或迦罗,此云黑色。
【捷陀罗】或劫宾那,此云黄色,中央戊己,镇星属土。
【罗差】或名勒叉,此云紫色。
【氷伽罗】梁言苍色。
凡夫沈迷,为物所转,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今列经论,令透声色。如《智论》「问:『心心数法无形故,可言无边。色是有形可见,云何无边?』答:『无处不有,色不可得筹量远近轻重,如佛说四大无处不有,故名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㪷秤量其多少轻重,是故言色无边。复次,是色过去时,初始不可得,未来世中,无有恒河沙劫数限当尽,是故无后边。初后边无,故中亦无。无复边名色相,是色分别破散,边不可得,无有本相。』」又摩诃衍《宝严经》云:「譬如画师,作鬼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凡夫人,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轮转生死,亦复如是。」又《智论》云:「大欢喜菩萨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着,皆是虚诳无实故。』譬如人有一子,喜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嗔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长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爱着不净臭秽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如是众生,得信等五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着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亦不能离。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着,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仰望后贤,观色如幻,于内外境,无取着焉。
翻译名义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