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资粮论卷第六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云何修习?
答:
四神足为根, 欲进心思惟;
四无量住持, 谓慈悲喜舍。
于此四无量中习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禅那,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彼得禅那已得身心轻,彼以身心轻具足故出生入神通道,出生入神通道具足故便生神足,谓若欲、若精进、若心、若思惟。于中欲者向法,精进者成就法,心者于法观察,思惟者于法善巧。彼菩萨于神通若信解、若作用,其心自在,随欲所行,以善成熟故、自根本住持故,诸处顺行如风遍空。于中菩萨得四无量及四禅那已,若信解、若作用,出生天眼,若诸天、龙、夜叉、干闼婆等,若学人及声闻、独觉天眼,于中独有增上之力,清净胜过、光明胜过、上首胜过、殊异胜过,其眼无碍,世间色相麁细远近,随其所欲彼皆能见。如是闻天、人、畜生等声,如是念知前世无边无际,如是知他心与贪欲等俱,乃至八万四千差别,如是得无量神足。以得神足故,诸所应调伏众生悉令调伏。
四界如毒蛇, 六入如空村,
五众如杀者, 应作如是观。
长夜以诸乐具受用因缘,虽守护将息长养,此地等四界而速疾发动,不知恩养、不可依怙,不可委信故,应当观察犹如毒蛇,以无主故、离我我所故。眼等诸入有六贼众,逼恼可畏故,应当观察犹如空村,共和与物,破坏打罚不能遮障故,犹如杀者。于五受众,应当日日如是观察。
重法及法师, 亦舍于法悭,
教师勿卷祕, 听者勿散乱。
于此有四种法,能生大智,应当受取。于法及法师中应当尊重;亦舍法悭,随所闻法、随所习诵为他演说;若有乐欲法者,教师勿为卷手祕惜;听者勿散乱,谓莫有异欲。
无慢无希望, 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 为众而说法。
复有四种法,是大智相,应当受取。所谓远离自高轻他,无憍慢故。弃舍利养恭敬名闻,无希望心故。于无明暗障众生中唯悲愍故,尊重恭敬为其说法。以此四种法故,菩萨大智具足,应当受取。
于闻无厌足, 闻已皆诵持,
不诳尊福田, 亦令师欢喜。
多闻无厌,闻已持法,持法已顺法行法,不诳所尊福田,亦令教师欢喜此法。是菩提心不忘失因。
不应观他家, 心怀于敬养,
勿以论难故, 习诵于世典。
不应为供养恭敬因缘往观他家,除为安立菩提心因缘。亦不应欲为论难故习诵诸世论等,除为多闻因缘。
勿以瞋恚故, 毁呰诸菩萨,
未受未闻法, 亦勿生诽谤。
何以故?为护续生善法因缘。
断除于憍慢, 当住四圣种,
勿嫌于他人, 亦勿自高举。
断除憍慢者,于诸众生中当下心如狗,断除我慢。于轻俭衣食卧床药具四圣种中亦应当住,于彼圣种知足故。不应嫌他,亦不应自高举。
若实不实犯, 不得发觉他,
勿求他错失, 自错当觉知。
他同梵行者犯罪,若实若不实,皆不应发觉。他有错失不应求觅,唯于自错即应觉知。
佛及诸佛法, 不应分别疑,
法虽最难信, 于中应信之。
于佛不应分别,以世尊具足未曾有法故。亦于佛法不应疑惑,以于诸众生是不共法故。及于最难信佛法中以深心清净故,应当信之。
虽由实语死, 退失转轮王,
及以诸天王, 唯应作实语。
若菩萨由实语故,若夺物、若死,虽退失转轮王及诸天王,唯应实语,何况其余而不实语。
打骂恐杀缚, 终不怨责他,
皆是我自罪, 业报故来现。
诸有他来打骂恐怖杀缚幽闭,皆是自罪应当有此,终不瞋他。此是我业,前世已作,今时还受相似不爱之果。彼诸众生都无有罪,唯是我罪业报来现,应当有此。
应极尊重爱, 供养于父母,
亦给侍和上, 恭敬阿闍梨。
于父母所,应当极爱尊重供养、应作天想,随父母意令得悦乐,离谄幻心。又应恭敬给侍和上、阿闍梨,随和上、阿闍梨所说法中,无有内祕,皆为外化。
为信声闻乘, 及以独觉乘,
说于最深法, 此是菩萨错。
此中菩萨有四种菩萨错失,应当舍离。所谓于声闻独觉乘诸众生中为说最深之法,是菩萨错。
为信深大乘, 众生而演说,
声闻独觉乘, 此亦是其错。
于信深大乘诸众生中为说声闻独觉乘,是菩萨错。
大人来求法, 慢缓不为说,
而反摄受恶, 委任无信者。
若有正住大众生来有所求时,应即为说善法,而更慢缓破戒恶法。反摄受之,是菩萨错。于大乘中未有信解,未以四摄事成熟者,而信任之,是菩萨错。是为四种。
远舍所说错, 所说头多德,
于彼当念知, 亦皆应习近。
此中所说四种错失,应远舍离,以此去菩提远故。若声闻独觉乘中所说头多等及余功德,但知彼等不与菩提作障碍者,于彼彼中亦应习近。
等心平等说, 平等善安立,
亦令正相应, 诸众生无别。
此四种菩萨道,应当习近。何等为四?所谓诸众生中起平等心、诸众生中平等说法、诸众生中平等善安立、诸众生中令正相应。此等皆无差别,是为四种。
为法不为利, 为德不为名,
欲脱众生苦, 不欲自身乐。
此四种真实菩萨,应当觉知。何等为四?所谓但为于法不为财利、但为功德不为名称、但欲脱众生苦、不欲自身安乐。
密意求业果, 所作福事生,
亦为成熟众, 舍离于自事。
若于业果密意欲求作三福事,生此福时,唯为菩提利乐众生,亦唯为菩提成熟于众,为利众故舍离自事。此是四种真实菩萨。
亲近善知识, 所谓法师佛,
劝励出家者, 及以乞求辈。
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何等为四?所谓法师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闻慧故。佛世尊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佛法故。劝出家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诸善根故。乞求者是菩萨善知识,为助持菩提心故。此四种菩萨善知识,应当亲近。
依止世论者, 专求世财者,
信解独觉乘, 及以声闻乘。
此四种菩萨恶知识,应当知之。何等为四?所谓世论者,习近种种杂辩才故。摄世财物者,不摄法故。独觉乘者,少义利少作事故。声闻乘者,自利行故。
此四恶知识, 菩萨应当知,
复有应求者, 所谓四大藏。
如前所说四种知识,是恶知识,知已应离。复有应求得者,所谓四大藏。
佛出闻诸度, 及于法师所,
见之心无碍, 乐住空闲处。
此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何等为四?所谓奉事出世诸佛,听闻六波罗蜜,以无碍心见于法师,以不放逸乐住空闲之处。此是四种菩萨大藏,应当得之。
地水火风空, 悉与其相似,
一切处平等, 利益诸众生。
与地水火风虚空等,有二因缘相似菩萨,应当摄受,所谓平等故、利益故。如地等大及虚空五种,于有心无心中一切处平等,无有异相。诸众生等常所资用,而无变异不求报恩。我亦如是,乃至觉场究竟,为诸众生之所资用,而无变异、不求报恩。
当善思惟义, 勤生陀罗尼,
勿于听法者, 为作于障碍。
义者,佛所说义,于彼当善思惟,若共谈、若独住,应如是作。又安住禁戒清净心意,精勤鲜洁当生,及闻银主海主等陀罗尼。又于听法者所,勿以微少因缘而作障碍,为离法灾生业故。
恼中能调伏, 小事舍无余,
八种懈怠事, 皆亦应除断。
恼中能调伏者,于中有九种恼事,所谓于我作无利益,已作、今作、当作,是为三种。于我亲爱作无利益,已作、今作、当作,复为三种。于我憎嫌与作利益。已作、今作、当作,复为三种。此等皆作恼事。于此九种恼事之中,当自调伏。小事舍无余者,于中有二十种小事,所谓不信(一)、无惭(二)、谄幻(三)、掉(四)、乱(五)、放逸(六)、害(七)、无愧(八)、懈怠(九)、忧(十)、昏(十一)(旧睡)、睡(十二)(旧眠)、恨(十三)、覆(十四)、嫉(十五)、悭(十六)、高(十七)、忿(十八)、悔(十九)、闷(二十)。
此等二十种小事,皆舍无余。八种懈怠事皆亦应除断者,于中有八种懈怠事,所谓我欲作务即便安卧不发精进(一)、我作务已(二)、我于行路(三)、我行路已(四)、我身疲乏不能修业(五)、我身沈重不能修业(六)、我已生病(七)、我病得起不久即便安卧不发精进(八)。由此等故,应得不得、应到不到、应证不证。此等八种懈怠事中,为除断故应发精进。
莫作非分贪, 横贪不称意,
离者皆令合, 无问亲非亲。
若见具足利养名闻安乐称誉福德众生,于彼具足福中莫作非分贪心。以作非分贪心则不称意,是故所不应作。又于各各共诤离坏众生中,无问亲与非亲,皆令和合同心相爱。
于空而得空, 智者莫依行,
若当得于空, 彼恶过身见。
依空拔除大无智聚故,智者莫依得空而行。若依得空而行,则于有身见人难治过之恶亦过之。以诸见行由空出离,若着空见彼不可治,以更无令出离故。
扫涂与庄严, 及多种鼓乐,
香鬘等供具, 供养于支提。
于如来支提及形像所,扫地涂地、香鬘烧香末香、华盖幢幡等庄严供养之具,当作供养,为得端正戒香自在故。贝笛箜篌腰鼓大鼓雷鼓拍手等,种种鼓乐供养,为得天耳故。
作种种灯轮, 供养支提舍,
施盖及革屣, 骑乘车舆等。
支提舍中,应以种种香油酥灯鬘等善作供养,为得佛眼故。布施伞盖皮鞋象马车舆乘等,为得菩萨无上神通乘不难故。
专应喜乐法, 乐知信佛得,
喜乐给侍僧, 亦乐闻正法。
于中菩萨常应如是喜乐于法,莫喜五欲福乐。当知信佛所得之利,莫唯信乐见于色身。当于僧中以诸乐具常憙给侍,莫唯憙诣问讯而已。常憙闻法无有厌足,莫唯憙乐暂闻其语。
前世中不生, 现在中不住,
后际中不到, 如是观诸法。
因缘和合力故及无所从来故,前世中不生;念念破灭故及不住故,现在中不住;灭无余故及无所至去故,后际中不到。应当如是观察诸法。
好事与众生, 不求彼好报,
当为独忍苦, 不自偏受乐。
菩萨于诸众生,当以好事而利乐之,自不希望彼等众生利乐好事。及诸众生有无量苦相,我独为其忍受。我有乐具,与诸众生受用为乐。
虽足大福报, 心不举不喜,
虽贫如饿鬼, 亦不下不忧。
虽住大具足福报天中,其心不作喜之与举。虽为饿鬼,贫穷破散逼恼此最难活,不应生下心亦复不应忧,何况人道贫穷破散。
若有已学者, 应极尊重之;
未学令入学, 不应生轻蔑。
若有已学众生,于彼应作至极尊重。若未学者,应令彼等入学,亦不应轻蔑之。
戒具者恭敬, 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亲近, 愚者令住智。
戒具足人应当问讯,合掌向礼等而恭敬之,亦应为彼说持戒福。若破戒者应令入戒,亦应为彼说破戒罪。智具足者应当亲近,亦应为彼显智慧德。愚者应令住智,亦应为彼演愚痴过。
流转苦多种, 生老死恶趣,
不怖此等畏, 当降魔恶智。
菩萨于流转中流转多种,生老死忧悲苦恼等、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恶趣等,不应怖畏,唯当降伏恶魔恶智。
所有诸佛土, 抟聚诸功德,
为皆得彼故, 发愿及精进。
十方无量诸佛国土,若佛土具足、若佛土庄严,若从诸佛菩萨闻、若自见之,彼皆抟聚殊胜功德,皆令彼等入到自佛土中。应当作如是愿,随所愿即随成就,亦应如是精勤修行。
恒于诸法中, 不取而行舍,
此为诸众生, 受担欲荷负。
以取故苦、不取故乐。作是念已,恒于诸法不取而舍。虽不取而舍,若此先时为趣菩提故,作愿受担众生,未度者我当度、未脱者我当脱、未寂灭者我当寂灭。此应荷负,为诸众生故。
正观于诸法, 无我无我所,
亦勿舍大悲, 及以于大慈。
说诸法无所有,如梦如幻故。诸法无我,其无我所者观无相故。如是以最胜义法观此相时,然于众生亦不舍大悲及以大慈。如是应当倍复称量叹言奇哉。彼诸众生痴暗所覆、着我我所,于此最胜义道法中而不觉知。我当何时令彼众生于此最胜义道法中而得觉知?是为于众生中不舍大悲及以大慈。
胜过诸供养, 以供佛世尊,
彼作何者是? 所谓法供养。
若有以诸供具供养诸声闻独觉菩萨及佛世尊,所谓或以诸华香鬘末香灯轮供养、或以诸盖幢幡供养、或以诸音乐等供养、或以诸药美饮食等布施供养。若欲胜过彼诸供养,以供养佛。复何者是?答言所谓法供养。彼法供养复有何相?
若持菩萨藏, 及得陀罗尼,
入深法源底, 是为法供养。
于中若与菩萨藏相应,如来所说经等甚深明相、背诸世间,难得其底、难见微细,无着、了义,以总持经王印印之。不退转因从六度生,善摄所摄顺入助菩提法合正觉性,入诸大悲说于大慈,离众魔见善说缘生,入无众生、无命、无长养、无人,与空、无相、无愿无作相应,坐于觉场转于法轮,为天、龙、夜叉、干闼婆之所赞叹,度在家泥,摄诸圣人,演说诸菩萨行,入法、义、辞、乐说之辩,震于无常、苦、无我等音声之雷,怖诸外论见得之执,诸佛所叹,对治流转、示涅盘乐。如是等经,若说若持观察摄取,是名法供养。又法供养者,得不退堕,顺行总持故。于空、无相、无愿无作相应深法中,入至其底无动无疑,是名最胜义中法之供养。
应当依于义, 莫唯爱杂味,
于深法道中, 善入莫放逸。
又法供养者,若于法中思法行法,随顺缘生、离诸边取之见,得无出无生忍入于无我,于因缘中无违无鬪无诤,离我我所。应当依义,莫爱驰逐杂饰句味。应当依智,莫依于识。依了义经,莫着不了义世俗言说。应当依法,莫取人见。应当随顺如实法行入无住处,善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困极,皆悉寂灭。如是观缘生已,引出无尽,以愍念众生故,不着诸见、不作放逸。若常如此,乃名无上法之供养。
如是此资粮, 恒沙等大劫,
出家及在家, 当得满正觉。
如前所说资粮,于恒伽沙等量大劫中出家众及在家众菩萨乘者,多时满愿,得成正觉。
系彼资粮颂, 为菩提思惟,
资粮义无阙, 能如在彼颂。
我今择彼颂, 于义或增减,
善解颂义等, 贤智当忍之。
释彼资粮颂, 我所作福善,
为流转众生, 当得正遍觉。
圣者龙树所作《菩提资粮论》竟,我比丘自在解释竟。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