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玄疏卷第二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第一、释名者,通标五意,已具前科。 就此释名,分为二别:一,释别名;二,释通名。 一、释别名者,此经以「维摩罗诘所说」标名,名异众经,故云「别」也。 二、释通名者,「经」之一字,即是通名也。所以通、别二者,略为三义:一,约教;二,约行;三,约理。 一、约教者,如《华严》、《大品》等,教异故,立名亦异,是为「别」也。皆是佛说,同名为「经」,故云「通」也。 二、约行者,如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入,种种门入,名为行别,故须「别」名。同趣涅盘,即是一理故,立名「通」也。 三、约理者,理是一法,名义则多,故《大涅盘经》云「如天帝释,有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名字异故,故名为「别」。同是一理,故名「通」也。从教起行,从行入理,俱有通、别也。 今释别名,分为二意:第一,前释维摩诘;第二,明所说法。「维摩诘」即是标人,「所说」即不思议解脱。是知非人无以弘法,非法无以显人。「净名」者,登补处,智隣极境,所说之教即不思议解脱。此经乃以人、法双标教首,是尊其人、重其法也。 第一、先释毗摩罗诘者,即为四重: 第一翻释名义 第二三观解释 第三四教分别 第四净名本迹 第一、翻名释义者,即为二意:一,翻维摩名;二,解释。 一、翻名者,外国人语,自有不同;犹如此土,楚夏之别。而前后翻译,不无增损。增损立义,略有三家: 一云「毗摩罗诘帝隷」,此土翻为净名、无垢称,称或云叹(什师翻也)。 次家云「毗摩罗诘」,此土翻为净名(肇师翻也)。 后家云「毗摩罗诘栗致」,此土翻为净、无垢、称(光师所承三藏翻也)。 二、解释者: 初翻似觉为繁,难为申释。 次翻为净名,今用此解,以对真、应二身。净者,即是真身,真智无惑,故云为净;名者,即是应身,垂形济物,名称普闻也。 后家翻为净、无垢、称,今用此翻释,以对三身,即为二意:一,就事解;二,约观心。 一、就事解三身者,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一「净」义者,即是法身。自性清净,皎然无点,即是性净法身也。二「无垢」者,即是报身。报智圆明,无有垢染,即是圆净报身也。三「称」者,即是应身。大慈化世,名称普洽,即是应身也。故《智度论》云:「水银和真金,能度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但三身之义,备有众经。理虽宛然,名不的显。如《楞伽经》,具有三佛名义;又,《普贤观经》云「佛三种身,从方等生」,三身明义,不乖二身,识其开合,岂定偏用!此类三谛、二谛之开合也。以此二翻,对义释名,意在可见。 二、约观心明三身者: 凡厥有心,心即法性。法性者,即是本净。本净者,即是法身也。 观心相应,明时无暗。无暗者,即是无垢义。无垢者,即是智断果报身也。 随所利物,起一切事,皆如幻化,水月镜像,和光无染,即是称缘应身义也。 如是三义,不纵不横,为菩提种子。《涅盘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人,是故敬礼初发心。」善识六即,则不混滥也。 第二、用三观释维摩诘名者,三观断迷二谛、三谛之惑,显二谛、三谛之妙理。真理皎然,名之为「净」;惑障斯尽,谓之「无垢」;观与理合,大用无方,故名为「称」也。三观义成,净、无垢、称,其意存矣。此经明室外弹诃,室内摄受。若不解三观法门,入文玄旨,实为难见。今明三观义,略为七重: 第一分别境智 第二释三观名 第三辨三观相 第四对智眼 第五成诸乘义 第六约断结释净名义 第七通此经文 第一、前分别境智者,境是所观,智是能观。所观之境,即是十二因缘、三谛之理也;能观之智,即三观也。所以约十二因缘明所观之境者,大圣说此正因缘法,为破外人计邪因缘,生无因缘之邪僻也。若迷此正因缘,则有六道生死;若解此正因缘,即有四种圣人也,是则约十二因缘而辨此十法界也。二谛、三谛之理,即是三观所照之境也。今一家明四谛既有四种,十二因缘亦有四种:一者,生灭十二因缘;二者,无生十二因缘;三者,无量十二因缘;四者,无作十二因缘。生灭、无生灭因缘,即是所观之境;无量因缘,即是第二观境;无作因缘,即是第三观境。今约《中论》偈,正明此三观之境也。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问:为当境自是境?由智说境? 答曰:若言「境自是境」,即是自性境;若言「由智故说境」,即是他性境;若言「境智故说境」,即是自他性境;若「离智故说境」,即是无因缘而说境。从因缘说境,尚不可,何况无因缘而说境也!四句说智,其过亦然。今《中论》所明「诸法不自生」,岂得说言「由境,故说境」!「亦不从他生」,岂得言「由智,故说境」!「亦不共生」,岂得言「境智合,故说境」!「亦不无因生」,岂得「离境智,故说境」!四句检智,亦复如是。今四句检境不可得,而说为「境」者,即是假境也,亦是不思议境也。智亦如是。一切有、无,因、缘,善、恶,是、非,垢、净,世间、出世间,类如此检。若用此意研核众家解释经论,难免性义。 问曰:若境是境,境可是自性境。今待智故说境,何得是他性境也? 答曰:境若称自,智岂非他!智若非他,境岂是自!境是自性,智即他性。境是自性,不得成假;智是他性,何得说假?智是他性,遂得说假;境是自性,亦应说假!境是自性,不得说假;智是他性,岂得说假!如此检核,由境说智,即是自性之过;说智为境,即堕他性之失。如是论者,由智说境,假不成也。若不成假境,即非不思议境。若能四句检境,毕竟不可得而说为境者,即是假境也,亦是不思议境也。智亦如是。此不思议境智,即是此经所明不思议境智之正义也。故《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云「我现见不可思议智光……不可思议智境」也。 第二、释三观名者,三观之名,出《璎珞经》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 所言「从假入空观」者,无而虚设,谓之为假;观假知无,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空也。而说为「二谛观」者,或是情智二谛,或约随智二谛也。 次释「从空入假观」者,若不住空,还入幻化,假名世谛分别无滞,即是从空入假观也。而言「平等」者,若前破俗用真,不名平等;此观破用等故,名平等也。 次释「中道观」者,「中」以不二为义;「道」是能通为名。照一实谛,虚通无滞,名中道观也。故经云:「前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此三通名观者,「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达为能。观穿者,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也。故《大涅盘经》云「如人善知伏藏,即取利䦆,掘地直下,盘石、沙、砾,直过无难,唯至金刚,不能穿彻」。盘石者,见思惑也。砂者,尘沙无知惑也。砾者,即是无明住地惑也。彻过者,即观穿义也。至金刚者,即达一实谛佛性理也。 问曰:三观俱照二谛,有何等、殊? 答曰:前观虽照二谛,破用不等;次观亦照二谛,破用平等,既不见中道,但是异时平等也;第三观者,得见中道,双照二谛,即是一时平等也。 第三、辨三观相者,即为二意:一,明别相三观;二,明一心三观。 第一、明别相三观者,观因缘所生三谛之理,相别不同,取相、恒沙、无明三种惑障麁细,阶级有异;观理破惑,用智不同,故名别相三观也。即是《大品经.三慧品》所明三智相也。今释此别相三观,即为三别:一,从假入空观;二,从空入假观;三,明中道第一义谛观也。 第一、正明从假入空观相者,略为三意:一,先明所观之假;二,明观门不同;三,辨入空观智。 一、明所观之假者,有二种假摄一切法:一者,爱假;二者,见假。爱者,即是爱论;见者,即是见论。此二种皆是戏论,破于慧眼,障见真实。爱论随所见境,即生爱着,是为魔业;见论随所见境,即生分别,是为外道业。故此经云:「天魔者,乐生死;外道者,乐诸见。」所谓因此爱见,起九十八使,使三业作善、不善,则轮转六趣,受生死苦。故此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又曰:「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今明:若知爱、见,由无明生,则一切三界皆从心起。故《华严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而此诸法皆从假者,无明爱见所起之法,皆有三假之相。三假者,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此三虚设,故云假也。 问曰:三藏、摩诃衍,皆明三假,二经之异,云何分别? 答曰:若随情明假,则是声闻经所说;若就理明假,皆如梦幻,即是摩诃衍所说。此经「诃优波离」,具明此三假之相也。 问曰:三乘从三假入空,若为分别? 答曰:有人言:「声闻多用因成假,缘觉多用相续假,菩萨多用相待假。」今谓三藏所明「三假」相别,随便入理。若摩诃衍所明三假皆如幻化,三乘观此,同入空也。 二、明观门不同者,即是折、体二种观门也。如声闻经所明「折假入生、法二空」者,此如空实手之拳指也;摩诃衍「体假入生、法二空」者,如空镜像之拳指也。折假入空,名为拙度;体假入空,名为巧度,故《大智论》设巧、拙二医譬。今释此谕,如眼病是一,治有巧、拙,拙则针药,痛楚方差;巧则呪术,不痛自损。损、差是同,见色不异也。故《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拙度为不善灭,说巧度为善灭也。 问曰:此有何殊? 答曰:善灭者,不断断;不善灭者,是定断也。 三、明入空观智者,亦为两意:一者,明折假入空;二,明摩诃衍道体假入空。 一、折假入空者,即为二意:一,折见假入空;二,折爱假入空。并是三藏拙度教门也。 问曰:上明爱、见二假,爱前见后;今明修观,何故见前爱后也? 答曰:众生有二种使,钝使麁,属爱,魔业;利使细,属见,外道业,故爱前、见后。今佛法正道,缘理断结,于见道中,有二种人:钝人用无常苦行入见道,先断爱;利人用空无我行入见理,断见。见尽在前,修道在后,爱结次除也。 一、明折见假入空者,即折非见假入空。折假之观,如《大智论》破㲲至隣虚尘,折此生灭细尘色假,以入空也;观内身心亦如是。但《成论》三大法师,各以情见,破此细尘,细尘若尽,不免断见;尘若不尽,还是常见。不出二见,岂得入空?今详《大智论》意,不如诸师所推,论主引佛语云「色若麁、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说有极微之色也」。今谓,若知麁细等色无常、无我,即是因成、相续、相待,虚假不实。既不得色有,岂滞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则身、边二见,皆是四缘、三假所成,不实皆空。念想观除,言语法灭,一心禅寂,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若知四见及六十二见,无常空寂,豁然发真,成须陀洹,是为折见假入空之观也。 问曰:折假入空,只应折色;心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云何可折? 答曰:随见所执,悉是四缘、三假,皆生灭相。破麁生灭,至细生灭。细生灭尽,即入空也。 问曰:云何分别四见,生、法两空相也? 答曰:身、边二见,皆是污秽、无记五阴。观此五阴,即阴、离阴,并不见我相,唯有阴法。如观五指,不见拳相。此从十六知见假,以入「生空」也。毗昙有门,用此人空,发真无漏,见第一义,断三结尽,证须陀洹。成论空门,观此边见,但是行阴,行阴悉是三假,假既不实,因此入空,破诸见结,成须陀洹。即是折实法假入空正意,是为声闻经说「法空」之相也。 二、明折爱假以入空者,爱,即是欲爱、色爱、无色爱,皆是四缘、三假之所成也。若观四缘、三假,入空发真,无碍道断,解脱道证,至非想第九解脱,是罗汉果住有余涅盘。折假入空观,其功乃息。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 二、摩诃衍体假入空观者,入空观门,乃有多涂,今约无生观门,明体假入空也。就此观门,亦为两别:一,明体见假以入空;二,明体爱假以入空。 初、明体见假以入空者,体因缘所生身见等法,皆如梦幻,因成、相续、相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非灭故空;空即是真,真即是涅盘,是为「体假入空观」也。此约三假而检: 一、就因成检者,内有意根,外有法尘;根尘相对,则意触因缘生爱;爱生者,即是身见、意识生也。今观:此见、识,定从何生?为意根生?意法尘生?为根、尘合生?离根、尘生?若意根生,即自性生;若法尘生,即他性生;根、尘合生,即是共生;若离根、尘生,即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说,何况无因缘生也!故《中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当知身见之心,本自不生。不生而说生者,但是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亦非两间,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言语道断,是名「从因成假以入空」也。 问曰:「空」有二种:一者,性空;二者,相空。此云何分别? 答曰:前四句检,生性不可得,即是性空。无生而说生,即是假生;假生即是不生,不生即相空也。故世谛破性立假,真谛破假,即是相空也。 二、检相续假,此一念心,为是生生?为是灭生?为生灭生?离生离灭而有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由灭故生,即他性生;若生灭生,即是共性;若离生离灭生,即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得,何况无因生也!今观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灭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灭共生;不无因生,故非离生、离灭生也。如此四句检生不得生,而说生者,但以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无生名字,则言语道断,是名「从相续假以入空」也。 问曰:若说生生,可是自性生,待灭故生;灭生非生,即是假义,何得言是他性也? 答曰:生若称自,灭岂非他!灭若非他,生岂是自!生是自性,灭即他性。生是自性,不得成假;灭是他性,何得说假?灭是他性,遂得说假;生是自性,亦应说假。如此检核,由生故生,即是自性之过;说灭为生,即堕他性之失。如是论者,由灭说生,假不成也。 三、检相待假,此身见心生,为是生生?为不生生?为生不生生?离生离不生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若不生生,即他性生;若生不生生,即是共生;若离生离不生生,即是无因生。从因缘生,尚不可说,何况无因缘而说生也!今观此见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不生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不生共生;不无因生,故非离生不生而说生也。如此四句检生不得,即是不生。不生而说生者,但以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无生名字,则言语道断,是名「从相待假以入空」也。 问曰:生生可是自性生;待不生而说生,岂是他性生也? 答曰:若生称自,不生岂非他也!相续科,已并核竟,细类可知。 《大品经》明舍利弗问须菩提「为生生、为不生生?」须菩提答「非生生、非不生生也」,是则破生见三假,合有十二番观门。若观三假生、不生,而执着无生,还用十二番观而破之也;破亦生、亦无生见,亦有十二番观;破非生、非无生见,亦有十二番破。合破四见,共有四十八番观。能破如所破,是则破能观之心,亦有四十八番。合能所,共有九十六番观门。善修此观,观生相毕竟不可得,乃至复四见、具足四见、不可说见,皆不可得,豁然开悟,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皆灭,得须陀洹。故《大品经》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此即巧度,不断而断,不同拙度之定断也。 二、体爱假入空者,分别爱假,犹如前说。今明修道体三界爱,皆如梦幻,三假即空;四句检生,并不可得,是名体三界爱假以入空。空即是真智增长,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断三界结也。若欲爱六品尽,名斯陀含。斯陀含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次断三品下分结尽,名阿那含。阿那含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断上二界爱,五上分结尽,是阿罗汉。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乃至辟支佛,侵除习气,若智、若断,亦是菩萨无生法忍。此皆巧度,不断而断,是观因缘即空,不生生、无生四谛入空之观,其功齐此。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也。 二、明从空入假观者,亦为三意:一,明入假之意;二,明修入假之观;三,明观成化物。 一、明入假之意者,此观正为观俗谛,破尘沙无知。若二乘不为化物,不须此观;菩萨弘济,必须此观。所言从空入假者,若滞于空,堕二乘地。如《大品经》云「我以天眼观十方世界恒沙菩萨,学菩萨道,少得入菩萨位,多堕二乘地」,是故通教菩萨须从空入假,用道种智,入菩萨位。若不滞空,如空中种树,分别药病,化众生也。 二、明修入假观者,入假有二种:一者,入见假一切法;二者,入爱假一切法。 一、明入见假一切法者,菩萨住深禅定,知空非空;具大慈悲,观假见假。假有四种,从此四见,出无量见。一、自生见;二、他生见;三、共生见;四、无因生见。此四见,各有执诤之病也。复次,执有二重: 一、执外人邪因缘、无因缘四生之见,所谓从冥初生觉,从微尘生,自在天生,时生,自然生也。 二、执佛法正因缘,生自、他、共、无因四生之见。 执自生见者,若计意根生意识,是则心能生心。故《正法念经》云:「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阴;一切世间法,无不从心造。」亦如《唯识论》之所明也。 他生者,经言「心不孤生,必籍缘而起」,故《大品经》云「有缘思则生,无缘思不生」,当知一切法,皆从外缘生也。 共生者,有言「如经所说:『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也。』」 自然者,如《龙王经》云「一切皆自然而生」。 《大品经》云「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也」,佛有四种之说,皆是悉檀方便,入假利物。而诸众生,颠倒不了,或执外人邪说四边,或执佛法经论四边,而生见着。故《智度论》云:「般若譬如大火炎,四边不可取,邪见火所烧。」今明随所执见即苦、集,若能知苦、断集,必须修道、证灭。皆是假名如幻化而知。 次、明入爱假一切法,可知也。 三、明观成化物者,菩萨从空入假修证,即是观因缘假,名生、不生无量四谛,亦名道种智,亦名法眼。过二乘地,用道种智,入菩萨位,入假修证。「道种智」有三种:一,生灭道种;二,无生道种;三,依藏识道种。菩萨住是位,为降伏天魔及其眷属,即入爱假,现诸神通,乃至同事利物,说诸爱论,如此土三坟、五典,安国育民之经书也。为降伏外道及其眷属,即入见假,显示智慧,乃至同事利物,说诸见论,如十八种六师,皆称一切智也。深知爱见苦、集之病无量,道灭之药亦复无量,皆如无量梦幻,用四悉檀赴其根缘,随病设药。复次,菩萨为度如是无量众生,故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入假修无量愿行,是为「观成化物」也。 三、明中道第一义观者,即为三意:一,明所观境;二,明修观心;三,明证成。 一、明所观境者,前二观是方便,虽有照二谛之智,未破无明,不见中道。真俗别照,即是智障,故《摄大乘论》云:「智障甚盲暗,谓真俗分别。」智障者,依阿黎耶识。识,即是无明住地;无明住地,即是生死根本。故此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本者,即是无始无明,更无别惑所依住也。 二、明修观心者,若修此观,还用前二观双忘、双照之方便也。双忘方便者,初观知俗非俗,即是俗空;次观知真非真,即是真空;忘俗非俗,忘真非真,非真非俗,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观,入中道第一义谛。虽观中道而不见者,皆是无明之所障也。当观实相,修三三昧。《大智度论》云:「声闻经中说『三三昧』,缘四谛十六行。摩诃衍明『三三昧』,但缘诸法实相。」 今初修空三昧,观此无明不自生,不从法性生也,不他生,非离法性外别有依他之无明生、不共生,亦非法性共无明生,非无因缘生,非离法性、离无明而有生也。若四句检,无明本自不生,生源不可得,即是无始空,是名「空三昧」。空,无住之本,一切法也。若尔,岂全同地论师计真如法性生一切法!岂全同摄大乘师计黎耶识生一切法也! 问曰:各计何失? 答曰:理无二。是二大乘论师,俱禀天亲,何得诤同水火! 次观无相三昧者,即观无生实相,非有相,不如暗室瓶、盆之有相也;非无相,非如乳内无酪性也;非亦有亦无相,不如智者见空及不空;非非有、非非无相,取着即是愚痴论。若不取四边之定相,即是无相三昧入实相也。若尔,岂全同地论师用「本有佛性,如暗室瓶、盆」?亦不全同三论师破「乳中酪性,毕竟尽净,无所有性」也! 问曰:各计何失? 答曰:若无失者,二大乘论师何得诤同水火也? 次明修无作三昧,观真如实相,不见缘修作佛,亦不见真修作佛,亦不见真、缘二修合故作佛,亦不离真、缘二修而作佛也。四句明修,即是四种作义;若无四修,即无四依,是无作三昧也。若尔,岂同相州北道明义缘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师,亦多用缘修作佛也。亦不同相州南道明义,用真修作佛。 问曰:偏用何过? 答曰:正道无诤。何得诤同水火?今明用三三昧,修一实谛,开无明,显法性;忘真缘,离诤论;言语法灭,无量罪除,清净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宝殊,自然现也。见佛性故,即得住大涅盘。 问曰:若尔者,今云何说? 答曰:《大涅盘经》云「不生不生,名大涅盘。以修道得故,故不可说」,岂如诸大乘论师,偏执定说也。今以因缘故,亦可得说者。若解四悉檀意,如前异说,皆大利益众生,兴显佛法也。 三、明证成者,若观无明因缘,入不二法门,住不思议解脱也。故此经明入不二法门,即是中道,双照二谛,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是观因缘即一实谛,不生不生,证无作四实谛。亦名一切种智,亦名佛眼,即是入初地,见佛性,住大涅盘也。 第二、辨一心三观者,正是圆教利根菩萨之所修习。所以者何?不思议心因缘之理,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今明此一心三观,亦为三意:一,明所观不思议之境;二,明能观三观;三,明证成。 一、明不思议之观境者,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也。 问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经无量劫,云何止在一念无明心内,无妨阂也? 答曰:此经明不思议,须弥入芥子,不相妨阂。无情之物,尚得如此,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三世诸心、诸法,何足致疑!譬如眠法覆心,一念之内,梦见一切诸心、诸事。若正眠梦之时,谓经无量劫。如《法华经》说「梦见初发心,乃至成佛无量诸事。比其觉时反观,只是一念眠心也」。「心」,譬自性清净心;「眠法覆心」,譬于无明;「无量梦事」,譬恒沙无知,覆一切恒沙佛法;「梦事不实,善恶、忧喜」,譬见思惑覆真空也。若不细寻梦譬,不思议之疑,终无决理。故诸大乘经多说十喻,但诸法师不圆取譬意,止偏得虚伪空边,不见譬无量无明法性边也!故三谛之境,义不成也。 二、明能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现,此即观行即也。 三、明证成者,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若得六根清净,名相似证,即十信位也;若发真无漏,名分证真实即,即是初住也。此经云「一念知一切法」,即是坐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当知是菩萨,为如佛也」,《智度论》云「三智其实一心中得,佛欲分别为人说」,令易解故,故次第说耳。 第四、对智眼者,智即三智,眼即五眼。三观能知因缘三谛之理,即是三智;能见因缘三谛之理,即是五眼。若解三观,三智、五眼两科大义,宛然明了。若分别为论,三观为因,三智、五眼为果。通而为语,三观即是三智、五眼之异名耳。如《大智论》释《般若》云:「别则般若为因;至佛心,则变名一切种智。」若通而为论,俱通因果。如《大智论》偈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盘,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故知般若之名,亦至佛果。文如三德,成大涅盘,不纵不横,如世「伊」字。摩诃般若,果上之一德也。 问曰:三观对三智,其数相应;三观对五眼,数岂相当? 答曰:若观麁细因缘,即是肉眼、天眼之境;若见三谛之理,即是慧眼、法眼、佛眼也。 第五、成诸乘义者,三观即是三智。三智有二种:一,别相三智;二,一心三智。一,别相三智,即开三乘;二,一心三智,但是一佛乘也。 第一、正明别相三观开三乘者,即为二意:一,正约三观开三乘;二,明十法成三乘。 一、正约三观开三乘者,即为三意:一,约折法观开三藏教三乘;二,约体法观开通教三乘;三,总约折、体别相三观成别教大乘。 一、明折法观开三藏教三乘义者,三藏教明三乘行人,同折因缘假以入空。若声闻总相折法入空,发真无漏,成一切智,名声闻乘;若辟支佛别相折法入空,发真无漏,成一切智,名辟支佛乘;若菩萨总相、别相折法入空,而不断结取证,多入俗假,修行六度,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即是三藏教之大乘也。 二、明体法观开通教三乘者,三乘之人,同体因缘假以入空,若发真无漏,断见思惑。小乘根钝,但除正使,成一切智,名声闻乘;缘觉中根,侵除习气,成一切智,名辟支佛乘;菩萨得一切智,入假修道种智,教化众生,求一切种智,即是通教之大乘也。 三、明总约折、体别相三观成别教大乘者,若是别教菩萨观因缘,修别相三观,次第成一切智、道种智,乃至修中道,观见佛性,成一切种智,求常住涅盘,即是别教大乘义也。 二、明具十法成三乘者,三观乃是乘之正体,若不约十法和合,则「乘」义不成。所以者何?三乘悉能运出三界火宅,必须正、助、众善和合,故运用之义成也。就此即为三意:一、出十法名;二、明次第成乘;三、料简。 一、出十法名者,一、明识正因缘生法;二、真正发心;三、止观修习;四、破诸法遍;五、善知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三解脱门;八、明识次位;九、安忍强软两贼;十、顺道法爱不生。三乘之人修学三观,若具此十法,即成三乘入涅盘也。 二、明次第成乘者: 初所以须知正因缘生诸法者,知无明因缘生一切法,即是正因缘,异外执邪因缘、无因缘生一切法也。 次明真正发心者,三乘行人,明知正因缘所生三界火宅,觉悟生死,志求涅盘;但菩萨大悲济物心异也。 次明止观修习者,发心、信解分明,必须修行定慧,即是三乘行人之根本也。 次明破诸法遍者,若不破见、思两轮所执妄境不遍,则止观有滞也。 次明须知通塞者,随所破法,从浅至深,皆有道、灭之通,苦、集之塞;若迷此理,即不知得、失;是字、非字,去、取失宜也。 次明道品调适者,三十七品是三乘入道之正要,能引进众行到三脱门,入涅盘也。 次明对治助开三解脱门者,即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事中六度等诸对治法,助开三脱门也。 次明识次位者,三乘入道,从干慧地乃至佛地,若能分别不谬,即不生叨滥,破增上慢心也。 次明安忍强软两贼者,未入外凡之位,内外八风坏三乘行人出世善根;若能安忍,则不为所坏,入干慧地,因发暖、顶,入性地也。 次明顺道法爱不生者,三乘之人,若入性地,发善有漏五阴,所有善法、功德、智慧顺道,若生法爱,即便顶堕,不得进入忍法、成世第一法,发真无满也;若能不生法爱,即不顶堕,得入忍法位,成世第一法,发真无漏,即是三乘之人同见第一义谛,断界内见思烦恼,出三界火宅。 是为此乘从三界出,到有余涅盘,住尽智、无生智,运入无余涅盘。故「以十法成三乘」者,其义显也。 三、明料简者: 问曰:自有众生值佛,随闻一法即得道,或随修一法门即入道,《法华经》三界火宅,诸子门外方索车,何毕悉具此法乃成乘也? 答曰:皆以往昔已修此十法,成根性也。 问曰:三车门外,今何得十法成乘,从界内而出? 答曰:《法华》的据尽、无生,三乘有为无漏功德是究竟三乘,能运入无余涅盘,乃是真乘。既无无余涅盘之可入,又不能运至常住涅盘,则三乘之义不成,故索三车不得也。今通明「乘」义,有六种不同:一、理乘;二、教乘;三、行乘;四、相似乘;五、分证真实乘;六、究竟乘。 一、理乘者,三乘行人悉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之理,三乘根性不同也。 二、教乘者,即是佛开三乘之教,三乘诸子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亦名「名字乘」也。 三、观行乘者,即是三乘之人修五停心观、别相、总相念处,干慧地之观行也。故《胜鬘经》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意在此也。 四、相似乘者,即是四善根人所得善有漏五阴。 五、分证真实乘者,即是学智,从发苦忍真明无漏,乃至非想第九无阂金刚三昧也。 六、究竟乘者,即是无学智阿罗汉、辟支佛、佛所得非想第九解脱道尽智、无生智、佛如实智,能运入无余涅盘也。 此即是三藏教折法观、通教体法观十法成乘,意在此也。但别教三观十法成乘,明六种乘,义意不同,分别事繁。 问曰:佛法无量,何故的取此十法成三乘耶? 答曰:佛法虽复无量,必须取其正要。如诸小乘经论、大乘经论所明「乘」义成者,教门悉有此十意分明也。但随缘散说,不聚一处。今采经论,撰十意以成乘义者,为欲令一家义学、禅坐之徒,知佛法大、小乘经论所明入道正意,异外国、外人各说一究竟道。末代时,有师子身内虫法师、禅师云:「庄、老教与佛教一种。」若作此解者,可将此十法比并,若彼明空具有,此意分明,名义成就者,可许是同;若无此十法,或名义似同,而研核横竪不通,事理滞阂,名字有阙,作义不成,岂得同也!今《毗昙》、《成实》虽是佛法小乘之论,明空入道。捡其论文,即十意宛然,名义无阂,申通佛法。小乘入道,意转分明,况复大乘经论者乎!外人经书既无此名义,故不可皆言同佛法也。 第二、明一心三智但是一佛乘者,若观因缘三谛,初心即得一心三智,开佛知见,名见佛性,即大乘也。此则不复开三乘之别,故此经〈观众生品〉舍利弗问天女云:「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女答言:「我为化三乘,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闻大乘功德之香,不乐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当知,一心三智,即是圆教;般若波罗蜜,即是大乘。故《大品经.会宗品》云:「般若波罗蜜,即是摩诃衍;摩诃衍,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摩诃衍,无二无别。」今明一心三观会成大乘者,「大」名不可思议,「乘」以能运为义。一心三观境、智,并是不思议法,能运菩萨至于道场,故名大乘。此须约六即明圆教一佛乘,即是六种大乘义也。 一、明理即大乘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大乘」也。 二、名字即大乘者,缘理,即发大乘心也。 三、观行即大乘者,即是修不思议十法,通达无阂也。十法名如前说,今略明不思议十法成观行即者: 一、知不思议正因缘,即是所观境,如前明「一念眠心,具一切梦法;譬一念无明具一切法」,三谛之理,不纵不横,即其义也。此须的取维摩诃弥勒言「一切众生,即大涅盘,即菩提相」,明此不思议因缘也。所以者何?中道第一义谛非因缘,是无作四谛之因缘也。若言「涅盘即生死」,一实谛即是苦因缘;若言「生死即涅盘」,一实谛即是灭因缘;若言「菩提即烦恼」,一实谛即是集因缘;若言「烦恼即菩提」,一实谛即是道因缘也。是为知不思议世间、出世间正因缘也。 二、次明真正发心者,即是无缘慈悲、无作四弘誓愿也。若无缘大慈,观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与众生此灭道之乐,名无缘大慈也;观涅盘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欲拔众生此虚妄之苦,名无缘大悲也。无作四弘誓愿者,知涅盘即生死,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知菩提即烦恼,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知烦恼即菩提,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知生死即涅盘,未得涅盘,令得涅盘也。菩萨如是慈悲、誓愿,无缘、无念,而覆一切众生,犹如大云,不加功用,如磁石吸铁,是名真正菩提心也。 三、明行菩萨道勤修止观者,若知生死即涅盘,即是善修止也;若知烦恼即菩提,即是善修观也。如阴阳调适,万物长成。若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万行也。 问曰:以何为集? 答曰:依此经及《涅盘经》,无明、爱、……一切烦恼为集谛。业属于苦,于今对义为便也。 四、明破诸法遍者,若知生死即涅盘,即破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遍;若知烦恼即菩提,则破一切界内、界外烦恼遍也。譬如转轮圣王能破一切强敌,亦不有所破。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破。 五、善知通塞者,知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则一切皆通;知涅盘即生死、菩提即烦恼,则一切皆塞也。 六、善修道品者,观十法界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性五阴,即是性净涅盘,即是四念处破八倒。知涅盘即生死,显四枯也;知生死即涅盘,显四荣也。知一实谛是见虚空佛性,住大涅盘也。因此四念处,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即是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亦是庄严双树,是则烦恼即菩提。 七、对治助修诸波罗蜜者,知菩提即是重恶烦恼,是以知生死即涅盘,对治诸波罗蜜诸度法等侣,助烦恼即菩提,开三解脱门。对治若成,烦恼即菩提也。 八、善识位次者,涅般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此是理即;若知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是为名字即;因此观行分明,成五品弟子,即是观行即;得六根清净,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即是分证真实即;证妙觉果,即是究竟即。若能善解此之次位,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旃陀罗之过罪也。 九、安忍成就者,若知生死即涅盘,即不为阴界入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门境、二乘境、菩萨境之所坏也;若知烦恼即菩提,即不为烦恼境、诸见境、增上慢境之所坏。能忍此无作苦集,不为所坏者,此如《大智论》说「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埵」也。 十、顺道法爱不生者,观生死即涅盘,生一切诸禅定、三昧等功德;观烦恼即菩提,生诸陀罗尼门、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阂智、一切种智,于顺道法,不爱、不着,是为观行乘。 四、明相似即大乘者,即是得六根清净,如《法华经》说。 五、分证真实即大乘者,即是初发心住,乃至等觉也。 六、明究竟即大乘者,即是妙觉地,如《法华经》「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也。 故《大品经》云「是乘从三界中出,到萨婆若中住,是乘不动不出」,故理即大乘从发菩提心成;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即是乘从三界出也。《法华经》云「乘此宝乘,游于四方,嬉戏快乐,直至道场」,若得分证真实,即住于十住,开佛知见,乘此宝乘,游东方;若住十行,即是示佛知见,乘此宝乘,游于南方;若住十回向,即是悟佛知见,乘是宝乘,游于西方;若住十地、等觉,即是入佛知见道,乘是宝乘,游于北方;若住妙觉,即是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名到萨婆若中住。理即大乘,性如虚空,故云「是乘不动不出」也。略明一心三观成一佛乘竟。 第六、约断结释净名义者,三观成净名义,略为三:一,明不思议断结;二,成净名义;三,摄法。 一、明不思议断结者,若言三观定断三谛惑,证三谛理,智断德成,就名为净。无垢称者,此同拙度之相,非此经所明不思议之断惑也。今明不思议之三观,见不思议三谛之理,不断见思、尘沙、无明之惑,与三谛之理相应。一心三观之智不阂烦恼,烦恼不障一心三观之智,智不断惑,与理谛相应,即是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故此经云「不断痴爱,起于明脱」,菩萨住是解脱,能以须弥内于芥子,种种示现也。 问曰:何意决须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不思议解脱之相耶? 答曰:须弥入芥子,小不障大,大不阂小,故云不思议耳。今有烦恼结惑不障智慧涅盘,智慧涅盘不阂烦恼结惑,乃名不可思议。若其无惑有智,而入涅盘,称不思议者,今即反难:亦应无小有大,论不思议也! 二、用三观释毗摩罗诘栗致为净、无垢、称义者,净名居士因缘所生之心、三谛之理,性常皎然,目之为「净」;不断三谛惑障,能起一心三观、三智之明脱,明脱虽处三惑之内,不为三惑所染,故称「无垢」;一心三智会三谛之理,大用无方,称机而化,故名为「称」,故云净、无垢、称也。 三、明三观摄一切法,三观既摄一切法,净、无垢、称亦摄一切法也。所言摄一切法者,略明摄七种法也:一、摄理;二、摄结业;三、摄依正报,四、摄智;五、摄行;六、摄位;七、摄教。此七法摄一切佛法,罄无不收。是故若能善解三观,通达净、无垢之名,则解一切佛法,无滞阂也。 第七、三观通此经文者,即为三意:一,释室外;二,释室内;三,释出室。 一、释室外: 三观成佛国因果之义,已如明宗所说,此是释〈佛国品〉也。 次,折、体二种入空,可以释〈方便品〉,诃诸国王长者也;体假入空第二观,释〈弟子品〉,诃十弟子之意正在此也。 次,第三中道第一义观,释〈菩萨品〉,诃四大菩萨也。 二、明入室六品: 若〈问疾品〉,「净名空室,以疾而卧」,即表中道第一义谛观相应修智之果,依常寂国现空室相也;「慰喻有疾菩萨,自调伏其心」者,即是用三观慰喻有疾菩萨,有疾菩萨亦用三观,已调三谛之惑疾也。 〈不思议解脱品〉即是等三观修智之果,住于正道,双照二谛,种种示现。 次释〈观众生品〉者,即是正用初观释也。 次释〈佛道品〉者,即是第二观释也。 次释〈入不二法门〉者,即是用第三观释也。 次释〈香积品〉者,还用第三观,双照二谛,垢净俱游释也。 问曰:室内既正明不思议义,何得约别相三观,以通诸品也? 答曰:经文一往似约别相三观而说,细寻意趣,悉通入一心中道也。 三、「出室」: 〈菩萨行品〉、〈见阿閦佛品〉者,即用三观通释佛国因果,同前佛国之意也。 次释〈法供养〉、〈属累〉二品,流通分是流通室内、室外三观,折伏、抑诃之意耳。 维摩经玄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