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 卷第五 大敬爱寺沙门 智严 注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 此初,标请宗通之相。 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 次举通法之益。 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得果□。 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 以了宗通,不随妄想及邪魔等见。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饬听许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敬而受饬。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 将明广答。此约人标数。 谓宗通及说通。 次列宗,谓圣趣、说明、权济。 大慧宗通者。 先初牒宗。 谓缘自得胜进相。 次释宗□□系心内悟,渐次增明,故云胜进。 远离言说文字妄想。 □证之道体,离言字及妄想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趣无漏界自觉地。 证入法身,现习俱净,名□漏界。此即如来自觉之□。 自相,远离一切虗妄觉想。 明自得□境,从本已来,性离虗妄。 降伏一切外道众魔。 以此一实之道,超过诸见,故能降众魔,伏外道。 缘自觉趣,光明辉发。 明自觉圣趣,发知慧晖,假使名壁,莫之能碍。 是名宗通相。 总结:如实虗融,廓然无拥,可谓宗矣。 云何说通相? 征说之相。 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 次释说通,谓大小二乘九部教典,其中名数如余经所明。然圣教至趣,体离一异有无四句之相。 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 然圣人以无住巧便,应机开演,各令获益,亡乎我所,而利物靡穷,即说通之义。 是名说通相。 三、明结示。 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此结劝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  缘自与教法。 此标宗说名义。 若见善分别,  不随诸觉想。 了达宗说,即不随妄觉。此之一偈,总颂二通。 非有真实性,  如愚夫妄想。 明有无非实,如愚之妄计。颂上谓有世间。 云何起欲想,  非性为解脱 ?此诃何故于有起欲,又取彼非性为解脱哉? 观察诸有为,  生灭等相续,  增长于二见, 颠倒无所知。 凡观有为起生灭二见者,斯由无知所起。 一是为真谛,  无罪为涅盘。  观察世妄想, 如幻梦芭蕉。 了一谛涅盘,则观世如幻,本来不实。颂上性相寂静。 虽有贪恚痴,  而实无有人。  从爱生诸阴, 有皆如幻梦。 明贪恚妄有,实无有人。假使从爱起,阴皆如幻梦。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不实妄想相。 自下约二谛平等显上宗义。此先请不实妄想之相。 不实妄想云何而生? 次问不实妄想之所生。 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 三、问不实妄想之体。 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 四,问不实妄想之所起。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 今佛先赞诸者,以所问意利乐广多,故斯叹美。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次明饬许。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敬赞受饬。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 自下佛答,明外五尘义,体无实事。此酬初问妄想之相。 计着妄想生。 由计外境,即妄想随生。答上第二问妄之所生。 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现增长外道见。 以能所计故,不知心量,堕于有无增长外见。答上第三问妄想之体。 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夫妄想所起,因于习气计诸尘义,复由心数计我所而生。此答上第四问妄想所起。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 自下大慧将欲兴难,牒前所答,今即牒佛之初答不实之相。 计着妄想生。 此牒第二不实所生。 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 此牒第三妄想之体。 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 此牒第四妄之所起。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 今第二述大慧,举真俗二谛明其设,并此标世谛性非有无。 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 今述第一义真,亦非根量譬因之相。 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 此第三,明大慧征诘真俗二谛,义稍不齐。 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 此第四,正难。佛说真俗两谛堕生不生者怨,非世尊说邪因论耶? 说一生一不生。 此第五,释难。以佛说真俗两谛,一有妄生,一即非生,故堕邪论。上明大慧难辞。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 次明佛答。此即总非前难,谓佛之自觉,尚不存于真俗,岂有生不生耶? 所以者何? 次征非一生一不生者何? 谓有无妄想不生故。 三、释圣智所照,尚不见真俗可得,岂有生不生耶? 外现性非性。 以妄不生故,了知外性本来非生。 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此明灭妄所由,以觉心现故,即有无二妄无所从生。上总明以实相遣难。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 自下方便会通,谓佛前所说妄想生者,但说彼愚夫自妄而起,非是如来而有斯过。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 此假以征起。若不说不实妄想者,云何令愚离我、我所等因缘之过? 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 又,云何令愚觉于心量而身心转变耶? 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 复云何令彼明解诸地,入于如来自觉之境耶? 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 复云何令彼离五法、三性、对治等见?由佛上说不实妄故,令于愚夫离妄自觉,明解诸地,入佛境界,离对治门,获如斯益。其云何愚夫四字,该下诸句,文理斯显。 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 今总结前说妄之意。 知如实义,得解脱自,种种妄想。 若众生知实,即能脱妄,兹为利物,岂佛有斯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  从此生世间。 下偈总十四行半,此举世间从因缘生。 妄想着四句,  不知我所通。 此明片也。谓由妄想不了因缘空故,着于四句,不知如来离句自通。 世间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不从有无生, 亦非非有无。 此举世间离兹四句。 诸因及与缘,  云何愚妄想 ?此诃彼见:若因缘既尔,云何愚夫强生妄想? 非有亦非无,  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 心转得无我。 今明观益,谓如是观世离句者,即执法心转,得法无我。上总明缘非四句。 一切性不生,  以从缘生故。 明一切果性本自不生,以从因缘之所生故。 一切缘所作,  所作非自有。 明一切果性既从缘所作,故知非自有也。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过故。 夫二事之过,如瓶上生瓶,此明略牒。 无二事过故,  非有性可得。 既无二过,即自性非有。上之两行,破所生之果。 观诸有为法,  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 自下总片上见。若言观诸有为离于能所,复言无心可得,此亦未离心量。 量者,自性、处、  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 我说为心量。 夫量者,能缘心自性,即所缘境。若言缘性双离,谓会真净,斯亦心量。 施说世谛我,  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 无事亦复然。 若谓我、法二空而为究竟,斯亦心量。 有四种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 第四,修修者。 此举四等,齐真俗不二。此中相者,谓相无相等。二因性,谓因果平等。第三无我者,诸我无我等。第四修修,能所平等,兼该一切。 妄想习气转,  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 是世俗心量。 由习转心生,境便外现,此之心境是世俗心量。 外现而不有。  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 我说为心量。 此明外现非有,由心故生,立彼依正亦为心量。 离一切诸见,  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 我说为心量。 上破世谛心量,自下明真谛亦为心量。若谓离能所,又复言无得无生者,斯亦未超心量。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 我说为心量。 此行若言有无双离,谓心无缚者,此亦心量。 如如与空际,  涅盘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夫如与空际、涅盘、法界及意生身者,并约法身一相应物而施异名。若寻言取着有所得者,亦心量耳。上偈及长行文虽异说,大意破真俗二见,令物会于中道。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 今明语义,欲令依义,不依于语。此大慧初问,引于昔说。 云何为菩萨善语义? 次请善语义之方便。 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三,征语义之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次佛答中,此先饬许。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次敬受所饬。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 三、明广答。先释语中,此明初征。 谓言字妄想和合。 今释语中,谓言字及妄三事和合为其语相。 依咽喉唇舌齿齗颊辅。 次依咽喉等八发生言说,明其语缘。 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 三、以彼我相对及久远言习,此并发语之因。 是名为语。 三、总结示。 大慧!云何为义? 第三、释义。此亦初征。 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 次正释义,谓离妄及言者,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不思议第一之义。 是名为义。 三、明结示。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盘城。 此明修义方便。 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 谓修义获益。 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三、总结示。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 今明妙达语义之相。此总,初标。 若语异义者。 今牒异计。 则不因语辩义。 夫异则天乖,义岂因语而辩?此即反释异义不成。 而以语入义。 现见世间由语入义,既语义相因不可言异,斯即顺释。 如灯照色。 然以语入义者,如因灯而见色,不可称其异也。若破不异,一准于前,但转势而已。梵文之妙,其在兹乎?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盘,三乘一乘心自性等。 今举不生灭法及三乘一乘心性平等者,有其二意:一明上语义不异,二则片不二见,斯过义该上下。 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 此明二见。谓如世凡夫缘言计义,必堕立谤二边。若计言义是有者,即建立所收。复谓言义俱无,还同诽谤。此明略标。 见异建立异妄想。 此即释也。若情见言义是异,即立之为异,斯则妄想一,亦准此可知。 如幻种种妄想现。 自下举喻,此略标譬。如幻术之法及所幻人,或言一异者,斯则愚夫妄想所现。 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此广喻也。若见幻与幻事作一异见者,是凡愚所知,非诸贤圣。譬计言义,亦复如之。然圣贤之人,本不住于言义,岂有一异同于幻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犁中。 此明死愚妄情立法业报,随生诽谤亦尔,文略不具。泥犁,正梵云捺落迦,谓众苦逼切,此云地狱。 阴中无有我,  阴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复非无我。 以士计言义一异,故借外计阴我例而破之。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此明纵也。若一切言义悉皆有性,如凡阴我者。 若如彼所见,  一切应见谛。 此举相望破,谓若计言义如阴我者,一切外道皆应见谛。然诸外道既非见谛,故知执言义者亦复如之。 一切法无性,  净秽悉无有,  不实如彼见。 亦非无所有。 此总顺释,上二句片有,下句遣无,合明中道。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 下广明知识者,为令依智不依于识,答上问中诸智有几种?此初标计。 若善分别,智识相者。 自牒所许。 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 举通法益 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得果益。 大慧!彼智有三种: 广释相中,此初标数。 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次列其数。 云何世间智? 三,明征释。此初,征世智。 谓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 次释但愚计有无悉为世智。 云何出世间智? 次辩出世,此亦先征。 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 次二乘之人,计阴等为有。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 将明上上,此亦初征。 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 明诸佛菩萨照于如实,见一切法本无生灭不住有无,此即上上之智。泛明三种者,为显胜令修。 入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获佛地证二空者,斯由勤修自觉之所成就。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 上明智之差别,今辩智识优劣。此初,对,可知。 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 次约堕二边相,悉名妄识,超为正智。 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三、明增长相见,名之为识,离相为智。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四、明应物有异。谓应凡夫故,知于生灭;化二乘故,知自共相;同菩萨故,知不生灭。然智唯是一,而应物斯殊。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 五、明心无障碍,目之为智;为境所碍,此则为识。中间境界二字,该通上下。 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六明以根尘识三事和合,为生识方便,名之为识。无三方便,乃名为智。 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 七、明但心有所得,名之为识;若无所得,即名为智。 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明智体。谓自得之智,本自有之,性非生灭,但以离妄言生,妄覆谓灭。如水净月现,水浊影沉,而月性常尔,本非出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下偈有七,今双标识智,兼明观益。 逮得自在力,  是即名为慧。 谓心无所碍,故生三界;作大饶益,得力自在,故名为慧。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此标真妄,谓缠缚外境,此即妄心。若觉念不生,乃名真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此明观益,谓第八佛地无功胜慧,并由觉想而生。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此明八地已上无生胜慧,离八识思想,即真实无生。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又明显胜,若得无虑、无察、无思、无想者,斯则菩萨,非谓二乘。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夫言忍者,通三贤十圣,总分有五,谓信、伏、顺、无生忍等,并菩萨所行。然寂静胜进忍者,即佛智清净。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明佛忍净智从胜义谛生,心想所行悉皆远离。故解深密偈云: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想。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明如来为开发凡圣,令悟真实,示有三智,其实一道。若于彼正觉所思,物无不摄,此即如来寂静之智。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明彼二乘不与佛智相应,以此妙智离诸所有。 计着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然二乘所见以计着为心,由此义故不应佛智。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超度诸心,斯为佛智。成上智,离诸所有。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 今明转变,显前识义。转变即心境二边,因缘都称,或境转心变,或心转境变。此总,初标。 所谓形处转变。 形即正报,处则依报。 相转变。 谓青黄等异,及男女差别。 因转变。 计一切法从因而生。 成转变。 计于我所,决定不坏。 见转变。 计四句,见外道所知。 性转变。 执真妄善恶,及以四大,各有体性。 缘,分明转变。 计缘能显果,故曰分明。 所作分明转变。 执果从缘生,事相非谬。 事转变。 计于一切有为之事。 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初标因论超见,今结依见兴论,故见论相依,俱名转变。 云何形处转变? 自下,明释。初以例后,今征牒初变。 谓形处异见。 谓计形处各有差别。此明法说。 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 次举外喻。然外道计造色有变,非谓性大。如金造器服,但所造有变,而金性不易。 一切性变亦复如是。 明一切形处等变亦复如之。此释初讫。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 今举初该八者,总明叙计。 彼非如非异。 自下。释破。此即初标。然圣人非如彼见,亦复非异。以即妄即真,即事即理,故顺而不同矣。 妄想故。 然凡夫妄,故不同圣人。 如是一切性变当知。 举上九种以例诸见,当知凡圣道别,而真妄殊途。此句该通上下。 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 此举世间妄见转变之相,以例前见。谓转乳成酪,生酒为熟,生果亦尔,其类寔多。 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 此破凡夫妄见之相。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 明彼凡愚以妄熏习故,作如是见。上总片凡愚妄患。 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此释上非如非异,谓圣了诸法性非生灭,如见幻色本无转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  四大种诸根,  中阴渐次生, 妄想非明智。 偈文有二,此破外道小乘等见,谓外计形处时节及以诸根悉皆转变,复计诸趣舍前身已中阴续生者,则二乘所见。 最胜于缘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间缘起, 如干闼婆城。 此颂圣见,谓佛于缘起不同凡妄,了从缘法如彼干城。今举圣见者,为令悟佛知见。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 今举缚解而请者,然生生死涅盘等法俻在其中,欲令众生逈超二见入于中道,远酬上问谁缚谁脱。 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 将明举益,此即重牒前宗。 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 初明通权益,谓了佛方便说于相续者,令离续故,即内自无系不着名言,说不相续亦复如是。今举一边者,准而可知。 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 次明舍诠益。既了缚解,则不滞文言及以妄觉。 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 三、明起化益。谓若闻此说,则能游佛刹,示众围绕,十力自在,获于神通。文义二。持三空之印,现诸变化,放大光明。 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 四、明无功益也。谓得佛慧,妙悟十愿,不假方便,任运而化。此明法说。 犹如日月,摩尼四大。 次举七喻显彼无功,如彼日月不思而照,又类如意满愿无心,复地载水润火熟风持功成不念,菩萨利物亦复如是。 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 五、明获果益。谓诸地离妄,了一切法如幻梦等,悟于地,证彼法身。 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 上并自利,今举利他,谓于众生随其所应说法开导。 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复令彼安住如幻梦等,及离有无生灭妄想。又令不着言义,证会法身转加殊胜。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下明佛答,先赞饬许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敬饬。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 自下广答,明诸众生于一切法随说而计起相续见,此即总标。 所谓相计着相续。 次明列也,谓见闻于相而起相续。 缘计着相续。 谓于缘念着。 性非性计着相续。 闻于有无,而生计着。 生不生妄想,计着相续。 闻世谛有生,真谛不生,起相续见。 灭不灭,妄想计着相续。 又闻不善有灭,善法不灭,随说而计,起相续见。 乘非乘妄想计着相续。 又闻乘及非,乘而生计着。 有为无为妄,想计着相续。 又闻凡境有为,圣境无为,而生计着。 地地自相妄,想计着相续。 又闻诸地执有体相。 自妄想无闻,妄想计着相续。 又以久远妄习计着见故。 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 又计有无等见,为外道依,起于相续。 三乘一乘,无闻妄想,计着相续。 又闻说三乘、一乘,起推实见。 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 三、明总结此者,即前文所列,余乃泛该,并是凡愚自心妄见。 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 以斯相续愚妄因,此而生上总法说。 如蚕作蠒。 次明举喻。 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 今明法说,谓三界凡愚更相缠缚,以二见丝甚于彼蚕。 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 上并牒计,今明正解,此则初文。一谓彼前所计,本无缚解二者,于第一义亦无二相可存,义势两兼,括囊俻矣。 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 此明释也。由见寂无妄,故缚解非有。 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此举见寂之人,谓诸菩萨。此句义该上下。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 明前菩萨觉外无性故,心现本无。 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 今明了性所由,以此菩萨随顺证入本心现前,即知有无二边一切诸性悉皆无相。 见相续寂静故。 外无性者,由见相续悉皆寂静,故此句该通上下。 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此明总结。 大慧,彼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续有解。 此第二、双标凡圣二见。以彼圣人悟如实故,本无缚解;诸余凡夫堕不如实,见有缚解。 所以者何? 此句所征,义通凡圣。 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此双释二见。若释圣见者,即言谓于一切法有及无有皆悉是无,又无众生可得,以无一字该括上下,明人法俱非,此明圣见。又释凡见者,即言谓于一切法有无,此之有无是众生可得,以有无二字该于上下,此释凡夫堕不如实。两释同用一文,斯亦梵言之妙。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 第三、约就三毒,明续即不续。此初,约人标数。 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 次释,谓愚夫以三毒爱故必获来报,亦报亦有喜爱与身俱起。 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 以三毒不断故,三有五趣相续受生。 彼相续者,续五趣。 此重释也。以彼三毒相续,故续于五趣。上总叙见。 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次即破也。谓了于如实三毒相续既亡,则缚解俱净。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 四、约三缘以明三脱,谓根、尘、识等。三缘方便,令业识续生。 方便计着,则有相续。 次明招果,谓以三缘方便计着故,则有趣续生。上总叙计。 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此亦破也。谓了尘无相,根性自空,识无所愿,斯即三脱相续,从何而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  是说相续相。 此明不真故,妄说为相续。 若知彼真实,  相续网则断。 若知真实,相续不生。 于诸性无知,  随言说摄受。 若于法无知,随言而摄。 譬如彼蚕虫,  结网而自缠。 颂上喻文。 愚夫妄想缚,  相续不观察。 明愚为妄缚,由不观察。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 自下。断蕳。由前佛说缚解俱妄,今将设难,故此牒之。谓上十一种缚解更迭相望,故云彼彼。以不实故,称为妄想。又妄想即计有彼缚解等性。 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又世尊所说,非有彼缚解之自性,但妄执有自性耳。上并大慧牒佛所说。 大慧白佛言: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 次明定宗。若言缚解但唯妄想,非有自性可相待者。 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 三、正难也。岂非佛说生死、涅盘二俱无体,堕空见过耶?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四、释成难意。以佛上说缚解等性一切诸法,由妄计有本无性故。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今明佛答,但以印述前难,便为答文。谓我实言生死涅盘缚解等性,一切皆空,空即是理,理又非无,何断之有? 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 此成上即述空义。谓非彼愚夫妄情执实,故遣有言空。若心无结滞,则无可空矣。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今重非情见,谓此缚解,但由凡夫妄想自性,其实非有。 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上遣有言空,今说真片断,既离情执,而真照自明,不同凡惑,故云圣智有性,慧眼所知。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 以佛上明遣断言真,恐闻斯说便生有见,所以大慧取物情疑,将欲托佛兴难,故斯牒也。 非如愚夫妄想。 以佛说真是圣知,似存于物故。大慧下,申五难,并依前而起。今即是初凡圣各别难中,此即定辞,谓若真是圣知,非如愚夫天肉眼等所知见者。 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 次正明征难。谓若如上说,真但圣知者,而诸愚夫云何依真舍妄? 不觉圣性事故。 第三结难,亦名释也,以圣性之事非愚觉故。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 第二明凡境非倒难,既真若非凡,即彼凡夫非倒不倒之二见,以凡不入圣,即不翻真,故此双非,又明标述。 所以者何? 次征凡夫非倒。不倒者何? 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 三释所以,谓圣境非凡所觉,故亦不翻真起妄。此释彼凡,非是颠倒。 不见离有无相故。 二、明圣智离有无相。既非凡夫所知见者,此成上非见不倒。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第三、明圣同凡倒难中,此初双标,亦是纵辞。谓圣既有真,岂不如凡夫计事执境存乎物耶?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 次纵牒也。谓圣若如凡,妄执而现,又不说真之所以者。 无因故。 第三一句,总难明圣人真境堕于无因之患。 谓堕性相见故。 四、释无因所由。谓外道计微尘等性不从因生。世尊!若尔,即堕斯见。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 五、正释圣同凡倒。谓凡乖圣道,过乃无穷;若圣异于凡,亦应如是。 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六、总结也。以佛说圣境,非凡夫所觉故。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 此第四、凡境非妄难也。既圣境非凡,即不因圣,何得称彼凡夫独为妄想耶?此即初标。 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次释凡夫非妄,但圣悟如实知我凡夫以为妄故。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 三、举二事设,并谓妄异于真,真异于妄。此约真俗有殊,明凡夫非妄。 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 次举二因各别,复明凡境非妄。谓凡以妄想为因,圣以真实自性相为因,两因既殊,故凡非妄。 彼云何各各不妄想愚夫不如实? 四、明诃诘。若二谛既殊,何故圣人各各不妄,愚不如实?此责倒不齐。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五,明结也。由圣人欲令凡离于妄,遂言凡夫之妄非是实有,然我凡夫实非妄也。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 此第五、圣堕有无难。此即初、标责圣遮凡。谓佛以何故遮彼凡夫起有无二见? 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 次明举圣同凡,谓上文说有圣智可计,此即堕有。复说缚解非性,斯亦堕空。 而说圣智自性事。 三、明结也。又佛自两说不同,皆言是我圣智利益法门。上来虽明五难,大意只在空有二边。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 第二明如来广答,明佛之所说不堕空有二边,此总非前难。 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 自下会释,明佛虽说有不乖于空,然恐怖空断,不能起修为说圣智。此约理而谈,岂存于有? 众生无始已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着相,见说空法。 次明说空未乖于有。以众生久习力故,闻说缚解,不了圣智权巧,便生计着,故说于空。斯乃遣有,何空之有?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 此明总结佛不说空有之自性,然上总明方便会通。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或乱相见。 此约实开释,明证如实空,离彼有无惑乱相见。今举佛之知见者,欲令一切众生践如来迹故。 离自心现性非性见。 性与非性,即成前所离惑乱相见。 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 谓佛之所得,离妄如实,一心三空,祕密之印,执改持信,无罣㝵故。 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获实印故,于法界自性缘内心观察而住,有无事见悉皆远离                                 圆满,复悟众生。此举前佛陀之义,此乃梵汉互明。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佛将开演,先恣许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邪?为不作邪? 自下大慧再请。今初,问也。谓牒上佛陀之义,法身异名,十号之三数,所谓乘一如道,来到大智,破于结贼,齐正觉者,为从造作?为非作邪?此初,对问。 为事邪?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 自下,佛答对问总非。既非事因,例余可见。 所以者何? 次明征也。 俱有过故。 三、总斥。上问非独事因,欲明余句斯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 四、广释破中,此初牒事。 或作,或无常。 次正明释。若佛是事者,或同作法、或堕无常,此即顺释。 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 此纵词既同,造作一切世间果事,应是如来。 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此诃质也。自我释迦及以诸佛,皆不欲以无常之事而为如来。 若非所作者。 次破因非所作,此亦初牒。 无所得故,方便则空。 夫不作之法,皆无所得。若尔者,佛之妙用,斯则徒施。次明释也。 同于兔角,盘大之子。 三、明举斯二喻,显有名无实。 以无所有故。 四,结也,以同无所有故。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 上明别破,今则双非。既非事因,岂滞有无之境? 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 既非有无,则超于四句。 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 夫堕句者,名曰世间;若不堕四句,乃名为出。 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 离句之法,智人所证。 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明诸佛三身性非四句,有智慧者当如是知。上明诸佛三身离句之义,劝令证知。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 此引昔以证今,如佛昔说诸法无我,当知即是法身离句之义。 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 自下释其无我,以显法身。言无我者,但有空之自性,无妄见有无之他性。 如牛马。 此略标喻。 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 此正喻也。譬如一马,本非是牛,以目□远望,谓之为牛,近覩即非。而此牛相,实非有无。 彼非无自相。 谓彼非无,马之自体。上并喻说。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 自下法合,谓一切诸法性非有无,中间非之,一字双贯。二、自合上牛非有无。 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 明离有无法非是无我,二乘、愚夫、外道之所能知。 以妄想故。 明此二人俱未离妄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此劝了诸法空无生无自性者,合前马也。此法空之理,超过有无,即法身之性。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 自下历别破见,重明三身性非一异,今约阴以明,此即初标。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 次别牒破也。谓人见阴是无常,若如来同阴亦应无常,此纵破也。 若异者,方便则空。 世人见异阴之外则无所有,今言如来异阴者何?有悲智自他兼利方便之用,故言空也。 若二者,应有异。 今第三、牒二见而破。若谓如来与阴是二法者,应有于异及不异也。今但举一边观,下文可见。 如牛角相似。 此文。 观察有为法,  非无因有因,  彼生灭论者, 所见从是灭。 上既破有无二因,故此双非显益。 云何为无生?  为是无性邪 ?上总破外见,自下明真实无生,即颂上长行。谓何者无生为无性邪? 为顾视诸缘,  有法名无上。 颂:上为待缘故,有此无生邪? 名不应无义,  唯为分别说。 此颂上若名字有法,唯愿为说。 非无性无生,  亦非顾诸。 备収 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 然二我之相,即体斯妄,五法之中,名相妄想摄也。 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以其智如,摄二无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非但五法摄三,及佛三乘所修圣智诸地行位,乃至三世佛法括在其中。 复次,大慧!五法者: 自下再明五法。此总标牒。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次列名中稍似非次,前举未显本,今举本摄末,示五法之功,又破物情所执故。 大慧相者。 三、明广释。此先辨相。 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夫形质体分,总名为相。 No. 321-A 朕以万机之暇,披覧典籍,全身延命,安民存业者,经史之中,释教最上。由是仰凭三宝,归一乘敬,写一切经,卷轴已讫。读之者以至诚心,上为国家,下及生类,乞索百年,祈祷万福。闻之者无量劫间,不堕恶趣,远离此网,俱登彼岸。 (右圣武帝愿文也,可观为国家祈福之盛意矣。又按庆安手鉴暨耳比磨利帖,共载 圣武天皇宸翰,世谓之 大圣武,盖以字体 大于常也。此注楞伽经,笔力遒劲,凤翥龙跃,自有天人步虚之势,所谓大圣武者也。不胜激赏装潢,以十袭宝重焉。) (明治十年十月念五日大教正华顶山第七十五世顺彻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