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卷第二
于自觉非分,故说无因,故外道无有常性。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
将片彼常,若诸外道因无常已成常者,此纵彼义。
因自相非,性同于菟角。
此举法喻,而片明彼妄立因相,本无体性,类于兔角。
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
明此外计,但唯言妄,故同兔角。
诸外道辈有如是过。
明彼外道但有妄说之患。
所以者何?
此征所以。
谓但言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即释也。明彼外人但有言妄同兔角,故于自觉因相,彼非其分。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
自下显正,明佛真常因于本心自觉得相。
离所作性非性故常。
释上常义,离于所作,有无性故,名之为常。
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不同外道,思量取计。
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
若计外性无已,思量为常者,此即牒计。
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
片彼不知,真不思议,自因之相。
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初明诃责,明彼去自觉弥远,不应说有常不思议。
复次,大慧!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盘。
四、对愚智优劣以明正智。此叙愚见,谓畏生死苦,求涅盘乐。
不知生死涅盘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
释其所由。彼人猒苦求乐者,以不了生死涅盘及差别诸法悉是妄想,本来非性。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盘想。
以不了故,妄计未来根境灭已,作涅盘想。
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然大乘以自觉藏转而为涅盘,小乘未悟,故言非也。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
明立教所由,以根器不同,是故佛为凡愚说三乘教。
说心量趣无所有。
明彼三乘性人并是心量者,为令趣入无所有故。下云: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
明彼小根不知三世如来真心现境以为涅盘。
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遂计心外现境,识浪无穷,故云常转。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
下明辩正。前起生死、涅盘等见,为斥彼故,言诸法不生。
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
明化迹虽殊,证道所说,曾无有异。
所以者何?
征诸法不生者何?
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此释也。谓了自心现本来非性,则离有无二种生见,故言不生。
大慧,一切性不生。
下再明不生,此先标也。
一切法如兔马等角。
喻兔马等角,既本自不有,后亦不无,不生亦尔。
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
今举生见以明不生,但凡愚不实,妄计生灭,实无生。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
又明不生是自觉趣境,此句该通上下。
一切性自性相不生。
若自觉趣者,知一切法性自不生,此即该下。
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
明不生之道。非愚下,二、见所知。
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明凡下,计依正两报,二见因此而兴。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
今明二见起之所由,谓依藏识微习转故,则有能所二见之患,诸见起由自兹而生。
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
夫有无二见,从妄而生,非是圣贤有如斯过。
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此结劝修。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
五、约五性以验于机,明其正智。此即初标,答上云何为种性等。
云何为五?
明其征数。
谓声闻乘无间种性。
三、明列名。此列初性。谓闻声教,乘以修行,不杂余乘,故名无间。习见不易,生于后果,故名种性。
缘觉乘无间种性。
有其二种:一、出无佛世,覩缘而悟;二、遇佛演说十二因缘,依以受行,亦招来报。义例同前。
如来乘无间种性。
乘一如道至成种觉,名曰如来所乘之法,即悲智兼济。余准于上。
不定种性。
于三乘法未有定种,随说而入,习必克成,三性具含,故言不定。
各别种性。
外道之人,随情异执,目为各别。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
自下,征释。将释初性,此即先征。夫小乘性,云何得知?
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
自下释也。以教验方知。若诸修行闻断阴入自共相身得涅盘者。
知时。
彼闻前说,如是知时。
举身毛孔,凞怡欣悦。
闻上说已,遍体毛孔,悉皆欢喜。验有此相,必由久习。此该下文凞怡和悦之㒵,以庆今得遇。
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
明小乘人,但习四谛,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存物而见,故言相智,不同中乘依缘发悟。
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此总结也。上并举因而验,方知有性。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
自下举果而验。言第八者,谓阿罗汉四果四向,至阿罗汉便当第八。
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
明罗汉断或分齐,但伏三界现行烦恼,未断习使,如舍利弗吐食等,斯之证也。
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
明离苦有异。以未断习故,感变易生;伏现惑故,离分段死。谓微妙四大之形,念念易劣而变胜,非凡所测,名不思议。然罗汉、辟支住地所感,麤妙有殊。又三界漏形,寿报限分,故名分段。
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举声闻获四智究竟,魔外道中无畏,而说名师子吼:我生已尽知苦智,梵行已立,道已修,智不受后有,集已断,智阙,所作已办,梵本如是。
如实知。
明二乘所知四智决定不疑,故言如实。
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盘觉。
又修人空无漏,获于涅盘,生灭度想,故名为觉。若修行人闻之所说,发悟相生,即验其人是声闻性。
大慧!各别无间者。
次释第五各别种性,此即初牒。问:何故文不次邪?为欲前齐声闻,后该缘觉故尔。
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盘。
明外人计我以求涅盘,施身自谓,名之为我。约用称人,众法和合,名曰众生。报有限分,色心连持,名曰寿命。饮食所资,以为长养,堪任于事,名曰士夫。上之六种,并我之异称,但存我别求,悉名外道。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盘。
有异外道计自在等以为作者,诸法悉灭,言此自在而为涅盘。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
此句结上二人。若结小乘,法字属下;若结外道,即法字属上。此法之一字,该通上下。
彼无无解脱。
明彼小乘无法空解脱,又彼外道无人空解脱。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
此总明上两人俱不出人法现习而作出解。
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今总结劝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
三、释缘觉乘性。此即初牒。
若闻说各别缘无间。
谓所闻法缘有十二,名为各别;系念修行余乘不杂,故言无间。
举身毛竪,悲泣流泪。
此明中乘发悟之相。所以悲者,谓伤昔不闻。
不相近缘,所有不着。
此闻已获益,谓悟缘空则无相近,于诸世间不生计着。上并举因而验其性。
种种自身,种种神通。
自下举果验机。夫缘觉之人,若化众生,但现神通,或殊形等已,或变化无穷。
若离若合。
或离一身为多,或合多身为一。
种种变化。
或吸风纳火,摩扪日月,转换地水,如是等类,巧设异端。
闻说是时,其心随入。
闻上所说神通变化,当知久习缘觉乘性。
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
若知彼性,应随顺说,令易受入,速获益故。
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此总结示。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
四、明如来乘性举胜筞修。此即初标。
谓自性法、无间种性。
举一切法。
离自性法,无间种性。
明诸法性空,合明所证之理。
得自觉圣,无间种性。
此明能证之智。上明自利。
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此明利他。修于净土,悲济有情。此总明悲智体唯一。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
此牒闻说之际。
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
及闻说心境依正三报。即事即如非思议境。不生惊怖。当知久习如来乘性。
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
第三,略结。
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总结。内心契证,名为种性。闻而不怖,故名为相。
大慧!不定种性者。
五、明不定,此即初牒。
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下明广释。随说便悟,依学必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
此下不定,如治于地未下种子。此初治三业,未下三乘种故。
谓种性建立。
既三乘俱入,应以佛乘种性而建立之。
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释建立之意,为超七地入于八地,无功用故。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
明无所有地,谓觉藏心,现习俱净,二障悉除,见二无我,名无所有。
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此会昔权说住寂声闻不得作佛,今依大教毕定当成,此举声闻意该余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盘那果。
梵云窣噜多,此云流。梵云盘那,此云入。具言入流,此牒初果。
往来及不还。
往来,牒第二果,人天一往来。生不还,牒第三果,欲界惑尽,生于天上,不来人间,故言不还。
逮得阿罗汉。
此牒第四及得罗汉。
是等心惑乱。
此句总破,明上四果不离心量,故言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明三一俱权,佛之所说。然三约一设,一对三施,三既不存,一亦非有。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明迷悟所由,以愚夫少慧,起三一见,诸圣远之,会于本寂,此乃非一之一。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明第一义心本非渐顿,若修行者住无所有真实之心,何有三乘可立?
诸禅无量等。
此牒四禅、四无量心。
无色三摩提。
牒无色界四空处定。
受想悉寂灭。
牒灭受想定
亦无有心量。
此句总破彼实无有,但心量耳。
大慧!彼一阐提。
三、约阐提以明如如。于中有二:初总,次别。今就总中,彼一阐提者,指彼昔教断灭善根,无信善者。答上问中,云何一阐提?
非一阐提。
此总非也。明如实之理圣凡等有,猒恶生死欣求涅盘,善根既生故言非。
世间解脱谁转?
第三、反释。若阐提人定不成佛,谁转生死染法而得解脱?既有可转,故知阐提非也。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
今明别释,广开前义,此即总标。
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此即列也。断诸善品,及执小谤大,名舍善根。二者发弘誓愿,不取寂证。
云何舍一切善根?
将释舍善根人,此即初征。
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
自下释也。舍善根人,谓于大乘满字菩萨藏中,心怀不信,故口发恶言。
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
然随顺大乘三藏学处,此人非拨下信,名为阐提。梵云素怛啰,谓诠定学;毗柰邪,诠戒学;阿毗达摩,谓诠慧学。今言解脱,即是慧也。
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盘。
此即结也。由舍善根,不得涅盘,名为阐提。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
次明本愿方便,誓化众生,不取涅盘,亦同阐提。此明标举。
非不般涅盘,一切众生而般涅盘。
此明反释,举其本愿总为一句,要令众生般涅盘已然始涅盘,成佛未期故名阐提。
大慧,彼般涅盘,是名不般涅盘法相。
约愿而释,彼令众生般涅盘已方取证者,齐不得涅盘之义。
此亦到一阐提趣。
若尔者,此之菩萨亦同阐提之义。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盘?
次明料简。此初征问,有其两意。此先征菩萨云何毕竟不得涅盘。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
自下答中,将明非阐提义,故此先牒。
知一切法本来般涅盘已,毕竟不般涅盘,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此正明非义,约愿状同,据行即非。然以菩萨知诸法寂灭,体即涅盘,更不别求,故言不般,岂同邪断之人?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
次欲明邪见之人非阐提义,故此先牒。宜牒上问,文势易显。
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
自下释邪断之人,以佛本愿加持力故,于六趣中或今后世令善根还生,故不名一阐提也。
所以者何?
假问征起。
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
以佛本愿誓于众生,大悲无舍故。
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盘。
此一句结上菩萨阐提,今置之在末者,梵本例然。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自此已下,答自性经。此初,标劝者,令穷三性之妙,故言当善。
云何三自性?
次明征数。
谓妄想自性。
三、明列名,谓内外诸法从虗妄有,故言妄想。
缘起自性。
妄计体性,假因缘而生,故云缘起。
成自性。
谓离缘妄,圣智所行,圆满无缺,故云成性。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自下,略释。妄无体性,依相而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下明广释。此初,征问。以何故说妄想自性从相而生?
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自下佛答。先明所从之相,即内外缘起妄依此生。今言缘起自性者,谓瓶等外缘。行显现者,阴等内缘以从心行所现故。此等内外各有名相、事相,故言相相。然妄心所缘不出此二,故先举之。
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
自下明能从妄想,由计所缘境故,即有二种妄想而生,如来正觉建立而说。
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计着相。
此明列也。明名事二相依计着故生。
名相计着相者。
三、明牒释。此先牒初。
谓内外法计着。
夫名相者,依内外计着而生。
事相计着相者。
此牒。第二。
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
谓依彼内外事相而生计着。
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此则总结。
若依若缘生。
次释缘起,谓依者因也,明因缘所生悉名缘起。
是名缘起。
结示可知。
云何成自性?
三、释成性。此初,征名。
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
无别成性,离妄得名。道既惟微,圣智方证也。
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此辩成性,谓自觉圣趣离念之境,乃成性之义。
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三结成性,亦曰藏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次偈颂明五法三性互相収摄,谓五法中名相觉想,即三性中缘妄二相,正智如如,即五法中二,是即成相三性中一。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今此总结,明五法等是自觉圣智所修行境。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则劝修。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三、明二无我。答上问中,何等二无我?今欲发明胜义,故初标劝了。我即无我,故曰善观。故经云:于我、无我而不二。
云何二种无我相?
假问征起。
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人即主宰,法即五阴。阴中无主,称曰人空;了阴即空,名法无我。此二相依,故斯双列。
云何人无我?
自下,广释。先明人空,此即初征。
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
夫虗妄人见,本由迷法,今还约法以明非有。我即是人,我所是法,二见齐观,照本性空,故云离。
无知业爱生。
次穷阴因,从业爱等起。
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
复穷无明,从眼等诸根、色等诸尘、能所摄受六识计着而生,以梵言多倒,故云生识。
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今总明根尘依正等报,并自妄心假施显示,即知上来我所业爱相缘而生,从本已来性相空寂,则我所何有?我既非有,无我亦云,则人空之义。今言一切诸根即六根也,自心现即六尘也,器谓依报,身即正报,并从藏识而现,故知自妄施设显示。上约法以明人空。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猨猴。
自下约喻,举五观门以明无我。此举无常门。夫我谓常义,今既无常,故无有我。文标六喻,上五喻身,下一喻心。如水奔流,种牙变易,灯籍众缘,飘风不住,浮云起灭。上来诸喻,刹那变坏,此身亦尔,岂有常邪?又心之躁动,等若猨猴,既不能令身心常住,我义焉在?
乐不净处如飞蝇。
第二举不净门,明其无我。然一切世间,贪乐此身不净之聚,卅六物秽恶之躯,如彼飞蝇,翫于臰处。我是净义,故知无我。
无猒足,如风火。
三、举苦门以明无我。我者,乐义。今贪欲无猒,如风中之火,逢薪转炽,追求不得,为苦所恼。既无有乐,故知无我。
无始虗伪习气因,如汲水轮。
第四、举不自在门以明无我。一切众生为无始虗伪习业所系,往来三界,如汲井轮,循环不息,为爱水故,溉灌业田,即业因所推,故无有我也。
生死趣有轮。
法合以生死六趣三有流转,故说为轮。
种种身色,幻术神呪,机发像起,善彼相知。
五、举空门以明无我。然诸众生虽有身色,相貌宛然。以三喻验之,空花不异,如幻化人。神呪起死,机关木人,虽若云为,实非我。
是名人无我智。
向以法喻推折,即体皆空,辩述既周,故此结示。
云何法无我智?
次明法空,故此先征。
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第三广释,谓觉阴入,但妄计自性本来非有,即法空义。
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
自下举阴,欲例余法,如前所知。阴非我所,穷其本也。乃妄业为因,展转而有,因缘生法,体即不生。既性自不生,故无动摇。故法句经云:从缘无起作,本来无所动。
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
今例该万法,义齐于阴,本无所动,自共相境及不实妄想性自离故。
妄想力故,是凡夫生,非圣贤也。
此分凡圣,凡则妄想,圣则不然。为今修行,舍凡从圣。
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释上圣见舍离四种对治教门。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总举劝观。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
自下广明观益。如前所说,通达二空,知理平等,即为初地。所证不遥,故云不久。
菩萨无所有观地相。
释初地相,明修行者达一切法悉无所有,名初地观相。
观察开觉欢喜。
明初地益相。又释得名所由,往在有缠沉沦结缚,今悟心性本无所有累漏,斯云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悦名为欢喜。
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既入初地,乘兹一道清净之心,渐次增明,能超第九,获法云地。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
明十地之报。以彼菩萨证十地时,感无量大宝庄严大莲华座,上有大宝宫殿,里有宝师子座。此事具如华严经第廿八所明。
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
此释所由。谓此菩萨,往昔修行一切诸法,如幻如梦,空慧所成,其身姝妙,可于华座。
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遶。
明获此益。亦以十地菩萨眷属围遶。
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
时,彼菩萨升座之时,十方诸佛遥伸其手,灌摩头顶。
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此明举喻,犹彼轮王授太子位,令灌顶师以水灌顶,等无有异。
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法趣。
明此菩萨超于十地,到如来自觉圣趣,行德圆满。
当得如来自在法身。
明入佛位,证会法身。
见法无我故。
释其所以上之胜益,由见法空致使如是。
是名法无我相。
三、明结示。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总劝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
今明立谤乃有无之类,以前文明我即无我,恐舍有取无堕于二见,故重料简答上问中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此初问中标宗而请。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
次举益中,明其离妄。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按正,梵云頞耨怛㘕,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三名为等,勃陀称觉。诸佛正等觉非三乘境,故云无上。此由离见获斯胜果。
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此结益相。获正觉已,离斯二见,圆证法身,故云不谤。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为生前后问答,经家叙述。
建立及诽谤, 无有彼心量。
自下先明偈答,此明立谤本无但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此明立谤,以心迷依正,生兹二见。
愚痴无智慧, 建立及诽谤。
此结二见起,由以愚无智,慧堕于二见。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
自下长行广释前义,此经家生起。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
先明建立,此则初标。
云何为四?
所谓征起。
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
此列四名,谓非有相见,因性之中而横立也。
是名四种建立。
略结显示。
又诽谤者。
次辩诽谤之中,此初标牒。
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
次释谓先计为有,后灭为无,而生诽谤。
是名建立诽谤相。
双明结示。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
自下释前四种建立。此先明征起,非有相也。
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
自下。释也。谓阴界入本来非有,而妄生计着。
此如是,此不异。
此则总破,谓指前如是阴等毕竟体空,曾无有异。
是名非有相建立相。
此明结示。
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虗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此非有相,但从无始过习而生。重明结示。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
次明非有见中,此亦初牒。
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
次释妄于阴等计有我人等性,有所知见,实自非有。
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第三,结示。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
三、明非有因中,此亦初牒。
谓初识。
次释也。谓小乘计识初受胎,揽父母精血为受生之始,计以为因。若据大乘,以第八藏心习种所依,计为生本。此明叙计。
无因生。
此明破辞。谓本无有因,何所从生?
后不实如幻。
前因既无,后果何实?
本不生。
上所计因者,本自不生。此总结。
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
前破因无自起,今片缘非共生。假令计眼等五缘为生之方便者,然此所生未离生灭,有何体性?言生已生相,实已住相,还坏灭相。
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此结示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
四、释非有性中。此初,牒也。
谓虗空灭般涅盘,非作计性建立。
次叙见也。谓计空、非择灭及以涅盘,此三非作名曰无为,执有体性存之为实,此外道小乘通作斯计。
此离性非性。
一句总片,明上所见,本非有无,但妄计耳。
一切法如菟马等角。
以喻晓之,明于诸法如兔马等角,本自不有今非不无,况前所计离性非性。
如垂发现。
言垂发非有由翳目而生,法亦复尔。
离有非有建立及诽谤。
此合上兔马角喻。
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
此合上垂发愚妄所见,非诸贤圣。
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结亦可知。
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总结离见,以劝修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
第二,明四门之意。夫教之所设,为自趣究竟,及安乐众生,自利利他,传灯之义。此初,总标,明其自益。
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
今明利他,为安群品作种种形,随应而说。
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
此喻明化意。如彼妄性依缘起生,明诸佛化身应机而现。
譬如众色,如意宝珠。
此重显前喻。宝珠无心而随色变,表法身非相,物感则形。
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
自下法说,明佛以大悲普现诸刹,示作佛身,亦有菩萨、声闻八部围遶。
悉于其中,听受经法。
随所化处,复有受化之徒,听受经法。
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
明所闻法。
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此明闻说如幻梦等,能离外道二乘人法等见。
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
自下明以闻教故,复获初地乃至七地已上那由他定。
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
既获三昧,能游佛刹,供养诸佛,听受未闻。
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
明此菩萨非但历供谘受,复生天宫,赞三宝,现佛身。
声闻菩萨,大众围遶。
明所现佛身,亦有众所围遶。
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
明佛所说,以觉自心现度诸众生。
分别演说,外性无性。
又为众生说外无性。
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为令受化,离二边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 佛子观察。
但有心量,名曰世间,劝诸佛子,当善观察。
种类之身, 离所作行。
应若摩尼无思而发。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明所起化身,由获力通,自在成就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自下举空无生等者,为显上四门至趣此标宗,请远酬上云何空何因。今所言空,明前五法非有,离性即三性体空,无二即二我两亡,无生欲明八识不起。
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
自下举益,此明离妄。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其获果。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
下明佛将酬答,必先饬三慧,后乃答之。谛听者,闻慧。善思谓思慧。念之即修慧。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次明大慧既蒙佛诫许,故敬而饬。唯(翼水反)者,敬譍之辞,恭于诺也。
佛告大慧:空空者。
自下广释。此明总答,谓初牒□空门,意说余三。今重牒空者,上空即指其前问,下空乃是牒辞。
即是妄想自性处。
此释空之体性,只道妄计有处即是其空,更无别理。余门例然。
大慧,妄想自性计着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次明说空等四门之意,良以妄计有者故说于空,余三准此。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
上已总答两问,下别释空等四门。今先释空门。此初,标也。然诸经辩空自有增减,今经虽略其义不殊。
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次列七名:
云何相空?
第三,牒释。初征相空。
谓一切性自共相空。
此明释也。谓一切诸法自共相空。此略标释。
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
夫缘起之法,假积而成,既了无性,故自共非有。
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
所言相者,皆从三合而生。今了自之与他,俱亦无性,相依何住?
是故说一切性相空。
第三,合也。
是名相空。
第四,结也。
云何性自性空?
将明性空,此亦初征。
谓自己性,自性不生。
上观总相不有,今观别性亦无,故言自己性不生也。
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此亦合也。
是故说性自性空。
总结可知。
云何行空?
三、释行空。此亦初征。
谓阴离我、我所。
次释行,谓五阴。阴行既空,故我所非有。
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
前推阴果,今乃穷因。夫言阴果,要因无明爱业招感。无明既无体性,业果依何而生?因果两亡,故行无所有。
是名行空。
此结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次明无行亦空。对有行生死,说无行涅盘,穷行既其不有,岂有无行可存?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
今明第五,此即初征。
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
次释也。明妄为言本,言由妄生,既了妄性空,故言说非有,故诸法离言。
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三、结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六、明义空。此亦初征。
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
次即释也。谓得自悟之智,了若目前,现习既亡,故物无不寂,是知诸法即第一义。
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三、结显示。
云何彼彼空?
自下释第七。此即初征。谓二法相望更递为彼,故言彼彼。
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次约法而释,谓此无彼物,彼无此物,各阙一边,互执兴见。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
自下,喻说。鹿子,人名,其母即毗舍法。优婆姨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无象、马诸畜,约此名空。
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
此反明之,非无精舍及以比丘而说为空,但无象马说为空耳。
非余处无象马。
此明余家但有象马而无比丘,故说为空。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
自下法合明一切诸法更递相彼。
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更相无故,名为彼彼。
是名七种空。
总结上七种空义。
彼彼空者,是空最麤,汝当远□。
□□□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自下两偈颂上四门。此二句颂初空门,明佛说毕竟空义,性离断常。
生死如幻梦, 而彼业不坏。
此二句颂无生门,明五阴如幻,本来非实。又言彼业不坏,欲明性自无成,总约苦集以明无生。
虗空及涅盘, 灭二亦如是。
此两句颂无二门,举二乘外道三种无为,明一切二边亦皆如是。
愚夫作妄想, 诸圣离有无。
此二句颂离自性门。谓愚夫妄想执为自性,诸圣既离,熟为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自下明空等四义贯入众经,无有一法不含斯理。
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
自下会权归实。而诸经有不说空等门者,但以希望不一,乐欲有殊,故佛应机,遂教门差别,而真实在乎心悟,不在文言。
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
此举喻如彼群鹿,被渴想所诳,妄见阳𦦨,谓之为水,而实非水。一切众生,为妄心所惑,取文字为真,莫能自反。
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
此明法合。然文言所辩,为令愚夫发于欣乐,而真实圣智逈出名言。
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劝依实义,不着文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清,转卅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自下辩如来藏者,意有多种:一、殊外道,二、会权实,三、明说有不乖于空。此初问中牒于昔教,谓如来藏性本自清净,具佛相好备在众生,约因说果称为转入。
如大价宝,垢衣所缠。
前法次喻,如大价金宝垢服所缠,众覩弃之莫能尊重。
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
合上大宝。
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
此举阴等三毒妄想尘劳,合上垢衣所缠。
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明上之所说,非独释迦,乃诸佛同说,此都结有藏非谬。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邪?
第二正难,如来说藏与外道不殊。
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
此释同外道我之所由。谓外道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佛今说藏义亦如之,谓藏性清净能兴造趣生,虽处秽缠不为所染,复性非为作而物无不周。然则藏我名殊所计非异,故招斯难。
世尊,彼说有我。
此之一句,虽结外道说我,意明藏义是同。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自下,佛答。此即先标总明,不同外说。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
自下广明不同所以。略述藏义,有一十二名。此举三空三句,即藏之异字。外道说我,则不如是。
如:
无二无别故。
实际。
诸边不动故。
法性
理无变易故。
法身
净法聚故。
涅盘。
离生死故。
离自性。
非所有故。
不生不灭。
本不然故。
本来寂静。
绝喧动故。
自性涅盘。
体圆寂故。
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
此总结上来诸句说藏者,斯乃一体应物异名,岂同外道立其定分?上来略明不同外道之说。
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此第二,明说藏之意。良以外道执有,怖于无我,然佛为诱化故,隐彼空名,假说于藏。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此结劝今后修行闻斯说藏,不应同我见而计。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功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
此喻及合广明前说藏不同外道所由。说藏等异名者,并应物施作,如彼陶师于一聚泥,随前人所须造作众器等无差别,炼土作器故名为陶。
如来亦复如是。
合前陶家
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
合前泥聚
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
合前以人功等。
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
合前作种种器。
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此释不同所说所由。
是名说如来藏。
此明结示。上来总明不同外说。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
自下重明说藏之意。佛昔一时入池洗浴,有诸外道咸作是言:我观瞿昙实一切智,以所演义多说虗空,故我不能依其受学。然佛知彼等道机将熟,开引计我,故说于藏。此举昔说藏之所以,斯乃说空为藏,今昔岂有相违?
令离不实,我见妄想。
自下明佛说藏,有其三意,此即初令离妄我故。
入三解脱门境界。
次入三脱,修善品故。
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三、冀疾获证大菩提故。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
此结说藏。若不尔者,则同外计。
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此总结劝舍邪依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
外道所计,由我人等,令阴相续。
缘与微尘。
又计微尘等,与生法为缘。
胜自在作。
或计一切悉是胜妙自在天之所作也。
心量妄想。
此句总片,并心妄想。此但颂外计,反之为正矣。
注楞伽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