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十二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佛说诸佛大陀罗尼都会道场印品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阿罗汉众、及诸菩萨摩诃萨、并诸金刚及诸眷属、天龙八部、六师外道、人非人等共会,演说诸陀罗尼三昧神呪法印坛等祕密法藏,利益一切。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并诸眷属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礼佛足已,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诸佛慈悲,善为方便,对诸圣众说是总持三昧神呪法印坛等祕密法藏,从昔过去及现住世十方一切恒沙佛等皆因此法得成圣果。是诸徒众深心乐着,得未曾有,便于会中各说法呪而助护念,我等闻是心生欢喜。又有都会道场法坛功德成就,度脱一切诸众生等速得成佛。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优婆塞、优婆夷、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虽心爱乐,欲学受持一切诸佛及菩萨等说陀罗尼神呪法印,皆未曾入我都会坛,亦未能了祕密决法显之名字而得证成,恐有辄作法印等者惧诸烦恼侵扰身心。如是人等不会我意,轻而妄作,致使众魔动念,散乱呪力无効。是故,我今欲护沙门及婆罗门并天人等,欲令洞达一切诸佛说圆具法无罣碍故,大众闻已,实称非妄。」
佛言:「善哉,善哉!速为我说。」而说偈言:
「一一诸佛土, 心多乐着法,
广引祕密藏, 善说巧方便。
劝道诸众生, 慈悲自护念,
闻是陀罗尼, 一切皆归伏。
或有都法坛, 共会一切意,
从佛法印可, 证成断疑惑。」
尔时,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金刚眷属、天龙八部、药叉鬼等闻佛说此微妙偈已,皆大欢喜,心无疑惑,决定成信。
尔时,观世音菩萨承佛威神,告大众言:「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请祕密法藏要决,意欲成就,及诸国王心生决定欲求忏悔灭一切罪、愿乐见闻都大道场坛法事者,皆须预近春时三月、秋时三月、冬时三月是上月也,就中起春三月一日、若秋九月生一日、冬十二月月生一日,如是最好第一上日,皆取上旬为始,乃至七日七夜法事总了。
「若欲作意成办法事,先须预访一清净所宽大院宇及有精丽大舍之处、乃至寺舍佛堂之所、乃于露地作之亦得。定知处已,至其白月一日平旦,阿闍梨与诸弟子香汤洗浴,着新净衣,将诸香华至其处所。阿闍梨把跋折罗,应当问彼诸弟子言:『汝等必能决定受我诸佛等说祕密法藏,不生疑惑不?』徒众答言:『我等于佛法中决定诚信,不生疑惑。』(如是重重三问三答)徒众答已,然后阿闍梨手印香炉及净水等,用马头印印其净水,呪三七遍,而把香炉,䠒跪烧香,仰启一切诸佛、般若、菩萨、金刚天等及与一切冥圣业道:『今此地者是我之地,我今欲立七日七夜都大道场法坛之会,供养一切十方世界恒沙佛等、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大地诸菩萨众、金刚、天等,仰请诸佛领诸徒众,决定一切祕密法藏不可思议大法门故,取诸证成。我今欲作护身结界供养法事,在此院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有一切恶神、鬼等皆出去我结界之所七里之外;若善神、鬼、我佛法中有利益者,随意而住。』作此语已,次用前水右遶,遍洒道场之地。次即作前军茶利法一度结界,其结界印呪如军茶利部中所说,更无别法。当结界时,任阿闍梨心摽远近宽窄为界。
「其法坛量,若为帝王,一百二十肘;若受法坛,方十六肘、十二肘等;若忏悔坛及治病坛,皆作水坛,四肘以下、一肘以上悉得通用——其肘长短,随其呪师臂肘长短以为量数——其地皆须方面齐等。
「若作水坛,亦不须择日月时节,其地随得,净处即作,平正地面,即须香埿涂其地上,即成坛法,仍须四角竪摽为记。
「若作大坛,如前结界四角竪摽。摽记已竟,唤人掘地,出其恶土。
「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发、炭灰、瓦砾、礓石、树根、草、木、糠等恶物,尽诸恶物,到好实地,然后将好土来发底,一度以香水㧊,一度着土,即用杵筑筑令平满,必须坚鞭。若得基高,最为第一。
「次第二日于晨朝时,阿闍梨及诸弟子香汤洗浴,着新净衣,四五弟子随阿闍梨入道场中,用力驱使庄严道场。其外威仪,四门四角皆须威严,门别各着一双神王。又,左右厢悬神王幡,门门四口悬杂彩幡三十六口,门别如是。其幡新好,长八尺者。四角各悬一神王幡,悬杂彩幡,门别四口(其幡竿亦准此)。
「若在舍中唯开前后二门,前门两边着神王像一双,相对;后门两边亦着神王一双,相对(皆新好者)。
「其道场门左右两相各竪四橛,绳子围遶,绳围之内以香泥涂为护净界,其中拟着一切供养。
「次阿闍梨更作一度军茶利法结界毕已,即作种种香埿一瓮,用柳枝搅,以诵般若大心呪。呪曰:
「『跢侄他(一) 揭(去音下同)帝揭帝(二) 波罗揭帝(三) 波罗僧揭帝(四) 菩提(五) 莎诃(六)』
「其呪遍数,若为国王诵之,满足一百八遍;若为三品以上诵之,五十六遍;若为四品、五品,诵七七遍;若为六品、七品,诵五七遍;若为八品下及百姓,诵三七遍。一切坛法皆如是呪,呪泥既竟,用泥涂地,涂地之法随日摩之。涂地已竟,更作一度军荼利法结界如前。
「次第三日晨朝洗浴,以净牛粪——取其牛粪莫令着地,将净器承取——以香汤和,呪如前已,遍地涂之。次将一绳子量取肘数长短若干,临时看院宽窄为度,数结记定,于道场处四方挽之,下以白粉点之为记。
「阿闍梨先从东北角至西南角挽绳定之,离柱四指下点为记;次从东南角至西北角挽绳定之,离柱四指下点为记。正当中央绳相交处又下点竟,各当点处穿一小孔,深一磔许,其中拟埋七宝、五谷——其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真珠,四、珊瑚,五、虎珀,六、水精,七、琉璃,是名七宝。其五谷者,一、大麦,二、小麦,三、稻谷,四、小豆,五、胡麻,是名五谷。其宝等碎,五谷相和,以绢片裹,用五色线系头,将埋五孔之中,而于地外出其线头,长五指许。此宝物等,一下以后永不得出,从此而起金绳界地,七宝合成。诸佛居上演说大乘转法轮处,即以此地将作佛堂,最为第一;凡人居上,一无利益。
「次更结界,其结界法把跋折啰(唐翻金刚杵也)依军茶利法用结界三回,右行于其坛外,更作辟除毗那夜迦印法诵呪。如是次第四方上下总结界竟,到夜着灯。
「次第四日晨朝结界亦如上说,即以牛粪香汤和泥,同前呪已,遣弟子等用手摩地。从东北角起首,向右逐日摩地,莫逆左摩,如是次第转摩遍地至东北角。于道场中,弟子行动一物以上布置法用,皆随逐日向右行之,不得逆日向左而行。
「其道场地纵广正等而开四门,四角竪椽,其椽深埋。四椽上头四面各别横着一椽,其椽悉须麁大一类,四面精细,修削令方。竪者批上头,横者凿孔,各相串钏,四方端直,长短临时看其道场阔狭大小,不可预定,且约略准(以麁竹替椽等亦得),于其木上总缠彩帛,杂色间错。次取大幡,于上纵横八道盖之,东西南北四维相交,是名上方庄严之法。其大幡上,东悬一双碧色幡子、南悬一双绯色幡子、西悬一双白色幡子、北悬一双深青幡子、中悬四口黄色幡子,皆各缀着大幡上悬(为知五方所王之气)。次于四面各着大幡而作阑额,次于额上四面皆着金铜泡花、及金银器、宝镜等物,隔隔皆然,并饰四柱,亦复如是次第庄严。次延绳子四面围遶,系着柱上,而其绳上悬杂彩幡、众宝铃带及诸宝佩间错庄严。次于四面盘遶真珠,次着宝网种种严饰。
「严饰已竟,次于道场西门——如南相去二尺许地——穿作方坑四面正等,各长二尺,深亦二尺。其坑当中留一土心,其土心上以香汤和净牛粪泥作莲华座,必须加意精细撩理。又以紫彩而作一盖,亦用绯彩而作一盖,其二盖骨屈竹而作,各长九尺干,拟执将行从,覆阿闍梨、入坛弟子,来去出入作威仪用。
「于其道场,次东北地去二三尺更作四肘白水坛位。
「次道场外向西南地——中庭亦得——又更别立四肘白坛,其坛四角竪四幡竿,竿上悬幡,填筑竿孔,清净扫拭,更作一遍大结界法,辟静道场,然灯烛、烧种种香。
「次第五日,阿闍梨将二弟子晨朝洗浴,着新净衣,令一弟子捉一银盋宬香水泥,令一弟子捉一金盋宬香粉水及把一条小细绳子,随阿闍梨从入道场。到道场所,阿闍梨行道一遍,赞叹作礼,遣捉香泥弟子入坛,从东北角以手摩地,如前摩法,如待泥处湆湆然然干。次阿闍梨与捉粉水香水弟子俱入道场,取绳量肘,知其长短。从檀东北角向东南角急挽定已,各点为记,次移向西南亦点为记,次移西北亦点为记。以绳染粉,遣一弟子把绳子头跪坐于坛东北角地,以绳子头着坛正角先点之处,着地急挽。阿闍梨把绳一头向东南角,着坛正角先点之处,二人一时共相急挽。遣一弟子捻绳中央絣着地上,次东北角弟子起,向西南角坐,准前絣之。次东南角,阿闍梨起,向西北角坐,准前絣之。次西南角弟子起,向东北角坐,准前絣之。次于絣绳内离一肘地更依前点。如是四角皆点记已,即于粉中染绳絣之,法用如前。
「次取八肘绳子中屈,当坛外方先下点处,又屈一肘绳子正中,更以二肘绳从坛一方中央点量,中点左右更点两处。次其一方门壁去坛强五指许,次更屈门壁,向左右边五指许作,次其坛门左右两畔宽五指作。次其门外边端直絣着。一方既尔,三方亦然。
「次作中院,外绳四肘,其外院内与其中院外绳两间开一肘道。其中院门者,四方壁与向左右边总作三指阔,其门外边绳子直拼,法如前说。其中院内四方,各离外院内绳各一肘地,更絣粉绳。其坛中心作二肘院,莫作门成。
「次第六日,阿闍梨以五色线随其受法人数多少为结呪索,用马头观世音菩萨大心呪呪之。」即说呪曰:
「唵(一) 阿弥哩(二合)都知(二合)皤(去音)婆(二) ?㧊(三)
「当用此呪一呪一结,如是满结五十四结。作呪索已,次将绢片、七宝、五谷一处共裹,以五色线牢系其头,亦准人数。
「其日西时,阿闍梨与诸应入坛弟子等总洗浴竟,着新净衣,令弟子等作行列坐于道场外,如近西边。次阿闍梨与诸弟子作大结界护身法事。至日没后,阿闍梨入道场中请佛、般若、菩萨、金刚、及诸天等入坛安置。佛座中心、观世音等于北方座、金刚藏等于南方座,而以种种上妙香华、五盘饮食、然十六灯而作供养法事已竟。次阿闍梨出道场,迎引弟子等至于道场,近西门首行列而立,少分行香供养礼拜。
「作法事已,次阿闍梨一一更与作护身印,诵呪印于一一弟子身上如前,然后遣就席上跪坐,各面向东。阿闍梨把白芥子呪打一一弟子头、面、心等三遍,然后用马头观世音菩萨印呪更作护身法事如前。
「次阿闍梨胡跪,具问最长弟子:『汝等欲得受此法不?』其弟子等答云:『欲得如是等法。』具问答已,次阿闍梨把香水器㧊于一一弟子头上,复以右手案于一一弟子胸上,口诵马头观世音菩萨心呪与护持讫,次以呪索系于一一弟子左臂。
「次阿闍梨引诸弟子退位而下,自东阶而于西阶下,跪地而坐。次阿闍梨即以娑罗树汁香水次第与洒一一弟子前,右遶三匝;次用炬火右遶三匝,亦如前法;次与柳枝、次与杂华,皆准前法,右遶授与诸弟子等。其弟子等受柳枝已,却缩跪坐,嚼杨枝头,然后向前投其柳枝。阿闍梨一一看其柳枝堕处,若其柳枝嚼头向身即为大吉;若向南者,即为不吉;若其嚼头向余方者,即知平平。如是次第试验遍已,然后次第香水灌掌及与饮之,人各三饮。一一弟子灌掌遍竟,次阿闍梨以跋折罗印水自饮。
「作法事已,引诸弟子升于道场,从西阶上于道场侧行列而坐,与作一遍行香法事讫。次阿闍梨语诸弟子:『汝等卧去,若有梦相,明朝向我各具说之,各各用心,不得造次、向他漏泄。』作是语已,次阿闍梨引弟子等从东阶下,各散归房。次阿闍梨入道场内,启佛、菩萨、金刚等云:『是诸弟子欲入坛来各各取证,我弟子某甲与作法用总遍问竟,诸弟子等明日欲来入坛供养。愿佛、般若、菩萨、金刚及诸天等今夜大悲境界徒众,弟子某甲明日普请一切三宝及诸眷属,广为供养,愿大慈悲,明日皆赴,受诸供养,证明法事(如是三说)。』然后发遣坛内诸佛、菩萨、金刚随缘旦散。
「次阿闍梨向坛北边着火炉已,诵马头观世音大心呪,呪白芥子,一呪一烧于火炉中一百八遍,令诸弟子灭罪除障。次阿闍梨与曾入坛弟子二三人等于一夜中以五色粉敷置坛内,庄严其地。其法用者,先从内布,以白色粉、次黄色粉、次赤色粉、次青色粉、次黑色粉。四面布讫,即至外院,从东北角右回作之,布五色粉亦如前法。四面布讫,以帝殊罗施之为座主,当中心敷大莲花座,座主即是释迦如来顶上化佛,号佛顶佛——如其不以佛顶为主,随意所念诸佛菩萨替位亦得。除其座主以外,诸佛及菩萨等皆在本位而受供养,自非诸佛、般若、及十一面等菩萨相替,余皆不得而作都会法坛之主。
「余有疗病诸水坛等及经一宿忏悔坛者,随其所应,以当部中佛、菩萨等而为座主,作供养者种种皆好。
「中心安置座主位已,次于内院东面当中安般若波罗蜜多华座(一),次右边安释迦牟尼佛座(二),次左边安一切佛心佛座(三)。
「次于北面正当门中安大势至菩萨座(四),次右边安观世音母座(五),次左边安观世音菩萨座(六)。
「次于南面正当门中安金刚啰闍座(七),次右边安摩么鸡座(是名金刚母)(八),次左边安摩帝那座(名金刚使者)(九)。
「次于西面院门南安普贤菩萨座(十),次院门北安弥勒菩萨座(十一)。
「次院东北角安阿舍尼座(十二),次东南角安跋折啰苏皤(二合)悉地(二合)迦啰座(十三),西南角安跋折啰健茶,西北角安火神座。
「次外院东面北头,第一先安曼殊室利菩萨座(十四),以次南安十方一切佛座(十五),次安栴檀德佛座(十六),次安阿閦佛座(十七)。
「当院门中安阿弥陀佛座(十八),次安相德佛座(十九),次安虚空藏菩萨座(二十),次安乌瑟尼沙座(二十一),次安十方一切佛顶座(二十二)。
「当院北面,从东向西,第一先安陀罗尼藏座(二十三),次安地藏菩萨座(二十四),次安马头观世音座(二十五),次安不空羂索座(二十六),次安一瑳三跋底伽座(二十七)。
「当院门中安随心观世音座(二十八),次安摩诃室唎耶座(二十九),次安六臂观世音座(三十),次安毗俱知观世音菩萨座(三十一)。
「当院南面,从东第一安乌抠沙摩座(唐云不净金刚)(三十二),次安跋折啰吒诃娑座(三十三),次安跋折啰母瑟知座(名金刚儿)(三十四),次安跋折啰央俱施座(名为金刚小女)(三十五)。
「次当院门安苏摩诃座(三十六),次安跋折啰商迦罗座(名为金刚天女)(三十七),次安迦儞俱嚧陀座(三十八),次安随心金刚座(三十九),次安跋折啰阿蜜哩多军茶利座(四十)。
「当院西面门南安乌摩地毗摩座(四十一),次安尼蓝跋罗座(四十二),次安一切天座(四十三)。
「次其门北安摩醯首罗座(四十四),次安母欝(二合)陀吒佉座(此是正位)(四十五),次安毗?齯唎知座(四十六)。
「当院东北角安婆㩉毗伽座(四十七),东南角安母欝(二合)陀吒迦座(此是摄位)(四十八),西南角安迦尼俱嚧陀(此是摄位)(四十九),西北角安跋折啰室哩(二合)尼座(五十)。
「至次外院东面北头,第一安毗那夜迦座(五十一),次安毗陀耶(二合)陀啰座(五十二),次安首陀会天座(五十三),次安提头赖吒座(五十四)。
「剂院门北安帝释弟子座(五十五),剂院门南安帝释天座(五十六),次南安月天座(五十七),次安跋摩天座(五十八),次安星天座(五十九),次安佛使者座(六十)。
「当院北面东头,第一安伊沙那鬼王座(六十一),次安婆罗醯鬼座(六十二),次安遮文荼座(六十三)次安蓝毗迦座(六十四)。
「剂院门东安跋折啰健茶座(六十五),剂院门西安毗沙门王座(六十六),次西安俱毗啰药叉座(六十七),次安旃达波罗婆娑菩萨座(六十八),次安摩尼跋陀座(六十九),次安斯驮遏他座(七十)。
「当院南面东头,第一安火天座(七十一),次安毗蓝婆呪驮座(七十二),次安那罗延座(七十三),次安弥嚧尸佉啰座(七十四)。
「剂院门东安毗楼茶迦座(七十五),剂院门西安琰摩坛茶座(七十六),次西安琰摩弟子座(七十七),次安紧那罗王座(七十八),次安毗舍遮王座(七十九),次安啰刹娑王座(八十)。
「当院西面门南,第一安难陀龙王座(八十一),次安日天座(八十二),次安摩唎支座(八十三),次安阿素啰王座(八十四),次安阎罗王座(八十五)。
「剂院门北安忧婆难陀龙王座(八十六),次安地天座(八十七),次安毗楼博叉座(八十八),次安干闼婆座(八十九),次安风天座(九十)。
「当院东北角安枳唎枳唎俱嚧陀座(九十一),东南角安跋折啰拪那座(九十二),西南角安婆榆鞞伽座(九十三),西北角安跋折啰尸佉罗座(九十四)。
「如前所说三重院中,各除四角摄位以外,次第各别作莲花座。
「略说十二肘坛法竟。
「其十六肘如图中说,座数多少、位隔宽窄,随其施主供具多少加减而作,是名下方庄严之法。
「次于火炉中以赤白粉涂饰莲花。次于坛东北可四尺地作四肘坛,坛上纯用赤、白二色粉为界道,并作莲华座。次于中庭灌顶坛上,唯以白粉一色界道作莲华座,种种安置诸位地竟。
「阿闍梨起立西门前,看于坛内诸坐分位,何者是好?何者不好?何者周匝?何不周匝?子细捡挍,不周匝处更报修理。更作一遍大结界法,把跋折罗种种结护。略供养竟,留曾入坛弟子守护,莫令余人辄入道场。说第六日庄严法竟。
「次第七日朝,阿闍梨香汤洗浴,着新净衣,以三尺黄裹自头顶,然后以四尺绯遶额系头,名为头戴天冠之法。次以前结五色呪索系自右臂手腕下已,即作马头护身呪印,印自身上,入于道场。次把跋折啰,即作金刚军茶利等大身印呪,三回右转,于坛外边种种作法。次更作马头观世音印,并诵马头观世音呪,结十方界。次取金、银瓶盥,一一各满盛净水已,一一盥中着少五谷、并龙脑香、及前绢裹七宝物竟,即以柳枝、竹枝、梨枝、柏枝各并叶塞诸盥瓶口,仍露七宝裹线头出。
「拟灌顶时,一一弟子承着此宝,于其一一水罐塞中各着一颗好石榴已,一一水罐塞上各以生绢三尺系其枝叶。次取四宝盘,二金盘中盛满香水、二银盘中盛满杂花,次以种种宝华菓树一一插趺,竪安坛上。次取十条五色宝烛安铜檠上,行列堂门绳围之内。次具食盘于铜盘上,一一盘中各具盛着种种菓食、上妙菓子、石蜜、葡萄、沙糖、苏蜜、乳粥等。次具灯盏,一一着油,各各然灯。次具金银叠合娑罗及铜盋,盛以酥蜜、香油、杂华,并其呪索白芥子、胡麻人、稻谷华、八功德水,随其所应皆悉严备,兼铜香炉并宝子具,中央四门各各一具。次具六食盘,薄饼、??、䭃头等饼种种具备,各二十枚,总细切碎,以和乳粥、杂菓子等,总相和盛于一盘中拟烧供养。次以苏蜜、乳酪、清油各盛器中。次具蜜浆一升于铜盋中,兼着银杓。次具熟五谷、小豆、青稞、大麦谷、大豆等,筐器中盛并着一杓,着于堂前。次添二铜澡罐,一拟净用、一拟污用。次具谷柴、松明炭等。所有拟入道场用者,皆悉严整,置堂门外两相绳内。
「次阿闍梨一一细看周匝以不,皆以手度入于绳内,外灌华香八功德水列在门西,蜡烛、食盘、灯、柴、炭等列在门东。次,清乐两部、长笛、箫、笙、筚篥、琵琶、击竹、箜篌、方响、筝叶、铜钹等各具两事,当道场门东西两边相对列坐。又遣二弟子入道场内,近西壁下而敷毡褥,如是办竟。
「次阿闍梨于门东西更作法事,护持令定,莫令一人辄在其处撩乱位坐。次阿闍梨遣诸徒众香汤洒浴,着新净衣,各向道场中庭列坐。至日西时,阿闍梨发从堂外,手把香炉入道场中,右遶一匝。行道已竟,三礼,然后放香炉着,出自手取一金水罐,至坛西门胡跪至心,诵观世音十一面菩萨呪一百八遍——若请诸佛为座主者,随其当部各诵本呪一百八遍。入坛放着座主位上,续后弟子擎一一罐与阿闍梨。
「次于内院四角东面中心各着一罐,又于外院四角各着一罐,又更外院东南北门各着一罐,其坛西门左右两边各着一罐。其西门罐于杂枝上盘五色线,斟酌围遶道场一匝,以度量已,即引其线遶于道场围之一匝。次将宝树入于内院,座主位上当于四角各着一树,四门当中各着一树。次着杂彩、花菓、树等,座别一树。次将五色宝烛当于内院,座主位前着三宝烛,当于外院四面正中尊者位上各着一烛,外院四角各着一烛。次着灯火,先于内院四角夹座主位安四盏灯,余座各别着四盏灯。次着种种香华盘等,次着食盘。先于内院座主位前着四盘食,其余座前各着一盘。次着䞋施,其诸佛位及般若位皆各着金及上锦绮罗等之物,诸菩萨前皆各着银及杂绫彩上色物等,诸金刚前各着铜钱、缦彩帛等,诸天等前皆各着钱、一色之物(其宝物等,任施主意施之多少)。
「散道场日,其佛前物充作佛用、般若前物写般若经及诸经等、诸菩萨物作菩萨用、其金刚物及天等物入阿闍梨,仍如法用,其头冠绢、及二伞盖、并系水罐绢亦入阿闍梨用。
「次严大香炉,先于内院座主位前着一香炉,以次外院当四门处着一香炉,更于外院当四门处各一香炉,次于西门近水罐边着大香炉,拟阿闍梨把擎来去作法事用,炉别各烧种种妙香,皆令发烟。次于火炉边着一水罐,亦着食盘及灯各一。
「次阿闍梨转于四门立,更子细看,必使周匝好。捡挍已,阿闍梨手把香炉,从坛外边右遶一匝,行道已竟,即放香炉于本处着。次取西门外水罐之上五色线头,捉一头已引之右转,遶坛外边道场竿上,还到西门一匝系之。次一弟子坛西门外为阿闍梨敷于毡褥,其座去坛门三尺许,前拟行列一切供具、香花等物。
「次阿闍梨把香炉擎作梵赞呗,出迎香华、供养之具,有四弟子舆供养具、香水等器,从阿闍梨。其阿闍梨手执香炉,引入道场,右遶一匝。坛西门外放着座前,次第行列一一香华盘?供具、苏蜜、乳酪、并胡麻人、及诸余食、柴、炭、松明,如是等物近火炉侧皆敷置竟。又以二盖倚道场侧,紫盖在北,绯盖在南。又于道场东北外侧白坛之上着五盘食、并五盏灯,种种安竟。
「次阿闍梨出道场外,门左右相二神王前各着香炉灯及食盘,各着一事。次下堂阶到于中庭白坛之上,着灯四盏、饮食四盘。次着宣台床子各一,是则众人灌顶坛位。次以音乐次第行列,道场门外两相而坐。
「次阿闍梨更作一遍捡挍周匝。既捡挍竟,即入道场,于坛西门胡跪而坐,手把香炉又更启白,供养赞叹一遍声绝,门外诸乐一时动作(散花,佛曲终即止)。
「次阿闍梨取盘内华着香水中,令少津液,即以此华安自掌中作请佛印。先请内院中心座主,诵呪七遍,去来之法如前所说。请来即作华座之印,诵呪七遍,亦如前说。安置座已,即放其手掌中之华。
「次于内院东行,一一次第作印奉请,各诵本呪七遍,去来及座之法具如上说华座之法;次请北行,准上之法;次请南行,亦准上法;次请西行,亦准上法。
「次至中外院,先从东行,一一作印,各诵本呪七遍来去,具如本法,作华座印亦如上法;次请北行,亦准上法;次请南行,亦准上法;次请西行,亦准上法。
「次至大外院,先从东行,一一作印,各诵本呪七遍来去,皆作华座安置如前;次请北行,亦准上法;次请南行,亦准上法;次请西行,亦准上法,皆作华座安置如前。
「如其当部无印呪者,若请诸佛,即用一切诸佛印法;若请诸菩萨,通用一切菩萨印法;若请金刚,亦用一切金刚印法;若请诸天,亦用一切诸天印法;若请一切诸鬼神等,亦用一切诸鬼神法,一一次第总奉请竟。
「次作三摩耶大结界法,印法如是:以左右无名指、小指相叉在掌中竪,以二中指斜申,头相拄,以二头指屈捻中指上节背,以二大指附捻头指根本文。呪曰:
「『唵(一) 跋折啰(二合)(二) 商迦礼(三) 三摩罗(四) 三摩焰(五) 盘陀盘陀(六) 莎诃(七)』
「作此法印诵呪七遍,以印右转乃至三匝,名大结界,安慰坐定。次取末香散于坛内诸佛、菩萨、金刚等上,次作散华法事一遍,次礼三拜行道三匝,以次令动门外诸乐(作阿弥陀佛曲,曲终即止)。
「次阿闍梨把香炉出,领六弟子,一一弟子各执一事——一人执华水、二人共舆煮熟五谷、一人擎食盘、一人擎蜜水盏、一人把炬火——随阿闍梨从后行之,普皆施与一切陪从、并及守护诸鬼神等、乃至周遍施与一切饿鬼之类,悉令满足。
「四方上下总散施已,次阿闍梨洗手漱口,入道场中三礼拜已,更作赞呗作法事竟,门外动乐(作观世音曲,曲终止)。
「次阿闍梨把跋折啰,唤十弟子至堂前立。一人擎蜡烛、一人捉香炉、一人擎华盘、一人擎香盘、一人执巾,是五人等引阿闍梨在前而行,其阿闍梨在后而出,随五人后。又令五人——一人把澡罐、一人擎三衣、一人擎白芥子盘、一人擎末香盘、一人擎安悉香盘——次后音乐各皆前后次第作行,从阿闍梨。
「阿闍梨执跋折啰,仍数轮转跋折啰,行作梵赞呗,往迎受法诸徒众等。时彼徒众等见阿闍梨来,起立作行。阿闍梨到已,香炉回引,于前立住,烛及香花、音乐皆各在于彼门两相行立。
「次阿闍梨进到门侧,其把澡罐、及白芥子、擎三衣人,如是三人逐阿闍梨,莫令相离。
「次阿闍梨口传佛教,宣示徒众而告众言:『汝等皆愿见学如是祕密法不?』(徒众答云:『愿乐见学。』)次阿闍梨取澡罐水,右手中着,诵军荼利心呪。呪其水已,一一㧊打徒众头顶。次用白芥子呪打徒众,亦如上法。如是,一一次第打已,次阿闍梨还作梵赞,引诸徒众,令其徒众音乐后行,遣其音乐动声不绝。其徒众等各各心口思惟善事,向道场处,近堂阶下西南角立,定心跪坐,令动音乐(曲终即止)。
「次阿闍梨把白芥子诵马头菩萨呪,呪七遍已,三回打于一一头上。次作护身印,印于一一弟子身上,为作护身,印身之法如军荼利法中所说。次以澡罐水与其一一弟子,洗手净漱口已,道场阶上正当门处预敷毡席,准拟欲令音乐者坐。
「次阿闍梨引徒众等升西阶上,行立席上,即作三礼,皆与忏悔过现未来三业之罪,乃至丝毫不得覆藏,悉须发露,令诸音乐在阶下行(曲终即止)。
「次阿闍梨入于道场,令其弟子取净毡席敷于堂内,放着香华、蜡烛等器,其澡罐等且不须放,随后擎行供养作礼,仰启赞叹诸佛万行功德法事。而赞颂曰:
「『南无佛智慧精进, 那罗延力骨锁身。
此般若波罗蜜多, 八万四千法门藏,
万行功德之根本, 大慈悲父常普为,
一切六道众生类。』
「作赞行道遶一匝已,三礼却缩,出道场门,门外音乐一时俱动(曲终即止)。
「次阿闍梨更与徒众大护身法,以白芥子各打一遍。又作身印降伏心魔。次以操罐水一一呪打诸弟子心,人各一遍。次作手印,一一印之。次以香水一一洒身,次以香炉熏令护净,次用跋折啰一一印顶,次更与香水洗手漱口竟(止乐)。
「次阿闍梨唤其徒众,从年长者一一令就门边席上,礼拜跪坐。次阿闍梨将用黄绢,以次与缦大弟子眼,取弟子手,与作观世音菩萨三昧印。印中着花已,阿闍梨牵弟子头入于道场,坛西门前,面向坛立,阿闍梨在门北立,弟子在门南立。次阿闍梨诵观世音三昧呪。呪曰:
「『唵(一) 般母波婆(去音)夜(二) 莎诃(三)』
「诵之七遍,教令弟子散手中花,任向坛内。华着佛等莲花座已,放眼去绢,令见位地。礼三拜已,阿闍梨语:『汝散花着某佛、般若、某菩萨、某金刚、某天等位,随其所着,好记莫忘。』散花竟者,在道场内门南跪坐,待后弟子到来,即令却行而出,坐于西边。诸余弟子一一准此总尽周遍。
「次阿闍梨亦准此法自散花已,次唤乐人上阶向坛,横列而坐,作乐数曲。次阿闍梨严正威仪,领诸弟子礼启已,一时行道,遶坛三匝,依位而坐。
「次阿闍梨自取坛中座主位上水罐,却出到于坛西门外,遣一弟子手把绯盖,逐闍梨后,右遶道场,出至中庭灌顶坛上,从西门入到床子边正身而立。阿闍梨作灌顶法印,左脚丁立,仍去右脚三寸许,左膝直立。右手下垂而申小指,少曲头指,屈其中指及无名指,状如钩形,大指亦少曲,去中、头指可二分许;左手亦尔。次把水罐,举两手擎,罐自顶上,口诵心呪七遍灌之,直向下注。当灌顶时,心口发愿(云云)竟,即着净衣入道场内。道场门侧有一弟子,把紫盖覆阿闍梨头,至坛西门,右遶道场行道一匝。
「次阿闍梨更依次唤一一弟子入于坛中,为取水罐,准前却出,至灌顶坛从西门入。其执绯盖者,逐阿闍梨法从后行,覆于弟子至外坛所。
「次阿闍梨与作法印,捉擎水罐,阿闍梨问:『汝前散华着何佛位、般若、菩萨、金刚、诸天、及神鬼等?』随其所报与作本印。顶戴印已,印头向上,掌中着华,以印承水,与诵本呪灌之顶上,弟子心口发愿如前(云云)。乃收罐中宝物之裹,以此宝物系前呪索,永不离身。拟寿终时,须将此宝为信验故。
「与灌顶竟,即着净衣入于道场,加以紫盖迎礼法事,一准阿闍梨威仪进止,至坛西门,教令三礼,依本位坐。
「次阿闍梨更入坛中,为取水罐,一一准上次第迎送灌顶法事,一无别异。总周遍已,次阿闍梨礼拜供养,领诸徒众行道三匝,还坐本处。
「次阿闍梨于坛西门近火炉西端身而坐,其火炉中然谷柴已,次先应当作火天印,诵本呪唤坐火炉中,与烧香花、苏蜜、饮食、胡麻人等。各七遍诵本呪烧已,阿闍梨心里记云:『火天且出,炉外边坐,今欲供养佛、及般若、诸菩萨等。』次作马头观世音印,诵本呪,请作莲花印坐火炉中。
「次阿闍梨把跋折啰,次第唤诸入坛弟子,一一来就于阿闍梨右边,作礼跪坐合掌,令其手捧跋折啰头。阿闍梨以右手在弟子手上握跋折啰,当用左手把胡麻人诵本心呪七遍烧之,次取苏呪三七遍烧。如是烧竟,令其弟子作礼而退依本位坐,自余弟子一一法事如前无异。总周遍已,还作本印诵心呪,送马头菩萨本坐处已。
「次请座主作其本印,诵本心呪作莲华印,坐火炉中,诵其本呪,烧诸香华、并胡麻人、苏蜜、乳酪、饮食、杂果、及油等物。供养已竟,还作本印,诵其本呪送至本位。
「次从内院一一次第请一一佛、般若、菩萨、金刚、天等,各作本印诵其本呪,作莲花印坐火炉中,诵其本呪一百八遍、或七七遍,皆通得用。烧诸香花、并胡麻人、稣蜜、乳酪、饮食、杂果、及油等物,供养已竟,还作本印送至本位。如是诸位各各迎请,供养送法如前无异。
「凡奉请送,皆先从东面北头第一,乃至南头第一座位毕,东面竟;次从北面东头第一,乃至西头第一座位毕,北面竟;次从南面东头第一,乃至西头第一座位毕,南面竟;次从西面南头第一,乃至北头第一座位。一院既尔,余院亦然,如是次第总周遍竟。
「次为国主、皇帝、皇后烧香华等诸物供养,为诵呪满四十九遍;次为太子、诸王妃主如是供养,亦诵呪满四十九遍;次为大臣文武百官如是供养,亦诵呪满四十九遍;次为历劫过现诸师、一切父母供养,诵呪四十九遍;次为一切业道诸官供养,诵呪四十九遍;次为十方一切施主供养,诵呪四十九遍;次为十方尽空法界六道四生、八难八苦一切众生供养,诵呪四十九遍;次为阿闍梨自身供养,诵呪满足二十一遍;次为道场处主人合家供养,诵呪遍数同前。自从国主、乃至主人,总皆通诵观世音十一面菩萨大心呪,悉通一切供养法用。
「次阿闍梨作一切佛、般若、菩萨、金刚、天等当部法印,不须诵呪,一一次第显示徒众而为供养。种种法事总周匝已,次作般若灭罪印,当心上着,口说过现三业之罪,一一具陈,至心忏悔,永断相续,坐莫动摇,诸弟子等数数礼佛。
「次阿闍梨作金刚藏军茶利赞欢道场成就满愿印,诵其神呪。呪曰:
「『唵(一) 萨婆菩驮阿提瑟耻(二合)帝(二) 颇啰醯(上音)迷(三) 伽伽那(去音)剑(平音)(四) 娑缦驮(五) 莎诃(六)』
「如是诵满七七遍已,口出赞声而说颂曰:
「『那谟佛智慧精进, 那罗延力骨锁身,
此是般若波罗蜜, 八万四千法门藏,
万行功德之根本, 及陀罗尼普门藏。』
「说是颂已,各发愿云:『愿弟子等一会徒众、一切蠢动众生之类,及诸业道,从今已去,若在人间,常闻大乘甚深经法陀罗尼藏、十方诸佛大悲名号,不见恶事、不闻恶法、不遇外道、不遭九横、八难、八苦。若命终时,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常见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时徒众等齐称善哉。
「次阿闍梨唤诸弟子,一一次第与作护身。作护身竟,欲至明时,次阿闍梨手把香炉,引诸徒众行道三匝,作礼而退。次阿闍梨仰启谢云:『种种香花、饮食供养多不如法,甚大惭愧,愿诸圣众以大慈悲布施欢喜。』然后手作解印,以印左转,呪七遍已,从座主以下一一各别作发遣印及诵本呪各各发遣,与请无异。以印左转而散去之,名为去法。
「发遣尽竟,次遣一弟子收儭施、钱、绫绢等物,依前处分法用。遣一弟子收坛内食,次阿闍梨分作三分,一分送与寺内供养大众、一分施与贫穷乞儿、一分布施水陆虚空诸众生等。诸入坛弟子及阿闍梨并主人等皆不合食,如其食者,法皆无验。
「既处分竟,次阿闍梨把于松明,领诸弟子等一一次第巡行入坛,示徒众云:『此是某佛所坐之处、此是某般若、此是某菩萨、此是某金刚、此是某圣僧、此是某天、此是某神、此是某鬼、此是某龙。』如是一一次第具悉示令记念,后以净泥悉扫除却坛上色座,莫到日出,所有余法皆亦如是,自外一切于后散除。」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及诸金刚、阿罗汉……等诸大众言:「我今此会说诸微妙甚深祕密陀罗尼印法藏之时,乃有无量一切天人,并八部众、诸大鬼神,及诸外道眷属等俱,若苾刍、若婆罗门、优婆塞迦、诸善男子、人非人……等,闻我说是法印神呪希有之事,莫不欢喜。」
尔时,十方无量无数恒河沙等诸佛如来,并诸菩萨摩诃萨、金刚密迹、大阿罗汉、声闻众俱、及诸天龙八部、神……等各将香花、饮食、衣服、种种伎乐而散供养,同时赞叹,遍满虚空。
闻佛说已,皆大欢喜,各出本意而说呪法,同诸利益。
「时会复有无量诸天献诸呪法,称有神力护佛法藏,威严一切,我亦印可。是故,同入我密藏中,广设道场,具都坛法,列诸名字威临法位。若有人得遇闻是法,即能灭除一切众罪,何况更见广开法门陀罗尼藏?是名成就第一希有。
「是陀罗尼祕密法藏实诚微细,亦难得见、亦难得闻、亦难书写、亦难得读、亦难受持、难解义趣方便之理。若有苾刍、若婆罗门、优婆塞迦、善男子等爱乐是经,常修习诵,作诸法印,广设道场,日日香花、稣灯不绝而为供养十方诸佛,威仪无缺,恒为苦行,诵经念佛,普为法界一切众生,忏悔过现三业之罪,勤修是等功德法门,身心无倦,昼夜精进,常修梵行,慈悲护念、怜愍一切诸众生等,能除行者尘沙等劫障难之罪,于一念中皆悉灭除。
「设复有人发菩提心,救诸疾病,深劝汝等亦须方便慈爱一切苦恼众生,当知如是发心之人现身常得种种果报,我与一切诸菩萨等卫护行者,日夜忆念不相舍离,无有横恶侵娆其身。若命终后,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常见诸佛。
「若行此法,心生不善、于其众生恒为欺负、妄说谄曲、贪求名利、于诸神鬼横作瞋呵、承大威风、常行恶事,如是等辈被诸神鬼常伺觅便,多遭横祸,种种苦恼逼切其身。若命终时,更相刑害,当堕地狱无有出期。
「汝等众生皆须谛听,受信我语决定无疑。」
尔时,世尊说此语已,现坐会中一切大众闻佛教诲,一时称善,作礼而退。
佛说庄严道场及供养具支料度法(以下麁字皆是经本,细字人意)
「金铜铃带四十八道(各长七尺)、大佩二十八道(各长六尺)、小佩二十八道(各长四尺)、大镜二十八面(各阔一尺)、小镜四十面、琉璃泡华四百枚(各方圆一尺者)、彩色大幡一百尺者二十四口(四十九尺亦得,新好者)、杂彩幡二百二十口(长一丈,新好者)、真珠二百条(各长五尺)、朱网阔四尺长一丈(八扇)、金银瓶四十六枚(受一升者)、大铜?四百枚(一尺五寸面者)、小铜?二百枚(各七寸者)、银盘四面(各二尺五寸者)、杂金银器八十枚、金盘四面(阔二尺五寸者)、金银砂罗四十八枚(阔一尺以上者)、金杓一枚、银杓一枚、铜香炉宝子六具、金香炉宝子一具、金银娑罗二枚(受一升者,一金、一银)、七宝金银莲华五树(各高四尺,新好严饰)、杂彩假华树一百(各新好者)、铜烛檠十二枚、金银盏屈巵等四十八枚、五色蜡烛十条、铜澡罐二十六枚(各受五升已上)、净布手巾三、澡豆一升、皂荚四十枚、炭灰一升、杨枝一束,若以如是种种宝具严饰道场,令其施主得于种种无量福德。
「好长椽一十六根(根别径头三寸,各长二丈五寸,斫削凿孔,如法相串)、小竹竿六十枚(各长二丈,麁三指许)、画金刚幡十八口、画神王幡二十四口、画四天王幡四口、杂彩幡一百口(各长一丈,新好色者)、绳八十尺者十二条(各麁如笔管大)、五色线二十两(五色者,紫、青、绯、白、黄,各须等分,色别络之。于一籰上络之,各令色目等别作,不得和杂。取长四百尺为一段,残者五十尺为一段,又须四段许足用之)、五色小幡子(并身共脚总长三尺,阔五寸,色别各二枚,深青二、浅青二、绯二、白二、黄四口)、甲胄金刚八躯(各高五尺,庄严新好色者)、甲胄神王八躯(各高五尺,庄严新好色者)、生绢六十段(五尺为之)、净白布二丈、白练一丈、绯绫一丈、紫绫一丈、黄绫三尺、绯绫四尺、净线鞋两量(一量拟净用,一量污用)、袜两量(一量拟净用,一量拟污用)、袜带准此(自从线鞋乃至袜带,人人各具),如是种种彩物之具严饰道场,施主见获无量无边种种福德,满足第一(以上是经)。
「净牛粪五升(不食糟豆犊子粪,以净筐器承取,名之为净)、龙脑香十五两、稣合香十五两、欝金香十五两、上好和香一斤、沈水香二斤、熏陆香二斤、安悉香二斤、白胶香一斤、檀香末二斤、檀札二斤、杂草香五斤、杂草华五斤、杂树华五升(若无剪彩,帛充,皆令新好)、稻谷华三升、荞麦华三升,如是种种华香供养,施主当获三业清净,身常香洁,一切见者皆生欢喜,生生处处身常端正,得大名闻。
「清乐音声两部(其乐人等令香汤浴,着新净衣,勿食熏杂)、金二两、银二两、珊瑚二两、水精二两、琥珀二两、真珠二两、波斯琉璃二两(量入法人多少,买用令足)、稻谷、小豆、小麦、大麦、青稞(是五糓者,于市乞取一升,不合买,拟共七宝和于绢片裹用),将诸衣服、及以七宝、五谷、音乐施用供养,悉除施主三业宿殃,常得安乐(以上是经)。
「上好赤土细末一石、黄土细末一石、干蓝淀末一石、细炭末一石、粳米粉二石(麁罗)、胡麻人一升、白蜜一升(滤去恶物)、好牛苏七斤(滤去恶物)、清胡麻油一斗五升(拟烧供养)、白芥子一斗五升(量七日用充足)、松明二十斤、谷木柴五束(湿者干之)、炭一百五十斤、灯五百盏、油五斗(然灯处用)、作果食五百盘(种种色目皆须备具)、上好果子石榴三百颗、大栗五百颗、大干枣五百颗、干柿五百颗、梨五百颗、胡桃人五百颗、沙糖二十五两、干葡萄一斤半(已上果子不得虫恶破损,皆须上好者取)、薄饼??䭃头各五百枚、饧糖团五百颗,以外诸饼,随其国内人所尚者,除不净食以外皆用,随时果子悉须具着。
「干粳米饭三升、粳米乳粥二升(以上赤土等五种色末,准百二十肘料。若十六肘以下,诸坛以次准料)。
「以前食等令作食人香汤洗浴,斋戒洁净,勿令辄甞及弃捐之。
「青稞、小豆、粟、大麦、大豆,如是五种各熟二升,共盛净筐,并着小杓,蜜水二升盛银盋中,并着银杓,共熟谷筐相近着之,拟欲散施供养护界诸善神等(以上是经)。
「如此供具严净广办,建立道场,复以种种衣服庄严施设供养,能除施主四重五逆、及阿阐提百亿恒沙劫中所有一切恶罪,一念之中悉皆消灭,莫能成办恶业果报。
「其施主者,现世具获六波罗蜜,三业清净,生生之处具足神通,身相端严,随意自在,所愿皆果,常得三宝护念施主,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身心安隐,功德力故获斯大报。
普集会坛下方庄严十六肘图
「中央一院纵广二肘,此院正中作莲华座,座上作轮,毂辐辋形皆悉具足,是道场主所坐之位——随其施主所乐佛等为道场主,乃至般若及菩萨等随意安之。
「其次,外院纵广四肘,一十二位。于其四角各作地印跋折罗形,形如金刚力士把杵,两杵相叉(状如十字),头枕四角,皆青黑色。
「东北角印名稣摩诃,东南角印名稣皤(二合)悉地(二合)伽罗,西南角印名跋折啰健茶,西北角印名曰火神是等,名为金刚地印。
「东面北头第一华座名为佛母般若之位,莲花座上作如方印,两双线道交彻印角,其印一印一角柱华座上,光焰围绕。
「第二华座是佛心位,莲花座上作佛头面,光焰围绕。
「南面东头第一华座是金刚母摩么鸡位,莲花座上安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二即是金刚王位,莲华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西行南头第一座主名首陀会天,莲华座上作火焰光。
「第二座主名跋啰摩天,莲花座上作火焰光。
「北面西头第一座主名观世音王,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观世音母,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其跋折啰皆作金色,诸光焰形皆黄赤色,以下皆然,第一院竟(凡四角印名为摄位,花座上者名为正位,以下例然)。
「次第二院,纵广八肘,二十六位,四角地印、形状、布置如前所说。
「东北角印名婆揄毗伽,东南角印名阿耆尼俱嚧陀,西南角印名佉力伽陀施罗,西北角印名波陀尼差曳婆。
「东面北头第一座主名微妙声佛顶,莲华座上安置盋形,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阿弥陀佛顶,莲华座上作佛头顶,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一切佛顶,莲花座上作佛顶形,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释迦文佛,莲花座上作佛顶形,光焰围绕。
「第五座主名阿閦佛顶,莲花座上作佛顶形,光焰围绕。
「第六座主名南方宝相佛顶,莲花座作长方宝,宝东西陿、南北长,作光焰围绕。
「南面东头第一座主名乌枢沙摩(二合),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其跋折啰细腰三楞,上下三股峯刃尖利,色如前说,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跋折啰尸佉啰,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阿蜜哩多军茶利,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迦尼俱嚧陀,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五座主名波多啰跋折啰,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六座主名跋折啰央俱施,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西面南头第一座主名商迦罗,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乌摩提毗,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次,二肘地为道场门。
「次,其门北第一座主名摩醯首罗天,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波履跢婆(二合)天,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北面西头第一座主名六臂观世音,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盘陀罗婆母,莲花座上作君迟瓶(傍开孔者名为君迟),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九臂观世音,莲花座上作宝花茎,茎有五节,节节有牙,状似藕梢,卧着座上,头枕于西,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马头观世音,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五座主名摩诃税多观世音(唐云大白观世音),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六座主名十一面观世音,莲花座上作宝瓶形,光焰围绕。
「第二院竟。
「次,第三院纵广正等一十二肘,四十二位,四角地印、形状、布置亦如上说。
「东北角印名跋折啰苏?(二合)婆,东南角印名母欝陀(二合)吒迦(此是摄位),西南角印名迦尼俱噜陀,西北角印名跋折啰室哩(合)尼(此是摄位)。
「东面北头第一座主名相德佛,莲花座上作佛形像,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阿弥陀佛,莲花座上作佛形像,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释迦金轮佛顶。
「第四座主名释迦转法轮佛。
「第五座主名栴檀德佛。
「第六座主名白光明佛顶。
「第七座主名无忧德佛。
「第八座主名十方一切佛。
「第九座主名毗婆尸佛。
「第十座主名放光佛顶。
「如是等座皆作莲花,莲花座上作佛形像,光焰围绕。
「南行东头第一座主名跋折啰吒诃娑,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其色纯黄,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阿舍尼,莲花座上作跋折啰,色状如前,光焰围绕(以下诸跋折啰色同)。
「第三座主名尼蓝跋陀罗(此云青金刚也),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母欝(二合)吒伽(此是正位),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五座主名稣婆休,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六座主名稣跋折啰室哩尼(此是正位),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七座主名金刚印王,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八座主名惧嘻耶金刚,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九座主名跋折啰母瑟致(二合),莲华座上作跋折啰,傍作拳形,光焰围绕。
「第十座主名谟娑(上音)罗,莲花座上作细腰杵,状如金刚力士把杵,光焰围绕。
「西面南头第一座主名他化自在天王,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化乐天王,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兜率天王,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夜摩天王,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次,二肘地为道场门。
「次,其门北第一座主名干闼婆,莲花座上作细腰鼓,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孔雀王,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三座主名伽噜茶,作莲花座形。
「第四座主名那罗延天,莲花座上作金轮形,光焰围绕。
「北面西头第一座主名毗俱致,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二座主名阿梨多(去音)梨(唐云随心),莲花座上作数珠形,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马头心,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一瑳三跋提迦罗,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五座主名阿牟伽皤赊。莲花座上作盘羂索,光焰围绕。
「第六座主名四臂观世音,莲花座上作白莲花,光焰围绕。
「第七座主名十一面观世音小心,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八座主名十一面观世音大心,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九座主名一切观世音心,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光焰围绕。
「第十座主名摩诃室唎曳,莲花座上作含莲花,其华红色,光焰围绕。
「第三院竟。
「次第,四院纵广正等一十六肘,五十八位,四角地印、形状、布置亦如上说。
「东北角印名枳唎枳唎俱噜陀,东南角印名跋折啰西(去音)那,西南角印名婆榆檀茶,西北角印名跋折啰尸佉罗。
「东面北头第一座主名毗那夜迦,莲花座上作似椎棓,椎头向上竪华座上,椎头八瓣,柄随长短,从头向下可有数寸。作偃月刃,刃根着干,刃身起楞。椎头刃间作两三节,如刀子口,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毗陀耶(二合)陀啰,莲华座上作咥?(二合)首罗头,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首檀污跢菩萨,莲华座上作金刚台,金刚台上作敷莲花,其叶二分,一分下垂、一分向上,其华叶上作光焰形。
「第四座主名弥勒菩萨,莲花座上作似矟锋,矟锋刃稍阔,细项腹大,纯黄金色,正中起楞,光焰围绕。
「第五座主名文殊师利菩萨,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六座主名虚空藏菩萨,莲花座上作灭罪印,光焰围绕。
「第七座主名提头赖吒,莲花座上作金刚杵,光焰围绕。
「第八座主名因陀罗誓多(唐云帝释侍者),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其色纯黄,光焰围绕。
「第九座主名因陀罗(帝释异名),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十座主名为月天,莲花座上作月轮形,其色纯白。
「第十一座主名普贤菩萨,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十二座主名一切星宿天,莲花座上作似宝瓨,腹大项麁,连珠绕腹。其瓨口上作青空色,如伞盖形,其中满点众多白点,光焰围绕。
「第十三座主名勃陀誓多,作佛塔形并基四重,光焰围绕。
「第十四座主名陀罗尼藏,莲花座上作宝藏形,光焰围绕。
「南面东头第一座主名曰火天,莲花座上作宝瓨形,其瓨口上出于火焰。
「第二座主名摩伽啰脱闍菩萨,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三座主名地藏菩萨,莲花座上作似宝瓶而无瓶底。其瓶口头如二偃月,相拄仰卧。其瓶青色,偃月纯白,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毗?吒(上音)迦,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唐云二叉戟头),光焰围绕。
「第五座主名阎摩啰闍,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光焰围绕。
「第六座主名阎摩旦茶,莲花座上作于人形,头面似佛而眼稍大,着鱼鳞甲,半身而出,光焰围绕。
「第七座主名随心金刚,莲花座上作跋折罗,光焰围绕。
「第八座主名婆榆毗伽(此是正位),莲花座上作金刚杵,光焰围绕。
「第九座主名毗蓝婆呪驮,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光焰围绕。
「第十座主名功德天,莲花座上作如意珠,光焰围绕。
「第十一座主名大辩天神,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十二座主名弥嚧尸佉啰,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光焰围绕。
「第十三座主名一切鬼,莲花座上作伏突刀,光焰围绕。
「第十四座主名一切罗刹,莲花座上作竪剑形,光焰围绕。
「西面南头第一座主名阿素啰王,莲花座上作竪角弓,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摩唎支天,莲花座上作天扇形,其扇中作西国万字,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曰天子,莲花座上作日轮形,纯黄,赤色光焰围绕。
「第四座主名散脂大将军,莲花座上作竪剑形,光焰围绕。
「第五座主名一切天,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六座主名难陀那(去音)伽罗闍,形如蟒蛇,举头而视。
「次,二肘地为道场门。
「次,其门北第一座主名优婆难陀那(去音)伽罗闍,身相如前难陀形状,亦举头视。
「第二座主名曰地天,莲花座上作宝?形,满宬七宝,光焰围绕。
「第三座主名毗?齯唎知,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四座主名紧那(上音)啰,作莲花座。
「第五座主名摩睺罗伽,作莲花座。
「第六座主名毗嚧跛叉,莲花座上作盘羂索,光焰围绕。
「北面西头第一座主名曰风天,莲花座上作竪幡竿,竿上悬幡,光焰围绕。
「第二座主名皤嚧那提婆(唐云天水),莲花座上作光焰形,莲花座下有水波文。
「第三座主名斯驮遏(去音)他,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四座主名摩尼呪陀,莲花座上作光焰形。
「第五座主名旃陀波罗婆娑菩萨,莲花座上作青莲花,含而未敷,光焰围绕。
「第六座主名俱毗啰药叉,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纯青铁色,光焰围绕。
「第七座主名毗沙门王,当门安置,莲花座上作五节椎,八楞成就,状如宝柱,纯黄金色,光焰围绕。
「第八座主名跋折啰揵茶(此是正位),莲花座上作跋折啰,光焰围绕。
「第九座主名商枳儞,莲花座上作似瓶形而腹小瘦,中有竪楞,楞屮上口如铎口,其色纯黄,青光焰围绕。
「第十座主名蓝毗迦,作莲花座。
「第十一座主名遮文茶,莲花座上作似银盋,圆宝承底。其盋腹左边偏开一眼,如神王目,光焰围绕。
「第十二座主名婆罗醯鬼,莲花座上作竪剑形。
「第十三座主名伊湿伐(二合)罗,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
「第十四座主名伊沙那鬼王,莲花座上作咥?首罗头,作纯黄色。
「此十六肘普集会坛有广有略。所言广者,十六肘内作二百九莲华座位;所言略者,十六肘内百三十九莲华座位。
「如前所说,若为国王、大臣、长者,具有种种上妙供具、七宝器等,阿闍梨有众多聪明快利弟子,应作广坛;若其施主乏少种种上妙供具、七宝器等,阿闍梨无众多聪明快利弟子,应作略坛。
「已说十六肘坛法竟。」
普集会坛。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