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元音老人曾说心中心法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您能谈谈心中心法,入手处和禅宗等法门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的特色么?

         答:明显不同。禅宗的修行方法是参话头。心中心法并不参话头,正行是观照,助行是六印一咒打坐。就是观照,也不等于参话头。因为参话头是提起,观照是放下,刚好不是提起,是放下,放下你当前的妄念,不理它了。这是方便,下手方便不同,都是不让妄念主宰你,都是要不跟妄念跑。
  “不跟妄念跑”不仅是禅宗,也不仅是现在,古人、古禅师和教下的大祖师都这么讲。圭峰宗密禅师就是一例,他不仅是禅宗祖师,还是教下华严宗祖师。他就说,“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这就是老人所说的不跟妄念跑啊。并且他说的跟老人用词也一样:老人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之性”,圭峰宗密禅师说:“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要能做到不跟妄念跑,按圭峰宗密禅师说,是这么一个结论,若到这个程度,就“自然业不能系”了。——业力束缚不住他了,跳出轮回了,那就是成道了,就是解脱了。还被业力所系,那是轮回。圭峰禅师接着说:“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虽然还没了生死,但是已经解脱了,业力拿他没办法,他不在轮回里。这是下手方便,心中心下手方便虽然有不同,但就下手方便不同,其它的都跟禅宗是相同的。
  “以禅为体”是相同处,“以密为用”是不同处,“以净土为归”具有了普遍性。如果没有“以净土为归”这样一句话呀,心密的门槛太高,不便于接纳大众。有“以净土为归”,心密门槛不高了,这才便于面向大众,上中下三根都可以来学心密了。
  心密不有三句话吗:以般若为宗,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
  第一句,以般若为宗。
  这就是你刚才提的那个问题:以禅为体,要从这个角度看,六印一咒不修也能打开本来。以般若为宗 ,闻法即悟,这是最上根的人,这种人确实是很少,我没见过。我当年问老人“有没有见过这么利索的人?”老人说:“你见过没?”我说:“法都不用修,‘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乘着打开那一刹那,无量劫来的妄想执着习气都消尽了?我没见过这样的人”。老人说:“你没见过啊?我也没见过!”——这样的人太少了。
  第二句,以总持为法。
  有第一句的宗旨在,然后用总持这种方法接引。总持意为: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持咒修密的方法是总持法,以此为法,而不是参话头,这就跟禅宗不一样了。这是入手不同,刚才说和禅宗同与不同时都讲了。
  第三句,以净土为归。这里有三种:
     1、以般若为宗不是以净土为归吗?这么利索的人也是以净土为归——常寂光净土。有人说我不生净土了,这话有毛病,从这头落到那一头了。谁说那是不生净土?那才是真生净土! 常寂光净土没有来去,没有生灭。没有在这儿灭在那生,没有这些相。他真一生就是上品啊!常寂光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怎么没有生净土呢!
     2、以总持为法也包括往生净土。念佛是净土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各宗也都有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比如东密和藏密都有莲花部,莲花部是以阿弥陀佛为部主的,修莲花部的法,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比如天台宗现在是“教宗天台,行在弥陀”,他虽然也是念佛生西,但讲教以天台宗的教义为宗旨。净土宗也是教下,但是教宗净土,而不是教宗天台。所以,如同莲花部是藏密和东密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一样,在这儿,以总持为法就是心密往生净土的方法。
     3、对于非要有来有去才行,说“本无来去,本无生灭”根本就不可能懂的人,就光说第三句以净土为归,前两句不说了,那也可以生凡圣同居土。生凡圣同居土也一样行,也还能再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莲池海会佛菩萨继续学法。还可以见到弥勒菩萨,因为生西后见八大菩萨,其中就有弥勒菩萨。对于这种根性的心密行人这么说话,就三句。第一句:以往生净土为目的。这是第一句,先突出目的,最重要,方法是次要的,后面两句都是方法:“以念佛为正行、以六印一咒一千座为助行”。这是心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有把握的一种方法。以念佛为正行,别去牵扯什么保任哪、见性啊、打开啊、开悟啊、证道啊,别弄这些了。“以往生净土为目的,以念佛为正行,以千座六印一咒为助行”。有这个助行在,也是不离心,不在你心外,你心里感觉往生很有把握,别人说了是不算的,是你心里有把握才算数。别听我在这儿说理论了,你自己去做吧。以千座六印一咒为助行,以念佛为正行。那个把握你自己知道,别人说了都不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心密是行门,只要你肯干,肯行。不是信门,非信不行,不信不行。心密当然也要信,不能疑及根本。但是他最主要是行。汉传心密的源头,谁传的法呀?你就明白了:大行普贤菩萨!那就是重在行啊、重在真修行,并不是说教就完了。不是那回事儿,重在这儿。就是连怀疑都不怕!不怕你这个疑,你只要肯行,你那个疑会消失于无形之间。不知不觉,“咦?我什么时候不怀疑了?”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啊。这个潜移默化的力度,是别的、我修过的别的法门所不能及的。别的法门,有的人越修越疑。现在有些知识分子的特点是多疑啊。所以心密有点适合知识分子就是这个道理。不怕你疑,要是不肯修,那没辙,拿他没办法。只要肯修,他那个疑不用他从理论上除,根本不用从理论上除,不知不觉他自己就通达了。是怎么想通的?没想就通了!从这一点解释,作用于第八识,第八识是潜意识,因为秘密作用于第八识,第八识变成大圆镜智了,当然所有的贪瞋痴慢疑都没有根了,也就是说“身、边、邪、取、戒禁取”这些邪见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遇事可能还有贪瞋痴慢疑须要除掉,这就是除习气。在你没有打开之前,邪见没除掉之前,不叫除习气。除习气是指的打开本来以后的话,打开本来以前那是随业力。
  当然,疑及根本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疑都是信疑参半,疑及根本他就不会学佛了。打破了疑才可以。你要不打破,还在怀疑里,这也很痛苦,在那儿一天有、两天无,一天这个对了、两天那个不对了,弄得烦恼重重。这是你没打破的时候,其实正好做功夫。就是说,三句话做功夫,第一句,以般若为宗,行了,一步到位了,就不用说了。这很少,都没见过,连老人也没见过。咱就说第二句,以总持为法,肯打坐,肯以观照为正行。再不行就第三句:以净土为归,就是:以生西为目的,以念佛为正行,以千座六印一咒为助行。关键是你肯干不肯干?只要肯干,与其你那怀疑来回折腾,还不如这样挑一个干干好。挑一个干,这就是行门。行门,理论上当然也要懂,懂了以后就不管他了,这叫“行起解绝”:起了修行,把你那理解断绝了。有些人在理解思维里,反复弄,越弄越烦恼,那刚好弄颠倒了。心密是行门,你要实际去修行。
  我还认为,受过心密灌顶的,相当一部分人走第三句的路最合适。问谁?问自己,你生西的把握别人不知道,别再听这个说说怀疑,那个说说又怀疑,你这怀疑一辈子,到临终的时候手忙脚乱,这一生又空过了。你自己最有把握,甭问别人,有人说你不能生西你都不买帐,他咋知道我的境界呀!这就行了,真有成效了。把自己建立在别人的嘴上,那是哄自己的呀,到最后你自己都又会乱了,疑心一起,连疑你自己,带疑那个人,都疑进去了。不好啊那样,还是你自己有把握好。所以说到把握,那是你自己知道的事。实践证明确实是这样,确实有这种现象。这是说,把握在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