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卷第三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有无品第十五(十一偈) 问曰: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众缘合时则出。 答曰: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若诸法有性,不应从众缘出。何以故?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 问曰:若诸法性从众缘作,有何咎? 答曰: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如金杂铜则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则不须众缘,若从众缘出,当知无真性。又性若决定,不应待他出,非如长短、彼此,无定性故待他而有。问曰:诸法若无自性,应有他性。 答曰: 「法若无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  亦名为他性。」 诸法性众缘作故,亦因待成,故无自性。若尔者,他性于他亦是自性,亦从众缘生相待故,亦无。无故,云何言诸法从他性生?他性亦是自性故。 问曰:若离自性、他性有诸法,有何咎? 答曰: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汝说离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离自性他性,则无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法则成,如瓶体是自性、依物是他性。 问曰: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应有无。 答曰: 「有若不成者,  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坏名为无。」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应受无亦无。何以故?有法坏败故名无,是无因有坏而有。复次: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若人深着诸法,必求有见。若破自性则见他性,若破他性则见有,若破有则见无,若破无则迷惑。若利根着心薄者,知灭诸见安隐故,更不生四种戏论,是人则见佛法真实义。是故说上偈。复次: 「佛能灭有无,  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 《删陀迦旃延经》中,佛为说正见义离有离无。若诸法中少决定有者,佛不应破有,无若破有,则人谓为无。佛通达诸法相故,说二俱无。是故汝应舍有无见。复次: 「若法实有性,  后则不应异; 性若有异相,  是事终不然。」 若诸法决定有性,终不应变异。何以故?若定有自性,不应有异相,如上真金喻。今现见诸法有异相故,当知无有定相。复次: 「若法实有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定有性,云何可变异?若无性,则无自体,云何可变异?复次: 「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着有无。」 若法定有有相,则终无无相,是即为常。何以故?如说三世者,未来中有法相,是法来至现在,转入过去,不舍本相,是则为常。又说因中先有果,是亦为常。若说定有无,是无必先有今无,是则为断灭,断灭名无相续因。由是二见,即远离佛法。 问曰:何故因有生常见、因无生断见? 答曰: 「若法有定性,  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若法性定有,则是有相非无相,终不应无。若无则非有,即为无法,先已说过故,如是则堕常见。若法先有,败坏而无者,是名断灭。何以故?有不应无故,汝谓有无各有定相故。若有断常见者,则无罪福等,破世间事,是故应舍。 中论观缚解品第十六(十偈) 问曰:生死非都无根本,于中应有众生往来、若诸行往来。汝以何因缘故,说众生及诸行尽空,无有往来? 答曰: 「诸行往来者,  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  众生亦复然。」 诸行往来六道生死中者,为常相往来?为无常相往来?二俱不然。若常相往来者,则无生死相续,以决定故、自性住故。若以无常往来者,亦无往来生死相续,以不决定故、无自性故。若众生往来者,亦有如是过。复次: 「若众生往来,  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  谁有往来者?」 生死阴界入即是一义。若众生于此阴界入中往来者,是众生于〈燃可燃品〉中五种求不可得,谁于阴界入中而有往来者?复次: 「若从身至身,  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  则无有往来。」 若众生往来,为有身往来?为无身往来?二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来,从一身至一身,如是则往来者无身。又若先已有身,不应复从身至身。若先无身则无有,若无有云何有生死往来? 问曰:经说有涅盘灭一切苦,是灭应诸行灭、若众生灭。 答曰:二俱不灭。何以故? 「诸行若灭者,  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  是事亦不然。」 汝说若诸行灭、若众生灭,是事先已答,诸行无有性,众生亦种种推求生死往来不可得,是故诸行不灭,众生亦不灭。 问曰:若尔者则无缚无解,根本不可得故。 答曰: 「诸行生灭相,  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  不缚亦不解。」 汝谓诸行及众生有缚解者,是事不然。诸行念念生灭故,不应有缚解。众生先说五种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缚解?复次: 「若身名为缚,  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  于何而有缚?」 若谓五阴身名为缚,若众生先有五阴,则不应缚。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无身亦不应缚。何以故?若无身则无五阴,无五阴则空,云何可缚?如是第三更无所缚。复次: 「若可缚先缚,  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  余如去来答。」 若谓可缚先有缚,则应缚可缚。而实离可缚先无缚,是故不得言众生有缚。或言,众生是可缚、五阴是缚;或言,五阴中诸烦恼是缚、余五阴是可缚。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离五阴先有众生者,则应以五阴缚众生,而实离五阴无别众生。若离五阴别有烦恼者,则应以烦恼缚五阴,而实离五阴无别烦恼。复次如〈去来品〉中说,已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时不去,如是未缚不缚、缚已不缚、缚时不缚。复次亦无有解。何以故? 「缚者无有解,  无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  缚解则一时。」 缚者无有解。何以故?已缚故。无缚亦无解。何以故?无缚故。若谓缚时有解,则缚解一时,是事不然,又缚解相违故。 问曰:有人修道现入涅盘得解脱,云何言无? 答曰: 「若不受诸法,  我当得涅盘; 若人如是者,  还为受所缚。」 若人作是念:我离受得涅盘。是人即为受所缚。复次: 「不离于生死,  而别有涅盘, 实相义如是,  云何有分别?」 诸法实相第一义中,不说离生死别有涅盘。如经说,涅盘即生死、生死即涅盘。如是诸法实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是涅盘? 中论观业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问曰:汝虽种种破诸法,而业决定有,能令一切众生受果报。如经说,一切众生皆随业而生,恶者入地狱、修福者生天、行道者得涅盘,是故一切法不应空。所谓业者: 「人能降伏心,  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  二世果报种。」 人有三毒,为恼他故生行。善者先自灭恶,是故说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恼众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后世乐果种子。复次: 「大圣说二业,  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  种种分别说。」 大圣略说业有二种:一者思、二者从思生,是二业如阿毗昙中广说。 「佛所说思者,  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  即是身口业。」 思是心数法,诸心数法中能发起、有所作,故名业。因是思故起外身口业。虽因余心心数法有所作,但思为所作本,故说思为业。是业今当说相。 「身业及口业,  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  能了诸业相。」 口业者,四种口业。身业者,三种身业。是七种业有二种差别,有作、有无作。作时名作业,作已常随逐生,名无作业。是二种有善、不善。不善名不止恶,善名止恶。复有从用生福德,如施主施受者,若受者受用,施主得二种福:一从施生;二从用生。如人以箭射人,若箭杀人,有二种罪:一者从射生;二者从杀生。若射不杀,射者但得射罪,无杀罪。是故偈中说罪福从用生,如是名为六种业。第七名思,是七种即是分别业相。是业有今世、后世果报,是故决定有业、有果报故,诸法不应空。 答曰: 「业住至受报,  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业,  云何生果报?」 业若住至受果报,即为是常。是事不然。何以故?业是生灭相,一念尚不住,何况至果报!若谓业灭,灭则无,云何能生果报? 问曰: 「如芽等相续,  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  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如从谷有芽,从芽有茎叶等相续,从是相续而有果生。离种无相续生,是故从谷子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故不断亦不常。如谷种喻,业果亦如是。初心起罪福,犹如谷种。因是心,余心心数法相续生,乃至果报。先业后果故,不断亦不常。若离业有果报,则有断常。是善业因缘果报者,所谓: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 白名善净。成福德因缘者,从是十白业道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无益语、不嫉、不恚、不邪见,是名为善。从身口意生是果报者,得今世名利,后世天人中贵处生。布施恭敬等虽有种种福德,略说则摄在十善道中。 答曰: 「若如汝分别,  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  于义则不然。」 若以业果报相续故,以谷子为喻者,其过甚多,但此中不广说。汝说谷子喻者,是喻不然。何以故?谷子有触有形,可见有相续。我思惟是事,尚未受此言,况心及业,无触无形不可见。生灭不住欲以相续,是事不然。复次从谷子有芽等相续者,为灭已相续?为不灭相续?若谷子灭已相续者,则为无因。若谷子不灭而相续者,从是谷子常生诸谷。若如是者,一谷子则生一切世间谷。是事不然,是故业果报相续则不然。 问曰: 「今当复更说,  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  贤圣所称叹。」 所谓: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物, 此性则无记,  分别有四种。 见谛所不断,  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  诸业有果报。 若见谛所断,  而业至相似, 则得破业等,  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尔时报独生。 如是二种业,  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  而业犹故在。 若度果已灭,  若死已而灭, 于是中分别,  有漏及无漏。」 不失法者当知如券,业者如取物。是不失法,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亦不系。若分别善、不善、无记中,但是无记。是无记义,阿毗昙中广说。见谛所不断,从一果至一果,于中思惟所断。是以诸业,以不失法故果生。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则得破业过。是事阿毗昙中广说。复次不失法者,于一界诸业相似不相似,初受身时果报独生,于现在身从业更生业。是业有二种,随重而受报。或有言,是业受报已业犹在,以不念念灭故。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者,须陀洹等度果已而灭,诸凡夫及阿罗汉死已而灭。于此中分别有漏及无漏者,从须陀洹等诸贤圣,有漏、无漏等应分别。 答曰:是义俱不离断常过,是故亦不应受。 问曰:若尔者,则无业果报。 答曰: 「虽空亦不断,  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  是名佛所说。」 此论所说义离于断常。何以故?业毕竟空、寂灭相、自性离,有何法可断、何法可失?颠倒因缘故,往来生死亦不常。何以故?若法从颠倒起则是虚妄无实,无实故非常。复次贪着颠倒不知实相故,言业不失。此是佛所说。复次: 「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  以其不生故。 若业有性者,  是则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  常则不可作。 若有不作业,  不作而有罪, 不断于梵行,  而有不净过。 是则破一切,  世间语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无有差别。 若言业决定,  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报已,  而应更复受。 若诸世间业,  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  业当何有实?」 第一义中诸业不生。何以故?无性故。以不生因缘故则不灭,非以常故不灭。若不尔者,业性应决定有。若业决定有性则为是常,若常则是不作业。何以故?常法不可作故。复次若有不作业者,则他人作罪此人受报,又他人断梵行而此人有罪,则破世俗法。若先有者,冬不应思为春事,春不应思为夏事。有如是等过。复次作福及作罪者则无有别异,起布施持戒等业名为作福,起杀盗等业名为作罪。若不作而有业,则无有分别。复次是业若决定有性,则一时受果报已复应更受。是故汝说以不失法故有业报,则有如是等过。复次若业从烦恼起,是烦恼无有决定,但从忆想分别有。若诸烦恼无实,业云何有实?何以故?因无性故业亦无性。 问曰:若诸烦恼及业无性不实,今果报身现有,应是实。 答曰: 「诸烦恼及业,  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  何况于诸身。」 诸贤圣说烦恼及业是身因缘,是中爱能润生,业能生上中下好丑贵贱等果报。今诸烦恼及业,种种推求无有决定,何况诸身有决定果?随因缘故。 问曰:汝虽种种因缘破业及果报,而经说,有起业者。起业者有故,有业有果报。如说: 「无明之所蔽,  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  不即亦不异。」 《无始经》中说,众生为无明所覆、爱结所缚,于无始生死中往来,受种种苦乐。今受者于先作者,不即是、亦不异。若即是,人作罪受牛形,则人不作牛、牛不作人。若异则失业果报,堕于无因,无因则断灭。是故今受者于先作者,不即是、亦不异。 答曰: 「业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  能起于业者。 无业无作者,  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  何有受果者?」 若无业、无作业者,何有从业生果报?若无果报,云何有受果报者?业有三种:五阴中假名人是作者,是业于善恶处生,名为果报。若起业者尚无,何况有业、有果报及受果报者? 问曰:汝虽种种破业、果报及起业者,而今现见众生作业受果报。是事云何? 答曰: 「如世尊神通,  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  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  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  是则名为业。 诸烦恼及业,  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与梦,  如炎亦如向。」 如佛神通力所作化人,是化人复化作化人。如化人,无有实事但可眼见,又化人口业说法、身业布施等,是业虽无实而可眼见。如是生死身作者及业,亦应如是知。诸烦恼者,名为三毒,分别有九十八使、九结、十缠、六垢等无量诸烦恼。业名为身、口、意业。今世、后世分别有善、不善、无记,苦报、乐报、不苦不乐报,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如是等无量。作者名为能起诸烦恼业、能受果报者。果报名从善恶业生无记五阴,如是等诸业皆空无性,如幻如梦、如炎如向。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问曰: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者,云何入? 答曰:灭我我所着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 问曰:云何知诸法无我? 答曰: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盘。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 有人说神,应有二种:若五阴即是神、若离五阴有神。若五阴是神者,神则生灭相,如偈中说。若神是五阴,即是生灭相。何以故?生已坏败故。以生灭相故,五阴是无常。如五阴无常,生灭二法亦是无常。何以故?生灭亦生已坏败故无常。神若是五阴,五阴无常故,神亦应无常生灭相;但是事不然。若离五阴有神,神即无五阴相,如偈中说。若神异五阴,则非五阴相,而离五阴更无有法。若离五阴有法者,以何相何法而有?若谓神如虚空,离五阴而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破六种品〉中已破,虚空无有法名为虚空。若谓以有信故有神,是事不然。何以故?信有四种:一现事可信;二名比知可信,如见烟知有火;三名譬喻可信,如国无鍮石喻之如金;四名贤圣所说故可信,如说有地狱、有天、有欝单曰。无有见者,信圣人语故知。是神于一切信中不可得,现事中亦无,比知中亦无。何以故?比知名先见故后比类而知,如人先见火有烟,后但见烟则知有火。神义不然,谁能先见神与五阴合,后见五阴知有神?若谓有三种比知:一者如本;二者如残;三者共见。如本名先见火有烟,今见烟知如本有火。如残名如炊饭,一粒熟知余者皆熟。共见名如眼见人从此去到彼,亦见其去;日亦如是,从东方出至西方。虽不见去,以人有去相故,知日亦有去。如是苦乐憎爱觉知等,亦应有所依。如见人民,知必依王。是事皆不然。何以故?共相信先见人与去法合而至余方,后见日到余方,故知有去法。无有先见五阴与神合,后见五阴知有神,是故共相比知中亦无神。圣人所说中亦无神。何以故?圣人所说皆先眼见而后说,又诸圣人说余事可信故,当知说地狱等亦可信。而神不尔,无有先见神而后说者,是故于四信等诸信中求神不可得,求神不可得故无,是故离五阴无别神。复次〈破根品〉中见、见者、可见破故,神亦同破。又眼见麁法尚不可得,何况虚妄忆想等而有神,是故知无我。因有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修习八圣道分,灭我我所因缘故,得无我无我所决定智慧。 又无我无我所者,于第一义中亦不可得。无我无我所者,能真见诸法。凡夫人以我我所障慧眼故,不能见实。今圣人无我我所故,诸烦恼亦灭。诸烦恼灭故,能见诸法实相。内外我我所灭故诸受亦灭,诸受灭故无量后身皆亦灭,是名说无余涅盘。 问曰:有余涅盘云何? 答曰:诸烦恼及业灭故,名心得解脱。是诸烦恼业皆从忆想分别生、无有实,诸忆想分别皆从戏论生。得诸法实相毕竟空,诸戏论则灭,是名说有余涅盘。实相法如是。诸佛以一切智观众生故,种种为说,亦说有我亦说无我。若心未熟者,未有涅盘分,不知畏罪,为是等故说有我。又有得道者,知诸法空,但假名有我,为是等故说我无咎。又有布施持戒等福德,厌离生死苦恼畏涅盘永灭,是故佛为是等说无我。诸法但因缘和合,生时空生、灭时空灭,是故说无我,但假名说有我。又得道者,知无我不堕断灭,故说无我无咎。是故偈中说,诸佛说有我,亦说于无我,若于真实中,不说我非我。 问曰:若无我是实,但以世俗故说有我,有何咎? 答曰:因破我法有无我,我决定不可得,何有无我。若决定有无我,则是断灭生于贪着。如《般若》中说菩萨有我亦非行、无我亦非行。 问曰:若不说我非我、空不空,佛法为何所说? 答曰:佛说诸法实相,实相中无语言道、灭诸心行。心以取相缘生,以先世业果报故有,不能实见诸法,是故说心行灭。 问曰:若诸凡夫心不能见实,圣人心应能见实,何故说一切心行灭? 答曰:诸法实相即是涅盘。涅盘名灭,是灭为向涅盘,故亦名为灭。若心是实,何用空等解脱门?诸禅定中,何故以灭尽定为第一?又亦终归无余涅盘。是故当知,一切心行皆是虚妄,虚妄故应灭。诸法实相者,出诸心数法,无生无灭、寂灭相,如涅盘。 问曰:经中说,诸法先来寂灭相即是涅盘。何以言如涅盘? 答曰:着法者分别法有二种:是世间、是涅盘。说涅盘是寂灭,不说世间是寂灭。此论中说一切法性空寂灭相,为着法者不解故,以涅盘为喻。如汝说涅盘相空无相寂灭无戏论,一切世间法亦如是。 问曰:若佛不说我非我,诸心行灭、言语道断者,云何令人知诸法实相? 答曰:诸佛无量方便力,诸法无决定相,为度众生或说一切实、或说一切不实、或说一切实不实、或说一切非实非不实。一切实者,推求诸法实性,皆入第一义平等一相,所谓无相。如诸流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则一色一味。一切不实者,诸法未入实相时,各各分别观皆无有实,但众缘合故有。一切实不实者,众生有三品,有上、中、下。上者观诸法相非实非不实;中者观诸法相一切实一切不实;下者智力浅故,观诸法相少实少不实,观涅盘无为法不坏故实,观生死有为法虚伪故不实。非实非不实者,为破实不实,故说非实非不实。 问曰:佛于余处说离非有非无,此中何以言非有非无是佛所说? 答曰:余处为破四种贪着故说。而此中于四句无戏论,闻佛说则得道,是故言非实非不实。 问曰:知佛以是四句因缘说,又得诸法实相者以何相可知?又实相云何?答曰:若能不随他。不随他者,若外道虽现神力说是道是非道,自信其心而不随之,乃至变身虽不知非佛,善解实相故心不可回。此中无法可取可舍故,名寂灭相。寂灭相故,不为戏论所戏论。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是中无此二戏论。二戏论无故,无忆想分别、无别异相,是名实相。 问曰:若诸法尽空,将不堕断灭耶?又不生不灭或堕常耶? 答曰:不然。先说实相无戏论,心相寂灭言语道断。汝今贪着取相,于实相法中见断常过。得实相者,说诸法从众缘生,不即是因亦不异因,是故不断不常。若果异因则是断,若不异因则是常。 问曰:若如是解,有何等利? 答曰:若行道者能通达如是义,则于一切法不一不异、不断不常。若能如是,即得灭诸烦恼戏论,得常乐涅盘,是故说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间言得天甘露浆,则无老病死无诸衰恼。此实相法是真甘露味,佛说实相有三种:若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为声闻法;若生大悲发无上心,名为大乘;若佛不出世,无有佛法时,辟支佛因远离生智。若佛度众生已入无余涅盘,遗法灭尽。先世若有应得道者,少观厌离因缘,独入山林远离愦闹得道,名辟支佛。 中论观时品第十九(六偈) 问曰:应有时,以因待故成。因有过去时,则有未来、现在时;因现在时,有过去、未来时;因未来时,有过去、现在时。上中下一异等法,亦相因待故有。 答曰: 「若因过去时,  有未来现在; 未来及现在,  应在过去时。」 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时者,则过去时中应有未来、现在时。何以故?随所因处有法成,是处应有是法。如因灯有明成,随有灯处应有明。如是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者,则过去时中应有未来、现在时。若过去时中有未来、现在时者,则三时尽名过去时。何以故?未来、现在时在过去时中故。若一切时尽过去者,则无未来、现在时,尽过去故。若无未来、现在时,亦应无过去时。何以故?过去时因未来、现在时故名过去时。如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如是亦应因未来、现在时成过去时。今无未来、现在时故,过去时亦应无。是故先说,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是事不然。若谓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时,而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过去时中,  无未来现在; 未来现在时,  云何因过去?」 若未来、现在时不在过去时中者,云何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何以故?若三时各异相,不应相因待成,如瓶衣等物各自别成不相因待。而今不因过去时,则未来、现在时不成。不因现在时,则过去、未来时不成。不因未来时,则过去、现在时不成。汝先说过去时中虽无未来、现在时,而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者。是事不然。 问曰:若不因过去时成未来、现在时,而有何咎? 答曰: 「不因过去时,  则无未来时, 亦无现在时,  是故无二时。」 不因过去时,则不成未来、现在时。何以故?若不因过去时有现在时者,于何处有现在时?未来亦如是,于何处有未来时?是故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现在时,如是相待有故,实无有时。 「以如是义故,  则知余二时, 上中下一异,  是等法皆无。」 以如是义故,当知余未来现在亦应无,及上中下一异等诸法亦应皆无。如因上有中下,离上则无中下。若离上有中下,则不应相因待。因一故有异、因异故有一,若一实有,不应因异而有;若异实有,不应因一而有。如是等诸法,亦应如是破。 问曰:如有岁月日须臾等差别,故知有时。 答曰: 「时住不可得,  时去亦叵得, 时若不可得,  云何说时相? 因物故有时,  离物何有时? 物尚无所有,  何况当有时!」 时若不住,不应可得,时住亦无。若时不可得,云何说时相?若无时相则无时。因物生故则名时,若离物则无时。上来种种因缘破诸物,物无故,何有时? 中论观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问曰:众因缘和合现有果生故,当知是果从众缘和合有。 答曰: 「若众缘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须和合生?」 若谓众因缘和合有果生,是果则和合中已有。而从和合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果若先有定体,则不应从和合生。 问曰:众缘和合中虽无果,而果从众缘生者,有何咎? 答曰: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云何从众缘,  和合而果生?」 若从众缘和合则果生者,是和合中无果,而从和合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物无自性,是物终不生。复次: 「若众缘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应有,  而实不可得。」 若从众缘和合中有果者,若色应可眼见、若非色应可意知,而实和合中果不可得。是故和合中有果,是事不然。复次: 「若众缘和合,  是中无果者; 是则众因缘,  与非因缘同。」 若众缘和合中无果者,则众因缘即同非因缘。如乳是酪因缘,若乳中无酪,水中亦无酪。若乳中无酪,则与水同,不应言但从乳出。是故众缘和合中无果者,是事不然。 问曰:因为果作因已灭,而有因果。无如是咎。 答曰: 「若因与果因,  作因已而灭, 是因有二体,  一与一则灭。」 若因与果作因已而灭者,是因则有二体:一谓与因;二谓灭因。是事不然,一法有二体故。是故因与果作因已而灭,是事不然。 问曰:若谓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亦有果生,有何咎。 答曰: 「若因不与果,  作因已而灭, 因灭而果生,  是果则无因。」 若是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者,则因灭已而果生,是果则无因。是事不然。何以故?现见一切果,无有无因生者。是故汝说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亦有果生者,是事不然。 问曰:众缘合时而有果生者,有何咎? 答曰: 「若众缘合时,  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则为一时俱。」 若众缘合时有果生者,则生者可生即一时俱。但是事不尔。何以故?如父子不得一时生。是故汝说众缘合时有果生者,是事不然。 问曰:若先有果生,而后众缘合,有何咎? 答曰: 「若先有果生,  而后众缘合, 此即离因缘,  名为无因果。」 若众缘未合而先有果生者,是事不然,果离因缘故则名无因果。是故汝说众缘未合时先有果生者,是事则不然。 问曰:因灭变为果者,有何咎? 答曰: 「若因变为果,  因即至于果, 是则前生因,  生已而复生。」 因有二种:一者前生;二者共生。若因灭变为果,是前生因应还更生。但是事不然。何以故?已生物不应更生。若谓是因即变为果,是亦不然。何以故?若即是不名为变,若变不名即是。 问曰:因不尽灭但名字灭,而因体变为果,如泥团变为瓶,失泥团名而瓶名生。 答曰:泥团先灭而有瓶生,不名为变。又泥团体不独生,瓶瓫瓮等皆从泥中出。若泥团但有名,不应变为瓶,变名如乳变为酪。是故汝说因名虽灭而变为果,是事不然。 问曰:因虽灭失而能生果,是故有果。无如是咎。 答曰: 「云何因灭失,  而能生于果? 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若因灭失已,云何能生果?若因不灭而与果合,何能更生果? 问曰:是因遍有果而果生。 答曰: 「若因遍有果,  更生何等果? 因见不见果,  是二俱不生。」 是因若不见果,尚不应生果,何况见!若因自不见果,则不应生果。何以故?若不见果,果则不随因。又未有果,云何生果?若因先见果,不应复生,果已有故。复次: 「若言过去因,  而于过去果, 未来现在果,  是则终不合。 若言未来因,  而于未来果, 现在过去果,  是则终不合。 若言现在因,  而于现在果, 未来过去果,  是则终不合。」 过去果不与过去、未来、现在因合。未来果不与未来、现在、过去因合。现在果不与现在、未来、过去因合。如是三种果,终不与过去、未来、现在因合。复次: 「若不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因果不和合则无果,若无果云何因能生果?若谓因果和合时因能生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果在因中,则因中已有果,云何而复生?复次: 「若因空无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无果者,以无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怀姙,云何能生子?若因先有果,已有果故不应复生。复次,今当说果。 「果不空不生,  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灭。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灭。」 果若不空,不应生、不应灭。何以故?果若因中先决定有,更不须复生,生无故无灭,是故果不空故不生不灭。若谓果空故有生灭,是亦不然。何以故?果若空,空名无所有,云何当有生灭?是故说果空故不生不灭。复次,今以一异破因果。 「因果是一者,  是事终不然; 因果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  因则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  因为何所生? 若果定无性,  因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则无有因相, 若无有因相,  谁能有是果? 若从众因缘,  而有和合生,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从,  缘合不合生; 若无有果者,  何处有合法?」 是众缘和合法,不能生自体。自体无故,云何能生果?是故果不从缘合生,亦不从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 中论观成坏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问曰:一切世间事现是坏败相,是故有坏。 答曰: 「离成及共成,  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  是中亦无成。」 若有成、若无成,俱无坏。若有坏、若无坏,俱无成。何以故? 「若离于成者,  云何而有坏? 如离生有死,  是事则不然。 成坏共有者,  云何有成坏? 如世间生死,  一时俱不然。 若离于坏者,  云何当有成? 无常未曾有,  不在诸法时。」 若离成,坏不可得。何以故?若离成有坏者,则不因成有坏,坏则无因,又无成法而可坏。成名众缘合,坏名众缘散,若离成有坏者,无成谁当坏?如无瓶,不得言瓶坏,是故离成无坏。若谓共成有坏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法先别成而后有合,合法不离异。若坏离异,坏则无因,是故共成亦无坏。若离坏共坏无有成者,若离坏有成,成则为常,常是不坏相。而实不见有法常不坏相,是故离坏无成。若谓共坏有成者,是亦不然。成坏相违,云何一时有?如人有发无发不得一时俱,成坏亦尔,是故共坏有成是事不然。何以故?若谓分别法者,说成中常有坏。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成中常有坏,则不应有住法;而实有住,是故若离坏共坏不应有成。复次: 「成坏共无成,  离亦无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当有成?」 若成坏共亦无成、离亦无成。若共成则二法相违,云何一时?若离则无因。二门俱不成,云何当有成?若有应说。 问曰:现有尽灭相法。是尽灭相法,亦说尽亦说不尽,如是则应有成坏。 答曰: 「尽则无有成,  不尽亦无成; 尽则无有坏,  不尽亦不坏。」 诸法日夜中念念常灭尽,过去如水流不住,是则名尽。是事不可取、不可说,如野马无决定性可得。如是尽无决定性可得,云何可得分别说有成?是故言尽亦不成。成无故,亦不应有坏,是故说尽亦无有坏。又念念生灭常相续不断故名不尽,如是法决定常住不断。云何可得分别说言今是成时?是故说无尽亦无成。成无故无坏,是故说不尽亦无坏。如是推求,实事不可得,故无成无坏。 问曰:且置成坏。但令有法,有何咎? 答曰: 「若离于成坏,  是亦无有法; 若当离于法,  亦无有成坏。」 离成坏无法者,若法无成无坏,是法应或无或常。而世间无有常法,汝说离成坏有法,是事不然。 问曰:若离法但有成坏,有何咎? 答曰:离法有成坏,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离法,谁成谁坏。是故离法有成坏,是事不然。复次: 「若法性空者,  谁当有成坏? 若性不空者,  亦无有成坏。」 若诸法性空,空何有成坏?若诸法性不空,不空则决定有,亦不应有成坏。复次: 「成坏若一者,  是事则不然; 成坏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推求成坏一则不可得。何以故?异相故、种种分别故。又成坏异亦不可得。何以故?无有别故、亦无因故。复次: 「若谓以眼见,  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  而见有生灭。」 若谓以眼见有生灭者,云何以言说破?是事不然。何以故?眼见生灭者,则是愚痴颠倒故。见诸法性空、无决定、如幻如梦,但凡夫先世颠倒因缘得此眼,今世忆想分别因缘故,言眼见生灭。第一义中实无生灭,是事已于〈破相品〉中广说。复次: 「从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从非法不生,  法及于非法。」 从法不生法者,若失若至,二俱不然。从法生法,若至若失,是则无因,无因则堕断常。若已至从法生法,是法至已而名为生,则为是常,又生已更生,又亦无因生。是事不然。若已失从法生法者,是则失因,生者无因,是故从失亦不生法。从法不生非法者,非法名无所有、法名有,云何从有相生无相?是故从法不生非法。从非法不生法者,非法名为无,无云何生有?若从无生有者,是则无因,无因则有大过,是故不从非法生法。不从非法生非法者,非法名无所有,云何从无所有生无所有?如兔角不生龟毛,是故不从非法生非法。 问曰:法非法虽种种分别故无生,但法应生法。 答曰: 「法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法未生时无所有故,又即自不生故,是故法不自生。若法未生则亦无他,无他故不得言从他生。又未生则无自,无自亦无他,共亦不生。若三种不生,云何从法有法生?复次: 「若有所受法,  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  为常为无常。」 受法者,分别是善是不善、常无常等,是人必堕若常见若断见。何以故?所受法应有二种:若常、若无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常即堕常边,若无常即堕断边。 问曰: 「所有受法者,  不堕于断常, 因果相续故,  不断亦不常。」 有人虽信受分别说诸法,而不堕断常。如经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而不断灭;虽说罪福无量劫数不失,而不是常。何以故?是法因果常生灭相续故往来不绝,生灭故不常,相续故不断。 答曰: 「若因果生灭,  相续而不断; 灭更不生故,  因即为断灭。」 若汝说诸法因果相续故不断不常。若灭法已灭更不复生,是则因断。若因断,云何有相续?已灭不生故。复次: 「法住于自性,  不应有有无; 涅盘灭相续,  则堕于断灭。」 法决定在有相中,尔时无无相,如瓶定在瓶相,尔时无失坏相。随有瓶时无失坏相,无瓶时亦无失坏相。何以故?若无瓶则无所破,以是义故灭不可得。离灭故亦无生。何以故?生灭相因待故。又有常等过故,是故不应于一法而有有无。又汝先说因果生灭相续故,虽受诸法不堕断常。是事不然。何以故?汝说因果相续故有三有相续,灭相续名涅盘。若尔者,涅盘时应堕断灭,以灭三有相续故。复次: 「若初有灭者,  则无有后有; 初有若不灭,  亦无有后有。」 初有名今世有,后有名来世有。若初有灭次有后有,是即无因。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初有灭有后有。若初有不灭,亦不应有后有。何以故?若初有未灭而有后有者,是则一时有二有。是事不然,是故初有不灭无有后有。 问曰:后有不以初有灭生、不以不灭生,但灭时生。 答曰: 「若初有灭时,  而后有生者, 灭时是一有,  生时是一有。」 若初有灭时后有生者,即二有一时俱:一有是灭时,一有是生时。 问曰:灭时生时二有俱者则不然。但现见初有灭时后有生。 答曰: 「若言于生灭,  而谓一时者, 则于此阴死,  即于此阴生。」 若生时灭时一时无二有,而谓初有灭时后有生者,今应随在何阴中死,即于此阴生,不应余阴中生。何以故?死者即是生者。如是死生相违法,不应一时一处。是故汝先说灭时生时一时无二有,但现见初有灭时后有生者,是事不然。复次: 「三世中求有,  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  何有有相续?」 三有名欲有、色有、无色有。无始生死中不得实智故,常有三有相续。今于三世中谛求不可得。若三世中无有,当于何处有有相续?当知有有相续,皆从愚痴颠倒故有,实中则无。 中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