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义记第三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自下第三辨解脱相,迦叶先请,唯愿重说,对前辨体说以为重。下佛先叹,后为辨释以义相从,于中有其九十四句,随别细分有一百九句,第二十二无逼切中别有七句、第二十三无动义中别有四句、第二十五希有义中有其二句、第二十六虚寂义中亦有两句、第三十甚深义中亦有二句、第五十一平等义中亦有两句、第六十七无迮狭中有其三句,余各为一,是故别分有一百九句。
一一句中齐应有五: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四即如来、五难解者重复分别。然今文中多少不定,或有初无后、或有后无初、或有中间而无初后。就解释中,或但法说、或兼喻况,喻有反顺,其顺喻者解脱亦尔、其反喻者解脱不尔。法喻相对,前却不定,或有初法次喻后合、或有先喻次法后喻、或有先法后喻便罢,文相不定。
今初句中,先列其名,名「离系缚」。次释其相,两喻两合,略无结文。次即如来为简,向前二乘解脱故即如来,如下文中亦即涅盘虚空佛性决定菩提一切佛法,以彼类余,余皆同尔,不能烦广,故前诸句唯即如来。「如春」已下重复显之,先喻、后合,余类可知,名「断一切有为之法」。
「出生一切无漏善法」者,是第八十九明离诸见,先列其名,「断有为法」明离邪见、「出无漏法」明具正见。次释其相,先解断漏,「断塞诸道」总明断漏,断诸外道所有邪见名断诸道。下别显之,「若我」有见、「无我」空见、「非我无我」非有无见,此说似真,以其定计不称法理,故须断之。「唯断取着,不断我见」,释前出生无漏善法。所谓「佛性」,彰所不断。此言不足,若具,应言名解佛性。「性即真脱」总以结之。
下即如来「名不空空」是第九十明异外道所得解脱。先列其名,外道解脱虚诳无实名为「空空」,真不同彼名「不空空」。次释其相,先解空空,言「空空者无所有」释其空义,「即是外道尼干解脱」就人指斥,「而是尼干实无解脱」就人解空,「真不如是」明有异空。结即可知。
名果不空,第九十一明非有无,先列其名。名中不足,若具,应言名不空空,为简前门,单云不空。次释其相,释中初先约喻显法,「彼瓶遇缘则有破」下简法异喻。前中有三:一立喻显法,「水、酒、酪瓶」举其喻体,下辨喻相。于中初就水、酒等瓶明空不空;「虽无水」等,是空义也;「犹故得名为水等瓶」,不空义也,以有瓶体名为不空,非谓有其残水、酒等名为不空。与上文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其义相似。「如是瓶」下明空、不空不可偏定。「若言空」下破他空义。若言定空则不得有瓶体色、香、味、触等事,破其定空。「若言不空复无水等」,破定不空。二约喻显法,「解脱亦尔」合前瓶体。下合喻相,「不可说色及与非色」合前虽无水、酒等时犹故得名水、酒等瓶。「不可说空及以不空」合前不可说空、不空。「若言空」下,合前若空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无水等。「以是」下结。三重法喻相对广辨,于中初先就法明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明无苦果。「及诸烦恼」,明无惑因。「无一切苦及一切相」,复明无果,以无二十五有果故则远众苦,亦离无常、无我等相,故说以为无一切苦及一切相。言「无一切有为行」者,明无业因,善、恶二业名有为行。初一「无」字贯通诸句。「如瓶无酪」举喻以帖。下次就法以明不空,「谓实善色,常、乐、我、净」,诸根相好,名为善色。「如瓶」已下举喻以帖。「是故解脱犹如彼瓶」,结法同喻。上来约喻以辨解脱。人谓解脱全同彼喻,故下辨异。「彼瓶遇缘则有破坏」,明喻异法;「解脱不尔」,辨法异喻。结即可知。
「名曰离爱」,第九十二明离爱疑,名中略故,但云离爱。初先列名,次释其相。先立反喻,下明不同:得大菩提,更无所求,所以离爱;于果决了,所以无疑。下结「即佛」,重显可知。
「断诸有贪」,第九十三明其远离生死因果。先列其名:「断有」明离生死之果、「断贪」明离生死之因。次释其相,句别有六:前二略显,「断一切相」显前断有,谓断无常、苦等诸相。「断一切缚」显前断贪。下四广显,「断一切烦恼」明断惑因、「一切生死」明断惑果、「一切因缘」明断业因、「一切果报」明断业果,初一「断」字贯通诸句。略无结辞。下即如来并即涅盘。
「一切生」下,第九十四明离怖畏得受安乐。就此门中,初释,次结,后即佛等。有难解者,下重分别。初中先法,文少不足。若具,应言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受三归,以三归故得受安乐。次以喻显,「鹿畏猎师」喻生怖畏生死烦恼,「既得免」下喻受三归,「得受安乐」喻其所少。下合可知。「乐即解脱」总以结之。
下以解脱即如来等佛法无量,然今且以七门相即。「无尽」是其法性虚空,「决定」是惠,良以此等同体义分,故得相即。此门既然,上亦应尔,略不具论。有难解者,下重显之。有何难解?向前宣说受三归依似若是别,复言解脱即如来等似若是一,一异相反,故须释之。又复前言以三归故则得安乐,滥同受乐,故下显异。有二问答:前一问答释显三归一异之义,后一问答明乐非受。
就初问下,「若涅盘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三?」执一疑三。向前宣说七法相即,今且举四,此问不足。若具,应言归依既别彼涅盘等,云何即一?准答应有,且举一边,一边可知。
佛答有三:一就三论一、二从「有法名一」已下就一辨三、三「如来或时说一为三、三为一」下双就一三叹以显深。前中,初明「一切众生以怖畏故求三归依」,故有三别。以三归故,证知佛性决定涅盘,所证同体,故得为一。第二段中,初先以理彰三是别,「是故我」下引说证别。前中,初先泛明诸法名义一异,当法施名唯有二门:一名义俱一、二名义俱异。法有体用、总别、同异,就体、就总、就同施名,名义俱一;就用、随别、逐异施名,名义俱异。隐显互论具有四句:一名义俱一。二名义俱异,备如向辨。三名一义异,就体、就总、就同施名,摄义从诠说为名一;随用、随别、随异施名,摄诠从旨说为义异。四义一名异,翻前可知。今于四中且列两门,「有法名一义异」是第三门、「有法名义俱异」是第二门。
次辨其相。解初门中,先牒、次释。佛等皆常,依常施名,摄旨从诠,故曰名一。佛等义别,摄诠从旨,名为义异。「是名」下结。解后门中,先牒、次释。佛、法、僧等义门各异,依之施名,名亦不同,故四俱异。「佛名为觉」,是其翻名,即是解义。「法名不觉」,非是翻名,亦非解义,斯乃对佛简异之辞。「僧名和合」,翻名解义。「涅盘名脱」,是其解义,非是翻名。「空名非善」,简异之辞,非翻、非释。法性虚空,不同行善,故名非善。「无碍」简他亦是辨相。「是为」下结。
下约前义彰其三归,是别非一。就下引说证别之中,先举昔说,「是故三归不得为一」结成别义。前中,初告波闍波提供养众僧即供三归。波闍波提是佛姨母,生七日母便命终,波闍乳养。佛后出家,波闍恋忆,手自织成金缕之㲲,待佛还宫拟用奉佛。佛后还国,波闍波提遂用奉献,佛时告曰:「恩爱心施无大功德,当供养僧;若供众僧,即供三归。」故今举之。波闍次问,后佛为解,以三义别,是故不一。前辨一义,次辨异义。自下第三双就一异结叹显深。「如来或时说一为三」,牒上后段佛性等一,就之宣说三归差别;「说三为一」,牒上初段就三归依宣说佛性、涅盘等一。「如是之义是佛境等」叹以显深。
上来明前解脱之中三归依等一异之义,下次明前所得安乐是寂非受。迦叶先问「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盘者,是义云何」,直请其相,请显寂乐。「夫涅盘下」难破受乐。下佛答之,句别有四:一对初请彰其涅盘唯是寂乐、二「断一切」下对向后难明其涅盘非是受乐、三「若言」下难破受乐成前第二、四「是故」下结前寂乐以为涅盘解脱之义。
初中先喻,喻有四句:一自出生死喻,「有人」喻佛,佛昔因中起业烦恼名为「食已」,受苦「心闷」,求出三界,断除结业,名出「欲吐」,正能断除名得吐也;二现化随物喻,自出生死俯应随物名「复回还」;三假问显德喻,同行菩萨名为「同伴」,请问如来生死尽未名「得差不」,「而复还来」怪佛在苦;四假答显德喻,诸苦已尽名「答已差」,证寂永安名「得安乐」。
下次合之,「如来亦尔,毕竟远离二十五有」合上初句,「永得」已下合第四句身得安乐。
第二段中,「断一切受名无受」者,五受斯断。「如是无受名常乐」者,叹以显胜。
问曰:下说「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云何说言佛无受乐?释言:受中有其二种:一受境界违顺等事、二证法相应摄受正法故名为受。今言无者,无其初受;下言得者,得其后受,两言不违。后二可知。从上唯愿重垂广来。
第三大段明解脱相。自下第四拂去诠况。何故须拂?上来借喻拟况解脱,人谓解脱全问诸喻,故下拂之。于中有二:一明上来所立诸喻非喻为喻;二「云何如来作二说」下明喻非喻,不得定说。前中有三:一明上喻非喻为喻、二「真解脱者一切人天无能匹」下明其非喻为喻所以、三「如无比」下类显非喻为喻之相。就初段中,先明非喻,「如来有时以因缘」下彰其为喻。
明非喻中有四问答:初迦叶问:「不生不灭是解脱耶?」佛答言是。第二迦叶执喻同法,「若不生灭为解脱者,世间虚空亦无生灭,应是解脱。」佛答不然。三迦叶问:「何故不然?」如来反问:「迦兰等声同乌鹊不?」第四迦叶以理正答,如来赞叹。迦叶答中,「不也」总答。下别显之,句别有四:初「乌鹊声比命命等不可为比」,明下劣上;二「迦叶言迦兰迦」下明上遇下,于中迦叶先明过下,次责如来「无异葶」下显佛不应;三「佛与空」下约喻显法;四「迦兰迦声可喻佛」下辨喻显法。迦兰喻佛,不喻乌鹊,彰其声妙,以声妙故用况解脱。不比虚空,佛叹可知。
上来一段广明非喻,「如来有时以因缘」下明其为喻。所谓有时,化他因缘。引空喻晓,所况佛德,故即如来。此初段竟。自下第二解释非喻为喻所以。「真解脱者一切无过」解前非喻,「为化生」下释前为喻,为化显前有因缘矣。自下第三类显非喻为喻之相,先举其类,言「非喻者如无比物不可引喻」,略举非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略举为喻。「如经中」下即事指斥。下约显法,「不可以喻喻真解脱」明其非喻,「为化生」下明其为喻,「以诸譬」下明上诸喻悉皆是其非喻为喻。
上来第一明前诸喻非喻为喻,自下第二明喻非喻,不得定说。迦叶先问:「若当是喻,一向言喻;若当非喻,一向言非。云何如来作二种说?」下佛答之,明法不定,故不定说。文别有四:初害佛喻,明佛法身非喻为喻,不得定说;二害母喻,明佛报身非喻为喻,不得定说;三「以是因缘我说种种譬喻」已下结前第二,乘言便故;四「或有因缘亦可喻」下结前第一。
初中有四:一如来立喻、二反问迦叶、三迦叶正答、四如来赞叹。就立喻中,举佛法身不可得杀,类明非喻;「欲害得罪」,类显为喻。初言「有人」喻佛应身;内具四辨名「执刀剑」;怒意说真名「以瞋心」;欲以众喻况佛法身,说相逼真名「害如来」;法身平等,不随相变,故言「如来和无瞋色」。下次反问,「是人当得坏如来身?」是其一问,「成逆罪不?」复是二问。迦叶答中,初辨喻相,后约显法。喻中,初先对上初问,明佛叵杀,显成非喻。「直以恶心」对向后问,明由恶心故成无间,显成为喻。前中初言「不也」,总答佛不可杀,故言不也。「何以故」下释成叵杀。「如来身界不可坏」者对问辨释。身性名界,人身分齐亦名身界。法身离相,故不可坏。「者何」已下,转释不坏所以,征问佛所以身偏不可坏。「以无身」者,明身离相,故不可坏。「唯法性」下,明身体寂,故不可坏。「是人」已下,结成不坏。答后问中,「直以恶心成无间」者,化意违真名为恶心,成其譬喻言说之事名成无间,无间之义后别具论。下约显法,「以是因缘引诸譬喻知实法」者,偏约后句,明为喻也。以是恶心,亦得成就无间因缘。佛引诸喻得令大众知佛真法;亦应约初明其非喻,略不明也。佛赞可知。
第二段中,文亦有四:一如来立喻、二反问迦叶、三迦叶正答、四如来赞叹。初中「恶人」喻佛应身,说相侵真故名恶人,欲以诸喻显示报身。喻相逼真名之为「害」,真为化本故名为「母」,化在三有名「住野田」、在诸相中名「在?下」。报佛以其大悲愿力资化不绝名「母送食」,应身如来内缘真德名为「见已」,便起说意名「生恶心」,备具四辨名「前磨刀」,报身如来明鉴化意名「母知已」,从化随相名「入?中」,应以利辨,随其喻相广说真德名「遶?斫」,畅圣化心名「斫已喜」,念已说已名「生杀想」,真体离相名「从?出」,安住实际名「至家中」。反问可知。迦叶答中,先辨喻相、后约显法。喻中,初言「不可定说,若说有,母身应坏;身若不坏,云何言有?」明其无罪,显成非喻。「若说无」下,明其有罪,彰其为喻。「以是缘」下约喻显法,偏约后句明其有喻,初略不论。佛赞可知。
自下第三结前第二,「以是因缘我说种种喻真解脱」结成有喻。遶?遍斫名「说种种」,「虽以无量阿僧只下」结成无喻。下结第一,「或有因缘亦可为喻」结成有喻、「或有因缘不可喻」者结成无喻。
从上「何等名涅盘」来,合为第二开解脱德。自下第三结叹显胜。于中有三:初二叹后解脱之德,「是故解脱成就如是无量德」者就法结叹。具前百德,故曰无量。「趣涅盘者,涅盘如来亦有如是无量功德」就人结叹。如来是其求涅盘人,名趣涅盘者;证大涅盘,成如来身,是故名为涅盘如来。前辨解脱皆即如来,是故如来亦有如是无量功德。末后一句结前第一解脱之处,以有如是解脱德故名大涅盘。
自下第四迦叶领解。「我今始知如来至处为无有尽」,重领向前解脱之处。向前广辨解脱处中,迦叶领解如是涅盘是如来处,常不变易,故今重领。「我今始知如来至处为无有尽」,对昔不知名今为始,无尽犹前常住义也。「处若无尽,当知寿命亦无尽」者,领解脱德。法无尽故成人无尽,此即领上解脱德中如来无有生、老、病、死,名命无尽。
自下第五结叹劝学。「善哉能护」是叹辞也,叹前领解。「若有欲」下劝学辞也。
〈长寿〉至此明其行体,自下第二辨行所依。于中初先正明所依,下说邪正离所不依。前中辨明四依菩萨为所依人,此即答上「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阿罗汉而与罗汉」等。彼问如何?「云何得彼广大为众作依止人」;虽未同于诸佛罗汉,化功同彼佛罗汉者我欲依止,故今答之,明有四人能为众生作依止处,如佛无异,堪可依止。
文中初先正明四人为所依处,如佛所说,「依四法」下对法会通,此亦即明行所依法。前中有二:一明四人德行相貌;二「我今不依是四人」下劝人依止,教人供养。初中有四:一总举四人总叹其德、二别列四人总叹其德、三别牒四人别显其德、四总结四人总叹其德。就初段中,先举四人,以此四人依经成德,又此经中之所宣说,故言「是《大涅盘经》中有四种人」。下叹其德,「护法、立法、忆念、正法」是通法行,即是自利。身能匡护,不令他人轻谤毁呰,名护正法。如上广说,口能竪成名建正法,心思不忘名忆念法。「能多」已下是益人行,即是利他。「能多利益」出世法化,「怜愍世」等世间法化。怜愍世间是利他心,「为世依」下是利他行。人为物依,法能安乐,人天可化,故偏论之。亦可怜愍慈念三涂,为世依等近益人天。
第二段中,先列四人。「何等」征问,「有人出」等辨列其名。四依之义广如别章,今且释名。「有人出世具烦恼性名第一」者,所谓种性解行地人,《仁王经》中说种性上方为法师,自前未能,故知非是种性已前。下文宣说供佛五恒方堪为依,故非善趣。文中说之,具烦恼性非第八人,明非地上。如来灭后现化益物名为出世,五住惑中无偏尽处名具烦恼。
问曰:《地持》宣说种性具足二净,今以何故言具烦恼?解言:《地持》望于二乘,故说二净;此对地上,名具烦恼。
「须陀、斯陀名第二」者,须陀此方名为逆流,逆生死流;亦名抵债,抵三涂债;又亦名为修集无漏。位分何处?须陀有三:一者守果,初地满心;二者摄因,初地始心已去皆是;三者进向,上尽二地皆名须陀,合说前二为须陀洹,故《地论》中宣说初地以为见道。斯陀含者,此名频来,于欲界地更来更生,亦名住薄。依如小乘,欲界修道,九品惑中断六、三在,故云住薄。若依大乘,三界修惑皆能薄之,故《地经》言欲色有缚、无明缚等皆悉微薄。位分何处?分别有三:一者守果,在第三地,故《地经》中宣说三地诸缚微薄;二者摄因,二地已下渐断修惑,通名斯陀;三者进向,上尽七地,合此三种通名斯陀。何故此二合为一?依以此二人功用行同,供佛解义过前劣后,所以合之。
「阿那含」者,此名不还。依如小乘,于欲界中更不受生,故名不还;若依大乘,不还起于爱佛烦恼,故名不还。位分何处?分别有三:一者守果,在第八地,爱佛烦恼此处断故;二者摄因,四地已上同名那含,修习顺忍向八地故;三者进向,上尽九地,合说后二为阿那含。以于此处同舍功用,供佛解义过前劣后,所以为一。
「阿罗汉」者,此名无着,断有因故;亦名无生,尽苦果故。位分何处?分别有三:一者守果,在第十地;二者摄因,九地已上同名罗汉;三者进向,上尽金刚,合说后二为阿罗汉,以此同在究竟地故。理实佛是高美其人,故同佛称。此皆菩萨,何故乃用声闻、凡夫名字名之?此虽菩萨位分,与彼小乘麁同,欲令未来所化凡夫二乘人等准小知大,故用名之。
下叹德中,偏叹利人,与前相似,通法不论。
自下第二别牒别叹,先辨初依。于中初问、次辨、后结。「非第八」下对余辨异,辨中有四:初「能奉」等是自利行,奉戒离恶,建法修善;二「从佛」已下是自利解;三「转为」已下是利他行,为说八觉令其进善,有犯教悔使其离恶;四「善知」下是利他解,善达菩萨权化之仪,名「知方便祕密之法」。「名凡」总结,凡有内、外,此是内凡,六道分段残报之中无偏尽处,故名内凡。下辨异中,「非第八人」对上辨异。何者第八而言非乎?准《毗婆沙》名须陀洹以为第八,对见道前七方便故。故彼论中问言云「何为八人」,所谓信坚及与法坚,钝根之人入见谛道名为信坚,利名法坚。外国相传言更有八:一初发心人,而未有行;二有相行,憎厌生死,乐修善法;三无相行人,学观空理,破离欣厌,见人行恶心无忿怒,见人修善亦不欣庆;四方便行人,虽见法空而常随有起诸善行,此四在于善趣位中;五者习种;六者性种;七者解行;八者圣种。初依地前未同圣种故非第八。「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彰后异前。不名凡夫,简异初依,「名为菩萨」当相以论,「不名为佛」别异于后。
第二依中,初牒、次释、后总结之。「未得已下」对余辨异。就广释中,句别有六,前五修善、后一离恶。就前五中,初四自利、后一利他。就自利中,「若得正法」是自分始,闻法名得;「受持正法」是自分终,念诵名持。「从佛闻法」是胜进始,「如其闻」下是胜进终,此等自利。「转」下利他,离恶可知。「是名」总结。下辨异中,「未得第二、第三住处」对后辨异。于四果中,须陀未得斯陀住处、斯陀未得那含住处。「名为菩萨已得授记」对前显异,不同前凡故名菩萨,交能八相成道度人故为佛记。依如《地持》,地前菩萨亦为佛记,但初地上能于十方广受多记,故偏说之。
第三依中,初牒、次辨、后总结之。辨中有三:一辨其行相、二「阿那含者义何谓」下释其名义、三「往返」下重叹其德。就初段中,先彰离过,「若说无我有是处」下明摄对治。前离过中先列九过,「悉无是处」总结彰离。就九过中,前之八句行德不纯,「说我」一句智解不明。就前八句中,初之三句恶业不除,中间两句烦恼未尽,后之三句果报未净。业中,初言「诽谤法者」谤佛教法,「答言听」下违佛行法,此二背正;「受外」一句彰其学邪。就烦恼中,「客尘烦恼」是五住起。后起名客,坌污称尘。「诸旧烦恼」是五住地,先成名旧。苦中,初言「若藏舍利」法身未显,舍利名身,如来藏性是佛法身,苦覆名藏。「外病所恼、四大所侵」此之二句报身未净。「说我」一句,理解不明。「悉无是处」,总结彰离。下摄治中,「若说无我」翻前说我,「说着世法」翻受外典,「若说大乘」翻谤正法。言「听畜」等,若所受身八万户虫。「亦无是处」翻前舍利,「永离淫欲」翻前客尘,「乃至梦中不失不净」翻离诸旧,「临终生畏亦无是处」翻为外病之所恼害、四大所侵。就释名中,先问起发,「是人不还」如上诸过对问辨释。下重叹中,「往返周旋」是利他德,趣寂名往,随有称返;「名菩萨」下是自利德,名为菩萨,已得授记,明其因成。「不久得」下彰其果熟。「是名」总结。
第四依中,初牒、次辨、后总结之。辨中有三:一叹其德,约就小乘罗汉叹之。「断诸烦恼」明我生尽,「舍于重担」明不受后有,苦是重担,不受名舍,「逮得己利」是梵行立,「所作已办」是所作办;二彰其位分;三重叹德,「得自在智」是自利德,「随人所乐种种悉现」是利他德。此二自分。「如所庄严」是自利德,谓具功德、智慧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是利他德,所谓八相巧便度物。此二胜进。「能成如是名阿罗汉」,牒以总结。自下第四总以结叹,「是名四人」是总结也。下总叹之,「出现于世能多利」等正叹其德,「人天最」等寄对显胜,「人天中最」对下彰出,「如如来」对上明等。
问曰:菩萨安能等佛?化下众生功力齐故。此则答上实非罗汉与罗汉等。
自下第二劝人依止,教人供养。先劝依止以摄智慧,「汝应供养如是人」下教人供养以摄功德。前中有二:一教人捡验、二「我涅盘后当有无量百千众生诽谤」已下劝人依止。下供养中亦有此二,至时当辨。初教验中先教捡验;二「是大涅盘不可消」下叹经殊胜,令人修习,降魔依正。
就初验中有二问答:前一问答正教捡验、后一问答出所教人。就初问中,「迦叶白佛:我今不依是四种人」总明不依;「何以」下释,先问、后解,明有诸魔滥同四人,故不可依。于中有三:一举佛昔言明魔能乱正;二「魔等尚」下以昔类今,明四人有滥;三「坐卧」下显其滥相,彰己不依。初中,如来何因教彼瞿师降魔?如来昔曾为瞿师罗说四真谛,彼悟初果;如来去后,降魔来惑乱,化作佛身,告言长者:「我向与汝说法不尽,于四谛外更有一种神我谛在。」长者推寻都无此理,遂往请佛,佛即教之:「若魔作佛,汝当捡校,知己降伏。」第二可知。第三段中,「坐、卧、空」等明其形滥,「以是缘」下彰己不依,「或有所说」明其口滥,「不能禀」下彰己不依,不能禀受,不受四人所说之法;「亦无敬念而作依」者,不依四人以为师首。
下佛答之,先述其言:「于我生疑尚不应受,况如是等四依之人?」次劝简择,「是故应当善分别知」正劝简择,有魔乱正,故劝分别。「善、不善」等出其所知,四依是善、魔化不善,依真可作、依魔叵作。「如是作」下明知利益。下教捡验,先喻、后合。喻中有三:一魔来乱正喻,魔如「偷狗」,四依之形名为「人舍」,伺人不觉,魔盗为之,说名「夜入」;二佛教捡验喻。声闻人中觉大乘者名为「婢使」,觉知是魔「即应驱骂」,令复本形,名「疾出去」,彼若不去,神呪怖之,名「夺汝命」;三「偷狗」下魔去不还喻。合中但合后之两句,「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合上婢使若觉驱骂,「汝今不应作如是像」合疾出去,「若故作者,五系系汝」合不出者当断汝命,呪能缚其手、足及头名之五系,此合第二。魔闻已下合第三句,先合、后帖。
自下第二出所教人,迦叶先问。于中初就上人设难,上品之人自能降魔,近于涅盘,不假四依,如来不应教其捡验;「如是四人所可言」下就下人设难,下品之人不能捡验四依,所说未必可信,如来不应劝依四人。前中「如佛为瞿师说」举佛昔事,「若能如是降伏魔者」重复牒之,「亦可得近大涅盘」者明能自知。瞿师是其须陀洹人,望大涅盘,定能趣向,以之为近;以理测寻,未敢专决,故云亦可。「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处」者明不假依,良以此人自能降伏,近涅盘故;如来未必宣说四人以为依处,不说在佛,未敢自决,故名何必。就彼下人设难之中,文少不足。若具,应言「凡夫之人不能捡验四人所说未必可信,云何如来劝人依止?」下佛答之,先述其言「如我所说,非为不尔」;下出所教,但教声闻、缘觉降魔,不教菩萨。何等声闻、缘觉须教?从初发意乃至无学。
问曰:瞿师是初果人,已能降魔,不为魔惑,云何无学犹须佛教?释言:望彼小乘之法,苦忍已上见法分明,魔不能惑,不假佛教;望大乘法,乃至无学犹为魔乱,故须佛教。故下阿难虽得初果,犹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惑乱。
文中初别,后总结之。别中四对:第一肉眼、佛眼相对,声闻肉眼故须佛教,菩萨佛眼不假佛教;二「如有人」下勇怯相对,声闻怯故佛教降魔,菩萨勇健不假佛教;三「如有龙」下明其有力、无力相对,声闻无力故须佛教,菩萨自有降魔之力,不假佛也;四「声闻、缘觉于烦恼」下明其有畏、无畏相对,二乘之人怖畏烦恼故须佛教,菩萨无畏,不假佛教。
就初对中,「我为声闻有肉眼说,不为学大」,正辨所教。谁是学大?所谓善趣五阶菩萨,彼自见法,魔不能惑,是故不须教其降魔。「声闻之人虽有」已下,彰其二人眼别不同,成其须教、不须教义。声闻之人虽有天眼,见诸色像,于大乘法不能都见,「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不见远色,照见佛乘,名为「佛眼」。「何以」下释,以大乘经名为佛乘,此乘最上,菩萨见之,故名佛眼。
第二对中,初明声闻怯故须教。「如彼健人不从他」下明菩萨勇故不须教。前中先喻,喻别有四:一佛教声闻习学降魔喻、二「或时有人素无」已下魔来乱正喻、三「汝于是」下正教降魔、四「如是辈」下魔退不还喻。初中两句:一声闻依佛喻,「有人」喻佛,佛具无畏称曰「勇健」,十力摧邪说为「威猛」,声闻畏魔名为「怯者」,凭佛免怖名「来依附」;二佛教降魔喻,「常教怯者」总明教也。下别教之,别中初教降魔之德、后教降心。前教德中,修定「持弓」,习慧「执箭」,起通「矟道」,四辨「长钩」。「神呪羂索」下教心中,「虽如履刃,不应生怖」,劝舍怖心,对邪危嶮故如履刃。「当视」已下教生勇心,先教轻他,后教自勇。第二魔来乱正喻中,「有人」喻魔,「素无胆勇,诈作健相」喻乱正心,内情虚怯名无胆勇,外现无畏名诈健相。「执持弓」等喻乱正德,邪定为弓,邪辨如刀,邪智、邪通名「种种杖」,以自严也。「来至阵」下明乱正相,来至身乱,「大唤」口乱,口宣大乘名为大唤。后二可知。
合中,依上次第合之,先合初段,「如来亦尔」合如有人勇健威猛,「告诸声闻不应畏魔」合勇健人常教怯者、乃至应自作勇健想。「若魔波旬化作佛」下合第二段。
问曰:是中教验四依,何故乃云化作佛身?盖乃举上类下故尔,又亦举昔类今故尔。化作佛身尚须不畏,何况四依?
「汝当精」下合第三段,「时魔」已下合第四段。
就明菩萨不须教中,文别有三:一人能降魔故不须教、二「阿竭陀」下法力灭邪故不须教。前中初喻,「学大」下合,「得闻」下释。于中,初明智慧深明,闻经不怖,故不须教;「何以故」下,殖福久远,于魔不畏,故不须教。后明法力灭邪之中,初先立喻,「人」喻菩萨,「药」喻大乘,「不畏蛇」等明人不畏,「亦能消」下彰法能灭。合中,「大乘」合阿竭陀,「不畏魔」等合上不畏一切蛇等,「亦能降」下合上能消一切毒等。
第三段中,先喻、后合。喻中麁二,细分为四。麁分二者:一声闻从邪喻、二「有善呪」下菩萨摧邪喻。细分四者:一魔行邪化喻、二「是故一切师子」已下声闻从邪喻、三「有善呪」下菩萨摧邪喻、四「如是等兽见善呪」下所化从正喻。
释初段中,「有龙」喻魔,忌他胜己名「妬」,好坏他善称「弊」,欲败他善名「害人时」,身业惑乱名为「眼视」,口言惑乱说为「气嘘」。
第二段中,初喻从魔,后喻从损。「是故一切乃至皆畏」喻从魔化。「师子、虎」等喻于声闻,为魔惑乱、伏从魔化,故言皆畏。「是等恶」下喻从魔损,「或闻声」者闻其口言、「或见形」者见其身化、「或触身」者同其心行,情近名触,「无不丧」者丧其慧命。
第三段中,「有善呪者」喻于菩萨。「以呪力」者,大乘法力能令龙等皆悉调善。「任为乘」者明降魔能化,彼诸魔及声闻人同归大乘名为调善,堪为受法传化弟子名任御乘。
第四段中,「如是等兽见彼善呪即便调」者,魔及二乘见彼菩萨善说大乘即便归也。合中不次,先合第二,却合第一,次合第三,后合第四。「声闻、缘觉亦复如是」合第二中师子、虎等,「见魔皆怖」合第二中皆生怖畏;闻声见形、触身丧命略而不合。「而魔」已下却合初段,「而魔不怖」合初段中有龙妬弊,「犹行魔业」合初段中欲害人时眼视气嘘。「学大乘」下合第三段,「学大如是」合第三中有善呪者,「见诸声闻怖畏事于大不信」明化所为,非正合前。「先以方便降伏魔」下合第三中能令龙等皆悉调善任为御乘,于中先以神通方便降伏诸魔,后为说法。然上喻中龙及诸兽皆悉调善任为御乘,今此但合龙为御乘,余略不合。「声闻缘觉见调魔」下合第四段,于中初明见人生怖,「于此大」下于法生信,「作是言」下离于不信。
第四对中,初明二乘怖畏烦恼故须佛教,后明菩萨不畏烦恼故佛不教,「学大乘者有如是力」叹大异小。
上来四对广辨所教,「以是」下结,以前所辨四对因缘但教二乘,不教菩萨。
上来第一教人验依,自下第二叹经殊胜,令人习学降魔依正。「是大涅盘甚奇甚特」,当法正叹。「若有闻」下寄人显胜,于中两句,前明信希,后明信益。
上来第一教人捡验,自下第二明其四依,弘护利益,劝人依止。于中有三:一明四人于正法时弘护利益、二「迦叶白佛如来灭后四十年」下明其四人于像法时弘护利益、三「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依」下结明四人能为物依。
前中初明四依弘护,是经流处即是金刚,下还叹经胜,令人爱乐,凭依修学。初中,如来先彰未来多人谤经,明须四依。次迦叶请于佛灭后久近便谤,问癈灭时,「有何等」下问弘护人。
下佛答中先答初问,「如有王」下答其后问。前中初言「我涅盘后四十年中广行流布」明法兴时。何因缘故此时偏兴?佛灭度后,迦叶持法经二十年、阿难持法亦二十年,此之二人亲覩佛化,行法似佛,故令法兴。迦叶向前直问癈时,佛今为欲对兴辨癈,故明兴时。「然后乃当隐没地」者明法癈时,当处不行故言没地。「如甘蔗」下辨明向前兴癈所由,人学故兴、不学故癈,先喻后合。
喻中有四:初「甘蔗」等喻明法体;二「随有处」下寄人显胜;三「或有人」下明癈所由,由人弃大学小故癈,弃大学小名「食粟米」,习读世典名「及稗子」,取劣为胜故言「第一」,学小由昔名「受报故」;四「若是福」下明兴所由,由人弃小学大故兴。「耳初不闻粟、稗之名」喻不闻小,「唯食粳粮」喻纯学大。
合中,依前次第合之。「涅盘如是」合上初段。「钝根薄福不乐闻」者反合第二,然上喻中举彼福人贪乐爱着显经殊胜,合中举其钝根薄福不乐听闻显经深重,言之左右。「如彼薄福增恶」已下合第三段,先牒、后合。「或有众生其心甘」下合第四段,先合、后帖。
自下第二答其后问,明弘护人,先喻、后合。喻中有三:一边地众生弃大学小喻、二「有异王」下四依弘化喻、三「其王得」下所化众生得法修行喻。就初段中,「王」喻边地匡化之人各有统领,故说为王。身居边地,名「在深山嶮难之处」。有《涅盘经》名「有甘蔗、粳粮、石蜜」,有而难具,辨得兼失,是故云「虽」。「以其难得,贪惜积聚,不敢噉食」,喻不学大。既在边地,全部叵备,名为「难得」,如北天竺唯有六卷,不具全部。为名、为利书写此经,名贪积聚。不能依法自学教他,名不敢食。「惧其有尽,唯食粟稗」,喻明学小。以其残缺,辨义不周,恐问难通,名惧有尽。专学小乘,名食粟稗。
第二段中,「有异国王」喻四依人。「闻怜笑」者,怜之弃大,笑其学小。「车载稻粮而送与」者,音声语言以之为车,说经授彼名载稻粮而送与之,亦可纸素竹帛为车,抄经授彼名载与之。
第三段中,「其王得」者,边地化主自闻经法即便分张;「举国食」者,劝他同习;「民既食」下所化之人荷恩喜赞;顺教奉修名为食已,庆沾法利所以皆喜;领荷四依弘化之恩,是故咸言「因彼王故得希有食」。
合中但合后之两段,初段在于第二闻之怜笑中合,更无别合。合第二中,「四人如是」合异国王,「为法大将」释为王义,依化不并故言「四中」。「或有一人见」合闻也。
下明所见,举初段中所况之事为所见耳,「见于他方无量菩萨」合深山王,现虽学小,宿有大授,故名菩萨;「虽学大乘」合上虽有甘蔗、稻等;「自书写」下合前贪惜积聚之言,「自书令他」合积聚也。「为利养」等合贪惜也,虽书经卷,专期信施,名为利养;悕求美赞,说「为称誉」;唯增博知,不为起行,名「为了法」;合他附己,名「为依止」;用之贸小,名「博余经」;「不能广为他人宣说」合惧有尽,不敢噉食;「故持是经送至彼」者,合载稻粮而送与之;「令发」已下明送所为,发心起愿,安住兴行。
「菩萨得」下合第三段,「菩萨得已」合王得已,「即便广说」合前分张,「令无量众得受法味」合举国食,食已皆喜略而不合,「皆悉是此一菩萨」下合作是言因彼王故得希有食。
先法、后帖,法中「是此一菩萨力」合国王也,是向四中或一人也。「所未闻经悉令得闻」合得希食。喻帖可知。
上来第一广明四人正法时中弘护利益,自下第二叹经殊胜。句别有四:前二叹胜,令人信乐;后二学益,使人修习。就前二中,「是经流处即是金刚」寄处显胜,处胜难坏故如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寄人显胜,义同前释。就后二中,初明学益,「若有生」下明不学损。于学益中,「若听不退」成因益也,「所愿悉得」得果益也,「汝等应」下结劝受持。不学损中,先明不听,「甚可怜愍」,失大损也,「何以」下释。
第二像时弘护益中,文别有二:一明四依于像法时弘护利益;二「有恶比丘闻我」已下显经殊胜,令人爱乐,凭依习学。
就初段中,有二问答:前一问答明兴癈时。迦叶先问「如来灭后四十年中,是经广流过是没」者牒上所辨,「久近还出」对灭问兴。下佛答之,「若我正法余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经复当雨法雨」者,释迦正法有五百年,五百年中后八十年中前四十年,此经重兴于阎浮提,雨大法雨,良以法通有时故尔。
下一问答对兴辨癈,就彼癈时明依弘化。迦叶先问,问有二句:一举法灭时、二「谁能」已下问弘护人。前举灭中,准下有六:一正法灭时、二正戒毁时、三非法盛时、四增破戒时、五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六畜一切不净物时。今但有五,后一略无。六中,前四就法辨时:正法灭者,经法灭时;正戒毁者,律法毁时;言「非法」者,下文名为非法盛时,对前法灭;言「增长」者,下文名为增长破戒,对前毁戒。后之两句就人辨时:「无如法众生」,下文名为一切圣人隐不现时,此明无善;「畜不净物」明其有恶。
就下请问弘护人中,「谁能听等」正问其人,「唯愿」已下请佛宣说,「令菩萨」下明说利益。准依《地持》,此以护法为增上缘,故得不退菩提之心。下佛答之,先叹、后辨。人别有十,前九在于善趣已上乃至法云,后一是其善趣已前初发心人。以善趣上于佛灭后交能护法,是以先论;初发心者久乃方堪,故回后说。就前九中,初五是其善趣菩萨,后四是其四依之人。
就善趣中,先辨初人,句别有二:一护法行,「因熙连佛所发菩提心」,熙连是其恒河眷属,于此河中一沙一佛,于尔许佛所发菩提心方能护法行;二护法行,恶世不谤。第二人中句别有三:一护法行因,一恒佛所发菩提心;二护法行,不谤同前,加以爱乐;三明所不能,不能广说。第三人中句别亦三:一护法行因,二恒发心;二护法行,恶世不谤,信乐同前,加能受持;三明所不能,不能广说。第四人中句亦有三:一护法行因,三恒发心;二护法行,余行如上加能广说;三明所不能,不能解义。第五人中亦有三句:一护法行因,四恒发心;二护法行,余行同前加能解义,十六分中得其一分,云何十六?于此经中所有义味摄为十六,如说一慈为十六分,一斤以为十六两等;三明所不能,虽能说法亦不具足。此五同在善趣位中。
下四在于习种已上,就初依中句别有三:一护法因,五恒佛所发菩提心;二弘法行,恶世不谤,受持广说;三得义多少,十六分中得其八分。第二依中亦有三句:前二如上,三得义多少,于前残余八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二。第三依中句亦有三:前二如上,三得义多少,于前残余四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四。第四依中初先正辨,「善知如来所有法」下重复结之。前中亦三:一护法因,八恒发心;二护法行,于中四对自利利他,一自能不谤读诵书写亦教他书、二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三为怜众生自供养经亦劝他人、四自敬重读诵礼拜亦劝他为,此之四对合为第二;三得义多少,具足十六。理实此人于前残余二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五,末后一分唯佛所证。以此学穷于佛,所观证照分明,故云「具解尽其义味」。「所谓」已下出其所解,「谓佛常住」显时之果,「众生有性」隐时之因。
上来正辨,下复结之。「善知如来所有法藏」结前第三,「供养」已下结前第一,「建立」已下结前第二。
问曰:四依初劣后胜,何故得义初多后少?释云:麁义浮浅易知,故初得多;细义难精,故后得少。又复麁者随诠相别,少为多分;细义就实,阶降相微,多为少分,分数虽少,其义实广。
问曰:若言麁义易知,初处得多,细义难精,后得少者,何故经言初地得百、二地得千,如是转多?解言:辨义泛有两门:一就摄义从诠门中辨得多少、二就舍诠证实门中明得多少。从诠门中分别有四:一约一诠始终别论,初得多义、后时得少,从诠之义具显文中,初得闻持成就之处依文具解,故初得多,后设重思委审而已,无多异见故后得少,故此经中初依之人得八分义,第二依人更得四分,乃至第四但得两分;二约一诠以终摄始,初时得少、后时得多,故此经中初依但得八分之义,乃至第四得十六分;三约多诠始终别论,初得义少闻教少故、终得义多闻教多故,故第十地能受诸佛云雨说法,依其所闻亦知多义;四约多诠以终摄始,初得少义、后时得多,理在易知。就其舍诠证实门中别分有二:一约就地位始终别论,初时得少,封教心多见理昧故,终时得多,以能舍诠见理明故;二以终摄始,初少后多,理在可知。《地经》所说是其舍诠证实之义,故后得多,不同在斯。
上来明其善趣已上菩萨护法,下次明其初心护法。句别有三:一明现在初发心者当能护法;二「是故」下劝人识知,为励初心,故劝知之;三「何以」下释。
自下第二叹经殊胜,于中举彼信谤损益以显经胜。文别有四:一明其谤、二明其信、三明谤损、四彰信益。谤中,初明「诸恶比丘闻佛涅盘,内心不愁」,「今日」已下发言唱快,先总唱快,后出快事,「如是」下结。
第二信中,先劝忆持,下正明信。于中初明具德众生能自信持,「其余生」下明其信者能化益他,「有乐为说」正明化他,「其人闻」下明他德益,「他闻灭罪」是其益也。
第三损中,文别有四:一明现损、二「命终」下明其当损、三「若临终」下重明现损、四「如是之人不至善」下复明当损。
第四益中,差别有三:一明闻经久信有益、二「如有人出家」已下明始信有益、三「或有生」下明微信有益。久信之益在于地上,始信之益在于地前、种性、解行,微信之益善趣已前。久信益中,初先明其自信有益,「若我」已下化他有益。自信益中,初明信者经力庄身,人皆乐见。「国王」已下经力严口,有所言说悉皆敬信。化他益中,先劝传说,「若我声闻弟子之中」举所劝人,此实菩萨传佛教法,故名声闻,如《法华》说「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如是等也。「欲行希事」标其所求,名修大乘为行第一希有之事,当广说大,正劝传说。「譬如」已下明说有益,能令闻者除灭罪障,先喻、后合。
第二始信有益之中,先喻、后合。喻中,「如人」,地前人也。「出家剃发」喻始发心,归信大乘,舍离邪谤,名出剃发。「虽服袈裟」喻明依教,书写读诵。「未受戒」下喻未有行,「未受十戒」喻未修习十地之行,尚自未受沙弥十戒,何况具戒?具戒喻佛。「或有长者来请众僧」寄对显胜,喻有众生作请菩萨而欲供养。「未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喻始信者高参出世大菩萨数。「虽未」已下牒以结之。合中,「若有发心始学」合如有人出家剃发,「书写读诵」合服袈裟,「未阶十住」合未受得沙弥十戒,「已堕十数」合有长者来请众僧,未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乃至堕数。
第三微信有益之中,「或有众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标举其人,善趣菩萨内有信心名为弟子、常没无信名非弟子。「若因贪怖听受是经,乃至一偈闻已不谤」明其微信,「当知是人已近菩提」彰其有益,上隣种性名近菩提。
上来两段广明四人弘护利益,自下第三结明四人为世间依。「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依」者,以是四人像正二时弘法因缘,我说为依。「如是」下释,以无邪谤故说为依。「是故」下结。
上来第一劝人依止以摄智慧,自下第二劝人供养以生功德。于中有二:一直劝供养、二「众僧之中有四人」下教其捡验。与前相似,然上文中先教捡验、后劝依止,今此文中先劝供养、后教捡验,文之左右。前中有三:一总劝供养、二别教供养、三从偈后长行已下有难解者问答会通。
初总可知。
第二别中,迦叶先请,「我当云何识知是人」,问所供人;「我当云何而为供养」,问供养仪。下佛先以长行略教,后偈广教。略中,「若有建立法人应从启请」答其初问,「当舍身」等答其后问。广中,「如我于是经说」总标说处。下显说相。初一偈半教敬而畏,后一偈半教重而爱。前中,初半明所供人,答上初问;后之一偈明供养仪,答上后问,先法、后喻。后偈半中,初半还明所供养人,答上初问;后偈还明供养之仪仪,答上后问,先法、后喻。
第三问答会通之中有两问答:前一问答明其四人合可供养、后一问答彰其四人本戒具在成前合供。就初问中,「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应如是」领前所解,领前偈中「若老应供恭敬礼拜」。「今有疑」下问所不解,问上解中若少应供恭敬礼拜。于中初言「有疑愿说」举疑总问,「若有长」下列疑别问。
别中先作三句审问,然「出家」下举佛今昔二时之言请佛会通。「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犯」下,存昔非今,令佛解释。于初段中,初先老少相对作问、第二持犯、第三道俗。
第二段中,先举昔言,「又如佛」下举佛今语,「如是二」下双牒二言请佛会通。就举昔中,对上三问还有三句:「然出家人不敬在家」对前第三明佛旧仪;「然佛法中年少」已下对前第一明佛旧仪,于中先辨,「以是」下释,「是故」下结;「如佛言」下对上第二明佛旧仪,此举昔言,「从此」已下举佛今时所说偈辞。下双牒之,请佛决通。「如是二句」是牒前也,昔为一句、今为一句。「其义云何」正请决通。「将非虚妄」征以起答。昔言若是,今说是虚;今言若是,昔说是虚。二处未定,及为疑责,故曰将非,噵言将非明已是虚。
第三存昔非今之中,偏就持犯存昔征今。老少道俗略而不说。于中两句:前一弘经,明持戒人不合敬犯。「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举佛旧言,佛昔宣说敬犯得罪,故言亦犯。「何故如来作如是说」以昔征今。敬犯得罪,何故今说有知法者一切供养,恭敬礼拜,不简持犯?下一受经,明犯戒人唯合治罚,不合供养。「世尊亦于经中说言听治破戒」举佛旧言,「如是所说其义未了」以昔征今,破戒之人理合治故,今时所说,有知法者一切供养,不简持犯,其义未了。
下佛答中,文别有三:一就所教人而为会通、二「如我上说」下就所供人以会其言、三「以是因缘我亦不为声闻」已下总以结会。就初段中,「我为菩萨,不为声闻」即是会通今昔两言。昔为声闻说小敬大,犯敬持戒俗人敬道;今为菩萨,故说知法一切皆敬。
问曰;何故前教声闻降魔凭依不教菩萨,此为菩萨不为声闻?解云;此等举之左右,前者就本说为声闻,今以习大名为菩萨。
第二段中,初明四人实持非犯,理合供养。「是故我昔覆相说」下明其四人实长非幼,故合供养;是道非俗,初中兼辨,更不别论。前中初言「如我上说」指前总会,如佛前说像正二时四依弘化,故合供养。
「正法灭」下别以会之。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四:一明未来邪兴正灭为弘护时、二「是四人」下明其四人和光护法、三「如是四人为护法」下彰其四人是持非犯、四明其人合可供养。四中,前三文义俱有,后之一段义有文无,文虽不说,准下喻合理必须有。
就初段中,「正法灭」者经法灭时、「毁正戒」者律法毁时、「增长破戒时」对前毁戒、「非法盛时」对前法灭,此之四句约法辨时。「圣人不现」,无善人时;「受畜一切」,有恶人时,此之二句就人辨时。
第二段中,初明四依出现于世,「见比丘」下同事摄物,「虽见」已下明为护法,见犯不举。就初段中,依化不并故云「四中」。一人出世为师匡化,故须出家。此即对前迦叶所问,明道非俗,故合礼敬。同事摄中,初「见所化比丘非法各各受」等明其无行,「净、不净」下彰其无解,净与不净一切不知,不知理法,「是律非律亦复不识」不识教法,「是人为」下同事摄取,为摄向前诸恶比丘与之同事。犹如日光与尘和合,名「共和光」。「不同尘」下明实常异。不同尘者,明其行异、形聚心乖,如光异尘名不同尘。「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明其解异,顺起所修名自行处,行非通道名佛行处,皆能知也。第三见犯默不举中,初默不举,「何以」下释,「是故」下结。
上来第二明其四人和光护法,「如是四人为护法故不名破戒」,是第三段明实不犯。
第四合供,文略不辨。
喻中有四:一邪兴正灭喻,喻上初段;二「尔时有一婆罗门」下四依弘化喻,喻前第二;三「是时童子虽为是事犹不失」下自行无犯喻,喻前第三;四「其余居士、婆罗门等闻所作」下合可供养喻,喻上第四所少一段。
初中有五:一化主迁灭喻、二「有旃陀罗」下邪兴废正喻、三「治未久」下正众离坏喻、四「栴陀罗王知国人」下邪徒壅正喻、五「复七日」下患机感圣喻。初中,「如王」喻佛如来,众生感尽名为「遇病」,圣化还灭说为「崩亡」,善趣菩萨当绍佛化名为「储君」,化德未成说为「稚小」,未堪遥化名「未绍继」。
第二句中,诸恶比丘名「栴陀罗」。口具邪辨名「丰财宝」,亦可此等广积资产名丰财宝,故上说其受畜一切不净物等。以其豪富,人皆辅从,名「多眷属」。贵势党援名以「强力」,待正衰废名「伺虚弱」,身为众主名「篡王位」。
第三句中,邪化不遥,正便离背,名「治未久」,「国人」已下正明众坏。正众有三,谓下、中、上。下品之流覩恶不忍,身归异所,故言「国人远投他国」;中品之类形聚心乖,故言「在者乃至不欲眼见是王」;上品之人见恶能忍,形无异昔,名「不离土」。先辨,后喻,一众分三名正离坏。
第四句中,彼恶比丘闻正违背名「知国人逃叛者众」,使其恶党为作留碍名「遣栴陀守逻诸道」。
第五句中,别复有四:一患机感圣喻、二始行不从喻、三不从有损喻、四从之有益喻。初中,感圣各有期限故云「七日」,机发招圣名为「击鼓」,感圣显彰名为「唱令」,仰感四人为己匠首,是故义言「请婆罗门有能为我作灌顶师」,师能以法灌其心顶名灌顶师,化善归彼名「半国封而为爵赏」,亦可徒众后必共匡,名以半国为爵赏也。
第二,始行不从喻中,「诸婆罗门悉无来者」明身不从,「各作言」下明口不从。
第三,不从有损喻中,损事显彰名「作是言」,始行之流守正不从名「无一人为我师者」,败正同邪故言「要令」,诸婆罗门「与栴陀罗共住止」等,共住止宿明其身同,同其事业明其行同。
第四,同化有益喻中,半国、不虚,两释同前。《大涅盘经》所诠常法终必同修,名「呪所致不死之药当共分食」。
第二,四依弘化喻中,文别有二:一四依从邪喻、二「尔时童子语其王」下破邪通正喻。前中五句:一内备化德喻、二现化随物喻、三化称物机喻、四始行瞋嫌喻、五化善师己喻,亦名徒众共匡喻。
就初句中,诸佛净行名婆罗门,依从化生名婆罗门子,依化不并是故言一。法身充美名「在弱冠」,持戒无犯名「修净行」,大悲垂接名「长发相」,博通圣教名「善呪术」。
第二句中,化赴物机名「至王所」,化现物情义言百王,随人所求皆能俯应名「王所勅我悉能为」。
第三句中,化称物情名「王欢喜」,物情爱乐名「受童子作灌顶师」。
第四句中,「诸婆罗门闻皆生瞋」,内心瞋嫌,「责此」已下口言呵责,呵正同邪,是故责言「汝婆罗门,云何乃作栴陀罗师?」
第五句中,化善师彼名「分半国与是童子」,亦可统众与之共匡名分半国与童子也,同化日久名「共治国,经历多年」。
上来从邪,自下第二破邪通正。于中有四:一通正喻、二「尔时童子以余杂」下是摧邪喻、三「尔时童子立本储君还为王」下是立正喻、四「尔时童子经理是」下是遣邪喻。
前中八句,初之五句摄正归己,后之三句以正化彼。前中,初句怨彼疎碍,化显物心,名为「语王」,亦可口言告示名语。「我舍家法来作王师,教王呪术」,彰己益彼,明己先来舍正从邪,化授小法名舍家法,来作王师教王呪术。「而今大王犹不见亲」怨彼疎己,大乘未同习名不见亲;二彼闻怪闻,怪闻所怨,故言「云何不亲汝耶」;三申己所怨,过佛所证常住之法名为「先王不死之药」,彼未同修名「不共食」;四「王言善」下推化四依,闻说喜从故唱「善哉」,彰己昔来未体化意名「实不知」,大乘法化推归菩萨名「愿持去」;五「是时」下摄正归己,摄法从己名「取还家」。
上来一段摄正归己,自下三句以正化彼。初「请大臣而共食」者化其弟子,弟子患轻所以先化。以法摄受名为「请臣」,自行大乘,劝彼同修,名「共食之」;二弟子劝师,以理晓示,名「共白王」,叹依有法故言「快哉,大师有是不死药也」;三师闻乐受,同劝悟解,名为「知已」,怨不早闻,故言「云何独与诸臣服食甘露而不见分」。
上来第一喻明通正,自下第二喻明摧邪。依先为说责罪之法名「杂毒药」,使彼听受名「为与服」,彼恶比丘闻为服己忽便生愧故言「须臾」,法行于心名为「药发」,心生悔愧名为「闷乱」,知己弊下退舍高意名为「躄地」,悔愧情深故「无觉知犹如死人」。
自下第三喻明立正。于中初先立正代邪合彼善趣,立阶菩萨匡绍佛化名「立储君还以为王」,复本正化故云还也。「作是言」下呵邪劝正。初先呵邪,正法之座理非破戒恶人处之,故言「御座法不应令栴陀罗升」,破戒恶人而为众主,自古未有,故言「昔来未曾闻见栴陀罗为王」,恶人匡众义无斯理,故言「栴陀治国理民无有是处」。下明劝正匡绍佛化菩萨所宜,故言「汝今应绍先王如法治国」。
自下第四喻明遣邪。「尔时童子经理是」已牒前生后,经理癈邪立正事已,「复以解药与栴陀」者,忏罪之法名为解药,授之令忏名与栴陀,除罪心喜说为「醒悟」,彼犯重罪,虽复忏竟犹须摈遣,令远清众,名「驱出竟」。
自下第三喻明四依自行无犯。「是时童子虽为是」者,虽为向前同邪之事,从邪通正辨得兼失,故名「虽」也。自行无犯名「犹不失婆罗门法」。
自下第四喻明四依合可供养。始行菩萨名「余居士」,婆罗门等覩其巧化名「闻所作」,嗟其独绝名「叹未有」,「赞言善」下出其所叹。下合有四,与前不次:先合第一;「护法」已下合前第二;「尔时菩萨若见」已下超合第四,明合供养;「若有人见护法人」下却合第三,明实无犯。
就初段中,「我涅盘后」合前国王遇病崩亡,储君稚小,未任绍等。
第二段中,「护法菩萨亦复如是」合上有一婆罗门子年在弱冠,修持净行,长发相等。「以方便力与破戒僧同其事业」,合往王所,乃至共治经历多年,余略不合。
第三段中,文别有四:一劝供养、二「以是缘」下结会上言、三「如彼」下举喻以帖、四「善哉」下约喻显法。就初段中,「尔时菩萨」举所劝人,此乃名彼能供之人以为菩萨,声闻人中学大乘者是能供人。「若见有人虽多犯」者举所供人,「即往」已下正劝供养,「恭敬礼拜」明身供养,「四事」已下明财供养。财供有三:一自有奉上、二自无求与、三「为是」下明为供故得畜八种不净之物。于中四句:一明得畜八不净物。何等为八?如彼《善生优婆塞经》具列其名:一畜田宅;二种殖根栽;三贮聚稻粟,居监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养群畜;六畜金银钱宝;七畜象牙、金、银刻镂诸宝、大床、绵褥、??;八畜一切铜钱釜镬。畜此八种能污净戒,故名不净。二「何以」下释。三「尔时」下明畜无罪。四「何以」下释。
上来劝供,自下第二结会上言,「以是缘」者以是四依摧邪立正通法因缘。
「我此经中说是二偈令诸菩萨供养法」者,后二可知,此第三竟。
第四自行无犯之中,句别有四:一举谤得罪彰其无犯、二「护法」下明实无犯成谤得罪、三「有比丘」下举犯显持、四「菩萨」下明持异犯。先明无犯,「何以」下释。从上「如我先说」至此合为初段,明其四人是持非犯,故令供养。自下第二明其四人是长非幼,故令供养。是彼四人实是久行,为化始行,故我经中覆相说言「若少应供,理实长宿」,前就所教而为会通,此就所供而为会通。「以是缘」下第三结会,前两段中就初以结:以是声闻不知四依权化因缘,我今不为声闻说偈;菩萨知故,我为说偈。
就会通中,有二问答:前一问答明其四人合可供养;下一问答明四依人本戒具在,成前应供,良以菩萨本受行违通法之戒,今时所为称当本戒,故得具在。文中,迦叶先问起发「如是菩萨于戒极缓」以为一句,牒举前事同恶犯戒,名为极缓;「本戒在不」为第二句,正为征问。
下佛先呵,「何以下」释,先问、后解。解中有二:一对向后句明戒具在、二「于乘缓」下对向前句明戒不缓。前中,初明自行清净故戒具在,「如堤塘」下令他戒净故戒具在,「若有清净持戒」已下结明戒在。自行净中,「本所受戒如本不失」明专护持,「设有」已下明犯已悔。
令他净中,先喻、后合。就前喻中,初先反明不治有损。遮水之阜名为「堤塘」,喻于众法。众法损坏名穿「有孔」,「水」喻众僧,僧行缺减名为「淋漏」。「何以」下释,「若有」已下顺明持益,四依为人秉法为治,僧行无损名「水不出」。就下合中,先合治益,「菩萨亦尔」合向有人,「虽与破戒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穴淋漏」合水不出。下次合初不治之损,言「何以故」征前起后,何故戒律不如堤塘?「若无」已下举后显前,反以释之。「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合初句中无人治故。「僧则损」下合初句中提塘有孔,水则淋漏。
第三结中,「若有清净持戒之人」牒举四依,「即能」已下结明戒在。下对初句明戒不缓,句别有三:一泛立道理,「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不能和光以通大乘名于乘缓,视法贳闲故名为缓;又违菩萨大乘正戒故名为缓,破戒通法名于戒缓。为法心急故不名缓,又顺菩萨大乘正戒故不名缓。二明菩萨于乘不缓,即得名为于戒不缓。为法毁戒名「于大乘心不懈慢」,本受戒时要期如是称当大戒,故名本戒,名本戒故,于戒不缓。三「为护法」下辨明其人以法灭罪成戒不缓。「为护法故,以大乘水而自洗浴」故得无罪,所弘大乘能除罪垢故名为水,护法灭罪名自洗浴,是大乘水自洗浴故虽破不缓。
上劝供养,自下第二教其捡验。前已验竟,何劳重验?释言:前者魔化为依,邪来乱正,故教捡验。今此四依亦同破戒,以正滥邪,故复须验。迦叶先请,如来次教,「迦叶」下复领解赞叹。请中,初言「众僧之中有四种人」,法说明滥。内熟外生、外熟内生、内外俱生、内外俱熟,是四种人「如庵罗果」喻说明滥。「破戒、持戒,云何可识」,请佛教示。
下佛教中,「因《大涅盘》则易可知」总教验法。「云何因」下别教验法,先问、后辨,泛论验法、验说,必依三藏广教能定是非。验行必须加以四观,共住、久处、智慧、观察,是其四也,共住、久处验其身行,智慧、观察验其心行。身有难知、易觉之别,其易觉者共住即知,共住不练加以久处。心中亦有难、易之别,其易识者慧验即知,若慧不了加以观察。准教验心名为智慧,以理测寻说为观察。
自下文中教以四观捡验其行,于中三喻:初田夫喻,教其共住久处捡验;第二林喻,教以智慧;第三药喻,教以观察。
初中先喻,喻中,初至「名为净田」喻明共住。众僧如田,能生福故,殖福之人如似「田夫」,供僧生福如「种稻谷」,僧中恶行如似「䅎稗」,简恶供善故名「芸除」,麁瞻似好名「肉眼观」。「名为净田至其成」下喻明久处,似谷之䅎、似稻之稗不可别故,至成方异,所况如是微恶难识,加以久处方知其别。
下次合之,先合初段,「如是八事能污染僧」合前䅎稗,畜八不净名为八事,如草秽田名污染僧。「若能除却」合上芸除,「以肉眼观即知净」者合肉眼观名为净田。「若有持」下合其后段,至成各异。「持戒、破戒,不作恶时难可分别」反明未熟难可别异,「若恶彰」下正合成熟草谷各异,「若恶彰露则易可知」合草异谷,「如䅎」以下举喻以帖。「僧中亦尔」合谷异草,僧如净田故云亦尔。「若离不净」明其离过,八不净物能有损害名「毒蛇法」。「是名」已下结叹显胜,「应为」已下明合供养,「非肉眼」下明唯久处方能识知。
智慧验中,先喻、后合。喻中有四:一邪正交参喻、二「其果熟」下无智滥传喻、三「凡愚」已下愚人不别喻、四「有智」下智人能别喻。初中,「迦罗」喻破戒僧,破戒者饶名「树众多」。「镇头」喻于四依之人,依化不并是故云「一」,依化同邪名「菓相似不可分别」。第二无智滥传喻中,依及邪人名随己解,起说教人名「果熟时」。「有一女」者喻滥传人。女有多义,是中唯邪无智为喻。邪正并纳名「皆拾取」,邪多正少故言「镇头才有一分,迦罗十分」,邪正滥传名「女不识」,在众宣唱名「诣市卖」。第三句中,「凡愚小儿」喻滥受人,小儿无智故取为喻,不识同前名「复不别」。弃正取邪名「买迦罗」,以受邪法坠堕三恶名「噉命终」。第四句中,「有智人辈」喻能别人,知彼愚人受邪有损名「闻是事」,推得所从故言「何处持是菓来」。答其闻处名「示方所」,智者知彼邪多正少故言「是方多有迦罗,唯一镇头」。弃邪不受名「笑舍去」。
合中但合第一、第三及与第四,不合第二。合初段中,「大众之中入不净法亦复如是」合迦罗林,此文略少,若具,应言受畜八种不净法人亦复如是,于是众中多有受畜。「如是八法」合树众多。「唯一持戒,不受不净」合唯一树名镇头迦。「知畜非法,然与同事不相舍离」合果相似。「如彼林」下举喻以帖,此初段竟。
次合第二、三,愚人不别。「有优婆塞」合愚小儿,「见是诸人多有非法并不恭敬」反合不别买迦罗菓,「噉已命终」谓不敬养是四依人。喻中彰其通取之过,合中明其并舍之失,皆是不别,举之左右。
下合第四智人能别,于中四句:一教审问「八不净物,佛听畜不」。二彼若言听,更教审问「如是之人得共布萨羯磨以不」。三彼若言得,复教受经以验其说。「如是问已,皆言八事如来悉听」,举彼邪答。下教捡验。「只洹比丘或言金银佛所听畜」,举昔邪言,「或言不听」,举昔正语。「有言听者」牒前邪人,「是不听者」牒前正人,「不与共」等明正摈邪,「不与共住说戒自恣」明法不同,「乃至不共一河饮」等明事不同。「汝等云何言佛听畜」以昔征今。四教其呵劝,「佛天中天虽复受之,汝等众僧亦不应畜」对上初答劝自不受,佛为利他故得受之,众僧自为故不应畜。「若有受」下对上后答,明有受者不应共同,先劝不同。「若共说」下明同有损,先法、后喻。
观察验中,初先立喻、次合、后劝。喻中,准合具应有三:一邪正交参喻、二愚人不别喻、三智人能别喻。今此文中但有前二,略无第三。
就初段中,「城市」喻众,「有卖药人」喻说法者,「有妙甘药出于雪山」喻说正法出《涅盘经》,「亦卖杂药」喻说邪法,邪言顺情名为「味甘」,邪说滥真故曰「相似」。
第二愚人不别喻中,「诸人欲买然不识」者始时不别,「至卖药」下中间不别,初问、次答。「是人」下与,与其邪法名「以杂药」,叹非为是,故言「此是雪山甘药」。「时买」下取暗昧之心不达邪正,故言「肉眼不能善别」。闻说听受名「买持去」。「复作言」下终时不别,取非为是,故言「我得雪山甘药」。
合中有二,先合初段,「若声闻众」合前城市,乃至四依亦名声闻,四依出世现为声闻化众生故。「有假名僧」合城市中卖毒药人,实无僧德假与僧名,名假名僧。「有真实僧」合卖雪山妙药之人,四依之人实有僧德名真实僧。「和合僧」者合味相似,邪正交参名和合僧,更无别人。
「若持戒」下合前第二明愚不别,先合、后帖。
「谁是持」下是第三段,合上所少明智能别。谁持、谁破,就行分别;谁真、谁假,就人分别。此举所知。「有天眼者乃能分别」彰其能知,谓有三乘净天眼者乃能知耳。
劝中三句:一明未来有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二有受畜不净物者亦不应施礼拜供养;三重戒劝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破戒过重,故偏举之。
自下第三领解赞叹。「善哉」叹辞。余言领解,「说真我受」法说领解,「如金刚」等喻说领解。
上来对问正明人依,自下第二对昔会通。昔法今人,二言相异,故须会之,亦即明其行所依法。迦叶先问,问中先举昔所说法非四种人,对人征问。前中如说,「当依四法」总举昔言,「何等」下别,「如是」下结。
下佛为会,于中应先解四依义,如别章说。文中有二:第一辨法即人以会,今所论法即四人故,依今法者亦依四人;昔所辨法异四人故,依今人者不依昔法。第二简法异人以会,人、法异故,人为肉眼、法为慧眼。
前中两番:一从体起用以辨四依、二从「复次依义」已下据果寻因以辨四依。就初番中,初辨、后结。辨中,初先明其依法,法是诸佛大涅盘体,故先辨之。次明依义,义谓法身、解脱、般若一切种德,依体有德,故次论之。次明依智,智谓诸佛一切种智,依德起于阿含智用,故次辨之。第四明其依了义经,经谓诸佛大乘教法,依智起说,故次明之。
初依法中,文别有四:一正明依法不依于人;二「如上所说四种人」下简真异伪,明向所说不依人者不依邪人,非谓不依四依人也;三「依法者即法性」下明其依人不依于法,谓依向前即法之人,不依向前即人之法;四「若人破戒为利益」下简伪异真,明向依人依于真实即法之人,非谓依于破戒之人。
就初段中,先明依法,句别有四:一出法体,谓大涅盘;二「一切」下明大涅盘即于法性,一切佛法犹前涅盘,法性是其无始法性,显本法性以成涅盘,故即法性,为简对治,断结涅盘故即法性;三明法性即于如来,显法成人故得即之,为简小乘所证法性故即如来,又为明佛同法可依故即如来;四明佛即常,如来是佛即法性故,故常不变,为简如来无常化身故须说常。「若复言」下明不依人,声闻、缘觉言佛无常不见法性,不见性故不应依止。
第二简真异伪之中,初明四人即法可依,「若有人能了知」已下举劣况胜明四可依,谓举善趣五阶菩萨以况四人。前中初言「如上所说四人出世应当依止」正明可依。「何以」下释,于中先征昔说依法不依于人,今以何故言人可依。下释有二:一明其人能解深义故可依止、二「如是四人即如来」下能解密教故可依止。前中初言「善解如来微密藏」者,知前涅盘,「能知如来常不变」等知前佛常,先顺后反,前有四句,然今且对最初及后以说知也。下知教中,初明「四人即名如来」,「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能解密语」明解同佛,「及能说」者明说同佛,以此同佛故名如来。举劣况中,先举其劣,「若有人」者善趣位中五阶人也,「能知如来深密藏」者知前涅盘,「及知如来常不变」等知前佛常,先顺后反,下牒况胜,「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四人」。
第三依人不依法中,文有三对:一定上人法,前「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二用前法即所依人,谓「法性者即是如来」,并用前人即所证法,谓「声闻者即是有为」,小乘之法无常流转故曰有为;三明向前所即人法有其可依、不可依义,如来常住是故可依,有为无常故不可依。
第四简伪异真之中,「若人破戒」明其无行,「为利养故说佛无常」明其无解,「如是之人不应依止,此义决了故名定义」,此明向前所依人者依于如来,不依如是破戒之人。
就明依义不依语中,先举、后释。初明依义,先辩、后结。辩中有六:前三即是涅盘三事;「义名觉了」是其波若,波若观照故名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是其解脱,障累斯尽故不羸劣;言「不羸劣名满足」者是其法身,法身圆备名曰满足。后三是其三宝功德,「满足义者名如来常」是其佛宝,「如来常者即是法常」是其法宝,「法常即是僧常」是其僧宝。「是名」下结。
「何等」已下明不依语,初问、次辩。辩中有三:一世俗「诸论绮饰文辞」不可依止;二「如佛说」下虚妄邪经诈称佛说不可依止,亦可如佛于余经中宣说世俗无量邪经不可依止;三「又唱」下谤佛之言不可依止。「如是」可结。
就明依智不依识中,先举、后释。释中有四:初言「智者即是如来」明依佛智、二「若有」下明其不依声闻之识、三「若知如来即法身」下依菩萨智、四「若见如来方便身」下明其不依凡夫之识。于中初明不依于识,「若复有」下明人及说皆不可依。此句与前第二何别?前彰迷真,此明惑应。
依了经中,先举、后辩。辩中,明其小乘不了故不可依,大乘了义所以可依。文有七对,前六明其了、不了义,后之一对明其可依、不可依义。前六对中,初二就因明了不了,前解、后行,次一就果,次一就因,后二就果。果中,前一约就菩提、后约涅盘。亦可六中前二就因,次一就果,次一就教,后二就义。第七对中,初明小乘不了叵依,「声闻乘法则不应依」,正明不依。「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解中四句:一明小乘权而不了,先法、后喻;二「声闻乘者如初耕」下明不应依;三「如是名为不了义也」,结前第一;四「是故不应依声闻乘」结前第二。
下次明其大乘可依,句别有四:初「大乘法则应依」者正明可依;二「何以」下明大了义,成前应依,先征、后解,明「佛为度诸众生故,以方便力善说大乘」,穷深决了,是故应依;三「是故应依」结前第一;四「是名了义」结前第二。「如是四」下总以结之。
第二番中,初明依义,义谓果德;第二依法,法谓法性;第三依智,智谓僧行;第四依经,经谓教法。四中,前二就果说依,后二就因。义是果体是以先明,果依法成故次辨法;智是因体是以先明,因由法成故后辩经。又复前果由因而成,故须明智;前法必藉教诠方显,故须论经。
文中,初二一处合论,先明依义,次明依法,第三明其不依于人,第四彰其不依于语。义中准前,具亦应六,今但举四,法身、解脱、波若、如来,略无法、僧。
初言「复次义名质直」是其法身,身无邪曲故曰质直,「直名光明」是其波若,慧无暗障故名光明,「明名不劣」即是解脱,「名曰如来」是其佛宝。下重显之,「明名智慧」辨波若体,「直名常住」彰法身义,常以身住,不随时变,故曰质直。
次明依法,「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常与无边当相论法,不变名常。义多体广,故曰「无边」。「不可思」下对情辩法,初明「非有而亦可见」,彰法非无,前非有中不可思议明离心相,「不可执缚」明离色相,体实不无所以「可见」。「若有说言不可见者,所不应依」明不依人。「是故」下结。「若以妙语宣说无常,所不应依」明不依语,妙尚叵依,何况麁鄙?「是故」下结。
第三依中先明依智,初举、次辩。「众僧是常,无为不变」是其证智,「不畜不净」是其教智,「是故」已下结明应依。下亦明其不依于识,「不依识」者总以标举,次辩其相。「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举其邪识,执实谤假所以是邪。「何以」下释,「和名无有」,无所有者则无有常,何处有僧?「是故」已下结成不依。
依了义中,先明依了、后明不了。就依了中,初明义了,「名知足」等行法中了,「亦于如来随宜所说不生执着」,言佛亦是无常、苦等义法中了。「是名」下结。「若有能」下明依了义,依前二了名为「能住」,如来等中所依殊胜,名「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下结。下次明其不依不了,先举、后释。释中,初先就义法中明不了经不可依止,「若有人言如来怜」下约就行法明不了经不可依止。前中,初先广辩不了,后结不依。
明不了中,文别有四:一举昔日不了义经。「如经说」者,如昔小乘经中所说。「一切烧」者,昔说三毒烧诸众生故名为烧,如下文说;亦可昔说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故名为烧。宣说诸法斯皆彼烧,故云一切,无常、苦等类亦同尔。「是名」下结,以说一切言无简别,故名不了。
二「何以」下释不了义。言「何以故」,征前起后,一切烧等何故不了?不能解了如是义故对以释之,依止生心不能解向烧等诸义,局在有为,故名不了。
三「令诸」下明不了损,「令堕阿鼻」正明其损,令他依之乃至谤佛,无常、苦等成谤方等,故堕阿鼻。「所以」下释,于中先问所以今堕,「以取着」者对问释之,闻说一切无常烧等决定坚执,言佛亦然,故曰取着。
四「一切烧者谓如来」下辩不了相,先辩、后结,文相可知。「不应依」者结成不依。下约行法明不了经不可依中,初先反举了义可依,以显不了。「若有说言时、非时」下翻对前了,正明不了。
前中四句:一就人语明了义经、二结可依、三「若有戒」下泛就教法明了义经、四结可依。初中,「若言如来怜愍善知时宜,说轻为重、说重为轻」,略明了义。时别有四,如下具辩。于此时中,若有檀越丰,非护法,不为净施,受畜一切不净之物,佛说为重,翻此名轻。
下广显之,于中有四:一「观弟子有诸檀越」,重物即遮,无则听畜;二「虽无檀越」,丰时即遮,俭时听畜;三「虽俭时不为护法」,如来则遮,为护听畜;四虽护法不依净施,如来则遮,净施听畜。于此四中,如来所遮名为说重、如来所听名为说轻。「如是四法所应依止」结明可依。
就下约教明了义中,「若有戒等不违四」者不违前四,「亦应依止」结明可依。
就下正明不了义中,句亦有四:一就人语以明不了,「有时、非时」翻上第二,俭名有时、不俭非时。「有护、不护」翻前第三。余之两句略而不翻,噵言「如来悉听受畜不净之物」,故名不了;二「如是言」下结明不依;三「若有戒」下就其教法以明不了;四「如是」下结明非依,名彼三藏以为「三分」。
上来辩法即人以会,自下简法异人以会。于中初先明人异法,二「法者」已下辩法异人。前中初言「我为肉眼,不为慧眼」正明异法,以肉眼者不识法故为说人依,「是故」下结,是肉眼者不识法故,我今为之说人四依。就后辩法异人之中,辩法体状彰彼肉眼不能照见,唯为慧眼。前两番中就初以别,后略不举。声闻人中学大乘者名为肉眼,一切菩萨名为慧眼。
下明邪正,答上问中「云何知魔为众留难,佛说、魔说云何别知」。何故辩此?释有三义:一为明四人摧邪通正,能为物依;二为明众生须依所以,故经说言应依四人,有四魔故;三欲令人识邪不从,离所不依。文中有三:一因迦叶请略举四魔、二因迦叶请广辨四魔、三因迦叶领解如来述赞。
初中,「如上四人应依」问前起后,下佛答之,「如我所说应当依止」正答前问。「何以」下释,以有四魔惑乱众生,是故必须依仗四依。「何等」已下辩出四魔,先问、后辩。余处多说烦恼、阴、死及与天魔而为四种,是中唯就天魔说四。四相云何?一义分别,魔及弟子相对为二,所说经律复以为二,合为四种。四中,前二是其魔、人,后二魔、法。举人答上「云何知魔为众留难」,举法答上「佛说、魔说云何别知」。又更分别,四种皆悉就人以说,说经魔一、说律魔二、受经魔三、受律魔四。
第二广中,迦叶先问,「如佛所说有四种魔」牒佛前言,下就作问。于中准答,问少不足,应有三问:一问诸魔以何等形坏乱正法、二问魔说及佛所说云何可别、三问随魔随佛教者云何可知。三中,初一问其魔师、次一问法、后问弟子。又复初一问其形滥,中问说滥,后问受滥。然今文中但有后二,略无初句,准答必须。下佛答之,先对向前所少一问,魔坏法时作是言下对向文中所有两问。
就初段中,「我般涅盘七百岁后」明坏法时,「是魔波旬」举坏法人,「渐坏我法」,正明坏法。「譬如」已下明坏法相,先喻、后合。二中,初总、次别、后结。
就后段中,初广、后结。广中十对:一就佛下生以辩邪正、二就如来现行七步以明正邪、三就天神敬奉之事以辩邪正、四就如来娉妻之事以辩邪正、五就制戒以辩邪正、六就如来种种技能以辩邪正、七大小相对以辩邪正、八就佛身以明邪正、九就戒行持犯之事以辩邪正、第十约就内外道法以明邪正。十中,前四成道前事,次一是其成道后事,次一通明一化之事,后四还明成道后事。十中皆先明说邪正,对向初问;后辩受人,对向后问。
就初对中,先辩魔说,文别有三:一说如来因爱受生;二明生已不为世敬;三说如来唯修布施苦行成佛,不修余德。次明佛说但翻初句,明佛应生,非因爱欲。
第二对中说佛初生现行七步叵信为邪,说佛现行可信为正。
第三对中说佛初生入天祠中,天神不敬以之为邪,敬事为正。
第四对中说佛在家贪心娉妻实受欲乐以之为邪,说佛应作以之为正。
第五对中说佛听畜不净之物以之为邪,言佛制断名之为正。
第六对中说佛不具种种技能以之为邪,于中有六:一说如来为供天神故入天寺,「所以入」下举正显邪,「若言不」下非邪显正,若言如来为调天人故入天寺为不尔者,比言乖理名无是处;二说如来不能入于外道诸论知其威仪、文章伎艺;三说如来不能和合仆使鬪诤;四说如来不为男女王臣所敬;五说如来不知和合一切诸药,于中初先明其不知,次明不知故名如来,后明若知则堕邪见;六说如来唯能处中不能具足种种巧便随顺世间。
下说如来具种种德名之为正,亦有六句:一明如来为菩萨时,为调众生,示入天寺,翻前第一;二明如来外学法中出家修道,知其威仪、文章、伎艺,翻前第二;三明如来能和鬪诤,翻上第三;四明如来为世钦敬,翻前第四;五「亦能示」下明佛随世,亦能示现和合诸药,而非邪见,翻上第五;六「为度」下明佛为度诸众生,故种种方便,随顺世法,不唯处中,翻前第六。
第七对中,执小非大名之为邪,知大外小说以为正。邪中有二:一执小非大、二「是人复言如是经律我当受」下学小舍大。初中复二:一执小律非于大律、二「如来先说九部法」下偏执小经非于大经。
律中五句:一举佛昔制,如来昔于小乘律中宣说五篇轻重之罪及偷兰遮,其性皆重,故今举之,同招大苦故言皆重;二「我等律」下举小属己;三「我久忍」下彰己信受,嫌他不信;四「我当」下执小舍大,小乘戒法名为己律,大乘戒法名为汝律,故今说言我当云何自舍己律就汝律耶;五「汝所有」下推大为邪,故言汝律是魔所说。
经中有三:一明魔人执小非大、二「未来之世当有」已下佛呵显过、三「我又说」下明己说大成彼邪谬。
初中有六:一举九部证无方等;二举如来无量小经证无方等;三「如其有」下推方等经为调达说;四「如是等」下推为魔说,先推、后释;五「如是言」下推他经有,道己经无;六「我经律」下妄引佛说,证是为非。
此初段竟,未来之世当有如是诸恶比丘是第二段,佛呵显过。
第三段中别有三句:一佛自彰己过九部经,说有方等;二「若有人」下明正者之得;三「若有说」下明谤者之失,先明其谤,后结得罪。
上来第一执小非大,自下第二学小舍大。「如是经律我当受持」正明学小,「何以」下释。知足少欲因中之道、断除烦恼因中之灭、智慧是其果中之道、涅盘是其果中之灭,此前四种通名善法。小乘经律与此为本名善法因,以善因故我今受持。「如是说者非我弟子」呵以显过。次辩其正,「若有说言如来为度说方等经,真我弟子」正显其正,「若有不受方等经」下呵邪显正,「如是经律是佛所说」结明前正,「若不如是,是魔所说」结明上邪,下明受人。
第八对中,说佛不为无量德成名之为邪。于中初明如来不为无量德成,唯得空法,「宣说」以下明说无我不顺世间,是故假言无量德成。「如是」下结,说佛具为无量德成,名之为正,先辩、后结,下明受人。
第九对中,约就持犯以明邪正。文别有四:一就无犯以辩邪正、二「复有说言无波罗夷」下就有犯义以辩邪正、三「迦叶白佛如上所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下问答重显无犯中义、四「犯突吉忉利天上八百万」下重显向前有犯中义。
就初段中,先辩邪正,后显受人。辩邪正中,无犯说犯名之为邪,无犯复复说为无犯以之为正。此二文中言有左右:前明邪中偏说小乘知足之人以为无犯,说此无犯以为有犯故名为邪;后明正中偏说大乘正见之人以为无犯,说此无犯以为无犯故名为正,理实齐通。
就初邪中先明无犯,「若说是人得罪」已下对之辩邪。前中有四:一略明无犯、二「何以」下释、三广明无犯、四「何以」下释。就初略中,「或有比丘实不毁犯波罗夷罪」正明无犯,如下文说有诸比丘少欲知足,住空闲处,人谓是圣,礼拜赞叹,比丘不受,名实不犯。「众人」已下明邪见人谓此比丘实犯重罪,「如是」已下如来以理彰其无犯。
第二释中,初先征问「我以何故道其无犯」,下对释之。于中举犯以显无犯,「我常说言四波罗夷若犯一者,犹如折石」正举犯过,「若有自说得过人」下辩其犯相,「何以故」下释显犯相,「如是人」下结成犯过,谓退出世圣人之法。
第三广明无犯之中,文别有五:一明比丘少欲知足住空闲处、二明王与大臣谓之是圣、三「比丘闻」下比丘不受、四王与大臣转谓是圣、五结成无犯。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初念其人现得罗汉,后叹其人当得菩提。第三段中文别复三:一彰己现在未得道果,劝王莫说;二「唯愿」下明不知足过,请王莫说,于中初先请王勿说,「不知足者乃至」已下明不知足相,「我今」已下明不知足过;三「知足行」下举知足得彰己乐受,于中初明知足之得为佛称赞,「是故」已下明己乐受,又知足下明知足相。第四段中,王初自叹师得罗汉,次告国人,咸使同知,「是故」已下国人闻之,率共称赞。第五段中,初叹其人自行清净,「以是缘」下能生他福,「如是」已下结成无犯。
上来第三广明无犯,「何以」下释,文显可知。上明无犯,下对辩邪,若说如是无犯之人为得罪者是魔所说。
就明正中,先辩后结。辩中有四:一说身有性、二「是虽」下彰其无犯、三「有比丘即出家」下思得菩提、四「如是之人虽未得」下还明无犯。
初中三句:一明比丘说佛祕藏,言一切生皆有佛性,以有性故,断烦恼结即得菩提。二「若王」下假问显法,先问、后答。问中,「比丘!汝作佛不」是其一问,「有佛性不」是第二问。答中,「我今定有佛性」先答后问,「成以不成,未能审之」答其初问。三「王言」下,王闻领解,比丘印可。此初段竟。
第二段中,明说有性,称当道理,不犯重罪。
第三可解。
第四段中,别有三句:一明其人虽未证果,得福无量,以菩提心广大意故;二「假使」下彰其无犯,假举邪言类以破之,若彼得罪,一切比丘皆同其人,自念得果齐应犯罪,一切不犯,彼亦如之;三「何以」下双释前二,于中先问「何故其人得福无罪」,「我于住」下举己类显,举己住修,今得菩提,类显彼人当必得果,成念无罪,「往昔常离不净物」等明修缘因,「亦自知」等知有正因,「是故我今得成菩提」成自利果,「有大慈悲」成利他果,彼人同我当得菩提,故自念己当得菩提,称当道理得福无罪。
上来广辨,「如是」下结,受人可知。上来第一约就无犯以辩邪正,自下第二约就有犯以辩邪正。有犯说无,名之为邪;有犯说犯,以之为正。
就前邪中,初辩、后结。辩中有五:一说无罪报、二「若言佛说欲行淫」下明淫非过、三「或犯四」下明其诸罪不障解脱、四「如来说突吉罗」下明罪有报是佛怖人而无真实、五「波罗夷至突吉」下明五篇戒非佛所制。下辩正中还翻此五,宜审记之。
就初段中,初说无罪,「若有比丘犯如是」下明无罪报。初先设难,「若犯此等堕地狱者,诸外道等无戒可犯,齐应生天。」「何以」下释,「是故」下结。
第二段中句别有四:一举如来听诸比丘罢道行淫证非性罪、二「复应」下明淫旧法非我过咎、三「如来在」下明淫不障生天解脱成前第一、四「古今有」下结前第二。
第三段中明一切罪不障解脱,文显可知。
第四段中举佛昔说突吉罗罪,如忉利天八百万岁堕于地狱,但是怖人,明无实报,且说突吉,余者类尔。
第五段中明五篇诸罪律师妄作,假称佛制,「如是言」下结邪异正。正中有三:一明有罪报,翻前第一;二「我于经中亦说有」下明一切罪皆是佛制,翻上第五;三「若不持戒云何见」下明罪障脱,翻前第三;余之二段略而不翻。
初中有五:一明诸罪受报无限,劝人防护。二「有律师」下明其宣说无罪报人不应亲近。三「如佛说」下举佛昔言成前叵亲,先举昔言。「若过一」者,谓说戒时诵过一戒。「名妄语」者,于此时中有罪覆藏名默妄语。「不见后」者,谓此妄语不招当苦名不见后,以不见故诸罪皆覆名「无恶不造」。「是故」已下结成叵亲,是于如是默妄语罪不见后世,便于诸恶无不造故。向前宣说都无罪报不应亲近。此第三竟。四「我法」下举轻况重成前有罪。「我佛法中清净如是」是举轻也,乃至默妄突吉罗罪亦悉不听,故云「我法清净如是」。「况复」已下以轻况重成重有罪。五「是故」下结劝防护,初先劝护,「如是等法若不守」下呵人不护。
上来第一合有五句明其罪报。第二可知。第三段中「若不持戒,云何见性」正明诸罪能障解脱,「一切众生」下明其离罪方得解脱,「九部经」下释疑显法。疑相云何?昔教之中不言有性,云何说言持戒见性?故今释云:九部经中无方等故不说有性,经虽不说,理实有之,故持得见。下明受人,辩正隐邪。
自下第三重显向前无犯中义,有二问答:前一问答重显初段正中之义,后一问答重显初段邪中之义。向前正中有何不了而须重显?前说有性当得菩提,不犯重罪,宣说有性,不犯须释,故今重论。又复向前宣说不犯,未明其犯,故今重辩。向前邪中有何不了更须重显?前说比丘少欲住空,他赞不犯,未明犯义,故须辩之。
前问答中,先明不犯,「若有不能作如是说」下明其有犯。不犯有三:一说有不犯、二「譬如有人说大海」下说无不犯、三「有外道」下宣说非有非无不犯。初中先问,问因何生?因于向前九部经中不说性生。上说一切众生有性,九部经中未曾说性,如其说有乖违圣教,云何不犯波罗夷罪?下佛答之,经虽不说,所言当理,是故不犯。
第二说无不犯文中,先喻、次合,「何以」下释。释中初明二乘之人不知佛性,以是义故说无不犯。「如是境」下彰性唯是如来所知,释显二乘不知所以。「若人不」下明二乘人不闻祕藏故不知性,「何等」已下辩出祕藏,谓方等经。
第三段中先明佛性非有非无,「若有说」下明其无犯。前中初言「有诸外道或说断常」举邪显正,「如来不」下辩正异邪,不犯可知。
上明不犯,下次论犯,于中有三:一就性明犯;二「我已成」下就菩提说犯;三「以是义」下因人不解,妄取成犯,叹法不思,令人仰推,舍犯成持。初中「不能作如是说名为犯」者,不说身中实有佛性,惑障不见乃云定无,名犯重罪。
第二段中「若言我已成就菩提」说因有果,「何以故」下释成有义,「以是缘」下结成有义,此显犯相,「当知是」下结明有犯,宣说因中已有方便菩提之果,所以成犯。「何以故」下释成犯义,「有性未修不得菩提」举是显非。
第三段中,「以是义故佛法甚深不可思」者以人不解,妄取成犯,故法甚深不可思议。
下次显上邪中之义,迦叶先请,「有王问」者假以言之,以上文中王叹比丘,比丘不受为不犯戒,故今此中还言王问。上说比丘少欲住空,王叹不受不名犯戒,云何许犯堕过人法?下佛为辩,于中初先正对前问,明诸比丘为利诈善,犯过人法;「复有比丘为建立」下简真异伪,明其不犯。
犯中,初明为利诈善,欲令他人知己乞士,「如是比丘多愚痴」下为利诈善,「欲令他人知己是圣」下结为犯。
明不犯中,初为通教法,现圣无犯,「复言我今亦有性」下为通证法,说己身中有性不犯,「作是」下结。初中五句:一为建正法住空寂处,欲令他人谓己是圣;二令他敬信;三因他敬信,悉来附己;四因来附己,令起行以通正法;五「光扬」下因他附己化令生解,以通正法,谓令众生解佛所说轻重之义。
第二段中,句别有三:一为教他故说己身中有性得果,「我今身中亦有佛性」明现有因,「有经名」下明当得果,「我成佛道」得菩提果,「尽烦恼结」得涅盘果;二「广为」下说他有性;三「我与汝」下明己及他以有性故当具佛因,成就佛果,「我之与汝俱当安住如来道地」明具佛因,所谓住于十地之道,成下得果。于中初明成菩提果,「无量」下得涅盘果,「作是说」下总结无犯。
自下第四重显向前有犯中义,于中初言「犯突吉罗,忉利天上八百万岁堕地狱中,况偷兰遮」,翻上邪中说突吉罗八百万岁堕在地狱如来怖人,故今明其实堕不虚。举轻况重,故言「何况故犯偷兰」。此中重罪通名偷兰,不唯方便。「此大乘」下翻上邪中五篇诸罪非是佛制,明一切罪皆是佛制,先制盗戒,次制杀戒、饮酒、妄语,后制邪淫。以制淫中问答重显,故回在后。就制盗中,句别有三:一总举偷兰劝人莫亲、二「何等」下三番别显、三「如是比丘名无根」下总呵显过。制杀等中,文相可知。下制淫戒,即是翻上行淫非过,明是过矣。初先正制,「迦叶白」下问答重显,先问、后答。答中,初先正答前问,明梦不犯。下乘教之,句别有五:一教于淫欲当生秽想;二教于女人莫生爱想;三梦行淫已教生悔意;四教比丘生厌食想,食是淫因故教厌之;五若生淫心,教疾舍离。「如是」下结。下明受人。
第十对中,先辩邪正,后论受人。外法名邪,内法称正。邪中有四:一说外道苦行邪法以为正道;二说如来听度恶人及无根等;三说如来听畜种种不净之物,于中初先辩其所听,「除是」已下就所不听明邪异正;四言如来说草木等皆有寿命。如是四种名魔所说。下辩正中但翻三句,第二一句略而不翻。「我亦不听,常翘一脚,乃至害生方道呪术」翻前第一,「珂贝」已下翻上第三及翻第四。于中初先呵邪显正,「我唯听」下辩正异邪,「我唯听食五种味」等正翻第三,「我说四大无寿命」者正翻第四,「若有」下结。
上来十对广辩邪、正、魔说、佛说差别,已下总以结之。「迦叶白」下是第三段,因迦叶领,如来述赞长寿,至此合为第一,明其随缘造修之行。
自下第二明其舍相入证之行。证中,初先正明证行,「众生薄福不见」已下明证所依,与上相似。正明证中,差别有三:初四谛一章辩相趣实、四倒一章辩邪归正、「二十五有有我不」下舍相入证。
初明四谛,即是答上云何诸调心喜说谛,今此辩明无作四谛畅佛化意,名心喜说。辩谛何为?谛是法相,如来藏性是其谛实,欲令众生寻相趣实故须说谛。四谛之义如别章释。于中如来初广辩谛,后迦叶领解。初中先别,后总结之。别中,苦、集、灭、道为四。
就明苦中,文别有二:一辩相异实、二「若人」下明实异相。就初段中,前言「苦者不名圣谛」正明异实,今此宣说诸佛法身如来藏性以为苦实,苦相非实故苦非谛。「何以」下释,初先征问「我以何故言苦非谛」,「若言」已下非邪显正。若当苦事是苦圣谛,牛等有苦,应有圣谛。
问曰:此等岂无圣谛?释言:此等体实即是,于其情分所觉不真,故得言非。如下文说有苦、有谛、有实,苦尚非谛,焉得为实?
就下辩实异相之中,约就愚智显法是非。义要有二:一约愚辩非、二约智明是。文有三对:一明愚智迷悟得失、二彰其损益、三双结非是。就初对中,先迷、后悟。迷中有二:一正明其迷、二明迷有失。迷中,「若人不知如来甚深境界」,迷如来藏佛性境界;「不知如来微密法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迷佛法身;「不知如来道德威力」,迷佛报身。亦可前句迷于佛心,后迷佛德。
问曰:如来法身道德非是苦法,云何迷此名迷苦谛?释言:此等虽非苦相而是苦实,故迷此等名迷苦谛。是义云何?苦之实性是如来藏,如来藏者乃是一切凡佛之体。据佛以望,本来常净,藏外无一生死可得,故如来藏即是佛身、即是佛德。就凡以论,彼如来藏为妄所覆,所覆之藏与后显时法身为本,说为佛因、说为佛性,如此佛性与彼实谛及佛法身无二无别,故下文言有苦有谛有实,乃至有道有谛有实,是实谛者即是如来佛性虚空,以无别故。今说佛身及佛诸德以为苦实,迷此苦实名迷苦谛,余谛亦尔。
下明迷失,是名为苦。总明迷失,迷真生苦,故名为苦。「何以」下释,「以不知故,法见非法、非法见法」,明有苦因,不知犹是迷之别称。迷佛法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是故名为法见非法。生死虚无是其非法,妄取为有故言见法。「当知是」下明有苦果,「必堕恶道」是三涂果,「轮转生死」是人天果。此前一对总报因果。「增长诸结」复明苦因,「多受苦恼」复明苦果,此后一对别报因果。亦可前对是分段果,后是变易。
悟中,初先正明其悟,后明悟得。悟中,「若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是其眼见,「或闻常住二字音声」是其闻见。常是法常,住是报常。就明得中,初先正辩,「我于本」下引己为证。前中,初言「若一经耳即生天上」离三涂苦,「后解脱」下离人天苦。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从始趣终,「既证」已下据终寻始。引己证中,「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反举迷失,「始于今」下翻之显得,文少不足,若具,应言始于今日乃得真智,以真智故出离生死。上明迷悟,下明损益。「若如是知真是修苦,多所利益」明前悟益,见苦实性名真修苦,「若不知」下彰前迷损。
第三结中,先结悟是,后结迷非。
次明集谛,先举,下释,释中还约愚智显之。文有三对:一明愚智迷悟得失、二明损益、三结是非。就初对中,先迷、后悟。迷中,初言「于真法中不生真智」明迷集谛,如来藏性是其真法,无心悟解名不生智。「受不净」下明迷有失。于中,初至「不知法性」明有集因,「受不净物所谓奴婢」明其无行,「能以非法言是法」下彰其无解。能以非法言是法等,不解行法,以是因缘,不知法性、不识理法。「以不知」下明有集果,先明受苦,「不得」已下彰其失乐,「不得生天」失世间乐,「及正解脱」失出世乐。悟中,初言「若有深知」明知集谛,知集实性故曰深知。「不坏」已下明悟有得,「不坏正法」明无集因,「以是因」下明无集果,「得生天上」无三涂果,「及正解脱」无人天果。
第二对中但明迷损,略无悟益。「若有不知苦集谛处而言正法无有常」等牒举前迷,名如来藏为苦集处,「以是缘」下正明其损。
第三结中,先结悟是,后结迷非。
次明灭谛。于中有四:一举灭法、二就人辩修、三结前法、四结前修。
初段可知。
第二修中迷悟并明,文有两对:一明愚智迷悟得失、二明损益。就初对中,先迷、后悟。迷中,「若有修习空法」正明其迷,「名不善」下彰其迷失,「是为不善」总明迷失,取空违实故名不善。「何以」下释,「灭一切法」违佛真德,说灭唯是结尽无为,谤无真德故灭一切。「坏如来藏」违佛真性,说灭唯空而无真实,以是义故坏如来藏。「作是修」下牒以结过。次明其悟,于中,初先教其趣入,令其悟解,「若发」已下明悟有得。前中,初言「修苦灭者逆于外道」辩正异邪,知灭体性是如来藏,不同外道一向取空,故名为逆。「若言修」下破邪显正,初举外道邪修类破,「若有说」下以理正教,藏体不空是以言有。有相如何?如经中说一苦灭谛是如来藏,如来藏者是真识心,是真心中具有一切恒沙佛法,所谓智慧三昧神通解脱等法,如妄心中具有恒沙诸烦恼法,是心与法同一体性,不离不异。如来藏中具有是义,故名为有。藏体虽有,而为惑隐,不可得见;断烦恼已,定必得之,故知是有。如人迷解正方可见,故得名有。下明悟得,所谓若发知藏之心下极一念,藉此因缘生死妄法不能为障,佛性真法证知无碍,名于诸法悉得自在。
第二对中,先损、后益。损中,「若修如来密藏,无我空寂」牒举前迷,取彼空理为如来藏,名修密藏无我空也。「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正明有损,取空谤实故在生死名受诸苦。益中,「若有不作如是」牒举前悟,反空求实名不如是,「有恼疾除」正明有益。「何以」下释,以知藏故达妄本无,故疾灭恼。
上来第二广辨其修,是名灭谛。是第三段结明前法。
「若能」已下是第四段结明前修。「若能如是是我弟子」结明悟是,「若有不」下结上迷非。
道中亦四:一明道法、二就人辨修、三结前法、四结前修。初中「道者」,总以标举,「谓佛、法、僧及正解脱」指其道体,于中别分如来、法、僧是其道缘,及正解脱正是道体,此乃是其有为解脱。第二修中,迷悟并论,先迷、后悟。迷中,初先正明其迷,「以此因」下明迷有失。前中,初言「有诸众生颠倒心言无佛法」等明其所谤,「生死流」下彰其所立,宣说一切唯是生死,犹如幻化,「修集是见」结明其迷,迷失可知。悟中,「若能发心见」等正明其悟,「乘此」以下明悟有得。于中先辨,「何以故」下引己为证彰悟有益。于中初先征前起后,何故见常使于果报随意而得?「我于往昔以四倒」等举损显益,「今已灭」下正明有益。「是名道谛」是第二段结明前法。「若有人」下是第四段结明前修,先结迷非、后结悟是,唯应结道,据后摄前,是故乘言「真见修习四圣谛法」是名总结。领解可知。
自下第二辩邪归正,此即答上正善具成,宣说四倒,欲令众生舍邪归正,是以论之。文中初辩,后迦叶领。辩中,初言「谓四倒者」总以标举。实有八倒,何以言四?为四对故。下广辩之,初先明其苦乐二倒,先明乐倒,次明苦倒,后总结之。是中乐倒少异余处,余处直说生死之苦以之为乐名为乐倒,此中宣说迷佛真乐妄取为苦名大罪苦,取此罪苦以为乐因,望得受乐,名为苦中生于乐倒。
文中有其六句三对:一明众生妄计佛乐以之为苦,二说彼倒心以为罪苦,此二一对;三释佛为苦成上初句,四说前罪苦以之为乐,此二一对;五难破佛乐成佛为苦成上初句,六结前计苦为乐是倒,此二一对。
就初句中,「非苦为苦名曰颠倒」总以标举,下释其相非苦,如来解其所迷。生倒想者谓佛无常,彰其所立,无常故苦。
第二句中,「若说如来是无常者」牒前倒想,「名大罪苦」结以为苦。此是罪过,与苦作因,故名罪苦。
第三句中,「若言如来舍此苦身入于涅盘」举灭证苦,「是名」下结。
第四句中,「我若说言如来常者即是我见,有无量罪」畏乐为苦,「是故应」下取苦为乐,取彼颠倒罪苦为乐。言是故者,是说佛常有无量罪。「故应说佛无常」,说佛无常谓当道理,是以复言「如是说者我即受乐」。
第五句中,「如来无常即为苦」者自立苦义,此乃名前如来舍身入于涅盘以为无常,无常故苦;亦可无常是其有为生灭行苦,故言是苦。「若是苦者,云何生乐」,难破佛乐,成佛为苦。
第六句中,「苦中生乐名为倒」者,谓于颠倒罪苦之中妄取为乐,故名颠倒。
次明苦倒,「乐生苦想名为颠倒」总以标举。次广释之,于中三句:一迷乐计苦,「乐即如来」辩其所迷,道言「苦者如来无常」明其所立,「若说」已下牒以结之。二破乐成苦,「如来常住是名为乐」反以纵立,「若我说常,云何复得入于涅盘」举应难破;三难破非苦成佛非乐,「若言非苦」举他所立,「云何舍身而取灭度」举应难破。
上来广释,「以于乐中生苦」下结,「是名初倒」总结前二,谓四对中初对到也。
第二对中,「无常常想、常无常想,是名颠倒」总以标举。次释其相,于中但明无常计常、常计无常。上来数辩,今略不论。言「无常者,名不修空」,明无常所以不修空,「故寿命短促」,正明无常。由不证空,随有流变,故命短促,此明所迷。「若有说」下明其所立,「是名」下结,「名第二倒」总以结之。
第三对中,「无我我想、我无我想,是名颠倒」总以标举。下释其相,先明我倒,「世间之人亦说有我」正举我倒。佛性亦尔,举正显邪,「世人虽」下明邪异正,「是则」下结。下次明其无我之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举其所迷。「世间说」下明其所立,「世说无我」正明起倒,「是名」下结,「若言」已下引说证无。准验斯言,破相之空定非佛性。「名为」下结,「是名第三」总以结之。
第四对中,「净不净想、不净净想,是颠倒法」总以标举。下广辩之,于中先明净计不净,净「者即是如来常」等辩其所迷,「若有说」下彰其所立。下明净倒,「不净净想名颠倒者」总以标举,「若有说」下广以辩之。「若说身中无一不净」正明起倒,「以无不净定当入」下举终显始,成其净义,涅盘之果名清净处。「如来说」下破秽显净,「是名」下结,「名第四倒」总以结之。领解可知,示同始行,故言「自前悉名邪见」。
自下第三舍相入证,答上问中「云何作善,大仙今说」。彼问如何?释有三义:一据修作问「凡夫二乘皆作善业不得菩提,菩萨云何修作善业能得菩提」,下佛教之,舍离有无,趣入中道,如是作善,便得菩提;二对果为问「若使当来有果可得,可须修善;若无可得,云何作善」,下佛答中明诸众生现有佛性当必得果,如子在胎定生不久,但须修善;三对理为问「我今不知所趣入处,云何作善」,下佛答之,有如来藏可以趣入,宣修善业。
文中有二:一明众生有如来性可以趣入、二「方等经如甘露」下教人趣入。前即所证,后即能证。前中复二:一正明有性、二「迦叶白佛实无我」下问答重显。前中,初明凡夫众生有性不见,婴孩喻下明二乘人有性不见。前中,先问二十五有有我不也?问由何生?如来向言世虽说我,无有佛性;迦叶知有,所以为问。下佛答之,佛性之义如别章释。文中,初法,次喻,后合。
法中三句:初言「我者即如来藏」指斥我体,望直说我惧同情取,以是义故对藏以说。如来藏者佛性异名,论其体也是真识心,于此心中该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为藏。又为无量烦恼所藏亦名为藏,如来法身蕴此藏中名如来藏。又此藏中出生如来,是故亦名为如来藏。
二「一切」下明众生有。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能为佛因,名「有佛性」,如睡心中有觉悟性,亦如矿石有金银性。如是一切,此性是其众生自实,故名为我。以是我故,一切有性即名有我。何不望直说生有我,乃先说性方言是我?此如前释,望直说我惧同情取,故说有性就之辩我。我义不同,凡有四种:一自实名我,所谓一切诸法体实;二自在名我,谓八自在,如下文说;三是假名集用之我,如下所说六法中我,五阴诸法集成我人;四是外道所立神我,今所论我是其初门。
三「如是我」下明诸众生不见所由,由烦恼覆故不能见;道言「本来为恼所覆」即显不同八自在我,道言「常为烦恼所覆」即显不同世谛假名无常之我,道言「一切众生不见」即显不同外道神我。
喻中有三:一凡夫有性惑障不见喻、二「有异人」下佛始为说彼闻不见喻、三「即于其家掘出」已下终为开示彼闻悟解喻。初中,「贫女」喻诸凡夫,无德称贫,能生真解故名为女。五阴为舍,即阴有性,故言「舍内多有金藏」,自己心识名为「家人」,心有麁细利钝之殊说为「大小」,不觉自身有如来性名「无知者」。亦可二十五有众生名为家人,人有胜劣名为大小,不同解性名无知者。
第二段中,文有三对:一佛劝修行彼要见性喻、二如来许示彼闻不信喻、三佛害己能彼闻求见喻。就初对中,「有异人」等喻佛劝修,佛超群俗名为异人。善解造修显性之法名「知方便」,以法告示名「语女人」,劝之断障,令善益彼名「雇除草」。下要见性,女即答言「我不能也」,反要见性机显圣心义称为答。若无所证,不肯修断,名我不能。「若能示」下顺要见性,未来解心假现修生名为「我子」。若佛显性,今我当求解心证见,故云若示我子金藏。为性勤修,名为「速作」。第二对中,「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如来许示。「女人答」下彼闻不信,「我家大小」义如前解。性在我身,我尚不知,况佛异人,能知我性?能示我子?第三对中,「是人复言我审能」者,佛因彰己能知能示,「女人答」下彼闻求见,非直求于当来证见,亦求现在随文解见,是故说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
上来三对合为第二,佛始为说,彼闻不见。
自下第三终为开示,彼闻悟解。「即于其家掘出金藏」喻佛开示,如来今于众生身中开示佛性名于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见」下喻明众生因说悟解,寻说解性名为「见已」,解性释心故云「生喜」,妄中见真故「生奇想」,解法敬佛名「宗是人」。
合中,初先依文正合,「善方便」下随事重合。前正合中,依上三段次第合之。「佛性如是」合初段中舍内金藏,「一切众生不能见」者合前家人大小不见,「如彼宝藏贫人不知」举喻以帖,宝藏帖性,贫人不知帖生不见。「我今普示众生佛性为烦恼覆」合第二段,向前喻中文有三对,今总合之。「如彼贫」下举喻以帖。「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合第三中即于其家掘出金藏,「所谓佛性」指其藏体。「而众生」下合第三中女见生喜,「宗仰如来」合宗是人。就下随事重合之中事别有三:一能开人、二所示者、三所开金。「善方便者」举能开人,「即是如来」对法以合;「贫女人者」举所示人,「即一切生」对法以合;「金」举所开,「即佛性者」对法以合。
就明声闻有性之中,先喻、后合。喻中有三:一昔说无我喻、二「因告女」下无我覆真喻、三「遂至」下今说真我喻。就初段中,「女」喻如来,佛能养化故说为女。佛于过去化诸众生,令起大机,名「生一子」,所化众生法身未增名为「婴孩」,起惑计我名为「得病」,佛心慈怜说为「愁恼」,访求化义名「觅医师」,化仪现心名「医师来」,说无常、苦、无我等治名「合三药」,「苏、乳、石密」举其药体,劝之修习名「与令服」。
第二段中,句别有三:一化义现心喻、二「是时女」下权言覆实喻、三「小儿渴」下所化众生执权舍实喻。就初句中,正说无我兼遮说我名为「因告」,为化之仪现于圣心名「告女人」,如来昔教声闻弟子修学无我名「服药已」,未得受我名「莫与乳」,暂停非永以是言「且」。我患既除,无我治癈名「药消已」,方得说我名「乃与之」。第二权言覆实喻中,佛说无我隐覆真我,故言「女人苦味涂乳」,诫令舍我名「母语儿」,「我乳毒涂」真为权隐,未可受习名「不可触」。第三执权舍实喻中,所化众生大欲渐起名为「儿渴」,厌小心生说之为「乏」,求佛真我名「欲母乳」,执昔权言名闻毒气,未肯从真名「远舍去」。
上来三句合为第二,第三今说真我喻中别有四句:一为说真我喻、二始闻不受喻、三佛为会通喻、四领受修行喻。就初句中,我患既除,无我治癈名「至药消」,佛以大教拂权显实名「母以水净洗其乳」,以法招引名「唤其子」,劝学真我名「与汝乳」。第二句中,大欲转殷名为「饥渴」,保昔权言未肯受大名「闻毒气是故不来」。第三句中,化显物心名「母语儿」,「为汝服药以毒涂乳」明己昔说无我所由,「汝药消」下明今宣说真我所以。药消、洗意,义同前解,今学非过名饮「无苦」。第四句中,所化声闻闻佛会通名「儿闻已」,修学真我名「还饮乳」,学之不顿故言「渐渐」。
合中,依上三段之文次第合之。合初段中,「如来亦尔」合前女人,「为度」已下合医既来合三种药与之令服。于中三句,前之两句破离能取,后之一句破遣所取。就前二中,初破我见,后破余见。就初句中,「为度一切教修无我」量病受法,「如是修」下明学有宣,「永断我心」明其所离,谓离我见,「入涅盘」者彰其所得,得小涅盘。第二句中,「为除妄见」令其离障,谓离边、邪、戒、见取等,「示现出法」令修对治,谓示出世无漏道法令其习学。前断我见明其证灭,此断余见令修圣道,言之隐显,理实齐等。第三句中,「复示世间计我非真」令舍妄我,世人多计五阴为我,今知此我虚妄不真。「修无我法清净身」者令学无我,观身无我,见身空寂,不于身中妄立神主名清净身。亦可初句令成断德,故经说言「永断我心,入于涅盘」,后之两句令成行德。
行中,前句断除四见,修习净心;后句除我,修清净身。亦得说言初句令人证无学果,故经说言「永断我心,入于涅盘」,后二令人修起学因。因中,前句断除四见,修起正智;后句除我,修习净身。虽有多义,初门应善。
「喻如」已下合第二段,喻中三句但合第二,先举前喻,后合可知。「如彼女」下合第三段,喻中四句但合第一、第三、第四,第二一句略而不合。「如彼女人洗乳唤子,欲令还服」,举前喻中初句之文,「我今亦尔说如来藏」举法以合,「是故比丘不应生怖」合第三句「我乳洗竟,饮乳无苦」。「如彼小儿闻唤还饮」举前喻中第四句文,「比丘亦尔」举法以合,「应自分别如来祕藏不得不有」约喻以劝。
上来一段正明众生有性不见,自下第二问答重显,有二问答:第一迦叶执相征实,难无佛性,如来辩实异相以答;第二迦叶执实征相,难无杀生,如来辩相异实以答。就初难中有十二句,前二难上一切众生悉有我性,后十难前从本以来常有之义。就前二中,「迦叶白佛实无有我」反佛前言,「何以」下释,先自征责,然后显无。「生时无知」以相验实,「若有我」下以实责相,「以是义」下结成无义。第二句中,以有终没证成无我。后十句中,第一以其差别之义难破性常,「若皆有性是常住者」牒佛前义,「应无坏」者约实征相。相别名坏,若性是常,常法不异,一切众生应无种种差别坏相。「若无坏」下难破无坏,成相差别。「今见」已下以相差别难破性常,「业缘不同」明其因别,「诸趣各异」彰其果别。因果既别,何处得常?第二「以有胜负」难破性常。第三「以有杀、盗、淫」等诸不善业难破性常。第四「以其饮酒醉乱」难无性常;第五「以其盲不见色、聋不闻」等难破性常;第六「以避火坑、毒」等难无性常;第七「所更后便忘失」难无性常;第八「以有老少等别」难破性常;第九句中就处以征;第十句中约杀以责。
下佛答之,初力士喻答前二难,明性是有;下雪山喻答后十难,显性是常。就明有中,初喻,次合,「如来祕藏如是」已下结叹经胜。喻中有三:一凡夫起惑覆障佛性喻、二「即命」下二乘习空不见真我喻、三「时良医慰力士」下佛为显实令彼证见喻。三中,初段还显向前贫女喻中凡夫不见、第二显前婴孩喻中二乘不见、第三成前两段之中佛开令见。
就初段中,「王」喻如来,三千世界佛所化处名为「王家」,凡夫众生惑性增强名为「力士」,心有佛性故言「眉间有金刚珠」,诸恶知识名「余力士」,由近恶友,彼此烦恼同皆现起,故云「捔力」,相领善法名为「相扑」,心对惑缘名「头抵触」,心中之性为相隐覆名「额上珠寻没肤中」,隐而不觉名「不自知是珠所在」,由性隐覆多受诸苦名「处有疮」。
第二段中,别有四句:一患机感圣喻、二「时有明」下佛知机病喻、三「医寻问」下征情责实喻、四「力士惊」下彼闻舍我喻。就初句中,患机感圣名为「命医」,求佛除障名「欲自治」。第二句中,佛为「明医」,深闲治法名「知方药」,知苦由于迷理而生,故言「知疮因珠入体」,佛性虽隐,在于现在浅近身中,名「珠入皮」,现有不灭故曰「停住」。第三句中,如来出世,以理征凡,故言「良医寻问力士」,责其心中所计吾我名「额上珠为何所在」。然诸众生所计之我原从佛性真我处起,真我隐没,便于无处妄计有之,佛今无处征使知无,令于有处起意趣求,故今征问为何所在。第四句中,明诸凡夫被圣征穷方觉无我,乍见无我翻违旧意,故云「惊答我额上珠乃无去耶」。既觉神空,谓呼佛性真我亦无,故言「是珠今何所在」,疑同有为,虚妄无实,是故说言「将非幻化」,退心声闻虽复退大,暂时学小,心恒不畅,名「愁啼哭」,如舍利弗每伤是也。
第三段中,句别有四:一佛为显实喻、二「不信医」下始闻不受喻、三「执镜」下佛重显示喻、四「力士见」下彼闻悟解喻。就初句中,退心声闻失大愁恼,如来显性以安其心名「慰力士」,有性必得是故劝言「不应愁苦」,「汝因鬪时宝珠入体」明隐所由,由对惑缘性隐身中名珠入体。「今在皮裹」示其所在,住于现在浅近身中,不在未来深远之身名在皮裹。影现于外,证有不虚,相现圣心名影现外。「汝曹鬪」下明诸众生不见所以,曹犹辈也,由惑炽盛故隐不知。
第二句中,始闻不受名「不信医」,「若在皮」下显不信相,现身名皮,未来世中证性之身深远如筋,性在现身名在皮裹。现在身中脓血不净,何缘不出?性在未来深远身中名在筋里,当有现无,不应可见。迷理疑教,故言「云何欺诳于我」。
第三句中,重为显示《大涅盘经》能有显了,说之为「镜」,佛以此经显照物心名为「照面」,心中之性修显在经名「镜中现」。
第四句中,彼闻悟解寻说知性名为「见已」,怪妄有真故言「惊怪」,庆妄有真故「生奇想」。
就下合中,依上三段次第合之。合初段中,「众生如是」合前力士,「不近知识」合与力士角力相扑,「虽有不见」合都不知是珠所在,「而为贪」等合没肤中,「故堕」已下合处有疮。
「贪、淫、瞋恚、愚痴覆」下合第二段,前有四句,但合第四。于中先明二乘之人本为惑覆,不见佛性,「如彼力」下明由不见专觉无我,「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牒举前喻,「众生亦」下举法以合,以不近友不知密藏故修无我。「喻如」已下明二乘人修无我故不见真我。「喻如非圣,虽说有我,不知我性」,举凡显圣,凡未同圣故云非圣。「我弟子」下辩圣同凡,声闻弟子同前凡夫不知真我,故云「如是」。
下广之,「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修无我」者,谓不亲近大乘知识,专修无我。「亦复不知无我处」者,不知无我正在有为。「尚自不知无我真性,况复能知有我性」者举浅况深,明不知我,举浅拟深是以言「尚」。法空以为无我真性,一切诸法实无我故,二乘之人但知生空,不解法空,名为不知无我真性。无我易解,犹尚不知,况复能知有我真性?
善男子下合第三段,向前喻中句别有四,今合第一、第二、第四,第三不合。「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合上初句,「喻如良医示力士珠」举喻以帖。「是诸众生为烦恼覆,不识佛性」合第二句始闻不信。「若尽」已下合第四句因说悟解,先举其法、后以喻帖。
上来合竟。「如来祕藏如是无量不可思」者,是第三段结叹经胜,由经见性,所以叹之。《大涅盘经》名为祕藏,所辩义广故言无量,所显义深名不可思。亦可此言结叹佛性,性名祕藏,广名无量,深名不思。
上来一喻答初二问,明生有性;自下一喻答后十句无常之难,明性是常。于中,初喻,次合,后结。喻中有六:一众生有性惑障不见喻、二「有人闻」下举其见者证性是有喻、三「王既没」下随缘转变喻、四「是药真」下体常一味喻、五「凡夫薄」下举凡不见显性深胜喻、六「复有王」下举后证见明性是常喻。
就初句中,「雪山有药,其味极甜」喻生有性,山喻五阴,药喻佛性。「名曰乐味」列名显法,食能生乐故名乐味,喻明佛性证成胜乐。「其味极甜」辩相显法,喻明佛性体味精纯。「在深丛」下喻诸众生惑障不见,丛喻烦恼,烦恼覆障故不能见。
第二句中,「有人闻香知地有药」举彼菩萨闻见佛性证性是有,「人」喻菩萨,依经闻名名为「闻香」,知身有性故言「知地当有是药」,实有称言名为当有,不言当来方始有矣。「过有王」下举佛证见明性是有,过佛为「王」,欲于自身求佛性名「于雪山」,为见佛性,世世修道,故言「为药,在在处处,造作木筒以接是药」,行勋满足,理从缘显,名「药熟时」,阴身中现名「从地出」,显在行心名「集木筒」,证会本性名「味真正」。
第三句中,「王既没已」喻佛灭后,性从缘变故言「是药或酢、醎」等,「如是一」下释别所由,随处故尔,亦得名为结别所以。此即答上后十难中前九难也,明性随缘故有差别、胜负等异。
第四句中,「是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答第十难,明性体常,不可断绝。
第五句中,「凡人」喻于凡夫、二乘、始行菩萨,显性行微名为「薄福」,想心推求故说「䦆斵」,勤求不见说言「加功困苦不得」。
第六句中,后佛为「王」,果成名「出」,显性缘具名「福因缘」,证性体实名「得药味」。
合中,第二略而不合,余皆合之。合初句中,「如来祕藏」合雪山药,「其味亦尔」合名乐味,「其味极甜,为烦恼覆」合在丛下,「无明众生不能见」者合人不见。「一切」已下超合第三,「一味喻性」合前文中如是一味,「以烦恼故出种种味」合随流处有种种味,「谓地狱等」显种种相,亦即合前或酢、醎等。「佛性雄」下合第四段真味在山。于中,初先正就佛性明不可杀,「如我性」下以性即藏成不可杀。前中,初言「佛性雄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正明佛性他不能杀,「若有杀」下反明佛性他不能杀,「如是佛性终不可断」结明前正,「若可断者无有是处」结明后反。后段之中,初性即藏,后明叵坏。「虽不可」下合第五段凡夫䦆斵困苦不得。「若得成」下合第六段。
上来合竟。「以是因缘无能杀者」结答上问成不可断。前六段中偏就四段结答上矣。上来迦叶执相征实难无佛性,如来辩实异相以答。自下迦叶执实征相难无杀生,如来辩相异实以答。难意如何?若性叵杀应无不善,下佛答之,明相异性故有杀生,以有杀故有不善业。
文中,初先正对前问明有杀生,「必定当」下结叹法深。前中,初言「实有杀生」总明有杀,「何以」下释。释中有二:一明佛性不离阴相,杀之有罪,翻前问中无不善业;二「非圣」下明其阴相不即佛性,是故可杀,翻前无杀。前中,初明性不离阴,故坏五阴名曰杀生,以违性故明知由杀堕坠恶趣,后明由业有刹利等种种差别。后中,初明众生我相异于佛性是故可杀,「譬如」已下明诸众生阴法异性是故可杀。前中两句,一明妄异真,「非圣之人横计我等」举彼凡我,「如是」已下辩妄异真;二「出世我」下明真异妄,「出世我相名为佛性」举彼真我,「如是计我名为最善」叹真异妄。
阴异性中,约智辩异,五阴可思,佛性叵测,是以不同。于中先喻,次约显法,「以是义」下结阴可杀。喻中,「有人」喻求性人,闻身有性名「知伏藏」,用己明心观阴求性名「取利䦆斵地直下」,正意名直。「磐石砂砾直过无难」明相异性,阴中细者名石砂砾,思无不彻名过无难。「唯至」已下辩性异相,性如金刚,情不入实名「至金刚」,不能穿彻,实义出情,故言金刚刀斧不坏。
合中,「佛性亦复如是」合前伏藏。「一切论者及天、魔」等合上有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名为论者,此等皆是求性之人,所以举之。「所不能坏」合至金刚,「不能穿彻五阴相」等却合斵地,磐石、砂砾直过无难,先举其法,后以喻帖。「性如金刚不可沮坏」合夫金刚力斧不坏。
下次结之,以是五阴是起作相可坏义故,坏五阴者名为杀生。上来正答,下叹显深。性虽常住而阴可杀,阴虽可杀而性恒常,故知佛法不可思议。
上明有性,下教证入。于中有二:一教三归趣入之始、二「更为汝说入如来藏」下教示中道趣入之终。前中,如来先教趣入,「迦叶白佛我知问」下迦叶奉行,如来述赞。前中有三:一因迦叶请,略教趣入:二「尔时迦叶复说偈」下迦叶彰己不识真归,亦复不知归之所以,反依昔别,如来重教;三「迦叶白佛我亦归」下迦叶彰己相实通归,佛教甄简。
就初段中,如来初先略言,起发迦叶启请,后佛偈答。前中四句:第一如来彰经深重明如甘露亦似毒药、二迦叶请、三如来试问欲知藏不、四迦叶请。就初句中,言「如甘露亦如毒」者,于信能益故如甘露、于谤能损故似毒药。道此何为?三归真性由经趣入,故说甘露令人信乐,明是毒药使人舍谤。此义未显,故第二请如来「何缘说方等经譬如甘露复以毒药」。欲求祕藏,须知乐不?故第三问「欲知藏不」。彼闻欣踊,故第四请,云「我欲知」。
下佛答中有十一偈,初七偈半对上初请,明此经法如甘、如毒;后三偈半对向后请,教入祕藏。就前段中,初四偈半正就经法明如甘露、亦如毒药,后之三偈就人以显。
前中,初有两行半偈以其二喻呪于一法,后之两偈以其一喻况于一法。复就前中,初一偈半立喻显法。喻中初偈甘露为喻,即约愚、智,明损、明益;后半以其毒药为喻,亦约愚、智,明损、明益。下一偈合,于中,前半合上甘露,道言「无碍智甘露」者,此《涅盘经》于彼无碍智慧之人得名甘露,「所谓大乘」斥出其体。「如是大乘名亦毒药」合后半偈,先牒向者,后句「大乘」下就明毒翻前甘露。
就下一喻况一法中,初偈立喻,「如苏、醍醐及以石蜜」举其喻体,此诸事中取一为喻,非是并取。「服消则药、不消则毒」明其损益。后偈合之,「方等如是」合苏、醍醐及石蜜等,「智为甘露」合消为药,「不知成毒」合后不消则为毒药。
就人辩中,偏举智者,愚略不论。于中,初偈名二乘中学大乘人以为智者,「声闻、缘觉」举其智者,「大为甘露」约人显法,「如诸味中乳最第一」辩法同喻。中间一偈说菩萨人以为智者,「如是勤进」标举智者,以诸菩萨求佛无间故曰勤进。「依大乘」等约之显法,依于大乘凭教入证,「得至」已下因证成果,「得至涅盘」到涅盘果,「成人象王」成就佛果,所成之佛人中最胜,犹如象王畜中力胜,约喻名法名人象王。涅盘是其性净涅盘,唯可修显,不可修作,故言得至。佛据方便,从因修辩,是故言成。依大乘法能成此德,故言甘露。末后一偈说凡夫中解佛性人以为智者,「众生知性」标举智者,「如迦叶等」叹以显胜,解同菩萨故如迦叶、诸菩萨等。「无上甘露,不生、不死」约之显法,依此大乘甘露法味证会常住,成就常果,故无生死,已能成就无生死果故名甘露。
就下教入祕藏之中,先应解释三归之义,义如别章。然后释文。文中有四:初有半偈总劝分别、次有半偈正教祕藏、次一偈半彰益劝观、末后一偈结叹显胜。
初中,「汝当善分别」者,三归有二:一是别相、二是一体。随其事相三归各异名为别相,论其实性三归体同名为一体,佛今劝人舍别取同,故言当善分别三归。就正教中,「如是三归则我性」者牒前所劝一体三归,此三归性则是我性。如上所辩,佛性真我名为我性,此之我性据佛以论即是诸佛法身自体,以佛法身共众生体无二性故。若性无二,何故众生名为佛性、佛名法身?释言:若此据佛以论,性外更无烦恼可得,是故佛性即是诸佛清净法身。若据凡取,实为妄隐,与后显时净德为本,便名佛性。二义虽异,论体不殊,是故佛归即是我性;据法以论,此我即是诸法之体,故法即我;据僧以论,此义即是僧之体实,故僧即我。故三归性即是我性。道此何为?欲使众生于自身中求三归依,依彼三归趣入自实如来藏性。
彰益劝中,麁判有二:初偈明其证实之益,后半明其出相之益。略分有四:一标举实观,审观名谛。「我有佛性」言义不足,若具,应言我有法性及与僧性,以偈要迮,不具言之,说彼我性为佛体性名有佛性,亦可说之为佛因性故名佛性。二「当知」下明观利益,由观我性有佛性等故入祕藏。三「知我」下重举实观,我者犹是向前我性,我所犹是向前佛性及法、僧性,此三皆是我中所有,故云我所。四「是人」下明观利益,证实离相,无世可在,故得出世。
下结叹中,前半叹胜,后半结之。
第二番中,初先迦叶彰己不知,反依昔别,后佛重教。前中「迦叶复说偈言」经家序列,下举所说,有其十偈,相从为三:初有五偈,迦叶彰己不识真归,亦复不知归之所以,反依昔别;次有两偈审定有无;下有三偈举佛前说不知之损,请佛教示。
前五偈中,初四行半迦叶彰己不识真归及归所以,末后半偈反依昔别。前中初偈明己不知始心归趣,次有半偈彰己不知正修所行,后之三偈明己不知究竟所成。
就初偈中,「我都不知归三宝处」明己不知,三俱不知名都不知。「云何当」下问归趣法,佛果是其无上无畏,云何归趣?次半偈中,「不知三处」彰己不知,「云何作」者问佛修法。所修诸行不同真我故名无我,亦可所起缘修对治性非真实故名无我,此无我行云何许作?
后三偈中,初之两偈别问三归,后一总问。就前别中,初问归佛。「云何归佛」问归所以,云何劝我归依此佛。准答如是,非问所归,下皆同尔。「而得安慰」问归所成,果绝危怖名为安慰。云何许得?
次问归法,「云何归法,愿为我说」问归所以,云何劝我归依此法,「云何自在及不自在」问其所成。所证真我名为自在,方便行德不同真我名不自在。云何许得?亦可诸佛八自在我名为自在,缘修对治性是流变名不自在。前句云何得自在者问其所成,后句云何不自在者问其所行。
下问归僧,「云何归僧」问归所以,云何劝我归依此僧。「转得无上」问其所成,佛果穷极名「无上利」。此无上利云何转得?
上来别问,下总问之。「云何真说未来成道」是顺问也,若具为文,应言「此事道理云何,愿佛为我真实宣说未来实得成佛道不」。「未来不成,云何归三」反以征问,未来若无果德可成,云何劝我归依三宝?
上来彰己不识真归,自下半偈反归昔别,「我今无预知」彼未来成与不成,「当行次第」别相三归。于别相中,佛上、法中、僧以为下,故云次第。
第二审定有无之中,偈文有二:初之七句就喻审定、末后一句将喻类法。就前喻中,初之半偈就无反征,令未怀妊,云何已作生子之想?佛亦如是,身中未有三归真性,云何已作成佛之想?「若必在」下就有述可,「若必在胎则名有子」可其有义。子若处胎,定生不久,述其生义。三归如是,若在身中则名为有。「身中若有,定成不久,是名子义」总以结定,是名为子。无有之义。「众生业然」将喻类法,亦得名为辩法同喻,众生身中三归真性能生当果名众生业,同子有无故名亦然。
第三段中,偈文有三:初之一偈牒佛上言,明不知损;其次一偈明己不知,请佛断疑;末后一偈明佛能知,请佛宣说。就初偈中,「如佛所说,愚者不知」牒佛上言,如来向前〈四谛章〉中宣说愚人不知道谛,于道谛中不知三宝常住不变谓是灭法,以不知故轮转生死,故今牒之,明己不知。请佛断中,初有半偈明己不知,迦叶现今身为俗人名优婆塞,但归别相,未归一体,无真归行,故曰假名。「不知真义」显假名相,不知一体真三归义,以不知故当有所损,唯愿断疑,正请宣说。明佛知中,「如来大智」明佛能知,「唯垂」已下请佛宣说,「唯垂分别」总请宣说,「愿说宝藏」别请宣说。
下佛教中,依上三段从后向前次第答之。初偈勅告许为宣说,对上迦叶第三段请;其次一偈明有不无,对前迦叶第二段请;后两偈半明归利益,对上迦叶初段之请。初中,「迦叶!汝当知」者,勅告之辞。「我今为汝」许为宣说,「善开密藏」彰己所说,对前请中愿说宝藏。「令汝断疑」明说利益,对前请中除断我疑。第二偈中,「当至心听」勅诫之辞,「汝于」已下明三归性是有不无,「汝」是迦叶,及「于一切诸菩萨」等内有真实三归之性,与我释迦名字不殊,「名第七佛」同一名号。于七佛中,释迦最后,名第七佛。释迦是性,此翻名能;牟尼是字,此翻名满。众生身中法身充满,与牟尼尊德满不殊,故「与第七同一名号」。三归真性含识同有,何故偏云汝于菩萨?彼求见故,佛对说有。有义实通,有应同于一切诸佛,何故但言同第七佛?以第七佛名为满故。
自下一段明归利益,对上初请。云何对乎?前问云何归佛、归法及以归僧,问归所以,今明归依真性三归,永离邪过,故须归依。又前问言云何当趣无上无畏,今明如是归三宝者则得无畏,如是答也。就此文中,先答向前云何归佛、归法、僧等,末后半偈答上云何当趣无畏。
前中初言「归依佛者」标牒所问。下明归益显归所以,「真名优婆」顺正之益,归佛行成,故得真名优婆塞也。三归之中并应论此,就始偏彰。「终不更归其余天神」离邪之益。若当归依别相之佛,此身虽不归余天神,以其依行未成就故,后生容使归余天神;若就我性归真佛者,归真行成,终更不归余天、余神。天谓梵天、自在等,天神谓世间种种鬼神。
「归依法者」标牒所问,「则离杀害」明归利益,显归所以。若归别相三乘之法,此身之中虽离杀害,以其依行未成就故,余身容使归依外道杀害众生祀祠之法;若就我性归真法者,归真行成,永更不归其余外道杀害之法。
「归依僧者」标牒所问,「不求外道」明归利益,显归所以。若归别相三乘之僧,此身虽不依于外道,以其依行未成就故,余生之中容使更归其余外道;归此一体真实僧者,归真行成,永更不归其余外道。
「如是归三则得无畏」,答上云何当趣无畏。以归如是一体三宝断离邪过,故得成佛,永无所畏。
第三番中,迦叶初先相实通归,偈后长行佛教甄简。前中四偈,初偈归昔别相三宝,余偈归今一体三宝。前归别中,「我亦归三」正明归别,归别同一是故言「亦」。下叹显胜明归所以,「是名正路」菩萨所依,「诸佛境界」是佛所托,依之成佛名佛境界。亦可别相三宝中,佛是佛所为;别相中,法是佛所说;别相中,僧是佛所化,名佛境界。
后三偈中,初之一偈举其所归一体三宝,次有一偈举佛叹胜明归所以,次有半偈彰己归依,后半自叹明归所以。初中,「三宝平等相」者同体义分,不同别相佛胜,次法,僧以为劣,故云平等。「常有大性」辩出前三,此名佛性为大智性。我性之中常有佛性,故言常有大智性耳。理实亦有法性、僧性,遏迮不论。「我性、佛性,无二无别」显前平等。亦与法性、僧性无别,略不具论。以三归性皆即我性,故曰平等。
次一偈中,初有两句明此真归菩萨所行故为佛叹,后之两句明此真归是佛所证故为佛赞。前两句中,先明佛赞,如来向前赞叹一体以为无上第一之尊,故言「是道佛所叹」矣。「正进安处」出其所赞,明是菩萨正精进者所安止处。后两句中,先举所赞,此之一归非直是彼正进安处,亦名诸佛正遍知者之所证见。下明佛叹,以正遍者所证见故为佛称赞。前对之中先明佛赞,后出所赞;后对之中先举所叹,后明佛叹,文之左右。
次半偈中,「我亦趣善逝所赞无上道」,明己归依一体三宝,同向别相是以言「亦」,「善逝所赞」义如前解。后半偈中,「是最甘露,诸有无有」,迦叶自叹,明归所以。治病中胜,名最甘露。离相中极,妙出三有,故言「诸有所无有」矣。
下佛对之,教其甄简。于中初略菩萨应作,「如是思」下广教甄简。略中有三:一劝舍昔别,不应如诸声闻、凡夫分别三宝;二「于此」下劝学一体,于中先明大无三别,「所以」下释,释相可知;三「为欲化」下会通昔别,为化说三,正会昔别。「若欲」下劝。
广中亦三,与前不次:一劝学一体、二「如来者名无上」下会通昔别、三「是故汝今不应受」下劝舍昔别。前中先教自学真归,「若欲尊」下教他修学,自中但教修学佛归,法、僧二归略而不论。初言「菩萨作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舍相趣实,念舍情相,求己身中法身之佛名为归佛。「若即此」下证实舍相,舍妄证实,名自成佛。自成佛时,自外更无他佛可求,故不恭敬诸余世尊。「何以」下释,初先征问何故不敬?「诸佛平等,等为作依」,对问释之。诸佛体同名为平等,用此等身与物为依,故诸众生到所依处即与诸佛法身体同,更无别异,说不恭敬诸余世尊,非谓彼此德等不敬。
教他学中,文别有二:一教他行、二「譬如人」下明教他心。教他行中,初教凡夫舍伪归真,「若有分别三归依」下教于二乘舍别归一,「于生盲」下双牒以结。就教凡中,先教归佛,句别有二:一教众生归佛法身、二「亦令」下教他众生归己法身。前中,「若尊法身舍利,应敬塔庙」寻相趣入。此法身者,佛法性身。舍利胡语,此翻名身,胡汉并举,故言尊重法身舍利。法身无相,难以趣求,故教敬塔以尊法身,良以法身无处不在,故敬塔庙即得名为敬佛法身。「所以」下释,初先征问,「为重法身,所以礼敬塔庙者何」。「为」下释之,以诸众生不见法身,为欲度彼,故教敬塔,寻相趣入,举此为欲类于自身。
第二句中,「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准前类后,归己同前,是故言「亦」。亦以菩萨法身难见,故教众生敬己阴身而为趣向,己身即是法身住处,故名塔庙。何不令生于自身中起塔庙想,乃令众生于菩萨身起塔想乎?释言:令生于自身中起塔想者,即是向前自行门摄;今明菩萨利他之行,故教众生于菩萨身起塔庙想。「如是」下释,「以诸众生用我法身为归依处」,故令于我五阴身中起塔庙想。
次教归法,「一切众生皆归非真邪伪之法」举其所教,亦即显其须教所以。别相不实故曰非真,理外妄立称曰邪伪。亦可名彼外道邪法以为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教令归实,先教别相,后教一体,故云次第。亦可先教真佛,次教真法,故云次第。
下教归僧,「又有归依非真僧者」举其所教,亦即显其教之所以,归别相众名非真僧,亦可名彼外道邪人为非真僧。「我当为作真归僧处」教令趣实,菩萨教彼于己身中求真实僧,故言为作真归僧处。
上来教凡,下教二乘。「若有分别三归依者」举其所化,小乘众生唯取别相名分别三。「我当为」下化之归一,一佛性中义别三归,故言为化一归依处无三差别。
自下第三双牒以结,「于生盲众为作眼目」牒前教凡,「复为声闻、缘觉作归」牒教二乘。「如是」下结,教凡归真名为无量恶诸众生而作佛事,教小归一名为智者而作佛事。
上来一段明教他行,自下第二明教他心。于中有二:一对凡夫作真归心、二「作是思」下对二乘人作一归心。前中先喻,喻别有三:第一王喻,喻教菩萨于诸众生作佛归心,自欲与彼作佛归覆;二王子喻,喻教菩萨于诸众生作法归心,自欲与彼作法归覆;第三臣喻,喻教菩萨于诸众生作僧归心,自欲与彼作僧归覆。
就初喻中,「如人」是王,喻于菩萨。教人破相名「临阵时」,念己胜他故言「我于是中第一」,以能教他破舍别相归心佛故。念他归己故言「一切悉依恃我」,谓依菩萨舍妄归真,又依菩萨我之真性故言依我。
第二喻中,「亦如王子」喻于菩萨念己能教其余众生舍离妄法,归依真法,故言「思惟我当调伏其余王子」,念己堪能绍继佛处,说佛真法,名「绍大王覇王之业」,念己所解胜过余人名为「自在」,念能令他同来归己,故言「令诸王子见归」。「是故」已下劝生大意,自念为物作归处故,不应生于下劣想也。
第三喻中,「如王王子」牒前类后,王牒初喻,子牒第二。「大臣亦尔」明后同前,念己于余小臣中胜,故言「亦尔」。「菩萨」下合,如王王子及如大臣,故言「如是」。
上来对凡起真归心,下对二乘起一归心。菩萨先思「云何三事与我一体」,下佛教示,「我示三事即是涅盘」,故名一体。然经论中说一不定:若就涅盘开示三归,宣说三归即涅盘体;若就佛性开示三归,宣说三归即是佛性;若就真谛开示三归,宣说三归即真谛体。故下文言「若能计三宝,常住同真谛,此即是佛最上誓愿。」若就常义开示三归,宣说三归同一常体,故下文言「我不说佛、法、众僧有差别相,唯说常恒,无有变易,无差别耳。」若就不二法门辩三,三即不二,故经说言「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此之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故曰一体。如是一切,今言三事,即是涅盘一门言尔。
上来第一教学一体,自下第二会通昔别,先举昔别,「为欲」下会。前中「如来名无上士」法说彰别,胜过法僧故曰无上。「譬如」已下喻说显别。别相三宝合为人身,「头最为上」喻佛最胜,「非余支」等喻明别相法僧不如,下合可知。下次会之,「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示现别相,「如世梯橙」,佛高,次法、僧以为下。
「是故汝」下大段第三劝舍昔别,于中初先劝舍别相,言「是故」者别相三归,为度世间方便示故,「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汝于大」下劝舍别心。定心舍别,故言「决断应如刚刀」。
上来第一佛教趣入,自下第二迦叶奉行、如来述赞。于中有四:第一迦叶彰己先解明今奉行、二如来述劝、三迦叶叹深、四如来述赞。初中有四:第一迦叶彰己自知,为他故问;二「欲令如来」下明己问意,庆蒙佛答;三「我亦安」下明己自行,转为他说;四「亦当证」下明己自证,转劝他人。
就初段中,先明自知,「我为」已下明问为他。于菩提中决意求实名「大勇者」。我为此人「问于无垢清净行处」,证实之智是其无垢清净之行,真性三归是其行处。
第二段中,「欲令如来为菩萨」等明己问意,真性三归是奇特事,能诠之教名方等经,为使如来分别奇特称扬方等所以发问。「如来悲」下庆蒙佛答。
第三段中,「我亦安住」明己自行,同佛称「亦」。「所说」已下明为他说。于中初言「所说菩萨清净行处」牒佛上言,「即是宣说《大涅盘经》」指斥其相,「我今亦」下明己传说。为他宣说《大涅盘经》,故言「我今广为众生称扬祕藏」,说经同佛,是故言「亦」。
第四段中,「亦当证知三归依处」明己自证,同佛称「亦」。「若有生」下转劝他人,于中初先劝他生信,「其有宣」下劝他宣说,「是故声闻、缘觉」已下劝他归依。劝他信中,「若有众生能信《涅盘》」举能信人,「则能了达三归依处」明信利益,「何以」下释。以此祕藏《涅盘经》中说有佛性,故信是经了三归处。劝他说中,「其有说者」举其说人,「皆言身中尽有佛性」明其说相,「如是之人则不远求」明说利益。「何以」下释,以己身有三归性,于未来世当成三宝,故不远求三归依处。劝他依中,言「是故」者,是我身中有三归性,未来即当成三宝故。「声闻、缘觉、及余凡夫皆应归依我之真性,恭敬礼拜」,起修趣顺,名敬礼拜。亦可菩萨自说为我,是我身中有三归性,是故声闻、缘觉众生皆应于我恭敬礼拜,与上文中「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其言相似。
上来第一迦叶奉行,自下第二如来述劝,以是信经及与说经有大益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
自下第三迦叶叹深。「佛性不思」叹其性因,「相好不思」叹所成果,随相似别,实即真性,是故不思。
自下第四如来述赞。「善哉」正叹,「汝成深智」出其善事。
涅盘经义记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