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三(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第二 于中略以四门分别:一科品次第、二诸方便摄、三释品名、四出品体。科品次第者,自下有十一品,是第二正陈本宗分:一〈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二〈声闻品〉、三〈菩萨品〉、四〈问疾品〉、五〈不思议品〉、六〈观有情品〉、七〈菩提分品〉、八〈不二法门品〉、九〈香台品〉、十〈菩萨行品〉、十一〈观如来品〉。〈菩萨地〉云「一切菩萨当云何学?谓有三种:一所学处、二如是学、三能修学者。」《瑜伽》十七地、《摄论》十殊胜,皆略为三:一境、二行、三果,并同〈菩萨地〉,谓先要知所学之处,次应依彼如是而学,然后方成能修学者。若不识知苦乐善恶、凡圣真妄一切境界,不能发起厌苦欣乐、修善断恶、舍凡就圣、证真离妄种种胜行。行既不修,果何以获?故先知境,次修妙行,后得果成。此经正宗明大乘理,故从〈方便〉终至〈香台〉,此九品是菩萨境;次〈菩萨行〉一品,是菩萨行;后〈观如来〉一品,是菩萨果。〈菩萨地〉中,所学处有五:一所化处,此〈观有情品〉是,一切众生为所化故。二利行处,〈方便品〉、〈声闻品〉、〈菩萨品〉、〈问疾品〉是,利他行故。三真实义处,〈菩提分品〉、〈不二法门品〉是,尽所有性、如所有性,等道理故。四威力处,〈不思议品〉是,神通威力等故。五菩提处,〈香台品〉是,明佛所有殊胜德故。〈菩萨地〉云「最先应达所化机宜,方名发起利他胜行。次知实义,可断可修,于威力门修成自利。次于果位无上菩提,爱乐希求,精勤修证。」今此不然,九品境中,菩萨所修他利为首,故初五品明利他行,威力门中通他利故、神通威力唯他利故。恐言他利有实众生,今破执真,显皆非实,唯有假情以为所利,故次一品明所化处。他利既周,应修自利,故次二品明真实义处,此二门中修自利故。从于果德爱乐希求,故次一品明菩提处。他利五品中,初四品明隐迹利他,后之一品明显迹利他。四品隐迹利他中,初一品总叙权,后三品别叙权。〈声闻〉、〈菩萨〉别叙昔权,〈问疾〉一品别叙今权。此〈方便品〉总叙权也。又初九品所学境中,分之为二:初八品别明二利,后〈香台〉一品总明二利行。别明二利中,初至〈观有情六品〉明利他行,后〈菩提分〉、〈不二法门〉二品明自利行。利他六品中,初五品明能利,后〈观有情〉一品明所利。能利五品中,初四品明密权能利,密为权迹行利他故;后〈不思议〉一品明显权能利,显为权迹行利他故。密权四品中,初一品总叙密权,后之三品别叙密权。〈声闻〉、〈菩萨〉叙昔密权,〈问疾〉一品叙今密权。今此〈方便〉总叙密权,故为首唱。〈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诸方便摄者,依〈菩萨地〉第四十五卷「菩萨方便善巧有十二种,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种。依内修证有六种者,一于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二于诸行如实遍知、三于无上菩提妙智深心欣乐、四顾恋有情不舍生死、五知诸行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六欣佛智故炽然精进。依外成熟有六种者,一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劝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二麨团示,施鄙秽田乃至蠢动傍生之类,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施善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无量果。二令有情以少功力引大善根,若信耶斋戒,为说八支圣斋戒法,乃至为他宣示佛教,令生净信。彼但由此一念善信,尚能摄受广大善根,况其相续。能以供具及劝他以供具供养,亦能随喜十方一切诸供养事。常修六念,音想归礼十方一切佛法僧宝。愿以自身普代受苦。有所违犯,想对诸佛发露悔往。如是自作亦观他为。又得菩萨胜神通者,化作种种诸变化事,往于十方佛僧所摄大福聚,常修无量亦劝他为。三于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四处中住者,令其趣入。五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已成就者,令得解脱。为欲成办后四种故,复修六种方便善巧:一随顺会通、二共立要契、三异分意乐、四逼迫所生、五施恩报恩、六究竟清净。」随顺会通,为通经义。共立要契,勤行善事,后以资什方施彼等。彼若不能速疾修道,后时于彼皆不施与。唯为利彼,非余意乐有不施等。若有家主,应告家属。有不知恩犯戒者等,当断常赐衣服等物,或当捶打。由是彼怖所为治罸,便勤断恶、勤修诸善。彼虽不乐,强逼令修。若于有情随力施恩,彼希报德,劝令修善。受报恩者,语言世事,非以相酬。要当知父母恩,乃至受持净戒,乃名大报我之恩德。若住第一地,生覩史多天,令诸有情念其菩萨当得菩提,愿在所生常得值遇,令诸有情起此乐故,乃至广说。是名六种方便善巧。今此即是后之六种,依外成熟一切有情方便善巧。上下文中随义皆有,不能繁引。又方便有四,一进趣方便,如七方便。二施为方便,即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三集成方便,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如说真如具恒沙德、智为门等,摄一切法,故十地云总同成别异坏等。四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施为,谓三业化等。此中即是第二第四方便。又解有三:一接下方便,唯为下人;二显上方便,唯显胜妙;三通彰方便,遍在上下。此乃接下名方便也。现身疾等,因说法故,亦可显上,叙其德故。赞叹如来功德胜故,亦通第三通彰方便。此意本是接下方便,为大居士现身疾等因说妙法,令发心故。又有二种:一回向、二拔济,此拔济也。 释品名者,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顺理益生为善,智用殊妙为巧。然有方便,下位可知;今显非彼言境,超下位之情,说名不思议。今明此事,故复名显,其不思议方便乃为所显、教为能显。旧经文阙,如初已陈。 出品体者,用后得智为体。诸教云:十度之中,后五皆以择法为性。品下亦言「善于智度,通达方便。」相以身语而为自体,为大居士现身有疾,是身方便;因说妙法,劝彼发心,是语方便。下文自显,故不引之。发身语本,即是方便,意相难彰,故经不说。 经 尔时(至)名无垢称。 赞曰:此一品中大文有三,初标能为善方便者;次「已曾供养」下,谈其实德;后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以善方便」下,彰其权迹。此即初也。于中有四:一住处,广严城;二行位,大菩萨;三种姓,离咕毗;四名字,无垢称。旧经少者,对寻可知。非宗义处,恐厌繁文,更不对辨。 经 已曾供养(至)深殖善根。 赞曰:下谈实德。有二十句,分之为二:初十八句,谈内实德;后之二句,诸佛咨嗟等谈外实德。旧经虽复前后不同,句义同此。此中二德:一久值良缘德,供养诸佛;二先修本行德,深殖善根。此二总摄四亲近行。 经 得妙辨才(至)游戏神通。 赞曰:此有四德,一获七种辨才德、二成三无生忍德、三得四总持德、四纵任六通德。如文次第,理义可知。七辨者,一捷辨、二迅辨、三应辨、四无疎谬辨、五无断尽辨、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三无生忍等,如前已说。若准《仁王经》,有五忍位:一伏忍,在地前;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顺忍,四五六地;四无生忍,七八九地;五寂灭忍,十地及佛地。彼约麁位,今约成满,不相违也。 经 获无所畏(至)通达方便。 赞曰:此有四德,一能摧外道德、获无畏故;二近佛十力德、摧魔怨故;三内融真境德、深入法故;四巧济群生德、善于智度达方便故。智度者,第十智波罗蜜多,成就有情智。所以通达利益方便,方便善巧波罗蜜也。 经大愿成满(至)诸根胜劣。 赞曰:此有三德。一欲解皆圆德,大愿成满故。〈菩萨地〉说,初发心时唯发一愿,愿得菩提利乐一切。《胜鬘》一愿,摄受正法。《唯识》二愿,求菩提愿、利乐他愿。《胜鬘》三愿,《弥勒上生》四弘正愿,初地十愿,又复菩萨恒沙别愿。有经说是金粟如来,故愿皆漏。二善达机器德。善知意乐,意业也。及行者,身语也。知其心愿及其所行,善逗益故。三善逗机宜德。知根胜劣,说五乘故。此第三德,旧名「心趣」,三业是所趣,意亦圆也。 经 智度成办(至)决定修习。 赞曰:此中二德,一一导利无带德,由智度说法成就故。二所作无碍德,于一切大乘教理行果决定作故。然诸菩萨有四种修作:一决定修作、二委悉修作、三恒常修作、四无罪修作。〈菩萨地〉中第四十九说,具四修作故,得三十二相。今举一修,余三影显,亦皆具矣。旧经云「决定大乘」,义意难解。 经 于所作业(至)入心慧海。 赞曰:此有三德。一三乘智先德。三业所作,由智前导,首思量故。二果业圆满德。住佛威仪故,若牛王行、如象王步等。三妙证深广德。入心慧海故,心谓真理。《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慧者菩提智,此二深广,犹如大海,善能证达,名之为入。旧曰「心大如海」,便阙此义。 经 诸佛咨嗟(至)常所礼敬。 赞曰:上十八句,别叹内德;此之二句,别叹外德。外德有二:一诸圣护赞德,诸佛咨嗟称扬说故。欣其道远,所以咨嗟;赞其利弘,由斯称说。二众凡归仰德,释梵护世常礼敬故。此中举胜且说佛叹,诸菩萨等亦称扬故,欲叹智者众圣识故。举释梵等,类余可知。 经 为欲成熟(至)居广严城。 赞曰:自下第三彰其权迹。于中有二:初标权意、后显权事。此初文也。成就者,利乐义。故为有情,以智善巧居广严城,机法相符,故发扬此。 经 具无尽财(至)暴嫉楚毒。 赞曰:下显权事。文复有二:初显昔权,未疾前之权迹故;后「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下,显其今权。显昔权中,初别显昔权;后「是无垢称以如是等不思议」下,总结昔权。别显昔权中有三:初以有摄无权;次「虽为白衣」下,同类益流权;后「若在长者」下,为尊诱下权。初以自有六度妙行,摄他六障无妙行者;次为同类,益彼时流;后为尊大,广诱卑下,此以三度摄无三者。一切无财名贫穷。无所归趣名无依,无父母等之类是也。无势可恃名无怙。受戒而破曰犯。不受为恶名越。又破性戒名犯,破遮戒名越。暴者凶暴,急性之流。?者嫉妬。楚谓苦楚,捶打之类。毒谓毒害,鸩毒之辈。如其次第,三度别摄。 经 以大精进(至)妄见恶慧。 赞曰:懈怠者,心无所进。懒堕者,身语无进,初善不进、后恶唯增。静虑者,色界四定。正念者,七种念等,如前已说。亲能引定,故此合说。解脱,八解脱。以十门分别:一列名字、二显行相、三出体、四释名、五所缘境、六凡圣得、七离障别、八依身起、九二得异、十有无漏。今辨初四门,余如章中说。列名者,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摄事分〉第二,《对法》十三,《显扬》第四、第二及第二十,《菩萨藏经》第四等说,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显行相者,《俱舍》第二十九说,内有色想观外色,名初解脱。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观外诸色以为不净,名观外色。今则不然,准《对法》文,初修业者身在欲界,已离欲界欲,未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未离色界欲故。若久习业,已离色欲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而观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诸色作光明想,由前三解脱引发胜处遍处等故,即观胜处所摄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变化障故作光明想,不除贪欲故不作净想。《瑜伽》唯云未得无色定,未离色界染,观外诸色是初解脱者,唯依初业说故。第二解脱,《俱舍论》说,内已伏除见者色想,唯观外境而为不净,名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大乘不然,准《对法》云「初习业者,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久习业者,或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而观外色作少多等想。不同于初观,内外色皆作光明未自在故。」此唯观彼已离欲色作少多等,名观外色。已离除故,立以外名。观心渐胜,故稍略观。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即观少多不作光明等。若于是处已得离欲,说彼为外,故唯观彼已离染色,名之为外。又由初解脱观色不言外,其内有色不言内,其所观色亦不言外,通缘内外根尘等诸色作光明想故。」今此第二内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观外色,唯观外尘作少多等,不缘根等作少多等故。《瑜伽》又云「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者,此说观外色不依无色定,无色定不能缘外色故。」上二解脱,初作光明想,后作少多等想。初后宽狭,两观有殊。《显扬》二十说「此二解脱,除变化障,为于变化得自在故。」变化既通四静虑有故,初二解脱通依四静虑,但在根本、非近分地,彼欣趣修都无通果。此容预修,有通果故。不同《俱舍》初二静虑能除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作不净观。第三静虑。《俱舍论》说「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唯第四静虑离八灾患,心证净故。余地虽有相似解脱而不建立,非增上故。」今者大乘,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净白,以此为依,修清净圣行圆满,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是第三解脱行相。谓待诸净色,于余色中谓为不净,非不相待。若唯见一类,净与不净二觉无故,是名初想。又于净中不净性所随入、于不净中净性所随入,由于薄皮所䨱共谓为净之中,现有三十六种不净物故,是第二想。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就,唯在第四静虑地,有舍念净故,论说超过诸苦乐故、一切动乱已寂静故、善磨莹故。余地不然,故唯第四。此亦内无色想而观外色,由前已说,故略不论,而立异称。次四无色解脱,《俱舍论》说「以四无色定名为性,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无间不然,所缘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多说根本者,近分非全故。」今者大乘,皆已离自地欲,依自根本地,重观自境思惟胜解,令障更远、引生胜德。谓如有一,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惟胜解,是名空处解脱行相。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是识思惟胜解,是名识处解脱行相。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于识无边处思惟胜解,是名无所有处解脱行相。空识二名自地所缘行相为称无所有处,以识无有为自地名,故于识处思惟胜解。于有顶地已得离染,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即于是处应作胜解。无所有处名想生处,今缘此无所有心心所,名非想非非想,故遍于此思惟胜解,至下当知。上说离染,依无学说,故《瑜伽》言「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身证者得。」若依《唯识》,有二师说: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灭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灭定。无所有处已下染,可有伏义,令障转远、引生胜德。有顶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一,空识二解脱,有说离自地染言;上之二地,无说离自地染字,有学无学影略说故,虽在根本,亦非近分。灭尽解脱,大小乘俱说,即灭尽定。而无行相,弃想受故。然将入时有二行相,谓依非想非非想处想及无想界想,初修久熟,二入别故。出体性者,《俱舍论》说「前三无贪性,眷属五蕴性。次四无色,定善为性。」第八灭定性,大乘之中七十三卷解五法中云,世间出世间正智为体。有漏者,以分别中世间正智为体。无漏者,即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唯慧为性。缘色非色及真如境,离诸定障、引生胜德,非余能故。若相应体,初七以四蕴为性,眷属五蕴性故。《对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无色界中许有定道无表色故。第八解脱,以二十二法厌心种子为体,即不相应行蕴所摄。」释名者,初释总名、后释别名。总名者,《瑜伽》云「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七所观法,多分要伏要断彼地烦恼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脱。既今观已解脱境,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胜解,故名解脱。其身证者,于有顶染定未能离,但除彼地所有定障,起无诤等诸功德故,故成解脱。」由此前言多分已离,不尔多言便为无用。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前无间道,虽灭想受障,至灭尽定位方得解脱名。由入灭定时,暂弃背想受障,所求今满足故,立解脱名。非时方始解脱定障,先已离故,亦解亦脱。八者,是数,带数释也。次释别名。初有色观诸色解脱者,《瑜伽》云「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谓生欲界得色界定故,又于有光明而生胜解故。」此观欲界于胜处所制少多好恶劣胜等色作光明想故,但名有色观诸色,不言内有色观外色,其有色非唯内故、诸所观非唯外故。即外之色观及有色之观外色,皆依主释也。内无色想观外色者,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一者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先依空处定,已离色界染故。《显扬》云「内无色想者,依无色定意解思惟故,二者不思惟内光明想故,名内无色。」此言意显已得空处内离色染,又自内心不作光明相,名内无色。此已离染色,名之为外故。《瑜伽》云「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出于染故。即观此色作少多等解,名观外诸色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此说不作光明色观,但作少多好恶等解。初四胜处有色无色,各别观色若少若多。此总观外少多好恶等故,与胜处别。外诸色之观及内无色之观外色,亦皆依主。内无色时,必须得空处等定,正观外色。作胜解时,唯依色定,不依无色,无色不能观于诸色少多等故。故《瑜伽》云「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瑜伽》云「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白圣行圆满,名净解脱。」此说第四静虑中,离寻、伺、喜乐三地障故,舍念圆满清白名净故。《瑜伽》云「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乱动已寂静故、善摩莹故、离净不净变化障故,名为解脱。」此亦内无色而观外色,作净不净相待相入一味净想。由前已说内无色言,所以今略。既略于内,故亦略于观外色等,但言净解脱。《显扬论》说「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者,随转理门。或依彼观成满之时,展转一味,唯观净想,故作是说。身作证者,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身者意身。作证者,由于智断得作证故。诸根得境,唯身根亲,今胜余根故,独得证名,故此亦如是。」前二解脱,意解思惟尚疎远故,与其观名。今此解脱,除障最胜,圣意亲取,名身作证。由此圣者多住于此及第八解脱,此二胜故、于二界中各在边故。世尊经中说:身作证于色无色障断无余,证得转依,胜余六故。具足住者,第四静虑根本圆满,第八亦尔,九次第定得圆满故。空无边处解脱者,《显扬》云「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空其色故无边者,十方诸相不可分别,名空无边。处者,谓彼地中定等诸所依法能依行者,所缘虚空所依之处,名为处也。」欲色二界相状易知,彼界难了,独与处名。空无边是境,处是能缘。空无边之处,依主释也。下皆准知。识无边处者,谓缘无边虚空之识。今缘此识而为境界,十方诸想不可知故,名识无边。处即能缘,义如前说。无所有处者,谓于识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少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无所有此细超前观,以上境无少所有少亦无故,余义如前。非想非非想处者,非想者谓超过无所有想,无所有处犹有麁想故。非非想者谓于无所有处上境界推求之时,唯得缘无所有极细心心所,由唯见此极寂静故。前无处有处,唯缘识处已上诸境少分亦无。此有顶地,唯缘无所有处能缘心心所,不同彼地有麁想故,名为非想;仍由有唯无此极寂静心在故,名非非想。非者无也,非全无想故。余义同前。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由想受二强胜于余之心行故,厌患劳虑暂求止息。止息此时,要断障得,名为解脱。为灭想受之解脱,依主释也。上七解脱,皆持业释。谓有色观诸色即解脱,解脱障故,乃至非想非非想即解脱。亦可以别简通,得依主释,谓有色观诸色之解脱。经等持者,九等持。平等持心至境名等持,即定也。此有九种,如前说。等至者,九等至,色四、无色四,及灭尽等至。由定前心折伏沈掉,心不高下,名等。所以今至途中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或由定心折伏沈掉,至此平等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此中等持、等至二法,摄一切尽。更举胜定,显皆安住,故复说言静虑念等。正决择者,无漏慧也。妄见者,一切不正见。恶慧者,一切邪推求及不正知。如其次第,配后三度。《唯识》等说六唯自利。今利他者,多分自利,回即利他,不相违也。 经 虽为白衣(至)常乐远离。 赞曰:自下第二同类益流权。具有十八句,此中四句:一处俗持真轨、二居家不染尘、三妻拏无爱情、四戚里除寻意。菩萨性戒,通俗通持;出家威仪,俗多缺犯。故今处俗,真轨恒持。诸在家者,三界所缚;彼虽居家,离三界染。三界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所属界,乃至无色所属界,故以为名,如胡椒饮、如金刚环。界中有欲、界唯有色、界中无色,故名为欲界等。妻子化现,梵行恒持,无爱染故。虽有眷属,而无亲里之寻,离诸寻故。 经 虽服宝饰(至)为味至等。 赞曰:此中二句,一二严恒自饰、二两食常为味。同俗外严、同真内饰,所以虽资宝营而以相好严身,济物受食自利居禅,二利齐修、定散双处。凡食有四,谓段、触、思、识。静虑等法,破坏有故,实非食体,但取味证,故不名食。故《佛地经》云「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与出世法为食,不与世间法为食。」食者,资长有漏识故,如别章说。 经 虽同乐着(至)意乐不坏。 赞曰:此有二句,一纵荡利群生、二形邪心重法。博者六博,樗蒱之流。奕者碁奕,象戏之属。而于彼类,不诳不欺、不诬不诈,方便调化,名熟有情。形虽同于外道苦行,禀彼轨仪而亦修作,内心于佛法意乐不坏,得不坏信故。 经 虽明一切(至)说法上首。 赞曰:此有二句,一明外宝重内、二处会为说首。佛之正法名为内苑,而于此法乐,常宝赞翫好。或真如理名为内苑,初地以上得法苑乐。故虽处乡邑众会之中,证达即深,说为上首。旧云「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者,由为说上首,所以一切见敬,皆供养之中为第一也。 经 为随世教(至)示有所习。 赞曰:此有二句,一顺世现礼仪、二随俗求财利。世间尊卑礼仪忠孝,示无与乖。旧云「执持正法,摄诸长幼」,正法者,世礼仪也。示习俗利,方便摄财,济诸贫乏。旧曰「一切治生谐偶获利之时,不生喜悦」,大意同也。 经 为益含识(至)诱开童蒙。 赞曰:此有四句,一谊静咸能益、二理断巧能平、三法筵训大乘、四席问教初学。市演衢静,触处济生也。西方断事,委在平直之人,故为群生理诸王家之务,恐有枉曲,以损生故。余二可知。 经 入诸淫舍(至)游诸伎乐。 赞曰:此有二句,一处欲劝超染、二游倡令念知。令彼正念正知,不因伎乐业妄忆邪解故。旧云「入诸酒肆,能立其志」,酒肆多有弦歌,立志令正知念也。文虽有异,意会可知。 经 若在长者(至)断其贪着。 赞曰:自下第三为尊诱下权。室富、众望权高,称为长者,故说胜法劝厌欲尘。齿下家贫、怀道自逸,名为居士。财食既多不足故,能断其贪着。 经 若在刹帝利(至)除其我慢。 赞曰:此有二句。西域好种总有四类:一婆罗门,此云净行,少持戒行,以道自居。二刹帝利,此云官族,居位自怡,化洽人庶。三吠舍,此云坐收,居贱货贵,以殉躯形。四戌达罗,此云耕田,垦农治生,以供职贡。初二高胜,所以偏彰。官族理务,人众轻彼,多生瞋恚,故教忍辱。净行持道,自尊卑人,故除其慢。 经 若在大臣(至)示以忠孝。 赞曰:此有二句,大臣曲浊,多枉无辜,故教正法。王子憍奢,鲜克游礼,故示忠孝。 经 若在内官(至)殊胜意乐。 赞曰:官女内嫔,意多淫逸,故能化正。内官者,掌内之官,西方立此以治后宫,如长秋监宫官之类也。庶人修习三福业事,谓施、戒、修,名相似福。似出世福,名相似福。殊胜意乐者,及上胜信解也。或相似福之胜意乐,或福与意乐,二种各别。不能修胜出世之福,唯修胜意。旧本无此殊胜意乐。 经 若在梵天(至)利益安乐。 赞曰:此有三句,明在天尊。梵天居在初定,谓天下而独尊。今示诸静虑差别,令知非独尊故。又在四禅各能为主,未定差别。旧云「诲以胜慧示诸定也」。帝释在天,多为常想,示诸自在一切无常。护世四王,各领方域,令护一切平等利乐。 经 是无垢称(至)饶益有情。 赞曰:此即第二总结昔权。此之善巧,皆方便慧。复名门者,此能出生诸福慧故。 经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赞曰:此下第二显其今权。于中复二:一现身权,身有疾故。二现语权,语说法故。此身权也。 问:欲现身权,方便多种,何故今现其身疾也?答:现疾之意,略有十种:一来问疾者因说化故、二希望世尊令问疾故、三显无始来身皆疾故、四明慈悲心随生疾故、五为识凡圣病之因故、六令有疾者调伏心故、七令余下位知非类故、八妙详高德方能对故、九因与对扬为大利故、十显如来身威德大故。如下经文,不繁具显。 经 以其疾故(至)皆往问疾。 赞曰:下显语权。于中有二:初明所化、后正明权。此初文也。诸问疾者,皆所化故。 经 时无垢称(至)广为说法。 赞曰:下正明权。有二:初标、后显。此标也。 经 言诸仁者(至)不可保信。 赞曰:此显语权。有三:初教厌离;次劝欣求,下「诸仁者!于如是身应生厌离,于如来身应起欣乐」等是,诸修行门不过二故;后明利益,「是无垢称为诸集会来问疾者如应说法」下是。初文有五,教生五种厌坏观故。一观生灭无常义;二「为苦所恼」下,观逼迫,是苦义。三「是身如聚沫」下,观非实有,是空义。四「是身无主」下,叹不自在,是无我义。五「是身不净」下,叹其可污,是不净义。夫入观法,初观无常,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便入真谛。今加不净,令深厌故。此叹生灭无常者,无彼常有,常无相故。总标无常,亦别显生为无常之根本,故得无常名。真如常有,神我常无,此有为身本无今有,有非常有,不同真如;本有还无,无非常无,不同神我。无二常相,故言无常。余三别显。无强者,老死相,坏命力故。此上总显一期无常,朽故速疾,念念生灭。刹那百二十是名呾刹那,咀刹那六十名腊缚,腊缚三十名一牟呼粟多,牟呼粟多十八名一时,时十二名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如是一生,乃为无量生灭切割。或无常者是总句,此无常。无强盛之威、坚牢之势、刚健之力,衰朽迁故;念念迅速,诳惑人故,不可保任信之为常住也。又欲界身无强、色界身无坚、无色界身无力,皆是朽故迅速,不可保信之法。 经 为苦所恼(至)变坏之法。 赞曰:下观逼迫。文中有二:初释苦相、后劝勿恃。此初文也。苦乃八苦、三苦之所恼故。八苦者,一生苦,此有二种:一众苦所逼故、二余苦所依故。于母胎中生熟藏间,具受种种极不净物所逼迫故。正出胎时,后受支体逼切大苦。自后复有老病死等众苦随逐。二老苦,时分变坏苦故。三病苦,大种变易苦故。四死苦,寿命变坏苦故。五怨憎会苦,合会生苦故。六爱别离苦,别离生苦故。七求不得苦,所希不果生苦故。如有颂言: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诸欲若不随,恼坏如箭中。八略摄一切五取蕴苦,麁重不安生苦故。为此八苦之所恼乱,与烦恼病为所依器,多诸过患,一百五苦所随逐故,变坏之法不久停故,无常故苦。生分无常,为缘故苦,苦性可了知。灭分无常,为缘故坏,苦性可了知。俱分无常,为缘故行苦,性可了知。故以变坏而释苦义。 经 诸仁者(至)所不为怙。 赞曰:劝其不恃也。勿恃恶身而生惑业。诸有智人名听慧者所不恃故,俱恃皆是愚痴众生。 经 是身如聚沫(至)徒颠倒起。 赞曰:次下十句,观非实有。所执实法,五蕴为性,非实故空。此中五句。身如聚沫者,《瑜伽》八十四云「速增减故、水界生故、思饮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团可令转变造作余物故。」此经言不可撮摩,撮摩者揉捼义。又实非聚,似聚现故,乃能发起有情解故。如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坚住,相似法故。内迷真境,次有业缘,有烦恼润,所生起故。又速谢起,不坚住故,言不久立。如阳炎者,飇动性故,无量种相变异生故,令于所缘颠倒转故,故从烦恼汤爱所生。如春阳炎,遥看似水,诸热渴恼鹿多奔趣之。非水水想,名渴爱生。诸有为身,从诸烦恼渴爱所生,亦复如是。如芭蕉者,中贞本不坚实故,枝叶广大速即坏故。如明眼人持利刀入于林,取端直芭蕉柱,断其根枝叶,都无所获,何况有实。如幻事者,譬如幻士住四衢道,幻作四种诸幻化事,都非实有,颠倒起故。 经 是身如梦(至)念念不住。 赞曰:下别五喻。如梦,意说如梦所见,此境非真,虚妄见故。由业感身,业为本质,身如影故。谷静响声,都非实有,此声属本发处因缘。此身亦尔,属本因缘,非今别有。如云如电,如文可知。然《摄大乘》八喻依他,《般若》九喻,此中十喻,依他不实,所以成空。依义异故,各据一门,不可和会。 经 是身无主(至)四大为家。 赞曰:下第四观不自在。合有九句,初六句,正显空故无我;后三句,复显无我故空。此初也。主者总名,次四是别名,后一句总显无我。主谓主宰,我之总名故。地无常定主,故以为喻。我是自在,缘三世故,有情者在过去世至于今故。命者,现寿可存活故。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数数流转取五趣故,从今现在取未来故。此凡夫外道计执三世总别之我,今举四大虚空为喻,明体皆无。总身以四大为家,假合所成,由来不实,故无我也。我必常一,非假他故,蕴界处法非常一故。旧经五句,无此数取趣,仍非次第。此四别我,与金刚般若天亲论同。 经 是身为空(至)风力所转。 赞曰:下之三句,无我故空。二行随一得入真故,以离我及我所故空无实。知故无我,无我故空。更无有因能作于身,但为风所动故。无我无我所故空。若是我所,必我作故。以彼空行,空我我所故。《对法论》言「蕴界处中,我我所非有,所以成空。」 经 是身不净(至)必归磨灭。 赞曰:下观可厌污。合有七句,此中有二。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感业所招,父母精血所共成故。二住所不净,于其母胎生熟藏间,所依住故。三自相不净,三十六物所集成故。四共相不净,九孔常流诸秽恶故。五毕竟不净,身坏以后成粪成灰等故。故言不净秽恶充满,虽复种种涂香洗浴,终必归于不净臭秽。是身虚危,谁非不净?不净之物必是虚伪,归磨灭故。 经 是身多患(至)之所逼迫。 赞曰:此中二句。多过患者,多病患故。四百四病者,一大不调一百一病生,四大不调故有尔病。一大为本,所起为百,此据总数,上多至百、下至一故。或由十十恶业道因,感此四大所起果身,故各成百。十十恶业道者,返其百福庄严身故。一自作十恶、二教他作、三赞叹作、四庆慰作、五少分作、六多分作、七全分作、八少时作、九长时作、十尽形作十恶业道,故得果时有此四大,及四大所生各一百病,合名四百四病。如水隧级者,西方水井,如此古人旁穿其井以为近道,近道名隧。级谓阶道,以木为蹬级。挹况入出其中取水,年深日久自致朽烂,身亦如是。或级谓级索,日久自朽,身亦如是。旧云「丘井」,乃意难知。 经 是身无定(至)所共合成。 赞曰:此有三句。不定常主,彼要常死。烦恼如怨贼,四大如毒蛇,遍体充满。如腐草为积,名为空聚。蕴处界聚身,空无有实,其义亦尔。旧亦少异,智者当知。 经 诸仁者(至)应起欣乐。 赞曰:下次劝求。于中有三:初总标劝;「所以者何」下,次示相劝;「诸仁者如来之身功德如是」下,后结成劝。此初文也。结前生后,标劝相故。 经 所以者何。 赞曰:下示相劝,初征、后显。此征词也。有何所以,厌如是身、欣如来身? 经 如来身者(至)共所集成。 赞曰:下显示相。有二:初示法身相、后示报化相。此初文也。诸佛法身,真如恒沙万德性共集成,现隐难知。但可总说,故言无量善法成也。 经 从修无量(至)智慧所生。 赞曰:下显报化二身功德。《金刚般若》云「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一切如来从此经生,法身显故。」报身实德、化体化成,实假虽殊,因无别故。初总德因,后别德因。此总德因也。恒沙万德,福智摄故。佛身功德,皆唯无漏,此下说因亦皆无漏。 经 修无量(至)智见所生。 赞曰:下显别德因,有十五句。此中一因,从五蕴生:一戒蕴,一切无漏戒为性。二定蕴,一切无漏定为性。三慧蕴,一切无漏缘有为慧为性。四解脱蕴,一切无漏胜解数为性。五解脱智见蕴,缘一切无为解脱无漏智为性。此五胜故、积聚多故,偏立为蕴。小乘旧名五分法身。 经 从修慈悲(至)愿力智生。 赞曰:此有二句。初四无量,佛为实观;次十波罗蜜多。调伏寂静皆唯净戒,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皆唯是定。余如自名,前已说故。 经 从修一切(至)修止观生。 赞曰:此有五句。从修一切到彼岸生者,菩萨所修二利万行,皆令行者能到彼岸,皆名波罗蜜多。十六胜故,偏得其名。今显通义,故余万行皆名到彼岸。旧云「方便」。六通,方便六通之义,如威力中已略分别。三明者,一宿命明、二生死智明、三漏尽明,此即三通。除摧障故,妙用难测、作用弘广,立以通名。此除三际愚,照深远故,复立为明。菩提分法、止观定慧,并如前说。 经 从修十力(至)善法生。 赞曰:此有四句。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并如前说。断恶集善,圣道能故。 经 从修谛实(至)清净业生。 赞曰:此有三句。一谛实生,证实谛理。或行实行、或谛实语之所生故。不放逸生,防恶修善之所起故。清净业生,广运三乐所生起故。 经 诸仁者(至)发心求证。 赞曰:下结成劝。有二:一劝证果、二欢修因。或初劝证佛法身,后劝修报化因。此初文也。皆应发心求当果证,或理不可生,但求证会。旧文唯一,无此二殊。 经 汝等欲得(至)三菩提心。 赞曰:此劝修因。因即菩提心,或劝修报化因。报化因者,菩提心是。欲得此身断诸有情烦恼业病,及断四大违损病者,当发无上正等觉心。正等觉心,二利因故。得佛身者自利,断他病者者利他。 经 是无垢称(至)三菩提心。 赞曰:此下第三明利益。 声闻品 此下二品,别叙昔权。权有二:一权化声闻、二权化菩萨。权巧示疾,希问济生。佛命声闻,令慰大士,彼皆词退,昔屈高人、今辨彼事,故名声闻品。旧云弟子品。形同佛相,偏得其名。佛知声闻识非彼对,乃显彼高德,所以命之,欲令二乘有取舍故。 经 时无垢称(至)来问我疾。 赞曰:此品有二,初巧权心念希佛垂哀、后大圣慈悲别问令往。此初文也。寝者眠。顿者困。示卧危笃,招问疾故。 经 尔时世尊(至)哀愍彼故。 赞曰:下大圣慈悲别问令往。大文有三:初标令问之意;次命十德,皆词不堪;后结类声闻皆词不敢。此初文也。十大声闻,略为五对。内寂身心、外彰词理,偏济贫苦、等现慈悲,训示初机、教成先学,随通御善、令悔息愆,赞说出家、规乞供侍。彼随对折,各使缄言,道迹既殊,权方遂异。由此十圣词屈,为五对以区分。 经 告舍利子(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命十德,皆词不堪。文皆有二:一命、二词。此命也。 经 舍利子(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词也。文各有三:初总陈道屈、次别显理穷、后结答由词卑躬请退。此初文也。鹙子虽寂身心,不能亡形三界。除嚣入静,不能即寂而用。因斯被屈,故答无堪。 经 所以者何。 赞曰:下显理穷。文皆有二:初征、后显。此征也。 经 忆念我者(至)宴坐树下。 赞曰:下显穷词。文皆有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此初文也。若作「晏」(乌间反),默也。今为「宴」(乌见反),安也。入灭尽定,以有漏六识起必劳虑,厌患彼故,今令不行。已无漏七,故唯说六。就二乘者,入非想定无漏心位,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所熏成种能令六识不行之用,即说此用为灭尽定。依种子立,如别章说。或宴坐者,入无想定安寂身心,非灭定也。 经 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文皆有二:初陈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无垢德望虽高,形随凡俗;声闻道居下位,貌像如来,故随类以化群生。来仪稽首,罗什词屈姚主、景染欲尘,入俗为长者之客、预僧作沙弥之服,不能屈折高德、下礼僧流,遂删来者之仪,略无稽首之说。准依梵本,皆悉有之。 经 唯舍利子(至)为宴坐也。 赞曰:下正陈词。有三:初总非、次别非、后结非。此总非也。唯者,敬诺之词。宴者,安寂之义。二乘灭定,止息劳虑之心,绝攀想于情田、安身形于林野,名为宴坐。非大乘之寂定,故总非之。非全非,故言不必。 经 夫宴坐者(至)是为宴坐。 赞曰:下别非。有六理,此初理非。夫宴坐者,总举宴词。《瑜伽》义旨,应理义云:法门有四,一因缘、二唯识、三无相、四真如。后三法门,理均可解。因缘法门,是最为难。已下偏依因缘门解。余三易解,故不多申。声闻宴坐,不现显三界之心。如来灭定,有漏之身亦灭,所以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入寂定,名真宴坐。佛教初学,但灭其心,身相不亡,非真寂定。半许半非,故言不必。《中》、《百》义旨,空理义云:二乘不得色心相空,故隐身于林、灭心于定,虽欲隐灭,返为显现。大士知色心即空,未必要须安寂故,不于三界现身心,名为宴坐。 经 不起灭定(至)是为宴坐。 赞曰:此第二非。空理义云:二乘局见,寂用两分,故息用入寂名为宴坐。大士弘通,即寂起用,故能灭身心于寂定,起妙用于威仪。应理义云:二乘入寂,加行智微,寂身心、无能动作,用而不寂、寂而不用。菩萨入寂,方便智强,先击本识而发威仪,起利生之妙用,后时六识方入灭定。外彰身语,乍类有心,内息攀缘,真既入灭,即寂而用,名真宴坐。 经 不舍一切(至)是为宴坐。 赞曰:第三非理。已下宴坐,非必灭定。空理义云:二乘不能即净为垢,故息垢入净而为宴坐。大士善恶齐旨,故真俗一观。应理义云:二乘位劣,智用有殊,观真智而现前,俗用便息;起俗智而为用,真智不行。菩萨方便久修、习用齐洽,故内宴真境、外现异生之法,所证得相,真如理也。异生法者,烦恼等也。第五地后,正智证真,后智起俗。八地已上,任运双观,故能内息攀缘、外彰凡法,名真宴坐。旧云「不舍道法内所证相」,文别意同。 经 心不住内(至)是为宴坐。 赞曰:第四非理。空理义云:二乘之人观心性有,内住六根、外攀六境,为息此故入于寂定。菩萨知心性而非有,而达根境皆空,而名息分别之心,故不住内外,名真宴坐。应理义云:二乘观境不过内外,内谓六根、外谓六境,此十二处摄一切法。缘此之心能为厌患,至都尽位,名为入定。故诸教云:作非想相而入灭定。菩萨入寂,但观无相真理而入,不缘内外而成灭心,名真宴坐。故诸教云:依无相界相而入灭定。又云住真空,止息攀虑、不游内外,离安立相,名真宴坐。 经 住三十七(至)是为宴坐。 赞曰:第五非理。三十七菩提分法者,证觉正因,故言分法。空理义云:二乘不能即邪为正,故舍邪入正,名为宴坐。菩萨即邪为正,故住觉分,不离见趣,名真宴坐。应理义云:见趣者,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取、邪见,此五见意况名见趣。或复五见所归趣处,即外道等趣。二乘住觉分,不能化诸外道之恶见趣,故名为离。菩萨内住分法、外化群邪,名为不离,名真宴坐。旧云「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此义便非,何名真灭? 经 不舍生死(至)是为宴坐。 赞曰:第六非理。空理义云:二乘不能即缚为解,故断缚已而舍生死,证涅盘已而有所住。应理解云:菩萨虽同凡夫不舍生死,由大智故而亦不同,故无烦恼;虽同二乘证于涅盘,由大悲故而亦不同,故无所住。二乘不尔,若舍生死即断烦恼,若证涅盘而必住之。故说菩萨名真入寂。旧云「不断烦恼而入涅盘」,今言无烦恼,其理甚乖。亦可言留惑故不断烦恼,证无住处,名入涅盘。 经 若能如是(至)佛所印可。 赞曰:此结非也。能有前德而宴坐者,契顺正理,佛所印可,具足行故。如无前事而入寂者,非佛印可,偏小行故。 经:时我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中第三,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经 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文有二,此初命也。梵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菽者豆也。氏谓氏族。上古有仙常食绿豆,是彼苗裔,故名大采菽氏。此及舍利子、摩诃迦叶等所有因由,并如《弥勒上生经疏》上卷说。 经 时大目连(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不堪。文中有三:初总陈道屈、次别显理穷、后结答词由卑躬请退。此总陈道屈也。目连外彰词理、不能内契亡言,虽说我空、不能谈法非有,因斯被屈,故答不堪。 经 所以者何(至)演说法要。 赞曰:下显理穷。文中有二: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此初文也。衢者道也。四方道路,名四衢道。旧云「里巷」。 经 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陈其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 唯大目连(至)应如法说。 赞曰:下正陈词。此文有四:初总非;二却诘;三别非;四陈益,八百居士发心等是。旧文唯三,无此却诘。不当应如尊所说者,意言如尊者说法,道理不当。当,契也。言不契理,名为不当。空理义云:法理本空,声闻说有,故言不当。应理义云:法无二我,性离言故。彼说法有,仍非离言,故云不当。夫说法者,如法说故。 经 时我问言(至)如法说耶。 赞曰:此却诘也。 经:彼即答言(至)前后际断故。 赞曰:下别非也。于中有二:初显二无我道理;后「夫说法者」下,明说法道理。初中复二:初明无我;后结无我,「法相如是岂可说」是。明无我中复二:初明众生无我、后明法无我。此明众生无我也。三世五蕴本无有我,无我计我,我增如垢,污本性故。过去诸法本无有情,执为有情,如尘坌染。现在诸法本无命者,执为命者,增生死故。现寿存活,名为命者。执此实有,即是执有实生死故。或彼执现有生有死,故有命者。今离生死,故无命者。未来诸法无数取趣,执有现在,前际命根断已,生于后际六道之中。断者,空无之义。既都无前后实际,何得有实数取趣耶?此四无我,同《般若论》,亦与《胜鬘》如来藏章所说四同。空理义云:世俗谛有,可有四种。胜义谛空,何得有四?故说胜义,应说四空。应理义云:世俗谛中,四亦无实。依胜义谛,依他圆成亦无实四。故依胜义,应说四空。声闻说法,非陈四有;今泛谈诸法性离人离法,故说四空。古人倒错,取新准知。 经 法常寂然(至)无所缘故。 赞曰:下说法空。有二十句。空理义云:依世俗谛,法性可有;依胜义谛,法性皆空。然以破诸差别执故,所以别显,可以下句转释上句。俗有相故不寂、真无相故寂然,此境空也。俗有所缘故贪着、真无所缘故离贪,此能缘空也。应理义云:二十句中分之为二,初十句显真如理离所执空、后十句显依他性离所执空。或二十句皆说真如,真如寂然,灭十相故;真如离贪,无分别心之所缘故。旧云「法离于相」者,贪相亦可无妨,初离所缘相、后离能缘相,贪着执着能缘之心,以无境故,其心亦无。 经 法无文字(至)波浪思故。 赞曰:空理义云,俗有言语,故有文字;真言语断,故无文字。俗有思虑,如水波浪泛滥而起,故有譬说。真离虑思,故无譬说。应理义云:真如言断,故无文字。真如离俗波浪思故,无譬说也。旧曰「法无言说,离觉观故」,波浪思等即觉观故。 经 法遍一切(至)行动事故。 赞曰:空理义云,俗不如空,有性不遍;真理性空,故遍一切。俗有行动屈申等事,故有显色,亦有表相,亦有形色;真无行动屈申等事,宁有显相形色等耶?应理义云:真如如空,性无罣碍,故遍一切,亦无行动屈申等事,故无显相形色等事。相者表色。古经二文皆少不同。初如虚空,说无形相能遍一切;后毕竟空,言无戏论。戏论即是显相形色。毕竟空者,无行等故。 经 法无我所(至)离心识故。 赞曰:空理义云,俗执有我所,故法有我所;真中无执所,故法无我所。俗有心识,法成所了;真无心识,法无所了。应理义云:真如非我,所以离我所。故诸论云:无摄受真如,非我执等所依取故。真如非所了,离心识境故、心识分别故。真非境或无能了,离心识故。 经 法无有比(至)不在缘故。 赞曰:空理义云,俗有待,法有比;真无待,故无比。俗中有缘故属因,因所得故;真中无缘故不属因,因缘生法皆说空故。应理义云:真如妙无比,更无有物可相待故。真如不属因,非缘所得、非因生故,名不在缘。 经 法同法界(至)无所随故。 赞曰:空理义云,俗执法有,不同法界;真谛之中,一切等入真法界故,并同法界一切皆空。俗有所随,不随于如,随于有故;真谛无随,不随有故,并随如空。应理义云:下之十句,明依他起无所执空,并以依他摄归真如。依他起性,法同法界,摄相归性,入法界故,不同所执分别妄有。古云「入诸法故」。法界法也,示随于如,无如所执而可随故。 经 法住实际(至)不依六境故。 赞曰:动者乱动。真实边际,名为实际,无倒所缘义。空理义云:俗有所动,不住实际;真无所动,故住实际。俗依六境,故法动摇;真如不依六,故无动摇。动摇者,可坏可毁可倒。应理义云:依他住真际,随于实际,竟不动故。古云「诸边不动」者,诸边执见不能动故。依他亦无动摇,随于真如,不依六境故。 经 法无法去来(至)增减思故。 赞曰:空理义云,俗有所住,有去有来;真中无住,何去何来?俗有增益之思,故不顺空,执为有故、有损减思故,不随无相、不应无愿,拨为无故。真中无增益故,顺法空无损减故,随无相、应无愿。应理义云:依他随真,亦无去来,无所住故。去者过去、来者未来,由无现住,便无去来。若有所住,去来便依他,不随无相、应无愿;以随真如,无增减思,故能顺空、随无相、应无愿。古云「法无增损」,乍似别牒,准此新文乃释上义。古「法离好丑」,新文所无,理外加之,不知何也。 经 法无取舍(至)身意道故。 赞曰:空理义云,俗有生故可取,有灭故可舍;真无生灭,何取何舍?道者通生之义,根与境为道。俗有六根为能执藏,故六境之法成所执藏;真非六根之所藏,故法无所执藏,超六根道故。应理义云:依他随真,无取无舍,离生灭故。亦无能执藏,超过六根,非爱境故,非所执藏。古云「法无生灭」,初句可成法无,所归之者所执藏义,然不释所由。 经 法无高下(至)毕竟断故。 赞曰:空理义云,动转者形待义,戏论者虚妄分别。俗非不动,法有高下;真无动转,何高何下?俗中戏论不断故,是分别心之所行;真中戏论毕竟皆断,故离一切分别所行。应理义云:依他随真,无高无下,住不动故。亦离一切分别所行,分别戏论毕竟断故。古云「法离一切观行」,此言分别所行。分别,观行也。应理义中,或二十句皆说真如胜义谛法,不如分别心之所执,亦不如彼所言说性皆说无,非真如体性亦成空。前且随殊胜义说,不违理也。此二十句,应为十对。一一权思,恐厌文繁,故略而止。 经 唯大目连(至)岂可说乎。 赞曰:此结无我。空理义云:胜谛中法性空如是,岂可如言说之者乎?应理义云:法体虽有,不如分别及所言说之自性有,岂可说乎? 经 夫说法者(至)增益损减。 赞曰:下明说法道理。于中复二:初泛谈说听道理;后「尊者目连」下,劝如法说。空理义云:真谛本空,说听为有,皆名增益。俗谛本有,若言无空,便成损减。或总不称真法自性,名为增损。应理义云:法外分别及起言说,名为增益,如长法故。《成唯识》云「能诠所诠,俱非自相。但依增益相似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诸法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言无法体,名为损减,拨无体故。或增所执、减无二性。旧云「无说无示无闻无得」,俱不正成,无此文故。 经 若于处是(至)诸了别。 赞曰:此成正理。若证法智,证会法体无增无减,即一切法都不可说。古云「无说无示」,若听者智,证会法体无增无减,亦不可闻,何所了别,言我了耶?此中有疑:若法说者及与听者皆有增损,佛如何说?诸大菩萨云何听耶?故释显之。 经 尊者目连(至)乃可说法。 赞曰:下劝如法说。初释疑示说相、后劝应修。譬如能幻化之士,夫为幻化者宣说诸法,假人假名,为假听者,假说诸法,都无少实,但为栰喻,故离增减。故佛说法,菩萨能闻,不知分别所说自性而起执故。 经 应善子知(至)大悲现前。 赞曰:下劝应修,有八种事。此中有三:一知生根。二慧达诸法无所罣碍。罣者障义,碍者拘义。三大悲现前。 经 赞说大乘(至)乃应说法。 赞曰:此有五句。四赞大乘。五念报佛恩。六自意乐净,深信胜解故。七法词善巧,于法善巧,法无碍也;词善巧者,词无碍也。或法词者,说法之词,辨才无滞。八为三宝种能绍隆故。具此八种,乃应说法。声闻无此八种事故,不应说法。一一翻之,义可知也。旧经有六,无意乐净、法词善巧。 经 世尊(至)正等觉心。 赞曰:第四陈益。当彼诘时,徒众获益。 经 时我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即第三,结答词由卑躬请退。我时不报,故言默也。不能识解此所说解,名无辨也。 经 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三,命大迦叶。文亦有二:初命、后辞。此初命也。摩诃迦叶波,此云大饮光。上古有仙,身皮金色,能饮日月之光,迦叶是彼之种。又大迦叶身亦金光,饮蔽日月,故名饮光。说此因缘,如《弥勒疏》。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三(本)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三(末) 经 大迦叶波(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也。迦叶偏济贫苦,不能等施慈悲;诸相犹存,不能事事无相。因斯被屈,故答不堪。 经 所以者何(至)而循乞食。 赞曰:下文第二别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此征及陈己事也。游贫陋巷而顺乞者,贫苦不修,所以亦贫,恐当更贫,故劝之;富既不然,故不从乞。富多盈溢,乞乃顺已而丰饶;贫事皆无,随乞乖情而俭得。本以资身利济,不希益已繁握,故游贫巷,盖乃有由。次第行乞,故名修也。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陈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 唯大迦叶(至)从于贫乞。 赞曰:初牒事非、次陈正理、后结劝之。此初文也。从贫乞时,令当富乐,慈也;拔其贫苦,悲也。此唯济贫,舍于豪贵富家,故言不普。 经 尊者迦叶(至)应次行乞。 赞曰:下陈正理。文复有二:一陈乞者、二陈施者。陈乞者中,文复有三:初破六相、次防六根、后明证理修因。初破六相者,一破偏行、二除食想、三遣村坊相、四坏城邑相、五趣佛家相、六破着相。此破偏行也。唯从贫乞,贫当可富;不从富乞,富当可贫。故住平等,应行乞食。旧经无六,唯四,阙入城邑及趣佛家。 经 为不食故(至)应行乞食。 赞曰:下除食相。迦叶见有食相,唯以资身为济贫,故次行乞。今以三义而教行乞,非但为资身等。一为至佛位得菩提时,尚不须食故,而行乞食,资法身也。二为坏昔来生死食执,而应乞食,破生死也。故经说云「食段食时,如旷野子肉」等。三为受他施,令他檀度得修满故,而行乞食。此三因中,初自六度因、次除生死缚、后他六度满,为此三义故行乞食。旧文第二为坏和合相,除食执也,食是三尘和合相故。第三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今在空聚相文后。旧经与新次第不同,脱无此中第三句。 经 以空聚相(至)入诸城邑。 赞曰:此中有二,一遣村坊相、二坏城邑相。入诸村坊聚落之所,想如空聚,勿见村坊。由他见我思念三宝,息恶务善,有十利益,故入城邑。利此众生,非为余故。 经 趣佛家想(至)应受彼食。 赞曰:此中有二:一佛家相、二破着相。佛家者,佛法界入施主家,作入真理无相无为之家想也,为破执着故受彼食。为不受者,为不着也。又三轮净,三事体空,名为不受。能受所受,皆名受故。上破六相、下防六根,旧经错此,于上已说。 经 所见(至)如智证。 赞曰:下第二文,防塞六根。此防五根。见色如盲,不见好恶,宁生爱恚?闻声如响,不是实声,谁赞毁者?嗅香如风,无所臧否,谁可增恶?所食味不分别其苦酢甘辛,谁为可翫?谁为可弃?受诸触境,如智证理,不可谈说分别其相,谁为滑澁?故防五根令过不起。 经 知诸法如幻相(至)无有寂灭。 赞曰:此防意根。识达缘起,由此便成苦乐一味,知诸有为如幻之相都不是真,假因缘起、无自作用,不从自生故。无有自性、无他作用,不从他生、无有他性,不从共生、无自他性。虽无此三,作用因缘而有功能,缘可得故。由此说无实炽然生死,亦无寂灭涅盘,二皆一味,故俱平等,何得意识种种分别?古经云「本自不然,元无生死。今即无灭,亦无涅盘」,义意同也。 经 尊者迦叶(至)然后可食。 赞曰:自下第三,明证理修因。于中有二:初明平等、后结可食。此初文也。初中复二:初理均、二事均。八邪者,外道凡夫所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念、邪定、邪精进。八解脱者,佛法圣人所起,一有色观诸色、二内无色观外色、三净解脱身作证、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灭尽解脱。此八解脱如前已说。不舍八耶者,随顺外道而亦起之,为折伏故,入八解脱正顺真道。又邪正理均,以邪平等诸法,入正平等法性,平等法性即真如也。此上并是应理之义。空理义云:境本空故,所见色与盲等。缘起非有,故如幻相。诸法无二,生死涅盘二俱平等,邪正不殊,故以邪平等能入正平等。此皆真谛,一切无相,皆性空故。上明邪正理均,下明供养事均。以一抟食,奉施十方佛及贤圣,以修心因平等行故,此行虽少,得果无边。 经 如是食者(至)尔乃可食。 赞曰:此结可食。不住染净、不住定散、不住升沈,名不住道。有障名杂染,无漏名离染。无漏已圆故,非有杂染;现起有漏故,非离杂染。旧云「烦恼」,非也。外行利他事,非入静定;常心不乱,非出静定。大智成满,已得涅盘,非住生死;大悲已满,常利乐故,非住涅盘。得此不住,尔乃可食。此应理义。空理义云:以真谛中无相可相,故非有杂染;不弃世谛利众生事,非离杂染。乃至生死涅盘二俱不住,住此真谛、不舍俗谛,尔乃可食。 经 诸有施于尊者(至)不趣声闻。 赞曰:上陈乞者。上陈施者,不着自体、不着果报、不着报恩,名为施度,故无当来人天二乘小果、菩萨如来大果。不起邪见谤无因果、不信心施,名无损减。不起虚妄执着我法,名无增益。趣佛趣者,涅盘真如由三事空,而行施时趣此佛趣。大般涅盘真如佛性,不趣声闻。 经 尊者迦叶(至)他所施食。 赞曰:此下第三结劝之也。依上所说,破六相、防六根,入平等因,严叙大故,为不空食,可为福田,自他咸利。若有六相,不防六根、不入平等,因行既局,乃为空食,非真福田,自他俱损。 经 时我世尊(至)深起敬心。 赞曰:此第三文,结答词由卑身请退。有五:一明闻胜法乃得未曾、二显于菩萨敬心深起、三叹其智辨、四显已进益、五总结答。此初二文。 经 甚奇世尊(至)三菩提心。 赞曰:此叹智辨也。叹其居俗有家业之士乃能至此。若出家人,不可惊叹,容豫进修,是己分故。谁有智者,闻斯妙法,不发大心? 经 我从是来(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显己进益,及总结答。 经 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第四段,初命问也。梵云摩诃苏补底,此云大善现,应之佛世,善能现生。或宿发大愿,善能现前,了达空义。或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名曰拘留,祈天而得。初生现时,其室空寂。相师占之,名为善现。现者生也。生时室中一切空寂,表其长大善解空义,故名善现。 经 时大善现(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总陈道屈。善现虽事平等修行乞食,未证空法,理犹未等。虽事无诤入里乞食,证理无诤尚犹未圆,所以被诃,故答不堪。 经。所以者何(至)次入其舍。 赞曰:下别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有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此征及显己事也。 经 时无垢称(至)而谓我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执、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 尊者善现(至)乃可取食。 赞曰:下正陈词。于中有六:一陈等理、二显自迷、三明他慰、四彰己答、五述他教、六成利益。初文复四:一显法佛平等、二显缚解平等、三显邪正平等、四显善恶平等。此初文也。食有四种,如前已说。空理义云:此平等性,即胜义空。以食是因缘之本故,寄食以为言,以食空理入一切法空。食为别法,余为总法,二俱空故。以一切法空理入佛空理,离此空外无别佛空。达解此空,心无滞着、事平行等及与无诤,乃可取食。善现未证此空,心有滞着,不等有诤,如何取食?应理义云:此平等性即真如理,解食真如,即诸法真如。解一切法真如,即佛真如。从微至着,达解平等性,证理智生,心无执着。为利益故,外行平等及与无诤,乃可取食。不尔,云何虚食所食?旧经以食与法二平等性展转相等,而无佛平等性,阙理违文。 经 尊者善现(至)入一趣道。 赞曰:此下第二缚解平等。凡有九对,此中有二:一善不善相对、二我无我见对。空理义云:心有分别,缚解为二。证真谛故,心言分别缚解无二,皆理空故。应理义云;不断不善根,示现现行,有大利故。如满足王示现教等,实不令与俱萨迦邪见,此名伪身见、我见也。不坏我见者,示现起故。求大菩提、度有情类,皆为我故,然入无我一趣之道。无我之理,名为一趣,三乘行者共所归故。道者能缘,即无我见,不断我见证无我见。入者悟义。旧云「不坏于身」者,身见也。「随一相」者,无我见也。无我见中,更无二故。 经 不灭无明(至)及以解脱。 赞曰:此中一对,杂染清净,对无明发业因。有者三有,爱谓爱取,有爱正为润生之缘,此为生死缚根本故。顺诸众生,不舍生死,故云不灭。虽不灭无明,而起无漏智明;虽不灭有爱,而起解脱。解脱者虽润生缘,证无为理,胜解数也。所证真理名解脱故,即是涅盘。 经 能以无间(至)平等法性。 赞曰:此中一对,谓苦乐对。无间者,无间地狱,举一极苦之处。解脱者,涅盘极乐之处。以极苦真如,入极乐真如,体一味故。旧云「以五逆相而得解脱」,应言五逆果之相入解脱之相,即真如故。 经 无脱无缚(至)离异生法。 赞曰:此有三对。一解脱缚对,无漏名脱、有漏名缚。证得涅盘名无缚,不舍生死名无脱。二证不证对,实见谛名证,故言非不见,不见名不证,证理之时无见相故。三果非果对。圣名得果,顺住生死,不一向住果,故名非得果。非圣名异生,已证真道,非异生故。常教化此,乐起烦恼,故言非离异生法得果异生。虽为一对,显大悲者顺生死,生死于异生中,重言不离。 经 非圣(至)乃可取食。 赞曰:此中二对。一凡圣对。大悲顺凡,名为非圣;已证出世,名非不圣。二证离对。证一切法故,名为成就;断彼法想分别执故,名之为离。上说因缘法,故为此解。或此皆说遍计所执空无常等,或此但说圆成实性真理平等,理亦无达。 经 若尊者善现(至)乃可取食。 赞曰:此下第三邪正平等。空理义云:世俗谛中邪正有二,舍邪归真。胜义谛中邪正无二,何舍何归?应理义言:《般若经》云「以色见我、以声寻我,彼履耶断,不见如来。」同体三宝,不可见闻、不可供事。旧经无僧。六师外道,佛得菩提胜方便缘,汝若同佛以之为师,彼由邪见实堕恶趣,汝愍彼故亦堕恶趣而行救济。同如来者,乃可取食。以大善现舍彼六师,不能随学,不愍众生随堕恶趣。见有三宝,不证同体,故今诃之。六师者,一满迦叶波。迦叶波是性,满是名也,古云富兰那迦叶,即断见外道,亦云空见外道。二末萨羯离瞿舍离子。末萨羯离是其自名,瞿舍利者是其母名,末萨羯离是瞿舍离之子,以母别之,古云末伽梨拘赊梨子,即常见外道。三想吠多子。想是自名,吠多是母名,彼儿曰子,如舍利子,古云删闍夜毗罗胝子,即苦行外道。彼说众生所受生死皆因着乐,善修苦行便得解脱。四无胜发褐。无胜名也,垂发被褐故言发褐,古云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即自然外道,说一切法皆自然生。五犎迦衍那。迦衍那是姓,犎者是形,顶上有犎犹如牛头,故以为名。古传云「迦罗鸠驮迦旃延,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说大自在天能生诸法。」六离系亲子,此尼干子也。执其本师修苦行,名为离系。是彼所生,故名亲子。此是宿作因外道,说一切法皆是宿世已作其因,今不作因、便吐故业,即得解脱。古云尼犍陀若提子。此之六师,有说是佛舍国出家,询所投趣,教化于佛行苦行师,故偏说之。然欝头蓝子教佛得悲想定,阿蓝迦蓝教佛得无所有处定,此等教佛修乐行师,非此所说,不全邪故。 经 若尊者(至)离于清净。 赞曰:此下第四善恶平等。今有十一句,此中有三。空理义云:心有拘滞,善恶有二,可有离恶务善差别。善恶不二,何离何务?总意如此。更重释者,此十一句中,汝须菩提若善恶平等、悟解空者,既无分别诸见可断,何不堕诸见趣而不至中边二道,而今有断诸见至于中耶?若无恶道可厌,何不堕诸八难而得无难?若无杂染可断,何不同杂染而随于净。若无圣行可证,何不同得无诤非清净田?若无善恶之因,何不施者堕诸恶道?若无邪正二师,何不共魔连手?若无烦恼恼乱,何不以彼为伴?若无善恶法别,何不烦恼性即尊者性?若无慈悲道异,何不于有情起怨害想?若无三宝良田,何不谤佛毁法不预僧数?若无生死涅盘差别,何不毕竟无涅盘时?汝既不然,未证平等诸法体空,云何虚食?若能如是,乃可取食。应理义云:诸见趣者五见,为化斯类,故常堕中,不同凡夫常断边执、不同二乘常至道中。旧云「入诸邪见,不说见趣。不到彼岸,不说中边。」中边者,彼此岸义故。二入八无暇,处在八难教济众生,区区终日不得有暇。三顺化生死,同诸杂染;不住涅盘,同于清净。 经 若诸有情(至)清净福田。 赞曰:此中一句。无诤有二:一理无诤、二事无诤。事无诤者,凡所举意皆类观彼,勿同见我烦恼暂生。须菩提得最第一,恒令众生不起烦恼。理无诤者,无想真如,由证理无诤,事方无诤。此二无诤,一切有情及与尊者若时皆得,仍俱不名清净田,不见实有福田性故、三轮净故。菩萨能如是,声闻所不为。 经 诸有布施(至)作其伴侣。 赞曰:此中三句。一施食者,后得圣道,能堕恶趣化苦众生,非田施故而成大罪堕恶道也。二其施食者,而以尊者共魔连手,朝夕不离,能降伏之。旧云「作诸劳侣」,作诸生死劬劳伴侣,非出世友。三行住坐卧恒断烦恼曾不舍离,故为伴侣。菩萨恒以分别而为烦恼,故当断之。旧经无此。 经 一切烦恼(至)起怨害想。 赞曰:此中二句。一烦恼自性即是真如,同尊者性,二如无异。二于有情起怨害想者,怨者对也,自修妙行利生为对。害者,断也杀也,断诸众生烦恼业果生死流转。恒建是想,如《摄大乘》说十难行,谓诸菩萨杀诸众生生死流转,众生不与菩萨强摄取名不与取等,此亦如是。旧经云「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者,法性无异。 经 谤千诸佛(至)乃可取食。 赞曰:此中二句。一谤佛者,说色声佛,非是真佛。说法身理,方是如来。二乘等说色声形相以为真佛,故今谤之,名为谤佛。二毁诸法者,毁骂生死一切恶法。又说真如名为真法,四谛理法名非真法。二乘说彼非真,说是究竟法故,名为毁法。不预僧者,剃发染衣乞食净戒羯磨等,同名为僧数。常处生死,随类化生,不拘彼相,名不预数。二毕竟无有般涅盘时。菩萨发愿,度众生尽方入涅盘。以众生界无尽期故,菩萨毕竟不入涅盘。二乘身尽即永无矣。或总为十句,此中二句合为一故。若能具上诸所说义,是大菩萨,乃可取食,真福田故。不尔,如何虚受人食?此说平等,皆是密语。如契经言「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等。颂意无别。然上义门,依计所执真如妙理,依他虚幻唯识无想,真如法门二俱平等,故作此说。前解且依因缘法门,故不违也。 经 时我世尊(至)欲出其舍。 赞曰:自下第二显其自迷。譬如有人在路而行,为极重暗之所拘碍,迷失诸方。我时无知覆我心故,不识此是何之言,不知何答,便舍自钵欲出其舍。 经 时无垢称(至)取钵勿惧。 赞曰:下第三明他慰。有二:初慰、后问。此慰也。 经 于意云何(至)宁有惧不。 赞曰:此问彼也。若佛化作化人来问,宁恐惧不?我又法身如来所化,问斯何惧? 经 我言不也。 赞曰:四彰己答。化人有问,我曾不惧。 经 无垢称言(至)性相亦示。 赞曰:五述他教。于中有二:初劝勿惧、后示正理。初中复二:初合前化相、后劝勿惧。此初文也。所诠诸法皆如幻化,本非真故。能说众生及诠言说,亦尔非真。 经 诸有智者(至)亦无怖畏。 赞曰:此劝勿惧。文字如幻,智者不执以为真实,若闻文字亦无怖畏。汝既智者,何所怖哉。 经 所以者何(至)皆离相性。 赞曰:下示正理。有三:初言离相性、次文字亦离、后结成诸法。此初文也,征何所以不惧文字。空理义云:胜义性相皆体都空,言说妄起,故离空性,不称理故,何所惧乎?应理义云:胜义性相,体有离言,假立名言,非称法性,故诸言说,皆离性相。既是虚假,何所怖也。 经 何以故(至)是则解脱。 赞曰:文字亦离也。空理义云:不但所说法空无性、离文字,名字语言亦离。应理义云:不但所诠无有,诸法相性离言,言亦离言。或此非唯言理离性,依之文字亦离性相。于一能诠音声之上,极略相名字、中相名名、广相名句,皆假施设,体都非真。法既非法非非法,言亦非言非非言。言既非言非非言,文亦非文非不文。遮定文字,故唯言非。一切法中离言之事,即依他起;离言之理,即是解脱涅盘真如。空理义云:一切法及文字空,即是涅盘解脱体也。 经 解脱相者即一切法。 赞曰:结成诸法也。空理义云:解脱涅盘即一切法本空性故。应理义云:一切法中离言之理即是解脱,解脱即是诸法本体,故名为即。旧经于此唯有「言说性离」,不言法性于文字也。 经 世尊(至)得顺法忍。 赞曰:六成利益。有二:初得小果;二万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预流果。如论具释,后得大位。五百天子得顺法忍者,有言初地,得顺正教法之忍故。有言八地。旧经无之。法眼净者,有言初地。此违论文,远尘离垢,说小果故。今正义解,无生法忍得在初地。今得顺彼忍,正在地前,善根忍位、有漏位忍,顺慧忍故。或五忍中第三顺忍,四五六地顺为出世道故。 经 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吾既神气顿丧,今者何敢对扬。 经 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五,命满慈子,初命、后词。此初命也。满者名也,慈是母姓。此满尊者慈所生故,名之为子。梵云梅呾利耶,此云慈。其母是婆罗门种。上古有仙每习慈行,因承彼后,以慈为姓。母之无子,所在求娠。后梦宝器盛满珍玉置其腹边,欻然入腹。后向夫说,云必天与,为大宝器。果而有娠,便生此子。后相师占,因名为满。长大能诵毗伽罗论,慈行亦圆满具足之宝器故。后得出家,成阿罗汉,论议辨才最为第一,故佛命之。 经 时满慈子(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满慈说法,利诸新学。说小非大,不识心机。既被昔诃,所以词退。 经 所以者何(至)苾刍说法。 赞曰:下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此征及陈己事也。新学初机,由来智隔,故脱小法令渐随之。 经 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 唯满慈子(至)置于宝器。 赞曰:下正陈词。有二:初责彼不当;后令其进益,「时无垢称便以如是胜三摩地」下是。初中复二:初责不识今;后责不识昔,「尊者满慈!是诸苾刍皆于往昔」下是。初责不识今中有三:初责不识心、次责不识意乐、后责不识根。三轮化中,第二记心轮,已入法者以他心智先观其心,后为化说。观心是总,十力智中亦种种胜解智力,故先责不识心即为说法,前目连中已言应知根性差别赞说大乘故。言满慈先自入定观彼之心,彼心行大,犹如宝器;为说小乘,如置秽食。 经 应先了知(至)贱水精珠。 赞曰:此劝知意乐。意乐信解大乘法故。大乘意乐如瑠璃宝,小乘意乐如水精珠。今将大机谓是小器,故以瑠璃同水精也。前以小法投大心故,如以秽食置于宝器;今以大心同于小心,故以瑠璃同水精珠。旧言心念,即意乐也。 经 尊者满慈(至)根所受。 赞曰:下责不识根。有三:初责不识根、次显责所以、后显大小二乘由来悬别。此初文也。勿者莫也,莫不观根而授小乘。小乘是彼少分根性所受之法,自利非他,小行非大故。旧文稍殊,义亦无别。 经 彼自无疮(至)莫示小径。 赞曰:此显责所以。所以有二:一发小乘心,如疮如疣,败坏丧名,不济他难。他无此意,授小乘故,彼无疮勿伤之也。二彼根利大,求行大乘之道,故莫示以小乘之经,令其错学,一损他、二误他。由此二失,责不知根。 经 无以日光(至)同野干鸣。 赞曰:此显大小由来悬别。此有四喻,古有二喻。大乘如日遍照群生,小乘如萤自照不足。大乘法如海深广无边,小根如牛迹㘭塘浅小。大乘如山王巍巍逈出,小根如芥子褊促卑物。大乘如师子吼决定无畏,小乘如野干鸣为人惊怪。一喻益大、二喻深广、三喻高显故、四喻无畏,故为四也。或初及第四喻大胜小,有大机者勿授小法;第二第三喻大胜小,有小机者勿授大法。应契其机而授法也。 经 尊者满慈(至)声闻乘法。 赞曰:下责不识昔。有二:初明所不识、后明能不识。此初文也。祈,有求也。此新学者,往趣大乘,心求大菩提,未至不退位,中忘是意。如何今者示以小乘?故上经言「勿以秽食置于宝器」。 经 我观声闻(至)过于生盲。 赞曰:下明能不识,初明所有、后明所无。此明有也。声闻智浅,过于生盲。 问曰:《胜鬘经》曰「凡夫如生盲,不见众色。声闻如七日婴儿,不见日轮。」如何今说声闻过生盲也?若见谛理,凡夫不能,故彼经说犹如生盲。声闻分得,故彼说如七日婴儿不见日轮。今说声闻不识根性,故过生盲。声闻于事不能了达,过生盲故,非谛理也。 经 无有大乘(至)根之利钝。 赞曰:下明所无。大乘之士,能有观于根性妙智,故能分别前根利钝。声闻无此观根妙智,故不知根利之与钝。如舍利弗教二弟子,金师之子教以白骨。澣衣之子教以数息。亦如观于最下乞儿,八万劫前所修善根都不识故。旧文但有「不识」之言,无大乘智。 经 时无垢称(至)宿住着别。 赞曰:下令进益。有三:初令忆往事、次教发大心、后令得胜位。初中复二:初总明忆、后别明忆。此初文也。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即禅定也。以禅定者,显是神通宿住智力,令诸苾刍随忆住劫。亦有解云:宿世之中虽通成坏空住四劫,空劫无事,成坏乃是住之初后,唯有住劫善恶事明,故偏举之,但名宿住,以摄成坏。今实义者,住非住劫,住于往有宿世之事,故名宿住。成坏住劫皆在其中,不须释妨。旧云「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何甞不入,今始入也?示相今入,二亦无妨难。 经 曾于过去(至)正等觉心。 赞曰:下别明忆。有四:一值良缘,五百佛所;二发大因,种诸善根;三修大行,积习胜德;四希求大果,回向菩提。旧文但三,合第二第三为一故。 经 随忆如是(至)彼大士足。 赞曰:此第二文,教发大心。说诸前事,今踵前心,故能发大心。初入佛法,不解轨仪,创闻妙理回惶失错,故舍出家之正轨而礼大士之卑足。 经 时无垢称(至)不复退转。 赞曰:自下第三,令得胜位。不退转者,令至十住第七住中位不退也,永更不退作二乘故。《五戒优婆塞戒经》舍利子修大乘道六十劫已,因施眼故,退作二乘。所以《法华经》名化退菩提心声闻令至不退,故知至于第七住也。非信不退,久已信故。亦非证行二种不退,名初学故。 经 时我世尊(至)为他说法。 赞曰:下显词由卑躬请退。于中有三:初彰智弱、次释所由、后总结之。此初文也。一切声闻不识根性,若不白佛不应说法,错逗根机无利益故。 经 所以者何(至)如佛世尊。 赞曰:此释所由。诸声闻人非常在定如佛世尊,故不能识诸根胜劣,显佛恒在定故能识根。识根要由他心智故,他心智起必由定故。 经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赞曰:此总结也。 经 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六,命大剪剃男,初命、后词。此命也。摩诃大也。迦多衍者,此云剪剃,婆罗门法讳为剃剪,时为不净,以显垢腻污净行故。昔有多仙久居山野,发鬓繁长无人为剪。时有一仙,旧有二子,俱来覩父。大者耻污,不肯为剪;小者慈孝,为父剪发须,而乃为法仙剃之,多仙因此还得剪剃。为剪剃者,诸仙护念,初大富贵,后亦成仙。因以为姓,今是彼种,故言剪剃。具足威神,简余小者,故立大名。那者男声,其父及身俱是彼种,以男声诠,简别云也,西方亦有取母姓故。如满慈子母,婆罗门姓弥勒故,随其父母好姓便取。 经 迦多衍那(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词有三,此总陈道屈。其随佛后说安立谛,不契非安立谛,便被彼诃。智辨既卑,故词道屈。 经 所以何(至)便入静住。 赞曰:下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陈己事中,初显所随、后显他随。此征及显所随也。便入静住者,凡住有三:一圣住,谓三解脱门及灭定,佛多住空及灭定。二天住,谓四静虑,佛多住第四静虑。三梵住,谓慈悲喜舍,佛多住大悲。今言静住,谓住空或灭定,依第四定而住,故言静住。 经 我即于后(至)寂灭义。 赞曰:此显能随,能随佛后说妙法故。今说安立谛理之中,初四苦谛理、后一灭谛理,欲令厌苦欣于灭故。决择者,决了简择,解释之义。五蕴生灭名无常事,生灭之理名无常义。义是义理,下皆准知。蕴性逼迫名为苦事,逼迫之理名为苦义。蕴非实有名为空事,非实有理名为空义。蕴中无我名无我事,无我之理名无我义。诸行寂无所显之灭名灭谛事,此寂灭理名寂灭义。此等五相,皆随于心之所变作,名为安立。《胜鬘经》说有作四谛也。 经 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 唯大尊者(至)说实相法。 赞曰:下正陈词。有三:初总非、次别非、后明益。此初文也。空理义云:此五实义,本性皆无,性离言诠,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不苦、非空非不空、非我非无我、非寂非不寂,为遮执常等故说无常等,非真胜义中有实无常等。故圣教言「诸佛或说我,或时说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今者定说有无常义,故今诃之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应理义云:此五实义,性即真如。缘此之心无分别智,缘不生不灭真如为境。今以缘生灭有作谛理分别心行,说于实相真如之法,甚不契当,故言无以。 经 所以者何(至)是无常义。 赞曰:下别非之,五非为五。此非无常。空理义云:俗谛有相,有过去故,有已生已灭;有现在故,有今生今灭。有未来世故,有当生当灭。以解无常胜义无相,一切都空,三世本无,何有生等?达解此理,常见自己,故是世俗无常胜义之真理也。应理义云:诸佛毕竟胜义道理,真如之中本无三世,何处得有过去已生、现在今生、未来当生,过去已灭、现在今灭、未来当灭?故无生等是真无常之胜义理,不同安立有生灭理以为无常义。今以真如常理而为能诠,诠生灭无常之所诠义,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真如体常,遮常执故。无常显故,名无常家义。《涅盘经》云「有苦有谛有实,苦谓苦事,谛谓苦理,实谓真如。」声闻有苦谛而无有实,不达真如非安立故,唯达安立事与理故,由此真如依诠所显为无常义。 经 洞达五蕴(至)是苦义。 赞曰:空理义云,俗谛有苦,以有相故。胜义无相,本性非有,遮执乐故,说之为苦。故能洞达五蕴理空本无从起,是真苦义。应理义云:五蕴性空即是真如,遍计所执空之性故,性非空也。洞达此理,知此本真,无所由起,依诠显实,名苦之义,苦之实故。 经 诸法究竟(至)是空义。 赞曰:空理义云,世俗谛有、胜义谛空、究竟道中都无所有,此是空义,空者无故。应理义云:诸法之中究竟真如,无如所执。诸法有故,因空所显,说为空义。 经 知我无我(至)无我义。 赞曰:空理义云,知胜义谛本相皆无,我无我体,由来不二,为遮我倒,故说无我,是无我义。应理义云:知于真如本离言说分别之相,我与无我由来不二,为遮我故因无我显,名无我义。 经 无有自性(至)是寂灭义。 赞曰:空理义云,其一切法,胜义谛中无自作用,故无自性。无他作用,故无他性。因缘生法,皆说空故,由此说无炽燃生死。生死既无,亦无涅盘,今时无息灭。涅盘既无,故无寂静之体,亦无烦恼、毕竟寂静所显之灭,既尔都无究竟寂静之事故。圣教云「设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故。此空理是寂灭义,无有实涅盘而得。由此《中》、《百》论有〈破涅盘品〉。应理义云:胜义谛中,有为诸法不自生故,无自实性。不从他生故,无他实性。不从共生故,无二实性。虽无于此作用之缘,唯有功能缘可得故,由此故无炽然生死。生死既无,亦无实灭,真理本灭非今始灭。亦无有实寂静自体、烦恼毕竟寂静之位,能令行者究竟寂静。此方名为实灭义,名大涅盘,非如小乘假涅盘也。 经 说是法时(至)心得解脱。 赞曰:此明益也。得阿罗汉,义如前释。 经 时我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显词由卑躬请退。 经 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七,命大无灭,初命、后词。此初命也。梵云阿泥律陀,此云无灭。相传释云:八万劫前曾为供养一辟支佛,所得善根于今不灭,故名无灭。又《譬喻经》云「毗婆尸佛入涅盘后,阿泥律陀曾入佛堂以为劫贼,见灯将灭,遂抽一箭挑灯便明。见佛威光,面色毛竪。念言:『他尚施物求福,我云何盗?』遂舍而去。以此善根,九十一劫常生善处。今得值我,得是天眼,所获福果曾无灭尽。」故言无灭。是佛当弟。又传经云:世尊父叔,总有四人:一名净饭王,有二子,大名萨缚曷剌他志陀,此名一切义成,即是佛也;二者难陀。二名斛饭王,亦有二子,大名天授,即是提婆达多;小名阿难陀。三名白饭王,亦有二子,大名阿泥律陀,小名摩诃男。四名甘露饭王,亦有二子,大名拔提,小名提沙。此之八子,皆悉出家。彼阿泥律陀,佛处听法,坐下睡眠。如来呵责:「咄咄!何为睡眠?螺蚌之类。」无灭惭愧,闻法悲泪,多日不睡,遂便丧眼。后问耆婆,耆婆问其初患因缘,彼便具报。耆婆答言:「眠是眼食,多时不睡,眼便饿死。求差甚难。」遂修天眼,得见大千。人得天眼,应成二眼,人眼虽无,天眼见物半见半无,因有说言半头天眼。今命之也。 经 时大无灭(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其得天眼,有漏无记,有相非真。既被双征,便不能报,故初辞也。 经 所以者何(至)一处经行。 赞曰:下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陈己事中有三:初明已经行、次梵天来问、后申其正答。此征及明己经行也。西方地湿,所食难消。叠塼为道,拟行消食,来而复往,如世经物,故言经行。因此亦得说法诵经,诸学禅者亦修光明及举等相。 经 时有梵王(至)能见几何。 赞曰:下梵天来问。天眼居禅,梵王皆得。见无灭之克证,谓顺己而来询。然地有上下、修有弱强,故得天眼能见几何。旧文颠倒。 经 时我答言(至)阿摩洛菓。 赞曰:此申其正答。一佛所化三千大千,无灭声闻,故唯见此。西方菓味,众色不同。阿摩洛菓,人多爱重,故以为喻,显见分明。 经 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 尊者无灭(至)为无行相。 赞曰:下正陈词。有五:初征诘、二默然、三梵问、四彼答、五利益。初征复三:初总征、次别征诘、后结难。此初文也。为有行相者,空理义云:所得天眼,为是体有差别行相、为是体无差别行相?初问世谛,后问真谛。应理义云:为有虚妄分别之行解相状、为无虚妄分别之行解相状?此中论者乍似猛浪,无心缘境而无行相。若无行相,如何缘境?如唯识说。今问虚妄,故无有失。 经 若有行相(至)不应有见。 赞曰:此别诘也。空理义言:若是体有之行相者,即与外道五通无别,云何名内?等者,相似无别之义。以执为有世俗谛故。若体是无之行相者,即是无为。无为真谛,性皆空故,如何有见?应理义云?若有虚妄分别之行相者,即与外道五通无别,彼从虚妄分别生故,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故。若无虚妄分别之行相者,即是无为真如之类,不应有见。真如虽有,无行相故,不能有见。观其此问,且问声闻佛之天眼,亦应双问佛天眼,通心心所故,非无行相;非是虚妄分别心故,非有行相。不同前问,故无有失。 经 云何尊者(至)能有见耶。 赞曰:此结难也。此理皆非,云何有见? 经 时我世尊默无能对。 赞曰:二默然也。词理无加,故默无对。 经 然彼诸梵(至)真天眼者。 赞曰:三梵问也。孰者谁也。梵闻希法,便得未曾。屈己尊人,便问世间谁得最胜真天眼者。 经 无垢称言(至)及种种相。 赞曰:四彼答也。有佛释迦,久修善本,得真天眼。空理义云:释迦真智,内契真空,不舍寂定,不是有为;外随世俗,见诸佛国,不是无为。名真天眼。不同外道见于二相及种种相。二相者,总有空相,种种相者别有空相。应理义云:无灭天眼,用而不寂,先入本定,后起天眼。天眼散心有漏无记,名非真眼。唯见大千,如来天眼,无分别智,正观真如,不舍寂定,后得智中起于无漏善性天眼,见诸佛国、广尽十方,能无二相及种种相。二者有行无行、总差、别相共相之类。种种相者,别差别相自相之类,此虚妄分别相也。 经 时彼梵王(至)歘然不现。 赞曰:五利益也。闻希妙法,便发胜心。听问既周,歘然不现。 经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经 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八,命优婆离,初命、后辞。此命也。梵云优婆离,此云近执。佛为太子,彼为近臣,执治政事,故云近执,即守库藏之官僚也。诸释出家,留所着衣宝冠及象而皆与之。后便思念:「释子豪贵,尚舍出家。我何人也,而犹安住?」以冠挂树、象系树间,愿言:「取者我当奉施。」往释子所,具述来情。释子咸喜,便来白佛:「请先度之,为我上座,自舍慢心,我当敬事。」佛便许之,释子致敬,礼拜波离,大地震动。空声遥赞:「是诸王子,我慢山崩。屈己先尊,今礼卑足。」为持律之上首,故今命之。 经 时优婆离(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初总陈道屈也。我依律行,教彼息愆,彼说证真,罪种方灭。我谓由身语而得罪除,彼说会心源而方垢尽。理既堕矣,词亦负焉,故总词也。 经 所以者何(至)不敢诣佛。 赞曰:下显理穷。有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己事有二:初陈二人来请出罪,后说己为如法息除。初陈二人来请出罪中有三:初明至由、次明至轨、后请出罪。此初文也。佛为法主,威德特尊,小事轻尘诚为不可,故怀愧耻不敢诣佛。 经 来至我所(至)而谓我言。 赞曰:此明至轨也。 经 唯优婆离(至)得免斯咎。 赞曰:此请出罪。微小罪中,生大怖畏。既违律行,诚以为耻。愿为解除我心所忧、我心所悔,得免罪咎。既罪可出,明非初篇。 经 我即为其(至)得清所犯。 赞曰:下说己为如法息除。言如法者,如其律法。世尊轻事或重制、重事或轻制。然出罪时,但是作法,道理应尔,非是依业道灭罪彼之法,如其律法解说道理,令除忧悔,得清肃其所犯之过。 经 示现劝道赞励庆慰。 赞曰:显如法相,一示现、二劝导、三赞励、四庆慰,余经说亦加令离欲。《瑜伽》八十一云「令离欲者,诃责六种黑品诸行,示其过患,令离爱染。」即是所说。令除忧悔。示现者,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其四种真实道理。劝导者,谓已示现得信解者,安置学处,令正受行,由已于彼得自在故。彼便请言:「我于今者当何所作?唯愿教诲。」因告之曰:「汝等今者于如是如是事,应作应学。」赞励者,谓彼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之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庆慰者,谓若于法及随法中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说庆悦,令其欢喜。更有一释,并如彼论,此中即是令离罪染。示其白品、劝其正行、赞令勿退、庆其所作,令生欢喜,名如法说。旧经阙此。 经 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 唯优婆离(至)勿扰其心。 赞曰:陈词有五,初除正理、二显赞扬、三明已告、四彰罪灭、五述发愿。陈理复三:初总非、次显正、后结正。此初文也。空理义云:二人犯罪,由怀有相,今请悔除,还教起有,以有加有,故名增罪。当直除灭彼心忧悔,应说无相罪性本空为彼除之,勿以有罪乱其心也。扰者乱也。应理义云:二人犯罪,罪为业道,当须证理体达虚幻方拔罪根。但依作法用事而灭,口是心非,灭而不灭,罪业更生,名为重增。当说真理令彼证之,当说俗幻令其了达,名直除灭。拔罪种子,勿以事相扰乱其心而现罪灭。 经 所以者何(至)不在两间。 赞曰:下显正中有二,初明真理令证罪根;后明俗事令知罪伪,「唯优波离一切法性生灭不住」下是。罪相无实,易可息除。罪根种子本真,证之罪灭。罪灭者,拔除烦恼恶业苦果诸种子也。断种子故,一灭不生。名身语忏悔,但名制伏,益力损能,非真灭罪,后还生故。初中复三:初陈正理、次问令解、后明染净之相。陈理有三:初明罪性、次明罪依、后明罪体。此初文也。空理义云:罪性者真空理。罪性若有,可住内根,由外六境,成在两间。罪性本空,都何所住?世俗谛中,罪住六根,六尘为缘而起罪故,亦名在外。内因外缘,可住两间六识等内。罪性既空,故都无住。证罪性空,当有何罪?应理义云:罪性者真如理,此理不依内根外境及住两间。由逆此理,展转罪生。证达此理,罪当永尽。 经 如佛所说(至)有情清净。 赞曰:此明罪依。有二:初明假者依心而成、后明罪体依心方起,罪必依心方得起。此初文也。罪谓所作恶身业,体即不善思之现种也。心为所依,思能依故。可毁可厌,故名为罪。故初明罪依令其了达,后方明罪体。将明罪依,先引佛语。空理义云:此引俗谛教,心谓六识,不说有八。心若实有、有实罪者,即有情杂染;心性本空,罪者非有,故有情净。应理义云:《成唯识》说,心谓第八识,有情谓五蕴假者,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之心若是有漏杂染所摄,能依假者亦是杂染。所依第八心若是无漏清净所摄,能依假者亦是清净。今此通依八识,建立假者有情,心是本故。故罪及罪者,离心亦非有。 经 如是心者(至)不在两间。 赞曰:下明罪体依心方起。空理义云:如是心者,胜义谛中亦不住内外、不在两间,性本空故。能起罪体。由此非真。应理义云:此八识心,不同二乘所说六识,六识不实住在六根,亦不实在外及两间,唯依真如净法界住,由此罪垢亦无住处。 经 如其心然(至)不出于如。 赞曰:此明罪体。空理义云:如其所依心本空寂,都无所住,能依罪垢。胜义谛中亦无自性,无所依止。罪垢既尔,诸法亦然,谁为罪缘?谁为出者?以心罪法三不出于如,如空无故。应理义云:如其本心不住内外,唯依真如。能依罪垢亦复依如,不依内外。如罪垢然,犯罪之缘及出罪者,一切诸法亦不出如,不依内外,都无实罪,一切皆是真如理故。由迷心故,诸过非起,可毁可责,名之为罪。由心悟故,罪灭善生,可赞可欣,名之为福。故说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经 唯优婆离(至)曾有染不。 赞曰:下问令解。有三:初问、次答、后显令解。此问也。空理义云:汝心本净,性本空故,无染故净。汝得阿罗汉涅盘解脱时,此空性心曾有染不?凡圣虽殊,心实无别,故以为问。应理义云:《成唯识》中解心性净略有二义:一即真如法性之心。故《胜鬘经》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二因缘心,《瑜伽》五十四说,依他性心,性非烦恼,名本性净。今彼心非烦恼故,言本性净;与染相应,名为染心,非心体染名为染心。此心非但未得解脱性本来净,得解脱时亦曾无染。今但问彼得解脱时本性净心曾有染不,将显未解脱比解脱心性本净。 经 我言不也。 赞曰:此答也。得解脱时,心曾不染。 经 无垢称言(至)亦复如是。 赞曰:此显令解。空理义云:得圣证真,知心本空,所以不染。故知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心空同故。应理义云:以凡因缘心,例圣因缘心,本来不染亦复如是,俱心性故。由此故知,恶思是罪,如客暂有,染恼其心;证理智生,客罪便灭。故心断惑已,名离相应缚。此不复缘境,名离所缘缚。由离二缚,名心解脱;证达理故,故达心理,名为罪灭。 经 唯优波离(至)即性清净。 赞曰:下明染净之相。略有三翻,此初翻也。心有总分别,有别异分别,即有烦恼。烦恼起故,罪业遂生,便招生死。若无总分别及别异分别即无烦恼,烦恼无故不起罪业,遂即清净便得涅盘。分别者,总分别。异分别者,种种计执。汝由此二,生烦恼故,应无分别便得清净。 经 若有颠倒(至)即性清净。 赞曰:此第二翻。颠倒者,执有真实常乐我净,背真理故,名为颠倒。或七颠倒,此四更加想心见三。于彼四中起妄想分别,名想倒。于此四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名见倒。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此略有三:一愚痴为本,二萨迦耶见边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为自性,三余烦恼为等流。如《瑜伽》第八说,有此诸倒即有烦恼,无此倒者即成清净。汝既烦恼,明有颠倒。 经 若有取我(至)即性清净。 赞曰:此第三翻。取者执取,执我为本,杂染便生。若不取我,达解无我,即性清净。汝既杂染,明有取我。显彼二人有烦恼之所以也。上令知真,罪垢自灭。下明知俗罪易息除,如知贼缘易可除破。 经 唯优婆离(至)如电如云。 赞曰:下明俗事,令知罪伪。略有四重,此第一重。说俗生灭,略有四喻,如幻化电云,皆非实有、皆悉不住,性自虚伪。 经 一切法性(至)亦不暂住。 赞曰:此第二重,说俗迅速,无所愿待,不经念住,速即谢故。 经 一切法性(至)如健达婆城。 赞曰:此第三重,说俗体由虚妄所见。此有三喻:如梦所见,思想起故。如阳焰者,渴爱生故,执为实水。如健达缚城者,此云寻香城,西方散乐名曰寻香,不作生业唯寻食香,而便作乐伺彼乞求。此幻化城,楼橹可爱,名寻香城。海中水气,日光所临,遥见雉堞,亦似幻城。水激为声,微同作乐,似彼寻香城,故亦名寻香城。诳惑起故,今以为喻。 经 一切法性(至)如镜中像。 赞曰:此第四重,说俗心作,如水中月。水实无月,心妄谓有,不知以水为缘,还见本月。一切世俗皆心所作,不知自心,谓有外境。镜中之像亦无实像,以镜为缘,还见本面。心之所取亦复如是,不知自心,谓离心有。镜中之像若实有者,见去何不去?观来何不来?彼镜既不真,诸俗皆如是。 经 如是知者(至)名善调伏。 赞曰:此结正也。律者仪戒,证真如俗,善可轨故。调伏者,调伏三业,息诸恶故。善知罪性、能依罪根、善识罪相,易可倾拔,名善调伏。 经 时二苾刍(至)而不能说。 赞曰:二显赞扬。初得未曾有;后正赞叹智慧辨才,是优婆离所不能及。 经 我即告言(至)起居士想。 赞曰:三明己告,初总、后别。此总告也。 经 所以者何(至)殊胜如是。 赞曰:除佛无能制伏大士智慧辨才,其慧及辨才如是。 经 时二苾刍(至)正等觉心。 赞曰:四彰罪灭。虽未证真,拔罪种子,初闻妙理,应悔息除。不但罪灭,无上觉心亦发。 经 便为作礼(至)殊胜慧辨。 赞曰:五述发愿。新学苾刍已曾犯罪,乍见慧辨,谁不虔恭?故为作礼。 经 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