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89 [cf. No. 670] 钦录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宗泐)、演福教寺住持(如玘),持奉新注《楞伽经》,同考功监令李永等官,于 西华楼进呈御览。当日钦奉圣旨:这经好生注得停当,可即刊板印行,教天下众僧每讲习。钦此。 进新注楞伽经序 (臣)闻:法运之兴,虽曰在人,亦必有其时焉。有其人而无其时、有其时而无其人,虽欲兴之,其可得哉?是故必有聪明圣智之君、当天下又安之时,以兴之也。至若《楞伽》一经,我大觉世尊说之于二千年之前,而今上皇帝行之于二千年之后,岂非有其人而有其时乎?不然,何此经东流中国千有余载,前代帝王未曾有如我圣天子之留神注意,究其旨趣, 勅僧徒咸隷习之,有如此之盛也。然吾佛之所以说此经者,盖欲除众生之妄心,俾归于真正之道。而皇上之心,欲天下后世之人皆舍妄归真、去恶从善,以跻乎仁寿之域,其有契于佛之心乎!且此经之要,不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该乎真妄修性、圣凡因果,皆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者,则畏恶而迁善、舍妄而归真,得至自觉正智之地。不能究此心者,则纵情肆欲,流而忘返,至于失其忠孝,败俗乱常,甘蹈刑辟,如履水火。此吾佛所以兴大悲心而拔济之,亦犹帝王之仁育黎庶若保赤子者也。 (臣)僧(宗泐、如玘)昨于 内廷钦承圣谕,以为《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实治心法门,遣情离着,具在是矣,尔辈可不勉乎?(臣)等受命以来,夙夜兢惕,惧无以上副宸衷,于是竭诚殚虑,注释《心经》、《金刚》二典,已于洪武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 奏准行世。而《楞伽》以今七月初十日始克注成,谨熏沐缮写,拜手稽首,诣 阙进呈。重念(臣)等才识庸陋,学术空疎,固不敢叨于注释之列。然承 雨露之余泽,依日月之清光,庶几少裨流通之万一云尔。 洪武十一年七月 日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一(上)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诏同注 此经凡四译,今存者三:其一则镏宋求那跋多罗译成四卷,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二则元魏菩提流支译成十卷,曰《入楞伽经》;其三则唐实叉难陀与复礼等译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经》。若论所译文之难易,则唐之七卷文易义显,始末具备。今释从宋译四卷者,以此本首行于世,习诵者众,况达磨大师授二祖心法时,指《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而张方平尝书此本,苏子瞻为序其事,是知历代多从此本也。然文辞简古,至于句读有不可读,乃取七卷中文义显者释之,仍采古注善者并注之。 此经以法喻为名,第一义心为体,了妄显性为宗,斥小辩邪为用,方等大乘为教相。法喻为名者,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以处表法也。阿跋多罗者,华言无上,亦云入。宝者,至贵之物,以喻此经尊贵,故云法喻为名也。经者,贯也,谓贯通诸义也。第一义心为体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也。了妄显性为宗者,谓达妄显真,离性执也。斥小辩邪为用者,谓破小乘之偏执,摧外道之邪见也。方等大乘为教相者,谓经通三乘,义从圆顿也。此之五章皆经中所诠之旨,今预取而释首题者,欲令学者知一经之大意也。 一切佛语心品 佛语心者,即诸佛所说心法也。然经中所说法门,大约有四: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独言心者,盖此四种法门是一经之纲目、究心之精要。如《入楞伽》云:「五法自性等众妙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此通序分也。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亦信顺之辞。我闻者,阿难从佛闻持是法也。一时者,教主徒众嘉会之时也。佛者,觉也,谓觉道既成,乘机说法,导利群生也。住南海滨楞伽山顶者,说法之处也。宝华庄严者,是其处胜也。大比丘菩萨众者,列同闻之众也。从彼异佛刹来者,举远知近以显众多也。无量三昧等者,赞菩萨之德也。自大慧下,别赞大慧之德。诸佛手灌其顶者,明其位居等觉,当授佛位,故为灌顶。自心现境界者,一切善恶境界皆由自心发现,大慧善解,其智超胜也。种种众生心色者,谓一切有情五蕴种种不同,大慧以无量度门而普应之,则法门深广也。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也;三自性者,曰妄想、曰缘起、曰成也;识即八识也;二无我者,即人无我、法无我也。已上诸法大慧皆能究竟通达,为众作发起之人,此佛所以深赞之也。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此下别序分也。摩帝,华言慧也。自偏袒至恭敬,天竺之敬仪也。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众生背觉合尘,流转生死,而起妄想心识,复计断、常二见,无由出离。如来以妙智观察,了达生灭等一切诸法如空华、如幻、如梦,不有不无,故兴大悲心而度脱之,使其皆得远离也。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此离惑、智二障。烦恼,惑障也;尔焰乃梵语,智障也。智本破惑,惑即人法二执。无我者,无此二执也。若于智生着,智亦成障。如来了知人法惑智本空,故云「常清净无相」。众生在迷受苦,故起悲心而拔济之。 「一切无涅盘,  无有涅盘佛, 无有佛涅盘。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一切者,一切众生也。涅盘者,不生不灭之理也。佛与众生同具此理,尚无生死可断,焉有涅盘可证?故云「一切无涅盘」。然非证而证,证此涅盘,是则佛为能证之人,涅盘是所证之法,离法无人,故云「无有涅盘佛」;离人无法,故云「无有佛涅盘」。《入楞伽》云:「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辞异而义同也。觉即佛、所觉即涅盘。人法俱泯,故云「远离觉所觉」。然人法俱泯,是亡有而未亡无,故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梵语,华言寂默,佛之名也。此言人能如是观佛寂静之体从远离而生,是则于佛不生取着,故今世后世皆得清净。《入楞伽》云:「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辞义尤显。已上诸偈赞佛,皆言离着者,盖赞佛生善。若不离着,生善不深故也。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谘尊中上。」 此下正宗分也。大慧自言是大乘机,为众发起。 世间解之士,  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  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  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  自觉之境界。」 世间解者,如来十号之一也。大慧所问百八义,皆如来亲证之法,故云「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宝臣注《入楞伽》云:「此后诸偈问百八句义,或一句为一问、或二句为一问、或三句为一问,乃至十句为一问,或一句为两问。然此百八句,正问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度众生对治法门。」是故大慧举上与摩帝游诸佛刹所见之事,故下问山海日月等,即五法中名相妄想;下问诸禅解脱等,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云何净其念?」 问净其妄念,而生正念。 「云何念增长?」 问增净念。 「云何见痴惑?」 问起见惑。 「云何惑增长?」 问增长见惑。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问如来于刹土中示现身相,化众生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 《入楞伽》云:「及无影次第」,谓问无相法中因何有次第。 「何故名无受?」 承上问,若有次第,何名无相法?无受,即无相义。 「何故名佛子?」 问菩萨何名佛子。 「解脱至何所?」 问行人既得解脱,复能往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问迷时谁缚,悟时谁解。 「何等禅境界?」 问诸禅定以何为境界。 「云何有三乘?惟愿为解说。」 问何故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问善恶缘起及所作业果。 「云何俱异说?」 问外道邪见何有俱异之说。 「云何为增长?」 《入楞伽》云:「云何诸有起」,谓起三有也。 「云何无色定?」 问无色界四空定。 「及与灭正受?」 问灭尽定之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问受想心灭为定,何得从定起觉。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问从定起用,凡所作为,是身去住得大自在。 「云何现分别?」 问现身说法,分别诸法种相差别。 「云何生诸地?」 问得悟入诸地位,《入楞伽》云:「云何入诸地?」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问能破诸有,出三界,是何佛子。《入楞伽》云:「云何有佛子,而能破三有?」 「往生何所至?」 问既破三有,往生何处。 「云何最胜子?」 问弟子之中谁为第一。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问神通三昧修何行而得。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问三昧之心何者为胜。 「云何名为藏?」 问第八藏识。 「云何意及识?」 问意根及诸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问意识起见生灭,已还亦灭也。《入楞伽》云:「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问三乘差别种性,外道非种及不定种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问有相及无我相。 「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问真无俗有。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问断常二见。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问邪正无背。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问佛灭后,弟子所宗经部各异。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 问诸法性空,刹那念灭。刹那,极微细念也。 「云何胎藏生?」 问托胎受生。 「云何世不动?」 问世相迁流,性何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问此五喻,喻世间生灭相皆无实义。揵闼婆,梵语也,此云寻香城。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问七觉支及八正道。 「云何国土乱?」 问所依国土何因乱坏。 「云何作有见?」 问诸法无体,何作有见?有即三有。《入楞伽》云:「何故见诸有?」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 问世相如空华,何故言不生不灭。《入楞伽》云:「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 「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问众生云何觉知世法,云何离文字相。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问谁知诸法如虚空,离妄想分别。《入楞伽》云:「云何如虚空?云何离分别?」 「如实有几种?」 问真如有几。 「几波罗蜜心?」 诸度心有几。 「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 问谁能超越十地,至于佛地。无所受,即佛境界。 「何等二无我?」 问谁能空人、法二执惑障。 「云何尔焰净?」 问谁能净智障。 「诸智有几种?」 问诸正智。 「几戒众生性?」 问众生性殊,禁戒有几。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问诸宝物何从而生。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 问众生语言差别种性不同,何因而起。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问五明法及伎术。五明者,一曰内论,谓一切佛法;二曰外论,有四种,曰因、曰声、曰医方、曰工巧。此五各能生智,故云明处。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 伽陀,梵语也,此云孤起,亦曰讽诵,与重颂不同。问孤起颂及长行重颂。 「成为有几种?」 问经中理趣。《入楞伽》云:「道理几不同?」 「云何名为论?」 问释经之论。《入楞伽》云:「解释几差别?」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问饮食谁作,爱欲何起。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 问大小诸王及守国土之法。 「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 问欲界名相。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 问学、无学人。解脱是无学,修行是学。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闍黎?」 问师、弟子。阿闍黎,此云教师。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问佛三身及本生事。本生,谓宿世所行事。《入楞伽》云:「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问众魔及诸外道。魔,梵语魔罗,此云能害,谓能害善法。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问性与心几种差别。 「云何施设量?惟愿最胜说。」 问心量妄想施设。最胜者,称佛也。 「云何空风云?」 问欲界无情名相。 「云何念聪明?」 问欲界有情心念云何能生智慧。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问草木之生谁使之然,象鹿谁使之生,又复谁能捕取。 「何因而卑陋?」 问卑陋贱人何业所致。 「云何六节摄?」 问一年云何分六节。西域以两月为一节,一年分为六节。 「云何一阐提?」 一阐提是梵语,此云极恶,又云信不具。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问世间若男若女及五种不男之人,何因而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问修行之人因何退堕,因何精进而生。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问修禅定者用何法示人入道。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问六道生趣形像。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问世间财富何因而致。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问释迦种族及甘蔗种。《本行经》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而开,出一男一女,男名善生,即甘蔗王,释种乃其裔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 问苦行仙人意求长生,受教于谁。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问佛现身尘刹,随类不同,众所围绕,何因如是耶?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问食肉及断食肉因缘。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 此问世界形相。须弥者,妙高山也,统一四天下,一日月所绕。莲华者,华藏世界也。师子世界于诸刹土最胜。世界如器,有侧有覆、有仰有横。因陀罗网即帝网,网有千珠,珠光交映,喻世界重重无尽。 「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此亦问世界形相不同,或诸宝所成,或状如箜篌、如鼓、如华,或无日月所照,何因而致。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问佛身名不同者何。化佛,应身也,谓千百亿化身。报生佛,他报身也,谓他机所见。如如佛,法身也,谓体性如如不异。智慧佛,自报身也,谓自己修因感果,以始觉之智合于本觉,故曰智慧。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问卢舍那报身佛不于欲界得道,而于色究竟处得道者何耶。 「善逝般涅盘,谁当持正法?」 问佛灭后传持正法者谁。 「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问佛住世及灭后,正法所住时分长短。天师,即天人师也。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 问所化机缘及与见解。悉檀者,遍施也,有四种:一、世界悉檀,世界者,次第也,谓闻说法次第得欢喜益;二、对治悉檀,谓闻法修行,对破宿障,得灭恶益;三、为人悉檀,谓因闻法故,得生善益;四、第一义悉檀,谓因闻法故,得悟理益。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毗尼者,律也。问因事制律,及持律之僧。《入楞伽》云:「何故立毗尼,及以诸比丘?」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问二乘生处。变易者,谓变易生死,居方便土,因移果易也。无受者,谓入无余涅盘,不受后有也。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惟愿为演说。」 问世间五通,得出世六通,及住第七地中。第七名已办也。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问三乘僧及破戒僧。梵语僧伽,此云众,亦名和合。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问世间及出世间医方诸论为谁而说。《入楞伽》云:「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问何故如来说过去佛即是我耶。义见第三卷经文,四等中释出。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问如来何不但说大乘,而广说诸法耶。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问世间果木,男女林木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皆西域所有。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问此诸山及众宝庄严,仙人乐神充满者何。干闼婆,天帝之乐神也。此下是世尊领大慧所问亦释也。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入楞伽》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谓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曰:『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即说颂曰:』」 「生及与不生,涅盘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此释大慧所问有为生法、无为不生法,涅盘、虚空、刹那流转等法,皆妄想所现,初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领上所问人及所行法。无色行,外道所行法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 领上国土中无情名相。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领上所问诸法名相也。三摩提,即三昧。灭即无受。如意足,即欲、念、进、慧四如意足也。觉支,即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也。道品,总言即三十七道品也。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诸禅定,世出世间大小禅定也。诸阴身,六道生死身也。正受即三昧。灭尽定者,受想心灭,身证此定。三昧起心说者,从定而起,运心说法也。自心意及二见者,总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也。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乘即三乘。一阐提,见前注。大种,即四大种。荒乱,即国土乱。一佛,即前迦叶等是我。得向,犹魔得便义。有无有,即空有。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譬即譬喻。因成即相应。悉檀即四悉檀,如上注。作所作,即能作所作之业也。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名相并如前注。此上皆领大慧所问。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自此至毛孔眉毛几,皆佛反诘大慧所问。不周量者,度数也。上中下众生,总十界而言也。身几尘,谓身量长短轻重也。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刹即刹土,谓大千世界为一刹土。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拘楼舍为一由延,由延即由旬也。 「兔毫窓尘虮,羊毛?麦尘。」 古注云:「七微尘成一窓尘,七窓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即大麦也。 「钵他几?麦?」 钵他是半斗。 「阿罗?麦几?」 阿罗是一斗。 「独笼、那佉梨,」 独笼是一斛,那佉梨是十斛。 「勒叉及举利,」 十万为勒叉,一亿为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频婆罗,一兆也。 「为有几阿㝹,」 尘也。 「名舍梨沙婆?」 芥子也。 「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草子也。 「几赖提摩沙,」 豆也。 「几摩沙陀那,」 铢也。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两也。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 斤也。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弥楼,须弥山也,谓几斤之尘,能成弥楼之山。《入楞伽》云「几斤成须弥」者是矣。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谓何不问佛及三乘身各几尘。 「火焰几阿㝹?风阿㝹复几?」 言火、风二大各几尘数。 「根根几阿㝹?毛孔眉毛几?」 根根,言六根。此下复领大慧所问。 「护财自在王,」 领何名为王。 「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 领云何护国。 「云何为解脱?」 领解脱修行者,此复有几种。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领伽陀有几称长颂及短句。《入楞伽》云:「云何长行句?」 「众生种种欲,」 五欲也。 「种种诸饮食,」 领食肉不食肉。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领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此二句领问,语同。 「云何禅境界?」 领何等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 领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此四句领云何俱异说。 「云何现已灭?」 领见已还。 「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领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领破三有及何处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惟愿广分别。」 此领无众生及世俗说。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领建立相及非我义。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领胎藏生及名色类。 「云何断常见?」 领何故说断常。 「云何心得定?」 领云何三昧。 「言说及诸智,」 领诸语言及诸智。 「戒种性佛子?」 领几戒众生性。 「云何成及论?」 领成为几种,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 领弟子几种,及阿闍梨。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领男女及不男。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领念聪明魔及几种施设量。 「云何树葛藤?」 领林树蔓草。 「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 领云何日月形乃至如是等无量。 「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 领释种乃至甘蔗种。 「从何师受学?」 领建立何等人。 「云何为丑陋?」 领云何卑陋。 「云何人修行?」 领修行进退。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领欲界不成正觉,及色究竟天离欲得菩提。阿迦腻吒,即色究竟也。 「云何俗神通?」 领世俗通。 「云何为比丘?」 领毗尼比丘分。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领问佛身。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领三乘僧。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领问刹土形相。 「心地者有七。」 领云何为七地。七地乃已办地,谓思惑已尽,慧心显着,故曰心地。 「所问皆如实,」 总结指大慧所问皆如实义。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总结指大慧所失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 总结前生后,即总上问领皆契理离过,以四悉檀当作百八句显示建立。 「佛子善谛听。」 戒令听受。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此百八句法,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诸佛所说之法无出于此。自此以下,结指诸句,一一令人破情遣着,故皆言非句。《入楞伽》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谓生句、非生句』云云。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 合云生句非生句,此言不生句生句,语倒也。言众生于真如无生境上,妄起生法之见,本自非生,故云非生句。若计生法,此则有常,以无有生故,曰非常。 「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 计常则有相,非常则无相。因生有住,因住有异。住谓住于世间;异谓从少至老,其相变异。住异二句前无问辞,盖问虽略,答必详悉也。 「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 离即非也。 「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 此二句无问。 「常句非常句,」 前云常句,言凡夫于住计常。此言常句,言外道计四大性常。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 此句无问。 「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 此句无问。 「三轮句非三轮句。」 此句无问。三轮者,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 「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入楞伽》云:「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 数,微尘数也。 「数句非数句,」 数,上声。 「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盘句非涅盘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 《入楞伽》云:「火轮句。」 「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 牒上如实。 「果句非果句。」 此句无问。 「灭起句非灭起句。」 《入楞伽》云:「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 「治句非治句。」 《入楞伽》云:「医方句非医方句。」 「相句非相句。」 所答凡有三相:前则体相、次则标相、此则法相。 「支句非支句。」 《入楞伽》云「支分句。」谓支形分段。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 此一句无问。 「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 此一句无问。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 此一句无问。 「事句非事句。」 此一句无问。 「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 此三句无问。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 此一句无问。 「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按今宋本正文,止得百单四句,于中加唐本四句方足。如「有品句非有品句」下,唐本作「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又「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唐本开作两句。又「起灭句非起灭句」亦分作两句。又「说句非说句」下,唐本更有「决定句非决定句。」总加四句。此一百八义,文有三段:始则大慧请问;中则如来领释,然所问所领皆无伦次,故不可以定数开合而论之;至后乃结指显示一百八句,句句遣着。然而不多不少,数至此者,盖表对百八烦恼,成百八法门也。其为法也,有事有理、有性有修、有真有妄、有迷有悟、有教有行、有因有果、有体有用、有即有离、有亡有照,一经大旨举在是矣。此下别问别答。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从此至尽文,别问答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也。首问诸识者,盖识即是心,心为万法之本故也。据常途所立诸识,谓第九庵摩罗识,即真常净识,属佛;第八阿黎耶识,即含藏识,属菩萨;第七阿陀那识,即传送识,属二乘;第六分别事识,亦名波浪识,属凡夫。或有译师不立第九者,谓第九即第八异名。今经所明诸识,不同常途,据后经文,谓如来藏名识藏,及意根、意识、眼等五识,共为八识。以此诸识约生灭门说,故问有几种生住灭。佛答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者,真如妙性本无生灭,随无明缘而起诸识,故有生住异灭。生谓因缘所生、住谓住止、异谓变异、灭谓灭尽,此不言异者,文略耳。然此诸识生灭之相唯佛智能明,故云非思量所知。言流注生住灭者,谓识蕴于内念念相续,如水流注未始暂停也。言相生住灭者,谓相显于外,根境相对,起生住灭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相者,无始熏变,觉成不觉也。业相者,以不觉故动,则成业也。真相者,随缘不变,体性真净也。依《起信论》云:「业相、转相、现相,乃从真起妄,妄动成业,因动故转,见有境界,次第发现也。」此不言现而言真者,盖言此识随缘不变,故名真耳。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诸识略说有三种者,真识即如来藏识;现识即如来藏所转,亦名识藏,名转而体不转;分别事识即意根、意识及五识身。此开藏识为二、合事识为一也。广说有八相者,据后经文,即合上真识、现识为一藏识,开上分别事识为七识,谓意根、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然此诸识广略开合不同者,良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随染净缘熏变不同。众生无始恶习所熏,唯逐染缘,故如来藏转名识藏,次第转生诸识,此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也;若能随于净缘,了达诸识皆即真智,如来藏无复转名,则即事而理、反妄归真矣。镜喻现识者,以现识是能生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镜之照物,妍丑不差也。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现识含藏善恶种子无失,故名不坏。事识以根对境,起憎爱心,念念生灭,故名为坏。然此二识虽坏不坏有异,而展转相因,非异非不异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熏者,熏炙也。变者,转变也。言不思议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议变者,全理成事也。真妄不一,事理体一,不熏而熏、不变而变,不可心思口议。如是熏变,成现识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种种尘者,六尘也。取者,六根取六尘而起爱见也。无始妄想熏者,无始以来起此爱见妄想,熏成事识,是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覆者,反复也,谓若能返照真识,则一切爱见妄想自然消灭,能熏妄想既灭,则所熏根识亦泯,是为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相续灭者,即流注灭也。识之相续是有因缘,因缘若灭则相续灭。因谓无始妄想,缘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无始妄想即根本无明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此喻明转识与藏识非异非不异,正显藏识真相不灭,以为一经之要,所谓佛语心者,其在是欤!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藏识是真,转识是妄。泥团因微尘而成,其体是一,故不可言异;泥团、微尘若定是一,则无所分别,故不可言非异。乃喻从真起妄,妄灭真显。金为庄严具,其喻亦然。然后合法。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此明法非一异,谓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彼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见;然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见;然藏识真相终不可灭,盖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而智性不坏也。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此明真妄灭不灭所以也。上言转识灭、藏识不灭,已显其非异非不异,犹恐大慧未达深意,故复告云「真相不灭,但业相灭。」盖真是不变之性,本离生灭;业是无明虚妄之相,故有生灭。既反妄归真,则妄灭而真不灭也。真若有灭,何异外道断见论议?论议即戏论,谓外道不实言教也。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外道之论不出断常二见,所谓摄受境界灭,则识流注亦灭者,此计断也。摄受境界者,谓心识所取之尘境也。内教谓流注灭者,盖言其相灭耳,而性未尝灭也。外道言灭是为断灭,岂知流注识性出于无始藏识也哉!彼又言「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四缘和合而生,以为别有异因。异因者,若胜妙,即胜性,是生梵天之天主也。若士夫,亦名丈夫,即十六知见之一,神我之别名也。自在,谓大自在天也。及计时节、微尘等为能生者,外道所计生因皆此类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此七种自性名义,或约妄释是凡非圣,恐非经意。如下文云:「此是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又曰:「凡夫无性自性,岂非性义是圣非凡耶?」故当约圣释。于七中,前六不出因果,谓集性自性即万善聚集因也,由集因故,有性有相,性内而相外也。大种自性者,谓四大种果也,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所谓色常等。常谓真常,即法性五阴果,故有因有缘,因亲而缘疎也。因果所成者,成成自性也,即后文第一义心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言境界者,《入楞伽》云「所行」,即所行境界,而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菩萨及佛自到境界,第七种唯属于佛。心境界者,即心所造诣第一义处也。心能发慧,慧力既胜则成智用,智用既成则正见现前,正见现前则超断常二见,乃至超越菩萨境界,至如来自到境界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 此总结自性第一义心是佛所证。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自此以下,明如来依自性第一义成就自行化他德用也。成就世间者,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间者,通三乘也;出世间上上法者,惟佛与佛能究竟也。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圣慧眼者,佛知佛见也。自相者,自证之法也。共相者,化他之法也。由自悟入佛之知见,建立种种法门,令诸众生依法修行,亦皆悟入佛之知见。然所建立法门皆是全体起用,故不同外道戏论邪见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外道修行亦发邪慧,所见境界不知惟心发现,妄自分别有无,故言妄想见也。言分齐不通者,谓所现境界之相不能通达也。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凡夫无性自性第一义者,迷而不知,非实无也。以其迷故,于此性义非有非无中,起有无二见戏论也。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三有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言有者,生死不亡也。苦即生死苦也。无知是无明,爱是思惑,业缘是善恶业缘,此生死烦恼业缘即苦、惑、业三道,皆是自心所现虚幻之境。若能了达如幻,则诸境自灭。如《入楞伽》云:「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相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沙门,此云勤息,谓勤修众善,止息诸恶。婆罗门,此云净行。此段言二众起有无见,过同外道。无种者,计自然性也。有种者,计此身从微尘生,从世性生也。以此为因,欲令成果,故云因果现也。及计依事物时节而住,或缘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所生而住,此常见也;或言生已即灭,此断见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盘、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若相续,谓因果相续。若事,谓事物。若生,谓阴界入等生。若有,谓如上诸法实是有者,则显涅盘等四谛之法皆无也,乃成其破坏断灭之论。且涅盘与道是出世间之法,若业缘、若苦果是世间之法,此云四谛,是佛所说真俗法门,彼以为无,成断灭论,故复征释其义云:以此现前四谛之法,彼皆以为实无,于我见最初起处计有计无,皆是邪见,非解脱正因之分故也。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 设此二喻以明外道断见。初喻无果,无果则无因也。次喻无因,无因则无果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若谓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已灭则是无因,今灭则是无果,当灭则复无因。以是推之,皆是自心妄想所见,彼因既无,则无次第相续生矣。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此重复破外道转计也。上惟计有计无为生法之因,既被斥矣,若复计有、无与识三缘和合而生者,亦无是理,故说喻以晓之。龟既不能生毛,沙既不能出油,则所计义堕,故云汝宗则坏,以其违背大乘决定之义故也。外计以有无二见为本,故总斥云有如是过。既无其本,则所作事业因果皆无实义也。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上止言彼说三缘为能生之因,未言其所作之事。所作者何?若方便、若因果、若自相通乎三世。方便者,外道教法也;因果者,依彼教所修因果也;自相者,自心所现之相也。此三世之事自其近者言之,若探其本,而有无二种之相相承,觉想地转,所谓八万劫前,冥初生觉、觉生性、性生地,次第转生二十五谛,皆由自己邪见过患熏习余气,作如是说也。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害,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愚痴凡夫亦是外道,由着恶见邪见,迷无所知,自以为智,立教诲人,故妄称一切智说也。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此明佛法正说,即广前说所现幻境也。见离自性者,谓见一切法悉离自生性执,亦离他生、共生、无因生性执,今总略云自性。以离性执,故无生也。譬之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寻香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与幻境一也。若达此幻境本无内外,见有内外,然从无始妄想虚伪所成,是不离自心。自心性离,则妄想因缘灭尽,此即妄想三有苦果灭也,以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至于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一切皆离。言于识境界摄受者,境界即六尘,摄受即六根。言及摄受者,即六识也。言不相应者,由了识境空寂,则无待对,岂复有生住灭?然后藏识自心得起,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别,无不可也。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盘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法界平等,本无生灭,迷之为生死,悟之为涅盘。迷悟虽殊,理常平等,菩萨修行自浅至深,故云不久当得生死涅盘平等,此自证也。自证既理,起用化他,运大悲心施设善巧方便,诱接群生,使其修无作行,开发本性。言无开发方便者,即无功用行也。理虽人人本具,非此无功用行,则自行化他皆不成就。彼菩萨既诣此理,则了一切众生皆如幻化,不劳作意,任运远离内外境界诸相,唯一真心,更无所见,是为入无相处。无相处即初住破无明、显法性处,次第入行、向、地。从地至地者,从一地至十地也。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上了众生界如幻,则知心外无法。至此又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现境界,不复有种种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言舍离彼生所作方便者,离于有生所作,乃得无生无作之方便也。金刚喻者,言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微细无明,能断难断,故以金刚至坚至利之物喻之。三摩提者,此云等持,即金刚后心所得之定,从此定转入佛地。如如者,本觉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诸变化,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为庄严。言入一切佛刹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处者,是入魔界也。由能究竟离心意识,得无分别智,普现色身三昧故也。言转身得如来者,此总结菩萨所证之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言欲得如来身者,必依己证之果而修因行,应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种种妄心,及因缘和合所作生住灭法虚妄分别。言唯心直进观察者,谓观诸法唯心,不涉余途,直观一念三道本无所有。言虚伪过者,烦恼道也。言习气因者,业道也。言三有者,苦道也。于此思惟,了无一法,则契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境界。既得自心无入而不自在,故曰到无开发行,即无功用行也。菩萨至此位中,随机应现,如摩尼珠随色而转。以微细智入众生微细之心,随彼心量说无量度门,令彼所度众生亦由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法门。菩萨度生莫善于四种悉檀,故总结劝云「应当修学」,悉檀之义已见前注。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自所说心意识至一切佛语心,是大慧述所闻之法,乃佛菩萨之所行者,然不离众生自心境界。言不和合者,不与根尘和合也,盖五法、三自性诸法,迷悟共由、真妄同出,而有和合不和合之异。和合者妄识也,不和合者真智也。既不和合,则显一切所说皆真实相,即诸佛教心之大要也。既述已闻,复起后请,惟愿为诸菩萨演说如来前所称叹之法。言海浪藏识者,即第八识,此识含藏善恶诸法,随染净缘,如海起浪,如来究竟真理法身境界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此答上问。首言眼等四缘,明转识依藏识生。所谓四缘者,根缘、色缘、识缘、欲见缘也。根缘者,根即眼根,眼所对境自心发现,由不觉故妄生执取;色缘者,色尘本空,无始时来执着为色,妄想熏习使之然也;识缘者,识以分别为性,根尘相对而起计着;欲见缘者,虽三缘和合,若不起心欲见,则诸色相犹不见也。由是四缘,眼识转生,若推其本,起于藏识,故曰「水流处」。由藏识而生转识,如水起浪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心体如海,八识如水流注,七识如暴流,六识如波浪,今依八识流动,得有眼等转识浪生。如眼识,余五根,至于一微尘、一毛孔皆与识俱生,无不觉知。随次境界生亦如是者,言外尘境界亦与识渐次而生,万法唯识见于是矣。然识之所生有顿有渐,如明镜现众色像者,喻顿生也;如猛风吹大海水者,喻渐生也。镜之现像无有前后,风吹海水则前波起而后波随也。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心为外尘所动,如风吹海,诸识浪生,相续不断。藏识为因,转生诸识,作诸业相有同不同,合所作业及所生因,所以深入妄计执着,不知色等自性体空故,眼等五识次第转生。言身者,聚集为义,谓聚诸见尘为一眼识等。既生五识,则有意识与之俱缘,故曰「即彼五识身俱」,然彼五识因五尘差别分段之相而生知觉。意识因者,言五识是六识之因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彼身转者,谓彼五识转生六识,而识亦不自谓展转相因而生,皆由自心所现妄计前境,境有生灭,转亦随之。或以彼境有变坏之相,识亦俱转。又以彼识分别诸境而识转,故曰「谓彼转」也。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此既二乘入灭尽定,以例微细藏识不灭之义。盖二乘之人入此定,不能知是识转,自谓我因灭诸识而入正受,而实未尝灭也。不灭者,以识之习气种子依藏识故也。彼灭尽定但伏六识,不取尘境以为灭耳。摄受不具者,即不取尘境也。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此言藏识微细行相,唯有诸佛及登地菩萨能知究竟边际,一切二乘、外道所得三昧之力皆不能知。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余地相者,盖言修习如实行者,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相也。决断句义者,即善达诸句义也。善根成熟者,谓于无边佛所广集善根而最胜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者,谓不妄分别自心所现,能知之耳。山林乃修行之处,下中上修根器不等,悉皆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所以无量刹土诸佛为之灌顶,乃得自在神通三昧。众所知识,是诸菩萨眷属。心意意识所行境界无不知之,则能超越业、爱、无明生死大海。故诫修者应当亲近,如实修学。此段经文词义隐晦,旧注多有不同,今依唐译显白处释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生华果。」 初八句颂上犹如猛风吹大海水也。青赤色等,此该六尘,追颂上外境界风飘荡心海也。青赤是色,能起眼识;珂佩是声,能起耳识;檀乳是香,能起鼻识;木罗石蜜是触,能起身识;甘淡是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能起意识。是为境界风起心海识浪也。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海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此二喻,政谓八识心与六识和合俱生,非异非不异。而云七识者,以意根、意识兼五识身而言,非谓第七识。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此依上海浪之喻复开为二义:初喻言异,据《入楞伽》,多此「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盖此本喻八识转生诸识,如海水变起诸波浪。言以彼意识思惟诸相者,以意识思惟六尘等相,故曰异也。次喻言不异,偈云「不坏相有八」者,谓八识无坏相也。无相亦无相者,谓八识本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如海浪虽异,同一湿性,则无差别,诸识唯心亦不可得,故曰异亦等也。 「心名采集业,  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  现等境说五。」 《释论》云:「心、意、识三,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为意、分别为识。」又云:「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别为识。」言心名采集业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而生取着,成善恶业。意名广采集者,由前心转入意根,起贪瞋痴,广造诸业。诸识识所识者,谓第六识分别前之五识所受五尘,故云「现等境说五」,五即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  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  云何惟愿说。」 上云青赤等尘发生五识,如海、波浪皆非一异,又云「心能积集业」等,故致斯问。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  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 上二句颂法喻皆空,下颂心意采集成业,要令凡夫知造业之由而悟本性也。 「彼业悉无有,  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浪同。」 此颂明所造之业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摄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  譬如水波浪。」 此颂明众生依、正二报及所作业皆自心妄现,如水起波。然达妄即真,如波即是水,同一湿性,焉有差别之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  何故不觉知?」 此问言法喻是同,何故众生有知不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  藏识知巨海, 业相犹波浪,  位彼譬类通。」 凡夫无智,不能觉知藏识如海而常住,业相似浪而转生,举喻引类,令彼通解。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  何故不说实?」 此之问意,正由请说法身境界,当为说实,而如来但说藏识如海等诸部法相,是故设喻以问。既分诸部,何不说实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  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 如来之意正欲说实,而未说者,机未熟耳,故云「彼心无真实」。由无真实故,如来说藏识转生诸识,如海起浪,及镜中之像、梦中之事虽一时俱现,皆非真实,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  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  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 此明外尘境界非心本具,但随业转生。六识分别五识所取外尘,故云「识所识」也。意根对法尘而起意识,亦复然矣。五识随五尘而显现,岂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画师,  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  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  绮错绘众像。」 此喻正显言说文字无实之义。如来随机说法,如画师之随形图像,然图像虽由彩色笔素而成,其实则非彩色笔素,但为取悦众情,假之以绘诸像也。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言说别施行等者,谓对机施设言教,非实在于言教,以其真实本离名字,所以分别者为应初业,初业谓初发心人也。若有真实心者,则示真实之法,令其修行及其悟真实之处,则能觉所觉俱遣,况言说乎? 「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此再释应初业句。虽为愚者广以言教种种分别,其实非真,亦犹幻师现出诸相皆非真实,故种种言说随机方便施设耳。言所说非所应者,谓小乘之人为说真实之法,则非所宜,彼翻以为非说,所谓说法不投机,翻成大妄语是也。 「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悯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 良医随病授药不同,以况如来应量说法有异。然如来所说自觉真实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想即外道,《入楞伽》云:「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一(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一(下)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诏同注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前明真实,固非外道小乘境界,然而心之本具法门若能修习,何忧不就?故兹结劝。现量尘境无不出于自心,迷而不觉,妄想取着。言摄受者,能取也;及摄受者,所取也。欲了虚妄而显真实,当独处远俗,离诸昏散,于初中后夜觉悟,所谓修行方便法门。然恶见经论是外道之本,小乘空相是声闻缘觉之病,若解远离,则能通达自心所现妄想之相,而造夫真实之境矣。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上言法身境界是如来究竟之地,修行之人欲到此地,非智莫进,是故建立智慧之相,为修学者之所依住。若不进功,何由成就?故诫劝云:「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又恐大慧未达三相,复征而释之。然此三相,二乘所不能行,故喻如跛驴。最胜子者,即第八地菩萨。不共二乘,故云能舍。良以此经虽是大乘,亦兼通教也。言修生者,谓修行而生圣智也。无所有相者,无二乘外道之相也。自愿处相者,诸佛从本立愿修行也。圣智究竟相者,自证中道智相也。中道离空有二边之相,故云无所计着也。三昧身即报身也。诸地处等者,谓化身遍诸佛刹,示进修趣果,故云行生。结劝同行者,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是此经所说圣智之事。诸菩萨已闻说八识竟,念欲闻三自性法,是故大慧为再请。但言自性经者,举总而摄别。言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百八句以分别自性为所依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如来闵诸菩萨,于生法自共相执,为说妄计自性差别义门。知是义已,周遍观察,则离人法二我之执。执既离已,乃入诸地,所以度越凡小禅定,优入如来不思议境。其五法、三自性之妄执,不离而离也。法身智慧庄严者,自行之果圆也。起幻境界者,现土化他也。至于一切佛刹、天宫,凡有众生可受化者,无不于中示现受生,成等正觉。兜率陀者,此云知足,谓于五欲知止足也。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外道之见无出二种:一者计无,见一切法随因而尽,更无有因,如兔无角,诸法亦尔,此断见也。二者计有,见大种依微尘而生。大种者,四大种也。求那,翻依。陀罗骠,翻尘。于尘等诸物形量处横计差别,作牛有角想,此常见也。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见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应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彼外道之起有无二见,因不了诸法唯心,但于自心境界增长妄想分别。至于世间资身之具,无非妄想心量。根,犹心也。若能达此心量,所现境界皆是虚妄,其有无二见则可泯矣。复告大慧,非但心法本空,一切诸法之性亦本离有无之相,不应妄计。又复若谓有无俱离,作兔无角想,亦是邪计。言待观者,待谓待对,谓牛角之有观兔角之无,亦非真空,故云「不应作想」。至于微尘自性,求其体相皆不可得。良以圣智境界本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彼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既斥外道有无皆非正因,故又问云:「今正教得无妄想者,唯见不生相而已,与彼外道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者何异耶?」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答先正拣非,言非观察等者,盖了妄想无自性为无,不同彼分别对有言无。盖彼以分别妄想为生法之因,如因角有无而起分别,故云「以依角生妄想」。言离异不异者,异谓依角而起有无分别,不异谓角无分别。离此见故,故云「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也」。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应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复妄想异角等者,再释上义。若谓分别与角异者,则角非所依之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分别,若分析至于微尘悉不可得者,则有角无角二见俱泯,故曰「不异角故彼亦非性」。非性者,非实性也。若有无二法俱无性者,指何法而言无耶?言无故无角者,谓异于有角而言无角者,决无是理,故云不应作想。言不正因者,谓不得正因论有无者皆无实义,故云「二俱不成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重举外计色空之义以辩其非因,如《入楞伽》云:「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着,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上言不善分别色空,此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持所持处者,谓色为虚空所持,于所持处建立诸色,则空外无色,互为能所。云何而言离虚空起分齐见也。言性色空事者,谓性色性空之事,当如是分别也。《入楞伽》云:「色空分齐应如是知。」四大种者,地水火风也。此四大生时,坚湿暖动自相各别,虽不住于虚空,未尝离于虚空,故云「非彼无虚空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观牛有角等者,是对牛角之有,言兔角之无也。此牛角析为微尘,又分分析之至于隣虚,如是则觉无觉相,求刹那住相亦不可得。刹那者,微细念也。彼外道计无者,对牛角之有而言。牛角求之既无微尘可得,不知对何物而言无耶?《入楞伽》云:「若待余物,彼亦如是。」待即对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结劝离二种见。又曰「当思惟自心现妄想」,欲知妄想有无之实,但当返观自心是果有耶、果无耶?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思之自得。亦当以此教导于他,故曰「随入一切刹土」。最胜子,犹佛子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  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  识藏现众生。 心、意及与识,  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  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  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  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  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  自觉之境界。」 色等及心无者,颂上妄想自性不出色等外尘及内识心。以理言之,本无所有。此一无字,断妄利刀莫过乎此,承当得去,何想不除?但凡夫不了而起妄想,反取以长养自心,故身、受用等物由之建立。自本而言,藏识所现,故心、意、识次第而生。自性法有五者,约三自性立名相等五法及二无我也。广说等者,颂上有无妄想及观待等皆非正因也。微尘分别事不起色等,颂上析角无角,邪计妄想也。心量安立处者,颂上思惟自心离有无计,即第一义安立之处,非外道、小乘恶见觉想所乐境界,乃佛所说自觉境界也。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自心现流者,谓八识自心现行流注烦恼,亦谓之自心现过患习气。大慧为此请净除之法,为顿耶、为渐耶?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成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段示渐顿净相。佛告大慧下,示渐净相,文凡四喻,有法、有喻、有合,文皆可见。譬如明镜下,示顿净相,亦有四喻。初无相色像者,为即明之像,像体本空,以喻法中无相境界本无所有,故云「无有所有」。藏识喻云「顿分别知」者,非藏识分别,乃分别藏识所现境界。如镜现像,此喻依佛顿熟大根众生所居之境。言依佛者,报身佛也,以报身依法身故。言譬如法佛所作依佛者,《入楞伽》云「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及以化佛」是也。自觉圣趣者,即自证圣境。彼外道有无性执恶见,照了令灭也。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法依佛者,法即法身体也,依佛即报佛用也,谓全体起用,说一切法,法即大乘法也。入自相共相等者,言众生迷于本性,入于自相共相之执,是自心所现烦恼,名习气因。由烦恼相续,妄计造诸结业,名计着因。由烦恼结业,受诸虚妄生死,故云「不实如幻」。此之三道该乎九界,故云「种种计着」。然此三道本是三德,众生迷之流转三道,佛说此法令其了达自性本空,即妄成真,真妄俱泯,故曰不可得也。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此言自共相等诸法不出二种自性,由缘起自性而生妄想自性之相,故复以喻显之。依草木等作种种幻,此喻缘起自性也。若干形色等者,谓妄想自性也。彼诸妄想如幻师作诸幻相,故云「亦无真实」也。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上以幻法喻诸妄想,此合前喻。言种种妄想心等者,因有心则有想,有想则有行,有行则有事,无非妄想。即前三道之相,但开合异耳。《入楞伽》云:「由取着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文显故引注于此,是名依佛说法结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法佛,修德法身也。言离心自性相者,离妄念也。且法身究竟,何所不离?而特言心者,以心为万法之本,心若不亡,则一切法生。今言离相,则诸法寂灭。寂灭相者,法身之谓也。既言离相,则法身名相何自而立?故曰「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所谓强指法性为法身,斯乃无名之名,非相之相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化佛者,即应身佛也,说三乘法度诸众生。所说六度者,菩萨法也,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及解脱。识相分别者,二乘法也。观察建立,即后文二种觉义,乃菩萨自行化他法也。超外道见者,离断常二见也。无色见者,计无色定为涅盘定,即受想心灭也。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着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又法佛者,重示所离。前言离心,自体离也。今复示离,所离之境离也。离攀缘则异于凡夫,离攀缘离则异于二乘。盖二乘虽离前尘,又着于空,佛则不然也。一切所作根量相灭者,异于外道也,故曰「非诸凡夫乃至所着境界」。所离既极,则惟自觉圣境界而已。而言究竟差别相者,究竟乃极于果位,差别乃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差之差也。结劝有二:劝修学,结当文;次除灭,结上自心现流也。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着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上勉菩萨修自觉圣,智既有大小不同,故出声闻所证之相,有二种异:自觉圣差别相者,所证之理也;性妄想自性计着相者,执教起见也。虽同是声闻,得失永异。无常、苦、空、无我者,声闻所修析空之观也。境界者,所空之境也。真谛者,真理也。离欲寂灭者,离三界爱欲,入无余涅盘也。息灭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相、共相、自共相,即总别相也。外不坏相如实知者,谓声闻不能如实了知生死相即涅盘相,故以为外也,以必得寂灭而后心止,心既止寂,故得禅定乃至正受解脱。不离习气等者,所破烦恼有正有习,但能断正,离分段生死;未能断习,犹有变易生死。分段者,三界内支形分段生死也。变易者,方便土因移果易生死也。言不思议者,此变易生死非凡夫所能思议也。乐住者,谓声闻乐住于真空涅盘也。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此言菩萨亦证真谛而不住着。言非灭门者,不同小乘住寂灭门,趣正受乐。言顾悯众生等者,谓菩萨以悲愿度生,不取着涅盘也。此重结指是声闻所得三昧之乐,然菩萨于此三昧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此段征释着相声闻。初释性妄想,谓四大种色各有自然之性,如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言非作生者,非造作而生也,仍于阴界入自共相而生执着。先胜是佛,谓佛善巧宣说,言执教声闻不能了达自性本空,见彼境界诸相,起自性妄想。为菩萨者当知是过而舍离之,随入法无我相等。《入楞伽》云:「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入诸地。」是名下,结。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如来所谈常不思议与外道所说名同,恐学者滥真堕妄,故举以为问。名同义异,具见下文。所言常与不思议,无出二种境界:常即自觉圣趣,不思议即第一义。自觉,常智也;圣趣,常境也。由常智而契常境,故名为常。第一义体绝言思,故云不思议也。岂外道邪见所可同也?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答言非诸外道因缘等者,盖外道修证非正因缘,因非正因、果非正果,故征释而斥之。不因自相成者,谓非自觉相所成,则常不思议境界之果亦不成也。彼因若从自觉相成,则因常而果亦常也。言由作因相等者,由所作之因是邪计故,所以常不思议不成果也。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盘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对外道之非,而显正教之是。言第一义因相成等者,此第一义即是中道实相,以是为因即是常因,以是为相即是常相,远离有无之过,言离性则非有,离非性则非无,非有非无正显中道,中道绝待故常,常故妙,妙故不可思议,此所以为如是究竟常不思议,异彼外道无自相因,故复言有因有相。言譬如无作虚空等者,虚空以无为故常,涅盘以灭尽故常,此常不思议则与外道诤论自不侔矣。言诸如来等者,佛言「非但我法如是,诸佛所证常不思议无不然也。」故诫菩萨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此斥外道无常性所以,难其无果,以其因非正因故,复对因反复斥之。言异相因者,非我自因之相也。彼言常者,非自作正因实相之力所成之常,乃非常计常之常,岂显常性之果哉?又复外道所计常不思议,乃言「世间所作之法有已还无,悉是无常,性非性即有无也。」作是见已,妄计神我以为常不思议,故云「思量计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又曰我亦如是因缘者,谓如来亦见彼性无常而修于常,显自觉圣境界,而后乃知彼无常性,故说彼常无因。又若以外道邪因邪相成常不思议者,然彼因自相性,但有言说而无实义,故云「同于兔角」。诸外道辈下,结过,其略有四:言说妄想一也、自因相非分二也、非自觉得相三也、思量计常四也,故云「有如是过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我常不思议等者,佛谓我之所得不思议以自证为因相,不同外道有已还无为无常、以神我思量计常。若复外性等者,复斥外计亦有四义:初斥思量计常、二名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三斥去佛所得相远、四彼不应说者斥其但有言说也。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盘,不知生死、涅盘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盘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小乘畏惧生死,忻求涅盘,不知生死、涅盘差别之相皆是妄想,无有实性。此小乘智眼见未来根尘息灭,认为涅盘,岂真所谓自觉圣智所趣之境?亦非藏识所转之涅盘也。言凡愚说有三乘者,谓生死即涅盘大乘之法非彼所知,为说小乘真空涅盘。心量无所有,即真空也。而又不知三世诸佛涅盘妙心,自心发现非别有也,妄计心外有法,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诸佛分上觅无生尚叵得,况一切法乎?良由众生无始着于诸法,是故诸佛破其昔计,故言不生。以一切法唯自心现,性无实性,岂但离乎有生?亦离无生。《涅盘经》所谓「不生不生」是也。一切性不生等者,复约迷悟以示得失,谓不能了生即无生,但言一切性不生,计着一切法如兔马之无角,此愚夫不觉妄想,是自性之妄想故也,非今所谓不生。若言一切法不生,是佛自觉圣智趣境界者,则一切法性相俱不生,此真无生,非彼愚夫妄想分别有无二境也。言自性身财等者,如《入楞伽》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愚夫不了,堕生住灭有无二见,取着一切性生,不出有无妄想,实非圣贤所得无生。」言于彼者,于诸佛所说无生,应当修学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论其种性本无差别,无始熏习,或内或外、或大或小、或定或不定。此经所以明夫种性有五言无间者,谓其种性纯一无间杂也。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盘觉。」 声闻厌苦心切,急于取证,故闻说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时,则身心悦豫。阴界入自共相虽开合不同,即是苦谛。相智者,四谛之总相智也。声闻根钝,乐修此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者。缘即十二因缘,乃缘觉所修而发悟者,而声闻不乐修也。声闻以无间三昧见第八辟支佛地,断现行见思烦恼,未断无明别惑。言习烦恼者,即无明也。以故未能超越变易生死,但能超越分段生死苦海耳。师子吼,即无畏说也,谓至八地说言「我生已尽断苦集也,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修道证灭也。」皆实不虚,故云如实知也。修习人无我乃至得涅盘觉,谓空人执而得涅盘,证真空也。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盘。复由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盘。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各别无间者,此言着相声闻,不异外道而言无间,于我、人知见等各各差别之法计为涅盘,而不知此是生死根本,反以为觉而取证也。复有一种计一切法悉由造作而有,非因计因,见一切性是为涅盘。如声闻之乐灭修道,然于法无我解脱,实非其分,名为佛子,实是外道,故云无间外道。虽欲出离三界而不能出,故云不出出觉。亦劝令学者,当转彼恶见,而趣如来种性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竪,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缘觉者,从佛禀教,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名为缘觉。亦名独觉者,出无佛世,覩缘自悟也。各别缘无间者,闻说十二因缘因果循环而悟无生,适其所愿,悲感交集至于流泪。言不相近等者,谓乐独善寂,修远离行,凡所有相皆不能着,或时为说身通变化、或离一身为多、或合多身为一,闻如是说心有所入。菩萨知彼缘觉种性,当为说此缘觉乘法也。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如来种性无间者,谓其性圆融无碍也。言四种者,一、自性法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二、离自性法,谓此性离性执也。三、得自觉圣,即如来究竟觉智也。四、外刹殊胜,谓如来悲愿,严土摄生种种殊胜也。《入楞伽》云:「所证法有三种者,合自性法、离自性法为一,此三种即法、报、应三身也。」及说自心现身财等者,《入楞伽》云:「闻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此是如来乘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不定种性者,闻说声闻、缘觉、如来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从小入大,其性可移,故言不定。初治地者,即干慧地人,为其说不定种性,令彼超入无所有地,此地即第七已办地。作是建立者,作是说也。彼自觉藏等者,《入楞伽》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所依识即自觉藏,第八识也。烦恼习即无明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盘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须陀盘那者,即须陀洹,此云预流,能断三界见惑,预入圣人之流,此初果也。往来者,梵语斯陀含,能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后三品未断,于人天中更一往来,此二果也。不还者,梵语阿那含,断欲界思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此三果也。阿罗汉,四果也。是四果人虽断见思,取证小果,而未能断尘沙,无明二惑,是为惑乱也。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三乘者,声闻、缘觉、不定三种性也。一乘,如来种性也。非乘,各别种性也。如来之意但说一乘,为机器不齐故,说三乘非乘,引权归实。诸圣远离寂,即乐入寂灭,四果圣人也。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第一义门是为寂理,岂有权实之殊?如来住此寂理,一法不立,况三乘乎?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诸禅者,四禅也。无量者,四无量心也。无色者,四无色定也。三摩提者,谓等持,即三昧也。受想寂灭者,小乘灭尽定也。此等诸法心量都尽也。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盘。」 一阐提是梵语,此翻信不具,亦云极恶。非一阐提者,非定是极恶,若定是极恶,则永无转恶为善得解脱时也。然阐提现行虽恶,性不断善,若能照性亦得成佛,故又告云「阐提有二种」。舍一切善根者,此真极恶人也。及于无始众生发愿者,此菩萨阐提也。云何舍一切等者,征释极恶之义也。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乃人法俱谤,安肯随顺经律解脱之法而入涅盘?所谓阐提,断修善尽者是也。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盘,一切众生而般涅盘。大慧!彼般涅盘是名不般涅盘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此言大乘菩萨以本愿方便,欲令一切众生悉入涅盘而后涅盘。言不般涅盘法相者,菩萨了生死即是涅盘,涅盘本具,非别有涅盘可入,所谓清净行者,不入涅盘者是也。言亦到一阐提趣者,盖菩萨了恶即善,无善可修,趣同阐提,舍一切善及不入涅盘故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盘?」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善法本来般涅盘已,毕竟不般涅盘,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盘。」 此征释菩萨阐提不般涅盘之所以。言本来般涅盘等者,经云:「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可复灭。」然菩萨非终不般涅盘,盖了修即性,离涅盘相也。或时善根生等,文显可见。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分别自性乃此经之要领,前已略明,今复详说。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计着相。名相计着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言妄想自性从相生者,正从缘起相生也。缘起者,谓从因缘起乎事相,事相显现而生二种计着。言相相者,事相非一也。如来建立者,即如来为众生演说妄想自性,以令了妄无妄也。名相计着相者,谓于根尘内外法中计着名相。事相计着相者,谓即于彼根尘法上不了性空,计着自相共相。若依若缘生,正明缘起自性。依即因也,谓诸法从因缘而生。因缘有根尘因缘、有业惑因缘,而业惑又从根尘而起,凡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不从因缘而生,龙树所谓「因缘所生法」是也。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成即成就。言离名相事相妄想者,谓诸佛圣人观因缘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离诸妄想,成就正智如如也。圣智所得即正智也,自觉圣智即如如也,合此二法成一自性,是为如来藏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名相即缘起自性,觉想即妄想自性,正智如如即成自性,此摄五法为三自性,故知五法、三自性特开合异耳。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一经所说虽通五法、三自性,劝修从要,乃为自觉圣智故,兹结劝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言善观人法无我相者,谓用二空妙观破生法二执也。在他经则曰生法二空,此云人无我、法无我,无即空也。人乃众生假名,法乃五阴实法,凡夫于此假实我见偏重,故以无我破之。若达无我,则一切离着,显出本性妙人妙法矣。人无我中,言离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实法也。盖假不自假,依实法而有假名,若推假必兼其实,故曰阴界入聚。无知即烦恼,谓实法从烦恼业爱所生。眼色等者,谓眼等诸识取于色等诸尘。器身藏者,器即依报,谓世间如器;身即正报,藏即藏识。《入楞伽》云:「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此等诸法求其妄执皆不可得,是为人无我也。」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呪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河流等五喻刹那坏相,躁动等三乃虚妄识相,故以猿、蝇、风火喻之。然皆无始虚妄习因,堕于生死三有轮转,故以汲井轮喻之。种种身色等者,此喻幻身。如幻术能使机发,神呪能使像起。《入楞伽》云:「譬如死尸,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善彼相知,即善知如上喻相,是观人无我妙智也。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法无我智从实法直示,谓觉知阴界入相是妄计性。如阴界入等者,例前人无我观,离我我所,但由阴等积聚、业爱缠缚互为缘起,推其自性了不可得,故曰「无动摇」。动摇,即造作也。《入楞伽》云:「无能作者,既无能作,安有所作诸法?故云离自共相。」然此虚妄之相是凡夫妄想分别,非诸圣贤。既了法法本空,尚何妄想之有哉?故曰「自性离」也。离非远离,即达其性亡耳。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结劝利益。文中言当得初地者,欢喜地也。无所有等者,谓菩萨用中道妙观,了诸地相无有障碍,如是观察故,开觉而生欢喜,或超、或渐至法云地。住此地已,有无量宝庄严境界而现其前。幻自性者,由修习幻性法门,感如是报。同一像类等者,谓法身菩萨之类皆来围绕。诸佛亦来手摩其顶灌顶以下,如文可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惟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真如界中尚不当无,安得言有?非有说有,名建立常见也;非无说无,名诽谤断见也。大慧设此以问:云何离此二见,当得菩提,不谤正法耶?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  无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  建立及诽谤。」 言此建、谤皆由心量,然心量之实求不可得。如来如此直示,令彼凡迷了本无有,离诸邪见。言身受用建立者,身即色身正报也,受用即资财依报也。由愚痴无智,不知是自心妄现,堕于二见。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上言建立、诽谤是断、常邪见,而未详说名义,故列其名而后释义。名相固多,其略有四:曰相、曰见、曰因、曰性。皆言非有建立者,谓其本无,强作有见。诽谤相不从他起,至于建立法中求不可得,以作空想,故云「于彼所立无所得」。言观察非分者,《入楞伽》云:「不善观察,盖不能了真空不空,而起诽谤之见也。」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此释建立初相中,言非有相建立者,谓于阴界入自相共相本无所有而生计着,云此如是、此不异。如是者,自相也;不异者,共相也。然此非有相建立相非始今世,故云无始虚伪习气计着生也。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非有见等者,此见亦从我所上起,谓于阴界入中,妄起我、人、众生等见,故云非有见建立也。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此因建立。言初识无因生者,谓最初识念无因而生,生后不实如幻。既然如幻,岂有生乎?眼、色、明、界等者,言初识本无,后因眼等四缘一念前生,生已实有,实已还坏,是为生灭,故皆非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盘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性建立中,言虚空、灭、般涅盘者,即三无为也。虚空谓虚空,无为灭谓非择灭,无为般涅盘谓择灭无为,此三无为皆无作性,但邪计执着建立为有。言离性非性者,谓一切诸法本来非有非无,如兔马等角是喻非有,如垂发由翳目而生是喻非无。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此总结斥。由愚夫不善观自心现量非有非无,而妄计有无,实非圣贤,故劝菩萨离此二见当修学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此言菩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可趣究竟之地。自行既成,当化众生,随类现形,故云作种种类像。言如妄想等者,况菩萨随机设化,亦犹凡夫妄想从缘而起。又曰譬如众色等者,喻菩萨以一身一切身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与诸大众听受如来说法,其所说者如幻、如梦、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远离生灭及以断常,不住二乘之地也。 「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既离二乘之地,即得诸佛无量三昧,乃至示现佛身。言自心现等,《入楞伽》云:「为诸大众说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远离有无等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  佛子观察  种类之身, 离所作行,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言心量世间者,谓菩萨以自心现量观诸世间,随机普应。然皆出于无缘慈力,故离所作行,亦由得如幻三昧力等而成就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大慧闻上诸法远离断、常二见,则已了达真空诸法无生无异、离性离相,而到于圣趣。为未了者复有此请,故如来条列而答之。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着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空空者,空之又空之谓也。空之又空,能空之观也;妄想自性处,所空之境也。由凡夫于此执着妄想自性,故如来说空、无生、无二、离性离相之法也。空有广略故,诸经教所说空义非一,此经但说七种,乃赴一时之机,如应病与药也。具见下文。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此征释相空。而言一切性自共相空者,盖一切法本无自、他、共、离四性,众生妄执从四性生。四性即四句,四句求其生相了不可得,故云相空。展转积聚者,即阴界入互相待对也。分别无性者,即分析推求皆无自性。无性亦无,故云相不生也。自他俱性无性者,此覆疎上义,自谓自生、他谓他生、俱谓共生、无谓无因生,无因生即离生也。相不住,即不住于相也。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自性空者,谓于当念观一切所生之法无自生性,名自性空。前已空性,此复言性空者,前乃推检入空,故性相俱相,约修说也。此则本自二空,故性相俱性,约性说也。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行空言阴离我我所者,阴是我所,性本离执。从阴成我,从我起行。因所者,因我所也,谓因我所起业,方便和合而生妄执,顺性推求皆不可得,名行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无行空者,不离前所作行,乃了达诸阴展转缘起,无有自性,乃行无行矣,是为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一切法离言说空者,谓一切法妄计自性,自性叵得,岂容言说?是为离言说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自觉圣智本不当空,而能空彼见过习气,所既空已,能空亦空,即毕竟空也。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麆,汝当远离。」 彼彼空者,正谓外道所计之空,对此言之,但空于彼而不空此,故云于彼无彼空。譬如鹿子等者,鹿子,人名也,其母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言彼舍空者,但无象马为空,非谓比丘众亦空。非舍以下,总斥外道邪计之空,谓其纵能空舍比丘,而不能空其二者之性,纵以是处无象马为空,而余处非无,是则能所、彼此宛然,何空之有?是名一切法下,结斥之词,初彼字指外道,但于彼无彼而不能无此。又言七种空内而彼彼空最麆者,是外道之邪计,故诫学者深当远离也。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此酬无生之问。不自生者,具言当如《大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非不生者,谓非一向不生,以理言之,无生无所不生。永嘉亦云:「若实无生无不生。」除住三昧者,除登初地、初住,破无明、显法性,是真无生也。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此酬离自性相之问。还约无生言之,故曰「离自性即是无生」。言刹那相续流注者,心也;及异性现等者,法也。谓心若变动,则有异性所现一切诸法。若了心空,则诸法自泯,故云离自性也。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盘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盘,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盘、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此酬无二之问。先约事示其二相,阴热、长短、黑白之相待对宛然,不得不二。又曰一切法无二者,约理言也,以其理一,融彼事异,则一切法无二也。言非于涅盘等者,生死、涅盘本来平等,非涅盘外别有生死,非生死外别有涅盘,彼即外也。然此二者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若不了此而谓有异相因,则各有自性,故说无二以一之。既了此二无二,则一切法无不然也。是故下,总结劝。 尔时,世尊欲重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  而彼业不坏。 虚空及涅盘,  灭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  诸圣离有无。」 佛谓我说中道妙空,则有无俱遣,故云「远离于断常」,此总明也。生死如幻梦下,次明生死、涅盘各离断常,则了生死如幻梦,故不常;彼业不坏,故不断。虚空及涅盘,即三无为法,总是涅盘。此涅盘亦如幻故不常,非同小乘灭无故不断,灭二无二也。谓生死涅盘无二,离乎断常亦如是也。愚夫妄想故堕断常,圣人已离有无,则无二法之异耳。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狂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此总结空、无生等诸法,非但此经所说,乃一切大教所诠之旨。圣智境界本无言说,然如来善巧分别者,为令众生离着显性。苟或执之,则失于理,故诫云「莫着言说」。妙在得意忘言,如月指之喻,斯得之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