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成大修行。」
因上入三解脱门疾得菩提,故大慧请如来说,如诸菩萨等所修行法无漏方便。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则得名为大修行者。」
如来言具四方便能成就大修行,此举四名,下自征释。
「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至)如是观察自心所现。」
此谓三界依正等法,唯是自心过习所熏,分别随入之所现者。如《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也。如是观察名为正观。
「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至)转所依止获意生身。」
远离生见者,谓七地满功用位毕,于二种生中,而能离彼相生见也。证如幻性,住第八地,了心识等。得意生身者,即无功用道觉法自性意生身也。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
因上八地菩萨既云转所依识,云何复名意生身?故问意生身者何因缘?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至)得远离于生住灭见。」
意有三义,故取意为喻:一迅疾、二无碍、三遍到,以喻菩萨得如幻三昧,现形十方以化众生,亦有此三义也。
从「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已下,以法合喻可知。
「大慧!云何观外法无性?(至)汝应如是勤加修学。」
此明修四如实行,成上四种法门。谓观自心所现行,成上一切法空门也。远离生住灭见行,成上无生法门也。善知外法无性行,成上无自性法门也。专求自证圣智行,成上无二门也。是名菩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如实大方便,故劝汝当勤行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因上见妄想缘生于三界,故大慧举因缘相以请问。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至)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言泥团为因,水杖等为缘,而成于瓶为果。如泥瓶因果既尔,例余缕叠等四亦复如是。皆以缕草种酪为其因,叠席、牙酥为果,缘义可知。是名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谓亲起者为因,疎助者为缘也。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至)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内缘者,谓以无明爱业等为因缘故,生阴界入身,名之为果。但是愚夫虚妄分别,各见差别。广如《中论.破因缘品》所明。然外由内变,本末相收,为一缘起。
「大慧!因有六种:谓当有因(至)观待因。」
上通说一切诸法内外因缘竟。自下别说六种因及四种缘,皆是愚夫自所分别。
「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作因生果。」
言后果起时名为当有,即是现在作因,当来得果,名当有因也。
「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
谓作攀缘已,内外法生,能所因果更相属故。蕴,果也。种子,因也。
「相因者,作无间相生相续果。」
言互为果相,相续不断名为相因。《对法论》云「俱有互为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随转。」谓有为相于有为法,有为法于有为相;心于随心法,随心法于心,互为果故,亦名俱有因也。
「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譬如国人,以其轮王不为损害,咸作是言:「我因轮王而得安乐。」
「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
言妄想事生已,能显境相。能所因果,互相发明,如灯照物。
「观待因者,谓灭时相续断无妄想生。」
如长短高下互相因待,因果亦然。因灭果起,故名灭时相续断,不见妄想法生。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至)求其因相不可得故。」
自下,破计六种因缘生,是自心妄想相。若言顿生者,则能所因果无别,何有因相?
「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
言未生子不得名父,此之一喻俱破二见。若因果同时顿生者,则如父子齐体,尊卑莫辨;若先因后果,则父先子后,子若定后父称何从?以此责之,二见都丧,父喻因,子喻果。又云如无父故不得名子,前分已灭故,后分不得次第名。
「诸计度人言以因缘(至)皆是妄情执着相故。」
此说妄计四缘生者,谓亲能辨果名曰因缘;更相依故谓所缘缘;前后开导称为次第;不碍生义故云增上。诸计度人,以是四缘,能所生法相系属次第生者,皆不可得。唯是心量,妄想执着相故。四缘广义,如《唯识论》所明。
「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至)渐顿生见。」
佛昔方便说一切法从因缘生,以破外道自然、无因、邪因。又说缘生无我,破外道执有我。如下偈云「为遮于能作,说因缘和合。为遮于常过,说缘是无常。」今此会令舍权乘,达唯心现,故结破云,应离因缘和合相中顿渐生见。
然遮异见,权实教中通有三说:一、令诸菩萨知一切法从因缘生,异外道见;二、知从心现,舍二乘见;三、唯心性起,不同权教。学者应知。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
以一切法无生故不得言灭,但于彼不实诸缘中妄分别有生灭之相。
「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情之所着。」
明佛不遮缘起灭复生法,以法自性不生故,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所计着故。
「缘中法有无,是悉无有生,习气迷转心,从是三有现。」
言缘起有无,一切诸法皆无生,唯从自心习气迷转故三有现。三有者,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本来无有生,亦复无有灭(至)而说有生灭。」
若离二取一切妄见,则知所生法、能生因缘,悉皆本无,非复推之使无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二义中而得清净。」
因上言:「但随世俗故,而说有生灭。」故大慧举言说分别相,及心法门以请问也。
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至)是为四。」
四种言说,文显可知。又梦言说者,亦云八地菩萨得无生忍觉已,缘胜解行地乃至七地,先所经境界不实,说诸法如梦,故名梦言说。
大慧复言:「世尊(至)何处何因云何而起?」
问言说所出处?问言说因何而生?
佛言:「大慧!依头、胸、喉、唇、腭、齿、舌和合而起。」
此等诸缘出言说处。
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至)分别为因起言语故。」
谓彼言说,因分别生。
「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至)是故非异亦非不异。」
若言说与分别异者,不应因分别起言说。若言说与分别不异者,以分别不显义,言说亦应不显义,而言说能显义,是故俱非。
大慧复言:「世尊(至)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因上言说能显义,故大慧问为言说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并重举上第一义心法以请问。而佛答言: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三昧乐境,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是故言杀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至)于第一义不能显示。」
言语生灭动摇,是无常故,从众缘生即无自体,云何能显第一义?
「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至)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言第一义谛绝自他相,言说涉有相故不能显示。又第一义者,但唯证入自性真心,心外无法,外种种法悉皆无性,言说妄想岂能显示?故劝离言说分别依第一义。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
以诸法无体故,亦无有言说,凡愚不见言说空所说空故,流转生死。
「一切法无性,离语言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盘。」
言一切法及言说不实,如梦如化。如梦化者,岂有生死涅盘定相?
「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至)自证实际法。」
上一颂举喻,下颂法合。谓我今所演,自觉圣智实际境界,不说言说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自证圣智所行境界。」
大慧因上言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所得,非言说分别境界,即举自证圣智所得第一义以请问。然第一义,体离一异、有无、断常、俱不俱等四句见故,大慧请离四句法也。此中说三法以明四句,有十二句,依文有九,隐显互出。一异上有四句,有无上有三句,常无常上有二句,经家略故。具如《四宗论》所明。
「远离妄计自相(至)具足圆满一切功德。」
言非独离外道见,亦离二乘执阴界入自共相见,令诸菩萨及诸众生,速证如来无上种智。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至)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上虽言离有无等,未知何者是有无?今正出有无法体。言凡夫愚痴,不知是自心量妄习为因之所变现,执着外法为有为无,起四句等见,此是妄计有无体也。下十二喻,况此有无、一异等法,皆不真实,是应远离。答上愿为我说离一异、有无、常无常等所行境界。
「大慧!譬如群兽为渴所逼(至)堕一异等执着之中。」
鹿逐时焰,况愚乐欲境,言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合上群兽。无始戏论分别所熏三毒烧心,合上为渴所逼。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合上于热时焰而作水想。取内外法,堕一异等执着之中,合上迷惑、驰趣,不知非水。
「大慧!如干闼婆城(至)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
言三种量者:一曰现量、二曰比量、三曰圣言量。量者是楷定义,譬夫升斗量物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类量度而得知故。如远见烟必知有火、隔墙见角必知是牛,虽不亲见,亦非虚妄。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故古德曰:吾佛灭后,以经论为绳墨、知识为指南,以防闲魔外是也。
五分论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喻合但成之。且如外道妄计,执声为常。于声明中立量云:声是有法,定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虚空。然而虚空非所作性,则因上不转,引喻不齐,立声为常不成。若佛法中声是无常,故立量云: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如《楞严经》云「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岂常也哉?外道种种计执,自谓过人,若不类彼立量比破之,何由破执?故如来所说五分论者,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也。所谓摧魔外之异执,定佛法之纲宗,令诸众生,于自觉圣智所证境界,离有无等诸异见故。愚夫迷教者,犹计有性,一异、断常妄想分别。
「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至)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诸修行者,应灭心意识,离二自性能取所取,入如来地,于有及无不生妄想。若于自觉所证境作有无计,还着我我所。
「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至)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言化佛,但随顺愚夫妄起之见,作种种言说,说自相共相,令知不实法故。非非佛者,宋魏二译,皆云法佛。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至)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如来结劝。于所证中,应离如上凡夫、外道,生灭、一异、有无、断常、俱不俱等恶见分别也。
然天竺邪见,大约有三:一、佛法外外道。如上计执四句,及六师九十六种外道是也。二、附佛法外道。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不明正见,别生妄解。譬夫牛饮水成乳、蛇饮水则成毒,诸师皆推不受,是附佛法邪见人也。三、学佛法成外道。执佛教门而生恼烦,不得悟入。《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入昆勒堕亦有亦无中。」《中论》云「执非有非无名愚痴论,倒执正法还成邪见人。」又大乘四门皆成见者,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涅盘是生死,起贪着故。多服甘露,伤命早夭,失方便门,堕于邪执,故称内邪见也。是知法无定相,回转随心,执则成非,达之无咎。如四句法,通塞由人。在法名四句,悟入名四门,妄计名四执,毁之名四谤。四句不动,得失空生;一法无差,升沈自异。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忘,皆成外道,故知见在即凡,情亡即佛。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所见如梦幻,不应妄分别。」
此颂上三喻类于五蕴,不应妄起分别。
「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颂牒四喻明三有不实,以是观者必得菩提。
「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至)愚夫生执着。」
上一颂颂前初喻,次一颂颂前法合。
「无始生死中,执着所缠覆。」
通颂十二喻意,由于无始执着我法所缠覆故。
「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
上十二喻,如逆榍欲去生死榍。
「幻呪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又颂五喻,观世如是能断三界永无相续。浮云、电光,上无文。
「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知诸法无体,则无可知。
「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言诸阴非有、假名亦空、无自性相。
「如画垂发幻,梦干闼婆城(至)愚夫妄分别。」
又通颂七喻,显有无、一异、常无常等四句见不实。画喻上文无。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至)亦如石女儿。」
此明诸法虽现,皆无实事。净眼、石女儿,上文无。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至)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言诸佛出世,凡演说法,离四句、绝百非,建立诽谤,凡情圣量所不能及。大机未遇,皆以四谛十二因缘,证灭修道、解脱生死而为滥觞之首,不与诸外道胜性自然而共其相。虽初说小乘之因缘,已胜外道之玄妙。
「大慧!诸佛说法(至)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为净惑智二种障故,犹如商主引导商人,知道中通塞、过咎、止宿之处。而又善别种种诸宝,以譬如来引导众生,断除二障,令住无相法中安隐之处。而又善别诸乘差别地位之宝也。
言惑智二障者,如《起信论》云「六染心者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此约本末相依以明二障义。若约二执以明二障者,如后当引《成唯识论》以释其义。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至)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
因上二障能障圣道,不证如来菩提涅盘二转依果。凡学道者应修禅定,发生无漏妙慧,方能净彼二障,故次说四种禅也。亦云六波罗蜜中,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故通明四种禅也。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至)是名愚夫所行禅。」
言修二乘观行者,达人无我,见自他蕴界处皆是无常苦空不净之相,观察不舍得初静虑,渐次转胜至无想,受灭尽三昧。然不离相故,名为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至)是名观察义禅。」
义者,诸法实相也。从初地至七地菩萨,观二乘外道等法俱知不实已,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正观,故名观察义禅也。
「云何缘真如禅(至)是名缘真如禅。」
何者是妄念?谓此二无我是妄念。何以故?为对治二种我见故,说二种无我。以所治既不实,能治亦是妄,故言二无我虚妄念。若如实知,如理平等,不起二无我妄念,是名缘真如禅。一作正念真如禅。
「云何诸如来禅(至)是名诸如来禅。」
言得如来地自证圣智真实法身,常住寂灭,令众生得三种乐,及得如来智慧法身不思议事也。三种乐者:禅定乐、菩提乐、涅盘乐,是名如来禅。又先德约凡夫外道三乘一乘所依不同,通有五种禅:谓滞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无量百千诸三昧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如来清净禅。」
颂上四禅名也。
「修行者在定,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画。」
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也。言外道计着神我,于禅观时见如日月形状,明净朗曜,或见红莲在深险之下。二乘以自共相为实有,灰身灭智同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以为究竟涅盘。画字恐误,余二本皆作尽字。
「如是种种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声闻,辟支佛境界。」
如上诸相,是外道及声闻、辟支佛禅境界也。
「舍离此一切,住于无所缘。」
上句观察义禅,下自是攀缘真如禅。
「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至)而摩是人顶。」
言入如来清净禅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说何等法名为涅盘?」
因上外道以见神我为涅盘,二乘以身智灭,如薪尽火灭为涅盘,故问如来说何等法为涅盘?
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至)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言诸识等见习转已名涅盘者,谓无明转即变为明。如融氷成水,更非他物、不余处来,故云即是诸法性空所显真实境界。
「复次大慧!涅盘者(至)一切圣者自证智所行故。」
明如来所证涅盘境界,离断常有无性故。云何非常?谓除自共相妄想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三世如来所证得故非断。
「复次大慧!大般涅盘(至)诸修行者之所归趣。」
以更不受生相续故涅盘不死,以非有为生住灭法故涅盘不坏,以无坏无死故,为修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无舍无得故(至)不一不异故说名涅盘。」
涅盘无烦恼可舍,无菩提可得,故非断常一异。唯证相应,是名如来涅盘。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至)彼于其中生涅盘想。」
二乘觉知阴界入中无冥谛神我,舍离愦閙,烦恼障灭不生颠倒,不起未来生死分别,彼于其中生涅盘想。故《法华经》云「但尽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自性相(至)以不觉自心所现故起。」
因上一切识自性习气等转,说名涅盘。然一切识自性是凡夫法,故明凡夫计着一切识自性起二种自性相也。谓无始以来,妄想言说习气不断故,计着有言说自性相;不知自心所起诸法故,见有自共相阴界入一切法,故执着着法自性相。
「复次大慧!诸佛有二种加持(至)手灌其顶。」
因上凡夫计着起二种自性相故,如来对上二种自性相故,以二种加持加诸菩萨。
「大慧!初地菩萨摩诃萨(至)菩萨摩诃萨者是。」
言初地菩萨蒙如来神力加持故,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已,一切诸佛皆现其前,三业加持。如金刚藏,华严会中住初地时,及余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萨亦如是加。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至)受灌顶已而得自在。」
菩萨蒙加入定已,于百千劫,积集一切诸善根故,渐入诸地,能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者,总收地义略有二种:一者果分,此不可说,唯证相应。二者因分,可以寄言辩于行解断证等故。故此十地,修十胜行,断十种障,证十真如,建立十地。行有二种:一者通相,于地地中,具修一切诸善行故。二者别相,此复有二:一者十度,虽诸地中皆具修习,然别地相各说一增,初地檀增,二地戒增,乃至十地智度增。复修十行,今略对明。谓初欢喜地修愿乐行,说十大愿,乐利乐故,便能断异生性障,证遍满真如。而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证此便得名欢喜地。谓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乃至第十地修受位行,断于诸法中未自在障,便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而此真如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证此便得名法云地。谓大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麁重,充所依法身故。
然此十地通于三乘,一乘虽同,意明寄位。若约三学:初地愿、二地戒、三地定,四地已上皆慧摄。若约圆修,行行齐修通有三德:一证道德,证智契如故;二教道德,随德差别故;三不住道德,不住生死及涅盘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诸地功德,初后圆融故,若一向别逐行位而阶差,若一向同失进修而堕寂,所以位位具德,陛降宛然,重重练磨,本位不动。将受佛职,坐莲华王座,眷属围遶。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十方诸佛皆舒右手摩菩萨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以授职位,而得自在故。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至)异则不能。」
法合结示,如文可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复次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至)皆由诸佛二种持力。」
凡住获通善说法要,皆由二种神力加持所致故。
「大慧!若诸菩萨(至)有如是等广大作用。」
言离加持神力能说法者,诸凡夫应能说。言凡夫不能也。况佛以大悲加持一切无情之物,尚演法音,矧有心者乎!事见《月光童经》所明,但有见闻,无非获益故。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至)「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
佛上说如初十二地,未明加之所以,故大慧请问何缘神力偏加二地?
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至)以加持力持诸菩萨。」
为离二种过故初地须加,为得二种利故十地须加。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等如《华严》、《大集》中所明。
「大慧!若不如是(至)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言初地不加,必堕外道恶见,及声闻境界,十地不加,不能速得菩提。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菩萨积集善根,如来本愿故加,犹如摩尼无思而应,故云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说作缘起非义有别。」
因上言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外道性胜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故大慧举上佛自说缘起请问世尊。如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心自体起,外道亦说胜自在天等而生诸法。今佛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别有义耳!
「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至)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此难如来所说,正类外道也。
「如佛所说无明缘行(至)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言如来说十二缘中无明无因,非是有因。又说无明有故行有,行有故识有,非渐次相待,其义不成。复难如来说缘起不如外道,故言外道说胜,非同如来。
「何以故?外道说因(至)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何所以外道胜如来?谓彼说微尘世性等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因常为因不为果,是故外道说胜也。如佛所说,观行是无明果,观识即是因。如是一法即是因、即是果,因缘杂乱。无明生诸行,诸行生老死,老死生无明,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定因。以是二义,释成如来说不如外道。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至)非我所说。」
谓了诸法非有无生,但唯心现,故无说法因缘过失。若不如是了知诸法,心外见境计着有无,有所言说皆成戏论。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至)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有言说因缘之名,必有所说因缘诸法,若无所说因缘性,言说依何而生?
「大慧!虽无诸法(至)有诸法者此论则坏。」
言一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引龟毛兔角喻之。以明纵有言说自性,亦无所说诸法自性。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
此又明言说性亦无也。故《起信》云「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若言说有性,则一切刹土皆应有言也。
「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至)非由言说而有诸法。」
释上非一切刹土皆有言说以显法,是故无言说自性。
「此世界蝇蚁等虫,虽无言说成自事故。」
释上言说是假安立耳!言见此愚夫无知如虫蚁等,故作言说以辨法相。故上经云「有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亦云「微细诸虫,尚无有言说,而各办其事。」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如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妄计法如是。」
言上三物并无体性,但有言说,妄计诸法名实,自性亦尔。
「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因上佛谓言说所说皆无自性,则无有因缘法。故大慧举余修多罗,佛自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问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言:「大慧!依妄法说。以诸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
言即说虚妄法为常也,为愚夫见因缘妄法,执以为实,起生灭见。如来说言,此即是常。以彼妄法,诸圣亦现,然不起于有无颠倒。
「大慧!譬如阳焰火轮垂发(至)有智不然,然非不现。」
此七喻者,明境是一,而见有异也。
「大慧!妄法现时无量差别(至)一切愚夫种种解故。」
彼虚妄法现时,虽有种种无量差别,如水中月,然非无常。何故不是无常?言虚妄法离有无故,非无常。云何离有无处,起虚妄见?谓诸愚夫种种境界,是离有无处,而起种种虚妄见解。
「如恒河水有见不见(至)圣于妄法离颠倒见。」
如恒河水,饿鬼见为火,无火处见火,即是见他好人不见者。以譬愚夫无虚妄处见有虚妄,即是见他圣人不见者。是故,诸圣于虚妄法,悉离颠倒有无见故。
「大慧!妄法是常(至)是故妄法其体是常。」
言诸妄法是真常故,无种种相异可得故,以愚夫妄想分别言有异故。
「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至)非圣言说。」
有少分想者,谓生心动念,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既失正念,非愚夫戏论乎!
「大慧!若分别妄法是倒非倒(至)凡夫种性。」
若愚夫分别缘起妄法为倒非倒,遂有二种种性差别。
「大慧!圣种性者彼复三种(至)所谓计着自相共相。」
谓彼愚夫观察妄法,取自共相,起声闻乘种性。
「大慧!何谓复有愚夫(至)离于愦闹。」
即彼声闻所观虚妄自共相法,远离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大慧!何谓智人分别妄法(至)无有外法。」
智者观此妄法实相,了彼能见所见,从自心起故。无有外法有无妄想,起佛乘种性。
「大慧!有诸愚夫分别妄法(至)此则成就生死乘性。」
此释第二愚夫种性。言诸愚夫,于此妄法取种种事性相,决定执有实我实法,起生死乘种性。
「大慧!彼妄法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
言此虚妄法离有离无,是名三乘及凡夫种性。
「大慧!即彼妄法诸圣智者(至)悉离一切诸分别故。」
此重释成佛乘种性,如文可知。
问曰:上云妄法是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谓即真如愚夫分别名为妄法。此云即彼妄法习气转依,即说此妄名为真如。既妄法即真如,无复妄法,与谁论即耶?答曰:如为不识水人,指氷是水、指水是氷,但有名字,宁有二物论相即耶?亦如一珠向月生水、向日生火,不向则无水火,一物未尝二,而有水火之殊耳!一心法门亦复如是,在凡夫即真如名妄法,在圣人即妄法名真如,圣凡情尽、真妄见亡者,孰得而名乎?
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说妄法为有为无?」
举上三乘凡夫同观妄法,以问如来为有为无也。
佛言:「如幻无执着相故(至)应如外道说作者生。」
言妄法如幻,不可以有无而计着故。若计着有性相者,即是真实不可转故,则诸缘起妄法,应同外道计从有无生一切法。
大慧又言:「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则当与余妄作因。」
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幻应与愚夫妄法作因,当来必招余报果故。
佛言:「大慧!非诸幻事(至)以诸幻事无分别故。」
非幻与妄惑为因,以幻不实,不起过恶及分别故。若起诸过生分别者,是则为因,故非与余妄作因。
「大慧!夫幻事者从他明呪(至)非诸圣者。」
此明妄法如幻,若心想计着者,但是愚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圣不见妄法,中间亦非实,以妄即真故,中间亦真实。」
上二句言圣人知妄惑体无实故,不见于妄法。下二句谓观妄法实性故,妄惑即是真实。
「若离于妄法,而有生相者,此还即是妄,如翳未清净。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至)故说一切法如幻。」
言诸妄法离幻更无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也。
大慧言:「世尊!为依执着(至)此执着颠倒相耶?」
既言离幻更无相似,为计着种种幻相言如幻耶?为异依此计着颠倒相言如幻耶?
「若依执着种种幻相(至)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
若计幻相,谓诸法皆如幻者,余有性法,即非如幻,故言非一切法悉如幻。何故不如幻?见人天男女色相非无因故,亦非因呪术而起故,不如幻者故。
「世尊!都无有因(至)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言都无别因,令诸色相差别显现,可言如幻。是故不可以见幻相相似,说一切法如幻也。
佛言:「大慧!不依执着(至)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
不以幻相有种种、人天有种种,二法相似,言一切法如幻。以一切法当体不实,速起速灭如彼电光,故说如幻。
「大慧!譬如电光见已即灭(至)而妄计着种种色相。」
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迅速无常。世间现见,类合诸法,依自心妄想现亦尔。不能观察不实非有,而起执着自共色相。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非幻无相似,亦非有诸法,不实速如电,如幻应当知。」
上二句颂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下二句颂上答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将非所说前后相违。」
大慧因佛先说一切法无生,今又谓不实速如电,说一切法如幻,故言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
佛言:「大慧!无有相违(至)见其无性本不生故。」
由了诸法唯自心现,即知生本无生。故龙胜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由是观之,有无外法悉无自性,故本不生。
「大慧!为离外道因生义故(至)非有无生故名无生。」
外道以作者为生因义,谓从有无生一切法。有谓有种,即自在微尘等为能生因也。无谓无种,即虚空自然等生也,不说从自心妄想生。故我说一切法,不同外道无因邪因生,故名无生耳!
「大慧!说诸法者(至)遮其无有断灭见故。」
佛语大慧:「我说诸法非有无生,唯是自心分别为缘,令受化者知一切法虽无作者,而业不亡。是故摄受二种生死,遮彼邪见断灭戏论。」故《识论》云「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所以者何?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麁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妙用难测,名不思议。《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岂类恶见断灭论耶!已上如来叙无生意竟。下文说如幻,正答二义无有相违。
「大慧!说诸法相犹如幻者(至)一切诸法如实住处。」
如实住处者,谓无所住故名如实住。此是自觉圣智、无师智、自然智之所证处,不由他悟;若有所住则为非住。
「大慧!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非了唯自心者岂能明见乎?是故,如来所说,诸法无生如幻,无有相违。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无作故无生,有法摄生死,了达如幻等,于相不分别。」
以无作性故说无生,为遮断见故说业性摄生死。观诸法如幻性相故,即无相可得,是故远离缘起分别。
「复次大慧!我当说(至)复能开悟一切众生。」
因上如来为众生故,慈悲方便作种种异说,欲令众生了名句中实义,莫着言说,故说名句文身。告诸菩萨,能观此相达其义趣,疾得菩提,复能以是开觉众生。是知法无言象、非离言象,若无言象而惑倒,执言象而迷真。故圣人利见垂象设教,岂徒然哉!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至)是名文身。」
如依瓶盆事,立瓶盆名,谓一名二名多名能诠自性,名曰名身。言句身等者,即因名成句,因句显义,如铜、铁等瓶,句义各异,谓一句二句多句能诠差别,名曰句身。由于此文能成名句,谓一字二字多字为二所依,名曰文身。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身者多法积聚义。
「复次大慧!句身者谓句事究竟(至)谓长短高下。」
自下重明异义也。句身谓句事究竟者,言有文时必有名,未必有句;若有句时必有名及文,故云句事究竟也。名身者,谓诸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者,如十四音阿呵等字,皆初短次长,高下亦尔。故继言文身者,谓长短高下,即音韵屈曲长短高下也。名句必依文字立故。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