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91 [cf. No. 672]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并序(〔宋、时〕)
东都沙门(宝臣)述
达磨西来,本自不立文字;《楞伽》东付,以印传佛心宗。虽丛林此话大行,而衲子犹患幽眇。粤有实叉难陀大德,出于李唐久视年间,互收三翻之品题,证足一经之妙理。方诸前古,文敷畅而义昭然;直使后来,力不劳而功必倍。当时称为大备,诂释未见其人。(宝臣)辄集数注之旧书,移作七轴之新说;补苴罅漏、考实阙疑,正为农马知专,敢効珍珠自炫。庶学道之士尽观其致焉!
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
天?金轮圣神皇帝制
盖闻:摩罗山顶,既最崇而最严;楞伽城中,实难往而难入。先佛弘宣之地、曩圣修行之所,爰有城主,号罗婆那,乘宫殿以谒 尊颜、奏乐音而祈妙法,因鬘峯以表兴、指藏海以明宗。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洞明深义,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绝去来之二途、离断常之双执,以第一义谛,得最上妙珍。体诸法之皆虚、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别、等生死与涅盘。大慧之问初陈,法王之旨斯发,一百八义,应实相而离世间;三十九门,破邪见而宣正法。晓名相之并假,祛妄想之迷衿;依正智以会如如,悟缘起而归妙理。境风既息,识浪方澄,三自性皆空,二无我俱泯,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
原此经文,来自西国,至若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弘(刘宋初译四卷本);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后魏次译十卷本)。朕虔思付嘱,情切绍隆,以久视元年岁次庚子,林钟纪律炎帝司辰,于时避暑箕峯,观风颖水,三阳宫内,重出斯经,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三藏沙门于阗国僧实叉难陀大德,大福先寺僧复礼等,并名追安、远,德契腾、兰,袭龙树之芳猷、探马鸣之祕府,戒香与觉花齐馥、意珠共性月同圆,故能了达冲微、发挥奥赜,以长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缮写云毕。自惟菲薄、言谢圭璋,顾四辨而多惭、瞻一乘而罔测,难违缁俗之请,强申翰墨之文,词拙理乖,弥增愧恧。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破重昏之暗,传灯之句不穷;演流注之功,涌泉之义无尽。题目品次列于后云。
大乘入楞伽经
题标。说经之所曰楞伽者,此云难往也,谓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游空夜叉所居。此城在摩罗山顶,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入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焕然明白。此经直为上根,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权教修空菩萨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便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言经者,梵音修多罗,此云契经也。契谓契法、契机。若独契其法,则法不应机;独契其机,则机不达法。经谓常也,以贯摄为义,显乎前圣、后圣所说皆然,故言常;持谛理而不忘,故云贯;总群生而教之,故曰摄。又云「如织经焉,纬而成之,在乎其人。」
大唐三藏于阗国实叉难陀译
按:唐敬爱寺译经沙门智严所注,此经刘宋译本,其首序云「梵文广略,通有三本,广本十万颂、次本三万六千颂、略本四千颂。此方前后凡四译,皆是略本四千颂文。一本旧阙。」大藏中现存三本者,刘宋元嘉十二年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于金陵草堂寺,译成四卷,唯一品来文未足,题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在身字凾)。二者后魏三藏菩提流支,延昌二年于洛阳汝南王宅及邺都金华寺,兼补阙文,凡三品经,译成一十卷,分为十八品,题曰「入楞伽经」(在发字凾)。三者唐久视初,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沙门复礼等,既译毕《华严新经》(八十卷者是),而见此经前译两本烦略未驯,意重润色,以广流通,续奉诏再译。遂于嵩岳天中兰若,会三本文(上二本并一梵本),勒成七卷,凡一十品,题曰「大乘入楞伽经」(在四字函)。故御制序云:「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弘;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今此注者,正释唐本,仍将流支所译余八品题,如次间入注文,经中亦成一十八品,庶知文有始终,理无二致,读者易晓。
或谓学者以为达磨所指唯四卷,较诸七轴之多,且易为力。殊不知首经初译,文字简古,首尾文阙。洪儒硕德,尚且病其难于句读。序引题跋,自有明文(苏东坡元丰间,为张文定公写此经四卷本,自作跋云:「《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蒋颖叔为首序亦云:「之奇常苦《楞伽经》难读,则余人可知。」)。斯经参同三本,得其纯全,句义昭着,试发而读之,则知思过半矣!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自下正释经文义,分为三:谓序、正、流通也。此品即序分。从〈问答品〉讫广重颂,凡十七品,名正宗分。最后一颂,名流通分。初四卷本,此一品经全阙,独首有六行余文,以为略序。言罗婆那者,未见正译,即夜叉王也。劝请如来入宝山中说自证法,复请大慧菩萨而为启问之首,故言劝请。言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是经总四千颂,有一十八品。此品建初,故云第一。
如是我闻:
举所闻之法体也,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从佛闻。故《佛地论》云「传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此总合释信闻也。
若离释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经无丰约,非信不阶,故称如是。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又云「如者当理之言,智者无非之称。」今则云「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无有外之真,故空而非断;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对破权宗邪宗,以彰中道,故云如是。
我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于未闻,若有言而不传,即为虚设。不在能说,贵在能传,故次明我闻也。我即文殊、阿难。五蕴假者,云何称我?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分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是后二,无前二种凡外计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尔。若约此经旨趣,即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而闻真俗无碍之法门也。
一时佛
言一时者,时成就也。时者亦随世假立时分也。一者,拣异余时,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备举。一言略周,故云一时,即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佛者,主成就也。梵音佛陀,此云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起信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觉,然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自他理圆称之为满,故知有念即不名觉。《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又云「若有众生,能觉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
住大海滨摩罗山顶楞伽城中,
此处成就也。真身无在而无不在,故次辨之。言大海滨摩罗山顶者,通举说处也。此山在大海中,高五百由旬,非神足力,皆不能到。楞伽者,别举说场也,此云难往。义见前题。言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也。今处城中,说自证法,中道义也。
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众成就也。从假入空观,偏破生死,即先列声闻也。从空入假观,偏破涅盘,即后列菩萨也。二边既离,则中道现前。大比丘者,具五义故:一名怖魔、二名乞士、三名破恶、四名净命、五名名字僧。大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也。菩提此云觉,即所求佛果。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化众生。又云此求菩提之有情也。俱者,一时、一处也。是谓六义圆成,三疑顿息。
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至)为其上首。
此赞菩萨德也。摩诃,大也。言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者,是四妙门,摄世出世一切诸法。下正宗分,备明此义也。悉已通达者,言诸菩萨悉已究竟通达此法无碍也。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者,谓三界依正迷悟生死境界,唯是自心现义。诸菩萨善能如实了知,不从外得也。
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者,谓游戏自心所现,无量自在、解脱、三昧、正受、六通、十力也。曰游戏者何也?谓已得无量自在,既神且通,忘己任物,彼此无滞,则处处有乐,故曰游戏也。
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者,谓随众生心,即是自心现境界中,众生既殊,心色亦异,随类示现,方便调伏也。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者,是皆行穷十地,蒙灌顶加,言位尊也。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为其上首者,谓有大神德,从异方来,上首菩萨具大智慧,故云大慧。上通明证信序竟。
尔时世尊于海龙王宫说法(至)「开示此法。」
从此至品终,别明发起序也。言世尊者,谓具上如来等九号,为世所尊也。梵,谓色界梵王。释,即帝释,为欲界主。护世,谓四天王。诸天龙等者,即天龙八部也。如来,即诸法如义。应、正等觉者,谓正觉即自心如理智,妙观真谛也。等觉,即自心如量智,遍观俗谛也。是谓佛佛祖祖唯以自一念心,照真达俗,成无上觉,故云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也。余义如文可知。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至)于长夜中得大饶益。
言夜叉王承佛神力,见海波浪不能现像;观其众会,如来藏识真如性海,亦复如是。为于无明境界风动,转识浪生,不能发现无边德用。即起欢喜心,当诣请佛,入此城中,发扬是事;令诸众生,无明风息,识浪不生,心海澄清,无德不现也。
作是语已,即与眷属(至)于中说偈而赞佛曰:「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至)一心愿听法。」
大青因陀罗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是夜叉等所持乐器,皆是此宝。而又间错。以琉璃等宝,缠裹以无价上衣。音声美妙,节奏相和。中说三偈而赞于佛,初一偈上三句,正赞所证真心自性,是诸法藏。从本已来,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无二我执、离五见垢,唯佛与佛,乃能证知。第二一偈赞请佛入城,上三句如次赞三身,第四一句正请。第三一偈叙昔佛菩萨皆曾住此城,世尊亦应尔,我等愿听法。
尔时罗婆那楞伽王(至)复以歌声而说颂言:「世尊于七日,住摩竭海中(至)唯愿哀纳受。」
时罗婆那王,上以乐音赞请佛,此复以歌声说偈请佛者,表情无情同也。对佛称己名,我是罗刹王,十首罗婆那者,谓罗刹王,表诸众生根本无明郎主也。十首表利、钝、十使,由无明生,是一切尘劳烦恼之首也。愿佛摄受我,所有诸众生,我宫殿彩女,乃至身给侍,唯愿哀纳受等,如经自明。大意即表,能达无明实性即是佛性。内外尘劳,一切烦恼,自然随顺正遍知觉,故云给侍纳受也。言以都咤迦音及喻娑剌那者,未见正译。摩诃衍者,此云大乘。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至)作是语已默然而住。
佛语夜叉王,许受彼请,故默然而住。
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至)甚深之法。
言佛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甚深法要。
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至)而劝请言:「我今请大士,奉问于世尊(至)一切诸过失。」
彼王复供养大慧菩萨,请为我等及诸菩萨,奉问如来自证智法,离诸过失,入佛智地。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至)皆于空中隐而不现。
言如来以神通力,复于彼山化现如上依正重重无尽境界,乃至空中隐而不现。一如华严会中,弥勒弹指,楼阁门开,善财入已,见彼庄严大楼阁中而有无尽百千楼阁,广大庄严亦复如是。彼无尽百千楼阁中,一一各有无尽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乃至从三昧起,忽然不见。此二皆表超情离见,广大自在,无障碍法界也。即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更互庄严,尘尘悉遍含法界,相入相即,无尽重重,令其悟修圆明证入矣。
罗婆那王唯自见身(至)「为如烟焰旋火轮耶?」
诸法既隐,楞伽王唯见自身住本宫中,此明不离当处也。作是思惟,即起寻伺观也。谛观诸法,谁说谁听?为是何物?觅诸法相,了不可得。
复更思惟一切诸法(至)「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复更思惟,正念观察,得如实观。了诸法性,无能无所,无见无闻,是名真实见也。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至)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此明夜叉王,由如实观寻即开悟,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智也。所谓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者,言迷悟多岐,亦无别法,迷时迷境为物,悟时了境即心。悟即觉迷,非别有一悟而从外来,故云不随他悟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臆度邪解者,谓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若作胜解即堕群邪,唯以善巧智观察,即无胜解之心耳。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者,谓既如实悟,复达善巧方便,则诸地始终,永无委曲相也。故乐远离心识妄见,直趣佛地。三相续义,如下广明。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至)「应如是见一切诸法。」
言夜叉王既开悟,虚空宫殿为之赞可,言应如是学,应如是见。如是者,随顺如实之辞也。许其此学、此见皆如实故。诸佛如来见一切法,亦同如是见也。前来既以化境为说法,此复以宫殿为赞可,何也?岂非发真归源,虚空宫殿,自然消殒。色空依正,同一法界,讵能尔也。
「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至)亦不应住六定等中。」
此明种种劝其离异见。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谓若异此如实之见,则为断灭见也。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者,言自证法,非心意识境界,故当远离之。勤观察者,当如理观察一切法性也。应修内行者,当潜行密用也。莫着外见者,即下所谓二乘、外道句义境界也。围陀诸见者,即外道婆罗门,遵奉梵天所说四围陀书,可十万偈,咸口相传,不书皮贝。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者,即外道异计,欣厌六行伏惑等定也。如一种外道,计第四禅无想一天为涅盘,而于欲界修无想定,厌下三禅及于欲界为苦麁障,欣上无想天是净妙离,故得下三禅及欲界惑伏而不行。命终即生无想异熟,经五百劫,还即堕落,流转生死。如是等六行伏惑邪定,皆不应住耳。
「若能如是,即是如实(至)于性空中乱想分别。」
言若不着二乘、外道诸见,方能如实修行,摧破他论恶见,及舍我执等。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者,即四智转八识也。入如来自证地者,言与诸佛同得同证也。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者,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净持简择故。又以无境可动,名为正定;无物可受,名为正受。三摩钵底,此云等至。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至胜位故,此法宜善修也。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取着者,求那此云功能,谓外道执有我相,及四大蕴界处,有实功能。取着色、声、香、味、触、法。及二乘见有十二缘,不了性空,于中乱想分别。故劝于此莫生外道取着,及二乘妄想也。
「楞伽王!此法殊胜(至)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所谓此法者何法?为自心住无分别法也。殊胜非昧劣法,方能成就自证圣智也。于诸有中受上妙生者,谓能证此殊胜法,必能于诸有中上品受生,不趣下劣也。所谓破无明翳,灭识波浪者,无明能障蔽慧目,业识波浪能鼓动心源,此大乘行能破灭之。识性二义者,为外道既执着我见,于异论中,不能演说离见识性法,非法义也。汝先见佛,如是思惟者,言夜叉王,汝先见佛,能如实思惟此义,乃是真见佛之见也。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至)「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言夜叉王复念,愿得重见如来。佛即知含当悟深法,复现其身,令所化事如本不异,彼遍一切,无尽重重。时十首王,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遶,说自觉圣智所证之法,亦见一切佛刹。如是等事,与前无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至)楞伽山顶欣然大笑。
此明如来普观众会,欲为说法。言慧眼非以肉眼者,为肉眼碍而非通故,不能普观,故以慧眼观之。于其眉间、髀、脇、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光明者,如来凡放光必表法,非苟然也。今此会,眉间七处俱放光明,岂非表圆明中道,离遍计依他,成就众德乎!时,虚空中释梵诸天,遥见如来坐如妙高楞伽山顶,欣然大笑。笑非无所以也。
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至)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是时菩萨及诸天众,咸念如来何因缘故,欣然而笑?身放光明,入三昧乐。周旋回顾,观夜叉王,疑必有以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诸外道皆不能测。」
言大慧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迷惑执取,为断彼疑,而问于佛。佛叹善哉!为利自他,能起是问。谓夜叉王,曾问过去诸佛是二种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二乘外道,所不能测。既已曾问,今复欲问,未来亦尔。于是二义,果诚不知耶?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至)「梵释天等所未曾见。」
明是时如来知楞伽王欲请问,告其速问,欲解释满其愿。言善知诸地者,即知初地,乃至不动、善慧、法云及佛地也。修习对治证真实义者,即于诸地加功用行,治所治障,不遭邪路也。于大宝莲花宫中,三昧水灌其顶者,谓行与佛同,为法王子,入灌顶住也。佛复教其起一平等行,及无量差别行,定当得如上所说境界。唯汝楞伽王亲证所能得之,非二乘、外道、释、梵所能见也。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至)「汝应问我当为汝说。」
言楞伽王蒙听许,即化妆严供具,所谓种种华香、幢幡、幰盖、璎珞,即庄严诸具。幰即帐属也。又化欲界所有,及过天龙等世间诸佛国土所有乐器,以为供养,表其敬法也。复于虚空中,雨诸供养,从空而下,表其请法谦下恭敬也。言过去如来已为我说者,明三世如来同一法也。世尊!变化如来所说二义,非根本佛说者,谓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故欲世尊根本佛为说也。世尊告言,当为说二义也。
时夜叉王更着种种(至)「法性如是云何可舍?」
此正问如来法与非法二义,云何可舍也?前以庄严具供养,此复以庄严具严身,何也?此表进问威仪,不敢轻易。余义经文自明。
尔时佛告楞伽王言:(至)「无量差别外法如是。」
此正答前问。如来先举瓶等无常,及焰、火性、种子生芽三喻,以明法与非法差别之相,使其易明。
「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至)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此举三内法合前喻,以无明为缘,合前瓶喻;以诸识,合火性喻;以修观行,合种子喻。然瓶以造作为义,由无明缘,能造根、身、器界种种不同。火以熏变为义,由诸识,能熏变一切染净诸法差别。种子以发生为义,由修观行,自智发生,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如是法喻,各有以也。是三法总明二义,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至)汝先所问我已说竟。」
上正答法与非法二义,如经自明。《金刚经》无着释论即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亦皆破其有无情见,令自证入。如大香象摆坏缰锁,自在而去耳。言毗钵舍那者,此云观,举观必同修止。止者,梵音奢摩他,偏圆诸教,释义不同,大意谓一念称理,摄散归寂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起信论》以此二行合为一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俱,则无能入菩提之道。《深密经》云「众生被相缚,及为麁重缚,要勤修止观,乃尔得解脱。」故天台以止观慈悲,导身口意业及誓愿,为安乐行。是皆以止观为能修,万善为所修也。《深密》、《楞严》、《涅盘》等经,《瑜伽》、《起信》、《止观》等论,广明其义。
「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至)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此言如来复为夜叉王,征破种种妄分别见,使其离念、寂灭,发生正见。言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彼诸如来已为我说。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彼诸佛法皆离分别,乃至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者,此明过、现、未来三无差别也。如来以智为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乃至离能、所分别者,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譬如壁上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此先举喻,次以法合也。又言: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月灯中见影、于山谷中闻响,此皆喻众生以自心取自心,于无色像中起色像执。法与非法分别亦尔。若了虚妄寂灭一缘,生自证智,出是非是,则合如来藏妙净明心以为境界。信哉!此品虽目为正宗之发起,即便能了根本无明,入佛知见矣!
大乘入楞伽经问答品第二
将释此品,略启五门:一来意、二宗趣、三解妨难、四释名、五释文。初来意者,前品序分,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此品来也。二明宗趣者,谓一切诸经,各自有宗。故先德言:「承言须会宗。」今别明此经宗趣。然下品又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者,斯言遣滞耳。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故知此自性清净圆明真体,德用难思,本来具足,悉是一切诸佛众生本所乘之宗。亦是一切,若凡若圣,皆乘此法,到如来地,而为其趣也。但众生不自了知随顺悟入,以诸妄想染污,故昏昧劣耳。三解妨难。云:梵本既一,何故三师所译品目一多不同?答曰:天台云「品者或佛自唱,或结集所置,或义译增足。」又云「夫分经节文,悉是先贤兰菊,各擅其美。后生不应是非竞诤,无三益,丧一道。三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悉檀也。」是故当知,品目离合,或一或多,皆方便故。四释品名者,谓此正宗首品,是一经大位总问答也。从〈集一切法品〉初诸识章,讫断食肉,凡十四品,名别问答也。谓大慧首以一百八句,同为一结,总问如来;如来一一牒领所问,随句答之。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乃至一百八句,皆以非字答之,欲其离念入心真如门也,故云〈问答品〉。次经文下即正释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摩帝此云慧也。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即西域仪也,表荷担佛法。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自下八颂,总叹佛德也。言世间者,众生世间也。叹佛了众生虚假,如空中花,故无起灭。谓如来正智观察,不得此众生为有为无故,无缘大悲任运而起。若计有众生而起悲者,名爱见悲也。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者,五蕴世间也。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也。法既如幻,心识亦亡,此叹如来观法如幻,以成大悲也。
「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总言情器世间也。妄计有色,色坏名断。又计有识,识更受生名常。佛知世间如梦所见,即无色、识可计断常。是叹如来了二见如梦,以成大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烦恼者,烦恼障也。尔焰者,所知障也。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了二空,障元无有。此叹如来达人法二空,二障清净,以成大悲也。
问:既人法空寂,二障元无。如来云何而兴大悲?答:众生不知此理,故迷妄颠倒,流转无极。今令众生悟入斯法,是则真实而兴大悲。故《净名》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慈也。
「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对生死说涅盘,对众生说佛。佛知生死如梦无体,故不住涅盘。知众生如空花不实,故不住佛。譬如有病则说药,无病不得说药,故云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无佛故无能觉,无涅盘故无所觉。有佛无佛,有涅盘无涅盘,乃至有无等二见,悉皆远离,故云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大般若》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常尔故。」能达是者,名称赞佛。
「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
离根境相,出凡圣量,是则名见佛。牟尼此云寂静。离见超情,孰能赞毁?
「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
言远离生者,离相流注二种生也。一本作寂静离生灭,以是观者名为正观,故云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谘尊中上。」
大慧自言有大乘机,今以百八义,仰谘尊中上。佛为尊中最上也。
时世间解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作是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证之境界。」
世间解者,十号之一也。上世间生灭如空花等,是佛自证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以偈问曰:
此后凡四十八偈半,问百八句见也。百八种见者,或一句为一问,或两句为一问,或三句为一问,乃至十句为一问,或一句为两问,有广略不同,不可一一如数。然此百八门,正问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度众生对治法门。是故大慧,举上与摩帝菩萨游诸佛刹所见之事,故下问山海日月等,即五法中名相、妄想。下问诸禅解脱等,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上二句问:妄计度性,起灭染净。下二句问:无明缘起,流转还净。如下二种沙门、婆罗门中别答。
「云何名佛子,及无影次第。」
问:菩萨何故名佛子?及问真实无相法中,因何有次第?既有次第,何名无相?言无影者,即无相也。但译文变尔。
「云何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问:如来在刹土中,化众生、化相,及破诸外道也。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能解?」
问:法本无缚,而谁求解?既二俱亡,复至何所?如下,一切法深密义,及解义相中别答。
「云何禅境界,何故有三乘?」
上句问:诸禅以何为境界?下句问:佛乘本一,因何而有三乘差别?如下四种,禅及三乘、一乘、觉中别答。
「彼以何缘生?何作何能作?」
问:因缘所起,本自无生。若体不生,何有能生因及所作果?如下,一切法,因缘相中别答。
「谁说二俱异?云何诸有起?」
上句问:诸外道四句妄见,此即举中二句,以该上下。如下,离一异、俱不俱中别答。下句问:云何欲、色、无色三有起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尽定?云何为想灭?云何从定觉?」
上二句问:小乘、外道、四空定,及灭正受。下二句问:灭受想定,想受既灭,何因复从定觉?若从定觉,灭义不成。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问:禅定所持神通,去住自在也。进名为去,持名为住。如下三种,意成身中别答。
「云何见诸物?云何入诸地?」
问:心外无物,云何知见五法、三自性等,悟入诸地,具诸佛法至如来位?下,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差别相中别答。
「云何有佛子,谁能破三有?何处身云何?生复住何处?」
上二句问:诸佛子!谁是破三有生死者?下二句问:破三有处?及何身破三有?既破三有,复何处生?
「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问:神通三昧,以何而得?此征起修因也。如下,诸佛有二种持中别答。
「三昧心何相?愿佛为我说。」
上句问:三昧心何相?有相非三昧。下一句结请。
「云何名藏识?云何名意识?」
此问:八识得名所由?下句一本谓「云何意及识」。如下诸识章别答。
「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问:诸识生住见相?及灭见相?如下二种生住灭中别答。
「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
问:既有三乘、五姓之异,云何复说唯是心量?如下五种种姓中别答。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无我?」
问:建立有相及无我相,如下建立诽谤中别答。
「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
上二句问:真谛无,及俗谛有。下二句征问:二见何得不起?非有立有,名常见;非无立无,名断见。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何故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上二句问:云何邪正得不相违?如下,佛说生灭无常,外道亦说生灭无常中别答。下句问:未来有十八部之差别?
「云何为性空?云何刹那灭?」
上句问:一切法云何性空?如下,一切法空,无生无二中别答。下句问:刹那灭,刹那名念,坏名无常?如下刹那坏相中别答。
「胎藏云何起?云何世不动?」
上句问:依如来藏而有生死?言胎藏者,与生死胎作藏也。如下,为我说阴、界、入、生灭中别答。下句问:世间诸法体性生灭,何故不动?
「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干城及阳焰,乃至水中月?」
问:何故说此五喻?为显诸法本离生灭,兴此喻也。如下,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无自性中别答。
「云何菩提分?觉分从何起?」
问:三十七菩提分法并起处?
「云何国土乱?何故见诸有?」
上句问:名相妄想法中,云何有国土乱?下句问:诸法既无体,云何众生而见诸有?
「云何知世法?云何离文字?」
上句问:众生云何觉知世法?如下,二种觉智中别答。下句问:云何诸法性离文字?如下,宗趣相中别答。
「云何如空花,不生亦不灭?」
问:何故说世间如空花,不生灭?如下,意成法身非生灭中别答。
「真如有几种?诸度心有几?」
上句问:真如有几种?如下:七种。第一义中别答。下句问:诸度心有几?如下,六波罗密中别答。
「云何如虚空?云何离分别?」
上句问:谁知诸法如虚空?下句问:云何离于妄想分别?如下,今当说自性分别相已下别答。
「云何地次第?云何得无影?」
问:诸地次第,何得无相?次第当有堦降之殊。如下,一切菩萨入灭定次第相续相中别答。
「何者二无我?云何所知净?」
如下,善观二无我,及净自心现流中,别答此二问。
「圣智有几种?戒众生亦然。」
上句问:智差别,令舍劣修胜。如下,智识中别答。下句问:众生性欲非一,如来制戒有几种?
「摩尼等诸宝,斯并云何出?谁起于语言?众生及诸物。」
上二句问:宝生所因?下二句问:谁起于语言,有情及资具?如下四种言说分别相中别答。
「明处与伎术,谁之所显示?」
问:五明法及世间伎能,谁之所作?五明论者:一名内论,一切佛法是也。二名外论,有四种:谓因论、声论、医方论、工巧论。此五各能生智,故云明处。
「伽他有几种?长行句亦然。」
伽他,此云讽诵。长,即长篇,句或四言五言。
「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
问:理趣解释几差别?《大般若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解深密经》应机解释,通说有六:一真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证得理趣,谓于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证已开示众生。此三为本,后三解释。四离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证得?应答彼言:谓不思议。若于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证得真胜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实。六随众生所乐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
「饮食是谁作?爱欲云何起?」
问:饮食、爱欲云何生?《净名》曰「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云何转轮王,及以诸小王?云何王守护?」
问:大小诸王及守国法?
「天众几种别?地日月星宿。斯等并是何?」
问:诸天、大地,及日、月、星宿,如《大集》、《楼炭》等经一一广明。
「解脱有几种?修行师复几?」
问:解脱是无学人,修行即是有学人。各有几种?如下,须陀洹差别相中别答。
「云何阿闍䔧?弟子几差别?」
闍䔧,此云教师。门师设教及弟子禀教。
「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
问:如来及本生,因缘各有几种?
「众魔及异学,如是各有几?」
魔罗,此云能害。凡障善品,能害慧命,皆名为魔。总有四种:谓烦恼魔、死魔、阴魔、天魔。此问:诸魔及异学者,欲修行人识生死诸见根本也。
「自性几种异?心有几差别?」
如下,当善知三自性相,别答自性。四因缘眼识转,已下别答此心。
「云何唯假设?愿佛为开演。」
问:云何诸法是妄想假施设量?下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中别答。
「云何为风云?念智何因起?」
上句,一本作云何空风云?下句问:四正念智,何因而有?亦云世俗念智。
「藤树等行列,此并谁能作?」
问:蔓草林木,无情之物,皆谁作也?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