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五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此法善净复明亮,  本无和合与空等; 无住、无灭、无起生,  是印随摄于佛印。 住彼根本得总持,  长时修习慈悲行; 若敬若慢世所行,  平等慧中无喜恚。 等智随住于法性,  不住痴暗及痴法; 虽住智中无得心,  安止等智常清净。 智常觉了身所作,  以诸智行利世间; 众生若见清净身,  皆得离尘胜佛智。 威仪善戒无散乱,  有无分别中随行; 身诸过失虽无边,  本来不生无所断。 彼获庄严妙相身,  手足柔软福严具; 清净圆满诸根身,  不恃色相智所作。 若见贫贱苦众生,  谦下尊敬而不慢; 尊奉知法持戒人,  从彼闻法得圣道。 实知自他身法性,  知诸众生实性身; 获得净胜妙法身,  不受分叚身离染。 常受定中禅悦食,  不以叚食益威光; 顺世受食非力资,  法命滋养成甘露。 常获圣行善寂静,  解脱贪、瞋、痴染聚; 密护戒学无顺违,  宁舍己身不造罪。 神力能往俱胝刹,  随应现身而说法; 世间瞻覩妙相身,  彼皆获得身高胜。 身放光明妙清净,  广照无边诸刹土; 光照福胜软触生,  众生悉除烦恼害。 地狱众生常受苦,  蒙光照触得快乐; 身意调畅酸楚停,  由斯得离地狱苦。 如是及余诸身业,  随智无边善殊妙; 能开佛事调伏门,  菩萨身业此清净。 语言妙音净悦意,  天、人世间闻皆喜; 凡所说法果不虚,  此法能成甘露灭。 语言随堕语过失,  清净福智善能断; 众生语业及音声,  普令同等皆欢喜。 相续平等真实说,  言无浊乱皆如实; 凡所说言诚实行,  智随谛转善清净。 语言甘美贪止息,  摄功德语瞋解脱; 甚深无底断除痴,  于千刹中作善利。 此所说言无分别,  不假勤力随解脱; 应众生根欢喜生,  此智所作语清净。 善修意业常无障,  一刹那心世悉知; 不起灭定现威仪,  魔不能知菩萨意。 声闻、缘觉不能测,  菩萨甚深心意道; 不生自他损害心,  无高、无碍智平等。 菩萨随世善觉知,  无受、无思无伺察; 不入灭定证乐门,  无边辩才总持具。 闻法所行智常住,  念、定无乱住等引; 清净诸障烦恼除,  极微瑕秽悉不见。 菩提分法无边量,  悉能普摄离放逸; 智常随住止观中,  十地次第今成证。 乃至道树成智果,  若具十种法清净; 菩萨得定名自说,  现修诸行净圆满。 一切善道净胜上,  随诸地位净诸度; 一切善法超胜高,  相好殊妙圆福果。 坐菩提场善毕竟,  染法胜怨悉能断; 积诸善法等须弥,  不思议光净成就。 得是三摩地获福,  具二十法名净印; 如日光明照世间,  证大菩提佛胜智。 菩萨当坐道树已,  得八不共神通相; 能于百佛刹土中,  广作利乐世间事。 诸佛皆来施无畏,  赞言勇猛汝最胜; 悉能已伏诸魔军,  证佛菩提胜无上。 获此身心胜功德,  决定能成此佛印; 此功德门若欲修,  当于菩提心坚勇。」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海意!以是缘故,若诸菩萨欲得如是自说净印三摩地法门,及自说无垢慧者,当住二种之心:一者、无浊乱心;二者、无滓秽心。无浊乱心者,谓心自性清净明亮,而不容受客尘烦恼;法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无所积集,无尘故离贪,无分别故离瞋,无我故离痴;清净遍净,毕竟无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真如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实际平等故,如所解脱,一切法亦然;随住空平等,随住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生、无起诸平等故,如所解脱,有为法亦然;随住无为法平等故,即此随住平等之法,无集、无散,非智所知,此说名为无浊乱心。即以此法为他众生,及余补特伽罗,显明开示。于自他法不起动乱之想,此即是为无滓秽心。海意!具是无浊乱心、无滓秽心者,即能获得自说净印三摩地门。」 尔时,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甚深。」 佛言:「不得涯底故。」 海意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难见。」 佛言:「离二法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极难觉了。」 佛言:「无我、我所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难知。」 佛言:「识、智二法平等知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浊乱。」 佛言:「得无碍解脱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微妙。」 佛言:「离诸譬喻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精实。」 佛言:「得金刚喻智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坏。」 佛言:「先后不破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无所着。」 佛言:「一切有着随超越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得大光明。」 佛言:「离诸痴瞑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极清净。」 佛言:「毕竟无染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无垢。」 佛言:「离贪尘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所行。」 佛言:「三界无行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无戏论。」 佛言:「超越戏论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无动。」 佛言:「毕竟寂静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随入一切处。」 佛言:「与虚空等故。」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能发起胜行?云何当获自说净印三摩地门?」 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与虚空而共战敌,时彼虚空乃被甲胄。菩萨亦复如是,欲得自说净印三摩地者,应当被于诸法平等甲胄庄严。何以故?海意!随有所灭即有所起。又复,海意!识种子是有为,无表种子是无为,此三摩地非眼识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此三摩地不可表了,应知无知亦非无知,此三摩地无表了相,于一切法平等觉了故,此名三藐三佛陀。又复,海意!我不见有法是染相故,成等正觉;亦不见有法是净相故,成等正觉。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净,所谓自性清净相故。若彼自性清净相者,即是无相。若其无相即无行相,若无行相,即无少法而可表了,由无表故即一切法无所了知。若法无能表及无所表故,是中即无文字集现。若无文字可集现者,即所说如。此复何名即所说如?谓后如于前,中亦复然,此即是名一切诸法三世皆空。复何名空?所谓无作,即此无作,亦复无作,亦非无作,是故此说名之为空。所言无作,义复云何?无作者,谓无现前诸行造作,以无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说名为无作。复何名为无现前行?谓无身现前行、语现前行、心现前行故,此说名无现前行。若无现前行,彼即无为;若其无为,即无生无灭,亦无处所,即此无生、无灭、无处所法,亦复无处。何名无处?所谓现前诸行无处,是故此说名为无处。所以者何?所谓识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识无所住即是正智,而彼正智即智无领纳。若智无领纳即无增上意乐,若无增上意乐即无诤论,若无诤论即无动乱,若无动乱即无逼恼,若无逼恼即无烧然,若无烧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名为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无领纳,是佛所说。 「海意!此法甚深难见难解,若有得闻如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颠倒、烦恼、执着、缠缚等法,悉得解脱,即能任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法藏;为大导师,开示一切众生无量正道。为大医王,善疗众生一切无相烦恼之病。是为能以广大供养普供如来,不久当得自说净印三摩地门。所作决定,于此大乘法中能善积集。为大法船,而能济渡无量众生出生死海。为大正士降伏诸魔,永不复随魔境中语。」 尔时,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而能降伏一切魔怨?」 佛言:「海意!若菩萨以无所为心,能于一切普摄受者,而彼菩萨即能降伏一切魔怨。又若菩萨以无所为心,于彼一切所缘相中能发起者,而彼菩萨即能降伏一切魔怨。海意当知!魔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蕴魔;二者、烦恼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蕴魔;安住空法能降烦恼魔;伺察无生、无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时依止一切意法趣向灭道能降天魔。又复,知苦能降蕴魔;断集能降烦恼之魔;证灭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复,伺察诸行是苦能降蕴魔;伺察诸行无常能降烦恼魔;伺察诸法无我能降死魔;伺察涅盘寂静能降天魔。又复,菩萨内断烦恼垢而不忘失大菩提心,行于布施,即能摄伏蕴魔;若菩萨不惜其身亦不系着,行布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即能摄伏烦恼之魔;若菩萨能念财富无常,我当与彼一切共用,真实施与,如是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即能摄伏死魔;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脱慧普摄众生,行布施已,而能回向于一切智,如是即能摄伏天魔。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