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集经贤护分卷第五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译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三昧者,先当思惟彼无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贤护!除慢高已,心意泰然,远离众相。尔时即应为他宣说如是三昧,不应起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所谓妄想、诽毁,即谤于空名为诤也。贤护!是故,彼比丘以无诤故,当能修学、为他宣说此三昧也。
「贤护!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学、为他解释此三昧者,应当具足成就十法,然后为他解斯三昧。何等为十?所谓:一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我慢,起恭敬心;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报;三者、心无倚着,亦无嫉妬;四者、除断疑惑及诸障碍;五者、深信不坏,系念思惟;六者、精进勤求,经行无倦;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别请;八者、少欲知足,调伏诸根;九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十者、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修习如是三昧。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种法已,应当修习如是三昧、亦令他人受持、读诵。
「如是行者当得八事。何等为八?一者、毕竟清净,于诸禁戒无毁犯故;二者、知见清净,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故;三者、智慧清净,更不复受诸后有故;四者、施与清净,不愿一切诸行果报故;五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竟不忘故;六者、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故;七者、远离清净,于一切名利不染着故;八者、不退清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八法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说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当除慢及我心,
于深忍中无取着, 彼能速宣此三昧;
空中本来灭诤根, 涅盘无相大寂定,
于佛无嫌不谤法, 彼能速宣此三昧。
智者不兴妬嫉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无迁移, 如是寂静持三昧;
无有嫉妬亦无疑, 思惟深法真实信,
精进不懈离诸欲, 彼能如是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诸别请况求财,
断除垢染证真如, 彼能如是得三昧。
谁能有此三摩提? 我应听受广流布,
于教师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三昧。
若人修行此三昧, 当具功德超世间,
彼应速受八种法, 称诸佛心净无垢。
持戒清净无有边、 三昧菩提及胜见,
彼能清净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智慧清净不受有, 布施离垢入无为,
得彼多闻未曾忘, 其为智人功德藏。
勇猛精进得菩提, 于世名利不贪染,
若诸智者善行此, 彼入无上深妙禅。」
大集经贤护分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贤护!彼诸菩萨摩诃萨复当成就十八不共法。何等名为不共法也?所谓如来初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般涅盘,于其中间如来所有三业智慧为首,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又,诸如来知见过去无有障碍、知见未来无有障碍、知见现在无有障碍;又,诸如来所为无有错误、言无漏失、意无忘念、无别异想、常在三昧、无不知已舍;又,诸如来意欲无减、精进无减、禅定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贤护!是为如来十八不共法,彼菩萨摩诃萨当应修习、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甚深难见、摄受正法、即欲宣说是三昧者,应当更受十种胜法。何等为十?所谓如来十力。云何十力?贤护!是中如来是处非处力者,如来于诸处非处事,能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处非处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处非处力。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间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一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一切至处道力者,如来于一切处道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一切至处道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至处道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二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世间种种界力者,如来于世间种种诸界无量差别,能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世间种种界事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世间界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三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心行力者,如来于诸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知心行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四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知众生诸根差别力者,如来于众生诸根种种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诸根种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如来诸根差别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五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禅定力者,如来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生起烦恼及以灭除,斯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一切禅定解脱、三摩跋提生起烦恼乃至清净,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如来禅定力也。如来得已知真正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六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业力者,如来于彼一切诸业种种差别,及彼未来和合得报亦无量差别,如来斯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诸业种种差别、未来得果亦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斯则如来知业力也。如来得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七业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天眼力者,如来常以清净天眼过于人眼见彼未来诸众生辈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所得诸色或好、或恶、或妙、或麁,或生善道、或生恶趣,又见众生所作诸业或善、或恶。有诸众生具身恶业、具口恶业、具意恶业、诃骂圣人、诽谤正法、坏和合僧,具足如是诸恶业故,身坏命终生于恶道;又,诸众生具身善业、具口善业、具意善业、恭敬圣人、尊重正法、供养众僧,具行如是诸善业故,命终得生人天善趣;如是等事皆如实知。贤护!如来以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乃至命终生于天上,是则如来生死智力。得是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八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宿命智力者,如来能以诸宿命智知于过去诸宿命事,所谓众生生此死彼,或于一处初受一生,或二、或三、或五、或十、或百、或千,乃至或受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如是,乃至无量转劫、无量定劫、无量转不转劫等皆如实知。又,于彼所生趣如是处、如是家、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恶、如是忧喜、如是苦乐,乃至若干寿命等亦如实知。又,于某处舍彼身已复生某处、如是身相、如是所说、如是所经,乃至寿命诸过去事皆悉知故。贤护!如来能以种种无量诸宿命智知彼众生宿命所经,始自一生及无量生,乃至寿命诸过去事如实知者,是则如来宿命智力也。得是力已,处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九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漏尽力者,如来能尽一切诸有,无复诸漏。心慧解脱自觉法已,是故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贤护!如来如是能尽诸漏,心慧明脱自证知故,故言:『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如实知者,是则如来漏尽智力也。如来得已,处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十智力,菩萨摩诃萨当应修学、具足成满。
「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是三昧者,则能摄受如来十力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十八不共等觉法、 十力明智诸佛同,
菩萨修习此妙禅, 自然成就斯二种。」
大集经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斯现前三昧,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名为四种随喜也?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随喜功德聚也。
「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只诸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亦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故现皆得成无上菩提;然我今日亦应随喜,乃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复次,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学三世一切诸如来本于过去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闻,皆由多闻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随喜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随喜功德聚也。
「复次,贤护!而彼菩萨既得成就如是随喜、如是三昧、如是多闻、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与众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功德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开少分,汝宜谛听,善思念之。
「贤护!譬如有人定寿百岁,身轻气猛、行骏若飞。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贤护!于意云何?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能计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耶?」
贤护白言:「不也。」
「又能称量耶?」
「不也。」
「又能观察耶?」
「不也。」
「亦能思惟耶?」
「不也。世尊!」
「贤护!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
贤护报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的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与彼不退诸大菩萨等乃能知耳。」
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于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其所获福虽曰极多,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何以故?贤护!由彼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多闻成正觉故。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贤护!汝今当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为汝说菩萨随喜功德少分,汝宜谛听也。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贤护!时此世界阎浮提中,人民炽盛,多饶财宝,丰乐安隐,甚可爱乐。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弘广,具足一万八千由旬;其间城郭聚落乃有一万八千,一切皆以七宝所成;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于诸城内城别皆有九亿民家。
「贤护!尔时大城名曰贤作,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生处也。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过七日已,于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第二会,第三会中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悉是清净诸菩萨众——自后彼佛恒有无量阿僧只诸声闻众。
「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
「贤护!时彼大城有转轮王名曰胜游,如法治世,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是为七宝——满足千子,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时胜游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顶礼尊足,然后退坐。
「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即为广宣现前三昧。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以一把宝奉散佛上。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命终之后还生阎浮,为彼王子名曰梵德,复绍王位,如法治化。彼佛灭后,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聪明精进,常为四众宣扬广说如是经典。
「贤护!尔时,彼梵德王于比丘所闻三昧已,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贤护!又,梵德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是时亦有百千人众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亦为如是三昧经故。
「时彼梵德比丘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彼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闻。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
「然后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凡所生处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得此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勤思行而不得也?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等闻是三昧,谁不随喜?谁不读诵?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何以故?贤护!以彼菩萨闻是三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若人正信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菩萨若闻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经者,菩萨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典;闻已,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萨即应躬往听受、习诵、受持。何以故?贤护!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不应起懈怠心、生懒惰心、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
「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一切众具悉皆奉上,常当随逐法师而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释?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闍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
「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闍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
「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
「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有如来, 号师子意人中上,
彼时有王为众首, 亲往诣佛求三昧。
时大智王得闻已, 欢喜遍满不可宣,
以手持宝奉散之, 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 『我今归依无上觉,
为诸世间作饶益, 唯愿善说三摩提。』
时王兴建此业已, 舍身还生于彼宫,
寻得值遇宝比丘, 大德名闻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 心生欢喜无称量,
即以胜妙众宝服, 答彼比丘为菩提。
复与数千众出家, 供养承事彼比丘,
经历满于八千岁, 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说不再宣, 闻受深妙如大海,
尔时心智都无倦, 求此如实胜寂禅。
彼辈如是修行已, 值遇诸佛大威雄,
具满六万有八千, 其间亦闻此三昧。
余世供养复承事, 六万八千亿世尊,
所闻深妙悉随喜, 斯由师子如来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 终得成佛号坚进,
教化众生无量数, 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 亦同得佛名坚勇,
德声遍满于十方, 闻三昧名证大觉。
何况复能为他说, 不染着彼诸世界?
当更广显妙思惟, 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为求菩提诣彼听,
于言教中莫辞倦, 闻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于彼不得闻, 尚获若干诸福聚,
何况闻已思说者? 唯当速求此三昧。
当念彼具梵德人, 亲近承事勿生厌,
谁比丘所有此经, 即当诣彼修供养。」
大集经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多无量阿僧只劫有佛出世,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具足。时有比丘名曰和轮,于佛灭后称扬广说是三昧经。我于尔时为大国王,一心专求是妙三昧,即于梦中闻有告言是三昧处。既觉寤已,遂便躬诣比丘师所求是三昧,因请法师剃发出家,为求听受是三昧故。躬用承事和轮法师备经三万有六千岁,天魔障蔽竟不得闻。」
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语汝,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无得赊迟、亦无忘失,善承事师,无令失所。求是三昧,以得为期,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
「贤护!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随逐师,不得远离,当设供养——所谓汤药、饮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及以一切金、银、珍宝,凡是资用尽奉于师,无所爱惜——如其自无,乞求而与,趣得三昧,勿生厌心。
「贤护!且置如斯寻常供具。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
「贤护!其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随顺,其事若此。又,承事师如奴随主、如臣事君,事师亦尔。斯人如是疾得三昧,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
「贤护!是三昧宝不易可闻,正使有人过百千劫但求闻名尚不得闻,何况闻已书写、诵持、转复为他分别说也?
「贤护!假使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盛满珍宝,持以行檀,其福虽多,犹亦不如闻此经名、书写一偈所获功德无可校量。」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无量时, 具足数满六千岁,
常随法师不蹔舍, 初不闻是三昧名。
有佛厥号为至诚, 时彼比丘名和轮,
其于世尊灭度后, 比丘广说是三昧。
我时为彼天下王, 梦中闻告三昧处,
和轮比丘常宣转, 王当听受是妙经。
从梦寤已即推求, 躬诣比丘请三昧,
遂舍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养不暂休。
经历三万六千年, 但愿得逢彼宣流,
常为天魔来固扰, 终竟未果一听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 诸优婆塞、优婆夷,
吾故诫汝此诚言: 汝当趣持是三昧。
其欲敬承彼法师, 若经一劫及多劫,
备奉药汤、诸妙膳, 求闻如是三昧经;
又办亿数众衣服、 床敷、灯烛及诸珍,
精勤如是不觉疲, 为听如是妙三昧。
比丘自无当乞奉, 乃至身命无悋情,
何况余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三昧。
受恩常念思报恩, 智人闻已应广说,
亿那由劫专精求, 斯妙三昧尔乃闻。
假使恒沙诸世界, 盛满珍宝用行檀,
能于是中说一偈, 此人功德过于彼。
正言宣说一偈者, 过于诸劫那由他,
何况闻已能广传? 斯人功德不可说。
若人乐行于菩提, 当为一切求是法,
必能正觉无上道, 闻已安住斯定中。」
大集经贤护分嘱累品第十七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是故,彼善男子有净信者,常当精勤听此三昧;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广为世间分别演说、宜善书写安置藏中。所以者何?贤护!于我灭后当来之世,有诸菩萨摩诃萨辈净信心者,为众生故当求多闻;求多闻故当诣诸方听受正法。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有欲乐者、具足信心者、摄受正法者、爱乐正法者、总持修多罗者,为如是等广宣说故、以如来力加持故,书写如是大乘经典,以如来印印封之已,然后安置于匣藏中。
「贤护!是中何等为如来印?所谓一切诸行无造、无作。无造作者,未曾有无为、无相、无想、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一切诸行尽,苦因尽;有尽,一切烦恼尽。无生、无灭,无道、无道果,一切诸圣无有覆藏,愚痴所毁、智者所称、巧者能受。」
如来、世尊说此经时,无量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彼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无量阿僧只诸菩萨摩诃萨众,皆从本国发来至此,咸为听受是三昧者,彼辈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六种震动——所谓动、大动、等遍动,涌、大涌、等遍涌,起、大起、等遍起,震、大震、等遍震,吼、大吼等、遍吼,觉、大觉、等遍觉——乃至边涌中没、中涌边没,时此世界如是大动。
尔时,世尊告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尊者阿难,及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商主长者、星德长者子、伟德摩纳、水天长者等五百人众,并余诸天、世人四部众等言:「迦叶!我今以是三大阿僧只劫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汝等,如是等义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如来所说修多罗最胜微妙、第一甚深,于当来世能与一切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殷勤嘱汝,汝当听受、汝当读诵、汝当忆持、汝当思惟、汝当修行、汝当开发、汝当广宣、汝当解释、汝当尽善、汝当流布勿令断绝。
「复次,阿难!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念欲修习此三昧经者、欲读诵者、欲受持者、欲思惟者、欲开示者、欲广说者,当应令他生正信故、令他读诵故、令他受持故、令他思惟故、令他开示故、令他广说故。我今为彼安住大乘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广开发已,当如是学,常当念我如斯教勅。」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阿难,自余一切诸大声闻,及彼贤护、宝德、善商主、星德、伟德、水天长者等五百优婆塞众,及彼从十方他佛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众,乃至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闻如来说,皆大欢喜,奉教修行。
贤护菩萨所问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