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第三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译
观察品第六之二
「又,诸如来色无漏故,受亦无漏,乃至行、识亦无漏。又,诸如来戒亦无漏、所有三昧智慧亦无漏,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亦无漏。如是,乃至诸如来、诸如来所有言说——已说、今说、当说——及一切法,斯皆无漏也。
「贤护!诸如是等一切佛法,智人能达、愚者莫知。彼若能作如是观时,一切诸法悉不可得。云何不可得?所谓谁能证也不可得。云何证也亦不可得?何缘证也亦不可得。彼能作是观已,如是入灭寂定,分别诸法、亦不分别诸法。何以故?诸法无故。
「贤护!如火未生,或时有人发如是言:『我于今日先灭是火。』贤护!于意云何?彼人是语为诚实不?」
贤护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贤护:「如是,诸法从本以来毕竟无得,云何于今乃作斯说:『我能证知一切诸法、我能了达一切诸法、我能觉悟一切诸法、我能度脱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此非正言。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无诸法、亦无众生。云何言度?但世谛中因缘度耳。
「贤护!于意云何?彼如是说得为实不?」
贤护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乃至欲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者,皆应如是观一切法。作是观时则入寂定,无有分别、非无分别。何以故?贤护!彼一切法无所有、不生。然彼定有分别即是一边、定无分别复为一边,然此二边所有是无寂定、非无寂定,无思量处、无分别处、无证知处、无经营处、无聚集处、无思念处、无发起处。贤护!是名中道——所有数事处等但依世谛说故。
「复次,贤护!于彼真实第一义中,若中、若边皆不可得。何以故?贤护!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本来寂灭,非断、非常,无有积聚、无有住处、无可依止,无相、无为、无有算数。贤护!彼不可数,云何为有?不可数故,不入于数;不入数故,乃至无有智算名言也。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诸如来时,不可执着。何以故?一切法无执着故,以无处所而可执着、亦无根本是可断绝,除灭根本故无依处。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当作如是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若如是见诸如来已,不应取着、不当执持。何以故?贤护!一切诸法不可执持——犹如虚空,体性寂灭。
「贤护!譬如金锤安置火中,善作炉㰆,融消炼冶,炽然毒热。又如铁丸新从火出,炎赫炽然,有智之人不应执触。何以故?铁流金炽,触则炽然故。如是,贤护!菩萨观佛不应取着,其事若此。
「是故,菩萨观佛色时不应生着;如是,观受乃至行、识不应生着。又,彼菩萨若观戒时亦不应着;如是,观定乃至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亦不应着。何以故?夫取着者,终不能离生死苦法,以是苦法皆由取着故。是故,菩萨观察如是诸如来时不应生于取着之想。
「贤护!虽无取着,然应勤求诸佛、世尊胜妙功德,所谓佛智、如来智、广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议智、难称量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当精勤思惟、观察见佛三昧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譬如明镜与油器, 女人庄饰曜其形,
愚夫于是生染心, 处处驰骋为求欲。
彼于无中颠倒想, 不知是法虚妄生,
彼欲炽火之所烧, 斯妇起欲还自发。
若有菩萨作是念: 『是名无智着我心,
菩提甘露在当来, 我拔众生出重苦。』
第一义中无众生, 世间独有生、老、死,
诸法无形如水月, 岂有菩提而可求?
众色形貌若镜像, 如幻、如炎、如虚空,
凡夫着想而受羁, 彼辈虽缚空无实。
若斯智者诸菩萨, 知世颠倒故见真,
了达无人谁受苦, 彼则当成无上觉。
无意分别佛菩提, 其心本来自明净,
不见生、死诸滓浊, 彼证真实最胜尊。
一切色法诸无漏, 不可分别妄与空,
灭除诸欲解脱心, 如是知者证三昧。
初念诸佛无相身、 后闻诸法本清净,
如是思惟无余念, 证此三昧诚非难。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灭彼微尘聚,
不分别成及与坏, 一切外道失于中。
于一切色无分别, 其眼虽覩不累心,
彼见诸佛如日轮, 法界世间挺超出。
其心清净眼亦明, 虽勤精进常在定,
彼得多闻不可说, 证此三昧真思惟。
若以不见证三昧, 一切盲者应证知;
亦不以见非不见, 是中外道皆迷没。
常离相想而思惟, 见彼诸佛清净心,
如是见已一切观, 其人速成此三昧。
彼无地、水、及火、风, 亦非空界现前住,
若欲观察一切佛, 当想处座演妙音。
如我今日宣妙法, 心乐法者覩我身,
彼应无复余思惟, 唯当想佛说法事。
如是专念莫他观, 为求若斯多闻故,
一心观我说此定, 总持诸佛之所宣。
无有一佛在过去、 亦无现世及当来,
唯此清净微妙禅, 彼不可言证能说。
我于三界无上尊, 为利世间故特出,
念证诸佛菩提故, 宣此三昧无等伦。
若欲身乐及心乐, 求佛功德不思议,
乃至证彼妙菩提, 要当修此胜三昧。
欲净深广多闻海, 为众生故常勤求,
彼应速去诸欲尘, 要当修此胜三昧。
若欲一生见多佛, 见已恭敬复谘询,
彼应速离勿生着, 要当观此妙三昧。
是处无欲复无瞋, 亦无愚痴与嫉妬,
又无无明及疑网, 要当住此深寂禅。」
大集经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胜三昧。世尊!若诸菩萨舍家出家、深心乐欲说此三昧、亦当思惟此三昧者,彼等应当安住何法而能宣说及思惟耶?」
佛告贤护言:「贤护!若有菩萨舍家出家、深乐广宣、复欲思惟如是三昧者,彼出家菩萨当先护持清净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浊戒行、不着戒行、不动戒行、不被呵戒行、智者所赞戒行、圣所爱敬戒行,应当念知如是诸戒也。
「贤护!彼出家菩萨云何当得清净戒行,乃至云何当得圣所爱敬戒行也?贤护!彼出家菩萨应当依彼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见已惊怖,清净活命。于诸戒中当念成就、应信甚深,不得着忍,于空、无相、无愿诸法中闻说之时心不惊怖、无有悔没。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清净戒行——不见戒行、不着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敬戒行也。」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萨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净戒行、缺戒行、染着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毁戒行、圣所不爱戒行也?」
佛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出家菩萨取着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如是,取着受、取着想、取着行、取着识,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学、如是梵行,愿我未来得生天上或生人间,自在有生受诸果报。』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不清净戒乃至圣者所不爱戒,是谓为求有故、为有生故、为受欲果故、为生处所故。
「贤护!是故,彼出家菩萨念欲说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当先具清净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戒,亦念常行檀波罗蜜——所谓最胜施、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精妙施、无上施——亦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不忘正念,常行一心,正信清净,无有嫉妬,不着世间利养、名闻,如法索求以济形命、恒行乞食不受别请,厌离人间、乐阿兰若,尊崇圣种、敬事头陀,息世语言但论出世,处众静默、假言不多,常敬于他不敢轻慢,于一切时常行慙愧,有恩必知、知恩必报,于善知识常念亲近,诸师尊所谨事无违。若闻如是甚深经典,专心听受终无疲厌,于法师所起慈父心、善知识心,乃至生于诸如来想,以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转增爱敬尊重心故。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时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甚深经法,彼法师所无爱敬心、无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识想、不生诸佛想、不生教师想、不能亲近承事供养,随于何所闻是经典,当知是人不能听受、书写、解说、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听受、若能书写、若能解说、令法久住,无有是处。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增上妙法,不生爱敬心、不生尊重心,乃至不生诸佛想、不能尽心亲近供养者,若能读诵、若能受持、若能解说、令是经典不速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经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灭。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生爱敬心、生尊重心,及起教师想、诸如来想,亲承供养即能听受、亦能书写、复能解说、能令是经久住利益,斯有是处。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复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即于彼所生尊重心、如诸佛想、亲近承事、恭敬供养者,如是之人虽未修学如是经典即为修习、虽未解释即为解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不毁、不灭,斯有是处。何以故?以能爱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经久住世间。
「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是人于是说法师所生爱乐心、生敬重心、生尊贵心,起善知识想、起教师想、起诸佛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贤护!若能如是,是则名为行我所行、受我教诫也。
「复次,贤护!彼出家菩萨必欲解说如此三昧、复欲思惟此三昧者,常当乐行阿兰若事,不得居处聚落、城邑,舍离朋党多求之处,不贪衣食、不得贮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财物生资、不得贪求名闻利养,不惜重命、常念舍身,远离贪着、恒修死想,常行慙愧、不造诸恶,摄受正法无有疑心,常念远离、不取众相,当修慈心、勿怀嫌怨,常起慈悲、无行瞋恚,安心喜舍、莫想爱憎,常当经行、破除睡盖。贤护!出家菩萨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则能修学、解说、思惟如是念佛现前三昧也。」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经典,甚深甚深、最胜微妙、不可思议。然彼未来诸菩萨等懈怠懒惰,虽闻如是深妙经典,生大恐怖、惊疑退没、不发欢喜爱乐之心。彼等当复作如是念:『我今当应余诸佛所乃可修习如是经典。所以者何?我今自知多诸障难,身遇病苦、气力甚微,宁堪修行如是经典?』世尊!彼辈如是,于甚深法更生放舍、远离之心,不能发勤勇猛精进、乐欲成就如是经典。
「世尊!尔时亦当有诸菩萨精进勤求专念之者,爱乐是法、劝持是法、摄受是法。若诸法师说是法者,于是法中如法行故,能舍身命,不着名闻、不求利养、不自宣说己身功能、不染衣钵、不乐城邑,常趣空闲山林静处。其或闻是微妙法故,生大欢喜,更当具足发勤精进听受如是微妙法门,常读诵故、常念持故、思惟义故、如说行故,彼等于未来世诸如来所,非徒直欲求彼多闻、亦无但求在于有处,唯为成就诸功德故,常念勤求精进勇猛。
「世尊!然复应有往昔己曾供养诸佛、宿种善根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发大精进,为闻如是微妙法故,更发如是大誓庄严:『愿我当得干渴肌肤、散骨消髓、炽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终无暂时懈怠懒惰而不听闻微妙胜法,亦无不思甚深义理,复无舍他不为宣说,而常勇猛行大精进,但为摄受诸菩萨故,听闻如来如是妙典。』闻已即便生欢喜心。」
尔时,世尊赞彼贤护菩萨言:「善哉善哉。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今随喜。贤护!我随喜故,一切三世恒河沙等诸佛世尊,皆亦随喜。」
时彼贤护菩萨复白佛言:「若有在家菩萨处于世间闻是三昧,欲自思惟即为他说——乃至一日或经一夜——是人安住几种行法,当得成就思惟三昧为他说也?」
佛言:「贤护!彼在家菩萨处于世间,若欲修习、思惟三昧——或一日、一夜,乃至一?牛乳时——者,吾今语汝,彼在家菩萨既居世间,当应正信、不起悭贪,常念行施、随多少施,当一切施、不求果报,应归依佛、又归依法、亦归依僧,不事天神、亦无礼拜,不生嫉妬、常念随喜,当须清净如法活命,不爱儿女、不着妻妾、不染居家、不躭财宝,常乐出家、念除须发、修八关斋、恒住伽蓝,常怀慙愧、发菩提心、不念余乘,见有持戒清净比丘、修梵行者,终无调戏、常行恭敬。从谁闻学如此三昧,当于师所生爱敬心、起尊重心、善知识想、生教师想、起诸佛想,一切众具悉以奉之,常当识恩、恒思报德,以能教我微妙法故。
「贤护!彼在家菩萨处俗之时,应住如是诸法行已,然后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惟、如是修习。」
时彼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今乃为彼出家、在家诸菩萨辈、正信成就、乐深法者,宣说如是无上妙法,令住如是无量法行,然后当得思惟、解说如是三昧。世尊!如来灭后,如是三昧于阎浮提能广行不?」
佛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灭度后,此三昧经于阎浮提四十年中广行于世,而后五百年末一百岁中——正法灭时、比丘行恶时、诽谤正法时、正法破坏时、持戒损减时、破戒炽盛时、诸国相伐时——当斯之际颇有众生炽然善根,往昔已曾亲近诸佛、供养修行、殖善种子,为彼诸丈夫辈得是经故,此三昧典复当流行于阎浮提,所谓佛威神故,故令彼等于我灭后、闻此经已,欢喜书写、读诵、受持、思惟其义、为他解释、如说修行。」
尔时,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闻如来说正法灭时,悲泣雨泪,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当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末百年中——沙门颠倒时、正法欲灭时、诽谤正法时、破坏正法时、持戒损减时、破戒增长时、正法护减时、非法护增时、众生浊乱时、诸国相伐时——能于如来所说经典妙三昧中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何以故?我心无厌,终不知足。是故,我于如来所说修多罗中能听闻故、能书写故、能读诵故、能受持故、能思惟故、能修行故、能广说故。」
尔时,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居士之子、那罗达多摩纳等,闻如来说未来世中正法坏灭,为正法故悲哀泣泪,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于如来所说妙修多罗,及能受持修多罗者,我皆摄护,令得增长。世尊!我今复为如来所说微妙经典作其加护,令得广宣久住于世。何以故?以是经典能于无量阿僧只劫多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世尊!我等得闻未曾有法,至心受持、思惟其义、为他解说、广行流布。世尊!我今闻此甚深经法,一切世间无有信者,我先为其造善根器,然后为解。」
尔时,众中有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众等,闻如来说未来世中正法坏灭,为正法故悲泣雨泪,从坐而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受持如来正法,然诸大士、善丈夫辈尔时于我当作正依、当作覆护、为我经理,能令我等于如来所说如是甚深修多罗中取真实义、如法修行。唯愿,世尊!付嘱我等诸善丈夫分明立记。何以故?世尊!我及彼等皆能护持摄受正法及摄受者故。」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放金色光,其明遍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已还至佛所,右遶三匝从顶上没。尔时,尊者阿难作如是念:「世尊昔来已多微笑,然于笑时必为异事,我今应问微笑因缘。」如是念已,即从坐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白言:
「其心清净行无秽, 有大威德巨神通,
一切最尊世中上, 显现无垢如明月。
无碍圣智解脱心, 迦陵伽声天中最,
一切异论莫能动, 今忽微笑有何缘?
通达正真为我说, 能多利益两足尊,
闻是如来微妙音, 一切皆当大欢喜。
诸佛、世尊岂虚笑? 佛复放光有胜人。
谁于斯日获大利? 是故今应宣笑旨。
谁于今日得证真? 谁于今日受法王?
谁于今日自灌顶? 谁于今日登佛位?
谁于今日利世间? 谁当总宣佛法藏?
谁于佛智得常住? 以是尊应显笑缘。」
尔时,世尊即以偈告长老阿难曰:
「阿难!汝见大集不? 摄护五百从坐起,
身心欢喜发诚言: 『我辈当来获斯法。』
此等一心瞻察我: 『我于何时亦复然?』
咸于我前兴大誓: 『我辈当来证斯道。』
复有八辈从坐起, 五百上首此为尊,
彼于末世法坏时, 为世间法故宣说。
我今告汝如是言, 于此众中无碍智,
是辈非于一佛所, 起立合掌敬诸尊。
我观往昔无量世, 八万诸佛皆现前,
八人为首从坐起, 还为护持是妙法。
前此八万亿由他, 复值如是数诸佛,
心得解脱大名称, 彼时此辈已摄持。
今复于我胜法中, 能为摄护利益首,
教化无量菩萨众, 断除嫉妬诸大人。
此等于我灭度时, 取我舍利兴供养,
善持我斯诸佛事, 安置箧笥遍十方;
平地造塔或在山, 付嘱天、龙及金鸟,
斯等依仗于此经, 寿终皆得生天上;
后虽转生于人间, 而常不离胜家姓,
善持我斯菩提事, 还发大愿随本心。
或时为法至他国, 恒值如是深妙典,
得已转授众多人, 以欢喜心除嫉妬。
求法精诚无懈倦, 轻财、贱命,岂爱身?
降伏一切诸外论, 常以妙法惠施彼。
时世无能受斯经、 亦无读诵转教人,
唯有此辈五百贤, 今于我前从坐起。
复此八士诸菩萨, 当来北天授斯法,
乐恒广宣多利益, 弘是甚深修多罗。
此八正士为上首, 彼五百数复无增,
远离嫉妬弃名闻, 来世当授广大法。
如是比丘及尼辈, 诸优婆塞、优婆夷,
巧智无妬登法师, 当成正觉大威德。
彼不思议神德具, 百福之体相庄严,
得微妙乐除众苦, 长拔三毒烦恼根。
此等从今舍命已, 终不受生恶道中,
一切生中常和合, 所遇菩提最胜事。
既舍一切恶趣生, 亦能永离诸难处,
功德不可知边际, 如是无量受多福。
复当得见弥勒佛, 于彼常起和合心,
恭敬供养利益他, 唯求无上菩提故。
彼时此辈恒集会, 承事超世两足尊,
为此诸佛妙菩提, 当度生死登彼岸。
于后末世法坏时, 彼等亦常持此法,
如是所处恒修行, 遇弥勒世事若斯。
所可于此贤劫内, 广为利益世间灯,
彼一切处护是经, 安住三世无所畏。
将来亿数多诸佛, 不可思议难得边,
斯皆供养广修行, 常护如是胜佛事。
其有在前成菩提, 彼彼咸同修供养,
而或于先取灭度, 我住多世那由他。
今此贤护大菩萨, 及是宝得出众珍,
商主岌多、伽摩那, 当见恒沙无数佛。
于彼亦受无上经, 前已经历多劫数,
妙算不能尽其形, 无量亿劫谁能知?
若有众生得闻名, 或于觉时及睡梦,
能发勇猛师子吼, 彼辈皆得天人尊。
若有众生但闻名, 直能信敬及随喜,
一切作佛无疑虑, 何况供养于彼身?
其所受法不思议, 寿命、住法亦无量,
利益广大无穷尽, 功德、智慧不可知。
彼过去佛难思量, 清净持戒恒沙数,
此辈于彼广行施, 唯求无上佛菩提。
彼诸功德不可数, 多劫宣说莫能穷,
于菩提中无增减, 常念护持是经法。
阿难!若人护此经, 书写、读诵、及忆念,
汝应决定兴爱敬, 终不离是五百中。
阿难!若人持此经, 自当勤心求坚固,
净持禁戒舍睡眠, 决定得斯妙三昧。
我毗尼处说木叉, 诸比丘学居兰若,
若能头陀不舍离, 得此三昧定无疑。
一切别请尽能舍、 凡是美味皆断除,
师所常起诸佛心, 谁云不证斯三昧?
贪、恚、痴患先觉知, 我慢、嫉妬咸远离,
情无垢着念无为, 读诵、思惟胜三昧。
清净意处无可染, 调伏诸根息怨嫌,
一心专念如来身, 读诵、受持妙三昧。
若有菩萨在居家, 心常坚住出家事,
受持、读诵口业成, 心常念学此三昧。
恒应修持五种戒、 亦常数受八戒斋,
常住寺庙舍资生, 读诵、思惟此三昧。
不当耽着众妇妾、 勿爱儿女及珍财,
住优婆塞行羞惭, 但当忆持此三昧。
莫于他所起害心, 唯思除去诸调戏,
无处可着住于忍, 但念思惟此三昧。
莫于财物生执着, 花香、涂粉及诸鬘,
无处染着安彼忍, 但当受持此三昧。
若比丘尼求此经, 当勤归敬除嫉妬、
调戏、贡高及我慢, 证彼菩提亦不难。
应发精进破睡眠, 一切诸求皆当断,
心爱乐法净命存, 唯当读诵此三昧。
心常不共贪欲俱, 莫起恚恨无迫恼,
不以魔缚系众生, 唯当受持此三昧。
无以谄曲有所为, 勿贪好衣及涂薰,
莫行两舌离别他, 唯当受持此三昧。
男女声色不系念, 寂绝无诸邪念事,
于教师所生佛想, 唯当受持此三昧。
所生永离众恶道, 于佛法中不空信,
破除三有诸障难, 要当受是三摩提。」
贤护菩萨所问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