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四 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六卷成部) 智品第六(别译) 今欲分别涅盘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断诸烦恼故。欲广释智,故先说此。 若智性能了,  观察一切有, 有无有涅盘,  彼相我当说。 有无有者,所谓涅盘,是故智者观有无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谓苦集义。有无有者,谓灭谛也。一切有无有,故名有无有,于彼中无有义也。此说有对治,谓是灭,是故灭非无也。非无物有对治,如灭尽正受,心心数法不行故。对治说灭是有物,如是涅盘一切有对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无病,彼相谓寂灭。寂灭相等,彼攀缘智,智者观察于彼,非无境界而有智转,是故若智观察此即是道。问曰:彼何者是?答曰: 三智佛所说,  最上第一觉, 法智随顺智,  及以世俗智。 此三智摄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彼初取法决定行,故名法智。随顺智者,若智色无色界境界、色无色界灭对治、或境界无漏,次法智后次第随顺,故名随顺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俗数,谓男女等,故说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苦集及灭道,  二智而随生, 如是四种智,  牟尼随名说。 法智、随顺智者,随圣谛转。世尊随名说,苦谛境界故说苦智;如是集灭道谛境界,故曰集灭道智。于此苦集二智行差别,苦行转名苦智、集行转名集智。缘无差别,同缘五阴,故灭道二智行缘差别。 若智观他心,  是从三中说, 尽无生智二,  当知在四门。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三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对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无色界对治境界是随顺智,心心数境界彼心心数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尽无生智二者,尽智、无生智是二智,谓法智、随顺智彼所作究竟受是尽智,不复更作受是无生智。问曰:尽智、无生智何谛境界?答曰:当知在四门,此缘四谛义也,除初尽智,彼缘二谛。已分别十智,行分别今当说。 二智十六行,  法智随顺智, 上已说及余,  是说世俗智。 世智十六行转,前后皆有彼十六行,暖、顶、忍摄,余闻思修慧第一法摄。四行无间等边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谓施、戒、慈等。 四智有四行,  决定行所说, 若知他心智,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有四行,集灭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无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则异,但摄有漏心心数法。 尽智无生智,  离空无我行, 说有十四行,  受相为最上。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第一义转,亦亲近世智作意我生尽,如是等取我众生相似行。空行、无我行,定是第一义转,非世俗缘。是故尽智、无生智,空行、无我行不转故,有十四行。问曰:所有无漏智,一切十六行摄不耶?答曰:不尔。受相为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复取自相无漏智,如身念处等,彼非十六行摄。已说行差别,得今当说。 最初无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于上四增一。 最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一智谓世智;离欲成就他心智,不现在前。非见道次第他心智现在前。何以故?与流转相违故。二或成就三者,第二无漏苦法智相应心。未离欲成就三:法智、苦智、世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于上四增一者,于上四心刹那中,当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灭法智,得灭智道法智,得道智、集灭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问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圣所说,  此依于二地, 当知禅有十,  无色地中八。 九智圣所说此依于二地者,九智依未来禅、中间禅,除他心智。当知禅有十者,根本四禅各有十智。问曰:何故中间禅、未来禅无他心智?答曰:微细境界故。此境界微细,于他身中心心数法,未来禅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细义。彼根本禅道止观双行,是强力道,故彼能取。无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无色界于欲界依对治行缘远,是故无色界无法智。他心智缘色能生,是故于色界转,非无色中。余未来有顶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说地差别,修差别今当说。修有六种,所谓得修、习修、对治修、出离修、戒修、观察修。彼得修者,若于善法不得,得现在未来故。习修者,先所得功德现前修习。对治修者,诸有漏法修对治道。出离修者,若修道时舍离秽法。戒修者,若能调伏诸根道。观察修者,若观察身等。此中唯取二修,谓得修、习修。 若得修诸智,  谓在圣见道, 彼即当来修,  诸忍亦如是。 若得修诸智谓在圣见道彼即当来修者。若见道诸智现前修。彼即当来修。谓苦法智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现在修。彼亦未来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问曰:何故见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见道中智未习未练;修道中二种并作。 于彼三心中,  得修于世智, 或修七或六,  当知最后心。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世智者,彼见道三心中得修世智,谓苦集灭比智。随彼地见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来地得决定,彼修未来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禅得决定,彼修七地世俗智。问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无边故。谛无间等边成就故,名无间等边,无能修一切道,于他道不能修,于自身修。乃至未来彼行者自分不现前,于三谛自他俱能知能断能证,是故随得边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余。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谛无间等未究竟故。于此谛世俗智本曾作证,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犹未得。或修七或六当知最后心者,若离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摄,除世俗智、尽智、无生智。若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处对治,彼得沙门果,是以不修世智。 于彼上修道,  十七无漏心, 当知修七种,  增益根修六。 于彼上修道十七无漏心当知修七种者,若未离六种欲,从须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刹那当知修七智,此道未来禅摄故。无他心智亦无尽智、无生智,以无学故,是故彼中修余七智。彼若以世俗道进,彼世俗智现在前,七种未来。若出世间道,四种法智一一现在前,余七智未来。增益根修六者,增益根者,谓或信解脱练治诸根进得见到。彼增进根,一切无碍道解脱道中得修六智,未离欲故无他心智。又复修道精进非断烦恼,精进是人,未得修进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得不还果时,  出过上七地, 熏修诸神通,  解脱修习八。 得不还果时者,若得阿那含果时必得根本禅,是故修他心智及前说七种。出过上七地者,彼四禅、三无色离七地欲时,九解脱道中亦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修进,彼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八。若出世间道修进,彼时四比智及灭道法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熏修诸神通解脱修习八者,熏修起一解脱道,彼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起神通境界宿命智解脱道中,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八智。他心智,解脱道法智、比智。若世智中,他心智一一现在前,未来八。天耳、生死通,解脱道无记,故不修。 此无碍道中,  及出第一有, 彼八解脱道,  当知修于七。 七地离欲,一切无碍道中修七智。无碍道中修对治智,是故不修他心智,彼非对治故。熏修起二心,无碍道相似,初是无漏、第二世俗。无漏心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现在前,未来七,除他心智。一切无碍道,不修他心智。世俗道,世俗智现在前,未来亦七。起四神通无碍道中,世俗智现在前,未来定七。他心智有漏亦然。无漏他心智,道法比智一一现前,未来定七。有顶离欲八。解脱道,四比智、二法智一一现在前,未来亦七。世俗智于彼中退,非对治故。世俗智未曾至有顶,彼或时作方便,不决定。 出过第一有,  无碍道修六, 上乘应当知,  修习于下地。 出过第一有无碍道修六者,第一有离欲九无碍道,修六智,除他心智、世俗智,余现在前。解脱道前已说。六智,谓四比智、二法智。上乘应当知修习于下地者,一切地中当知修自地智及下地智。若初禅进,彼修自地功德,亦修未来禅摄功德。如是乃至不用处,次第亦如是。若人乃至不用处离欲,依初禅乃至有顶离欲,是人九地无漏智修进。如是一切应当知。 无学初心修,  诸地生功德, 漏无漏一切,  此是随顺智。 无学初心修诸地生功德漏无漏一切者,得阿罗汉果,一切地漏无漏功德一切修进。问曰:何故此地修一切功德?答曰:断一切缚,得苏息故。如来解缚法降伏烦恼,力士众咸庆快心得自在,首系解脱绢。如王登祚,诸方万姓贡上珍宝尽难胜。烦恼怨离,杀怨家故,一切国土人皆归伏。彼先虽得下地功德,有烦恼相续故不明净,今除烦恼尽故功德明净。及入出定心成就,是故熏修。若住欲界得阿罗汉果,法或如是。若住色界得阿罗汉者,彼二界功德修进满足,是故一界生。如是地地应当知。问曰:无学初心何智相应?答曰:此是随顺智。此随顺智相应,彼作如是意:我生已尽。非想非非想处阴取此中生,彼人缘彼。何以故?最后断故,是故彼苦比智或集比智。问曰:世尊说若见智慧。此为一、为异耶?答曰:彼是慧性,世尊观因缘故,故如是说。 诸忍则非智,  尽无生非见, 若余诸圣慧,  当知三种性。 诸忍则非智者,八无间等忍非智。何以故?不决定故。决定义是智义,忍不决定,自品对治疑随生故。忍者求欲转,智者求欲断,是故忍非智。尽无生非见者,尽、无生二智,能见示故、慧决定故。智何故非见?无求故、中平故。若余诸圣慧当知三种性者,余无漏慧事,见、智、慧性。 若善有漏智,  在意则是见, 烦恼见是智,  此及余说慧。 若善有漏智在意则是见者,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亦说见。烦恼见是智者,若烦恼见自性,谓身见等,彼从测量思觉转故、推求故名见,彼决定故名智,此及余说慧者,若已说者,见事、慧事。及余未说者,如无记意地五见。外秽污意地及五识身相应所有智,一切是慧。当知此中未说者说。彼中若无记,不能测量、不能觉察、不能推求故非见,秽污烦恼所污故。五识身相应不能分别现境界故、一往堕故,诸见不尔。问曰:一一智缘几智?答曰: 法智随顺智,  观察于九智, 因智及果智,  二智境当知。 法智随顺智观察于九智者,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缘九智,除法智。道法智缘一切法智,彼分亦余智,苦集法智缘欲界世智。如是道比智缘自分比智,苦集比智缘色无色界世智及世俗他心智。问曰:何故法智、比智不更互彼此相缘?答曰:上下缘差别故,如二人观地、虚空。因智及果智二智境当知者,集智缘有漏他心智及世俗智。何以故?集谛分数故。不缘余智,余无漏故。苦智亦尔。 道智缘九智,  灭智无境界, 余一切境界,  决定智所说。 道智缘九智者,道智缘九智,除世俗智。何以故?有漏故。余九智缘。何以故?道谛分数故。灭智无境界者,灭智不缘智。何以故?缘无为故。余一切境界决定智所说者,余四智缘十智。世智缘十智。何以故?一切法境界故。如是他心智,一切他心心数境界故。彼有漏他心智缘有漏智,如是无漏缘无漏。彼中法智法智分、随顺随顺智分,地根人度非缘。尽无生智亦如是,一切有为境界故。问曰:如佛说,随顺智若有顶离欲,得阿罗汉果。不尽是随顺智耶?答曰:彼分对治法智断故,亦有法智彼分对治。问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彼灭道中,  法智之所转, 彼三界对治,  非欲随顺智。 若彼灭道中法智之所转彼三界对治者,诸修道中灭道法智亦色无色界对治。彼人生欲界,舍色无色界结,彼自地阴所逼恼。彼中极见其过故,为离彼故求对治。三界中离欲去,彼有顶离欲。但法智无碍道,彼随顺智解脱道。问曰:何故非苦集法智去?答曰:苦集不等故。欲界苦集下劣,色无色上胜,不应观察下劣厌离于上。有何过?异处恼、异处厌,离灭道相似。是故观彼厌,离三界欲。此道理说也。问曰:颇有随顺智亦于欲界为对治耶?答曰:非欲随顺智。无有随顺智为欲界对治,无有一人于彼见增上过。无此道理也。若于色无色离欲,然后于欲界离欲者,无有如是理也。或初难断自地不能离,譬如国王不能降伏自国而欲降伏他国。如王降伏自国然后降伏他国,法智亦尔。问曰:神通何智性?答曰: 神足天眼耳,  当知一世智, 六智忆宿命,  五说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当知一世智者,神足、天眼、天耳是一世智,非无漏智如是转。彼神足通智能示现种种事,示现种种事是智慧。能天耳通者,天耳识相应慧。生死智通者,天眼识相应慧。六智忆宿命者,忆念过去处神通六智,谓法智忆法智分、随顺智忆随顺智分、世智忆世智分、苦智忆过去苦、集智亦如是、道智出世间行。罽宾论师说但一世智。五说他心智者,他心智通五智,谓法智、随顺智、世智、道智及他心智等。 九智漏尽通,  决定智所说, 八智身中转,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尽通决定智所说者,漏尽通无漏,九智漏尽智摄故。问曰:如他心智,尽、无生智不摄。云何言摄耶?答曰:无学正见摄故,彼一切三种智说漏尽通。问曰:念处何智性?答曰:八智身中转。苦有色身名,彼中八智转,除他心智及灭智。法十者,除色受心,余法名法念处,彼中十智转如前说。九智二者,受心中除灭智,九智转。问曰: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是智性,彼智云何差别?答曰: 是处非处力,  及以初无畏, 当知佛十智,  余此中差别。 是处非处力及以初无畏当知佛十智者,若彼是处非处力十智,如是初无畏我正遍知,如是广说彼亦十智。何以故?正取故。余此中差别者,处非处力差别余力,初无畏差别余无畏。问曰:佛何故差别作多种?答曰:佛随处化,众生欲故,差别多种。有人信乐广说不乐总说,有人乐于略说。力义者,随自乐欲,能成就义是力义、无障碍义是力义、能制义是力义、无能侵欺义是力义、能映夺他义是力义。彼处非处力者,因果中决定无碍者,是名处非处力。自业智力者,善不善业处事因报,若多若少、若定不定,如是等义中若无碍智,是名自业智力。彼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者,此禅等自性名字得方便摄有味净无漏退住胜达分,如是等义中若无碍智,是名定力。根差别智力者,于众生下中上根能知,若无碍智,是名根差别智力。种种解智力者,众生下中上自解知无障碍,是名种种解智力。种种性智力,知众生性、知法差别性,若无碍智,是名种种性智力。一切至处道力者,一切生死转业能尽一切生法,知无障碍智,是名至处道智力。忆宿命智力者,自他过去生死展转,忆知无障碍智,是名忆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者,众生未来有相续,见无障碍智,是名生死智力。漏尽智力者,若漏尽、漏尽方便,若无碍智,是名漏尽智力。如来十力无畏,如经中广说。不怯弱义是无畏义,无恐怖义是无畏义,无逃避义是无畏义,不下劣义是无畏义。如师子自力雄猛满足不假于伴,如师子无畏是无畏义。问曰:无碍现见亦是智性,彼云何差别?答曰。 法辩辞辩一,  乐义辩俱十, 七智是愿智,  智者之所说。 法辩辞辩一者,彼法无碍者,句味现前,若无碍智,是名法无碍,是世智。辞无碍者,言音正不正方便随方俗语,若无碍智,是名辞无碍,彼亦世智。乐义辩俱十者,乐说无碍者,法辞义相应,任放不怯弱说、种种说,若无碍智,是名乐说无碍,此有十智。义无碍者,于法自相共相,若无碍智,是名义无碍,是亦十智,能受真实相故。问曰:愿智有几智?答曰:愿智是七智,智者之所说。愿初转乐欲义转,故名愿智,彼七智。罽宾论师说,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定品第七之一 如是知诸智,智依义今当说。 智依于三昧,  无罣碍而转, 是故思惟定,  求于真实相。 智依于三昧无罣碍而转者,如灯依净油炷,离风动处光焰不动而甚明净。如是三昧依智,离诸乱风无障碍转,其心不动。如是义也,转行于缘无有疑惑。是故思惟定求于真实相者,若无定不能生真实智,无有离真实智能趣涅盘,是故求真实相者必定须知三昧。彼三昧者何?谓善一心,是最胜根义也。如是一根转自善心相续名一心。最胜者,或云境界名也。如是一缘转是善心相续名一心。问曰:何者是三昧?云何知耶?答曰: 决定说四禅,  及与无色定, 是中一一说,  有味净无漏。 决定说四禅及与无色定者,略说八种三昧摄一切三昧。是中一一说有味净无漏者,是中一一三昧有三种:味相应、净、无漏。 善有漏名净,  无热说无漏, 有味爱相应,  有顶无无漏。 善有漏名净者,彼中若有漏善,当知名净。无热说无漏者,若离烦恼者,当知是无漏。问曰:若无漏第一义净,何故世间烦恼相续说名为净,不说无漏为净?答曰:无漏不待言说自知是净;世间法净不障,他人不知,为欲成彼故说,离烦恼是名。彼非相违,能牵无漏故,是故说净。有味爱相应者,若三昧爱相应者是味相应,亦有与余烦恼相应禅等。见疑增上慢修定者,缘缚力禅等爱相应,非余烦恼共相应。非余烦恼能如是缘缚心,如爱为三昧缘缚。有顶无无漏者,有顶有净、味相应,非无漏,不捷利故;圣道捷利。问曰:此禅何等性耶?答曰: 五支有觉观,  亦复有三受, 彼种种四心,  是说为初禅。 五支者,除五支故名五支。问曰:除支更有禅耶?答曰:不然。彼支一一是禅、各各相支,义须分别。分义是支义,如车支、如王支。问曰:何者是支?答曰:觉、观、喜、乐及一心。彼觉者,正受初分别麁心利义。观者,麁心随顺相续法说细。心微细,少义也。喜者,入定心悦。乐者,身心乐离麁重,猗息心调柔方便。一心者,心系一缘有觉有观。问曰:初说五支,今何故说有觉有观?答曰:支者善,有觉有观此说秽污。三受者,此中有三受:三识身乐根、意地喜根、四识身舍根。彼种种者,梵世种种身,彼上下身以觉观力故生。四心者,彼有四心:眼、耳、身、意识。是说为初禅者,此诸法是说初禅,俱生正受此禅中摄。 第二有四支,  种种及二受, 第三有五支,  此禅说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内净是信义也,离初禅欲决定界地过故,正信、喜、乐、一心。彼无共种种身。何以故?无觉观故。成就种种心,或时喜根现在前、有时舍根现在前,彼根本喜根、未来舍根。二受者,喜根、舍根必定意地。如是等事说第二禅。第三有五支此禅说二受者,第三禅五支:舍、念、安慧、乐、一心。乐着乐故不求余名舍,护喜食故名念。恐第二禅地喜牵自地过,一切世间胜乐对治,及正智乐意地乐根,一心名定。二受者,乐根、舍根,此中二受乐根舍根。此等法是说第三禅。 离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支, 支者谓说善,  随事如先说。 离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支者,第四禅无出入息,三昧力故,彼身无孔。四支者,彼不苦不乐受、舍念、清净、一心。问曰:味相应等,三种禅悉成就耶?答曰:支者谓说善,善禅与支相应,当知非秽污。问曰:秽污中无何者?答曰:初禅中无离生喜乐。问曰:秽污中亦有喜,何故言无?答曰:猗乐彼离生与喜相应,故说离生喜乐。此一向善,故彼无,余者有喜。于此有喜,彼非支秽污。第二禅无内净,烦恼浊乱故。猗乐先舍,是故第三禅中无忆念安慧。最胜乐惑心,故无忆念。若彼有念者是失念,失念故非支非安隐,非安隐故非支。舍亦无,一向善故,第四禅中除。何以故?二种等故,第四禅无舍。念清净非善故无舍,烦恼染污故念不清净是故非支,彼或失念故非支。随事如先说者,若事善,禅中已说。秽污禅中不除,彼秽污禅中亦说。彼初禅中觉观一心,余人欲立喜者,是故秽污初禅四支。彼第二禅喜一心,余人欲立信者,是故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乐一心,余人欲立念慧,是故第三禅四支。第四禅不苦不乐一心,亦有欲立念者,是故第四禅三支。一切摄故,说支是善。问曰:已说初禅有觉有观。未来禅、中间禅,初禅摄彼。云何彼中有觉观?答曰: 相应有觉观,  智说未来禅, 观相应中间,  明智之所说。 相应有觉观智说未来禅者,未来依有觉观。观相应中间明智之所说者,中间禅有观无觉。何以故?止息地故。次第方便人相续止息。问曰:彼何自性?答曰: 未来二自性,  或离味相应, 中间禅三性,  二俱有一受。 未来二自性或离味相应者,未来禅净、无漏二,非味相应,正受爱故说味。厌离欲道,于中无执着,是故无味。受生爱不除。何以故?于彼连节缚故。未来禅连节缚堕。中间禅三性者,净、无漏、味相应。二俱有一受者,未来禅、中间禅必定一受,谓舍根。问曰:何故未来禅无喜?答曰:有怖畏故、近欲界故。彼行者有怖畏,是故彼中喜不生。所作未究竟故,欲界离故,彼起此未得,是故所作未究竟是人不生喜。又止少故,中间禅亦止少,是故彼中无喜。已说地,彼中功德今当说。 三昧通无量,  一切入处修, 除入及诸智,  解脱于中起。 三昧者,三三昧:空、无愿、无相。彼空有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有漏无漏法空无我思惟。无漏者,有漏法空无我思惟。若三昧无愿亦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有为法无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无漏者,有漏法无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无相者,灭等行思惟。若有漏无漏三昧,此中一向取。无漏当知。通者,六通,如智品说。无量者,四无量:慈、悲、喜、舍。此无量众生缘故,故名无量。彼慈者,欲令一切众生得乐,如是想心转恚对治,是无恚善根性,故说名慈。苦众生如何得脱?如是想转害对治,无恚善根性名悲。喜众生,如是想转嫉对治喜根名喜。舍者,舍众生想,如是心转欲爱瞋恚对治故,无痴善根性是名舍。彼一切共伴共方便,欲界中四阴性、色界五阴性。一切入处修者,十一切入,如修多罗中说。彼中八无贪善根性,贪对治故,及伴及方便。五阴性于上四阴性,相续无间无有空缺,广作意解,是说一切入处。除入者,八除入,如经中说。彼一切无贪,贪对治故,及伴及方便。欲界是四阴,色界是五阴,能映夺缘,故名除入。极增上、极光曜、极最胜,缘此善根速得除入。如奴虽庄严,犹为主欺。或说非一切圣人能欺缘。彼依缘烦恼不能起,是故名除入。智者,十智,如智品说。解脱者,八解脱,如经说。彼初三解脱不贪善根,贪对治故,共伴共方便。五阴性余四,无色解脱四阴性。灭尽定,不相应行阴性。问曰:解脱有何义?答曰:不现前、断后心,故名解脱。初三色,贪背舍故净不净背舍。于上四种一切行转背舍,想受灭一切缘转背舍,及断后故。于中起者,三昧等解脱边功德,禅中生当知。已说解脱边功德,今随彼彼地可得今当说: 五通四禅中,  及见他心智, 六中有法智,  五中三无量。 五通四禅中者,五通摄受支,三摩提故。及见他心智者,他心智亦如是。六中有法智者,法智六地:四根本禅、中间及未来。五中三无量者,五地中除喜无量,四禅中及欲界。 除入中说四,  及与喜无量, 亦二种解脱,  初禅第二禅。 初四除入及喜无量,初第二解脱。初禅第二禅,欲界色贪对治故。初禅中立二解脱,四除入初禅地色贪对治故。第二禅立二解脱,四除入第二禅无色贪。何以故?眼识身无故。是第三不立解脱,是故是中亦不立除入及一切处。欲入解脱中入除入,欲入除入故。入一切处。彼为胜乐所惑,彼不能生如是善根,喜根亦如是。故初第二禅中有,非余禅。 余有四除入,  及与一解脱, 亦入一切入,  佛说最后禅。 后四除入净解脱及八一切处,在第四禅非余。 余脱自名说,  二一切亦然, 灭尽最在后,  余无垢九地。 余脱自名说者,无边虚空处解脱,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二一切亦然者,余自名说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灭尽在后者,决定有顶摄。随顺断后边次第下地心心数法断已,乃至非想非非想地初断上上,次断上中,后断下下,一切断已彼灭尽定。余无垢九地者,若余无漏功德,所谓三三昧、七智及漏尽通,彼九地中:四禅中、三无色中、未来、中间。世智有顶处亦有,是故说遍一切地。 三解脱当知,  有漏及无漏, 定智通已说,  其余悉有漏。 三解脱当知有漏及无漏者,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不用处解脱,当知有漏无漏。定智通已说者,定,修多罗品当更广说。彼无漏智,神通智品已说。其余悉有漏者,如是三通威仪故、受色声自相故、无量众生缘故,一切除入初三解脱,彼一切信解念处故。非想非非想,非捷利行故。想受灭,无慧故,皆有漏。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