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下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菩萨赞,佛于前章,善说凡夫菩萨如来等随顺觉性。)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闻佛宣说,心即开悟,不待修行,先获利益。圆音者,佛音一震,四众普闻也。) 世尊!譬如大城。 (喻圆觉性。) 外有四门: (喻诸行门。) 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东西南北之人,各由一门而入,岂止一路而已。盖喻悟入圆觉者,非止一法也。)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庄严佛地,及成圆觉,方便法门,非一而已。)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 (请佛宣说一切行门。)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又请佛说诸修行者。)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涅盘之道,广大深妙,故以海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 (无上妙觉之性,大包太虗,故曰徧诸十方。众生悟此妙性,方证佛身,故曰出生如来。)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既证佛身,则无染无净,无凡无圣也。)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诸修行者实无二法。)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随顺修习,方便甚多。)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周圆收摄,归于一性。随性差别,则有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既悟圆觉本来清净,则当以此心专取寂静以为法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因以寂静澄诸念虑,故清净之识显矣。) 静慧发生。 (因静生慧,故云静慧。昔昧今显,故云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非性所有,故曰客尘。永无此相,故曰永灭。)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内发者,非自外得也。寂静轻安者,至寂至静,无累无恼也。)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因寂静故,空性湛然。十方佛心,悉皆如是。故假云于中显现,如镜中像也。盖谓镜净则像现,心净则佛现故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圆觉疏曰:此飜云止,寂静义也。又名泯相澄神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既开悟,则知能觉之心,所觉之性,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因妄幻化现而有也。)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起诸幻智,方便修习,灭彼身心等幻也。)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随机化现种种幻法,开示众生也。大涅盘经曰:瞿昙!譬如幻师幻作王身、沙门等身,或说无常,或说有常者是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因起幻智,开示幻众,但生悲济之心,别无烦恼之念。)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从此观门,起诸法行,渐渐增修,至于佛果。)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慧目清净观见诸幻者,非与诸幻同体故也。)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所观之智不与幻同者,亦皆是幻,不可执着。)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 (于诸幻相永不染着,是名菩萨所成妙行。) 如土长苗。 (菩萨圆此妙行,如土之长苗也。苗日增长,必致结实。妙行增进,必致成佛。故偈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圆觉疏曰:此云等至,盖谓凡圣一等,至于胜定也。又名起幻销尘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者,谓不取三摩钵提之幻观,及不取奢摩他之静观也。) 了知身心,皆为罣碍。 (既离幻静二观,了知幻身幻心,在觉性中,皆是罣碍。) 无知觉明。 (无知觉者,非顽然如木石也。但圆觉净性,不起一切知觉心尔。明明不昧,如镜之净,故曰无知觉明。) 不依诸碍。 (不依者,无所染着。诸碍者,身心等幻。)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既离诸碍,则有碍无碍之境,一时超过。)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世界身心等相,虽在尘域,然觉性圆通,不为烦恼涅盘之所碍。譬如器之中空者,金铁为实,声达于外,不为器之所隔也。鍠字,说文音皇。)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觉性圆通,一切无碍,则自心寂灭,无累无恼。)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妙觉之性,随顺本来寂灭境界,不起一切生灭念也。)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盖妙觉随顺寂灭境界,非我相人相所能至也。)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佛境界,如众生相、寿命相,非虗浮妄想而何?)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圆觉疏曰:此云静虑,又名绝待灵心观。)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 (三法门者,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始依圆觉而起观行,终因观行以证圆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 十方如来,因此成佛。 (因此者,因修此三法门也。) 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 (修习虽有异同,究竟不离三法。)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三法圆修,即证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成就百千万亿小乘之果,不如暂修圆觉无碍法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鍠,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盘。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 (如是法门及诸方便,皆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 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修证圆觉观门,共有几种修习?)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圆觉空性,无一切相,故曰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诸佛本性圆觉清净,实无可修之法,亦无能修之人。)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因未觉悟之故,以诸幻力修习圆觉。)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十五轮者,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之三观。或单修,或齐修,或先修,或中修,或后修,或圆修,共有二十五种名也。曰清净定轮者,盖觉性无染,能转万法,及摧辗诸幻故也。)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唯取奢摩他至静一法,永断无明,终得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盘。 (即就坐处便证寂灭,言其不待别法修习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此乃专修静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观一切法皆如幻化,故变化作用,起三摩钵提之妙行。)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在圆觉总持法中,不失禅那之寂念,不失奢摩他之静慧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乃专修幻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唯欲灭除诸幻,不取三摩钵提之作用,独以禅那寂观断诸无明,即证圆觉无相之相也。)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乃专修寂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取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先修。后起三摩钵提之妙行,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奢摩他之静慧取证,故云先修。后以禅那断烦恼而出生死,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有奢摩他之静慧,故云先修。中现三摩钵提之幻力,故云中修。后入禅那之寂灭,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有奢摩他之静力,故云先修。中以禅那断尽烦恼,故云中修。后起三摩钵提之妙行,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先有奢摩他之静力,故云先修。于禅那断灭烦恼时,就起三摩钵提之幻行,建立世界,故云齐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以奢摩他之静力,助发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后以禅那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奢摩他之静力,资助禅那之寂灭,故云齐修。后起三摩钵提之作用,变化世界,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随顺,故云先修。后取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先有三摩钵提之幻力,故云先修。后取禅那之寂灭,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而作佛事,故云先修。中则安住奢摩他之寂静,故云中修。后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无碍作用,故云先修。中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中修。后则安住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方便作用,故云先修。后则奢摩他之至静,及禅那之寂灭,悉皆随顺修习,故云齐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种种起用,资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齐修。后以禅那寂灭之道,断除烦恼,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钵提之幻力,资于禅那之寂灭,故云齐修。后以奢摩他安住清净,不起静念,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后起奢摩他之至静,住于清净,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后起三摩钵提之作用,随顺一切,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中则种种自性安于奢摩他之静虑,故云中修。后则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中则不动自性起三摩钵提钵作用,故云中修。后则清净境界归于奢摩他之静虑,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有禅那寂灭之力,故云先修。后则住于奢摩他之静虑,而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资于奢摩他之至静,故云齐修。后起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后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先以禅那寂灭之力,资于三摩钵提之变化,故云齐修。后起奢摩他之至静,故云后修。清明境慧者,至静之中,境智俱净也。)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以圆觉性中之智慧,圆摄一切法也。)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既是圆合一切,则于种种性相,皆不离圆觉妙性。) 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三观齐修,是为圆觉。)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菩萨修行,不出此二十五轮。唐僧惟慤,以此二十五轮,为二十五观。第一名澄浑息用观,二庖丁恣刃观,三呈音出碍观,四运舟兼济观,五湛海澄空观,六首罗三目观,七三点齐修观,八品字单双观,九独足双头观,十果落华敷观,十一先武后文观,十二功成退职观,十三幻师解术观,十四神龙隐海观,十五龙树通真观,十六商那示相观,十七大通宴默观,十八宝明空海观,十九虗空妙用观,二十舜若呈神观,二十一饮光归定观,二十二多宝呈通观,二十三下方腾化观,二十四帝青含变观,二十五如意圆修观。)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 (持梵行者,持佛戒行也。寂静者,自澄其心也。思惟者,审察邪正也。) 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恐为业力障蔽净心,故求哀忏悔,以二十一日为期也。)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 (如探筹然,不可拣择。) 依结开示,便知顿渐。 (结得前单修三轮,及圆修一轮,即是顿门。结得余二十一轮,即是渐门。)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苟有疑悔之心,观行终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盘。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谓前所说二十五轮,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之事。)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二十五轮,即诸佛初地观行之相。)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 (大众闻所未闻,故云得未曾有。) 覩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大众自见旷劫修行功用,如在一念间也。)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迷惑之时,总称本性。开悟之后,方名法性。) 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现未众生,闻佛开示,尽未来际,永无迷惑。)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众生从无始劫来,妄想执着,以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妄认四相为实我体,不知此四颠倒本来无有。)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由执四相为我体故,所以顺我则爱,违我则憎。) 于虗妄体,重执虗妄。 (四大幻体,已是虗妄,更执四相,妄上增妄也。)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二者相因,作业受报,故曰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既有妄业,即受轮回。本无轮回,故曰妄见。) 厌流转者,妄见涅盘。 (厌彼轮回,欲证涅盘,本无涅盘,故云妄见。)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 (因彼妄见所障,不能悟入净觉,非是净觉障拒入者。)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众生能悟入于觉尔,非觉来入众生性中也。孔子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诸念动时,固不能觉,纵使止念,亦无入处。)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动静皆迷闷者,由无始劫来,无明妄想为我之主故也。)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 (有生以来,不见自性,故曰生无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既无慧目,则四大五蕴一切幻性,皆是无明执着之心。)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众生妄执无明,不肯除灭,譬如世人不肯自杀。)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 (彼有爱我者,我亦随顺彼境而生爱心。) 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非随顺彼境而生爱心,则徃往怒其违己,起憎怨心。)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种种憎爱,增长我见,念念不断,成道愈难。)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众生之心,无所取证,则不着我相。才有所取证,即执此心以为自己,故曰我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此论众生无所取证时,不知有我相也。) 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此喻众生才有所取证,方知有我相也。)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证是我证,取是我取,故证取时,我体发现。)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 (我心未断,虽能入佛涅盘,亦皆是我相尔。)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执着也。心悟证者,悟所证之我相为非故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虽我相为非,不复执着我相。然所悟我,既是非我,则其能悟者,亦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使此悟心,胜彼一切证我相者,亦皆是人相尔。)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虽能圆悟自性涅盘,备极一切取证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尔。)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众生别发一心,自谓前所证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众生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此假借人言,以谕己为众生相,则非我相,非人相也。)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曰非我者,盖己是众生,则非是我也。曰非彼者,盖己是众生,则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 (了知前所证者为我相,前所悟者为人相也。)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知己之所见,胜彼我人二相。) 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心未忘,故名此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觉所了者,觉前执众生相时,了心未泯也。此觉心绵绵相续,欲不断灭,故曰寿命相。)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一切觉心,皆是清净业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见,所以念念不断,如命根之不可断也。)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 (心光发明,见种种觉,在净性中,悉为尘垢。)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照心觉心,皆是尘念故也。)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存我则如水之为冰,觉我则如汤之销冰。冰汤虽异,同归一水,别无能知冰销者。所以存我觉我,同归一性,别无能知我觉者。)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不能了达我人众生寿命之相,虽经累劫勤修,亦不能证无为圣果。) 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圆觉疏曰:正法之时,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既取相,虽是正法,亦同末世也。)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何故名为正法末世?盖由执着诸相为寂灭之道,有所证悟及有成就之名故也。)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盖谕取相修行,终不成佛。)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为涅盘相。 (爱我,即爱涅盘。究竟未离于爱,但能降伏我之爱心,使之不起尔。不起之相,似涅盘相,其实非真涅盘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既憎我相,必憎生死,憎心未忘,终不解脱。) 不知爱者,真生死故。 (本爱涅盘,拟除生死,不知爱心真生死根本也。) 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既起爱涅盘之心,已为生死所缚,别更起憎恶生死之念,是名真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此等憎爱心,在圆觉法中,非解脱之见故也。)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 (在己小有所证,便为自心清净,盖由未能忘我也。)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 (闻毁誉而生瞋喜者,盖由坚执我相。) 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执我之心,潜伏于藏识,而游戏于六根,念念不断故也。宗镜曰:识即是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不能断除我相,安能悟入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若知我体本空,则知彼之毁我者,亦无立处。)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 (才作我见,演说诸法皆是我相,未断灭故。) 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我相未除,有此过患。若执人相、众生相、寿命相,其患一同。)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乃是四病。众生愚痴,说此四病以为正法,诚可愍也。)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执相修行,愈勤愈病,何由悟入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不能了达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虽以佛之见解及佛所行之道为自己修行之法,终亦不能成佛。)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未有所得,自谓已得。未有所证,自谓已证。如此妄语之人,盖由未断我见。) 见胜进者心生嫉妬,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见胜己而进道者,便生忌心。盖由爱我之心,念念不断故也。如此之人,安能悟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 (望成佛果者,不使求悟自性,唯令广学多闻,则彼之我见,转加增长矣。)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 (望成佛果者,不必广学多闻,但须精勤禁制妄念。) 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 (当发广大勇决之心,佛果未得,当令必得,妄念未断,当令必断。) 贪、瞋、爱、慢、谄曲、嫉妬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佛。 (若无此等妄心,必可渐成佛果。)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更须亲近善人,方得绝诸邪见。)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若于所求善知识处,不能信受其法,别生憎爱,则不能成就圆觉广大之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 (赞佛于前章善说四相也。)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使诸法众闻所未闻,心意豁然,获大利益。)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羣盲不堕邪见? (菩萨起此五问,请佛开示羣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 (能使众生道眼清净,不畏魔恼。) 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发无量广大之心,亲近大善知识,欲修圆觉者,当择正知正见之人。一切正知见者,种种知见悉无染着者是也。) 心不住相。 (正知见人心不着相。)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正知见人,心不执着二乘境界。传心法要曰:因声教而悟者名声闻,观因缘而悟者名缘觉。)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正知见人,虽化身于尘劳之中,其心未甞有所染着。) 示有诸过。 (正知见人示诸过患者,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也。维摩诘经曰: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诸烦恼,心常清净者是也。) 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虽示现种种过患,亦常赞叹真实梵行,不使众生入于不依戒律之仪式中也。)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心修行者,求此正知正见之人以为师友,方得成就无上正等觉也。藏经曰: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也,三藐者正也,三者等也,菩提者觉也。)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见此正知正见之人,须当供养参问其法,不可顾惜身命也。古人立雪齐腰,断臂求法者,正是此意。)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 (善知识!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之行,忽然现出一切过患,则学者之心不可便生憍慢。) 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求法之人,尚不可顺惜身命,况抟聚财宝、妻子、眷属、身外之物耶?)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 (一切疑心,皆名恶念。学者于善知识,不起此等恶念,方能成就佛果。) 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心光发现,照诸刹土。)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修证圆觉,不可起作止任灭之心,有此四心,即为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作种种行者,修一切有为之行也。圆觉妙性,非因有为而得悟,故曰非作得。故圆觉疏亦曰:既是造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盘,涅盘、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谓如不断轮回,不求寂灭,不起诸念,亦不灭念,随缘任性,欲证圆觉。不知圆觉妙性,非因此任心而能悟,故曰非任有。故圆觉疏亦曰: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谓如永止诸念,得种种性,寂然不动,平等无二,求证圆觉。不知圆觉妙性,非止心之所能合。圆觉疏亦曰:性本无止,止亦违性。)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谓如永断诸幻,身心本空,六根六尘等,悉皆寂灭,求证圆觉。不知圆觉妙性,非灭相之所能证。圆觉疏亦曰: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无作止任灭之心,方知本性清净。)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清净无染,即名正见。别生见解,即堕于邪。)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欲修圆觉者,若遇真善友,真善知识,当须不惜身命,承事供养。)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 (见善知识有相亲之意,不得生憍傲慢易之心。) 若复远离,应断瞋恨。 (见善知识有远我之意,不得生瞋怒怨恨之心。) 现逆顺境,犹如虗空。 (凡善知识现违我顺我之境,而我视之犹如虗空,了无憎爱。)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了知自己身心,与彼虗空平等无二,与诸众生同一真体,方能悟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无始劫来,于自则爱,于他则憎。此一等心,能发生一切憎爱,故名曰种子。既有此等种子,安得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视冤如亲爱,无一切憎即。)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心既平等,则一切法中,种种爱己憎他之心,亦复无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虗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初修行时,即当发此广大誓愿。)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 (圆觉光中,明明不昧,未甞起心取证圆觉。)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一、无自他憎爱。二、愿众生成佛。三、不取证圆觉。四、不执着诸相。发此四心,方为正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常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盘。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此赞佛善说修证圆觉之法,令彼开悟也。)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请说将来众生如何安住修证此法。) 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请说初修奢摩他之静观,三摩钵提之幻观,禅那之寂观,云何起行。)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 (具大乘性者,具足佛之根性也。伽蓝者,藏经曰:此云众园,盖今之僧舍也。) 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既为缘事所拘,当随己分量修习可也。)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佛谓日久则凡心易厌,日促则妙行未圆,故立三期以为中制。) 安置净居。 (安置道场,当于清净之地。)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 (若佛住世之时,当正心思惟,绝诸妄想可也。般若经中亦谓断除妄想为正思惟。) 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生正忆念者,无念之谓也。盖谓虽对佛像,亦当如佛现在,不可起妄念也。) 悬诸幡华,经三七日。 (幡华供养经二十一日也。)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 (至心稽首,称扬佛号,求佛哀悯,忏悔三业。)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念佛忏悔之后,或见佛像,或见光明,及一切善境,即得自心轻安畅适。)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越二十一日之后,更不念佛忏悔,一向收摄正念,不令放逸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若遇夏初,即当结夏,安居观室,三月不出,是名清净菩萨止住之观。) 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传心法要曰:因声教而悟者,名声闻。今既安居净观,何待声教也?故曰心离声闻。既是心离声闻,何假徒众之助?)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安居净观之日,即对佛作此誓也。比丘者,圆觉疏曰:一名怖魔,二名乞士,三名净戒。比丘尼者,女比丘也。优婆塞者,行者也。优婆夷者,尼童也。) 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 (自谓按菩萨大乘之法,修习妙行也。)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悉皆悟入无相之相,住持无失。)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伽蓝者,众圆也。今曰以圆觉为伽蓝者,盖明我众不依倚别法也。)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身心安居于大圆觉中,性与智慧泯于一等。) 涅盘自性无系属故。 (寂灭本性,廓然自在,无所系缚,亦无所统属故也。)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不依倚声闻小乘之法,至心敬请诸佛菩萨,三月安居,修此广大圆觉法门,又岂在乎徒众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 (前说三月安居者,乃菩萨示现安居之相。) 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居修行者,过此三期日数,微往他所,亦无妨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正在禅定中,忽然别有他念起时,当以智慧观察,非上所闻。三期正行之外,若善若恶,一切境界,皆名邪见,并不可取着。后皆仿此。)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 (修奢摩他之静观,则先断思念,静力既极,自然开悟。)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 (初习静观,始则一身内外了无动念,渐觉静性徧满于一世界中矣。) 觉亦如是。 (静极而觉,则亦先悟身相本空,渐觉法身徧满于一世界中矣。)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我觉性与虗空同体,而众生者皆在我觉性中,故所起念无不知者。)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已解在前。)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 (修三摩钵提之幻观,则先须思想诸佛菩萨,使心不乱,然后依诸法门,渐修正定。)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广发至大之愿,以自熏习成佛之种性也。)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已解在前。)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 (修禅那之寂观,先须自知种种妄念之分剂头数,故曰数门。圆觉疏亦曰,所知生灭心念,便是数门。)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妙明心中,了然自知生住异灭四种念头也。生者,初起之念。住者,现在之念。异者,差别之念。灭者,寂灭之念。经中无异字者,取其成句,故略之尔。圆觉疏中,亦如是说。) 如是周徧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种种念数,无不了知也。)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覩所受用物。 (行住坐卧,念念是觉,则觉力渐进,体无不周。故诸世界中,有一满雨,亦如亲见也。)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已解在前。)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奢摩他之取静,三摩钵提之忆念,禅那之数门,乃三观最初起首之法。) 若诸众生徧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圆修三观,精进无怠,如此众生,无异出世之佛。)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 (根性顽钝,学道不成者,皆由宿业所障故也。) 当勤忏悔,常起希望。 (勤忏已往之业,常起成佛之心。) 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 (断诸恶念,发无上心。)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三种净观者,即奢摩他之静观,三摩钵提之幻观,禅那之寂观也。随学者心,精习一观,不可兼学他观也。此精习心,若不放逸,渐渐增进,可证圆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赞佛于前十一章,演说圆觉妙义,开悟众生,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之事。) 世尊!此大乘教。 (谓此圆觉大乘经教。) 名字何等? (请问此等教法是何名字?) 云何奉持? (请问此等教法如何受持?) 众生修习得何功德? (请问众生,修此教法,获何利益。) 云何使我护持经人? (请问如何使我卫护受持此经之人?)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请问此圆觉经教,流传分布,至于何处。)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 (佛谓此圆觉经教,无数诸佛悉皆如是宣说。)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 (佛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悉皆守护此经。)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 (佛谓法界诸菩萨等,无不敬信此经。)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佛谓此经清净明了,为十二部经之眼目也。十二部经者,一名修多罗,二名祗夜,三名授记,四名伽陀,五名优陀那,六名尼陀那,七名阿波陀那,八名伊帝目多伽,九名闍陀伽,十名毗佛略,十一名阿浮陀达磨,十二名优波提舍。)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佛谓此经有此五名,汝等菩萨应当受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此经独能显示佛境,唯佛宣说,曲尽其妙。)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若依此经修行,渐渐增进,必至佛之地位。)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 (此经名为顿悟之教,大乘之法。)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利根众生有圆顿之机者,皆因此经而得开悟。) 亦摄渐修一切羣品。 (钝根众生,须假渐修,而此经教,无不圆摄。)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大海者,喻顿教大乘。不让小流者,喻能摄一切渐修之法。) 乃至蚊蝱。 (此喻渐修众生。) 及阿修罗。 (此喻顿机众生。) 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喻顿渐之徒,修此经教,悉得圆满。)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以至多之宝布施者,其福报有尽。闻此经义而修证者,其智慧无穷。)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阿罗汉果,盖是小乘之法。此经与偈,乃是大乘之教。)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闻此经名,深信不疑者,盖曾于无数佛处,种诸福慧,及诸善根,方得闻尔。)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 (佛令菩萨卫护将来如是信心修行之人。) 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障碍觉性之事,皆为恶魔;非其同志之人,皆为外道。今菩萨护持此修行者,不可令此二害恼彼身心,使之退转。)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 (此诸金刚,欲守护受持此经之人也。决定大乘者,谓此大乘经教,乃决定成佛之义。)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金刚又欲守护道场内,修行此等大乘法处,令修行者无退转心。)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 (金刚又欲守护其家,令无灾害。) 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办道资粮,常令不阙。) 尔时大梵王。 (圆觉疏曰:即初禅天王也。) 二十八天王。 (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每天各有一王,其号曰:四王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梵众天王、梵辅天王、大梵天王、少光天王、无量光天王、光音天王、少净天王、无量净天王、徧净天王、福生天王、福爱天王、广果天王、无想天王、无烦天王、无热天王、善见天王、善现天王、色究竟天王、无边空处天王、无边识处天王、无所有处天王、非非想处天王。) 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王等皆欲守护受持此经之人。)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盘茶。 (圆觉疏曰:吉盘茶者,亦云鸠盘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于林野。) 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 (诸鬼王等,亦欲守护受持此经之人。)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藏经曰: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为护法故,尽其威力。)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 (八部者,一、天神,二、龙神,三、夜叉,四、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御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下(终) No. 251-B 今上皇帝御注圆觉经,赐临安府径山被旨流通。而福州双栢庵、白莲社诸比丘等,得所拓本,恭覩圣制,各深庆幸。谨命工锓板,仰祝圣寿无疆,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一切有情,同证圆觉。 淳熙戊申季夏初吉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