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51-A
淳熈十年二月乙丑,圣旨赐(臣宝印)御注大圆觉经一部。(臣)九顿首,薰香伏读,如在 灵山亲闻,无有少异。(臣)具表谨谢,仍进山颂,歌咏圣德。乞就径山开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发明心地,同泛如来大圆觉海。蒙圣恩俞𠃔。(臣)谨稽首拜手言曰:圆觉自性非性者,直指也。 圣人不言而言者,方便也。维诸佛于大光明藏光严住持,即是一切众生净觉心地。当此时,说听已周,法义已具。而婆伽世尊答文殊,以圆觉本有,无明本空,为法行之正因,免众生之邪见。廼见直指根源,更无枝叶。普贤诸大菩萨为物之故,于无疑处起种种疑。而如来各随其机,于无应处能种种应。所谓都城非一门而入,大厦非一木而支也。谓之圆觉,觉无不圆。谓之了义,义无不了。然十二部经之所共诠者,以此为之眼目。三十五祖之所单传者,以此为之骨髓。(臣)愚谓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凡夫也。终日圆觉而未甞圆觉者,如来也。虽与裴休之说相为冰炭,唯亲证者廼能知之。恭惟我今上皇帝陛下,得佛心法,广大周徧,灵明昭彻。仁如天,智如神,静而圣,动而王,岂非圆觉一心之妙用乎。万机之暇,游戏于大光明藏,肆笔成书,显扬圣意。寔以佛佛道同,不言而言,言直指也。(臣)谨按佛法流入中国,唯唐太宗文皇帝亲制序文,冠于大般若经,而未甞注释。今我皇帝陛下,显示一心之法,注释大圆觉,以悟羣迷。真冠乎百王,超出前代一人而已。昔圭峯禅师宗密,附以疏钞,但其文浩繁。今陛下所注,言简而义丰,词约而理尽。自有圆觉以来,盖未有此书也。(臣)谨以赐本锓板,传之无穷。上以祀延两宫,圣寿无疆。次以均福四海,亦使见者闻者,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是开悟,永断轮回。此(臣)对扬休命之万一也。
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住持传法(臣)僧(宝印)稽首拜手,谨言。
(颂)
古佛与今佛, 同一广长舌, 于无途辙中,
为物启途辙。 拨开千障云, 放出一天月。
普令大地人, 言下尽昭彻, 觉亦无可圆。
幻亦无可灭。 只此无亦无。 红炉一点雪。
稽首佛与佛, 字字无异说。
No. 251
御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上
(大方广者,无量无边之广也。盖圆觉性体,周徧法界,如大方之广故也。圆者,圆满具足。觉者,虗明灵照。修多罗者,按诸注疏,乃总指诸经之辞。了义经者,赞此一经,是究竟了达之义。)
大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如是我闻:
(阿难谓如是经教,亲从佛闻。)
一时。
(佛说此经之时。)
婆伽婆!
(藏经曰:佛之异称。)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佛入大定中,神通光明无穷无尽,故名曰藏。)
三昧正受。
(三昧者,正定中自得之妙。正受者,不受诸受,名为正受。)
一切如来。
(金刚经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光严住持。
(光严者,光明庄严也。住者,常住不住。持者,受持无失。)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佛与众生本同一性,故诸佛光严住持处,即众生净觉心地。)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
(既证寂灭,圣凡体同,方见本来真际,了无差等。)
圆满十方。
(觉性圆满徧法界故。)
不二随顺。
(虽顺诸缘觉性常一。)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佛一性中,名不二境,以无着无染之法,接化众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本起者,佛从凡夫时最初所起之心。因地者,佛之初地。法行者,佛之妙行。)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诸病者,诸幻也。)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五体者,头与四肢也。三请者,礼之至也。)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
(佛之尊称也。佛悟最上乘法,为万法之主,更无在其上者故也。)
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陀罗尼门者,藏经曰:总持门也。今圆觉为大陀罗尼门者,总摄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故也。)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
(真空妙性,如如不动者是也。裴休亦曰:不妄不变,故曰真如。)
菩提
(此翻觉也。六祖曰: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非觉而何?)
涅盘。
(此翻寂灭。)
及波罗蜜。
(此云到彼岸,亦云事究竟。)
教授菩萨。
(佛指教传授诸菩萨故。)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皆依者,皆因也。圆照者,圆明寂照。清净者,一切无染。觉相者,无相之相。傅大士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者是也。)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
(众生妄想,迷失明悟真觉之性,故曰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众生自无始劫来,以妄为真,正如迷路之人,东西南北,不知定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地水火风假合而成幻体,众生颠倒认为自身实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缘之影,众生颠倒认为自心实相。)
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妄认身相心相,譬如翳者妄见空华,揑目者妄见两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
(诸幻本空,众生妄认为有。如空华本无,翳者妄执为有也。)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众生因妄执之故,不唯迷惑自己虗空之性,亦且不知彼之翳目,实是空华生处也。)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因此种种颠倒,遂妄有轮转生死也。本无轮转生死,故曰妄有。)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无明因妄而起,非实有体相也。)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此论众生迷时,深以无明为实,觉悟之后,方知无明是幻。)
如众空华灭于虗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无明之灭,如空华之灭,不可指说灭处者,盖无明本无生处故也。)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众生妄见幻身有生灭相,故佛说名轮转生死。说名者,非实有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初修圆觉者,知生灭相,如彼空华,生灭顿空,即无轮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既无轮转,身心亦空。身心既空,生死安寄。)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作为然后无,性本清净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虗空。
(觉上起知,所觉亦妄,如彼虗空,了非佛性。)
知虗空者,即空华相。
(心执顽空,还归色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不起断灭之念。)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有知无知,一无所着,故曰有无俱遣。净觉随顺者,觉性清净,不立我相,故能随顺一切,无所迷执,如孔子之绝四是也。)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动故。
(盖由性如虗空,常不动念之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如来藏中,即净觉性中也。净觉性中,本无生灭相,本不立知见故也。)
如法界性。
(圆觉性体,如法界之广,故曰如法界性也。)
究竟圆满徧十方故。
(众德具足,无有边际。)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虗空, 平等不动转, 觉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既知一切如幻,则身心亦是幻也。何故复以幻身幻心,修彼幻法。)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灭诸幻性,则冥然无心,亦无修行之人矣。其性既不可灭,则修行非幻也,何故复谓修行如幻?此菩萨设问之意。)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若谓本来不须修习,则常在幻中不明幻境,令彼妄心何由解脱。)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妙心未明,诸幻竞起,譬如空华,从空而有。及至幻灭,妙心独存,譬如灭华,空性无损。)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彼幻心者,因幻而起,复因幻智,方得除灭。)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悉灭,圆觉本性元不曾动。)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离幻说觉,尚在幻中,依幻而言,故宜为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本来觉性,不属有无。若说有无,皆未离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幻灭之后,觉性如如。)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远离一切幻境者,本由坚固执持,永无一切幻心。)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我之灵心如幻化者,亦当远离,不可执着。)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诸幻之心,亦是一幻,亦当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欲遣远离之心,亦是一幻,亦当远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尽离一切幻心,则幻无所容矣。)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以木钻火,木为火焚,木火俱尽,独有地存。如以幻心,复修幻法,诸幻尽灭,觉性常在。)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心知是幻,即当远离,何假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尽离诸幻,即是真觉。顿悟本心,更无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虗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虗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
(如何思惟方为正念。)
云何住持?
(如何住持方得无失。)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亦同法华,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修何方便。)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
(般若经以不堕无为为正方便,以断妄想为正思惟。今曰无正方便者,是堕于无为也。无正思惟者,是不断妄想也。)
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前章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众生未悟,故普眼请佛假说方便。)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正念者,无念也。无一切念,诸幻自远。修圆觉者,应当如是。)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此翻为止,即定也。圆觉疏曰:奢摩他行者至静为行。)
坚持禁戒。
(一切禁戒,皆当坚持,因戒入定故也。)
安处徒众。
(我之徒众,皆令安处,我心无恼,可以办道。)
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安坐静室,于一切时中,常自念云:我今幻身,乃地水火风和合而有尔。)
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自念四大各归其源,今之幻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大散灭之后,方知幻体本空,假合成形,实同幻化。列子言堰师所造之倡,善于歌舞,及其剖之,则革木所为尔,正此谓也。)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四缘者,四大也。四大假合之后,遂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中有四大,外有六根,中外假合,成此幻身。)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
(缘气者,虗妄色心,从缘而现者也。于中积聚者,于幻身之中,聚而不散也。)
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缘气积于中,缘相形于外,似有者非实有此相,假名者非真有此心。)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一切妄心,若无色声香昧触法六种幻尘诱之于外,则此心从何而起。)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
(四大坏时所染诸尘,并无一尘可得而有。)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四缘六尘散灭之后,所谓缘心了不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身既灭,则幻心无所依止,故散灭也。幻心既灭,则幻尘无染着者,故亦散灭也。)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尘既灭,诸幻悉空,幻灭之迹,亦复无有。)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诸幻尽灭,幻灭亦灭,觉性非幻,终不断灭。)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镜喻本性,垢喻诸幻,垢尽明现,幻尽性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幻身幻心,障我觉性,譬如垢秽染污净物。)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身心垢相,既已永灭,于十方界,清净无染。)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圆觉钞曰:梵语摩尼珠者,如意珠也。珠体明净,映彼五方之色。如圆觉心,湛然清净,应现十方也。)
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愚人不知珠体明净,映现五色,乃谓珠中实有五色,正如众生谓佛实有色相也。)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圆觉净性,化现身心,随众生类,各各应现,如观音之三十二应是也。)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愚人见佛现诸身心,乃谓净圆觉中实有如是色相,而自己色相亦复如是,可谓真愚痴也。)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众生由此迷执之故,不能远离诸幻。)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
(因彼迷执身心,故佛说云幻垢。)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对离幻垢者,以觉除幻,如对病与药之谓也。今对幻之觉,能离幻垢,佛说是人名为菩萨。)
垢尽。
(身心幻垢,悉皆永灭。)
对:除。
(对幻之觉亦复无有。)
即:无对垢。
(无对幻者,亦无幻垢。)
及说名者。
(说名菩萨,亦是幻名。今对垢两空,岂有此菩萨相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诸幻影像皆灭,即得无方清净。无方者,不拘方所也。)
无边虗空,觉所显发。
(既得无方清净,则无边际之虗空,因觉而显矣。)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所证之觉,既已圆明,方显自心本来清净。)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欲有所见,皆是尘念,故曰见尘。眼为见之本源,故曰眼根。眼能分别诸色,故曰眼识。)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欲有所闻,皆是尘念,故曰闻尘。耳为闻之本源,故曰耳根。耳能分别诸声,故曰耳识。)
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心有所觉,亦是尘念,故曰觉尘。鼻舌身意,各有尘根识,皆因自心清净之故,悉得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六根既已清净,则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幻尘,亦皆清净。)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六尘既已清净,则地水火风四大妄缘,亦皆清净。)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为十二处。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般若经云:六根、六尘,并六种分别之识是也。)
二十五,有清净。
(庄椿录曰: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有二十五种之有。其名为四洲者,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也。六欲天者,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四恶趣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也。四禅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四空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又有一梵王天、一无想天、一净居天,总为二十五种之有。总名为有者,皆属有漏故也。今因自心清净之故,悉得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
(般若经曰:一是处非处如实力、二知三世报业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诸根上下力、五知众生种种欲力、六知世间种种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宿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十得漏尽智力。)
四无所畏。
(般若经曰: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苦尽道无畏。)
四无碍智。
(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词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宝积经说:义无碍者,谓成就第一义智。法无碍者,谓于诸法如实了知。词无碍者,谓以善言种种分别。乐说无碍者,谓随机演说不作二相。)
佛十八不共法。
(般若经曰:一无有误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想、六无不择舍、七志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忆念无退、十般若无退、十一解脱无退、十二智见无退、十三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着无碍、十四若智若见于现在世无着无碍、十五若智若见于未来世无着无碍、十六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七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八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此即佛十八不共法也。不共者,唯佛独得,不与二乘共也。)
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般若经曰: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总为三十七品也。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者,精进根、精进觉、精进力、正精进。四神足者,定根、定觉、定力、正定。五根者,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念力、精进力、慧力、定力。七觉支者,念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定觉、舍觉。八圣道支者,正语、正业、正命、正思惟、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见。)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藏经曰:陀罗尼门者,总持门也。盖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故有八万四千法门。今自心清净,逈脱尘劳,故此法门悉皆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
(前所说根尘四大及三十七品等性,如实有相,故曰实相性。金刚经曰: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是也。此等之性清净无染,故一真法身全体清净也。)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一真法身既已清净,一切化身亦皆清净。如法华经说,佛化身徧往河沙佛土,皆是佛身者,岂非一身清净,则多身清净也。)
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多身清净之故,遍观十方众生之性,悉皆如此圆觉清净。圆觉疏亦曰: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众生本性清净,非谓一人修道,多人成佛。)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
(一世界中既已清净,众多世界无不清净。如维摩诘经说: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及佛以足指按地,则三千大千世界悉皆严净者,岂非一世界清净,则多世界清净也?)
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虗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多世界清净之故,尽无量无边世界,悉皆一等清净不动也。圆裹三世者,谓上下横周,虗空世界尽在其中,非谓过见未来之三世也。)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虗空四大及诸法门,泯然一等了无动相,当知觉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觉性徧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根徧满故,当知六尘徧满法界;尘徧满故,当知四大徧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徧满法界。
(圆无际者,觉性圆满,浩无边际也。此性徧满法界,则根尘四大等,亦莫不然。)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徧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圆觉妙性,徧满法界。则根尘诸法之性,皆如虗空,不相染着。故无所变坏,亦无所混杂。)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徧满,无坏无杂。
(灯光论根尘等性,一室论无边法界。)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觉性圆明名为成就,于一切法非缚非脱。)
不厌生死,不爱涅盘。
(觉既成就,则知生死涅盘皆如空华,故无所厌,亦无所爱。)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觉性圆明,照了诸境,正如眼光晓了面前之境无所憎。)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觉既成就,则视诸学者平等无二,故不以宿习而加重,不以新学而加忽。如孔子于升堂之子路,则抑而教之;洁己之童子,则与而进之也。)
何以故?一切觉故。
(八者皆无憎爱,盖由一切是觉。)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觉性圆明,照了诸境,正如眼光晓了面前之境。盖其光明圆满具足,故得豁然尽见,无所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眼光觉光,同一空体,兼无憎爱,故可比喻。)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修习圆觉,既已成就,方知本无所修,亦无所得也。)
圆觉普照。
(圆觉光明徧照法界。)
寂灭无二。
(寂则无念,灭则无相,清净本源,湛然常一。)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
(藏经曰:阿者,无也。僧只者,数也。合而言之,乃无数也。)
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
(恒河沙者,恒河中所有沙也。金刚经曰: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盖喻圆觉性中有如此无数佛土。)
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诸佛世界,本无住相,如空中华,随起随灭。)
不即不离。
(所现世界起灭无常者,初不即近圆觉,亦不远离圆觉,皆在大圆觉中,不可以离即论也。)
无缚无脱。
(本无所缚,于解何有?)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修证至此,已成佛果,方知众生本来之性,见成是佛。)
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既知本性,见成是佛,方知迷时之生死,悟后之涅盘,皆如梦中事尔。)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生死涅盘,既如昨梦,则起灭来去之相,亦何有哉。)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所证圆觉,本是自性。既不可得而得,亦不可得而失。既不可得而取,亦不可得而舍。)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能证圆觉者,无作用心,无止息心,无任彼自然心,无毕竟寂灭心。有此四心,即为四病。)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
(无能证之智,无所证之相。)
毕竟无证,亦无证者。
(本无可证之法,亦无证之之人。)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修证圆觉,至于人法两忘,则一切根尘诸法之性,亦皆平等无二,永不变坏矣。)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徧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虗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此菩萨赞佛于前三章,善说因地法行渐次方便。)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此设第一问也。)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此设第二问也。)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此设第三问也。十方异生者,十方世界异类众生也。)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祕密藏。
(开祕密藏者,开说祕密佛语也。其妙义广大无尽,故名曰藏。)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
(正谓圆觉了义一经。)
永断疑悔。
(永无疑惑退悔之心。)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
(圆觉大疏曰:创变为始,极证为终。新新而起曰生,念念落谢曰灭。过去名前,未来名后。现在住劫名有,空劫名无。成劫名聚,坏劫名散。现行为起,调伏为止。)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不断始终生灭等念,虽能取真舍妄,取净舍尘,亦皆是轮回之见。)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在轮回中辨别圆觉,其圆觉性亦属轮回。若更起念欲免轮回,则妄上增妄,了无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妄念不停,迷惑本性,如动目之能摇湛水也。)
又如定眼,犹回转火。
(性为妄念所惑,如定目之见火轮,安得不随而转也。)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云舟论妄念,月岸论本性,妄念未息,本性似乎不定。)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诸旋者,眼目云舟也。彼物者,水火月岸也。谓眼目云舟,其动未息,则水火月岸,安能先住。)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未能净染污之心,复圆觉之性,前之三惑,安得不生。三惑者,金刚藏之三问是也。)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幻翳既灭,不可说言何时更起者,正答金刚藏所问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之说。)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翳非待华而有,华非待翳而生。)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虗空何时更起空华?
(空华既灭,不可谓何时更起者,正如妄念既空,不可谓何时更有也。)
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空华本无,安有起灭。)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
(彼空中华实无起灭,生死、涅盘亦复如是。)
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证圆觉者,心境两空,如彼净目,了无华翳。)
善男子,当知虗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虗空平等本性?
(虗空历劫不变,非乍有乍无也。况圆觉本性与虗空一等,湛然真常,岂有变易?)
善男子!如销金鑛,金非销有。
(鑛本是金,因销而现,非因销而有。性本是佛,因修而悟,非因修而得。)
既已成金不重为鑛,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鑛已成金,永不变坏,不可谓鑛本非真金也。性已觉悟,永无迷惑,不可谓性本非圆觉也。)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
(圆觉性中,万法空寂,菩提涅盘等,皆是假名。)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妄入轮回及出轮回,圆觉性中都无此事。)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
(声闻者,闻声教而悟者也。所圆境界者,所悟境界也。以彼所悟境界,虽灰身灭智,亦不能造佛寂灭之妙。)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
(灰身灭智,莫造佛地。况以妄心,测度佛境。譬如须弥,至高至大,岂可以萤火烧之乎。)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以此妄心,生此妄见,入佛寂灭,终不能到。寂灭之义,广大深妙,故以海论。)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佛谓妄念为轮回本,一切众生当先断念。)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缘气者,虗妄色心,从缘而现者也。此心已如空华,本不曾有。况以此心辨别圆觉,何异望空华之结实也。)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妄心巧见,障圆觉故。)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前之三问,佛始曰善哉者,美其起教。终曰非正者,显其实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鑛,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锁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鑛。 生死与涅盘,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虗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祕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
(菩萨赞佛于前章开说祕密深妙之义,如定目湛水等论,及说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也。)
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
(此赞佛于前章辩说种种邪正,令诸众生道眼清净,不畏魔恼也。)
于大涅盘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大涅盘者,不生不灭,广大法门也。决定信者,信受此法,绝无疑悔也。其信心如是坚固,又岂复入妄境,起诸妄见。循环见者,即前章所谓念念相续,循环往复者是也。)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
(涅盘之道,广大深妙,故以海喻。)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前章佛说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故菩萨于此问修断之因。)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诸轮回者,四生六道诸轮回也。轮回之相甚多,未审有几种性。)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修证圆觉之法,共有几等差别?)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佛化身复入尘劳中,当设几种教法,普度众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
(清净之智,照了诸相,故曰慧目。心如镜明,廓然莹彻,故曰心镜。)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圆悟者,圆满具足,无所不悟也。无上者,佛之知见最尊最胜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祕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实相者,无相之相也。金刚经曰: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是也。无生忍者,于无生中坚忍不动也。般若经曰:无生法忍,能令烦恼不生,诸法不起者是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佛名经云: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又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一切种性者,诸种类性也。卵生则从卵壳中生,胎生则从胞胎中生,湿生则由湿气而生,化生则因变化而生。如此种类之性,皆由染着淫欲,有此性命也。圆觉疏曰:但是情染,总得名淫。纵使化生,亦因业染。故总曰皆因淫欲也。)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一切轮回皆从爱起。)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因有一切可欲之境,助发一切贪爱之心,彼此染着,随业受报,所以生死不息。)
欲因爱生。
(一切欲心皆从爱起。)
命因欲有。
(众生身命,因欲而有。)
众生爱命,还依欲本。
(众生爱命念念不舍,是谓复依淫欲之本。)
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始爱欲而受生,故为因也。终爱命而受报,故为果也。)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
(因彼可欲之境,有违我者,有顺我者,故违顺之境,杂然而起也。)
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所见之境,或违我之爱心,则心生憎嫉,小则骂辱,大则杀害,种种恶业,从此而有。)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既有恶业,即受恶报,随业受生,堕于恶道。)
知欲可厌。
(知欲是恶因,深可厌离也。)
爱厌业道。
(爱彼厌离恶业之道也。圆觉疏亦曰:于离恶法门,深生爱乐。)
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舍诸恶业,乐修善业,善业既熟,即现天人之果。天人者,天道人道也。)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既知种种爱心可厌可恶,乃弃诸爱,专乐舍法。不知此心亦生于爱,故曰还滋爱本。)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既有弃爱乐舍之因,即现声闻缘觉之果,因修而得在诸善果之上,故曰有为增上。)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谓恶果、善果及有为增上善果,皆属轮回,不成佛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生死轮回,贪爱为本。欲免此苦,先断贪爱。爱渴者,谓众生爱心如渴故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菩萨示现受生,非本于爱也。盖起慈悲心,摄化众生,令舍诸爱。故假借淫欲之事,入于生死海中,与之同事而化之尔,非实有贪欲心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无一切念,即免轮回。净圆觉心,豁然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因本来贪欲之心,发扬一切妄幻,遂显出五种差别不同之性。圆觉䟽之论五性,一曰二乘性,二曰菩萨性,三曰不定性,四曰外道性,五曰无性。)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理障在心故曰深,事障在境故曰浅。)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
(修证之理,一有所执,正知正见,曷能明了。)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一切有为,皆名事障,随业受报,生死相续。)
云何五性?
(已解在前。)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既为事理所障,安得成就佛果?)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于事虽不攀缘,于理尚有所执。但能悟入声闻缘觉之道,未能显然安住菩萨境界也。传心法要曰,因声教而悟者,名声闻。观因缘而悟者,名缘觉。)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二障已伏者,谓理事已平,不作障碍也。止能悟入菩萨境界者,二障虽平,尚未尽灭故也。)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盘。
(二障俱空,即成正觉。)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
(圆觉妙性,众生本有。)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利根之人,便能顿悟。钝根之士,须假渐修。)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大根者顿悟,小根者渐悟。若遇圆觉法门,不拘根器大小,皆得成佛。)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唯信邪师,不明自性,是名外道种性。外道种性者,非佛性也。此乃邪师熏习之过,非众生之过也。)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圆觉钞曰:习近声闻则成声闻性,习近缘觉则成缘觉性,习近菩萨则成菩萨性,习近三乘则成不定性,都不习近则成无性。此即众生五性差别也。)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
(菩萨以大慈悲心,方便化身,入诸尘劳,开发一切未悟众生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
(菩萨变化,示现种种形相,随机接化,如观音之示现三十二身是也。)
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所恶之境曰逆,所爱之境曰顺。佛化身于此二境中,与众生同在尘劳而摄化之,令证佛果。)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接化众生,皆乘无始劫来清净愿力。清净者,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也。愿力者,誓愿深固,魔不能坏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修证圆觉,起增进向上之心,当发清净广大誓愿。)
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菩萨发愿时,当曰:愿我今者安住圆觉最上乘法,亲近大善知识以为师友,永不遭值一切外道邪师,及声闻、缘觉、二乘也。)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
(依清净愿修行圆觉,渐次断除一切障碍。)
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诸障既除,本愿圆满,一切处解脱清净,故曰法殿。一切处圆觉光明,故曰妙庄严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盘。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菩萨谓佛前章所言,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之事。)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佛所说不思议事,菩萨等本来不曾得见,本来不曾得闻。)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承佛诱诲,无诸疑惑。善诱者,即论语循循然善诱人之说。)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菩萨请佛重说圆觉法门也。佛为万法之主,故曰法王。圆觉妙性,广大圆满,故曰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菩萨又请佛说众生菩萨佛所证悟处差别不同之理。)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欲令众生闻佛说此圣妙之教,顺而不违,开悟本性,渐次修行,入于圆觉。)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
(佛谓圆满觉性,乃本来自性,非从缘而有也。)
非性性有。
(前说五性,皆非圆觉自性,故曰非性。诸非性中,圆觉自性,一一具足,故曰非性性有。)
循诸性起。
(圆觉自性,随顺诸缘故。五性起时,觉性亦起。圆觉疏亦曰:圆觉随缘,徧诸差别之性。诸性起时,觉性亦起。)
无取无证。
(圆觉妙性,廓然清净,无可取者,无可证者。)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圆觉空性无一切相,故曰实相。此实相中一切无有,岂有菩萨众生之相?)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菩萨众生所有身心,非有真实不灭之相,故曰皆是幻化。幻化身心既已寂灭,则一切取证之相悉皆无有。)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众生不见自性,如人之眼根,不自见其眼也。)
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一切法性,本自平等,初无凡圣之异,亦无能平等之者。)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众生迷惑颠倒,未能除灭诸幻。)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一切幻化,欲灭未灭之间,凡所修为,皆是虗妄。于此等功用中,有顿有渐,即显出五种差别性也。)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妄功用中,若悟寂灭随顺之理,寂然无念,灭而无相,随顺一切,不执我见,则实无寂灭之法,亦无寂灭之人,可谓人法两忘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
(我体元无,妄想为有。)
及爱我者。
(爱我者,执着我相之心也。)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众生妄心执着我相,不知此心念念之间,旋生旋灭,本无坚固不坏之相。维摩诘经曰: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者是也。)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圆觉疏曰:由执我故,顺我则爱,违我则憎,故着五欲也。五欲者,一财、二色、三食、四名、五睡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众生因教悟性,发明妄念起灭之理,方知此生本有之性,空自劳役思虑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
(永息思虑,则一切处皆得清净,故曰得法界净。)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以净为净,是为净解,为彼解心障碍自性。)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作意于觉,故不自如。)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众生谓觉性本来清净,故起净心随顺修习,不知此心亦为障碍。此乃凡夫之见,非菩萨见心。)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
(见前净解,为障碍故。)
虽断解碍,犹住见觉。
(净解虽除,不作障碍,正在觉位,复为觉碍。)
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圆觉大疏曰:所觉是碍,故能觉亦碍。由存此迹,还碍觉心,故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此随顺本性,乃菩萨未入佛地者之见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有照者,即前之净解心也。有觉者,即前之觉碍心也。圆觉性中,皆名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
(湛然常觉,不住于相,金刚经所谓菩萨应生无所住心者是也。)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谓所照之境,与能照之智,悉皆寂灭,此乃已入佛地者也。)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以净觉心灭除诸碍,诸碍已除,觉心亦泯。如彼世人自断其首,首已断绝,别无能断之人也。)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悟心忘教。)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诸佛开说法性,正如以指标月。)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如此随顺本性,乃菩萨已入佛地者之见也。入地者,入佛之地位者也。)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菩萨初发心时,名本始觉。圆觉成就,名究竟觉。今见诸障碍,即究竟觉者。盖已入佛地,无一切差别心也。)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得念是无念,失念是有念。佛知诸念本空,了无得失,故皆得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盘。
(进修曰成,毁谤为破。佛知诸法本空,了无成坏,故皆名涅盘。)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智慧者,已悟之性。愚痴者,未悟之性。究其本源,同一佛性,故曰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萨外道所立之法,虽有邪正之殊,皆是菩提觉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真妄一体,性本解脱。)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戒定慧是净,淫怒痴是染,佛于染净无分别心,故曰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涅盘经云:我以佛眼,徧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佛知善恶二报皆如空华,故谓苦乐二境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三乘也。无性,阐提也。佛眼观之,悉皆是佛。)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佛谓烦恼本空,故云毕竟解脱。)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法界海慧者,佛之智慧,如法界之广,如大海之深故也。其慧光照了诸相,如太虗空,廓然无碍,方为佛之随顺觉性。此之随顺,如孔子之无可无不可是也。)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不起妄念者,不起一切念也。)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妄心即是真心,不必求其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此妄想境界,不起了知之心。)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知心既寂,即是真实,何必更起辨别之念。)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众生修此无念法门,不惊不畏者,乃修其本来无念之性,无所迷执故也。)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众生于过去劫中,曾供养无数诸佛菩萨,种种善根,方得闻此法门。)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名为成就者,性本圆成,假名成就尔。种者,种性。智者,智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徧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虗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御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