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45
维摩经疏第四(中卷)
传法弟子僧 道暹 私记
第十二
记云:
全从因诃者,约修行道边也。
记云:
一切并具者,居士俗众具三教机,若一音异解须兼于藏,故云一切也。
记云:
故须兼通等者。以疏中约纯圆释,虽纯约圆仍分三教,圆是正意故云兼等,二教接通故云入圆。
胡豆者,绿豆也。
记云:
劝勿忘本者,本者,实意。云只可深求其实,五义引机,是其正意,故云本也。
如水不澄清者,合譬云:由小乘见思风息,真谛之波蹔静。波虽蹔静,水由未清,量令实相之珠不现。
念报佛恩者,佛恩大故,弥须报之。
依毗昙至生空者,意云:由生空即是法空,故不别立法空。如须陀洹人既破人我五阴实法,岂可不空?故涅盘空。
犹是法空者,此证法空,通于圆极,何况通别邪。
如实棒指者,实棒指喻藏生法镜中,像棒指喻衍门二空。是字不住,不住有四句,亦不不住,不住无四句,即三空文也。
记云:
凡诸法字者,心及诸法即是所破,法性是能破,故云分别也。又心是能执之心,法是所执之法也。
记云:
义通权实者,三为权,圆为实。
记云:
义杂者,通于四教。
真殊者,一俗随三真也。
记云:
利中圆者,别教望圆教是利中故。
一切法趣我见等者,谓十六知见,故云等也。
记云:
覆浅从深者,只是且从通中利根菩萨得入中道见法性者说耳,故云从深。若覆深从浅复通,复通教当教入真,故云一音通被也。
不即六法者,若执五阴神我是有是无等,只是生死之法,名为不即。达六法即法性,故不离也。花严云至造者,造名由附方便教说。若大乘极说,应云皆由心变。变有二种:一者同体变,二者异体变。譬如波水(云云)。
又如浊水清水洗物,喻于四教用智不同,物体未曾有二(云云)。胜天王云:自相空者,彼经第二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实智力空、无畏空、不共法空、戒聚空、定聚空、慧聚空、解脱聚空、解脱知见聚空、空第一义空,而空相不可得,不取空相,不起空见,自相空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远离诸相,不见内外相,离戏论相,离分别相,离求觅相,离贪着相,离境界相,离攀缘相,离能知所知相,无二无别,自相离故。
即阴离阴者,全是法性,众生自离。圆人观之,全是法性,故名为即。约三教观之,其义自显也。
是体法我空者,体言通三,现文在圆也。
法性尚无者,法性如虗空,体不可得故。
记云:
此非独圆者,意云文中不约七方便为双非者,由通三教故且置之。
记云:
即彼能空者,小乘三空,俱名能空矣。
记云:
行者察之者,今依三慧以观察之。
消者了之者,文释从圆教意。
兼衍三教部意者,部虽含四,部意在圆,常须知之。
记云:
若论通相者,此即通途之通,通于四教故。
记云:
谓无为性,此即不可者,意云:若定执此无为谓之者,有则成性,计只可达无,即性有而不有,能所并亡,故云理必然也。
相待之惑至所存者。言惑既细者,小乘三空展转相待,由计能所全是障中无明,故云细也。
言乃至者,如以法空待于生空,平等待于前二,故云乃至所存等也。
故平等法亦是空者,此明衍门一空即具三空,故云亦是空也。
记云:
虽因共乘者,只是衍门一俗随三真耳。
六因者,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相同缘,以心心法共相应故,以心相应为因名相应因,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各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亦尔,一切各各有自种因。遍因者,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为遍因。报因者,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名为报因。
四缘者,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
记云:
并是能成者,且如受戒一法,三师七证名为有力,坛边看人名为无力,即能成也。受戒之人即可成故,一切类此,法性之中无此等故。
记云:
随缘应物为怀者,随偏圆机逗会也。
不见有能观之智者,谓全法性是能观法性,复全是所观之法性,故云无异也。
不为四边者,若外计即以四见为四边,佛教即以四门生着为四边也。又边即中故名不动,中入边故义当为边所动也。动摇二字去呼,谓自动为摇,为他所动即平呼之。
记云:
以着二中之无者,只者着尘着离。于二着中,专是着离,离即是小乘无为之法也。着尘如铁鏁,着离如金鏁矣。
记云:
问:言不住只是去来者,他人云:不住只是去来了。因他此释,故有此问。
记云:
二乘有去、有住者,去生死、住涅盘故。
衍门明义等者,若圆教修三三昧,如云智者见空及与不空,此空不空亦名中道,若见此空即见佛性,即是观无明四句不可得,一空一切空,不见四门分别之相,非缘非真无诸所作。别教从假入空证真谛,名空三昧;知空非空出假化物无复空相,名无相三昧;进随中道无中边相,亦不求中边,名无作三昧。通教观苦集皆如幻化即空门,知空无空相,名无相门;既无能所谁作空观,名无作门;既无作者谁起愿求?二名无愿。
记云:
理为本宗者,内实慧契于法性,故名复宗。前诸文上,应文文之后皆云复宗,但是略耳。
记云:
虽同他有者,以方便慧同众生有,即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则是自常同理,复令他契理也。
记云:
俱有生死者,广疏云:法性无可爱果及涅盘之好,无不可爱果及生死之丑也。可爱果是人天果,不可爱果四趣果也。
记云:
应修门故者,只是修行门耳。
无离文字说解脱相者,实慧解脱也。文字性离,即真性解脱也。解脱,即诸法方便解脱也。
记云:
今那云四、四理如幻者,意云:前但云一俗如幻,今那云四理亦如幻耶?
记云:
况十六门至利钝者。有门入钝,空门入利,余二门传传相形以论利钝,衍门三教传传相形亦尔,三悉入钝,第一义入利也。
说法有滞者,不知根缘即是有滞。
记云:
被俗之慈悲者,但是众生缘慈悲耳。
记云:
花严人法处者,彼经云:菩萨不为一人发菩提心,乃为法界众生等,不为一人学一法等处。谓国立亦尔。
释迦叶章
记云:
寄大因果者,诃意云:汝应为究竟不食故而行乞食,行乞是因也。
记云:
乞食门者,行乞须用无缘慈悲心也。
或因智大等者,准法花疏,具七大义:一、舍大,谓舍家业,金色妇身披无价宝衣,裁为僧伽梨,四叠奉佛;二、受大,谓受佛大衣;三、行大,谓头陀逾老不舍等;四、印可大,谓吾有四神三昧等;五、信大,谓于千二百四大弟子中大,五山寺主作阎浮提知事上座;六、结集大,谓集三藏、四阿含等;七、住持大,谓头陀为四众依止,荷负佛法,令得久住等。今文三大:初及僧事,即位大;次即行大;第三、因心慈悲,即印可大。辟支,此云因缘;迦罗,此云觉也。
智胜根利者,以根利故,于一座中顿断三界见思,于无漏心中次第无间,先用十六心断见,一百六十二心断九地思惑,以一品思惑皆用一无碍道断,解脱道证故,都成一百七十八心故。
一、约半字事理者,法花疏中半满二教,皆先约事释,次约理释,今如彼解。
恐人谬作观行消经者,夫消经势,教正观傍,故斥不许一向耳。
乖于佛旨者,佛意但令称机有益,即是头陀之行,不论贫富难易故也。
舍道法者,谓一等出观,随于散心舍灭谛之理。
何不普乞?一呵,乞食心非者,初要心只拟向于贫里,故非也。
昔心所契者,谓破苦断集,随道证灭,灭即所证契也。
苦集道三者,昔已破竟,如何乞食更云为破苦集等耶?故云事果乖心。
本有灭谛者,迦叶但得偏真灭理,未得本有三德之理,为此义故。
置不能普次第心中应行者,只是刹那刹那心中行耳。
次第行等者,大论第八十七:问:次第行等有何差别?答:有云:行名布施,学名持戒,道名智慧。又行名持戒,学名禅定,道名智慧。又行名正语、正业、正命,学名正精进、正念、正定,道名正见、正思惟。
由本垂迹者,菩萨依本实相之理,随事次第行乞,名此次乞为垂迹也。
食因已亡者,烦恼为食因,若烦恼未尽食亦不亡,烦恼亡尽故食亦亡也。
有食有命等者,由食故命存,命存故身安,身安故道立。
一切自住者,谓因缘和合所成之法,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故云自住也。
记云:
二者无空分别者,责其无真谛空心分别,良由舍定出散故也。
记云:
今以事理者,只是不能即事见理耳。
记云:
犹见不殊凡俗者,只是同凡见青黄等见。
记云:
盲非尽理者,意云:译人着如盲之言,从成语质,若例如响如,应云所见如幻炎,方为尽理。
记云:
如盲语局者,但所见色与盲等,故成局也。既云不见三聚,故云通也。又如盲唯在于肉眼,不见具举五眼,故云通也。
大品至不见三聚者,彼经第廿一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以五眼观,不见众生生死中可度者,今世尊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分别众生有三聚:正定、邪定、不定。须菩提!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得众生三聚,以众生无法相,我以除其妄着世间法故。大论第八十四释曰:若无法无众生,云何说有三聚众生?佛答:我观众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但为知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者,是耶定;得因缘能破,不得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故说,非最第一义。
立眼清净等者,肉天见十界麤细慧,见二乘法界即毕竟空法,见菩萨法界即不思议假佛,见佛法界拔四趣与人,拔人与天,拔天与二乘,㧞二乘与菩萨,㧞菩萨与圆极(云云)。
双游真俗者,中道双照,即俗而真,即真而俗,故曰双游也。
不见趣者,谓不见俗;与非趣者,谓不见中(云云)。
佛说八解者,身子依佛教语得八解:在身应用为食,何意出观而念世间杂欲之食?以证,迦叶!亦如身子。
是故被诃耶正双游者,自行则达耶相即正相,化他则以正入耶令耶即正,故曰双游。
魔禅鬼定者,从魔加鬼加得定故也。
犹是正禅者,以根本四禅,佛弟子亦证,故云正也。
耶?不妨。正者中道双照,邪正二边即三谛三昧双游。二谛者,即寂而照名真法喜,即照而寂名真禅悦,故曰双游。
以一食者,食体也。施一切者,食用也。谓施十法界众生,十方法界国土中贤圣也。言供养者,想此食体,即是法界。能运之心,体同虗空,供养遍法界别相三宝,名为即真而俗。达此三宝,一一尘坐色,一一毛孔,互融互入,无非遮那三德秘藏,即是供养一体三宝,名为即俗而真。又理观者,达此食色香味等,即是法界,名理法宝。能达之心,亦即法界,性同虗空,名理佛宝。境智和合,名理僧宝。此一体三宝,上宜别相,下契机理,则是供养诸佛及贤圣,复得名为即真而俗。故花严旧疏云:一平楞相收,即是一一无非法界故。二广狭相收,即是大小相入互融。此与双游义合,大体只是即理而事,而理良由此食体即法界故。
尔无上食因者,菩萨乞食能为众生作无上道因也。
则彼此俱损者,广疏云:若讥迦叶心局,谓往贫而乞,贫人心重,不癈自业,即彼此有利,名为俱益也。若往富而祈,彼心既轻,往乞癈业,彼此皆为损也。
渐入佛慧者,此探取法花意说,所以始从鹿苑终至法花,名渐入也。
斯有家名者,只此俗家有此名闻,大士辨才乃尔也。经云:不复劝人至支佛。行者验此,已冥得生苏之益,虽未显取,而常赞叹大乘之法。
第十三
兼修慈心者,一切罗汉皆修四无量心,独有善吉慈云最广,故得别受慈心名也。
未足动习者,以断正使,故但云习,只是不能动其无诤空心而已。
苦加析挫者,以计空大,所以净名作悲敬二田析之,故云苦加。
记云:
此即得者,冥成生苏之益,故云得也。
初问多依通圆者,以幻有即空即中经文显现,故知是幻通圆可也。
间其真伪者,真即地住已上,伪只是真谛之空。
若是圣人者,地住已上为圣人也。
记云:
破立皆遍一切诸法者,大乘破则遍破,不问善吉,偏破于有,立则遍立,有因缘故。
四悉者,四门四理皆可得说,不同善吉偏存于空。二、约理者,即是食法法界,界即五阴也。只由观食见味法界,故名食等。由食等故,故阴界入法等也。
大论喻刹那三相者,论第四十一云: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有为性尚空,何况有为法!无为性尚空,何况无为法!以是种种因缘,性不可得,名为性空。
俱灭者,此约一期报身,故云俱灭。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者,界内一坏随、一不坏随,俱随真谛故。界外二教亦尔,俱随于中道故。
双游明暗者:一、约事者,以依佛慧观极重麤恶,其痴爱之暗,全体即是中道法界非明非暗之明,以全是故,方曰双游。二、约理者,观一念痴爱之心、三千之暗,达此三千即空即中,故曰双游。三者、因果。能如是观,即是因时双游。证果满已,示同凡夫痴爱,令尽无明,因成契果,即是果时双游也。
记云:
理性相即者,理性三千,与空假中相即也。
记云:
岂可存其事中明闍者,破他释观真无暗烦恼无明也。
记云:
事理相即者,覩三千即空中故也。
记云:
恒住事中观理者,观理明处,全有无明,亦曰双游。
记云:
亦无所灭者,理性不除也。故于事中明暗修三千,即空即中三观,照理本有三千故也。
记云:
事明暗者,三教惑智名为事中明暗,以惑智体不相即故俱属事。又此之惑智全是事境三千也。
记云:
是则事暗非暗者,唯观空中故。
理明非明者,全无明是。
记云:
明暗理同者,体相即故。
不得出家受戒者,小乘明定慧由戒而生,若无戒者决不得果。
记云:
此更举果而斥果者,举大涅盘果斥小果也。
即无有作谛理者,既无谛理,则成无果也。
上说无作为何谓也者,广疏云:若言不见有作四谛。
即无四谛之可见者,上来一一别说无作四圣谛,若不见四谛,何得有此之说?故言非不见谛。意云:恐须菩提内心遮云:若破有作,岂全无有作四谛耶?净名即折云:汝若不信无作四谛,上来已一一历别说无作四谛以示汝竟,何得而更不信?故云为何谓也。
记云:
尅如下文者,下文专用圆也。
记云:
反以此见而还外道者,论主意云:汝所计有,正是破一切法,汝正当大可畏处,如何爱我为大可畏耶?
记云:
遍立一切者,虽然破小入大,留小逗后,亦名为立也。
记云:
一心中具者,明善吉所得但是中外之法,所以不能于自所得即见四理在一心故。
记云:
无斯证用者,善吉既不证四不可说理,则无四悉赴机之用。
经云非得果者,今师将此句释前句也。何者?既无见论,即无得果也。
既有见爱者,有见故同外,有爱故同魔,即以界外凡鄣等折之。经云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者,前敬田约法大小,名同而意异。意异者,意在界外,方名敬田。今悲亦是名同而义别。义别者,别在界外悲田故也。
又须菩提不见佛下,破令同外道弟子。从富兰那下,破令外道。
是汝之师类同外道者,亦是俱不见中,其类同也。
说于众生至苦乐者。计云五阴虽生灭受于苦乐,而神不生不灭;国大虽有成坏,而神不灭,故曰自然。
任运时熟者,或计经二万,劫三万,四五等万,计八万,是最极也。
定不可改者,外人信有由业,亦缘计业定不可破,致成邪耳。
与耶相似者,以外人由四计故不见偏真,二乘虽有四门通入偏真,不见中真不见名等,故云似也。
此即破因者,只是不计有因,名为破耳。
计耶因者者,计众法和合成身,名为耶因(云云)。
皆有定数者,由未冥了义之说,所以各计同于外人。
余时不得道者,计云佛在世时人即得道,佛去世后正像之中无人得道,故云余时也。
精彻入者者,借此老子之言,以成西国发一切智之相。
进退难责者,进同界外外道,退同界内外道也。
二、可思惟离清净法者,以见惑达理而起不名为离,思惑附体而生亲障于体,以障体故不见于体,故云离清净法。
若合中道者,今正用玄文七重二谛、五重三谛中,第五重、第六重别教二谛、三谛及圆接别,以破善吉也。为此文正约别、圆而为哥词,故不论别、圆接通耳。
记云:
贼义仍存者,界内贼虽破,界外贼仍存也。
记云:
别教教道犹不免障者,别人住破内难,行破外难,具用折体及无量故,则成有难、无难,望于登地、地前俱名为难。以未见中二观仍拙,是则登地及圆方名无难。文中云巧用正观者,正是圆教菩萨也。
记云:
又前二事理者,虽破界内事八难,良由不能住于内外八难,体达即中而能无难,以此望圆俱名难也。
善吉具二者,广疏云:一者、凡夫住事八难不得无难,二者、二乘住理八难不得无难。善吉非唯住理八难不得无难,亦于事八难不得无难,据理亦应有于界外八难。
今言具二者,只缘不能体断见中,望于圆人,俱名难也。
唯圆菩萨修中道观者,广疏云:圆菩萨修中道正观,住事理八难,皆得无难。
大论至怨鸟者,论三十云:譬如空泽有树名奢摩黎,枝觚广大众鸟集宿,一鸰后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时为之而折。泽神问言:雕鹫皆皆能持住,何至小鸟便不自胜?树神答云:此鸟从我怨家树来,食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上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是故怀忧,宁舍一枝不全者大。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外道天魔诸使及恶业等无如是畏,如畏二乘于菩萨边,亦如彼鸟坏败大乘心、永灭佛乘心。论中以大斥小故,对二乘心正当界外恶道难也。
记云:
难处,谓北州。
难时,佛前后也。难根,诸根不具也。难智,世智也。住之者,住于八难也。体之者,达于八难,即得无难也。化之者,入难化他也。
闻迦罗女琴者,亦如大树紧那罗经云:大树紧那王与无量儿及无量干、无量诸天,奏八万四千净妙乐音,来至佛所。弦歌一动,声振大千。须弥山王蹭没低昂,一切声闻皆从座起,犹如舞戏。天冠菩萨问迦叶言:少欲知足,头还陀第一。乃于今日,犹如小儿奏别圆乐,而二乘不侧。
发小乘之业者,此约供养。
小乘人已复闻小乘法者,若但供养而不闻法,但得人天福,复不成小业。
记云:
俱相带累者,我生惑,惑润我,故云俱也。
四谤者,增减相违,戏论四也。只是小乘执于四门,不能通理,即名戏论而已。
自述迷惑者,明须菩提不解衍门敬田之言,不解界外悲田之义,故云也。
记云:
总相不知者,只不知是何法,未能分别,故云总相不知。
记云:
涅盘会上声闻者,涅盘中二乘之人,虽取小果,而皆知常,即取即行,故不问此。
记云:
但是从理者,此约即空而释,故云从理也。经云如来所作化人也,即是幻化之人。
而以此诘者,意云既从法身起,其应化之人诘于善吉,能诘之人既是于化,汝既解空,何故𢣷此化人悲敬二田而诘耶?故云化事即空。
此用通教幻化者,且顺经文幻化即空边判,初后并用,衍三折之。法眼云:在通教者,亦且一往约闻幻化边结属通耳。
言意在此者,缘此结得道文但云得法眼净,所以从前已来且约通为能呵,故云意在此也。
第十四
或是机便者,今居第五,但是随前机宜耳。
记云:
宁生别善者,指衍三教也。
即自性清净心者,一本理清净心为第一义,二者本时结大缘依于本有清净心也。
讨本者,讨谓顺理也。假云为第一义故须生善,为第一道故破恶,为第一义故须发乐欲之心。文第一义为三悉本,故云讨也。
记云:
生俗谛善者,且约得三悉益,故属俗谛也。
记云:
亦应云见者,意云:亦应云障通无见,以不见他心等故。
今不云者,见属于知,故不云也。
七、别教菩萨者,此间下根出假,十行菩萨方能知相。故广疏云:即是从空入假定,发道种智,破法鄣无知,善于知见,得无罣碍,能知物根,非是任运普照之定。八、圆教菩萨,约真出假位,知他根缘也。
大乘器世间者,表寂光土也。
处身子教二弟子者,检记云:根定过去者,若现在习欲成圣,于未来现在亦得名根。又未来不受乐欲之名为望,今现在亦得性名,无乐欲称。
记云:
大道亦小,所行者三百由旬,即五百路。
一者、不停者,但证偏真,须入圆中,故云不停。日光则三谛圆照,故云停住。
三、破暗小者,但破见思而已,日光遍破三惑故。
四夜自照者,二乘于尘沙无明夜但自度故,余可见。
记云:
人天不名报障者,亦与而言之,易得闻法故。
记云:
寄海寄人者,无始及今,下至一毫之善,以弘愿导之由,如一滴水寄海。若无愿导,如寄于人。若受人天报其善,则尽生公善。不受报之言,须此二意。㼼蕳。
记云:
知根圆照者,知根能破尘沙,圆照能破无明也。
记云:
即是带理者,只是依体起四用耳。
记云:
大经四恒者,方不谤涅盘经矣。
记云:
尚获轻报者,未见本传,但相传云得[疗-(日/小)+土]两报。
记云:
舍衣大提者,大论中明五比丘亦闻讫般若,皆舍大衣供养佛(云云)。
甚可愧惧者,自惟不识衍门三法故愧,耻净名弹呵故惧。
释旃延章。
须陀耶沙弥者,捡十仙如涅盘三十五六明之。
种种譬喻解释者,譬喻既多,亦种种解释。如方便品云: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圬之法,无常行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苦行也。是身如聚沫,十譬空行也。是身无生,为如地等,无我行也。
今取此四者,四行是能趣,寂灭是所趣,故但云四随。
用一行者,入见道有二种行:一者、利,是见行。见行有二种:若着我者,留无我行;若着我所,即留空行。二者、钝,是爱行。爱行亦二:一者、慢多,留无常行;二者、懈怠多,留于苦行。或总相说:五者、谓境观俱总,或境别观总,或境总观别。以四观通观四境,名境观俱总。
境别观总者,于一一境四观观之。
境总观别者,以一一观总观四境,三二类知。
记云:
且从一世三界之心者,以一世之中,计于五阴,阴阴皆计有无等,单复具足等,故成横也。又不望过未,故属横也。
记云:
见转者,如止观破遍中,有见被破,转入无见等,皆以五义而穷之(云云)。
记云:
令正法久住者,明数论而广分别名义,及广分别三界见思品数者,为伏外道令正法久住世耳。
记云:
迷悟者,四念处是悟,四倒是迷。
义当有无两门者,四念是能治,为空门;四倒破故,名为有门;二毒亦尔。故疏云:说有即知无。世四种五义者,只是四教皆具五义。
少有少无者,只是空有,纵容此望,非有无非,所以此门名钝也。
记云:
青目全破者,破前单有单空也。
记云:
或没大义者,谓没衍门四荣之义,但用藏五义。
记云:
或先大名者,说摩诃衍门,二乘自取证故。
记云:
先小名者,此即通中钝根菩萨,先共二乘学,后亦同二乘证,故别教住行俱用小,故同通也。
记云:
半有佛意者,利菩萨见中也。
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者,净名诃意云:迦旃延!生生即无生等,何以唯作生灭之说耶?何者?此之生灭即是实相。故涅盘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云云)。
一往通教八地者,二往唯至果方名有教无人,以因位皆是有教有人故也。
麤细生灭无常者,以藏人折一期报阴无常为麤,刹那念念生灭无常为细也。
即无性者,文略,亦应云即无相,以衍中性相一□同时,故知文略。
以有还无者,只是破有归无耳。
凡夫妄见流动者,谓横计常乐我净故。
问:上说等者,问意者,大士既诃旃延生灭四枯不成枯竟,应结云是常乐我净等也。荣之义何以还只结成通真四枯?是则只成以枯斥枯,有何利益?答意者,但破柮入巧结成通真,于真任运见中成荣故也。
二鸟双游者,今文不得同双照以为双游,此观生灭即空即中,是则于无常见常,无常宛然不灭,故曰双游。观常即无常,以二法体本自相冥,而二法宛然相即不温,涅盘经意与此义同,故曰双游。
出没未显者,没且用通,真枯以斥,若从出意,真本通中,即成荣故,且顺经文,判属通耳。
那律章解
饭王子者,长阿含经云:尸休罗王有四子:一、净饭王,二子:长悉达,二难陀。二、白饭王,二子:长阿难,次调达。三、斛饭王,二子:长摩诃男,次那律。四、甘露味饭王,二子:长彼彼,次䟦提。
藏佛全头者,通教佛全身见,即是全身天眼也。
经云几何阿那律者,此不回梵夫,应云阿那律。天眼所见几何?
记云:
又容知者,云容知此界佛世,界界皆有一佛,而不云彼佛界中有支佛。又于自界亦不见有佛,唯见自心住,以支佛出无佛世故。
所言五种四禅者,广疏云:乃是修根本观练薰修五四禅,亦只是根本四禅耳。
总相见者,但见大千所有青黄赤白等,不能一一分别麤细好丑等,是通非明,未得无偏故。但见众生死此生彼,不能知众生从某业而生、某业而死等故。
云非明天眼开辟者,只是要须天眼开辟肉眼,肉眼方能见远也。
具烦恼性者,肉眼也。知秘藏,即肉眼有佛眼见也。
十智者,苦、集、灭、道法,比世智、他心、无生尽智。
数缘尽者,只是择灭异名耳。以断思议惑品多,故得数缘名也。
即中见色者,亦应云即色见中是佛慧眼也。
首楞严等者,等取恒沙三昧及大下中百八三昧,以诸三昧一一皆称为王三昧,故云诸大也。非二谛之相者,异出假菩萨也。
记云:
约地前后者,别地前为偏,登地为圆也。
理真事广者,依中道理故名真,不以二相见诸佛土故云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