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六(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释信解品
将释此品先对古人以辩同异今家释信解品通权通实通偏通圆通凡通圣通近则领五时通远则探领法身之地先识诸意入文自融。
初四句者此正破题下注四句是慈恩所立。
钝根正见者即盘特也。
利根邪见者如长爪邪见若鹿苑等为外道邪见者此则不可若引涅盘中迦叶自叙我等自此之前皆名邪见稍欲相似除此之外皆不可也三四准知。
若法执者此且纵他释也何者声闻昔已断见修讫若开权己应断法执若断法执应入七地由他释云疑除名信迷破名解除破既深故当今责言法执者一者俱生二分别俱生者无始时来虗妄薰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名曰俱生又有二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有二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缘邪教所说自性中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此二麤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他意云声闻人至今法华无此见故即能信解故今破之若无法执应入七地如何始入初信心耶他又云若初心菩萨经已更一阿僧只行菩萨行二乘不尔发心已后但用边际定力持入变易不同菩萨慈恩又有四句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证而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阐提皆不信不解破曰若第三句为今品名二乘回心始在初信尚未入住况复乃至初地九地耶当知即属信而无解何能释成今品目耶又吉藏法师云信解之名有离有合离者有三义一疑除称信执破名解疑是犹预之名信是决定之旨声闻犹预权实踟蹰一三此疑既息故称为信新信三是权信一为实执破名解者解是解悟为义既执三为实有则封一为实无此执既除故称为解解三是无悟一为有余二义广。
一所从异者故圆镜云一生信处异身子从疑生信故云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此疑决所以生信中下根人从执生信四十余年执小究竟破故所以生信以身子利根故生疑以余人钝根故有执。
安隔二苏者破意者二乘已经二苏如何身子犹疑迦叶尚执耶此将见思疑执以破。
二广略异者身子述解则略中根陈悟则广谓身子但领法说此中领解五时及探等。
三近远异者身子近序现世迦叶远陈往昔近则鹿苑三教远则昔化已来。
四通别异者身子别序自身迦叶通陈四众。
第五不论者上但序三乘今具述五乘。
六欢喜异者身子昔忧今喜迦叶等昔不怀忧但今非意忽得大宝故喜。
七一四不同者七约人异上根领解唯一中根述悟则四。
有引婆娑者问毗婆娑云一切声闻为三品上根身子中根目连余诸声闻并是下根今此中根何为有四答悟小有三种不得此齐解大何妨四人齐驾。
疏云又人天善为一往者彼以初说提谓经为人天教又转教为一往者彼判般若方等前教以般若为一往十地常教化者彼谓信解之时已入初地故已在十地中所蒙训化悉为随遂金刚心者璎珞经云等觉位中有一人名金刚慧幢行过十地住大寂定一切佛法皆现在前入佛行所坐佛道场。
结僧那者此云弘誓指发心时也。
绮绶者朝服带也𪻧圆头玉也璋方玉也。
先标初后者夫一往非本坏是初也毕竟是宗极后也。
第二第三者人天及二乘也。
为何所名者若以转教为一往转教前有四含为名何等。
及悟有浅深者如前菩萨位行深绝诸新小菩萨不敢领解证今文中二乘但齐已自领耳。
疏云如来说法既久者意云昔于鹿苑已证于空在于方等般若闻佛说法令修菩萨行愿心无怖取但念本空故云疲懈等。
此乃通中之别者四悉理合通对信解文中别对为人者但是通中之别耳。
若昔密入者二乘昔若密已入于初住令闻譬喻灼然显入二住已上。
冥成别人者应云至方等时冥成通人言冥成者情中亦未自知唯佛能知。
经云即从座起者谓四大弟子已闻法譬二说开示悟入契于究竟空理空理是座于此空理无所染着故言起也以常安于空理理本无起愍众生故承机利益故云起也又中道本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无起之起起即实相亦起众生实相故云起也此约三谛释从座起也。
整衣服者正助之行常冥中境无二边偏故云整也。
偏袒等者有俗袒道袒权袒实袒俗袒者外国以袒为敬此方以袒为慢然古有儒假先生肉袒谢于张仪露两脾也道袒者弟子事师供伇便易也故袒右覆左权袒者权化易行故袒权覆实此释他经今经应言袒实覆权覆权昔二权显今绝待一实常理正当机利物便易得亘故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者日既右转随顺世间以右着地即世界悉日是阳精表智慧导众行即为人悉文殊问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此对治悉膝表于行地表于理以行契理故膝着地即第一义悉此意通解他经今经膝即常行地即常理以常行到常理第一义悉也。
一心合掌者此方以抑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专至一心一心相当以表敬也合法者昔权实不合而今方合权实不二事理契合云一心合掌也。
曲躬恭敬者谓戾曲之身今领同佛法身故云恭敬。
瞻仰尊颜者以下注上谓之仰表万善圆因归万德圆果也。
昔迷义旨者昔迷小乘涅盘之旨谓为究竟真谛。
十六行对三空者俱舍颂云。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释曰空谓空非我者空三摩地谓空非我相应等持空即空我所非我空其我故二行相俱得名空。
无相谓灭四者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盘离十相故名无相定缘无相得名无相。
无愿谓余十谛行相相应者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言余十谛者谓余苦谛非常苦相集谛下四集因生缘道谛下四道如行出此名余谛十种行相非常与苦及集谛因此二谛相可厌患故道谛如船筏必应舍故故缘彼谛得愿名不愿乐故名为无愿谓此超过现前所对苦集道谛可厌舍故于苦谛下空非我行相非所厌舍以与涅盘相相似故。
此通净无漏者此等持名通二种谓净及无漏世间出世间别故。
无漏三脱门者唯无漏名三解脱门能与解脱涅盘为入门故依瑜伽论空解恶门八智所接谓法智苦集灭道及出世间尽无生智也无愿解脱门六智所接谓法类苦集尽无生智也无相解脱门五智所尽接法类灭尽无生智也。
疏云谘发者谘谓谘启发谓披解也。
弥陀释迦二佛既殊者问既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今何故云二佛异耶答据彼彼三身体徧实不可分别体等悉圆据从初发心自以慈悲薰于己身法性三身圆满此则不同何者如一室中燃十盏灯若光遍边其体不别若各照边体复不一若其一者一灯灭时余灯应灭余既不灭验知不同亦如十人同起贪心贪于一物据贪心体俱无形相其实是同若一人贪息余人不息则成不同是则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佛身亦尔常同常异由自薰故致令取土接生各各不同是故不可用平等意趣他佛即是我佛故云殊也。
消经事阙者古人若将弥陀合今长者则成机感不成以经文无弥陀之言。
不动而往者古人迷于舍那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矣。
自矜者自矜曰贤只是彼此未曾自云我能助彼彼能助我称机适会。
疏云非结缘己界者应言非住本结大缘己界也。
尚非己界者以方便土中有破无明入实报土义故云尚非。
思种种门者谓思五乘七方便门不同也。
疏云尚有残福者初发大心时具有福慧犹退大后受人天报贬之言残。
故未复初者只是由保世乐未复初大。
善恶两途者昔大善为善退大已后邪求为恶是则大善冥薰邪恶显被邪求虽恶由击大悲故云薰被。
终于十界至机者今且置通从别别取佛界圆机以消此品。
谛观四方者涅盘疏云于观方人体凡有五人一顶法二忍法三世第一法四苦法忍至十五心人五初果至第十六心以此五人皆观四谛并名观方然前燸法亦观四方且从得住立观方义顶法已上方受其名又师子吼品明恒河生死河中七人以生死河亘于变易唯佛得度余悉河中所以外凡穷恶阐提次将立而故为二人内凡有四方便同为一者虽复优劣俱未发真圣人为四声闻不侵习支佛侵习菩萨侵习后化众生㐼习气本文无尽即是四果为一故观四方以譬四果为四人合支佛菩萨佛为第七人此涅盘河专在分段通于四人即小乘七人也。
有信故出者以发心故名出。
不修故没者退本善心流转故名没也入已没者入即入生死也。
浅处即住者烦恼渐尽名为浅处。
大悲对子更近者且对同居有缘之类故云更近故云至国城等约子所至止国城等约父所住。
经先来者先字去声呼则以今古相望其义则远若平声呼则以前后相望其义则近。
疏云求机不会者才子背父父即思子虽思未会故云不得。
经中止者中字若平声呼者即是居二土之间为中若去声呼者即是住于方便土此所中当思子机今从去声呼也。
同居人类未熟者此明往日大通佛所结缘之人且在同居成熟之人大小二善并皆未熟。
思此同居得子便者一二土隣近故二上化下便故三埀应取机便故居方便土而为中止。
岂不然耶者以诸子退大之后其父亦曾垂形六道调熟其子故云也。
须从胜说者亦从取二乘机说且置于六道机缘又垂于八相亦名胜也。
疏云住此涅盘者住此有余涅盘土有起应又从劣起胜亦名无余涅盘。
问向答问者问意者由前答文将此中城对断恶涅盘将下文舍对慈悲竟至今何以将城对有余涅盘又云处此为家而起于应何以与前不同耶答如记。
二舍者只是家对实境舍对子机名为二舍。
自他中间者实报为自同居为他也。
国为居民者为生取土故云居民长者住此故云安主。
家本养性者一者以慈悲养于自性二者慈悲冥薰众生养众生之性令堪与大所以处此而起两应。
胜兼两处者方便娑婆二处大机所感其身无二故云两处。
劣唯鹿苑者五人生方便土小执虽未全除至彼并发大心所以不假现于劣应。
始末双明者一结大为始小机为末又华严为始鹿苑为末又鹿苑为始法华为末若消疏文初义为正。
多迷其教者破法相宗也又他人判八六四二得须陀洹已更经八万方得罗汉始发大心余三亦尔他人又破今家云此人出界住在何处经尔许劫太是可笑故今破之全迷经旨。
若以四人者只是藏通两教二乘为四人耳此则贬于他人所立以他人不许取三果人断惑尽生界外名为菩萨但取两教二乘及通菩萨为五人耳今意云通菩萨在于界内已覩胜应不假于彼方得菩萨之名若五人生彼对于胜应名菩萨于义则便若云通菩萨者其义不便何者界内已名菩萨至彼理应增进发于别圆菩萨之心岂应更守当教菩萨之道故云岂应守旧。
具足六度者谓一度皆具五度也。
即余助行者谓三教道品助无作道品正行也。
如布衣所使者喻同体权施悉皆一也。
事理不二者自行为理化他为事。
疏云就位为语下约位释也前文是约因缘释也。
望实望正者只此三教全成体内权望同体实助行望于正行权及助行俱名贱伇。
疏云即空折空者通教菩萨化遍用体折二观故。
疏云二而不二是入者初从自行因果至入中等也。
约二谛说者真俗合为俗中为真也。
还用向之三二等者化他但须真俗自行则在真中故云也。
对权义立者谓将此二而不二等通于三教以释亦应义通于理无失义已兼接故不分对。
犹资佛本者一化功归佛名资佛本二化功归于菩萨增进后位法身名为资本后释为正。
冥资于正者本结太缘名之为正。
疏云苦境为机者只此苦境在如来大悲之内即是苦机冥扣大悲名为到耳。
并现所居者大小涅盘也。
化物名殊者大小涅盘名殊耳。
二义双成者穷子初得小涅盘后得大涅盘故云收亦先后。
以此为臣佐等者意云如来何故不向臣佐说于僮仆是己子者良由臣佐亦具覆实从权护于僮仆故不说耳。
对此蔽彼者只是此土未堪说诸声闻本是大乘佛子彼土亦未说耳又此未说声闻是佛子彼不说向菩萨小之。
中途调熟者失中途圆乘调熟也。
并对彼此者悔恨二字父子皆具二义。
权实皆然者只是权实俱得记皆为引机。
以现说当者我若得子则现财物当有所付即当也。
举生领熟者谓举昔日之生领委业付财之熟故云我若得子委付财物等。
始末者权始实末。
劣应化道始终者始自道树劣应之始终于胜应付财之终。
自他破已者此中具录被文第二释先立四句破四性已方云不思议感应道交而论发心故。
有三文者上法譬中本有三譬今合三为二者合第三惊入在第二父见子中是故但成二譬而已。
修推理弱者明钝使凡夫但随附理贫等而不推理如此之人亦未成机感。
见生夺钝者明利使凡夫由邪推理修惑不起如此之人得成机感。
从一至一者从一道至一道也又是从一见生一见又从一实而退取于小后释为正故。
有转至之理者谓由世善趣出世圆乘之理。
从退从末者从退故有大机从末故有小机故云双扣。
二边并偏者二乘属左边右边谓三藏菩萨等。
疏云大机始发者谓机道始成冥扣于应故名为发。
二俱未合者以二乘人在华严时大小两机俱未会入。
疏云圆报法身者他受用报也。
尚得名为作师子吼者如佛说一句法身子七日七夜作师子吼说不能尽。
从定名谛者只是从止名谛从观名境境之与谛眼目殊称定之与慧左右异名并约寂照所依体同而作此说故止观第三文也。
从所名能者即是无生境家之定慧又是能发定慧家之无生境也。
疏云刹利对七地已下者古人意云刹利姓从婆罗门中出故以刹利对七地已还。
先譬后法者父子譬也机应法也体用法也着脱譬也。
不晓部类者他人不晓一代兼但对带法华独显。
结会始终者今经专会始归终耳。
疏云即等觉离垢菩萨者璎珞经明此菩萨等觉诸佛二谛界外非有非无常行中道于佛名菩萨于下地诸菩萨名佛何以故是菩萨以大变力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威仪进止一法同现佛神通似佛非佛常住本境(已上释等觉名)又入金刚三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名无垢地。
疏云刹利九地已下者亦以生在佛家而譬刹利不论第十地菩萨者合在等觉位中以其同入大寂忍故同学化同具一切功德悉能一切示一切形相(云云)。
疏云居士富而不贵者准璎珞经十住菩萨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一切法门皆习受行住空性位心生一切功德尔后诸位展转倍增乃至十向学一切法第一义谛中道无相于一切法皆一相照称之为富然未入地未能绍菩萨位入圣种姓中故云不贵。
依正具如分别功德者一品如终品初长行偈颂乃至品末则为见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等宝塔在空三变土田等神力一品始终品初乃至俱共弹指等并是正报分别功德品云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等所散之华从十方来遍覆此间诸佛之上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等即是依报融即之相也。
总如玄文者妙虽有十亦不出于事理依正法也。
此经空无处有者如安乐行品云观一切法空无处有性等是其文也。
算数孔目者此经开权显实以此二法收一切法犹如孔目。
无譬事理者前譬实为理今譬权为事。
外同为显于内者为实施权意在于实也。
如第二释者从亦是定水洒散心地以下是也。
疏云接律仪者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蜜接善谓八万四千法门接生谓慈悲喜舍化众生及令得安乐又律是遮止仪是形仪能正形止身口诸恶故称为戒又律仪者法戒仪则规矩行人令入圣道大士誓心不过止恶兴善若不动身口即是止恶发戒防动不动即是律仪律仪对断一切恶讫至等觉最后一品无明。
接善法者于律仪上起大菩提心始从弹指乃至等觉最后所得寂照定慧法门皆名善法。
饶益有情者于前善法上起大慈悲喜舍心令一切众生断一切恶得一切善善即佛道果也下化众生修万善法门上归佛果又取荣励众善依六度门称接善法起心兼物依四弘门称接生(云云)首楞严者名健相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始末受化者结大缘为始中间小起及今鹿苑施小俱为末又法华为末尔前皆是机中论于相失相见来至鹿苑方乃显露受于小化大机显遂唯在法华。
疏云非人天处及者以小机流转在人天中故云非也。
既入五尘者五尘俱是烦恼及见二浊此二是总接得余三故但云五尘耳。
疏云我常思念者此述施小之意故云常思等。
于劝开诫者譬说劝门中为三譬譬上法说劝门三境还只于此劝门开出诫门三耳。
义当因果者经文但举于因故云称怨大唤疏中加于苦痛苦痛是果谓大唤必苦痛是故疏中作因果两申也。
疏云内既无机者且从退大后说。
令起贪欲者菩萨入假同他示有三毒。
必堕下二释者堕三途及溺无明地二释也。
疏云小去大远者近大在华严极大在法华。
强之言释成前句者不须此人句也。
说有理之教者谓说于诠真理之教也。
疏云开小逗机者只是开大出小以逗小机。
疏云更俟后期者且蹔施小终令至于法华大故云后期。
不彰其实者此明随自意开权之实未说也。
二起无别者疏释二起俱从小善生以说也。
纳法既重者已闻法譬二周开权显实俱领在心故云重也。
即之与密者上文即遣傍人忽追将还即显追也今云密遣即当覆实用权也。
虽在小论者婆娑论中但说菩萨百劫修相不云二乘故也。
如诸童子者是释种中童子经中无此语论是佛灭后所集故得云皆是菩萨。
疏云小教明理纡隐者历位次第而入名为纡隐。
且云伏耳者以六行有漏对出世无漏故云且也然欣厌修但断思惑者如来且顺物情而已。
横十七句者彼经始从直心终至十善总有十七净土法门并无浅深故名为横次从随其直心则能发行乃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十三法门由前起后传传相须遍前十七故名为竪也。
非关行具者便斥他人也他云二乘虽得开入初住由行未具故得记已经若干劫方得作佛今意不尔但是与物结缘非谓其行未具。
疏云时二使人等者领火宅中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等方便品中作是思惟时下六行半明有机。
疏云具陈等者领火宅中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等方便品中思惟是事已下一行半正施方便。
疏云穷子先取等者领上火宅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等方便品中是名转法轮便有涅盘音下一行受行悟入。
疏云始见因缘者先小后大之因缘也。
疏云日者时也者谓是他时也亦智也者他时用智也依法身下释上也。
依教所有者法说施小譬说三车即己所有也。
探向道树寂场之前者道树为小化始寂场为大化始又应知探领并异相失相见及以傍追二诱三节文意何者相失等三并领胜劣二身施化今之探领专领结缘之后未居中止之前佛则息化归本居寂光土而照子机亦亘脱大着小故云于窓牖中遥见子身等所以今日探领法身之时施化之意故玄文第十判教初大意中云初即顿与乃至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如是等意皆法身地寂而常照非始道树逗大逗小佛智照机其来久矣据此而推知探领在三节之前明矣是故记云但指法譬能见之眼即法身也。
言他日者文中有于三他探中二他并是如来同体之权拟于二乘二乘尔时虽禀齐教体外之权不测同体之他故也又齐教中则以二乘所得体外之权为自望于如来法身体内之权二乘名此为他故云非化身用事为他所以三他俱属如来体内权智何者齐中则以二乘不领体内之权此于二乘而得他名探中则以如来用昔同体之权拟于二乘二乘不测则于如来而得他名。
二乘于彼至小化者禀于齐教体外之化名为小化也。
于佛二自者意云于佛二自但是对佛同体之权而得自名故云皆指也此释语隐须依今消即是如来用同体权拟二乘人于其不受故得他名。
他即二乘所用者意云二乘于如未同体之权已得少分故云所用虽得少分不测全是如来同体之权所以于佛名之为他二他不同结上二所三他也于佛用二他为一他齐教望佛得一他为一故但成二。
明处仍狭者明只是偏空以空偏故名之为狭。
琉璃杀释者如来尔时头痛即是恼也。
塞风索衣者大论云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如来索衣。
即对位者今文非专对位道品文相具相生相接二义。
疏云亦是责数者只是䇿发令进后位耳。
是老死者是计五阴实法谁计宰主假名应云无是老死名法空无谁老死名生空。
疏云虽不丁壮者此即有漏神通亦堪小小助入无漏名为运伇。
如大经至用常者彼第一经云其名曰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善德优婆塞等而为上首深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乃至增上非增上总有十三双对治法门诸优婆塞所修为入非常非无常不二佛性中道也。
疏云九想者九通名想者能转心转想故名为相所谓能转净颠倒想故一胀想。
○若观人死尸胮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胀想。
○二坏想。
○若观死尸风吹日曝转大裂坏在地是为坏想也。
○三血涂漫想。
○若观死尸处处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四脓烂想。
○若观死尸虫脓流出皮肉坏烂漫施在地是为脓烂想。
○五青瘀想。
○若观死尸皮肉黄赤瘀黑青黮是为青瘀想。
○六噉想。
○若观死尸虫疽唼食鸟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爴裂是为噉想。
○七散想。
○若观死尸禽兽分裂身形破散筋断骨离头手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若观死尸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筋连牙分散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
○若观死尸为火所烧曝裂烟息薪尽形灭同于灰土假令不烧亦归磨灭是为烧想。
○此观成时名得解脱亦名假想观。
十想者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者想故前三想为断见谛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惑说后三想为无学道者说是以坏法人修此十相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圣果一无常想。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名无常想。
○二苦想。
○观一切有为苦智慧相应名苦想。
○三无我想。
○观一切法无我智慧相应名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观诸饮食不净智慧相应名不净想世间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有如肉从精血水道中生等也。
○五世间不可乐想。
○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智慧相应名世间不乐想众生世间国土皆有过惠无可乐。
○六死想。
○观死智慧相应名死想若一期果报无常为二种死所逐想出息不保入息。
○七不净想。
○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名不净想若观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死恶露常流从生至死终无一净。
○八断想。
○观涅盘断烦恼智慧相应名断想行者思惟若涅盘清净无烦恼者当断烦恼证涅盘。
○九离想。
○观涅盘生死智慧相应名离想行者思惟若涅盘清净离生死者当离生死证生死证涅盘。
○十尽想。
○观涅盘结使及生死尽智慧相应名尽想行者思惟若涅盘清净及生死永尽当尽生死业证涅盘。
○八背舍等者等取八胜处十一切处已如前释。
疏云未有智断者若入无漏方得智断之名是故忍位未名智断。
从所造论等者诸论主所造自申彼经弘论之人谓为真实故引破之。
进退二释者彼止观中罗汉为死初果已上名死等苦又须陀洹已上皆名为死方便位中名死等苦以二等苦皆可发故故须二释。
疏云又不须至结者意令且发大心然后方断余结也。
或更依权行者实人依权人断结也。
不入方等之文者此明今文合二为一者令应上法譬二文所以合之以彼二文无方等般若之文复令知上譬短合长故须细开应于方等般若为领家业譬故以口索对之者只是对法华口索也。
疏云心相体信领上免难者由于鹿苑已免难故至方等被弹不谤则是体信之相。
疏云并闻大集者言并闻者彼座之中带小闻大故云并也。
疏受折净名者五百八千咸陈被呵皆辞不堪问疾即其事也。
转教般若者如大品中富楼那白佛言世尊使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等是也。
疏两经义同者以齐探二领领于法譬二为两经也又若闻对者思尽在于法说出宅在于譬周亦是两经二终但共为一者谓齐探二终其义同故共为一终虽为一终义未究竟何者借使二乘经于方等般若但是冥成通别若于显露但断见思故使济探二终皆至法华为一大终也。
始四味者则是今世显露四味也褒扬菩萨贬挫二乘也。
疏云付财与记者付财詑譬与记是法。
己正佗傍者菩萨元求佛道自能进修望于二乘则成傍也。
及己难他易者谓二乘经历四味不入于实菩萨处处开权故也。
约理名别者者此名一乘彼名常住又此经名妙法彼名涅盘。
彼称捃拾者此如大获故有不同。
论意者意恐末代守理而迷事守实而迷权故彼经云汝能问于戒律之义恣汝所问(云云)今经低头举手无非佛因故此不同。
彼无广记者无如今经广明授劫国等相彼但云汝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则得无上菩提等。
说时长短者此八年彼从晨朝至于中夜。
谈常过未不同者今经明过去久成尘点彼经明未来常住不灭。
论譬大陈余党者法华大陈已破彼经如余党不难。
现瑞者此经雨华动地表因果六番放光则表从一出多收光则表从多归一彼经面门放光但表大般涅盘之教流至未来永永不绝执破者彼但破三修十仙外道等近执此经破三乘等于迹门令生实信于本门令生远信所破近远二执皆除。
领解者此经远领齐探大小之益彼但通途领于当世近果等。
述成者彼但述成迦叶得因得果不同故(云云)汝等善知常无常及能知如来常存不反甚为希有等今经具述二万佛所常教以大三草二木皆依地雨及大通等事(云云)。
用治者彼但能治一阐提心不死人今经则于心死败种悉皆与记。
付属者此经唯付下方踊出菩萨何故尔由法是久成之法故付久成之人彼但付于此土菩萨如云此大涅盘但付菩萨不付声闻。
余亦不易者是须用法华经意向诸部中辨其同异于理易明若只随彼当部自辨同异其义不显。
疏探领一化者此领今佛一代五味化也。
疏始终次第等者此示后人今将涅盘五味譬文来对今经五时之文文相次第分明莫过于此。
然子体父者谓昔为说小即不虗妄今为菩萨说大亦应非谬此于方等中闻说大而背昔小也。
父体子者谓子昔入小既不违我教今被弹斥体信亦应无违。
疏闻微生信者但是被斥不谤名微生信。
疏大品所明真谛者内外二真谛也界内通理接藏界外别理接圆故云已接余二。
前后二周者前周广后周略也。
意通法华者只是不二之言已当与记故云意通法华。
述佛至此二者先教次理佛出世意不过此也。
经渐已者渐教时终故名渐已睿公生起者今家许此生起次第也。
资产各异者教行法也。
二三小王者二即般若带二三即方等对三当教之理并是王也。
圆极主弱者圆未会权故名为弱。
同沾一化者法华遍开圆无强弱故云同沾。
或归者二乘及钝菩萨尔前密归显无归义。
义可比知者如法华前执小之徒偏小理教昔并随宜今皆开入同体圆常理教无二如民归从王本一綩故云比知。
言华严至玄文者玄文第十云而言华严海空者若作寂灭道场之华严此非次第今依法性论云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则般若次则法华后则涅盘因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空。
知之与见者此中智知佛难思之意以佛眼见尊特之身此本非他故云并是所有。
疏云三藏中本心不求者在鹿苑中唯求罗汉本不求大故也。
归顿不成者即是渐顿归法华转不成。
世出世一双者彼疏云二者然渐教中人天乘为世间从除粪已下到法华出世间。
鹿苑之后说戒善耶者意云既以人天戒善为渐始今问鹿苑之后方等般若之中为亦说戒善不若说何独鹿苑之前为世间耶。
大小一双者三者然出世中雇子除粪是小乘入出无难是大乘。
自他一双者然大乘中付财即化他领业是自利初不得财后必得故故是自利。
自尔已后者只是般若已后未改小途至法华略开方改小志五显密如记但略教字耳谓密教显教也。
三种者三种法轮也彼疏云䇿此五双但为四句一顿而非渐即华严经二渐而非顿谓人天二乘教三亦顿然斩谓方等般若等也教诸菩萨名亦顿于二乘人是入法华方便名然渐四非顿非渐谓法华泯上三门归于一相。
疏云小机似像者由子具于大小二机故更约小乘似大以释。
位浅者未入真位五浊全在故云迷深。
小尚非似位者既云年朽即是已入真位今何故却云似耶。
言三苦者且约十二因缘分三苦者初无明至六入五支是行苦四相迁流义故华严云从痴至六处是行苦次触受二支是苦苦谓五根体是行苦更加触中苦触受中苦受为苦苦故华严云触受苦苦后爱取有生老死五支是坏苦有变坏义故华严云所余是坏苦又宝性论云欲界为苦苦色界为坏苦谓乐生乐住乐坏名坏苦无色界为行苦唯舍受相应故名行苦谓苦受生是苦苦乐受生是坏苦舍受生是行苦又欲界有三种生苦色界有二种生苦除苦受无色界有一种生苦除苦乐二受老死二苦通三受遍三界欲界有发白面皱之老六天及色界此老有改异彩𦘕始则分明久则歇薄无色界果报尽时心有改异昔时定心坚固将终定心劣弱恒欲退堕故三界皆有终寿。
经云受诸热恼者烦煎色心为热迫扰色心为恼杂集论云热恼各三谓贪嗔痴。
无机兼之者由无大机故不拟宜。
兼得余二者叹三车得小拟取价兼得知先心。
经云不为分别宝藏者行藏约修得若理藏约性德小志强大志弱故未为说二藏令其得入而自等者兼得余二者由无布取兼得不舍下劣由受命故渐已通泰。
疏云毁皆小心者如大集经云佛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言善男子若恒河等世界众生悉住声闻辟支佛乘欲比菩萨初发心业百分千分不可为喻何以故二乘之人自为解脱观烦恼故二乘之业有边际故即是其事。
疏云不颂不求者上法说又二先明昔禀三故不求二明今会一故自得不求中有标有释标有三一居僧首故二俗年迈故三证得故释亦有三今皆不颂。
经云我等今日闻佛音教者法譬二周法也昔日虽闻不能令我究竟断于别惑以今异昔故欢喜也。
非寂光自然者意有余实报皆是修成是故不同寂光自然本有。
即不行也者且止有余之土未进同居故也不可自行至将至者佛久已证常住法身权同二乘不可于佛自唱言死时将至也。
疏云根尘至邑者邑谓同里此则往还之所故以涉入譬之国有对境界畔故以十八界隔譬之。
经佣转者谓小机将生欲以有漏易于无漏故云佣债从一至一故云展转。
入法界品傍论授记者如善财求善知识每至发一城知识语善财言我已先发阿耨菩提心及唯我知此一法门耳汝能如是即时获得是法等则是傍论授记之相。
经强駈使作者谓强令我行菩萨行入生死中不能为此是故駈走。
经嘿而识之者知而不言谓之嘿识。
重牒二门者谓颂上第二劝诫合明放舍文也。
经必当见杀者若相执则大小慧命俱死也。
经何用衣食者何用大乘正助法也。
疏云无非摩诃衍者如大品中始自色心终于种智一一无非摩诃衍以严法身。
疏语者者语只是言教今依教观念处。
疏云上委业有命有受者上长行从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下第二委以家事为二一命知家事二受命领知初为四一明时节二正命知家事三诫令体我心四勅无令漏失今皆不颂。
经凡我所有者凡诸也如上金银珍宝臣佐吏民僮等悉付与子八句者上文父子相失有八句父子相见有八句只此二句接十六句也。
经以诸因缘者三教因缘故云种种。
内即惑体者惑在于内故内即体也。
经则为已得报佛之恩者只得罗汉则为已报佛恩故不更余法也初不劝进者法华已前皆名初也。
经柔伏其心者于方等般若弹斥淘汰柔岂过于此疏云昔持至共显者七净昔显也。
经云牛头者百缘经云一两直十万钱。
疏云无人受此果报者小乘教中不说更有生处故也。
疏云智愿不失者愿前弘誓也智则前如来行也。
疏云遮丑陋恩者遮偏空之丑也。
尚未敷荣者二乘之人至法华会中道双显如林蓊郁四方敷荣。
物不答施于天地者谓物虽由天地而生而不云报于天地之泽子又如之。
只缘令我报亡者意云只缘如来令声闻等得于亡报之理理谓一大涅盘得此法亡其恩难报虽曰难报报不可亡矣。
经取相凡夫者三乘之人于法华前皆名取相。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