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五(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释譬喻品
将释此文先叙题目今品双用权实为名何者以法说周既双明权实是故譬文双譬于法在昔须云鹿苑三车在今须云等与大车所以权实俱名譬喻也。
大九无譬者圆镜云大经云为利根人说大乘九部略于譬喻即其事也。
应有譬成小者便破他也。
有云至多门者圆镜云来意门者此经又虽七轴宗归一乘但入此乘有种种门或从法说门入或从譬喻说门入或从因缘门入即其相也。
若今若昔者今即大车昔即三车也。
以因缘等者等取约教本迹观心三也谓今昔譬喻皆具四释昔则权实相对今则唯圆乘。
玉篇云等者以类比况是能况之事。
晓训者从所晓训也今与玉篇义同也。
佛事迷悟者火宅为迷三车出宅为悟又三车为迷大车为悟后释为正。
唯小对圆者者此则尅体明今文正意唯小为迷唯圆是悟。
疏云抱迷者抱于别惑迷理未遣也树扇喻圆教风月喻圆理也。
还待不已悲智者此中结前即绝待意故云上根圆闻获悟也生后即相待意故云大悲不已等。
风月意彰者只是今圆教圆理意显也。
何隐等者意云实相之理不当隐之与显亦不与上根即显于中下则隐且由机缘谓有隐显耳。
如长风靡息者大虗空中风未甞有息而众生谓有谓无月体亦尔虽蹔隐须弥而常处于空界次合譬云谓真常性月隐烦恼山圆音教风息化归寂故动树举扇使实理易彰。
尚无庸作之心者应知密遣之时虽未即受亦由昔结大缘致令今日受于庸作由庸作故得委业付财皆由于昔展转相因领财即般若时也。
天性相关者一理性同故为相关二大通佛时结缘为天性相关也。
尔前忧悔者忧悔之言通至法华故云尔前。
大小两乘者三车大车今昔俱喜也。
资具也者谓珍玩之具是世间资生之物也又昔珍玩及以三车皆为今经庄严具度此取意耳。
出世生法者即三乘所证法也。
妙珍玩摄者从开显说也宅内生灭之法由于三车得免难也。
通论于今至除恶者此从开显意说也。
父之本有者非新造作也。
至处不坏者现赐诸子游于四方等。
三悉似寄施权者谓詑于世间及以三车等且寄昔说故云似也开权即妙所何似之。
有遮那始终者此指在法身地常思子机为遮那一音之始今日开显以为其终也。
巧喻兼权者兼三权也。
小车大车火宅父舍者小车火宅在昔大车父舍唯今。
旧纯用一音者古人专用一音判教如玄文破。
疏云二乘以下中者缘觉中声闻下。
疏云涅盘㝹马者永嘉集云夫三兽度河河宁从兽合复何独河非兽合亦乃兽不河分河尚不成三河岂得以河而合兽兽尚不成一兽岂得以兽而成河河非兽而河三兽非河而兽一一河独包三兽而河未曾三三兽共履一河而兽未甞一兽之非一明其足有短长河之不三知其水无深浅水无深浅譬真法无差足有短长类智之明昧如是则法本无三而人自三耳。
疏云涅盘云㝹马者二乘之人虽观因缘又未能度十二缘河犹如㝹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故可喻通乘也。
只应于牛车以简菩萨者只应将菩萨喻牛以对二乘而简出于三菩萨浅深不等耳。
三乘俱异譬之者藏三乘自以羊鹿牛为譬通三乘自有㝹马象为譬故云俱异也。
不异复于不二者生公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彼将下句复于上句他云是则复疎两端显空色不异。
上根一处者闻略开权时执动也。
中根二处者闻法说略广。
五处者加五佛长行偈颂及身子领解长行偈颂及述成身子文并法说广略文为五也。
下根三处者法说略广加闻譬喻三也。
或云十一处者譬喻长行偈颂二信解二述成二并前五为十一也。
已怀进退者只是进则无后退则无据故云为是极果为何方便即其相也。
为何方便者此述其疑意何者我为是小方便为是大方便若是于大不应被斥若小方便应不证得。
𭊴苦卜之流芳者此即赞而挫之何者只知二经但是广略而已未穷兼独之旨归故也。
莲华三譬者为莲故华等三各譬本迹也。
若欲进寄至设教者只是若欲探寄久本初成时亦有三一施化良由本证三一垂于中间今日三一之迹复由今日三一之迹显于久远三一之本开废会等亦复如是。
五百三千者五百本门譬三千迹门譬。
过意所谋者以声闻人本谋罗汉今蒙开显为佛真子故云过意也。
疏云心怀踊跃者踊跃兼身喜。
疏云笼焚烦音系马使不行也。
为别惑所薰者二乘人昔证真谛全是别惑由此所薰今闻大法外被内解开发故使踊跃欢喜也。
广简如释方便品者今正明权实一双也。
表覩他实境者只尊颜为他此即圆满报身体称法界故名为实也。
具述所从所闻者经云今从世尊即所从闻此法音即所闻也。
疏云若日照高山者云若以二苏中显有闻义故云若也。
疏云显如聋如痖者问二乘之人至方等般若时亦未能入何故不名如聋如痖耶答二乘于彼显虽未入而于方等已闻般若能说故无聋哑之称。
疏云思益净名中者思益经云萨婆若者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净名云迦叶闻说不思议解脱叹未曾有谓舍利弗一切声闻闻是法门皆应号泣声振三千大千世界等。
佛印迦叶者如迦叶缘中佛分半座命迦叶坐乃云吾有四禅三昧四定等汝亦如是即其事也。
始入圆常者此即辩异也非初即闻圆常入法性也。
心则不死者若于方等般若中但发当教菩提者心二乘心则不死由不发起心则死矣。
佛性论 释所因有三一应得因谓菩提心二加行因谓诸波罗蜜三圆满因谓三德佛果圆满因于加行因加行因于发心不因发心无由加行不因加行无由圆满小乘都无此三虽入佛法因不成就故不得大乘度脱。
方等胜境非一者覩诸菩萨种种不思议事如不思议品说。
般若法相该通者始自色心终乎种智乃至十力四无所畏等皆经二乘心只法门通三教故云通。
不须至三慧者圆镜云从佛口生因闻得解即闻慧也从法化生由理生解即思慧也得佛法分开佛知见即修慧也准玄文大师释云从佛口生者从闻慧开佛知见从法化生者从思慧开佛知见得佛法分者从修慧开佛知见也以三慧在因佛知见在于分果故不可用三慧消经也。
故且一往者且从生事善为为人破理恶为对治也三十二乃至如止观者下提婆品中具释。
八十神者大经云世有众生事八十种神谓十二日十二大天五星北斗马天行道天等为此众生修八十好以自庄严何以故是八十天一切众生之所信伏是故修此八十种好令彼众生随其所信各各而见发菩提心观佛三昧海经云胜诸天故说八十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意云一神只有一好如来一身自具八十以破外人令知神好非真实故。
中道实理为日者即是非生死非涅盘为中理疏文语略应加双非。
或被者般若中加被转教也。
或喜者亦在般若中信小果故喜呵忧并在方等。
自行利物者自断惑自证理为自行为诸菩萨说为利物。
自他少别者菩萨化他二乘自行。
诸味草创者味味皆有草来入者与二乘不同。
疏云从阿毗昙等者谓依有门备历七方便修于事观胜依成实一向观空。
昔闻异本者在方等般若座席被弹呵及淘汰时闻不思议事异本鹿苑所证所以谓佛为魔此即机中冥有此事今方述昔失耳。
觉所悞是佛者述昔错解谓佛为魔今方知昔是悞除疑者经云疑悔永已尽也。
所证者经云安住实知中。
所成者经云我定当作佛也。
感报者经云为天人所敬。
作用者经云转无上法轮等二句命即利也见即正见也。
即身口意者就律中身和者谓应来人来等口和者应诃人诃等意和者应与来与欲来不应与欲来等谓正命离二边之邪行正见无诸偏小之邪解中道之戒为诸善本定慧由生故菩萨戒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况命见俱正十戒无缺则遍收大小行解故称具足无上四辩为智慧无上者欲知智在说又智慧具故辩说无穷六波罗蜜一一皆到彼岸故经云生我法中者名字观行初詑圣胎名生我法中也。
修二谓圣梵证一谓天行二能谓病儿也圣行者圣者正也戒定慧三是圣人所行之法为圣行梵者净也以依三净修七善法及四无量心六念等法从因至果妙觉方极备宜始终无过胜者故云无上三净者净入空也净不净者入假也非净非不净入中也。
疏云阿罗诃者大论云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佛名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也。
疏云若偏前二教若次别教也。
初四对昔者谓昔不记昔教愿今记及愿满也。
第三通当现者现在与物结缘当来成佛处而熟脱之。
第二唯未来者专为勉励中下故。
第四唯过现者昔日发愿今方愿满也。
三如重会者昔结于大今方与记故云重会令云此属述成者经云我今还故令汝等则是重会也。
疏云无虗妄名如来者此约实因实果满名为如来也。
疏云知三聚者善恶无记又邪定不定正定三聚也。
疏云婆伽婆者大论第二云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又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又婆伽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又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称为婆伽婆璎珞经云秦言妙觉。
行因中有供佛修行者经中奉持正法四字两属总得若属供佛须至奉持正法若属修行则云奉持正法等。
众数中有人有行者从彼诸菩萨下至无能知者是人数从若欲行时下明菩萨依报从此诸菩萨下是行。
酬愿说三者但遂本愿非被权机故云即施即废。
虗空藏经者经云身子昔于禅陀罗佛所六十小劫行菩萨道为婆罗门乞眼得已置地蹈之因生悔心谓菩萨道长难忍诸苦愿成佛日等如记。
愿成佛日开三乘法者以一乘难行故愿说三也就经中从如来亦以三乘下是三乘从舍利弗下举悲恶世显出一乘。
得无生等者等取乃至八界发心也。
龙女至方便者先于龙宫已曾习前三教别在地前名方便耳此从实说权则易明。
或疑有过至广者如一吉罪则五百千岁堕泥梨。
小善招功自多者念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又如经中云有一贫女以竹蔽帛与比丘覆疮后于天上人中常感宝帐诸宝具足又于此中应四句分别或心境俱胜或心胜境劣境胜心劣心境俱劣等故尔。
菩萨示迹参差者或逆或顺等。
但信教仰理者应更云不笃自勤此是生公之言。
与法身记殊者今文八相与下分别品中法身记不同耳。
疏云又直是时节者意云劫须经若干增减今明劫者以于神力经于时节小劫之时三灾减外物非以时劫释之经云成佛普智尊者此非别号又非通号但是叹极果之智名智中尊耳。
具足十力因者如华严住前十梵行空为入住菩萨十力因。
疏云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者旧华严云初地菩萨若出家勤行精进须臾之间须百三昧得见百佛能动百佛世界飞过百佛世界照百佛世界能度百佛世界众生能知过未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门能变身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后后十倍增之或百倍别地证同是故引之以为况例经云菩萨为大宝者例此土楚夏之朝以名贤为宝。
忘相为法者依于大乘忘相为法若于小乘由是执相又忘小乘相为大法也。
自他悉转者自行入住已亦令他因果依正俱转。
人等四者只是四一皆妙。
境等十者十妙也。
或佛等三者大法只是佛法众生法心法妙即三法妙也。
圆音不当大小者破他应知昔权今实方成称赞法华皆是如来圆音曲巧逗会物机引令入极但云不当大小致令今昔不分故不可也。
经云分别说诸法何者是诸法释云五众之生灭是五众即五阴法故俱舍云蕴是积聚义阴是盖义经云少有能信者举昔少信显今多信。
已获分记至请者自能百界教化众生为他所请故无劝请。
已有所至者已入初住名分所至。
五悔者始自初心终至等觉一一度品无不须之请佛住世转法于人自沾其益随顺中理故得其名一切凡夫并顺中理回因向果如流趣海愿求佛道初住分证。
全住实行者意非但实行获益权行亦乃化功归己又若无权人但任实人何能自至于实。
诸土示疾等者始从同居乃至实报三或对土或尽长短不同示疾示痊不等(云云)。
淮此释前者前授记中第三意云令闻者结缘即修净土行也。
二者入位者由昔已入罗汉之位是故难悟。
前三后一始末根由者始谓火宅轮回及具列三车出宅是始由也兼示索三与一之意即末由也。
疏云无住涅盘者即大涅盘也对小涅盘故云无住。
可云遍喻者依涅盘经喻有八种一者顺喻如天际雨沟渎皆满沟渎皆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尔令诸众生戒满戒满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乃至涅盘满二者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乃至大雨涅盘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乃至具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三者现喻如经中诸众生心性犹若猕猴舍一取一若色声等无暂住时四者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于人我说四山即是生老病死五者先喻譬如有人贪着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爱五欲为生老病死之所漂故六者后喻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七者先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亦复如是螺怀妊命不久全八者遍喻如说波利质多罗树叶色黄者喻念出家其叶落者喻剃除须发乃至香喻无量众生持戒光喻如来名号等今言遍喻者界内火宅遍三车遍界外大车遍谓等赐子等是机遍心等是父心遍故当遍喻也。
火宅始终者长行中从唯有一门乃至焚烧舍宅等偈中始从其宅久故乃至蜈蚣等。
及救火者长行中从长者见是大火已下文是偈中从是时宅主在门外立已下文是。
先与后夺者先与三后斥为方便已方与真实即当夺也。
今出所显者今此一门是彼所显佛道故云唯有一门。
各出其能者彼种种法门为能通今一门为能通故云也。
以能对所者上种种法门为能对于所显佛道佛道即实也今以一实教门通于实理二能虽异所通一也。
更互相显者以权名行显实名行也。
疏云旧以十方虗空等者意云寂光是体可是所入不应云是所被故不用也。
横竪相带者同居具四方便三实报二寂光具一皆是竪带横故云寂光如器诸土如饭众机如共食等。
二而不二者只是横竪不出寂光一理。
今从土用者寂光为体三土为用故云遍三土也。
终无行劣者诸三教行也。
疏云隣闾者即里门也合如记。
疏云口无择言者谓身行礼乐口言诗书心则德义之经有何择耶此附俗释也。
疏云洋溢者洋美也盛也溢余也言名行众粲焕然盛美有余合法如记。
说文云以鼠者色黄而大生于胡零丁国外柔而内刚是以赵武灵王改効胡服用其皮以饰。
侍中冠左貂右蝉者从右横蝉彻冠之左以冠于首。
如蝉之清高者古者[住/尺]以蝉翅妆冠表三品清正也弼亦辅也承相左辅右弼于帝者也。
盐梅者尚书云殷高宗聘傅说(悦音)于傅岩之下云若济大川以汝为舟檝若岁大旱以汝为霖雨若作酒醴以汝为麴糵若作和羮以汝为盐梅梅醋也。
阿衡者谓帝者衡而任之令均百姓。
金谷者晋书云石崇家有金谷在洛阳东丰宇(敷容反)此园贵以布金买之又云金华苑亦石崇家所有也。
侈者奢伇也细好也言其资蓄丰盛奢侈精好也。
疏云不肃者尔雅云肃进也谓不待诱进而物畏威。
疏云智则胷如武库者晋时人名杜预善住春秋明于军法若出言摩略皆说军法时人号为杜武库智略起自胷襟而作此即智略多也。
疏云苍苍者说文云草白色苍苍也。
棱棱者高峻之貌又威严也谓年尊德高能伏物也疏云十号无极者圆异前三故云无极。
疏云早成正觉者迹门指大通佛时为早成本门指久远为早成。
疏云随智运动无石者随智运动为行无失故对行净也。
疏云具佛威仪者如止观助道中道品摄佛威仪一一皆具四释故云等也。
果分权实者三教果佛十德俱名为权。
所归多小亦别者前三教约于七方便传咸入当教理不等圆则七种方便十界众生皆悉权谓实故云所归。
疏云生在佛家者境生于智智还照境名在佛家。
三观对于四教者空摄藏通别假圆中。
具佛威仪者观心谓摄诸因果威仪十力无畏等法故知一心定慧摄法无外。
称理含藏者境观皆具一切法。
不生法爱者由无法爱得入初住是以七方便人无不入实。
令成今经观心十法者前三十法本为实施况今开显无非大车唯妙十法。
因缘约教观心三者世二释义当因缘权三实一即约教也观心如文。
广略多少者或十四空或七空或二空或一空或二十空乃至无量境皆空等。
出宅之路者若离为譬出宅之路只是于慧若合为譬田及能詑只是定慧为田譬于出宅门譬于慧故云出宅之路。
入宅路门者更作能入释已慧为能趣之行故云十八空等亦可兼定俱为能入。
若依四观者即绝待跨节观也。
僮仆名者说文云男有罪为奴曰僮给使曰仆定慧之余助者三藏为一实定慧之僮仆。
用与权变者用谓能用与谓称机故云和光。
冗冗者(而龙反)亦是不依正道。
若欲出宅唯有一门者佛道为一门。
有邪有正者唯佛道是正余九十五并邪止观中意亦尔。
得能者众者意云有教须行行方契理若只单教故不可也。
义已兼于能所者智取于理犹不云教故为今所破住在何处者应云未被会时住在二味也。
具有二义者宅车二义相待绝待。
三界尚如何别之有者意云所治尚如何况能出三车之法而非真实。
不安稳处亦复如是者不安稳处谓三界对于涅盘法即安稳处也以不安稳对安稳处。
定果心所者以于定中四阴心起于化事之身即是定家之果故云也(更检)。
疏云颓落譬减损者皆论念念减损也下诸文皆尔。
无色非全无色者如大经云无色界色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既云有色皆是无常故云与此合也。
以依正合喻者圆镜云一约器世间释堂喻欲界阁喻上二界劫成来久名为朽故如此贤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四十九中劫已过余十一中劫即入坏分故言朽故也大千如外墙中千如内壁皆有铁围山围之崩坠不停故言颓落舍以柱为根世界以五轮为根地依水水依火火依风风依空俱舍但言三轮不说火及空劫住已久将入于坏地谄水溢腐败义也梁栋者维持堂阁空地二居高举重叠三禅已下灾变所及曰倾四禅已上无常亦至曰危七日并现大千洞然无处非大故云周匝人焚烧业火之尔故云欻然火起也。
正报因果者因谓烦恼果即五阴故以因果譬于五浊也。
若约小乘者烦恼无始相续名为本有今念念生灭无常名为今无若消今文只应用小教以消其义即是今疏附大乘以释。
涅盘四柱者以四处出如涅盘四柱若释不当则令涅盘室倾。
大理虽同者四释皆不出无明法性故也。
差别无差别义者差别是烦恼无差别是涅盘差即无差谓本有烦恼今无烦恼则是今有涅盘也无差即差别是本有涅盘今无涅盘则是今有烦恼也。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谓烦恼即涅盘涅盘之法不属三世故云无有是处亦是无明涅盘俱不属三世得不得言定不定亦尔。
成论师云金刚心等者如涅盘经疏第六释四出偈中此中释差别无差别义成论师云金刚心未是常后心是常常则等如记章安破云此释正是纯陀之所疑非关偈意又云本有烦恼此昔日之本今无般若即昔日之今也皆是金刚心前本有今无耳。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今据金刚心后常住佛果不属三世故。
地论师云者常法非是始得本来体用俱具足但为妄惑所覆后时方显若尔先隐显已还隐既显已不隐亦应隐而不显章安难也。
三藏云众生至终者谓众生烦恼有可断故有终也。
涅盘无终而有始者有发心之始一得不失故无终也今难之下先难众生句无始之法方乃无终云何而言众生有终也无终之法下难涅盘句谓无终之法必须无始云何涅盘而有始耶若烦恼下更难众生成有始何谓无始而有终也有始有终下双牒众生涅盘俱属缘生也何得涅盘下更双牒众生涅盘既有始终全属烦恼也其实本有下明本有涅盘由烦恼故今无涅盘也理净本无下明本无烦恼今有烦恼故云本无今有也。
小宗若立本无者应云本无烦恼今有烦恼从缘生故本有涅盘今无涅盘从缘灭故涅盘烦恼不属三世故云无有是处。
章安初约三谛者涅盘疏云今则不尔只一句论差无差无差别非无差别即一谛而三谛故言本有即三谛而一谛故云今无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是展转不相离乃是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非差别非不差别遣迦叶之难也亦是即无常而常即常而无常即非常非无常释纯陀之难耳就智语亦如是悟一智即三智名本有悟三智即一智名今无悟三智一智非三非一名无有是处此乃遣难释疑耳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世界悉檀今无者一无一切无即对治悉檀也合此有无名一切亦有亦无即为人悉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第一义悉檀此一悉檀却即四悉檀乃遣难释疑本有即有句有门今无即无句无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即亦有亦无句即亦有亦无门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非有非无句即非有非无门一句即四句乃遣难释疑耳。
且用无常一边者亦得用本有今无唯无明故。
疏云天性相关者一昔结大缘二昔会结小二理性同故俱名天性相关也。
却指前列者指前若十等。
三十别在缘了者昔闻大乘为了因子中间以天人等化为缘因子也。
十智者一法智谓苦法智等四谛智也二比智谓苦比智等四谛智三他心智谓他心心数法若缘他无漏心则用法类道他心智若缘他有满心则用世俗他心智四世智谓世间有漏智亦名等智谓凡圣俱有五苦智谓修苦谛四行观时得无漏智六集智谓修集谛四行观时得无漏智七灭智谓修灭谛四行观时得无漏智八道智谓修道谛四行观时得无漏智九尽智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如是念时证无漏智十无生智谓我见苦已不复更见余三谛准此如是念无漏智也。
一有漏无漏者世智他心属有漏余六属无漏也。
疏云还是释成惊怖者谓广上第二释成第三也。
倒所依者于身起净倒于受起乐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止观文中广约空假破于凡小四倒次以中道结成秘藏。
入修要二门者修谓修行修五停心观行也要谓修行要门有二门若贪多用不净寻伺多用数息。
如次第者谓先不净次数息。
为通治四贪者一供奉二妙触并显形二为四只用不净观能治此四。
且辩观骨鏁广至海者谓先观己身为骨渐渐令至海际。
复略者至海际已复令次第渐减还至最初自身一具骨人。
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者又更令自身骨人还从足下渐渐生宍唯留半头是骨何故留之恐更起贪故留半头至此位时名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者又更令前半头尽生宍全成好人唯系心在眉间任运不起于贪则能超于骨人之位显色谓青黄赤白形色谓方圆长短供奉谓一唤百诺以见他高贵心中欲如彼故妙触即上价卧具细软服饰等。
大论六者今形色显色即论中第一色欲今妙触即论中第二形貌纤细欲今供奉即论中第三言语音声欲谓辩捷应意承旨能动人心论中第四细滑欲谓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即今妙触摄论中第五姿态欲谓美容貌善进止即今供奉摄论中第六人相欲谓男女形色谓高眉臎颈丹唇皓齿明眸善膝等或动人心即今形色摄。
大经云于下苦中等者迦叶云若下苦中生乐想者未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以是义故无有乐想何以故犹如彼人当受千罸受一下已得脱者是人尔时便生乐想是故当知于无乐中妄生乐想善男子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受苦又生死中实无有乐诸佛菩萨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二至终者胎中成就名为至终也。
五种类者初生出时触冷触热等俱是苦种类。
心病者为世苦逼心中忧恼等是也。
三时节代谢者一代之寿终名为代谢。
外缘(云云)者只是为外水火等所触耳。
修五停已者五停属定与四念对辩也。
一切有为至相者问有为与有漏何别答有为摄法宽能摄得道谛是有为无漏等有漏唯在苦集不摄于余故四念皆属有为等。
苦相者即总相也一切有为下观心无常次一切有漏下观受是苦次及一切下观身不净不净故空自余下观想行即法念处。
谓自他俱者谓先观自次观他观成就时俱观自他身也。
唯法念总者前观身念时纵具于四以由皆约一观常名故名为别至法念时其观成就方名无总耳。
疏四边者此即傍释也文中正在计五阴为四倒即四念处为正又由生老等起于四倒二义同也。
义兼大小者义兼大善如昔闻下即其相也义兼小善中间曾闻于小小善未浓退大流转亡其观解记中但释无大有苦不释无小有苦故今释。
大小应法须释出之者只前大悲小应等文而其意也又初发大心以大应之中间取小以小起之今还说于大小遂其本愿。
佛智之言虽通本实者谓本时实教即迹中权法以本对迹以实对权。
疏云如来至忧火者由众生为忧火所烧故动如来慈悲忧火也。
何殊九十者若人被烧则同外道断见无因果也。
小理不灭者只是真谛之理亦不可灭大教抑之名为灭耳。
疏云所烧之门者只名无常为所烧耳。
疏云大经因无常者彼经陈如品中有婆罗门名闍提首那作如是言瞿昙汝说涅盘是常法耶佛言如是婆罗门言瞿昙常说修无常想获得涅盘因是无常果云何常佛言汝性常不答常佛言是性生于地水火风及五根等常无常耶答我法性常地等无常佛言汝法因常而果无常然我法中因虽无常而果是常有何等过借彼合此如记。
大小色教并皆是常者从开已说但有即不即者在昔不即在今方即。
顺理故无烧者亦是约开已说故不被烧。
余二少别者同在衍门故且名不烧同藏灰断亦名为烧别人地前以未证中由同通教故故云少别。
随处非遍者谓三界九地不同故。
疏云不解火是热法者只是不解火是烧法虽禀于权而不知权如不识火是热也。
迷途方尽者若得灭谛烦恼将尽也。
非初刹那者卒尔取境但名眼识等未名意识今言俱受苦境取成就边同时缘境故简非初。
大理者理即文中法身。
智乘者谓智慧迷于身智而起苦集故云逼也。
四门各二者谓劝诫亦名智断。
各四者门门皆具四悉有二必具四也。
四无畏者记但列名相由不显今具录之。
一切知无畏者即是备知四种苦谛为他分别明示过患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是法非法。
障道无畏者四种集谛障四道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此非障道。
尽苦道无畏者四种道谛能行是道得尽苦出世门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
无漏无畏者四种灭谛各有所证各有所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也。
离二为四者二即知见离于知见各具四谛何者种智具三智故佛眼具足五眼故各有四谛故云二俱依谛也。
次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道品即是四种四谛智决定因果知生灭之集决定受三界之苦斯有是处生灭之集若至无余涅盘斯无是处若生灭之道能尽苦入涅盘斯有是处生灭之道若至三界斯无是处二业报智力知四种集等三禅定力知四种道谛八定分别深浅照了不误四根力知过去苦集不同名根五欲力知现在苦集乐欲不同六性力知未来苦集得失不同七至处道力知四种道谛所至之处八宿命力照过去一世多世种性好恶寿命长短九天眼力照未来好丑十漏尽力四种灭谛所证无漏心专等解脱圆说一一皆着法界之言。
经云复更思惟者此从佛本意说本意只与一实物机不堪故更思惟。
别约三义者理教行三也。
但守方便者但自守七方便行耳亦应云但守七方便教也由子不入者圆中理教行三七方便子皆不能入。
唯约圆理对教者亦是圆教对圆理耳。
疏云二乘因闻少知出要者亦是抑挫之言耳。
疏云将谈无机者从佛意说尔前但是机中论无至略开时方得彰言而说故云将也。
入地必证者此即始终一教俱名教道。
疏云忆本戏处者谓虽曾发大心今还退转故云忆本云。
疏云堕落三途者应云六道且从重说故云三途。
复令离浊者意云此即施于大化治浊不同小乘治浊。
疏云不知丧失法身者由不能忘于五浊故失五分法身也。
疏云背明向暗者夫立譬皆有其意日在东若向西者名为背明日在西即向东亦尔。
从文从理者从文应身若不时出文也从理谓前法身能于所烧之门得出也。
今谓但得俱出之理者若言感应但得俱出之道理而失若不时出必为所焚之义。
一者厌苦者由厌苦故闻苦能破。
二者是治者即以小法逗彼所宜故云是治。
六心中退者璎珞经云从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不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舍利弗等欲入七住值因缘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乃至外道邪见无恶不造。
他答有余者答中车是独载之物故言三车城是众居之所故言一城二乘齐教领解故言二使即圆镜文。
但是离合者三车合为一但是一能出之法。
从实义故俱无者至法华开显已故无车城之名。
俱通权实者从权示边则法华前有今从开显故云无。
经云汝若不取至悔者意云若不速取三车出宅而为火宅所烧后当忧悔无益。
疏云思慧方便者只此思心动虑是思慧方便。
三十二谛者忍有三品若下忍位具修三十二行缘于八谛八谛者欲界四谛及上二界共四谛也三十二行者初用四行观欲苦谛谓苦空无常无我如次观之次观上界苦谛准欲界说次以四行观欲界集谓集因缘生如次观之次观上界集准说次以四行观欲界灭谓灭诤妙离如次观之次观上界灭准说次以四行观欲界道谓道如行出如次观之次观上界道准说斯则上下四谛各十六行故成三十二。
疏趣真道者谓见道已去也。
疏后缩观者明中上二忍位凡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故云缩观上下八谛是所缘境名之为缘三十二行是能缘行名之为行减者从后渐减于中忍初谓先观欲界苦次观上界苦乃至上界道谛即减最后出行名为第一周次还从欲界苦谛为头如是乃至上界道谛减行行为第二周次还从欲界苦谛起乃至上界道谛即减如行为第三周次还从欲界苦谛起乃至上界道谛即减道行与道谛缘同时俱减名为三周减行一周减缘次还以四遍减欲界道谛下四行及道缘亦尔减上界灭谛亦尔次减欲界灭谛亦尔次减上界集谛亦尔次减欲界集谛亦尔次减上界苦谛亦尔次减欲界苦谛下先除无我行次除空行次除无常行留苦谛及苦行谓一行二刹那心名中忍满名为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次上忍唯观一行一刹那心名上忍满然世第一位亦观一行一刹那心即入苦法忍证无漏十五心名为见道。
随观一行者然世第一位唯苦谛下一行一刹那心即入苦法忍真道文中具举四行故云与四观不别应知从世第一入见道有二种根性不同利是见行见行有二若着我多者留无我行着我所多者即留空行二钝是爱行爱行有二我慢多者留无常行懈怠多者即留苦行故云随观一行也。
境多观少者一尘多尘如香味少不能触境成就故云境多观少。
疏云心王至速疾者心王照境心所即随故云速疾。
欲令成互者意云若据今经但是经文回互非谓其义亦随回互何者若诸声闻来至今经必先除浊大机始发故不成互欲作互义故以华严共法华为先动后除又三藏与大品末共为先除后动以明互义互名虽同而互义与今永异理通初后者此约今经迹本二门初谓法说周天龙八部欢喜是后如分别功德品八世界发心是又通二苏中凡夫众也。
唯第四句非法华中人者五千句也余三句并在法华中得益即是无量义中一句今疏文中二句为三句也。
佛果无二者三十四心成佛已与诸佛道同也故不可更从诸佛索车。
皆未善行者如经云若不能得见闻书持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
心净踊跃者应更引下文云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准今经须作四句者经文无四句之相但是从义应四句索车耳。
然机不动者于法华前通途有此句矣。
时节既促者至三十三心时更不出观即断后品故云促也。
进退有妨者且置于权㳖难但从实行以责何者纵有禀教实行之人从因至果还同罗汉何以不索进有妨也若言三十心不须索者则退有妨何者至果上尚须有索何况因耶。
待二不局者藏菩萨待当教二乘即菩萨唯一通菩萨亦自待当教二乘菩萨为唯一别教双待两教二乘别菩萨为唯一。
疏云暗执瓦砾者大经云譬如春时有诸人等乘船入水共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投瓦石草木砂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是见宝珠故在水中犹如仰观虗空月形彼喻尚三假谓真谛为实故今引之以为况斥。
夜光者此即随候珠也在夜能照前后十二乘故史记云侯救灵蛇之难获夜光汉武帝昆明池为渔鱼脱鈎乃感神珠之报即其事也。
疏云天龙四众至菩萨者此亦约多分说云是菩萨耳。
博附通者但云断正习不列通教地始终故云博附。
离为四句者亦由古人一不索句故今离彼以为四句示索义遍故云离也。
全令堕非者若云法华前三藏菩萨不断不索古人仍得一句来至法华必须索车是则古人全无一句故云无句可得。
故初句中望后三句者今立四句一往且以初句同古后之三句永异古人故云名同意殊。
纵彼斥时亦无可索者三藏菩萨自法华前由未断惑未有果证纵被斥时亦未索车此亦且约显露而说密入非无。
显密不同者前即法华前二乘密入后即法华显入故也。
疏云宏纲等者四句五味为佛教之大都法门之鏂键学者之津要方欲细开且略结耳。
未发非宗者今经正明机动索车是其本意应知未发非宗。
似是从根本者文中但是通途引于四句非专从前第二通教句中离出其相似彼故云似也。
皆以文中四句例诸教上者只是将根本四句遍对四教则令一教皆具四句。
皆以除等对动为言者如三藏菩萨障未除机动缘觉及罗汉位障已除机动二三果人为两亦句当教所证理为非除非不除机动然当教理虽不当除与不除亦须动至圆教实理通别第四句例尔通教七地为已除机动干慧性地为未除机动五六地为两亦句无生理为非除非不除动别教七住已上为已除动四五六住为两亦句外凡伏惑为未除动真理为非除非不除动约十行亦尔向后修中亦成四句索车。
故有当教者以当教各自作四句也且如藏教二乘已发心求当教佛菩提果亦得名发余句准例可见通别当教为四句亦尔。
后教者三藏菩萨未除发即发通教心也二乘已除发二三果为两亦发真理即双非句也是则三教展转皆以前教入后即以通入别别入圆复论显密虽传传入望于法华未名为入唯至法华一切皆入入即极矣记中云当教除不除等可见又文中不单约藏菩萨作四句者以菩萨未断惑故无理可证则阙第二第三第四三句所以亦得与二乘共为四句耳。
菩萨通前者三教菩萨尔前有彰[火*句]索故。
二乘不定者尔前密入显露唯今故云不定。
一切凡夫不断者谓名字随喜位已上凡夫。
五品名断者此依普贤观经判彼经以五信对五品初信已断见惑二信已上断思六信已上名六根清净断思方尽及断尘沙伏无明故对第三句也然五品法虽圆融且约作意名为断耳。
机情可知者口索必具机情故也。
次师似当者但云会三亦不知何教之三不能全破且云似也。
佛菩萨乘离合者离即四佛同来至法华唯一佛乘又自法华前离为四教菩萨不同来至今经合即唯一故名合也。
初后同异者只是初离后合故云会不会也又璎珞离为九乘不同合亦只是三乘而已如第三记引。
皆引证四至具例者佛乘为能出三乘为所出又约开显三乘为能入佛乘为所入故云能所具列。
问车城俱方便者他人问记家为答问若尔下物是记家问答也。
三车容可有上下者古人意云宅内上车宅外下二乘车即索菩萨车会二归一即其事也。
一城何得有出入者他意云若有三城可出二乘城入菩萨城更无三城何故复言出入此最无意。
城亦不曾说有出者既说是化即化当开权何得言出。
据果计因者光宅据果庄严计因。
因乘无体者只是无因乘耳。
果尚须索者以尽无生名在小乘极果既属小果理须会之。
以用为体者只是尽无生智是体但名为用何名为体。
以隔凡下者凡谓凡夫下即等觉已下因位。
不解始终不二者应知始终之不二是宗家之体不二之始终是体家之宗方是其车高广也。
从所尽所无者只是从所尽烦恼边名为尽智从烦恼断无边为无生智也。
疏云盲触象者大经本譬众生不解佛语随闻所说各执色等六法而为佛性今诸师互执与彼略同故引而斥之非麤言也。
通别俱迷者各通而言之具度及体俱名为车别而言之除具度庄狭外独车为体故知古人各互指一边则车义不成所以俱废故云俱迷也。
若他心智缘佗无漏心者即用己法类道智缘他无漏心故得他心名也。
缘他有漏心者还用己世俗智知他有漏心故得他心名以他心一智通漏无漏余六智一向属无漏故若尽无生览因成果是则十智全在于果。
又云果地他心世俗智者即罗汉等用智缘他无漏心若用世智知他瓶衣等名为世俗智也。
从后为名者意云虽从因运至于果要以果地尽无生智运入无余方名好运颁布还反又附文反布也。
释却成妨者只由云用天眼试观等言即成于妨如何天眼能见界外故不可也。
般若淘汰至同者如般若中佛语五百比丘汝能发菩提心我皆随喜声闻既尔八千菩萨亦然故云同也。
广释间出者只是先列广车次释广车次列广子次释广子故云也。
色心者只是阴界入等。
逆顺者除调达外余皆名顺。
行理者行谓七方便行及人天行理谓真俗二理。
因果者因即前三教因位及人天小善因位也果则三教分果等。
自他者三教皆有自行化他之位即止善为自行善为他。
解惑者解即诸教内外凡位已上观解惑即诸教伏惑及惑未尽位并于人天皆具惑也小即两教二乘大即三教菩萨慧即诸教断惑之智福即三只及二乘人涅盘经云有为有漏名声闻僧即属福也。
遍摄者摄外也只举一如遍摄一切如。
遍具者一一法当体皆具三德故。
遍入者一一法无不悉入于如故更互相融重重自在又此融彼名此入彼开彼即是名彼入此。
待时者法华时也。
待缘者待缘了成也亦是待法华为入如之缘耳。
疏云如来知见深远者见周法界为远竪彻如理为深又照穷法界为远竪达如理为深又一智即三智名为远三智即一智名为深又一眼具五眼为远五眼即佛眼为深。
不二互显者以法界言之三谛无非是横以三谛言之法界无非是竪即互显之相横竪体一故云不二。
疏云四面悬铃者铃有声故喻四辩垂向下故喻下化。
七辩者一捷辩以无蹇故二迅辩如悬河故三应辩不差机故四不谬辩契当理故五无断辩如连珠故六义辩多义理故七最上辩如雷震故今唯开显故不同权也。
三乘不坏法性者分别三乘宛然而三乘不出法性故云口虽说权而心不违实相其义也。
多小广狭者多少约机广狭约土也从能于一字下三句次第对前三句。
二苦等者悲故拔二苦谓苦集也慈故与二乐谓道灭也喜舍为成上慈悲耳又大经云为诸众生除灭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与他人是名大舍唯四无量能令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是则四等无不最高悉皆普覆。
疏云珍奇等者珍奇真实杂宝故庄严。
四摄者一布施如法求财常思行施二爱语施已安处令住安乐三利行自利利他平等摄取四同事为利益故同其事业又如行而说为布施无染心说名爱语授他无废名利行离过安他名同事前约财后约法。
神通者天眼天耳如意他心宿命漏尽皆以圆心遍知四教等法。
七觉者谓以圆心除身口之麤名除觉分圆舍十界依正名舍觉分法界体寂名定觉分念念趣实名精进觉分择喜觉分正观不二全无念失名念觉分。
疏言妙鬘者大论云无学实此七能到净名云觉意净妙华即其义也。
用时常静者枕用车则静枕闲而车动。
自因之果等者谓即动而静何者称理而修故云自因之果等。
所以如风下譬即静而动万行下释前因果即解脱般若二德也行即理故故云无作般若契理故云莫观上法譬既其体用相即合文亦尔谓即一而三合即静而动即三而一合即动而静故云三德俱不二也。
去住自在者如仁王经云一生有超登十地之义今亦如是得车之者案位胜进故云去住自在。
举事示理者举修得佛果之事示众生理等。
是故理赐者约六即位论赐车也。
疏云又四念处者道品有四一当分二相摄三约位四相生三四二五单七双八是为当分。
相摄者如念处一法皆摄诸品。
三约位者如念处当其位正勤是燸位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道是见谛位七觉是修道位。
相生者如修念处能生正勤正勤发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觉七觉入八正是为善巧调适勤观念处名正勤见思本起名已生恶观于即空令已生不生故勤精进尘沙无明名未生恶勤观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故勤精进竭力尽诚行四三昧遮此二恶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易生故云泥洹道易得道种智一切种智名未生善空智已生勤加增长俗智中智未生令得开发四如意足者欲精进心思惟欲者专向彼法亦发彼法等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五力者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者调停心浮动时以除觉分舍定觉分安之若心沉时以精进择觉喜觉分起之念通两处八正者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思惟正定正念正见殖种于地芽𭉨初开生根下向枝叶上布叶敷荣结菓成实法性法界为大地念处观为种子正勤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七觉如开华八正如结菓。
修二性一者合性二为正因法身德也。
高广不二者高即白牛广即具度不二即车体也。
四众酬恩者如四众领解中各各脱身所着上衣以供养佛是也。
若广帐行相者明今经文略广显菩萨行愿如华严说广明观法具如大品是故今经粗论十观仍不解释经具十乘观法如止观第七卷末其车高广即妙境幰盖等即发心内枕即安心如风即破遍外枕即通塞白牛即道品偿从即助开取后偈文游于四方即次位等(云云)。
不别解释至无生者意云佛但举大车为喻亦不广解释大车十观之相四大弟子谗闻此说即悟无生。
岂学大观者只是学大乘观者全弃具度而已。
行理穷也者先标福慧二法圆满也福成行下却释二法也。
皆具二德者只于一切法上皆具智断二德。
一切法趣等者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大论两文共释此句初云何菩萨为世间趣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众生说色趣空乃至种智为众生故说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种智次文云为众生故说一切法趣空无相无愿是趣不过何以故是空无相中趣不趣不可得故初文以能趣为假具历色心乃至种智故知具一切法即是假也所趣为空非趣非不趣为中次文以能从所为空是趣不过为假趣不趣不可得为中前能所为开次总能所为合。
果极利物者果极故内充利物故外溢。
虽有二释至不殊者一约自行理二约实智是。
但以心释子者应云由父心等故子心等父心等又父之所有即子之所有子之所有即父之所有故云财富及心等也。
疏云富而非子者如华严方等般若中说于圆常之法方诸行愿悉皆具足名之为富不摄二乘及偏菩萨名非子。
疏云是子而贫者说别教时初谈中理禀教之人名之为子发心修行隔历不融财富无量理藏行藏悉皆未具故云而贫所以记云两义尚无。
由财子互阙者只由机生未受于财宝致令父亦隐实而赐权权同乏财非子故也并阙可知藏通阙财阙子故也。
各赐等一者各赐谓开权等一谓显实。
寂光土者今经尚益中下寂光况复同居结缘子耶。
疏云譬上受行悟入者法说经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等。
疏云尽于变易者现且分尽当永尽也。
疏云亦名以重夺轻者意云先但许小今乃与大故成以重夺轻也。
疏云命重身轻者命谓常住慧命身谓五分法身疏家即以五分法身况于大乘慧命故云命重身轻经中但是举于小乘身命而已。
借义互说者借小乘五分法身况于大乘慧命又更借于小乘无漏慧命对于常住法身相况亦应无失故云以为对况。
疏云繁而不会者只是光宅十义中合总譬及火舍机用车不虗等五句为正第五兼第六第八兼第九光十不应三周耳。
自体者无明与法性体同故名自体无明障中理边得缘集名又应知自受用报从智契境缘因究竟满庄严于智为实报复与寂光能所有别今上下诸文皆约他受用报说。
法界缘集者此是𢩁之盛也与自体同而名𢩁。
前二仍旧者谓同居有余仍今家立名。
如像如饭者譬诸机不同。
如镜如器者譬诸土不同故净名云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等。
𢩁彼大虗者一通漫𢩁二即狭𢩁何者一一阴质一一毛孔皆遍法界由生情谓𢩁在我身名通漫𢩁二者不信诸佛及以众生依土等与己无二但𢩁我身名即狭𢩁。
所离同麤者示同诸子断于通惑名无明永尽能离本是圆教诫门实报寂光所对故云理极。
下过于离界者意云如此者上则不及诸佛下只过于二乘故今不用。
疏云见字乃至之眼者佛眼见实四眼权中智照实二智权故云也。
疏云即是行为门意者以无漏智故则不当理即是行狭少也。
疏云此文无故舍语者放舍即息化也以经中息化之言不彰且云无也。
初后二智者我生已尽是初智不受后有是后智此二尽智摄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是中间二智即无生智摄。
言亦非余人作者意云性自具及自业作非关他人。
此即决定答者谓指拣答也指十二因缘本自有之又如问云作善业为得善果为得不善果耶佛则决定答也。
二分别答者如云何由无明故有乃至老死生等亦如为说四谛等此即求问故须分别答也。
三不定答者如云常无常等亦名随问随答也。
四置答者如嘿然是为破执着问故须置答也。
经云求一切智等者谓三十四心断惑及照真理名一切智。
佛智者觉悟世间苦集出世间道灭法名佛智。
自然智者智任运起而常照境名自然智。
无师智者佛名自觉无师悟故又智体不由造成名无师智。
经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者三藏菩萨至百劫时方受此名口虽求昔所许意在今日大车(云云)。
疏云下牒免难者经云见诸子等安稳得出到无畏处即得小涅盘故免难也。
三德具如玄文者玄文第五圆教三法者以真性轨为乘体不伪名真不改名性即正因常住理诸佛所师谓此法也观照轨者只点真性寂而常照更是观照即是第一义空了因佛性明资成轨者只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无量众具即如来藏缘因佛性显故譬云如点如意珠珠中论光论宝等若真性显名法身观照显名般若资成显名解脱此两即是定慧庄严法身法身是乘体定慧是众具故云其车高广具足庄严高即般若广即解脱高广不二即法身又然经现文高广即当车体属法身具三众宝等总属解脱具三白牛等即般若具三(云云)。
止观第三通德中总二释一约真伊字义释明能诠教云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故涅盘经云譬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等二约行因释谓智能导行故譬天日谓身常智圆断具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冥同一法身故不横能种种建立故不一同归第一义不异故大经云如首罗一面三目等三约理藏释谓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一德即三德名秘密藏故大经云摩诃般若亦非涅盘解脱法身亦尔三法具足乃名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德秘藏名入涅盘(云云)彼与今经高广一体无二故指同彼也。
疏云初牒三车诱引者经云舍利弗如彼长者已下文是。
疏云后与大车譬者经云然后但与大车是。
疏云颂家宅兼得一门者宅必有门缘了之子不出五道之内故并云兼。
疏云国邑所崇者文略应云三土所崇也智断内德慈悲外德。
因果相成者由今因成彼果又彼寿尽时任运随此即是相成之相又如四禅比丘报尽时见中阴相即起谤云佛向我说罗汉不受生今那有生即堕地狱即是彼因成此果。
但慢与憍能所别者慢从所慢得名以慢于他憍从自贵得名。
于他等者只是二人德业等而不相尊耳。
余名不同者其义虽同憍慢二名由别。
疏云譬非理生嗔者非世道理及非顺佛法道理也虺许鬼反。
○蝮苦伏反。
○蛇黄赤色说文云食鼠。
疏云戏论嗔者只是因世间调戏之事而嗔耳。
疏云譬相应者如𤜴等缘一树至一树与处相应。
疏云或缘三界如交横者地地皆具诸见为横也。
是钝中道理者专以邪计为道理应知此文似于利使由未有宗计但是于六尘上起于推度似于见使所以判属钝中之利。
疏云遍缘五阴四谛下者只由迷五阴故而起于苦既有于苦而生苦因既有苦集而失道灭故云五阴四谛亦是执世间因果拨出世道灭故云也。
水神者魍魉是水神总名。
自部地前生者谓迷解四谛为因而招善恶之果地前生者只因前果后也五部者四谛为四思惟为一。
疏云起见盖者见谓见惑盖即思惑而盖正理亦利中之钝经云扑令失声者以横计故望得涅盘永无于生即是拨无果也。
谤无两因者只是世出世之二因也。
疏云两足为觉观者此即欲界中重觉观不同初禅觉观也。
外人修多在计常者始从初禅节节皆计为常故云乃至悲想。
须顺内故者夫观心义皆约佛弟子修行以释故云也。
疏云呌呼求食者呌呼合上宣说求食合上望得道果即邪涅盘也。
僮仆璎珞窟宅者窟宅是我所居璎珞是我庄严僮仆是我走使。
本劫本见者长阿含十三云佛告善念梵志此本末见不出六十二本劫本见一十八末劫末见四十四合六十二言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根本二句初四句者一见二十劫成败二见四十劫三见八十劫四以捷疾智说一一句皆云神及世间常第二四句者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二计由戏笑三计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说广如初句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方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广如初句此三四句初皆云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定意观见二十劫等第四四句者一我不知见善恶有报无报耶二我不知见有他世无他世耶三我不知见何者善何者恶耶四愚痴暗钝随他问答此四句头皆云异问异答根本二句者一者定意知众生未来无因缘而有二者捷疾智说次未劫未见四十四句者初四四句中第一有相四句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二生无色有想三生有色无色有想四非有色非无有想广如初句第二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有想作四句第三四句者以有乐无乐对有想作四句第四四句者一有想二若干想三小想四无量想第二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对无想作四句如初四句唯以无想替有想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作四句如初文中次四句说但改无想以替有想第三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无色对非有想非无想为四句次四句者以有边无边对非有想非无想为四句此两二四并前四四合三十二复有断见七句一者若沙门婆罗门作是论我身从父母乳哺衣食长养而生终归磨灭二者欲界诸天生具足断灭三者色界诸天生具足断灭四者空处五者识处六者不用处七者非想非非想处广如欲界句说次常见有五句计一切众生现在涅盘一计现在五欲自恣得涅盘二初禅三二禅四三禅五四禅并计得涅盘合十二句前三十二句合四十四句经释甚广数虽六十二不出单四句见也。
以所计为头者非想最高最极所以借为譬。
和窃也者只是邪推不依佛教名为和窃。
或优或劣者国城家传传为优劣又在同居为有漏在方便土为无漏在实报为中道。
一色一香一切皆然者一色一香皆由佛有及以菩萨众生而有咸归于佛又复应知一色一香等无非虗空之影及以影并自身影以合佛及众生己身互入二故也。
疏云令伏五浊者彼时非不全断令从初说故云令伏。
疏云于后便起五浊者初发大心时义当已离二死因果于后流转名为后起此约化义以说。
后文准此中意者只是宿世因缘中起浊舍应及属于一人等意亦同此。
疏云身受心法等者等取四大为四面也。
今当界二势者且约欲界为当界也。
若且指欲界至知者且以欲界为宅五阴为舍。
疏云诸部解义者小乘二十部中分通大乘义者说嗔通三界也。
疏云虽复不及门外者谓得出于色入无色故云门外以离色故名蔽豁耳。
双譬二四者四念四大也。
疏云心生异念者只念此定即名为苦又欲从空处求于识处等者为异念。
疏云行心扰扰者以非想地中具有十种心所烦恼妨乱于定故尔。
疏云闷走者具烦恼故如闷转回不已故如走。
前四第八在果者四谓生老病死及五盛阴属果余三属因。
疏云门外立者正颂上我虽等者上文所烧等语乃是第三惊怖之文今将门外之义同得出故颂上也亦非顿异。
照体是法者道种智依中境而照也。
如佛眼观等者等取余四眼也若取观机专在法眼今体用合说故云佛眼等。
疏云或曾发心至三界者发大小心俱得名出。
虽发大心者理已名为出未破无明为入。
亦具二释者意云应须二释约理释中亦由闻法而知性净故二释相成。
小火之所焚烧者上界但以烟𦦨为火故名小也。
经云将为火害者众生以爱于苦若不设于方便于苦果上更起苦因故云将为。
经云今在门外者得有余无余涅盘俱名门外虽未即是门外已是门外之因故云今也。
经云随意所乐者一随方便化二随三乘根性故云随意。
立者冥利者父虽在门外若于诸子已得大乘冥利。
验知上文是父坐者此明上露地而坐文虽有二释通于子坐此文验之父坐义强。
诸根具一切行者六度行十二因缘行四谛行空行假行中行等。
以行历根者如眼中行六波罗蜜具足大车余根亦尔。
行远根浅者以行导根诸法方显故行远也。
权宜名造者三德本有在理名性称理修成权宜名造行多子多者三乘人天等习性不同故云多也。
以性泯修者以性了修即全修成性又于修照性全性成修故云泯也。
造还本有者修合于性故云本有。
以妙尅麤者只于事禅皆见实相故云也。
有异凡小者小乘禅定望于大乘由名垢染达禅实相方名鲜白。
经云寂然闲居者喻佛久住王三昧生死不能喧动故云寂然闲居安处林野者寂而常照恬惔明朗故云安处智德明监喻之如材放瞻萧然同夫曰野。
兼三藏者至第三僧只方名不退。
免难索车为谤者免难索车其言属权非佛本意故云傍也。
经云以此譬喻者应云三车大车譬喻皆赐一大车。
经云汝等若信受者明有机也一切皆当得成佛道者明其应也即是感应道交故云得成佛道。
经云佛所悦可等者此之妙乘是佛可计可尊之法故须称叹供养。
经云无量亿千者三句经是实法及佛余法同体权法也。
疏云除佛方便至言者谓此座定无三乘除佛于余方施三教化则不在言耳。
疏云佛颂其譬者上长行不虗譬文先佛问次身子答合颂合不虗但合身子答文由长行合文但举佛不虗以合身子答文故今亦只合其标释二文。
经云佛说苦谛真实无异者遗教经云佛说苦谛实不可令乐但有世智者以二乘智望于大乘实智但名世智而已。
次半行显集谛能治者有集故唯道能治此未是道谛。
经云无所依止者着灭苦因苦果则无依止也。
疏云破无作苦集者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是其相也。
疏云劝信流通者上长行中佛答为三一发起二譬喻三劝信此云劝信流通者二义同故故双举也。
经云阿惟越致者一身子正入初住二通论观行六根皆分得不退也。
经云汝舍利弗等者谓汝上根利智尚须深信方始得入况余中下之流弥深信佛说方能随此经故云况余等非己智分者意云但任诸声闻自智何能得入必佛威力再闻开显方能得入故云非己智分。
疏云必起恶谤者谤即因也因必招界故获恶果。
疏云此取境界性者谓六尘恶境能生烦恼故名境界此即理性了因皆具三因性故云境界性应知一因具三因也。
疏云获恶果报者生公云将欲依经后代使道宣通天下故设得失言轨以诫人也注家云失理卒宗则方福自至矣。
经云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者大品云谤大乘者堕阿鼻狱若此劫尽生于他方大地狱中他方劫尽后生佗方如是展转遍十方界他方劫尽还生此间大地狱中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畜生罪毕来生人中无佛法处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常痴狂骇无所别知。
经云常生难处者永不见佛即佛前佛后难难处谓三涂北州长寿天狂聋即根不具难准阙辨聪难谤经之报要居愚钝即八难足其犹四大损益斯成者谓四大是一有增色力有减色力虽增损不同不得嗔于四大经亦如是犹信犹谤获报不同不得嗔经令尔经生輙聋哑者不生而已生即聋痖等疏云谐和两门者以知起恶获罪而不为说正是通经善须为说则是谐和之相又如胜意等亦是谐和相也经云乃至不受余经者专指三藏为余经如梵网制云而舍七宝不学邪见二乘外道经典等验知经余指三藏也。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