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句解卷第四 钱塘广照沙门 释 闻达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方便品云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以是之故诸声闻人愿欲授记求成佛道然此品中如来明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五百罗汉在此数中又第六品佛语大众我诸弟子其数五百皆当授于记未来世咸得成佛已自分明何故复请愿佛授记当知前品佛普同说是通记也今此品中请应身记是别记也方便品后身子领悟受华光记法说周也药草品后四大弟子领解得记譬说周也化城品后楼那尊者受法明记陈如尊者五百罗汉受普明记千二百人次第蒙佛亦与授记第九品阿中难罗睺罗亦各授记二千声闻同名宝相因缘周也法无异味等为众生由机不同悟入有异。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如序品解。 从佛闻是智慧方便。 即指前品所说化城方便智慧。 随宜说法。 随机宜乐而为说法。 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诸大弟子即前二周五人得授成佛记莂。 复闻宿世因缘之事。 即化城品举昔王子覆讲因缘。 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又闻诸佛有大智慧随缘自在为佛乘故方便设三神力无碍一切通达。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得见未有三种胜事一闻诸佛智慧方便二闻声闻得受道记三闻诸佛大自在力心地清净所以喜跃。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 将有所请先且避席到于佛前。 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头面致敬接足作礼礼已却复住立一面。 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瞻视仰慕佛之尊颜眷恋之深目睛不瞬。 而作是念。 自心作念。 世尊甚奇特。 世尊甚是希奇尊特。 所为希有。 佛之所为最是罕有。 随顺世间若干种性。 善能随顺世间众生有若干等种种之性。 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 以方便智而为众生说种种法。 拔出众生处处贪着。 众生之性无种不贪佛慈悲故随病与药拔出诸处种种毒根。 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 我等于佛所有功德以智劣故不能宣扬。 唯佛世尊。 唯有吾佛大觉世尊。 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善能知我及以众等求佛深心本时大愿。 尔时佛告诸比丘。 佛语在会诸比丘众。 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 名如序品即满慈子汝等比丘见此人不。 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十大弟子唯富楼那说法第一。 亦常叹其种种功德。 我亦常叹其人所植种种智慧神通功德。 精勤护持助宣我法。 精勤不懈善能护持助化宣扬佛之正法。 能于四众示教利喜。 能于天人四众之中开示教导利益令喜。 具足解释佛之正法。 尽能具足解释佛法。 而大饶益同梵行者。 大能饶益同闻佛法修净行者。 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辨。 自从除了大觉如来余无有人能穷其辩。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 汝等莫谓此满慈子但只能护助宣释迦所说之法。 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 又于过去久劫佛所。 护持助宣佛之正法。 爱护奉持赞助宣扬诸佛之法。 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 于彼过去诸佛之所说法人中亦为最上。 又于诸佛所说空法。 又于诸佛金口所说空寂之法。 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 于诸法性悉皆明达证得四种无碍之智一者法无碍智二者义无碍智三者词无碍智四者乐说无碍智。 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 以有智故常能于法审实谛当离染清净如法而说无有狐疑惑乱之心。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 具足大乘菩萨所证一切神通智慧之力。 随其寿命常修梵行。 随其诸佛所应寿量常于佛所修诸净行。 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 而富楼那本是菩萨隐实扬权示声闻相彼诸佛所世间之人见迹迷本咸谓尊者实是声闻。 而富楼那以斯方便。 以此示迹巧权方便。 饶益无量百千众生。 饶润利益无量机缘。 又化无量阿僧只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复化导无数种人令其立志修等正觉。 为净佛土故。 为欲清净佛土之故。 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随佛所行名作佛事以己所得转化他人。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 于过去世七佛之所。 说法人中而得第一。 说法最妙皆推第一。 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 如昔无异。 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 释迦正当贤劫第四楼那于彼未来佛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 而皆护持助宣佛法。 于佛佛所悉皆如是。 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 非特贤劫于未来世无边佛所亦皆护持助宣正法。 教化饶益无量众生。 教训化诱饶益群生。 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令其立志求于无上正等正觉。 为净佛土故。 为欲清净成佛国土。 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常常勤苦修精进行化诸群生。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如是积劫渐渐修行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过无量阿僧只劫。 经过无量无数劫波。 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土即是娑婆世界得成无上正徧知觉。 号曰法明。 尊者因地于诸佛法明了通达故至得果号曰法明从因得也。 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上十号如序品解。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 言所化境如是广大。 七宝为地。 因作七支善根功德果上报土七宝庄严。 地平如掌。 佛心平故地面亦平。 无有山陵溪㵎沟壑。 人心暴慢犹若高山棱层高峻贪欲炽盛喻如溪㵎吞纳众流阴险如沟虗伪如壑佛土平正一切无也。 七宝台观充满其中。 亭台观宇所游之处皆功德成故云宝也处处皆然故云充满。 诸天宫殿近处虗空。 上品戒善生欲界天四无量心生色界天四种空定生无色天指上功德即是所居天宫宝殿依空入道故云近处。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约事相说如释迦尊从忉利天下阎浮提化现宝阶接于地面人天两处互得相见约理而说人修上善得生天上诸天降德下生人间事相显然两得相见。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 同居秽土有四恶道及以女人今法明佛同居净土故无恶道及女人也。 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从法化生故无淫欲修成法身故非苦道。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 以定力故得有神通身出光明从戒定慧三学而生飞行自在即神境通。 志念坚固精进智慧。 建志举念皆悉坚固常勤精进有大智慧。 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国中之人身皆金色金之色黄是中方色因修中道清净胜行所以感报身真金色三十二种大人相好以自严身。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 常以二种而为净食。 一者法喜食。 闻法欢喜心地充足名法喜食。 二者禅悦食。 修习佛定得安隐乐名禅悦食。 有无量阿僧只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 大乘菩萨数甚众多。 得大神通四无碍智。 如前已解。 善能教化众生之类。 神通无碍故能善化。 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 言其多也。 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如前已解。 其佛国土。 其法明佛所应之土。 有如是等。 即上所明依正二报。 无量功得庄严成就。 以诸功德而以庄严。 劫名宝明。 时多众宝而复明耀故曰宝明。 国名善净。 国多善人而复清净。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只劫。 佛智所知本有数量人天莫数故云无量乃是有量之无量也。 法住甚久。 正法像法住世甚久。 佛灭度后。 彼法明佛入灭之后。 起七宝塔徧满其国。 众多弟子以七珍宝为佛起塔供养舍利徧满所化善净国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比丘谛听。 诫众谛心听佛所说。 佛子所行道。 佛子楼那所行之道。 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善能习学方便慧故心思口议所不能及。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 知声闻众乐于小法而复怖畏菩萨大智。 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菩萨化身现作声闻及以缘觉。 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 以诸无数万亿方便化诱一切众生之类。 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 口自说言体是声闻去于佛道甚是隔远。 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 以是方便度无量众令得成就出世之道。 虽少欲懈怠渐当令作佛。 所化之众虽则乐小于一乘道而生懈惓渐以此法而诱掖之当令作佛。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内则秘藏菩萨之行外则示现声闻之形。 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外作声闻行小欲法厌离生死内心实自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 示三毒者如身子怀嗔难陀着欲现邪见者如三迦叶及须菩提先事梵志。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此四摄中同事行也与之同事示行三毒现邪见相诱彼迷者易得相从。 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 若佛一一具说方便示现之事。 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今但略说不敢尽言恐诸闻者生疑惑故。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 而此楼那久于过去诸佛之所。 勤修所行道。 勤修大乘菩萨所行清净之道。 宣护诸佛法。 宣扬护持诸佛之法。 为求无上慧。 为求如来无上智慧。 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 于诸佛所说法第一现居一切弟子之上。 多闻有智慧。 广学多闻有大智慧。 所说无所畏。 其所说法得四无畏。 能令众欢喜。 能令听者生欢喜心。 未曾有疲倦。 未曾见有疲倦之相。 而以助佛事。 而以小化助扬佛事。 已度大神通。 已度生死得大神通。 具四无碍智。 如前。 知诸根利钝。 知诸众生根性利钝。 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 常说清净无上妙法流通演畅如是之义。 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 教诸无数千亿之众令得住于大乘法中。 而自净佛土。 虽现声闻而心常自清净佛土。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 供养诸佛修福分也。 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 外现劣形助宣正法内秘真心自净佛土。 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 常以诸多善巧方便说于妙法心无所畏。 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所度之众不可计量皆令成就一切智慧。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 供佛修福说法修慧。 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 应身名也。 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 如前。 劫名为宝明。 如前。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 所度多也。 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 皆已度脱得大神通威德具足徧满其国。 声闻亦无数。 声闻之众亦复无数。 二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 如前。 以是等为僧。 以如是等小教果人无漏功德名之为僧。 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 国无恶道及以女人断淫欲相纯变化生。 具相庄严身。 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以自庄严。 法喜禅悦食。 法喜开慧禅悦安心即以定慧而为法食。 更无余食想。 更无余外分段食想。 无有诸女人。 皆变化生。 亦无诸恶道。 尚无恶名何况有实。 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 一切功德成就满足。 当得斯净土。 当得如此同居净土。 贤圣众甚多。 菩萨声闻人天之众不可数知。 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略如上说恐闻生疑不敢具举。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 千二百人皆证无学烦恼已尽名自在者。 作是念。 心作是念。 我等欢喜得未曾有。 我等众人得闻楼那受记成佛自亦有分所以欢喜叹未曾有。 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若蒙世尊各见我等深心本愿亦为授记如前上首诸弟子者岂不快也。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 佛他心通知此众人作此念言欲求授记。 告摩诃迦叶。 迦叶尊者前已授记今佛告者是众首故。 是千二百阿罗汉。 此千二百即三迦叶一千弟子目连身子所有弟子共二百人。 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言现前者现与授记言次第者从节次来阿耨等者即成无上正等正觉。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 即鹿野中初度五人陈如为首此大知识。 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 六万二千即是表断六十二亿无明烦恼随顺佛言净诸尘或名供养佛。 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 因中解了达法本际果上成佛故号普明。 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序品解。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如序品解。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从相为名。 优陀夷。 此云出现以日出时尊者生故阿难弟子。 阿㝹楼䭾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 如序品解。 周陀莎伽陀等。 亦云周利盘陀伽亦云周利特迦此翻大小路边母从夫游将欲还国于差路处而生尊者故立此名等即五百。 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当得成无上正觉。 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五百弟子同一名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 于当来世见无量佛承事供养。 过阿僧只劫乃成等正觉。 过无数劫然后乃成。 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 放光表智神通表定。 名闻徧十方一切之所敬。 名字闻望徧满十方为一切众之所敬仰。 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 说法即是普放慧光照烛一切故号普明。 其国土清净。 依报胜也。 菩萨皆勇猛。 正报胜也。 咸升妙楼阁。 一切道品名为楼阁菩萨进趣名之为升。 游诸十方国。 十方即是表十界也徧游法界修诸功德。 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 具即是器如萨埵舍身药王燃臂皆名上供。 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 如是作法修妙供已心怀畅悦生大欢喜。 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 徧供十方须臾还国何其速也盖以心想神力之故一念既徧一尘亦徧心徧法徧不离刹那如礼忏时运想香华徧十方界而身随心亦皆徧至未逾念须复本道场其理可见。 佛寿六万劫。 应身寿量。 正法住倍寿。 十二万劫。 像法复倍是。 二十四万劫。 法灭天人忧。 佛法住世为人作眼其法灭时人天皆忧。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 五百尊者转次授记我灭之后汝当作佛故云转次。 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 意亦同上。 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 其补处者亦与前佛化事是同故曰亦如我之一字五百第指今日之言亦是将来第记之语。 国土之严净。 即善净国。 及诸神通力。 即上种种神通自在变化之力。 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五百尊者次第出世劫国名号所化之众住世寿量正法像法皆与最初普明如来等无有异故通指云皆如上说。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 佛告迦叶我记五百得自在者汝已知之。 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 千二百人先记五百余诸声闻亦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其有今日不预此会而汝迦叶当为宣说。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 五百尊者面于佛前得成佛记故喜跃也。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 将陈所解故离本坐前诣佛所。 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头面顶礼佛之双足自悔前非责己昏钝。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 说己所见。 自谓已得究竟灭度。 从佛闻法得成四果便自谓言是究竟道。 今乃知之如无智者。 罗汉虽悟悟已还迷而于大乘不能通达今闻佛说始觉失惊如无智者。 所以者何。 何以无智。 我等应得如来智慧。 我等修行合应证得如来所有功德智慧。 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而即自以声闻小智便为满足不求大利。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 人喻自身亲友譬佛醉喻昏迷酒喻五欲昔大通时从王子化如诣亲友得入大乘佛性种子如衣系珠中间疲倦退大入小贪着小利犹如饮酒长夜不觉犹如醉人。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 喻诸王子此土化终他方缘熟理应往化名为官事舍此趣彼名为当行。 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 佛性种子名无价珠今入其身如系衣下。 与之而去。 谓授法已转化余方。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根力浅故无宿命通宁知往事犹如醉人都无所知。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 谓舍报已转生余处。 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 身无忍力乏惭愧衣心无法滋缺甘露味厌老病死犹如牢狱辛勤万状求学小乘如寒求衣如饥求食徧处乞索不能自安。 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证得小果方便涅盘自谓为足更不进身。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 喻今灵山师资相遇。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 言咄哉者警悟之声言丈夫者许是大器。 何为衣食乃至如是。 何故为于求索衣食乃至枉受如是艰难。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 我往昔世欲令汝等得安乐故饱足衣食自恣享用。 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 某年日月合大通时八万余劫无价宝珠喻于佛性王子说经为下大种如以宝珠系于衣下今故现在谓虽不觉善种常存。 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 而汝不知有大乘种在于身中却学小乘枉受动苦以求自活。 甚为痴也。 甚为可惜真痴迷也。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 此宝即佛性贸易即变转所须即忍辱之衣禅悦之食。 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常可富足如汝之意于一切时无所缺少。 佛亦如是。 佛亦如彼亲友之人。 为菩萨时。 昔在因地作菩萨时。 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 教训化导于我众等令发一切智慧之心。 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而即于后废弛遗忘不能了知亦不省觉。 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 及证四果自谓已得究竟灭度。 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断恶修善辛勤万状资生之具甚是艰难得证无学便以为足。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昔发大心求一切智此愿犹在至今不失。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 今者灵山大觉世尊警觉开悟我等之辈。 作如是言。 作是告言。 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 汝等所证无学之果乃是小乘非实灭度。 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 我从久劫令汝等种佛之善根。 以方便故示涅盘相。 为机怖大以方便力示于小乘寂灭之相。 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而汝认作究竟实灭。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 白言世尊我等今者乃知自身本是菩萨。 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得受应身成佛之记。 以是因缘。 以是蒙记作佛因缘。 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心中甚觉生大欢喜得所未有。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 五百罗汉。 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 我等得闻无上菩提令心安隐授佛记声。 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 众心欢喜得所未有顶礼佛足无量智慧万德世尊。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 今于佛前自悔执小迷昧大乘无量过咎。 于无量佛宝得少涅盘分。 于佛无量大智慧宝但得少分偏空涅盘。 如无智愚人便自已为足。 如彼无智愚痴之人便于小法自已为足。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 贫人喻己亲友喻佛昔往依佛如去亲家。 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 实报国土是佛之家功德具足名为大富法相毕陈如诸肴膳杂食曰肴美食曰膳。 以无价宝珠系着内衣里。 无价宝珠即佛种性方便受法名为系珠内衣即喻正报色身。 默与而舍去时卧不觉知。 亲友默密系珠衣下转化余国名为舍去我时迷昧如昏醉人不自觉知。 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 死而复生犹如醉醒发心修行名之为起忘大习小如游他国。 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 徧处求法庄严色心自求涅盘不起化导如彼贫者乞食自济资生之具甚是艰难。 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 于少分法便自为足更不发心求于实道。 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 不自觉知内报色心有无价宝藏匿其中。 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 佛出娑婆复见昔时所化之者。 苦切责之己示以所系珠。 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断见思惑方等弹诃般若淘汰名苦切责来至法华开显佛性知从衣下指出明珠。 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 诸声闻人得见佛性如贫得宝欢喜叵言。 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功德法财无量智慧皆悉具足故云富有色香味触无非三昧随缘应用广大自在故云五欲得以自恣。 我等亦如是。 我等声闻退大入小回心向大亦复如彼贫人无异。 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 我昔在迷犹如长夜世尊愍见常起教化。 令种无上愿。 令我等种无上菩提广大之愿。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我等智劣不知往愿亦复不能觉有佛性。 得少涅盘分自足不求余。 既得少分偏空涅盘便谓为足不求大利。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 今佛世尊觉悟我等言所得法非究竟灭。 得佛无上慧是乃为真灭。 得成无上正徧知觉是乃名为真实灭度。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 我等今者亲从佛闻授成佛记国土庄严。 及转次授决。 及以展转次第授记。 身心徧欢喜。 心欢喜故充徧其身。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五百罗汉千二百人皆已授记当来成佛大弟子中阿难多闻罗睺密行众中上首未蒙记莂应身成佛又学无学共二千人心中亦愿闻授记音如来应机故说此品。 尔时阿难罗睺罗。 如序品解。 而作是念。 二大弟子同作是念。 我等每自思惟。 我等每自心内思惟。 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设或得佛与之授记岂不快乎。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 将有所请避席进前。 头面礼足俱白佛言。 头面礼敬佛之双足俱同发声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 我等于此授记数中亦当有分成佛菩提。 唯有如来我等所归。 唯佛世尊是我等众之所依归。 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 又复我等是诸世间天人修罗四众八部之所具见众所知识。 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 阿难常为如来侍者护持一切法宝之藏。 罗睺罗是佛之子。 罗睺罗者是佛亲子。 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 若佛世尊见授我等无上菩提成佛记者。 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我等愿心既得圆满众人所望亦皆备足。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 是二千人兼学无学在千二百无学之外。 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诸人心念同二尊者但不发言在一面立。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于未来世当成佛道。 号山海慧自在通王。 阿难智慧山藏海纳神通广大卷舒自在将来成佛为法中王号山海慧自在通王。 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序品解。 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 随顺佛语名供养供六十二亿即表断除六十二见。 护持法藏。 于诸佛所拥护受持一切法藏。 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具修诸度乃成正觉。 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化之机有如是等恒河沙数皆得菩提。 国名常立胜幡。 其佛国名常立胜幡者西域风俗议论高者常持胜幡表智高胜尊者多闻常胜一切故所居国名立胜幡。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 因心清净内外映彻果感佛土亦复如然。 劫名妙音徧满。 时分清平佛微妙音徧满法界。 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只劫。 人寿长故佛寿亦长。 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只劫中。 经如许劫。 算数校计不能得知。 佛寿长远非是凡夫心力所知。 正法住世倍于寿命。 一倍增多。 像法住世复倍正法。 又二倍增。 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彼时之佛。 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十方诸佛皆同一音称赞彼佛广大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 佛于众中说是阿难持法藏者。 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 当供无数万亿诸佛然后得成无上正觉。 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如前。 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 如前。 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 彼佛会中无声闻众纯诸菩萨其数无量。 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 其佛如来威德广大名声远布徧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 以欲愍念诸众生故所以应身寿量长远不可度量。 正法倍寿命像法复倍是。 正法像法住世长久倍于佛寿。 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 正像法中受化之众。 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于山海慧佛法之中种植佛道诸善因缘。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 初心菩萨见诸声闻受记作佛。 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 咸皆心疑作是念言我等昔来尚且不闻大菩萨众得受如是菩提道记。 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疑声闻人何因得记。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 世尊知是初心菩萨生于疑念。 而告之曰。 告诸初心。 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 佛与阿难及诸罗汉。 于空王佛所。 过去久长古世尊所。 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同时发于无上道心。 阿难常乐多闻。 阿难处性常好多闻。 我常勤精进。 而我常勤修精进行。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如来只一常勤先得成道。 而阿难护持我法。 释迦佛法。 亦护将来诸佛法藏。 于未来世护持诸佛法宝之藏。 教化成就诸菩萨众。 教化无数亿种众生。 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昔空王时本愿广度今世亦然如楞严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趣泥洹。 阿难面于佛前。 面于会中释迦佛前。 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 亲自得闻佛为授记及以报土清净庄严。 所愿具足心大欢喜。 本所愿心幸得具足其心豁然生于欢喜。 得未曾有。 今之所得昔所未有。 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 忆昔过去久远之世于诸佛所闻诸法藏。 通达无碍如今所闻。 悉皆通达无所滞碍犹如今日之所得闻。 亦识本愿。 亦识本时所发大愿。 尔时阿难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 世尊特胜甚为罕有。 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 令我忆念过去久远诸佛之法。 如今日所闻。 如今日闻等无有异。 我今无复疑。 我今无复疑惑之心。 安住于佛道。 安心住于诸佛之道。 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以方便力为佛侍者护持诸佛法宝之藏。 尔时佛告罗睺罗。 如前。 汝于来世。 汝于未来久远之世。 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 因时广修七善功德果地高蹈七宝莲华。 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序品解。 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 以十三千应化国土抹为微尘用喻当供诸佛之数十世界者即表十方。 常为诸佛而作长子。 未来诸佛当出于世是罗睺罗皆为长子。 犹如今也。 如今佛世无以异也。 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 国土寿命弟子正像如是等事。 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 指同阿难。 亦为此佛而作长子。 为山海慧作佛长子。 过是已复。 过此世后。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成无上正徧知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 我未出家为太子时是罗睺罗为我长子。 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 受如来法为我法子。 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 于当未来见无量佛。 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 皆为彼佛而作长子一心求于无上佛道。 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 而罗睺罗微密之行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 现今垂迹为我长子以示一切世间众生。 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 而其所积密行功德无量万亿非数可知。 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安心住于诸佛之法以求无上真正之道。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 佛授记者印其所证非同世间人情取舍见二千人其心异常柔和善软寂然沉静清净明了堪可授道。 一心观佛。 一心不乱瞻仰于佛。 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不。 众在面前十目所覩云何更问见是人否当知会众但见其形宁知心念所以世尊问阿难也。 唯然已见。 答云唯然我实已见。 阿难是诸人等。 二千声闻。 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 从今已去常复供养五十世界抹为微尘如是尘数诸佛如来。 恭敬尊重。 恭谦敬谨尊崇厚重。 护持法藏。 护持诸佛法宝之藏。 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 于最后身各成佛道。 皆同一号名曰宝相。 是二千人均蒙授记同一名号曰宝相佛。 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序品解。 寿命一劫。 一小劫也。 国土庄严。 依报之相。 声闻菩萨。 正报之相。 正法像法。 法住之相。 皆悉同等。 功行相类感报亦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 二千之众今于佛前住立一面。 悉皆与授记未来当成佛。 我今悉与授菩提记于未来世当得成佛。 所供养诸佛如上说尘数。 供佛之数如上所说五十世界抹为微尘如微尘众无数诸佛。 护持其法藏后当成正觉。 护持如上尘数诸佛法宝之藏后当成就佛果菩提。 各于十方国悉同一名号。 各于十方成等正觉皆同一号名宝相佛。 俱时座道场以证无上慧皆名为宝相。 是二千人一时成佛同坐道场以证无上甚深智慧名宝相佛。 国土及弟子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 种种化事国土弟子寿命劫数一一平等以德同故报无差别。 咸以诸神通度十方众生。 咸以智慧神通之力度十方界一切众生。 名闻普周徧渐入于涅盘。 名号闻望普徧诸方渐渐次第入于寂灭。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 新得记者。 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世尊慧灯明。 世尊智慧明明无尽方灯续明普照一切。 我闻授记音。 我等得闻授记之音。 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其心欢喜充满正报如得甘露之所见灌。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前药草品说时雨譬言此妙经普被一切虽与授记皆为声闻今此品中是为大众及以八部能于是经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乃至得闻一句一偈一时通记皆成佛道。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 佛因药王告诸大众。 药王汝见是大众中。 现前法会大众之中。 无量诸天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如序品解。 求声闻者。 求四谛法成阿罗汉。 求辟支佛者。 求因缘法及观如幻缘觉独觉名辟支佛。 求佛道者。 求最上乘愿成佛道。 如是等类。 三乘之人。 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 在于佛前得闻妙法。 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 下至但闻一句一偈乃至闻经一念心中生欢喜者。 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记是等皆当得道。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 上明佛在下显灭后。 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 闻是妙经一偈一句一念之间起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我皆与授成佛之记。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 信心受持对文披读离文暗诵随义解说纸素书写此之妙经下至一偈。 于此经卷敬视如佛。 敬重经卷视同于佛。 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 缯彩为盖及以幢幡。 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 下至但尔合掌致敬。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 是诸敬信供养经人。 已曾供养十万亿佛。 宿曾供养诸佛世尊。 于诸佛所成就大愿。 于佛之所已曾成就广大志愿。 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盖欲愍念诸众生故而生于此世间人中。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佛语药王若复有人如此问时。 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当示他云敬信持诵书写供养如是之人于当来世决定成佛。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上说传经下明供养。 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 如前。 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 如是之人一切世间众生之类所当瞻敬。 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 以无佛时是人补处代佛宣扬应以佛供而供养之。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 既于妙经生大信解则知斯人是大菩萨。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能成就阿耨菩提。 哀愍众生愿生此间。 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广大敷演分别解说如是妙经。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随分受持所护功德尚且无量何况全部具足受持及以种种上妙香华缯盖幢幡而为供养。 药王当知是人。 当知如是持供之人。 自舍清净业报。 自当生于清净佛土舍彼胜报生于阎浮。 于我灭度后。 当释迦佛灭度之后。 愍众生故。 愍念一切众生之故。 生于恶世。 此娑婆界多不善聚故云恶世。 广演此经。 广为众生演说此经。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 是受持经善男善女。 我灭度后。 当佛灭后。 能窃为一人。 有能私窃为于一人。 说法华经乃至一句。 下至极少一句之义。 当知是人则如来使。 当知如是说经之人则是如来法华之使。 如来所遣。 乃是如来之所津遣。 行如来事。 行于如来化法之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窃为一人功德极大于众广说其功莫等。 药王。 上明持经功德甚多下显谤毁罪报极重。 若有恶人以不善心。 有诸恶人起于毒念。 于一劫中。 经历许时。 现于佛前。 于现在世当佛面前。 常毁骂佛其罪尚轻。 心恶时长面骂于佛罪固非轻云尚轻者反显谤毁持经之人罪报极重。 若人以一恶言。 下至但出一句恶语。 毁訾在家出家。 在家之人善男善女出家僧尼及沙弥等。 读诵法华经者。 四众读诵法华之者。 其罪甚重。 由谤人故退他道心教法不行所以罪重。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 其有若人读是经者。 当知是人。 当知如是持经之人。 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经说妙行名佛庄严是人以此自严其身。 则为如来肩所荷担。 则是如来传法之使乃为如来肩所荷担持佛正法转化众生令得正见则是荷负诸佛如来大重担者。 其所至方。 其持经人所至方土。 应随向礼。 应当至心随方向礼。 一心合掌。 一心不乱合十指掌。 恭敬供养。 恭谦敬谨志诚供养。 尊重赞叹。 尊崇贵重赞咏称叹。 华香璎珞粖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 如前具解。 人中上供而供养之。 以诸人间上妙之供而供此人。 应持天宝而以散之。 此勤诸天散华献宝。 天上宝聚应以奉献。 天上所有宝物积聚应当奉献是持法者。 所以者何。 所以如此兴供养者其意云何。 是人欢喜说法。 欲勤是人欢喜说法。 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每一昼夜分为三十须臾盖言闻法少时之间由信心故精义入神便能究尽佛菩提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 若欲住心于佛正道成就无作自然智慧。 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 常当勤供持法华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 有人欲得疾成诸佛一切种智中道正慧。 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 当持此经并供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 若人能持是法华者。 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 当知是人为佛之使愍及众生。 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 诸有能持是经典者。 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 舍己净土生浊世中。 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 当知是人非业报生乃自在意欲生此中。 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 能于恶世说无上法。 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 如前已解。 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 佛灭度后浊恶世中持此经者。 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 敬持经人如佛无异。 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 所以设供意欲须臾得闻是经究竟大事。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 若于灭后能持是经。 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佛遣生于人道之中代佛行事。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 经于一劫怀不善心。 作色而骂佛。 作嗔怒色而骂于佛。 获无量重罪。 是骂佛人获罪无量。 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 有读诵持是法华者。 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 须臾骂是持经之人罪复过彼经劫骂佛。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 有人为求佛之道故经于一劫。 合掌在我前以无数偈赞。 合掌住于如来之前以无数偈赞叹于佛。 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 以赞佛故得多福德。 叹美持经者其福复过彼。 叹持经者功德过于赞叹果佛。 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 八十亿劫表于八识妙色即是香华等物妙音即是种种音乐以诸世间最妙色声。 及与香味触。 妙香妙味及与触尘。 供养持经者。 当以是等供持经人。 如是供养已。 作如是等修供养已。 若得须臾闻。 若于须臾得闻妙经。 则应自忻庆我今获大利。 则当自心生大喜庆我于今日得获大利。 药王今告汝。 佛召药王我今语汝。 我所说诸经。 我成道来所说诸经。 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而于此部法华经中更无与等最为第一。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 如序品解。 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 再语药王我平日间所说经法无量万亿。 已说今说当说。 若已说竟若今现说若当来说。 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当念成佛功高难信说佛知见义深难解。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 此法华经是诸世尊秘密要妙功德法藏。 不可分布妄授与人。 不可容易分布世上妄付与人恐生轻谤翻成损恼当择其可然后授之。 诸佛世尊之所守护。 经说诸佛所行之处一切如来之所守护。 从昔已来未曾显说。 我从昔日成道已来为机劣故未曾显说但以方便密为说之即经云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 如来在世人尚不信多怀怨怒及以憎嫉即譬喻品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况灭度后。 佛世尚尔况复灭后。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 于释迦佛入灭之后。 其能书持读诵供养。 其有能书持诵供养。 为他人说者。 为一切人而演说者。 如来则为以衣覆之。 若非道力岂解弘经能行忍辱精进不解则披如来忍辱之衣。 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 余方诸佛咸敬是经能持是者得佛护念。 是人有大信力。 是说经人有于广大信心之力。 及志愿力。 及以立志发愿之力。 诸善根力。 过去久植善根之力。 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 一切如来悉皆栖宿究竟一乘寂灭场地今此行人安住法华功德海藏故云共宿。 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手表权智头表实理从如来说方便之义入于佛乘究竟之道则为已得手摩其头。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之处。 若人流通有是经处。 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 以为供养。 不须复安舍利。 大凡起塔本为奉安佛之舍利所以不须安舍利者意见下文。 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 经明妙理理性清净即是如来清净法身有是经处便为是塔经文即是佛之舍利即经云如人志心求佛舍利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此之宝塔应以是等而为供养。 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 若人见塔顶礼供养。 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敬信人去道甚近。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 以见有人若在家士女出家僧尼行菩萨道者。 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 如上四部虽则受行菩萨之道而于法华不得见闻受持读诵。 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 当知此辈未是善能行菩萨道。 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得其要道乃曰善行。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 发心欲求佛之道者。 若见若闻法华经。 眼见耳闻如是妙经。 闻已信解受持者。 见闻敬信是入道缘。 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根种熟故近于佛慧。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 如人渴乏欲须凉水。 于彼高原穿凿求之。 于佛境上寻求理味如向高原凿井求水。 犹见干土知水尚远。 干土喻于方便渐教干慧之地干有其慧未得理水初心菩萨游于理外如见干土。 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逐渐见泥。 加功不已住内凡位如见湿土至十回向如见冱泥。 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修行至此位隣渐教初欢喜地圆教菩萨登住之位心不狐疑故云决定去圣非遥故云必近。 菩萨亦复如是。 合上喻也。 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 如此之人全未染指。 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 如见干土。 若得闻解思惟修习。 如前喻中加功不已。 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渐得见湿土冱泥。 所以者何。 有何所以须弘法华。 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 一切菩萨修菩提法皆属此经之所统摄不闻妙法滞在权门。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未说法华三乘隔历方便门闭各自修持来至法华开显佛性点前权乘即菩萨道认仆为子方便门开会诸渐教同入圆顿示一切人真实之相。 是法华经藏。 是法华经一实相理人人本具未蒙开显而不得知犹如伏藏。 深固幽远。 明佛至理无上菩提故名为深是决定义不可破坏名坚固法其理微密隐而难见故名为幽以凡望佛隔于十果故名为远。 无人能到。 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六道三乘莫能䟦及是故经曰无人能到。 今佛教化。 今佛开显教化一切。 成就菩萨。 成就一乘大菩萨道。 而为开示。 而与开发示一乘相。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 乍闻说圆其理深妙而心生疑惊恐怕怖。 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 如彼八千初发心者。 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 闻圆妙教反为魔说。 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如彼五千退席之者。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 此一节经教善男女灭后弘经。 云何应说。 此问起也答见下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 教行四法。 入如来室。 令起慈悲。 着如来衣。 令行忍辱。 坐如来座。 令住法空。 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尔信解人入室着衣坐座说法乃可得也。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 于诸一切众生分上以慈心故除诸忧恼与其快乐以悲心故方便救济拔其苦厄如是之心能容一切名慈悲室。 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以柔和故不恼于人以忍辱故不思报怨有惭有愧名为着衣。 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了一切法悉皆空寂安然不动名为坐座。 安住是中。 住于慈忍法空之座。 然后以不懈怠心。 虽能慈忍了法性空若还懈怠弘经是难故经云以不懈怠心。 为诸菩萨及四众。 所为人也。 广说是法华经。 所说法也。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 谓于余国方便土中遣变化人为集听众如信解品密遣者是。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 佛神力故密彼诸人令来听法。 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 诸化人等以佛之力闻即信受无有违逆。 若说法者在空闲处。 约事则住空旷闲静无人之处约理则是摄心住定乐于空寂无生之地。 我时广遣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 来听法者八部之众皆如来力之所遣至。 我虽在异国。 佛虽应化在余国土。 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 说法之人心中了了解法义味即见如来清净法身住常寂光圆满报身居实报境千百亿身应同居土若昼若夜常在目前。 若于此经忘失句逗。 若复受持读诵讲说于此妙经句逗之中有所忘失。 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即于时中忽然省悟得见佛理无所遗忘是名如来还为解说令得句义皆悉具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 若人欲得舍诸懈怠应当至心听受此经。 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如是之经难得听闻信受之者亦是难得。 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 志诚求法如渴须水于彼高原穿凿为井。 犹见干燥土知去水尚远。 住干慧地知去理水尚且远在。 渐见湿土泥决定知近水。 位在内凡邻于圣位渐渐见理自知成佛无疑名为近水。 药王汝当知如是诸人等。 如是初心诸菩萨等。 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 未曾得闻如是妙经去佛智慧甚是遥远。 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若得闻是深妙经典是诸一切经中之王。 闻已谛思惟。 闻是法已谛心思审。 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闻已能思思已能修当知是人近于佛慧。 若人说此经。 若复有人欲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 兴大慈悲。 着于如来衣。 行大忍辱。 而座如来坐。 住于法空。 处众无所畏。 处大众中无所畏心。 广为分别说。 广为一切分别演说。 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 入室披衣坐座演说方名如法。 若说此经时。 若复说此妙经之时。 有人恶口骂加刀杖瓦石。 有人前来恶口秽骂加以刀杖瓦石捶打。 念佛故应忍。 此等违恼境界现前当念佛故忍此诸恶。 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 云何念佛当思如来昔于无量千万亿土示现清净能忍诸恶毁赞不动坚固之身。 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 如本门中常不轻是。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 若佛灭后有说经者。 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 即前四众。 供养于法师。 恭敬供养于说法师。 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 诱引化导诸众生等令集一处听说妙法然佛所遣诸化人者即前文云是人自舍清净业报愍众生故生此间者。 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 人来兴恶加诸毒害。 则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 即遣上所辩化善人为之方便而作卫护。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 独自处于空闲之地。 寂莫无人声读诵此经典。 其处阒静无人音声在彼读诵是妙经典。 我是时为现清净光明身。 寂寞之处无有人声清净身也读妙经典见佛智慧光明身也清净即法身光明即慧身修性泯合随处现形即应身也因静读诵得见如来三德法身。 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 若于经文有所忘失如来慈力密被其人自然通利忆持不失。 若人具是德。 若人具此清净德行。 或为四众说。 或于四众为说妙法。 空处读诵经。 或在空处读诵是经。 皆得见我身。 皆得见于如来法体光明妙身。 若人在空闲。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静处之人。 我遣天龙王夜叉鬼神等为作听法众。 八部之众誓护佛法今此法师读诵讲说故佛遣之作听法众。 是人乐说法分别无障碍。 是说法师在众讲演善能分别乐说无碍。 诸佛护念故。 以得诸佛护念之故。 能令大欢喜。 能令听众生大欢喜。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 若能亲近说法之师速得成就菩萨之道。 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若能随顺从是师学则于经中得见三世恒沙诸佛不离本心。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过去久劫多宝世尊临灭度时告诸大众有欲供养我全身者应当发心起一大塔十方世界说法华处我之宝塔因听经故踊现其前为作证明今由此土佛说是经大耳遥闻故从地涌。 尔时佛前。 尔法师品说竟之时。 有七宝塔。 以七珍宝而为大塔即是表显七善法财。 高五百由旬。 塔表法身高五百者五分功德之所修成。 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纵广即说塔基之相竖纵横广二百五十约由旬量该一万里修成法身以戒为体声闻之戒二百五十今开小乘同归作佛戒定慧三相由而生故说塔基其量如是四威仪中皆具是数故云纵广二百五十。 从地涌出住在空中。 约相易见若表法者从心地中之所涌出住于究竟大涅盘空。 种种宝物而庄校之。 万善功德而为严饰。 五千栏楯。 横者曰栏竪者曰楯即宝塔上防闲之具五千即表遮防五道。 龛室千万。 塔上所有龛穴宝室其数千万即表行人之所住处无量法门。 无数幢幡以为严饰。 幢表镇静幡表皷动静即是定动即是慧定慧均等名善庄严。 垂宝璎珞。 以众宝珠结为璎珞处处垂下即表智珠垂诸方便教化众生。 宝铃万亿而悬其上。 以宝为铃悬于塔上微风吹动出妙音声以妙宝音发于报体随其扣击接物利生。 四面皆出。 塔之方面。 多摩罗䟦旃檀之香。 多摩罗䟦此云性无垢无垢旃檀即绝妙香实行内充净无瑕翳如牛头山性无垢香。 充偏世界。 德行之人香闻十方故云充徧。 其诸幡盖。 其诸宝幡及以宝盖顶上庄严表佛功德。 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 若表法者金性坚刚表坚固智银性洁白表清净行琉璃映彻表明了智砗磲圆转表委曲心码碯杂色表万行心真珠圆明表巧慧心玫瑰即玉表温润心众德庄严五分法塔是故名曰七宝合成。 高至四天王宫。 四天门王居须弥腹宝塔高故齐于天宫四念护心如天。 三十三天。 须弥四峯各有八天帝释居中成三十三若表法者即喻菩萨五十二位住行向三名为三十十地圣人名三十一等觉菩萨名三十二如来妙觉名三十三。 雨天曼陀罗华供养宝塔。 诸天雨华供养宝塔表心善行庄严法身。 余诸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千万亿众。 在事相边即是八部若表法者岂外一心天龙二部即是善心余夜叉等总是恶心善根胜故摄诸恶念无数亿万化而为善。 以一切华香璎珞幡盖伎乐供养宝塔。 以诸供施而供宝塔。 恭敬尊重赞叹。 覩相生善起恭敬心尊重宝塔而兴赞叹。 尔时宝塔中。 是诸天人设供之时。 出大音声。 塔中忽然出大妙音。 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 如是赞叹释迦世尊。 能以平等大慧。 能以生佛本性平等佛之知见广大智慧。 教菩萨法。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上妙之法。 佛所护念。 此之大慧是一切佛清净心中常所护念。 妙法华经。 生于妙果妙法华经。 为大众说。 与诸大众分别演说。 如是如是。 谓释迦尊慈悲方便如是如是为众生说。 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如释迦尊之所说者一一皆是真实之语。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 如前。 又闻塔中所出音声。 如善哉等。 皆得法喜。 皆于如来妙法之中得大欢喜。 怪未曾有。 众皆惊异谓未曾有。 从座而起。 将欲请问是塔因缘故从座起。 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先加恭敬合掌问讯然后退身立在一面。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名大乐说。 众中上首大菩萨也智慧深故善说诸法名大乐说。 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心之所疑。 众见宝塔不知何谓怪未曾见所以心疑菩萨知已故为请问。 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 因何等缘。 有此宝塔从地涌出。 欲知自来。 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又于塔中发出赞叹大妙之音。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 因问故答。 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 诸佛入灭化火焚身分布舍利为众结缘多宝入灭不曾化身临终付嘱令众起塔供养遗体为欲证经所以佛答塔有全身。 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只世界。 久远劫前东方世界。 国名宝净。 国中清净多诸宝物。 彼中有佛号曰多宝。 彼宝净国佛号多宝。 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 因地之时曾发大愿。 若我成佛灭度之后。 若我得成无上佛道入灭之后。 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 应十方国说是经处。 我之塔庙。 我之所有七宝塔庙。 为听是经故。 为听如是法华经故。 涌现其前。 即当涌现其佛之前。 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因心如是。 彼佛成道已。 既成佛已。 临灭度时。 化缘已毕临欲终时。 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 语诸会众出家弟子。 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 有欲供养我之全身。 应起一大塔。 以藏佛身。 其佛以神通愿力。 以大神通誓愿之力任持其身。 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法华经者。 十方佛土在处有说法华经者。 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 随处应现。 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 全身出现赞善哉者酬宿愿故。 大乐说今多宝如来塔闻说法华经故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 说其来意令众得知。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 以如来神力者愿藉佛慈非自己力而能得见。 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愿见古佛多宝之身。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 佛告乐说彼佛宿有深重之愿。 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 塔为听法出现之时。 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 其欲以我塔中全身示于会上四众之者。 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 彼现在世说经之佛分身在于十方世界广说诸法度众生者。 尽还集一处。 直待分身一时集已好自一身分千百亿今此所集摄多归一故云尽还。 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然后我之塔中全身乃出现也。 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汝欲见此多宝佛身我当应集分身诸佛。 大乐说白佛言。 乐说闻已重白佛言。 世尊我等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所以欲见为修供养。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 如来欲集分身诸佛故放中道白毫光明。 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 因光照故众皆得见五百万亿以表菩萨五位真因恒沙诸佛即诸净念。 彼诸国土皆以颇梨为地。 颇梨地者即善净心。 宝树宝衣以为庄严。 宝树即是菩提树王宝衣即是柔和忍辱。 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 菩萨即是念念之心。 徧张宝幔宝网罗上。 宝幔即是慈悲所覆宝网即是戒珠所网。 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 彼一一佛皆出大音演说诸法。 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徧满诸国为众说法。 彼一一土皆有菩萨充满其中各为其众而演说法。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方位有十光照东方所见如是例余九方光所照处其相亦然。 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与东方同。 尔时十方诸佛。 十方分身释迦文佛。 各告众菩萨言。 各语座下诸菩萨言。 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 光既照彼知意故来。 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并欲供养多宝佛塔。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 欲集诸佛故释迦尊以神通力先净其土。 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 释迦世尊实报之土净如此为欲化度顽恶众生故现五浊同居秽土今欲说实所以现起清净国土众宝庄严。 无诸聚落村营城邑。 男女混居名为聚落今实报土纯诸男子无有女人故无聚落及以村坊营塞城郭郡邑之相一时皆无。 大海江河山川林薮。 海与江河喻诸乘人浅深之智山静川流即喻定慧林薮即喻诸觉枝林今现实报同归一实诸相皆无。 烧大宝香。 修大功德名烧宝香。 曼陀罗华徧布其地。 表修善因无遗缺处。 以宝网幔罗覆其上。 菩萨所行慈悲为首故云宝幔之所徧覆成佛之行非戒不立故云宝网罗覆其上。 悬诸宝铃。 铃有音声以表说法。 唯留此会众。 独留此会听法之众。 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以佛神力移余一切天人之众置他土中。 是时诸佛。 十方分身释迦牟尼。 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 各佛但带一大菩萨以为给侍。 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 此方现土宝树之下。 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 即表五分功德法身。 枝叶华果次第庄严。 枝喻事相一一相中复有多别喻如叶也开华表因成果表智如次进修用严法体。 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 树是愿行座表空寂安详其理名为坐座高五由旬即五忍位。 亦以大宝而校饰之。 坐是空法今云宝饰即表不空如来之坐。 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加趺坐。 既到此已各坐宝座。 如是展转徧满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展开转转坐去徧满一化三千之界。 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但坐东方所分之身徧三千界独自未尽。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 为欲安座容纳诸佛。 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 言八方者此约横徧但变四方及以四维不涉上下二百万亿八方皆然总成一千六百万亿三千世界。 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 以清净故无四恶道。 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唯留会众移余天人。 所化之国。 所变化土。 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枚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 并如上解。 及目真隣陀山。 此云石山。 摩诃目真邻陀山。 此云大石山。 铁围山。 四大洲外有山围绕名小銕围。 大銕围山。 大千界外有山围绕名大銕围。 须弥山等诸山王。 须弥此云妙高须弥之外有十大山围褁须弥名诸山王悉无是等。 通为一佛国土。 以诸所变恒沙大千通为一国。 宝地平正宝交露幔。 于露地上以宝为幔。 遍覆其上。 徧皆遮覆。 悬诸幡盖。 义如前解。 烧大宝香诸天宝华徧布其地。 如前。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座故。 为分身佛。 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 如是三变八方净土初则一大千界次则千六百亿更加今数通计三万二千亿那由他国方能容尽十方世界分身诸佛。 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 无四恶道。 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銕围山大銕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徧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徧布其地。 并如前解。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 东方一面自有如是恒沙国土分身之佛。 各各说法。 各于其土而演说法。 来集于此。 是东方佛来集娑婆。 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 所变之土。 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徧满其中。 言分身佛徧满八方。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 一如东方。 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 皆遣所带一大菩萨作礼致敬问讯如来。 各赍宝华满掬。 满衣裓也。 而告之言。 语侍者言。 善男子汝往诣耆闍崛山释迦牟尼佛所。 各遣至于灵山会上。 如我辞曰。 代佛传言。 少病少恼。 少有疾病及以烦恼。 气力安乐。 气力充盛心安乐不。 及菩萨声闻众悉安稳不。 已礼如来次问大众。 以此宝华散佛供养。 先供养讫后方传旨。 而作是言彼某甲佛。 虽是释迦之所分身而一一佛各有名号故云某甲。 与欲开此宝塔。 所以来者为欲开塔示此大众。 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一佛既尔诸佛皆然。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 佛见分身安坐已毕。 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 闻诸佛语所愿皆同。 即从座起住虗空中。 将欲开塔而塔高妙若非升空云何可得所以起身住立空中。 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 当时在会诸四众等见佛离坐故皆起立合掌一心瞻仰于佛。 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 用右指者表于权智。 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佛开塔户作大音声如去关钥开大城门。 即时一切众会。 在会之众。 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全身不动如禅定入。 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 塔初现时已甞赞叹今塔户开重复说赞故曰又闻所以叹佛为快说经。 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 言我此来为听经故。 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 众见久远已灭度佛发如是言昔所未见故叹希有。 以天宝华聚。 以诸天上宝华之聚。 散多宝佛。 因见多宝散华致敬。 及释迦牟尼佛上。 因释迦故得见多宝所以散华供释迦佛。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 多宝分座命释迦坐。 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 请释迦佛就于宝座。 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加趺坐。 因多宝请所以入塔安坐半座。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 释迦多宝。 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远见二尊坐于宝塔。 各作是念佛坐高远。 以在远故虽欲亲近而不可得所以作念。 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虗空。 众愿佛力接引住空。 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虗空。 佛慈悲故如其所愿以神力接咸住空中。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 释迦佛出大妙音声徧告四众。 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 佛将示灭普告大众劝募流通正是其时。 如来不久当入涅盘。 化事将终欲归元寂。 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所以劝召正欲以此妙法华经付托得所免致湮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主世尊虽久灭度。 大圣法主万德世尊虽已久灭入于涅盘。 在宝塔中尚为法来。 在于七宝妙塔之中尚为听法得得远来。 诸人云何不勤为法。 汝等诸人云何之故不能精进勤求大法。 此佛灭度无央数劫。 言佛灭久不可计劫。 处处听法以难遇故。 处处化往听说妙法以法高妙难得遇故。 彼佛本愿我灭度后。 彼多宝佛本发誓愿于我此身灭度之后。 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处处所去曾无他事常为听法。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 此指十方分身诸佛。 如恒沙等来欲听法。 数如恒沙来为听法。 及见灭度多宝如来。 及为欲见久灭多宝。 各舍妙土及弟子众。 各各诸佛土舍及众。 天人龙神诸供养事。 四众供事一时舍去。 令法久住故来至此。 为住法故咸集于此。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 释迦为欲坐十方佛故现神通。 移无量众令国清净。 移天人众置于他土严净其国。 诸佛各各诣宝树下。 诸佛各诣此宝树下。 如清净池莲华庄严。 以池喻国以莲喻佛。 其宝树下诸师子座。 诸宝树下师子之座。 佛坐其上光明严饰。 诸佛坐于师子宝座光明炽盛严饰妙好。 如夜暗中然大炬火。 众生在迷如夜暗中诸佛光耀如然炬火。 身出妙香徧十方国。 诸佛身香充徧诸处。 众生蒙熏喜不自胜。 众生蒙佛香气所熏各各欢喜不能自胜。 譬如大风吹小树枝。 风喻佛香枝喻机见。 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以如是等善巧方便令得正法久住于世。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 告诸会众如来灭后。 谁能护持读说斯经。 谁能发心护持读诵解说斯经。 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今日自当于佛之前发深重愿。 其多宝佛虽久灭度。 其多宝佛虽则久已入于灭度。 以大誓愿而师子吼。 以其宿世大愿力故于宝塔中作师子吼。 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化佛当知此意。 多宝远来我身现在十方分身咸集此土本为何事当知如是深切之意。 诸佛子等谁能护法。 召诸大众谁能为我谁持正法。 当发大愿令得久住。 事行如彩愿力如胶彩色无胶则不坚固唯胶无彩文相不彰有愿无行但是虗言有行无愿则不坚久行愿相资方能成事欲护法者故佛劝令当发大愿可使正法久住世间。 其有能护此经法者。 其有能佛子护此经。 则为供养我及多宝。 斯经中说佛及多宝所行之事随佛所行名供养佛。 此多宝佛处于宝塔常游十方。 此佛世尊在宝塔中常游十方诸佛国土。 为是经故。 皆因为此法华经故。 亦复供养诸来化佛。 亦为奉供诸十方来分身化佛。 庄严光饰世界者。 即指化佛为严饰者佛国之中以佛菩萨而为庄严光饰世界能令见者发欢喜心。 若说此经则为见我多宝如来及诸化佛。 若有人能读说此经深解义趣见佛法身则是得见释迦多宝及以分身诸来化佛。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 告诸会众善男子等各各谛听善自思惟。 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此护持经是一难事若非忍厚勤加精进其孰能之宜当勇猛发大愿誓以为基本。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 诸方便教三乘经典其数甚众如恒河沙。 虽说此等未足为难。 虽能说此方便三乘不了义教未为难也。 若接须弥。 若以手接须弥卢山。 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 此举世中人所难者皆不为难唯此恶世读说斯经是则是难。 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 如佛按指大千世界咸悉震动以至掷向他方国土此乃化现神通边事不及弘经。 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 无色界天名为三界有为之顶若人立心于有为顶为诸大众演说无量三乘方便不了义经亦未为难。 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佛灭浊世说此法华是则为难。 假使有人手把虗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 虗空无相不可把捉纵能手把亦不为难。 于我灭后若自书持若使人书是则为难。 若佛灭后人根劣弱能弘此经胜把空者。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 梵天依空今以大地安足甲上而升于彼亦非难也。 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灭后恶世暂时之间能读此经胜持地者。 假使劫烧檐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 劫烧起时负干草入而不被焚固为难矣而亦非难。 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 末劫持经下至但为一人而说亦胜负草入劫烧者。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八万四千佛法藏者如来说法三百五十会一一会中皆具六波罗蜜三六十八计千八百又五六三百总成二十一百一一皆破四大六尘成二万一千约贪嗔痴及等分三毒各具二万一千总成八万四千十二部经者一长行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议佛所说法虽则无量圆摄所归唯十二部经若持此等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得六神通。 令彼听众获六神通得阿罗汉。 虽能如是亦未为难。 说虽高妙而其听众但得小果未为难也。 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 若听斯经请问义趣如说修行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为难也。 若人说法令千万亿无量无数恒沙众生。 若说法人能度如是无数众生。 得阿罗汉具六神通。 六通之义如药草中。 虽有是益亦未为难。 虽有如是小乘利益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若持此经为诸人说则令其人得无上道是则为难。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 我为众生得佛道故分身徧满十方国土从始成道以至于今广说无量诸余经典。 而于其中此经第一。 于余无量诸经典中此法华经最为第一。 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法华经体是佛法身能持是典则为见佛。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 告诸会众于佛灭后。 谁能受持读诵此经。 问诸众等有谁勇猛能任此责。 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当于佛前自发深誓。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 此经最难若暂持者佛及诸佛悉皆欢喜。 如是之人诸佛所叹。 如是末世持法华者常为诸佛之所赞叹。 是则勇猛是则精进。 能为难事则名勇猛一心不倦则名精进。 是名持戒行头陀者。 持诸戒行即菩萨道行头陀行即入佛乘。 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则是速得无上佛道。 能于来世读持此经。 能于未来读诵受持此经典者。 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则为真是如来之子住于慈悲淳善之位。 佛灭度后能解其义。 佛灭度后于此法华善解义味。 是诸天人世间之眼。 则是世间人天眼目。 于恐畏世能须臾说。 于佛灭后恐怖恶世能须臾间为人演说。 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一切世间若天若人皆应恭敬供养是人。 妙法莲华经句解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