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经会疏条目卷下
迦叶品第二十四之一 会疏第三十一 单疏第十三(初纸已下)第五折摄涅盘用之下
此品大科诸师异解
此品与前品略有五异
破以佛性三世非三世分应法两身
今品断善生善二文一人两人异解(并)今解两取
旧云生善有接无明识义故成佛今家委破此义
善星权者义(旧云实者)
迦叶问善星为恶人不救所以
三子譬一代教机(玄一(十六)签一本(五十二)玄私一本(三十七)料简今文往见)
三田三器三病人三马三受施人譬
佛为菩萨及阐提功用无差
答善星记恶人问下引善星无信无慧无定往事文广
善星权者(上文)
佛此品时共迦叶往善星所善星即堕狱
善星无毫发善故为阐提
记善星堕狱为坏彼徒恶心
善星二十年间在佛左右
阐提断善之相
杀螘子得杀罪杀阐提无罪
目连记后事有相违佛不尔
阐提断善(付)破数人解
阐提断善有二(一有善可断二无善可断)
理外有信等五根阐提断之
杀阐提无罪等与施食相违(会疏十五同二十九)
阐提虽有未来善障未来故言断三世善
阐提不断佛性善义
如世间众生我性(付)三解
上云佛性非三世摄下云佛性未来相违会通
佛非三世摄而云未来义
阐提虽有孝慈善皆是邪恶无记
一切悉无决定性故有转根
佛听善星出家有二意
佛以知根力明知生善断善机
得人身具足正信如爪上土堕三途信邪见如十方地土
明说教不定故断善下
迦叶广举末代诤论难不决定说
佛为不定说所以(有五义)
于一名说无量名等三章具应有六句
涅盘一名具含众名
一义说无量名引帝释诸名(付)与前不同
帝释诸名翻名
无量义说无量名举佛诸名
具足八智三解(付)八忍八智法比数论异解
重释一义说无量名举五阴
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第一义说世谛世谛说第一义相
为五种众生不说五事是为人
利钝广略
正答执诤论下有二十一条
初明涅盘不涅盘诤论
说佛涅盘有五所以(一为诸仙 二为力士 三为纯陀 四为须䟦 五为世王)
佛为力士现通吹大石
提婆闍王恶逆之相
提婆失通堕天不死余势故
说如来不涅盘所以
二释有我无我诤论(付)数人萨婆多纯明无我论人昙无德明假我
真谛破招提用我无我破两病义
佛有时说有我(释尊因位善见王缘)
佛有时说无我
终不离阴文二解
三释中阴有无诤论
极善极恶无中有
佛为帝释别开修罗修罗鬼道但五不六
四明退无退诤论(付)数家论家异解
退缘有五事
罗汉以外缘生烦恼退失而实无退
瞿坻罗汉六反退失第七自害
五明佛身有为无为诤(萨婆多有为 僧只无为 成论两说)
六明十二因缘有为无为诤(付)萨婆多执有为僧只说无为
七明心常无常诤(付)萨婆多无常僧只成论相续常
八明五欲障道不障道诤(付)萨婆多障道僧只不障成论两向
九明世第一在欲界通三界诤(付)萨婆多等异执
十明施通三业不通三业诤(付)成论意地毗昙萨婆多三业
十一明有三无为无三无为诤(付)成论三无为同体是计无数人计异体
十二明造色有无诤(付)毗昙定有成论则无
十三明无作色有无诤(付)成论昙无德无作非色僧只总云无作
十四明心数有无诤(付)萨婆多异体一时起僧只说无心数提婆成论前后起
十五明五有六有诤(付)余部多五道犊子部说六道释论同之(大论(三十五纸))
修罗或天摄或鬼摄
一有二有乃至二十五有等
十六明五戒八戒具受不具受诤(付)萨婆多具受乃得成论不具亦得
无分一分二分多分满分优婆塞
十七明犯重失不失诤(付)四卷毗昙失舍余部多言不失
十八明一乘三乘诤(付)诸部无此诤大乘所谈故
三乘同归一乘为非(付)料简大论云声闻成佛不成佛非论义者所知
十九明佛性离众生即众生诤(付)诸部无之近代所计即离
二十明犯四重人有佛性无佛性诤(付)开善冶城异解
二十一明有十方佛无十方佛诤(付)萨婆多明无(僧只明有成论一世界无多世界有)
世无二佛国无二主
迦叶品之二 会疏第三十二 单疏第十三(二十纸已下)三答结问下
种种诤讼佛境界非二乘所知
生疑心者坏无量烦恼(付)疑是解津复是惑本十使中疑非解津
烦恼如须弥山二解
简疑执相(有六番问答)
明断善根人相下
断灭见言无布施业(有六复次)
起断善见者多在阎浮三洲
言无父母(有六复次)
行善生三恶行恶生天人皆由临终一念
言无因果(有三复次)
言无圣人(有九复次)
阐提断善根所以
断善人还生善时节有二时(入地狱时出地狱时)是约利钝中根应在中生
阐提断现善不断过未故还生善
迦叶问佛性三世非三世(并)可断不可断
佛性有六(一常 二真 三实 四善 五净 六可见)
佛有四种答(一定答 二分别答 三随问答 四置答)
重释分别答举佛性六事后身七事
佛性三世非三世义
如来后身九住八住五住等佛性不同
佛性五事六事等随位不同所以异解
置答有二(一置而不答 二反质答之)复二种(一遮止 二莫着)
明因佛性生善下
约因果五阴明佛性三世非三世
因果佛性(付)五味譬
明佛性中道义下
佛性非内非外
妙乐明中道佛性遍一切处义
双非者复应双是
破非情无佛性义
说佛性非内非外中道有多义
佛性非有非无中道义
佛性亦有亦无(付)种子中亦有果亦无果譬
约乳酪譬广破执见
约盐咸譬破执见
约诸法广明中道下
随自意等三语
随自意语引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随他意语引长者称幻等
随自他意语
约今教明三语相(止私三本(十一))
十住虽知自成佛不知他成佛故名小见
广略随自意语
七种随自意语 (一因语 二果语 三因果语 四喻语 五不应说语 六世流布语 七如意语)
有无随自意语(付)如来佛性有二(一果德是有 二烦恼是无)举二十二双法例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说后身菩萨尚不解况二乘余菩萨
佛昔与弥勒论世谛身子等不知(付)此说处二解(玄私三本(二十八))
佛说世谛声闻不解二解
阐提善人相对佛性有无四句分别(付)旧释今解
恒河七种众生
此涅盘河有七种众生
合第一常没(付)恶法住有六恶果有三
合第二暂出还没(付)有四善事得恶果
信不具足戒不具足多义
威仪戒从戒戒求戒舍戒名义
闻不具足
施不具足慧不具足
十二部中信六部不信六部二解
暂出还没人提婆瞿伽离等
三合得住人(付)此位今品与师子吼品不同(会疏第三十二三纸)
得住人舍利弗目连等
得住义
如坻弥鱼(补注七二纸)
涅盘河中四人得涅盘生死河中唯第七佛一人得涅盘相违料简(单疏十三(三十五纸))
迦叶品之三 会疏第三十三 单疏十四(初纸已下)辨行法下
不净观念处观因缘观暖法观
杂心三度门地持五度门
迦叶料简暖法名义
色界发暖法观(付)三义
佛弟子缘谛观修欣猒外道但约地
暖法名义体相
暖法有为而能发无漏义
暖法报得色五阴(付)数论二解
得暖法人七十三种(付)三解
通三界为七十三人二解
合第四观四方人下
顶法至第十六心五人名观四方
实论顶法但行阴云五未免阴故
师子吼四方譬四果今譬四谛
见惑如四十里水余在者如一毛滴
断三结名须陀洹(一我见 二非因见因 三疑网)
须陀洹梦八十八头蛇死
三结惑中是重又摄诸惑
恐众生退失故佛方便说三结
须陀洹观四谛得四事
须陀洹者修习无漏义
有顺流逆流从逆名须陀洹
须陀洹名实通佛从初初果得此名
须陀洹亦名菩萨亦名觉
须陀洹受生利钝三根不同(止私六本初)
䱜鱼有四事譬须陀洹四事
首罗长者闻魔王说五谛等不信
得初果故名须陀洹义
二果不名须陀洹所以
十六行有共不共(付)三解
无漏十六行二种(一向果二得果)数论异解
须陀洹缘四谛阿那含缘一谛
合第五徧观己行下
斯陀含果摄那含向(并)斯陀含向(付)斯陀含向不摄初果所以
合第六行已复住下
二种那含(并)五种六种七种那含
今经文但明九般不言身证及转世三义
现般极利根
上行般二(利根或受二身钝根或受四身)
上行般行别相
中般涅盘(付)有四种心(付)二解
受身般不行般
上流般(初约色界 次约色无色)委分别
从初禅至尼吒灭等非上流摄
熏禅得名数论二解
中般者不现般有三所以(一羸劣 二乏众缘 三喜作世务)
欲界有中般色界无中般所以
上界亦有初入等义
中般有上中下三种
合第七到彼岸(付)喻龟水陆空行
七种众生不离涅盘佛性水
七法佛性合七种人总合别合
世间有七种果(一方便果 二报恩果 三亲近果 四余残果 五平等果 六果报果 七远离果)各有近远二因
世间有生因了因涅盘唯了因无生因(付)涅盘亦义为生因而实是了
沙门那沙门果义
结罗汉支佛(付)支佛因摄第五第六
结菩萨佛(付)菩萨属果义
明没出两人
七人皆不修身戒等文他解文解
七种人或一人具七或七人各一
邪说谤三宝相
佛性者不名一法十法百法等文
众生佛性如虗空义
不云佛性有云佛性常所以
佛性虗空非内外无罣碍
非如来非涅盘非佛性
墙壁瓦石无情非佛性文(付)此说为末代权机者实世间相常
涅盘等对非涅盘等虗空无对故但名无(付)是互显义
迦叶以四大有例难虗空应有佛不答之所以
涅盘有十五句故有虗空无之故无
破外道诸执下
破空是光明破空是住处
破空是次第破空在三处破空是作法
破空在无碍处双破两执
重破空住处(并)例破五大
明习解除惑无争之用下
佛不与世间诤
菩萨具十法不与世诤
世智说有佛亦说有说无亦然
凡夫色无常如来色常义
智者观三漏相(并)不能观人
业报相对重四句
明观漏(并)因果报轻重等相
明凡夫果无常佛果常所以
明菩萨等解除惑下
欲漏有漏无明漏相(付)与上德王品三漏不同(会疏第二十)
无明为诸惑本(付)不善思惟亦诸惑本与无明互为因果
无明漏与诸漏不同
观漏因相(并)一身起多种烦恼所以
观漏果报相
三苦三无常文二解
料简无漏果报有无
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无漏实无果
无烦恼果相
迦叶品之四 会疏第三十四 单疏十四(二十五纸已下)从恶烦恼生恶果因果俱恶
雪山有毒草药王草譬
药王譬净梵行(并)众生有此行所以众生有二(一烦恼果是烦恼因 二烦恼果非烦恼因)
观五阴下(付)不观色识两阴所以(并)行阴过重故开二
观受体受因受果
一切善恶皆是受时是故先当观受
触因缘(付)识想无明为触等
触有三种(一无明触 二明触 三非明无明触)二解
观爱有二(一杂食 二无食)
观想下(付)非想阴行中想倒
观想体(付)想有三(一小 二大 三无量)
灭想受二心解脱(付)数论二解
佛说有二(或时因众生说闻者解法 或时因法说众生闻者解说众生)
虽说想受二灭摄一切可断
观想因想果相
凡夫有二想(一世流布想 二着想)圣人唯有世流布想
观欲体欲因欲果相
观业体业因相
业有二(一生业 二受业)
业有身口意三(身口二业名业名业果亦名期业意唯名业不名果亦名正业)
受想触欲是烦恼(付)数论二解
烦恼作生业不作受业(付)二释
观业果(付)果有四(一黑黑果报 二白白果报 三杂杂果报 四不白不黑果报)
无漏果唯果非报
无漏业不名白所以
十不善有三(上受地狱 中受畜生 下受饿鬼)
人十善有四(下生北州 中生东州 上生西州 上上生南州)(付)阎浮果劣今约修善为上上
观十二因缘下(付)十地为三道今长有为四
烦恼业苦有相对展转生四句
经本不同
十二句次第相生
五道皆苦(付)天上乐坏与地狱苦同
观三界皆苦
观苦因即爱无明是二(求身求财)又二(内外)
观苦果报即取
苦因大小乘不同(小乘业烦恼为苦因 大乘爱有无明为苦因)
爱无明各有内外二义
爱与取逆顺互为因缘
叹经下(叹教行佛三明是叹三宝)
涅盘经一切法之宝藏摄一切(付)二十五譬
四教断惑相(付)圆教同时断
叹行下(付)道品十想为菩萨行二义
三十七道品位(付)诸师异解
三十七品为净梵行之宗
有漏法颠倒故不为净梵行
世第一有漏非倒而一心故不为梵行
众生五识不无净梵行
五识非倒(付)异解
三十七品其体九性
道品因缘能知九义
迦叶问九义佛赞叹为他问
初善欲为菩提根本
苦爱为本病宿食为本等
生因善欲为本了因不放逸为本
二释明触(有多释)
道定前说净根戒二释
三释摄受四释增五释念六释导七释胜
八释实九释毕竟
约法约人释九法
就譬明九法文二解
根因增三种不同
明十想观下
大品十想与今文有两异
十想前六中后三成初三正观义
离解脱想与灭想异三解
初无常想二(先麤次细)
色有十时差别(会疏十三止私五本(十七))
二苦想(付)无常故苦数论二解
三无我想四猒离食想(付)四食
食不净想亦实亦虗
比丘净乞食相
五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众生寿命复速坚疾天一息一眴四百生灭(付)成论云一念六十生灭会
释之二解
总叹六想(付)七想
略标后四想
迦叶以偈赞佛下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初发心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佛名大悲牛
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
唯有诸佛能赞佛除佛无能赞叹者
师子吼品明大慈此品明大悲义(单疏第十四(三十九纸))
憍陈如品第二十五之一 会疏第三十五 单疏第十五(初丁已下)此品对憍陈如四悉义
迦叶灭度阿难文殊未来故告陈如
此经翻译尽未尽(并)此品正说流通等诸师异解
前品摄恶用此品摄邪用
此品大分二(一正观二破邪)四悉义
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有十五科
常无常观约五阴明之有四义(一化道始终 二随物所宜 三结一经首末 四诸法始终)
获得常色(付)诸师异解今家破佛无色义
今经文约别义破无常色得常色圆义即无常色是常色
明外道谋议下(文广)
诸外道指佛言狂人
诸外道往阿闍世王所求与佛捔力
列外道神通
阿闍世王与诸外道来至佛所
第一破闍提首那下难涅盘常法义(有多难)
佛通释下
二十五谛与百论有同有异(单疏十五(五六纸)会疏无文)
佛无二语虽说二语为了一语
首那归伏出家得罗汉
苦谛亦二亦一道亦然(付)二解
苦谛凡夫是二圣人是一道亦然
得罗汉果(付)权者实者异解(并)得正见位异解
第二破婆私吒下以四无难涅盘常义
佛答非三无同互无
三药治三病(付)譬不净等治贪瞋痴
病中无药药中无病(付)无漏中有惑无惑异解
婆私吒归伏得罗汉即时入灭佛命陈如令供养
色是无常解脱色常(付)二解
外道指佛称瞿昙与佛弟子称瞿昙其意不同(会疏十三十二又当卷三十六)
善来罗汉即具三衣自得罗汉须授衣钵
第三破先尼下(付)前卷有先尼同名异体先尼问有我无我三问佛不答默然三义
外道立我有三义(一立我是徧 二立我是一 三立我是作者)
破云我徧一切处(此下单疏异会疏释)
破云我是一亦破云一人一我
灯炷譬外道佛不同
破云我是作者
破余义下(一破见 二破受 三破知)
有我无我论议(有五番)
欢喜丸方
先尼归伏得罗汉果
第四破梵志姓迦叶氏下论身异命异等义(有五番)
梵志归伏经五日已得罗汉
第五破富那下破六十二见(付)六十二见二解
破不许约如来作二十计
富那归伏说譬得罗汉
佛性与众生先后有无
憍陈如品之二 会疏第三十六 单疏十五(十八纸已下)第六破清净下众生起六十二见所以
清净梵志归伏十五日后得罗汉
无明爱名故取有名新三解
第七破犊子梵志下梵志问善不善法佛答之
问佛法修行四众佛具答
在家得三果
诸经多明五百弟子是数方之言
外道归佛求出家四月试之不必一种
犊子出家后满十五日得初果诣佛闻法修习得罗汉入灭
第八破纳衣下(付)诸师分文不同数人身先烦恼后论人烦恼先身后
难身与烦恼先后一时义立诸法自性义难因缘生
佛答破自性义
答烦恼与身先后一时难下
身及烦恼俱无前后而要因烦恼有身
今经文约对治说因烦恼有身实无先后(妙乐私)
一时因果文诸师异解
外道佛法因缘不同
破五大性难
不破第八难二解
纳衣归伏出家得罗汉
五时破立次第不同
破十仙经文多含摄无常乃至圆常
第九弘广下弘广归伏(并)发迹显本
十仙权者实者异解
第十破须䟦下破须䟦章消文他解今解
佛大慈非但当时破执亦破未来邪
阿难为六万四千亿魔所娆魔变为佛像说种种法现通
阿难闻魔说惑乱所以
七方便数论二解
阿难受魔乱二义(并)河西五义
五百罗汉不堪给使但阿难一人堪给使
阿难三愿佛许之
阿难事佛二十年具八不思议
阿难具八不思议故称多闻藏
阿难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过去七佛侍者皆然
今叹阿难德所以(军疏无之)
诸菩萨有重任不堪付嘱阿难堪嘱累
长寿品云声闻不堪付嘱今付阿难三义
阿难佛从弟而经又直云吾弟欲论近
弘广菩萨当能流布三解
佛命文殊为阿难(并)魔说陀罗尼呪
今呪同新金光明第十地呪知阿难十地菩萨
十地肉身有虎狼等畏
呪非文字(此下圆澄私明禅家得意非疏文)
遣文殊所以(非疏文)
持呪者断五事表示(非疏文)
文殊奉命说呪魔王发心文殊共阿难来佛所
呪文不译而有五义(付)总持名义
兼化须䟦下
命阿难令劝须䟦(并)须䟦受阿难劝往缘
须䟦陀罗二翻(一好贤二善贤)
虽得五通未舍慢心(付)数论二解
须跋爱习未尽二解(并)烦恼习义亦二解
须䟦来问业行义
佛答难邪说责邪师
邪说虽说过去业不说现在业故为邪说
明过去业现在因缘正义
论得解脱义
欲调伏身先当调心
外道多作六行观今须䟦作八观
佛弟子八行观(并)须䟦八观无无我(止私六本九料简今文)
破须䟦非想谓涅盘
郁头蓝弗退非想作飞狸身
须䟦归伏下
若观实想(或作相)能断一切诸有
实相从境实想从智
无想之想名为实想(想字或作相)
实想义(并)实想异名
一第一义空依三智观得三种菩提
三乘同观第一义空等文(弘三中(四十四)引此章安释为被接之证止私三本(三十六)云疏都无决所引文者不审)
一生实相二生法界(弘三中四十四引此文为被接止私三本三十六玄私三本二十九往见)
大众得益(并)须䟦得罗汉
应有正付嘱文来未尽
涅盘后分更有三品北本有四品半
圆澄早谦回向
涅盘经会疏条目(终)
涅盘经后分卷上条目 唐若那䟦陀罗与会宁等译憍陈如品之末须䟦出家得罗汉
须䟦请住世佛不许须䟦入灭
大众悲叹佛止悲叹
佛叹须䟦宿世愿劝大众供养彼
须䟦荼毗时现十八变
遗教品第一佛劝大众示诸遗诫
一失人身难可追复
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阿难悲泣闷绝阿泥楼豆劝令作四问
佛叹四问答之
初答教化恶性车匿方
佛说十二因缘教化难陀缘
戒是汝大师(是答第二问)
佛灭后依四念处住(是答第三问)
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等(是答第四问)
佛灭后檀越所施佛物应造佛像调供具余事用者盗罪
佛在世灭后二人供养功德齐等
供养生身如来与供养全身半身乃至芥子计舍利功德正等
供养舍利即供养三宝
茶毗佛当依轮王茶毗方法
茶毗方法
起佛塔已复当起支佛罗汉轮王三塔
佛塔外起三塔所以
应于拘尸城外茶毗佛所以
当于城内四衢道中起塔
佛塔十三层支佛十一层罗汉四层轮王无层
佛灭后舍利平等分布
帝释请半身舍利佛不许与一牙
大众悲叹佛明三宝常住止叹
佛显胸臆令大众见金色身复升虗空二十四反
佛劝大众(并)遇佛光者三涂苦等悉解脱
应尽还源品第二告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
佛入九次第定出定劝大众
佛入超禅二十七反说法三反
阿难(并)大众不觉知佛入涅盘不
佛右脇卧头北面西等
佛于中夜入第四禅涅盘
双树东西一合南北一合覆如来
树变白如白鶴
山海大地悉作苦哉音(并)诸天供养
阿难闷绝楼豆以冷水洒令起慰喻
大众悲叹种种相
梵王下以偈述悲叹
帝释下以偈述悲叹
楼豆以偈述非叹
阿难以偈述悲叹
人天大众悲叹供养
涅盘后分卷下机感茶毗品第三拘尸城人民作金棺等入棺
拘尸城力士擎佛棺都不能胜
佛棺自举出入拘尸城四门七帀至茶毗所(从西入从东出右绕从南入从北出左绕从西入如是七帀)
诸天大众悲叹供养
欲天大众各以香木至茶毗所
色无色诸天持香华来
恒河岸一旃檀随佛灭枯此树亦送此
此地三世诸佛茶毗处
大众随从佛棺经七日无思食者
从棺出佛灌洗(并)非泣供养
大众以香烛投香楼悉消不烧
迦叶起定来茶毗所
恶比丘喜佛涅盘
迦叶往城内乞得供养具
为迦叶等金棺自开佛体显出
迦叶(并)弟子以偈述悲叹
佛出二足千辐轮相示迦叶等
迦叶(并)弟子以偈礼佛二足
诸力士投火香楼悉殄灭
佛自从胸出火七日方尽
四天王海神等以香水消火火转盛
楼豆弹四天海神四天等忏悔
圣躯廓润品第四帝释取一牙还天上起塔
二捷疾鬼隐身盗取一双佛牙
大众持刀杖欲取舍利
开佛棺兜罗白氎不烧大众以偈赞
楼豆取不烧白氎及氎灰细分大众令起塔供养
城内人造八金壜八师子座向茶毗所(庄严相委悉也)
大悲力故碎成末舍利唯留四牙取此舍利盛八金壜(一壜一斛即有八斛)
城内人严兵具护舍利
如来眷属释种佛神力故三七日不知涅盘
过三七日释种来
释种请一分舍利大众不许
阿闍世见种种恶梦知佛涅盘来拘尸城请一分舍利大众不许
毗离王等六国王悉来集
七国王各请舍利大众不许
七国王欲兴兵取舍利拘尸城人民亦整兵欲合战
姓烟婆罗门高声唱息八军诤当分作八分
姓烟请盛舍利瓶大众许
必波延那婆罗门请炭大众许
舍利为八分与拘尸城力士(并)七国王各起塔供养(弘一上二十六 止私一本七 统纪四十三)
阎浮中有十塔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
后分涅盘经条目(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