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盘经会疏(并)单疏总目(会疏卷数同经卷数) ○此经大分为五▲初召请涅盘众序品第一会疏第一(终) 单疏第一(终) ▲二开演涅盘施纯陀品第二会疏第二 单疏第二(终) 哀叹品第三会疏第二 单疏第三(终) 长寿品第四会疏第三 单疏第四(初纸已下) 金刚身品第五会疏第三 单疏第四(二十六纸已下) 名字功德品第六会疏第三 单疏第四(三十六纸已下终) 四相品第七会疏(第四第五) 单疏第五(初纸已下) 四依品第八会疏第六 单疏第五(二十五纸已下) 邪正品第九会疏第七 单疏第五(四十五纸已下) 四谛品第十会疏第七 单疏第五(四十八纸已下) 四倒品第十一会疏第七 单疏第五(五十一纸终) 如来性品第十二会疏第八 单疏第六(初纸已下) 文字品第十三会疏第八 单疏第六(二十五纸已下) 鸟喻品第十四会疏第八 单疏第八(二十九纸已下) 月喻品第十五会疏第九 单疏第六(三十四纸已下) 菩萨品第十六会疏第九 单疏第六(三十八纸已下) 大众所问品第十七会疏第十 单疏第六(五十四纸已下终) ▲三示现涅盘行现病品第十八会疏第十 单疏第七(初纸已下) 圣行品第十九会疏第十一 单疏第七(六纸已下)   第十二 单疏第七(二十五纸已下)   第十三 单疏第七(四十二纸已下) 梵行品第二十会疏第十四 单疏第八(初纸下已)   第十五 单疏第八(十四纸已下)   第十六 单疏第八(二十五纸已下)   第十七 单疏第八(三十七纸已下)   第十八 单疏第八(四十一纸已下) 婴儿行品第二十一会疏第十八 单疏第八(五十二纸已下) 高贵德王品第二十二会疏第十九 单疏第九(初纸已下)   第二十 单疏第九(二十一纸已下)   第二十一 单疏第九(二十九纸已下)   第二十二 单疏第十(初纸已下)   第二十三 单疏第十(十二纸已下)   第二十四 单疏第十(二十三纸已下) ▲四问答涅盘义狮子吼品第二十三会疏第二十五 单疏第十一(初纸已下)   第二十六 单疏第十一(二十七纸已下)   第二十七 单疏第十二(初纸已下)   第二十八 单疏第十二(八纸已下)   第二十九 单疏第十二(十七纸已下)   第三十  单疏第十二(二十八纸已下) ▲五折摄涅盘用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会疏第三十一 单疏第十三(初纸已下)   第三十二 单疏第十三(二十纸已下)   第三十三 单疏第十四(初纸已下)   第三十四 单疏第十四(二十五纸已下) 憍陈如品第二十五会疏第三十五 单疏第十五(初纸已下)   第三十六 单疏第十五(十八纸已下) 涅盘经会疏总目(终) 又四品半后时所至文分为二初折恶摄邪用(陈如品未至遗教品还源品二品半)一化周掩迹用(茶毗品至廓润品) 单疏第十五(三十七纸)。 No. 658 涅盘会疏条目卷上 序品第一 会疏第一 单疏第一圆澄师会疏序 品题总目五分图 涅盘翻名(并)大语简小乘 天台五重玄章安七分解经 此经五分科节 释五分名 召请二字不同 五分生起通别引证 五十二类 佛性五名合五分义 出分经异解 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拘尸城金沙河娑罗双树 列同闻众所以 比丘三义 二月仲春表中道十五日表圆常 临涅盘所以 神力为本大声为末 佛声徧满横竪三解 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经举如来应供正徧知三号所以 外德中但举四等所以 光召除众生三障 面门者章安指口圆澄破之 水陆皆动表示 众生悲佛入涅盘相 召佛边僧众下 弟子尊者大德长老名义 迦旃延薄拘罗汉陀翻名 罗汉忧悲三义 罗汉德譬大龙 龙象师子譬罗汉德(单疏一十六纸) 召比丘尼众下 比丘尼众发迹显本 召一恒沙菩萨众下 佛常举恒河为量四义 菩萨十义 叹菩萨上求下化德下 奉召有光声动三(付)圆澄指章安分三云义似牵强 召二恒沙优婆塞下 在家二众有多名 优婆塞有四分(无分少分多分满分) 历四教三乘明四分义(单疏一二十一纸) 蛣𧏙蝮虿有四分(单疏一二十一纸) 优婆塞所对治观(付)异解 优婆塞众所办供具之相 显发密教与为欲闍毗和会 召三恒沙优婆夷下 优婆夷所观空无常等观 召四恒离车等下 毗舍离(并)离车翻名 离车愿出家破戒令还俗 七多罗树 召五恒大臣长者下 召毗舍离王众下(付)除阿闍世王 象马车步云四兵 由旬应有多种(此下非单疏文) 召七恒沙夫人众下 简阿闍世王夫人所以 召八恒诸天女下 种种宝珠以为灯明 召九恒龙王众下 召十恒鬼王下(付)毗沙门王异四王中 召二十恒等金翅鸟王等下 形丑陋者以佛神力皆悉端正 召八众同数下 召一无数蜂王众下 召中间众下 迦叶阿难不列座事显二义 佛灭后令舍细戒 山神形相 熙连河未见所翻 熙连䟦提同异(单疏一十六纸) 圆澄难章安科分 娑罗林变白如鶴(付)表示 虗空堂阁堂下泉流表示(付)三根所解不同 浴池有二表示 悲近中三相同前声光动三召 召四王天下 召帝释天下 召空居天下 召色界梵众天下 召修罗众下(付)光明胜梵天幡盖小者覆千世界等 召欲界魔天众下 魔开地狱门施清净水 魔奉呪供佛还供受呪 魔得好呪(付)圆澄难章安解 呪他五解(并)章安约法门解(单疏一三十二纸) 召大自在天王众下 魔醯首罗大千界主(付)梵王世界主料简(文私二五十单疏一三十二) 第二召他土众下(付)声光至他土 东方无边身菩萨来此土相 大众见佛生喜亦唱苦所以 此土众见无边身来瑞惊怖二解 明见无边身菩萨身相下 一毛孔容七万八千城表示 除佛无知菩萨身量者 无边身有来往相无边即边 丈六梵不见顶(并)镜身池日譬 从南西方无量之无边身菩萨来 娑罗林三十二由旬地容五十二众及无量之无边身菩萨是处不思议 总明此土他土集众不集众 一切众生悉生慈心除一阐提 此土及十方悉如极乐土 佛收光从口入(并)大众悲叹 以一收光令例风声是表失主师亲三 纯陀品第二 会疏第二 单疏第二此品天竺属寿命品谢氏题纯陀品文义互有疎密 纯陀德行十异 纯陀先请后献旧明五让今明十让 佛昔默今默有受不受异通别二解 释纯陀名(付)纯陀妙义梵汉之异 妙义略有十义 妙之与大左右之异 明涅盘施文分科拟对 此品四段分科(并)生起 四段通别有三意 今四段成前起后对合 纯陀让德(单疏二(五六)纸释委悉) 善果有四(可意果 无漏果 随分果 究竟果) 纯陀舍俗威仪(付)俗威仪道威仪法门威仪佛威仪(单疏二六纸) 偏袒右肩(付)俗袒道袒权袒实袒(单疏二(六纸)私云右权左实右实左权两义此文有之) 右膝着地(付)四悉(并)约教(单疏二七纸) 合掌悲感礼足释(单疏二七纸) 发言陈请下 佛入涅盘失三宝三德义 以譬请下(贫穷譬役力譬) 刹利等四姓(付)譬九法界义 譬三佛性义(付)此经始终佛性 合譬之下 纯陀微少供令满佛及大众 愿垂矜悯如罗睺罗 佛许纯陀请 佛许受举三号所以 世尊一切种智调御名义 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上雨上声下雨去声弘五中三十三) 破旧涅盘唯常法华等无常解 评兴皇常无常各论方便解 圆常之相约四悉释(委悉也) 大事因缘释 三世常(并)非三世文 断九界贫穷(付)约开会释常 常即五佛性义 常命色力无碍文消名对法 圆澄破章安纯陀十让义(付)佛受纯陀供圆澄设二义 纯陀施食有二果报无差 纯陀以五难难二施无差下 四教佛成道等相 佛非食身烦恼身等常身法身金刚身 光明即智慧 答第一有智断无智断难 答第二有尊号无尊号难 答第四具度眼不具度眼难 答第五有五果无五果难(付)佛今以本地初成答之 为大众而独受纯陀供 请佛住世下(付)佛去住各有四悉益相 大众见受纯陀供普欢喜 大众称叹纯陀(付)纯陀名解妙义 值佛办供(付)六难(并)值佛难等譬 舍天得天诸天不喜舍天得人诸天所愿 大众称南无纯陀 秋月十五日诸人瞻仰譬 秋阴月阴故秋即盛 纯陀合一体三宝(并)得主师亲 大众以偈愿纯陀请佛住世 纯陀以偈请佛住世下 昙华芥针莲华在水盲龟伊兰生旃檀譬 我今所奉食愿得无上报 佛述成遮请下 举常无常二用遮请下 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 诸天亦不净(下四十纸) 明常用 约一空一切空等分遮请文 重请文两解 纯陀谦谢(付)智如蚊蚋 纯陀与文殊等大菩萨等是佛力 菩萨称龙象喻智断 正请住世(付)饥人终无变吐譬二解 傍论下(付)释名出意料简 文殊纯陀问答胜负 文殊执有纯陀执无义 文殊纯陀是非四句 文殊诃劝纯陀 纯陀诃劝文殊 非想无色故云我闻 无色不净义(又上三十五纸) 佛譬一人当千力士 贫女生子等譬六即慈 纯陀诃劝文殊寓上诚下 佛非有为无为而应说无为 不求梵天梵天自应 纯陀劝观(付)远行人譬 文殊称美下 文殊云与纯陀共当覆有为 纯陀是分真位 执小者约时新众并灭后钝根 文殊劝供纯陀诃之 如来印赞 文殊纯陀问答佛悦可 不知佛智驾驷金翅两譬旧三解 文殊赞发 佛放光明照文殊身正为催供 纯陀悲叹佛说五观止乱(付)说五门观所以 纯陀重请佛酧 纯陀领解佛述成 纯陀办供 寻与文殊二解 哀叹品第三 会疏二末 单疏第三约四悉释哀叹题 此品梵本属寿命品谢氏分为两有十异 兴皇此品七文生起 地动大地动种种分别 地动为悲请缘多义 地动有时处相由四 地动至非想耶否料简 地动有三相(一小大 二六种 三十八)由亦有三 正请有三请一哀请二祈请三讥请(有五譬) 如来答三请下 佛譬日及山各主师亲三义 如来具酧五讥请义 汝等遇我不应空过 戒定慧墙堑庄严正法城 勿以下心而生知足等 大地有能用二义 令众生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安住 祕密藏义(并)他解今解今昔义不同 三点三目三德对教行理 新伊旧伊 此祕密藏此经根本 摩醯首罗面上三目 三德不纵不横 为众生故名入涅盘 比丘疑执之下 修无常想除思惑及无常想 五十七烦恼三解(并)兴皇义 举无我观为疑下 比丘引醉人譬佛破云但知文字未达其义 醉人见日月生回转想譬 我佛义常法身义乐涅盘义净法义 世间有字无义出世有字有义 胜三修并八倒 三倒(想倒 心倒 见倒)异解 正破四倒明四德 四倒配凡夫声闻二乘 正法悉付嘱迦叶(付)迦叶同佛 春池求珠譬 今文付嘱迦叶下文不堪付嘱相违会同 求得宝珠譬六即位 破偏教下旧医乳药等譬 明医八术(并)十种医 四十八年学旧医法异解 谓鹿为马譬 无常有二种(一佛果无常二生死无常) 今经开权显实用乳药譬 虫偶成字不知是字非字譬 乳药有毒害甘露二种 外道妄我大乘真我不同 长寿品第四 会疏第三 单疏第四题长寿所以 长寿题四悉 佛劝问戒律(付)旧解今解 诸比丘对佛辞问金寄老人譬 壮人寄金譬(付)法宝不付二乘付菩萨 菩萨用三劝所以 佛劝命辨戒归三种有四意 迦叶童子(付)童子兴问即有四意 迦叶承佛及大众力发问 迦叶广问三世 旧师分迦叶问偈异解 问数三十二四五六七异说 问因起不同 今家义(付)依河西三十四问义 云何得长寿文问久本如法华 迦叶问三世义 问文悬对合下答文 答问竟大众问品凡有十证 佛总赞迦叶四悉义 别赞三世问有三义 初成道时有菩萨问此义(付)是指久远初成(单疏四十三) 三十四问对合答文 如来长寿之业(付)破业立业正业 一子地大悲四无量四弘是长寿业 迦叶难平等慈悲佛以一言答 佛想一切众生如罗睺罗 迦叶以密迹杀童子难佛约化现答 驱遣等诸羯磨(并)三摈 持戒比丘见坏法者必应诃责 见坏法者不诃责佛法中怨 迦叶以憎爱难等心(并)佛答 以正法付嘱国王大臣并四部 迦叶难佛短寿(并)佛答 常有多种(付)四教常 八大河入大海喻如来寿命海 于诸常诸命中如来第一 如来实常住示同众生现短寿 迦叶问世常出世常异(并)佛答(付)外道常如来常 有教理二异 外道盗先佛法(付)贼盗牛等喻 常当系心修常住二字 迦叶问法性义(付)问法性即舍身不言舍智三解 夫法性者无有灭也 无想天有色阴而无色想 无想天数论二解 三宝常(付)若不知常不得二乘果 因树有影(并)暗中树影譬 金刚身品第五释题(付)金刚四义 荣枯二入灭(付)双树表示 如来五身(法身常身不可坏身非杂食身金刚身) 如来之身绝百非(经文广说) 百非句数 非身是身古来七解(并)今解 单复具足四句(并)是非各三种四句(单疏四二十九文委悉也) 百非属当百福庄严(付)百福异说(并)百非四教不同 百非一句各具九十九句 如来之身即金刚身非食身等 护法因缘得金刚身 护正法者不受五戒应持刀劒等 护法在家出家相对四句 今昔持杖持戒相对四句 取舍得宜不可一向 持戒真比丘破戒秃居士 觉德比丘有德王缘 阿閦翻名(并)大乘声闻 有德释迦觉德迦叶佛 如来常身犹如画石 护法在家应执刀杖 持戒比丘俗为伴侣莫谓破戒 末世为饥饿故出家名秃人 持戒人亲近白衣应弘法 白衣虽持刀杖不应断命 持戒护法之师 利养说法师坏弟子 三种僧(一犯戒杂僧 二愚痴僧 三清净僧) 持律者知戒轻重不证应证 律中明六种五法(付)今是神解五法 学人五法等 善持经者例律有五事(单疏四(三十六)) 名字功德品第六 单疏第四(三十六)释题(付)名召于体字叹其德 此品七善七譬释此经名 此经功德略有三种 闻是经名者不生四恶趣 生解与闻经功德不同今闻经功德不堕恶趣非深解破他解(疏四(三十七)) 判大般涅盘名(付)七善 上中下语他解今解 七譬(付)他解今家 大常二名名异义同 甜酥八味异解 四相品第七之上 会疏第四 单疏第五题释(付)开演他解今解 开说相对四句 三密三德明不明异解 涅盘有四相义(一自正 二正他 三能随问答 四善解因缘义) 佛自正比丘自正 己身如火聚四见不可得 三宝不开自他四相开自他所以 明正他下有四悉 女人多与儿酥等(付)此女人旧有四释 六味譬胜劣三修 烦恼薪智慧火成涅盘食 佛称老女为姉(上疏文可见合) 正法不与声闻付菩萨 人谓佛常住其家有佛 明能随问答下 不舍钱财为大施主义(付)无方问答 他修善随喜不障名大施 见苦者解之名大施 不听声闻弟子食肉 断肉十义 受信施时应为如子肉想 如子肉想四义 夫食肉者断大慈种(付)三解 食肉食众生佛子即断佛种 先听食三种净肉是渐制 十种不净肉九种净肉皆不听 佛随他鱼肉言美食随自不尔 食肉次第制意 今日已后制一切肉 灭后沙门执小谤大破戒 乞食得杂肉食洗除肉食 明善解因缘下 佛问波斯匿王盗五钱已上为重盗 在文为律在口为诵 波罗提木叉堕律之义 覆藏诸恶如龟藏六 戒法渐制所以 九十一堕(付)九十或九十二异说 佛见一人堕狱为此人住世一劫 因比丘行非法随事制之 四相一相 为诸声闻开发慧眼 涅盘法身祕藏总别互取 四相即一义(付)虗空四事一譬 今昔涅盘义常无常不同料简 如来涅盘常住之义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以烦恼火灭譬难常(并)佛答 外道二乘俱为凡夫无常 燃木已有灰譬断烦恼已有涅盘 佛入灭实非无常(付)王游观譬 第二开身密下 芥子须弥相入等他解今解 以佛纳妃生子难度烦恼海 芥山相入等七种不思议用 菩萨住大涅盘(付)旧三解(并)今解 三千界施化相指首楞严经 阎浮施化之相(初生十方七步表示剃发等相委悉也) 摩耶翻名(并)七步表示多义 如来示现作阿罗汉两解 如来今日示现之相(委悉也) 今日始成是迹实久远成佛 输头檀瞿昙翻名 如来示现余生相(委悉也) 迦叶以灯灭譬难常佛反破 那舍阿那舍不同 四相品之二 会疏第五 单疏第五(十五纸已下)第三开意密明解脱德下 兴皇解开身密今解通开三业密 佛他相对开密四句(付)十二句 大论般若显示法华祕密文他解今解 如来实无祕密藏(有九譬) 佛负众生出世之法(付)他解今二解 半字毗伽罗论譬 大小常无常(付)他解今解 龙王降雨譬 昔说佛无常是半字 言佛无常舌堕落(付)彭城寺嵩法师舌烂口中 如来所说无所积聚于食知足如鸟飞空 有为无为二积聚有为无为二僧 大者其性广博 涅盘者无诸疮疣 大般涅盘者名解脱处 有信无信二众生 解脱亦色亦非色(付)他解今解 无色界色非二乘所知 广明解脱义之下 大涅盘行(付)行者衡音谓施行 百句解脱(付)约满数云百句 大师于灵石一夏讲此百句 百句解脱(文甚广博也) 贪瞋痴慢四毒蛇通见思 元品能治庄严开善观师解 今家约四教明因果断不断 众生怖生死受三归(付)羣鹿三跳譬 名一义异名义俱异 供养僧则具足供养三归 三归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非二乘所知 涅盘毕竟安乐义 不生不灭是解脱 解脱或时譬虗空非喻为喻 非喻 佛为二种说所以(付)害如来及母譬 四依品第八 会疏第六 单疏第五(二十五纸已下)四悉释四依题 凭法不兼人凭人必兼法 凭法有自法他法 不示如来像示四果像化道易行故 如来为四依四依为一依 初令依法后令依人所以 四依位(付)师弟位旧解今解 四依自行化他德(并)列名(初依四果外也) 四依位(付)四教判位 初依具烦恼性(并)利益相 遗教经八大人觉 第二依相(付)此人未得第二第三住处 第四依阿罗汉相(付)住第十地 魔变作佛像神通自在 于佛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 魔作四依像(付)降伏 五系缚魔(付)五系两义 为声闻教降魔非为菩萨 声闻天眼名肉眼大乘肉眼名佛眼(付)大乘经名佛乘 声闻教降魔(付)怯人依附勇人譬 降魔不教菩萨(付)勇人(并)阿竭陀药譬 菩萨教声闻降魔(付)毒龙譬 闻大经人如优昙华 灭后闻此经生信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佛灭后四十年中此经流布然后灭 正像时节异说 灭后四十年文异解 迦叶阿难知佛始不比余人 答如法人能救拔者下(大小二譬) 四依教为利养说余经菩萨令说是经 叹经功德(付)此经流布处地即金刚人即金刚 正法余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经流布 论植因下 五种法师(并)五种为三业 此经受持因有九种(熙连河并八恒河沙) 遇熙连河沙佛者受持此经不生诽谤 沙数发一愿下一沙 熙连与河沙之异 熙连(并)一恒及八恒行相不同 此经义为十六分顺世十六两为一斤 熙连八恒配四依 始发心者未来护持此经 恶比丘喜佛入灭谤大乘经 此经信受者灭阿僧只劫恶业 谤人信人果报之相 信此经者麤陋形变为端正 大涅盘日出恶业雾露悉消 信此经者虽未阶十住堕十住中 若佛弟子若非弟子为贪利听受是经一偈近菩提 劝供养四依人下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应供养礼拜 供养知法老少是大乘义 四依人为护法不举他比丘破戒虽犯戒不名破戒(付)如是破戒年少在家悉应礼敬 为护法同犯戒不名破戒(付)旃陀罗王譬(文广) 八不净 菩萨虽同犯戒本所受戒如本不失 乘缓名缓戒缓不名缓(付)旧解今解 四依与破戒分别识知之相(付)与梵行平等施相违料简 破戒持戒简别(付)迦罗迦果镇头迦果譬(并)卖药譬 优婆塞应核问破戒比丘 优婆塞知畜八不净破戒者不应礼供 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付)次第异说 今依法即是依人昔简无法之人今昔会同 四依人即名如来 但知如来常人尚可依止况四种人 别释依法不依人等会 不依语有无理语乱正语二种 杀父母得解脱者依义不依语 举今昔相对会 如来善知时宜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 有檀越者不听畜八不净无檀越饥世为护正法听畜金银等 为肉眼者说是四依不为慧眼(付)肉天相对法慧相对肉慧相对不同义(单疏五四十五) 邪正品第九 会疏第七 单疏第五(四十五纸已下)四邪四正四悉释题 四依品答广大邪正品答分别 有四魔故应依四人 灭后七百岁魔坏正法作四部及佛形 正法千年由度女人减五百年 魔作无漏形相所以 魔乱佛诞生相 魔乱入庙纳妃相 魔乱结藏(戒相文广) 外道六十四能二义 魔乱佛德 魔通乱经律所说 魔乱持犯罪福 不知足知足之相 九部经中佛性有无论 说有佛性故已成佛者波罗夷罪 比丘过人法为利非为求法 为建立正法非罗汉现罗汉非犯 犯突吉罗忉利天寿八百万岁堕地狱 大乘偷兰遮相 塔中珍宝比丘自在用之此人名不净无根二根不定根(付)不定根相 梦行淫欲不成犯戒寤应生悔 乞食受供养时应生饥世食子肉想 不听常翘一脚听行住坐卧 不听五热炙身等苦行(文委悉) 听食五种牛味油等 佛说草木无寿命魔说有寿 摩诃标伽此云赤色(付)今制被之下文听之(付)相违会通两义 结成魔说佛说差别相 迦叶领解佛述成(付)是名黠慧 四谛品第十 单疏第五(四十八纸已下)破旧今昔四谛有量无量义 破旧五时四谛事理不同义 圣行具有四种四谛此品明一实四谛 一实四谛相 四圣谛相(各有六文) 声闻乖理即是外道 四倒品第十一 单疏第五(五十一纸已下)倒有一二三四八乃至众多倒 八倒对治之相 文有八倒经家从略从合题四倒 邪正四谛四倒三品生起 八倒之相 迦叶领解今日始得正见自是之前悉名邪见人 如来性品第十二 会疏第八 单疏第六(初纸已下)此品不标佛言如来四悉义 如来性三字种种释 今品正辩如来藏如来(付)如来藏旧师诸释(并)破今解 藏性理三同异 此品五譬生起 此品答上业性二问品题从终 善业义旧解(并)破今解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贫女宝藏譬 家人大小(付)旧解今解 以毒涂乳譬显不早说佛性 女人良医古师四说 一切众生皆有我性未有我德 迦叶以十二难难有我义 力士眉间金刚珠譬 雪山甘草一味药譬 佛性难可毁坏无能杀者 佛性不坏杀众生成杀业 佛性住五阴中(付)佛性体他解今解 外道邪我出世真我 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 甘露毒药旧解今解 于己身归一体三宝 利䦆掘地至金刚譬 归依三宝(付)论议 迦叶与第七佛同一名号 翻归邪三宝归正三宝 对治法有有门空门二种(有门边立正三宝破邪三宝空门边用无我破邪我) 昔异体三宝今一体三宝 为凡夫二乘说三宝异相(付)兴皇四假 己身具佛何敬他佛(付)依不依二义 为化他敬诸佛塔法身舍利 己身一体三宝相(付)身中佛性即法身佛等 会三宝归一宝而义说三如法华会三乘归一乘而义说三乘 大将太子大臣譬 曹洞宗五位依今文(付)破章安解 迦叶发迹 明中道观 断常二见(付)旧三说当今文责 修常堕断修断堕常(付)二解 如屈步虫必因断常 中道愚人无疑文二解 中道不二相 佛赴缘为执有说无等(付)良医治四大病譬 破有无(止一(四十九)止五(四十一)引今文) 破凡夫诤论举苦无常等例合 约不二显中道(文广)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实性 先于般若说我无我不二(付)异解 约五味譬成因缘不二义下(文广) 雪山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随所食草乳有甘苦(付)所譬 无明变为明(付)旧三解 乳中非有酪亦非无酪 牛食草因缘众生福力变为乳(付)三解 大海上水譬雪山毒草譬 叹经(付)震雷象牙上生华譬(付)三解 佛性甚深难见难入 金錍决膜譬(付)旧四释(并)今解 十住未能见佛性(并)十地不明了 九譬譬十住少见不明了 虽佛性难见依信知(付)非想天非二乘所知譬 非圣凡夫指外道夺语 王子贫人为亲支贫人寱言刀刀譬 婆罗门计神白色刹利计黄毗舍计赤首陀计黑 文字品第十三 单疏第六(二十五纸已下)上品此品不同 半字满字旧解今解 一切异论呪术文字皆是佛说非外道说(付)二解 初说半字以为根本 有十四音名为字义名曰字本 十四音(付)古师多种解 舌本舌上等音声不同 半字烦恼言说之本满字善法言说之本(付)半满得失字无字 鸟喻品第十四 单疏第六(二十九纸已下)文字鸟喻月喻三品之意 二鸟双游旧解(并)破今解 有凡凡共行凡圣共行等 迦邻提娑罗双游(付)旧异解(单疏六二十九纸) 生死有常无常(付)五譬 涅盘有常无常 如来忧悲或有或无不定 无想天寿(并)非想处非二乘所知唯佛知 佛实无忧喜义说忧喜 不知佛忧无忧(付)毗昙(人度根度地度)三度(并)成论解 生死涅盘各有苦乐 智慧殿妙法台智慧山 月喻品第十五 会疏第九 单疏第六(三十四纸已下)此品来意(付)他破今解 问答俱有三光别题月喻所以 梁武勅学士撰天地义有三(一宣夜 二周髀 三灵宪) 日月周行(周公横行同佛法张衡竪行) 日月寿(长阿含楼炭云五百岁同四王旧云二百五十) 日月星形(日五十由旬 月四十九由旬 星小者不灭三由旬) 日月星城宝所成相(日火精金精二宝 月瑠璃星水精一宝) 劫初无三光众生福力感三光 月增减各有三义 具答三光但题月喻所以 品后十六行属当品属下文异解 月实无出没喻如来常住 月实无增减等喻如来八相等 月亏盈三义 日月因须弥五风所吹运转 六月一蚀由阴阳相御经云修罗所为 月大小等譬如来化现 月蚀譬出佛身血等示现 佛无杀心虽出身血是业轻 示现制戒(付)医师教子喻 月蚀长短譬佛寿长短 月乐厌譬善恶二机 月名不乐见二解 日有春夏冬三时异譬佛寿(并)经教异(付)佛法有秋无秋二说 星昼不现譬二乘不见佛 阴暗日月不现譬正法灭 彗星现譬无佛世支佛现 黑月(并)彗星翻名等 叹经(付)日出雾除譬 此经一经耳者除诸恶无间罪业 菩萨品第十六 单疏第六(三十八纸已下)今品答十二问从初题菩萨 四教菩萨(付)今正论理性菩萨 六即悉名菩萨 大涅盘光诸经中王(付)涅盘光二解 涅盘光入众生毛孔作菩提缘 答未发心名菩萨义(付)难兴皇解 迦叶难涅盘光为菩提因义 以难难易(付)是以别难圆 除阐提余众生闻此经作菩提因 薄福不闻此经大德能闻 闻此经不发心者梦见罗刹诫即发心(付)是名字等四位菩萨 阐提不发心(付)种种譬 阐提永不发心如妙药不能治必死 金刚无坏者除龟甲白羊角 答灭恶义下 忏悔护法灭业相(付)除阐提 一阐提者名为无目 虽说大乘佛性意不信为利养说者名为恶人 一不字冠下句例 阐提作罗汉像坏正法 叹经用(付)阐提流转无穷 经德(付)莲华喻风喻 良医八术治诸病除阿萨闍病譬余经不能治四重五无间 八术治诸病不治必死譬此经不治阐提 良医八术(吐 下 涂身 灌鼻 熏 洗 丸 散)譬生善灭恶德 闍楼翻儿衣 四重五逆众生依经力梦见堕地狱发心 良医呪药除诸病唯除大龙一毒譬此经德唯除阐提 毒鼓譬 暗夜营作待日明譬 雨润菓熟譬今经亦指法华八千声闻授记 八千声闻(异本云八十欤)旧三解(并)章安取舍(单疏六四十四会疏无此文又譬分科异单疏往见) 秋收冬藏譬 良医呪药譬(付)受持此经者皆名菩萨 良医不治必死此经不治阐提 教水陆山谷药草等譬 佛乘此经大船亦度众生譬 风及风王两种譬此经 佛示现(付)蛇蜕(并)金师譬 佛身譬庵罗阎浮树一年三变 佛密语譬先陀婆一名四实(付)合四句四教四门等义 末法法衰僧衰之相 深诫末世弘经(付)牧女加水卖乳譬 加水卖乳委合翻添造论造疏记等 女人淫欲深重一切男与一女为欲事而未足(付)应诃女相求男子 知佛性者虽女名男不知佛性者虽男名女(付)此经佛性名丈夫相 此经灭后流布兴衰 过夏初月名秋秋雨连霔文 此经为南方菩萨流布当至罽宾没 此经没已余大乘经皆没 文殊腾纯陀常无常疑(付)使文殊腾两解 以本有今无等偈释疑(付)此偈兼释三乘差无差疑义 佛性常住三根悟解 四出偈其意少异 四出偈异解(单疏六五十) 会疏主非章安解作别解 三乘同一佛性(付)诸色牛乳同一白色譬 三乘同一涅盘论议 三乘佛众生差别譬五味 旃陀罗速成佛身子等迟成佛所以 译文有讹问答乖合(单疏无之) 答菩萨得不坏眷属问 不知常者虽天眼名肉眼知常者虽肉眼名天眼 佛以一音说法异类各解故佛名父母(并)生子教语譬 大众所问品第十七 会疏第十 单疏第六(五十四纸已下)大众所问题古今释 放光照纯陀身等答示现涅盘问 纯陀并大众奉供 示现化佛等受大众供释尊受纯陀供 纯陀所献八斛佛神力充足大会 答示人天魔道问义 答知法性问下 佛说偈止大众悲叹(视众生如罗睺罗故非永入涅盘) 明三宝常(付)三宝同真谛开善庄严解(并)破今解(单疏六五十四) 答受法乐(付)大众欢喜供养 迦叶领解奇瑞(并)纯陀领解 复见大众说十三偈二解 纯陀得十住地 为未来众生说此经 诸经所说有余义无余义 除阐提一切施皆可赞叹 趣向一阐提道相 破戒相(并)破戒生惭愧可拔济 虽造逆后改生护法志可供养 虽犯逆生护法心(付)女擕子渡河死生梵天譬 一切施称叹有余说有差别无余说 佛说一切施称叹偈因缘(付)一切者少分一切 一切江河必有回曲等是有余说 阿含通大小大加方等语 一膏药亦甘露亦毒药譬 说一切女人必怀谄曲偈因缘 于他语言随顺不逆等偈是有余义(并)为阿闍世说此偈因缘 一切畏刀杖等偈有余说(并)为猎师说此偈因缘 罗汉轮王无能害者 王舍城猎师请佛食肉缘 尊重父母堕无间义(付)贪爱为母无明为父(并)旧解今解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等有余说(付)为女人说此偈因缘 一切诸众生皆依饭食存等偈(并)佛违释 有余无余义一切义(付)古异解 迦叶并大众领解欢喜 以迦叶阿难阿闍世未来劝佛住世(并)佛酧请止悲 佛涅盘时一足黑黮一足光净是表法应 大众得益(并)文殊纯陀授记莂 释尊背痛付嘱现病 背痛缘(出大论) 旧付嘱已下属现病品今则不然 现病品第十八 单疏第七(初纸已下)第三示现涅盘行文古师异解(并)今解 此品明无病而题现病所以 佛无病因缘有二种 菩萨施病者医药回向除三障(付)三障之相 七慢八慢九慢 重恶病为业障三解 谤法阐提为报障二解 举菩萨化他发愿难佛现病 请息恶慢难佛现病 佛身力(付)牛象力士等力展转格量 优钵罗象等二解 迦叶佛称瞿昙义(会疏三十五) 佛以三事示无病相事理二解 佛从卧起趺坐放光利益 莲华光利益三途苦悉除 八寒地狱得名二解 化佛利益(付)种种化现相(付)此时阎浮众生无一人行恶者除阐提 大众供养(并)劝请 建陀优摩陀阿婆摩罗鬼 大众请音不至无色义 佛答之下先叹迦叶是请首故 释尊无病往缘 而现病是方便密语(付)十一事引例 如来密语顾命文殊云吾今背痛汝当为四众说法 三人病难治(一谤大乘 二五逆 三一阐提) 二乘小道闻法发心 菩萨不定或闻法或不闻法自然成菩提 为利养诳他受持此经(付)与十六卷相违料简 五种病人者初二三四果支佛如次八六四二一万劫后当成佛 初果断三结我见疑见戒取 三果断五下结我疑戒取足贪嗔 今文八万劫成佛下文八万劫发心须会释 圣行品第十九之一 会疏第十一 单疏第七(六纸已下)五行十功德不同(付)破旧解 五行得名(付)从初题圣行 五行天行为本余为末(付)他破 一行各具五行义 评五行一行因果总别等义 此品五行说三不说天病二 天行指杂华(付)天行多义 标列五行并一行 明五一两行所以 初明戒圣行下(付)菩萨遇人缘法缘相 菩萨持戒(付)罗刹乞浮囊譬 罗刹二解(一外恶知识二内颠倒心) 菩萨五种戒 事理二戒(一受世教戒二得正法戒) 二种戒(一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戒相委悉) 菩萨持性重遮制二戒等无差别 簧木枕二解(并)波罗塞牵道八道行城戏 菩萨誓愿相(有十二誓) 清净戒等十戒(并)三戒所摄 明戒果住不动地(付)旧三释(并)今解 不动地得名须弥譬 须弥山蓝风动不动异说和会 圣行圣人得名(付)七圣财 二明定圣行下古师为四念处有二失(并)今解 特胜观背舍观(修证相委悉) 特胜背舍果得住堪忍地 料简破戒文在明定中(付)旧三解(并)今解为明圆定 菩萨为化他护法或毁戒 仙豫国王断婆罗门命因缘(会疏第十五) 三明慧圣行下明四谛二谛一谛开合(并)对缘异(并)四谛境智等 一明有作四谛(名体相等委悉) 十力等云道谛二解 八苦相委悉 就福命论死异解(并)坏命根死 五盛阴苦别体相 一切苦生苦为根本余有无不定 众生颠倒贪生厌死实生死相关(付)功德天黑暗共行譬 明生多过患五譬 老苦相种种譬 病苦相种种譬 老后列病所以 死苦相种种譬 初二三禅火水风至第四禅三灾不至所以 死苦时节 菩萨无死苦(付)古三解今解 摩罗毒蛇得阿竭多星呪消之 命绝中阴名死苦相 爱别离苦(付)依爱生忧畏 顶生王成轮王升帝释宫缘(付)尔时帝释迦叶佛顶生释迦佛 爱别离苦境难易 帝释顶生相似(并)目眴迟速所以 髦尾(并)珠照一由旬(并)宝女孕不孕异说 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有二(并)五盛阴苦 八苦会通苦谛乐有无论议 众生于下苦中横生乐想(付)迦叶谬解难颠倒(并)佛答 三受三苦(付)苦受有三苦余二受各有二苦(付)今昔异说 生死中实无乐随顺世说有乐 实无乐而说乐虗妄耶论议 世乐为乐因亦为苦因义 菩萨解苦无苦二乘不解 圣行品之二 会疏第十二 单疏第七(二十五纸已下)明集谛下 昔烦恼业为集今烦恼为集烦恼中别取爱 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 爱二种(欲得已得) 复三种(欲色无色) 复三种(烦恼因缘爱业-苦-) 出家四爱(衣食卧具药) 复五种(着五阴) 爱二(善不善) 善法爱二(求二乘不善求大乘善) 凡夫爱名集不名谛菩萨爱名谛不名集 昔说业惑为集今偏说爱论议 爱是根本(并)爱过患九譬(文广) 凡夫二乘菩萨相对明苦及谛有无(并)明集灭道 明苦集竟结成四谛所以 约四种四谛释料简文 凡夫有苦无谛(付)新旧本不同 明灭谛下(付)见灭见灭谛 明道谛下 陀罗骠(并)求那 今以八圣道为道(付)迦叶举昔十四说难相违 一圣道赴缘说种种名六譬 水名多种梵语 说道多种增数明(付)金师譬 随信随法信解见到 见道数家论家异义(并)利钝异义 明无量四谛下 一切法摄尽四谛而为说不说二言所以 知圣谛有中上二智 无量四谛相貌 分别诸阴有无量相非二乘所知 诸阴相(付)佛界阴覆法界事理 六道阴苦二乘乐菩萨双照佛双非 约十二入十八界明无量苦相 广约五阴明无量苦相 无量集灭道谛相 无量世谛第一义谛 数家四谛十六谛皆真谛论家无我一通真俗余皆世谛 明二谛下(付)旧六种二谛(并)释谛名破之并今解 二谛体一异解(并)今破 四谛分真俗异解 二谛一异论议 世谛即第一义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二谛有八种(并)六种七种等异解(并)天台七种二谛(并)今且顺一师八种 随情智二谛约世出世是冠下七 生灭等七种二谛(委悉) 有名有实真谛(付)他师云真有名无实违此文 世法有五(名世 句世 缚世 法世 执着世) 明一实谛下(付)不明三谛所以 一实谛旧异解(并)今释 佛以七义答实谛义 昔四谛实谛今一实谛实 二乘称谛如来称实与夺义 一切颠倒摄苦谛 二乘亦实亦不实 魔所说苦集二谛所摄 外道所说苦集摄(并)彼但坏苦集 外道横计苦集灭道相 外道横计亦坏道灭 外道有苦谛(付)与凡夫有苦无谛相违料简 外道横计常乐我净相(文广) 外道常乐我净非相 圣行品之三 会疏第十三 单疏第七(四十二纸已下)广破外道常 小乘无作有漏今意无作无漏 无作毗昙成论不同 一切外道心有三(在家心 出家心 在家远离心又二种) 明色无常十时异 破外道乐净(付)指上答三解 盲问乳色譬 明圆慧行下(付)旧解今解 如来不转法轮义 以八异释异故不更(鹿苑今经大小相对) 鹿苑八万得初果今八十万亿不退菩提 转法轮义 释慧行名(付)定行无之以初后例 圆行次第行结意 慧行果住无畏地(付)异解今解 释无畏地名(付)与十地经合 人有三恶(阐提犯重)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付)二十五名王三昧义 六地断三界惑是通义 释二十五三昧四悉义(并)各有四意 菩萨自在用(吹须弥一身为多多身为一等) 菩萨虽在地狱不受苦 菩萨功德齐等而有高下义 住无垢藏王菩萨叹教下 教胜于佛佛母故(付)教佛相对胜劣自行化他二 义(自行教胜化他佛胜) 五味喻五时相生文(付)古师异释(并)破今家解(文广) 文不举法华三义 五味对戒定慧并五时教 迦叶自誓发愿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书写此经等 与迦叶超越记 过去雪山童子因缘 菩提心难发易坏种种譬 帝释变为罗刹试雪山 真金以烧打磨三种试譬 罗刹说半偈 半偈名半如意珠 财施有尽法施无尽多利益 为半偈施身如施瓦器得七宝器舍不坚身得金刚身 雪山敷鹿皮为罗刹所坐(并)称罗刹云和尚 偈文书石壁等舍身 欲舍身罗刹复释形接取赞叹 半偈舍身故释尊超十二劫在弥勒前(付疏)余极云九劫随机异说 半偈者说无常一边故 但云生灭不云住 三相中住与常住异 无常与空同异旧异释 生灭灭已(付)又生灭生已寂灭生为乐耶否料简 涅盘经会疏条目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