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盘经会疏卷第十三
大般涅盘经圣行品下(卷第十三)
北凉 天竺三藏 昙无谶 译
晋 沙门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治
圣行品下
起卷是如来次广答所问破前四执文为三一广破计常二略破乐净三广破计我常我是执之端首故广破之初破常文为三一明外道理非二明其言谬三正答所问初又三一明非二举过三结非初文者。
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何故名非横计有常常非缘生缘生无常然诸外道有计自然应不从缘若自然者法尘对意而起此计岂非缘生是故外道悉是无常。
善男子佛性无生下二举过即举是对非。
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旧云当果佛性故不生灭若是缘生即是生灭此不应然今是举正以对邪计。
三结非者。
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入之所摄持是故名常善男子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义故从因生法不名为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生。
正是一道清净之理佛性之性不生不灭岂得唯作当果释耶以是义故故须结非。
善男子是诸外道下第二明外道言谬又为三一论其言谬二破其所执三举是显非。
善男子是诸外道不见佛性如来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说悉是妄语无有真谛。
初言谬者以不见佛性三宝真理故有所说谬而非真若见此理言即真实。
诸凡夫人下第二破执。
诸凡夫人先见瓶衣车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马牛羊后见相似便言是常当知其实非是常也。
前文殊举邪计中第八复次执于大地形相衣服及车乘等皆计有常今破此执。
一切有为下第三显非。
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虗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虗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
善男子有为之法下第三正答所问又为三一双辨色心两章门二偏明心无常三偏明色无常。
善男子有为之法凡有二种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
旧云总有三聚引梵行云色法非色法非色非非色法以非色非非色为无作聚又引圣行云白四羯磨然后得者得于无作是义不然非色非无色乃是中道双忘两舍岂是无作无作有为此过非小白四羯磨然后乃得此受得戒不足证于中道无作何者作与无作皆有漏善阐提信作不信无作若依小乘无作有漏若依今意无作无漏如向引戒圣行受戒无作为证何等无作耶彼救云若不许有无作义者下文那云言无无作是争论耶答数人云无作是色论人云无作无色各执不同致成争论我今设云有无作者终不计于色与无色况各计耶又我设云有无作者终不定执小有大无则无争论又准文只云色之与心何以强说作与无作若数人心是心王数随王起又识是心王数是想等色有十一谓五根五尘并无教色论人明五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然此但明四大五色下文明十一色所以然者互现一边不专一处。
善男子心名无常下第二偏明心是无常又为四一无常二破常执三重明无常四重破常执初明无常为四复次一攀缘异。
善男子心名无常何以故性是攀缘相应分别故。
二六识异。
善男子眼识性异乃至意识性异是故无常。
三六尘异。
善男子色境界异乃至法境界异是故无常。
四相应异。
善男子眼识相应异乃至意识相应异是故无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下第二破执常四复次一明识不应独缘。
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
第二六识不应异。
善男子若眼识异乃至意识异则知无常以法相似念念生灭凡夫见已计之为常。
第三所因不应异。
善男子诸因缘相可破坏故亦名无常所谓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于眼识耳识生时所因各异非眼识因缘乃至意识异亦如是。
第四诸名不应异。
复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复得观常乐净我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净我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复次善男子下第三重明无常五复次一明三圣心异二三凡夫心异三三受心异四三毒心异五三外道心异初如文。
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
次三凡心中。
一切外道心有三种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违离心。
云在家远离者身在居家而心远离。
乐相应心异苦相应心异不苦不乐相应心异。
贪欲相应心异瞋恚相应心异愚痴相应心异。
一切外道心相亦异所谓愚痴相应心异疑惑相应心异邪见相应心异进止威仪其心亦异。
善男子心若常者下第四重破常执正是破于前八复次文还有八虽不相对或破前或生后不破私谓前七破前后一生后又出没不同没四谓不破因果杀生算数形相而剩生后已作今作非怨非亲及我物他物最后第八复次总结无常私谓是则但有第一破第三专念第二破第四忆念第三破第七读诵剩有四五六第七破第五修习第八生后亦是剩文名有出没者皆是随宜非凡所测。
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复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
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
善男子心若常者凡诸读诵不应增长。
复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则无怨亲非怨非亲。
心若常者则不应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
心若常者虽有所作不应增长。
善男子以是义故当知心性各各别异有别异故当知无常。
我今于此非色法中下第三偏明色是无常又二先结前生后。
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演说无常其义已显复当为汝说色无常。
次是色无常下正辨无常自有十句一初生异二时异三味异四力异五形状异六果报异七名字异八坏合异九次第生异十次第灭异皆举外对辨中间或略前后皆对。
是色无常本无有生生已灭故内身处胎歌罗逻时本无有生生已变故外之牙茎本亦无生生已变故是故当知一切色法悉皆无常。
善男子所有内色随时而变歌罗逻时异阿浮陀时异伽那时异闭手时异诸疱时异初生时异婴孩时异童子时异乃至老时各各变异所谓外色亦复如是牙异茎异枝异叶异华异果异。
复次善男子内味亦异歌罗逻时乃至老时各各变异外味亦尔牙茎枝叶华果味异。
歌罗逻时力异乃至老时力异。
歌罗逻时状貌异乃至老时状貌亦异。
歌罗逻时果报异乃至老时果报亦异。
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亦异。
所谓内色坏已还合故知无常外之树木亦坏已还合故知无常。
次第渐生故知无常次第生歌罗逻时乃至老时次第生牙乃至果子故知无常。
诸色可灭故知无常歌罗逻灭时异乃至老灭时异牙灭时异乃至果灭时异故知无常凡夫无知见相似生计以为常以是义故名曰无常。
若无常即是苦下第二总破前五复次计乐三复次计净又二先正破后指上已答。
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净。
若无常即是苦破其计乐若苦即是不净破其计净。
善男子我因迦叶上问是事于彼已答。
因迦叶上问已答者有三解一开善云前四谛慧圣行初说苦谛明五阴皆苦迦叶以设诸难明有乐缘乐因理应有乐不应皆苦佛答于下苦中横生乐相是已答竟二冶城云前性品中佛有真我之性迦叶即十二难责觅现用佛举力士额珠等譬答竟三诸师多用长寿品末迦叶问世间亦说梵天是常与佛说何殊佛答外道皆是窃得此言如偷牛之譬故言已答河西记中云即是第七卷中已答观师云是四倒品中具说净乐等倒此中不复委悉但略破乐净故指上也。
复次善男子下第三明无我以答前八复次计我文为二初总明无我二正破彼执初总唱色非色二章次释二章前破常中亦先标次释释之则广此中释章门即略前亦就色心破常今破我亦就色心。
复次善男子诸行无我善男子总一切法谓色非色。
色非我下释初章门中先明色非我。
色非我也何以故可被可坏可打可裂生增长故我者不可破坏打裂生长以是义故知色非我。
色何故非我可坏可破故也。
非色之法下释非色章。
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
非色是心心则无定从境生故乐缘触心心即便乐苦及不苦不乐亦尔既其从缘故无常无我。
若诸外道下二正破所执上有八复次今有九复次亦不正相对今是随机不同不破第一造作第四作业剩第一专念第二忆想第七三法是则第三破第七第四破第八第五破第六第六破第五第八破第二第九破第三不次第者但随举而破应无别意。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专念故知有我者专念之性实非我也若以专念为我性者过去之事则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忆想故知有我者无忆想故定知无我如说见人手有六指即复问言我先何处共相见耶若有我者不应复问以相问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遮故知有我者善男子以有遮故定知无我如言调达终不发言非调达也我亦如是若定是我终不遮我以遮我故定知无我若以遮故知有我者汝今不遮定应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伴非伴知有我者以无伴故应无有我有法无伴所谓如来虗空佛性我亦如是实无有伴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名字故知有我者无我法中亦有我名如贫贱人名字富贵如言我死若我死者我则杀我而我实不可杀假名杀我亦如矬人名为长者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生已求乳知有我者善男子若有我者一切婴儿不应执持不净火蛇毒药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一切众生于三法中悉有等智所谓淫欲饮食恐怖是故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相貌故知有我者善男子相故无我无相故亦无我若人睡时不能进止俯仰视眴不觉苦乐不应有我若以进止俯仰视眴知有我者机关木人亦应有我善男子如来亦尔不进不止不俯不仰不视不眴不苦不乐不贪不恚不痴不行如来如是真实有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见他食果口中生涎知有我者善男子以忆念故见则生涎涎非我也我亦非涎非喜非悲非哭非笑非堕非起非饥非饱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是诸外道下三结过呵责凡举两譬初小儿后生盲初小儿譬行非生盲譬教非。
善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无慧方便不能了达常与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寿命非寿命众生非众生实非实有非有于佛法中取少许分虗妄计有常乐净我而实不知常乐净我。
如婴孩唐戏终日不营家业外道亦尔无益苦身不成净行故文云无慧方便。
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云如稻米粖盲人复问乳色柔耎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复何所似答言如雪盲人复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鶴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净我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佛法中有真实谛非于外道。
次如生盲人徒闻四譬不识真乳外道亦尔暗信韦陀宁知常乐故文云而问他言(云云)。
文殊白佛下第二明圆慧行旧云破迷四谛二谛一谛之着又云破前分别心明毕竟尽净无所住着是义不然前标章说次第五行戒定两行尚无破着何独慧耶慧行被破戒定自破三行破者即破圣行圣行破五行亦破五行若破即无所修无修即无证无证则破十功德此义不然当知此文明圆慧行文为四一发起二正说三领解四结章。
文殊师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于今临般涅盘方复更转无上法轮乃作如是分别真谛。
初发起中不称四二但称一实何以知之昔初教中析法四谛摩诃衍中相即二谛先已曾说非为希有又非无上今临涅盘方复更转一实真谛是为希有名为无上故次第后发起圆慧。
正说为二一明不般示圆慧二约不更示圆慧不般又为三一直示二约不转横历事示三约如来虗空竖示就直示又二初止其云何二示其真理。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云何故于如来生涅盘想。
云何有二意一寄文殊嗟于未达故言云何二难文殊为是未达为发起故故言云何。
次示真理如文。
善男子如来实是常住不变不般涅盘。
二从善男子若计有我去明不转横历诸事以示圆慧明不转者凡历七事谓非果非因非转非生非出非作非造皆即事而理悉是常住。
善男子若有计我是佛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即是法法是我所我即是道道是我所我即世尊世尊即是我所我即声闻声闻即是我所我能说法令他听受我转法轮余人不能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善男子若有人作如是妄计我即是眼眼即是我所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我即是色色是我所乃至法亦如是我即是地地即我所水火风亦如是。
善男子若人计言我即是信信是我所我是多闻多闻即是我所我是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尸波罗蜜尸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毗棃耶波罗蜜毗棃耶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禅波罗蜜禅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四念处四念处即是我所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亦复如是善男子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
善男子若言常住无有变易云何说言佛转法轮是故汝今不应说言如来方更转上法轮。
善男子譬如因眼缘色缘明缘思惟因缘和合得生眼识善男子眼不念言我能生识色乃至思惟终不念言我生眼识眼识亦复不作念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是等法因缘和合得名为见善男子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和合得名为见善男子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法觉了诸法复因咽喉舌齿唇口言语音声为憍陈如初始说法名转法轮以是义故如来不名转法轮也善男子若不转者即名为法法即如来善男子譬如因燧因钻因手因干秌草而得生火燧亦不言我能生火钻手干草各不念言我能生火火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乃至憍陈如名转法轮如来亦复不生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生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名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酪因水因钻因瓶因绳因人手捉而得出酥酪不念言我能出酥乃至人手亦不念言我能出酥酥亦不言我能自出众缘和合故得出酥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出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子及地水火风沃壤时节因人作业而芽得生善男子子亦不言我能生芽乃至作业亦不念言我能生芽芽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若不作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鼓因空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声鼓不念言我能出声乃至桴亦如是声亦不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善男子转法轮者名为不作不作者即转法轮转法轮者即是如来。
三从善男子转法轮佛境界去是竖结圆慧无非常住。
善男子转法轮者乃是诸佛世尊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虗空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来亦尔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如来性佛性亦尔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
或云如来约果理佛性约因理虗空通因果(云云)。
从善男子语有二种下第二明不更为二先明异故不更次明同故不更初异故不更者既其两异何得言更异有八一语异二众异三根异四德异五利益异六请主异七所说异八声徧异。
善男子诸佛世尊语有二种一者世语二者出世语。
善男子如来为诸声闻缘觉说于世语为诸菩萨说出世语。
善男子是诸大众复有二种一者求小乘二者求大乘我于昔日波罗柰城为诸声闻转于法轮今始于此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复有二人中根上根为中根人于波罗柰转于法轮为上根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今于此闲拘尸那城转大法轮善男子极下根者如来终不为转法轮极下根者即一阐提。
复次善男子求佛道者复有二种一中精进二上精进于波罗柰为中精进转于法轮今于此城为上精进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柰城初转法轮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今于此城八十万亿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转法轮为五比丘一陈如二十力迦叶三䟦提四頞鞞五摩男拘利今总言之。
复次善男子波罗柰城大梵天王稽首请我转于法转今于此城迦叶菩萨稽首请我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柰城转法轮时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今于此城转法轮时如实演畅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柰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闻于梵天如来今于拘尸那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徧于东方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复次凡有所说下二明同故不更又三法譬结初法中明同故无更。
复次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名为转法轮也。
譬如下譬释无更凡三譬初譬生善灭恶一偏灭恶三偏生善此等义同是故无更。
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者能令安隐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所说法亦复如是无量烦恼未调伏者能令调伏已调伏者令生善根。
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则能消灭一切怨贼如来演法亦复如是能令一切诸烦恼贼皆悉寂静。
复次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下上回转如来说法亦复如是能令下趣诸恶众生上生人天乃至佛道。
是故汝今下是第三结无更。
善男子是故汝今不应赞言如来于此更转法轮。
尔时文殊下第三领解发迹。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于此义非为不知所以问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世尊我已久知转法轮者实是诸佛如来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及。
尔时世尊下第四结。
尔时世尊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是名菩萨住于大乘大涅盘经所行圣行。
初先对迦叶中间对文殊今慧行竟还对迦叶善始令终。
迦叶白佛下是第二释行名问何故戒慧之后俱释行名定行无耶答初后既释中闲略无今文为四前佛复宗通结竟今初迦叶问。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复以何义名为圣行。
次则如来别结。
善男子圣名诸佛世尊以是义故名为圣行。
三迦叶更问。
世尊若是诸佛之所行者则非声闻缘觉菩萨所能修行。
四如来开结次第五行。
善男子是诸世尊安住于此大般涅盘而作如是开示分别演说其义以是义故名曰圣行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
此之五行本为五人有病行处说此法门二乘之人得有修义即声闻缘觉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又有别根性拙度菩萨约次第修亦名圣行若是诸佛世尊之所行者名为圣行此结圆行如来行之故作不治遇与不遇悉皆得差正结此人及此法门古来不见此结束意是故不作别圆两释若二乘人及别根性有病行处闻佛说者修之则差不修不差此结次第。
善男子是菩萨下第二明慧行果文为五一唱地名二释地义三明地体四明地用五结下地况上地初文者。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得是行已则得住于无所畏地。
旧明慧果得二地谓无畏地从初至六地从七地至法云名自在王地所以得二地果者慧行断烦恼通道疾利今谓不然且戒定两行不断惑通道钝者云何旧解不动堪忍皆是初地一体异名若其同是戒定之果何不二地通至法云今明只是一地自在往生乃是无畏用不应更开。
善男子若有菩萨去是第二释地义。
善男子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地则不复畏贪恚愚痴生老病死亦复不畏恶道地狱畜生饿鬼善男子恶有二种一者阿修罗二者人中人中有三种恶一者一阐提二者诽谤方等经典三者犯四重禁。
善男子住是地中诸菩萨等终不畏堕如是恶中亦复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波旬。
此文与地经合彼解初地离五怖畏今文亦然在名小异意义则同不畏贪恚下无不活畏无死畏不畏恶道下无恶道畏恶有二种下无恶名畏亦复不畏沙门下无大众威德畏无死畏即常无不活恶道畏即乐无恶名畏即净无大众畏即我具四德无五怖是故此地名无畏地。
亦复不畏受二十五有去第三明地体文为三初出体所入位次善男子住无畏下出体所证三是名下结初如文。
亦复不畏受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善男子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得无退三昧能坏畜生有得心乐三昧能坏饿鬼有得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得日光三昧能断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断瞿耶尼有得热𦦨三昧能断郁单越有得如幻三昧能断阎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动三昧能断四天处有得难伏三昧能断三十三天处有得悦意三昧能断焰摩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断兜术天有得黄色三昧能断化乐天有得赤色三昧能断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断初禅有得种种三昧能断大梵王有得双三昧能断二禅有得雷音三昧能断三禅有得注雨三昧能断四禅有得如虗空三昧能断无想有得照镜三昧能断净居阿那含有得无阂三昧能断空处有得常三昧能断识处有得乐三昧能断不用处有得我三昧能断非想非非想处有。
次所证者此地得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即是中道第一义三昧总摄诸三昧所谓俗谛三昧真谛三昧皆来摄属故得称王一谛三谛即是其体旧云二十五三昧断三界惑故六地菩萨名无畏地与罗汉齐今不用之若二乘断二十五有得称王者可言其齐既不是王何得云齐文云圣行者诸佛所行非诸声闻缘觉境界何得云齐又六地菩萨断三界惑是通菩萨非此文意诸师谬用全不相关释二十五三昧具如法华玄文第四卷中彼释二十五名具四悉意虽二十五无非是王为辨异故立名不同即世界意于二十五中如日光月光等即为人意如不退心乐等即对治意如常乐等即第一义意一一三昧通皆四意一明诸有过患所谓三惑二本法功德即修三谛三昧三结行成即三昧成入于初地四慈悲破有谓得入初地即能现于十法界身徧入诸有令他破有古人释此全无片意(云云)。
善男子是名菩萨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
善男子菩萨入如是等诸三昧王下第四明地用又二初明力用自在次明生用自在初力用中三双一依正为一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入如是等诸三昧王若欲吹坏须弥山王随意即能欲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心之所念亦悉能知。
须弥是依众生心是正。
二自他为一双。
欲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内于己身一毛孔中随意即能亦令众生无迫迮想若欲化作无量众生悉令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者亦能随意。
内他入己化己为他。
三少多为一双可见。
能分一身以为多身复合多身以为一身虽作如是心无所着犹如莲华。
次生用者初总生诸处即十界处。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得入如是三昧王已即得住于自在之地菩萨住是自在地者得自在力随欲生处即得往生善男子譬如圣王领四天下随意所行无能障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生处若欲生者随意往生。
次别生处即是十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地狱一切众生有可化令住善根者菩萨即时往生其中菩萨虽生非本业果菩萨摩诃萨住自在地力因缘故而生其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虽在地狱不受炽然碎身等苦。
坏须弥包世界散合十方而不染游处地狱而不苦即地之用。
善男子菩萨成就去是第五结下况高如文。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可成就如是功德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尚不可说何况诸佛所有功德而当可说。
问是诸菩萨功德悉等云何复有高下不同旧云等中等悉同无别等中不等故复浅深兴皇释云横论一地具诸功德竖论则有高下横竖亦复何定亦如一物推倒即横捧起即竖(云云)。
尔时众中下是第二章叹经经诠圣行依教奉行革凡成圣故可称叹文为四一无垢叹教二如来述叹三迦叶自誓四如来述誓叹教为二先经家叙次正叹教。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住无垢藏王有大威德成就神通得大总持三昧具足得无所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白佛言。
初经家叙内德外仪初内中有大威德者总论无畏地之体用威是外用德是内证备内外德故言具大威德大神通者即叹外用如自在地有吹山覆海之用得大总持者得二十五三昧王持诸三昧得无所畏者备如佛说上诸功德皆悉具足即从座起是叙外仪。
世尊下是正叹教又二先领佛旨结下况高百千功德。
世尊如佛所说诸佛菩萨所可成就功德智慧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实不可说。
次叹上说次第不次第别圆之教。
我意犹谓故不如是大乘经典何以故因是大乘方等经力故能出生诸佛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故谓佛菩萨不如大乘大乘是佛母母能生子则教可尊崇文云方等力故能生诸佛若就道不自弘佛能说教则佛胜于教佛能弘教此就化他教能生佛此就自行藏王所叹举自行边。
时佛赞言下二如来述叹为三谓述释结述如文。
时佛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释中法说开譬合譬。
是诸大乘方等经典虽复成就无量功德欲比是经不得为喻百倍千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
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开善谓譬五时教佛合牛出十二部经指初教修多罗指般若言修多罗是法本般若是行本故方等指净名思益称叹菩萨故般若是法华法华明平等大慧大慧只是般若涅盘可解又云般若始在十二秊中终则邻于涅盘乃在法华之后引释论毕竟品为证若尔修多罗是净名方等即法华般若即般若招提云前三明教后二明理前三教者十二部即小乘藏修多罗即杂藏方等即菩萨藏佛教不出此三故后二理者般若是因涅盘是果行般若因得涅盘果兴皇云佛说法即是十二部经学此十二即了修多罗知诸法本即达方等达方等故生于般若般若生故能了涅盘观师云此竝从多之少从广至略初叹十二部十二部通于大小此则是总更别叹修多罗修多罗又通更别叹方等方等未为希有复别叹般若于般若中更别叹涅盘一句佛性如从牛出乳乃至醍醐则涅盘为最义皆不然何者十二部经通于大小岂独是小乘又十二部谓是初者小非初说故不可用复何故以修多罗为般若余经岂无长行耶复何故以般若为法华名不相应义云何会假使以般若邻于涅盘般若则是第四时教复违尔五时次第招提云三教两理者此文是述其叹教何故喻理纵如招提所说乃叹他经非叹今教兴皇所说乃生解次第复非叹教藏王云诸佛虽有无量功德故不如是大般涅盘从教生解非文所叹若观师所说从广至略而为最胜文云醍醐最上一切诸药悉入其中广岂过此既其是广可不被叹诸师皆欲包括收摄不觉咫尺漏失正宗邯郸学步两无所获(云云)今但依经即如藏王闻佛说于次第之别不次第圆次第之教能生渐行菩萨功德不次第教能生一切诸佛功德欢喜踊跃双叹两教佛助其喜还述叹之若次第相生穷玄极妙更加称美牛者即涅盘教主乳者戒圣行酪者定圣行生酥者四谛慧圣行熟酥者二谛慧圣行醍醐者一实谛慧圣行如五味次第宗于醍醐五行转深极于一实故言最胜最上此即述其叹次第教若单说实慧一慧一切慧慧为法界摄一切慧不由次第佛即醍醐最上最妙一切诸药悉入其中如来即是人醍醐也一实谛者是法醍醐醍醐之人说醍醐法醍醐之法成醍醐人人之与法一而无二中闲诸法无不醍醐次第一实一而无二叹五行之一实即是叹一实之五行作此释者次第叹教二义皆成若望一期教次第者从佛出十二部者即指华严华严最初是十二部修多罗者即三藏中之一藏物不堪大即为说小方等之教折小弹偏叹大褒圆般若之教三人同闻专归一实引小归大接偏成圆及住方便未证小果许其通学摩诃衍道大般涅盘尊极之教已住小果斥废三修说胜常乐若尔何以不说法华法华破小果灭化城引入宝所与涅盘同又迦叶如来二万灯明皆说法华以为极唱不说涅盘今此释迦恶世垂迹宜以异名显于常乐两教同极不言法华意在于此又前番小熟者以法华熟之后番未熟更以般若洮汰今涅盘熟之释论云般若至法华后即此义也又叹此教与一期教亦不相乖戒是圣行为首又戒广摄如文所说与华严中所照义同定圣行正与修多罗中定藏义合四谛慧行以大涅盘三修斥小无漏之非与方等弹呵义合二谛慧行真俗相即正与摩诃衍即色即空义合一实谛慧行即涅盘教可知一期一经次第皆成义不相违。
以是义故下第三结叹。
善男子以是义故说言如来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迦叶白佛下第三迦叶自誓文为三一领旨二愍他三自誓。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赞大涅盘经犹如醍醐最上最妙若有能服众病悉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
我闻是已窃亦思念若有不能听受是经当知是人为大愚痴无有善心。
自誓为四一誓以正报皮骨以为纸笔传持五行。
世尊我于今者实能堪忍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如是大涅盘经书已读诵令其通利然后为人广说其义。
二誓以依报财力充足饱满令得宣行。
世尊若有众生贪着财物我当施财然后以是大涅盘经劝之令读。
三誓以智力折伏摄受。
若尊贵者先以爱语随顺其意然后渐当以是大乘大涅盘经劝之令读若凡庶者当以威势逼之令读若憍慢者为作仆使随顺其意令其欢喜然后复以大涅盘经而教导之若有诽谤方等经者当以势力摧之令伏既摧伏已然后劝令读大涅盘。
四誓于同好倾尽三业而宗事之。
若有爱乐大乘经者我当躳往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尔时佛赞下第四佛述其誓又为三一赞二记三证此初赞也。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甚爱乐大乘经典贪大乘经爱大乘经味大乘经信敬尊重供养大乘。
汝今下是记记文有二一记超越行成道果。
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缘当得超越无量无边恒河沙等大菩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记转法轮。
汝亦不久复当如我广为大众演说如是大般涅盘如来佛性诸佛所说祕密之藏。
三乃往下引证为二初引昔次证今初举昔中有三一陈菩萨昔行二者诸天谋议三者逼试陈解初昔行如文。
善男子乃昔过去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悉能通达一切外道所有经论修寂灭行具足威仪其心清净不为外来能生欲想之所破坏灭瞋恚火受持常乐我净之法周徧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名字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处处石闲有清流水多诸香华周徧严饰众鸟羣兽不可称计甘果滋繁种别难计复有无量藕根甘根青木香根我于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
我修如是下诸天谋议。
善男子我修如是难行苦行时彼帝释诸天人等心大惊怪即共集会各各相谓而说偈言。
各各相指示 清净雪山中 寂静离欲主
功德庄严王 已离贪瞋慢 永断谄愚痴
口初未曾说 麤恶等语言
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名曰欢喜复说偈言。
如是离欲人 清净勤精进 将不求帝释
及以诸天耶 若是求道者 修行诸苦行
是人多欲求 帝释所坐处
尔时复有一仙天子即为帝释而说偈言。
天主憍尸迦 不应生是虑 外道修苦行
何必求帝处
说是偈已复作是言憍尸迦世有大士为众生故不贪己身为欲利益诸众生故而修种种无量苦行如是之人见生死中诸过咎故设见珍宝满此大地诸山大海不生贪着如视涕唾如是大士弃舍财宝所爱妻子头目髓脑手足支节所居舍宅象马车乘奴婢童仆亦不愿求生于天上唯愿一切得受快乐如我所解如是大士清净无染众结永尽唯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提桓因复作是言如汝言者是人则为摄取一切世间众生大仙若此世间有佛树者能除一切梵天世人及阿修罗烦恼毒蛇若诸众生住是佛树阴凉中者烦恼诸毒悉得消灭大仙是人若当未来世中作善逝者我等悉当得灭无量炽然烦恼如是之事实为难信何以故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少微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则动犹如画像难成易坏菩提之心亦复如是难发易坏大仙如有多人以诸铠仗牢自庄严欲前讨贼临阵恐怖则便退散无量众生亦复如是发菩提心牢自庄严见生死过心生恐怖即便退散大仙我见如是无量众生发心之后皆生动转是故我今虽见是人专修苦行无恼无热住于道检其行清净未能信也我今要当自往试之知其实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重担不大仙犹如车有二轮则有载用鸟有二翼堪任飞行是苦行者亦复如是我虽见其坚持禁戒未知其人有深智不若有深智当知则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重担也大仙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鲜如庵罗树华多果少众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
二轮者福慧也。
大仙我当与汝俱往下是第三逼试先譬烧打磨三试。
大仙我当与汝俱往试之大仙譬如真金三种试已乃知其真谓烧打磨。
次合三试者一说半偈试有智无智若知文义未尽即是有智若不知者即是无智二示可畏身试有畏无畏若心坚固不生怖畏若其浮弱即生怖畏三从索身试试其能舍不舍(云云)。
试彼苦行亦当如是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远而便立住是时罗刹心无所畏勇健难当辩才次第其声清雅宣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半偈者但说无常一边不说常边故言半偈有为三相何故但明生灭而不言住一解四句偈迮是故略之问若略何不略余字答此复有义住法不显生灭迁谢但明始终中间宜略问三相迁流那得有住住即是常常即不迁又与无常异答言是无常之住竝三相自是无常而有无常之住亦应有无住之常(云云)。
说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现形貌甚可怖畏顾眄徧视观于四方是苦行者闻是半偈心生欢喜譬如贾客于险难处夜行失伴恐怖推索还遇同侣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亦如久病未遇良医瞻病好药后卒得之如人没海卒遇船舫如渴乏人遇清冷水如为怨逐忽然得脱如久系狱卒闻得出亦如农夫炎旱得雨亦如行人还得归家家人见已生大欢喜善男子我于尔时闻是半偈心中欢喜亦复如是即从座起以手举发四方顾视而作是语向所闻偈谁之所说。
尔时四顾不见余人唯见罗刹即说是言谁开如是解脱之门谁能雷震诸佛音声谁于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谁能于此示导生死饥馑众生无上道味无量众生沈生死海谁能于中作大船师是诸众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于中为作良医说是半偈启悟我心犹如半月渐开莲华善男子我于尔时更无所见唯见罗刹复作是念将是罗刹说是偈耶覆复生疑或非其说何以故是人形容甚可怖畏若有得闻是偈句者一切恐怖丑陋即除何有此人形貌如是能说此偈不应火中出生莲华非日光中出生冷水善男子我于尔时复作是念我今无智而此罗刹或能得见过去诸佛从诸佛所闻是半偈我今当问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汝于何处而得如是半如意珠大士是半偈义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正道也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常为诸见罗网所覆终身于此外道法中初不得闻如是出世十力世雄所说空义。
文云所说空义此偈明无常那得是空旧解无常未是空但是空方便后方得空一解不然只无常即是空之异名大品云无常即动相动相即空相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今亦无常是不生不灭义。
善男子我问是已即答我言大婆罗门汝今不应问我是义何以故我不食来已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能得饥渴苦恼心乱谬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我今力能飞行虗空至郁单越乃至天上处处求食而不能得以是之故我说是语善男子我时即复语罗刹言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大士汝所说者名字不终义亦不尽以何因缘不欲说耶夫财施者则有竭尽法施因缘不可尽也法施无尽多所利益我今闻此半偈法已心生惊疑汝今幸可为我除断说此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汝智太过但自忧身都不见念今我定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刹答言汝不足问我若说者令人多怖我复语言此中独处更无有人我不畏汝何故不说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煗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自我薄佑唯食此食周徧求索困不能得世虽多人皆有福德兼为诸天之所守护而我无力不能得杀善男子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大士我设命终如此之身无所复用当为虎狼鸱枭雕鹫之所啖食而复不得一毫之福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罗刹答言谁当信汝如是之言为八字故弃所爱身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无智譬如有人施他瓦器得七宝器我亦如是舍不坚身得金刚身汝言谁当信者我今有证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证是事复有天眼诸菩萨等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证知复有十方诸佛世尊利众生者亦能证我为八字成舍是身命罗刹复言汝若如是能舍身者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其余半偈善男子我于尔时闻是语已心中欢喜即解己身所着鹿皮为此罗刹敷置法座白言和上愿坐此座我即于前叉手长跪而作是言唯愿和上善为我说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罗刹即说。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尔时罗刹说是偈已复作是言菩萨摩诃萨汝今已闻具足偈义汝之所愿为悉满足若必欲利诸众生者时施我身善男子我于尔时深思此义然后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便更系所着衣裳恐于死后身体露现即上高树尔时树神复问我言善哉仁者欲作何事善男子我时答言我欲舍身以报偈价树神又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我时答言如是偈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开空法道我为此法弃舍身命不为利养名闻财宝转轮圣王四大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人天中乐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舍此身善男子我舍身时复作是愿愿令一切悭惜之人悉来见我舍离此身若有少施起贡高者亦令得见我为一偈舍此身命如弃草木我于。
尔时说是语已寻即放身自投树下下未至地时虗空中出种种声其声乃至阿迦尼吒尔时罗刹还复释形即于空中接取我身安置平地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顶礼于我足下赞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萨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欲于无明黑暗之中然大法炬由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娆恼唯愿听我忏悔罪咎汝于未来必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见济度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众顶礼我足于是辞去忽然不见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无量功德皆由供养如来正法。
文云寂灭为乐者涅盘之体非生非灭今此既云寂灭为乐亦得生灭生已寂灭生为乐不答任道者是例不任则不例生起相灭除相正取除生除灭是寂灭乐生是起相涅盘无生是故不例超越十二劫者出曜佛藏等经皆云超九劫或云根缘不同佛为增减说之。
次善男子汝今亦尔下证今(云云)。
善男子汝今亦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已超过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菩萨上善男子是名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修于圣行。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三
涅盘经疏卷第七
日东 天台沙门本纯 分会
南本大般涅盘经会疏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