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涅盘疏私记卷第四(二本) 天台沙门 行满 集 ○释长寿品第四 前之三品严观所安者。即是昙谶译讫。谢公治定。严观二人开此一品为序等三品。故云安之。信知昙谶谢公亦有其分也。 此品存本者。缘前三品。同是寿命品。今存梵音也。 译人左右者。今移寿安下。改命为长安上。西方左下此土安上。故云左右耳。犹如一物。东人谓西为右。人在物西谓东为左。物无别体也。 恐依上文者。今家通意。如纯陀获五事果。广明三身四身皆是长寿之文。故云恐也。 长只常下。问出所以也。常等是能从。长寿是所从立名。故所从能也。 一同诸佛法身者。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等。故云皆悉同等。此是释品四悉檀意。诸佛不同即世界也。 二由物忻长恶短者。物者谓之人。亦是物机忻厌不等。宜见长寿。故令生理善。即为人悉。 三对破偏修无常之拙等者。广如上文胜劣相治。改于偏执。即对治意也。四会前三悉同成长寿。即第一义悉也。 第三对菩萨众者。上文纯陀品对于杂众。哀叹品对声闻。此对菩萨也。诸问答中长寿为首。以为言端也。 佛法至三故者。佛初劝。二复告。三佛告诸比丘故也。 上疑既尽初欢则嘿者。如下经文合譬中。时诸声闻嘿然而住。即是其文。经家次第在后耳。 后劝则推者。推诸菩萨有自行化他之功也。 上已问经者。意云纯陀举昔无常等身以问。佛以常身等答。三修中广论胜劣。皆是问经文也。 经深律浅者。今斥不许。且约事论有深有浅。若以涅盘心修为被末代。有何深浅。故云而待劝耶。 又是今经之宗者。意亦不然。古人见有劝问戒律之言将为经宗。准今所释。依大师判教。此经为戒律说常。亦名赎命重宝。何者如来见诸比丘。末法多有破戒。畜八不净物。常住慧命。埋没烦恼。恐失慧命。将此戒律用赎此命。如人在狱。多与财宝。命其得出。故非其宗。今以常住佛性。为经宗也。 今按经云于诸戒律者。既云于诸不独问律。具问定慧。经初虽无诸字。或本有之。今取下文于诸之言也。 律仪道定俱名为戒者。定谓定共。道谓道共等戒也。 诸言不一者。通问三学也。 双照二谛即劝问俗者。即含真为俗。广如法华玄文七重二谛中明也。 又言莫谓如来唯修空寂者。但以空寂之言为自。还目中道空寂双非二谛也。 具说如上者。具劝三学也。 故以戒律而为劝端者。举戒律即具定慧。又此具乘戒故也。 如来境界者。此约理论。三世诸佛从真起应。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号如来。故云允同诸佛也。 所有诸定者。此约行论。不思议定也。 所演教诲者。此约教论。不思议教也。 是道非道者。九法界为非道。佛界名为道。故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等也。 无三智者。二乘声闻未具三智。故不能问三谛等也。 三云声闻强受寄者。意辞不堪如来强与也。 从过至现故百二十者。具约十支。未论未来生老死等。由在现在当来未起故。一支十二。故百二十也(云云)如不能居者。声闻入灭。不能绍三宝种。令佛种久住。故云居也。 故言富人如法华中称为长者。财宝无量。自行化他。内充外从。名之为富。缘事欲行者。此方缘谢。他方应成。故云适化也。 乘如起应者。如是法身。从法身地。起他众生也。 百金者。百句解脱也。 汉书称一万为一金者。即一万两百金即百万。百句解脱。具如下释。大师于灵石寺一夏讲此百句解脱。每一句作百句释之。即一万法门以为眷属。与此相会也。 人中为十天中二十者。约佛在于人天之中。说法教化也。 通别惑尽即是还时者。证大涅盘。如归本国。故云还也。 归我者。身中本有一体三宝。故云归我也。 此义稍便者。不同前释也。 信心之子者。夫言子者。能绍继字业。既无继嗣。大乘常住散失也。 假说此言者。不应唤佛为痴人。故云假设。 若遂寄下意云。受寄为痴人也。不应云佛也。 经云当何所问者。不问即是法宝散失也。 盛壮端正者。能自行化他。神通自在也。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者。菩萨证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名首楞严定。此三昧中王。亦云楗相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也。 三谛一谛为母者。一实谛也。经云智度菩萨母。亦是三智即一智也。 一谛三谛为父者。同体之权方便以为父。权智也。 经云如自己有者。菩萨证得法身。与诸佛同体。故云己有也。 经云时有人来者。谓是释迦见比丘回心机动感佛义。之云来也。 忘我推功也者。忘我是声闻不能推功于菩萨。善能问答等也。悉出上文。如二缘乃至久住等。是也。 又例无而意异者。菩萨久解。示同有问。声闻新断。故云无疑。推功不堪。即是意异也。 略举同意者。施行义用等也。 若问命即开天行者。第一义天常住寿命。 问辨即开梵行者。智辨在说。慈悲为本。四无量心故问梵行。故约施也。 若问归戒即开圣行等者。戒即戒圣行为戒故也。归即婴儿人天之善。如下文木牛木马黄叶等譬。故属于归。 归戒所妨即开病行者。病是恶故。恶是所防。戒为能防。故约行也。 庄严无量者。约涅盘义。即是戒定慧等以为能严。涅盘城以为所严。能严所严他用无尽。故云无量也。 无可问处者。约极理说也。 问辨即乐庄严者。多闻分别乐也。 问归即我庄严者。番除邪我。即是真我也。 四如来施主下约用。 即用常命摄恶者。命者是戒。既持戒不杀即得命也。 举此三种以为问端者。谓寿命说辨归戒等以为端首也。 又问命即是常命等者。通前二品。常命通前纯陀。若对四德。通前哀叹也。 问辨即常语者。语只是辨也论云十二而能问答者。谓涅盘论。迦叶童子年登十二也。 即有四意者。四悉因缘也。如文中人法不同即世界悉。生善破恶等可知也。 生比丘善者。令诸比丘回心入大故也。 折伏高心者。能令诸菩萨自谓高位。见童子能问。皆生敬重之心也。 即第九住者。是童真住位也。 十地顶者。居于众伏之顶。同于文殊普贤。号为童子也。 如此间甲族者。谓六甲以为首。即是上族居初也。 宁许问否者。大众如海。不审许我小小童子问否。故以先语。亦表童子之德也。 经云令汝欢喜者。以称机故。故云欢喜也。 佛色大故智大者。谓函葢相称也。 若论巨细不言自绝者。我以浅识小小之年。比诸大菩萨众德魏魏。即合绝言。何能有问。故云假佛威神。 借助力。请佛加护义之如借。佛以借之。大众助之。故云借助耳。 问之余势者。指后四偈是也。 为诸品生起者。即是下文诸品。从此问生也。 灵根令正者。命正法师也。 为众依止生者。即前哀叹品末文因三修请住我以法付摩诃迦叶等文也。 初一偈合成两问开成四问者。各对因果二双也。 天魔一偈合成一问者。以天魔波旬同。故对下耶正品文。 若直数云何则有三十二问者。十九行偈都有三十二云何故也。 若数合偈亦合偈亦只有三十二问者。即合初偈为二。并合天魔为一。即成三十二问也。 若数开偈则有三十四问者。并开天魔成三十五问也。 疑执已破者。如上文哀叹已破竟。 救云为缘故疑者。机缘须此菩萨有疑也。 又云下诸释不同也。 答佛往昔至心听法者。即指过去行因也。 元本之因者。如法华中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即是因也。 元元不穷者。适去久远适去久远故也。 永永无尽等。广如法华三世。九世华严有十种三世不同也。 强可指于过去者。法身常因常果非三世摄。以世俗故。故云强也。 请答安乐性者。现涅盘理也。 未来开者。一切众生理中有也。 云何得长寿凡四问者。上两问双果。下一句问因。得大坚固力一句。结果用也。 名字功德品者。七事释之也。 实非阿罗汉者。本是四依菩萨示罗汉像也。 能见难见性者。证分果也。此两问一品答。故云并也。 十五问竟者。开初四问。即是云何善因果二问答也。本无偈答。犹见下文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一问。并此一问即有十三问也。 大众重请者。是下五行中不关前义。为答问尽也。 师子吼者。问佛性义也。 乃是后说之初。谓后现病品中三种病人为初也。 前问多答卷少者。即初三十四问答至大众问品。七卷经文。故云少也。 后问少不应答卷多者。即后四偈。他人作问数。今斥意者。何得四问。答后诸经文也。 河西面对梵文等者。即是同时译经之人。 但见年幼者。时年十二也。即是四悉之意功深浅不同世界意。 皆发奇特心者。以佛果赞因人。令生善也。 能问大事者。事即因果。少少之因能契极果也。云大耳。即对治意。 皆与理合者。推实不二。名之为合。初劝问戒乃至若归。皆涅盘经云正体。推即是实。第一义悉也。 所拟下注云云者。今说四悉之意也。 已得非始者。非是今世。始成应迹之始。乃如法华久本初始也。 今加而赞之者。上请佛加大众之力。今加而赞之。如一切智等无有异也。 举初成后者。众初成佛是其常因。成今常果能问之事也。 为众作依止者。未来四依菩萨能为众生依止也。 或言偏方不定教者。今家释云。不定有二种。一秘密不定。佛以一音遍赴众机。众生互不相知。名之为密也二显露不定者。众生互知。或得大益小益不同也。 或言秘密教者。若秘密唯佛自传。集经者不载。若不定之密非显露摄也。 非方便道场者。自久远实成之后。乃至中间今日。法华之前。皆名方便也。 不应下斥旧解不当也。 竖不及者。法性深故。犹如大海也。 初答长寿因者。云何二字是问因。 后问长寿果者。得长寿三字是问也。 若言开因果之秘者。开前三教因果也。 若为显涅盘兼言因果者。谓正意右涅盘体。兼明因果之用。显非因非果也。 涅盘非因果方便说因果者。涅盘之体不当因果。为众故。故云方便说因果耳。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此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耳。 纵容抑案者。即体之果而诸论于因。即体之因而修于果。非是因果调然。若调然因自是因。果定是果。不相由藉故也。 显于正法者。秘藏之体名为正法。从初发心常观涅盘行道。至佛能用显于理也。 但以四名为因果者。为大涅盘修因感果。即世界生善破恶入理等。显非因果也。 前文非不明果等者。释因果二文。经意且从多从正论因果也。 甘露妙药者。谓常住三德秘藏。名之为药也。 若覆器不闻则思修俱失者。应云覆漏污杂等。则是大乘三慧不生。法文不入。名之为覆。不能思为漏。不能修名为污杂也。广如法华中广开推文明也。今且从闻。故云覆互非不思修。三慧俱失。故引释论。证成三慧。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欢喜踊跃。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无此业者。持不杀戒。志心听法为涅盘因。成长寿业也。 业若定因不得作果者。此约九界之业。不得佛果也。 不得作因者。九界之果。非佛圆因也此之权因。因果则定故也。 非因非果等者。一切众生即大涅盘。即非因果而能因果也故纵容抑安体非因果。依之以辨因果者。即非因果。 而果等。故云纵容也。 精进菩萨亦不能知者。且约事中。三藏菩萨名为精进。若通论。谓通教菩萨别教地前皆知圆理。故云亦不能知也。 不能已已輙述所闻者。此是疏主用大师之义。立述叹之辞。意云。一者值大师涅盘不亲面授。二者此法渊玄。輙申记述。广如涅盘玄文造疏缘起(云云)。 若业能破业者。即不思议业能破九界之业故也。 从无住业立一切业者。阴界即秘藏。阴界即无住。秘藏即阴界。立是一切业也。 言一则失用者。一是用家之体。即一而三。故言三则伤体者。三是体家之用。即三而一故。体用相即。方名不二。为涅盘体也。亦是约三谛论业。故云三一等也。 道前体用广为人说者。即是初住已上等觉之前。此之道前即一而三。自行化他之体用。异方便之道前也。 以珠力故者。佛性之力。佛性是体。澄清是用。故云即体而用也。故以引文。证于体用也。 我以修习者。即举过去久远之因果也。 故知却明过去法门者。略斥他人不作三世消文也。 似譬道前者。未定判也。 譬起恶因者。即是起十不善业。破等因也。 恶果者。三途果。 天性相关者。佛性天然之理同也。 亦有佛性亦无佛者。如王子时则有佛性。造恶堕狱起一阐提。即无佛性。此缘了佛性也。故下文合如王子等也。 况即体而用者。举浅况深。一子之地尚尔。况极果耶。 经云大慈大悲等者。即无作四弘无量心也。 拔苦因者。九界因也。 与乐果者。大涅盘果也。 遍约四谛譬者。即四种四谛同成无作之境也。 不但四趣者。无作四谛通界内中。以为现境。拔九法界苦。故云通也。 不但十恶者。三惑遍除也。 不但戒善者。无作道品遍学恒沙法门也。 不灰断者。证于灭理三德涅盘。住秘密藏也。 即譬果报者。谓大涅盘之果报也。 经云我未能解者。正故作难。将未解以难之。求于生解也。 治偏乖慈者。重难善者治恶者。则治故云偏。 二俱乖体者。等视与恶治爱皆乖也。 展转有妨者。慈治互违也。 以一言答其三意者。一切众生如罗睺罗。同是佛子。即答一体之慈等三意也。 非染爱慈者。答上第二等视治罸二意也。 慈亦复然者。意云体是等视同一子想。用是治罸即无缘之慈。遍法界用。治罸在何。治罸皆等也。 前后不异者。因之与果。体无别故也。 至慈至巧者。至慈是体。至巧是用。皆慈能令化耳。 他解见机犹害五百净行者。即如下文。仙预国王杀五百婆罗门以见机故。广如下文。 若将下文通。今难令其发心。故云无损也。 心常平等者。如经悉生悲心。即是等也。 举非显是者。举国法非。显佛法不同。即是也。 十四知事人者。是律中脱其三十五事等。广如律中。 郁多罗比丘为质多居士者。郁多罗即是庵罗寺主。二人共为亲友。故云为也。为字平声。十诵律中说。四分名善法比丘。先与居士相知。恒受供养。后居士请优婆斯那。于舍供养。四分云。舍利弗目连二法将。居士辨百领食。后善法比丘见生嗔议之。唯少难欢喜丸等。具居士昔家贫。三世为此业。居士有宿力命复议比丘。如鸡与乌共生一子等。其比丘母各是别圆。如鸡乌共处也(云云)。 常光为一者。寻常光也。 非光者。皆有所表也。 各住各学者。各住伽蓝。各别学业。五部不同也。 断四住惑者。真俗各异也。 断尘沙惑者。尘沙能障化道。令谛理不明。如宅中毒树也。 此言则失者。佛于经中。自言涂割平等。今复治罸。其言则失也。 彼言则虗者。应引他经以难也。 生信不同者。用四教机别也。 是则太乱者。大小一乘无分别故也。 则破法性者。是前三学也。 旧以四部为四子者。或云比丘等。或云人天龙鬼等为四部。故斥云杖煞何部等也。 偏念偏治者。前三教子也。 经种种孝顺者。如说长寿因也。 经云父母是良福田者。治破戒人。由如父母。身有佛性。得为良田也。 言行相违者。三业皆违也。 身行相违者。说长寿因。而命短八十入灭也。 心行相违者。慈怨相违也。 口行相违者。同一子想。有治不治也。 佛以何常而为问者。斥他解。如下文四种常也。无常亦四也。并世间未断命常也。 汝以果讨因者。即生灭无常之果。讨现在因也。 汝何不以因讨果者。以长寿之因。明涅盘长命果也。 非数缘常者。即是阙缘非择灭无为之常。三即虗空无为常也。 即是妙有者。三藏离断常之妙有为常也。 亦无照应者。偏真理涅盘。未能应用故也。 本自有之者。偏真之理本自有之。色即空故。故无对也。 出常无常者。出前两教之常。故云出也。到登地时。单明非常非无。未有照用。故云直即一因逈出一果不融等也。 初明佛宝常次明三宝常者。即初佛宝亦具一体三宝也。 佛答四譬者。诸家无此释也。 是生死寿命之河入涅盘河者。一切众生即大涅盘故。 涅盘河出生死河者。修因至果故也。 非生死非涅盘等约体而论。皆有照用。故云而生死等也。 今谓人中天上地及虗空等者。人即四洲。天即六天。地谓地居及虗空等。一切众生皆有生阴中阴也。 皆当作佛者。有论人云。众生一分不作佛。以无所化机也。今文意皆当得也。 如阿耨池流出四河者。阿之言无。亦言无烦热池也。四面各出一河。遶池一匝。流入一海。广释如法疏记。 由般若故等者。实相般若能生四种之姓也。亦摄九界众生也。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无明无住即秘藏是。秘藏无住即无明是。故云立一切法也。若三道是无住。即理能生一切法也。 若定出入何能出入者。九界为出。涅盘为入。如此出入即非出入。为众生故出。同入秘藏。名之为入也。 经云于众生寿命第一者。即是九法界之众生。皆得第一也。 能入醍醐者。味中之上。能令前之四味同入醍醐。涅盘第一之寿也。 蹑宗作请者。迦叶蹑上说常寿之宗。而作难请住也。 经云如注大雨者。即四辨。亦如止观评四种法师。今此即有慧有闻。故云大雨也。 初难两教无异者。如经所言。世间亦说等。说即教也。 外道理伪是故不现。但有盗常之名。无其义。名之为伪。故不现也。 色种种者。诸教不同。 同共一群者。诸教理同也。 随机化益者。偏圆机也。 不求乳酪者。人天名乳。以初对初。色未变故。二乘如酪。皆是无常故也。 弘经人自益也者。末代不受。起于非常。故自食也。亦是化功归己也。 无慈心也者。外道不为无上菩提大慈为本。只为世间耶常。是故无也。 有得之利者。不为化他心有所得也。 我等无器者。即是机中论。其实未知也。 设能持戒者。皆为生天。故云常住也。 浆譬人天者。浆是酪之所弃。由不及酪也。人天之果。大乘所弃故也。 酪譬似道者。修于四种等也。 醍醐譬真道者。非想涅盘也。 我人知见等者。等取十六知见也。 有少梵行者。谓修戒等也。 实不知因者于佛法。谓从禅定解脱而得也。 经云虽复说之而实不知者。虽知其名。不知其义。 如轮王譬今佛者。即是初成为大机所感。还说常教也。 牛无损命者。不损常住命也。 具足还归者。常名常义具足不失。名之为归也。 经云一切众生无有患苦者。无有二死因果之苦也。 付弘经人者。即是如来去世。法付四依菩萨也。 经云以是义故者。结耶归正。皆名真常故也。 经云非是余法。是谓非外道等法也。 经云知如来身者。谓常身法身。不同世间梵天等身也。 至我至处者。我及诸子同入。 秘密。藏名之为处也。 有漏智灭即是涅盘者。择灭涅盘也。 无漏智灭是非数缘者。释智无常故智灭。非数缘者以身为缘。身灰无漏智不行为阙缘。碍当生故。不取为涅盘也。即非择灭也。 既有是非者。有漏灭。无漏智非灭也。 此边则非者。不取智边也。 既有是非者。身是涅盘。智非涅盘也。 观师云不应尔者。身智俱灭也。 故以法性难身者。法身常身也。法性是无常。身是有。云何得知也。 经云夫法性者。是通之语。辞不云灭也。 今则不尔者。涅盘之体本生灭。今灭者为缘故灭。而言涅盘耳。身智灭也。 从生爱结者。会此定故。名为爱也。 无想乐成者。即得定果也。 非色非心补处者。即报法也。 似无细心者。谓有心在。以心细故。故云似也。 不别言行阴者。取下文意。但有四阴也。 成就色阴者。云法性不灭也。 而无有色想者。今而无有灭也。 经云如来灭法者。应身示灭法身不灭也。 经云种种方便者。于一身中现十界身。一一身示生灭。无非秘藏。故云不可思议也。 三法异相而不得戒者。此约今经一体三宝。作如此说。是故经云。终不能证。证声闻缘觉等。此即大乘声闻。若涅盘经前何不证得。云不得戒也。 故下难云。何不更受等也。 清净三归者。今经一体三宝。为清净之言也。 经云若能于是不思议者。即是一体三宝。故云则有归处也。 经云因树则有树影者。树即法身一体。影即所归三宝也。 经云如汝父母各各异者。如树无影。一体不成。则不生子。若树有影。能生大乘法王之子。绍继长寿。父母之季不可不知也。 ○释金刚身品第五 金刚四义者。即四悉檀释此金刚。从一至四。并下譬遍一切处。以合四悉也。 世界基本者。世界初成。金轮居下。有金刚台。如来成道座此说法。故云基本也。 其用劲利者。能坏一切也。 故言金刚身品者。金刚是能譬。法身是所譬。亦是能所双题为品也。 上虽三十四问通用一意者。此约开论。由金刚故长寿。由金刚故能说此经。由金刚故能天魔。乃至下文请益。皆由金刚也。然此初之一问。义含于四。云何问因。长寿问果。金刚问果。复以何因缘重问因。坚固力一句只是果家之用。若但论因果。但有二问也。 若解长寿即解金刚等者。以即金刚。通得称长寿故也。 更分别说者。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说金刚身。以为喻也。 非无别义者。即通而别。别即金刚也。次文即别而通者。一一问中皆具金刚也。 通不当通。则通非通。各各别故也。 非通非别者。涅盘之体也。 而通而别者。涅盘之用也。 今从别意者。即通而别。答此问也。 法附人者。明有法之人。 此人有寿者。有寿之法也。 力是用者。人法体家之用。 初已略说者。指纯陀品也。 名字功德即是常安者。闻此名字。心能安于谛理也。若不深观二字。何得七劫不堕等也。 若束若散等者。束而言之。只是常住五果。若散而言之。散在诸文也。 在两边外者。中在两外也。 荣即是真一真一切真者。毕竟空也。 一俗一切俗者。不思议俗也。皆云一切三谛互融也。 不可破坏者。一句即诸句。故不可破。诸句即一句。故不可坏也。 初明法身果次明法身因等者。谓前长寿。前因后果此答前果后因者。欲明因是果家之因。果是因家之果。因果不二。而论因果。前后不定。名不思议也。 从离得名者。只约可坏杂食。能离得名也。 今明四句者。只是具如前释品。金刚四义也。 皆当体者。一句具四义也。 正意用此者。今取法喻标品为名也。 病苦所取下。文意现背痛等为病也。 是尘身者。明佛灭后舍利住世。同于尘土也。 例余可解者举一例诸。无常既尔。诸身可存也。 是好身者。谓三十二相等身也。或云直是好身。对非身为恶也。 能是能非者。只论真应有是非也。 不妨是身者。应化身。 终日是身而复非身者。离三世故。 终日非身而复是身者。应众生故也。 虽不常住非念念灭者。示归涅盘无常。不同世间生灭故也。且为书之。后当破也。 余两具足句类之可解者。若依天台大师止观。具足四句者。此中句数稍似不同。具足余句。应云亦有亦无有。亦无无等第三句也。广如彼文。是只是有。非只是无读者。应依止观中作。始与此相应。此意未详也。 未出绝言者。单四句解绝言也。 即非而是者。如今家释意。非是非外之是。开此非身。即是常身法身等。如法华中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客作人是长者子故。 又解除一法相者。一相之外皆名为二。皆是非身。不名法身也。 葢为缘耳者。法身尚无。岂有余二。故云除也。 百非亦浅深有异者。前三教为浅。圆教为深故也。 又善具十者。一一善皆以九为方便。十善即具百也。 五分清净者。小乘五分也。 清净之身悉是有有者。三藏菩萨具足二十五有烦恼之身。故云有有果报等。为大论所呵也。 食则杀人者。此是无常之毒。能常住慧命也。 有心行行者。谓事六度菩萨。有所得心行行也。 福性空故为是者。离四性故空也。 通教佛身离百非者。谓修十善离百恶等。与前但巧拙不同耳。 又非百恶入百福者。圆教开前三教百恶入圆福。名开为非也。 前后胜劣者。空假中次第离恶故也。 差别隔碍者。身未互融。一身即三身故也。 他经意者。离空假中。外别明佛法身者。别教为他。约教道不同故也。 不知何非者。是何教中非也。 钻仰弥难者。今约圆释。犹恐不恻诸佛境界。钻之弥坚。仰之弥难耳。 即俗即真者。此约三谛。真中亦然也。 即边入中者。空假二边皆入中道。无复边名也。 即出即入即中者。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也。 即入即出即中者。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也。 即中即入即出者。一切中无假空而不中也。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即非三一而三而一等。乃名微妙耳。此是章安用大师义意。释此圆经百非之文。具历诸教。于一一法上。更作三番释之。融即自在。岂有诸解。得同季耶。示破坏身尘土之身也。 为猎师食肉等者。约未制前三种净等。具如下文释也。 经云安乐之身者。非是破坏离食等身也。 腾疑牒问者。腾法身之果。问其因也。 取相似因者。只是同类因等流果。由护法故。得不坏法。因得常住法身。不坏法果也。 取其元心所为者。本为护法。执持刀箭。如是之人虽受五戒。而破于事而为存理。名为不受。反威仪等。皆为守护清净比丘故。 经云清净比者。即是为大涅盘时。具足戒之人也。 无名行比丘无势力俗人者。即是无势力俗人。无名行比丘皆不成护正法也。 第二句各各不能者。如前无势力无名行等故。云还是也。 昔是为今非等者。昔时手应持戒勿。持仗等。为今非者。今为护法而不持戒。执刀仗等。故云今非也。 弃理存事为难者。迦叶意既云。离于守护独处空闲是事。守护是理。事即是真比丘。若有下即是为正法当知是辈等正难也。 答弃事存理者。佛答取少欲知足小乘九部等名之事。能师子吼广说妙法。即大乘九部为理。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能说众生佛性也。大乘九部无缘喻议三也。小乘九部无广问记三也。 经云如是破戒者。即是答前空闲比丘。虽名持戒为不护法。名破戒也。 无怒者。此是净土无贪嗔痴诸惑也。 王前生是第一比丘者。如舍利弗等是也。后生是第二者。目连是也。故为左右面二弟子也。亦云转法将等。 或双取为证者。双取胜也。 喻如𦘕石者。迦叶领佛常身。犹如𦘕石耿耿不没。若无常身。犹如𦘕水随没也。 通举因果者。如经护持正法为因。得无量报为果也。 而护法者。非无戒人者。此约比丘也。 经云不得持王者宝葢油瓶等者。为讥谦故。若有投者。王谓比丘。贪爱此物也。既自持戒云何化他者。意云与持刀杖者游行。即是无戒。若是持戒不应游行。故有问也。 律遇强缘者。经律自行。要假外有势力者及有内解。始能护法也。 此中正明五法神解者。谓神智明解也。 随时教化者。只是说经也。 不得选择等者。有机即化也。 漫调下注(云云)者。即是不知机也。如舍利弗二弟子。皆有差机之失故也。 未结具方便罪者。但结偷兰。未结根本也。 语云汝是圣人那作此事者。如嵩头陀。为傅大士发迹之时。大士于鸡停塘正泙鱼。语云。汝是当来补处。那得在此。语云。头有天冠照之。即见光𦦨。大士于是归心。故云只觉自圣人也。 五名如止观者。一名戒。防止为义。二名毗尼。灭恶为义。三名木叉。此云解脱。四名诵。背文暗持曰诵。五名律。谓能证诠量涯重。故云律之一字也。 会须一藏者。于经律论等三中。解一即堪为师也。 即欲越济者。谓度生死。今欲反戒还家。故云越也。 ○释名字功德品第六 开善合为八善者。合上中下为一善。并前七善即成八也。 今依七譬释七善文者。从于八河入海次第对之。乃至八味具足。亦是备具善也。 悕望永断者。此是极上之味。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也。 善治乱心者。即是梵行慈善。四无量心能修定。故云善治。若不修定。即是空乱意众生。非此大乘定也。 一是诸佛之师者。常住秘藏之理。为佛师也。 二是菩萨之门者。门是能通。一切菩萨修大涅盘教。从因至果。证三德理。名为正法。为大良医也。 三杜众生四恶之趣者。闻此名字。深信功德。恶不能染。故云杜也。 此文从所持法作名者。谓名字功德也。 互举一边者。彼论人此论法。举法知有人。举人必具于法。故云互耳。 而彼此中者。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发心为中依。今观生死即涅盘故。故云非彼此中者。 一问三答者。问彼岸为一也。三答者。答彼此中三也。 登于性地者。通教菩萨本自不堕。何假闻经也。 为作远缘者。别时意趣。即时未免也。 名无名等者。入内凡位也。 超度有流者。有谓三有。流即四流也。 信此为受者。如法华中。初随喜人深信谛理。顺涅盘心三德之解。名之受也。 念念相续名之为持。五品六根于慈可获。岂只闻经而矣哉。 经云及诸魔性者。名不改。烦恼等魔恼乱行人。种种扇动。广如止观中说也。 万德为初者。意斥他云。果中万德何却为初也。 经云上中下语者。即是上文第一语善。义即义善。文即文善。纯备即独一善。清净即行善。梵行即慈善。满足即具善也。 故互相释者。常故即大。大故即常。大之与常一体名异耳。 乳是其本者。乳是一。生熟为二。酪浆为二。即成五味也。 涅盘经疏私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