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经疏私记目次 卷第一释序品第一 卷第二释纯陀品第二 卷第三释哀叹品第三 卷第四释长寿品第四 释金刚身品第五 释名字功德品第六 卷第五释四相品第七 释四相品下 释四依品第八 释邪正品第九 释四谛品第十 释四倒品第十一 卷第六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释文字品第十三 释鸟喻品第十四 释月喻品第十五 释菩萨品第十六 释大众问品第十七 卷第七释现病品第十八 释圣行品第十九 释圣行品下 卷第八释梵行品第二十 释梵行品之二 释梵行品之三 释梵行品之四 释梵行品之五 释婴儿行品第二十一 卷第九释高贵德王品第二十二 释德王品之二 释德王品之三 卷第十释德王品之四 释德王品之五 释德王品第六 卷第十一释狮子吼品第二十三 释狮子吼品之二 卷第十二释狮子吼品之三 释狮子吼品之四 释狮子吼品之五 释狮子吼品之六 涅盘经疏私记目次终 No. 660 天台涅盘疏私记卷第一(一本) 天台沙门 行满 集 ○释序品 释此疏文大分为二。先通释。次别释。初通释中文分为三。先论古人直消经文不分节章段。次分节下泛论分节之意。三今分下今家分文。 初云上代等者。略指梁朝已前。都不节目。所言代者。虽义立三十年。今取代更为异世义。异世弘法世世有之。故云代也。诸家分节广略不同。有科无科。贵在得意。如法华意难。须以十卷谈玄释妙。本迹二门说于佛意。此经亦尔。须明经旨开显及被末代。兼带之意同显佛性也。 次文云小山瑶者。吴兴鸟程小山寺瑶法师也。 关内凭者。即关中凭法师。以此分节为则也。 盈缩非一等者具如下文。或分为二三四等。皆以兰菊。若偏执者无三益。失一道四悉益也。 梁武等者。梁帝每下朝。戴褐帽子。被袈裟。自登座。讲涅盘经。分此经文为中前中后。故下文破云。黄昏夜半复齐何文也。 开善唯序正。以流通后分未来故也。 光宅是流通者。自弥天安公已来。经无大小分为三段。 灵味等者。灵味寺名。宝高法师作此分文。 问有缘起者。由纯陀施食。如来开常。说常住五果无差。纯陀发问。后与文殊共论以为缘起。后迦叶发三十四问。问中皆是缘起也。 答有余势者。正答至大众问品一十四品。从现病品去。具论五行十功德。乃至师子德王皆有余势也。 河西五门者。河西朗法师。今家分文名同。 婆薮者。亦云盘逗。此云天亲。造涅盘论。分为七分也。 兴皇八门者。兴皇寺名。朗法师时人号为伏虎朗。长干得意布等分为八门也。 而经遮论开者。经即今经。论是大论。经遮者。如下文。牧女添水乃至城中女人四度添之。故遮也。论开者。大论释大品。以八门分别。何者。以般若波罗蜜深。故以八门分之。犹如水深难度派之令浅。如人负重折之令轻。故云开也大论如止观记三。 今分下正解为五章。始自召请众乃至于涅盘用。一一皆明佛性之义。又此七义解释五章。一召请涅盘众者。五十二众咸集拘尸。权者宜请。实者须召也。二开演涅盘施者。开演只是法施也。三示涅盘行者。谓五行十功德也。四问答涅盘义者。师子吼以六重问答佛性之义。初明一体三宝至于六因果也。五折摄涅盘用者。从迦叶品说经末及陈如品。皆明用也。 道不孤运者。道有二种。一自行之道。二利生之道。自行从因至果。利他从果起因。 待时处伴者等。时谓二月十五日晨朝面门放光之时。亦表言教当当不绝。故从口吐也。处即俱尸那城双林之处。三世诸佛皆同此涅盘也。伴即五十二众也。 启照者。启犹开也。照即光也。 随类发声者。下至蛣𧏙五十二众。咸感声教会此拘尸也。 缘牵曰召者。远论过去久远。近论今生五味。堪开常住佛性为缘。实人召也。 招致曰请者。上能令下为招。致犹得也。大涅盘光咸令权实得益。乃至等觉菩萨犹得一分法身之益故也。 十方奔集者。奔踊也。法华疏云如来一命四方奔踊也。 咸为显发者。今开秘藏佛性得畅。权实之众皆以涅盘门修。名之为咸也。倾尽法藏。故云无恡也。 但不尽能受者。释无恡意。约昔教论。未堪闻大也。 初初毒涂者。乳名虽同。邪正有异。初以无常之毒断于邪常之乳。后执无常之毒。还为洗除即说真常之乳。初乳后乳名同义异也。 前同末异者。以诸菩萨先同邪常。后机成就为说无常。名为末异。初同无常。后说真常。此即二重。前同后异。皆为伺机待时也。 施常色力者。先施无常色力。今开昔无常色力常住色力施之故也。 因比丘请住者。即是三修比丘执无常教。请如来住世一劫半劫莫入涅盘也。 斥伪谈真者。斥三修伪。为说胜修。名之为真。 殷勤劝问者。广如下文。劝问戒律。有辞有权。至再至三。故云殷勤也。 随问施与者。从迦叶发问。长寿品去一十四品广答其问。皆令无常使法无滞。名之为与也。 法雨充溢者。自行内充。化他为溢也。 满拘尸城者。五十二众皆于此城咸受法味。名之为满也。 善巧方便者。如来托疾现身有病。广说无病。五行十德悉令进修。故言前也。 迦叶推请者。下文现病品三推三请如来说法也。 融怿者。怿悦也。 说三指一者。说三种病人。一谤大乘。二作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之病定不可治。指一者。指可差之人。若遇瞻病若不遇等悉皆得差也。 浩然无尽者。洪大也。涅盘之体遍一切处。依正不二。故云无尽也。 举一等者。一谓佛性。诸即十方。佛性摄尽。故云蔽诸也。 若指咸谈海者。海具众德。万流咸会同一咸味。即喻佛如海。一切众生同归涅盘佛性海中无不摄尽也。 涅盘义者。只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悉有之。名为涅盘义故也。 佛性之体非善非恶等者。正因之理不当善恶。性通善恶。今约理说。名之为非也。 弥满无崖者。体之与用遍一切法。名曰无崖也。佛性之体犹如虗空。光明色相亦遍一切。善恶二用亦遍一切故也。 囊括等者。大论云。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者。佛性亦尔。如囊之宝今以示。遍于善恶。括结也。概乎略也。止观记云。有底曰囊。无底曰囊也。 用善者。一切众生如罗睺罗。皆是佛之真子也。 用恶者。善星比丘是菩萨之子。常求佛过作一阐提。涅盘会中以受记莂也。 二子既然者。皆是如来善恶之子。等有佛性之用也。 邪正双用者。用是同义。又化用义也。 邪徒十外者。邪谓六师之徒。外谓十仙外道也。 中亦例尔者。大小偏圆中间三味。斥小入大。义为今昔也。 逆顺相由者。逆由于顺。顺由于逆。故云相也。 无始而始至无终者。涅盘之体本无始终。今分五章。故云始终也。 恶尽善穷等者。恶尽分通深浅。善穷究竟极位。亦应以六即分之。名为恶尽也。 折摄既休者。一期化毕。若有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也。 初中后说者。谓序正流通。初即对众。由众有施。由施修行。修行见理名之为中。于理有用名之为后也。 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者。言即涅盘之教。如下文云。若闻常住二字不堕恶道等。事即因果化人为事。谓五行为因。十德为果。众生即是五十二众。下至蛣𧏙。皆以佛性施之。 别对问缘者。三十四问以之为缘。一十四品佛以广答。故云而与也。 其文既广者。广答其问也。 其事亦明者。纯陀施常三修施四德。新伊三点。迦叶随问施与。故云明也。 规矩者。规圆矩方。若说偏渐以之为方。说大为圆。以方助圆。法则可执。依行契理。故云行也。 此经始终明佛性者。明佛性众佛性施。乃至佛性用故也。 别以一番问答者。下文师子吼六番明佛性义。至于六重。只因总而论六番。故云一耳。亦可五章只一章明之。故云一也。 如大地草木者。大地如佛性。众生如草木。故须法华中三草二木。五乘七善皆因大地而得增长。故云用也。 我法亦尔者。佛性之法遍于善恶。故名通也。 别论摄恶摄邪者。恶邪不出四悉。恶邪不同即世界。回心即生善。破恶即对治。入理即第一义也。 引证者。准文亦有通别。多文为通。一文为别也。 召请十方菩萨者。且据下位。故有召言。以权引实。但得益也。 大师子吼者。谓决定说。菩萨如师子子。吼如师子生。故云大也。 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者。如来以始终明常。纯陀以八斛糖粮充满大众。故云多有。由施食明常。故云能相也。 专心修习者。为大涅盘心。修行五行及不次等也。 得十功德者。功德约证。五行约修。故以证义明佛性义也。 六句者。只是六番问答也。如来具答六句也。 引一处文者。明五种佛性具对五章。首楞严对召请众。般若对施。金刚对行。师子吼对义。佛性对用。能四为能证。佛性是所证。能所皆相由藉故也。 然佛性非一等者。理尚无一。岂有五耶。今以五名命之。令解非五之理也。 悉是如来同行知识者。如文殊等。皆过去为师。今为弟子。或行因之时为同行。或先成当成辅佛行化。故云知识也。 周照机理者。以种智知权实摄尽。名之为周。理有二种。一所契之理。二道理之理。皆悉能照所照。以成机缘也。 发掘觉藏者。觉者佛也。佛性藏理在众生身内。而人不知。如来示之。喻之如掘。故下文云芸除草秽等。藏以含藏为义也。 若从设教者。由智故说教。今从教边名施也。 是五一至不倾动者。五是次第行。一不次行。以一导五。皆令调直无诸邪曲。犹如虗空。不为偏小之所倾动也。 碎散烦恼者。烦恼坚牢犹如金刚。唯有羊角龟甲能坏。惑即三惑。今从总说。故云结惑散尽也。 义者名之所以者。名是能诠。即名下之旨以为所以。所以只是涅盘之义。不出佛性三德秘藏。同归常寂也。 此义自在者。遍一切处也。 体用相即者。别教地前是体外之用。犹未能即。圆教即体为用。从用归体故也。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者。安乐只是涅盘。诸法不出十界依正。悉有涅盘之性也。 皆归正善者。摄恶归善。摄邪得正也。 文义有据者。有文有义智人用之。有文无义常人用之。无文无义愚者用之。今分五章皆有文证。文下之义又与经合。不同土人闭眼牢凿也。 第七出异解者。先破梁武。如法华中先破光宅余家望风。黄昏夜半复齐何文者破也。如来说经。至中夜入灭。何得专分中前中后为二也。 居士请僧者。有两卷。未捡。 今随法分章者。法谓经文如前。皆悉有据也。 只是用章小分者。今家以迦叶至陈如两品为用。光宅流通但用陈如一品。故云小也。 灵味等者。四段分文。问为一。缘起二。答为三。余势为四。今破意者。文中正答三十四问。至大众品。后德王师子吼乃至陈如皆有问答。何独指前为余势也。 今昔有缘门者。昔即鹿苑。今即此经。以之为缘也。 得实失权者。实从鹿苑来者可尔。中问三味处处调熟。利根节节得入。要待今缘。又权能引实故也。 今言下破也。 为略广门者。问略答广也。 此但下破也。 今合为行章者。行通因果。何须下二。今合下破也。 混和难解者。以佛性体用不分故。 今分下破也。 地师者。前云婆薮所释。此云地师。应据造佛地论名为地师耳。天亲造千部论。何妨有此名也。 神通反示分者。从真起用。以高示下迹之。五十二众皆约神通也。 此谓下破也。 种姓断疑者。纯陀获常住五果为种性。种性只是佛性了。断疑者于今昔五果以难如来。如来为答。令其不疑故也。 正法实义分者。中道为正法。此法即实。此实教下所诠之义。故云实义也。 方便修成分者。以五行为方便。十德为修成也。 能之修成等者。破修成与入证义同。故云烦也。 今为正下释也。 慈悲住持分者。迦叶菩萨为末代故广立破斥。令众得解。故云慈悲也。 显相分者。令耶归正。其相显也。 持恶向善等者。释所以也。 与河西开合之殊者。河西合。兴皇开。只是开合之异耳。兴皇前分八门。后释行与位门犹合。应言第五位门第六中道门等(未详)。 第二别释者。今家正解。先释通序。次释别序。初通序中先释义。次释文。 初云召请章者。章谓章段。诗云。彼都人士出言成章也。 三世道同者。三世诸佛凡所说经皆安如是。异于外道阿沤二字。故道同也。 教门机别者。教即门故名为教门。前之三教时处不同。故名为别。法华虽同醍醐。此经文又被末代机。具四教。故云机别也。 经经由藉各别者。维摩合葢现变等。金刚着衣持钵等。法华天雨四华等也。 同是劝信之辞者。既是生善之意。具足应明四悉。通别不同即世界意。对破外道阿沤二字即对治意。三世道同即生善意。所闻法体即第一义也。今且约生善边说故也。 次释文。初云所传理者。理谓所闻法体。以三德秘藏为所传。别指阿难为能传人也。 会机会理者。圆机圆理。以机称理名之为会。五十二众咸知常住。名之为理也。 禀承之主者。佛是所禀教主。机是能禀之人也。 所闻之地者。地是所依。三德涅盘为所闻也。 展转相证者。从能闻人证所闻理。乃至同闻伴处。故云展转也。 欲使将来者。此经被末代机。将当也。 又大小诸经者。约教判也。小即三藏。大即通别。二教三藏能所传异故也。准释前约因缘生善。此释约教。本迹观心指在法华。若义立体用本迹。常观涅盘行道亦何不通。不及彼文四释委悉悉也。 若言解与真合者。解即能传。所传即真。如色即是空等也。 身灰智寂者。初小乘身灰。通教智寂。即空折空为异也。 若言称机为如者。谓前二教空也。 事逆理顺者。地前入段为逆。登地证理为顺。又十行出假四摄利物为逆。依理修观为顺也。 我闻等类之者。准前如是。应具四释。文略。广如法华中四种阿难不闻也。 世所常闻者。虽云常复须辨异也。 具如法华疏中者。彼一一文中皆约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释。不同此文义立因缘约教。四悉之名下二则无也。 今明下约广明五章。又分为二。初总对。二一一别对也。 夫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者。五十二众同是三德涅盘之众。异则定异者。五十二众各相异也。 达斯意者者。皆是法身菩萨。诡类殊形同一佛性所闻之体。 诡类者。异怪也。即是怪异之众。故云纷杂。杂亦异也。 精麤映夺者。人等为麤。天等为精。互相映夺。故下文云。倍胜于前等(云云)。 若以牛羊眼看者。凡夫肉眼所见。五十二众犹如牛羊所见无别。若以佛眼观之。住首楞严。无非法界也。 悟异不异者。同一佛性也。 我昔不闻者。谓前三教带权明实也。而今得闻皆闻秘藏也。 闻二施果报等者。昔施今施闻皆常住也。故纯陀引昔难今。如来引今以答二施无差也。 种种法味者。即实权之法味。亦是四教五时之法味也。 一时之行等者。此文一时异前一时。皆约圆行具一切行为一时也。一时之证明功德等故。戒定文后皆结地位。非前后证也。 于一念中者。证法身时。即能百界教化众生。故云现五趣身等也。 归身止息者。处是所依。表于法身。故下文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云处也。 駈邪引恶者。駈诸外道。离六大城皆向拘尸。邪正悉度。令入秘藏也。 若他若自者。他即诸子安置秘藏。自即不久亦住其中也。 等教三子并作三田者。如下文中声闻菩萨及一阐提其心皆等也。三田即上中下田也。 夫众不出八佛者。五十二众皆有正因之性。故云不出等也。八者。过去为一。现在十方为一。六即通名为佛故为六。即为八佛也。或云过去现在为七佛。及当来为八也(未详所出)。 更无过者者。众生无上者佛是。故云无过也。 五果迁移者。世间五果出世五果等皆有迁移。故下文难云。是无常身是杂食身等。云何二施果报等无差别也。 江河回曲者。前之三教迂回巧拙不同。今教犹如直绳入于西海也。 尚不见空者。犹有彰故。况于肉眼也。 况能见性者。中道佛性也。 了了分明见者。谓圆修之人亦可六即分之。谓分得了了乃至究竟了了。如殃掘经云。所谓彼眼根具足无咸修了了分明见等也。 今闻低弥神龟者。低弥谓恶鱼。神龟即圣龟。在陆。今同在水。喻涅盘河中七种众生佛性一也。 同向佛住处者。三德秘藏处也。 施与时众者。还将三德之处。施与众生。即是所诠之旨。能施所施无非法界故也。 引摄耶恶者。应云引邪摄恶。同归自住处也。 如是总序三点者。从广之狭。所闻法体具于三德。故云三点也。 我闻序般若者。能闻属初故也。 一时序解脱者。智能梁理故也。 同闻序三点不虗者。有证信之伴故也。 我闻序乐者。多闻分别乐。即大涅盘也。 一时序净者。修行契理。惑业皆无也。 住处序常者。法身常住也。 同闻序我者。皆是自在真我为伴也。 五序序经要义者。要义只是佛性三德涅盘常乐我净以之为要也。 一是数方者。方法也。从一至十。皆数法故也。 世间义耳者。藏教菩萨初未断惑同凡夫故。二乘断惑即非世间也。 空为一者。即通教意。前教虽空。犹是折空耳。 真俗合一者。别教菩萨初住为真。十行为俗。登地证中。故云合也。 一一切者。即真而俗。一切一者。即俗而真。双非双照。皆显中道。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而常而无常等用也。准义一则具三。三即是九。九只是一。非三非一等。皆以一一之故也。 三身四义者。四谓四教。前之两教同一应身。犹有胜劣。别教报身。且有自用他用之殊。圆教法身故也。 后义在今者。判属圆也。 即土人也者。以人生此地。故言生地也。 相合似连理者。连理树名。如人家有义。感树而生。亦如甘棠之树。以表德也。 似交让者。如世间以贵贱交。枯荣相让也。 只此一城下约教释。种种即四见不同。具如下释故也。准前因缘合具四悉释之。城名不同即世界。见者生善即为人。力士发心即破恶。枯荣不二即第一义也。 慈愍示人者。无缘之慈遍法界乐。名为示人也。 寄城表常者。三德之城无能倾动故常也。 力士表我者。以自在故无所臣属也。 吉河表净者。亦云金沙。其沙净故能灭罪垢。故表净也。 树间表乐者。树能清凉。人多乐故。此表涅盘之乐也。 城不可坏表常者。坏是无常故。不坏表常也。 丰有表乐者。如世丰足即乐。涅盘亦尔。八味具足也。 傲敌表我者。傲必自在也。 无难表净者。世邪八风不能染也。 力士无属表常者。前云表我。今云表常。何者。以一家释义圆通自在。况三德中一一德上皆具四德。广如金光明玄。十种三法皆具四德也。 恒流表常者。恒故常也。 东双表常者。东方属木。木以蓊茂为义。又是诸方之首故常也。准义亦应云常无常等。且举一边耳。下文双出于鸟喻游之意。即其义也。 南双表乐者。南方属火。火能成于万物。故乐也。 西双表我者。西方属金。如世人有金。用即自在也。 北方双表净者。北方属水。水以净为义。其义最显也。中央属土。土王四方也。 若能总别等者。前总对。后别对四德。四德只是三德。三德即佛住处也。 若谓下约教释。 生死人者。三藏所见。以观无常也。 二乘所见者。通教二乘也。 登地所见者。别教也。 九佛之中八佛者。八佛如前。更如现在教主成九也。 句句作此消之者。例下诸文。皆约四教释之。文略不释可。 私谓者。妙乐先师作此释也。 此见不同者。约折体别也。 摩诃衍道者。大乘之道不同折教二乘道也。故大品斥云。由如隘路不容二人竝行(云云)。 戒心见道等者。戒即十戒五支戒等。心即首楞严定。见即次第三谛。道即三解脱道也。说此五种。如奏乐不闻也。处时二种不观尊特之形如没烛不见。 尚不与前佛共者。且约三藏比决。丈六之形同比丘像也。 及开显竟者。谓法华开竟也。此经自云。八千菩萨法华中得受记莂也。 大者叹德也者。别无文。故将大字以叹之也。 通四园陀三藏者。通解内外经书也。 胜九十五种者。有九十六道经。一道属正。故言五也。有人云外道根本六人。各有十五弟子。并于本师即九十六。此不应定为数也。 贤圣之所恭敬者。即是三藏教中贤圣也。 通达权实法门者。权即四味。实是今经。权即实实即是权也。 于毕定众者。究竟圆乘。五时终毕。名为毕定也。 大权开显如前者。如前文约教释也。 不仰等者。离于四耶也。仰谓仰观星宿。下是种植田园。方即通致使命。维是邪命自活等也。 是名破恶者。以三学为破恶也。 以资慧命者。即空智为食。空慧为命也。 亦无知者。知者亦空也。 不得怖喜者。空故无怖亦无喜也。 一切诸法中悉等者。十界之中佛性自资常住命也。 后之二僧等者。论据内凡名为有羞。今进取薄地清净为有羞也。 余二比丘教教有之者。破戒哑羊通四教也。 复有四义者。发起影向一向真实。当机进退取之。结缘一向有羞僧也。 故言众下注(云云)者。一众之中复有四众。即成一十六也。具如法华疏释也。 或数人者。约教释也。 前后围遶者。围即住威仪。绕即行威仪。亦应约四教威仪不同也。 或以三业恭敬等者。以行住中皆约三业故也。 释别序。初文云声时表法者。声谓声教。时表于明生暗灭之时也。仲中也。居于孟季之间。表中道也。 满月之日者。如下文释月爱三昧圆满之日也。 不待不过者。如来知时。无差机之失也。今正临涅盘时。起圆常法。兼被末代。与机不差也。 而得度脱者。道机时熟。闻常住法而得度脱。其未度者且作得度因缘也。 神力为本者。如法华中寿量以开久远之本。故现神力摩顶付属也。 大声为末者。今说圆常大涅盘教。以之为末也。 令悟非本非末者。约理而证也。 又空慧为本等者谓约教释。前之两教折体空也。种智是别。实相约圆也。 注(云云)者。令说四教。皆是体用之本末也。 有人解无色定力者。意引文证成无色定能起欲色二界之化。岂得无身。又供养佛等今家词。此且堪难者意许引仁王等文证其有身也。 若以三有之顶者。约教释。无学等即前之两教。妙觉等后之二教也。 一顶被请者。或是土佛无辅法至故请也。 此意既宽者。斥他释。今权实四教皆遍。横竖具足。故云宽也。 则感不一者。不一则五十二众。 普告则应无二者。即二而不二。名之为普。不二而二。遍赴众机。皆今得闻故云告也。 叹令崇仰者。三界之主。大慈之父。出世之师。令普崇慕仰也。 告令悲恋者。生善也。 但叹三号者。此文三号遍摄一切法。故诸经多称之。净名云。若我分别此三句义。无量劫不能尽也。 欲明三事者。对主亲师也。 允同诸佛者。十方诸佛十号之首皆称如来。允者合也。 是为世父者。世父居尊。比出世之父。故云尊仰。是为世主者。如国之君。以忠孝为亲。能生世间君臣之礼为善业。今出世之主。能生大小偏圆之善业。名上福田也。 是为世师者。夫言师者。能以轨则于他。名之为师。今出世之师能断偏小之疑。成一切智解。故云师也。故引下纯陀文无主亲师。释成宗仰之意。即是无师义也。 经云今日者。正是二月十五日于晨朝时也。 本父君师者。昔日结缘之父。名之为本也。 失一则弘誓不满者。昔有弘誓之力。故今日拔与。以心普故。名为等视也。 结三号者。以子归父。以民归君。以弟子归师故也。 结四等者。如世间舍能覆一切。今以无缘慈。遍覆法界。慈为根本。故云四等也。 初报令断疑者。如下文云。若有所疑今悉可问等。劝问戒律。兼被末代之疑也。 演畅者。四十余年未得开演。今畅佛意。五果先开也。 新伊方显者。邪常之教。名之为旧。三点之义。名之为新也。 大觉正是遍知者。觉者知也。大者遍也。 明师即主等者。既有于师。如民之主。如子之父。一即三也。 互举一边者。举后知初。故云大觉。举初知后。故说如来。大即遍收十号也。 节节明四义者。谓四教义也。一一义中皆具主亲师三。释之不同。故云节节也。 旭旦之时者。旭者明也。谓明旦时也。 表智明生者。大涅盘日初出之时。三惑暗灭也。 面门口也者。口表说教当来不绝。门者能通因果。故光从口出也。 表佛性非即六法者。谓五阴神我正因之性不即不离。故以口表也。 大涅盘海者。佛性广博。如海有众德故也。 大身众生者。即表十法界众生所居为大也。种种龟鱼即正报。珍宝即依报。十法依正不同故云种种。同一佛性。故云光遍也。经云其明杂色者表六道不同。六种之色为杂也。 济六度者。拔三界苦也。 净六根者。与三界乐。法华似位。华严真位十种六根也。 次明光处乃至放六色。 此四段文。文具四悉。释之可见也。 高广互现者。以广摄高。以高摄广。而不烦文也。 既有其中之言者。只是三千之中及十方中也。 六趣是报障者。望出世法。人天等三趣皆名障也。 障除生善者。如人心不忧恼。不成意业。若不发声。不成口业。若不举手。不成身业。今三业受莫。机动障除也。 光召序涅盘行者。光表于教。依教修行故也。 无明爱见二互相依者。无明如地。爱见如水。水依于地。今三惑皆破。故地动以表之也。 有缘痴爱者。痴即无明。爱即烦恼。皆从缘生。故云有也。 或复一时者。文难前后。意在同时也。 岂可下。斥他解也。 经云时诸众生者。正是声光地动之时。诸者不一。即五十二众是也。故名为总。 经云且各裁抑者。裁谓裁量。抑即抑忍。如来何故放光地动。当往佛处。若不往即无六益也。 父师父灭行时不苦者。具足应言主等。文略。从亲生者。故言父耳。主即是所依故也。 大劫者。八十鹿卢为一大劫。劫义众多(云云)。 则妨后佛者。贤劫千佛今始四佛出世。何有九百九十六佛未兴。故云妨也。 执手者者。悲之极也。且是喜之极也。如世人悲喜之极。皆相执手也。 请如来父者。如世间父。其父若去其舍则空。故云虗空也。请意既尔。主亲师三阙一不可。故须请也。 经云速往。速往者催捉之词也。 释苦者。释出主亲师去世之苦也。 如是展转者。从前向后。失一不可。如世人无主即国破。无亲即家亡。无师即无决疑之地。今文主既无。师当安在。法灭无寄也。三苦在怀。故云疑惑也。 有事有表者。事谓声闻常随世尊。故以前列。菩萨形无定准。或亲或疎。故居于中。杂众形疎去佛远故。故在后也。有表者。若声闻真。杂众表俗。菩萨表中。故居孟季之间也。 今意如前。依前分父。不同他解也。 骇令后问者。骇谓惊骇。动其常情也。今不以形为近远。约机论远。以机未发。义之为远。故须召也。 又从多故者。或佛边众少。外来众多。从多为言。故云召也。 上已定数者。八十亿百千人等也。 而目一事者。子尊于父。弟让于兄。今云弟子者。只目一人也。 美其德业者。不美其年也。故律云。所谓长老者不必在耆年。 魔王知将来事者。恐为魔王夺其坐处。故劝出家。现十八变等。 今略障存善者。善既生障必除也。 约四教分别者。从答。此是下即藏教也。又示下通意。八地出假道观双疏。能化众生。故云楷模也。又别惑下别意。谓地前未断别惑故也。忧悲下圆意。故引文证成。若作四悉。当第一义也。 俱解脱者。心解脱善得好缘也。 无容自威者。只威伏也。 经云离常住处者。即是洗漱之处。非常所居也。 第一空行者。涅盘之行。第一义空也。 开常问极者。昔教未说。名之为密。今开常宗。故云问极。极者只是佛性之义也。 能召所召玄相领悟者。主伴不二。同知常理。名之为领。其理高广。凡所不测。名之为玄也。 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称者。西方以女为尼。以男为那。此方女也。 奉顺三召如上者。上父先光次声三动。三文中各先奉次顺。二文具足也。 乃是贤圣人中之龙者。谓前三教贤圣也。 现受女身至迹广者。以九法界化名之为广。如妙音菩萨于王后宫现为女身等。即其义也。 因果难见者。斥他释云修习是因。得自在力作佛为果。今意但作本迹一双。其义自显也。 菩萨众亦为三者。一所召。二奉。三顺。就奉中复分为三。谓光声地等。皆如上也。 世多识故者。此河近城故也。 为入者得福者。外道计为福河。多人浴故。入者灭罪也。 八河中大者。八河如西域记广说也。 是佛生处者。法身生处也。 此乃四悉者。多人不同即世界。二入者得福即生善。三八河中大即对治。以大对余小故。四是佛生处即第一义也。 释论解菩萨十义者。一尽教化一切众生者。一切之言通九界众生也。华严云。菩萨于众生乃至不可说皆教化之也。二供养诸佛者。十方诸佛皆能供养也。三净佛土者。行于六度与物结缘也。四尽持一切佛法者。即权实之法。自行化他。皆能受持。令得久住也。五令佛种不断者。于十方佛所。皆绍降一体三宝也。六尽分别一切佛土者。分别净秽四土不同具教多小等皆能分别也。七尽知一切佛弟子者。由分别故知此秽土弟子净土弟子不同也。八分别众生心者。谓善恶二乘大乘等心皆能分别也。九断一切众生烦恼者。即菩萨弘誓满足。如有一品烦恼及一众生不名一切也。十尽知众生根者。谓上中下根三聚净戒根缘不同也。又由知众生根故能断烦恼。由断烦恼知众生心。由知心故知弘弟子。乃至由供养佛故能教化众生。逆顺相由。皆依此释也。 无量阿僧只门者。阿之言无。此云无数法。即是无量法门皆菩萨法也。故云十门为首耳。 引龙树释十门者。初云大庄严者。即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定慧等度也。当舍一切所有至若内若外者。内谓己身头目支节等。外即他身妻子奴婢等。依正尽舍故云无遗也。四其堪任者。应以人天乘为况。人天二乘三乘大乘等皆能为说到于究竟涅盘也。不得彼我者。能观自他无有宰主等。以清净无杂心者。即是依于般若从因至果。故云萨婆若。萨婆若此云果也。八世间所作之事者。即菩萨八重玄门。报修凡事。故云世间也。九一相门者。一相即无相。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故云毕竟空。离分别故空也。一二三四等者。法门虽多。四门摄尽。一一之中更有四门。故云增数也。 四种菩萨如别记者。具如四教中广明也。又大论衍门三菩萨讨斥三藏义。故云四也。 出方便位者。谓地前菩萨也。 本际常寂者。住秘密藏也。 如大集海慧菩萨者。海慧初来。人皆见水相也。 大涅盘海者。佛性海也。 八十法门者。无尽意从法门立名也。 此约理论者。此理即是大乘之体。所乘之法不当能乘。所乘为因果所取。故云大乘。故须敬重也。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者。佛及弟子是能安人。秘藏是所安法也。 雪山八字不以为难者。能舍全身以酬半偈。约事以为难也。 日割三两者。如下文中。有一女人。日舍其肉供养病人。为菩提故。约此亦是事行为难。若不为求菩提。唐劳无益之苦行也。 仙豫行诛者。以知机故令其发心。觉德比丘。皆为护法也。 经云一切世间者。即是二。分段变易。世间众生五阴国土等三种世间。故云一切也。 不证涅盘者。菩萨之人。不同二乘沈空涅盘也。 忆本誓愿者。初发四弘。拔苦与乐也。 垢缚得解者。由持戒故能治惑业。若无净戒。日夜增缚也。 解未解者。如净名云。自既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既持戒故能解他也。 小般若者。金刚般若。以对大故。得其小名也。 即为有佛者。般若即智慧。慧是觉义名之为佛。尊重此法名之为宝。能尊重人名为弟子。即是于僧一体三宝具足故也。 即是无量法门者。法门虽多。三宝摄尽故也。 智慧为二庄严者。上求为慧。下化为福。即福慧为二也。 初二十一增数者。从二增。增至百千亿也。 八同数者。前五数同。又有三同也。 一无数众者。即是量数也。 离欲男女者。亦可言修净梵行优婆塞等。 善宿男女者。近佛住宿也。 复次直三归者。下进退释之也。 若一若二名少分者。一释虽具受五。能持一二也。二云。本只受一二也。 求人天名无分者。无出世之分也。 求涅盘少分。二乘涅盘也。只离界内生死。犹有界外变易。故云少也。 为众生故为多分者。即是大乘能断界内外。出假化物也。又具持五戒下约教释。畏生死等前之两教意为众生下后是二教意也。 恒与礼俱。世间之法。五常之礼与五戒同也。 恒与无常俱者。亦约教释。四教次第。对之如文。 住佛威仪乃名具足者。即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故云有本有迹。楞严为本。威仪为迹也。 普现众迹者。示十界身。于一界中复具十界。若依若正咸皆不二。名之为普也。 优婆塞义若此者。问意五戒威仪有本迹权实故也。 惑者不信者。世间有疑之者。今劝之令信故也。 又此四分于大乘无分者。且约藏教二乘也。又若约衍门。方等般若密求者得少分也。今据显露教未开权边。声闻无分也。通教二乘同三藏二乘也。故下文尘沙少分即别也。 若干慧等者。且约通教菩萨在凡位中。同前无分也。 七地修方便道者。留惑润生也。 八地道观双流是满分者。且据因中为满。若论具足。佛地始名满分也。 十地满分者。不立等觉义也。 又通教十地等者。通判诸教案位四分非超越位也。 一切众生下明六即分之。约佛上释。初理即佛。故云无分。乃至分证已前皆云无分也。初住初地据证道同。别教初地圆是初住。故云住地也。 皆有权实本迹者。约别圆住地上论。有本有权。迹示前来诸教权实也。 置而不论者。置实不说也。 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者。方便神通。尔为一少也。 常无常等者。取增上非增以释。增上是赞。赞之辞。非今经意者。此对治法。常治无常等。令归非常非无常也。 是六行观者。非小乘攀上厌下等六。此是今经胜三修治于劣修为六行耳。故引下文无常等三修文也。 经云实不实者。约谛释。实即实谛。不实非谛。归依非归依者。约三宝释。归依即大乘一体。非归依是外道也。众生非众生者。约见性不见性释也。见性即非是众生。不见性即众生也。恒非恒者。约常非常释。安非安者。约证不证释。断不断者。约智释。涅盘非涅盘者。约有为无为释。非涅盘即是有为也。增上非增上者。约位释也。 第二卷者。哀叹下三修文也。 不应以此叹优优塞者。不应将鸟喻双游文叹。意斥他人。 此是经家取后文意者。取后闻涅盘悟常等。向前叹。约实行言之也。 比丘不然俗众岂尔者。将罗汉以竝俗众。亦得将后向前叹也。 当知佛同行人者。其中或是古佛高位菩萨也。 解云下正解也。 病去药存者。常等病去。无常药存也。 病去药亡者。即是无常病去。后常药亦亡。显于非常非无常之理也。 余实行者。即住前也。 亦得有之者。实从权也。 先修无常治常者。即次第行人。渐入十住。修无常教。破于邪常。登地之时。修常破无常。修一分法身。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等。广如下文释也。 云何推一者。斥古前后不同也。明今经以涅盘心。修次第不同也。 病治俱舍者。即是非常非无常也。 具此德行者。一行一切行。及双游次第之行也。 前二犹浅后一则深者。即互相治及以大涅盘心修。次第入者解顿渐行之人也。后一深者。一行一切行。行解俱顿人也。 引向涅盘者。引于渐等。至后同得涅盘也。 尚无一种者。圆一尚无。况有前二也。 真对治者。理无能所也。亦是显发方便密教奉声召也。文犹略。应更云顺声召。为不断绝等也。 亦傍叹实者。用前两治。令得入实也。 分别为乐者。出假分别法门。即是乐也。 大涅盘为苦者。证于三德。从真起应。应于生死为苦也。 名之为门者。常无常为中道双非之门。下以能通为义。得入中道也。 以大庄严而自庄严者。自行是定慧。化他即慈悲也。 五结如文者。总结也。 见闻觉三召者。光声地动等三也。 如何融会者。显发是教。闍毗属身。云何得同。上出家下释出同意。直言显发者。常住教也。 因事表理者。闍毗是事。舍利住世。与常住教理同也。 因然以显不然者。然即是事。不然是理。以显法身与常住教同故也。 灭不灭等以明三身之意也。 有种种妙法者。无非法界。故皆具一切法也。 宝葢宝座等者。以无缘慈遍覆一切。名之为葢。毕竟空理。名之为室也。 但成三业之善者。举声即口业。举身即身业。怀悲即意业也。 亦成顺召之文者。为前已有三顺。既具三业生善。具有三顺。名之为亦也。 次三恒中类如上者。如优婆塞离欲男女等。及四分不同也。 以寿为德者。德谓四德。寿即是常。以常为首也。若是无常寿之八十入灭。即无其德涅盘之寿也。 三十二卵之母者。如金藏经说。舍佉母生三十二卵。每卵生一子。力敌千人。为三十二王子等(云云)。 如上敬重大乘等者。上敬重于理。爱乐是事。事即教故云持于正法。正法只是事理不二之法也。 弘誓所作者。所作以本发心。能现九界身也。 箕帚妇礼者。是女人之德也。浅近之事。更无所指也。 三界为家大奢者。若论家者。即是其义。非今观境耳。 果报卷局等者。此之果报犹如牢狱。不得自在也。若论果报。通于三界。今为观境。故无奢慢也。 初是苦观者。治于贪欲也。 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今文略下二。如文也。 如城下是空观者。城是假名。众缘和合。此身亦尔。假缘而成。无有自性。故云空也。 经云楼橹者。说文云。重屋也。亦云露屋。谓城上守御露上无覆屋也。寮孔者泥洹经作寮(力雕反)。苍颉篇寮小室也。 麤细两观者。一期生灭为麤。如经是身易坏也。念念生灭为细。经不住也。 一举譬法其事观者。结先五也。 宁以牛迹等者。皆假设之辞。假使牛迹容海。乃至微尘麤细由有其限。是身过患。不知边际也。 内外推求者。观身三假性相皆空。即空三昧也。亦无空相名无相也。 菩萨缘实相者。引释论意。实相正是今经所缘也。 与修多罗合者。事与理合。故云大乘。前之事观。是涅盘教门之正观也。 事观即理观者。护持是理故也。 是愿力所为者。愿力即无作四弘。故能迹现九界像也。故经云护持本愿等(云云)。 能坏生死者。即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也。 是妙对治者。广如上文。前论次第。后论小次。不同古人将后释前。常无常等同归一理。故云妙也。 宜顺三召者。如经各相谓言。即顺光召。宜应即声召。至双树间即动召。亦是三业生善之意也。 一句明上求者。即是法门无尽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等(云云)。 二折摄者。前折后摄。如经如事父母等。若未奉者。只是文中略耳。计合有之。故云若无。各于晨朝等。即是奉召之文也。顺动召如经今可速往等是也。 不居物下者。物者谓之人。是王之类不居人下也。 高七树也者。一树七刃。一刃七尺。七树七七四十九丈也。 只是随宜耳者。或是随机所见。宜应见者。高下不同。不必是王也。 经四马等者。说文云驷一乘。穆天子传曰。献良马十驷。郭璞云。四马为四。谓四十匹也。 多罗树者。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椶榈。极高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也。 经云力能摧伏者。即是上文守护大乘意同也。 因食开常者。明受而不食。即表常住也。 经云去地七树者。意亦同前。其经高也。 是顺召者。顺召有三。今以往佛即是动召。余文略也。 而不次第者。前召后劝。准文。前劝后召也。 寡嫔淑等者。无夫曰寡。嫔者三嫔九妃之类。淑谓令淑有德之女也。 三光已上者。日月星等。天女之类也。 报得天眼者。既云谛观。即非修得。修得天眼。能见三千界内也。 是深解大乘者。称理而解。智契于理。故云欲闻也。 威仪具足者。如上文不起寂定现诸威仪住秘密藏也。 次善能随顺至释如前者。如前先折。后摄四弘之意也。 或有叹德者。即八十恒罗刹中。舍离恶心更不食人是也。 经云诸天淫女者(五林反)。即美貌可爱之状也。 悲近召远者。谓阎浮近者皆悲。余四天下远者须召也。 结前三十四众者。菩萨等四。增数二十一。同数有八。无数一。故成三十四。此土众竟。第二中间有四。上界有十。四方有四。故成五十二众也。 方持佛法者。方犹当也。当来弥勒出世付嘱佛法也。 应赦微细戒者。谓杂碎戒也。五篇之外所有制者。皆名杂碎戒也。 汝面受佛旨者。谓教旨也。 宁得执正此事者。意云迦叶若来。微细戒须舍。故不来。为对难定也。 显神呪力者。为后代得益。传持之人。显其功大也。 佛为利根者。如来在世。利根得益。迦叶为佛灭后钝根得益。故非违拒等也。 初人天者。文不列之。义有故也。 他方远国者。无边身等十方来也。 百亿四天下者。此佛世界也。 树神示半身者。似人形。不作树形。斥他义也。 今言不尔者。准西域记也。 随类各解者。即四机所见不同。三根悟入亦别也。上神如彼菩萨。但见其荣。下根如诸声闻。但见其枯。中根于神荣之间。得入非枯非荣也。故引文云唯诸菩萨等也。 天上天下者。上以表空。不居于世也。 不复御居者。御传也。广雅云。御使也。 又堂本地架者。如净名云。譬如虗空造立宫室。终不能成。今忽然空现。表空中藏具有三谛空有之法也。 即是修因者。华表其因。逾世界者。此之妙华表于真因。拨世出之果。故云逾也。 引两处者。一能除垢。二除热闷。喻客尘无明也。 故有去留者。乘如而来。机息而去。所应度者皆已度讫。其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也。 一往下士所见者。二往不然。亦有上中下士等见。具如前也。 此之三相者一其林变白。二堂阁在空。三堂下流池。三相虽异。皆表非枯非荣。上中下等。皆覩如来涅盘之相也。 利益多人者。涅盘之教。带于四机。及被末代。故云多也。 去下陵空者。去下表除三障。陵空表生三善也。 翻倒见性者。破常无常等八倒。见中道佛性也。 归中会极者。归中道法身。会三德涅盘究竟之极也。 再更抵掌者。如来至此。已现六重之瑞。故云再耳。如人兴手于掌。表再三殷勤也。 而意同前者。相虽有别。意同声光动等三种之相也。 从四天下即是召远。至大自在摩醘首罗。第四禅也。 前论佛力者。意答伏难。前文既云无色。此云何至色顶耶。故以难起。答意前是佛力所加耳。此自力献供之事。故不同前也。 此是大菩萨光者。即十地已上权示首罗之身。权引于实耳。 魔名煞者。释名也。能煞行人菩提心人也。 恶中之恶者。能恼菩提心人也。 经云开地狱门等者。此之魔王。皆是大权菩萨。示作魔王。住不思议地。故能如此。岂是实行能为也。 经云罥索者。罥字(古犬反)系取也。尔雅云。大者曰索。小者曰绳。别大小之名也。 偶尔得之者。意云此鬼是先佛所说。非魔本有。引喻奉国王等。即是先佛法王之宝。还献于今佛法王也。 呪是密语者。问此土不翻。可名密语。五天尽解。何得名密。答意者。五天虽诵。不解其义。名之为密。非诵为密也。 有人下。他难也。难意约理。前解约事。从理入道。事即不能也。 今解下。答意不得一向。事表于理。即能得道也。 前四别者。别对四悉也。 后一通者。通前四义。皆第一义理也。 十地菩萨迹现其中者。如华严经。欲界六天对于六地。色界四禅天为四。故云十地也。 私谓此是大千之中者。此是三十大千之中心也。此与法华稍异(未详)。 香饭奉光召者。食是色法表可见故。故与光同也。又是触法。能触身故。以触表触。召义同也。 还是经初三种之瑞者。即是经初大声普告等三瑞也。前已说竟今复说之。名之为还。及其林变白等三。即成九重之于。前之抵掌。犹是再耳。今之三相。更表殷勤也。 问此众下。意问权也。 答中意不在权者。今论实人。不应难权也。 昆虫能知者。小虫也。 首罗惊怖者。前云十地菩萨。此即下地不知佛力也。 不见而见者。身无边故名为不见。故去来故名之为见也。 巨细相容者。约应身论。法身量同虗空。毛等为细。虗空巨也。 非苦非乐者。谓法身之体。不妨大小苦乐之应。故云不相障碍等也。 现此事者者。表今佛入涅盘不思议之理也。 小分无边者。他解。如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其实有量。以有观音补处故也。 今云即边无边等者。约三谛释。双非双照。可以意知也。 若有定者下。斥旧解为小分也。 里而非里者。身在镜外故。非里为里者。身在镜内故。即里而非里者。像本非实故。亦是非内非外。而能内外也。 经云如锥头针锋等者。一一针锋乃至一尘等无非法界故。故能容无边身大众。如华严中尘刹互融等。况佛涅盘之处不思议邪。 应集不集者。迦叶阿难及闍王等也。不应集者。毒蛇蝮虿之徒。皆是不思议不来而来也又集者。为声光所召。不集为当来作大利益。故俱表不思议也。 慈不慈者。阐提虽无现生之慈。即涅盘会能生善根。亦有于父母妻子之慈。约正因之性。皆不思议。或示权迹。引于实人。令不作阐提之业也。 总有九瑞者。前结竟经。初能召中三。谓声光地动等。次所召中三。谓双林变白等。三无边身来复现三瑞。故云九也。 告成三意者。亦成上声光地动等三意。亦表主亲师等之三意。声即表师去。光即表主亡。动即表亲没。三事若息。三障则生。故以三业悲恋等也。 但作一收者。收光入口具于三故。故云一也。亦表三只是一。无非中道之光也。 及风皆口出者。风是动义。声光及风皆从口出。故云例然。如文。 颠倒无由得转者。动表破于无明。无明即颠倒。今既动息。故云无由也。 到涅盘彼岸者。此即于二死彼此之彼岸也。 涅盘经疏私记卷第一(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