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文卷下 第六卷 ○二善位心所(三)初结前问后(巳) 次举本显答(颂) 三末论释成(三)初正释颂文(二)初总标(论) 次别释(二)初释信等(八)初释信(二)初明正义(二)初正释(二)初略明(云) 次转释(能) 次料简(二)初简自相(二)初问(忍) 次答(岂) 次简心净(二)初问(此) 次答(此) 次斥异解(有) 二释惭愧(二)初正释(二)初惭(云) 次愧(云) 次料简(三)初标会显扬(差) 次正简通别(二)初难简外宗执通为别(若) 次反难内宗别相同通(二)初难别相同通(二)初难(崇) 次释(虽) 次救通有别义(二)初救(岂) 次破(汝) 三复通圣教(然) 三释无贪等(二)初总明(无) 次别释(二)初释前二(二)初别释(二)初无贪(云) 次无嗔(云) 次通简(善) 次释无痴(二)初正释(云) 次料简(二)初师即慧(有) 次师非慧(四)初正明有体(有) 二斥前解非(若) 三通前引论(然) 四释成有体(以) 四释勤(二)初略明(勤) 次转释(二)初总表唯善(勇) 次别明差别(此) 五释轻安(安) 六释不放逸(二)初正释(三)初略明(不) 次转释(阙) 三释妨(虽) 次料简(二)初明防修非此相用(二)初难(岂) 次释(防) 次明四法有防修用(二)初难(勤) 次释(汝) 七释行舍(二)初正释(二)初略明(云) 次转释(谓) 次简异(由) 八释不害(二)初明正义(二)初略明(云) 次转释(谓) 次斥异解(二)初叙(有) 次破(无) 次释及字○ 次料简别立○ 三诸门分别○ ○次释及字(二)初正释所显欣等(二)初正明及义(及) 次别释欣等(六)初欣等五(欣) 二厌等三(厌) 三不覆等三(不) 四不慢(有) 五不疑(有) 六不散乱等四(不) 次简示悔等不翻(悔) ○次料简别立(二)初约立不立义简(二)初问(何) 次答(二)初约相用答(相) 次约偏胜答(二)初正释(又) 次释妨(害) 次约染多净少简(二)初问(染) 次答(净) ○三诸门分别(十)初假实门(此) 二徧不徧门(二)初师立四徧七不定徧(二)初正立(有) 次引证(论) 次师立十徧轻安不徧(三)初斥前非(有) 次通论意(论) 三申正义(二)初总释十一(应) 次别简轻安(二)初师(有) 次师(有) 三诸识相应门(此) 四诸受相应门(此) 五别境相应门(此) 六三性相摄门(十) 七三界系属门(轻) 八学等相摄门(皆) 九三断相摄门(非) 十结例余门(余) ○三根本烦恼(三)初结前问后(如)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初略释通名(论) 次广释别相(六)初释贪(云) 二释嗔(云) 三释痴(云) 四释慢(二)初正释体用(云) 次别显差别(此) 五释疑(二)初正释体用(云) 次别简体性(二)初师以慧为体(有) 次师别有自体(有) 六释恶见(二)初正释体用(云) 次别示行相(二)初标(此) 次释(二)初正释五见(五)初身见(一) 二边见(二) 三邪见(三) 四见取(四) 五戒禁取(五) 次通二取妨(然) 次诸门分别○ ○次诸门分别(十一)初俱生分别门(二)初通判十惑(如) 次别判边见(二)初标(边) 次释(二)初师俱生唯断(有) 次师常亦俱生(有) 二自类相应门(二)初征(此) 次释(六)初以贪为首对余八(贪) 二以瞋为首对余七(瞋) 三以慢为首对余六(慢) 四以疑为首对五见(疑) 五五见自类不相应(五) 六以痴为首对余九(痴) 三诸识相应门(此) 四诸受相应门(二)初征(此) 次释(二)初依实义释(四)初贪瞋痴(贪) 二慢(二)初初师(有) 次次师(有) 三疑后三见(疑) 四身边二见(二)初初师(有) 次次师(有) 次随麤相释(二)初惑受对论(此) 次兼界地论(贪) 五别境相应门(此) 六三性相摄门(此) 七界系现缘门(二)初征(此) 次释(三)初三界系属(嗔) 次三界现起(二)初明下不起上惑(生) 次明上能起下惑(二)初正释(生) 次通妨(五) 三三界相缘(二)初下惑缘上(二)初正释(下) 次通妨(而) 次上惑缘下(二)初正释(上) 次通妨(下) 八学等相摄门(此) 九三断相摄门(二)初征(此) 次释(二)初简非所断(非) 次明见修断(二)初总明(分) 次别释(二)初约粗相释唯见所断(二)初明十皆顿断(见) 次广明迷谛相(三)初标(然) 次释(二)初总迷(总) 次别迷(二)初总明(别) 次别释(二)初二唯迷苦(身) 次八通迷四(二)初明十总迷苦(谓) 次明八通迷三(显) 三结(迷) 次依委细释通修所断(二)初标后指前(委) 次释成修断(二)初五别迷苦谛(俱) 次四通迷四谛(瞋) 十随境立名门(三)初有事无事烦恼(虽) 次有漏无漏烦恼(彼) 三事境名境烦恼(缘) 十一结例余门(余) ○四诸随烦恼(三)初结前问后(巳)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诸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三)初略释通名(二)初正释名(论) 次分类别(此) 次广释别相(三)初小随(十)初释忿(云) 二释恨(云) 三释覆(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分位(二)初师唯痴摄(有) 次师贪痴摄(有) 四释恼(云) 五释嫉(云) 六释悭(云) 七释诳(云) 八释谄(云) 九释害(云) 十释憍(云) 次中随(二)初正释(二)初无惭(云) 次无愧(云) 次通简(三)初会通显扬(不) 次正简通别(二)初斥外家执通为别(若) 次示别相皆徧染心(不) 三复会圣教(然) 三大随(八)初掉举(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等流(三)初师贪分摄(有) 次师等分摄(有) 三师等流性(五)初正立有性(有) 二斥初师非(非) 三释世俗妨(而) 四正立别相(掉) 五斥次师非(若) 二惽沉(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等流(三)初师痴分摄(有) 次师等分摄(有) 三师等流性(五)初正立有性(有) 二通世俗妨(随) 三正立别相(惛) 四斥次师非(若) 五与痴辩异(此) 三不信(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等流(三)初翻信显相(不) 次正立别相(然) 三简不忍等(由) 四懈怠(二)初正明(云) 次简异(于) 五放逸(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分位(三)初正立(谓) 次释妨(虽) 三指同不放逸(推) 六失念(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分位(有) 七散乱(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分位(三)初师痴分摄(有) 次师等分摄(有) 三师等流性(四)初正立有体(有) 二正立别相(散) 三斥前师非(若) 四对掉举简(二)初约作用简(二)初问(掉) 次答(彼) 次约徧染简次答(或) 初问(染) 八不正知(二)初释体用(云) 次明分位(有) 三释与并及言○ 次诸门分别○ ○三释与并及言(三)初显随烦恼非唯二十(与) 次简颂所说唯有二十(唯) 三结示余染皆此所摄(此) ○次诸门分别(十二)初假实门(如) 二俱生分别门(二) 三自类相应门(三)初小随(此) 次中随(中) 三大随(二)初正释(论) 次通妨(有) 四诸识相应门(此) 五诸受相应门(二)初依实义释(由) 次随麤相释(若) 六别境相应门(如) 七根本相应门(中) 八三性相摄门(小) 九界摄现缘门(三)初三界系属(小) 次三界现起(生) 三三界相缘(中) 十学等相摄门(二) 十一三断相摄门(二)初判后十(后) 次判前十(前) 十二随境立名门(然) 第七卷 ○五不定心所(三)初结前问后(巳)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三)初释不定通名(论) 次释悔等别名(二)初悔眠(二)初别释行相(二)初恶作(悔) 次睡眠(眠) 次通简体性(四)初师唯痴分摄(有) 次师痴无痴摄(有) 三师思慧想摄(有) 四师各别有体(有) 次寻伺(二)初释体用(寻) 次明分位(并) 三释二各二言(二)初标(二) 次释(三)初师寻伺各二(有) 次师二种各二(有) 三师显不定义(有) 次诸门分别(十三)初假实门(四) 二自类相应门(四) 三诸识相应门(二)初简不与七八俱(四) 次明唯与第六俱(二)初悔眠(悔) 次寻伺(二)初师亦五识俱(有) 次师唯意识俱(四)初引论释成(有) 二释通妨难(舍) 三复明非五(又) 四通前引论(然) 四诸受相应门(有) 五别境相应门(四) 六信等相应门(悔) 七烦恼相应门(悔) 八随惑相应门(悔) 九三性相摄门(二)初总明通三性(此) 次别明通善等(二)初通善性(有) 次通无记(二)初二无记(后) 次四无记(四) 十界系现缘门(三)初三界系属(恶) 次三界现起(悔) 三三界相缘(下) 十一学等相摄门(悔) 十二三断相摄门(二)初正明四种通三断(悔) 次别以寻伺对五法(二)初师唯分别摄(有) 次师亦正智摄(三)初正释(有) 次转解(未) 三通论(虽) 十三三结例余门(余) ○次总示二谛(二)初略问答定即离(如) 次广问答显二谛(二)初难即离(二)初标失(二) 次释成(二)初明离心之过(若) 次明即心之失(若) 次答妙理(二)初正答(二)初约王所相望显二谛(二)初依世俗以明离心有性(二)初正明有性(应) 次通前引教(以) 次依胜义以示非即非离(此) 次例诸识相望显二谛(诸) 次结叹(是) ○次明共依等后三门(三)初结前问后(巳)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三)初释共依门(论) 次释俱转门(三)初法释(二)初释五识随缘现(五) 次释或俱或不俱(由) 次喻明(如) 三指广(此) 三释起灭分位门(二)初释意识常现起(二)初对诸识通明起不起(由) 次对前五别明常现起(又) 次释五位亦不行(三)初正明五位(三)初标征(五) 次别释(三)初释无想天报(三)初正释无想(无) 次简识有无(三)初师常无六识(有) 次师初无后有(若) 三师初后俱有(二)初正释(有) 次引证(二)初引入义显初非无(瑜) 次引灭义显初定有(决) 三明所系地(彼) 次释二无心定(二)初略明(及) 次广释(二)初无想定(四)初正释定体(无) 二三品修相(修) 三界性等摄(此) 四定所起处(二)初师唯欲界起(有) 次师欲色界起(有) 次灭尽定(四)初正释定体(灭) 二三品修相(修) 三界等所摄(此) 四定所起处(二)初初起处所(此) 次断惑方起(二)初通明三乘(二)初全断见起(要) 次分断修起(二)初正释(二)初师下八地伏七断欲(有) 次师九地中伏五断四(有) 次通访(二)初难(若) 次释(二)初顺破答(断) 次逆彼答(虽) 次别明菩萨(二)初回心(若) 次直往(二)初渐悟(若) 次顿悟(有) 三释睡眠闷绝(三)初总标(无) 次别释(二)初睡眠(疫) 次闷绝(风) 三结属(或) 三总结(除) 次释及与言(二)初问(正) 次答(二)初师显生死时(有) 次师显五无杂(三)初斥前(彼) 次申正(应) 三通妨(此) 三判通圣凡(此) ○次会三能变俱转示二谛(三)初总明俱转(是) 次料简俱义(六)初简示多识俱转唯一有情(二)初问(若) 次答(二)初反诘(若) 次显正(然) 二(简示)多识转有多等无间缘(二)初问(一) 次答(二)初答等无间缘(二)初顺问意答(既) 次夺破唯一(又) 次答多识转义(二)初以生缘力齐明诸识俱(又) 二举心所例明异类并起(又) 三复约譬喻显多识俱转(又) 四以同时意识辨与五俱(又) 三(简示)一同时意识缘境容多(二)初问(如) 次答(如) 四简示诸识同类不俱(二)初问(何) 次答(于) 五简示同时意识应有(二)初问(若) 次答(五) 六简示诸识不相应(二)初问(多) 次答(非) 三结示二谛(三)初正示(八) 次简非(如) 三引证(如) ○次九行颂广释外难显唯识(四)初释我法难(三)初结前问后(巳)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初约相见分释(论) 次约似我法释(或) 次释小乘难(九)初唯识所因难(二)初略问答(由) 次广释义(二)初复问(虽) 次广答(二)初教理别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三)初引五经(如) 次引四智(三)初标(又) 次释(四)初相违识相智(一) 二无所缘识智(二) 三自应无倒智(三) 四随三智转智(四) 三结(菩) 三引一颂(又) 次总结(此) 次显理(二)初正显(二)初总能缘显亲相分(二)初前五(极) 次后三(余) 次明所缘不离心体(二)初亲所缘缘(此) 次疎所缘缘(所) 次总结(此) 次结劝总证(二)初劝信(故) 次引证(二)初正引(慈) 次简示(此) 二世事乖宗难(二)初难(若) 次释(如) 三圣教相违难(二)初难(何) 次释(依) 四唯识成空难(二)初难(此) 次释(非) 五色相非心难(二)初难(若) 次释(二)初正释(名) 次引证(如) 六现量违宗难(二)初难(色) 次释(现) 七梦觉相违难(二)初难(若) 次释(如) 八外取他心难(二)初难(外) 次释(谁) 九异境非识难(二)初略问答(二)初难(既) 次释(奇) 次复问答(二)初难(不) 次释(三)初斥失(汝) 次正释(故) 三劝信(若) 二释分别难○ 三释生死难○ 四释三性难○ ○二释分别难(三)初外人申难(若)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略释颂文(二)初染种现生染分别(二)初别释句义(四)初释第一句(三)初明四果种(二)初出所有(论) 次明所除(除) 次出种识体(此) 三简示种识(种) 二释第二句(此) 三释第三句(展) 四释第四句(即) 次示颂答意(此) 次净种现生净分别(诸) 次广释颂义(二)初征(所) 次释(二)初正释缘生(三)初且明四缘(二)初标(缘) 次释(四)初因缘(二)初标列(一) 次释义(二)初正释(二)初种子(种) 次现行(现) 次简示(现) 二等无间缘(二)初正释体用(二)初正释(二) 次料简(三)初遮俱转(多) 次简相应(心) 三简无余(二)初正简(入) 次引证(云) 次对识历明(四)初对第八(三)初正约界地明互为缘(即) 次约漏无漏等辨为缘(有) 三别示无漏初起界地(二)初问(此) 次释(二)初标起(或) 次释成(二)初顿悟菩萨(谓) 次回心菩萨(二)初师唯欲界后(二) 次师亦通色界(有) 二对第七(二)初约界地等明互为缘(第) 次别示无漏所起界地(此) 三对第六(二)初约界地等明互为缘(第) 次别示无漏所起界地(初) 四对前五(二)初约界地等明互为缘(眼) 次别唯无漏唯从漏起(二)初师因中漏与无漏互起(有) 次师果上无漏唯从漏起(有) 三所缘缘(二)初正释体用(三)初总明(三) 次别释(二)初列(此) 次释(若) 三结判(观) 次对识历明(四)初对第八心品(三)初师唯亲所缘缘(第) 次师亦定有疎缘(有) 三师疎缘有无不定(有) 二对第七心品(第) 三对第六心品(第) 四对前五心品(前) 四增上缘(二)初总明(三)初明缘用(四) 次明简取(虽) 三示转处(此) 次别释(三)初标数(然) 次出体(二)初明十九根(前) 次明后三根(二)初正释(三)初未知当知根(三)初明位(未) 次出体(于) 三简别(二)初傍修菩萨(前) 次回心二乘(或) 次已知根(始) 三具知根(诸) 次简非(有) 三结广(二) 次傍论十因○ 三正示缘生○ 次结斥指广○ 第八卷 ○次傍论十因(三)初四缘依处立因(二)初标征(如) 次正释(二)初十因依十五处立(十)初随说因依语依处立(二)初正释义(一) 次会集论(有) 二观待因依领受依处立(二) 三牵引因依习气依处立(三) 四(生起)因依有润种子依处立(四) 五摄受因依六处立(五) 六引发因依随顺依处立(六) 七(定异)因依差别功能依处立(七) 八同事因依和合依处立(八) 九相违因依障碍依处立(九) 十(不相)违因依不障碍依处立(十) 次以二因摄上十因(二)初标(如) 次释(二)初通摄(二)初菩萨地(二)初引文(菩) 次释义(二)初正明相摄(二)初能生因摄六因中是因缘(二)初通摄六因中因缘种(此) 次别简四因中现熏种(虽) 次方便因摄十因中非因缘(所) 次简示摄意(非) 次有寻等地(二)初引文(有) 次释义(二)初正明相摄(此) 次简示摄意(非) 次局摄(二)初菩萨地(或) 次有寻等地(有) 次四缘依处摄因(二)初征(所) 次答(二)初答四缘依处立义(二)初引文(论) 次释义(二)初因缘所摄依处(二)初通摄(二)初正摄六依处中因缘种(此) 次别简四依处中现熏种(虽) 次局摄(或) 次二缘所摄依处(二)初通摄(言) 次局摄(或) 次答四缘摄十因二因(论) 三因缘依处得果(二)初问(所) 次答(三)初答果数唯五(果) 次答依处得果(二)初引文(瑜) 次释义(二)初约通释(习) 次约局释(或) 三答因缘得果(如) ○三正示缘生(二)初结前起后(傍) 次释缘生相(二)初种现生分别(二)初明前半颂种生分别(二)初明染种生染分别(本) 次例净种生净分别(生) 次明后半颂现起分别(二)初明染现展转生染分别(二)初标(现) 次释(五)初有情自他展转为缘(谓) 二自八识聚展转为缘(自) 三自类前后展转为缘(自) 四同聚异体展转为缘(同) 五同体四分展转为缘(同) 次例净现展转生净分别(净) 次现种生种子(二)初问(既) 次答(种) ○次结斥指广(二)初结斥(依) 次指广(虽) ○三释生死难(三)初外人申难(虽)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四)初师业取相续(三)初正释颂文(二)初释前二句(二)初释习气(二)初诸业习气(论) 次二取习气(相) 次释俱义(俱) 次释后二句(前) 次结斥外问(由) 三总申颂意(此) 二师习气相续(三)初总标(复) 次别释(二)初名言习气(一) 次我执有支(二)初分释二习气(二)初我执习气(二) 次有支习气(三) 次通结增上缘(应) 三属颂(二)初结属(此) 次指同(俱) 三师障支相续(二)初正约三障释(三)初三障习气(复) 次判属二缘(前) 三结属颂文(二)初结属(领) 次指同(俱) 次以障摄有支(三)初标列指广(此) 次别释有支(三)初正释支体(二)初标(然) 次释(四)初能引支(一) 二所引支(四)初正释五支(二) 二简种相摄(此) 三会通经论(集) 四五支次第(二)初圣教假说前后(识) 次依当果明前后(二)初正释(或) 次会异(由) 三能生支(二)初总释(三) 次别释(二)初正释义(谓) 次会瑜伽(有) 四所生支(二)初总释(四) 次别释(谓) 次料简支义(八)初简老附死支(老) 二简病非有支(病) 三简名色徧不徧(二)初问(名) 次答(定) 四简爱支徧非徧(二)初问(爱) 次答(定) 五简所生所引不同(二)初问(何) 次答(二)初约因果难易释(因) 次约生厌了知释(然) 六简发业润业不同(二)初问(何) 次答(三)初约胜劣门答立名不同(虽) 次约熏不熏出广略所以(要) 三别释爱增妨(虽) 七简发润所依缘地(诸) 八简因果及世异同(此) 三诸门分别(十七)初假实分别门(此) 二一非一事门(五) 三染与不染门(三) 四独杂分别门(无) 五色非色摄门(六) 六有漏无漏门 七有为无为门(皆) 八三性分别门(无) 九三界分别门(虽) 十能治所治门(土) 十一学等分别门(一) 十二二断分别门(二)初师通二断有通局(有) 次师一切皆通二断(二)初标(有) 次释(二)初难前师(论) 次申正义(二)初正申(二)初别对前师申三支正义(然) 次通申十二支断义不同(二)初明是染污者自性应断(又) 次明非染污者非性应断(二)初正明非性应断(一) 次有二义故说断(然) 次结示(说) 十三三受分别门(十) 十四三苦分别门(十) 十五四谛所摄门(皆) 十六四缘分别门(二)初总显具阙(诸) 次别明有无(三)初明有因缘(二)初正明实义(爱) 次会通他论(二)初会集论(而) 次会瑜伽(瑜) 次辨余二缘(无) 三结例无方(此) 十七惑苦相摄门(惑) 三结属颂义(由) 四师染净相续○ 次总结○ ○四师染净相续(二)初正明染净相续(三)初总明(复) 次征标(所) 三别释(三)初正释(二)初分段(一) 次变易(三)初正释(一) 次会异(二)初会意成身(如) 次会变化身(亦) 三料简(四)初简所知感生死(二)初问(若) 次答(如) 二简道谛实感苦(二)初问(如) 次答(谁) 三简资感有二益(二)初问(何) 次答(自) 四简资感须所知(二)初问(彼) 次答(二)初正明须所知所以(既) 次简判所留身不同(二)初正判所留由资助异(若) 次别判变易是二果摄(由) 次属颂(二)初结属(颂) 次指同(俱) 三释疑(二)初释变易无前尽复生疑(变) 次释不说生死亦由现疑(虽) 次例明纯净相续(前) ○次总结(由) ○四释三性难(二)初正释三性皆不离唯识(二)初外人申难(若) 次论主答释(三)初略答征起(应)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初别释颂文(三)初释徧计性(二)初略释(论) 次广释(二)初总科分(或) 次别解释(三)初能徧计(二)初标征(初) 次释相(二)初安慧八识王所皆能徧计(有) 次护法唯六七心品能徧计(三)初正释(有) 次斥前(有) 三结示(由) 次所徧计(二)初标征(次) 次释相(摄) 三对依他明徧计所执(二)初征(徧) 次释(二)初(安慧立自证为依他相见)为徧计所执(有) 次(护法立王所四分皆依他二四句为徧计)所执(二)初正释(二)初双释依徧(有) 次别证依他(二)初引教证(诸) 次立理证(不) 次斥前(又) 次释依他起(二)初出依他体(由) 次简释缘生(颂) 三释圆成实(三)初正释圆成实体性(二)初释圆成实三字(二) 次释于彼等七字(此) 次对依他明非一异(三)初法(由) 次譬(云) 三合(由) 三明证此能了依他(三)初正释(非) 次释妨(虽) 三引证(依) 次总申颂意(此) 次义类相摄○ 次别释无性亦不离识性○ ○次义类相摄(二)初正明相摄(十二)初与六无为相摄(二)初问(虗) 次答(三) 二与七真如相摄(二)初问(如) 次答(二)初列名体(七) 次明相摄(此) 三与六法相摄(二)初问(三) 次答(彼) 四与五事相摄(二)初问(三) 次答(三)初总标(诸) 次别释(四)初二性摄五(谓) 二三性摄五(或) 三三性摄五(或) 四二性摄二(复) 三结示(诸) 五与五相相摄(二)初问(又) 次答(所) 六与四真实相摄(二)初问(又) 次答(世) 七与四谛相摄(二)初问(三) 次答(三)初总标(四) 次别释(四)初苦谛三性(且) 二集谛三性(集) 三灭谛三性(灭) 四道谛三性(道) 三结配(七) 八与三解脱相摄(二)初问(三) 次答(理) 九与二谛相摄(二)初问(此) 次答(应) 十凡圣智境(二)初问(此) 次答(徧) 十一假实分别(二)初问(此) 次答(应) 十二异不异分别(二)初问(如) 次答(徧) 次结略指广(如) 第九卷 ○次别释无性亦不离识性(三)初蹑前申难(若)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初释三种无性(二)初总明三无性是密意说(论) 次别释三无性依三性立(二)初征(云) 次释(二)初正释(谓) 次简滥(虽) 次释唯识实性(二)初会圆成即胜义真如(二)初会归胜义(此) 次会归真如(二)初正会归(亦) 次释亦言(亦) 次会圆成即唯识实性(此) 次结示劝信(三) ○三后有五颂明修行之位次(二)初略明五种行位(二)初牒前问后(如) 次如次答释(二)初标 次释(二)初明二种种性(何) 次明五位悟入(何) 三明渐次悟入(云) 次广明五种行位(五)初资粮位(三)初末论设问(初)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三)初正释颂文(二)初明位即前二句(论) 次明惑即后二句(二)初略释(此) 次广释(二)初释二取随眠(二)初正释颂义(此) 次转解二障(二)初正释(二)初烦恼障(烦) 次所知障(二)初正释(所) 次料简(五)初分对诸识(此) 二对三性心(此) 三二障辩异(烦) 四对四无记(此) 五问答释妨(二)初问(若) 次答(无) 次结判(如) 次释未能伏灭(菩) 次明地所摄(此) 三所修行相(二)初正释行相(三)初标征(所) 次别释(二)初蹑智行(略) 次二利行(复) 三结示(如) 次明退不退(三)初标(此) 次释(三)初菩提广大屈引何他己练(一) 次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二) 三转依难证屈引粗况妙练(三) 三结(由) 二加行位○ 三通达位○ 四修习位○ 五究竟位○ ○二加行位(三)初末论设问(次)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三)初正释颂文(三)初结前标列(论) 次释总别名(二)初释加行总名(此) 次释暖等别名(三)初标(暖) 次释(二)初总明(四) 次别释(四)初暖位(依) 二顶位(依) 三忍位(依) 四世第一位(依) 三结(如) 三结属颂文(二)初正结(皆) 次引证(依) 次复申颂义(三)初伏惑义别(此) 次所观二谛(此) 三所依界地(二)初明成满定在第四静虑(菩) 次明初起唯依欲界善趣(唯) 三明地所摄(此) ○三通达位(三)初末论设问(次)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略释(二)初总释颂文(论) 次别解本智(三)初师相见俱无(有) 次师相见俱有(有) 三师唯见无相(有) 次广释(二)初释位名(加) 次释见道(三)初总标(然) 次别释(二)初释二见道(二)初释二道义(二)初真见道(一) 次相见道(二)初正释相见道(二)初标(二) 次释(二)初明缘非安立谛三心(二)初正释(一) 次简名(有) 次明缘安立谛十六心(二)初正明二种十六心相见道(二)初标(二) 次释(二)初依能所取以立十六(一) 次依下上谛以立十六(二) 次兼辨九心相见道(若) 次结示唯假立(诸) 次简二道别(二)初明证性相别(前) 次明本后摄别(二)初正明二智摄二见道(前) 次别简后得智有二分(二)初征(诸) 次释(三)初师二分俱无(有) 次师有见无相(有) 三师二分俱有(有) 次摄六现观(二)初征(此) 次释(二)初明现观体(六) 次明相摄义(此) 三结益(菩) ○四修习位(三)初末论设问(次)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略释颂文(四)初释第一句(论) 二释第二句(是) 三释第三句(数) 四释第四句(二)初牒颂总标(此) 次释成转依(二)初转持种依得二果(依) 次转迷悟依得涅盘(三)初正释(或) 次通妨(如) 三简示(虽) 次广释颂义(三)初征标(云) 次正释(二)初总标(谓) 次别释(二)初明十地因(四)初释十地名义(三)初标(言) 次释(十)初极喜地(一) 二离垢地(二) 三发光地(三) 四焰慧地(四) 五难胜地(五) 六现前地(六) 七远行地(七) 八不动地(八) 九善慈地(九) 十法云地(十) 三结(如) 二释修十胜行(三)初总标行名(十) 次正释行义(十二)初明数门(施) 二出体门(此) 三明相门(此) 四无增减门(三)初明十无增减(此) 次明六无增减(三)初标(复) 次释(六)初对治六蔽门(为) 二渐修佛法门(渐) 三渐熟有情门(渐) 四二道之因门(又) 五利生断惑门(又) 六为无住涅盘因门(又) 三结(由) 三重显十义(后) 五次第门(十) 六依止五修门(此) 七自类相摄门(此) 八六十互摄门(此) 九感果门(此) 十三学相摄门(二)初标(十) 次释(二)初释三学(三)初戒学(戒) 次定学(定) 三慧学(二)初正明三慧相(慧) 次约位明具阙(如) 次明相摄(若) 十一五位具修门(此) 十二因位名异门(此) 三结要简修(此) 三释断十重障○ 四释证十真如○ 次明转依果○ 三简示○ ○三释断十重障(二)初标(十) 次释(二)初正明十障(十)初异生性障(三)初正释(二)初略释障(一) 次正明断(三)初对小明断二种(二)初正释(二) 次释妨(二) 次简明二道用别(二)初问(无) 次释(断) 三释不说业果疑(虽) 次引证(由) 三料简(二)初简异二乘所断(虽) 次简初地亦断俱生(理) 二邪行障(二)初正释(二) 次引证(由) 三暗钝障(二)初正释(三) 次引证(由) 四微细烦恼现行障(二)初正释(三)初略释障(四) 次正明断(彼) 三复料简(二)初简第六识俱(二)初问(宁) 次释(第) 次简身见等言(身) 次引证(由) 五于下乘般涅盘障(二)初正释(五) 次引证(由) 六麤相现行障(二)初正释(六) 次引证(由) 七细相现行障(二)初正释(七) 次引证(由) 八无相作加行障(二)初正释(八) 次引证(由) 九利他不欲行障(二)初正释(九) 次引证(由)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二)初本地所断未自在障(二)初正释(十) 次引证(由) 次十地满心所断余障(二)初正释(此) 次引证(由) 次结属二障○ 第十卷 ○次结属二障(二)初正结二障摄(此) 次明二障断义(二)初断种现位(二)初正释(二)初烦恼障(烦) 次所知障(所) 次释妨(虽) 次断种渐顿(二)初征(断) 次释(二)初释所断障(二)初第七识俱二障种(第) 次余六识俱二障种(二)初烦恼障种(余) 次所知障种(所) 次明能断道(二) ○四释证十真如(二)初标(十) 次释(二)初正释义(十)初徧行真如(一) 二最胜真如(二) 三胜流真如(三) 四无摄受真如(四) 五类无别真如(五) 六无染净真如(六) 七法无别真如(七) 八不增减真如(八)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九) 十业自在所依真如(十) 次明立意(虽) ○次明转依果(二)初承前起后(如) 次正释转依(二)初释转依位别(三)初总标(转) 次别释(六)初损益转(一) 二通达转(二) 三修习转(三) 四圆满转(四) 五下劣转(五) 六广大转(六) 三简示(此) 次释转依义别(三)初总标(转) 次别释(四)初能转道(二)初标(一) 次释(二)初能伏道(一) 次能断道(二)初正释(三) 次料简(二)初师有断无断者(有) 次师二智俱有断(有) 二所转依(二)初标(二) 次释(二)初持种依(一) 次迷悟依(二) 三所转舍(二)初标(三) 次释(二)初所断舍(一) 次所弃舍(二)初正释(二) 次料简(二)初师无间道舍(有) 次师解脱道舍(有) 四所转得(三)初总标(四) 次别释(二)初所显得(二)初总释所显得(一) 次别明四涅盘(三)初总标(涅) 次别释(二)初正释(四)初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一) 二有余依涅盘(二) 三无余依涅盘(三) 四无住处涅盘(四) 次料简(二)初约圣凡通简(一) 次中问答别简(五)初简善逝有有余依(二)初问(如) 次答(虽) 二简二乘容有前三(二)初问(若) 次答(有)(两番)初一番(二)初约圆寂义隐答次问(然) 次约未证无余答初问(尔) 次一番(二)初依无住处答次问(或) 次约不定性答初问(二)初正释不定无无余依(又) 次转释一类有无余依(二)初正释有无余(谓) 次对佛辩同异(此) 三简断所知得无住处(二)初问(诸) 次答(彼) 四简断所知不得择灭(二)初正简(二)初问(若) 次答(择) 次释难(二)初难(既) 次释(二)初明(无住非灭)缚得故非择灭摄(二)初正释(非) 次难释(二)初约(不动等二)难唯断缚得择灭(若) 次约(暂离释不)动等亦非择灭摄(非) 次明(无住是灭)障得故亦择灭摄(三)初正立(或) 次释成(择) 三结示(故) 五简所知亦障涅盘(二)初问(既) 次答(说) 三简示(如) 次所生得○ 三结示○ 三简示○ ○次所生得(二)初正释(二)初总明所生得(二) 次别释四智品(二)初征(云) 次释(二)初正释智品(二)初别释体相(四)初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一)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二)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三)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四) 次总示立名(如) 次诸门分别(二)初正释(四)初转得门(三)初师转识成智(此) 次师智依识转(智) 三师转强得强(又) 二初起门(二)初别明(四)初大圆镜智(二)初师无间道时起(大) 次师解脱道时起(有) 二平等性智(平) 三妙观察智(妙) 四成所作智(二)初师修道位亦起(成) 次师成佛时初起(有) 次总简(此) 三缘境门(四)初大圆镜智(二)初师但缘真如(大) 次师缘一切法(有) 二平等性智(三)初师但缘第八(平) 次师但缘真如(有) 三师徧缘真俗(有) 三妙观察智(妙) 四成所作智(二)初师但缘五种现境(感) 次师徧缘三世诸法(有) 四作用门(二)初承前标后(此) 次释四用别(谓) 次结广(如) 次结示(此) ○三结示(此) ○三简示(虽) ○三简示(此) ○五究竟位(三)初末论设问(后) 次举本颂答(颂) 三末论释成(二)初指前标相(论) 次正释颂文(三)初释第一句(二)初正释(此) 次释妨(二)初释四智唯无漏妨(二)初问(清) 次答(道) 次释佛应无五根等妨(二)初问(集) 次答(二)初(有二师明如来根识)等非蕴处界摄(二)初初师(有) 次次师(二)初释义(有) 次料简(成) 次(第三师明如来身土)等亦蕴处界摄(四)初正立义(有) 二会相违(二)初会集论(集) 次会余处(然) 三斥前师(若) 四结正释(故) 次释第二句(三)初释不思议(以) 次释善字(二)初正释(此) 次释妨(二)初问(论) 次答(此) 三释常字(此) 三释后二句(二)初释安乐二字(此) 次释解脱等八字(二)初释解脱身三字(二) 次释大牟尼名法(二)初略明颂义(大) 次广解法身(三)初明能依身(四)初正释三身(二)初总标(如) 次别释(三)初自性身(一) 次受用身(三)初标(二) 次释(二)初自受用(一) 次他受用(二) 三结(合) 三变化身(三) 二五法相摄(二)初标(以) 次释(二)初初师(有) 次次师(二)初明一真如摄自性身(二)初正释(有) 次通论(然) 次明后四法摄余二身(二)初正释(二)初通明智摄二身(四) 次转释自受用身(说) 次斥前(二)初正斥(又) 次释疑(然) 三三身德别(如) 四自他利殊(又) 次明所依土(四)初法性土(又) 二自受用土(自) 三他受用土(他) 四变化土(若) 三身土合简(二)初(别约诸佛)分简身土有同不同(三)初自性身土(自) 次自受用身土(自) 三余二身土(二)初标(余) 次释(所) 次(通约生佛)合简身土所变不同(二)初约漏等判属四谛(二)初明无漏识变者道谛摄(此) 次明有漏识变者苦集摄(有) 次约三性别示五观(五)初示遣虗存实观(二)初(安慧)立相见为虗自证为实(然) 次(以护法立)徧计为虗四分俱实(或) 二示舍滥留纯观(二)初问(内) 次答(唯) 三示摄末归本观(或) 四示遣相证性观(真) 五示隐劣显胜观(此) ○第三释结施愿分(二)初结示题名(此) 次结归施愿(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