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佛心印记注卷下
幽溪沙门传灯注
楞严比丘灵耀较
△二明圆融三观。二初结前生后。
今就能观论乎三观。所观即是三谛。
上之所论圆融三谛。约三因言。性中有修。修中有性。则知修性本自圆成。但此心印未传。一切众生终日在性。亦终日起修。以其迷故。不觉不知。今佛如来出兴于世。开而示之。使之悟入。既悟之后。即称性而观。绝待而照。于无能所中。不妨立乎能观所观。葢就一性之中所具正因。三千即中。本有所观妙境者。立乎三谛。所具了因。三千即空。名为能观妙观者。立乎三观。观成惑破之后。三千即假者。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也。
△二正明三观。四初约不次而次明三观三初空观。
言三观者。以即空故破染碍情。一相不立。显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珠。毕竟清净非断无空。
言以即空故破染碍情等者。且指何境为即空耶。须知今家三观所观之境。最宽有佛法焉。众生法焉。心法焉。大师云。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观心则易。故前引摩诃止观。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今云以即空故破染碍情者。正指现前日用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即第六识心。此之识心。名为人心。虽是人心。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故前约此。论乎三千即空假中。大师于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者见此三千即空假中之性也。成佛者成此三千即空假中佛也。若异此而求早又曲之了矣。今文所指即空。葢约次第且就一隅而说。言即空者。葢此一念三千即是真谛。泯一切法方其观此真谛之时。犹如杲日当天。无幽不烛亦如红炉点雪。触着销镕。诚能如此照了。则向之能随染缘造九法界者。豁然消殒。故即空故破染碍情。葢众生理即之佛。法尔如斯。大师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之谓也。世人若欲自了生死。成无相佛。只须于此一观截断。更不必又谈假中。世间称为空宗。末必能了。不过即以此而当之可也。下去又云。一相不立等空观。显发空观中微妙义理。亦释以明之。葢既以立不为主。则空现而三千隐。故一相不立。而云一性。即非若断。无秪显此三千同一相。故而三千一一即性。方能同居一念。亦秪一念为空。既一切即一。岂不即之。派之三千者。弥散弥合。因立喻云。故如因陀罗网之众珠。以一珠当情。而众珠之光咸趣一珠。此谓之一净一切净毕竟清净。岂与夫寻常之言。以归于断灭之空者为空。同日而语哉。
△二假观。
以即假。故互具互摄。诸相宛然。显此三千。不失自体。一即一切。虽复同居一念。即之弥分。故如一珠影入众珠。不可思议。非赖缘假。
亦且即以一念识心为所观境。观此一念性具诸法。以法法互具互摄。非直十界百如。亦乃百界千如。亦乃千界万如。非直十界三百如。亦乃百界三千如。亦乃千界三万如。充而横之不能枚举。既是一一互具。亦乃一一互摄。不以具摄。故混然无绪。而一一诸相界界分明。如如不昧。葢假观者能立一切法。显此三千。不失自体。元一念中。法乃一即一切。是故虽复同居一念。而即之弥分。故如一珠之光影入众珠之中。如此妙法。惟独自明了。众人所不见。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岂别教赖众缘所成之假可企及哉。
△三中观。
以即中故。显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双遮二边。无有二相。双照二谛。空假宛然。岂同但中不具诸法。
亦即且以一念识心为所观境。观此一念性是中道。显此性具。三千非一念。非三千。非一念。故非一非三千。故非一切。非一念则遮空。非三千则遮假。空假双遮。则无有二相。然而中非但中。故又能双照二谛。空假宛然。如此之中称。万法之都为法性之王。统御自在无量甚深。岂与别教但中如云外月。逈出二边。不具诸法者可比议哉。
△二约次而不次明三观。
一空一切空。三观皆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三观皆假总假观。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
前明三观。既约不次而次以明。则此三观一一皆可称总。惟随其所用处不同。谓之空。谓之假。谓之中。故用空观时。不独但能破情。亦复而能立法统法。言一空一切空。三观皆空。总空观者如以空观空真谛时。则见思染碍。情破空俗谛时。则尘沙染碍。情破空中谛时。则无明染碍。情破见思破而真谛理显。尘沙破而俗谛理显。无明破而中道理显。是为一空一切空。总名空观也。一假一切假。三观皆假。总假观者如以假观观真谛理时。而见思染碍。情空假观观俗谛理时。而尘沙染碍。情破假观立中道时。而无明染碍。情破是名一假一切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者如以中观统真谛时。不惟中谛能统法称王。即真谛亦复称王。方其见思染。情空则遮有真谛。理空则遮空。真谛理显则照空。三千明净则照俗以中观。观俗谛时。尘沙染情破是为遮俗。三千理显是为遮空。即遮俗时而即照空。即遮空时而即照有以中观。观中谛双遮双照。自在称王。自不必言是名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也。
△三约双即破立明三观。
是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必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是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说虽次第。行在一时。
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三观皆空总空观。是以终日破相而诸法皆成。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三观皆假总假观。是以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总中观。是以终日绝待而二边炽然。是故谓之即破时即立。即立时即破。非破非立时。而破而立。此约三观。有三观破立之功。圆融说之如此。若以遮代破。以照代立。亦可名为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寄言说之。不无次第。至于圆修空有。同时遮照一念。实无如此次第也。夫观因谛立谛。由观显是。故非圆融之三谛。莫成圆融之三观。圆顿至教。法尔如此。他宗闻之。多有不信。以其创自天台故也。不知此旨远承之于释迦。亲禀之于龙树。若三智实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犹言义宏。略或难取信。惟有佛顶尊经金口亲宣。圣言娓娓如曰。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色声香味触法。乃至非如来三号常乐我净。此正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总真谛与空观也。又曰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即如来三号四德。此正一假一切假。无真无中而不假。总假谛与假观也。又曰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正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总中谛与中观也。故知天台所立深得佛心。以此而为传佛心印。真所谓超过众说。抗折百家者也。
△四约立是拣非明三观。
若尔无理不立。无情不破。岂与断无之空。赖缘之假。出二边中。同日而语耶。
无理不立者。三观皆能立法也。无情不破者。三观皆能破惑也。空观破三惑而三千三谛显。非断无之空。假观立三谛而百界实相彰。非赖缘之假中观双遮双照。而法性之妙境现。非出二边之中。又复应知法门大体在立法而不在破法。有破法者皆不得已而为之也。立法犹如宣文。破法犹如用武。如仁王王世志在宣文。国乱民离又须先武。如三观皆有破立之功。至于三惑破而三千之理显。则身为妙色身土为寂光土。惟佛与佛究尽诸法能事方毕也。
△三明惟佛与佛能知。
故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稻麻二乘恒沙菩萨竝不能知斯义少分。
法华经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云云。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应知诸佛所究尽诸法实相。正今家所传心印三观。所观十界三谛之境。能究尽者。正今家所传心印能观之一心三观。此之三观在因。总名一心派之在六根圆通。在果名为佛之知见。然有开示悟入四位之不同。若欲究尽惟在诸佛。故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又曰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此言声闻之智。若舍利弗者既惟得一偏空之智。以灰身灭智为究竟于一心三观。一空一切空者了无交涉。故不能知少分也。又曰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此亦以偏空之智。虽正习俱断胜于声闻。亦于一心三观一空一切空者了无交涉。故曰稻麻二乘不知斯义也。又曰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界一心以妙智于恒沙沙劫咸皆共思惟。不能知佛智。此言新发意菩萨以出假之智。了达义趣善说法要。虽胜二乘既不能了达三观之智。一假一切假。故不能知一心三观权实相即之佛智也。又曰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此。以别教菩萨修但中之智。虽登三种不退之位。既不能知圆融三观。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一中一切中。无真无假而不中之旨。故虽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也。此皆约心之胜劣。知与不知为言。初不以地位高下为论。譬如朝廷设官分职。则诸生但步后尘。至于战胜𣗥围则宿仕亦谦先辈。所以圆人初心。佛赞以为频伽在鷇声逾众鸟。太子处胎贵压羣臣者。益得悟乎此也。
△四明此旨的在法华。
如此三千通依诸部的在法华。葢由昔经一有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今经非但纯一无杂。复能开麤即妙。题称妙法。良在兹焉。
通依诸部者。如前所说在诸大乘立名不同。一依华严。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方界。二依法华。诸法实相。三依涅盘。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三因一依请观音单名毒害通依。虽然如此。若论正意则的在法华。葢由昔经所谈虽妙。奈何堕于二偏。即有一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正以华严。不惟有兼别教三观以明圆顿三观之过。兼之圆顿永与别教相隔之失。方等诸经则对偏观以明圆观。般若诸经则带偏观以明圆观。如是二时亦莫不圆与偏隔具。在维摩等诸经中说兹不繁引。今经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三乘同会一佛乘。九界咸归一佛界。无前兼带过失。复能开前三乘九界兼带之麤。令成一乘幽微之妙。犹如神仙九转还丹。非惟服之使人还元复本。兼能使人蜕骨升仙。故经题称为妙法者。具兹二妙。一相待妙。即无复前兼带之麤。二绝待妙。即开前诸麤悉皆成妙。如舍利弗尊者之领解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言得分者。即以自证偏空之智。而能了悟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虽无不空乃即分之空。故曰得佛法分也。此领即相待为绝待之妙也。迦叶等四大尊者亦云。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待者皆已得之。此领即绝待为相待之妙也。
△五约譬喻显观微妙。
是知用此绝待妙法为观体者。方譬日光不与暗共。
绝待妙法为观体者。如前文明三观理体通依。诸部的在法华。三千三谛性善恶三因三德皆绝待之观体也。何则益他宗。虽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是则要须待九界之修恶。显佛界之修善。以观三谛成乎三观。或偏修空假中。如此修之。名为以相待之妙。而为观体安如。今家观九界修恶缘了。即性恶缘了。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是为绝待观体。无可形待。故曰犹如日光不与暗共。此引大师法华玄义教相。文中演华严三譬以为五譬。华严三譬即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三照平地。大师演平地之譬以为三。共譬五时。一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华严。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净名方等。次照禺中。此如大品广。如彼说次。日轮停午。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侧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故曰譬如日光不与暗共。
△六约极谈结成心印。
此乃终穷究竟极说。是为佛祖正传心印。
终穷竟究极说者。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言欲令众生者。十法界众生也。若有一界不成佛道。则谓之不畅如来本怀。如华严虽曰先照高山不从渐来。然但令菩萨成乎佛道。终不能令声闻在座如聋如哑者成乎佛道。此乃始说亦是分说。不足以当终穷究竟极说。佛祖正传心印又如何含十二年纯说乎。小无足以当。自不必言。又如方等八年。虽对小明大。对偏明圆。然而示土有净秽。现身有巨细。说法随解神力不共。是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檐卜。华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乃渐中。亦是分说。不足以当终穷究竟极说。佛祖正传心印又如般若。虽带通别二正说圆教。然而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亦不足以当终穷究竟极说。佛祖正传心印惟至法华既经向之多方调停。根性既纯可传心印。权实二种智慧会归一体。十界一切诸法究竟实相。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世间诸相无非常住昔之芽焦种败者。莫不皆萌道芽。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者一一授佛莲华。身子受华光王佛之记于先。迦叶受光明佛之记于次。故曰此乃终穷究竟极说。是为佛祖正传心印也。
△二明传佛心印之迹。二初明自行之迹。四初正明祖承二初明金口祖承五初传迦叶。
佛以是传之于迦叶。
佛传迦叶有通有别。通则法华。别则涅盘。通则法华者。世尊于法华会上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时。舍利弗于此法说。领解世尊授记未来作佛。号曰华光。复告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遂说有一大宅歘然火起。长者方便诱谕诸子。以羊鹿牛三车。玩好之具引之令出。然后等赐高广大白牛车。如来亦复如是。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时。大迦叶等四大声闻于此领解。遂说穷子之譬。谓如穷子舍父。逃逝五十余年后。虽遇会志意下劣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以后心相体。信结会父子正领家业。自言我等昔来但乐小法。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今我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于是。世尊复告迦叶。说药艹喻。述成其解。而语之曰。汝于未来当得作佛。名曰光明。别则涅盘者。经云。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则迦叶得悟的传已。在法华涅盘会上。不过为如来所化机缘将灭。迦叶之缘当兴。别付嘱之。令四众知机缘有在也。葢法华诸法实相。即涅盘三德妙心。是知传佛心印不独一人。法华会上同受记者人人皆得也。若论三根则舍利弗最居其上。然而所悟之法相同。所授之记不异。岂因悟之先后。令法而有差殊耶。
△二历代相承。
迦叶以是传之于阿难。
此中亦有通别。通则同在法华。故法华经云。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别则在于迦叶。故付法传云。迦叶埀入灭时。以最胜法付嘱阿难。而作是言云云。是则约通途付法而言。而阿难不妨以兄视迦叶。而迦叶以弟畜阿难。约别途付法而言。而阿难不妨以师事迦叶。而迦叶亦不妨以子畜阿难。正以公在付法。而不必顾于行列也。阿难河中入风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雨甘露现五百法门。法付优波毱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坛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弥遮迦。迦付佛駄难提。提付佛駄密多。多授王三归。降伏算者。法付脇比丘。比丘出胎发白。手放光取经。法付富那夜奢。奢论胜。马鸣剃发为弟子。鸣造赖吒和罗妓。妓音演无常苦空。闻者悟道。法付迦毗摩罗。罗造无我论。论所向处。邪见消灭。法付龙树。龙树生生身龙生法身。造大悲方便论五千偈。大庄严论五千偈。大无畏论十万偈。优婆提舍论十万偈。法付迦那提婆。婆凿天眼施万肉眼。法付罗睺罗多。多识鬼名书。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难提。提说偈试罗汉。法付僧佉耶奢。奢游海见城说偈。法付鸠摩罗䭾。䭾见万骑记马色得人名分别衣。法付闍夜多。多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忏悔。坑成池罪灭。法付婆修盘䭾。䭾付摩拏罗。罗分恒河为二分。自化一分。法付鶴勒夜那。
△三传止师子。
乃至二十四代传之于师子比丘。
鶴勒夜那法付师子。师子为檀弥罗王所害。剑斩流乳。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竝是圣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廐于寺。立廐于屠。况好世值圣宁无益耶。又婆罗门货髑髅孔达者半者不者达者。起墖供养得生天闻。法之要功德若此。佛为此益付法藏也(摩诃止观)。
△四指所凭据。
师子遇难不得其传焉。是为金口祖承。皆见而知之者出付法传。
付法藏因缘。经云。复有比丘名曰师子。于罽宾国大作佛事。时。彼国王名弥罗堀。邪见炽盛。心无正信。于罽宾国毁坏墖寺。杀害众僧。即以利剑用斩师子头。头中无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于是便绝。是则虗溪大师所说。原有凭据。故非杜撰之言。见而知之者。谓亲目所覩。师弟授受者也。若从经论所悟。则名闻而知之者。又若从耳提面命。亦可名为闻而知之。若从纸墨传授。亦可名为见而知之。事在人用。初无定在也。
△五他宗加唱。
或有前加六佛。后添四祖。说偈付法。拈华微笑。唱为教外别传。经论无凭。人皆不许。
余笺注至此。为其停笔者久之。或有不甘此说。从傍问之曰。虎溪师作传佛心印记。以弘天台之道足矣。何必吹毛求疵。妄生是非。抑至于是乎。吾师既为之作注。何不为其融通两家。以成后世无诤三昧乎。余对曰。唯唯否否。或又曰何为其然乎。余曰。拈华微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禅宗之硕谈佛法之笃旨。正天台观心实相。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之妙旨也。复何殊异于其间哉。益既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尚何文字之有。既无文字。尚何教之有。是则天台之所云。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亦即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可也。矧禅宗乎第天台之不立文字。又未甞以无说为是有说为。非如维摩所云。无离文字说解脱相。是则今宗以之论教。谓之大教正传可也。以之论观。谓之教外别传亦可也。何独天台即达磨。云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即以称之为大教正传可也。是以禅宗五六叶皆尚般若。至于永明又则广引佛祖。诚言创为宗镜一录。以是言之。则教之不可废明矣。即禅之不可废亦明矣。此则虎溪师之说。诚然太过。第经论无凭。人皆不许之。说亦难言之也。何耶。正以师子之后。禅家援禅经立为二十八代。复斥付法传止于师子。谓之为讹。其间硕诤。不独今日益。当时。嵩明教禅师据禅经作定祖图。以付法传。斥为可焚。而吴兴普照大师曾作祖说以救之。又三年。嵩师知禅经有不通。輙云传写有误。普照师复作止讹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据禅经荧惑天下。斥付法藏为谬书。此由唐智炬作宝林传因禅经。有九人。其第八名达摩多罗。第九名般若密多罗。故智炬见达摩两字。乃移居于般若多罗之后。又取他处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继二十四人。总之为二十八炬。妄陈于前。嵩缪附于后。凟乱正教。瑕玷禅宗。余尝面折之。而嵩莫知愧。又据僧佑三藏记传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后。名达摩多罗。而智炬取为梁朝达摩。殊不知僧佑所记。乃载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禅祖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为之祖耶。况禅经且无二十八祖之名。与三藏记。竝明声闻小乘禅耳。炬嵩既无教眼。才见禅字认为己宗。是则反贩梁朝达摩。但传小乘禅法。原诬先圣其过非小。(佛祖统记)以是而知。则经论无凭。人皆不许之。言过在后人非关达摩也。故昔四明志磐法师甞为之说。曰。佛所得宿命记未来成道。虽累亿劫必能前知。岂今记祖止二十四。窃原佛意。当用二义。一者以师子遭命难为传持之一厄。二者此后诸祖虽有其继。恐非四依大圣之比。以故金口齐此而言。非谓无继祖也。世或谓师子遭难不传法者。痴人之言耳。吾宗谓祖承止师子而禅林加四人。于是竞相是非。连代不息。试以大意决之。则无所为碍。谓师子虽遭命难。非无弟子可以传法。特不在金口预记之数耳。然则加以四人至于达摩。而始为东土之来。谓之二十八人。斯亦为害。但言四人相承。传之达摩则可矣。今乃妄引禅经之证。适足以自取其不实也。嵩明教作定祖图。谓禅经具载二十八祖。今捡经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普照昉师作止讹以斥之。宜矣。
△二明天台祖传二初正明祖传四初大法东传。
洎汉明夜梦佛法流东。
统记云。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羣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乃遣中即将等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雒阳。腾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十一年勑雒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此为东土有三宝之始。自西汉至东汉。迨乎魏晋六朝西天求法者代不乏人。东土译经者世有其德。晋安帝鸠摩罗什在姚秦译妙法莲华经。遗教经。维摩经。大智度论。此之数译皆为天台悟入之本。
△二北齐横宗三初明宗由。
至北齐之间。有慧文师因探释论。悟一心三智。横宗龙树。
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阅大智度论。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中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是。师依此文以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师又因读中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师既一依释论。是知远承龙树也(统记)。
△二明遡源。
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师。
△三结闻知。
文师则闻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
△三列祖正传二初正明五初南岳祖承。
南岳克证法华三昧。获六根清净。传之于天台。
师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徧亲禅德。学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谒文师。咨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昼则驱驰僧事。夜则坐禅达旦。始三七日。初发少静。观见一生善恶业相。转复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弱。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遂动八触。发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今虗受法岁。内愧深矣。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未闻经不疑自解。(统记)。
△二天台祖承。
天台灵岳亲承大苏妙悟。持因静发证不由他。故用法华妙旨。结成三千绝待。妙观传之于章安。
师于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思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昏晓苦倒如教研心。切栢代香栢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虗。将证白师。南岳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咨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羣万众。汝之辨才不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统记)。
△三章安祖承。
章安结集法藏传之于二威。
师七岁入摄静寺依慧极。日记万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纵慧解一闻不忘。陈至德。初谒智者于修禅寺。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住处。所说法门悉能领解。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隋开皇十三年夏。受法华玄义于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于玉泉。至于余处讲说听受之。次悉与结集大小部。袟百有余卷。传诸未闻。皆师之功也。故赞者曰。昔在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旦。乃开八教。用三观四辨宣说。以被当机可也。至于末代。传弘之寄。则章安侍右。以一徧记之才笔为论。疏埀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绝闻于今日矣(统记)。
△四三师祖承。
威传左溪左溪传之于荆溪。
法华尊者投章安为师。受具之后。咨受心要。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唐上元元年。至轩辕炼丹山。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于是名其地。曰法华既而学者。子来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众。常分为九处安居。师与天宫同时行化。若横论秪成八世。竪分则有九代也。(统记)天宫尊者总角之岁。祝发受具。闻法华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业。昼夜惟勤。三观法门顿获开悟。时人见其深入威师之室。遂以小威师称之。归止东阳。深居山谷。自法华入灭之后。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传法之的惟左溪耳。左溪尊者九岁肄业清泰寺受经。日过七纸。落发得戒。闻天宫盛弘止观。即往求学。未几一家宗趣解悟无遗。常以十八种物行头陀行。依凭岩穴。不立招提。面列翠峯。左萦碧㵎。因自号曰左溪。诲人无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讨寻经论。不虗然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虗行一步。未甞因利说一句法。未甞因法受一毫财。遂得远域龙象。邻境耆耋争趋以前填门拥室。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统记)。
△五荆溪祖承。
荆溪广作传记。辅翼大义昭如日星。
师年十七。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溪与之语知为道器。甞谓师曰。汝曾何梦。答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中。溪曰。嘻。岂当以止观之法度羣生于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教观之道。天宝七载始解。缝掖着僧伽黎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于吴门。开元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谓门弟子曰。道久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甞静。以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中庸。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着为记。文凡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于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千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名一家。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师追援其说。辨而论之。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识者谓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
△二结见知。
复推而下之。皆见而知之者。
△四二祖正宗二初螺溪祖承二初宗由。
一家教观光被四海。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后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几至不传。
△二访闻。
螺溪访夫旧闻网罗天下。钱王遣使高丽。日本教观复还。再行江淛。
师幼。白二亲求出家。乃入开元依师诵法华。㫷月而彻。年十九祝发具戒。诣会稽学律深达持犯。乃造天台学止观于竦法师。其所领解犹河南一徧照也。甞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幢。座题曰文殊台。栏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见观音从堂而出。手却行马(即又栏)。低回相接。忽觉自身与观音体合为一。自是之后。乐说无尽。初天台教迹。远自安史挺乱。近因会昌焚毁残编断简。传者无凭。师每痛念。力网罗之。先干金华古藏。仅得净名一疏。吴越忠懿王因覧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之语。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寂师。王即召师出金门建讲。以问前义。师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丧乱。教籍散坏。故此诸文多在海外。于是吴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国。求取教典。既回。王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赐号净光法师。一家教学郁而复兴。师之力也。
△二四明祖承二初明祖承。
传至于四明荆溪未记者记之。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中兴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师之父以枝嗣未生。与妻祷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七岁曰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十五具戒。专揬律部。太平兴国四年从宝云教。观居一月。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云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专务讲忏。所着记钞忏仪三十余卷。章问数十条。禀法领徒者三十人。入室四百八十人。升堂千人。赞者曰。唐之末造。天下丧乱。台宗典籍流散海东。当是时。为其学者至有兼讲华严以资说饰。暨宋龙兴此道尚晦。螺溪宝云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之士气习未移。故恩清兼业于前。昭圆异议于后。齐润以他党而外侮净觉。以吾子而内畔。皆足以混乱法门。壅塞祖道。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东征西伐。尔清教海功业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阴观妄。别理随缘。究竟蛣𧏙。理毒性恶。唯色唯心之旨。观心观佛之谈。三双之论佛身。即具之论经体。十不二门之指要。十种三法之观心。判实判权。说修说性。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以为驾御羣雄之䇿。付托诸子之计。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弘法传道何世无之。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用见后学归宗之意。今淛河东西。号为教黉者。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视山外。诸师固已无噍类矣。然则法运无穷之系。其有在于是乎。此文所记跨节省文。若具记则荆溪传兴道。兴道传至行。至行传正定。正定传妙说。妙说传高论。高论传螺溪。螺溪传宝云。宝云传四明共十七世也。
△二结闻知。
此亦闻而知之者。
△二贤者赞美。
故翰林梁敬之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异端竝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二贤者岂虗美而谄附之耶。
梁公之文载智者大师传论。柳公之文载无姓和尚碑。
△二诸宗不知四初指失二初通指。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鼠唧鸟空。有言无旨。必须翻九界修恶。证佛界性善。
诸宗者通指天台宗教之外一切诸宗也。
△二别指二初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二引证二初一人。
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
△二又人。
又有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虎溪师出文。虽明指禅宗而引人言为证。不明指者不欲直斥其讳也。据下文直引圭峰。则知此中多是禅源诠中之语。葢禅宗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未甞见其有真心妄心之分。如二祖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为安。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三祖僧璨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璨曰。觅罪不可得。师曰与汝忏罪竟。四祖道信问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五祖至四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六祖呈五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对永嘉真觉禅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如此直截指示。何甞分真分妄。故知皆是知解。宗徒穿鉴之过。非关古人事也。
△二判教。
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
据其拣去报化二身。云非真佛。又复拣去说法应身。虽亦知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此皆高推以为果地。圣境初心绝非其分益。初心之人解通报化。即滞染污。必须护念。方能顿见清净法身正因。不知九界修恶缘了。即是佛界正因故也。
△三结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属于真。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四教言之。偏属别教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
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者。此斥他宗虽然成但中之之见。只知竪论三修。未知本教横具三因。一是法身。二是报应。况复知性具。九界具足三身乎。故圆人迷则俱迷。佛界三身俱隐。悟则俱悟。九界三身俱显。
△四通斥二初正斥。
未离三障四魔。何名圆顿心印。
三障四魔已如前判。
△二重判。
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盘即涅盘也。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徧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
大凡教之所以称圆顿者。贵在即愚而智。即缚而脱。即生而佛。即凡而圣。是以净名言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宝箧云众生即佛。维摩云一切皆如。悉此意也。诸宗不知此意。乃指真即真。岂非菩提即菩提等耶。
△三斥暗主谬破二初出计三初出所暗之本。
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
△二出所计之宗二初相宗。
烦恼心无佛性。故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
△二性宗。
生死色无佛性。故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
△三出所计之旨三初出。
须破九界烦恼生死。修恶显佛界性善佛性。
△二破。
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
△三示。
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说。
相宗之人立五性宗。一声闻性。三缘觉性。三阐提性。此三种人永不成佛。故曰。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惟许不定性菩萨性成佛。谓之三无二有性宗。虽胜于相又言无情。惟许有法性无有佛性。故云。墙壁瓦砾不成佛。具如荆溪大师金刚錍中说。
△二谬破二初引他人谬破问。
问。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顿同佛体。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此即圭峯禅师禅源诠都序语。
△二以今宗正旨答五初斥彼谬破。
答。良由他人见。今家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乃谓权教所诠观第九识。方同佛体。如斯指斥。谬之甚矣。
圭峰言。今家门户次第者。门户是指今宗初心所观之境。即第六识心次第。是今家所历之位。此圭峰但据天台三种止观之一种便尔。谬破不知今家有三种止观。一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是也。二渐次止观即禅波罗蜜是也。三不定止观即六妙门禅是也。若依禅门且如所云圆顿止观。彼未梦见也。此三止观所观事境皆依六识。今记文所答一往约境而言。故以六识而破之也。
△二示今正义。
前虽已辨。今更评之。若论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识心以为所观之境。知妙三识。未甞暂离。一见一思虽唯一识。未甞不以三识为观。未甞不以三识为境。
众生在迷。故惟尚近要。故止观道者。即其近要而顿示之。益知七八九三种妙识。未甞暂离六识见思。如善求水者。必即波以汲。不善者则离波以求。是故今家虽以六识而观。未甞不观乎三识也。
△三反破他说二初破他。
若直以此心缘于佛界实相理者。如用藕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
佛界境胜犹如须弥现前。六识喻如藕丝。
△二显今。
何者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即是修恶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是为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
此之六识虽是修恶之极。以今家有微妙三观体此修恶。全性恶起。当体即是性恶。岂不即以此而为能观妙观。即以此而为所显法门。
△四引祖诰证二初引。
故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二释。
以由修恶即性恶。故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方名无作妙行。乃至果上普现色身。垂形九界。游戏六道。全性恶起得名。无谋而应。
修恶既即性恶。故无惑可破。修恶既即性恶。故无理可显。如此修之方名无作妙行之妙因。方名无谋而应之妙果。
△五复斥于彼。
若也翻恶为善。断恶证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异外道。如此称为顿同佛体。三认鱼目作明珠。指山鸡为鸾凤。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谬。
△四以圆更示四初约善恶极论。
若以性恶对乎性善。约十界次第迭论者。六界为恶。二乘为善。八界为恶。菩萨为善。九界为恶。佛界为善。此之九一乃是恶之际善之极。故今所辨益就极论。
今家论十界善恶有传论极论。今以九界为恶。佛界为善。乃就极论。莫不直指九界之人。若三恶若三善。若二乘若菩萨。所有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见性成佛而已。
△二以圆别对明。
圆人性具善恶。故如君子不器善恶。俱能体用不二。别人不具性恶。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恶。为无明所牵。方能造恶也。
君子不器。文出论语。子曰君子不器。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一才一艺而已。今之取喻。则以其君子能文能武。以竝夫真如具善具恶。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非如别教。但中佛性如淳善人但能善而不能恶。被恶人逼勉强作恶也。
△三引经论证成二初释论二初正引论文。
释论云。淫欲即是道。痴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二释修即性。
淫欲痴恚修恶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恶也。
△二法华二初正引经文。
又经曰。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成佛。
△二释修即性。
弹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四以力用结归二初正明力用。
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复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谓能如上约修性善恶而论得悟乎此则何有无情而不即佛又何有有情修之而不成佛。
△二用之传心。
故得山林之下。艹泽之士。精究佛乘。弘宣圣化。或于师门耳提面命。见而知之。或于经疏研几索隐。闻而知之。见闻之间。两心相照。玄领默契。名之为传我心本具。不从他得。名为不传心。虽本具点示方知。是为传此不传之妙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妙解。行此者名妙行。证此者名妙果。如此。则能事毕矣。
△二明化他三初重明自行二初承上转下。
如上所论旦在自行未涉化他。
△二释成自行四初初祖。
何者迦叶于譬说中。一闻即悟。不假修持。具领五时施化。故曰。说法据此。故施开自在。遂蒙如来述成授记。故知迦叶传此心印。的在法华。闻譬者妙解也。悟入者妙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二余人。
迦叶既尔。余可例然。
△三金口。
金口既然。
△四今师。
今师亦尔。北齐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证。天台二七方克。故知从闻而思。思修而证。根性不同。证有迟速。
△二正明化他二初标通别。
若论化他。名为付托。亦名嘱累。仍有通别。通该四众。别在迦叶。
△二释通别二初通该四众。
如欢持读诵。嘱累流通。乃至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声闻则具有八千。菩萨则无量无数。
△二释别在初祖二初总标。
别则唯在迦叶付嘱不局一处。
△二别明二初明两处付嘱二初涅盘经。
故涅盘中虽不在会。欲令四众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以付摩诃迦叶。
△二付法传。
又付法传云。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叶。如我今者将般涅盘。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于后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若尔。经必有文不尽度耳。
△三明佛有三意三初标。
所以独付迦叶者。有三意故。
△二释。
一者如来缘谢迦叶缘兴。二者迦叶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付于小果化导易行。例如净明德佛付嘱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广令流布是也。
△三结。
葢由缘不在彼。是以付托于斯。岂传佛心印独在迦叶。余皆不了耶。
△三斥他不知。
世人昧此。诬罔圣贤妄生戏论。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传之旨也。
△三总结心印之妙。四初正赞其妙二初法。
呜呼是为一家古今绝唱佛祖正传。
△二喻。
但白雪阳春。唱高和寡耳。
客有歌于郢中者。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其后为阳春白雪属。而和之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和之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则其和弥寡。
△二谦光自鄙。
则幸逢嘉运不辞鄙陋。辄凭纸墨以广见闻。
△三效古流通。
效法华若田若里。涅盘若树若石。
若田若里者。法华经云。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若树若石者。涅盘经云。佛昔为婆罗门于雪山修行。有罗刹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闻已。欲求全偈。罗刹饥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肎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徧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
△四为下强毒二初法。
或生谤毁。庶几强毒。
强毒者。譬喻也。譬如色声香味触五尘中皆有毒。见之闻之嗅之甞之触之皆能致死。色如毒龙之目。见之即死。声如涂毒之鼓。闻之即亡。香如毒龙之气。嗅之即丧。味如砒霜鸩毒。甞之即伤。触如毒蛇之口。螫之即毙。经中多约声味以明。如云涂毒之鼓。闻其声者。随其势力。死有延速。置毒五味。亦复如是。此皆反喻。以佛之大法。喻之如毒。人得闻之。使无明生死断。有远近谓之为死。又谓之强毒者。众生躭湎五欲。贪着小道。孰肎闻性具之宗。修圆顿之道。今虎溪大师作心印记。使之见闻。虽即未信。他日必因之而悟入也。
△二喻。
如兽渡河岂敢顾于濡尾者也。
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厉。葢言狐之涉水。濡尾则不能济。岂敢顾于濡尾者。良以谤毁之人亦与下强毒种子。遑恤其他。故曰如兽渡河。岂敢顾于濡尾者也。足征记主之意。但欲佛之心印传于天下万世。不顾人之谤毁也。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刹。虎溪大师其人欤。
是书刻于天台高明寺。久而蠧蚀矣。(耀)应住楞严经房。之明年。因缁白慕乐记注之殷。乃细加较阅。白之护法。少抽藏经之资。刻于经房。永远流通。
庚申端日比丘 灵耀 谨识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卷下(终)
天台教观比丘灵耀管理经房之明年用羡余刻此
康熙十九年六月 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