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69-A 重刊传佛心印记注引
爰自佛法东被震旦。诸贤盛为宣扬。据经依论立宗非一。而的传佛祖心印。绍隆大法正统者。惟吾天台一宗耳。第时运下衰。哲人长往。禅宗华严之徒横议于外。异端曲见之士蔓延于内。正传心印遂晦而不明。赖有元初虎溪兴教大师者出。深悟圆宗。力守祖业。着书数千言。命为天台传佛心印记焉。而其为书也揭性恶之谈。点理毒之致。甄即离于毫芒。辨圆别于隐微。明佗宗异端之似是而非。显天台圆家之独得真传。可谓巨夜之大明灯也。甞吾妙立和尚大中兴此道。而深知佗宗异端为害之甚。故每讲此书以授学人。于是此书盛行。而注解间出。然或丑陋芿𤨏。或讹谬乖违。无得作者本旨者。(余)顷于大藏中得无尽大师所着注。而读之则消释详悉。理致深切大发作者意。但有一二不稳者。乃全璧之微瑕耳。岂妨为重宝哉。于是乎卑诸劂生。梓而流通云。
时元禄丁丑冬十月
天台山东溪沙门(亮润)大云谨识
No. 969-B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序
夫法身充满于法界。般若朗照于性天。解脱萧然于累表。大用普应于羣机。为如来之果德。为九界之因。依其所由来旧矣。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统一切法。为天然之性德。为法界之真归。其所由来亦旧矣。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道。无明翳乎法性。为三身之覆障。为三德之紏缠。其所由来亦旧矣。空观者。破见思惑。假观者。破尘沙惑。中观者破无明惑。断烦恼生死之圣药。成菩提涅盘之真因。其所由来亦旧矣。烦恼生死断。则解脱大用成。解脱大用成。则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则法身性德显。其所由来亦旧矣。是则三观者为传佛心印之真宗。祖祖相承之大法。凡有志于佛道者。是不可不明。又不可不修也。第观由达境而修境。由开解而发境。有生焉。佛焉。善焉。恶焉。修焉。性焉。离焉。即焉。苟不原乎性具。则即义何由可明。是故作传佛心印者。广引佛祖。诚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从事斯道者了众生修恶之地。本全性以起修。虽昏盲倒惑之乡亦全修而在性。是则生佛因果悉由悟迷。悟迷无因本乎心性。迷之。则道修旷劫犹曝腮于龙门。悟之。则稗贩屠沽亦高超于上乘。然而见道虽齐于诸佛。结习犹纡于下凡。所当全性以起修。妙达全修而在性。全性以起修。则修无别修。全修而在性。则性无别性。此则终日在性。念念达性以成修。终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性。不妨建立水月道场。广作空花佛事。修行如幻三昧回向镜像如来。具菩萨之威仪。成比丘之细行。立文殊之智种。圆普贤之行门。能具乎此。则学道事毕。此传佛心印记之所以作也。或有厉声动色而言曰。吾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者也夥言修性。亦奚以为余始闻之。则唯唯而退。末则屏气徐进曰。余闻初祖曰。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五六叶又尚般若。当时为君已聊通一线。请事斯语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又曰。吾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也夥言进修。亦奚以为余亦退步。屏气徐而谓曰。何名直指。何名人心。何名见性。何名成佛。又君所成佛性乎相乎。若见性。佛则未有庄严。古人修慧不修福尚云罗汉应供薄矧俱未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君于日用见色闻声。果能不缘尘以起分别。或尘劳暂息。而未永断烦恼。则见思犹阻乎空寂。而空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君于化道能知病识药。应病与药合得服行。先以神通骇动。后以智辨。宣扬乎。苟未能此。则尘沙障乎化导。而假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君于法性能空有双遮中道。亦忘契祕藏而高踞寂场。证报应而三身圆现乎。苟未能此。则无明翳乎法性。而中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或者闻之理穷语息。合十盘谈。唯唯而退。因录其言而并为之序。
大明天启七年岁次丁卯僧自恣后二日传持天台教观比丘传灯述于楞严坛之不瞬堂
No. 969-C 源流图叙
夫学佛法者。禀智者大师而曰天台教。以自别乎贤首慈恩诸家也。其为教也有教焉。有观焉。教则以五时八教为经。五章七释为纬。观则以二十五法为方便。以十章为正修。乃至色心不二之谈修性互用之旨以例诸家。如众流之望巨海。爝火之隣日月。靡可同日而语矣。然则始于智者大师乎。曰非然也。葢大师得之南岳。南岳得之北齐。北齐得之龙树。而龙树得之释迦。或当机印可。或悬契心宗。此则台教之源也。故龙树而下皆称祖焉。然则章安而下曷为称祖。曰叙得统也。叙功德也。大师说法惟总灵辨而不由笔授。时惟章安夙擅多闻。复由妙悟集为论疏以启后人。说者谓其总持之功。同符庆喜。四传而至荆溪。教网稍夷。金錍义例辟邪辅正。说者谓其弘赞之勋比隆章安。唐末丧乱。吾宗典籍流散海东。螺溪宝云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尚炽。我四明尊者抉迷云以辉性日。挽颓波而清教海。是以立阴观妄。别理随缘。究竟蛣𧏙。理毒性恶。十不二门之指要。十种三法之观心。三双之论佛身。即具之论经体。判权判实。说性说修。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莫不表而出之。无遗憾矣。说者谓九世二百年间。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者。惟法智一师。信然哉。自龙树迄法智是为十七祖。法智下传者最夥。而广智神照南屏亢为三宗。其学徒纷纷鼎盛矣。宋景定间。南湖磐公作佛祖统纪。有世系表。载传授源流颇具。而法智十数世以后。竟泯泯无传焉。嗟乎。常住教典满阎浮提。方袍之徒多于竹苇。而天台教脉竟无有起而续之者。遂使时教不行。观道不明。此何异佛法已灭。可慨已。然则今之君子能不惑不沮。奋然禀天台之学。若揭日月而行者乎。以今观我妙峰法师之为是役也。即谓之继法智而兴。夫谁曰不可。语云。在则人。亡则书。即北齐之继龙树亦有然矣。然艹庵以失绪被斥。奈何。是不然。艹庵如周室尚在。而吴楚僭王今则匹夫而有天下。谁得而议之。有志者勉之矣。于是磐公世系图而授之梓人。名曰天台教源流图。噫。后之兴起斯文者。益思所以衍其流。毋令泯泯无传而绝佛慧命也哉。
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宗天台教观菩萨戒弟子檇李冯梦禛薰沐拜撰
No. 969
传佛心印记注卷上
幽溪沙门 传灯 注
楞严比丘 灵耀 较
△初题目。
天台传佛心印记
此之记题。乃用三别以拣三通。谓通记别记。通印别印。通传别传也。通别记者。如四明光明拾遗等。栢庭仁王神宝等。皆称为记。故通光明拾遗非仁王神宝等。故别今以心印之别。冠于此通之上。乃显此记。别从心印。以受称也。通别印者。如小乘无常无我寂灭。大乘一实相皆称为印。故通大乘一印。非小乘三印等。故别今以佛心之别。冠于此通之上。乃显此印。从一心实相为印。受称也通别传者。如达摩贤首等。故别今以天台之别。冠于此通之上。乃显此传别从天台而受称焉。故云。天台传佛心印记天台佛心之旨。其义云何。佛虽无心而无不心。乃以三智为心也。须知今家言佛心者。非敻指真心为佛心。乃指现前介尔一念。妄心当体即是佛心。以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故又复应知今家云直指妄心是佛心者。乃对乎佛界之真通。说九界为妄。别而言之。应云直指地狱心是佛心。乃至天心是佛心。声闻心是佛心。乃至菩萨心是佛心。又复此顺题中云佛心。故从对待显妙。云一切心是佛心。若绝待显妙。应云直指地狱心是地狱心。乃至天心是天心。声闻心是声闻心。乃至菩萨心是菩萨心。又复此亦顺题中云心印。故舍别从总云。一切心是一切心。若从别者应云。直指地狱色是佛色。地狱色是地狱色。乃至菩萨色是佛色。菩萨色是菩萨色。受想行识根尘识三莫不如是。葢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也。若尔题中何得偏称心印。以妙玄云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观心则易。今顺妙玄去难就易。故以心印为题。以三无差别故。任运摄得佛及众生色心依正等。佛以此心印定一切诸法相相皆实。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传之于迦叶。迦叶一十三传至于龙树。龙树一十七传至于四明法智。此天台传佛心印之迹也。具如记中所出。或曰天台贤首立宗。虽别佛之心印。义乃攸同。若其异者。则不得云佛之心印果一无二。良由传者所得不同。故法华声闻未蒙开显之先。孰不自谓与菩萨同入法性。岂声闻所入同菩萨所入。葢从自计未入谓入尔。如他宗敻以真心为佛心。今家则直以妄心为佛心。此其所以不同也。既一不同则彼反加谬斥。疑悞后学而是彼非。此又岂容莫不辨哉。故知今之所记。为树圆宗。匪关人我。永嘉云。圆顿教弗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此天台传佛心印记之所以作也。
△二述人。
虎溪沙门怀则述。
述者。记其所闻述。天台受授之道。谦而不敢称作也。师得法于云梦。允师为南屏八代之的裔。四明九世之玄孙。甞撰净土境观及此记。最为精确。竝入大藏。其氏族等未详更俟检讨。
△三正文。三初明传佛心印之本。二初明谛观性体。二初直标性具以明理本。二初略援祖诰以立心印之体。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
此之六句共二十四字。语本出四明尊者。观音玄义记中。玄义乃天台大师释法华经普门品。题未入经文先立五重玄义。以释品题。用十义以通其意。十义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至第九简缘了中大师设问云。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自答云。具此一具字。乃吾大师掀翻如来藏海。涌出摩尼宝珠。得之者。不惟喜雨宝穰穰。亦以见体圆莹彻。故法智大师一见乎此。即称扬赞美。对众宣弘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而我虎溪大师深悟此宗传佩心印。欲以此道转以悟人。笔述此记以弘顿教。是以开宗明义即拈出此章以为心印之体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等。可谓善乎记述者也。言今宗者。天台圆宗也有二。一对古言今。二对他言今。古者。天台之先光宅等诸家也。他者。天台已后贤首慈恩等诸家也。自佛法东流震旦。诸家判教立宗。或是西来圣贤。或是此方英哲。孰不谓被犀坚之铠。握龙泉之剑。而独振寰中。若求其有教。以为之说。离暗证之。讥有观以为之。行无循文之失。舍天台则难能。故以圆宗而自许。非自誉也。深有所以也。所以者何。所谓只一具字。若不论具。则全无。所以乌足以称圆。又与夫藏通。别之有教观者何以异乎。是故今家称圆功在性具教得此。故圆顿观得此。故无作。故曰。弥显是以宗其教而为之。说者说而无说。依其观而为之。行者行而无行。无说而说是为真说。行而无行是为妙行。自行化他能事毕矣。得不谓天台之道。大有功于如来灭度之后者乎。或曰。若天台以性具称圆者。如他宗谁不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耶。若然。又何独贵于天台。故释之云。诚如所言。他师果亦云圆家。以性具为宗也。然不知他家云性具者。只知性具善也。特天台之少分耳。葢天台之言具者。有性善焉。性恶焉。于善恶中各有正与缘了。故法华云。诸法实相。诸法即十法界也。佛界十如是性善缘了。九界十如是性恶缘了。实相是性善性恶正因。如此十界善恶。不论凡圣现前。一念之心法尔具足。他宗诸师何尝道及。故云。莫测以不测故。故闻之者以谓恶骇天下。狂而不信此齐东野人也。乌足以语道哉。
△二略释性具。以显圆顿之教。六初通显圆顿。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
他宗既莫测具恶缘了。故虽知具善不得称圆。反显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故得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家也。夫何故。以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不足以称圆矣。是以今家所明性具。三因善恶正因是一性善恶缘了。属二修二。虽修成元是本具一。虽性具全体起修。故九法界起修恶时。是全性恶起修。既性起则全修在性。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而此修恶即是妙事。正属所显。岂属所破。故不须缘理以断九也。若不论乎性恶者。则九界修恶非从性起。非性之恶。定须破断。离边之中。必须别缘。正是他家历别之义。故曰非今所论。
△二正引教部。
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于此。
此引今家性具成功教部而证成也。止观者。摩诃止观也。十乘妙观者。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乃至第十离法爱。此能观之观也。阴等十境者。阴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二乘菩萨此所观之境也。三障四魔者。三障即阴入病患二境属报障烦恼。诸见上慢。三境属烦恼障业相魔事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业障四魔。即阴入业相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阴魔烦恼。诸见上慢。三境属烦恼魔。病患境属旡魔。魔事境属天魔也。此十境三障四魔即九界修恶。何者阴等八境。即六凡法界。二乘一境。即声闻辟支二法界。菩萨一境即菩萨法界。言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者。正由今家有性恶之功。故不破九界修恶。直以十乘能观妙观。体达所观十境三障四魔。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阴等十境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葢性善恶正因即中道第一义谛。性善恶了因即真谛。性善恶缘因即俗谛。此三因三谛举一即三。故圆言三即一。故妙圆家。行人凡发心立行。莫不以此为大体。莫不以此为纲格。故曰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夫以此而为体格。则三障四魔无有遣法。圆妙三谛当体圆成。故曰岂有圆顿更过于此。呜呼。天台妙教成功之若是。圆且顿也。而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信不诬矣。
△三的观心要。二初总无明心。
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为总无明心。
此以易观而释或者之妨也。前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须知一是现前所观之境。九是未得入位。未来所发宿习之境。故今但以三科而释。或曰止观明所观之境。既有阴入界三。何得只以现前一念识心为所观耶。故释之云。必先内心也。葢阴入界三多是生法。生法太广。初心为难。三无差别。观心则易。故于三科唯取阴境。阴境有五。仍复为宽。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喻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以此识阴近而复要最为易观。即众生日用根尘。相对一念心也。言是为总无明心者六七八识皆属无明。麤细虽殊。不出一念。故此一念得称为总。故此八识观前。前者必具后。后观后。后者不具前。前如人观波。必观于水。若观静水。必不观波也。
△二就总明别。
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言就总明别。即第六识者。以七八两识虽在其中。据现前麤浅易见。则第六者偏当其称。苟行人用微妙观。以此而为所观。则不久任运转八识以成四智。故云知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技百病自然消殒。何以故。葢此一念是为总无明心。虽观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故不惟秪破见思而尘沙。无明随其功着任运皆破。此言的取识阴为所观境。成功之妙如此。
△四例余一心。
若不入者。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莫不咸尔。
若于此六识境不得入者。当知此法非是便宜。应须改辙。以从善道。故曰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余一心者。受想行三阴也例余阴。入者。色阴及十二入也。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者。前一境其犹礼乐。后九境其犹征伐。礼乐施之于太平。故阴入境不待发而先观。征伐行之于离乱。故后九境必待起不得已而后观也。须知此十境者。非唯识阴是总无明心。而余一心。乃至九境悉可称总。若能随其所行所发。用微妙观而观之。一一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故曰莫不咸尔。
△五结成功能。
方显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修恶既即。性恶修恶。无所破性。恶无所显。是为全恶。是恶即义方成。
九界三道修恶。即止观所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也。性恶即止观所成圆妙三谛也。言修恶是性恶法门者。此九界三道修恶元是全性恶三德而起修。从性起则全修在性。修既在性。苟外此而求。是犹拨波取水。乌可得乎。是故止观直以十乘妙观观于阴等诸境。皆成圆妙三谛。而此三谛既由观阴而成。岂非修恶。当体即是性恶之法门乎。或曰天台明性。既曰有二。今修恶虽即性恶。奈性善乎。故答云。性恶融通。无法不趣。等也言融通者。性善性恶其犹水乳。乳固本来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者惟当务即修恶而成性恶。弗患性善之不成也。
△六即异诸师。
是则今家明即求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须断除烦恼生死。方显佛界菩提涅盘耶。
他之明义有曰。修可破而性可显者。葢昧夫修即性而性即修。定有能覆之恶故也。今修恶既即性恶。故无破显。以无破显。故是为全恶是恶。而即义方成也。惟以是。为即是。故今家永异诸师。明。即如二物相合。背面相翻矣。言二物相合者。如尔雅训即云。即者。合也。诸师虽有即名。既不知修性。相即正。如尔雅所训。借非二物相合。亦难逃乎背面相翻矣。以是义故。生死非涅盘。烦恼非菩提。所有烦恼生死定须破除。菩提涅盘方得证显。是为破边立中。非今所尚。
△二略引契经以会差别二初双标。
又应须了此性善恶。在诸大乘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今家之言性善恶。一禀契经。非师心自立。但诸经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二各释二初。立名不同。四初华严。二初牒指经文。
初立名不同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
△二结成三因。
迷则十界俱染。悟则十界俱净。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为恶正因。佛界为善正因。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
华严云云者。能随即真如。不变随缘也。能随真如。即善恶正因所随染净缘。即善恶缘了。随染缘。则成九界缘了。随净缘。则成佛界缘了。须知染净初无定体。升沈悉由迷悟。方其真如之迷。而染也不惟本具。九界成迷。佛界亦随之俱迷。方其真如之悟而净也。不惟本具佛界成悟。九界亦随之俱悟。良由染净虽似异缘。十界本乎一性。缘有隐显。性无即离。故迷则俱染。悟则俱净。或问善恶何因十界而分三。因又依何义而立。故曰。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离合之言。本乎妙玄。彼云。皆称法界其意有三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此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之意也。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此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之意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此三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也。又曰若十数依法界者。能依从所依。即入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数皆依法界即中界也。欲令易解。如此分别。得意为言。空即假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而如前(云云)。
△二法华二初牒指经文。
法华云。诸法实相不出权实。
△二结成三因。
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恶正因。九界十如即恶缘因。佛界十如即善缘因。三转读之。了正不缺。
法华诸法实相。不出权实。权实不出十界。有横竪二论。一往竪论则佛界为实。九界为权。互具言之。九界中互具佛果为实。佛界中互具九界为权。大师云。细论各具权实此之谓也。横论者。十界各具三因。正因属实缘了属权。全正因以为缘了。即实而权。全缘了而为正因。即权而实。盖十界同居一性。权实岂分燕越。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等此。约诸法属权。实相属实而言之。然离诸法别无实相。何权非实。离实相别无诸法。何实非权。权实相即其妙尽于是矣。言九界十如即恶缘因。至三转读之。了正不缺者。此玄义释众生法之文也。先引经云。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天台师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性相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性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假。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惟佛与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摄一切法。若依义。便作三意分别。若依读。便当依偈文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云云。然十界离合三转读文。此南岳天台师资相承。文外巧思是皆游心实相。非关义学。譬如庖丁解牛。进乎技矣。目中无全牛者也。
△三涅盘二初略指经义。
涅盘经中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名为善恶缘因。
此所引文言义俱略。若具足者。应引涅盘经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复有佛性二人俱有。复有佛性二人俱无。初二句言修染了因佛性修恶缘因佛性也。盖佛断修染修恶。尽修净修善满足。故此修染修恶佛性佛善根人无也。次二句言修净了因修善缘因佛性也。盖阐提人断修净修善尽修染修恶满足。故此佛性阐提人无也。三二两句言性善性恶正因佛性也。盖佛虽断修染修恶尽。而性染性恶不断阐提。虽断修净修善尽。而性净性善不断。惟佛不断性染性恶。故至果地于恶自在广用性恶法门。化度众生阐提。不断性净性善后。时还起修净修善。对治修染修恶。故涅盘后分言阐提成佛。盖本乎此也。四二两句言。复有佛性二人俱无此。言不退性也。
△二结成三因三初正结。
三因既妙。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缘。言正必具缘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
△二融通。
若尔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恶缘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岂惟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
今人独知观真常净识修佛界正因。谓之偏观。清净真如者。正由不知具九界三因也。今家既揭诸大乘明文而示之。则十界三因俱可修第。随其境之现前者。观之修之还之复之。不必弃波而求水。舍空以求空。故又以若尔。岂惟字论之。斥之使其归于圆宗也。而言局修佛界三因者。亦与之之辞。若复夺之。今人第知修佛界了因。以其惟宗于一空而已。岂惟不修中道正因。即俗谛缘因。亦不知修以其多弃事而尚理故也。
△四从指二初泛指诸经。
此性善恶。亦名性净性秽。或名理明理暗。或名常无常。双寂之体。
△二引请观音。
如请观音。或单名毒害。毒害即性恶。皆一体之异名也。
请观音或单名毒害等者。此所引文言义俱略。若具引天台大师解释。请观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云。此经从人法以标名。人是至慈之大号。法是至圣之神呪。人有二义。一通二别。别是观音之胜名。通是菩萨之嘉号。别又二义。一能二所。请字是标能感之羣机。观世音三字是标能应之圣主。法有二义。一用二体。消伏毒害。明其力用陀罗尼。明其正体。体有二义。此间名为能遮能持。持于三义。遮于二边。用即为三。一事二行。三理事者。虎狼刀剑等也。行者五住烦恼也。理者法界无阂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故言从人法以标名焉。孤山法师阐义钞云。法界无阂者。三谛一心。名为法界。生佛互融。一一咸偏。故云无碍无染。而染者净名疏云。中道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本非缚脱不染。而染难可了知。即是众生迷真性解脱。起六十二见。考彼言义。允合今文。若消今文。应云法性之与无明偏造诸法。即无染而染全理性成毒。名理性毒。由理毒故。即有行毒事毒也。今观诸法惟心染体悉净。即神呪治理性之毒。即下经文皆入如实之际也。然孤山之释。虽阐犹隐。终于毒害即性恶之义不彰。不如引大师释后文。正释消伏毒害陀罗尼云。消名消除。伏名调伏。故经言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譬如蛇𮓸有毒。但消除其螫。虿令不侵人。不可殒命也。伏者调善。令堪乘驭。伏三障之毒。为入道之门。随应得度而度脱之故。不须断之。亦下文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之明证也。
△二广略有异四初指广略之数。
随机利钝广略有异者。略则十界。广则三十。
略则十界。文出华严。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广则三千。则义归法华。诸法实相。或问华严。半偈反谓之略。法华四言反谓之广。何也。答曰。华严虽半偈而但名十界。法华虽四言而义摄十如。天台大师则合广略而充扩之。以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之旨。则华严法界之旨。法华实相之宗。其义方尽。即如来果证。众生理体。因果修性之体亦斯尽也。充扩之义。具在下文。
△二明广略之体。
故知善恶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则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
善恶不出十界之旨。下文自明。今且明二经合辙之义。以明性具三千。文先约华严融十界为百界。故曰十界性融互具成百法界。次约法华融十如为千如。故曰。界十如则成千如。又次约仁王。三法融百界千如为三千。故曰。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又大智度论释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谓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四明大师云。故一家用义。彼论之三世演法华十如妙谈三千。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三结一心之要。
如此三千现前一念修恶之心本来具足。
一念修恶具足三千者。但约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必属一界。界互具成。百界三千。若论法体。实不啻于此也。或者难曰今智者准秦译之本。具明十如。故可论乎三千。若西晋所译名正法华经。但列乎六如。则三千之义安在。答曰今论性具。但明理体数之多少可必计之。即准六如而谓之性具。一千八百有何不可。况如义虽译者而有增减。而华严界义终无所亏。且晋译之本义有未尽。随译人情安可准信。世弘秦译表表。若人晋译微晦不传。岂无故哉(云云)。
△四彰微妙融通。
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合而然。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后。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是无作妙境。故非造作。法法本具。故非相生。相相宛然。故非相含。三千即一念。故一念不在前。一念即三千故。三千不在后。一念具三千故。一念不少。三千在一念。故三千不多。
△二明谛观相貌。六初明立谛正观。所以十二初明破情不破法。
须知情可破法不可破执法成病亦须破。
此是释疑之辞。亦是显妙之谈。或疑曰。若修恶即性恶者。何须立三观以破三惑。答曰。观破惑者。破情而不破法也。情即迷情。迷即三惑。此之迷情。其来久矣。始自根本无明。终至等觉后心。葢理体本妙。情执为麤。故破惑者。但破三千之情。不破三千之法。今家不顺迷情。但显本具。法法皆妙。相相皆实。故题称妙法。而经曰实相。良有以也。释疑显妙。其在是矣。然有执药成病者。三观修之。不得其方。反翻成三惑。更须用乎善巧方便而破之。非此中意。今云执法成病者。执修恶即性恶而广行修恶。止观所谓无禁捉蛇是也。如是修恶正须破之。
△二明理体不可断。
是则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体本明净不断纤毫。
承上文言。情可破而法不可破。岂非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其体本来明净。成佛之时不断纤毫。
△三约染净明迷悟。
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
或疑体既明净不断纤毫。云何经中又有断证迷悟之说。是故释云。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华严所谓能随染净缘。随分十法界是也。随染缘为染缘所染。即为九界。随净缘为净缘所净。即为佛法界。
△四破古无择法眼。
往人无择法眼。情理不分。药病不辨。才闻空中名遮一相不立便作断灭。而解假观名照三千宛然。定谓三千立法。若三谛但遮。又如何立法耶。
情即迷情。理即本体。迷情为病。应以法药而破之。佛祖设药。内依理而立。依三谛境立三观智是也。亦外依病而施。依三种惑立三观智是也。是则药之与病。虽有权移。性之理体毫无加损。往人不解此意。闻天台三观。空遮乎有。中遮乎边。便作断灭。而解假照乎有。定谓三千立法。此乃迷名而不知义也。今反问之三观各分遮。照尔作此解。假使复疎显妙中有遮。则三谛俱遮之旨。则不惟俗谛俱遮。即空中亦复俱遮。又如何立。法若例立。照则三谛俱照。则不惟俗与二边俱照。即真谛亦照。又如何断灭耶。
△五明破迷故用观。
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达此一念。修恶之心即是三千妙境。
承上章。情可破。法不可破。法不可破。故体本明净。不断纤毫。其如迷情难消。故宜用即空假中三观破之。虽曰破之。实无他法可破。秪以三观达此一念根尘对起之心。即是三千妙境。则三谛三观修之。与性自然成矣。
△六明情破。故法显。
修恶既即性恶是理具三千。而此修恶便是妙事三千。
若修恶定是恶则善妙而恶麤定须翻破。今修恶既即性恶。是则修恶是理具三千。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当体圆成。而此修恶。岂不便是妙事三千。故大师明众生理即佛云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此言性恶即是法身也。又云。虽五无间皆解脱相。此言修恶即是解脱也。又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言修染即是般若也故云便是妙事三千。
△七明观理能摄事。
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自然摄得事用三千。
或问诸佛果成有事用三千。今但观修即性。其如事用。何故。释之曰。但观理具而巧用三观以空。而三惑俱破之以假。而三谛俱立之。以中而即惑即谛。法界而等观之。功至自至。不久自显。何患果位事用三千乎。
△八明理与事融通。
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头数法。
经云。诸法实相。诸法三千。事也。真如实相。理也。即诸法而实相。则即事而理。即实相而诸法。则即理而事。即事而理。则三千皆实。即理而事。则相相宛然。岂不事之与理。其体本融。岂比世间头数之法。此彼相隔一多不融乎。下文云。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殊。此之谓也。
△九明是显非所破。
不属所破。宁非所显。
谓虽用三观破其迷情。而情消理显。情消非所破。理显是所立。大师不云乎。譬如蛇虺但消其毒。不殒其命。尚可乘驭矧螫虿乎。
△十结成涅盘性恶。
故曰。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
点此一意者。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不属所破。宁非非所显也。惟其三千皆实。相相宛然。在事用三千。则惟佛与佛究尽诸法实相。而九界性恶何甞断。在理具三千。则一切众生本来即佛。而佛界性善何甞断。所以天台归宗法华。深悟涅盘。只此两义囊括大旨。有以也夫。
△十一引问答以发明三初明提佛。但断修中善恶。
问曰。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修恶满足。诸佛断修恶。尽修善满足。
此中问答。文出观音玄义。今虎溪大师略引。发明未必全同。学者第知中大略而已。
△二明修善恶。妙不属所破。
问修善修恶既是妙事。乃属所显。何名所破。答。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是断义。故诸佛断修恶尽。阐提断修善尽。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甞断。斯不断义。断与不断妙在其中。
答。中全要紧处。在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是断义。葢若有修善恶可论。便是不知即义。苟不知即。则善恶吴楚诤论纷然。便不是断义。惟其了知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甞断。即不断而为之断。是故妙在其中。恐后学未悟。复立二句。明之一须先悟无修性之殊。二须悟无善恶之异。谓之无修善恶可论。
△三明提佛不断善恶同否。
问。阐提不断性善。修善得起。诸佛不断性恶。还起修恶否。答。阐提不达性善。为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广治诸恶。诸佛能达于恶。故于恶自在。恶不复起。广用诸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虽无染碍之相。而有性具之相。
诸佛与众生真如。妙性之中本然具足。百界千如。犹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谓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当其众生迷而随染缘造九界。时则佛隐而九显。染用当情而妙用不彰。虽曰不彰。而佛性堂堂。未甞不显。但众生自迷。当面错过耳。诸佛悟而随净缘造佛界。时则佛显而九隐。虽曰九隐而九界体性既同。究竟则舍用自在。方其舍之则藏。故佛显而九隐。若其用之则行。则十界而同彰。故曰。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九界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谓之普门示现。葢实证乎此也。故曰。广用诸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以其不得已而为之。强名为恶。故无染痴之相。而有性具之用。
△十二约六。即以判位二初法。
博地但理名字。初闻观行未显。验体仍迷六根。似发初住分见。妙觉果成究竟明显。
博地但理。理即三千也。名字初闻。闻性具十界。名知性具三千字也。观行未显。修三观智。观三千境。虽伏五住。惑未破。故验三千之体仍迷。而不显也相似。似发破见思惑。获六根清净位相。似三千显发也。初住分真此。至等觉分。破无明分。证三千也。妙觉果成。究竟明显。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三千诸法实相也。
△二譬二初三人譬。
是则理须亲证。其相方彰。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见。事可比知如孙刘相显。瞭然在目。
昔汉末刘孙曹三人。俱往相肆。相士先许孙刘位皆至于天子。独曹公不蒙许可。乃解衣以示相士。见之放声大哭。曰。天下从此纷纷鼎沸矣。后果广识。各各雄据一方。以称帝号。时人或有恶二人者。以为之目谓曹操奸雄。刘备枭雄。若曹操之奸雄信奸雄也。刘备枭雄亦似是而非耳。独孙权未有其目。余为之补曰。骁雄曹孟德。甞亦有云。生儿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诸子皆㹠犬耳。则孙权之雄真骁雄也。文中曹喻理。即一切众生即是佛也。须解五阴之衣。方现成佛之相。孙刘喻后三即。故曰。事可比知。瞭然在目。
△二波湿譬。
又如全波为湿。全湿为波。波相易识。湿性难彰。
全波为湿。喻全十界之事在三千之理。全湿为波。喻全三千之理起十界之事。波相易识。喻一界之事现起。如瞭然在目。湿性难彰喻。三千之性冥伏难晓。如解衣方见。
△二明三谛三观微妙。二初明圆融三谛。六初明三谛之由。
如此事理宛有三用只一事理三千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缘因即中性正因。
前章所明性具三千三因。乃三谛三观之性体。今文欲明三谛三观之相貌。乃又发明立谛立观之所以。所以秪是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此去正明谛观微妙。故又明三谛之由。故曰。如此事理三千。宛有三用(云云)。今家之言。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之谓也。
△二明相即之由。
三谛若不性具即义。何由可成。非但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
今家所立三谛而言真俗中相。即者正由皆性具故也。苟非性具。则即义不成。然而即义又有横竪二论。适言三谛相即乃约横论耳。若竪论者则又非但三千即三谛。此言全三千之事即三谛之理也。亦乃三谛即三千。此言全三谛之理即三千之事也。以其皆一体故。本不二故。
△三证理事相即。
故云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
语载荆溪大师始终心要。其略云。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永嘉从义师注云。中者不偏二边也。谛者审而无虗也。统者总也一切法者。二边之法也。真者无虗伪也。泯者亡泯也。一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当知此约三谛别明。若从通说。应云。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皆总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亡泯而无相也。一俗一切俗无中无真而不俗。则三谛竝建立而宛然也。熟翫此注。而三千三谛相即之旨得矣。
△四明互为宾主。三初中谛为主。
三千即中。以中为主。即一而三。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中即空假。还归二修。
下去三谛皆以三千为事境。三谛为理境。事无所移而义有收归。故以中以空以假而论主论宾。其实事理即毫无加损者也。今论以中为主。故以三千为中。言之则空假为宾。方其以中为主。名为即一。其实一不定一。而一必具三。而中性正因之中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缘因。三因具足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之宾即中。宾来归主则空假皆属于主。故皆属性。然中不定中。则主不定主。是故中即空假。主从于宾则还归空假。缘了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此之谓也。须知此就性中论本有之修。非曰已涉修中空假也。
△二真谛为主。
三千即空。以空为主。名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空即假中。还归用境。
此以三千事境即真谛理境。明之则以空为主。中假为宾。修现而性用隐。是故全性起修。名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宾来归主。故三皆属观。第空不定空。而空即中假。主不定主。而主就于宾。是以还归用境。
△三俗谛为主。
三千即假。以假为主。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假即中空。还归境观。
此以三千事境。即俗谛理境。明之则以俗为主。中空为宾用。现而观境隐。是故妙有。彰以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皆俗。宾来归主。故三皆属用。第俗不定俗。而俗即中空。主不定主。而主就于宾。是以还归境观。
△五约对明妙绝。
只一三法各对二明论乎。三境三观三用。不即不离不纵不横。即遮即照二义。同时玄妙深。
各对二明者。约主宾而对说也。如三千即中。以中为主。空假之宾来归。中谛之主即一而三。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是为一境。此对一明之也。然而中即空假。主就于宾。还归空假。二修虽曰二修。乃为性中之修。是三境矣。此对二明之也。又如三千即空。以空为主。中假之宾来归真谛之主。名为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是为一观。此对一明之也。然而空即中假。主就于宾。还归中假。虽曰境用。乃为修中之二。是为三观。此对二明之也。又如三千即假。以假为主。中空之宾来归于俗谛之主。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是为一用。此对一明之也。然而假即中空。主就于宾。还归境观。是三用矣。此对二明之也。三各为主为境为观为用。故不即一必具三。故不离同居一性。故不纵修二性一。故不横假即中空。故即遮中空即假。故即照三皆本于一性。故二义同时远讨其源本于真如妙性。故称之玄本自圆成无三惑之麤。故赞之妙甚深无底。故叹之深离诸待对。故美之绝。
△六结成大涅盘。
如三点伊一不相混。三不相离名大涅盘。
此之法喻。本出大涅盘经。经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竝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文今释其义。秘密之藏者。即经题称摩诃般涅盘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般若。度即解脱。如是三德名秘密藏。生佛等有。难可了知。称之为秘。举一即三。言三即一。称之为密。含藏众德。似无实有。称之为藏。犹如伊字者譬喻也。西天梵书有伊字。如此方艹书下字𠁼。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ミ二点在下。不同列火之横[、*、*、]。葢上一点喻法身德、虽是一点一不孤立。以有下之二点在也[、*、]。故曰若纵亦不成伊。下之二点喻般若解脱。二德虽二点在下。以有上之一点在。故不同烈火之横[、*、*、]。故曰若竝亦不成伊。要当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成伊𠁼。此又以喻复释于喻也摩醯首罗。色界天主。三头六臂。身骑白牛。面上三目。一目在上。二目在下。形类伊字。我亦如是合。法也解脱之法。亦非涅盘等者。所谓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若直有一法性不具三则非真涅盘也。然而理虽各具。苟三法各异。如三人各称帝王。各不相收。亦非大涅盘也。此大般涅盘与今文合者在性体三千。则三千即中正因。佛性属法身德。三千即空了因。佛性属般若德。三千即假缘因。佛性属解脱德转为所观妙境。则正因法身为中谛。了因般若为真谛。缘因解脱为俗谛。若起为能观妙观。则正因法身为中观。了因般若为空观。缘因解脱为假观。在三性三谛则全性以起修。是为性中具修在三观。则全修而在性是为修中具性。莫不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等。夫三观源流根本厥妙。若此天台以此而为传心妙印。岂无故哉。
传佛心印记注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