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哀经卷第四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了三世品第十一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别知当来、过去、今现在诸所行业、所在因缘、处所报应。云何别知?于是如来悉解过去所可作者,诸善报应、若不善事;当来所作善、不善事,报应之方;现在所作亦复如是。当来之世,两当所作殃衅、功德当悉分野,如来悉知;当来所作与众殊特、当来所作方损耗者、当来所作有增益者,如来悉知。 「假使现在所立造业而有增益,于当来世而复损耗,如来悉知;设于现业如有损耗,复于当来亦复折减,如来悉知;若于现在有所增益,于当来事亦复增益,如来悉知。 「若于过去修习瑕疵卑贱之业,于当来世又习微妙正士之业,如来悉知。 「其所行者,因薄少功报以大德、或行大业殊异之德致超异功不可称载,或以声闻之故而有施与、或缘觉故、或佛道故因其施与,如来悉知。 「若于现在所遭苦痛若过安隐、若现作安或现得苦、或现在作恶寻遭恼患、或现作恶未来致乐、或现作善辄获安报,如来悉知。 「一切众生过去、当来、今现在罪福因缘、所致报应,此皆如审而无有异,罪、福之应亦无殊别,如来悉知。 「以知之故则为如本而为说法,是为如来第二之业。」 佛于是颂曰: 「如来晓因缘,  明眼别报应, 三世无罣碍,  知众生所行。 因当报安乐,  福趣天、世人, 缘其致苦患、  安住悉知之。 善、恶所造业,  因获其果实, 安住亦了此,  如明珠在掌。 或为少事业,  所获无限量, 是广、若薄浅,  佛悉知本末。 或为声闻施、  若住缘觉乘、 立于最胜业,  安住悉知之。 所因造苦行,  或复成安乐、 从乐而获苦,  因复住于业、 或复苦恶行,  反成住于乐、 或有行善、恶,  报以苦胜患、 或从苦致苦、  从乐而作乐, 罪、福为自然,  佛悉知报应。 三世所展转,  众生因缘报, 佛了以圣慧,  不虚无有异。」 大哀经了众生所品第十二 佛告族姓子:「如来晓于众生、他人异种所好不同、志学各异、于脱未了,悉知如审。云何知之?或时有人住于贪欲志好恚脱、或复有人住于瞋恚因贪欲脱、或复有人住于愚戆信欲恚脱,如来悉知。 「或复有人住于善德好不善脱、或复有人住于不善志信善道,如来悉知。 「或复有人专精下劣信微妙脱,如来悉知;或复有人专精微妙志好解脱、或复志好专精下劣住于殊特超异之谊、或复住在殊特专精堕在下劣所可好信永在邪业不决了界、或复信乐在不决定成于正业、或有好乐向正定门而得解脱,如来悉知。 「或有信乐当度欲界、或因信乐得度色界、或有好信超于三界、或从信喜耗减缘致殊特、或好殊特致于损耗,如来悉知。 「所可生处其色若干、财业各异、所受不同,所信乐致顶相或得住限,如来悉知。 「如其心所知辄为说法,令斯得解,是为如来第三之业。」 佛于是颂曰: 「世间志不同、  意所好各异、 志操不可限,  佛悉知无际。 佛知志所趣,  或之于信乐, 住欲、瞋、恚、贪,  或住怒、愚、戆, 或住痴而欲,  住于善、不善, 所行特、不特,  安住悉知之。 因下劣微妙,  志性好幽玄, 或从殊异业,  专精信解脱; 或从信下劣,  因致上微妙; 或从超殊行,  便获下胜智。 犹邪不决了,  从不了正受, 好信度三界,  佛知志所乐。 所生色若干,  其在中各异, 从顶异发相,  因信得解脱。 三界诸众生,  佛悉知说法, 随其应得受,  是为十力业。」 大哀经号众种类品第十三 佛告族姓子:「如来悉知世间众类若干种形不可计身。云何知之?其身所为积于罪衅,如来悉知;若以其身积累功德,如来悉知;若以其身种于秽恶致无拥护不获济界,如来悉知。 「又,如来者,悉知境界、眼界、色界、眼色识界,了其本末根源所起。云何知之?其内则空,于外亦空,内外亦空;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意、法、识一切诸界,了其本末所从出也。云何知之?内空、外空、内外皆空。 「地种、水种、火种、风种亦复悉空。云何知之?了如虚空是故知之。亦知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云何知之?知从想念而致注此有为界、无为界。知有为界无行为想、知无为界不以非行而造想矣、知尘劳界因从客尘致欲之相、知瞋恨界其本清净鲜洁为相、知于行界从不顺念无明为相、知泥洹界因从顺念显明为相。 「世间众人身所猗界为如是也,所可住界、所催迫、因界现仪、专精其界、从志性界、因界而住、由界而生,如来悉知,随其所知而应说法,是为第四之业。」 佛于是颂曰: 「其人中师子,  皆晓了诸界, 于斯世间人,  从身之所行。 其界所兴起,  广普不可限, 安住一切智,  根源所从出。 罪福所从生、  诸身所因出、 由缘所可归、  及身之所生, 由是界所立,  因得脱诸种, 咸知如是身,  最胜为大圣。 眼种亦如是,  色种并意种, 最胜悉知空,  本净无忧戚; 耳鼻亦如斯,  舌种及身界, 其意法诸种,  当知悉为空。 地、水、火、风种,  此诸界适等, 其人中师子,  等解如虚空。 欲界亦如此,  色无色界然, 别知是诸界,  因思想成立。 佛知因客相,  起欲为自然, 安住解瞋恚,  亦复为本净。 分别觉于此,  诸行及无行, 又复计泥洹,  则无有三想。 所因界出相,  犹从不解明, 一切所因出,  如巧师合散。 是世身无数,  其形为若干, 佛佥晓了知,  不自念:『我知。』 犹如于虚空,  十方无边际, 其人中师子,  普知诸境界。 彼最胜圣慧,  极上无崖底, 众人所不及,  不能知涯际。 是为第四谊,  圣人离垢秽, 善明识诸界,  因开化众生。 以律启悟意,  所作罪福业, 不复起瞋恚,  其志悉有别。」 大哀经晓众生根本品第十四 佛告族姓子:「如来悉能晓了他人众生诸根精进。云何晓了?知于众生软劣根者若中间、亦复有人诸根通利若殊特根、若下劣根所因其根缘猗思想,其根本际而兴情故,从瞋恚际起愚痴原,如来皆知诸根想念为何等类;杂碎之秽起淫、怒、痴,如来至真亦悉知此诸根想念为何等类。其淫、怒、痴因缘诸根而有所为,从不善缘而有此根、或从无智而有此根、或从诸念而有此根,如来悉知。又复如来知眼诸根、耳、鼻、身、口、意亦复如是;男根、女根、命根、乐根、苦根、欢根、恐根、观根、信根、进根、意根、定根、慧根、无异根,所当知根,悉知此根。其根所由眼根因缘、耳根所住、鼻、口、身诸所根本有所立处,如来悉知;因耳之缘而有鼻根之所立处、从鼻因缘有立舌根、从舌因缘而立身根、从身因缘立于眼根,如来悉知。 「何所众生因从施根而致应戒,如来悉知;此等诸根增、减、进、退,各为分别演布施事。或有众生因从戒根而行布施应戒,如来则为演戒本末;或有众生从忍辱根而应精进,如来即为演忍本末;或有众生从精进根而应忍辱,如来则为演其精进之本末也;或有众生因一心根而应智慧,如来则为分别禅思;或有众生从智慧根而应一心,如来则为分别解说诸根增、减、进、退之原,宣畅智慧。根力、觉意、八由正路、三十七品,亦复如是,具足周审,演其本末靡不究畅,各为一切而令判了。 「或有众生从声闻根学缘觉乘,如来知根演声闻乘;或复有人从缘觉根学声闻乘,佛知此等诸根所趣则为解说缘觉之乘;或有众生从大乘根学于声闻缘觉之乘,如来悉知此等诸根之所归趣而为斑宣大乘之业;或有众生各缘异根而学大乘,如来悉知此等诸根各各别异则为解说。无修行根众生之徒不能修根、不应法器,如来见此不应器者因令学观;或人修学根顺应器,如来覩之怀来应器则以殷勤为说经道。 「如是,族姓子!如来悉知一切众生他人身根及其异身、诸根所趣、所念不同,识其本末。若不念者,晓知诸根从其比类,知诸人根志操所应、因缘所为。而可化者,方便从谊,坐起经行进退之谊,咸达其根。 「如来悉畅,靡所不通而为宣经,是为如来第五之业。」 佛于是颂曰: 「知根广无极,  了众生志性。 其根为何类?  最胜悉知行。 下劣、中、上妙,  诸根佛所知, 无等伦如是,  从所应解意。 其际欲恶尘,  其根若薄尠, 若复性卒暴,  假使怀麁犷。 胜知之何因?  晓了其本末, 其不善无别,  所依当解脱。 从眼、意、男、女,  亦复晓眼根、 苦乐及欢悦,  何从致忧恼? 所因观义道,  精进意慧定, 及知他余事,  意勇复如是。 眼因缘耳处,  成致鼻、耳、舌, 因身至因缘,  得兴立眼耳。 施根志戒禁,  为说布施事; 戒根学布施,  为说戒法谊; 忍根现精进,  为演忍辱事; 精进现忍辱,  为宣精进事; 从智根致禅,  为人说智慧; 从精进致忍,  为人说勤力; 从禅根致慧,  为人说禅思; 从慧根致禅,  为人说圣智。 其声闻乘根,  而至于缘觉, 最胜演声闻,  为舍缘觉义; 若志缘觉行,  学习声闻行, 佛便舍声闻,  为讲缘觉事。 其根在尊业,  斯人学下劣, 佛说度无极,  分别舍缘觉。 见处处有行,  胜观为分别, 降以纯熟根,  十力为解说。 众人以何缘,  诸根所应行? 知其志性趣,  报应之所为。 从其尽诸根,  如坐成实本, 自以智慧明,  是世尊分别。」 大哀经普游品第十五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皆知,普由一切靡所不达,密如有知。云何知之?众生必救于真谛界。知众生界或在邪业矣,悉复分别此群生界,必定不定处于邪事报应之力,彼亦如是。其众生界必在决定,前世宿命、报应之果致此功勋,明识精勤,诸根通利,应当被训,如来则为广说经典。此等之类于贤圣说当为应器,如来则观宿本缘迹寻为如应、为演经道。 「众生之界在不决定,存因缘力为教授相,宜以戒度寻为训诲。如应禁戒不得解脱、不致济度,如来则为诱入无本。 「因缘报应,应病与药。若从如来听闻经典,奉顺道教便致德果,诸佛世尊由此等故兴出世间。众生没溺,永在邪业未立德本,意劣弱颜不为应器,如来至真为讲经道,其不应器令得解脱。如来覩此不应器者观察护之,以是之故菩萨大士被弘誓铠而救济之。 「又复如来则以三事了贪欲者:世尊或以贪欲人故而兴出矣、又以贪欲而见系缚欲令出家故兴出矣、或以宿命贪悋缘故而为兴出。 「又知瞋恚复有三事:或以瞋恚而见系缚思想之故,故兴出世;或有所愿不具足故,故兴出世;或有宿世阴盖所缠故,故兴出世。 「知其愚戆当有三事:或有愚戆行无明事、或有贪见身故、或有沈吟之故,如来悉知。 「又如来知则以苦行了本神通,诸根明者因从苦行加痛致神通、懦劣根者以安隐行速成神通、根通利者以勤苦行成神通定、懦劣根者亦因加痛而致神通。以舍因缘行于调和,了别神通,不信于道而不休息,当本加杖令成神通,佛悉知之。 「心性不和,其行促暴,知疾可化令致神通,使无暗冥而欢喜悦。或有行者因集道力使具足成,如来所知,不复勤学;或有所行从修道力而具足成,不因集力;或有所行不因集力、不行道力而具足成;或有所行从合集力亦行道力而具足成;如来悉知。 「或有所行志性和雅,其行不应,如来悉知;或有所行应机成就、性不和雅,或有所行性不和雅、所行不成,或有所行志性和雅、所应成就,如来悉知。 「或有所行其身清净,心、口不净;或有所行口言清净,身、心不净;或有所行身、口、心净;或有所行其身、口、心俱不清净;如来悉知。 「如是之类所可行者,因缘报应所可依倚、所从出生,一切众生之所行者,如来悉知。 「慧无损耗,普达悉见,是为如来第六之业。」 佛于是颂曰: 「其有因行者,  如往悉知之, 决定之种类,  识别众生界。 其不决定者,  所行动虚伪, 不应器如是,  随邪见之业。 其贪欲行者,  则有三因缘, 瞋恚行复三,  愚戆亦如是。 斯尘欲之界,  无量杂种类, 世尊悉知之,  所行因缘应。 所行勤苦事,  谓意聪达者, 其懦劣之根,  亦复当如是; 诸根通利者,  因行安隐来, 世吼悉护知,  如是等无异。 而行调和者,  而住寂清净, 则以因此故,  速得致清净。 亦疾成其行,  究竟道调和, 亦复加疾使,  寂然寻欢悦, 合集诸所行,  积累其功德。 或不以行道,  而达于道慧; 或有从行道,  而获于成就; 俱知其二事,  从殊特行成。 或有修行者,  志性而和调; 或有应所行,  而不顺应行。 有大人之行,  两事俱清净, 佛普见一切,  无所不晓了。 或有人作行,  其身修清净, 其所言心念,  而不能清净; 或复有修己,  身、口行清净, 其心之所为,  未曾行清净; 或有在世间,  身、口、心清净; 众生之所行,  佛皆见普达。 或有能成就、  或不能究竟, 是为安住佛,  第六所了业。」 大哀经一心定意品第十六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知其一心脱门定意正受之业、尘劳瞋恚之所从发,审如有知。云何知之?众生尘欲之所系缚,所因报应而致此缘?当复何缘而致清净?如来悉知。 「何谓缘报?何谓事业?从不慎念而致缘报,从无明事众生之类而致欲尘,从无明事而致行矣。从行致识、从识致名色、从名色致六入、从六入致所更、从更致痛、从痛致爱、从爱致受、从受致有、从有致生、从生致老、从老致尘欲,为报应因致事业。因见致爱,从结爱处,是为缘报、是为事业,缘致爱欲尘劳之缚。 「彼复何谓缘报?云何事业令其众生致于清净?有二报应及十二事,众生因此而致清净。 「何谓为二?一曰、因从他人闻柔顺谊,二曰、内自己身如应念法。 「复有二事而致清净:一曰、而一其心专志学问,心不愦乱,二曰、晓了方便寂然之谊,观察其源。 「复有二事而致清净:一曰、知无所来,发动所起,二曰、知无有来,亦无所至。 「复有二事而致清净:一曰、观无所生本无处所,二曰、致于灭度亘然寂静。 「复有二事而致清净:一曰、其行成就无有不办,二曰、明慧之事造其正证。 「复有二事而致清净:一曰、志修道法顺入脱门,二曰、其本清净至度知见。 「复有二事而致清净:一曰、至灭尽慧而无所着,二曰、无所生慧常无所猗。 「复有二事而致清净:一曰、则以至诚而致道德,二曰、常以审实获于成就。 「是二报应及二业清净众生,如来悉知。 「又尘劳结方便无量,清净方便亦复无限;又其尘劳而致清净便近成就,因审观故;又净方便,随尘劳行而渐近法,摄其慢者。如来圣慧悉达知此,拔其因缘。此,族姓子!如来之慧寂然于欲澹泊。 「诸恶、不善之法兴行俱念忽静安隐,行第一禅以能一心住寂灭界静然正受;从第一禅起,修八解门反覆逆顺而修正受,所见皆知三昧正受,显示平等又现定意。如来三昧无所畏难、无能坏者;如来三昧无有因缘,不从方便。如来常定一心不忘,于诸三昧最为上尊,常住一定。普见一切三昧正受,其心不退未甞增减,其所显现无有不定。 「如来三昧初无所生、无能观察,声闻、缘觉所不能及,过诸菩萨及正真觉;如来三昧无能越者,卓然殊绝、巍巍无量,一切众生所不能知。 「如来之慧亘然无际,无穷、无极、无可为喻,以权方便开化声闻令得定意。 「如来悉知了诸缘觉、菩萨行事,随其应时而教诲之,是为如来第七之业。」 佛于是颂曰: 「众生因缘事,  其尘劳爱欲, 自在悉知之,  其慧无崖底。 如其行清净,  及复不清净, 佛大慧自在,  悉能晓了此。 不慎念报应、  因缘生明慧、 事业无明行、  及其所造作, 识、名、色如是,  其本情六根, 世尊悉达之,  因缘所事业。 其缘劳尘欲,  所贪诸所作, 覩见其因缘,  事业于欲行。 思想所缚结,  因是为缘起, 众人所住处,  从是致因缘。 众人所誓愿,  则有二因缘, 因从人听者,  慎省受其言。 内已如应念,  观诸法悉空, 彼人致解脱,  生死之江海。 寂然而观察,  精勤蠲除二, 思惟而覩之,  无来、无有去。 称量省其源,  无生亦无终, 彼寂灭入道,  尔乃为清净。 常住于正行,  慧者修行三, 其无放逸者,  遵崇三脱门。 成于灭尽慧,  至诚逮无生, 是缘报事业,  清净兴上愿。 最胜一心知,  常三昧正受, 逮成于寂灭,  意勇复起立。 观察而思惟,  一切诸逆、顺, 其佛大法王,  八解门正受。 则以一定意,  致无量亿定, 无等伦悉见,  其行而普平。 其心定所行,  道法无穷极, 由是之行故,  胜心无所定。 若声闻、缘觉,  定意亦如是, 诸菩萨若兹,  若干种定意, 安住之意定,  皆超越其上, 如来所修业,  随时慧教化。」 大哀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