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上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五篇事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是时目连从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惟愿世尊为我演说。」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恣汝所问。」
目连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杂用三宝物,当堕何处?」尔时佛告目连:「谛听谛听,当为汝说。若比丘,无惭愧,轻慢佛语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亿千岁。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犯波罗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
问佛事品第二
问:「佛物先在一处,有比丘赍至余处作佛事。犯何事?」答:「犯弃。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动。若有事难众僧尽去,当白众。若众听,得赍至余处,无罪。」
问:「佛物得买供养具不?」答:「得。」
问:「佛物造堂与直,可赁不?」答:「一切佛物得买,不得赁。」
问:「比丘作佛事,得佛奴牛驴马。得借使不?」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不知得,以非法得故。」
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里可住不?」答:「若知而故入犯堕,不知不犯。若知故住,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转犯重。」
问:「先佛堂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用故财施比丘。比丘可取不?」答言:「不得。」
问:「僧地,佛物用作都篱,篱里先有井果菜,可食不?」答:「不得。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并菜施僧,得食。不要,不得食。若买,五倍价。若知不买而食,计钱多少犯罪。」
问:「欠负佛物,物云何偿?」答:「直偿本物。以佛不出入,故不加偿。虽尔,故入地狱。昔佛泥洹后,一比丘精进聪明。有一婆罗门见比丘精进聪明,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比丘即受。其女姝好,比丘后生染意作不净行,共生活用佛法僧物,各一千万钱用衣食。而此比丘极聪明,能说法使人得四道果。自惟罪深重,便欲偿之。即诣沙佉国乞,大得钱物,还欲偿之。道路山中为七步蛇所螫,比丘知七步当死,六步里便向弟子言:『何处偿物?』遣还本国言:『汝偿物已还,我住此待汝。』弟子偿物讫还报之,即起七步便死,堕阿鼻地狱中。初入温暖未至大热,谓是温室,便举大声经呗呪愿。狱中诸罪人鬼,闻经呗者数千人得度。狱卒大瞋,便举铁扠打之。即命终,生三十三天。以此验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偿。虽复受罪,故得时出矣。」
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不?」答:「得弃,不得余用。」
问:「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不?」答:「与佛物同,体俱犯重。出入合子与佛,由故无福,以坏法身而为形故。」
问:「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丘,可使不?」答:「不得使,以是佛物故。」
问:「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不?」答:「不得。比丘无客作之理,何况取佛物衣食用耶!」
问:「白衣与佛作,得佛物,用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不?」答:「不得食。」
问:「佛事法事得捉金银钱不?」答:「不得捉,犯舍堕罪。」
问:「人施牛驴马奴,造佛事法事。可受不?」答:「得受使用,但不得卖。弓刀军器,一不得受。」
问:「人施佛屋宅,未用,可寄住不?」答:「不得。便是佛物。」
问:「续佛光明,昼可灭不?」答:「不得。若灭犯堕。虽云佛无明暗,施者得福故。灭有罪。」
问:「非佛屋,佛像在中,可在前食卧不?」答:「得。若佛在世,犹于前食卧,况像不得?但卧须障。若有灯光明,不得足光中过住。若自有灯,得。」
问:「上佛图佛塔佛墙远望,犯何等事?」答:「不知不犯。若必急难事上,亦不犯。知而上犯舍堕,过三谏犯决断,过四谏故上犯弃。」
问:「指物造佛经,更得他物,不用前物得尔不?」答:「不得。以许便是。」
问:「得买佛上缯作衣不?」答:「不得。」
问:「形相佛像,犯何事?」答:「一切佛像,不问好恶不得形相。其罪甚重,必不可为。」
问:「人作佛像,鼻不作孔。后人得作不?」答:「不得。」
问:「佛墙得持物倚不?」答:「不得。犯舍堕。昔有一比丘入寺礼佛。有婆罗门知相,相比丘有天子相,便语比丘:『我有一女嫁与比丘。』比丘言:『须我礼佛还。』比丘便持锡杖倚佛图墙,入寺礼佛已还出。婆罗门便不复与语。比丘问:『故与我女不?』婆罗门言:『不与。』婆罗门言:『向见比丘有贵相故与,今无复此相,是故不与。所以尔者,消其功德故。』以是佛墙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无量功德。」
问:「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答:「佛边得作。」
问:「比丘度人,不知本末后度,知是佛奴而不发遣。犯何事?」答:「知而度犯重。若先不知,知便发遣。若不发遣,犯重。」问:「其人是大道不?」答:「非。」
问:「自有私财,顾比丘作佛像。作者得取物不?」答:「不得。」
问:「先上佛幡,得取用作佛事不?」答:「佛事得用。檀越不听,不得。」
问:「得通礼过去七佛不?」答:「得。以法身同故。」
问:「若人先许佛三会,然后作一会、或三行香、三布施。得了不?」答言:「不得。自违言有罪。」
问:「比丘犯决断,得佛地中忏悔不?」答:「不得。」
问:「久远故寺,都无垣障,不知佛地远近。若欲作者,云何得知齐畔?」答:「不知当以意作齐畔,以不知故增损无罪。」
问:「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像,有罪不?」答:「同以佛物施人。」
问:「佛塔前得礼比丘不?」答:「不得,犯舍堕。」
问:「比丘卖佛像有何罪?」答:「同卖父母。」
问:「比丘自手断树掘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不?」答:「尚不免地狱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以故犯戒故。」
问法事品第三
问:「高座说法,前人着俗服,可与说法不?」答:「听法、说者二俱犯众多过,三谏不改犯突吉罗,复过三谏犯堕,复过三谏犯决断,复过三谏至弃。若使不谏,经三说戒,转增。」
问:「为说法者如法,余听者不如法。得说不?」答:「同上。」
问:「请人说法,先高座上有帐盖,是供养佛物,得于下坐不?」答:「都不知不犯,知不得。」
问:「僧坐先寄佛在上,后可于上坐说法不?」答:「佛坐得,先是僧坐不得。」
问:「若人请比丘读经及说法。施物得受不?」答:「若有希望心受犯舍堕,若无贪心受不犯。若无衣钵受不犯。」
问:「僧中说法,高座上得备机捉尘毛尾不?」答:「病得备机。捉尘毛尾犯堕,非毛得。」
问:「祕经及戒律,有事不?」答:「犯舍堕。」
问:「师具着俗服,向说法,得礼不?」答:「得。不病,不得为说法。」
问:「白衣头上有帽,得为说法不?」答:「除有病必须覆头,余悉不得。」
问:「经上有尘土草秽,得吹去不?」答:「不得。」
问:「比丘得书经取物不?」答:「不得。取舍犯堕。」
问:「经上有饭食,犯何事?」答:「有慢意故为,犯决断。不慢意,犯堕。」
问:「戒律不用流落,可烧不?」答:「不得。不知有罪,烧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僧同,亦如烧父母。」
结界法品第四
问:「结界为云何?」答:「结界法。若山泽无人处随意远近,若在城邑聚落不得远结,亦不得夜结。结时要须比丘在四角头立,不得使外人入,外人入则界不成。先结界场,僧家白衣奴子尽着界场上,然后视度四方。结界时除四处:一者聚落;二者聚落外俗人田地常作事处;三者若有阿练、若独处山泽,恐说戒羯磨时有种种事难不得来,白众求别结小界,众若听可,彼无五人众,当遣僧与结别界,此谓阿练若坐处;四者受戒场,先结界文均除,结戒场,除是结界以是其事,或先结大界、后结戒场,于中受戒。如界公所云,恐无所获。然云不知,同于取别显通,此路可有侥幸。其人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僧中,求索别一屋中结界,僧亦应听,先解大界,与结别界讫,然后结大界,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中。有一住处有界,一比丘亦可打揵槌广说戒,先向四方僧忏悔,然后说,亦可三语。三语者,谓三说。」
问:「结界得通佛地结不?」答:「不得于中受戒。若先不知法,已受得戒。师僧若知,故违有罪。」
问:「行船船上得结界不?」答:「得。若有沙弥白衣,驱着岸上,然后结界。若不驱出,当障隔着一处,然后结界。结界后,比丘夜不持衣不得入中。」
问:「大僧尽行,唯有沙弥在界。为得不?」答:「但有一清信士,界便不坏,况沙弥!尽无一宿界坏,若僧尽去不还,亦不须解。」
问:「贼来界里杀比丘,界坏不?」答:「不坏。」
问:「一人三四人行道,或在白衣家,得结界不?」答:「不得。五人以上得结界。」
问:「结界得通流水池水结不?」答:「一切亭水尽得。分流不得,以不知齐畔故。」
问:「结界后不打揵槌,界坏不?」答:「不坏。」
问:「结界得通王路结界不?」答:「得。当结界时,遣人两头断行人,然后结界。」
问:「无主地可得结界不?」答:「得。便如欝单越法。」
问:「先结界,后有大水、或掘坑长十五步、或复于中行欲,此界坏不?」答:「尽不坏。其人云,假使掘大坑深广一由旬,界犹不坏,况小小坑耶!」
问:「比丘得比丘尼界里宿不?」答:「得。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内耳。」
问:「僧结界竟,后来僧共住,不持衣,失衣不?」答:「不失。当结时已通三世僧故。」
问:「僧不尽集,得结界不?」答:「若有事嘱授得,无事不得。」
问:「一结界得几时?」答:「不限年数。若施主要增地,更结耳。」
问:「先僧结界不解而去,后来僧得于中结界不?」答:「得。」
问:「结戒场时要须集一切僧,为随意多少?」答:「五人以上得。以无大界故,众不集无犯。」
问:「结界场要须至场上,亦得遥结耶?」答:「要须至场上乃得结耳。」
问:「二众结界,得互相叉结不?」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结耳。」
问:「一界里得鸣二揵槌不?」答:「得。但不得二处说戒及以羯磨种种僧事,唯得烧香饭食而已。」
问:「大僧得与尼通结界不?」答:「得。」
问岁坐事品第五
问:「夏中几日得结坐?」答:「从四月十六日尽五月十五日,日日可结,此谓坐初。有事难不得结,或五三四日乃至一月尽,不失前坐,此名三十日结坐一日受岁。后坐人唯得一日结坐。过七月十五日,有事难日日可受岁,尽八月十五日,此名一日结坐三十日受岁。」
问:「结坐受七日法,为坐初受、为临行时受?」答:「若坐初受者好。坐初不受,亦可临行时受。夫受七日法,行不满七日还,后行不复更受。计满七日,乃复更受。若虑忘,亦可日受。」
问:「夏坐中,不受床坐房舍十二物,得坐不?」答:「不须受。」
问:「结坐而不坐,得岁不?」答:「若先不知坐法,受岁得。若知故违,不得。」
问:「都不结不坐,受岁得不?」答:「若先不知有结,不知有坐法,受腊得。有结,知便应向僧悔。若先知法,故违不得。」
问:「不结而坐,得岁不?」答:「同上事。」
问:「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答:「界内尽得。若受七日,行过水亦得。」
问:「夏中犯决断不悔,受岁得不?」答:「虽有罪,得岁。所以尔者,故是比丘故。」
问:「受岁不和合,得岁不?」答:「要先忏悔,然后受岁。若其人不悔,摈出得受。若不摈出,众当三谏。过三谏不受犯决断,过四谏犯重。若力能驱逼出界好。若其不出,当牢闭着一房中,然后受岁无苦,以其非复比丘故。若恶人多,众所不敌,当避出界。若共受,不得岁。」
问:「夏坐中得为亡师造福不?」答:「得。但不得手自造事。」
问:「夏中得捉扇拂不?」答:「一切毛不得捉。竹扇得。」
问:「后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岁起去不?」答:「不得。若先不知已受,得岁。若知法故违,不得。若已和合僧就受筹而已,若后坐人受岁时,前坐人亦尔。」
问:「二人同腊,小者前坐、大者后坐。前坐者已受岁,后者未受。于一月中何者应大?」答:「先大故大,计本日故。」
问:「夏中不受七日法,暂小小出界,故得坐不?」答:「忏悔得。」
问:「夏中一因缘得三受七日不?」答言:「得。」
问:「夏中不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来寄住共受岁,得共住共受岁不?」答:「若及后坐当结,若不及后坐不得。此人若全不知有坐法,得容。若知有故违,不得。」
问:「夏中坐,若为三宝事、若疾病、种种众难,得移坐不?」答:「得坐,当白众中,受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已有事便出界。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满得还。一若不得,亦可彼处受岁无犯。若坐初不受,临行时亦得受。若坐已满三十九日者,事便出界,不须复受。若不还,亦得于彼处受岁。」
问:「不结坐、或不受七日,已受腊,得不?」答:「不知法,已受,得腊、不得夏。若以夏,僧一谏取好。过三谏不取,犯戾语决断忏。还取得,当取时白众然可得。」
问:「比丘不受岁,犯何事?」答:「若一比丘不受岁,众谏使受。一谏至三受好,若过三不受犯决断,过四不受非沙门,以不肯受法故。」
问:「夏坐新受戒人,日中后结坐,得岁不?」答:「得。唯后夜不得。」
问:「夏中坐忘,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不?」答:「忆即悔得。一坐中不过二三悔,过二三悔不得岁。」
问:「受岁时若天雨,得屋下受岁不?」答:「得。」
问:「既至某方结坐,有碍不达,得进遥结坐不?」答:「不得。正可到彼结后坐。若道路有僧住处,便应就坐住,二三日治房室,然后受三十九日去。若无僧住处,五人以上共结界坐,然后坐留一二人守界,满三十九日乃得去。若后人不满三十九日去者,前去人不知不失坐,后人失。」
问:「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结坐不?」答:「不得。五人以上得。」
问:「一人静处得结坐不?」答:「先有结界,二人以上得。一人以不得,无人共受坐故。无界尽不得。若欲别坐,当更请僧结界,坐然后得。」
问:「比丘夏坐中,得受请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经十日至三月。得尔不?」答:「作不贪受,不限时节。」
问:「夏坐中,界内作有为事,得应坐不?」答:「福事得指授,余不得。」
问:「受夏坐人,云何房舍破当补治?为谓始坐、坐讫时耶?」答:「三月中破即治。」
问:「受岁时,尼来界内求索受岁,应与受不?」答:「二尼以上得。一不得,所以尔时,以尼独出界犯重故。」
度人事品第六
问:「一人得度沙弥不?」答:「二人得。」
问:「度沙弥,得遥请和尚不?」答:「不得。」
问:「未满五腊度人,犯何事?其弟子为得戒不?」答:「若知非法而度,犯舍堕。过三谏不止犯决断。若弟子不知是非法,得戒。若知,不得。」
问:「比丘都不诵戒,又不知法种种僧事,而多度人、或作三师。有所犯不?」答:「此人尚不应食人信施,况复度人!」
问:「若人,父母王法不听,比丘盗将去度。犯何事?」答:「犯重。若官人走奴,投比丘为道。比丘若知而安止,未度亦犯重。」
问:「若儿前出家,父母后出家,来投其儿,其儿得度不?」答:「得。」
问:「犯戒比丘得度人不?」答:「若犯重,无复度人之理。若犯决断,同上未满五腊者。若犯余轻戒,要须忏悔,然后得度。」
问:「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更为请和尚戒师。所投比丘故是师非?」答:「非师。若后从受法者,可为法师。若依随者,可为依止师。」
问:「比丘多度弟子、或作二师,都不教戒。犯何事?」答:「犯舍堕。昔迦叶佛时,有比丘度弟子,不教戒,多作非法。命终生龙中。龙法,七日一受对,时火烧其身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则复烧。不能堪若,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如此若耶?』便观宿命,自见本作沙门,不持禁戒,师亦不教。便作毒念,瞋其本师,念欲伤害。会后其师,与五百人来乘船渡海,龙便出水捉船。众人即问:『汝是谁?』答:『我是龙。』问:『汝何以捉船?』答:『汝若下此比丘,放汝使去。』问:『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余人,而独索此比丘者何?』龙曰:『本是我师,不教戒,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众人事不得止,便欲捉此比丘着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不须见捉。』即便投水丧命。以此验之,度人不可不教戒。」
问受戒事品第七
问:「沙弥犯十戒一二三不悔,受大戒得不?」答:「若忆而不悔,不得。都不忆、若不知法,受得。夫受戒法,师应问沙弥:『汝不犯戒不?』答若言犯,即教忏悔。若本师不问,坛上师应问。若都不问,师犯舍堕。」
问:「以受大戒,得悔沙弥时所犯不?」答:「得。忏悔法同沙弥时悔法。」
问:「沙弥坛上欲受大戒,或着俗服脚着履屣,或衣钵不具假借。当时为得戒不?」答:「唯俗服,师不问不得,其余尽得,师僧犯舍堕。」
问:「若有比丘,不舍戒作沙弥,或即大道人而更受戒不?」答:「不得。」问:「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答:「在。」问:「后师故是师不?」答:「非。」
问:「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人五人一时受戒不?」答:「无此理。」
问:「沙弥更受大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比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与请一人与受戒。以何当为师?」答:「与受戒者是师。无戒法与者非师。」
问:「坛上师僧,或着俗服、或犯禁戒。受戒者得戒不?」答:「若受戒人知是非法,不得。不知,得。」
问:「受戒时,众僧不和合或相打骂,为得戒不?」答:「若坛上僧和合便得,不和不得。」
问:「受戒为有时节不?」答:「唯后夜不得。初夜中夜无灯烛亦不得,要须相覩形色乃得。」
问:「受戒时或值天雨,更移场屋下受戒,得戒不?」答:「若欲移戒场,当先解大界更结界场,乃得受戒。不尔者不得。」
问:「受戒时,或有事难不得究竟。是大比丘不?」答:「但三羯磨讫便是。」
问:「受戒尽十三事,后诸戒师和尚不续教戒。得戒具不?」答:「若师不教诫,至十五日说戒专心听受,便得具足。」
问:「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得当衣不?」答:「尽不得。」
问:「受戒时,众僧难得限齐,几僧得受大戒?」答:「除三师,五僧以上得。」
问:「沙弥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后得受大戒不?」答:「不得。」
问:「沙弥辞师行,事难不得还。辄于彼处,请依止师受戒。得戒不?」答:「得戒。」
问:「若比丘诱他沙弥,将至异众与受大戒。犯何事?彼众知,应听不?」答:「若其师有非法事,沙弥及将去者无罪。若无非法将去者犯重,坛上师僧犯舍堕。昔有一长老比丘,唯有一沙弥瞻视。有一比丘辄诱将沙弥去,此老比丘无人看视,不久命终。因此制戒,不得诱他沙弥,诱他沙弥犯重。若有一比丘,见他沙弥瞻视老病人,教使舍去。沙弥若去,此比丘犯重。」
受施事品第八
问:「比丘受檀越请四事供养,所受物得分施人不?」答:「得。」
问:「以受四事长请,小小缘事出行,得食外食得服外药不?」答:「施主听,得。」
问:「他人欲施比丘物,先问比丘有无。比丘实自有,以贪心欺彼言无,他即施物。犯何事?」答:「贪取犯舍堕,妄语犯堕。」
问:「若众僧食偏与上座,上座得食不?」答:「上座贪心,犯舍堕。」
问:「比丘不病,称有患苦,求索好食。既得食之,犯何事?」答:「犯重。」
问:「不着三衣受食,犯何事?」答:「犯舍堕。」
问:「檀越适请二人三人,须众唱不?」答:「须唱。」
问:「大比丘羯磨分物时,尼来界内,应得分不?」答:「应得。」
问:「有人寄物施一处僧。物至,后更有比丘来,分时在坐。应得分不?」答:「打揵槌应得,不打不得。」
问:「比丘行道中,妇人施物,得受不?」答:「亲里、若相识,得取。」
问:「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受不?」答:「施僧得受,非众不得。」
问:「供僧斋米。僧去,斋主得供后人得食不?」答:「打揵槌得食。若不打,食一饱犯弃。」
问:「四月八日嚫物,七月十五日本僧已去,寺主取与后僧。后僧分取者,犯何事?」答:「打揵槌,现在僧共分无罪。若不打揵槌,分者犯盗。」
问:「白衣有贳嚫物,本道人去,与后人。后人得受不?」答:「应取。问主人:『本道人当来不?』答言:『永不来。』呪愿取。若言:『或来。』不得取,取犯舍堕。知取,犯弃,是僧物故犯。」
问:「比丘治生得物,施比丘衣食。得受不?」答:「取衣犯舍堕。穷厄无食处,彼使白衣作,可食。治生道人若白众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尔可食。若主不白众,食犯堕。二三人亦可白。若道人施他人,他人言:『是我物。』可食。」
问:「比丘得出物不?」答:「不得,犯舍堕。」
问:「长受百日请,中间得受他一食二食不?」答:「施主听,得。不听,不得。」
问:「比丘食,或唅一口饮吐,之取一抟饭弃之,犯事不?」答:「犯舍堕。」
问:「乞食长,得与人不?」答:「先无贪心取长,得施众生。若无众生,举着树头,有众生噉好。若无,明日还自受水取食。不得弃,以信施重故。所以还得自取者,以更无主故,如欝单越取食法。」
问:「主人殷勤,得长受请不?」答:「若其处得行道,无难、无短乏,得往。」
问:「主人请食,得遣人代不?」答:「主人意无在,得。若主人嫌,代去,犯舍堕。」
问:「鬼子母食,可食不?」答:「呪愿然后可食。」
问:「主人施比丘牛马奴,供食直,得取不?」答:「得取用,不得卖。弓刀一切凶器仗,皆不得受。」
问:「人自出物供斋。斋竟去,余物后僧来,得食不?」答:「打揵槌得,不打犯盗。」
问:「比丘共盘,食他分,犯何事?」答:「若问听,无罪。不听,取食犯堕。若不问亦犯堕。所以不犯者,以共仰手故受。」
问:「比丘乞,前人问:『好比丘非?』答:『是。』得物至,犯何事?」答:「实好言好,犯堕。不好言好,犯弃。」
问:「比丘一切长物施人,言:『我后须,还自取。』得尔不?」答:「得与可信者,然后更语一人:『我物施某比丘。』若取还语,不得辄取。」
疾病事品第九
问:「比丘病,得离钵食不?」答:「重病得。小病不得。」
问:「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事?」答:「大困无所识知,得。有觉知,不得。」
问:「看病人不语病者,私用钱与他病人作食汤药。犯何事?」答:「若用五钱,犯弃。若后语病者欢喜,不犯。若病人恚,不偿犯弃。」
问:「为病故,主人日供一百钱。五十便足,余者得与余病者作食不?」答:「病者自与便得。」
问:「病比丘无人看,比丘得与作食不?」答:「山野无人处,日中不得往还,得作七日。先净薪米,受取得作。」
问:「病人须酒一升二升下药,可与不?」答:「若师言必瘥,得和药服。不得空服。」
问:「比丘病,得服气不?」答:「不得。同外道故。」
问:「比丘肿病,得使人唾呪不?」答:「得。」
问:「比丘病困或阙,衣钵施众,或卖用作福德,犯何事?」答:「若更得弊故,即受得。无有,犯舍堕。」
死亡事品第十
问:「亡比丘物,都不打揵槌、不羯磨而分,犯何事?」答:「界里一人以上,尽得打揵槌羯磨。若不羯磨而打揵槌亦不羯磨,尽犯弃。所以尔者,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故,不得辄分。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打揵槌,以无界故。四人以下,不得羯磨分,若分犯弃。当赍诣僧中,若自取赍去至异众,初入界不犯,出则犯弃。如是复至余众,一出界一犯弃。弟子持师物去亦尔。」
问:「比丘亡,弟子不持师物与众,辄自分处供养僧。僧可食不?」答:「其弟子先知法者,有罪。僧不打槌不羯磨而食,犯舍堕。」
问:「若师亡,僧羯磨分物,弟子应得分不?」答:「应得。即是僧故。」
问:「师亡,更无余僧,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得羯磨分此物不?」答:「即是僧故得分,但打揵槌羯磨。不打不羯磨,不得。」
问:「病者无常。供病余物,后人得与余病者不?」答:「此是僧物,不得辄与。直五钱,犯弃。」
问:「师徒父母兄弟死,得哭不?」答:「不得。一举声犯舍堕,可小小泣涕而已。」
问:「或比丘,死时在、羯磨时不在,或死时不在、羯磨时在。各应得分不?」答:「及羯磨尽得。死时在、羯磨时不在,不得。」
问:「比丘死,后人与买棺木衣服葬埋与者,犯何事?」答曰:「白僧,与泥洹僧僧只支自覆。自余应入僧。师物一切不得埋,埋过五钱犯弃。若弟子私物,得。亡者知法,已得分处,分者无罪。」
问:「父母诸亲死,比丘与办衣棺木埋不?」答:「不得。若父母亡日,若病无人供养,乞食与半。若自能绳线,不得与食,犯舍堕。与衣,犯舍堕。况复棺木葬埋耶!」
问:「病者无常。衣钵先与看病者,竟不羯磨。看病者卖,为饭僧。得食不?」答:「众未得羯磨食,众犯舍堕。若看病者不知法,已作羯磨得食。若未作,众当语法。」
问:「比丘借人物。前人死,得还自取不?」答:「一切不得自取,取犯突吉罗。白众,众还得取。众不还,犯突吉罗。若众不与,强取,犯舍堕。」
问:「比丘得为亡师起塔不?」答:「自物得用,师物作不得。」
问:「比丘得向师冢礼不?」答:「得。难曰:『生是我师,已死尚非比丘,唯枯骨而已,何由向礼?』答:『若佛在世应供养恭敬,泥洹后亦是枯骨,何以供养耶?师生以法益人,后亦应恭敬礼拜,有何过也!』」
问:「分物时羯磨已讫,更有僧来,得分不?」答:「若羯磨讫,不与无咎。若及后羯磨,犹故得分。」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