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83 [cf. Nos. 1579(I, 15, J), 1581,(10), 1582(11), 1499-1561] 菩萨善戒经一卷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 宋罽宾沙门求那跋摩译 菩萨摩诃萨成就戒、成就善戒、成就利益众生戒,先当具足学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若言不具优婆塞戒得沙弥戒者,无有是处。不具沙弥戒得比丘戒者,亦无是处。不具如是三种戒者得菩萨戒,亦无是处。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菩萨具足三种戒已,欲受菩萨戒,应当至心以无贪着舍于一切内外之物;若不能舍,不具三戒,终不能得菩萨戒也。尔时受者自观己身如观智者,尔时于寂静处礼十方佛,东向像前右膝着地,合掌而言:「大德十方佛菩萨僧听!今我某甲求菩萨戒。我已具优婆塞戒乃至具智者事,是故我从十方佛菩萨僧求菩萨戒。今十方佛菩萨僧观我心,我若有不信心、毁菩提心,有恶心、虚诳心,莫施我戒;若其无者,当施我戒,怜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至心默然住专念已,而作是言:「今已施我菩萨戒。我已得菩萨戒。何以故?十方佛菩萨以他心智观我心,我有真实心,当知已施我戒,怜愍故。今我无师,十方佛菩萨为师。」第二第三亦尔。尔时十方佛菩萨即作相示,当知得戒。 十方佛菩萨告诸大众:「彼世界有某甲真实受菩萨戒,我今已施,怜愍故。今此人无师,我为作师,我今护念,是我法弟。」即起礼十方佛菩萨,是为自羯磨。若有智者,以憍慢故不从受者,不得菩萨戒。若是破戒者、若智者在远方、若国土乱、若自重病、若为利益多人、若更无受处,出家在家若能舍能施,深心立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若有同菩提心、同法同意、能说能教善知义者,欲受戒人应往其所,头面作礼,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而言:「大德谛听!我今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自在戒、无上戒、无胜戒。大德于我不重心者,为怜愍故,乞施我戒。」若彼大德默然听者,即应还起更整衣服,向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及住大地诸菩萨等头面作礼,任己智力赞叹诸佛及诸菩萨所有功德,专念三宝,在佛像前长跪合掌,作如是言:「大德!我今某甲乞受菩萨戒。大德!今当为怜愍故施菩萨戒。」若彼大德默然听者,受者尔时应当至心专念三宝,生欢喜心复作是念:「今我已得成就无量无边无上功德宝藏,当得菩萨所受持戒。」复应一心默然而住。尔时智者语受者言:「善男子谛听!法弟菩萨!汝今真实是菩萨不?真实发于菩提心不?」受者答言:「大德!实是。」智者复言:「汝今具足三种戒不?」答言:「具足。」又问:「能舍内外所有物不?」答言:「能舍。」又问:「惜身财不?」答言:「不惜。」又问:「汝能从我受一切菩萨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利益一切诸众生戒,是戒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戒,汝能持不?」答言:「能。」第二、第三亦如是。尔时智者应唱是言:「十方诸佛及诸菩萨大德僧听!今某甲求我,从十方佛菩萨僧乞受菩萨戒。已具三戒,发菩提心,真实菩萨,能舍一切内外所有,不惜身命。愿十方诸佛菩萨僧怜愍故,施某甲菩萨戒。怜愍故,施无量无边无上功德宝藏戒,为利益众生故、增长诸佛菩萨法故。」第二、第三亦如是。尔时诸方有凉风起,智者当知十方诸佛诸菩萨僧施是人戒已,语受者言:「某甲谛听!十方诸佛诸菩萨僧今施汝戒。如一切三世菩萨戒,汝当至心持。能持不?」答言:「能。」第二、第三亦如是。尔时智者敬礼十方诸佛诸菩萨僧及礼佛像,礼已复唱是言:「十方诸佛菩萨大德听!今某甲三说时,已从十方诸佛及菩萨得菩萨戒。说者我是,受者某甲,我为某甲证人。大师者谓十方无量诸佛菩萨僧是,小师者我身是也。师有二种:一、可见;二、不可见。不可见者,十方诸佛菩萨僧是;可见者,我身是。于可见、不可见师边,是人得戒竟。」第二、第三亦如是。如是羯磨竟。羯磨竟,二俱默然。尔时十方世界诸佛及诸菩萨知是相已,告诸大众:「彼世界中有如是人,从彼智者受菩萨戒。如是人者是我法弟,我今至心怜愍护念。」以十方佛诸菩萨僧怜愍护念故,授者、受者俱增善法。默然小住已,便起敬礼十方诸佛诸菩萨僧。是名菩萨受菩萨戒已。一切戒、无上戒、无边戒、功德聚戒、寂静戒、净心戒、破一切众生烦恼戒,如是戒者胜于十方一切声闻辟支佛戒。何以故?度脱一切诸众生故。菩萨受菩萨戒已,应当学读菩萨法藏、菩萨摩夷。 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观察,若不信者不应从受,悭者贪者、不知足者、破戒污戒不敬重戒、喜贪瞋者、无忍辱者、不能为他遮罪咎者、懈怠?墯贪受世乐乐说世事,乃至不能一念之顷念于三宝,疑网痴暗,不能读诵菩萨法藏、菩萨摩夷及生诽谤,如是之人不应从受。既受戒已,不应向彼不信者说,乃至不向谤大乘者说。何以故?若不信者,以是因缘堕地狱故,是故菩萨不应向说,若说得罪;菩萨定知向彼说能破彼人恶口恶业及不信心,说则无罪。 菩萨既受菩萨戒已,师应为说犯非犯法。若知至心能受,不为供养故受、不为效他故受、不为憍慢故受,尔时是师便应为说犯非犯法:「某甲谛听!菩萨戒者有八重法。四重如先。菩萨若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得菩萨戒、住菩萨地,是名菩萨第五重法。 「若有贫穷受苦恼者,及以病人来从乞索,菩萨贪惜不施乃至一钱之物,有求法者悋惜不施乃至一偈,是名菩萨第六重法。 「菩萨若瞋不应加恶,若以手打或杖或石恶声骂辱,或时无力不能打骂心怀瞋忿,若为他人之所打骂,前人求悔不受其忏,故怀瞋恨增长不息心不净者,是名菩萨第七重法。 「菩萨若有同师同学诽谤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若定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名菩萨第八重法。 「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六重,出家八重。是八重法菩萨若犯,一一重法若具足犯,现在不能庄严无量无上菩提,现在不能令心寂静,是则名为名字菩萨,非义菩萨。是名菩萨旃陀罗也,不名沙门,非婆罗门,不能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心有三种下中上,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乐作如是四事,心无惭愧不知忏悔,不见犯罪赞破戒者,是名上恶心犯。菩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菩萨戒也。如比丘犯四重失波罗提木叉戒,菩萨若犯比丘四重,亦失波罗提木叉戒、污菩萨戒。污者,现在不能庄严菩提,不得无量福德三昧,是名为污。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离是二缘,乃至他世地狱、畜生、饿鬼之中,终不失于菩萨戒也。菩萨戒者,不同波罗提木叉戒,菩萨若于后世更受菩萨戒时不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今当更说受菩萨戒是犯非犯轻重之相上中下异。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若于昼夜塔像经卷、读诵之人千万菩萨,不以华香供养礼拜、不能赞叹、心不欢喜乃至一念,是名犯重,不名八重。是名菩萨污心疑心,有创堕落起不净心。若有所作无恭敬心,不信故、懈怠故,是名犯重,不名八重。若无念心,是名犯轻。不犯者,若有净心常求菩提。净心者,如须陀洹所有四信。 「菩萨若不知足、不少欲,贪着利养,是名犯重,不名八重。不犯者,若能定知以不知足能调众生。 「菩萨若见上座宿德同学同师,生憍慢心及以恶心,不起承迎礼拜设座,不共语言先意问讯,若问所疑不为解说,是名犯重,不名八重。是名菩萨污心疑心,有创堕落不起不净。有所作不犯者,若病、若眠、若乱心时。若至心听法供养佛时,写经读诵解说论义,共先客语护说者心,知不与语能令调伏,防僧制故、护多人故。 「若比丘为求罪过听菩萨戒,不信受者、不信教者,及不成就优婆塞戒、不成就沙弥戒、不成就波罗提木叉戒者,不得听菩萨戒,听者得罪。若比丘犯波夜提罪,不惭愧、不生悔听菩萨戒者,得偷罗遮罪。若比丘犯偷罗遮罪,不惭愧、不生悔听菩萨戒者,得僧伽婆尸沙罪。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罪,不惭愧不生悔听菩萨戒者,得波罗夷罪。谓第八重若有说者,得僧伽婆尸沙。是故经中作如是言:『不信者不应听,不信者不应说。』 「有笃信檀越来请菩萨,若自舍、若塔寺、若村落、若国土,供给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菩萨憍慢瞋恨轻贱不往受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若菩萨无伴独行至白衣家,得错谬罪。若到白衣舍,不能说法开示教化,令其供养佛法僧宝,是名犯重,不名八重。不犯者,若病、若暗钝、若狂、若远请、若道路恐难、知不受请令彼调伏、若先受请、若勤修善法时、若未闻义为欲闻故、若知请主心不真实、若受彼请恐多人瞋、若僧制。 「若有檀越以金银真珠、车?马瑙、琉璃颇梨、奴婢车乘、象马等物、杂色敷具奉施菩萨,菩萨应受,若不受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不犯者,若狂、若知受已必生贪着、若知受已施主生悔、若知施主施已发狂、若知受已施主贫穷、若知是物是三宝许、若知是物是劫夺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恼,所谓王难贼盗死亡闭系,恶声流布摈令出境;若知受已不能舍用修种福德于良福田。 「若有众生为解义故,欲得闻法,住菩萨所谘启未闻,菩萨轻心慢心不为说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不犯者,若知前人是恶邪见求觅过罪、若病、若病始差、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若佛未制、若知前人于三宝所不生敬重、若举动麁疎、若知钝根闻深义已生于邪见、若忍邪见、若知闻已转向恶人宣说其事破坏正法。 「若有恶人能作杀害及旃陀罗,菩萨若不亲近往返为说正法者得罪。何以故?菩萨若见持戒精进身口意净不生慈悲,若见恶人能生慈悲,是故菩萨若不为说则得犯罪。不犯者,若狂、若王制、若僧制、若虑多人嫌、若知不说令彼调伏。 「若有檀越非亲里,若长者、若婆罗门,以种种衣奉施菩萨,菩萨应受。若菩萨自求多得,亦应受之。如衣,钵亦如是。如衣钵,线亦如是。菩萨若到檀越边求索缕线,使非亲里织师织,教令致织务令广厚。我不自着,汝与檀越俱亦有福。若檀越言:『我为师故,唯愿自着。』菩萨得已,若自为身往织师所,教令致织务使广厚,若得衣已自着者犯重,不名八重。若不教者,不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应受应畜憍奢耶敷具,至百千万数金银亦尔。声闻之人但为自利,是故如来不听受畜。菩萨不尔,为利众生是故听畜,不得不受。若为知足名誉故不受者,得失意罪,堕落不起,有所作有疑不净。若菩萨以懈怠因缘,不能利益诸众生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若菩萨为人所赞言是十住,若阿罗汉至须陀洹少欲知足,默然受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若菩萨入僧中时,见有诸人非法戏笑,不呵责者得罪。不犯者,若听法时为调伏故、为随心说法故、为能利益故。 「若言:『菩萨不乐涅盘亦非不乐,不畏烦恼亦非不畏。何以故?流转生死故。』若菩萨作是言得罪。何以故?菩萨乐于涅盘,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声闻缘觉所乐涅盘,于菩萨乐百分、千分、百千万分乃至无有一分。菩萨呵责畏于烦恼,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声闻缘觉呵责畏于烦恼,于菩萨呵责畏于烦恼,百分、千分、百千万分乃至无有一分。何以故?声闻缘觉但为自利不能利他。菩萨不尔,自利利他。菩萨虽行有漏,故胜罗汉,终日处漏,烦恼不污,是故得罪。 「若菩萨不畏恶声、不护恶声,得失意罪。若他无恶横称他恶者,得犯恶罪,是罪因烦恼犯。若为调伏加之恶语者,得失意罪,非是恶罪。不犯者,若呵外道诈来现受菩萨戒者、若心本无恶口出恶言、若颠狂者、若知呵责有大利益、若知瞋彼彼得利益、若为护戒不生瞋者得罪、若知瞋彼得现少利无他世大利。若菩萨打者报打、骂者报骂、恼者报恼,得失意罪,是罪因烦恼犯。 「若有菩萨共相讥呵,若实不实,菩萨即应谦下归谢,若不能者得罪;不受归谢,是亦得罪。以放逸故,不归谢者得罪。以放逸故,不受归谢者得罪。不犯者,若知彼人由来弊恶常来求人短、若知不受令彼破恶。 「若菩萨于他瞋恨常生念言:『我若见时当打当骂。』不休不息、不能自调者,犯罪。 「若菩萨与比丘尼共同一道行,不犯。若有贪心,得罪。不犯者,为调伏故。 「若菩萨从非亲里尼受食,不犯。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于诸众生无非亲里。若菩萨为贪作使,多畜弟子,犯罪。不犯者,若为调伏、若为护法、若为利益、若无贪心。 「若菩萨懈怠?墯,不勤精进乐眠卧者,得罪。不犯者,若病、若病差气力未足时、若远行时、若读诵疲乏时、若思惟对治时。 「若菩萨共谈世事无益之言,得罪。不犯者,若他问说、若随他心为调伏故说时至心莫作增减。 「若菩萨憍慢心故,不谘问师、不受师教,得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痴、若大聪明多闻有智为调众生、若入定时。 「若菩萨欲心起时,不观对治疾调灭者,犯罪。不犯者,虽观对治,烦恼力盛不能令灭;若故自试发欲心时。 「若菩萨言:『不应受声闻戒、不应读声闻经。何以故?声闻经律不能利益诸众生故。』若作是言犯重,不名八重。不犯者,为贪着小乘经律者。 「若菩萨不读不诵菩萨法藏,一向读诵声闻经律,得罪。不犯者,若不闻知有菩萨藏。若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 「若菩萨闻菩萨藏、声闻藏有不可思议事,不信不受,言非佛说,若自谤、若是他谤,得罪。若菩萨作是言:『我智力羸弱、肉眼不净,不见如来甚深境界,如来境界佛眼所见唯佛能知,一切法界非我所及。』若能如是思惟观者,是名实行。菩萨忍与不忍,二俱不犯。 「若菩萨生瞋慢心,自言持戒多闻智慧悉胜汝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不犯者,若为破邪见、为破轻蔑于佛法者、若为伏彼自大心故、为未信者生信心故、已生信者得增长故。若菩萨闻说法处,乃至一由旬不往听者,得罪。若轻说者,不往得罪,是罪因烦恼犯。若懈怠不往者,得失意罪。不犯者,若不觉不知不闻、若病、若病初差气力未足;若知说者颠倒不正法,虑说者生羞愧心;若说一法更无异义、若修善法、若化众生、若不解彼说、若不能忆念。 「若菩萨轻说法者,不生恭敬、不赞其德,嗤笑所说辞义不正者,得罪。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众生所作事务不与同者,得罪。所谓去来入出、拥护财物、和合鬪诤、作诸善事、戒施多闻不共同者,得罪。不犯者,若病、若不知作、若自营大事、若先许助他、若自修善法、若虑多人瞋、若喜若痴若狂、若知不同能调伏彼、若僧制。 「菩萨若轻说法之人,骂辱打掷嗤笑所说但依文辞不依义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不能随从众生心者,得罪,所谓行住坐卧修诸善事。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见病苦人不能瞻养作给使者,得罪。不犯者,若自病。若无事力,应广劝化有事力者。若彼病者多有宗亲、若自急修无上善法、若先瞻他病、若根暗钝。如病,贫穷困苦亦复如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见恶众生修行恶法,不能教呵劝勉之者,得失意罪。不犯者,若知是人有善知识能教呵责、若知为说不随其语、若到解语、若有害心。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所畜之物与白衣同者,得失意罪。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不应以金银盂器受取饮食,所畜铜器不得同彼白衣,木器角器悉不听用,用者得罪。不犯者,若失本器、若行路请时、若重病。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受恩不念,得罪,是罪因烦恼犯。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受他恩惠不能报者,得罪。报者应当持戒、精进坐禅、读诵经典,随施主心所喜之事而以报之。不犯者,施主不受。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见有苦人,若死、失物、王贼水火、亲属离别,应往其所说法慰喻,随其所须任力给施。若不能者,犯罪。不犯者,若不得自在、若自重病、若不受语、若有疑难、若王瞋彼人、若僧制。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若畜弟子,不能从诸笃信檀越求索所须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给,又不随时说法教化者,得罪。不犯者,若知弟子有大势力聪明福德多诸檀越、若是外道诈来盗法、若知不能增长佛法。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应常赞叹他人善事,若隐他德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不犯者,若前人遮、若乱钝不知、若重病、若虑他嫌、若难了知如庵罗果等。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所坐床榻过八指者,得罪。不犯者,若说法时、若受笃信檀越请时、若至外道祠中坐时。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若弟子中应瞋不瞋、应呵不呵、应罚不罚、应摈不摈,得罪,是罪因烦恼犯。不应瞋而瞋、不应呵而呵、不应罚而罚、不应摈而摈,得罪。不犯者,若知弟子能烧塔寺作大恶事、或杀师和尚、若同师同和尚、若父母、若待时、若定了知以是因缘破坏众僧、若知后时自生惭愧。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获大神足,见可怖者而不怖之、可生信者不令生信,得罪。不犯者,若知一切信邪倒见不信佛法。 「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常至心念不作犯想,如其犯已寻应向人发露忏悔,所谓大小乘人能善解义善宣说者。是名菩萨一切戒。从菩萨初地解六波罗蜜至一切戒,一切悉是菩萨禁戒,是名一切戒。如来先于声闻经中所未说者,今于菩萨藏摩夷中说。何故名为一切戒?总说出家、在家戒故,是一切戒。 「难戒者有三种:一者菩萨有大自在财富无量,悉能舍离,受菩萨戒,是名难戒。二者菩萨急难之时,犹不令戒有微瑕析,况复毁破,是名为难戒。三者菩萨虽随众生行住坐卧,常坚持戒不令毁犯,是名难戒。 「一切自戒者有四种:一者受;二者性;三者修;四者方便。受者谓三羯磨。性者谓与性共俱,菩萨摩诃萨性柔软故。身口意业常善修者,于无量佛诸菩萨所修方便者,如诸菩萨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教令修集身口意善,是名一切自戒。 「善人戒者有五种:一者自持禁戒;二者教他令持;三者赞戒;四者见乐持者欢喜赞叹;五者有犯随悔心无休息,是名善人戒。 「一切行戒者有十三种:一者发愿回向涅盘;二者广大;三者清净;四者欢喜;五者不破;六者不牵;七者坚固;八者璎珞;九者真实;十者义;十一者信;十二者宝;十三者常。如声闻地声闻禁戒,一切善法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是名一切行戒。 「除戒者有八种,菩萨常应作如是念。如我不喜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不应杀害物命。如我不喜劫盗、贪淫、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杖石打骂等,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是故不应劫盗、贪淫、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杖石打骂,是名除戒。菩萨乃至丧失身命,终不毁坏如是八戒。 「自利利他戒者,菩萨于戒,遮处则遮、开处则开,若遮处不遮、开处不开者,得罪。菩萨知一切众生可摄则摄、可舍则舍,身口净戒常共檀波罗蜜行,乃至共般若波罗蜜行,如是净戒自利利他,是名自利利他戒。 「寂静戒者,从初受戒至心坚持,为四沙门果、为菩萨果,不为身命,是名寂静戒。菩萨坐时,见王长者,起者得罪。若先加趺,见王长者,跪者得罪。若先衣不整,见王长者,?容整服者,得罪。若王长者说恶语时,随意称赞者,得罪。不疑之处强生疑者,得罪。应疑之处不生疑者,得罪。菩萨戒者,初夜后夜不得眠卧,善愿善行善法具足,堪任中用正命成就,远离断常具行中道,离五欲乐无上无胜,远离邪见不破不坏,是名寂静戒。菩萨戒聚成就,具足无量妙果,以是戒聚因缘故,具足尸波罗蜜。受者虽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具足五事功德:一者常为诸佛菩萨所念;二者受常净乐;三者临死无悔;四者舍身得生诸佛世界;五者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持菩萨戒者不自为身,唯为利他及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戒悉是过去、未来、现在恒河沙等诸佛菩萨之所成就,乃至十方诸佛菩萨亦复如是。」 菩萨善戒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