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93 [cf. No. 14]
人本欲生经序
人本欲生经者,照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本,痴也、欲爱也。生,生死也。略举十二之三以为因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稠缪八缚者也。十二因缘于九止,则第一人亦天也。四谛所鉴,鉴乎九止。八解所正,正于八邪。邪正则无往而不恬、止鉴则无往而不愉,无往而不愉故能洞照傍通、无往而不恬故能神变应会,神变应会则不疾而速、洞照傍通则不言而化,不言而化故无弃人、不疾而速故无遗物。物之不遗、人之不弃,斯禅智之由也。故经曰「道从禅智得近泥洹」,岂虚也哉!诚近归之也。斯经似安世高译,为晋言也。言古文悉、义妙理婉,覩其幽堂之美、阙庭之富者或寡矣。安每揽其文,欲罢不能,所乐而玩者三观之妙也、所思而在者想灭之辞也。敢以余暇为之撮注,其义同而文别者无所加训焉。
佛说人本欲生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类国行拘类国法治处。
阿难记所闻圣教土也。法治处,王城也。
是时贤者阿难独闲处,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为分明易现。
现当为见也。是意微妙本,句倒。
便贤者阿难,夜已竟,起到佛。已到,为佛足下礼已,讫一处止。已止一处,贤者阿难白佛:如是我为独闲处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
本,痴也。解痴者,四谛之所照也。
生死亦微妙。
生死,极末也。微明之谛达于末也。
中微妙。
中者,本末之间。九,用谛烛之,之亦甚微妙也。
但为分明易现。
现,当作见也。言四谛观十一因缘了了分明,不难知也。
佛告阿难:勿说是分明易知易见深微妙。阿难!从有本,生死是。阿难!从本因缘生死如有,不知不见、不解不受,令是世间如织机蹑撰往来。
言从痴者有是生死,至深至妙,何得言易见乎?自有痴来经劫累身,悠悠者比丘有不了谛,反视如有者者万无一人,曷云分明耶?
从是世后世,从后世是世,更苦世间居,令不得离世间。
此说生死苦为苦谛也。今死则后身生,生死犹昼夜,而愚者以生而感死,频以成苦。
如是因缘,阿难!可知为深微妙,从有本生死明亦微妙。
由生有死故,故曰因缘。达今世后世累继生死,故曰更苦。明照三世,故曰微妙也。结苦谛也。
若有问:有老死因缘?问是,便报:有因缘。何因缘?阿难!老死便报生故。
死因于生,习生有十,上知苦。此推习也。
若有问:有生因缘?问是。
有生因缘,犹生有所因不也。
便报:有因缘。何因缘生?有故为生。
生因乎三有也。
若有问:有因缘有?便报有因缘有。何因缘有?报:受因缘有。
因四受有三有。
若有问:有因缘受?报:有因缘受。何因缘受?报:为爱求因缘受。
言从前身习八爱故,中阴有四受,四受既受则有今身。二世现故,略而止与也。常习谛皆竟十二因缘具三世,痴人不知今世后世,故令运心弥纶三世;令知轮回、寤四谛也,故曰痴人以挍计。挍计本末,本末为药,为药谓斯四谛也。
如是阿难!从爱求因缘受,从受因缘有,从有因缘生,从生因缘老死忧悲苦不可意恼生,如是为具足最苦阴。
如是五事展转相因,则名习也。知五事苦,为苦谛也。爱别离苦,在有胎苦,生老悲恼真为苦薮也。
从是有习。
句倒也,言从习有是苦也。
生因缘,阿难!为老死,是故说是为从是致有是。
是故从圣说,从痴致行德,生有是老死。
当从是,阿难!分明为生因缘老死。
分明者,谛了了知习也。诸言因缘皆习也,将欲反尽故,更推习并之也。
若阿难!无有生为无有鱼,鱼种无有飞鸟,飞鸟种为无有蚊虻,蚊虻种为无有龙,龙种为无有神,神种为无有鬼,鬼种为无有人,人种各各种。
假知尽谛无有生者,何从得五道也。
若如有如有,生无有亦无,应有令有生。
解尽谛真如心,则生无有也,亦无有能令生有。
一切,阿难!无有生为有老死不?阿难白佛言:不。
无生则无死。诚哉此言也。
佛便告阿难:从是因缘,当知为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老死为生。故生因缘,阿难!为老死。
从是因缘,从是因缘发也生也。解无,无生则不老死苦。不了无者,从四习生便有苦也。此四习与止,至爱还下异也。自是下结句,皆反覆而成也。
生因缘,阿难!为老死。
重结也。
若有问:有因缘生?可报:有因缘生。何因缘生?为有因缘故,从是,阿难!因缘,当知令从是有,有因缘生。
堕胎三有更有生,十二因连之一世也。
若阿难!有因缘无有,宁有鱼鱼种、飞鸟飞鸟种、蚊虻蚊虻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人人种各各种。
解尽无有则无五道也。
如应应有无有,亦无有者为有,无有一切。阿难!无有为有生不?阿难言:不。
得真如谛,则便应有无有亦复有也。既以无有者为辟,有覩无有,如令群有一切无有,为有生不?反以质阿难。阿难云。无也。
是故阿难!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生为有。有故,从有因缘,阿难!为生。
以作是四习,故生以有为本也。
若有问:有因缘有?便言:有何因缘,阿难!有?可报:为受因缘,有因缘有。如是分明为受因缘有。
因四受则有三有也。
设阿难!受因缘无有,亦无有受有。一切,阿难!无有受为有现不?阿难报:不。
无有受缘,亦无有受现,当为见也。一切无受为有,可见不也。
如是阿难!为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有受,受因缘,阿难!为有,有因缘,阿难!受。
若不达无,便从四习也。令有受倒,宜言令受有也。
有因缘,阿难!受。如是问,对为有。何因缘有受?可报:爱因缘。从是因缘,阿难!当知为爱因缘受。
有因缘阿难受,句倒也,言有受因缘也。八爱心是则受胎也。
若阿难!无有爱亦无有受,亦无有当受。一切,阿难!无有爱,为有受不?亦有受名不?阿难言:不。
解无,无爱则无受及当受也。又反反以质,文之常也。
如是阿难!为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爱因缘受。爱因缘,阿难!为受。如是,阿难!为爱因缘求,求因缘利,利因缘计,计因缘乐欲,乐欲因缘发求以往,爱因缘便不欲舍;悭以不舍,悭因缘便有家,以有家因缘便守。
不解则从是致是也。重结也。
从守行本,阿难!便有刀杖,从有刀杖便有鬪诤言语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
多非弊法,从守始起也,八爱之一也。
若阿难!本无有,亦无所守,亦无有守。一切,阿难!无有守,为有刀杖、鬪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不?阿难言:不。
若解灭,不守于色,宁致若干弊恶不?质以明理也。云无所护,故无所守也。下亦无二字,重合句耳。
如是阿难!是从、是发、是为本、是为习、是为因缘,刀杖、鬪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
并守不守二理已现,欲更举四习合为守也。
从守故,阿难!便有刀杖、鬪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如是但为多苦,为从五阴习致。
不守者,不了色而守之也。刀杖非一恶,即知大苦,苦谛也。思惟十二因缘,经十二事,一一皆有四谛也。诸习谛推本非一端也,不根十二而止。十六无无漏习尽二慧五耶?推本叱则八爱尽有四习,以此推之则可知也。又爱为秽海,众恶归焉,何但八耶?言八,举其麁耳。欲界蠢蠢,何互无淫,至乎不还,乃举别耳。
家因缘令有守,是故为说是。当从是知,阿难!为家因缘守。
由有妻室则有重门击柝之守也。向使捿迟高岸,击柝何施也。故说者,云是上言尔也。
若家因缘无有,已无有受,当何因缘有家?一切家因缘无有,宁有家不?宁有刀杖、鬪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不?阿难言:不。
不受此色人,无缘有家。无缘有家,宁有守而惜刀大苦集不?
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有守。为守故,从家,阿难!令有守。
上从是有者,从家起有守也。以家本习结,因家守成。守因于家,亦颠倒相明也。
难舍悭因缘令有家,从是因缘有是。当从是因缘知,阿难?为难舍悭因缘令有家。
脑因色欲,思存不舍,由之为家也,故曰是缘有是也。
若难舍悭,阿难!无有,亦无有受。已无有受,宁当有悭难舍不?一切,阿难!悭难舍已无有,宁当有家不?阿难白佛言:无有。
无有受不舍受也。已无有受,宁当有悭难舍?悭难舍已无有,宁有家不?
如是阿难!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受家悭难舍故,阿难!令有家。
是,是悭惜心也。
从往受,阿难!因缘,令有悭难舍,是故有是言,亦从是因缘有是。如是当从是因缘,阿难!可解。为从发受,从是受悭难舍。
即彼好仇因之甚惜,故曰往受令有难舍也。是故上说,说从往有是悭也。
若阿难!发受无有,宁有受?亦何因缘往受?一切,阿难!无有发受,宁当有悭难舍不?阿难白佛言:不。
解无发往,则不有受与至彼也。普不往受,岂悭惜也。本未上。
如是阿难!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悭难舍。为发往受故,亦为发有因缘故,阿难!令有悭难舍。
从发习发遂至不舍也。
欲贪因缘,阿难!令有发,是故说是。当从是因缘,阿难!知,为从欲贪因缘令发。
淫贪内足则发而适彼也。
若欲贪,阿难!无有,已无有因缘,亦何因缘当有欲贪?一切,阿难!欲贪无有,宁当有发往不?阿难言:不。
若行人解淫无有因缘,亦何计当有淫贪耶?普无贪心,何有往受也。凡上云无有,皆明因无有也。一切已下,皆以因及缘无有。
如是阿难!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发为有欲贪,故为从欲贪,阿难!令发。
令发为有欲贪,句倒也。
已发,从发往令有欲贪,是故为说,当从是因缘知,为从发往令有欲贪。
此发往计挍,欲相造也。《阴持入》曰「愿得往相也」,即第三计也。故说者是,故上说因计生贪也。
若无有发往,阿难!亦无有令发往。一切,阿难!虽发往,若有贪欲不?阿难言:不。
假解无,无住之因,亦住贪有生不也。
如是阿难!为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贪欲为有发往因缘令有欲贪。
解无如上,若不解则如上为习也于,皆结句反复,少发往二字也。
从是利故,阿难!令发往,为从是说是。当从是因缘知,为从利因缘令发往。
好利甚则思存往也。是上说是,当了利为往缘也。
若阿难!以无有利,亦无有求,亦何因缘有求?一切,阿难!已无有利,宁当有发往不?阿难言:不。
既解知利,则无有利之求,何当有利求因缘耶?普无有利,岂有发往乎?
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发往利故,利故亦发求,从求因缘故令有利,故说是。从是因缘,当知令从求因缘有利。
此八爱或言故说、或云是说,义不异也。以具文于上,此二解之,故云是故首言尔也。
若求因缘,阿难!无有,亦何因缘有求?亦从何因缘求?一切,阿难!以无有求,若有见利不?阿难言:不。
若求本无所因,亦何得求也。普无求者,利可见不?
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有利为有求故,求故,阿难!令有利。
或曰发曰生、或曰起、或曰有,义同文别耳。
从发故令有求,是故说。当从是知,令从爱求。
爱心内无,求之由生。
若阿难!无有爱,亦无有求,亦无有因缘,求亦无有爱。一切,阿难!爱无有,宁当有求不?阿难言:不。
诸因缘唯此一说反上,爱受中即若无有爱,下曰二无有爱耳,余皆在一切上说。因一切下说以因及缘。
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有爱故令有求,求故令有爱。
爱之滋长成乎八也。
彼阿难!欲爱亦有爱,是二皆痛相会。
此推爱本文终也。欲爱,色爱也。亦有爱,非一也。经曰「心可则为欲」也。是两爱,痛为本、为习、为因缘。从痛发。解如有,则无也。相会,犹相因也。
有痛因缘,阿难!若有问是,便言:有。何因缘有?便言:更因缘有。从是因缘,阿难!亦当知令更因缘痛。
设问教答也。有六更,故三痛由生也。
若阿难!眼不更,亦无有应当更,眼亦不得更。一切,阿难!眼已不更,宁有眼更不?亦有眼当因缘生不?为乐为苦为亦不乐亦不苦?阿难应:不。
若眼知如有不更,眼亦无有。应作眼更者,一复不得此更也。普眼已不更,岂有眼更因缘生三痛不也。
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眼更痛。眼更因缘,阿难!令眼知痛。耳亦如是、鼻亦如是、舌亦如是、身亦如是,心不更,阿难!亦无有当更,亦无更因缘令心更。一切,阿难!心无有更,宁当有心更入因缘令有痛不?令有乐不?令有苦不?令有不苦不乐不?阿难应:不。如是阿难!是为有、是为本、是为习、是为因缘痛令有更,心更因缘,阿难!令有痛。
更即有三痛,呼阿难重结,于此颠倒相明结言也。
若有问:有因缘更不?对:为有。何等更有因缘?对:为名字因缘。当从是,阿难!可知令从名字因缘更。
更本应是六入,而今是名字六入同出六更,六更同出六情,六情之本则名字,是故想曰名色也。亦应出经时失次也。
若从所处有,亦从所处应受,令名身聚有。
句倒,云在所处四身,为在所处三有也。将欲说无色,故云受之与有也。有受有有,乃有名色也。
若阿难!从所处有,亦从所处应受无有,为有更有名字不?阿难言:不。
如有知无受之与有,岂有更而因名字耶?
若阿难!从所处有,亦从所应受无有,令名身有无有,宁当有对更不?阿难言:不。
反覆明之。上句云岂有更因名字不?此句言宁有名字与更对为因也。
一切,阿难!名字亦色身无有,为有更不?为从有更不?阿难言:不。
此上三反问。于此一问,云普无名色,何从有更乎?天竺言质,无慊其悉也。
如是阿难!为从是是发、为从是是本、为从是是习、为从是是因缘、从是是更,令从是名字名字因缘,阿难!令有更。
凡上云是因缘是有,次云无,是则无取。后云从发习因缘,即成上句从是有是,故皆如是也。
阿难!有名字因缘,设有问,便对为有。何因缘名字?谓识因缘为有。当从是因缘,阿难!解知为识因缘名字。
中阴淫识,遂处胎,有五阴。
若识,阿难!不下母腹中,当为是名色随精得驻不?阿难言:不。
设无中阴淫识,当有猗。精住成名色不?名色已后至有中世也。识已前,前世也。三世成十二也。
若识,阿难!母腹已下,不得驻去,为有名字得致不?阿难言:不。识,阿难!为本,若男儿、若女儿已坏已亡令无,有为得名字令增长、令所应足不?阿难言:不。
纵使中阴乘精入胎,或一二七日而亡,岂有此身耶?或成根男女及命,便堕伤胎,宁得五阴身不乎?自下母胎,则淫识也。一二七日男根女根,已是名字之成。
如是阿难!从是起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名字,从识识因缘,阿难!为有名字。
每至结句辄重者,云名色从识注,识为名色因缘,反覆言也。
有因缘,阿难!识,若问是,便对有。从何因缘有识?名字因缘有识。当从是因缘,阿难!分别解为名字因缘识。
惟识之本,本当是行;而今言名字,五大名识也,即六大痴也。有六大痴心作淫行,淫行中有识,共出六大,故名字也。
若阿难!识不得名字驻已,识不得驻,得增上为有生老死苦、习能致有不?阿难言:不。
省文有似上。乘望识入胎受有名字,身或七日或三根成而胎伤,宁滋长成十二缘不也?若当尔者与上不毕也。又此说无名字是无常之说,非尽谛言也。而今少行又文乱,似出经时未皮缺也。就而通之者云:大不信无痴,岂得望行与望识不也。夫万冥存乎痴、万照存乎慧,故此经以痴为本,以谛对也。
如是阿难!从是致。
致,生也。从六大生望识也。
从是本。
望识以六大为。
从是习。
习痴以成识也。
从是因缘。
因痴有识缘也。上二十事实有,十八皆然也。
识令有名字,名字因缘有识。
十二事穷此。
是如是为识因缘名字,名字因缘识,止是说名止是处。对止是诤本现,当从有慧莫受。
称名字反覆而结之。云止是者,十二事终,是说名字处也。对止是者,上诸云便对也。诤本见者,三耶见也,堕耶见则失正观。正观四慧也,现当见也,故曰诤本见当从慧莫受也。
几因缘,阿难!为计痛是为身?阿难言:是法本从佛,是法正本佛,自归本佛,愿令佛说,令从佛说是说,受解利。佛言:听。阿难!善哉善哉!谛受念,佛便说。贤者阿难应:唯然。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有见是痛为身。
失忧三更而愚堕为身。
或有见是痛计非身,但为身更痛法,见是为身。
但为已上称痛而云无也。此云身更痛法,与漏分布三痛身更知同也。上三痛亦皆云更知也,以身更为异耳。
或一身为是痛,见不为身亦不为痛法,见痛法计是不为身,但为见是身为身。
但为已上,亦称上二事云无也。见后解中云不觉,乃后问解三事亦云见也。觉、见,义同耳,但有有为异也。不不解也。觉悟之称也。漏分布曰三痛,心更知,似其事也。若不尔者,宜言三痛觉由身也,上言三痛更由身也,犹六觉六更也。此下散说为三痛病,其文亡而错。得下慧心解三事之重释,以次此,非其事也。
彼,阿难!或为在是痛计为身。
由痛而修身也。此即下道慧解痛文也,而迸续此为痛病也。
当为对说是。
此文意称上计痛为身者,辟而执之也。下色重解,不称为宾主也。
是痛,贤者!为三辈,有乐痛、有苦痛、有不乐不苦痛。是贤者!三痛见,何痛应作身?乐痛时,阿难!是时二痛已为灭。为苦、亦不乐亦不苦?是时但为乐。更乐痛,阿难!非常,苦要灭。乐,阿难!痛已灭离身,不在身计。
将明无身,故云痛有三而身一,何适为身耶?欲言乐痛是身,当其亲乐则无苦与不乐不苦。三痛而今一,乐非身明矣。又令?譃观其常,身死败灭,以谛照之复非身,明白矣。
是如是是时,阿难!苦痛便时,是时为两痛已灭,为乐亦苦,是时但为更苦痛。苦,阿难!痛非常,苦尽法。苦,阿难!痛已尽,身不复更知是时。阿难!
与乐痛同义,不别解也。此中乐亦苦,苦上少三字,宜言乐亦不乐不苦也。便字从宜为更也。
亦不苦亦不乐,不更是痛,是时两痛灭,痛亦苦。但为是时不苦不乐,更是痛。不苦不乐,阿难!痛法非常,苦尽。不苦不乐,阿难!痛已尽,应无有身,自有是计。或,阿难!为行道。
亦同上二义也。长下不字也。中云痛亦苦,宜云乐亦苦也。不大乐不大苦,中中人也。
为是非常法,痛为计见身。或有,阿难!为行道。
常观三痛计身之见也。
放散乐苦痛,为自见计身。如是阿难。因缘不应可为痛作身见身。
得明慧观则三痛放散,因缘长息,永无痛之作身想。
彼,阿难!或不痛计见是身,但为身法更痛。
但为上称痛而云无也。但云身更痛者,身历三痛而作身也。漏分布曰三痛,身更知,即此事也。
便可报:若贤者无有痛更,亦不见所更,宁当应有是不?
上更痛计为身,佛教答曰:尚不痛计身,宁犹有身更可修身耶?上痛更称反身更法。身更法,言所更,约耳。言二不见,似尽灭也。设问对,计非身,宁应是法更?
是时,阿难!比丘不痛为见计非是身,宁应是法更痛亦见是身不?阿难言:不。
既教答无痛,更无缘修身,又反以质阿难也。不痛为见计非是者,言第二身更痛,无第一痛计身也。二与三都无,非常、尽、灭。直言宁应者,此二事皆仍上三痛,故云宁。宁者,既两痛灭,安得独称身耶?雅理并罗,义不只立也。
如是阿难!是因缘亦不应,亦不可令或一,无有痛计是身,但为身更痛。
但为已上亦称也。反称,结句也。
彼,阿难!所不计痛为身,亦不见是痛非身。
将说第三,云无第一也。
亦不身更痛,亦痛法不见不计是身。
云无第二也。
但为计我,为不觉是身是身。
觉,见也。觉三痛计为身也,云不觉觉也。
便可报:一切贤者自计身。
计独觉也,觉是身也。
不更痛。
句倒也,即无第二也。
宁应有身不?
此言自觉身为身,不更痛法。又不痛计身,三名并宁,应独觉身是身耶?独上三痛,何痛应作身也?当一两灭,何得并称也?
是时比丘不痛为身,身亦不更痛,痛法亦不为身有身。
二无,第一第二也。
但为不觉身耳。如是观身,宁应身不?阿难言:不。
云三事并列,何得独有身也。上设问对,此问阿难。
如是因缘,阿难!不应令无有痛为身,亦不身为更,亦不应法为身,亦不应不觉身为身。如是阿难!一切痛为作身已,痛见见是身。
事无适作身也。
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不为痛作身,为见不见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比丘,不为痛作身,亦不见痛为身。
行者得四非常,解尽谛慧者,不计三痛而有身也。既不计三痛,则不快痛之见着身想也。
亦不为身更,亦不痛法计为身。
分痛法耳。宜合痛法。亦上三痛,但身更知、心更知,望得知为异也。
亦不见身见为身。
见,觉也。上身更、此身觉为异耳。
亦不从或有是身,亦不从是见见是身已,如是见不复致世间,令不复受世间。
有是身者故,上计痛有是身也。撮三事之二云既无半,则不致受世间也。致,至也。
已不复受致世间,便不复忧;已不复忧,便无为度世,便自知为己尽生义,病死忧已毕。
三痛身尽则不致不受十一苦也。
行已足,所应作已作,不复还在世间。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计痛为身,自方便作,亦不见见为身。
齐,至也。至此身最后竟身也。身则毕于此,不受更身,故曰不还世间也。
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为色作身?阿难报: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或为行道,为少色行为身。
少贪身不乃殷勤。
阿难!或为行道,为不少色行为身。
将及二,胜一无也。
亦色无有量行为身,但为少不色行为身。
但为二字宜上在色无量上也。不为少不色,重腾焉也。无量者,殷勤贪内外色也。
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
腾无第一第二及三也。
亦不色少行为身。
不色小及第一也。内不少贪、外微着也。
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亦不无有少色行为身。
腾无上三。
但为不色无有量行为身。
反第二也。内不色无有量,外殷勤也。
彼,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
现在犹是计贪。少计贪少色以起者,身时虽身死亡,续贪身思存想像,未知系痴,行道不应与此为匹。而愚与俱,以致此身,此而还也。对,匹也、俱也。齐,至也。死而不解无常也。
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便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令结使。
自计方便,方便贪色,命终不绝也。不自坊闲,至此而止,故为身结身使也。上自计方便如当过,下宁也可无一条耳,此说病耳,而云行道道当知也。
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行身,但为色无有量,计作为是身现是。阿难!或为行道,色无有量为计作身,身已坏死,令复现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为计身色无有量。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色无有量为身令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亦无有量色计,但为念少色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为计身,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令身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堕行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计堕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不色为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自计为致身。身几因缘,阿难!为行道,色不行作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为行道,或不为色作身。
计四大有身相也都曰也。
亦不为色计为身。
少色也,脱少字。云解道行者不起小色而滞身也。
亦不为色无有量。
量多着四大,息此多色也。
亦不为色少。
为下少无字也。无色小,反第一也,亦息此结也。十报内无有小色,外见小端正也。
亦不为色无有量计为身。
为下亦少不字也。此反第二也,行谛亦癈之也。十报内不念不趣端正,外见色不趣端正色也。
彼,阿难!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身,亦不为计是身。
如道行道,行谛也。得此慧者,忘少着四大色也。
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少色作身,亦不为堕是身,己身坏死,令不复见是身相像。
现是,犹是时也。是行时不贪小色,见身非常灭尽,永绝今身着色之想也。
不为是对,行对如是,是无有。齐是。
对今身后也。无有身猗之二至,此一也。
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亦不计为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不使结。
云至此无身之相,则无贪身之七使九结也。
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色无有量为身,亦不作色为身现在。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计是身,己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现是,阿难!为行道,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己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令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阿难!为身,亦不堕计为成身,己身坏死,如是身令不复见是计。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亦令不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成身,亦不堕计是身。亦有是七处,阿难!令识得驻,亦有二受行从得解。
三道则张欲界为五,并三界天为一,九神止处,则分色无色,合欲为一也。论五道者,以流浪受苦为失,故精说三恶道,总天为一也。说九止者,论能弘教受三观者,故自人始,不及三苦也。分一受者精粗相,从观法不异也。二受皆居满毕之位,故有解名也。
有色为令从是有若干身、若干思想辟,或人或天,是为第一识止处。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为梵天长寿本在处,是为第二识止处。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为明声,是为第三识止处。有色为令从是一身一像思,亦一辟天,名为遍净,是为第四识止处。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色想度多想灭,为无有量空,空慧受意止辟天,名为空慧行,是名第五识止处。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空行竟,过无有量识,从慧受意止辟天,名为识慧,是名为第六识止处。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识慧过度无有量,不用从是慧意受止辟天,名为不用从受慧,是为第七识止处。何等为,阿难!亦有二受行?从得解有,从色因缘行道,令不更思想辟天,名为不思想,是为一受行。从得解有,从不色因缘行道,一切从不用得度,为受不思想亦有思想受行止辟天,名为不思想亦有思想。是为二受行。从得解彼,阿难!所第一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若干身、若干思想辟,名为人,亦一处。
色,身也、有也,有欲之形,故曰色也。由欲界身行道谛,故曰行道也。六天已下其形非一,故曰若干也。心亦各异,故曰若干想也。辟,行字也。
若阿难!行道,是识止处已知。
知欲天及人,阴持入身为本也。
亦知是识从是习。
习天及人,识不能舍也。知者,慧也。
亦知从是没。
没,尽也。从天及人身天下灭者,谛知如篾曰尽也。
亦知是所乐。
七处结曰昧也。贪乐天及人身,故曰乐也。知之为尽。
亦知是更苦。
天及人身由之受苦也。知一苦则慧也。
亦知是从得出要,如有知。
出要法句,言得要,生尽也。故七处曰欲,能治、能弃、能度也。尽谛有四事,出要是其一也。凡六事皆曰知,行道谛之慧也。六事皆曰是,是六天已下下及人身,识所依也。《七处三观经》一皆知五阴之一。而阴有六情也,一一皆知阴。阴有习三四,知阴尽行道。又曰:亦知色味、亦知色出要。此七处也。三观者,观身色、观五阴、观六情也。三观即七处之每第一阴入也。言以道谛、尽谛、苦出要谛,观阴人及乐而阴之也。五阴?盖,经以五阴为五习。尽为七处昧,苦出要为三观。文小异大同。身三经,唯《七处三观经》有道谛,二经皆七事而已。然俱曰行道亦道谛也,皆曰知亦谛也,如至识知。或曰如本知,知非谛。何也?知观同义也。九九止即天身为观地,习天之习,天之身会灭,行道味乐天乐。天乐,乐必有苦,能断天贪,可名活道,故曰出要也。皆四谛观观九处也,所谓微而显、约而具也。十报单用阴习尽而止也。
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言:不。
若行道慧,以四谛观观人身,宁有贪求望想此住止处不?答曰无也。
彼,阿难!第二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若干身一想辟天,名为梵身长寿本第一在处。
始行一禅生四梵,名梵、小梵、无量大梵、梵辅。身不相类,故曰若干身,犹此人之优劣也。心未纯一,故曰非一想也。
若阿难!行道,是识止处以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得出要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三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一身若干想辟天,名为明。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
进行二禅。以知养恬阴乎念持,生此四明天,身表光相、混然大齐,心犹不一,故曰若干也。
彼,阿难!第四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一像身一思想辟天,名为遍净。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己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
此是第三天也。宜言净天天也,容表晖炎四天。若一其心,恬豫恒游禅思,故曰一。
彼,阿难!第五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色得度,地想已没,无有量空空慧行受止辟天,名为空慧。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
地者,恚灭,心如地也。想已没,断求也,无量空也。
彼,阿难!第六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空慧度识无有量受慧行止辟天,名为识慧。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
空识定者,观对识空,不本来也。
彼,阿难!第七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识慧度,无有量不用,已舍受慧行辟天,名为不用受慧行。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
色恚求生,生而即遣,不俟终日观而后知也,不用观也。
彼,阿难!第一受行从得解有,从色因缘行道无有想,亦不受辟天,名不思。若阿难!为行道,己知是从受、亦知从受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
不思无结爱天也,四阿那含之第四天也。四阿那含爱,身生第四禅。六增之第二已上四天,此无漏第四禅局也。四禅之第六天名爱胜,是无思天,共在一天上耳。
彼,阿难!第二受行从得解,有从不色因缘行道,一切不用从慧得度,过无有思想亦未离思想为受行止。
正受定也。
辟天名为无有思想解。若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已知为是解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
无想者,知空而制想不令起也。此上八止皆如,应知此八处,亦知八处习、亦知八处尽、亦知八处乐、亦知八处苦、亦知八处要得出,义同故不二训之也。
若,阿难!为行道,如是知、如是见,说为不知不见。若有是结使,是时应说为常,是时应说非常。
波罗门云断灭见常也。
是时应说世间有本,是时应说世间无有本。
本,要也。有要、无要耳。
是时应说得道以死复生,是时应说得道不得死。
或见七反生死者,故曰死复生。或至尼惟先天者,故曰不死也。
为有无有。
或曰有度世,或曰无度世。
度世死,从是结使。是时阿难!为行道,是七识止处,二受行从得解。如是如有从谛慧见。从是意已解、已得解脱,是名为,阿难!为行道无所着、从慧得解脱。
反称得道不得死。是五耶结使,经乎九止,行者以四谛观之,长得息解,成阿罗汉也。
亦有,阿难!八解脱处。何等为八?色观色,是为第一解脱处。
内外身着观两事也。
内观色,不想外观色,是为第二解脱处。
徧着外身也。
观三十六物,净身受观行止,是为第三解脱处。
遍着己身,则三十六物观也。从第一禅至四禅,皆三观也。人病不同,或贪己身、或贪外色、内外俱贪,故有三观也。四意止观亦复如是,单举禅要则三观也,耳其转除,则四禅也。
一切从色想已度。
已过四禅色天,次及空也。
灭地想。
灭恚心如土尘,故曰如地也。
若干想不念,无有量空慧已受竟辟天,名为空慧,是名为第四解脱处。
四空定文同,故不一一解也。
一切从空慧,已度无有量识慧受竟辟天,名为识慧,是名为第五解脱处。一切从识慧得度,无所有,不用受慧竟行辟天,名为不用无所用慧行,是为第六解脱处。一切从不用慧得度,无有思想亦不无有思想竟受止辟天,名为思想,是名为第七解脱处。一切从无有思想竟得度。
将已竟四空,次及灭定也。
灭思想亦觉尽身已更竟受止,是为第八解脱处。
心之流放眴息生灭之间,?抚宇宙之表矣。身之所复,无不待行。行慈定者,灭心想身知,屈如根株、冥如死灰,雷霆不能骇其念、山燋不能伤其虑,萧然与大虚齐量、恬然与造化俱游,曰灭定也。
若已,阿难!行道,七识止处、二受行从得解脱,亦是八解脱处是。如有是慧已,更见从是竟戢却不用,已得解脱,如是本福,己身更竟止,是名,阿难!行道无所着,从两行得解脱。佛说如是,阿难受行。
佛说人本欲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