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94 [cf. No. 603]
阴持入经序
陈氏注
密依自惟、宿祚淳幸,生远八难之蒙瞽、值覩三尊之景辉,洪润普逮、群生蒙泽,使密铅铤之质、获厕圭壁之次,虽覩神化禀怀净诫,然以鲁钝之否学不精勤,夕夜?惕惧忝大道,命疾电耀、躬膬薄氷,疑滞之性学不通窈,今以萤烛之耿、裨天庭之日。盖阴持者,行之号也,与安般同原而别流。安侯世高者,普见菩萨也。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夙兴夜寐、忧济涂炭,宣敷三宝、光于京师。于是俊人云集,遂致滋盛,明哲之士靡不羡甘,厥义郁郁渊泓难测,植之过乎清干、横之弥于八极,洪洞浩洋无以为伦。密睹其流,禀玩忘饥,因间麻缌为其注义,差次条贯、缕释?伍,令其章断句解,使否者情通,渐以进智。才非生知、扬不尽景,犹以指渧之水助洪海之润,贵令暂睹之者差殊易晓。唯愿明哲留思三人,察其訧睡,幸加润畅,共显三宝,不误将来矣。
阴持入经卷上(此经多?字,他本皆作行)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经所行亦教诫。
师云:所?谓所当施?也。教化群生,示之正真也。诫之,所以坏邪?凶,必有免己之祸矣。
皆在三部为合?。
谓色声香味细滑邪荣,与眼耳鼻口身心合作。
何等为三?一为五阴。
谓识神微妙,往来无诊。阴往默至,出入无间,莫睹其形,故曰阴。
二为六本。
本,根也。魂灵以六情为根本。人之身受由教树,轮转无休,故曰本也。
三为所入。
眼耳鼻舌身心斯六体,色声香味细滑邪念所由入矣,故曰入也。
五阴为何等?一为色。
四大可见谓之色。
二为痛。
志所存愿,惨怛惧失之情,为情劳谓之痛也。
三为想。
想,像也。默念日思在所志,若睹其像之处已则前,故曰思想矣。
四为?。
?,行也。已处于此,心驰无极,思善存恶,周旋十方靡不匝也,故曰?也。
五为识。
识,知也。至睹所?,心即知之,故曰识也。
是为五阴。色阴名为十现色入。
师云:十现色入者,云其内外相入,不相失也。视之可见,故曰现也。声无形,云何色乎?曰:声以耳为对,耳可见,故云色矣。又以声因四大而发,四大为色矣。愿与色违,心?悁痛,六情同义矣。
十现色入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声、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乐,是为十现色入,是名为色种。
乐,爱也。种,栽也。谓六欲兴,即身栽生,随?受形。今之群生,皆?使然,故曰种也。
痛种为何等?痛种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为身六痛,名为痛种。思想种为何等?思想种为身六思想:一色想。
色义与上同矣。
二声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
心念善即善法兴,恶念生即恶法兴。夫心者,众法之本也。《法句经》曰「心为法本」斯也。
是为身六思想,名为思想种。行种为何等??种名为身六更。
志之所往至辄更之,故曰更矣。
一色所更、二声所更、三香更、四味所更、五触所更。
通身也。谓六情通着身,故曰通矣。
六法所更,是为身六更,是名为行种。识种为何等?识种名为身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是为身六识,是名为识种。名为五阴种。
师云:五阴种,身也。身有六情,情有五阴,有习眼,为好色转、中色转、恶色转三色。色有五阴,并习合为十八事。六情各然,凡为百八结。灭此生彼,犹谷种朽于下,栽受身生于上。又犹元气,春生、夏长、秋萎、冬枯。百谷草木丧于土上,元气潜隐禀身于下,春气之节至卦之和,元气悁躬于下、禀身于上,有识之灵及草木之栽与元气相含,升降废兴终而复始,轮转三界无有穷极,故曰种也。
当知是。是从何知?为非常、苦、空、非身,从是知。亦有二知:一为慧知、二为断知。从慧知为何等?为非常、苦、空、非身,是为从慧知。从断知为何等?爱欲已断,是为从断知。
干巛有终始、群生有兴废,成者必败、盛者必衰,谓之非常。生老病死,履邪受罪,谓之苦。群生未有,厥本自空,今有幼终成必空,谓之空。身为四大,终各归本,非己常宝,谓之非身。深睹四事之原缕,别厥欲之归轮回三界,舍身受身积苦无量。持志于正观,空三界,欲逮于本无,诸苦寂灭,谓之慧知。《明度经》曰「痴者以非常苦空非身为常乐有身。明度变之,故曰大明。」
阴貌为何等?积为阴貌、足为阴貌。
积聚也。谓心默积聚,五阴盛满,足六情众苦也。
譬如物种名为物种,木种名为木种、火种名为火种、水种名为水种,一切五阴亦如是。
物木火水各有本名,木自名木,以譬五阴、六情本名亦然。
有十八本持。
师云:心为众之本主。持诸欲,故曰持。
十八本持为何等?一眼、二色、三识。
眼与识合,识别好丑,六情义同。《老母经》曰「眼见色即是意,意即是色。」《了本》云:佛说为眼从色令识生。斯义如之也。
四耳、五声、六识,七鼻、八香、九识,十舌、十一味、十二识,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识,十六心、十七法、十八识,是名为十八本持。已知是,从何知为非常、苦、空、非身?是为知,从是知亦有二知:一为从慧知、二为从已断知。从慧知为何等?为非常、苦、空、非身,是为从慧知。从断知为何等?爱欲已断,是为从断知。彼为具足。具足为何等?或言无有余具足。
师云:彼彼?家也。众欲已断,三十七品即现矣。高?具者,邪向都尽,无复有余也。
已无有余,令眼明见明。
明眼,慧明也。见明,天眼也。天眼者,道明即足。道眼足者,即无不睹。目连谓魔曰:「吾以道眼观内、天眼睹表,内外清净过天琉璃,何微尘而不睹乎?」故曰眼明见明矣。
一?者,说是已为断眼本,耳本遍说如是。
一道也。是二三十七品也本六欲本也遍诸也。道?者,云夫得三十七品之净?者,五阴六本诸欲皆断。
卒名为本持。
卒,遂也。持六情,与色声香味细滑可心之荣相持,遂名之为本持矣。
譬是人为多热,如是名遍。
多热,譬时疾弥重,通身皆热。由人已受十八本持,识神轮转,更五阴六本诸入,以招忧悲苦,不如意恼、合聚众苦,其为是足矣。
譬喻是为具足。亦有十二入。何等为十二?自身六外,有六自身。六为何等?一为眼。
师云:眼见色有三事,六情皆然也,心意识为本也,一念、二作、三求。念属心、作属意,二不属识。所为善恶,不过是三事。
耳鼻舌身心是为自身六入。外有六,为何等?色声香味更法。是为十二入。一切从何知为非常、苦、空、非身?是从是知。
一切十二入当从何知之乎?谓能还五阴、觉四非常,知内六情受外六欲也。
亦有二知:一从慧知、二从断知。从慧解知为何等?为非常、苦、空、非身,是为从慧知。从断知为何等?爱欲已断,是为从断知。何等为入解?从是致,名为入。
入谓十二入也。从内六致外六。当何以知之?多日当以四非常照之。
从入解,譬从金入名为金地,从银入名为银地,如是各各应是譬喻所从所入。
从所入者,各从其地,是眼自入色。六情皆然。
是从是有,如是从所意念。
所意念者,谓意意念色便成?有罪,有罪为有苦具。
有行罪苦法如是。
有作恶?即受罪,喻如?道者得道。
从所致是,名为从是入。
从所致者,譬六情从意所念致六欲也。入者,邪入于六情矣。
亦有从是入,譬如王有入所有名,是亦如是。
亦如是者,谓更引譬重说六情事。王有入者,诸群县君各以地所出,分别本名贡入于王。六情所入亦然矣。
为有四谛,苦、习、尽、道。苦名为要,语身亦念,
师云:夫身众苦之根。身苦与心?,要在斯二事,故曰要也。
习名为要,痴亦所世间爱。
生死万端、勤苦无数,而愚者乐之,之谓习。习之所由,痴与爱也,故不知苦之为苦也。
尽名为要,慧亦解脱,
明者,睹四非常,卧灭痴爱。痴爱断者则结解,结解者脱于三界。睹道门,殃福尽也。
道名为要,止亦观。
痴爱尽,心寂止观,睹则空。三界还本无,谓之道。止与观,道要也。
亦有三十七品经法。
三十七品者,度世之明法也。
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贤者八种道?,是为三十七品经法。过去佛亦有是、现在佛亦有是、未来佛亦有是,辟支佛亦从是得度世道、佛弟子亦从是,是为度世无为道。
师云:三十七品者,无上正真之明法也。佛先睹之以教知,士弟子承之而?矣。《慧印》曰「三尊中佛为尊,独能说七觉意,为懈怠未现法,是三昧不可尽。」佛以七觉净定,获无尽之明也。得一切愿菩萨曰:「已如净诫者,不犯三十七品根株。是闿士大士所作,以至无极慧。」世尊、缘一觉、应仪皆由之得道,可谓无上慧者。
四意止为何等?或见比丘,自身身身相观行止、外身身身相观?止、内外身身身相观行止。
师云:自身,己身也。外身,彼人身也。内外身,谓草木身也。己身、人身、草木身皆非常有。?家照然,止意着道,故曰?止。《安般解》曰「息从内出,息中具有四大,而心在中,谓之内身也。息由外来,四大亦尔。禅家以息为身,系意在息,无令身想矣。」
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不便。
尽,尽心也、用也。不便众邪也。?家尽心教道,力之大者,当用却三界痴贼主误己心令不乐,三活之宝者也。一说云:痴?却道心,明心不便于?,故曰不便也。
自痛痛,痛相观?止。
夫心喜曰痒,忧曰痛。?家获六欲即不喜、失之不戚。《法镜经》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以倾动」也。垢尽内净,心寂苦空,故曰痛痒止也。
外痛痛,痛相观?止;内外痛痛,痛相观?止。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观?止。
想,像也。意所存曰思。仿髴如睹其容之处前曰想。自观己意、观彼人意、又观草木俱因四大为体,云为之类。睹其非己有,心即无所复欲矣。偈曰:吾我人及与寿,亦不计有是形。意不念有与无,智慧者当远离。斯所谓思想意止者也。
外意意,意相观?止;内外意意,意相观?止。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观?止;外法法,法相观?止;内外法法,法相观?止。尽意念以却世间,痴不便,
法,十二因缘法也。心所想,即如想成形。以法观法,其法一也,但以疾心造无量之想,而有无尽之身色痛痒、思想。意止,生死意亦止。生死意止,识寂无往来想矣。《安般》曰「念因有分,念尽无有。斯空、不愿、无想,定向泥洹门」也。《慧印经》曰「空无所着,是为泥洹」,斯生死法止者。
何等为从四意正断?或比丘有未生弊恶意法,发方便令不生,劝意不舍方便?。
师云:四意止也。或,若也。法,十二因缘生死法。劝邪根深广,惧其复生,当豫发道力进意德,守道无懈怠矣。
精进摄制意,舍散恶意,是为一断意。
谓?家精其心、进其志,摄制六情、舍众欲,散诸恶念,进就根力。
已生弊恶意,发清净法欲断,劝意求方便?,精进摄制意,舍散恶意,是为二断意。
清净法,谓止观也。制止邪、念断诸欲根、观四非常,谓之净法。
未生清净法,劝意发方便令生,?精进摄制意,舍散恶意,是为三断意。已生清净法,令止不忘、令不减。
止,制止。净?情,无忘之,勿令?减也。
令?不啻令?足。
啻,多也。足,满也。当进德?就无尽之意,令道满足也。
发方便?,精进摄制意,舍散恶意,是为四意正断。何等为四神足?或有比丘为欲定断生死,随?增神足。
师云:欲得定意以断生死栽,随?而进,增益道志,以成神足也。
恶生死猗,
猗,猗十二因缘,轮转无宁,?家恶厌之。
却欲猗尽猗。
欲,六欲也。
从不便意生遣离去。
十二因缘,诸恶行之原矣,非便己者也。?家当疾遣之去,无令为己累,故曰遣也。
是为一神足精进定。
师云:定定在进取深?也。
断生死随?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二神足意定断生死。
师云:嫉恚疑灭,意即寂定,谓之意定。
随?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三神足戒定断生死随?增神足。恶生死猗,却欲猗尽猗,从不便意生遣离去,是为四神足。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为已说具。
师云:内?尽,净明盛,眼能洞视无极之表、耳能彻听、身能飞行变化万端,心明往古来今,已及众生心念口言、身诸所更,无微不察。佛、缘一觉、应仪四神已足,不师受故,曰神足矣。
何等为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为五根。
师云:树非根不生、道非信不成,为道德之根,信根立、道乃成,故信为首。精进在?勤,存身若绝邪?念,习志于净定,观四非常、入三活门。慧印曰:是尊慧、入慧门。慧门,所谓三活门者。
彼根应何义?根为根义,属为根义。
根,道根。属,属道也。叶枝节华实五事虽殊,俱属于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德皆属于道,故曰属。
可喜为根义,不为同事为根义,
可,可根立也。喜,悦也。不同事,别流也。?家获道五根,喜以殖德,与俗相背,终始别流,喜而自可,故曰可喜根也。
是名为根义。何等为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为五力。彼力应何义?无有能得坏为力义。
师云:夫已得四意止者五根即立,五根立道力即成,天女玉色不能乱其目、名乐妓声不能灾其耳,众香上甘、魔王之尊、飞行皇帝之荣,六情不为迷,志如虚空,莫能动者谓之力。
有所益为力义。
道?曰降,德润群生谓之益矣。
有胆为力义。
魔兵亿八千万,不能动菩萨一毛。道力隆赫,魔王降伏,谓之胆。
能得依为力义。
依,依空?四,渊不能没,由依船度海。
是名为力义。有七觉意,何等为七觉意?一念觉意。
师云:觉,觉善恶也。恶念生即灭之,道念生即摄持,谓之念觉意矣。
二法分别观觉意。
法,善恶法。观,寂谛观,分别真伪、择取净法,可以免三界者矣。《安般》曰「择法觉意」。
三精进觉意、四爱可觉意。
愚者爱六邪,可之以为宝。上明十二神,照其必为?,转心以受道,可三法之高?。十?法云:以直?消邪?。斯义如之也。
五猗觉意。
智士常以意猗四意止,色痛想?四阴起即觉灭之,谓之猗觉意矣。
六定觉意。
得止断神足,根力意即寂定,在其所志,分别除?,守道净、?究意,高德进心取道,雷震之向不能闻其耳,故曰定矣。
七护觉意。
意危难护,其妙难制。若?在欲,慎将护之,使其出欲;在色在无色,护之亦然。故曰护觉意。
是名为七觉意。有得道者八种道?,何等为八?一直见。
见三界非直,皆为幻化,唯道有常,进意取之,故曰直见也。
二直?。
非三尊净?,终而不?也。
三直语。
非佛教,不言之矣。
四直治。
以无欲为治矣。
五直利。
以道净?为利。
六直方便。
诸佛以三十七品为度世之方便。
七直意。
意远三界,直出十二门,不复邪倾,谓之直意也。
八直定。是名为八道?。
定定在三十七品及三活。斯四十品者,佛之尊宝也。《屯真经》曰「心入泥洹从本,本寂而复寂,是则为宝。」又曰「心合三十七品,用度诸苦,是则为宝。」夫宝,世事之谓。
八种道?为堕合三种:一戒种、二定种、三慧种。
三十七品,总为八道?,合为戒定慧。戒净度欲界,定净度色界,慧净度无色界。于戒定慧有愿想,谓之垢也,受三界欲色识,无出斯矣。
彼所直语、直业、直治,是名为戒种;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为定种;彼所直见、直?,是名为慧种。皆从是教诫令不啻教诫,令不啻教意,令不啻慧教诫。
不啻,多也。?家由累劫持戒,积?不亏,故令戒多也。修禅累久,故令意?,过四禅深入诸定。学于诸佛,解慧无量。虽然,无以为足矣,当进其戒定慧至于得道,故曰不啻。
彼戒种比丘,为拔瞋恚,亦?本,为散瞋恚结。
散,牵也。以恕己四等拔瞋恚毒,散诸怨、解众结,兴慈悲喜护,普济群生也。
为合恚疮。
恚毒兴而身命危,谓之疮矣。恚灭,疮合矣。
为识苦痛,为度欲界。
苦,身也。身生老病死,其痛难云。?家照之,厌身苦,断欲灭恚,度欲界也。
彼定种比丘,为拔悭?本,为散欲结,为合欲疮,为知乐痛,为度色界。
定,止也。获六情所欲谓之乐,失之即?谓之痛。当以戒求道,而默存天乐。夫福祸之原、乐苦之门,?寂照远,知后必苦,拔六欲之悭、灭色身之想,定在四止,不受彼乐,谓之度色矣。
彼慧种比丘,为拔痴?本,为散痴结,为合憍慢疮,为知不乐不苦痛,为得度无有色界。是为三种。
不苦不乐,谓意未念善,又未在?,中间瞢瞢,后受?身,此身更苦,斯为痛矣。?家意在空,不能空空、不色天乐,空心结在之。世有佛如恒沙,而已不能受间,福尽入三?道更诸苦?,斯为痛矣。慧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眼观视三界,无针鼻之土可免死不受苦者,即念空、灭愿、就净无想,入三活门。《慧印》曰「空无所着,是为泥洹」也。
比丘止,为拔三?本、散三?,使合四疮;知三痛,度三界。
三?,三毒也。四疮者,一欲疮、二见结疮、三戒愿疮、四身结?疮。心为三毒因,受彼四疮,其使难察,故云使矣。三痛,三界也。识神受?因流无际,?者当三毒积德莫休,趣至泥曰为限矣。《明度经》曰「若内菩萨使入深法,当?空、无想、无愿、无识、无生灭,泥洹为限」也。
何等为十二种。
十二种,因缘也。分为三部?,上四事属过去,中四事属当来也。
从求如求等生。
从,从痴也。如,如其所求。等,俱也。谓识舍本净,从未?,即如其所求,十二因缘次第同时俱生也,故曰等生也。
从痴因缘令有?。
痴,冥也、?也,谓群生识神没在痴冥,由盲者不明安危,去福就祸。识神本痴,乐身苦,不知亲为己尊,而欲意向之,遂依受身。《中心经》曰「本从痴中来,今为人复痴。」斯之谓矣。
从?令有识。
识,知也。魂灵受身,即知好恶,而有憎爱之心也。
从识令有名字。
字,色也。痛想?识,名也。地水火风可见,谓之色矣。
从名字令有六入。
由五阴受身令六情生,而有六邪入。
从六入令有致。
六情备,即致色声香味细滑众念。《了本》曰「更乐,眼更色,心乐之,谓之更乐」矣。
从致令有痛痒,从痛痒令有爱。
老至身病,命终毒痛,痴心恋爱,言之哽噎,谓之爱也。
从爱令有受。
以爱之故,五阴盛猛,受后生栽,其为无量。
从受令后有。
由受盛阴,令有后身,殃祸轮转,缠绵不绝。
从有令有生。
已有盛阴,识神因亲,受身更生。
从生令有老死忧悲苦,不可心致?,如是具足苦种为致习。
四大萎枯曰老,命尽神迁曰死,内热心痛曰忧,存之嘘唏曰悲,荷负重祸曰苦。若斯众事,心所不可,不乐而自来,求离而不勉,心满内结曰?。识为种,生十二因缘,令苦备足。而不以苦者,以其说习之久矣。生死以苦习为本,道以尽为基。基立,道焉得不成乎。
痴已尽便?尽,已?尽便识尽,已识尽便名字尽,已名字尽便六入尽,已六入尽便致尽,已致尽便痛痒尽,已痛痒尽便爱尽,已爱尽便受尽,已受尽便有尽,已有尽便生尽,已生尽便老死尽,已老死尽忧悲苦不可心?便尽。如是具足苦种便得尽。
十二因缘尽,即泥洹矣。
彼痴,名为不知四谛如有。
谛谛有苦习重祸,已为之困,而不知止欲尽?、观净得道,安康无患,而已不受,谓之痴也。
不解、不见、不相应、不受,不解不解根,是名为痴。
道正而群生心邪,与佛教违,谓之不应矣。
彼痴因缘?,为何等?为六望受。何等为六?色声香味触法,是为身六望受,是名为?。
六情望六邪而心受之,以成法也。
彼?因缘识为六身识,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六识所兴辄种身像,故曰六身识也。
彼识因缘名字,字为色、名为四不色阴,痛想?识是为名。
不,无也,谓痛想?识无形可睹,故曰不色矣。
色为四大本,谓地水火风。是上为名,是四为色,是二相连共为名字。
身强者地也,软湿水也,温暖火也,气息风也。斯四大可见,谓之色。识神为斯名色,因于三界也。
彼名字因缘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彼六入因缘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身六思望。彼思望因缘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身六痛。彼痛因缘六身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是名为六身爱。彼爱因缘受为四受,一欲受。
谓处欲界,受欲身也。
二见结受。
色天见色,心结受生死栽,不以身加。
三戒愿受,
?家戒当以求道,而乐天福愿升天,庶彼延寿,谓之愿受。
四身结?受。
结心作?慕为身,为身由结?,得指解结。由愚者以不净为净,致受入欲渊;以苦为乐,致受入有渊;以非常为常,致受入见渊;以非身为身,致受入不明渊。四受四渊,二义同归矣。
是名为四受。彼受因缘有为三有,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是名为三有。
三有,有三界生死身。
彼有因缘生为上五阴、六持、六入。
上谓上所说三部。已有三部,识神轮转受生,盖无宁矣。
己有如有。
己有,已有上三部邪识神。因之作?,如所种有有身像,故曰如有也。
生聚。
痴舍聚五阴六入诸事,共依四大生,即有五道生死。
已往堕致分别根。
往,往至三部所。堕,堕三部?。致,致六情。分,分别诸根。
已入得有。
六情根具者,色则入眼,五情俱然。得者,六邪得六情也。六情不得见,故曰得也。有,有生老病死三界,诸患众苦备矣。
是名为生。死为何等?名为人,人所在,在所往,已往坏已过。
人,人群生也。所在,所居。所往,谓识神所往地不同也。坏,败也。过,去也。所往受身无不坏败,命无不过去。偈曰:「非空非海中,亦非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死不受苦。」斯义如之。
死时是命亦根已闭塞。
是,是群生也。命,息也。根,六根也。群生死时,息绝身冷,六情根都闭,于是魂灵从去曰死也。
是为死。上本为老,后要为死,是故名为老死,
偈曰:「适生便病,次当老死。」斯义如之。
痴相为何等?为冥中见冥。
识神本没在三毒五阴窈冥之渊,又以六情采受六邪以自覆弊,谓之冥中见冥矣。《道地经》曰「譬如夜极冥,人复于冥中闭目行,是何时当见明?」斯痴之相矣。
如有不解。
如,冥也。神灵舍身受身,随?受报,其事真有,而愚不解。《中心经》曰「不知生所来、死灵所趣,谓之痴」也。
令从是致堕?想处。?相为何等?为令后复有,是为?相。上从是发起。
上,痴也。从痴发起,遂至?相,故云上从是发起。《法句经》曰「痴,十二因缘之母」。
令从是致堕识处。识相为何等?为识物识事,是为识相。
识生分别事物,故六识相矣。
令从是致堕名字处。名字相为何等?为俱猗,
云五阴?相猗,以成诸使。
是为名字相。令从是致堕六入处。六入相为何等?为分别根,是为六入相。令从是致堕思望处。思望相为何等?为相会更生,是为思望相。
眼与色会,识神乐之,谓之相会更也。《了本》云「父、母、识为三会。」
更令从是致堕痛处。痛相为何等?为更觉,是为痛相。令从是致堕爱处。爱相为何等?为发往,是为爱相。
内情爱欲而心发往。
令从是致堕受处。受相为何等?为受持,是为受相。
受,受诸欲。而心持之不舍。
令从是致堕有处。有相为何等?令堕若干处,是为有相。
已受则有身处若干,云其非一处受身。
令从是致堕生处。生相为何等?为已有五阴,是为生相。
生,受身则五阴现,是为生相矣。
令从是致堕老处。老相为何等?为转熟,是为老相。令从是致堕死处。死相为何等?为命根尽,是为死相。令从是致堕苦处。苦相为何等?为身急,是为苦相。
谓命尽四大分诤,痛?无量,故言身急为苦也。
令从是致堕不可处。不可相为何等?为心意急,是为不可相。
不可处,谓老病死处也。命扰谓之急也。虽心不可,会必往之。《维摩诘》曰「身身为穷道,会老死故。」斯义如之。
令干从是致堕悒悒。忧悒悒相为何等?为忧五阴。
五阴为干,百八?为枝条。《沸迦沙经》曰「断其枝干、截其根茎,不复生栽。」是之谓也。
令从是致堕愁?处。悲愁相为何等?口出声言令致悲?,懑懑为?,?亦为懑,
出声,谓为病者临亡,与恩爱辞别之悲声。
九绝处为一切??令部伴。
九绝处者,其宜在下。
从流行。
谓痴流行至生死,回流三界,故谓之流。
为有二本,从有结罪,为三?本,亦有四倒。彼二本罪?为何等?一为痴、二为堕有爱,名为二本。三?本为何等?一为贪欲、二为瞋恚、三为痴惑,是名为三?本。有四倒。四倒为何等?非常念常,是为思想倒,为意倒、为见倒,是为一倒。计苦为乐、非身为身、不净为净,思想、意、见倒如上说,是名为四倒。
彼痴名为不解四谛,不慧。
背四谛向四颠倒,谓之不慧也。
不见。
不见佛也。
不相应、不解受为?,是为痴,
不解,不归命僧、受佛深法,斯?莫大,谓之痴矣。
彼有爱为何等?为所世间欲,发往不舍,是为有爱。是名为二本。
不舍者,谓之孝之不舍须臾也。
彼欲贪本为何等?为所在所种贪。
种,殖也。所在者,谓在五道中,在在所种贪。
为奇珍宝、为奇财产、为奇严事、为有嫉在奇。
奇,彼也。谓群生见可欲之物,靡不有贪嫉之心。在彼故,谓之嫉在奇。
贪可贪、欲可往,爱相爱哀、相往不舍,是为贪?本。
专愚小人,贪者可贪、邪欲相投,彼此相爱,愚爱相哀。始有众生已来,传之不休,回流受祸,更之至今。经曰「道?者,以道相然,相可相类,类以道聚,高志相生。」凡物以邪为正、以秽为净,党类相求、以非相济,谓之本恶也。
是本为谁?为所有贪,为身非法?、口非法?、心非法行,亦余俱。相连?种所作意念是法本,是故名为贪?本,
谁者,问告斯诸恶谁乎?答云:由身口心非法之?,余因缘亦然。法本者,真慧正法之本也。邪慧谓之?本矣。
彼瞋恚非法本。为何等?为在人、为在?,恚相恚。
夫?在人也。小人贪六邪,己欲专焉。睹彼获之即嫉生,嫉盛即瞋恚发。贤者恕己?仁,小人专己?毒。己恚往,即彼来,谓之恚相恚。
不忍不识。
愚者无明,为名色狂,不能以道力忍伏邪心,申愚遂非,不识祸难之害由贪嫉生,故曰不识矣。
因缘瞋,瞋恚发评谆,
评谆,由评弹瞋,恚之忿缴、凶气泄出,为谤讪矣。
念不可,说不可,所念说不好,令意却。
非三尊志之所存而念之,曰念不可。非十二部经法而陈之,谓之说不可。不可所念,说而念说之,谓之不好,令心却入恶?。
是为恚非法本。是本为谁?为非法本,所身罪、所言罪、所心罪,亦余所相连意念为是法本,是故为瞋,名为非法本。彼痴惑非法本。为何等?不知四贤者谛如有。
四贤者谛,谓贤者四谛也。自佛下至沟港,六双十二辈为十二。十二贤贤者,以无量之明,睹真有四谛。而愚者不知,曰不知也。
不解、不见、不相应、不解,受非法,或随或受、或在或不识、或痴冥,在冥蔽覆,令冥、令无眼、令慧坏知尽,不能致无为度世。
痴冥,心也。在冥处,五阴也,云本痴冥。又处在五阴,重以五盖自覆,令其眼盲、慧坏、知尽,没于四渊、流于诸海、转轮三界,不获度世无为之道。
是痴惑非法?本。是本为谁?为惑,非法身?作、口?作、心?作,亦所共相助非法。意所念非法本,是名为惑非法本。
谓十恶辈助身口意失,为非法本。
彼当知倒、亦当知所倒、当知从所倒,当知是。
彼,彼修家也。?家当知,世心广倒,与道心违,谓之知倒也。所倒者,非一倒也。从所倒者,心愚无明,从邪因缘,受倒逆倒,明者当知之。
彼有一倒,从一倒为四倒,从所有为三倒。何等为一倒?为对或受非常为常、苦为乐、非身为身、不净为净,是为一倒。何等为四倒?所有身、痛、意、法,是为四倒。何等为三倒?一为想、二为意、三为见,是为三倒使。
一想之中见有四倒,意见亦然。弹指之间,意九百六十转,故曰使。
彼所可意,根相连着。
连着者,谓邪倒之想首尾相属,谓之连着。
若色若像为受,想是为欲想。
痴意习所睹色,人之像心即执存,寻之成欲,故曰欲想矣。
以为有欲想,相随久不断。
自有众生之来,心邪?,或背净向痴、望嬖为法,传之久远,于今不断。
在意念是为欲念种。若彼所想分别受,是名为想倒。
分别,谓六情各有所受,声色分流。《中心经》曰「目但能视,不能听。」斯之谓矣。
彼惑意不如有,受所从不应受解,是名为意倒。
如,真也。真有四谛,彼愚心惑而不受也。所从,从诸倒。不应,不应道?而受六邪,谓之意倒。
所以受不舍,在意念在色。
不,不舍诸倒,存之在意。在色,色身也,存身亦尔。
不净意计净,听可。意念已,快所见,受往,是名为见倒。
听,从也。受往,往受也。从愚心所可,勤意念之,快目所见,往受诸欲,谓之倒见矣。
彼所见已为相,分别应,当为十二倒。何等为十二?在身有三、在痛有三、在意有三、在法有三。有四想倒,意倒亦有四,见倒亦有四。亦为在入因缘相会色。
在入,谓色不入眼,眼往求色,是为会色。
令为十二倒。身三、痛三、意三、法三,合为十二倒。
在身有三者,谓一想倒、二意倒、三见倒。此倒中有四倒,四倒者,以四非常为常,为四倒。
为如是六。
已有十二因缘,即有六入。
为七十二倒,从本得因缘起,随因缘多少无有量。
虽有七十二倒,随因缘起,即是倒无有量数也。
不可数在人无有数,无有数倒。
在人意起,即是倒也。
彼五阴为四身有。
四身者,身痛意法也。想阴与?阴合为法身矣。
从所有色阴是属身。
色阴为身、痛阴为身、意阴为身。
从有痛阴是属痛身,从有识阴是属意身。
属意身者,为识阴属意也。
从有想阴亦?阴是属法身。
法身者,谓身中六分法也,亦谓受若干生死法。
从有是五阴,令受四身因缘有。
四身,上身四也。因缘,十二因缘。已有五阴则有四身,令十二因缘具足矣。
彼身不净计净,是为身倒;彼痛苦计为乐,是为痛倒;彼意非常计为常,是为意倒;彼法不为身计为身,是为法倒。为欲正四倒故,佛为现四意止,为说分别,彼为身身相观?止,为不净意念净、倒得解。
佛睹群生心没盲冥之渊,以为直广,倒反正故,分别说四意止令观。坏器实难保,侑明者先寤,即还三界?,净其心入无,谓之从倒得解也。
彼为痛痛相观,为苦计为乐倒得解;彼为意意相观,非常计为常倒得解;彼为法法相观,非身计为身倒得解。彼冥中冥,如有不解,是为痴相,令堕所倒处。欲得往是为爱相,令从是受色为身故令欺奇,是为贪相,令堕不与取。
奇,他也。不与取,盗也。以身之故,辄有欺心施于他人,谓之欺奇色。不来惠眼,而眼默往取色,六情皆往,故曰不与取。
所可不如意,是为恚相,令堕杀处为不解事,是为痴惑相,令受邪堕邪处,为作彼所?法,不却受相。
谓意不却诸恶,从其所施?,故受恶相。
是为令堕有常想,不知身。
四大谓之身也。
躯。
躯者,体也。六情谓之体。
物。
物谓身中三十六物也。
为更相会相,令计乐想,为堕身处为不解。
谓意不入三十七品解了之。
所法相为有身想,令堕是为是我所处,为堕受色像相,令计是为净想,令从是堕不摄守根处。
谓不摄守六情根也。
是为九品,为已分别,为一切不可?非法伴已说。
伴,六情伴也。眼与色为伴,六情同义。
竟是,多闻者能解。
多闻博见,能解是耳。
不多闻者卒不解。
卒,遂也。不多闻又不广见,执行陵迟,遂不解是。
是为慧人能解,不慧卒不解。
谓愚痴之人不广学多闻,始闻之,卒不解。
是?者能解。
谓?是者能解之耳。不?,终不解是。
不随行不解,有九绝处,令一切净法部堕聚合。何等为九?一止、二观、三不贪、四不恚、五不痴、六非常、七为苦、八非身、九不净,是为九。
师云:绝,谓与恶意断绝也。得止观?,不贪世间爱欲,无瞋恚愚痴之心,觉知非常、苦、空、非身,不净之谛也。
彼止名为意止,在处能止、已止、正止、摄止、不失止、不志,心寂然,一一向念,是名为止
师云:谓在身处能止,在痛、在意、在法辄能止,意不志也。正止,四意止摄,摄六情寂然,得定意也。一向念者,如安般,六情在在一向也。
何等为观?观名为了阴。
识神微妙,诸阴难察。当谛了理,观一息中有五阴也。谓初数息时为风气,谓之色阴念息,恐受为痛阴。有是二念,想阴从息,至想为?阴,已知息意为识阴。是为一息中有五阴也。分别知五阴,是为了阴也。
为了持。
总持六情。
为了入。
当谛却六邪,无令入六情。
了名字,了从本生。
四不色阴为名,四大为字也。从本生,言本从十二缘起,五阴六本从所入生也。
了从本,法已生。
法,生死法也。当明了知之。
了苦、了习、了尽、了道?。
谓?道者当晓了知苦习尽道,为了四谛。
了从善?,从是法生。
当了知,善从尽道生、?从苦习生,?家当谛了之。
了增复增。
复增道行。
了白黑。
道为清白,世为浊黑。黑,冥也。
了是可随。
谓道?可随也。
不可随。
谓邪?不可随。分别知是白黑辈。
如有分别。
谓谛分别白黑辈也。
为拕。
拕,拕?也,谓道可行。
不拕。
谓邪欲不可?。
为下。
下,欲重担。
复下。
复下,下道思所?,思复思,慎无忘。
为念。
念,念数息。
复念。
进?尽道原,谓之复念。《安般》曰「念觉种意」,是之谓。
为思观。
谓诸所观常思念之。
为识。
识,忆也,谓与学者常忆识已所?也。
为慧。
得还尽,无不知。
为眼。
眼,道眼也。已得道心,眼无不见。
为谋。
谋,谓善慈权也。
为满。
观已遍浃,满足其?。
为解。
解道奥,脱三界。
为慧为明。
解道奥,度三界,得无不知,为一切见。重云慧明者,谓斯?为慧中之慧、明中之大明矣。慧即曰清净慧法,斯义如之也。
为欲。
欲,欲道也。其心常乐道?。
为光。
御已满、解慧明,心之乐斯法者,普慈弘润,光被十方,群生蒙泽,故曰为光。
为敢不离。
一已解了,不敢不离世诸秽垢。
为观法。
法,三十七品法也。
为觉意。
从自觉,得无不知也。
为直见。
直,八直也。见,道迹也。
为道种。
?三十七品,为下道种。
是名为观。亦有若干二辈观。
意已觉见,为下道种,是故名曰观。若干二辈者,谓道净、世?,其事多故,曰若干也。
一为净观。
谓空闲寂净观三十七品,为净观。
二为不净观。
观三部?,为不净观。
三为清净观。
谓意念止为清,垢尽为净,故言清净。
四为不清净观、五为黑观、六为白观、七为可?观。
可?者,净法可?,观业为宝矣。
八为不可?观、九为罪?观。
罪?观者,观履邪入三恶道以惑心。
十为殃福观。
谓观知何?属殃福。
十一为缚观。
观知识神缚在十二因缘。
十二为解脱观。
知舍十二因缘,当得解脱。
十三为有所益观。
已得解脱,为有所益。
十四为失无所益观。
失,失道?,无益于己。
十五为往观。
往观,谓六情往至六倒,许色声香味细滑多念。
十六为还观。
还,还观身。
十七为受罪观。
作十二因缘,为受罪也。
十八为除罪观。
观断十二因缘,为除罪。
是故名为观。亦为二因缘,令有是说止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为二?一为痴、二为爱。是二病故,佛现二药。何等为二?一为止、二为观。若用二药,为愈二病。
止观为二药,痴爱为二病。佛以止观治二病,谓之愈病者。
令自证。
止灭爱、观灭痴,痴灭得道之证。
贪爱欲不复贪。
止观道满,痴爱即灭。饱于道者不饥于俗、谓之不复贪矣。
念意得解脱、痴已解,令从慧得解脱。
得四非常直净之?,即无三界志,谓之解脱矣。
阴持入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