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01 [cf. No. 235]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并序上)
京大兴福寺沙门宗密述
长水沙门子璇治定
镜心本净、像色元空,梦识无初、物境成有,由是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我满净觉者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苦、集、灭、道,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垢净双亡一切清净。三千瑞焕,十六会彰,今之所传即第九分,句偈隐略、旨趣深微,慧彻三空、檀含万行,住一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不先遣遣,曷契如如?故虽策修,始终无相,由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玄,致使口讽牛毛、心通麟角,或配入名相着事乖宗,或但云一真望源迷派,其余胸谈臆注不足论矣。河沙珍宝、三时身命喻所不及,岂徒然哉?
且天亲、无着师补处尊,后学何疑或添或弃?故今所述不攻异端,疏是论文乳非城内,纂要名意及经题目。次下即释,无烦预云。
稽首牟尼大觉尊, 能开般若三空句,
发起流通诸上士, 冥资所述契群机。
将释此经,未入文前悬叙义门,略开四段:第一、辩教起因缘,第二、明经宗体,第三、分别处会,第四、释通文义。初中二:初总论诸教,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若据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等。后别显此经五:一、为对治我、法二执故。由此二执起烦恼、所知二障,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生,轮转五道;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亦滞二乘,不得成佛,故名障也。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二、为遮断种现二疑故。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因为显示福慧二因故。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滞二乘,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五、为发明真应二果故。未闻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应化唯真之影,不如实见真身、应身,故此发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证得。
第二、明经宗体二。初宗。统论佛教因缘为宗,别显此经,则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以为其宗。以即理之智观照诸相,故如金刚能断一切;即智之理是为实相,故如金刚坚牢难坏。万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为经宗。二体。文字般若即是经体,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之体,故皆含摄理无不尽,统为教体。
第三、分别处会二。初总明佛说大部处会。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峯山七会,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后别明传译。此卷时主前后六译:一、后秦罗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陈朝真谛,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义净。上六人皆三藏,今所传者即罗什,弘始四年于长安草堂寺所译。天竺有无着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亲诣弥勒,禀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转授天亲,天亲作长行解释成三卷论,约断疑执以释。无着又造两卷论,约显行位以释。今科经唯约天亲释义,即兼无着,亦傍求余论,采集诸疏,题云纂要,其在兹焉。
第四、释通文义二。初解题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者,梵云跋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极坚极利,喻般若焉,无物可能坏之,而能碎坏万物。《涅盘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无着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又云:「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皆以坚喻般若体,利喻般若用。」又,真谛记说六种金刚:一、青色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除业障;二、黄色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三、赤色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四、白色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慧破法执住真空理;六、碧色能消诸毒,慧除三毒傍兼可矣,非坚利之本喻。
般若,正翻云慧,即照五蕴空相,应本觉之慧是也。若约学者从浅至深言之,则摄闻、思、修三慧总为般若,故无着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又云:「细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依《智度论》,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则闻、思、修皆名为细,细妙之慧,佛智之因矣。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
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应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盘彼岸。涅盘,此云圆寂,亦云灭度。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
经者,梵音修多罗,义翻为契经。契者,诠表义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经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
后释经文准常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二:初、证信序,二、发起序。○今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
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一、断疑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法,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说此言,三疑顿断。二、息诤故。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三、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云「阿忧」等。
三、正释文义,具六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一、信。若兼我闻合释,则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单释如是者,《智度论》云:「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
二、闻。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阿难所不闻二十年前之经,有云如来重说、有云得深三昧总领,若推本而言,即阿难是大权菩萨,何法不通?
三、时。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又,说法、领法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始本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四、主。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佛。然觉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故知有念则不名觉,《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又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五、处。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多闻、解脱等,远闻诸国故,义净译云名称大城。只树等者,即只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只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梵语须达,此云善施,给孤独即是善施也,又亦常行施故。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此云众园。
六众。与者,并也、及也。大者,名高德着。比丘,梵语,此含三义,故存梵不译: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众者,理和、事和。千二百五十者,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莲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常随众,故偏列数,非无余众,未隐显耳。俱者,一时一处。
二、发起序者,谓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是为持戒。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文二:初、戒。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分七节释:一、化主。《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共所尊故。二、化时。食时辰时,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乞已归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三、化仪。着僧伽梨衣,持四天王所献钵。四、化处。园在城东南五六里,自外之内为入,处广人多曰大。五、化事。佛为欲显头陀功德,令放逸者惭愧,以同事摄,故自乞食。《璎珞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净名》云:「为不食故,应受彼食。」六、化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等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七、化终。然「已」字义属下句,文连上句。「饭食」字义属上句,文连下句。若广其文令当句中备者,应云「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饭食讫,收衣钵。」佛若不食,他福不满,《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水陆众生,四、自食。」《十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二、定。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分三节释:一、并资缘。将欲入定,须息攀缘,衣钵不收,心有劳虑,故佛示现为后轨也,即收大衣,着七条。二、净身业。《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示现洗者,顺世表法,为后轨也。三、正入定。敷座坐禅者,由身端故、心离沈掉故。魏译云「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唐译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无着云:「显示唯寂者,于此能觉、能说故。」然大圣现迹必有所表,表本觉之佛在五蕴之都觉魔军本空,名为战胜。照心识具德即是给孤,求法养神名乞士众。觉心既发,宁弃尘劳?将欲遍观,遂入识藏,心心数法次第思惟,即妄而真皆得法喜。法喜无体,融合觉心,思惟假缘,亡缘可符真性;观照是迹,拂迹返本还源。返本还源,法空心寂,心寂真体,般若朗然。欲谈般若正宗,如是示现发起,资圣云:「夫身有二:一、伪,二、真。」五蕴伪体,假衣食以生育;法身无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伪遗真,诸佛养真弃伪;群生既迷真而取伪,我乃假伪迹而引真。故托乞食之缘,将施法喜之化。故《涅盘经》云:「汝诸比丘虽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法食。」
第二、正宗分。二门分别:初约无着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
初中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由请赞许;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相行所住处矣;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
十八住处者: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等因言显理故。二、证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证道住。今当对治第一慢障。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离佛世则具多闻。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八、成熟众生住,人身如须弥等,离舍众生障,若见大小,不能济物。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离乐随外论散乱障,恒沙宝施不及持经,如何外学,不修正法?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住,三千世界所有微尘等,离破影像相中无巧便障,既离散乱,与定相应,以细末、不念二种方便,破麁至细、泯细至空,则除影像之相想。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等,离福资粮不具障,不以相见,常见法身,名为给侍福无边矣。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离乐味懈怠利养障,恒沙命施犹劣受持,岂为一身耽着利养、身疲心恼而懈怠耶?十三、忍苦住,忍波罗蜜割截身等,离不能忍苦障,无我等相,累苦能忍。十四、离寂静味住,当来之世若有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等,离智资粮不具障,日三时舍身一一沙数不及信经,如何唯专禅定、耽寂静味,阙于智慧而不持说?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十六、求佛教受住,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得无所得而证道矣。十七、证道住,人身长大等,摄种性智证,遍行真如,成法报身,故长大矣。十八、上求佛地住,于中复有六种具足:一、国土净具足,我当庄严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诸大菩萨;二、无上见智净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无上,无上之言贯通下四;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满三千界七宝等;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应作如是观。
又,十八住略为八种,亦得满足: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一、二次配,三、欲住处,摄三及四,四、离障碍住处,即前十二障也。从五至十六,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上二次配十七、十八,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上二各摄十八住处,一一住中皆深皆广。
十八住文配位地者,第一、十住,第二、十行中前六,三、第七行,四、后三行,五至十四如次配十回向,十五、暖顶,十六、忍世第一,十七、初地,十八、从二地乃至佛地。
第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总分四段。△初、善现申请,二:初、整仪赞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云「具寿」,寿即是命。魏译云「慧命」,以慧为命。须菩提,有三义译,谓:善吉、善现、空生。生时室空,解空之善瑞现矣,相师占云:「唯善,唯吉。」从座起下,皆整理威仪,修敬之相。希有者,世所无故。如来者,从如而来。论云:「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谓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与教化力令摄受众生。善付嘱者,依根未熟菩萨说,惧其退失。」付,授智者。付者,将小付大;嘱者,嘱大化小。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三释:一、约境,所求所度;二、约心,有觉悟之智,余情虑之识;三、约能所,所求能求。三皆如次配觉及有情。
二、正发问端。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典分二:初、释当机。《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魔所摄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正觉,谓正智遍智觉,知真俗不偏不邪。二、释正问。魏译云「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意云:若人发菩提心已,住何境界?修何行业?妄心若起,云何降伏?故佛令安住四心、修六度行,于中降心,不令着相。秦译略修行者,意云:住道降心即是修行,谓四心、六度皆名住修降伏故。无着云:「住谓欲愿,修行谓相应等持,降伏谓彼心若散制令还住。」又,十八住中一一皆以住修降伏释之,故知义虽有三,而行是一。
○二、如来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曲分三:一、印赞所赞。重言善哉,赞美之极。护、付能令佛种不断,是事必然,故印赞言:「如汝所说。」○二、勅听许说,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三、标劝将陈,我当为汝如是如是委细而说。
三、善现伫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者,顺从之辞,礼对曰「唯」,野对曰「阿」。《十地经》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四、如来正说,二:一、正答所问,二:初、举总标别以牒问。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此以降伏为总,住修为别也。谓住修之中皆有降伏,经意在此,故唯标降伏。有科此所标,云举后摄初者,乃令经文极不稳畅、理例颠倒。自古言教秪有以初摄后,未闻以后摄初,况详经文无别答降伏之处,则知降伏在住修中。皆令离相是答降伏问也,不别答者,此经宗于离相,离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须约住修而显,住修、降心本不相离,故无着十八住皆有住修降心。
△二、约别显总以答问,二:一、答安住降心问,四:初、广大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文二:初句标三界普度故;「若卵」下,二、列,三:一、受生差别。天、狱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诸余微细,水、陆、地、空不可具分品类。卵劣在初者,二释: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二、依止差别,有色四禅、无色四空。三、境界差别,《功德施》云「有想则空、识二处,无想则无所有处,非等则有顶。」
○○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即无住处涅盘,不共二乘,故云第一。无着云:「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又云:「卵、湿、无想、有顶则不能。」云何普入?有三因缘: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三、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性空故;二、同体故,论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三、本寂故;四、无念故;五、法界故。
四、不倒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论云:「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无着云:「已断我见,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显示降伏心中摄散时,众生想亦不转,如彼尔炎。」
△二、答修行降心问,五:○初、总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于法者,统标诸法。「应无」下,正明修行。问:菩萨万行,何唯说一?答:万行不出六度,六度总名布施。故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着云:「若无精进,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
二、别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本论但指三事,谓:自身、报恩、果报。偈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着,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
三、总结。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前但指三事,今则心境空有,微细尽祛。故偈云「远离取相心。」论云「不见施物、受者、施者。」无着云:「不住相想。」有人将此结文为答降伏问,非也。前标、次释、次结皆云无住,都是修行中降伏之义,何忽偏判配结之文为答别问?
○四、显益。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初句征者,论云「若离施等相想,云何成就施福?」「若菩萨」下,释于中,三:初、法说,为疑无福,不可思以断之。「东方」下,喻说,可知。「菩萨无住相」下,法合。虚空者,无者,云犹如虚空,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
五、结劝。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二、蹑迹断疑。论云「自此已下示现断生疑心。」于中,文分二十七段: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疑云: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无住?又,不住相为因,岂感色相之果?因果不类,故断之。
文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本秪因以相为佛,故对前不住相起疑;佛举疑起之因,问答欲令除断。
○二、防相得以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遮防疑者欲以相求,令得见佛,故答云「不可以相得见。」论云「为防彼相成就得如来身。」
三、释体异有为。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相是有为,生住异灭;佛体异此,故非身相。偈云「三相异体故者,佛体异于有为三相也。」住、异二相同是现在,故合为一,若细分即四,故唯识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四、印佛身无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若见诸相等者,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又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来」,不唯佛化身相是如来,所见一切相相皆无相即如来也。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肇云:「行合解通则为见佛。」偈云「离彼是如来者,离彼三相是法身如来也。」无着则于色身但离遍计,不执色相即真色身,故彼论云「此为显示如来色身。」又,此当第三欲得色身住处。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未来恶世必不生信,空说何益?」断之文四:初约无信以呈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魏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云云」,今略此句者,影在后五百岁也。句诠差别,章者解句。实信者,《大品》云:「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
二、呵疑词以显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者,《大集》云「初五百岁解脱牢固,第二五百岁禅定牢固,三、多闻,四、塔寺,五、鬪诤,皆如初二句例。」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持戒修福者,戒定也。以此为实者,正解无倒。无着云:「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少欲等功德,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
三、明能信之所以,二: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无着云:「显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则缘胜也;种诸善根,明久伏三毒则因胜也。」
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无着云:「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四蕴见其依止色身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语。」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论云「生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无着云:「生者,福正起时现行。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此云得者,生、取二义不离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摄。」
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由无二执故得摄受。△文二:初、正明已断麁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初征信者,以何义故得如来悉知悉见?后释二:一、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有。」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德却是相兼,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二因,显未除细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若取法」下,别明二相,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麁烦恼,示无我见故。」无着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转中有征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着我等?」释云:「取非法亦着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
四、示中道之玄门。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初正结归中,后引说以证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偈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论释云「不住者得证智,舍教如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证智之教法,如未到岸。」无着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云何释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说法?」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着云:「显示翻于正觉取故。」
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三、释无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无着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
四、释无取说之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论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而有差别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无着云:「无为者,无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故通说为差别。」
二、校量显胜,四: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七宝者,金、银、瑠璃、珊瑚、码碯、赤真珠、颇梨。
二、释福多以酬。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无着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约世俗有。」
三、判经福超过。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四句者,但于四句诠义究竟即成四句偈,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最妙也。然但义见四句,持说即趣菩提,文或增减,不必唯四;义若阙者,则互成谤。
四、释超过所以,二:初、正释。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诸佛菩提法者,论云「名为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一切诸佛者,即报化身,论云「于此能为生因。」
二、转释。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论云「向说圣人无为法不可取说,云何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断之文四:初、入流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故;亦云预流,预圣人流故。秪由不入六尘名入圣流,不是别有所入,故论云「圣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尘境界,故名逆流。乃至罗汉不取一法,以是义故,名阿罗汉。然非不取无为自果,但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为着我等故。」知得果是不取义,何得疑云是取?
二、一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修惑,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阿罗汉果,故名一来。而实无来者,已悟无我,谁能往来?
三、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命终一往天上,更不还来下界,故云不来。而实无不来,义同前释。
四、不生果。阿罗汉,此释有三:一、无贼,三界见修,烦恼尽故;二、不生,不受后有故;三、应供,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文三:初、举所得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二、明无取以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三、引已证令信,三: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佛赞之。十弟子中,善现第一。离欲者,三界烦恼但有贪心,尽名为欲,非唯欲界。
二、彰己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三、却释佛意。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论云「离二种障:一、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二、三昧障,得无诤故离,故无所行。」阿兰那者,此云寂静。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论云「释迦昔于然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于法实无所得者,然灯佛说,说是语言;释迦所闻,唯闻语言。语言非实,智证法故。论云「释迦于然灯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论云「若法不可取,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断之文三:初、举取相庄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
二、释离相庄严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
三、依净心庄严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论云「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疑意如前。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故偈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论云「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
二、校量显胜二:一、约外财挍量广显经胜,二:一、校量胜劣,三:初、约多河以辨沙。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细如麪,金沙混流。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
二、约多沙以彰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沙河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论云「前已说喻,何故复说?」偈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何故不先说此喻?为渐化众生令信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菩提故。
三、约多福以显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施感生死,经趣菩提,大意同前。
二、释胜所以,五:一、尊处叹人胜,三:初、明处可敬。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般若》说:「天帝不在,诸天若来,但见空座,尽皆作礼,供养而去。」窣堵波,此云高显。塔者,边国讹语,庙藐也,于塔中安佛形藐。
二、显人获益。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前四句犹胜,况此尽能受持?故最上等也。
三、显处有佛。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经显如来法身,依法则有报化。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
二、约义释辨名胜。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立经名约能断惑,断惑故胜也。则非般若者,无着云:「对治如言执故。」
三、佛无异说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无所说者,无别、异,增、减之说,但如证而说,既如其说则无所说,三世佛皆然,故云无异说。故论云「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无着云:「第一义不可说。」
四、施福劣尘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云「宝施福德是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地尘无记,非烦恼因,故尘胜施劣。」大云云:「故诸地尘则非贪等烦恼尘,是名无记地尘。」如来说三千界非烦恼染因,界是名地尘。无记界是则界为尘,因尘不生烦恼。施为福因,福生烦恼。
五、感果离相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故此经云「可以相为佛不?」论云「持说此法能成菩提,胜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经福能降施福德三十二相,意明经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宝施,即烦恼因。」
二、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二:初、校量胜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舍身胜于宝施,持说又胜舍命。
二、释胜所以,五: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是故悲泪。论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泪。」慧眼,人空也,未闻法空也。
二、净心契实具德胜,二:初、正明。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论云「此中有实相,余者非实相。」
二、佛迹。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无着云:「为离实相分别想故。」
三、信解三空同佛胜,三:初、总标信解。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无着云:「未来法灭时尚有菩萨受持,故无我、人等取,云何汝等于正法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
二、别显三空。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无着云:「无我等者,无人取我等。即非相者,无法取。离一切者,显示诸菩萨随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相,是故我等应如是学。」
三、如来印定。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云「惊者,谓非处生惧。怖者,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堕惊怖故。」
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者,有二:一、蹑前不惊等征,二、都蹑前胜以征。论云「此法门者,名为大因,胜余修多罗故,名为清净。」无量诸佛同说故,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