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经疏卷下五 胡吉藏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品第五 正说六品中,上来三品明能护般若,辨经力用,生菩萨二利,能护佛因果,及知四生相寂了,语因果本来不二,得出世利益,已竟于前。今此一品明所护国土,辨世间利益。上〈空品〉初十六国王意欲问护国土法用,佛先答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十地行因缘。上来三品诸说观门,明能护般若因而生解,内德既圆外化复显,经之威力使国无灾民主获安,故名为护。所护是何?题名为国。国者,王化封疆名之为国。盛辨此义,因以标名,故云护国品。 问:何故弘此经能护国土?答:其意众多,今略明三义,故能护国土。一者般若是佛母,能生诸佛,今弘宣般若,称可佛心,为佛神通之所拥护,能使七难不生,万民安乐。二者大乘经是菩萨所学,由讲此经,十方菩萨云集此土听受大乘,以菩萨神通大故,能令七难不起。三者此大乘经是十方护法天龙鬼神等之所爱敬,由讲此经,天龙神等悉来听法,拥护国土,能除七难灾障不起,故能护国也。 此品分为五别:初明护国行法;大王昔日下,第二引昔显今,明益非虚;大王十六大国下,第三劝物修行;尔时释迦下,第四得益;吾今下,第五结。就第一段中复有四别:初明护国行法;二大王国土乱时下,明七难正坏国土,以为所护;三从不但护国已下,明护余臣庶等,亦名护福;四从不但护福亦护众难下,明护余人八难。就初护国行法中又分为三:初勅听许说;二当国土欲下,明须护时节;三当请百佛下,正明护国行法。 尔时佛告大王:「汝等善听。吾今正说护国土法,用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当国土欲乱破坏、劫烧、贼来破国时,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是经,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百师子吼高座前燃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华,以用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初文云告大王者,诫听也。吾今者,许为正说。汝当受持下,劝王修行也。始是答上〈空品〉中问护国土因缘。二明须护时节。文云当国土欲乱者,明七难将起坏国恼民,故国王修德攘灾,令万民安乐。文云劫烧,未必劫烧也。言贼者,有二:一外劫盗禽兽,二内所作诸烦恼。贼既有二,护亦有二:一外即百部鬼神,二内所谓功德智慧,若内若外皆是诸佛菩萨神力也。三明行法中又分为四别:初从请百佛下,列七种福田,明福田阔大。二从百师子下,标列六种供养之具,明供养事。三从大王一日二时下,第三教其说法仪式。四从百部鬼神下,明诸善神王闻经欢喜拥护国土。初明七种福田:一者百佛、二百菩萨、三百罗汉,此等就入涅盘后,故但请像,以其末世七难急故。若就佛在世时,亦请佛、菩萨、罗汉等身。四百比丘众。五四大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六七众,前四大众外,更加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为七也。七请百法师。法师等七种,何故皆百?略举圆数以应百部鬼神也。二明六种供养具中,一百师子坐,以佛及法师坐此座上说妙法,名师子座。二燃百灯、三百和香、四百种色华、五三衣什物。什物者,三衣、钵、坐具、剃刀、褐子、乌子、刀子、漉水帒、钵帒、针筒。六小饭中食。用此六种供养三宝。百高座者,以有百法师故。灯香华各有百者,以供养百佛等故。三明说法仪式。 「时大王一日二时讲读此经,汝国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复有百部,乐闻是经,此诸鬼神护汝国土。」 文云一日二时讲者,午前、午后也。四明善神护国土。文云百部鬼神者,三藏师云:出《金银仙人义经》,此经外国不来。此仙人领诸鬼神,鬼神根本有十部,一一部各有十部,故云百部也。根本十者,一大神,能化作诸神。二童子神,摩醯首罗儿犯仙人,仙人法不杀小儿,故仙人记年十六成大仙必死。此言不可勉,摩醯力住此儿恒年十四,以小儿为部党,害世间小儿,若年十五,此儿不复害。三母神,童子乳母也。四梵神,摩醯首罗,面上三目,有一切智。若失物,呪小儿面,更生一目,直往取物,得物还失目。五象头神,好障碍他一切善恶事,愿令不成就。六天龙神,多贪嗔。七罗罗神,好犯人天,有善恶二健儿。八沙神,食肉薄福,身如沙土。九夜叉神,有大神通。十罗刹神,翻名极难。言百部者,是鬼神王也。一一部复有百部鬼神者,是前神王眷族也。是诸鬼神皆欲得人行般若,若不弘宣,好为损害。由国内讲此经,诸鬼神等为闻法故,悉来护国令无七难,由无七难得讲得听,故云乐闻此经也。明行法竟。 「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臣君大子王子,王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 第二明七难正坏国土。七难者,一鬼神难、二贼难、三臣君太子百官难、四二十八宿难。大王下,三灾,合前为七难。此意由国无三宝,复不讲读大乘,鬼神等无闻正法,故恶心滋多恼乱万民,万民复乱及以衰死,故外贼来侵国耳。又百部鬼神乐闻正法,由其国中不讲经故,诸鬼神瞋忿,故起七难恼乱国。二十八宿者,角、亢、弖、房、心、尾、箕,是东方宿也。斗、牛、女、虚、危、室、壁,是北方宿也。奎、娄、胃、昂、毕、觜、参,是西方宿也。井、鬼、柳、星、张、翼、轸,是南方宿也。一方有七,四七二十八宿也。失度者,于上度数错乱,故曰失度也。日月失度者,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岁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行一月一周天。又天道日月所行乃有无量,大判有三道,谓冬至之日行于南道,夏至日行于北道,春秋二分行于中道。护难法用同上,故云如上说也。 「大王!不但护国,亦有护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乐,亦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 大王不但护国下,第三明护臣庶等法用。有九种福:一富、二贵官位、三七宝如意、四行来安稳、五男女、六慧解、七名闻、八六天果、九人中九品果也。九品者,九品人,上中下各有三品,三三合九种。上品上中下者,上品道种性金轮王,中品性种性银轮王,下品习种性铜轮王。中品上中下者,上品铁轮王,中品粟散王,下品小国王。下品上中下者,上品刹利大姓,中品波罗门大姓,下品居士大家等。 「大王!不但护福,亦护众难。若疾病苦难、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破四重禁、作五逆因、作八难罪、行六道事一切无量苦难,亦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 大王不但护福亦护众难下,第四明护难。难有八:一疾病苦难、二杻难、三械难、四枷难、五锁难、六捡系、七四重五篇等是、八五逆等是。五逆,杀父、杀母、杀真人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八难。又八者,三途难即三,四佛前佛后难、五边地难、六聋盲瘖痖难、七世智辨聪难、八长寿天难。第一大段明护国行法竟。 「大王!昔日有王释提桓因,为顶生王来上天,上欲灭其国。时帝释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说般若波罗蜜,顶生即退,如《灭罪经》中说。」 大王昔日下,第二大段引昔类今。就中有二:初引帝释王证成波若能护国土,如《涅盘经》引出其事也。二从天罗国下,引普明证波若能护身命。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集,引此为证也。就初引天王中有四:一举顶生王领夺天国;二明帝释护国行法;三顶生即退下,明顶生退散;四如《灭罪经》下,引经证成。此应名涅盘经为灭罪经,闍王中说也。 「大王!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斑足太子。为外道罗陀师受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冢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曰普明王。其普明王白斑足王言:『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其斑足王许之一日。时普明王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说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其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而说偈言:」 大王昔有天罗下,第二引普明王为证。文有三:一明难事;二从普明王白斑足下,明依经修福,明护国行法;三尔时法师下,闻法悟解。第一难事者,斑足欲破诸国,取千王头祭冢神,文相显可解。第二明行法中,文别有三:初明普明乞一日暇,斑足即许;二时普明下,请法师说法;三其第一法师下,就彼一人明说四非常偈。前二分,文相显可知。就说偈中有八偈,为四:初两偈说无常,次两偈说苦,次两偈说空,次两偈说无我。 「『劫烧终讫,干坤洞燃,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于中雕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干坤洞然者,如造天地。《本起经》说天地寿二百万劫,寿尽为劫火烧尽。七日凝住,过七日天下洞然。劫火去,上至欲界第六天,一劫火尽。他方大龙王雨水灭。火上至第十梵天,尽色界。复有一劫,旋蓝风从他方来,吹此天雨水波荡至上无色界。复有劫水尽,吹水波即作山川。天地初成,未有日月星宿,诸天飞来日月,国土始有也。就初两偈中,初二句就天地,次两句约山海,次两句就天龙,次一句就阴阳。二仪者,一阴、二阳,此之二种能生能成,名为二仪。言尚殒者,明此阴阳虽复生长,而念念雕丧,故是无常。下一句结无常。无常多种,今略出五种:一灭无常,舍现报;二坏无常,和合破散;三转变无常,色等变为异;四集相无常,无实生灭也;五自性无常,有为之法平等不住也。次两偈明苦,即明八苦。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生等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轮转无际者,轮回即是行苦。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亦名爱别离苦。忧悲即是坏苦。欲深祸重者,论云如大海水无边亦无底,能召重苦,故云祸重也。疮疣无外者,贪欲内心生故。疮疣即身自有,故云无外。三界皆苦者,明苦实乐虚。国有何赖者,明依报皆苦也。苦位有四:一欲界不净故苦,二色界退堕故苦,三无色界不安故苦,四二乘不一向寂静故苦。次两偈明空。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文云有本自无者,明自性本来空也。因缘成诸者,明因缘空也。因缘之法由若空华,但有假名而无其实也。正观云因缘生法即是空也。盛者必衰者,此是始终空也。众生虚妄横计为有,谛实而观始终皆不可得也。实者必虚者,众生计我为实,实相刀切身,无常即坏,即是实者必虚也。众生蠢蠢都如幻居者,明生空也。声响俱空者,明相空。响但有相貌无实,故云相空。闻响者是耳,根坏颠倒听,例如空华旋火轮等。次两偈明无我,初句就心明无我。心非形相,故言无形也。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眼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假乘四蛇者,约色明无我,四蛇譬四大也。无眼保养以为乐车者,此二句约情明无我。以凡夫无慧眼,保翫此身以为乐车,如似无目之象,但求食味、乐五阴之车也。不达无我,保养四大谓为有我,不知此身假合而有,似众木成车,横计轻苦谓之为乐,名为乐车。形者,四大也。神者,识神也。形神尚离,正明无我。岂有国耶者,举类显国空也。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得虚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斑足王所。」 第三闻法悟解。有二:初明自行,次明化他。自行有二:一眷族得解,二普明自证虚空等定。次明化他有五。 「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中偈句。』时斑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时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已皆证三空门定。时斑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说般若波罗蜜名味句。』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如《十王地》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 即告九百下,一明化余王。时斑足问诸王下,二明斑足与诸王同闻法获益。即告诸王下,三明悉放诸王各还本国皆弘此经。以国付弟下,四明斑足出家进行得无生忍。五千下,第五明五千王得益。第二引证讫。 「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法应如是。汝当受持,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未来世中复有无量小国王欲护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蜜经名味句。」 大王十六大国下,品中大段第三劝持。有三:初劝十六国王受持;二天上人中下,劝六道众生受持;三无量小国王下,劝诸小国王受持。第三劝持讫。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此般若波罗蜜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已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十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在此会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 尔时释迦牟尼下,品中大段第四明得益。有六种得益不同:初五百亿人得初地;二六欲天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在四地已上;三十八梵天得无生忍及法乐忍,在七地以上;四复有先已学菩萨,明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神王得十三昧者,十一切入也。得二三昧者,八胜处、八背舍也。或云:一空、二无相也。又转鬼神身得天身。六现在众在此会者得自性信者,四不坏信也。又得空信者,入初地也。又十信名自性信,种性已上名空信也。吾今下,品中大段第五总结。略说如此,广说不可穷尽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散华品第六 正说六品为四:上三品明能护般若,第二〈护国〉一品明所护国土已竟,今此品是第三示物供仪令人供养。十六国王闻上说般若得益众多,内心庆喜散华供养,因以题名,故云散华品。 问:供养多种,今何故散华?答:供养虽多,不出三种:一敬供养,谓香华等;二利供养,谓衣服等;三修行供养,谓六度四摄等。此品多明恭供养、修行供养也。此品文为六段:初明十六国王闻法欢喜散华供养;时诸国王下,第二发愿;佛告大王下,第三如来述成;时佛下,第四现神力;佛现神足下,第五时众得益;谛听谛听下,第六结。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所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欢喜无量,即散百万亿行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说般若波罗蜜,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万轮华,盖大众上。 就初散华中有四:初散百万亿行华者,地前三十心华。二复散八万四千波若波罗蜜华,初地已下十地华。三复散妙觉华,佛地华也。四诸天人散天华。就前三十心行华中有四:初明十六国王闻上说般若欢喜,即散百万亿行华。二华于空中变成一座,十方佛共坐一座说般若。三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上。四金罗华变成万轮华,盖大众也。 问:何故一时间诸华变转自在如此?答:以般若故,于一无所得心内作种种名,不可以相心而求。若约劝解,其事众多,不可具出。下云诸华,例尔也。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华,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说般若波罗蜜,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第二地上行华。文有三:初明散华变成白云台;二明台中光明王佛说般若;三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及大众也。 复散妙觉华,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城,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众论第一义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一华台,台中十方诸佛说不二法。 第三佛地散妙觉华中,文有五:初明散妙觉华;二华于空中变作金刚城;三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论第一义谛;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佛成一华台;五台中十方佛说不二法也。 及诸天人亦散天华于释迦牟尼佛上,虚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华如云而下。 第四诸大众天人散华。有三:初散天华释迦上;二华于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三盖中天人散恒沙华。此等若就事是敬供养,若约行即修行供养。 问:前后四番散华变成华盖等,何故于中有佛说法、有不说法者?答:诸佛方便,约缘不同,不可定准。第一明散华供养讫。 时诸国王散华供养已,「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蜜,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蜜。」 时诸下,品中大段第二发愿。就文有二:初时诸天国王愿三世诸佛常说般若;二愿一切受持者下,愿四众所求如意,常行无所得般若也。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般若波罗蜜,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佛告下,品内大段此第三如来述成。就文有二:初述可,故云如是如是;二如王所说下,劝应说应受持,叹般若诸圣之本,有三句:是一切诸佛母、一切菩萨母、一切神通母。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华入无量华、无量华入一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吼土、一毛吼土入无量毛吼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 时佛为王下,品中第四神力现五不思议,即为五别:第一华变不思议,一华入无量者,少能入多;无量入一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议神力也。二佛土不思议,无量佛土入一佛土,能变多土入一土故。三毛吼不思议,少能容多故。四须弥大不思议,多能入芥子故。五众生不思议,无量众生入一佛身故。五种神通称不思议者,无得正观之异名也。 佛现神足时,十方诸天人得佛华三昧,十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波罗蜜有三世利益,过去已说、现在今说、未来当说。」 佛现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二:初别明四种人得益;二善男子下,总举波若有三世利益。别明四众内,即为四别:一十方天人得佛华三昧者,此是华严三昧,第十地得之;二十恒河沙菩萨得成佛身;三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初地以上;四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谓五神通也。善男子下,总举般若明三世利益。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谛听谛听下,品中大段第六劝依三慧结劝修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师,开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因以题名,故言受持品。正说六品为四,今是第四明弘经人德行相貌,劝将来依凭学经。就文有二:初月光疑问;从大牟尼下,第二答。初问中有二:初月光从前品生疑;白佛言下,第二正问末代持法人。就前疑问中,初覩瑞疑念;次即发言谘请。 尔时月光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而言月光者,当是受法已后更立光字,故云月光也。次发言者,见释迦神力,复见宝满如来化身佛主,复见千叶上佛各各说般若,此三处佛为一为异? 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是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白佛下,正问。就中有二:初正问所说般若甚深无量;次云何下,结问意。就前正问中有三句叹般若甚深:一过言说,故云不可说,言语道断故;二过相心境界,故言不可解,深而无尽故;三过觉观,故云不可以识识,非思虑境界,非缘虑之所达也;云何下,次结问意,法相如是绝缘忘观,云何解了,令一切众生得入空道?开空法道者,达有本空,故名开空。即空能通名道,故云开空法道也。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大牟尼下,第二佛答。有三:初正答问;佛告月光我灭度后下,第二劝持;时诸大众及阿须轮王下,第三明时众得益。就前正答中有三:初略答;善男子其法师下,第二广答;善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总结十三法师功能。就前略答中有二:初佛答劝修观门,略叹其德。文云十三观门者,谓三贤十圣为十三,前四忍各有三品以为十二,寂灭下忍为十三。从习忍已下,第二辨位。习忍者,即习种性。至金刚顶者,即第十地。标初举后,中间十一略具列。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种合可依止。汝等下,第三劝大众如法供养。文云应如佛供养者,教其重敬供养也。故〈二谛品〉云「一念信般若,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况十三法师不应如佛供养也?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若在家婆差、忧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 善男子其法师下,第二广答十三忍,即为十三段。就初习忍有三:第一内凡伏忍。初习忍,十住也。第二善男子习忍下,举失显得,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夫十善菩萨。第三是定人者下,显得还结习忍位也。就初习忍有八句文:初标忍名位,文云是习种性菩萨也。第二别明四部众,在家二众名优婆塞、优婆夷。有本云波差、优婆差。外国语音不同,有此异耳。此间名善宿男、善宿女,亦云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二众者,一名比丘,此名破烦恼;二名比丘尼,此名为女。第三修习德行,文云修行十信。十信者,即前〈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种心。十信者,一精进心乃至第十回向心。第四作六大观,四大、空、识也。第五作十四根观,五情根、五受根、男、女、意、命,此十四是生死根本,故《成实论》名往来根、生死过患,故菩萨先须观之。三无漏根入圣位非过,不须观之。信等五根不断善根,亦不观也。是故二十二根中除八根,但观十四。喜、乐、舍、意此四虽通漏无漏,是染污根本,所以不除也。第六发菩提心者,《智度论》云五种菩提,是第五无上菩提心也。《涅盘经》四种菩提,发第四上上观菩提也。《大品经》三种菩提,第三佛菩提心也。第七常修三界忍者,观三界念念皆不净,是诸漏本,无一念净处,即得不净忍也。以作上来诸观,名佛弟子,故云住在佛家也。第八修六和敬,与物同修名之为和,共相受德目之为敬。三业同修为三,同戒、同见、同学八万四千度名六,余经以同利利为六也。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 善男子下,习忍内大段第二,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十善,举失显得也。就文有六句:初法说,明外凡菩萨行十善由有进退。譬如下,第二举轻毛喻,善趣见理未明,数数退大住小乘,似彼轻毛随风动转不能正住。是诸菩萨下,第三合喻。虽以十千劫下,第四明十千劫有所得心行十正道亦不得进位也。发菩提心下,第五明发无所得心得入习忍位也。亦常学下,第六结是不定人,不可名字也。 「是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能以一阿僧只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是定人下,习忍位中第三大段,显得还结习种忍也。就文有三:初得生空位,此人得人空无我解也,亦名假名空。必不起下,第二明离过。五逆如前说。六重者,四重,加沽酒为五,不说四众罪过为六。二十八轻者,出《善生优婆塞经》。第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者耽乐饮酒。三者不能瞻身病苦。四者有乞食不能随多少与而令空去。五者若比丘比丘尼、长老尊宿处,优婆塞等不须礼拜问讯。六者若见四果犯戒,生憍慢心。七者月月不能持六斋、受八支戒。八者四十里有讲法处,不往听。九者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者疑水有虫,故饮。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十二无伴独宿尼寺。十三若为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十四若残食施四部众。十五若畜猫狸。十六畜养象马牛驴,一切禽兽不作净施。十七若不储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十八若为身田作。十九不得自为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取贵。二十若在非处非时行欲。二十一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而去。二十二若犯国制。二十三得新菓菜,不先奉三宝先自受用。二十四僧若不敢说法赞叹,辄便自作。二十五若在沙弥比丘前行。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撰择取美过分而取。二十七不得养蚕。二十八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方便付嘱而舍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者,于佛法真佛说言非佛说,实非佛说言是佛说者,无有是处。以一阿僧只者,从善趣初心至满心习种位,合迳一阿僧只也。始得入僧伽陀位者,第三段结习忍位也。外国名僧伽,此方名习种性。又义翻名为离着地,以不着人我故也。 问:习种性更有异名,复有别称?答:《璎珞经》明有六名:在性名习种性,在信名坚信,在忍名信忍,在慧名闻慧,在定名习相定,在观名住观。 问:云何名十住?答:一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位内王名铜宝璎珞。 「复次性种性行十慧观,灭十颠倒,及我人知见分分假伪,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无定相、无自他相,故修护空观,亦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只劫行正道法,住波罗陀位。」 复次性种下,第二明中忍。文有八句:一标名、二出行德、三灭惑、四知俗、五修观、六辨行多少、七修行时节、八结名。第一标名,文云性种性也。第二出行德,文云行十慧观。十慧,即前〈教化品〉十止心也。四意止为四,即四念处,三善根为七,即慈、施、慧,三意止为十。三意止者,所谓三世忍,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第三灭惑,文云灭十颠倒。十颠倒者,常乐我净四对四依止,三烦恼颠倒对三依止,过去因忍对因倒、未来果忍对果倒、现在因果忍对因果倒也。或可如《地持论.发心品》中说:十种烦恼为十倒也。我我所通障十地,性种人少分灭也。第四知世谛假有非实,文云分分假伪不可得也。第五空观,文云无自他相修护空观。观我人无有自他相故空,即三空观门。具足未得名修,已得名护。第六辨行少多,文云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者,以无间修故不去离心也。第七修行时节,文云以二阿僧只也。第八结名,波罗陀位者,此名性种性。三藏师云:义翻为守护度,所习诸行能坚守不失也。从善趣初心至性种位,时迳二阿僧只劫也。《璎珞经》有六名,在性名性种性,在坚名法坚,在忍名法忍,在慧名思惟慧,在定名性定,在观名行观。 问:云何名十行?答: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也。位内王名银轮王。 「复次道种性住坚忍中,观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所谓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义谛,心心寂灭。」 复次道种下,第三明上忍。有六句:初标名、二行德、三观解、四为物受生、五修行时节、六结位。第一标名,名道种性。第二行德,文云住坚忍中,即前〈教化品〉十坚心。十坚者,一戒忍、二知见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脱忍、六三界因果空忍、七无愿忍、八无相忍、九无常忍、十一切法空无生忍。第三观解,文云观一切法无三相,所谓以知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者,无所得不二性也。以知诸法无所有,故云不可得。文云常入第十第一义谛者,牒前五受为五,三界为八,世谛为九,真谛为十也。从前观向后,故言常入第十第一义谛也。心心寂灭者,前观诸境无生,今明能缘之心亦寂灭也。 「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顺道生故。复以三阿僧只劫,修八万亿波罗蜜,当得平等圣人地,故住阿毗跋致正位。」 第四为物受生,文云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下,释受生意。以业习未尽故,地前三贤菩萨为物受三途生。以无始愿为因,大悲为缘,发愿入三途教化众生也。第五明修行时节,文云三阿僧只劫。修八万亿诸度将入初地,故云当得平等圣人地。第六结位,阿毗跋致,正翻为不退也。道种性,例前有六名,在坚名坚修,在忍名修忍,在慧名修慧,在定名慧定,在观名向观。十回向者,一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平等善根回向,七等观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也。《璎珞经》名金轮王。 「复次善觉菩萨摩诃萨,住平等忍,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入无相舍,灭三界贪烦恼,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 复次善觉下,次明信忍。就初地又有十段:初标名、二叹地功德、三明空有两解、四灭惑、五得二无为、六解法方便、七明二智成就、八进行、九结位、十以四大藏益物。第一标名者,文云善觉菩萨也。第二叹地德行,文云住平等忍。初地证信,空有并观,故云平等忍。第三明空有两解,文云修行四摄即有解,入无相下即空解。第四灭惑,文云灭三界贪烦恼。第五明得二无为,文云于第一义而不二。灭一切相,是数灭无为。 「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无自他相、无相无无相,故无量方便皆现前,观实相方便者,于第一义谛不沈、不出、不转、不颠倒,遍学方便者,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 住初忍下,未来生死不起,即非数缘灭无为。无自无他相者,由自故有他,自无故他亦无。一无遣自、一无遣他,二无双遣,故名无无相也。第六释法方便,文有六子句:一实相方便、二遍学方便、三回向方便、四魔自在方便、五一乘方便、六变化方便。第一实相方便者,文云于第一义谛而不沈不出。二乘沈空、凡夫沈有,动转颠倒也;菩萨于实相无有沈出,故不颠不倒也。第二遍学方便者,文云非证非不证。菩萨空有并观,齐行不二,故云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者,明大小遍学,名一切学也。 「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魔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变化方便者,以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如是善男子!是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是实智照。」 第三回向方便者,文云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有三种回向:一回因向果,所有善根向萨婆若果;二回果向因,与一切众生共也;三者回向无所得,故离相也。非住果者,不住人天二乘果。非不住者,住初地已上四种果:调柔果、发趣果、愿智果、摄报果。又非住者,不住四果;非不住者,住萨婆若果也。第四魔自在方便者,文云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同魔而行佛道,魔不能坏。表二义:一者欲引邪入正;二明邪正不二,解魔事无所有即是佛事。四魔者,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也。欲明初地菩萨能降伏四魔,故云不为所动也。初地菩萨断初地惑故离烦恼魔,得法身故离阴魔,得道法力故离死魔,得不动三昧故离天魔。若依《大集经》,四谛三空四念处等治四魔,如此等示行非道通达佛道也。第五一乘方便者,文云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唯行一大乘不二法门以化众生也。第六变化方便者,文云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起身通益物也。愿力者,是起通心。言自在者,明其通体智慧。言生一切净佛国土者,明其通用。道理亦生秽土,略故不说。第七明二智成就,有三意:初法说;譬如水下,譬说;乃至下,合譬。初法说中,前明实智、后明方便,文言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者是实智也。 「巧用不证,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观,譬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乃至一切行波罗蜜、禅定、陀罗尼不一不二故。而二行成就,以四阿僧只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门。无三界业习生故,毕故不造新。以愿力故变化生一切净土,常修舍观故登鸠摩罗伽位,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 巧用下,明方便智。譬文云如水与波不一不异者,明动义异湿义,似行义异理义。言不异者,明波体即水体,似行体即理体。合譬中文云乃至一切行不一者,明行相异理,又明诸行体同义别。言不二者,明理行体同,又明诸行体同,其似波水,合前成不一不异之言也。今所明二智,不同他说异实智外别有方便,所言实智者即方便实也,言方便者实方便也。岂可言一、岂可言异?譬说中自显也。第八进行,有四子句:一明久行故入此门。文云四阿僧只得入者,过前三忍,故云四阿僧只。二无三界业报生,文云毕故不造新。更不受三界果报,故云不造新也。三以愿力受生,以地前三十心无漏为因,无明为缘,感三界外初地变易生也。四常修舍观,舍所断诸烦恼也。第九结位。鸠摩罗伽者,此方名童子地。以生在佛家,亦名离欲地。亦名胜恶魔地,初地离五怖畏,过二乘魔也。第十常以四大藏益物。四大藏者,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杂藏也。亦可依《胜鬘经》一名人天善根藏、二声闻藏、三缘觉藏、四大乘藏。亦可依《地持》四摄益物为四藏也。 「复次德慧菩萨,以四无量心灭三有瞋等烦恼,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只劫行大慈观,心心常现在前,入无相闍波陀罗位,化一切众生。」 德慧下,第二地,文有五别:一标名、二智断、三住中忍自行、四修行时节、五结。第一标名,文云德慧菩萨。第二智断,文云以四无量心者,明智也;灭三有烦恼,即断也。第三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者,叹自利行相也。第四明修行时节者,文云以五阿僧只者,怙前四为五也。第五结,云入无相闍陀波罗者,此翻为度黑暗、无复黑暗,亦名无畏地。三藏师翻为满足也。 「复次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知三世法无来无去无住处,心心寂灭,尽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常以六阿僧只劫集无量明波罗蜜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 明慧下,第三地,文有五别:初标名、二忍名、三智断、四进行时节、五结位。第一标名者,文云明慧道人也。第二标忍名,文云无相忍中行者,明信忍上品也。言三明者,照三世无生,故云无来无去无住处。三世不可得,观尽于缘;心心寂灭,缘尽于观也。第三智断者,文云尽三界痴烦恼也。第四进行时节者,六阿僧只,足前五为六也。第五结位,文云入伽罗陀位者,此云度边地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五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六 胡吉藏撰 「复次尔炎圣觉达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位。」 尔炎地下,明四地,文有四:初标名、二立忍名、三离障、四进行。初标名,文云尔炎圣觉达菩萨也。尔炎者,此名智母,既进断思惟,故称觉达。境能生智,以境为智母也。又解:《地经》名炎地,此喻说也。第二立忍名,修行顺法忍者,顺忍下品也。第三离障,文有三子句:一逆见流、二住初果、三结离障。初逆五见流者,明四地菩萨能灭五见烦恼习气故。《地经》云「我见为首,悉皆远离。」《摄论》云「四地断俱生身见无明」。三藏师云:大乘别有五见。一生灭见,准小乘边见。二四念处见,损正念。正念对治,准小乘邪见。三善恶见,损正勤,正勤能行一切无分别。菩萨善法若分别,不能勤也。准小乘戒取见。四众生见,是菩萨对治,菩萨不见众生异菩萨也。五正法见,正施是对治不见有法也。菩萨行九种道,能逆此五见流,始入菩萨须陀洹位。九种道者,一行生死如病服苦药;二狎众生如大医,不计病者恼乱;三促身力如僮仆不避寒苦,其力堪忍故;四入尘欲如商人畏失财,为利众生,虽处世乐不多受果报故;五净三业如洗衣人,未净不息;六不恼他;七习善根如人攒火,取得火方住;八修定,譬有僮仆;九依智慧,如幻师于幻众中不生真实。未见所出,别详。二住须陀洹位者,释有二义:一者就修道位中,二地三地修有漏道厌伏烦恼,四地修无漏道永断烦恼,初得修无漏,名须陀洹。第二义者,三地已还造有漏业,初地行施、二地持戒、三地修八禅有漏定,四地已上修无漏道,断三界,逆生死流,名须陀洹。亦可此人断人相我障因,似小乘初果,就相似立名也。 「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达,于念念中能灭三界一切见故,亦以七阿僧只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蜜常不离心。」 天眼等五通者,三地菩萨在有漏位中修道得五通,四地在无漏位中得五通,分得漏尽,略而不彰也。三结离障,云灭三界一切见也。第四进行时,文云以七阿僧只也。亦应结名位,文略不出耳。 「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呪术故,我是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我相已尽,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 胜达下,明五地,文五段:初标名、二标忍、三明四无畏、四明证果、五修行时节。第一标名,文云胜达菩萨,即难胜地。第二释忍者,文云于顺道忍也。五地菩萨修顺忍中品,随顺如道观,名顺道忍也。第三明四无畏者,有二:初总标、次别释。初总标者,云以四无畏也。观那由他下,别释一切智无畏也。言那由他谛者,此云亿千万谛也。内道论者,佛十二部经。外道论者,四韦陀也。药方者,本草君臣相吏制也。工巧者,善能知致城隍市肆等也。呪术者,善解方术也。我是一切智人者,结一切智无畏也。二灭三界下,明漏尽无畏也。三界疑等烦恼者,一身见、二戒取、三疑。人我久尽,二烦恼亦除,今始除疑。疑是心烦恼功用,以三界为本,从三界出,故云三界疑等。我相已尽者,无有我慢也。三知地地有所出者,明尽苦道无畏也。 「有所不出,故名障道。逆三界疑,修集无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复习行八阿僧只劫中行诸陀罗尼门故,常行无畏观不去心。」 四有所不出者,明说障道无畏也。菩萨别有四无畏,名出《大智论》:一闻持、二说法、三答难、四断疑。而此文解四无畏,约佛四无畏,即佛菩萨也。第四证果,云修习无量功德即入斯陀含果。梵本名息忌伽弥,此云一来,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断欲色界修道六品。或本云四地断欲界思惟,五地断色界思惟,六地断无色界思惟,住在薄中,名薄烦恼。又解:入斯陀含位者,断身净我慢障尽,有微烦恼习障在,似小乘斯陀含。亦可此人望后六地,唯一往来义也。三藏师云:五地菩萨犹余六地见三界,名一往来也。第五进行,云八阿僧只者,乘前七数故云八。陀罗尼,此云能持也。 「复次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观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无二故,证阿那含位,复于九阿僧只劫习照明中道故,乐力生一切佛国土。」 常现下,第六现前地,有六段:一出地名、二住忍修观、三断惑、四证果、五进行、六结中道。第一出名,常现真实也。第二住忍修观,云住顺忍中作中道观也,明六地菩萨作无所得观也。第三灭惑,云尽三界集因集业也。业虽不可断,而断烦恼,业因自灭也。言非有非无者,即是中道现前也。一相无相者,对二故说一,对有故说无,故云一相无相也。二遣一亦消,有尽无亦息,此是对治之言,勿作法见解。第四证那含果,西方云阿那伽弥,此云不还,阿那名不,伽弥名还,此不还欲界也。此人受欲界生,更不还欲界也。略即断五下分结,广即断九十二,见谛八十八使、思惟四使也。三藏师云:六地菩萨有四不还,一不还二乘心;二不还魔事,魔事即六尘也;三不还爱法;四不还味禅。第五进行时,九僧只也。第六结中道观,云习照明中道也,以愿力故得生一切佛土也。 「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只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集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行皆成就。」 玄达下,明七地,文有七段:一标地名、二进行、三辨忍、四离障、五集德、六结位、七地中化行。第一标名,云玄达菩萨,即远行地也。第二进行时,言十阿僧只者,地中数量多少也。第三辨忍,云无生法乐者,七地得无生,始证法适神,故云法乐忍也。例如初地得十地始,故名欢喜。即无生忍下品观也。第四离障,云灭三界习因业果者,此就分段,非永尽也。前六地灭尽因,七地灭果也。亦可六地断正使,七地断习。亦可望彼系业因果,此地不永尽。第五集德,云住后身者,三界系业分段之穷,名住后身也。依《智度论》先世因缘,七地菩萨有肉身。七地声闻地,声闻肉身成道,借相解义,故云七地有肉身也。《智度论》又云「初地名法身」,况七地是肉身?肉身,此是变易法身肉也。此是一途之说,不可定执。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复七地犹是肉身?无量功德皆成就者,住后身中总明功德不一,故云无量也。 「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常行三空门观,百千万三昧具足,弘化法藏。」 无生智尽智者,别明后身诸功德也。且作一种,唯望分段因尽,得名尽智;苦果不生,名无生智。五分法身者,无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第六结位,云住十地阿罗汉梵天位也。三藏师云:罗汉有三处,一三界极名罗汉,见三界烦恼尽;二结尽名罗汉,七地见三界惑非有非无;三生死极佛地名罗汉,见一切惑非有非无。又云分段生死尽名罗汉。梵天位者,初禅梵天王也。言十地者,前三贤加以七,名第十地。第七地内化行者,云行三空观,空、无相、无愿,无漏慧也。百千万三昧者,无漏定也。弘化者,利益众生也。 「复次等觉忍者,住无生忍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淡泊住于无住之住。」 等觉下,明八地,有五段:一标地名、二辨忍、三明无相观、四结大臣位、五进行时。第一标地名,云等觉菩萨,谓不动地。第二释忍,云住无生忍者,无生忍中品也。第三明观解,云观心心寂灭者,无所得心也。无相相者,无七地功用相,而有八地无功用相也。无身身者,无七地功用身,而有八地无功用法身。无知知者,不同七地功用知,而有八地已上无功用知,明八地双照万境不知而知。用心乘于群方之方者,乘能运载群生,方者情有趣向名为方。故〈系辞〉云「方以类聚」,无方应化,随物在处,故云群方之方也。虽遍化群方而不住生死,此是无漏任放,故云淡泊住于无住也。 「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双照一切法,故知是处非是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而能登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千阿僧只劫行十力法,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 在有常修空者,明在有而不染有,有无碍空。知有非有,故能空有无碍也。处空常万化者,寂而常用。空有不二,故云双照一切法也。故知是处非是处者,总结明有无并照,空名是处、有名非处。亦可是初是处非处力也。第四证位,摩诃罗伽者,此翻大臣。既空有并观,化行参佛,故云大臣。如经云「舍利弗,佛法大将」也。第五进行,云千阿僧只劫行十力法,十力如别释。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者,得无所得解,故云相应。常入见佛三昧者,证念佛三昧也。 「复次慧光神变者,住上上无生忍,灭心心相,法眼见一切法,三眼色空见,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净土,万阿僧只劫集无量佛光三昧,而能现百万亿恒河沙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华三昧。」 慧光下,明第九地,有七段:一标地名、二释忍、三灭恶、四明四眼照用、五愿力受生、六进行时、七结位。第一标名,云慧光,即善慧地。慧是般若,光是法身,神变是解脱也。第二释忍,云住上上无生忍者,无生忍中上品,形前八地中品,上于下品,故名此九地住上上无生忍也。第三灭惑,云灭心心相者,即是心边无知也。第四明四眼照用不同。法眼见一切法者,明法眼照有,即道种智,但能缘有度众生,云法眼见一切法也。此是一途说耳,不可定执。三眼色空见者,三眼者,肉、天、慧。此三眼用不同,肉天二眼见麁细色,慧眼见空,三眼合用,故云三眼色空见也。三眼在地前三贤中,法眼登地,佛眼在道后。通论一一地皆有五,今明因中正立四眼。第五愿力,云愿力常生净土者,以无所得愿化益众生也。第六进行时,有二:初万阿僧只下,明进禅定;而能现下,明起神通益物。第七结位,住婆伽梵位者,此翻为世尊,亦名破净地,婆伽名破,梵名净地。言佛华三昧者,即首楞严定。 「复次观佛菩萨住寂灭忍者,从始发心至今,迳百万阿僧只劫,修百万阿僧只劫功德故,登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 观佛下,明十地。文有三段:初明地中功能。善男子从习忍至灌顶下,第二挍量显胜彰行分齐,简因异果,亦云见性不见性异。从常修一切下,第三结劝入位。就初明地中功能有四:第一观佛者,法云地名也。第二住寂灭忍者,标忍名也。此第十地共佛同在一忍,合为第十三法师也。言住寂灭忍者,若就其别,唯取第十下品寂灭忍;若就其通,通明佛及菩萨皆名寂灭忍也。第三明地中修行时节,文云迳百万等,明修行时长久,类前应云十三僧只。百万阿僧只劫功德者,明地起行广多。第四彰位分齐高极者,文云登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者,第十地以为金刚台也。亦可此句举果显因,名佛以为金刚台。以彼十地因满,故佛住金刚台果也。 「善男子!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从昔以来常说唯佛所知见觉,从灌顶三昧以下至于习忍所不知不见不觉。唯佛顿解,不名为信渐渐伏者。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此心若灭则累无不灭,无生无灭入理尽金刚三昧,同真际、等法性而未能等无等等。」 善男子习忍下,第二段挍量显胜彰行分齐。文有六句:一简因异果、二彰果异因、三释因异果、四释果异因、五结因异果、六结果异因。第一简因异果者,云习忍至灌顶皆名为伏者,从习忍至金刚未除一念元品已来,一刹那惑在,通而言之,故名为伏。又云以因对果,心内带惑非是永无,故言伏也。文云而无相信灭一切者,初地至三地信忍位中亦照第一义。不名为见者,见性未明。又解:不名为见者,十地因位,不见果性,名不见。《涅盘》云「十地菩萨见不了了,佛地始终皆见」也。第二彰果异因,云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言唯佛所知见觉者,彰佛果见性分明。第三释因异果,文云从灌顶三昧至于习忍所不能知见觉者,十地金刚三昧也。习忍者,三十心。所不知不见不觉者,是因位故,不见佛性。第四释果异因,文云唯佛顿解不名为信者,顿解者,万行斯满,佛照理穷,故名为顿也。第五结因异果,云渐渐伏者,慧虽起灭者,明因道无常。以能无生无灭者,明能灭彼生灭烦恼。又解:若知因非因、知起非起,故云以能无生无灭也。第六结果异因中,初法说、次喻说、后合。初云此心者,无明住地心。若灭者,无明住地灭也,明因道离生灭也。言则累无不灭者,明累外遣障也。言无生无灭者,究竟清净也。照理穷源,故云理尽三昧。言同真际者,同会无所得也。等法性者,知诸法不二也。而未能等无等等者,未与佛同也。 「譬如有人登大高台,下观一切,无不斯了;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常修一切行,满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复常住佛慧三昧。」 譬如下,譬说。云譬如有人登大高台者,即如来地。三藏师云:譬有五。一最高,一切顶故。二真实不坏,如佛果常住难登。三还源,越凡圣故。四自性寂静,如佛无生灭故。五安乐依处,如寂观照无不了故。言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者,合譬也。常修一切行下,第三结劝位。入婆伽度位者,此云施德地,以能云雨说法,故亦名破度地。定慧具足,故云佛慧三昧也。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诸如来国土中化众生,正说正义,受持读诵解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善男子如是下,正答中有三章,初略答、二广答,二段毕;今第三总结。有三:初明十三法师能弘化大乘,故云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化导众生也。正说正义下,第二明十三法师能说正义。正义者,即诸法实相也。如我下,第三明所说无异。此意明十三人能化齐佛,故云等无异也。 佛告波斯匿王:「我当灭度后,法欲灭尽时,诸国王等皆应受持是般若波罗蜜,大作佛事,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此般若波罗蜜。」 佛告波斯匿王下,答问中大段第二劝持。文有七段:第一略举时节,以明付嘱王不付属余人之意。大王吾今下,第二出宣弘经处。其国中下,第三出七难也。大王是般若下,第四叹波若之德能灭七难。大王我今五眼下,第五举三世功德利益也。大王若未来世下,第六明能依教而行,当遣五大菩萨为护,劝造经像供养。大王吾今下,第七正结劝持经。 「是故付嘱诸国王,不付嘱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无王威力故,故不付嘱。汝当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第一付嘱中有二:初明付嘱国王受持般若;二不付嘱比丘下,次明无有王力势所以不附属,但令受持读诵解释其义理。付王有二义:一能化难化众生;二利益大人如风靡草,比丘无此等力,故不可付。 「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一须弥有四天下,其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 第二明弘说般若处所。云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山等,总明阎浮提处也。其南阎浮提下,别明诸国土,初十六大国、次五百中国、次十千小国。 「其国土中有七可畏难,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波罗蜜,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云何为难?」 其国土中下,第三明七难。文有二:初总明法力能为灭七难、能生七福。次从云何为难下,别列七难,明经力能灭。言七难者,一日月失度、二星宿变异、三火灾、四水灾、五风灾、六旱灾、七贼。 「日月失度,时节返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当变怪时,读说此经,为一难也。」 第一日月难。内有十四:一明失度,不依常道名失度;二明时节变逆;三赤日出、四黑日出、五二日出、六三日出、七四日出、八五日出、九日蚀、十日一重轮、十一两重轮、十二三重轮、十三四重轮、十四五重轮。如此等十四种,皆是灾难、饥饿、刀兵、疾疫相也。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轮星、鬼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镇大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诸星各各变现,亦读说此经,为二难也。」 第二星宿难。二十八者,四方各有七,四七二十八也。失度者,行不依常道,故云失度。金星者,太白星也。三藏师云:外国名天师星。如理行即国丰,失度则俭。彗星者,外国名阎罗王星,此星随所出处必有灾难也。轮星者,有晖如轮,若日月五星破轮星中央,则国土分散。日月五星在轮星右行,则国土安乐也,左行亦不好也。鬼星者,九月中日设在东北,若行駃是过时节,若近上则鬼神来破国病人。火星者,营惑星也,此主贼,若其高则贼起,若下则贼伏。若在子处则下,若在午为高。水星者,即是湿星,亦是太白星,若在寅为下,若在申为高。一处三十日行,十二月得一周。从鷄狗猪鼠四处行无水,从兔蛇羊猴四处行则多水,从牛虎龙马四处行平水,平水则不多不少。风星者,即?星,在虎处则高,一处三十日行,猴处行则下。若高多风无雨,若下多雨少风。七月高,正月下,八月至正月渐渐下,二月至七月渐渐高。随日行则有三种:二月三月八月九月同日行,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此四月在日前行,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此四月在日后行。此是如法行,异此则失度不好也。刀星者,且是满星,一处行迳二年半。若在兔处最高,若在鸡处最下。若高多刀兵,众生饥饿疾病,若下少刀兵。南斗北斗者,非宿是曜。五镇大星者,金木水火土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若善星来入此四星处则大安稳丰乐,恶星来入则大苦恼。随诸星并行不依常道,故云各各变现也。若大王大臣治民非道纵逸自在,苦报将生,则日月亏盈、星道失度,以表非祥,故能表难。若能讲读大乘、归依三宝,随福去灾,日星复路,故云亦说此经也。 「大火烧国,万姓烧尽。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如是变怪,亦读说此经,为三难也。」 大火烧国下,第三火难。有二:初明七种火;二亦读此经下,明经力能灭火也。七种火者,鬼火者,鬼瞋众生为恶火夜起,亦令人热病。龙火者,龙瞋雨毒火,令人痈肿,即报得神通火也。天火者,礔礰火,就天为名也。神火者,变现也。神有二:一仙人瞋,火从瞋生。二仙人诵呪,使鬼神烧百姓家也。人火者,约人得名。树木火可知。贼火者,贼投火,即名贼火也。亦读说此经者,经力能灭火也。 「大水漂没百姓,时节返逆,冬雨夏雪,冬时雷电礔礰、六月雨氷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沙砾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四难也。」 大水下,第四水难。须水而无,不用处多有。霜雹等悉属水难。雨赤水多刀兵,雨黑水为疾病,雨青水多饥饿,雨土石仙人罗刹瞋;江河逆流海水溢,有贼也。 「大风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五难也。」 第五风难。亦二:初列七风;二亦读此经下,经力能转灭也。黑风者,海边风,吹黑沙也。赤风者,即赤沙。青风者,即青沙。天风地风者,天阳地阴也。火风者,热风也。 「天地国土亢阳,炎火洞然,百草亢旱,五谷不登,土地赫然,万姓灭尽,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六难也。」 天地亢阳下,第六旱难,文相可知。 「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百姓荒乱,刀兵劫起,如是怪时亦读说此经,为七难也。」 四方贼起下,第七贼难也。 「大王!是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一切国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亦名龙宝神王。」 大王般若下,第四叹般若之德能灭七难。文有二:初叹般若不可思议;次佛告大王下,第二明般若既灭七难,劝人供养也。就初叹般若中有八句:初明般若能为诸佛菩萨一切心识神本者,般若是无所得,以诸佛因般若悟无所得,故波若是佛母,故云为佛本也。一切众生心识神本无所得,以妄想因缘有六道差别,若能知妄毕竟无所有,还归般若,故云为一切众生心识神本。心意识神,体一名异耳。又解:心识神本者,似如来藏,是生死根本。言一切国王之父母者,般若能护国土,故譬如之父母。亦名神符者,能通达如实境界,能伏天魔外道,是世出世善根悉能守护,故譬神符也。辟鬼珠者,能除鬼神难故也。如意珠者,般若称意所得故也。护国珠者,波若力能令国土安稳故也。天地镜者,波若照世界无所有故。龙宝神王者,波若能出诸善神,故云龙宝神王也。 佛告大王:「应作九色幡,长九丈;九色华,高二丈;千枝灯,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亦作七宝案,以经卷置上。」 佛告大王下,第二明劝人供养中有二:初事别供养;日日下,次总以华香供养。就前别中,初列六种供养事,第二出般若而供养之。初六事者,一幡、二华、三灯、四玉箱、五玉巾、六七宝案。 「若王行时,常于其前足一百步,是经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内七难不起、罪过不生。若王住时,作七宝帐,帐中七宝高座,以经卷置上,日日供养,散华烧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释。」 第二供养法用,内有五句:初出般若置案上;二王行时以波若在前;三王行百步,般若放千里光;四令千里内无七难,得益也;五若住时作七宝座,以般若置上也。第二日日下,总明供养,法譬可解。 「大王!我今五眼明见,三世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世侍五百佛得为帝王主,是为一切圣人罗汉而为来生彼国土中作大利益。若王福尽时,一切圣人皆为舍去。若一切圣人去时,七难必起。」 大王我今五眼下,第五明三世利益,令人信持。文有三:初明五眼照一切国王侍五百佛等,明久供多圣,现居王位。是为圣人来下,二明圣人来生此国,明作大利益。若王下,三福尽难生也。 「大王!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受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千剑轮往护彼国。是五大士、五千大鬼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当立形像而供养之。」 大王若未来世下,第六明能依教而行,当遣五大菩萨为护,劝造像供养。文有四:初总明未来世五大菩萨常护其国;二别列五大菩萨名;三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作大利益;四令立形像供养。 「大王!吾今三宝付嘱汝等一切诸王,毗舍离国、憍萨罗国、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奈国、迦夷罗卫国、鸠尸那国、鸠睒弥国、鸠留国、罽宾国、弥提国、伽罗干国、干陀卫国、沙陀国、僧伽陀国、健拏掘闍国、波提国,如是一切诸国王等,皆应受持般若波罗蜜。」 大王吾今下,第七劝受持此经。文有三:初明付嘱诸国王;二列十六国;如是一切下,第三劝受持。此经但明十七国,那云十六?答:《大云经》有十六大国也。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闻佛所说未来世中七可畏难,身毛为竪呼声大叫而言:「愿不生彼国。」时十六大国王即以国事付弟,出家修道,观四大四色胜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下,答问中大段第三,明时众闻法得益。就文有六:初总明大众闻说起愿;第二十六国王悟道;第三十八梵天等得益;第四九百亿菩萨众证果;第五十千菩萨念来世得益;第六十亿菩萨现成正觉。第一时众闻说七难可畏,身毛为竪,发愿不生彼国也。第二十六国王得益中有二:初明十六国王付国与弟发愿出家;第二明修道。此中又二:初两科假相观修道;次三十忍下,明实行入道。初观四大四色胜出相者,八胜处。内观四大即是四胜处,内观四大外观色少不坏内外色观一胜处,内观四大外观色多二胜处,内无四大外观色少三胜处,内无四大外观色多四胜处。此坏内色不坏外色观。后四胜处者,青黄赤白合为八胜处也。八胜处观成,故云胜出相也。次明十一切入观。四大四色即为八,不用者是无处有处、识是识处、空是空处,此三合为十一切处。十一切入观成,故言入行相。 三十忍初地相,第一义谛九地相,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证一切行般若波罗蜜。 三十忍下,次明实行入道。二种假相观在地前,三十忍在地上。十地各三心,合有三十忍。言初地相者,即是第一地也。言第一义谛者,此明初地得第一义谛成,与九地作方便相。言九地者,即离垢已上余九地也。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者,舍外凡夫身,入种性已上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者,舍地前七方便,得初地第八法身。亦可舍前七地有功用身,入八地已上无功用法身也。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复散华供养,空华、法性华、圣人华、顺华、无生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及九百亿大菩萨众,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散心空华、心树华、六波罗蜜华、妙觉华而散佛上及一切大众。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下,第三明诸天得益。就文为二:初三乘观成,得无生利益;第二散华供养。此散华中有二:初散五忍华、二散二乘华。五忍华者,空华、法性华、地前伏忍华也。圣人华者,初二三地信忍华。顺忍华者,四五六地顺忍华也。无生华者,七八九地无生忍华。金刚华者,十地华也。佛华,即寂灭忍华。次辨二乘华。缘观中道华者,即缘觉中乘华。三十七品华,声闻华。而散佛上者,供养也。及九百亿大菩萨众下,第四段得益。文有二:初明九百亿菩萨大众悟解得益;次明散华供养得益。文云证道迹果者,得初地解故云证,即证能通名道,即道能进故言迹,悟解满足故名果也。次供养内即有四种因果华供养,心空华者即是理空无生华,心树华者即意树华,六波罗蜜华是行华,妙觉华者佛地华。散佛上者,供养也。 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即证妙觉三昧、圆明三昧、金刚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 十千菩萨下,第五明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悟解得证三昧。所言妙觉三昧者,亦名理尽三昧。圆明三昧者,照理尽故言圆明三昧。金刚三昧者,坚固不可坏也。世谛三昧者,约凡夫所见明定相,故云世谛也。真谛三昧者,约二乘所见偏真,故云真谛也。第一义谛三昧者,即是中道第一义。法中精最不散,故云第一,亦名实相三昧也。此三昧是一切王三昧,总摄一切法,如王能统领,故名一切王。 亦得无量诸余三昧,七财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复有十亿菩萨登金刚顶,现成正觉。 七财三昧者,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多闻、六智慧、七舍离。二十五有三昧,坏二十五有。得无垢三昧,能破地狱有。得不退三昧,能破畜生有。得心乐三昧,能破饿鬼有。得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得日光三昧,断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断瞿耶尼有。得热炎三昧,断欝单越有。得如幻三昧,断阎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动三昧,断四天王处有。得难伏三昧,断三十三天处有。得悦意三昧,断炎魔天有。得青色三昧,断兜率天有。得黄色三昧,断化乐天有。得赤色三昧,断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断初禅有。得种种三昧,断大梵天有。得双三昧,断二禅有。得雷音三昧,断三禅有。得住雨三昧,断四禅有。得如虚空三昧,断无想天有。得照境三昧,断净居阿那含有。得无碍三昧,断空处有。得常三昧,断识处有。得乐三昧,断不用处有。得我三昧,断非想处有。是名菩萨得二十五有三昧坏二十五有。四有四恶趣,梵王六欲天,四禅及四空,无想五净居。复有十亿菩萨下,第六十亿菩萨成佛。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第八 经有三段,今是第三流通分。所言嘱累者,明如来殷勤嘱寄国王、累众菩萨,故云嘱累品也。此品分为四段:第一诫勅月光总劝流通,以明嘱累;后五浊世下,第二七门别诫诸国王及四部弟子;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下,第三明诸国王不制四部弟子;尔时无量大众下,第四明时众欢喜受持。就前总劝流通内又分为三:初诫勅月光,明法灭时节;二此经三宝下,明所付人;三为三界众生下,明流通利益。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勅汝等,吾灭度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无佛无法无僧、无信男信女,时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修七贤行,十善行化一切众生。」 所言八十年者,佛灭度后也。佛灭度后一百年中,五师持法各二十年,迦叶、阿难、末田地此三人亲见佛化,行法如佛在世,故法不灭。三人迳六十年。第四商那和修、第五优婆毱多,此二师各二十年持法。商那和修当八十年,以不亲覩佛化,故威仪法灭也。言八百年者,正证法灭。五百年内,二十五师并是圣人相传,故证法不灭。六七二百年内,马鸣、龙树二人传法,以弘法人强,故法不灭。八百年中余人弘法,以人弱故,令法灭也。言八千年者,像末法灭也。由末法众生好行邪法、恶贱正法,正法不行,故像末二法灭耳。依《涅盘经》像末世有十二万大菩萨善持我法,我法不灭。前就凡夫,故云灭也。言无佛法僧者,正明法灭,故须付嘱。无信男信女者,明前无三宝可归依,故无生信处。以无信心谤毁三宝,故令不现。第二明所付人中有二:初付嘱国王,有威力,护法功强,故先付之;二付四部弟子,此是通付一切众生,以四部摄众生尽故。第三明流通利益,内文言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者,证无所得解,故云开空慧道也。又云:证二无我理,故云开空慧道也。言修七贤行者,即七方便也,一五停心观、二别想念处、三总想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言十善行化一切众生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瞋、十不邪见。以此十行教化众生,故云十善行化一切众生。总劝流通竟。 「后五浊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龙八部、一切神王、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为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斋会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 后五浊下,第二七门别诫,即为七别:一不得障人出家等;二不得俗官治僧;三不得系缚比丘;四不得非法说经,似师子身内虫;五不得驱使比丘似兵奴法;六明非法得罪制之莫为,自作罪过破坏国土也;七不得依托佛法求世名利。若为此七事,违教失理,行义不立。为是义故,佛法速灭。第一不得障人出家中为二:初总明五浊;二从比丘下,别明七事。所言五浊者,一众生浊、二命浊、三见浊、四烦恼浊、五劫浊。二从比丘下,别明七事者,一不听出家、二不听造像等、三立统官、四安籍记僧、五不得比丘立地白衣高坐、六不得兵奴为比丘、七不得受别请行法。七邪法兴,七正法灭。 「大王!坏乱吾道是汝等自作,自恃威力制我四部弟子,百姓疾病无不苦难,是破国因缘,说五浊罪过穷劫不尽。」 大王坏乱吾道下,第二不得俗官治僧。言自恃威力制四部弟子者,五篇七聚外更作俗法治比丘等,以护法善神瞋,使令疾病破坏国土,五浊增长也。 「大王!法末世时,有诸比丘四部弟子,国王大臣各作非法之行,横与佛法众僧作大非法,作诸罪过,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尔之时法灭不久。」 大王法末世时下,第三不得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戒律法中极,但有驱摈出家众;今行俗法,当知法灭不久。 「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太子王子乃是任持护三宝者,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非外道也。多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至于百岁。人坏佛教,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佑,疾疫恶鬼日来侵害。灾怪首尾连祸纵横,死入地狱饿鬼畜生,若出为人兵奴。果报如响如影,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三界果报亦复如是。」 大王我灭度后下,第四诫四部众国王等,皆是任持佛法人,还自破灭,令使国土诸灾竞起,皆由破法使之然也。就文有二:初明非法说经;二正法衰薄下,明其损失。初明非法说经有三:初法说;二如师子下;喻;三多坏我佛法下,合譬也。第二损失内,正法衰薄,得种种苦事也。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摄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 大王未来世下,第五诫国王太子四众。立籍制约如兵奴法,立统官治人如俗法,当知佛法灭亦不久。 「大王!未来世中诸小国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大王未来世中诸小国下,第六诫小国四众。明非法得罪,制之莫为。自作罪过,破坏国土,自身受之,不关三宝也。 「大王!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七佛法器,十方诸佛常所行道,诸恶比丘多求名利,于国王太子王子前自说破佛法因缘、破国因缘,其王不别信听此语,横作法制不依佛戒,是为破佛破国因缘。当尔之时,正法将灭不久。」 大王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下,第七诫诸比丘不依七佛教,依托佛法求世名利,往国王边自说破佛法因缘。文有三别:初明比丘等邪说佛法;二其王不别下,明国王不知三宝也;三当尔之时下,灭正法也。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所说未来世事,悲啼涕泣声动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现。时诸国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弟子出家行道,当如佛教。尔时大众,十八梵天王、六欲诸天子皆悉叹言:「当尔之时,世间空虚,是无佛世。」 尔时十六国下,品中大段第三,诸国王闻佛七诫不制四众。就文为二:初十六国王悲叹惊怖,伤己已往愆,依教不制四众。第二十八梵天等伤叹云当当尔之时世间空虚是无佛世者,叹正法灭尽,故名无佛世也。 尔时无量大众中百亿菩萨,弥勒、师子月等,百亿舍利弗、须菩提等,五百亿十八梵、六欲诸天、三界六道阿须轮王等,闻佛所说护佛果因缘、护国土因缘,欢喜无量,为佛作礼,受持般若波罗蜜。 尔时无量大众下,品内大段第四,时众闻法欢喜奉行。就文有三:初列百亿菩萨众,第二列百亿舍利弗等,第三五百亿色欲二界天、六道阿须轮王等众,悉奉行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