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14 [cf. No. 251]
御制心经序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其为教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若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虚而不实,何以导君子、训小人?以朕言之则不然。佛之教实而不虚,正欲去愚迷之虚、立本性之实,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异其名,说苦有情。昔佛在时,侍从听从者皆聪明之士,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既闻之后人各获福。自佛入灭之后,其法流入中国,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犹能化凶顽为善;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宗旨者乎!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本性也。所以相空有六,谓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乃妄想之相为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祸及今古,往往愈堕弥深,不知其几。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天下者,周之穆王、汉之武帝、唐之玄宗、萧梁武帝、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此数帝废国怠政,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杀身,皆由妄想飞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此等快乐世尝有之,为人性贪而不觉,而又取其乐。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为国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守而伪为,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虚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缠,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则诸诈并作,殒身矣。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则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缠,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岂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义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诏同注
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遂说此经。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是佛说。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玄奘所译者,以中国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智慧。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众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盘,曰彼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本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分别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一切苦厄者,世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生死苦。复闵在迷众生颠倒妄想,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氷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氷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氷不异水、水不异氷。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氷即是水、水即是氷。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十二因缘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盘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生死恐怖。即无生死恐怖,则无颠倒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究竟涅盘。涅盘者,梵语摩诃般涅盘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一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
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呪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呪、能灭痴暗名大明呪、能显至理名无上呪、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呪。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呪。即说呪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此五种不翻之一也。盖呪是佛之密语,非下凡所知。《法华疏》云「呪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呪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又呪者,愿也,如蜾臝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呪,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呪者,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