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34 [cf. No. 278] 华严经文义纲目刊行序 按凝然师述法界义镜曰:「天平八年,大唐道璇律师赍此宗疏章而来。」又审祥大德者,新罗国人也,尝入唐谒贤首受学华严宗,而来此国住大安寺,应良辨等请讲《华严经》。然则初传章疏,璇师有功;最初开讲,祥公为尊也。此章之传虽未见实据,璇、祥两师之间焉?又我弘法大师释华严教,往往取则是章,疑璇公等将来之本,故大师亦有所受欤。且《请来录》不载此章,则受学于本邦者,居然可见矣。且余诸师亦能绎此章以综文义之纲目,况本宗古德等据此论理翼成教观、辨驳通议,以作一家之学,好古之徒岂可不研核耶?虽然,本邦中世以来,贤首宗教沈贝叶,而振者鲜矣。其疏章亦寝散失,末学者宁不慨然乎。予亦向发愿欲搜罗坠编,未有所得。今获是章,无异穷子见衣中之珠也。呜呼!亦时节因缘使然耶?抑护法善神所授耶?喜跃之余,辄加点校以付剞劂,以布遐迩。庶几华藏之佛日再瞩幽途,圆融之法水永回狂澜耳。是为序。 时元禄甲戌七年腊月谷旦东奥仙台龙宝住持比丘长与实养题于洛之智积轮下 花严经文义纲目一卷 夫以茫茫性海,缘象讵测其源;眇眇玄猷,名言罕寻其际。有融圆智,朗巨夜而辟重昏;无限大悲,俯群机而临万刹。于是无象现象,犹阳谷之升太阳;无言示言,若沧波之倾巨壑。是故创于莲花藏界,演无尽之玄纲;?笼上达之流,控引灵津之表。然后化霑忍土渐布慈云,洒微泽以润三根,滋道牙而归一楑。是知机缘感异,圣应所以殊分;圣应虽殊,不思议一也。《华严经》者,斯乃集海会之盛谈、照山王之极说,理致宏远,尽法界而亘真源;浩汗微言,等虚空而被尘国。于是无亏大小,潜巨刹以入毫端;未易鸿纤,融极微以周空界。故因陀罗网参互影而重重、锭光颇黎照尘方而隐隐,一即多而无碍、多即一而圆通,摄九世以入刹那、舒一念而该永劫。三生究竟,坚固种而为因;十信道圆,普德显而成果。果无异因之果,派五位以分镳;因无异果之因,总十身以齐致。是故觉母就机于东城,六千疏其十眼;童子询友于南国,百十成以一生。遂使不起树王,六天斯届;讵移花藏,十刹虚融。示宝偈于尘中,齐晖八会;启玉珠于性德,七处圆彰。浩浩铿鋐,抗思议而逈出;魏魏焕烂,隔视听于聋盲。是故舍那创陶甄于海印,二七之旦爰兴;龙树终俯察于虬宫,六百年后方显。然则大以苞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用周,佛乃果圆觉满,花譬开敷万行,严喻饰兹本体,经则贯穿缝缀,能诠之教着焉。从法就人,寄喻为目,故称大方广佛花严经。 世间净眼品者,器等三种显曜于时,光洁照瞩况于净眼。法喻合举,故云世间净眼。语言理均,格类相从,故称为品。此经有三十四品,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间净眼品第一。余义如下说。 今总括此经七处八会事义差别,略开十门:一辨教起所因、二释经题目、三明经宗趣、四说经时处、五辨定教主、六明众数差别、七请说分齐、八所入三昧、九佛光加持、十正说品会。 初教起所因中有二:先明教传之相、后辨教兴之意。 初中教传之相者,西域相传,此经结集已后收入龙宫,佛灭度六百年后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大不思议经,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三十八品。龙树遂将此下本出至天竺国,造不思议论亦十万偈,以释此经。今耶舍三藏所翻《十住毗婆沙论》,是彼一品也。爰有东晋沙门名支法领,从于阗国但得此三万六千偈,并请得大乘三果菩萨禅师,名伏驮跋陀罗,此云觉贤,俗姓释迦氏,即甘露饭王之苗裔,来至晋朝。以安帝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杨州谢司空寺别造护净华严法堂,于中译出此经。时堂前有莲花池,每日有二青衣童子从池而出,扫洒研墨,暮还归池,经了便止。相传释云:以此经久在龙宫,庆此传通,故令龙王给侍耳。后因改此寺名兴严寺也。有晋沙门释法业、惠严、惠观等,亲从笔受,法业因此出义记,名花严旨归,二卷。有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等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译出讫,至大宗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与梵本再校勘毕,当时五十卷成。后人亦有融作六十卷者,于〈法界品〉内先有所欠八九纸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有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呵罗,唐言日照,奉勅与沙门道成等十大德,于西京太原寺译出补之,沙门复礼笔受。其经感通及觉贤神迹等,竝如《新集花严传》中辨。 二明教兴意者,夫大教之兴非无因缘,及非小因缘令此教起,故下文〈性起品〉云「以须弥山微尘等因缘故,起此性起法轮。」今略题十种,谓愿力故、法尔故、为本故、为归故、显德故、显位故、开发故、见闻故、成行故、得果故。 初愿力故者,谓佛与菩萨及彼机缘,三位愿力之所起。故下文云「卢舍那佛本愿力故,普贤愿力故。」又云「若有得闻者,当知本愿力。」又云「开发大愿故,因本愿力之所出也。」 二法尔故者,谓泛诸佛初出兴世,将欲开显所化莲花法尔,皆于第二七日海印定中演出如是无尽法门。下文云「法如是故,此则如大王路,法尔常规。」 三为本故者,谓将欲逐机渐施末教,故于最初先示此法以为末本,以依此本得起末故。下文云「譬如净法界,与三乘法为所依。」又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等。 四为归故者,谓显末教所归处故。下文云「犹如众水,流归大海」等。 五显德故者,谓显如来自所得法体相用故。体谓法界理智无碍,相谓十莲花藏微尘数等,明谓毛孔现刹广益机缘,普贤亦尔。 六显位故者,谓显信等六位圆融相摄前后,是故一位即一切位,而前后历然。下文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等。 七开发故者,谓开发众生性起心中法界无碍自在法门,令显现故。下文中「破微尘出经卷」等可知。 八见闻故者,谓示此一乘无尽自在具足主伴无碍法门,令物见闻,成解脱分金刚种故。如〈性起品〉说。 九成行故者,谓令众生成普贤行,一行即一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等。 十得果故者,有二:初断果,谓除障故,即一障一切障,如〈普贤品〉。一断一切断,如〈小相品〉等广说。二智果,谓具十身、尽三世间,逆顺自在,依正无碍等。由此十义同一缘起无碍圆融自在力故,令此经教依无住本而建立也。 第二别释经题目者,于中有二:先释众名、后解别目。 前中诸圣教立此经名,略有五种:初依《观佛三昧经》及《涅盘经》,名此经为杂花经。此随喻为名,以理行交杂缘起集成故。二《智论.属累品》名为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此从法就用为名,故〈性起品〉云「此经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设。」又《智论》自指此经也。三梁朝《摄论》第十胜相云百千经者,即花严十万偈为百千也。此从数为名。四如下〈离世间品〉出生菩萨深妙义花等,至彼当释,此约法喻合目。五约十义立名等,如〈性起品〉,亦至彼当释。 二解别目中二:先总解、后别释。总者,如《入大乘论》说,有五义:一为众生说对治法故、二有众多乘故、三多庄严具故、四能出生无量大果故、五除断一切诸邪见故,名毗佛略。《杂集论》释方广者,菩萨藏相应言说,名为方广,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亦名广破,以能广破一切障故。亦名无比,无有诸法能比类故。此等皆是大乘差别名,由与七种大性相应等,乃至广说。别释者,大方广等是一部通名,世间净眼是当品别目。前中有二:先开义、后合释。开者,先举所诠之义;后经之一字,举能诠之教,此依主释。前中先明所喻,后花严二字是能喻;前中先明所依法,后佛一字显能依人;前中先别明体用,后广一字合辨体能;前中先大字明法体,后方字辨胜能。合释中,大者,当体为目,苞含为义。方者,就用为名,轨范为义。广者,体用合明,周遍为义。此中大即方,大方即广,皆持业释。又大者,古德解有三义:一常义。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二是体性普周义。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三是胜能义。经云「能建大义,名大涅盘。」又具体、相、用三大也。今更寻下文,略有十义:一境大。于中有二:一依报大,谓十莲华藏;二正报大,谓十佛三业等,如〈舍那品〉等说,即所信境也。二心大,如〈贤首品〉初及〈发心功德品〉说。三行大,如〈离世间品〉说,通修六位行也。四位大,如〈明难品〉已去至第六会说彼五位,谓信大、解大、行大、愿大、证大等也。五证大,如〈入法界品〉说通证六位法也。六因大,有二:初生因,如前五位说;二了因,如〈普贤品〉等说。七果大,于中有二:一随缘果,如〈不思议品〉等说;二自体果,如此经中果分不可说者是也。八体大,如〈性起品〉等说。九用大,谓念念益生,顿成位等,如〈小相品〉等说。十法大,于中有三:一教大,谓一一名句皆遍一切十方法界,如下文说。二义大,称无边教所显义是。三事大,谓一一尘等具一切者是。此上十义,皆各总摄一切法尽,具足即入,故称大也。方有三义:一是方正义,谓此十义性离邪僻;二是方法义,谓此十义皆有模范轨则故也;三是医方义,谓此十义皆能对治诸重障故。广有二义:一遍一切处,谓凡一法门皆遍一切无尽世界,乃至尘道及余一切诸法之处,如下结通等说。二遍一切时,谓遍前后际,通于十世,下至刹那等。此二有二种遍:一一重、二重重,如帝网等。虽约一摄一切故名大,一遍一切故称为广。而亦得前名广、后名大,亦无违。佛者,觉照为名,果满为义,此通十佛及三佛也。方广是所得法,佛是能得人。又前是所觉境,佛是能觉智。此中境智有二义:一相成、二相即。前中方广之佛,简下乘佛。佛之方广,简因位法。此二相成,各有有性、无性缘起四句,思准之。人法相依,皆依主释。二相即者,或方广即佛、佛即方广,以人法无碍故。全体相即,亦具四句,思准之。此唯持业释。华有三义:一微妙义、二感果义、三庄饰义。初一喻行体,后二喻行用。用中,初喻生因、后喻了因。又初是生果华,不与果俱,如生死为道具,及因位善根等。故下文云「此经出生一切菩萨诸行功德深妙义华。」若从此义,应名菩萨方广。又后庄果花与果俱,如果位善根。今此文中明佛方广,故约果位但论佛花严耳。又别分微妙喻前法,后二譬前人。通论人法,皆具此三,故成况也。严之一字,通含能严、所严,由是镕融便成四句。或万行如华为能严,真性为所严,以理由修显故。或真性如华为能严,修生诸行为所严,以行从理起故。故《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此之谓也。或俱融能所,不二而二,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非饰真之行不从真起。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真而果满,是故标为佛华严也。或双泯能所,二而不二,以即真之行非行、即行之真非真,是则理行双绝、能所俱亡,超情离相,是谓花严。前二句花之严,后二句花即严,二释可知。又方广佛之花严,及即花严,亦二释可知。经如前释。世间是法,净眼是喻。世者是时,间者是中,时中显现故云世间。世间不同,义有三种:一器世间,有二:一道场地等别处;二莲花藏世界通处。二智正觉世间,亦二:一三身、二十佛。三众生世间,亦二:一同生、二异生。净眼亦有三义:一洞彻义,况彼三法离相平等,洞彻真源。二照瞩义,喻彼三法明达照了诸法门故。三现象义,譬彼三法互相影现,及一切法涉入无碍缘起自在。为显彼三有此别异殊胜义故,是故别立此名,不名序也。品者,类也。别地又释:如来未出,世无善导,故如盲。佛今创出世,世间眼现,故言世间净眼。是故佛涅盘时,言世间眼灭也。余如上说。 第三明宗趣者,于中有二:先总、后别。 总者,古德出宗不同。如远法师,以花严三昧为宗。又衍师等,以法界为宗等。今依光统师,以因果缘起理实为宗趣。因果是位,缘起是义,理实是体,以因果与理实不二,故是缘起也。又因果约事,缘起会相,理实显体。此中作二门:一约文。或唯果,如〈不思议品〉及〈舍那品〉等。或唯因,如〈明难品〉至〈僧只品〉及〈普贤品〉等。或俱,如七八二会。或俱非,如〈性起品〉。若细取一一会一一品,亦一一文皆具因果,思之可见。二约义。或因果俱因,以约缘起故此通一部,以果分不可说故。或因果俱果,以起即不起故、因相尽故,约理实也。或前俱果,因以是所起故。或后俱因,果以是所依本故,由是缘起理实故。或因即果、果即因,因非果、果非因,因是因、果是果,因非因、果非果,如是无障无碍。人法教义等,皆准此知。 后别辨中,有五对十句。一境行相对。以境为宗,用行为趣。或反此,以修起智,会同真境故。问:宗趣何别?答:语之所表曰宗,宗之所归名趣。总中宗即趣,此中分辨也。二理事相对。以事为宗,理为趣。或反上,以依理得成缘起事故。三教义相对。教为宗,义为趣。或反上,以义深令教实故。四因果相对。因宗,果趣。或反上,以举果意为成因故。五人法相对。集众人为宗,说法为趣。或反上,以法成人故。 第四说经时处中,先明时、后显处。 时中作四门:一定分齐、二摄前后、三显差别、四表示法。 初定分齐者,菩提流支云「华严八会中,前之五会是佛成道初七日说,第六会后是第二七日说,以《十地经》初云第二七日故。」又有人说:第八会是后时说,以彼文中有鹙子等五百声闻,并后时度故。此等所判,恐不顺文,以初七日定不说法故。《十地论》言「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既言思惟,明知非说法。设有救言:只不说十地非不说余法者,则不得言思惟也。下论又释「为显己法乐,是故不说。」故知初七日定非说耳。又第八会亦非后时。何得于一部经,前已说半,中说余经,后方更续?岂令佛无陀罗尼力,不能一念说一切法?只园鹙子竝是九世相入,下文云「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一切劫,回置过去世。」又云「于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乃至广说。如是等文,处处皆有。岂鹙子只洹而非此类?是知此经定是第二七日所说。 二摄前后者,有三重:一于此二七之时,即摄八会同时而说。若尔,何故会有前后?谓如印文,读时前后,印纸同时。问:若尔,云何重会得成?答:重亦同时,以无碍故,如灯光相入等。余不动升天等,准释可知。二即此时摄彼前后各无量劫无不皆尽,以是不思议解脱时故。三摄于重重无量念劫,如因陀罗网重重收摄故。 三显差别者,依《普耀经》,第二七日于鹿野园为彼五人三转四谛,此唯小乘。依《密迹力士经》,第二七日鹿园为于无量大众转法轮,时有得罗汉、辟支佛道、菩萨道等,此是三乘。依此经,第二七日于树王下,为海会菩萨转无尽法轮,明是一乘。上三同时者,约法表本末同时,约人显机感各异。依《法花》三七日,《四分律》六七日,《兴起行经》七七日,《五分律》八七日,《智论》五十七日,《十二游经》一年方说。此并末教机异,宜闻各别,故致不同。本教机定,故唯二七日。 四表示法者,《十地论》云「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此法胜故,在于初时及胜处说。此有三义:一此经初时,表本法胜故;二末教亦同,表末不离本故;三显本非末,故时定二七,更无异说。 第二说经处者,作五门:一定其处、二辨融摄、三显差别、四总表示法、五别显处会。 初定处者,问:说此经处,为是净土?为是染界?设尔何失?二俱有过。何者?若是净土,何故上文云「摩竭提国」,下文复云「如是此四天下阎浮提」等,由此当知非是净土。若染土者,何故下文云「此莲花藏世界海六种十八相震动」等,明知此经非染土说。如此相违,如何指定?答:但依此经,染净二土镕融相摄,有其四句:或唯娑婆,以本从末故。或唯华藏,以末从本故。此二如上辨。或双现,以依华藏而有娑婆,染净相分,末依本故。如下文云「华藏世界中娑婆世界。」此之谓也。或染净双绝,以就果海不可说故。此上四门合为一土,镕融无碍,随说皆得。 二辨融摄者,亦有三重:一此觉树下,即摄八会人中天上,是故皆云不离此也。二摄十方无余刹土,皆悉不离此树王下。三摄毛端微尘内等重重之刹,犹如帝网无有穷尽,以皆是此莲花藏界之所摄故。 第三显差别者,然佛说经处有三种:一唯界内十六大国,化身说处。此通小乘及三乘教。二唯界外诸妙净土,十八圆满受用土中,报佛说处,如《佛地经》等。此妙净土非三界摄,而亦不离,以遍一切处故。此通三乘及一乘说。三染净圆融,如帝网无尽,花藏界中十佛说处,依正浑融具三世间。此唯别教一乘说处。今所辨,正唯后一,兼摄前二,以彼本末不相离故。 四总表示法者,托此胜处表示法胜。《地论》云「此法胜故,在胜处说。」说有二门:一总、二别。总有三重:一此树下,得菩提故不起此说,明表所说如所得故,非逐异机有改动故,如鹿园说等。二托圆融莲华藏界,表示所说圆满殊胜,性开敷故。三托此重重帝网之处,表示所说亦重重无尽,如不思议解脱等。此三通于八会,故名总也。 五别显处会者,有二:初约佛赴机,会别有八;二约菩萨求法,有五十四会。 初中第一会在摩竭提国(此云不害国)寂灭道场菩提树下。此一会处亦总亦别,贯通余会得称为总,故下文云「菩提树下须弥山顶」等,是故此初则为总处。如下所说一切十句中,皆初句为总,余九为别,此之谓也。总门表法,如前已显。别示此会说果德法,是故托此得果之处用以表示。第二会在摩竭提国普光法堂。西域相传,此堂去菩提树东南二三里许,在尼连禅河曲内,诸龙为佛所造。如来于中放相轮光,遍照十方无边世界,是故名此为普光法堂。此中表说信行普周,荫初机故也。第三会在须弥山顶帝释宫中妙胜殿。须弥者,此云妙高山,谓四宝所成是故称妙,挺出众山故曰高。表此所说十住不退,穷至山顶,超过凡小,寄于妙胜故也。第四会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夜摩名时,或云善知。表说十行随时进修,胜德交饰,故托兹殿。第五会在兜率陀天宫一切宝庄严殿。兜率,此云喜足。表说回向世间位满,成喜足行。摄德多闻,寄一切宝殿。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藏殿。表说十地所证真如非自所作,又表因圆穷欲界顶,证智摩尼出阿含光故,故托此殿。 第七会重普光法堂。表此所说六位行法,依前信等圆摄周尽,是故重会于此处也。 第八会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重阁讲堂。为表所显法界法门,当体希奇功用济物。用依体起,似阁重重成,故托斯处也。问:从人向上,次应先至四天王。越彼而升忉利,有何别意?答:十信寄在人间,十住乃居山顶。信是外凡菩萨,住是不退贤人。欲表贤愚进退两位悬殊故,寄越此四天王处。问:兜率会了,次临化乐,越升他化复有何意?答:兜率位当回向,世间修相已终。他化行有十阶,出世真如今证。既世间出世间为异,漏与无漏有殊,假修真证绝悬,故表超于化乐。问:何须重会?复以何义唯会普光?答:普光是起信之首,历位至于他化。今明位中之行,行修从首,理宜会此。但以位相约解,寄会升沈;行就理玄,一位相摄,故唯会此处。 二约菩萨求法会者,如善财童子,于觉城东娑罗林大塔庙处,文殊师利初为诸大众及善财童子一会说法。如是次第乃至末后,普贤菩萨于金刚藏道场所,为于大众及善财等现法界身云之法,为末后第五十四会,是故通前总六十二会。此据一方说。若论结通十方世界,是则微尘微尘数虚空法界等诸会处也。 第五定教主者,亦作五门:一定佛身、二明融摄、三显差别、四表示法、五明业用。 初定佛身者,问:此八会佛是何等身:答:有人释云是化身佛,以菩提树下八相成道,是化身故;不离升天,是重化故;以释迦异名名卢舍那,非别报身故。又有释云说此经佛是实报身,以是卢舍那法界身故,居莲华藏净土中故。下第七会初叹佛有彼二十一种殊胜功德,是实报也;但以不离化故,该此树下,非是化身。今释此佛,准下文中是十佛之身,通三世间,以说十信及三贤等地前所见非实报故。然居花藏非是化故,国土身等非前二故,具摄前二,性融通故。具足主伴如帝网故,是唯周遍法界十佛之身。 第二融摄者,有二:一直摄一切三世间尽,以具此三事方为佛故。三身二身但是三中智正觉摄。诸妙净土及同生之身,无不皆是此中所摄。二于正报毛孔及依报尘中皆重重具足,摄彼三世间等一切诸法如帝网现,准思可见。 第三显差别者,此一释迦身,随应群机差别多种,或同凡而非圣,如见三尺黑象脚身及树神身等,此约人天位。或是圣而非凡,以同罗汉圣人身故。或亦凡亦圣,以是父母所生实报身故,四大成故,同凡身也。具五分法身,诸漏尽故,是圣也。或非凡非圣,以是大乘三身摄故,非同小乘罗汉圣故。或是化非法报,以具八相在阎浮故,色顶别立彼实报故,如《梵网经》等说,此约初教。或是报非法化,即此身具二十一种殊胜德,受用身故,如《佛地经》初说,此约终教。或是法非报化,以色即如故,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或亦法亦报化,如前三说故。或非法非报化,以是十佛故,通三世间故,具足主伴故,如此经下文说,此约圆教。是故此释迦身,圆融无碍,极难思也。 第四表示法者,然说法之佛,总有四位:一罗汉身佛,表说小乘。二化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前、略说地上。三报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上、略说地前。四十身佛,表于一乘,六位齐说。由此所说具足主伴无尽法故,佛亦同此,十身无尽。 第五明业用者,问:下文云「不离菩提树而升忉利天」等。云何不起而得升天?答:有人释云,本释迦身不离觉树,重现化身以用升天。此则本释迦身竟无升天,升天之身非本释迦。经意不然,故不可也。又有释言,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此恐非理,岂可法身坐道树耶?又有释言,此升天是不往而至,以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升天也。如不来相而来,名善来等。若依此释,但是无升相而升天,非是树下有不起之身,故亦难用。今解此文,略有八义:一约处即入门。谓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是故此天宫等即本来在彼树王下,故云不起也。然先未用此天宫处,今欲于中说法用故,说为升也。又相即故,不起门别,故有升也。二约佛。谓此坐树王下之佛身,即遍法界一切处故,是故佛身本来在彼忉利等处,故不待起也。今欲用此忉利门中之佛,故曰升也。是故若起,则不成升也。三约时。谓由此树下座上佛身,即遍前后际等九世,十世一切时故。是故此佛坐树下时、升天去时、到天处时,一一时皆遍法界,摄前后际尽,即知坐树下时永无起时,故云不起也。若正去时,亦如此故唯有去,无余也,皆念念不相至,各各收法界,如是缘起门,无碍恒不离。四约法界门。谓此升去无自性故,即摄真如法界。以彼树下坐等,亦不异真,故同真如。在去门显现,故不起而升也。五约缘起门。谓坐由行故坐,坐在于行中;行由坐故行,行在于坐中。是故由行中坐,故,升天即不起也,由坐中行故,不起而升天也。行坐无碍故,即升常坐、即坐恒升也。六约佛不思议德。谓即不起此坐,即是行、即是卧、即是住,即是到一切处,即是作一切事,竝非下地所知。七约所表。谓表前位行成,究竟坚固不坏,故云不起前坐也;而有赴机用,故云升也。八约成会。谓后会必具前,故不舍前而成后。若舍前则坏缘起,是故不起前而升后也。 第六众数差别,作十门:一明众数、二新旧、三定器、四世出世、五界趣、六诸乘、七权实、八位地、九表法、十因果。 初众数多少者,谓此初会有五十五众,始从普贤至摩醯众为三十四众,复从善海还至普贤为十八众,帖前总为五十二众。海慧内众,并新集十方,及胜音众,帖前总为五十五众。第二会中有新旧二众,帖前总五十七众。三四二会各有天王、菩萨二众,帖前总为六十一众。第五会中〈升天品〉内有五十二众,及云集众,帖前总为一百一十四众。第六会中有同生、异生二众,及第七会一众,帖前总为一百一十七众。第八会中菩萨、声闻、天王三众,帖前则为一百二十众。于中一一或以十佛世界尘数为量,如是等皆无分齐。然此且约此一世界八会中说,若通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世界皆各有此无边众会,相入重重如帝网无尽,即不可说不可说也。是谓花严海会之众。 二诸会新旧者,或唯旧无新,如六七二会。或唯新无旧,如三四五三会。或亦新亦旧,如初二八三会。余意各如下集众中说。 三定器者,泛论列众有三义:一是当机、二是影响、三是寄法,今此通三也。 四世出世者,有四义:或俱是世间,以时中显现故,又三世间中是一故。或并是出世,以其行德非世摄故。或亦世亦出,由具前二义故。又随相论,初普贤等是出世,余是世故。或非世亦非出,以是世出,出世摄故。是故此众通其三位,具斯四句也。 五界趣者,于三界中除无色天,以随相寄法非殊胜故;若《仁王经》,亦有无色天等。五趣中除地狱众,以彼极苦,寄相显法亦非胜故;若《陀罗尼经》,亦有此众。又无人王众,以相显非奇故。或菩萨即人众也。或唯列王众,如后十八众说,以表法自在故。或通王臣,如此三十四众中说,以具主伴故。 六诸乘者,《大智论》云「若小乘经初,唯列声闻众。若大乘经初,具列菩萨声闻二众。」义准,若一乘经,初唯列菩萨。所以知者?彼论以《大品》等为共教,别指《华严》为不共教,以不与声闻共说故。又此上三门各有二说:初中二者,一若为成小教得小果等,唯列声闻,此是愚法小乘,如《阿含》等经说。二为回小乘显所被机,唯列声闻,是大乘回心教,如《金刚波若经》初辨。二具二众中亦二:一或先列声闻、后列菩萨,此通始终顿三教,如《净名等》经辨。二或先列菩萨、后列声闻,此通顿教及同教,如《罗摩伽经》、《惟楼王经》、《和休经》等辨。三唯列菩萨,中二:一虽列菩萨,主伴不具,是同教一乘,如《十一面经》等辨。二若主伴具足,即别教一乘,如此经说。 七权实者,若约三乘,佛居此娑婆界,杂众是实,以实报生故;菩萨是权,方便现故,如经云「彼诸菩萨隐其无量自在力」等。或菩萨是实,以地前菩萨犹生此土故;杂众是权,依《大集经》竝是他方大菩萨等权形所作故。若佛居净土,菩萨唯实,实报生故;杂众是化,非实有故,论云「受用土中实无此等众生,欲令净土不空,故化作如是杂类众生。」若一乘中,佛在此花藏界,菩萨、杂众或竝是实,以是海印定现,实德摄故;或俱是权,以随缘而现故。余义思准。 八明其位者,若约三乘,此普贤等皆是十地已上菩萨。彼神王既多分是随类生摄,即是八地已上。若一乘中,如缘起际,诸位皆齐,是故一人具五位,位位皆遍收准之。 九人法者,若三乘中,但寄人显法,仍人非是法。若一乘中,此等诸人竝是法界缘起法门。又此一众即通三世间,以或作河池井泉水等国土身故。余可知。 十因果者,若三乘但是因位。若一乘中或皆是因,以未是佛故;或俱是果,以竝是佛海印中现故,又乘解脱力入佛海故。或通因果,由前二义故。或俱非,以离性平等故。竝如下叹德中辨。 第七诸会请问者,作四门:一明有无、二显所问法、三辨能问人、四问仪式。 初有无者,于八会中初二后二有请问,余会皆无。所以尔者,初会标果起因故有问,第二会初为寻因至果故请问。但为因中行位阶降,寄五会答也;以果位无优劣故,当会答耳。然五会中诸品之内更有问者,竝是当会所说法中随说请问,非是别问大位之相,以第六会来唯答第二会初所请问故。第七会中明行熟因果是故请问,谓行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八会中明称性因果是故请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亦当会答也。 二显所问法者,初及第八具有果法而分有因法,但所信摄化为异。第二第七具问因法,但行位为异。 三能问人不同者,初及第八各具同异二众齐问,以所问法众同依故。第二唯是菩萨同生众问,以所入位同生胜故。第七唯普慧一人问,以造修之行名别成故。 四问仪式者,有二:一约言念、二约通别。初中泛论请问有二:一言请、二念请。答亦有二:一言说答、二示相答。此二问答如次及交络四句可知,为成三慧有斯二例。初之二会及第八会唯是念请。答通二位,谓佛有示相答,菩萨有言说答。以对佛兴请,上能知下,不待言故。为显佛心能领疑,身相现答,自在故也。第七会言请言答,以对普贤起问,还是普贤答故。 二通别者,初及第八别问通答,第二第七别问别答,皆可知。 第八所依三昧者,略作八门:一辨分齐、二有无、三明出入、四显因果、五入定人、六业用、七入定意、八双行非双行。 初明分齐者,有二:先总、后别。总者,然此八会人法教义等,皆依如来海印三昧之所显现,故〈贤首品〉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二别显者,第一会入一切如来净藏三昧,以垢无不尽、德无不苞名为净藏。标果异因,名如来三昧。第二会不入定。第三会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巧解多端名无量方便,标因别果名菩萨三昧。第四会入善伏三昧,行能伏障令永不起名为善伏。第五会入明智三昧,照理除暗故称明智。第六会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入地正证,过小曰大;对治无明名慧光明。第七会入佛花严三昧,妙行开敷饰显真体,因严果满名佛花严。第八会入如来师子奋迅三昧,谓显佛果大用雄猛之状,从喻标名故立斯号。此上七种,业用异故,立名差别。心一境性,等持无别,是故通皆名为三昧。 第二有无者,唯第二会不入三昧,以所表法未成位故;余会所表法位成故。若依海印,诸会通有。 第三出入者,唯第八会入已无出,表于法界有证无失。又显佛果大用自在,故不待出。余会不尔,表起化应机故,不同佛果用故。 第四因果分别者,有四句:或唯果定,谓初会及第八,以初说果法故,第八证理玄故。或唯因定,谓三四五六,以彼唯说因位法故;〈不思议品〉等所说果法别有所依,非彼定故。或亦因亦果,谓第七会以花严摄因,佛是果故,所表行深具因果故。或非因果,谓第二会,总无定故。 第五能入定人者,第一会普贤菩萨,以普贤因圆堪显佛果。第二会文殊师利,表信无位故不入定。第三会法慧菩萨,以表十住慧解法故。第四会功德林菩萨,以表十行胜德建立故。第五会金刚幢菩萨,表十回向大愿坚固独标出故。第六会金刚藏菩萨,以表十地无漏行深,破障智坚,含摄具德故。第七会普贤菩萨,表行深广该于六位,称普贤故。第八如来入定,以表法界解脱自在无碍,唯佛穷故。 第六业用差别者,通辨定用,有其三种:一发慧、二引通、三具二。此七定中,或唯发慧,谓除初后所余五会,以皆从定起智说故。或唯引通,谓第八会,以显如来身土无碍法界门故。或具二种,谓初会普贤定中说法,亦是通故。 第七明入定意者,略有四意:一为证法令说决定故。论云「何故入三昧?显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二为受加。佛力加持,此为器故。论云「何故加?以得此三昧故。」三成轨则。诸有说法,要审而说,方可信故。四表示法。以闻此定,名解彼法故。此七定中,初五具四;第七唯三,以行法依解不待加故;第八唯二,以佛无新证、无受加故。 第八双行非双行者,有四句:或唯双行,谓第八会,在定起用无障碍故。或唯非双行,谓除初二会所余诸会,以要出定方有说故。论云「何故出定?以定无言说故。」非双行或俱,谓初会,定中说彼五海十智故是双行,后出定已方乃说彼十世界海故。亦非双或俱非,谓第二会,总无故。 第九光加不同者,先辨放光,亦作五门:一有无、二出处、三光意、四光体、五光用。 初中八会之内,唯第七会不显放光,以所依行法不异前故,但纯熟为异。 二出处者,初会二处:一从面门牙齿放光,表教道遐舒;二从眉间毫相放光,表证道圆洁。第二会从足下相轮放光,表信行最卑故居足下。又表众行依信而进,如身依足而有所趣。第三第四二会之中,皆从足指放大光明,过前位故,增至足指。指有二义:一能距地,有立住义;二能申展,有进趣义。前表第三,十住之法;后表第四,十行之法,是故二会同此放光。第五会从两膝放光,表行位过前,渐增至膝。大愿回向屈申进诣,以膝表示。第六会,眉间豪放光,表十地正证。第八会亦眉间放光者,亦表法界法门普该证入故。 三光意者,此诸放光,略有四意:一为现相表法、二惊起信心、三照触救苦、四集众远召。 四光体者,亦有四种:一是事光,如流星霞云等。二是法光,谓显示法门故。三是理光,谓非青黄赤白,不生灭故。四无碍光,前三无碍融现前故。 五光业用者,八业二身,如《十地论》说。 第二明诸佛同加,作四门:一有无、二加相、三加意、四能加之佛。 初有无者,于八会中第二及七八,此三竝无加。第二位未成故,不入定故。第七行法,依解不异前故。第八如来自入三昧,不待加故。余会非此,是故皆有。 二加相者,谓彼诸佛皆以三业同作加,故口加语业,资其辨才;意加与智,增其慧悟;身加与力,令威过众,表同于如来三轮摄化。又口加与辨令能说,意加冥被以增威,身加摩顶而令觉。 三加意者,有六:一《地论》云「卢舍那佛本愿力故加。」二是彼菩萨善根愿力故。三得彼三昧,法如是故。四为说此法故加,谓十地等诸位法也。五者十方诸佛各以三业加彼菩萨令说此法,即表诸佛同所宣说。六令彼大众知佛加说,于彼所说生净信故。 四能加之佛名数者,初会之中,有十方世界海诸佛。第三会,十方各过千佛世界尘数刹外,有千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法慧。第四会,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有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功德林。第五会,十方各过百万佛刹尘数刹外,有百万佛刹尘数诸佛,同名金刚幢。第六会,十方各过十亿佛土尘数刹外,有十亿佛土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解云:欲表三贤十圣位相渐增,故令佛数从小至多。皆同所加菩萨名者,《地论》释云「令彼菩萨闻诸如来同己名已,增踊悦故。」又彼诸位各说如佛名之法故,不异名加。 第十所说法者,略作四门:一约品、二约会、三约文、四约义。 初约品者,第一会中有二品:一〈世间净眼品〉、二〈卢舍那佛品〉。 第二会有六品:一〈如来名号品〉、二〈四谛品〉、三〈光明觉品〉、四〈菩萨明难品〉、五〈净行品〉、六〈贤首菩萨品〉。 第三会有六品:一〈佛升须弥顶品〉、二〈菩萨云集说偈品〉、三〈菩萨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菩萨功德品〉、六〈明法品〉。 第四会有四品:一〈佛升夜摩天宫品〉、二〈菩萨云集赞佛品〉、三〈功德花聚菩萨十行品〉、四〈菩萨十无尽品〉。 第五会有三品:一〈佛升兜率天宫品〉、二〈菩萨说偈品〉、三〈金刚幢菩萨回向品〉。 第六会有十一品:一〈十地品〉、二〈十明品〉、三〈十忍品〉、四〈阿僧只品〉、五〈寿命品〉、六〈菩萨住处品〉、七〈佛不思议法品〉、八〈如来相海品〉、九〈佛小相光明品〉、十〈普贤菩萨行品〉、十一〈宝王如来性起品〉。 第七会有一品,谓〈离世间品〉。 第八会有一品,谓〈入法界品〉。颂曰: 二六六四三,  十一各一一,  是故于八会, 品有三十四。 第二约会者,有二:初摄因从果会别有八、二分因果有六十二会。 初第一会中,普贤定内观五海、说十智。言五海者,初一切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法界业海、四欲乐诸根海、五三世诸佛海。言十智者,一一切世界海成败智、二众生界赴智、三法界智、四如来自在智、五转法轮智、六力无畏不共法智、七光明赞叹音声智、八三种教化众生智、九无量三昧法门不坏智、十如来种种自在智。 第二会中,初品说佛身名普遍、次品说佛谛语遐周、次品明佛身意舒光广拟开觉,上三显佛果三轮差别摄用。次品说信位正解十种甚深、次品说信位净行百四十愿、末后一品说信位德成广摄诸位,乃至成佛。 第三会中所说十住者,一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第四会中说十行法,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第五会中说十回向法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平等观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六会中说十地法,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明地、四炎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惠地、十法云地。 第七会中,普慧菩萨起二百句问,普贤菩萨句别答十,故成二千法门。 第八会中,大众起于六十句问,如来现于法界身云,令诸菩萨皆入法界,舍利弗等五百声闻虽在会中,如盲如聋无所闻见。后显善财随位修行证入法界。上来摄助归正,故以八会统收皆尽。 第二分助异正,散说诸佛及诸菩萨赴机显法。会别通有六十二者,初之八会如前所显,次约菩萨赴机摄化有五十四会。总相科勒以为五分:初有四十一位,名寄位修行相。于中初觉城东文殊一会令善财入法界信位。次于可乐国和合山功德云比丘令善财得普门光明三昧观察正念诸佛法门,乃至第十师子奋迅城中弥多罗女令善财得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已上十位令善财各得一种法门,满足十住之位。次从救度国善现比丘令善财得随顺菩萨灯明法门,乃至第十知足城中出家外道名随顺一切众生令善财得至一切处法门。已上十位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十行之位。次甘露味国青莲华长者令善财得入香法门,乃至第十摩竭提国道场地神名曰安住令善财得菩萨不可坏藏法门。已上十位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菩萨十回向位。次从迦毗罗城婆娑陀夜天令善财得光明普照诸法坏散众生愚痴法门,乃至第十迦毗罗城释迦女名瞿夷令善财得分别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法门。已上十位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菩萨十地之位。上来四十一,总明寄位修行相竟。 自下初从摩耶夫人令善财得大愿智幻法门,乃至第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令善财得菩萨幻住法门。已上十位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菩萨第二会缘入实法门。 自下海㵎国大庄严林中严净藏楼观内弥勒菩萨令善财得三世智正念思惟庄严法门。已上一位令善财入第三摄德成因相法。 自下普门城边文殊师利遥申右手摩善财顶,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尘数知识不违其教,乃立善财于自所住处普贤道场法门。此一位令入智照无二相法。 自下于如来前金刚藏道场上,普贤菩萨令善财得十不可坏智慧法门。此一位令入显因广大相法。又此上所求诸善知识种类有五:一约位,有五十四,如前辨。二约主伴,有一百一十也。三约同教,见大千世界尘数知识。四约别教,见十佛世界尘数知识。五约称法,约通十方无尽世界,则见虚空法界等不可说不可说诸善知识。 第三显文分齐者,有六重。一约三分:初品是序分。二〈卢舍那品〉下是正宗。经来不尽,故无流通。又释此经总无流通,以前七会各无流通故。《大般若经》十六会末各别流通,此不同彼,故知此经总无流通,表显法门无终尽故。二依正法师等作四分:初品是序分。二〈卢舍那品〉下至〈光明觉〉四品经文,名举果劝乐分。三从〈明难品〉下至〈性起〉二十七品经文,明修因契果分。四七八二会,明依人入证分。三正说有五分:初一品教起因缘分。二〈卢舍那品〉中一周问答,是举果劝乐生信分。三从第二会尽第六会有三十品,亦一周问答,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四第七会中一周问答,是托法进修成行分。五第八会中一周问答,是依人入证成德分。以此经中唯有如此四翻问答,是故兼序。但得科为五分,不得异说。又四问答中,初生信、二起解、三成行、四证真,故义圆足不增减也。四或为五周因果:第一会中果广而因略,是所信因果。第二会至〈小相品〉,是修生因果,〈普贤〉、〈性起〉是修显因果。第七会中成行因果。第八会中入证因果。五或八会各一法,初一所信之境、二依境起信、三依信生解、四依解起行、五随行起愿、六行愿证实、七练行纯熟、八该摄法界,亦是义理圆满,故无增减也。六或分为十,谓前五周因果之内,初后二位先果后因,余三皆先因后果。各分因果二位,故为十也。 第四约义显者,总标此经大意义理,略作十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法界门、三祕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诸藏纯杂具德门、六十世隔法异成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上十门中各有十义:一人法、二教义、三因果、四理事、五解行、六分齐境位、七师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示现。此等十义皆同时相应成一缘起,随别义门入前十门,皆准思之。又更重释前十门。初是诸缘契合义,是总也。约缘起全有力全无力义,故有相容门也。约缘起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缘起力用重重摄故,有帝网门也。缘起有无各不竝故,有隐显门也。约缘起同体门摄法,故有微细门也。约所起法分前后际,故有十世门也。约缘起诸门所收诸法各有纯杂,故有纯杂门也。约缘起自性,故有唯心门也。约缘起相用理观如事,故有说托事显法门也。此十义通一部经,思之。 花严八会纲目一卷 天治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于池上房之僧宽有之本也。 未来领知人人可令后世访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