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释璟兴撰
经曰「佛告阿难」至「及不定聚」者,述云:第二、辨众生往生因果。即遂摄众生愿而申往生。往生有四:一、凡小往生;二、大圣往生;三、双以得失劝凡小生;四、叹彼土胜令大圣求。初又有三:此初、彰正定令物仰求也。有说:有涅盘法名正定聚,无涅盘法名邪定聚,离此二者名不定聚。非也。离有种姓、无种姓外更无众生聚,应唯二故。有说:善趣已前名为邪定,善趣位中数退数进名为不定,习种已去分位不退名为正定。如其二乘外凡常没名为邪定,前六方便名为不定,忍法以上名为正定。故生彼国者,勿问三乘皆住正定,更无余聚故。此亦不然。彼三聚义,违诸教理,应如理思。善趣已前既名邪定,若生彼土即住正定者,应越十信即入习种,必无此义故。若生彼土不即入习种位故无此咎者,还有彼土不定聚故。有说:依《中边论》正位习起既在初地故,此中菩萨往生者唯是初地已上者。非也。若唯菩萨者,即违经云「皆悉」故、亦应有不定聚故。有说:住正定聚者即同小经中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即不退故。依《本业》等,十解第七心已去诸位是也。虽有下位,从胜言皆是故。此亦不然。既第七心已上名不退者,即诸下位非不退位,应有不定故。今即余教所说三乘皆是秽土,有此三乘故。若生净土,不问凡圣定向涅盘、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
经曰「十方恒沙」至「诽谤正法」者,述云:此第二、举诸佛叹令增物生去心也。诸佛说既共叹,闻名欲生,必得往生故。有说:此经据正定聚故除逆谤法,《观经》中邪定聚所生故,五逆亦生。非也。若如所言,下下生人生彼净土,应非正定故。有说:虽作五逆,若修十六观即得往生,即彼经意也。若不能修十六观者,虽作余善必不得生,故此经除之。此亦非也。下品下生亦修十六观,必违彼经故。今即此文,前已释故,不须更解。而前十念,此言一念者,最少极多互绮举,故不相违。
经曰「佛告阿难」至「有其三辈」者,述云:此第三、申往生因令人修生。有二:此初、总标也。有说:此中三辈皆生他受用土故,不同《观经》生变化土之九品也。「假使不能作功德」是假设故,十念亦是《弥勒所问》之所说故。非也。假使之言,纵余功德令发菩提心故。经言假使,应如余言,亦是实说故。又若十念,即非凡夫念,如何于上中二辈不说,唯在下辈故。今即合彼九品为此三辈,故其义无异,不应难言彼经中上中中二品皆作沙门,亦见真佛不发大心;中下一生不作沙门,都不见佛不发大心。而此中辈非作沙门,亦见化佛发菩提心,义必相违者。中辈之内自有多类,二经各谈,其一无违。而言当发菩提心者,欲显生彼必发大心,以简定性不得生故。余相违文,皆此类也。有说:更有往生而非三辈,谓下文中疑五智人,疑惑心中修诸功德亦信罪福,少修善本愿生彼土,以信不定故,非前六少修福故,亦非后三,由此不入九品所摄。此亦不然。帛谦皆云「中辈之人狐疑不信,虽生彼土,在其城中于五百年不见佛、不闻经、不见圣」,必不可言疑智凡夫不在九品故。有说:不决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此亦不然。二经所说中下之属,所止宝城既五百,应如此经,疑智凡夫所在宝宫殿亦是边地故。不尔,便违经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甚大远」故。有说疑佛智人,即此中辈《观经》中品,故帛谦经中辈云「持戒布施、饭食沙门、作寺起塔,后疑不信,其人暂信暂不信,续结其善愿得往生。虽生彼国,不得前至无量寿佛所,还道见佛国界边自然宝城,于五百岁不得见佛闻法」等故。不应非法护经中疑佛智人故。此亦不然。帛谦下辈亦在路城,于五百年不得见佛,如何疑智唯在中辈而非下耶?若言中辈疑智修因相似故,故虽属中品而非下者,亦可下辈受果似中品故摄疑佛智。果虽相似不摄疑智,因虽复同何容疑智?又彼所言九品之内属于中上,理必不然。《观经》中中上、此经疑智,华开见佛闻法获利皆不同故。若言中上自有多种故无此过者,岂不中下亦有多种故摄疑智?故今即疑佛五智,中下下上二生所摄。由此帛谦后之二辈,皆言在城,于五百年不得见佛闻法见圣故。若三辈若九品,皆无宽狭,摄往生尽。然彼三品集善为上、止恶为中、造恶为下,其间委悉应如理思。此中三辈别有三义:一、身心异。心即俱发菩提之心,专念弥陀,从多同也。身即出家为上、在俗为中下。二、修因异。即具修诸行为上、少分修福为中、称念彼佛十念一念为下。三、生缘异。即弥陀观音真身来迎为上、化身迎接为中、梦见佛身为下。帛延三辈别有四义:一、身心异。即出家发菩提心为上、在俗至诚心为中下。二、修行异。即备修众行梦见诸圣为上、少分修善日夜不绝梦见诸圣为中、唯断爱怒念佛十日十夜不绝为下。三、见佛异。即同此三种也。四、受果异。即生彼土作阿维越宅舍在空去佛亦近为上、路止宝城舍宅在地去佛大远为中下。支谦经中从多虽同而有异者,欲生彼国,悬杂缯彩作佛寺起塔、饭食沙门者当断爱怒,斋戒清净一心念佛十日不绝为下辈耳。将彼二经对法护本,上辈虽同,中下即异。彼之二品,疑心在怀不发道意;此中二辈,皆发道心决定信故。所以有此参差者,盖彼梵本虽复备有,帛谦但翻疑信往生之者,法护唯译净信修因,其疑智人在后示过故。言虽鉾楯,理必无异,欲释三辈行位之别,还如前解,故不复论。
经曰「其上辈者」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三:此初、释上辈。有二:此初、正释。有四:此初、本有修因也。
经曰「此等众生」至「现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死有相显也。
经曰「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者,述云:此第三、中有逐佛也。
经曰「便于七宝」至「神通自在」者,述云:此第四、生有获益也。有说:此三辈如其次第,即九品中上中中上下下,故彼经云「经一七日得不退转」。非也。有说:此言住不退转,即初地已上不退转位,《观经》所言悟无生忍、得百法明皆初地故。此亦非也。彼经中生得不退已,经一小劫得无生忍,必不可言不退转即初地故。今即上品三生虽有迟疾,皆入十信,得无生忍、悟百明门,故云住不退。
经曰「是故阿难」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结劝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第二、释中辈。有二:此初、总标也。
经曰「虽不能行」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别释。有四:此初、本有修因也。
经曰「其人临终」至「现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死有相现也。
经曰「即随化佛往生其国」者,述云:此第三、中有往趣也。
经曰「住不退转」至「如上辈者也」者,述云:此第四、生有获利也。依《观经》,上中下皆云弥陀自现其前,不言真化,故此文尽理。
经曰「佛语阿难」至「欲生彼国」者,述云:第三、释下辈。有二:此初、总摽也。
经曰「假使不能」至「愿生彼国」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三:此初、本有修因也。当发菩提心者,即简定性终不向大,故不违《观经》之文。
经曰「此人临终梦见彼佛」者,述云:此第二、死有相现也。
经云「亦得往生」至「如中辈者也」,述云:此第三、生有得利也。将彼九品应别配释,恐言烦故,不须备录。
经曰「佛告阿难」至「称叹于彼」者,述云:第二、大菩萨往生。有二:初、略标;后、广颂。初又有二:此初、诸佛共叹也。
经曰「东方恒沙」至「亦复如是」者,述云:此后、胜圣共生也。总而言之,欲令凡小增欲生之意,故须显彼国土之胜。
经曰「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者,述云:第二、广颂。有二:此初、琐文也。
经曰「东方诸佛国」至「往觐无量觉」者,述云:此后、正颂。有二:初、颂胜圣共生。即十五颂也;后、颂诸佛皆叹,即十五颂也。初又有三:初、胜圣皆生。有二:此初、颂东方往生也。觐者见也,诸侯见天子曰觐是也。
经曰「南西北四维」至「往觐无量觉」者,述云:此后、余方往生也。
经曰「一切诸菩萨」至「供养无量觉」者,述云:此第二、供敬修福。有三:此初、外事供养也。
经曰「究达神通慧」至「稽首无上尊」者,述云:此次、内业供敬也。究者究竟,达者洞达。若通若智究竟洞达,故云神通慧,则神通究竟、智慧洞达义也。傍观曰游,穷原称入。深法者,即智所入,深门者即通所游,故即通智双也。福行圆备故具功德藏,慧行殊妙故智无等伦。福是慧资、慧是福道,故即福智双也。有说:此之二双皆叹佛自德。非也。通是化物之妙术故。又彼所言智为通本、通是智用。亦非也。通既世俗智,必有体用故。慧日者,即从喻之名。惑业苦三能覆真空及智日月,即同云覆虚空日月,故云生死云。佛智达真,能除自他惑业苦障,故云慧日。令生物解,故云照世间。
经曰「见彼严净土」至「愿我国亦然」者,述云:此第三、见土欣求也。无量心者,即四无量心也。
经曰「应时无量尊」至「三匝从顶入」者,述云:此第三、颂闻法生智。有四:此初、现相发起也。遍照者,济之无二故。遶身者,集德圆满故。三匝者,必兼二大士故。顶入者,即三尊中为上故。
经曰「一切人天众踊跃皆欢喜」者,述云:第二、众见生喜也。
经曰「大士观世音」至「唯然愿说意」者,述云:此第三、观音请说也。
经曰「梵声犹雷震」至「今说仁谛听」者,述云:此第四、如来酬请。有二:此初、略标许勅也。梵声者总举,八音者别叹,如《梵摩喻经》中说:一最好声声哀妙故、二易了声言辨了故、三调和声大小得中故、四柔煗声声濡轻故、五不误声言无错失故、六不女声声雄朗故、七尊慧声言有威肃故、八深远声声远故。以此妙音酬观音,故云畅妙响。
经曰「十方来正士」至「受决当作佛」者,述云:此后、正答所问。有四:此初、逐愿记成佛也。
经曰「觉了一切法」至「必成如是刹」者,述云:此第二、举智愿记获土也。
经曰「智法如电影」至「受决当作佛」者,述云:此第三、逐智行记成佛也。
经曰「通达诸法性」至「必成如是刹」者,述云:此第四、举智愿记成土也。智法如梦电等,即世俗谛智。通达法性空,即胜义谛智。
经曰「诸佛告菩萨」至「疾得清净处」者,述云:第二、颂诸佛叹。有二:初颂余佛共叹,即五颂也;后颂释迦自叹,即十颂也。初又有四:此初、闻法得土叹也。
经曰「至彼严净国」至「受记成等觉」者,述云:此第二、得通成觉叹。即前当授菩萨记是也。
经曰「其佛本愿力」至「自致不退转」者,述云:此第三、闻名不退叹。即前住正定聚也。
经曰「菩萨兴至愿」至「还到安养国」者,述云:此第四、逐愿供佛叹也。愿所得土如弥陀国,故云国无异。即求净土愿也。愿作佛时,德名远闻,故云名显十方。即求佛身愿也。
经曰「若人无善本乃获闻此经」者,述云:第二、释迦自叹。有三:初、叹经难信;次、佛智难思;后、劝使发心。初又有二:此初、以有善闻。叹经微妙也。
经曰「曾更见世尊」至「乐听如是教」者,述云:此后、有恶不信闻。以叹经深重也。叹微妙者,令人舍恶以修善故。叹深重者,令去轻谤生信乐故。
经曰「声闻或菩萨」至「唯佛独明了」者,述云:第二、佛智难思。有二:此初、对二乘智叹佛独了也。
经曰「假使一切人」至「如是致清净」者,述云:此后、对诸圣智叹智深净也。得道者行胜,达空者解深,亿劫者时久,穷力者说极,无边者尽十方,无际者穷三际,清净者障尽,即穷至清净障尽。道果故叹难思也。
经曰「寿命甚难得」至「若闻精勤求」者,述云:第三、劝令求愿。有三:此初、劝闻勤求也。既离三难,不容空过故。寿是道依、佛为胜缘、信即行本,故偏说之。
经曰「闻法能不忘」至「是故当发意」者,述云:此次、正劝发心也。即不忘弥陀所说,亦见彼佛心生敬重以为大喜。行顺释迦,释迦所摄,故云我善友。
经曰「设满世界火」至「广度生死流」者,述云:此后、劝心不退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一切众生」者,述云:第三、褒贬得失以劝凡小。有三:初、叹彼土胜妙令物欣求;次、申此方秽恶使人厌舍;后、双彰得失令有修舍。初又有二:初、广叹胜乐;后、劝令往生。初又有八:此初、寿命长远也。一生者,即五生之中最后生,权实不定。实即摩醯首罗智处之生。权亦有二别,若在秽土,即阎浮提生,名为一生;若生净土,即成佛之生,名为一生。今欲简实,故亦云补处。或有疑言:彼土菩萨若皆补处,不应游化故,释除本愿皆无中夭。
经曰「阿难彼国」至「大千世界」者,述云:此第二、光明殊妙。有二:此初、标光参差也。《玉篇》云「一寻八尺也」。又云七尺,此似非也,应同刃故。
经曰「阿难白佛」至「化生彼国」者,述云:此后、逐难更申也。既言于此土修菩萨行,即知无诤王在于此方,宝海亦然。
经曰「阿难其有」至「三十二相」者,述云:此第三、身相备足也。随好不定,故不说之。
经曰「智慧成满」至「无生法忍」者,述云:此第四、智德胜妙也。有说:证会法性,故云深入诸法。穷达妙诠,故云究畅要妙。此必不然。众生生彼得此二智,应无凡小故。今即入诸法者,悟所诠故。畅要妙者,闲能诠故也。有说:诸根即信等五。非也。信等即钝根故,今即六根也。有说: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种,无生忍者即第四忍。此恐不然。无生法忍即生法忍故,超于顺忍,忽说无生,无别所以故。今即中下之人,唯得音响、柔顺二忍。上品之属,于不可数法得无生忍,故云不可计。既有利钝,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钝也。
经曰「又彼菩萨」至「如我国也」者,述云:此第如是四反,积地四寸也。凞,怡,《说文》「和悦也」,《方言》「怡喜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无违无失」者,述云:此第八、行德圆备。有二:初、别叹;后、总结。初又有七:此初、行修离过。有三:此初、化行离过。即顺弥陀佛智慧故也。
经曰「于其国土」至「无染着心」者,述曰:此第二、自行无失。有二:此初、修自行。有六:此初、修施行也。离见故无我所,心离爱故无染着心。
经曰「去来进止」至「无竞无讼」者。述云:此第二、修戒行也。离身过故。「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离意过故,无所适莫无彼无我」,位法师云:适者往也,莫者止也。若尔,应同去止离身过。今唯《论语》「于天下无所适莫也」。适亲也,莫疎也。离口过故,无竞无讼。彼我俱已,故无有竞讼。
经曰「于诸众生」至「离盖清净」者,述云:此第三、修忍行也。无瞋恚故柔濡,无憍慢故调伏。瞋恚既不起,忿恨斯止。由此亦离五盖清净。
经曰「无有厌怠」至「胜心深心」者,述云:此第四、修勤行也。求善不息,故无懈怠心。无行不修,故云等心。无下足,故云胜心。无退屈,故云深心。
经曰「定心」者,述云:此第五、修定行也。离诸散乱,故云定心。
经曰「爱法乐法喜法之心」者,述云:此第六、修慧行也。有说:爱是欲,乐是信,喜是贪。有说:爱是终成,乐是闻时,喜是求时。二俱不然。欲信等即施戒等眷属行故。以终向始无别所以,如其次第故。今即闻慧爱乐,故云爱法。思慧味着,故云乐法。修慧润神,故云喜心。
经曰「灭诸烦恼离恶趣心」者,述云:此第二、离过。有说:因尽故灭烦恼,果尽故离恶趣心。非也。果非唯心故。今即离惑故离烦恼,业尽故离恶趣心。
经曰「究竟一切菩萨所行」者,述云:此第三、总结也。
经曰「具足成就无量功德」者,述云:此第二、成德圆备。有二:此初、总叹也。
经曰「得深禅定」至「觉了法性」者,述云:此后、别叹。有二:此初、成自德也。禅定、通、明慧、七觉者,既成之德。禅者四禅,定者四空,通者六通,明者三明,慧者三慧,七觉亦在见道位故,进求佛德故。修心佛法所求之德,德虽无量,略举五眼。肉天二眼皆以净色为体。彼土肉眼,通见无数世界诸色,故云清彻。所见审实,故无不了。有说:肉眼见障内色。非也。违清彻明了故。今即照瞩现在色像名为肉眼,依定所发眼能见众生死此生彼故名天眼。所见广多故云无量,亦长远故云无限。法眼即以有智为体,能见众生根欲性心及诸佛法,故名法眼。普知三乘道法差别,故云究竟诸道。慧眼即以空智为体,照真空理,故云见真。穷真理之源,故云度彼岸。度者至也。佛眼自有二,所谓总、别。别即一切种智为体,无法不照,故云具足。亦见佛性,故云觉法性。总即前四眼,佛之所得观境同尽,故云具足了。
经曰「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者,述云:此后、成化德。即四无碍辩为物说法也。
经曰「等观三界」至「烦恼之患」者,述云:此第三、行修具足。有二:此初、修行也。观三界空无者,即舍生死行。欲等三界,无有一界而不空者,故云等观。志求佛法者,即欣菩提行。具辩才者,即利他之德,所谓四辩等。灭烦恼患者,化他之益。
经曰「从如来生」至「二余俱尽」者,述云:此后、修成。有二:此初、自行成。又有二:此初、解行双成也。有说:从如来生解法如如者,是其理解。善知习灭方便者,是其教解。解由如来教化而生,解一切法皆即如,故云从如来生解法如如。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于此善解巧知,故云善知方便。此犹不尽,教解亦从佛化生故。有说:习即集谛,意亦兼苦。灭即灭谛,含道之言。因果相涉,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此亦不然。集虽必苦,苦有非集。灭之与道,为无为异,不可以集灭而摄苦道故。今即从如来生者,即总显菩萨获解之所由。解法如如者,即别申悟非安立真之智。善智习灭者,即别辨悟安立谛之解。习灭者,举染因净果不尽之言。真绝众相而说四谛,唯教施设,故云音声方便。由于圣教能善解故,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有说:离口四过故不欣世语,作四圣言故乐在正论。非也。想实圣言必非正论故,即解成是也。崇佛道者,求菩提之心。知法寂灭者,修对治之行。二余俱尽者,除障苦之行。有说:生身是报余,烦恼是分段之余。初地上尽,变易二余当尽故。有说:烦恼及习,二余俱尽。二俱不然。前七地中亦受分段烦恼余气,名为余习,必非烦恼故。如其次第,今即生身在报烦恼苦因,因果二余皆已尽故,即行成是也。
经曰「闻甚深法」至「常能修行」者,述云:此后、解行并修也。有说:于深能解故不疑,于深能入故不惧。非也。入亦解故。今即能信深教故不疑,能解深义故不惧,进修解是也。常修行者,即进修行也。闻必修习而无间,故云常修。
经曰「其大悲者」至「靡不覆载」者,述云:此后、化行成也。深远微妙者,叹心深重。靡不覆载者,叹济普广。非唯悲荫,亦令出死,故云载也。
经曰「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者,述云:此第四、成德奇胜。有二:初、成自德;后、成化德。初又有二:此初、集善胜。有三对:此初、智断对也。一乘者即智,虽有三乘其极无二,故云一乘。有说:于此一乘穷名究竟至涅盘果,故至于彼岸。非也。若穷一乘至涅盘者,应非菩萨故。今即信解斯极,故云究竟。彼岸者即断,既得断智障无为,故云至彼岸。
经曰「决断疑网」至「该罗无外」者,述云:此次、理教对也。显实以除妄,故云断疑网。真解发中,故慧由心出,心者中实义故,即证理慧也。达之无余,故该无外,即达教解也。有说:知无我慧不从外来,故慧由心出。知教从心现,故该罗无外。此犹未尽。无我慧从佛化生现心上,教非正教性,故不可言从心出现。即知心者中实,无外者无余,即教智也。
经曰「智慧如大海」至「犹如雪山」者,述云:此后、定慧对也。慧深广如海,定高胜如山故。慧用明净超日月,定能满德如雪山故。
经曰「照诸功德等一净故」者,述云:此后、除障胜。有二:此初、总标也。位法师云「下有二十句皆辨慧能」,然慧必不离定,故说定慧离障者胜。无有一德而不离染,故云等一净。
经曰「犹如大地」至「无染污故」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三对:初、所因所起对。即异心是二障所因非理作意垢染,如次作意所起智惑障故。次、能依所依对。即烦恼障碍如其次第,惑智二障能所依故。后、无着无染对。即于三有着,亦所智障,染污唯惑故。
经曰「犹如大乘」至「大慈等故」者,述云:第二、化德成。有十三句,略作六对。一、出凡入圣对,即初三也。乘者车也。群萌者,凡夫二乘。运凡小而出二死,闻权实而润善芽故。二、却邪就善对,即次二句也。三、普覆希见对,即次二句也。四、摧邪归正对,即次二句。无所藏积,即圣种故。五、无胜无染对,即次二句。无善能胜,调诸染故。六、无畏有怜对,即后二句。无邪可畏,怜无乐故。
经曰「摧灭嫉心」至「修六和敬」者,述云:此第五、行修增进。有二:初、自分行修;后、胜进修行。初又有二:初、行修方便。摧灭嫉心即利他方便,若有嫉忌不能利物故。求法无足即自利方便,有厌足者必不进修故。后、勤修正行。即常正行,常欲广说等利他行。修心无疲惓,故欲广说,说心胜也。击法鼓等,即所说胜也。曜慧日等,所利胜。照三慧日,以除愚痴故。修六和敬者,即自利行。修三业、见戒利皆同,故便相亲敬,情无乖异,故云六和敬。
经曰「常行法施」至「游诸神通」者,述云:第二、胜进行修。有三阶:初、胜进始。即常行法施利他始,志勇不弱自利始故。次、胜进中。为灯明福田等,利他中也。能生物解,故云世灯明。亦生人善,故云胜福田。以慧开化,故云导师。福利无差,故无增爱。乐道无欣戚,即自利中。修善故云乐道,除过故无余。后、胜进修成。即拔欲刺等利他行成,化令离过故以安群生,导之从善故德胜尊敬。灭三垢等即自行成,灭贪瞋等故断行成,游戏神通故行德成也。有说:三垢即烦恼业苦。非也。业苦未必垢故。
经曰「因力缘力」至「诸通明力」者,述云:此第六、诸力备足。有三:此初、自力备。有七双:一、因缘双,即因力缘力。宿世善根名因力,亲近善友而闻法名缘力故。二、意愿双,即意力愿力。有说:求佛之心名意力,起行之愿名愿力。有说:发菩提心名意力,希求佛果名愿力。二俱不然。求愿起行言别义一故,发菩提心即希佛果故。如其次第,今即如理作意名意力,求菩提心名为愿力。三、总别双,即方便力者总也,常力善力者别也。无间修故常力,恶法不间故善力。即此二力加行善巧,故云方便力。四、止观双,所止行成故名定力,观行成故云慧力。五、闻行双,即多闻力是修行之解,施等六度是所修行故。六、念定双,即遣相之念是正念力,除乱证实是正观力故。或有本云「正定止观故」,位法师解止是定、观是慧。「正观」应是。七、通明双,即通力者六通,明力者三明故。
经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者,述云:次、化行成也。
经曰「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者,述云:此后、总结也。
经曰「身色相好」至「无量诸佛」者,述云:此第七、诸德殊胜。有四:此初、自德殊胜也。
经曰「常为诸佛所共称叹」者,述曰:此第二、行顺诸佛也。
经曰「究竟菩萨」至「诸三昧门」者,述云:此第三、解行究满。即六度为行,三昧为解故。有说:见诸法生即知不灭,见诸法灭即知不生,故云不生灭非也。既见法生,必知灭故。生者归灭,一向记故。今即我法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由此不见有生灭也。
经曰「远离声闻缘觉之地」者,述云:此第四、行超二乘也。
经曰「阿难彼诸菩萨」至「不能穷尽」者,述云:此第二、结叹也。
经曰「佛告弥勒」至「不可称说」者,述云:第二、劝人往生。有二:初、结人土胜;后、正劝往生。初又有二:此初、结人德胜也。
经曰「又其国土」至「清净若此」,述云:此后、结土乐胜也。
经曰「何不力为」至「升道无穷极」者,述云:第二、正劝往生。有二:此初、直劝往生也。何不力为善者,劝修往生之因。力者尽力。人圣国妙,讵不尽力作善愿生故。又力者力励。道之自然者,修所得之利。因善既成,不自获果,故云念自然。唯能念道行德着,不简贵贱皆得往生,故云着于无上下。念字长读,流至此故。有说:洞达者,洞解了达。无边际者,实相。非三际可寻故。实相既是净土之本,往生者要须穷其原,故须解达。非也。穷实相之原,非凡夫所能,往生净土唯应圣故。今即得生彼土,神智洞达无有边际故。去者,弃弃秽土故。有说:五恶道者,三途非天及以女人,女人是恶趣本故。又下文五恶,即名五道。非也。无有处说名女人趣故。五恶是因,不可言趣故。今即人天虽名善趣,对于净土亦名恶道,云五恶道。在此秽土先断见惑,离三途因果,后断修惑,绝人天因果。若生净土,五道顿舍,故云横截。截者其果,自闭其因,获道深广,故无穷极。
经曰「易往而无人」至「寿乐无穷极」者,述云:此后、伤叹重也。修因即住故易往。无人修因,往生者尠,故无人。修因求生,终不违逆故,国不逆违,即前易往也。久习缠盖,自然为之牵缚不往,故自然所牵即前无人也。有说:因满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自然所牵。义亦可也。道德者因,寿乐者果。寿者受也。问:修净土及兜率因,何者为难?答:有说兜率是界、净土非系故,生净土易于兜率。非也。夫言界者是流转之处,西方净土是出离之所故。难修流转业,易行出离之因,必违正理故。有说古来诸德作兜率业者,咸以西方难生,故不敢作。今以七义证西方易生:一、时但少修故。即《观经》云「下三品临命终时,一念十念悉得生故」。二、诸佛护念故。即《称赞经》曰「六方诸佛护念」等是也。三、光明摄受故。即《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四、乘佛本愿故,即此经云「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弘誓」是也。五、彼圣来迎故。即上文云「愿生我国,若不来迎者,不取正觉」也。六、凡助念故。谓临命终时,诸同行者相助念送故。七、圣说易生故。即此文云「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也。今观此解虽复灵异,理必不然,弥勒不应无誓愿故。有生彼天,弥勒放光来迎,同弥陀故。一称德号尚得生天,况亦十念故,同行亦必相助故。而不说言无人,故亦无说处,是别时之意。而为化懈怠故,无一众生不有彼业故。曾所生故,当亦生故。诸有智者必不可言易生净土,非兜率也。若易生者,果必非胜故。今即生西方土虽复甚难,专求往生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可谓难生中之易也。傍义且止,应释本文。
经曰「然世人薄俗」至「不急之事」者,述云:第二、申娑婆秽恶令人厌舍。有四:一、显烦恼过;二、劝令修舍;三、申罪业过;四、重劝修舍。初又有三:初、辨贪过;次、示瞋过;后、愚痴过。初又有二:初、总标也。急者?也,又逈也。世俗之人薄于风俗,以贪欲心共诤现世不可急五欲之事故。
经曰「于此剧恶极苦之中」至「无有安时」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二:初、总显贪过;后、别辨贪过。初又有三:此初、推求苦也。勤者苦也,营者护也,给者资也,即为身故求也。无尊卑贫富者能求之人,少长男女者所为之人,即为他故求也。有者恐失,无者欲得,忧之无异,云有无同然。适者乃也,屏者闭塞,营者血气之名也。若强忧虑者,气塞难息故,即心苦也。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于阳炎,翳眼弄于空华,皆为爱水之心不了病华而走驰故,即身苦也。
经曰「有田忧田」至「忧念愁怖」者,述云:此次、守护苦也。有说:什者资也。在俗什物,即田宅牛马钱财衣食六畜奴婢也。出家,即六物也。许供身者,即百一也。虽有二解,皆无据准。今即准净传,有云三衣十物者,盖是译者之意,离分为二处,不依梵本,别道三衣、折开十物,训什为杂,未符先旨故。十三杜多唯制上行,十三资具盖兼中下,供身百一未见律文。经虽有言,应是别时之意。由此西方俗侣官人贵胜所着衣服唯有白叠一双,贫贱之流只有一个,出家法众但畜三衣六物,乐盈长者方用十三资具。
经曰「横为非常」至「适无纵舍」者,述云:此后、散失苦。有二:此初、失财苦也。忪(止容众从二反),惧心乱动也。
经曰「或坐摧碎」至「莫谁随者」者,述云:此后、失身苦也。莫谁随者,即无一从物之意也。
经曰「尊贵豪富」至「与痛共居」者,述云:此第二、别示贪过。有二:此初、寄富贵以申贪过也。有说:寒谓八寒地狱,热谓八热地狱。受寒热等苦寻常,故与痛共俱。痛者受也。此恐非也。现身与后苦,不可言俱故。今即寒恐热恼,与痛共俱。或有经本「临终寒热」,恐讹也。
经曰「贫穷下劣」至「终身夭命」者,述云:此后、据贫穷以示贪过。有二:此初、示现苦也。有一少一者,有田少宅故。有是少是者,虽有田而不足故。思有齐者,思齐富贵故。糜者败也。
经曰「不肯为善」至「莫能知者」,述云:此后、显后苦也。
经曰「世间人民」至「更相报复」者,述云:第二、显嗔过。有三:此初、结怨相报也。家室者,夫称于妇曰家,妇称于夫曰室。虽有此言,良恐非也,下之更解。无者不也,患者恼也。精神者,即种子识。克者要也,识者记也。由前结恨成怨,种子引果不假功用,故云自然。复者酬也。
经曰「人在世间」至「复得相值」者,述云:此次、别易会难也。当者逐也,行者业也。自当者,即自受也。善变化者,即恶趣报。恶变化者,即善趣报。豫者逆也,严者修也。由宿世逆修善恶之业,苦乐报而待故。又严者严然,即随宿善恶,地狱天堂严然而待也。窈窈者,即中有之时。冥冥者,即生有之时。
经曰「何不弃众事」至「欲何乐乎」者,述云:此后、劝令修舍也。曼音万,及也。亦作蔓(马安反),延长貌也。非此中义。待者停也。位法师云「待何事,欲何愿乐乎」欲何快乐,义亦可也。
经曰「如是世人」至「且自见」者,述云:第三、显痴过。有三:此初、自无正信也。坐者由也。由不信故,专执自见,即其失也。
经曰「更相瞻视」至「无一怪也」者,述云:此次、承习无信也。令亦教也,素者昔也。不为善者无行,不识道德者无解。身者色根,神者性也。心者果也,意者根也。趣者果也,道者因也。即世出善恶因果皆不能知。无一怪者,即无怪行也。
经曰「生死常道」至「甚可伤」者,述云:此后、正申痴过。有二:此初、对父子以显其过也。有说:少者早夭、老者后死,故云颠倒。不报上下,死之同然,故云上下。非也。若如所言,应云颠倒不报上人下人故。今即颠倒者,即相错之义,上者上升、下者下坠故。五道相错,或升善趣、或坠恶趣,故云上下。无常根本者,即无一常本之业。当者受也。蒙,又作曚皆(莫公反),蒙覆不明也。冥(鸣央反),暗昧无知也。曚,有眸子而无见也。又曚?(下牛对反)生聋。又蒙笼(卢红反),蒙笼谓不明了也。抵(都礼反),拒也摧也。突(徒骨反),触冐也。狼者,贪过也。
经曰「或时家室」至「无可奈何」者,述云:此后、对亲戚以显过。有二:此初、恋着不能解也。《礼记》「三十壮有室」,玄公曰「有室,有妻也」。盖《论语》「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卒者,终也。便旋者,疾。
经曰「总猥愦扰」至「勤苦怱务」者,述云:此后、造恶受苦报。有四:此初、发贪追求也。猥(乌罪反),恶也,《字林》「众也」,《广雅》「顿也,又杂也」。扰者乱也。怱,又作忪,古文伀(之容反),《方言》「征伀,征遑遽」。赖(洛代反),《孝经》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注云:赖,蒙也。聊者,甘也。
经曰「各怀杀毒」至「不从人心」者,述云:此第二、起嗔杀害也。
经曰「自然非恶」至「无有出期」者,述云:此第三、苦报难出也。作恶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恶缘随而与之,故云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者,即作恶自在无惧之义。待,亦作至。
经曰「痛不可言甚可哀愍」者,述云:此第四、伤令生厌也。
经曰「佛告弥勒」至「在人后也」者,述云:此第二、劝人修舍。有四:一、正劝修舍;二、弥勒领解;三、重劝修舍;四、重弥勒领解。初又有二:此初、劝令修行也。欲令天人疾从修舍,故更对弥勒而须劝之。世间事者,即前三毒之事。用者以也,坐者由也。世人以是三毒事不得归真,去道远故,云不得道。负者违也。
经曰「傥有疑意」至「当为说之」者,述云:此后、劝令请问也。傥,若也设也。
经曰「弥勒菩萨」至「如佛所言」者,述云:第二、领解。有五:此初、信顺佛语也。贯者通也。通心思之,世人实随三毒之事,坐不得道,如佛说故。
经曰「今佛慈愍」至「解脱忧苦」者,述云:此第二、领佛慈利也。
经曰「佛语教诫」至「莫不究畅」者,述云:此第三、叹说深善也。甚深善者,叹教利深。智慧明见者,叹智普达。横达十方故八方上下,竪通三世故去来今,可谓莫不究畅。
经曰「今我众等」至「皆令得道」者,述云:此第四、重领佛恩也。谦苦者,因也,恩德者,果也。苦,又作恪。古文愙(若各反),《字林》「恪,恭敬也」。谦者,退己之言。苦者,苦行。福禄光明者,自福殊胜。达空无极者,自智殊胜。开入泥洹者,化物获灭。教授典揽者,教令修道。典者,常也,申常道故。《广雅》「典,主也」。揽者,捡之在手,又取也。常道揽理,故云典揽。此中意言道法开导,故云教授。以此经典要揽众义,令其习,故云典揽。即智化也。刚强众生,威德制御,令其消伏归从圣化,故云威制消化。善软众生慈力摄取,故感十方。有缘斯摄,故无穷极。即福化也。
经曰「今得值佛」至「心得开明」者,述云:此第五、申自喜庆也。
经曰「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者,述曰:第三、重劝修舍。有三:初、叹印领解;次、正劝修行;后、劝舍疑惑。初又有三:此初、印前叹说也。佛说快甚,深甚善言当其理,故曰是也。
经曰「若有慈敬」至「乃复有佛」者,述云:此次、叹领荷恩。有二:此初、正叹彰佛难值也。有说:申己难值。非也。复言,必是显当有故。今即标弥勒成佛之时也。
经曰「我今于此世」至「涅盘之道」者,述云:此后、申己化益。即树王成道,捺苑转法轮也。有说:创断陈如之疑,故言断诸疑网者。非也。佛决物疑,非局陈如故。今即断疑拔欲者,令离烦恼。杜众恶源者,令离恶业。杜者,塞也。疑爱是利钝惑之所由,故言本也。恶业为总别苦之所流,故云源也。即口业化是也。天上人间,唯佛独尊,故游步三界。化之纵任,故无所拘碍。即身业化也。善闲经典,要揽众义,故典揽智慧。备解三乘所行之道,故众道之要。即意业化也。纲维者,犹纲纪之属。制戒御众,故云执持。显正以简邪,故照然分明。广化群品,故开示五道。令越苦海,故度未度。决生死而令出,正涅盘而令入,即教之弘化也。
经曰「弥勒当知」至「不可称数」者,述云:此后、庆值佛闻法。有三:此初、申弥勒始终也。
经曰「汝及十方」至「不可具言」者,述云:此次、标众生本末也。永者长也。
经曰「乃至今世」至「吾助汝喜」者,述云:此后、如来正庆也。藉久远因值佛闻法,即可庆喜故。
经曰「汝今亦可」至「积累善本」者,述云:第二、劝修行。有二:此初、正劝修舍也。病者内苦,痛者外苦。
经曰「虽一世勤苦」至「涅盘之道」者,述云:此后、举利令修也。身与福俱,故道德合。心与智俱,故云合明。
经曰「汝等宜各」至「受诸厄也」者,述云:此第三、劝舍疑惑也。帛谦本中辨中下辈,皆云「生彼佛国,不能前至弥陀佛所,便见国界边七宝城,喜止其城。即于七宝池莲华化生,自然长大,于是间五百岁。其城纵广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宅中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莲华故。」此中言七宝宫殿者,盖彼城内宝舍宅也。彼城受乐,此经曰「如忉利天」。而受诸厄者,不能见闻三宝故。若作此说,彼土亦有忧根者。诸厄即忧受,而出世受,故不名苦苦。诸说净土身心柔软无忧受者,唯是厌俱。世出世舍,非忧戚故。若忧非忧,皆障见佛,咎从疑惑。故诫劝言,无得疑惑中悔为过。
经曰「弥勒白言」至「不敢有疑」者,述云:此第四、弥勒领解也。奉行者,领前劝修之言,彰已奉行。不疑者,领劝舍疑,申自不疑。
经曰「佛告弥勒」至「易可开化」者,述云:第三、广举业苦令人厌舍。有二:初、叹前解行;后、正申业苦。此初即叹弥勒领解奉行也。
经曰「今我于此」至「令离五烧」者,述云:第二、正申业苦而令厌舍。有三:初、略释;次、别释;后、总释。初又有二:此初、令舍令离也。有说:五恶为因,痛烧为果,即五戒所防。身三非为三,口四为第四,饮酒为第五,酬此五因即受五痛。痛者苦受,烧者苦具。若痛若烧,皆地狱报。故前文云「临终寒热与痛苦俱」,遂弹余家五痛人中受,五烧在地狱,云此太错判经文,害文伤义,直由不了痛是苦受、烧是苦具,不可人中受痛而无苦具,地狱有苦具而无痛故。又作五恶,先入恶道,后生人中故。地狱受痛烧报已,然后生人,受余报苦。此恐不然。若言五恶即五戒所防者,不妄语戒唯防妄语,如何口四为第四恶应正理耶?又痛必兼具烧,如何无受?故不可言人中有受而无具,地狱有具而无受。又如闍王杀其父王已,现受众苦,必不可言先受痛烧后受余苦,经曰华报应成虚言故。今还存所弹之义,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是其五恶,五痛华报。现闭王法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三途果报名为五烧。不尔,便违世有常道、王法牢狱等诸文故。
经曰「降化其意」至「涅盘之道」者,述云:此后、令持令得也。五善即防五恶之戒,由持五戒现无众苦,故获福德,反五痛也。后生西方,终为涅盘,故度世长寿,即反五烧也。
经曰「佛言何等」至「何等五烧」者,述云:第二、别释。有二:初问、后释。初又有二:此初、问所舍离也。
经曰「何等消化」至「涅盘之道」者,述云:此后、问所持得也。
经曰「佛言其一恶者」至「积德所致」者,述云:第二、释。有五:此初、释杀生。有二:初、释所舍离;后、释所持得。初又有三:初、牒释;次、总结;后、寄喻显过。初又有三:此初、释恶也。克者杀也,贼者害也。有说神明者,即同生同名。同生在右肩,记所作恶,同名在左肩,记所作善,故云记识。此恐非也。业报感起,非神所堪故。今即还同精神克识,以种子识功能不亡名记识故。孤者无父母,独者无子女。尫(乌皇反),羸也弱也。俗文短小目尫。狂(其亡反),变性意也,又乱也。
经曰「世有常道」至「难得定出」者,述曰:此次、释痛也。
经曰「世间有此」至「会当归之」者,述云:此后、释烧也。贸(莫候反),三仓换易。卒暴者,忽也。会当者,必也。归之者,至也。
经曰「是为大恶」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二、结也。
经曰「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者,述云:此第三、显过也。
经曰「人能于中」至「为一大善也」者,述云:此第二、释所持得也。
经曰「佛言其二」至「事至乃悔」者,述云:此第二、释盗。有二:初、释所离。有三:此初、牒释。有三:此初、释恶也。度者,量也则也。更相盗窃,故无义理。非理求财,故不顺法轨。不勒贪心,故云奢。耽财欲得,故云淫。虽有心欲而言足,故心口异。口出善言心怀恶计,故云佞。覆藏自性,故云谄。为行无信,故云不忠。言谕者意妄,媚者状妄。枉者横也。度者法量,机者机关。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机伪,知君形势不申正谏是也。乡者,一万二千五百家。党者,五百家。市者,交易所居。五家为隣,隣五为里。野人者,孔子曰「先进于礼乐谓野人,后进于礼乐谓君子」也。包氏曰「谓鄙陋也」。郊外曰野,邑外谓郊。从事者,相称也。至竟者,死也。善恶者因,祸福者果。追者还取,命者招引。善恶因成,必进今果起也。又追者逐也,命者业也。逐善恶业以所生,故后者是也。
经曰「今世现有」至「受其殃罚」者,述云:此次、释痛也。
经曰「因其前世」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后、释烧也。
经曰「是为二大恶」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二、结也。
经曰「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者,述云:此第三、显过也。
经曰「人能于中」至「为二大善也」者,述云:此第二、释所持得也。
经曰「佛言其三恶」至「患而苦之」者,述云:此第三、释邪淫。有二:初、释所舍。有三:初、牒释。又有三:此初、释恶也。处者天,天者性。又妷(与一反),乐也。唐者,虚也。眄者(眠见反),《说文》「邪视也」。又下戾,五戾反,《说文》「恨视也」。睐(力代反),《说文》「瞳子不正也」,《苍颉篇》「内视也,傍视也」。细色者,好色也。态,古文㑷(他代反),意恣也,谓能度人情状也。结者,期也。师(所饥反),四千人为军,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十二匹马也,五百人为旅也。强夺者,公然劫取。不道者,左道取物。贫无产业,故不自修业。唯外怀摄,故恶心在外。窃者私隐。趣者伺人不觉以求他物。举之离本曰盗。击者,司马彪曰「击动也」。恐者恐怖,热者恼热。苦具逼身曰迫,以威凌物曰愶。
经曰「亦复不畏王法禁令」者,述云:此次、释痛也。
经曰「如是之恶」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后、释烧也。着者,着同幽明也。
经曰「是为三大恶」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二、结也。
经曰「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者,述云:此第三、显过也。
经曰「人能于中」至「为三大善也」者,述云:此第二、释所持得也。
经曰「佛言其四恶」至「常怀憍」者,述云:此第四、释妄语。有二:初、释所离。有三:初、牒释。有三:此初、释恶也。傍者夫妇。易,神致反,轻侮也。蹇(居免反),《左传》「偃蹇,骄傲也」,《广雅》「大娇也」,谓自高大貌也。《释名》云「偃,偃息而卧,不执事也」。蹇,跛蹇也,痛不能作事也。
经曰「如是众恶」至「无所复依」者,述云:此次、释痛也。天神,即护世天,录其作恶,奏上帝释,记在恶籍,故云记识。
经曰「寿命终尽」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后、释烧也。有说:名言种子在赖耶神,业种引生必有趣向,故云名籍在神明,即违自许护世天神奏上帝释记在恶籍故。今即寿命尽时恶业所引,鬼神促摄将入恶道,逐其名籍往受苦报。顿者至也,从者处也,得者依也。有说:天道者即天下之道。恐非也。苦报未必在天下故。今即天者业也,恶业之道故。《瑜伽》亦云「业天」,盖同此矣。自然者,明了状。蹉(千阿反)跌(徒结反),《通俗文》「失蹑曰跌」,《广雅》「差也,亦偃也」。业报运数终不参差故。即不违之义。
经曰「是为四大恶」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二、结也。
经曰「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者,述云:此第三、显过也。
经曰「人能于中」至「为大善也」者,述云:此第二、释所持得也。
经曰「佛言其五恶」至「饮食无度」者,述云:此第五、释饮酒。有二:初、释所离。有三:初、牒释。有三:此初、释恶。有二:此初、造恶也。徙倚者,犹徘徊也,又失所之状,宜从初也。倚依音。辜(古胡反),《尔雅》「罪也」。较苞学反粗略也。《广雅》「明也见也」,谓较然易见也。位法师云「辜者罪也,较者直也,夺者盗也。贞罪直突,盗人财物以为快意。」未知较直出于何处?散者行也,振者惠也。损富补贫,赈亦同。惯串同也。
经曰「肆心荡逸」至「愿令其死」者,述云:此后、恶过也。肆者申也。有说:鲁扈是强直自用之志,抵突是触误侵陵之怀。未知从何?鲁(力古反),孔安国云「钝也」,《方言》「何也」。扈(胡古反),《汉书音义》曰「跋扈,自纵恣也」,薛综曰「勇健貌」。又作虏扈,谓纵横行也,虏人获也,战而俘获也。六亲者,有说:父亲有三、母亲有三,合有六亲。或有引《世语》以申难定。应劭云「父母兄弟妻子」,王弼云「父母兄弟夫妇」。皆违持颂云「父之六亲母之六亲」。识当者,认也。有作「职当」。传谓敢也。良恐讹之。
经曰「如是世人」至「意不开解」者,述云:此次、释痛也。侥(五雕古遶二反),徼遇也,谓求亲遇也。幸(胡耿反),非其所得而谓得也。
经曰「大命将终」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后、释烧也。命是天地寿三大中之一,故云大。窈窕者,幽冥貌。浩浩者,大水貌。茫茫者,冥昧貌。数者,理数。
经曰「是为五大恶」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二、结也。
经曰「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述云:此第三、显过也。
经曰「人能于中」至「为大善也」者,述云:此第二、释所持得也。副者,助也称也。
经曰「佛告弥勒」至「展转相生」者,述云:第三、总释。有二:初、总释所离;后、总释所得。初又有二:此初、总标也。
经曰「但作众恶」至「示众见之」者,述云:此后、别释。有二:此初、从恶生痛烧也。作众恶者,即五恶。入恶趣者,即五烧。被殃病者,即五痛。
经曰「身死随行」至「自相燋然」者,述云:此后、从烧生恶痛。有三:此初、五烧也。行者,业也。
经曰「至其久后」至「随以磨灭」者,述云:此次、从烧生恶也。省者,察也。
经曰「身坐劳苦」至「痛哉可伤」者,述云:此后、从恶生痛也。坐,亦由也受也。苦增不止,故云久大剧。业果之理更无作者,故云天道施张。造恶必彰,故自糺举。糺,亦纠(唐由反),《决疑》云「三合绳也」。非此中意。今约也限也。糺是古体也。身当法网,故云纲纪罗网。贵贱勿不从法,故上下相应。罪者归之,无人伴送,故云茕。忪忪者,怱也。茕,古文儝?同,臣营反,独也单也。
经曰「佛语弥勒」至「佛皆哀之」者,述云:第二、释所持。有二:此初、结彰己悲也。
经曰「以威神力」至「涅盘之道」者,述云:此后、正申化益也。灭恶就善者,令修世善。弃思受道者,修出世善。
经曰「佛言汝今」至「苦痛之道」者,述云:第四、劝人修舍。有二:初、佛劝修舍;后、弥勒领解。初又有三:初、以理正劝;次、举现化劝;后、以化灭劝。初又有二:此初、正劝修弃也。端守者,匡邪守正故。
经曰「汝等于是」至「无发毛之恶」者,述云:此后、对叹令修。有二:此初、对弥陀土叹胜令修也。施等六度,即自利得。转化立善,即利他行。行善是也。正心斋戒,即止善也。此修难成,故于一日胜西方国百年之善。而称赞云生彼国疾得无上菩提者,彼无时不修故。此修善时少,故不相违也。
经曰「于此修善」至「未甞宁息」者,述云:此后、对余佛土叹胜令修也。即望上位所居胜土,挍量叹胜,令增修意。殆者,危也尽也。今此中意,存其俗语,言欺之也。
经曰「吾哀汝等」至「务修礼让」者,述云:此第二、举现化益以劝修。有二:此初、修善得益也。邑者,《周礼》「四井为邑,方二里也。九夫为井,方一里也」。《说文》「八家一井也」。聚落者,小乡曰聚,《广雅》「落,居也」,谓人所聚居也。厉(力制反),疫厉也,人病相注也。《释名》云「病气流行中人也」。戈(居和反),平头戟,长十尺六寸,或六尺六寸也。
经曰「佛言我哀」至「无为之安」者,述云:此后、灭恶离苦也。灭五恶故获五德,离痛烧故升无为之安乐。
经曰「吾去世后」至「略言之耳」者,述云:此第三、以灭化损以劝修。有二:此初、彰去圣后损也。悉者,备也。
经曰「佛语弥勒」至「无得犯也」者,述云:此后、劝人使修也。
经曰「于是弥勒」至「不敢违失」者,述云:此第二、弥勒领解也。甚苦实尔者,领解。不敢违失者,奉行。不敢者,畏也。
经曰「佛告阿难」至「无着无碍」者,述云:第三、褒贬得失令物修弃。有五:此初、佛命阿难礼弥陀佛也。弥勒是影响众之主,阿难为当机宜之首故。佛唯对此二大圣劝物令修净土之因。
经曰「于是阿难」至「声闻之众」者,述云:此第二、阿难承命礼佛以求见也。土是所居,众是所化,故兼之也。
经曰「说是语已」至「唯见佛光」者,述云:此第三、彼佛放光应请令见。滉漾者,积水貌,犹浩荡也。汗者,热气所蒸液也(下旦反)。又污(乌卧反),泥着物也。《说文》「秽也」,宜从初也。今言浩汗者,布水貌。
经曰「尔时阿难」至「亦复如是」者,述云:此第四、寻光备见彼土得失也。此众见彼土,彼土见娑婆,明昧有异,如前已解。
经曰「尔时佛告」至「对曰已见」者,述云:此第五、彰彼失令求令舍。有二:此初、彰德令求。有三问答也。诸说净土无天地异者,即违此文「从地以上至净居天」。然帛延经云「即诸佛国中,从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六天上,诸菩萨阿罗汉天人,皆复于虚空中大共作众音伎乐」,下云则「第一四天王诸天人,第二忉利天上诸天人,第三天上诸天人,第四天上诸天人,第五天上诸天人,第六天上诸天人,第七梵天上诸天人,上至第十六天上诸天人,上至三十六天上诸天人」。支谦经亦云「即诸佛国中,从第一四天上至三十二天上诸天人」,后云「阿弥陀佛为诸菩萨阿罗汉说经。菩萨阿罗汉及诸天人民无央数,皆飞到阿弥陀佛所闻法欢喜。即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上至三十二天上诸天人,各持天上万种自然之物来下,为阿弥陀佛作礼,供养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准此二经,诸世界中皆有三十六天及三十三天。虽复一本,译家异故。依《密严经》有二十六天,谓六欲天、梵天有十、净居有五、无色及有四无想天故。彼颂曰「欲色无色界,无想等天宫,佛超过彼已,而依密严住。」依《本业经》有二十八天,即欲界有六、禅各有四、净居为一,不说无想,加大静天及无色四也。依《华严经》有三十二天,谓六欲天、初禅有五、上三各四、净居亦五,及四无色,不说无想故。总而言之,支谦本即同《华严》,故虽不说无想、大静,有三十二。而帛延云三十六者,盖是讹也。将其谦本捡帛延经,延经多讹故。虽有无色天,而依欲色住,更无别处故。今唯问乃至净居所有庄严。虽有净居天,而定性那含必不生净土。而《密严》云「或生欲自在,及以色界天,乃至无想宫,阿迦尼吒处,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如是诸地中,渐次除贪欲,住彼非究竟,寻来生密严」者,彼密严之土,既十地菩萨所生之处,故不相违。前文自云净居诸天与阿加尼吒螺髻梵王同会一处,咸于此土佛及菩萨生希有心,故即知彼天生密严土,是菩萨也。傍论且止,应释本文。
经曰「彼国人民」至「亦皆自然」者,述云:此后、显彼土失令厌令舍。有二:初、彰彼胎生之失;后、劝发修舍之意。初又有四:此初、寄问彰彼胎生之果也。百由旬者,即下辈疑佛所生之宫。五百由旬者,即中辈疑智所止之宫。而帛谦经若中若下皆云二千里城者,盖是略举不尽之言。不尔,中下辈应无参差,故此文为胜。量之大小,思之可会。五百岁,即此方年数故。余本皆云「于是间五百岁」也。
经曰「尔时慈氏」至「胎生化生」者,述云:此第二、对因显果。有二:此初、问。即正问胎生之因兼其化生也。
经曰「佛告慈氏」至「谓之胎生」者,唯总别违理,过同前解。良亦次第乖诸论故。有说:佛智即总标,四智区故。大圆镜智名不思议智,平等性智名不可称智,妙观察智名大乘广智,成所作智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此亦不然。后之四智如其次第,镜等四智随顺圣教,不应四智皆名佛智故。平等、妙观二智,心品菩萨亦得故。故此五智如其次第,彼《佛地经》中五法是也。清净法界名为佛智,智处智性皆名智故。有疑弥陀虽有弘誓,众生万品,颇能接引十方天人令生彼国?故云不了佛智。弥陀既证一真法界,无德不圆、诸患悉尽。尽当际而不竭,称本愿而迎接,故有缘众生皆生彼土。不可以疑网经怀也。大圆镜智名不思议智,有闻经说「善恶罪福重者先引」,便疑称念弥陀佛名必生彼土,言恒作诸恶恶心深重,不应十念相续微善能灭诸罪,而往生彼,入正定聚毕不退转。故云不了不思议智。不思议智有大威力,非思量境故。汝不闻乎,一面之镜无像不现,讵疑一智力消诸罪障?又如毫毛万斤,少火能焚,故十念称佛,念别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往生净土有何可怪也。平等性智名不可称智。有闻佛智于法悬绝,怀疑而言,名必相待。待不觉而名觉,有何悬绝念获多福?今释此疑,显佛有不可称智。平等性智证二空理,境智平等玄绝称说,而以名遣名而诠玄旨,悟旨者亡言。境既不可称,智可言不可称,不可称故念者福多。由此不可疑网在怀。妙观察智名大乘广智。有闻念佛皆得往生,而起疑言,过现诸佛虽复无量,济生不尽。一佛能度众生尽,不应更有余佛化生。如何念弥陀佛者皆生彼土?故云不了大乘广智。妙观察智常含智悲于诸有缘,无不运载而入涅盘。但诸众生各有所属,属者虽尽,不属犹在,故更有余佛出世化益。由此念佛皆生净土,意在兹也。成所作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有闻如来不答十四不可记事,便疑于佛不能遍知一切诸法。既无胜用,念有何福?故云不了无等伦智。成所作智遍缘六尘,不同凡夫故云无等。虽达万境常在妙定,非如二乘入出不同,故云无伦。二障都尽,发三业化,作四记论,非诸菩萨之所能为,故云最上胜。最上胜者,如其次第简三只劫故。如来答难必有利益,答十四事唯有戏论,知而不答,故念之者福定非少。由此疑佛智,虽生彼国而在边地不被圣化,事若胎生,宜之应舍。
经曰「若有众生」至「具足成就」者,述云:此后、兼答化生因果也。
经曰「复次慈氏」至「智慧胜故」者,述云:此第三、挍量显劣。有二:此初、叹化生之胜也。
经曰「其胎生者」至「疑惑所致」者,述云:此次、显胎生之劣也。惑者,执也。
经曰「佛语弥勒」至「乐彼处不」者,述云:此第四、寄喻申过。有三:此初、立喻反问也。
经曰「对曰不也」至「欲自免出」者,述云:此次、弥勒顺答也。
经曰「佛告弥勒」至「不乐彼处」者,述云:此第三、如来申过也。
经曰「若此众生」至「修诸功德」者,述云:第二、劝令修舍。有二:此初、正劝令修令舍也。识其本罪者,识本疑惑佛五智之罪,深自悔责,即离宝宫之处故。
经曰「弥勒当知」至「无上智慧」者,述曰:此后、结劝修学也。
经曰「弥勒菩萨」至「彼佛国」者,述云:第四、重申大菩萨往生西方增其往生之意。有二:此初、问也。
经曰「佛告弥勒」至「皆当往生」者,述云:后、答。有二:此初、显娑婆菩萨生彼土也。
经曰「佛告弥勒」至「亦复如是」者,述云:此后、乘申余方往生。有三:此初、总标也。
经曰「其第一佛」至「皆当往生」者,述云:此次、别叙也。
经曰「佛语弥勒」至「略说之耳」者,述云:此后、类显往生者多令增欣求之意也。叙十三国而通娑婆,故云十四。从初阿难问佛颜,终乎如来叙诸菩萨往生之属,显问答广说分讫。
经曰「佛语弥勒」至「持诵说行」者,述云:第三、闻说喜行分。有四:一、叹经劝学;二、彰说利益;三、示相令信;四、显众喜行。初又有五:此初、叹闻劝行也。
经曰「佛言吾今为诸众生」至「复生疑惑」者,述云:此第二、劝物除疑也。
经曰「当来之世」至「皆可得度」者,述云:此第三、叹经普济也。有说:释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岁,一切皆过,故云灭尽。法虽灭已,佛以慈悲怜苦众生,独留此经百岁济度。此恐不然。非唯法住违诸圣教,事亦未尽故。今依《法住记》云「佛灭度时,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诸眷属,令其护持,使不灭没。及勅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所谓宾头卢等如是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有情。至此南赡部州人寿极长至于十岁,刀兵劫起争相诛戮,佛法尔时当暂灭没。刀兵劫后,人寿渐增至百岁位,此洲人等厌前刀兵残害苦恼,复乐修善。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扬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令其出家,为诸有情作饶益事。如是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然不息。后至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于此洲地俱来集会,以神通力用诸七宝造窣堵波严丽高广,释迦如来所有遗身都集其内。尔时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遶窣堵波,以香华持用供养,恭敬赞叹遶百千匝。瞻仰礼已,俱升虚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受教勅,护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缘已周,今辞灭度。』说是语已,一时俱入无余涅盘。圣先定愿力火起焚身,如灯炎灭,骸骨无遗。时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轮际方乃停住。尔时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永灭不现。从此无间,此佛土中有七万俱胝独觉一时出现,至人寿量八万岁时,独觉圣众复皆灭没,次后弥勒如来出世。」以此言之,当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故云经道灭尽。十六大圣取灭度时,窣堵波便陷入地。特者,独也。《大涅盘经》广显佛性,圣教中深,逐圣人而先没。此经唯开净土,令人求生,济凡中之要,故独留百岁。机宜既异,没灭前后不可致怪。所愿皆得者,即留之利益也。法灭尽后,闻尚获利往生净土,况亦今闻者矣。
经曰「佛语弥勒」至「无过此难」者,述云:此第四、叹闻而令敬重也。
经曰「是故我法」至「如法修行」者,述云:此第五、结劝修学也。我法者,即此经也。如是作者,即此经说弥陀随愿修行成身成智也。如是说者,上为众生之所说也。如是教者,前教人令往生也。
经曰「尔时世尊」至「正觉之心」者,述云:第二、彰说利益。有三:此初、发愿益也。
经曰「万二千那由他人」至「漏尽意解」者,述云:此次、声闻益也。法眼净者,即预流果也。漏尽者,障尽。意解者,智满。众闻此方秽恶可厌,故得声闻之果。
经曰「四十亿菩萨」至「当成正觉」者,述云:此后、菩萨利也。闻弥陀佛成德广大,故得不退转。闻此土多恶,誓欲济度,故以弘誓德而自庄严。
经曰「尔时三千」至「芬芬而降」者,述云:此第三、示相令信也。芬芬者,乱坠之状也。
经曰「佛说经已」至「靡不欢喜」者,述云:此第四、大众喜行也。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终)
嗟乎此经而有几疏。犹如佛陀而带妙庄严乎。彼异珍妙工绮饰庄严。百千错落张罗于外。则佛陀之德逾可仰。而群萌之信更固其根矣。此经也深妙测知难矣。然疏以翼之。则或裂疑网或洗拘泥。汲索玄旨之源而信根为之屡润。疏也实是经之庄严。而世之一大观者也。以故净影作焉嘉祥作焉。义寂法位等诸名流皆作焉而兴。大师穷工于兹。可谓殊勤矣。予曾忧此书流行之不远。今采而校雠绣之于梓以张于世。世之择法眼乞观而仰焉。时元禄己卯腊月朔日。
华顶义山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