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818 [cf. No. 1519] 刻法华论疏序 法华论疏者,嘉祥大师之所撰也。本山实藏具大僧正甞分会本论,兼加校订,许(余)请流通。近者有人随喜其梓行,寄来古本,据之校雠,脱字错误稍稍而在,因举诸格上,傍加国语,付剞劂氏。刻版既成,印生请为之序,因记其颠末云。  旹 正德甲午孟冬朔 台山本住沙门(咸润)叙 法华论疏卷上 胡吉藏撰 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 婆薮盘豆(此云天亲)菩萨 造 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奉 诏译 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婆薮盘逗造,菩提留支译。婆薮云天,盘逗云亲,其人本是天帝释之弟,释遣其下阎浮提伏修罗,故云天亲。菩提云道,留支曰希,谓道希也。竝有别传,今不具叙。斯论译之甚久,而不盛传于世者,良有二焉:一文旨简略,前后似乱,麁寻之不见首尾故也;二昔北土江南多以五时四宗以通斯教,竝与论违,讲匠守于旧执,背圣信凡,故不传于世也。余讲斯经文疏三种:一用关河睿、朗旧宗;二依龙树、提婆通经大意;三采此论纲领以释法华。但昔三出经疏,犹未解论文,今具释之,使经论焕然可领。但此论有二本:一无前序,直云经云「归命一切诸佛菩萨」,此是集经人请护之辞也。二有归敬,此是天亲自作。今具依二文开三分:一归敬三宝申造论意,请威灵加护,为缘起分;二牒经解释,为正体分;三重牒章门追示分齐,为余势分。就初有二:一天亲归敬申造论意、二集经者归敬申集经意。就初有二:前两偈归敬三宝申造论意、次一偈半归敬佛僧请威灵加护。就初又二:一通归敬一体三宝申造论意、次别归敬释迦佛僧申造论意。就初又二:前半偈归敬一体三宝、次半偈申造论意。就初又二:初两字叙能敬之至诚、次八字叹所礼之尊极。顶礼者第一句也。 顶礼 礼有三种,谓下、中、上,今谓上品礼也。所敬既其尊极,能礼必须最上。 「正觉海」下,第二明所敬之尊极。问:何以知此是一体三宝?答:既称净法无为僧,即知是明常住僧。在僧既尔,法佛例然。问:何故敬一体三宝耶?答:既是一乘究竟之经,必明究竟三宝。又以究竟三宝显知一乘,一乘是圆极之经,仍用此言斥北土四宗之说、江南五时之教也。 正觉海,净法无为僧 言正觉海者,一法身佛,遍一切处,如海之大。故《普贤观》云「毗卢舍那一切处」也。二深如海,谓七辨不能说、五眼忘其照,故谓深也。三一味如海,平等法身一身如味。四法身具一切功德,如海之备众珍。余法僧易知。 「为深利智」者,第二申造论意,又二:初句明教所为人。 为深利智者, 谓深利智者,一闻即解为利达至理。所以斯论不盛传者,末世群生既多浅钝,故知知音者希矣。 「开示毗伽典」者,上明所为之缘,今明能被之教。 开示毗伽典。 所为之缘有利有深,能被之论有开有示,即大开与曲示也。毗伽论者,斯文引《涅盘》、《般若》所说以叹今法华教也。稚子但教半字之经,长成则训满字毗伽罗论。昔说三乘喻同半字,今明一极谓满字经。亦用斯言斥五时四宗之说,以彼谓涅盘之经独满,法华等教犹半教也。毗伽罗,此云字本。毗伽罗论未见翻译,河西朗师云:是大权菩萨之所造也。 「只虔牟尼尊」下,第二别敬释迦佛僧。所以须别敬者,三宝具有一体别体,故须通敬别敬也。又释迦当今教主,欲释所说之教,必须敬演敬之人。就文又二:初半归敬佛僧、后半申造论意。两章各二。初章二者,初只虔两字述能敬之至诚、次八字叹所礼之尊极。 只虔 只者重也,虔者敬也。前已通礼,今复别敬,故名重也。亦可前明顶礼用震旦之音,此称只虔依天竺之训。犹未详次,别请问译人。 牟尼尊,及菩萨声闻, 「令法自利他」下,明申造论意。亦开为两:初句申造论意。 令法自利他, 谓令解此妙法得自利益,谓自成佛也。更传授于他,使他成佛也。 「略出勒伽论」者,第二正明造论。 略出勒伽论。 从首至尾委曲释者,谓为广论。今但折其枢要,震领提纲,如脱犀象之牙甬、擿翡翠之毛羽也。勒伽论者,即摩德勒伽,谓解阿毗昙论,此翻为境界。寻斯论旨,能生自他利解,即生解之境界也。 「归命过未世」下,第二次明申敬请护。即开为两:半行致敬、一偈请护。各两。初二者,「归命」两字明能归之至诚。 归命 次之叙所敬之尊极。 过未世,现在佛菩萨,弘慈降神力,愿施我无畏, 弘慈降神力,使我所说合理称机,无违理伤机之过。 次半请大悲加护,使离彼四魔,得三菩提增长。 大悲止四魔,护菩提增长。 初句请所应离者皆离,次明所应得者皆得也。 经曰「归命一切诸佛菩萨」者,此第二集经者请护之辞。 「经曰归命一切诸佛菩萨」,前归敬申造论意请威灵加护,此归敬集经者欲出佛经亦请威灵加护。一切众经皆并有于此辞,但随寄一文,示存略故也。 「经曰如是我闻」,此是第二正明论体。但论略难明,今引二门叙其体例。一辨二经同异、二叙斯论制作之方。二经同异者,即罗什所译经及留支所出带论之经,其文不同凡有五种:一者旧经略、论经广,如旧经叹罗汉德唯有五句、论经有十六句,或可梵本广略不同,或可声闻常众无会不集处处叹之,故罗什略叹其德也。天亲欲示解一经叹德,令讥众经叹德之意,故广说也。二旧经广而论经略,如〈方便品〉,旧经为十句,谓如是相如是性等。论经唯有五门,当是天亲以略摄广故也。三二经同无广略,如叹菩萨德。四品次前后,旧经〈属累〉在〈药王〉之前。论经在〈普贤〉之后。罗什依于义意,是故在前;天亲同经常法,所以在后。五名义不同,旧经称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论经称六十二亿恒河沙佛。罗什依经文译之,故云菩萨;论取义意叹释其福正等,显初地菩萨得真如法身故即是佛,以观音与六十二亿法身不二,故言福平等,所以称佛。次明论制作不同者,如龙树释经,不预开章门,至后追詺于前。天亲释此经凡有二意:一者预开起尽,如初品七分;二至后方陈,如论末云「方便品凡有五门」,盖是圣人适时而用也。天亲大开此经凡有三十二章,所言三十二者,即〈序品〉七分、〈方便品〉五门,谓十二也;从〈譬喻品〉竟〈宝塔品〉,破十种病、利益十人,即十段也;从〈药草〉竟一经,明十无上,又有十章。故合成三十二也。问:初从〈火宅〉竟于〈宝塔〉所破十病,云何更从〈药草〉竟一经明十无上耶?答:《付法藏经》云「婆薮盘陀善解一切修多罗义」。修多罗者凡有五义:一者显示,谓显示诸义故,如〈序品〉七段、〈方便〉五门,即显示十二种义也。二涌泉,谓义味无尽故,如解〈譬喻〉竟于〈宝塔〉,更从〈药草〉竟于一经,释于后竟而追解于前,示义味无尽,即涌泉义也。三出生,诸义出生故,如解第十无上胜功德力,叹经广生功德无尽,即出生义也。四者绳墨,裁诸邪显正故,破十病名曰裁邪,显十种义所谓显正。五者结鬘,贯穿诸佛法,则三十二章同为显一道、唯教一人,如结华鬘令身首严饰也。又释后竟而更追解前者,圣人内有无碍之智、外有无方之辨,故能自在而译。又从前译向后,示鸟目疾转;从后向前,如师子返掷。又前译经竟,有疑者重问之,故后更释之。如今人义深,后章别有料简重也。盖是外国圣人制论之大体也。 就释初品,大开为二:一者牒经、二者论译。牒经但牒二章,谓序分经、众分经。牒序分经,始从如是,终竟崛山,即牒经序分也。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与大比丘」下,第二牒众成就分也。什译经有三:一声闻、二菩萨、三人天众。今但牒前二,以二众有叹德,今欲释之,故牒;以人天众无叹德,又易解兼余经已释,故不牒之。就牒二众,即二:牒声闻众中,旧经有比丘、比丘尼,今但牒比丘。比丘众中有二:一显名、二密行,今但牒显名,不牒密行,竝为易解兼不叹德故也。比丘中有六:一标通号、二唱数、三明位、四叹德、五列名、六总结。今但列初四,不列后二。而论释中不释初一通号及第五列名。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心善调伏,人中大龙,应作者作、所作已办,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善得正智,心解脱、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 菩萨中亦六门:一通号、二唱数、三明位、四叹德、五列名、六总结。而后论释中不释初一及以后二,至文当显。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大辩财,乐说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种诸善根,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大慈悲而修身心,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论曰」下,第二论释,就文为二:第一通释一品,凡为七门;第二别列七门。 论曰:此经法门中初第一品,示现七种功德成就。 就初,又二句:此法门者,一部之通号也。初第一品者,一章之别称也。七种皆称功德者,此之七种皆能显道利物,故竝云功德。一一章中明义具足无余,不可破坏,故云成就。 「何等为七」下,第二别列七门。就文又二:初列次释文。 何等为七?一者序分成就、二者众成就、三者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四者依所说法威仪随顺住成就、五者依上说因成就、六者大众欲闻法现前成就、七者文殊师利答成就。 「序分成就者」下,第二释七章门,即成七分。初分有五: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教主、五住处。今但释第五,初分四余经已明,兼复易解,故不释也。论曰序分成就者,此牒序分成就义也。 又序分成就者, 此法门中示现二种胜义成就应知」者,第二释序分成就。就文为二:一正释、二举经示释处。就初又四:一标二种胜义劝知。「何等为二」下,第二别出二种胜义。「如王舍城」下,第三正举城山示二种胜义。「显此法门最胜义故」下,第四正明胜义。 此法门中示现二种胜义成就应知。何等为二?一者示现诸法门中最胜义成就故;二者示现自在功德义成就故。如王舍城胜于诸余一切城,舍耆闍崛山胜余诸山故。 问:王舍城云何胜一切城?答:别传云:五天竺国,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有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龙树云:佛灭度后,阿闍世王人民减小,故更别立一小城,犹胜一切城,何况本王舍城。譬此经于一切经中胜者,凡乘有四种:一是人天即世间乘、二小乘、三大乘、四一乘。此经正明一佛乘,故众中经胜。又说尽理之法、畅众圣之心、满诸佛之愿。华严等法华前教,虽尽理之法,未明五乘众生皆成佛,未畅诸佛之心,是故斯经最胜。结束一化始终,是故最胜。如〈神力品〉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祕要之藏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余经但当教明义,未畅诸佛之心,是故此经最胜。又如论下品云「此经有十七种名,显示十七种甚深功德。」是故最胜。问:大乘、一乘,此有何异?答:有同有异。所言同者,即一而包,故一乘称大;即大无二,故大乘名一。故下文云「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亦如《胜鬘》摄受正法名摩诃衍,故知一大无二。所言异者,《摄论》已称小乘、大乘、一乘。《金刚般若》云「为大乘者说、最上乘者说」,故知大与一异。所言异者,大乘未废二、一乘已废二,大乘密废二、一乘显废二,大乘但是因、一乘即是果。如《智度论》云「是乘从三界出,至萨婆若中住。」至佛乘反名一切种智,不复名乘,故知大乘但因。《法华》明三车、一城皆是果位,故知一乘但果。又大乘通因果,如《十二门论》「诸佛所乘故名为大,大士所乘故名为大。」一乘但果,如《法华》说。又《法华论》云「一乘者,谓无上菩提,果究竟故。」此一徒判,更有余义。《涅盘经》云「佛性谓一乘」,《波若》、《首楞严》、《师子吼》,若如此文,即一乘亦因,与大无二。问:何故一乘偏属果?答:昔明三果究竟,至此经即二果非究竟,唯佛果是究竟,是故一乘偏属佛果。 鹫山胜一切山者,摩伽陀国有五山,于五山中鹫山最胜也。问:如《十地》等经明十宝山,云何及取鹫山胜一切耶?答:鹫山是三世诸佛常所住处,余山不尔,故偏言胜。问:云何是自在义耶?答:既明佛乘,佛即自在。又余经当教明义,此经结束融会一化始终出生收入,故言自在。问:章门中明,一胜义、二自在义;今辨城山竝是胜义。云何是自在耶?答:即此二胜故是自在。又王城取自在,山取其胜也。 显此法门最胜义故。 如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故。 「众成就」下,七分中第二众成就分,文为二:初标、次释。 众成就者,有四种义成就应知。 释中,初列四种章门、次释四种章门。 何等为四?一者数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摄功德成就、四者威仪如法成就。 初四章总释,大小乘有此四事也。 「一数成就」下,第二别释四章门,即成四别也。 一数成就者,谓大众无数故。 数成就总明大小二众之数,如声闻一万二千、菩萨八万之流也。所言无数者,示存略故,总云不可说耳。 「二行成就」下,释第二章也。就文又二:初总释大小二众凡有四行、次别释行体。 二行成就者有四种:一者诸声闻修小乘行;二者谓诸菩萨以修大乘行;三者谓诸菩萨神通自在力随时示现能修行众行,如颰陀婆罗菩萨等十六贤士,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而常示现种种形相,谓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等故;四者出家声闻人,威仪一定,不同菩萨故。 四行凡有二:一对大小、二定不定。大小者,声闻定修小行,菩萨定修大行。次明定不定者,菩萨虽大行方能示无定无方之行,如十六贤士能示为小乘四众,即大包小故,大示小行也。次比丘出家声闻定行者,毕定住出家威仪也。问:论何故举十六大士?答:十六是在家菩萨,以对小乘出家明道俗、明定不定也。 「皆是阿罗汉」下,此第二别释小乘大乘二种行事。又二:初总列大小二功德数、次别释二也。 「皆是阿罗汉」等者,有十六句,示现声闻功德成就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等者,有十三句,示现菩萨功德成就故。 小乘十六句功德者,论经广,故有十六也。菩萨十三句者,罗什经与天亲论经同也。 「阿罗汉功德成就」者,释上章门也。今前释罗汉章门,又开为二:初列三章门、次释三章门。 阿罗汉功德成就者,彼十六句示现三种门摄义应知。何等三种门?一者上上起门、二者总别相门、三者摄取事门。 即用此三门以释上十六句经文也。 「上上起门」者,第二释也。 上上起门者,谓诸漏已尽故,名为阿罗汉。以心得自在故,名为诸漏已尽。诸漏已尽故,名为罗汉。以心无复烦恼故,名心得自在。以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故,名心得自在。以远离能见所见故,名无复烦恼。以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故,名心善调伏。人中大龙者,行诸恶道如平坦路,无所拘碍,应行者已行、应到处已到故。应作者已作者,人中大龙,已得对治降伏烦恼怨敌故。所作已办者,更不后生,如相应事已成办故。离诸重担者,已应作者作,所作已办,后生重担已舍离故。逮得己利者,已舍重担,证涅盘故。尽诸有结者,已逮得己利,断诸想恼因故。善得正智心解脱者,诸漏已尽故。一切心得自在者,善知见道修道智故。到第一彼岸者,善得正智心得解脱、善得神通无诤三昧等诸功德故。大阿罗汉等者,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故。众所知识者,诸王王子、大臣人民、帝释天王、梵天王等皆知识故。又复声闻菩萨佛等是胜智者,彼胜智者皆悉善知,是名众所知识。 可就二义释门:一就义释、二依文释。就义释者,学人功德比凡夫功德为上,无学人功德胜于学人功德,故云上上。如下论云「善得正智心解脱名上上功德」,唯罗汉方有此功德也。又罗汉有二种:一钝根,小罗汉功德为上,今叹大罗汉功德,故云上上也。又大罗汉有二功德:一上功德、二上上功德。今十六句叹上上功德也。起者,欲生起此上上功德也。依下释之,已云上上,即一上为上、一上为下,上下互相显释为上上起门也。观下释中都有五意:一以下释上、二以上释下、三以上释上、四以下释下、五以上及下足释一句。以下释上者,谓诸漏已尽故,名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以心得自在故。此亦是以下释上。与前句异者,前是摄次以下释上,今是超句以下释上。以无复烦恼故,名心得自在。此以上释下也。善得心解脱,名心得自在。此以下释上也。故释心自在一句,用两句上下释之。问:云何心得解脱、慧得解脱?答:《智度论》云「属爱尽,名心脱。属见惑尽,名慧脱。」又释云「定障尽,名心解脱。慧障尽,名慧解脱。」依《毗昙》,定是定数,慧是数慧,解脱亦是解脱数。与定相应解脱名定解脱,慧解脱亦尔。 以远离能见所见故,名无复烦恼者。此当句释。夫起惑要由能见所见,生已远离能见所见即烦恼不起。善得心解脱、慧解脱,名心善调伏者,此以上释下也。人中大龙者,此当句释也。前明远离能见所见,是当上释上,今是当下释下也。应作者,此用上释下。所作已办者,此当句也。如相应事已成就者,与四谛理相应也。离诸重担者,此以上释下,用上二句以释此句也。逮得己利者,用上释下也。尽诸有结者,以上释下。善得正智心解脱者,用上释下。一切心得自在者,当句释也。到第一彼岸者,以上释下,亦当句释也。大阿罗汉者,下释经中「如是等众所知识大阿罗汉」也,用上叹德中心得自在及到彼岸二句释之,以到彼岸是究竟声闻,故称大阿罗汉。问:心得自在,云何是释大阿罗汉?答:前释心得自在具定慧,两障俱尽名心自在,此必是大阿罗汉。 释众所知识中,前明凡众知识。又「声闻」下,明圣众知识。以具凡圣二众所知,故称为众也。 总别门者,释第二门。初标章门。「皆是阿罗汉等」下,释总别门。阿罗汉一句为总,漏尽已下十五句为别。 总别相门者, 「皆是阿罗汉」者,从此下但释总不释别。 皆是阿罗汉等十六句中,初句是总,余句别故。皆是阿罗汉者,彼阿罗汉名之为应,有十五种义应知。何等十五?一者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等故。二者应将大众,教化一切故。三者应入聚落城邑等故。四者应降伏诸外道等故。五者应以智慧速观察诸法故。六者应不疾不迟说法,如法相应,不疲倦故。七者应静坐空闲处,饮食衣服一切资生不积不聚,少欲知足故。八者应一向行善行,不着诸禅故。九者应行空圣行故。十者应行无相圣行故。十一者应行无愿圣行故。十二者应降伏世间,禅净心故。十三者应起诸神通胜功德故。十四者应证第一义胜功德故。十五者应如实知同生诸众生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诸众故。 总罗汉,或翻不生、杀贼、无着、应供。今天亲直翻为应。十五中释初一句,明应受饮食,正是应供义。余十四但称为应,如文所列。第十五云应如实知同生众生得诸功德者,然经云:有二种五种佛子,竝从佛口生,谓同生众生。一者四果并缘觉为五种佛子;二者四果并法身菩萨为五种佛子。 「摄取事门者」,释第三门。就文为二:初总标、次别释。 摄取事门者,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应知,示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 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应知者,明用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也。示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者,一解云:有为果可说、无为果不可说。若依之释者,作十功德名者名为可说,不作十功德名者不可说也。 「何等为十」下,明别十种功德。 何等为十。一者摄取断德功德二句示现,如经「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故。二者三句摄取诸功德:一句降伏世间功德,如经「心得自在」故;二句降伏出世间学人功德,如经「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故。三者摄取不违功德,随顺如来教行故,如经「心善调伏」故。四者摄取胜功德,如经「人中大龙」故。五者摄取所应作胜功德,所应作者谓能依法供养恭敬尊重如来故,如经「应作者作」故。六者摄取满足功德,满足学地故,如经「所作已办」故。七者三句摄取过功德:一者过爱故;二者过求命供养恭敬故;三者过上下界,已过学地故。如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故。八者摄取上上功德,如经「善得正智心解脱」故。九者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如经「一切心得自在」故。十者摄取上首功德,如经「到第一彼岸」故。 一者摄取德功德者二句示现者,问:云何名德功德?答?一切罗汉必应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故说德功德。二者三句摄取诸功德者,问:云何名诸功德?答:三句之中初句降凡、次两句降圣,所以名诸也。摄取过亦三句,何不名诸?以初故。又后三云过。此三应三降伏功德,但立名不同耳。三者摄取不违功德者,前句明能于下降,此句叹其上顺,谓得罗汉已后方能善顺佛教行故。四者摄取胜功德,谓诸罗汉中最胜故,如人中大龙。五者摄取所应作胜功德,明虽得罗汉,为报佛恩,更应敬养尊重于佛。前第三叙顺法,此句辨尊人。六者摄取满足功德,学地所作未办故未满足,今所作已办故云满足也。七者三句摄取过功德,前列三过,初二过过凡、后一过过上下界,谓过学地,实过三界。而言上下界者,欲界为散、上二界为静,故上下摄三界也。次举三句者,离诸重担释上过爱,重担虽具五阴,而爱为其主。逮得己利释过求命供养恭敬,以得涅盘利故,不求世间求命敬养利也。尽诸有结,释上过上下界,已尽三有之结,故过上下界也。八者摄取上上功德者,问:善得正智心解脱,云何名上上功德?答:论前上上起门中云「云何名善得正智心解脱者?诸满已尽故。」就义释者,意在漏尽,是故漏尽为上上功德。就文释者,诸漏尽者十五功德中最初功德,故云上上也。九者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以一切心得自在故,能自在利益于物。十者摄取上首功德,《毗婆沙》云「波罗蜜声闻,此经到第一彼岸。」第一彼岸即是波罗蜜也。问:云何名到彼岸?答:一切罗汉诸胜功德,如无诤三昧等皆悉究竟,故名到彼岸。问:罗什经十功德中凡具几耶?答:但三功德。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即十功德中德功德也;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即是第七过功德。论过功德中有三句,今不摄离诸重担,但有逮德己利尽诸有结也。心得自在,即是十功德中第二诸功德。论明诸功德有三句,今但有降伏世间功德,谓心自在,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此二降伏学人功德,今不摄也。 「菩萨功德成就者」,第二次别释菩萨功德。就文有二:初总标。 诸菩萨功德成就者, 有十三句」已下,第二解释。又二:初标二门、次释二门。初又二:前总标二门劝知。 有十三句功德,二门摄义示现应知。 「何等二门」下,此别出二门。 何等二门?一者上支下支门、二者摄取事门。 一上支下支门者,谓总相、别相也。总相在前为上支,别相在后为下支也。欲辨总别二义枝条不同,故称为支也。摄取事门者,以十三句摄取菩萨要功德事,故云摄取事门。 「皆于三菩提不退转者是总」者,此第二释二门,即成二别。今前释上支下支门。 上支下支门者,所谓总相别相,比义应知。「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总相,余者是别相,彼不退转,有十种示现应知。 一者住闻法不退,此十句之别,即第二释别门,亦次第相生也。 何等为十?一者住闻法不退转,如经「皆得陀罗尼」故。二者乐说不退转,如经「大辨财乐说」故。三者说不退转,如经「转不退转法轮」故。四者依止善知识不退转,以己身心业依色身摄取故,如经「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故,于诸佛所种诸善根故。五者断一切疑不退转,如经「常为诸佛之所称叹」故。六者为何等何等事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转,如经「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故。七者入一切智如实境界不退转,如经「善入佛慧」故。八者依我空法空不退转,如经「通达大智」故。九者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如经「到于彼岸」故。十者作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如经「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量百千众生」故。 初闻法不退,谓闻持也。二乐说不退者,内虽闻法,不忘外,复有乐说辨才也。三说不退者,已闻法不忘,复有辨才,然复得为物说法也。四依止善知识不退者,以上三功德皆由善知识所成,故须说也。以身心业依色身摄取故者,身心业谓菩萨身心等三业供养百千佛。依色身者,色身即是佛身,菩萨依止佛色身种善根也。问:何故不依法身种善根?答:即明供养种善根等事,故须明色身也。摄取者,依佛色身种一切善根为摄取也。五断一切疑不退者,虽种善根,有疑未了,就佛决之,故于三宝得不坏信。已无疑及决了,故为佛叹也。六者为何等何等事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者,已得无疑,便竝起慈身口意为物说法,故须上智也。为何等事说法者,所为事不同,故重言何等也。入彼彼法者,于种种法门中通达也。七一切智如实境界不退者,上明慈悲,今辨智慧,故相须也。问:一切智云何是如实境界?答:佛一切智,于菩萨是所入之境界也。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者,上明有慧,今辨空慧,故相须也。问:我空法空,何故名大智?答:我空法空是诸法实相,实相理广大,依实相所生,故云大智。又小乘但得人空,以为小智;菩萨具得二空,故言大智也。九如实境界不退者,上明空有二慧,今辨空有二境。亦可接上空慧,但明空境界,谓如实境也。十作所应作不退转者,菩萨已入如实境界得到彼岸,复欲令物亦到彼岸,故接上也。作所应作者,化物也,化物是应作也。以常化物不绝,故云住持也。问:化物何故偏言作所应作?答:《大品》云「大事者,所谓救一切众生,此是菩萨常所应作事。」《智度论》云「菩萨得无生忍已后,更无余事,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此中正明得无生忍菩萨,故唯当应教化众生,所以云作所应作也。 「摄取事门者」,释第二摄取事门。凡有二周:初周别标章门、次释章门。 摄取事门者, 所言摄取事者,以十三句摄取菩萨事也。 「示现诸菩萨」下,第二释章门。就文有二:初列三门、次释三门。「住何等清净地中者」下,列三门也。 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于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 清净地,明菩萨位也。龙树《十地论》云「地者,谓菩萨阶级住处。」因何等方便者,列第二章门,即地中所应作胜用名为方便。于何等境界者,列第三章门,即行所对境界,于境界中应所作故也。 「地清净者」下,释三章门,即成三别。 地清净者,八地以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 谓八九十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者,六地定不净,七地二国中间亦净不净,八地已上名定清净。七地无相有功用故未寂静;八地无相无功用故寂静,寂静故清净。又亦得无相为八地、寂静为九地、清净者谓十地,以十地于惑智二障中或障结习缠尽,故名清净。 「方便者」下,释第二门也。 地方便者有四种:一者摄取妙法方便,住持妙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二者摄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所作应作故;三者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四者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 有四种者,总唱方便有四种也。一者摄取妙法方便者,标方便名。住持妙法已下,释方便名。住持妙法者,即上皆得陀罗尼,以得闻持故。今所闻妙法不失,即是住持。以乐说者,摄上乐说辨才。为人说者,摄上转不退转法轮。故以经三句摄取妙法方便。问:云何名此为方便?答:即住持乃至为人说名方便。问:云何名妙法?答:初句皆于三菩提不退转,即以菩提为妙法。二者摄取善知识方便者,标方便名。以依善知识下,释方便。又摄经三句,以依善知识即经文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作应作者,摄经三句:一摄供养、二摄于诸佛所种诸善根、三摄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此三竝是依善知识所作应作事。三者摄取众生方便者,标方便名。以不舍众生故者,释方便。即摄经以大方便、即摄经以大慈悲而修身心。四者摄取智方便者,标方便名。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者,释方便也。则摄经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也。 境界者易解。 境界易解者,即释上第三于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则摄经到于彼岸也。故前论文云「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则到于彼岸。」又后文更释三智境界,故此文不释。 「复有摄取事门者」,第二周重释取事门。初标事门。 复更有摄取事门, 从「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下,释门也,即简与前门为异。前门明地位及方便境界,今明摄取地上功德也。 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诸功德故。第八地中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相行不能动故,自然而行故。于第九地中得胜进陀罗尼门,具足四无碍自在智故。于第十地中转不退转法轮,得受佛位,如转轮王太子故,以得同摄功德义故。 不同二乘功德者,总明地中功德不同二乘也。第八地中无功用者下,别明三地中功德。不同下上故者,简八地功德也。初标不同上下,从「不同下者」释不同上下。下功用不能动者,从初地到七地竝是功用位,就功用位中开为上下二分:六地已下名有相有功用,为一位;七地一地名无相有功用,为一位。今登八地,不为此上下二功用所动也。自然而行者,则第八地无相无功用也,以无功用故言自然而行也。又大判十地为三位:一有相有功用位、二无相有功用位、三无相无功用位。初地至六地谓有相有功用位,第七地是无相有功用位,八地已上无相无功用位。论云下功用不能动,则是初位;上无相行不能动,即第二;自然而行,则第三位。问:何故云下功用上无相行不能动?答:正释不动地名。所以称不动者,不为二功用所动,故名不动。唯《法华论》有此三位,余论所无。问:不同二乘及不同下位,释何经耶?答:释上于三菩提不退转。言不退转者,一不退为二乘,则上不同二乘功德,谓勉位退也;下功用不能动,谓行不退也;上无相行不能动,谓念不退也。以勉三退,故言于三菩提不退转也。亦得从不同二乘功德竟至自然而行竝是释八地功德,次第八地名为不退转地,以勉三退故也。于第九地中者,释九地功德。得胜进陀罗尼则摄上皆得陀罗尼,具足四无碍智摄上乐说辨才,则九地菩萨具足十种四无碍智。于第十地中者,简第十地功德。不退转法转者,摄上经文转不退转法轮。以得同摄功德义故者,则摄上善入佛慧已下经文。已云善入佛慧,则与佛同慧,名同摄功德。又依《仁王经》五忍义,第五寂灭忍,佛与菩萨同共此忍,下忍为菩萨、上忍为佛,故言同摄功德。初位称叹菩萨德者,从初三菩提不退转,是叹八地功德;皆得陀罗尼乐说辨才,叹九地功德;从转不退转法轮竟能度百千众生,叹十地功德。 三「摄功德成就者」,众成就有四门:一数、二行已竟,今释第三摄功德门。今详此论文,当是通释大小二众功德。前二门别释二众功德竟,今后二门总释大小二众功德。就文为二:初标章。 三摄功德成就者, 「示现依何处」下,释章门。就文有二:初列五章门,则是问。 示现依何处、依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境界能辨故。 从「依何处」下,释五章门,即是答。 依何处者,依善知识故。依何心者,我依度众生心,教化毕竟利益一切众生故。依何智者,依三种智:一者授记密智、二者诸通智、三者真实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者,即三种智所摄应知。 夫二乘菩萨所有功德,必依善知识而有故,初明依善知识。依何心者,初句明上有所凭,此句明下有所利。菩萨正尔,二乘亦得分有之,故前释罗汉。总别门中云「应将大众教化一切故,故名为应」,乃至第十五句云「应如实知同生众生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故」,当知二乘亦有下济之心。依何智者,释第三智章门。授记是未来冥密之事,故云授记密智。诸通智则是五神通,竝以智慧为体。三者真实智,谓无漏智及照空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者,合彼第四五也。即三种智所摄应知者,合释第四第五也,谓智所照境则释境界义,依三智所照境起三智名为能辨。问:论主依何文明此五门?答:还依叹菩萨德中起此五门。前第二周摄取事门叹八九十三地,第十地只释其转不退转法轮;从供养无量百千诸佛至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其文未释,今欲释此经文,故开为五门。依善知识处起,即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依何心,即是以大慈悲而修身心。依何智,则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依何等境界到于彼岸、依何等能辨,即能度无量百千众生。问:若依叹菩萨德中起此五门者,云何释二乘?答:二乘亦有上凭下济之义,故得通明。 四「威仪如法住成就者」,释第四。前标章。 四威仪如法住成就者, 「有四种」下,释章,又二:前释。 有四种示现。何等为四?一者众围遶、二者前后、三者供养恭敬、四者尊重赞叹。 次示经处。 如经「尔时世尊四众围遶,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故。 此亦通大小二众。问:经云四众围遶,但声闻出家二众,在家二众云何通菩萨耶?答:菩萨亦有在家出家。《智度论》云「菩萨必随四众中,四众未必随菩萨中。」 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者,释七分中第三欲说时至分。问:今正说《无量义经》,云何言是欲说成就耶?答:望后说法华故为欲耳。以将欲明法华,故前说无量义,则无量义为法华之由序也。就文为二:初标章名。 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者, 「为诸菩萨」下,释章名。就文为三门:一示释经处、二正解释、三叙解释之意。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故。 初如文。 「此大乘修多罗」下,第二解释。就文有二:初总标十七种名劝知。 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显示甚深功德应知。 「何等十七」下,第二解释。问:论何故辨此经有十七种名耶?答:略明五义。一者天亲作论,多作总别释经,此十七是一经之总目,十七之外是一经之别。二者欲显十七名有十七功德,劝一切众生受持供养,生尊极之心。三者欲定教浅深,使读诵之流改邪从正。有人谓法华是无常教,二者谓是覆相明常,三者执定性常住,今具十七种名,竝破此三说。故下第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谓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坏故。已明真如法身,故知非无常、非覆相,真如之体言忘虑绝,亦非定性之常也。四者正欲解一经之题,题云妙法莲华,妙法者谓如来净妙法身也。五者从来讲人谓《无量义》异《妙法莲华》,今释随义异,故立于异名,或名无量义、或名妙法华。就释十七种名,则成十七。 何等十七?云何显示?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方便说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故。 一无量义者,标经名。成就字义故者,释无量义名也。字则是教、义谓为理,明理教无量也。此与《无量义经》相应。《无量义经》云「众生根性无量故教无量,教无量故义无量。」是故今云成就字义也。以此法门说方便说甚深法妙境界故者,释上字义也。以说方便、说甚深此之二说,释上字所说方便及甚深也。释上字故,故云字义。彼甚深妙境界,是诸佛如来妙境界,此亦与《无量义经》相应。彼经云「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谓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故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尽诸法实相名为甚深境界。问:说甚深已是佛妙境界,说方便者何等名为方便义耶?答:《无量义经》具前说于五乘,于中人天及二乘名为方便,说大乘称为甚深。又理实无五,说于五乘皆是方便。又约理教明实方便,教能诠理,故以教为理义之方便也。是故论文但释甚深、不解方便,当知方便为显于理。若识所显之理,即识能显之教,故不释方便也。 二名最胜修多罗者,于三藏中最胜妙藏,此法门中善成就故。 二名最胜修多罗者,若对小乘三藏,则以此经属菩萨藏。二者于大乘中自有三藏,如《摄大乘》说。而《法华》是修多罗藏,胜余二藏。 三名大方广者,无量大乘法门随顺众生根住持成就故。 三名大方广者,方广是大乘通名,即释此经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又大乘文义俱广,故名大方广也。此论文释者,正以教广为广,故云无量大乘门,门则教也。随顺众生根住持成就者,释大乘门无量也。以大乘众生根无量故大乘教无量,以教无量、以教能显理顺机故名住持。 四名教菩萨法者,以为教化根熟菩萨,随顺法器善成就故。 四名教菩萨法者,至法华时回小入大,及直往菩萨根皆已熟,故下云「如来涅盘时到、众又清净」也。 五名佛所护念者,依佛如来有此法故。 五名佛所护念者,下经云「佛自住大乘」,故佛常护念此法,今还为众生说大乘,亦众生得住大乘,即众生亦令为佛所护念。又如《摄论》云「十二部经从法身流出」,即是今文「依佛如来有此法故」也。 六名一切诸佛祕密法者,此法甚深,唯佛如来知故。 六名一切诸佛祕密法者,亦如下文云「唯佛能知,不妄授,名为祕密」也。 七名一切诸佛之藏者,如来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经故。 七名一切诸佛藏者,如〈神力品〉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一切自在神力,乃至一切甚深之事,皆摄入此经」也。 八名一切诸佛祕密处者,以根未熟众生等非受法器,不授与故。 八名一切一佛祕密处者,如五千之徒起去,不堪闻故也。亦如四十余年未得演说。 九名能生一切诸佛经者,闻此法门能成诸佛大菩提故。 九名能生一切诸佛者,如〈法师品〉云「闻此经一句,皆与授记作佛」也。 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闻此法门能成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余修多罗故。 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三菩提道起于此经,故称为场。〈神力品〉云「当知此处即是道场」,在处已然,经岂不尔? 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法轮者,以此法门能破一切诸障碍故。 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妙法轮者,〈药王品〉云「能破一切不善之暗」,亦如下论破决定等三义,余五种惊怖、断四种着,乃至破十种人病也。 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经者,谓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败毁故。 十二名如前解。此用多宝佛塔意云法身不坏,亦如〈寿量品〉中意明如来三身,及用〈法师品〉中「当知此处有如来全身」之文也。 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者,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支佛等诸善法故。 十三名大巧方便者,文正以一佛乘为真实。得一佛乘竟,于一佛乘说二乘及人天乘,名为方便。 十四名说一乘经者,以此法门显示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之体,彼二乘道非究竟故。 十四名说一乘经者,此中正以无上菩提果为一乘体,〈方便品〉中用真如法身为一乘体,此二不违。就隐而言,则以真如法身为体;约显而说,即无上菩提果法为体。 十五名第一义住者,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 十五名第一义住者,第一义则是法身。此经能显法身,则是法身住处。 十六名妙法莲华者,有二种义。何等二种?一者出水义,以不可尽出离小乘泥浊水故。复有义:如莲华出泥水,喻诸声闻得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如来无上智慧清净境界,得证如来深密藏故。二者华开义,以诸众生于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开示诸佛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 十六名妙法莲华者,正释经题。论主就二义释之,一者出水义、二者华开义。就出水中更开为二:一者出水义,此标出水义也。以不可尽出离二乘泥浊故者,释出水也。此经明出离小乘泥浊水法,故言出离小乘泥浊水也。问:但应云出离二乘泥浊水,何故言不可尽耶?答:一者不可究尽。不可究尽者,则是实相法身。今说实相法身,故得出离二乘泥浊水也。以实相法身虽在二乘泥浊水中,不可令其灭尽,则是有垢真如出成无垢真如。二者三世佛令众生出二乘浊水成佛,而佛乘不可尽。如〈譬喻品〉云「以我此物周给一国尚不匮,何况诸子」也。三者莲华虽出浊水而不舍泥水,今亦尔。虽令众生出离二乘成佛,常作二乘方便教化众生。亦如〈药草喻品〉明理虽无二,随缘说二,及于缘有二。复有义已下,第二义,借莲华出水喻二乘人回小入大,得在如来大众中坐,应同菩萨坐莲华坐,故与菩萨同闻法华作佛。前义与后义异者,可有二意:初就法释,以此经说就佛法身出离二乘浊水,后约人出二乘浊水。二者前约直往菩萨,后就回小入大也。二者就华开义,喻者就华开而实显,如一乘教开一乘理现,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一切众生得生净信也。净妙法身,即是经题妙法也。 十七名最胜法门者,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舒卢迦(亦云偈)故。 十七名法门者,自上来明佛乘。佛乘具足万德,所以辨众德无量。今明德已无量,文亦无量也。故下文云「说是法华经如恒沙偈」,亦如〈药王品〉云「八百千万亿那由他频婆罗等偈」。〈药王品〉称偈,今明舒卢迦,亦可以偈翻舒卢迦,亦可异名也。此具如《法华疏》释。外国或名首卢,或名舒卢迦,是彼音不同耳。问:何故云首卢偈?答曰:首卢是通偈。外国数法,若长行若偈竝名首卢,故不取别偈。 「此十七句法门是总,余句是别」者,此第三释具十七种名意。 此十七句法门者是总,余句是别故。如经「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如是等故。 论主所以具十七种名者,总解一部经名。若解此十七种名,则识一部《法华》意尽。盖是慈悲之心,令人闻少而悟于多意也。 「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者」,释第四分,初牒章名、次释。 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者, 牒章门中云随顺威仪住者,随顺过去佛威仪,如过去说法华时入定动地雨华,今亦如是。二者随顺众生现在威仪故。后文云「为随顺众生示现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法故。」 「示现依何等法」下,释章门。就文为二:初问、次答。示现何等法说法者,则是问。 示现依何等法说法? 问意云:佛依何等法,用说此《法华经》耶? 「依三种法故」下,则是答。初总标依三法。「一者依三昧成就故」者,别释依三法。 依三种法故。 就释为二:初别释依三昧、次总释依动地雨华。就释依三昧,复开二别:初正释、次举经示释处。正释中,初标依三昧。 一者依三昧成就故。 以三昧成就,三种示现,释依三昧所以。 以三昧成就,二种法示现。何等为二?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二者离一切诸障碍,随自在力故。此自在力复有示现二种:一为随顺众生不见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法故,二为对治无量世来坚报烦恼故。 应有问云:今说《法华经》,何故不入法华三昧而入无量义处三昧?是故释云:无量义三昧有二种力,所以依之。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者,释自在力,以身心不动是故静极,以静极故所以鉴明也。二者离一切诸障者,依下论释佛入三昧无人能惊悟,则是离一切障。又佛入此定说于法华,无有外缘为作障碍令不得说,又无有外缘为障碍令众生不得闻也。问:何以知有此力?答:文云「离一切诸障」,已云一切,则无障不离也。随自在力故者,释离一切障心。佛随三昧自在力故,一切障不能障也。「此自在力复有二种」下,重释三昧更有二力:一为随顺众生示现对治者,谓随二乘众生,四十余年示现对治二乘病法。又如后论「随顺十种众生示现十种对治」也。摄取觉菩提分法故者,此出能对治法入于三昧,正用无上菩提对治二乘人病,名为摄取。而称觉菩提分法者,具言应言无上正遍知道,今为存略但称觉菩提,觉则菩提故。菩提以智为体,而言分者,正因无上菩提泯于二乘不用余法,故称为分。又大乘道品七觉分、八圣道分,今叹七觉泯之,故云觉菩提分也。叙觉菩提犹分菩提耳,觉,知分也,分之言因,因则是二乘菩提。摄取菩提分者,即二乘菩提入分菩提也。二为对治无量世来坚报烦恼故者,前明知药,此叙识病。合而言之,无量义定有其四力:一者内即身心不动、二则外无障碍,谓内外一双;三则识药、四即知病,谓药病一双。以有此力,故入无量义定,不入法华三昧也。此品与《无量义经》相应,故《无量义经》云「是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生死耶见之所坏毁。」《无量义经》已尔,无量义定亦然。 「如经」已下,第二示释经处。 如经「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等故。 「二者依器世间」已下,第二合释动地之与雨华。就文亦二:一者正释、次引经示释处。就初文有二:初双牒二依。 二者依器世间,三者依众生世间。 谓依器世界、众生世间。 从「振动」已下,双释二依。 震动世界,及知过去无量劫事等故。 即二也。震动世界,释依器世间。以过去佛将说法华,地六种动;今亦如是。所以依动地者,说大法,破大部故、大利益故、令众生大欢喜故也。及知过去无量劫事等故者,释依众生世间。过去无量劫佛说法华时,数盛天雨四华,大众欢喜;今亦如是,以说第一理之法,畅诸佛之心,满众生之愿,数盛天雨四华,大众欢喜。问:大众欢喜可是众生世间,天雨四华云何是众生世间?答:天则众生数故也。 「如经」已下,第二列经示释处。 如经「是时天雨曼陀罗华,乃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故。 此列经正证众生世间。前明震动世界,已是证器世界竟也。 「依止说因成就者」,此第五分。就文为二:初牒章名。 依止说因成就者, 「彼诸大众」已下,释章名。就文为三:一正释、二者引经示释处、三断简。就初正释又三:初释放光意、次正释放光、三明光中所现事。初释章名,则是解放光意。 彼诸大众现见异相不可思议事,如来今者应为我说,渴仰欲闻,生希有心,名依止说因成就。是故如来放大光明,示现诸世界中种种事故。 言依止说因者,正是众生内心。言内心者,渴仰愿闻法华。虽明入定雨华动地,若无内心渴仰欲闻之心,佛不得说法华也。又上入定动地雨华是其外缘,今渴仰欲闻之心是内因,因缘具足方得说教。问:上雨华动地已令众欢喜则是因竟,今云何更辨因耶?答:上虽生欢喜,未知欲说大法。今覩佛放光现东方诸佛土事,必知应为我说于大法,是故渴仰欲闻,名为因义成就也。 「先示外事」者,第二正释。放光则是简前后二瑞不同。 先为大众示现外事六种震动等,次示现此法门中内证甚深微密法故。 雨华动地竝为外事。佛亲自身放光,智炬将辉,故身光前耀,故名内事。内证甚深微密法者,依〈方便品〉释则是无上菩提。今说佛所证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得于此法,自解作佛也。 「又依器世间」下,此第三释出光中所现事。 又依器世间、众生世间,数种种、无量种种,具足烦恼差别、具足清净差别、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故。复乘差别,有世界有佛、有世界无佛,令众生见修行者未得果、得道者已得果故。 于中略明十事。器世间者,东方一万八千佛土也。众生世间者,一万八千土中众生也。数种种者,释明众生数种种不同也。量种种者,明器世界形量不同也。具足烦恼差别者,释六道众生不同也,六道不同皆由烦恼上中下差别故也。具足清净差别者,释清净世界差别不同也。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故者,佛东方万八千土中佛,法则是万八千土中佛所说法,弟子谓四众乃至菩萨。复乘差别者,四果为小乘,菩萨为大乘。有世界有佛有世界无佛者,东方世界现在佛,为有佛。又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名为无佛。令众生见者,上明现十事,此明令众生覩见十事,则释经中于此世界悉见之言也。修行者未得果下,上释未尽,今重简之。凡释二事:初释四众修行也。未得果者,修三学行未得四果;得道者,已得四果。 「如经」下,示所释处。 如经「诸修行得道者」故。 数种种者,第二释前数种种示现。 数种种者,示现种种观故。略说四种观:一者食住、二者闻法、三者修行、四者乐。 种种观者,正释数种种。佛放光亦可观者,见也。见彼东方菩萨等食及闻法,示现万八千土众生,种种观不同,故名数种种观也。略说四种观者,释种种观也。一者食,亦可是禅悦为食,亦可是揣等四食。二明食竟闻法。三者闻法竟修行。四者修行得果为乐。 「如经」下,第二亦示释处。 如经「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乃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故。 「行菩萨道者」,第三料简前菩萨中种种信解乃至行菩萨道之言也。 行菩萨道者,教化众生,依四摄取法方便摄取应知。如经所说当自推取。 言四摄法摄取者,布施摄之,今背恶向善为己眷属;爱语摄之,今发菩提心;利行摄,令善根增长;同事摄之,令其成佛。如经所说当自推取者,前释四众中修行得道者示经处,今释菩萨中行菩萨道,不示经处,但云如经所说当自推取也。所以尔者,前文略引之易,从后文广引之难也。故经云「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也。每欲示其存略,故出此言。 「自此已下,示现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此释第六分经。就文为二:前牒章名。 自此已下示现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 「问一人者」已下,第二解大众疑,有二:一者大众疑念、二者弥勒发问,今具释此二也。大众疑念中有二:一弥勒疑念,今但释弥勒,不释大众。弥勒疑念有三:一问佛何因缘故现瑞、二访决疑之人、三得袟弹之主,则但释初后二也。问一人者,文殊应是第三释得袟弹之主,而在初则有此释者,斯论大宗明取文意而释经也。弥勒虽有三章之经,而意在问于文殊,是故在前释问文殊意也。何故唯问文殊一人者,此是问也。 问一人者, 问意云:何唯问文殊一人,不问余人耶? 「多人欲闻生希有心」者,此则是答。 多人欲闻生希有心,是故唯问文殊师利。如是示现世尊弟子随顺于法,不相违故。 以多人欲闻文殊之答也,是故唯问文殊师利者,结问文殊意也。问:大众不知文殊是能答之人,云何乃言多人欲闻文殊之答?答:弥勒知大众机缘属在文殊,若闻文殊所说必生希有之心故也。如是示现世尊弟子随顺于法不相违故者,释文殊能答之意也。然弥勒位穷补处,遂不能知现瑞之意,则唯佛能知。佛入三昧,不可得问。虽文殊过去佛,但今日示现为世尊弟子耳,故余经言「昔为能人师,今作弟子化。二尊不出竝,故示为菩萨。」随顺于法不相违者,此有二义:一者实是前师而示为弟子,盖是随顺于法无所相违。二者文殊能了达法相,不与法相相违,故能答问也。 「今佛世尊现神变相者」,正释弥勒疑。初问现神变之意也,此初句牒经文。 今佛世尊现神变相, 「为何等义」者,释弥勒疑念云: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也?经云以何因缘,今云以何等义。义则是因缘,为现大相因故者。论主释弥勒疑,则是答也。就文为二:初标现大相因、二章门。 为何等现义?为现大相因故。 「为大相」已下,释二章门。初释为大相章门。 为现大相者,为说妙法莲华经故现大瑞相, 为欲说大法故,应谓为现大瑞相也。 「为说如来所得妙法不可思议文句」者,释上第二因章门。 为说如来所得妙法不可思议等文字章句故。 以文句即是教,教是理因,故称为因。又因欲说法华经,故现大瑞相。即法华经故现大瑞相,则法华为瑞相因也。详前后文具有三因:一法华教为理因、二法华为瑞相因、三因见瑞相故知说法华,故瑞相为法华因也。 「有二种义所以仰推文殊」者,此释第三正问文殊。就文为二:初释问文殊意、次释问文殊经文。 有二种义,是故仰推文殊师利。何等为二?一者现见诸法故、二者离诸因缘唯自心成就彼法故。 问文殊意者,一者文殊是佛,了了现见诸法。二者离诸因缘。离诸因缘者,以文殊非推度以类而知。《成论》云「现见事中因缘无用」也。唯自心成就彼法者,释离因缘,以文殊自心明见彼事,故不假余因缘也。 「示现种种瑞相者」,第二释问文殊经文。 示现种种瑞相者,示现彼彼事故。如彼事相,现没住灭应知。 《大众》文云「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故。今将示现种种瑞相,此出文殊过去曾见诸佛种种瑞相也。彼彼事者,过去诸佛种种瑞相有为事也。如彼瑞相现没住灭应知者,过去诸佛有现在者、有没者、有住者、有灭尽者。应知者,令大众知过去如斯等事,故云应知。 「以文殊能记彼事故」,此释经文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数诸佛之言也。更明文殊有二之义:一者得陀罗尼能记彼事故;二者文殊所作成就、因果成就,能现见彼法,故前列二成就章门。 以文殊师利能记彼事故,以文殊师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现见彼法故。 「所作成就」下,释二章门。功德成就、智慧成就,释所作章门。 所作成就者有二种:一者功德成就、二者智慧成就。 「因成就」下,释因果章门。前释因,次释果。 因成就者,一切智成就。又缘因成就者,众相具足也。 释因中有二因:一正因、二缘因。正因者谓一切智,以因一切智能见过去世事相也。又缘因成就谓众相者,释第二缘因也。言众相者,谓动地、雨华、放光名为众相。由见过去世佛现于众相故现大法,今见释迦现众相亦说大法,故众相为说法之因也。 「果相成就者」,释第二果相章门。 果成就者,说大法也。 因一切智及瑞相,故知欲说大法,故为众相之果。 「种种佛土者」,自上已来释弥勒疑念竟,今第二释弥勒发问。大众中问有二章:一问意、二正问。今但释正问,不释问意。正问中有二:一长行、二偈颂,今具释二也。释长行中有二:一正释、二举经示释处。正释有二:一释现瑞、二释覩瑞。 种种佛国土者,示现彼佛国土中种种差别应知。 种种佛土者,则释一万八千佛土也。示现彼国土中种种差别应知者,此有二意:一者示万八千土种种差别、二者示现万八千土中十事差别,如前所释。 「净妙国土者」,第二释覩瑞。 净妙国土者,谓无烦恼众生住处故。 即释经中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文也。二者上通万八千土,今别释净土。 「如经」下,第二示释经处。 如经「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故。 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示初段所释经处。乃至悉见,示第二都瑞经处。 「如来为上首」,第二释偈,亦开为二:初释偈、二示经处。 如来为上首者,诸菩萨等依如来住故,以彼如来于彼国土诸大众中得自在故。 如来为上首者,牒经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文也。如来已为众圣之主,故称上首也。诸菩萨等依如来住故者,菩萨有依佛得住于理,故佛为菩萨上首。「以彼如来」下,释师子之言也。以佛于大众中自在,故云师子。问:何故不释偈初文?答:长行已释,故不复释也。问:何故但释为上首等二句?答:此二摄下一切经尽。以佛为上首,一切菩萨及二乘众依佛得住理。又佛于一切大小众中,自在能化大小等众,下一切经不出斯二事,是以但释二也。 「如经」下,第二引经云释处。 如经「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如是等故。 自此已下释第七文殊答问分。就文为二:初总明文殊有能答之德、次别释出经所答之事。 自此已下明圣者文殊师利菩萨以宿命智, 以宿命智者,则是能答之德。 「现见」已下,出所见之事。就文又二:初列三门、次释三门。言三门者,一过去因相、二果相、三成就十种事。 现见过去因相果相成就十种事,如现在前,是故能答弥勒菩萨。 「现见过去因相者」下,释三章门,则为三别。 现见过去因相者,文殊师利自见己身曾于彼诸佛国土中修种种行事故。 妙光之前未能为众说法华,名为因相。 「现见果相者」,释第二章门。 现见过去果相者,文殊师利自见己身是过去世妙光菩萨,于彼佛所闻此法门,为众生说故。 从妙光闻《法华经》为众说,此称为果相。问:此因果相释何处经文?答:从初语弥勒竟,惟忖之言也。 「成就十种事者」,释第三章门。就文有二:初标列十种成就,则是标章门。 成就十种事者,何等为十?一者现见大义因成就、二者现见世间文字章句甚深意因成就、三者现见希有因成就、四者现见胜妙因成就、五者现见受用大因成就、六者现见摄取一切诸佛转法轮因成就、七者现见善坚实如来法轮因成就、八者现见能进入因成就、九者现见忆念因成就、十者现见自身所迳事因成就。 从大义因成就者,第二释十种章门,则成十数。言大义因成就者,即释经欲说大法之言,故称为大。此大甚深,所以名之为义。因则是因缘,欲说八种甚深义之因缘,故现斯瑞。就文又二:初标章牒经。 大义因成就者, 第二释章经。初又三:初标章总明八句劝知。 八句示现应知。 从「一者欲论大法」已下,第二牒经八事。 一者欲论大法、二者欲雨大法雨、三者欲击大法鼓、四者欲建大法幢、五者欲燃大法灯、六者欲吹大法螺、七者欲不断大法鼓、八者欲说大法。 「此八句示现」已下,第三论主总释。 此八句欲示现如来欲论大法等故。 「何者名为八种大义」下,第二释章解经。经无三句,论但有八句也。 何者名为八种大义?谓有疑者为断疑故。已断疑者增长淳熟彼智身故。根淳熟者为说二种微密境界:一谓声闻密境界、二谓菩萨密境界。大法鼓者二句,示现以远闻故。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义故。取上上清净义者,取一切智现见故。令彼进取一切种智得现见者,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义故。建立名字章句义,令入不可说证智转法轮故。 谓有疑者为断疑故者,此释第一欲论大法。则是无论经欲说大法。自古至今不依论释经者,但案文前后意释此一章经;依天亲释意者,就位从浅至深释也。自四十余年旧疑及闻法华新生疑等,欲说大法断此新旧二疑也。故下文殊偈末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也。已断疑者憎长淳熟彼智身故者,释第二雨大法雨。世间之雨能令物增长成就,一乘法雨令三乘人竝入平等大慧。如身子领解中云「疑悔永已断,安住实智中」。根淳熟者为说二种微密境界,释第三欲击大法鼓及第七不断大法鼓也。前已明三乘人智身淳熟,今次授三乘人作佛,名记密境界。《智度论》云「法华经令二乘作佛,名祕密法。祕密法者,甚深难解故也。」又四十余年不明此事,故称密。大法鼓者二句示现者,一是击大法鼓、二是不断大法鼓也。以远闻故者,正释法鼓之名。夫击大法鼓令人远闻,今就大法竝授三乘人记,令十方远闻。问:何故云不断法鼓?答:夫二乘独善,竟无传化;若得受记成佛竟,更传化余人亦令成佛,故云不断法鼓也。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义故者,释第四欲建大法幢。三乘已得受记,然后行菩萨行。菩萨行远离二边,是中道行,故称上上清净。在幢已二门高,故称上上清净义。取清净义者令进取一切种智得现见故者,释第五欲燃大法灯。夫灯有二义,一者破暗、二者显物,令三乘人行行已满,破无明暗,得一切种智,故能见佛性等法。前之四句令三乘人因行成,今此一句令三乘人果德满。取一切智见者,释第六句欲吹大法蠡。夫吹蠡出语言音声,三乘人得佛果竟更为众生说一切教,故云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也。建立名字章句义者,释第八欲说大法。前第七成佛竟为物演教,今第八说教令悟理,入于理亦得成佛。问:何故云入不可说证智转法轮?答曰:令物得证真实智时,则内外竝冥、缘观俱寂、名不可说。则此智体名为法轮,从彼至此故称为转。今更总释八句,佛说法华凡有二意:一令众生自得作佛、二令众生化他亦使成佛。前六句则是自行,后二句名为化他。此二各两:自行中五句辨因、一句论果;化他中初句为物演教、次句令物证入。问:何故说法令自行化他?答:二乘之人唯能独善,今已成佛竟,化众生亦令成佛也。就五句为二:初句断疑令其惑灭、次四句令其解生。开二:初句十信至十解成就、次句解行纯熟入密境界,故得受记从十行至十回向。上上清净义,从初地乃至十地。 「现见世间名字章句意甚深因成就者」,释十章第二,前牒章名。 现见世间名字章句意甚深因成就者, 「如经」下,示释经处。 如经「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乃至故现斯瑞」故。 问:名字章句意甚深,正释何处经文?答:释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经文也。夫令三乘作佛,正是难信之事。五千起去,则难解之事。问:何故云名字章句意甚深?答:夫教为显所诠之理。绝言诠理之言亦绝,故下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也。 「现见希有因成就者」,释第三章经。前牒章。 现见希有因成就者, 「以无量时」下,释章。前释、次举经示释处。 以无量时不可得故,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者,示现过彼阿僧只劫不可得故,复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示现彼无量无边劫故。 释中为二:一者明阿僧只劫不可说、二者明时不可说。阿僧只劫不可说者,以有无量阿僧只故也。复示现五种劫者,此第二明时不可说也。问:昼夜等云何亦名劫?答:外国称劫簸,此翻为分别时节,故劫是时之通名也。但经中取天地始终者立其通称名为之劫,日月昼夜受其别名。问:章名中何故云现见希有因成就?答?以过去久远时方有说法华之事,故名希有。 「如经」已下,第二示释处。 如经「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一切种智」故。 此但取经过去无量无边劫示释处。从「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下,竝不释也。 「现见胜妙因成就者」,释第四。前牒名。 现见胜妙因成就者, 言胜妙因者,二万亿佛说法,皆七善文为胜妙。 「以诸佛菩萨自受用示现故者」,第二解释。前释、次示经处。 以诸佛菩萨自受用示现故。 佛受用七善化物,菩萨亦然,故云受用。 「如经」下,示经处。 如经「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乃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故。 此但取后所可说法初中后善,不取前文也。以二万佛说法门具七善,故云所可说法初中后善,所以一处合释之也。 「现见受用大因成就者」,释第五。前牒章名。 现见受用大因成就者, 受用大因者,释王子未出家时受胜妙乐,乃至释大众六十劫听法华经受于法乐不生疲倦,故名现见受用大因成就也。 「是时王子」,第二解释。 是时王子受胜妙乐,各舍出家,复彼大众于尔许时不生疲倦心故。 易知。 「如经」下,示释处。 如经「其最后佛未出家时乃至佛授记已便于中夜人无余涅盘」故。 「现见摄取一切诸佛转法轮因成就者」,第六,前牒章名。上来五章明佛化行事竟,四章属能化益物、次一明所化益物;今辨菩萨佛灭度后弘经,即是转法轮不断事。 现见摄取一切诸佛转法轮因成就者, 言一切佛者,现见一切佛转之于前。菩萨于佛灭后敷之不绝,即令一切佛法转不绝,故言一切也。 法轮不断故。如经「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故。 释及列经,易知。 「现见善坚实如来法轮因成就者」,释第七。前牒章名。 现见善坚实如来法轮因成就者, 而言善坚实如来法轮者,妙光从八十劫已后乃至令八子坚固无上菩提,已无量时就法轮不坏,名为善坚实如来法轮。 佛灭度后无量时说故。如经「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乃至皆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释及列经,易知。 「现见进入因成就者」,此释八。上第七明妙光能化事,今明八子闻法得益,即是进入因成就也。 现见进入因成就者,彼诸王子得大菩提故。如经「是诸王子乃至皆成佛道」故。 释及列经,易知。 「现见忆念因成就者」,释第九明妙光忆念。 现见忆念因成就者, 过去化王子皆得成佛,故名忆念因成就。 为他说法利益他故。如经「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乃至尊重赞叹」故。 如经者,不正释经文,但释经意。明忆念过去化八子成佛,后忆念燃灯化释迦成佛乃至弥勒成佛也。 「现见自身所迳事因成就者」,释第十明文殊忆念。 现见自身所迳事因成就者, 过去为妙光能悟解法华,复能为人演说,即是自身受胜妙乐。 以文殊自身受胜妙乐故。如经「弥勒当知乃至佛所护念」故。汝号求名者,示现知彼过去事故,复示现得彼法具足故。 「如经」者下,但妙光菩萨岂异?我身是也。直释此,一句。汝号求名者,别释知弥勒事,二句。初释弥勒始号求名,复示现得彼法故。示弥勒终名,以弥勒亦得此法具足成佛也。 日东天台后学沙门实观分会法华论疏卷第一(终)